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学知识点之原子结构

2019高一化学知识点之原子结构广大高中生要想顺利通过高考,接受更好的教育,就要做好考试前的复习准备。小编带来高一化学知识点之原子结构,希望大家认真阅读。

原子结构

1.构成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如下

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质量关系: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

2.核素同位素

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叫做核素。

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之间互称为同位素。

3.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质量的1/12之比。

4.核外电子的排布

(1)核外电子运动的特征

电子在核外空间作高速运动,没有确定的轨迹,好像带负电荷的云雾笼罩在原子核周围,人们形象地称之为电子云。

(2)电子层

根据电子的能量差别和通常运动的区域离核的远近不同,核外电子处于不同的电子层。

(3)电子层排布倾向能量最低

核外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然后由里往外,依次排布在能量逐步升高的电子层里。

(4)各电子层容纳的电子数

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2个,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电子数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不超过32个。

(5)电子层排布的表示方法

电子层排布可用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

以上就是高一化学知识点之原子结构。

原子的结构知识点

原子的结构知识点 原子的结构是物质世界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构成所有物质的最基本粒子。本文将从原子的组成和结构、原子的三个基本粒子以及原子的核外电子层结构等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原子的组成和结构 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层组成。原子核位于原子的中心,电子围绕在原子核的外部。原子核是原子的重要组成部分,质量约占整个原子质量的99.9%。而电子的质量很小,约为1/1836个质子的质量。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原子的质量数等于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原子的电荷数等于质子数减去电子数。 二、原子的三个基本粒子 原子由三个基本粒子组成,分别是质子、中子和电子。质子是带正电的基本粒子,质子数决定了原子的元素种类。中子是不带电的基本粒子,中子的数量可以影响到原子的同位素。质子和中子都位于原子核中,它们的质量几乎相同,质子的质量约为1.6726219×10^-27千克,中子的质量约为1.67492716×10^-27千克。电子是带负电的基本粒子,电子围绕在原子核外部,电子的质量约为9.10938356×10^-31千克。 三、原子的核外电子层结构

原子的核外电子层结构是由一系列能量不同的电子壳层组成。以氢原子为例,氢原子只有一个质子和一个电子,电子围绕在原子核的外部,形成一个电子壳层。电子壳层分为K壳、L壳、M壳等,每个壳层可以容纳一定数量的电子。K壳最靠近原子核,能量最低,最多容纳2个电子;L壳次于K壳,能量较高,最多容纳8个电子;M壳以此类推。原子的电子层结构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不同元素的电子层结构各不相同。 总结: 原子的结构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层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而电子围绕在原子核的外部。原子的三个基本粒子分别是质子、中子和电子,它们的性质和数量决定了元素的特性。原子的核外电子层结构由一系列能量不同的电子壳层组成,不同元素的电子层结构各不相同。通过对原子的结构和组成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高一化学原子结构

第一节原子结构模型 一.课标解读: 1.认识原子核的结构,懂得质量数和的含义,掌握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知道元素、核素、同位素的涵义。 3.掌握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基本规律,能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4.了解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与元素的原子得、失电子能力和化合价的关系;掌握常见元素的电子排布式。 5.了解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历史了解氢原子光谱和玻尔的结构模型了解原子“基态”、“激发态”的概念。 6.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特征及四个量子数的具体含义,能用四个量子数描述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7.了解s,p,d轨道电子云的不同。 二.知识点精讲(知识再现) 1.原子的构成: 2.原子中有关量的关系: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离子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质子数(Z)=离子的核外电子数+离子的电荷数(阳离子为正,阴离子为负) 3.同位素: 4.相对原子质量=元素的一个原子的质量/1个12C原子的质量×1/12 5.几种特殊粒子的结构特点:⑴离子的电子层排布:主族元素阳离子跟上一周期稀有气体的电子层排布相同;阴离子跟同一周期稀有气体的电子排布相同,如O2-、F-与Ne相同 ⑵等电子粒子(注意主要元素在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 ①10电子粒子:CH4、N3-、NH2-、NH3、NH4+、O2-、OH-、H2O、H3O+、F-、HF、 Ne、Na+、Mg2+、Al3+等②18电子粒子:SiH4、P3-、PH3、S2-、HS-、H2S、Cl-、HCl、Ar、K+、Ca2+、等(F2、H2O2、C2H6、CH3OH)③核外电子总数及质子总数均相同的阳离子有:Na+、NH4+、H3O+等;阴离子有:F-、OH-、NH2-、HS-、Cl-等。 6.氢原子光谱: 广义上讲光即,可见光的真空波长在之间。 可见光的视觉颜色不同,根本原因是。 氢气在高压分解为原子后得到的光谱特点是,这种光谱是,原子光谱即为;而阳光形成光谱为,这种光谱特点是。 原子光谱的形成有什么特点?答: 7.原子结构模型: 玻尔的原子模型有哪些基本观点?答: 氢光谱为什么是线状光谱?谱线的波长或频率与能级间能量差有什么关系?

