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背景简介

城市背景

总概况:

郑州,地处中华腹地,九州之中,中原地区都会,河南省省会,中国建城区面积和建城区人口第十三大城市。全市总面积7446.2平方公里,人口910万人。是中原经济区建设主要城市、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八大古都之一、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故里,商朝都邑,今河南省政治、经济、教育、科研、文化中心。中国中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和国家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

郑州历史上五次为都,八代为州,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世界历史都市联盟成员城市。郑州先后获得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等称号。考古人员于1995年在郑州北郊邙岭余脉发现的西山古城遗址把郑州地区城市出现时间提前到距今约5300年的仰韶文化晚期,被视为中国城市文明的源头。

郑州地处国家地理中心,是中国中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和国家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国家级战略“中原经济区”的中心城市。清末朝廷大臣盛宣怀勘察芦汉铁路时,将郑州站辟为甲等火车站,直接影响了郑州近现代的发展进程。如今拥有亚洲最大的列车编组站郑州北站和中国最大的零担货物转运站莆田西站[2],以及亚洲唯一运行时速350公里的高速铁路十字枢纽站郑州东站。未来郑州将成为全国普通铁路和高速铁路网中唯一的“双十字”中心,形成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半小时经济圈”、中原经济区“1小时经济圈”和全国“3小时经济圈”。以郑州新郑国际机场为中心,一个半小时航程内覆盖全国三分之二的主要城市、五分之三的人口。其中郑州商品交易所是三大全国性期货交易所之一,也是我国第一家期货交易所。郑州新郑综合保税区是中部地区第一家综合保税区。郑州有汽车、装备制造、煤电铝、食品、纺织服装、电子信息等六大优势产业。氧化铝产量占全国总产量50%,冷冻食品占全国市场份额的40%以上,拥有亚洲最大、最先进的大中型客车生产企业。郑州城市绿化率处于中国城市前列,矗立在街道旁的法国梧桐成为城市一景,被誉为“中原绿城”。 2011年12月20日,郑州摘得“全国文明城市”的桂冠。

——郑州二七广场中心--二七塔

——郑东新区

主要街道区域:

德化街:郑州商业街的鼻祖,1905年始形成街衢,2002年改造成具有现代气息的商业步行街

太康路:郑州历史较长的商业街道,以文化娱乐而著名

二七北路:以流行服饰专卖店为主

健康路:精品服饰、休闲服饰和运动服饰荟萃的商业街道,同时也是美食的天堂

人民路:矗立着巨大的法国梧桐树,以百货、音响器材和流行元素为特色,是郑州市最浪漫的商业街道

文化路:高等学府聚集的一条道路,具有许多年轻时尚的元素,还有“中原硅谷”之称的河南科技市场

纬一路:郑州的特色酒吧街,云集了不同种类的咖啡店、演艺吧、西餐厅和日本料理店

金水路:被誉为“郑州的长安街”,依金水河横贯东西,有50年树龄的法国梧桐环抱的景观高架路和滨河公园

中原路:市区西部的主干道,沿途有市府机关和绿城广场

紫荆山路:富现代气息的主干道,高楼大厦鳞次栉比

农业路:郑州的东西轴线主干道。东达郑东新区,西至桐柏路

中州大道:将老城与郑东新区分开,有众多立交桥,北达黄河,向南直通新郑国际机场

京广快速路:郑州市南三环至北三环,全长 13.6km,贯穿郑州南北。

黄河路:由东而西贯穿金水区的僻静街道,充满小清新的气质。

——现代都市郑州

人口情况:

从总体来看,郑州人口还是一种增长的态势,由1950年的219.23万人增加到2004年的708.22万人,增加了486.99万人,增长率为223%。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的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全市常住人口为8,626,505人,同2000年的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共增加1,967,505人,增长

29.55%,男女性别比由107.65:100下降为105.17:100 。近年来,郑州市的人口结构呈“中间大、两头小”的梭形特点。郑州以打造都市区,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为目标,远景规划到2020年,市区总人口达到1500万以上。郑州是中西部地区主要大城市之一,1920-1930年代由于铁路的建设而成为重要内陆商埠。如今郑州是中国中部地区的特大型大都会和主要经济中心,是中原经济区的中心城市。

——印象郑东

综合实力:

1992年郑州跻身全国综合实力50强。2008年郑州将汽车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和电子信息产业确立为三大战略支撑产业,成为重点发展的产业。2011年,郑州市经济总量进入全国20强,全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4912.7亿元,位列全国大中城市第20位;人均可支配收入居省会城市18位,地级以上城市65位;全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突破达到502.3亿元,名列全国大中城市第17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987.1亿元,名列全国大中城市第19位。郑州以金融,信息咨询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有众多银行、证券、保险、期货机构。郑州被确立为中部地区金融中心之一,总部在郑州的金融机构有郑州银行、中原证券,工行河南省分行、建行河南省分行等,四大国有银行在郑州的营业机构总数超过500家。另有外资银行汇丰银行、东亚银行在郑州设立营业机构。郑东新区截止2012年8月已入驻金融机构118家。

郑州市是国家首批确定的商贸试点城市之一。郑州商品交易所是中国第一家成立的商品交易所,中国三大期货交易所之一,其期货产品如郑州白糖等,是国际市场核心价格指导价之一,并已经与印度美国等交易所达成合作协议。2010年累计成交额为61万亿元。

郑州既有交通运输、批零贸易、住宿餐饮等传统服务业的优势,批发零售贸易业辐射周边区域,同时以物流、会展、信息、文化、旅游、房地产、金融、保险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郑州每年都举办众多全国性和地区性展览,郑州国际会展中心位于郑东新区中心商务区,市内另有中原国际博览中心等会展场所,2010年郑州市获得“中国十大品牌会展城市”奖。德化街等是郑州传统的商业街道。

——德化步行街

交通运输:

