0.汉语的昨天和今天(3,4节)

0.汉语的昨天和今天(3,4节)
0.汉语的昨天和今天(3,4节)

三、汉语语法的演变

[知识讲解]

1.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在语序上的差别:

(1)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

[状],(定)主[状]谓〈补〉(定)宾

(2)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的。

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置

最显著的不同之处是疑问句和否定句中的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前,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宾语前置”:

A.沛公安在?(沛公在哪里?)

B.古之人不余欺也。(古代的人不欺骗我)

2.句式的变化

古汉语和现代汉语都有判断句,但古汉语通常不用判断词“是”,而是在主语名词后面用“者”,句末加上语气词“也”,或者只用其中之一。

A.陈胜者,阳城人也。B.夫战,勇气也。C.荀卿,赵人。

3.词类的变化

古汉语中的词类常常可以活用。

A.“衣锦还乡” B.“既来之,则安之。”

C.“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D.“项伯杀人,臣活之。”

E.“常以身翼蔽沛公。

[课堂检测]

一、翻译下面句子

1、其李将军之谓也?

译文:

2、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史记·李将军列传》

译文:

3、卿新有功,今西见上,宜勿自伐,应对常若不足者。《三国志》

译文:

4、尧在上,咎繇为理,安有取人之驹者乎?《说苑·政理》

译文:

5、隐处穷泽,身自躬佣。邻县士民慕其德,就居止者百余家。《后汉书·循吏列传》

译文:

四、古代汉语的特殊句式

[知识讲解]

一、几种特殊句式详解

特点:古汉语里,有时为了强调谓语,把他放在主语之前。

规律:常出现在感叹句。

例:(1)甚矣,汝之不惠!

(2)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3)美哉,我少年中国。

(1)动词宾语前置的四种类型

规律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常见疑问代词:何、谁、孰、安、胡、焉、奚、恶、曷、盍)

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十动?

如: A.吾谁敢怨?

B.子何恃而往?

规律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常见否定词:不、弗、未、非、否、莫、无)格式:主十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十宾【余、吾、尔、自、之、是】十动如:A、彼不我恩也。 B、莫我肯顾。

C、忌不自信。

D、未之有也。

E、时人莫之许。(《隆中对》)

规律3:为了强调宾语,借助“之、是”等词帮助,把宾语从动词后提到动词前。

“(宾)+之+(谓)”“(宾)+是+(谓)”

规律4:固定句式

1.唯……是……,(“是”无意,起宾语前置作用;“唯”表示对象的唯一性,可译为“只”。)

如:A.唯余马首是瞻。 B.惟利是图。

2.何……之有

如:A、何陋之有? B、何厌之有?

C、何后之有?

3.惟……之为

如:惟奕秋之为听。

(2)介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向”等,它们往往与后面的名词或名词短语结合,组成介词结构。这些在介词后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叫介词宾语。介词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后,文言文中在以下情况放在介词之前:

(1)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前。

如:①王问:“何以知之?”

②微斯人,吾谁与归?

(2)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语,但是为了强调它,也放在介词的前面,这种情况最常见是介词“以”的宾语前

置。

如:①余是以记之。

②一言以蔽之。

(3)介词宾语是方位词,也放在介词的前面。

如: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课堂练习]

1.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宾语前置的句子()

(1)A、何以知之? B、未之有也。

C、安得广厦千万间。

D、弗之怠

(2)A、其间旦暮闻何物? B、君何以知燕王?

C、莫之或止

D、未之多见也

(3)A、沛公安在? B、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C、唯才是举。

D、尔何知?

(4)A、城中皆不之觉。 B、唯余马首是瞻。

C、惟利是图。

D、马之千里者

2.选出和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

例句:何厌之有?

A.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B.臣之客欲有求于我

C.忌不自信

D.客从外来,与座谈,问之客曰

3.句式和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B.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C.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定语分为领属性定语和修饰性定语两大类。在文言文中,能后置的定语,大都是修饰性定语。

1、“中心语+定语+者”的形式;

例:求人可使报秦者。

例: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2、“中心语+之+定语”的形式;

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例: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3、“中心语+之+定语+者”的形式;

例: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担。

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4、用量词作定语大多数放在中心语的后面。

例:吏二缚一人诣王。

例: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

例:项羽兵四十万,沛公兵十万。

[课堂练习]

一、选出下列各组中不含定语后置的一项()

1、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2、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3、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4、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5、疆土之新辟者,移种民以居之。

6、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7、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8、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

二、翻译下列句子:

1、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

译文:

2、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孟子·梁惠王下》)

译文:

3、楚人有涉江者。(《察今》)

译文:

4、信至国……召辱己之少年令出胯下者,以为楚中尉。(《史记?淮阴侯列传》)

译文:

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位于谓语之后。

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一般都作状语。

如: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记》)

3、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位于谓语之后,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

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

4、文言文里,用“如(若)……”这类修饰形容词或动词的状语,常常放在形容词或动词的后边。

如:A、火烈风猛,船往如箭。 B、小虫伏不动,呆若木鸡。

C、则治之如所言。

[课堂检测]

1、下列句子按宾语前置情况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惟命是从。②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③何由知吾也?④率师以来,唯敌是求。

⑤梁客辛垣衍安在?⑥狂者伤人,莫之怨也。

A. ①④/ ②⑥ / ③⑤

B. ①②⑥ / ④ / ③⑤

C. ①③④/ ②⑥ / ⑤

D. ①/ ②④⑥ / ③⑤

2、从下列句子中找出句式不同的一项:

A.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B.今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也。何以言之?

C.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D.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餔也,无不歠也。

3、与“未之识”句式相同的一项:

谓戎夷其能必定一世,则未之识;若夫欲利人之心,不可以加矣!

A、古之人不余欺也

B、石之铿然有声者

C、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D、多于市人之言语

4、阅读下文,找出宾语前置句。

颢弟,尝得危疾,上谴视之,还,问“公主何在?”曰:“在慈恩寺观戏场。”上怒,叹曰:“我怪士大夫家不欲与我家为婚,良有以也。”亟命召公主入宫,立之阶下,不之视。公主惧,涕泣谢罪。上责之曰:“岂有小郎病,不往省视,乃视戏乎?”谴归郑氏。(选自《资治通鉴》)

5、判断下列句子属于哪种句式,并翻译。

A、其人家有好女子者,多持女逃亡。

译文:

B、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译文:

C、有一言而可终身行之者乎?

译文:

D、子何侍而往?

译文:

E、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茫茫然归。

译文:

F、甚矣,汝之不惠。

译文:

G、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

译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