高一化学《原子结构》章节知识点复习—精编版

高一化学《原子结构》章节知识点复习 【基础知识精讲】 1.对原子的组成和三种微粒间的关系 原子(A Z X)????????-个 核外电子 个中子 个质子 原子核Z Z A Z )( A Z X 的含义:代表一个质量数为A 、质子数为Z 的原子。 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核电荷数=元素的原子序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的特征 (1)核外电子运动的特点:①质量很小,带负电荷;②运动的空间范围小(直径约为10-10m);③高速运动。 (2)电子云的概念:原子核外电子绕核高速运动是没有确定的轨道的,就好像一团“带负电荷的云雾”笼罩在原子核周围,这种“带负电荷的云雾”称之为电子云。电子云密集(单位体积内小的黑点多)的地方,电子出现的机会多;反之,电子云稀疏(单位体积内小黑点少)的地方,电子出现的机会少。 3.原子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一般规律 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电子依能量的不同是分层排布的,其主要规律是: (1)核外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较低的电子层,然后由里向外,依次排布在能量逐步升高的电子层(能量最低原理)。 (2)原子核外各电子层最多容纳2n 2个电子。 (3)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不超过8个(K 层为最外层时不能超过2个电子)。 (4)次外层电子数目不能超过18个(K 层为次外层时不能超过2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目不能超过32个。 4.元素的性质与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关系 (1)稀有气体的不活泼性;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最外层有8个电子(氦是2个电子),处于稳定结构,因此化学性质稳定,一般不跟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重点难点解析】 重点: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难点: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的特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1. 1~20号元素微粒结构的特点 (1)稀有气体原子的电子层结构与同周期的非金属元素形成的阴离子的电子层结构相同,与下一周期的金属元素形成的阳离子的电子层结构相同。 (2)核外有10个电子的微粒: ①分子:Ne 、HF 、H 2O 、NH 3、CH 4。 ②阳离子:Mg 2+、Na +、Al 3+、NH +4、H 3O +。 ③阴离子:N 3-、O 2-、F -、OH -、NH -2。 (3)元素的原子结构的特殊性:

高一化学原子结构与性质知识点

高一化学原子结构与性质知识点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基本单位,掌握原子结构与性质对于深入理解化学世界至关重要。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高一化学原子结构与性质的相关知识点。 一、原子结构 原子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围绕核运动的电子构成。 1. 原子核:原子核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中性粒子——中子组成。质子质量为1,带正电;中子质量为1,电荷中性。 2. 电子:电子是质量很轻、带负电的粒子。每个原子的电子数与质子数相同,使得原子整体电荷为中性。 二、原子质量 原子质量是指一个原子的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以质子质量为基础,可以计算出原子质量的相对大小。

1. 原子质量单位:原子质量单位(缩写:u)定义为^12C的质 量的1/12。相对质量较小的元素,其原子质量是小数;较重的元素,原子质量通常为整数。 2. 原子质量数:原子质量数是指原子核中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用A表示,如氧的原子质量数为16。 三、元素周期表 元素周期表是由Dmitri Mendeleev按照原子序数和性质将元素 分类而成的表格。使用元素周期表可以了解元素的基本性质和结构。 1. 元素周期表的构成:元素周期表按序数递增排列,横排称为 周期,竖排称为族。 2. 元素周期表的分区: - 主族元素:位于周期表的1A至8A族元素,具有较为相似 的性质。 - 过渡元素:位于主族元素之后,包括3B至2B族元素。