郑州,是公路、铁路、航空、信息通信兼具的综合性交通通信枢纽。陇海铁路、京广铁路交汇,107国道、310国道、京港澳高速公路和连霍高速公路穿境而过,郑州新郑国际机场与国内外30多个城市通航。拥有亚洲最大的列车编组站郑州北站和中国最大的零担货物转运站莆田西站以及全国唯一运行时速350公里的高速铁路十字枢纽站郑州东站,未来郑州将成为全国普通铁路和高速铁路网中唯一的“双十字”中心。有一类航空、铁路口岸和公路二类口岸各1个,货物可在郑州联检封关直通国外。邮政电信业务量位居中国前列,是华中地区一个铁路、公路、航空、邮电通信兼具的综合性核心交通通讯枢纽。国家铁路货运中心,国家公路物流中心,中南邮政物流中心,国际航空货运中心等工程促使公路港、铁路港、航空港“三位一体”的物流体系逐步形成。

——郑州公共交通

铁路:

郑州素有中国铁路心脏之称,京广铁路、陇海铁路两大干线在此交汇。郑州拥有3个铁路特等站:郑州北站是亚洲作业量最大的铁路枢纽编组站;郑州莆田西站是全国最大的零担货运站;郑州站位于市中心,是全国最大的铁路十字枢纽客运站之一,列车可直达国内31个省、市、自治区。

——新郑州东站

城际铁路:

中原城市群城际轨道交通规划7条城际轨道,2009年12月,郑州至新郑国际机场、开封、焦作三条城际铁路开工建设,三条城际铁路将于2013年通车,届时郑州到机场只需14分钟,到开封19分钟、焦作30分钟。远期规划还有郑州至洛阳、郑州至新乡等数条城铁。建成后的城铁将最终形成以郑州为中心、洛阳为副中心,以京广、陇海为主轴、连接中原城市群地区的“‘十’字加半环线”网络构架,覆盖中原城市群的“一小时交通圈”。

航空

郑州新郑国际机场是国家民航总局定位的全国八大航空枢纽港之一。

1956年建立郑州航站,1997年8月28日,由省、市政府和民航总局联合投资新建的郑州新郑国际机场(CGO)。

——郑州新郑国际机场

机场飞行区等级为4E级。2007年深圳航空和美国最大的支线航空公司——梅莎航空集团、美国山岳信托公司共同出资5亿元组建的鲲鹏航空于2007年9月28日正式开航,2011年11月21日,国家发改委批准郑州新郑国际机场二期扩建工程,工程按满足2020年旅客吞吐量29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50万吨的目标设计。2011年12月26日,郑州机场年旅客吞吐量突破千万人,跨入“千万级”大型机场行列。目前郑州机场已通航国内外67个城市地区,开通航线90条,其中国内84条,国际和地区6条。

公路

郑州是全国45个公路主枢纽城市之一。京港澳高速北达北京,南至广州、香港等地,连霍高速西到西安、乌鲁木齐等地,是我国公路运输的中心城市。

——BRT快速公交

城际公交:

郑州至开封、焦作、许昌、新乡多个地市开通了城际公交线路。由郑州综合交通枢纽公路客运站、郑州交通产业服务中心、郑州交通信息服务中心三部分组成郑州新公路客运站建筑容量约5万平方米。BRT:郑州市内约有200余条公交线路,有城际公交、城市公交、都市区公交和旅游公交四种公交类型,到达城区各处。郑州快速公交(郑州BRT)2008年动工,2009年6月份投入运营。地铁

郑州市规划郑州地铁线路6条。2009年开始动工建设郑州地铁1号线、郑州地铁2号线。 1号线、2号线地铁线网45.39公里。至2020年,郑州地铁线网95.61公里,形成“三横两纵一环”地铁线网,郑州地铁3号线、郑州地铁4号线以及5、6号线工程,全部完成建设,地铁线网总规模达到202.35公里。

第一阶段:起步阶段,至2015年,建设郑州地铁1号线、2号线一期工程和1号线二期工程,且1号线一期和二期工程将同步完工。

无锡市地质背景概况

无锡市地质背景概况 1 气候背景 无锡市地处长江下游,东邻苏州,西接常州,北依长江,南靠浙皖,中抱太湖,是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和重点旅游城市之一。工作区范围包括江阴市、宜兴市2个县级市和崇安区、北塘区、南长区、滨湖区、惠山区、锡山区、新区7个区,地理坐标北纬31°07′—32°02′、东径119°33′—120°38′,总面积4627.46 km2。 无锡市属北亚热带湿润区,受季风环流影响,形成的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水充沛,日照充足,无霜期长。1月平均气温在2.8℃左右;7月平均气温在28℃左右。全年无霜期220天左右。区内多年平均降水量1048 mm,降水的年际、季节变化较大,最大降雨量可达1738mm以上,降雨多集中在汛期的6-8月,约占全年总降水量的55%左右,汛期降雨形式多为暴雨、阵雨和连阴雨。 2 地质环境背景 2.1地形地貌 在长期的地壳持续性上升、下降以及江河湖海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无锡市以平原为主,低山、残丘为辅的地形地貌特征,地势总体呈西南、北高,中间低的形态展布。宜兴南部基岩广泛裸露,崇山峻岭与冲沟谷地相依分布,最高峰茗岭黄塔顶海拔高度611.5m,为全区群峰之冠;市区西南部和江阴市北部的山丘总体上呈北东、北东东走向,最高峰为惠山的三茅峰,海拔328.98 m;除此之外的广大地区均为地势低平的沉积平原,高程一般低于5 m,局部为负地形。后经城市建设、兴修水利、设闸排水、整修圩堤,已成为建设用地和良田。 2.1.1 地貌发展简史

区内地貌形态经受多次构造运动而形成,印支运动主要表现为强烈的褶皱运动,形成了一系列的褶皱隆起和坳陷,奠定了本区地形外貌的基础。 燕山期升降差异运动控制了中生代以后的沉积,区内大多数古盆和古凹陷都沉积了巨厚的侏罗系、白垩系以及第三系地层。在安阳山等地还发生了火山喷发堆积作用,填平了一部分古盆和古凹陷,形成了安阳山、狮子山等地的古火山喷发堆积地貌。 早第三纪,受喜马拉雅运动影响,继承了老构造运动性质,宜兴南部低山丘陵区持续上升,受强烈的风化剥蚀作用,表现为剥蚀夷平;北部平原区以缓慢沉降为主,并接受下第三系碎屑岩沉积。晚第三纪时期,内动力作用明显减弱,因而对早期形成的地貌进行剥蚀和改造逐渐衰减。 第四纪地质时期,地壳仍以垂直升降运动为主,但外动力作用加强,在冷暖气候的作用下,出现了2-3次的海陆变迁,北部长江也以不同形式影响至本区,并逐渐形成了现代的冲湖积平原、长江三角洲平原和茗岭、惠山等低山丘陵地貌形态。 2.1.2 地貌分区及特征 根据地貌成因和形态类型的差异,全区可划分为低山丘陵构造剥蚀区、太湖冲湖积平原区和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区。依据次一级地貌形态、成因和高程等特征,又可分为七个亚区。 2.1.2.1低山丘陵剥蚀构造区 根据山体形态和出露位置分为低山丘陵、残丘、孤岛三个地貌亚区。 ⑴低山丘陵 低山丘陵主要分布在宜兴南部、市区西南部以及江阴北部。 宜兴南部一带山体多呈脉状,山脉连绵不断,走向明显,九里湾山、龙池山一带山体多呈东西向和北东向展布,铜官山、离墨山一带山体则多呈南北向和南东向排列。受褶皱断裂控制,组成

西安背景介绍

西安介绍 历史文化名城西安位于黄河西岸渭水平原的中部。这里是良田纵横,一目万顷的八百里秦川,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在中华大地上,镶嵌在黄土高原南端的这颗耀眼的明珠,昔日曾有过名震寰宇、无比辉煌的历史文化,也有着绿水青山、无比秀媚的自然景观。 在西安南侧的东西凡百里间,是峰峦叠峰、逶迤相连的有“东方阿尔卑斯山”之称的秦岭山脉。在这道美丽的风景线上,有险峻挺拔号称五岳之首的西岳华山,有以温泉汤池而闻名天下的临潼骊山,有四季葱绿而内藏珍稀的终南山,有以六月积雪不化堪称奇观的太白山,它们共同形成了一道天然而独特的景群。在古代长安,周围有渭水、浐水、灞水、涝水、沣水、滈水、氵皂水、潏(yu)水八条河流,碧波荡漾,环绕其间,即所谓“八水绕长安”。 这座秦岭脚下、渭水之滨的千年古都,东有潼关之固,西有散关之险。在北方,秦代所修宽达百米绵延千里的驰道直通蒙古草原,是抗击匈奴、供给给养的主动脉;在南方,有子午道、傥骆道、褒斜道、陈仓道可越汉中而抵巴蜀;东南方向商洛山中的武关道,则是通往楚地的咽喉。古代长安交通便利,水陆并用,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帝王建功立业之地。 西安地区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也是人类文明发达最早的地区之一。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中,也许还没有一座城市能够和西安相比,享有如此崇高的地位和无与伦比的辉煌:它是西周以来13个王朝的首都,中国封建社会前半期历史的缩影。 周秦以来,西安以其独特的历史地位长期处于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公元前11世纪,周族在关中西部的歧山、扶风一带不断壮大,最终灭商而立国,建都于沣京和镐京。秦人先后在雍城、栎阳和咸阳建都,东出函谷,消灭六国,建立起空前统一的秦帝国。秦仍以依塬面水的咸阳为都城,渭河两岸,宫阙连绵不断。汉高祖刘邦灭秦后,看中了沃野千里的八百里秦川,选定与秦咸阳一水之隔的渭河南岸立都。西汉之末,王莽篡汉,建立新朝,承袭了汉家的国都和建制。及至黄巾军起,董卓遍烧洛阳宫室,十八路诸侯讨卓,董卓遂迫使献帝西迁长安,东汉王朝在此有6年时间。 风景秀丽的沣河两岸,蕴藏着3000年前西周时期的大批文化瑰宝,是一块充满神奇而具有诱惑力的地方。西晋的愍帝在长安即皇帝位,仅3年即被灭掉。北朝的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又先后在此建都。长安城在汉代的安康、祥和之后,经历了长时间的战乱和兵荒。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再次统一中国,之后就在汉长安城的东南部,由著名建筑师宇文恺设计督建了隋的都城大兴城。大兴城的规模布局和科学设施显然超过了汉长安城,它奠定了唐代长安的基础。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唐长安城也是中国都城史上无可比拟的辉煌典范。长安不但是大唐帝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世界东方最大的一座国际性都市。 “秦中自古帝王州”。历史选择了西安,西安充实了历史。今天,每当人们提起西安的昔日长安时,无不充满了民族的自豪感,充满了对中华几千年丰厚和无与伦比的古文明的崇敬和仰慕。 如果说,是历史选中了西安作为帝王之都,使这里成为千余年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大舞台,那么曾在这里叱咤风云、建功立业的历代帝王们却情有独钟地选取了关中深厚博大的黄土地作为自己最终的归宿。于是,密集而宏大的帝王陵墓以傲视古今的气势遍布关中,成为西安一带最为独特的人文景观之一。 陕西的帝王陵墓,最远可以追溯到5000多年前的黄帝陵。它是世所公认的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墓,在西安以北黄陵县桥山之巅。自古及今,年年岁岁,无数炎黄子孙华夏苗裔,来此谒陵祭奠,寻根问祖,缅怀圣德。除黄帝陵外,从西周到隋唐的2000年间,大约