- 稀有气体:位于元素周期表最后一列的18族元素,具有稳 定的八电子外层。 - 锕系和锔系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下方的两行分别为锕系和锔系元素。 四、原子的电子结构 原子的电子结构指的是原子内电子的排布方式,可分为主壳层、次壳层和轨道。 1. 主壳层:原子中离核越远的电子主壳层数值越大。主壳层的 编号使用数字和字母表示(如1、2、3...K、L、M)。 2. 次壳层:主壳层内部的层级,由数字表示(如1s、2s、2p 等)。 3. 轨道:次壳层下的进一步划分,用字母表示(如s、p、d、f 等)。 五、原子的化学键和分子

高中化学原子结构知识点总结

原子结构知识点总结 第1课时原子核核素 一、原子的构成 1. 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2. 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都近似为1,电子的质量可忽略。 3. 带电特点: 微粒质子中子电子 带电特点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不带电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 原子序数=核电核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4. 质量数(A) = 质子数(Z) + 中子数(N) 5. 在化学上,我们用符号A Z X来表示一个质量数为A,质子数为Z的具体的X原子。 二、核素 1. 元素、核素、同位素、同素异形体的比较 元素核素同位素同素异形体 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 (质子数)的同一类原 子的总称 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 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称为 核素。一种原子即为一种核素 同一种元素的不同 核素间互称为同位 素 相同元素组成, 不同形态的单质 本质质子数(核电荷数)相 同的一类原子 质子数、中子数都一定的一类 原子 质子数相同、中子数 不同的核素的互称 同种元素的不 同单质 范畴同类原子,存在游离 态、化合态两种形式 原子原子单质 特性只有种类,没有个数化学反应中的最小微粒物理性质不同 化学性质相同 一种元素组成, 独立存在 决定质子数质子数、中子数质子数、中子数组成元素、结构 举例H、C、N是三种元素1 1H、2 1 H、3 1 H是三种核素234 92 U、235 92 U、238 92 U O2与O3 2. 元素、核素、同位素、同素异形体的联系 三、原子或离子中微粒间的数量关系 1. 原子或离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及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1)质子数+ 中子数= 质量数= 原子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 (2)原子的核外电子数= 核内质子数= 核电荷数 (3)阳离子核外电子数= 核内质子数–电荷数 (4)阴离子核外电子数= 核内质子数+ 电荷数 (5)除1 1H外,其它元素的原子中,中子数≥质子数原子A Z X 原子核 质子Z个 中子N个=(A-Z)个 核外电子Z个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原子结构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原子结构 1.原子(A Z X)中有质子(带正电):Z个,中子(不显电性):(A—Z)个,电子(带负电):Z个。 2.原子中各微粒间的关系: ①A=N+Z(A:质量数,N:中子数,Z:质量数) ②Z=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③M Z ≈ M N≈1836 M eˉ(质量关系) 3.原子中各微粒的作用 (1)原子核 几乎集中源自的全部质量,但其体积却占整个体积的千亿分之一。其中质子、中子通过强烈的相互作用集合在一起,使原子核十分“坚固”,在化学反应时不会发生变化。另外原子核中蕴含着巨大的能量——原子能(即核能)。 (2)质子 带一个单位正电荷。质量为1.6726×10-27kg,相对质量1.007。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 (3)中子 不带电荷。质量为1.6748×10-27kg,相对质量1.008。中子数决定同位素的种类。 (4)电子 带1个单位负电荷。质量很小,约为11836×1.6726×10-27kg。与原子的化学性质密切相关,特别是最外层电数数及排布决定了原子的化学性质。 4.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1)能量最低原理:核外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然后再由里往外排布在能量逐步升高的电子层里,即依次: K→L→M→N→O→P→Q顺序排列。 (2)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电子数为2n2个,即K层2个,L层8个,M层18个,N层32个等。 (3)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不超过32个 【注意】以上三条规律是相互联系的,不能孤立理解其中某条。如M层不是最外层时,其电子数最多为18个,当其是最外层时,其中的电子数最多为8个。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第 1 页共1 页