城市文化背景

青年大街,位于沈阳“金廊工程”的核心部位,在规划中这里将有百余栋百米高楼拔地而起。到2013年全运会前,这个数字将接近200栋,总建筑面积近1600万平方米。 这个商业广场的开发者是低调的浙江华丰集团,中国最早、资产额最大的集团性民营5 00强企业之一,创建于1980年初,现有从业队伍4万余人,集建筑、房地产开发、多元投资为主,在宁波、江都等地成功开发房地产项目。做为“金廊工程”首批29个重点工程之一,总建筑面积为45万平方米,华丰已在该广场投资25亿元,一部分是商业含酒店、商场,一部分是住宅。 这里边有一个比例问题,华丰嘉德广场商业广场面积约12万平方米,高层写字楼建筑面积超过12万平方米的精品写字楼(其中包括3万平方米的酒店),而住宅部分为14万平方米,市场销售价格在12000元每平方米左右。如果14万平方米住宅全部售出,将可获取160亿元以上销售款,从而带动写字楼销售,以及商业部分的销售与持有。 “金廊工程”,堪称北方城市的一大手笔。 从2003年起步之时的12平方公里,至2012年,已经扩容至约75平方公里。总长度为30公里,跨越沈阳多个行政区,目前,金廊规划建设项目共140项,规划建设总面积5 253万平方米,总投资达2600多亿元。从北向南,依次有沈阳天地、恒隆广场、裕景中心、华润中心、嘉里中心等项目相继落地,恒隆集团、世贸集团、新世界地产等商业地产巨头悉数到位。 “金廊工程”最初起由源于获得国务院批准的“金融国贸商务区”,全国仅有上海浦东以及沈阳市。正是基于这个契机,“金廊工程”开始启动。2003年市政府对沈阳城市发展空间重新进行了规划布局,明确提出了“南北金廊”的大概念。 “金廊工程”的核心地段,成为“十二五”初期沈阳转型的试金石。据沈阳市城乡建设委员会披露,为确保2013年第十二届全运会前全面实现“金廊工程”主体完工,金廊核心区段在建的25个重点项目正在加紧施工。届时,金廊核心区段将有百余栋百米高楼拔地而起。

鄂州市总体规划

鄂州市总体规划 一、背景介绍 鄂州市位于湖北省中部,是湖北省重要的工业城市之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鄂州市总体规划的编制成为当前重要的任务。本文将从城市发展背景、规划目标、规划范围、规划原则、规划内容、实施措施等方面详细介绍鄂州市总体规划。 二、城市发展背景 鄂州市是湖北省的重要工业城市,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和优越的交通条件。近年来,鄂州市积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加快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问题,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土地资源紧张等。因此,编制鄂州市总体规划,对于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优化空间布局、提升城市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三、规划目标 鄂州市总体规划的目标是实现城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城市。具体目标包括: 1. 经济目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培育新兴产业,提升产业竞争力,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 社会目标:改善居民生活质量,提供优质公共服务,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3. 环境目标:加强生态保护,提高环境质量,建设生态友好型城市。 四、规划范围

鄂州市总体规划的范围包括全市行政区域内的城市建设用地和农村建设用地。 其中,重点关注城市功能区、产业发展区、生态保护区、交通网络等。 五、规划原则 鄂州市总体规划的编制遵循以下原则: 1. 以人为本:以人民群众的需求和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2. 综合协调:统筹城市发展和资源利用,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3. 可持续发展:注重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4. 创新引领:引入先进的科技和管理理念,推动城市创新发展。 5. 公平公正:保障社会公平和公正,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六、规划内容 鄂州市总体规划包括以下内容: 1. 城市空间布局:合理划定城市功能区、产业发展区、生态保护区等,优化城 市空间结构。 2. 城市发展战略:明确城市发展定位,制定发展目标和政策措施,推动城市经 济社会发展。 3. 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 的承载能力。 4. 生态环境保护: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生态修复和生态建设,提高城市的 生态品质。 5. 公共服务设施:完善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居民的 生活质量。

临安城市规划

临安城市规划 一、背景介绍 临安市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下辖,是浙江省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随着城市 发展和人口增长,临安市需要进行城市规划,以适应未来的发展需求。本文将详细介绍临安市城市规划的背景、目标和主要内容。 二、规划目标 1. 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通过合理规划土地利用、优化交通网络、提升环境质 量等措施,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2. 提升城市形象和品质:通过城市改造和建设,提升临安市的整体形象和品质,打造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 3.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通过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区、提升城市绿地率等措施,优 化城市空间布局,提高城市的效益和生活质量。 4.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在城市规划中充分考虑保护和传承临安市的历史文化遗产,保留历史建造和传统风貌。 三、主要内容 1. 土地利用规划:根据城市发展需求,合理规划土地利用,确定不同功能区的 位置和规模。例如,商业区、居住区、工业区等。 2. 交通规划:优化交通网络,提高交通效率,缓解交通拥堵问题。包括道路规划、公共交通规划、自行车道规划等。 3. 环境保护规划:制定环境保护措施,减少污染物排放,改善空气质量和水质。同时,增加绿地面积,提供更多的公共休闲空间。