高中化学重要知识点解析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高中化学重要知识点解析原子结构与元素周 期表 化学是一门探索物质本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而原子结构与元素周 期表是化学学习的基础。本文将从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两个方面, 解析高中化学中的重要知识点。 一、原子结构 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了解原子结构对于理解化学性质和反 应机制非常重要。 1. 原子的组成 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原子核位于原子的中心,由质子和中子 组成。质子的电荷为正电荷,中子是中性的。电子绕着原子核运动, 并具有负电荷。 2. 原子的主要特征 原子的主要特征包括原子序数(用Z表示),原子量(用A表示),以及电子分布。 (1)原子序数:原子序数就是元素周期表中的序数,表示原子中 质子的个数,也是元素的特征之一。 (2)原子量:原子量是一个元素中质子和中子的总和,近似等于 质子和中子的质量之和。

(3)电子分布:根据原子的能级结构,电子分布在不同的能级上。最内层能级次为K层,依次为L、M、N等层。每个层次上能容纳的电子数目有限。 3. 元素的同位素 同一个元素中,质子数目相同,但中子数目不同的原子称为同位素。同位素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但物理性质上可能有细微差别。同位素 的存在对原子核的研究和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二、元素周期表 元素周期表是化学中非常重要且实用的工具,通过元素周期表可以 研究元素的周期性规律。 1. 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 元素周期表由一系列元素按照一定规则排列而成。元素周期表的基 本结构包括周期数、主族和周期。 (1)周期数:元素周期表按照元素的电子层数分为不同的周期数,第一周期只有两个元素,第二周期有八个元素,以此类推。 (2)主族:元素周期表的垂直列称为主族,主族的元素具有相似 的化学性质。例如,第一主族(IA族)中的元素都是碱金属,具有较 强的还原性。 (3)周期:元素周期表的水平行称为周期,周期数决定了周期表 中的行数。

原子结构知识点高一化学

原子结构知识点高一化学 原子结构是高中化学中的重要知识点之一。了解原子结构的概 念及其相关理论,对于理解化学反应、物质性质和材料性能有着 重要的意义。本文将介绍原子结构的组成以及其中的电子、质子 和中子等组成部分。 首先,我们来了解原子的基本组成。原子是物质的基本构建单元,由原子核和围绕核中运动的电子组成。原子核是原子的中心 部分,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有正电荷,质量为1;中子不带电荷,质量为1. 而电子带有负电荷,质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所以,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中。 接下来,我们来谈谈原子的电子结构。电子结构决定了原子的 化学性质。根据量子力学理论,电子的运动是在确定的能级上进 行的。电子能级又称为电子壳层,通常用主量子数n来表示。第 一个能级(K层)的n=1,第二个能级(L层)的n=2,依此类推。每个能级都有一定数量的电子容纳极限。第一个能级最多容纳2 个电子,第二个能级最多容纳8个电子,第三个能级最多容纳18 个电子,以此类推。

除了主量子数n外,还有角量子数和磁量子数等属性,来进一 步描述电子的位置和运动状态。例如,角量子数l表示电子的轨道形状,取值范围从0到n-1。磁量子数ml表示电子在给定轨道上 的位置,取值范围从-l到l。这些量子数的组合确定了电子的具体 位置和运动状态,也决定了原子各能级上电子的分布情况。 在一个能级上,电子首先填充最低能量的轨道,遵循“泡利不 相容原理”和“左手法则”。泡利不相容原理指出,每个电子的四个 量子数必须有一个不同。左手法则用于确定电子的自旋方向,即 电子在同一个轨道上的自旋相反。 这个填充顺序遵循一定的规律,称为“阿尔芬规则”。按照阿尔 芬规则,先填充4s轨道,然后填充3d轨道,接着再填充4p轨道。这种填充电子的方式称为“能级反占满原理”,意味着电子在填充 轨道的过程中会遵循一定的能量顺序。 电子结构的理论模型主要有斯莱特-泡利电子结构模型和量子力学模型两大类。斯莱特-泡利电子结构模型是一种比较简化的描述 电子分布的方法,而量子力学模型则是以一系列方程和概率分布 来描述电子位置和运动状态。这两种模型在不同情况下都能够提 供对电子分布和能级结构的合理解释。

原子结构知识点总结

物质结构与性质(鲁科版)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原子结构 第1节原子结构模型 一、原子结构认识的演变过程 1 .道尔顿原子模型(1803年):原子是组成物质的基本的粒子,它们是坚实的、不可再分的实心球。 2 .汤姆逊原子模型(1903年):原子是一个平均分布着正电荷的粒子,其中镶嵌着许多电子,中和了 正电荷,从而形成了中性原子。 3 .卢瑟福原子模型(1911年):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它的质量几乎等于原子的 全部质量,电子在它的周围沿着不同的轨道运转,就像行星环绕太阳运转一样。 4 .玻尔原子模型(1913年):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的一定轨道上绕核做高速的圆周运动。 原子结构的量子力学模型(20世纪20年代中期):现代物质结构学说。 二、原子光谱和波尔的原子结构模型 1 .基态、激发态与原子光谱 (1) 处于能量最低 (2)原子光谱形成原因: 不同元素的原子发生电子跃迁时会吸收或释放不同波长的光。 (3)氢原子光谱是最简单的光谱。 2 .玻尔的原子结构模型 (1)原子中的电子在具有确定半径的圆周轨道上绕原子核运动并且不辐射能量,所以原子是稳 定的。 (2)只有电子在原子轨道间跃迁时才会辐射或吸收能量,并且以光的形式进行。 (3)在原子核外不同轨道上运动的电子具有不同的能量,而且能量是量子化的。玻尔只引入 一个量子数n,n 越大,轨道的能量越高,n 取1、2、3、4…的正整数,所以原子核外轨道的能量 是量子化的,当电子在原子轨道间的跃迁所吸收或放出的能量是量子化的,是不连续的。 三、电子层、能级、原子轨道 原子 释放青缰 吸收青缰 (发射光诺)(吸收光谱) 处于较高能量 《电子跃迁到较高能 全激发态原子

原子结构知识点

原子结构知识点(总8页) --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 --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

随着原子序数(核电荷数)的递增:元素的性质呈现周期性变化: 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呈周期性变化 元素周期律 ②、原子半径呈周期性变化 ③、元素主要化合价呈周期性变化 ④、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呈周期性变化 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元素周期律和 排列原则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成一个横行; 元素周期表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个别除外)排成一个纵行。 ①、短周期(一、二、三周期) 周期(7个横行) ②、长周期(四、五、六周期) 周期表结构 ③、不完全周期(第七周期) ①、主族(ⅠA ~ⅦA 共7个) 元素周期表 族(18个纵行) ②、副族(ⅠB ~ⅦB 共7个) ③、Ⅷ族(8、9、10纵行) ④、零族(稀有气体) 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①、核电荷数,电子层结构,最外层电子数 ②、原子半径 性质递变 ③、主要化合价 ④、金属性与非金属性 ⑤、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⑥、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碱性 电子层数: 相同条件下,电子层越多,半径越大。 判断的依据 核电荷数 相同条件下,核电荷数越多,半径越小。 最外层电子数 相同条件下,最外层电子数越多,半径越大。 微粒半径的比较 1、同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随核电荷数的增大而减小(稀有气体除外)如: Na>Mg>Al>Si>P>S>Cl. 2、同主族元素的原子半径随核电荷数的增大而增大。如: Li Na + >Mg 2+ >Al 3+ 5、同一元素不同价态的微粒半径,价态越高离子半径越小。如 Fe>Fe 2+ >Fe 3+ 编排依据 具 体 表 现 形式 七主 七 副零 和 八 三 长三短一不全