4. 城市改造和建设:对老旧区域进行改造,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和品质。包括改善居民住房条件、更新城市设施、改造城市中心等。 5. 历史文化保护规划:制定保护历史建造和传统风貌的措施,保留和传承临安市的历史文化遗产。同时,加强历史文化教育和宣传,提高市民的历史文化意识。 四、实施步骤 1. 调研和分析:对临安市的现状进行全面调研和分析,了解城市发展的需求和问题。 2. 制定规划方案:根据调研结果,制定城市规划的总体方案和具体措施。包括土地利用规划、交通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 3. 公众参预:组织公众参预城市规划的过程,听取市民的意见和建议,提高规划的透明度和可行性。 4. 审批和批准:经过专家评审和政府审批,最终确定城市规划方案。 5. 实施和监测:按照规划方案,逐步实施城市规划,并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调整和优化规划措施。 五、预期效果 1. 城市形象提升:通过城市规划和建设,临安市的整体形象将得到提升,成为宜居宜业的城市。 2. 交通便利性提高:优化交通网络,提高交通效率,缓解交通拥堵问题,提高市民的出行便利性。 3. 环境质量改善:减少污染物排放,改善空气质量和水质,增加绿地面积,提供更多的公共休闲空间。

国内城市的历史背景社会的发展

国内城市的历史背景社会的发展城市作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无尽的历史 记忆和社会发展的变革。国内的城市,通过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社会 发展,不仅展示了国家的文化底蕴,还确立了城市的地位和功能。本 文将从历史背景和社会发展两个方面,来探讨国内城市的特点和演变。 一、历史背景 国内城市的历史悠久,各个城市都有着不同的起源和发展过程。就 拿我国的首都北京来说,它作为中国几千年的政治中心,积淀了丰厚 的历史文化底蕴。从古代的建都到近代的改革开放,北京见证了中国 的盛衰兴衰,成为了一个集中展现国家历史变迁的重要城市。 同样,上海作为一个国际性的大都市,其历史由洋租界的开埠开始,经历了外国租界的时期到中国领土完全收回。这段历史背景使上海成 为了一个独特的城市,承载着深厚的西方特色,同时也形成了与其他 国内城市不同的面貌。 除此之外,像西安、成都、广州等等城市,都各自拥有着丰富的历 史文化传统与背景。这些城市的起源与发展,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历 史的根基,并通过时代的沉淀,继续演绎着城市的故事。 二、社会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内城市在社会发展方面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的社会发展与经济、文化和技术的进步紧密相连,相互促进。

首先,城市的社会发展表现在经济活动的范围和规模扩大。城市作为一个商业和贸易中心,孕育着大量的企业和机构,吸引了大量的人才和投资。通过产业的发展和市场的扩大,城市的规模和经济实力得以增强。 其次,城市的社会发展还体现在文化的融合与创新。城市作为一个多元文化的交汇地,吸收了各种不同的文化元素,并在新的环境中形成了独特的城市文化。这种文化的创新和繁荣,不仅增强了城市的吸引力,也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此外,城市的社会发展还与科技进步密切相关。城市作为技术和创新的中心,促进了科技的发展和应用。在城市的推动下,新的科技手段和方法被引入到各个领域,推动着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 三、城市的未来展望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国内城市正面临着新的历史机遇和挑战。城市的发展已经不再局限于经济增长,更注重于人民的幸福指数和可持续发展。 城市未来的发展需要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城市的空气质量、水源保护、垃圾处理等环境问题需要得到重视,以保护和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 此外,城市的发展也需要更好地解决社会问题,如就业、医疗、教育等。城市的社会保障体系需要不断完善,以确保每个人都能享有公平和优质的服务。

建设智慧城市的背景

建设智慧城市的背景 智慧城市的背景 1、引言 智慧城市是利用信息与通信技术以及物联网技术,集成城市各 类数据,实现城市管理与服务的智能化的城市模式。它旨在提高城 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优化城市资源利用效率,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 2、建设智慧城市的必要性 2.1 城市化进程加快 随着人口快速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面临着越来越多 的挑战,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等问题。智慧城市的建 设可以帮助城市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2 技术进步推动 随着信息与通信技术的不断进步,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和 大数据技术等新兴技术在城市管理和服务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这些 技术的发展为智慧城市的建设提供了支撑,使城市能够更加智能化、高效化。 2.3 城市竞争力提升

建设智慧城市可以提升城市的竞争力。智慧城市的建设可以提 高城市的吸引力,吸引更多的企业和人才来到城市。同时,智慧城 市的建设也可以提供更高效的城市服务,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 3、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 3.1 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建设智慧城市的首要任务是建设稳定、高速的网络基础设施。 只有具备稳定高效的网络基础设施,才能实现各类设备的互联互通,并为城市的管理和服务提供支持。 3.2 数据中心建设 数据中心是智慧城市的核心设施,负责对城市各类数据进行收集、存储和处理。数据中心的建设需要具备高容量、高可靠性和高 安全性的特点,以确保数据的安全和可靠性。 3.3 物联网设备布署 智慧城市的建设需要大量的物联网设备来进行数据采集和互联。这些设备包括传感器、智能终端和智能设备等,它们能够实时采集、传输和处理各类数据,为城市的管理和服务提供支持。 4、智慧城市的应用场景 4.1 智慧交通

城市更新的背景与意义

城市更新的背景与意义 一、背景 城市更新是指对老旧城区进行改造和更新,以适应城市发展和人民生活需求的一种城市管理方式。城市更新的背景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城市化进程加快: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持续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老旧城区面临着人口密集、基础设施老化、环境污染等诸多问题。 2. 城市功能衰退: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一些老旧工业区、商业区等城市功能逐渐衰退,导致城市形象受损,经济发展受阻。 3. 城市空间压力:城市人口的集中使得城市空间变得紧张,老旧城区土地利用效率低下,无法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 4. 环境污染问题:老旧城区的环境问题严重,空气质量差、水质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给居民的生活质量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二、意义 城市更新的意义在于改善城市的生活环境,提升城市的形象和竞争力,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改善居住条件:通过城市更新,可以对老旧住宅区进行改造,提