高一化学原子的结构知识点总结

高一化学原子的结构知识点总结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构成、性质、结构和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而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了解原子的结构对于理解物质的性质以及各种化学反应至关重要。在高一化学学习中,我们接触到了一些关于原子结构的基本知识,下面就来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归纳。 1. 原子的组成 原子是由带负电的电子、带正电的质子和中性的中子组成的。电子绕着原子核运动,并以负电荷呈球形分布在原子周围的电子壳层中。原子核是原子的中心,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荷,中子没有电荷。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中,电子的质量相对较小。 2. 元素的周期表 元素是由同种原子组成的纯物质,元素的种类很多。为了更好地整理和研究元素,科学家将元素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周期表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排列,但同时也具有一些特定的规律。元素周期表的列被称为“族”,周期表的行被称为“周期”。 3. 原子序数和质子数 元素的原子序数就是元素的质子数,表示元素中原子核中质子的数量。原子序数决定了一个元素的化学性质,相同元素的原子序数是固定的,不同元素的原子序数是不同的。 4. 同位素

同位素是指原子序数相同、质量数不同的元素。同位素具有相同的 化学性质,但物理性质会有所不同。在元素周期表中,同位素会出现 在同一个元素的不同质量数下,例如氢的同位素有氢-1、氢-2、氢-3等。 5. 电子排布 原子的电子排布遵循一定的规则,首先填充最内层的电子壳层,然 后依次填充外层的电子壳层。根据泡利不相容原理、奥布规则和洪特 规则,我们可以推断出电子在不同的壳层中的填充方式。 6. 化学键 化学键是原子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们将原子聚集在一起形成分子。常见的化学键包括共价键、离子键和金属键。共价键是通过共享 电子对来形成的,离子键是由正负离子之间的电荷作用力形成的,金 属键是由金属中自由移动的电子与金属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形成的。 7. 原子的外层电子 原子的外层电子决定了原子的化学性质,它们参与化学反应或者形 成化学键。外层电子数目相同的元素会具有相似性质,这也是为什么 元素周期表的列被称为“族”的原因。 这些是高一化学中关于原子结构的一些基本知识点的总结。通过对 这些知识点的掌握,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物质的构成和性质,为后续 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化学是一个广阔的学科,原子结构只是其中 的一部分,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进一步深入了解和探索化学 的奥秘。

高一化学知识点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高一化学知识点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是高中化学课程中非常重要的知识点。理解 原子结构以及元素周期表的组织方式,对于学习化学以及理解化学现 象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入手,介绍原子的组 成以及电子结构的相关知识,并进一步探讨元素周期表的组成和分类 规律。 一、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 1. 原子的组成 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由原子核和围绕核运动的电子组成。原子 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荷,中子电荷中性。电子带有负电荷,在原子核周围以能级方式分布,形成电子云。 2. 电子结构 电子的分布遵循一定的能级规律,根据波尔模型,电子分布在不同 的能层和轨道上。能层按能量分布,从内向外分别为K、L、M、N层,能级越高,电子离核越远。轨道分为s、p、d、f轨道,不同轨道具有 不同的形状。 二、元素周期表的组成和分类规律 1. 原子序数和元素周期表

元素周期表是化学中最重要的工具之一。元素周期表按照原子序数 的顺序排列元素,并将相似性质的元素放在同一列(族)中。原子序 数是指元素中原子核中质子的数量,同时也等于元素中电子的数量。 2. 元素周期表的分类 元素周期表按照一定的规律将元素分为主族元素、过渡金属元素、 稀土元素和放射性元素等。主族元素包括1A到8A族元素,它们的电 子结构在外层能级的电子数目是相等的。过渡金属元素位于元素周期 表中B族和过渡金属区,它们的外层电子结构不规则。稀土元素是指 元素周期表中57~71和89~103之间的元素,它们的电子结构相似,具 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放射性元素包括放射性衰变产物以及具有放射性 的元素。 3. 周期表的特点 周期表的左侧元素通常是金属,右侧元素为非金属,右上角为气体。周期表中每横排称为一个周期,每竖排称为一个族。周期表中的元素 按照从左至右原子序数递增的方式排列。 三、元素周期表的应用 元素周期表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元素的基本性质,如原子量、电子结 构以及化学反应活性等。通过周期表,我们可以发现元素之间的周期 性规律,预测元素的化学性质,进而设计实验或者推导化学方程式。