升居民的居住条件,提高生活品质。 2. 提升城市形象:城市更新可以改善城市面貌,打造美丽宜居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的形象和吸引力。 3. 优化城市功能:通过城市更新,可以对老旧的工业区、商业区等进行改造,优化城市功能布局,提升城市的发展潜力和经济效益。 4. 促进经济发展:城市更新可以刺激投资和消费需求,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推动城市经济的增长。 5.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城市更新在改造过程中要注重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使城市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得以保留和传承。 6. 增加就业机会:城市更新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可以为当地居民提供就业机会,促进就业稳定和社会和谐。 7. 提升环境质量:城市更新不仅可以改善居住环境,还可以提升环境质量,减少污染物排放,改善空气质量和水质,保护生态环境。 8.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通过城市更新,可以对老旧城区进行土地资源的重新配置和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9. 增加社会文化设施:城市更新可以增加社会文化设施的建设,如公园、图书馆、博物馆等,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和文化活动场所。

北京简介概况介绍

北京简介概况介绍 1. 城市背景 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位于中国北方的华北平原上,坐落在东经 115°25′47″至117°30′40″和北纬39°29′21″至41°05′33″之间。作为 中国的政治、文化和教育中心,北京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也是国际交往的重要窗口。 2. 历史沿革 2.1 古都风华 北京有着悠久的历史,拥有3000多年的建城历史。西周时期,北京周原是古代人 聚居的地方,被认为是北京古城的起源。随着历代政权更迭,北京逐渐发展为重要的政治中心和文化聚集地。元朝时,北京成为元世祖忽必烈的都城,并修建了著名的故宫。明清两代,北京成为中国的政治中心,积累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如天坛、颐和园等。 2.2 现代发展 20世纪初,北京逐渐成为现代化城市。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北京成为 国家的政治中心,建设迅速发展。尤其是2008年北京成功举办了夏季奥运会,使 北京在国际上获得了更多的认可和关注。 3. 地理位置 北京位于中国的华北平原中部,东临渤海,西靠太行山,北界燕山。地理位置优越,使得北京成为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北京的气候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季炎热而湿润,冬季寒冷而干燥。

4. 人文景观 4.1 故宫 故宫,又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木结构古建筑群之一。故宫坐落在北京中轴线上,占地面积约72万平方米。它是中国古代宫廷建筑 的典范,也是中华文化宝库。每年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参观。 4.2 天坛 天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天地的场所,坐落在北京市的南部。天坛占地面积约273 万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圜丘坛、皇穹宇和祈年殿等。天坛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和宗教建筑的杰出代表,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4.3 颐和园 颐和园位于北京西北郊,是一座大型的皇家园林。它由中国清朝皇帝乾隆命名建造,主要包括万寿山和昆明湖两个部分。颐和园以其精美的园林景观和富有艺术价值的建筑群闻名于世。 4.4 长城 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线,也是世界上最长的人造建筑物之一。北京境内有多处著名的长城景点,如八达岭长城、慕田峪长城等。这些长城景点以其雄伟壮观的景致吸引了众多游客。 5. 文化活动 5.1 春节 春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也是北京最有特色和热闹的节日之一。在春节期间,北京举办各种庆祝活动,如传统的春节联欢晚会、舞龙舞狮表演等。此外,古老的北京胡同地区也会举办独具特色的庙会活动,吸引了大批游客。

简述巴黎的城市旅游特色

简述巴黎的城市旅游特色 摘要: 一、巴黎的城市背景 二、巴黎的旅游特色 1.文化艺术景点 2.美食与购物 3.浪漫氛围 4.自然景观 三、旅游建议与实用指南 正文: 巴黎,这座充满浪漫与艺术气息的城市,每年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探访。它不仅是法国的首都,更是欧洲最具魅力的旅游胜地之一。以下是关于巴黎的城市旅游特色简要概述。 一、巴黎的城市背景 巴黎位于法国北部,塞纳河流域,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自中世纪起,巴黎就成为了欧洲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如今,它不仅是世界著名的艺术之都,还是一个繁华的国际大都市。 二、巴黎的旅游特色 1.文化艺术景点 巴黎拥有众多世界著名的文化艺术景点,如卢浮宫、奥赛博物馆、巴黎圣母院等。这些地方不仅展示了法国乃至世界文化的瑰宝,还为游客提供了欣赏

艺术、历史和建筑的绝佳机会。 2.美食与购物 巴黎是美食爱好者的天堂,这里有着琳琅满目的餐厅、咖啡馆和糕点店。此外,巴黎的购物体验也堪称一绝,从高级时装到特色手工艺品,游客可以在这里尽情选购。 3.浪漫氛围 巴黎的浪漫氛围无处不在,如携手漫步在塞纳河畔、观赏艾菲尔铁塔的夜景、品味浓郁的法国咖啡等。这些琐碎的日常都让巴黎成为了恋人眼中的蜜月胜地。 4.自然景观 尽管巴黎是一座繁华的都市,但其自然景观同样令人陶醉。例如,著名的巴黎公园、蒙马特高地和Bois de Boulogne 等,都是游客感受大自然之美的好去处。 三、旅游建议与实用指南 1.出行时间:巴黎四季分明,春季和秋季是最宜出游的季节,气候宜人,旅游资源丰富。 2.交通:搭乘地铁、公交或出租车都是游览巴黎的有效方式。巴黎的地铁线路发达,覆盖主要景点。 3.住宿:巴黎有众多酒店和民宿供游客选择,预算充足的话,可以选择住在市中心,便于游览各大景点。 4.语言:法语是巴黎的官方语言,但大部分巴黎人都精通英语。游客可以学习一些简单的法语词汇,以便在旅行中更好地与当地人交流。

东莞城市概况及历史文化背景

一、东莞城市概况及历史文化背景 东莞是广东历史文化名城。距今1700多年前的三国时期建郡,是岭南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中国近代史的开篇地和改革开放的先行地。中外闻名的虎门销烟就发生在东莞,全国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在东莞诞生,民族英雄袁崇焕、抗日名将蒋光鼐、著名画家邓白、举重冠军陈镜开等都是东莞籍人,著名的岭南画派也发端于东莞可园。 东莞1985年撤县建市,1988年升格为地级市,现辖28个镇、4个街道办事处,386个村委会、205个居委会。全市总面积2465平方公里,截至2008年底,常住人口694.98万人,其中本地户籍人口174.87万人,外来常住人口520.11万人。另有海外华侨20多万人、港澳同胞70多万人。全市现有党员95836人,党的基层组织5410个,其中党委87个,总支部310个,支部5013个。 东莞历史源远流长。据历史记载:新石器时代,其境内东江沿岸已有原始人群聚居。公元前20世纪的夏代,东莞属南交址。春秋战国时,东莞属"百粤地"。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东莞属南海郡番禺县地。东汉顺帝时,分番禺立增城,东莞属增城。公元22 2-228年中,分增城立东官郡。进入晋代,废东官郡,东莞分属番禺、增城。 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东莞立县,名为宝安。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改名为东莞。以东莞作县名由此始,相传因境内盛产水草(莞草)而得名。东莞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150多年前,林则徐在东莞虎门销烟,写下中国近代史的光辉篇章,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篇之地。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东江人民抗日根据地,万千东莞儿女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而英勇战斗,浴血捐躯。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光荣的革命传统,使东莞成为南粤历史文化名城。

丽江古城历史背景介绍

丽江古城历史背景介绍 丽江古城又名大研镇,它位于丽江坝中部,北依象山、金虹山、西枕狮子山,东南面临数十里的良田阔野。丽江是第二批被批准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中国向联合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的古城之一。它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唯一没有城墙的古城据说是因为古代丽江世袭统治者姓木,如果筑城墙,就犹如木字加框而成“困”字,这样显得不吉利。由此可见,纳西族是一个比较开放的民族。 大研镇是一座古城,在丽江县城中,因为它四面被青山环绕,形状如同一块碧玉大砚,所以取名大研镇(砚与研同音)。它最初建于宋末元初(公元12世纪末~13世纪初),距今大约有800年的历史,它盛于明清。当时丽江古城已具相当规模。 古时的城建方法是先行开河,然后依河水的来龙去脉进行城建规划,布街辟路。丽江古城的城建方法亦是依承传统的古城建规划法的经验,所以它也是中国古代城建方法的活化石。 古城保留了大片明清年代的居民建筑,均是土木结构瓦屋面楼房,多数为三坊一照壁,也有不少四合院,融合了纳西、白、汉等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居民建筑布局灵活,注重装饰,精雕细刻。在他们的门窗上多雕饰花鸟图案,并且色调浓烈。这里的居民都喜欢在庭院种植花木,摆设盆景,无户不养花,无户不流水,形成了“家家流水,户户垂柳”的高原水城风貌,被誉为“高原姑苏”、“东方威尼斯”。 沿河建筑,是古城建筑的第一个特点。街的走势几乎与河流同步,构成一条土木瓦屋的建筑长廊,这是古城建筑布局的基本格式。因为水渠密布,跨水临渠的建筑十分普遍。 依山建筑,是古城建筑的第二个特点。古城盘亘于崇山峻岭之间,沿街建筑此起彼伏,因山势起伏而不断变化。光义街的光碧巷和金星巷一带建筑,少了临河的喧哗,而多了依山的幽静。 临街建筑,是古城建筑的第三个特点。古城中心,由整齐繁华的铺面围成一条方形街面,称四方街。街面宽广,主街有四条,分别向四周辐射。每

城市背景简介

城市背景简介

城市背景 总概况: 郑州,地处中华腹地,九州之中,中原地区都会,河南省省会,中国建城区面积和建城区人口第十三大城市。全市总面积7446.2平方公里,人口910万人。是中原经济区建设主要城市、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八大古都之一、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故里,商朝都邑,今河南省政治、经济、教育、科研、文化中心。中国中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和国家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 郑州历史上五次为都,八代为州,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世界历史都市联盟成员城市。郑州先后获得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等称号。考古人员于1995年在郑州北郊邙岭余脉发现的西山古城遗址把郑州地区城市出现时间提前到距今约5300年的仰韶文化晚期,被视为中国城市文明的源头。 郑州地处国家地理中心,是中国中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和国家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国家级战略“中原经济区”的中心城市。清末朝廷大臣盛宣怀勘察芦汉铁路时,将郑州站辟为甲等火车站,直接影响了郑州近现代的发展进程。如今拥有亚洲最大的列车编组站郑州北站和中国最大的零担货物转运站莆田西站[2],以及亚洲唯一运行时速350公里的高速铁路十字枢纽站郑州东站。未来郑州将成为全国普通铁路和高速铁路网中唯一的“双十字”中心,形成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半小时经济圈”、中原经济区“1小时经济圈”和全国“3小时经济圈”。以郑州新郑国际机场为中心,一个半小时航程内覆盖全国三分之二的主要城市、五分之三的人口。其中郑州商品交易所是三大全国性期货交易所之一,也是我国第一家期货交易所。郑州新郑综合保税区是中部地区第一家综合保税区。郑州有汽车、装备制造、煤电铝、食品、纺织服装、电子信息等六大优势产业。氧化铝产量占全国总产量50%,冷冻食品占全国市场份额的40%以上,拥有亚洲最大、最先进的大中型客车生产企业。郑州城市绿化率处于中国城市前列,矗立在街道旁的法国梧桐成为城市一景,被誉为“中原绿城”。 2011年12月20日,郑州摘得“全国文明城市”的桂冠。 ——郑州二七广场中心--二七塔

上海旅游背景介绍模板

上海旅游背景介绍模板 如今,上海作为一个“魔都”,已经成为世界性的旅游目的地之一,拥有着优美的自然风光、厚重的历史文化、丰富的地方特色美食,还有现代化的城市景观。本篇文章将为您详细介绍上海旅游的几个重 要背景,帮助您更好地了解这座城市。 一、历史文化背景 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上海拥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在这里,您可以欣赏到壮观的历史建筑,如豫园、同乐坊、上海博物 馆等。这些建筑物无论是在设计还是建造、装饰方面,都充满了浓厚 的历史文化气息。此外,您还可以深入了解这座城市的历史变迁和文 化传承,例如参观杜甫文化广场、宋庆龄故居、中共一大会址等。 二、现代城市背景 上海是一个充满现代味道的城市,它的繁荣与发展令人咋舌。在这座 城市里,您可以边逛边品尝上海的特色美食,如小笼包、生煎包、沪 菜等,它们不仅美味可口,而且具有地方特色。当然,您也可以在这 里购物、观光,体验上海独特的城市风情。除此之外,上海还拥有一 些现代化的旅游景点,如上海迪士尼乐园、世博园等。这些景点吸引 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三、自然风光背景 上海也有着优美的自然风光,例如迪士尼乐园附近的奉贤区,有着松 江辰山植物园、丹桂湖、洞泾湖等自然风景区。而且,这些景区距离 市区也不远,您可以乘坐地铁、公交等交通工具轻松抵达。除此之外,上海还有不少公园和绿化带,如静安公园、陕西南路绿地广场、外滩 美术馆等,这些地方是放松身心的绝佳去处。 四、地域文化背景 上海不仅是一个充满历史文化和现代城市气息的地方,还是一个融合 了多种地域文化的城市。在这里,您可以喝上海本地的绿豆汤、脆皮肠、白切肉等,也可以尝尝老城厢的小吃、福州路的台湾菜等。这些

城市设计的背景城市设计案例解析

城市设计的背景城市设计案例解析 6、简要分析中外轴线之间的异同点。(p241) 异:中西轴线处理手法对比: 四、论述题(共10分) 结合温州市整体城市设计,总结出整体城市设计的主要内容。(p222) 温州市整体城市设计目的在于从整体上梳理出清晰有序、特色鲜明的城市空间形态发展框架和设计准则,为局部城市设计和详细规划提供控制引导依据。 在策略篇中,根据温州历史、现状与环境条件,城市设计对温州市形象总体策划为山水温州、文化温州和活力温州。根据设计策略,汇总和提炼总体城市意象: 在行动篇中,结合温州城市景观环境建设的实际需要,对高层建筑布局、城市色彩、城市雕像、城市夜景与城市滨水环境等五个专题进行了进一步的深化研究。在这五个专题中,温州规划管理部门最为关注的焦点是高层建筑布局与色彩设计两个问题。 最后,结合温州城市的整体景观意象,分别对城市不同区域、界面、通廊和节点确定范围、目的、功能定位以及设计准则,为城市规划管理部门管理城市建设开发提供切实的依据,依此增强整体城市设计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 五、案例分析题(共25分) 1、试述城市广场空间设计需考虑的要素,并结合国内外其中一著名广场进行分析。(p310) ①选址与布局②规模与特色③尺度与围合④空间层次⑤环境设计:绿化、水体、铺装、设施等 案例分析:美国洛克菲勒中心广场 1洛克菲勒中心广场建成于1936年,它是美国城市中心公认最有活力、最受人欢 迎的公共活动空间之一 2中心由十几栋建筑围合而成,空间构图生动,环境外部富于变化,中心布局上同时满足了城市景观和人们进行商业、文化娱乐活动的需要,所以被称为城中之城。 3在70层主体建筑rca(美国无线电)大厦前有一个下沉式广场,广场底部下沉4 米,与中心其他建筑的地下商场、剧场及第五大道相连通。 4该广场的魅力首先是由于地面高差而产生的,采用下沉的形式能吸引人们的注意。5广场中轴线的道路称为“峡谷花园”(宽,长约60m),做成斜坡处理。

中国城市发展:新背景、新趋势、新空间

中国城市发展:新背景、新趋势、新空间 顾朝林 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南京210093 Gucl2002@https://www.360docs.net/doc/d319157336.html, 信息化、全球化和高技术正在重建我们的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21世纪发展的潮流,城市的发展也出现了某些新趋势。 一、城市发展的新背景 中国加入WTO以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正在通过经济、社会、文化、制度的影响重构我国的城市与区域发展宏观背景。概括起来,中国城市发展面临如下三方面的挑战。 (一)信息化和全球化挑战 信息技术使全球化成为可能,经济全球化将世界范围不同地区相互连接起来,已经导致世界范围内城市间越来越多的相互作用(Bontje and Musterd, 2005)。米思阿(Mishra,1999)曾经描述经济生产正在成为全球的、跨国家的、甚至无国界的活动。他注意到全球化正在掏空国家传统的权利,而政府间组织,例如世界银行、OECD、IMF 或者WTO相反却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些将不仅刺激更加弹性地发展经济,接受地区工资差异的现实,而且也弱化了国内社会政策的影响(Bontje and Musterd, 2005)。这一新的全球化趋势已经成为全球城市与区域发展最重要的影响之一。全球竞争迫使城市不得不对在其经济结构中出现的变化作出快速的适应。中国最大和最发达的城市现在正经历着和欧洲城市在1975年以来所经历的相似转型,即:从制造业为主的经济向以现代服务业为基础的经济转变。 (二)可持续发展挑战 对交通便捷性的渴望带来了小汽车拥有量和使用量的快速增长,在中国和世界都一样。然而,有限的石油和其它原材料资源的供应紧张,城市人口的增长以及全球变暖加速的威胁,这又迫使各国城市管理者必须考虑在空间和财政政策上对私人小汽车的使用做出限制,同时应寻求可替代的污染较小的能量来源。中国是一个人均资源拥有量很少的国家,生物能源资源尤其短缺,在产业结构转型过程中,全球制造业基地如何面对日益增长的能源和原材料需求,将是新世纪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城市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巨大挑战。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