高一化学必修一考试知识点

高一化学必修一考试知识点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和转化的科学。作为高中化学的必修课程,学生需要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点,以便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下面将从原子结构、化学键、化学方程式、物质的分类和性质等方面介绍高一化学必修一的考试知识点。 一、原子结构 在高一化学中,学生需要了解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云组成,原子核包含质子和中子,电子云则包围在原子核外部。学生需要了解原子的基本单位是质子、中子和电子,并能够解释原子质量、原子序数和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此外,学生还需了解元素的同位素和电子的能级分布。 二、化学键 学生还需要了解化学键的形成和性质。化学键是由原子之间的电子云相互作用形成的。常见的化学键包括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离子键形成于金属离子和非金属离子之间,共价键形成于非金属原子间,而金属键形成于金属原子之间。学生需要能够解

释这些键的特点、性质和应用,并且能够根据给定的化学式判断化合物中各种化学键的类型。 三、化学方程式 化学方程式是描述化学反应的表示方法。学生需要了解化学方程式的基本原则,包括能量守恒定律和物质的质量守恒定律。学生需要知道如何写出平衡的化学方程式,并且能够解释化学方程式中的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此外,学生还需要能够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化学反应的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和摩尔比。 四、物质的分类和性质 在高一化学中,学生需要学习物质的分类和性质。物质可分为纯物质和混合物。纯物质包括元素和化合物,混合物则可以分为均匀混合物和非均匀混合物。学生需要掌握这些分类的特点和例子,并且能够根据给定的物质判断其属于哪一种分类。此外,学生需要了解物质的性质,例如燃烧性、可溶性和酸碱性等,以及如何通过实验来确定物质的性质。

高一化学原子结构

原子结构 学法指导 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是中学化学教材中重要的基础理论。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能够对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概括、综合,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同时也能以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为理论指导,来探索、研究以后将要学习的化学知识。 本章学习重点是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元素周期律的实质和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元素性质、原子结构和该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三者之间的关系;离子键和共价键。 第一节原子结构 原子结构和同位素的考点,常以重大科技成果为题材,寓教于考,突出教育性与实践性。近几年的命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关于原子的组成及各粒子的关系; 2.分子、原子、离子核外电子数的比较; 3.已知同位素质量数和平均相对原子质量,求同位素的原子个数比; 4.粒子半径大小比较。 试题大多以选择题形式出现,模式也较为稳定。由于原子结构的发现源于物理学中α粒子的运动实验,无疑,原子结构成了理化学科间综合的素材。预计这一知识会成为“3+X”综合测试命题的依据。 1.原子的组成和三种微粒间的关系 A X的含义:代表一个质量数为A、质子数为Z的原子。 Z 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核电荷数:元素的原子序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电子云 (1)核外电子运动的特点:①质量很小,带负电荷;②运动的空间范围小(直径约为10-10m); ③高速运动。 (2)电子云的概念:原子核外电子绕核高速运动是没有确定的轨道的,就好像一团“带负电荷的云雾”笼罩在原子核周围,这种“带负电荷的云雾”称之为电子云。电子云密集(单位体积内小黑点多)的地方,电子出现的机会多;反之,电子云稀疏(单位体积内小黑点少)的地方,电子出现的机会少。 3.电子层的表示方法 电子层数 符号K L M N O P Q 2 8 18 32 ……2n2 最多容纳电 子数(2n2)

高一化学 第一节原子结构与化学键

高一化学第一节原子结构与化学键一.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现代原子结构理论认为,电子在原子核外高速运动,而且没有一定的轨道,所以,电子在核外运动时就像一团带负电荷的云雾笼罩着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因此,通常把核外电子的运动比喻为电子云。原子结构理论进一步指出,核外电子是在不同层上运动,这些层叫做电子层;电子层又分为若干亚层;亚层还有不同的轨道;而在每个轨道中运动的电子还有两种不同的自旋。电子层、亚层、轨道、自旋四个方面决定了一个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不同元素的原子核外有不同数目的电子,这些电子是怎样在原子核外不同的电子层、亚层和轨道中排布的?原子结构理论指出,电子在原子核外的排布遵循三条规律,即泡利不相容原理、能量最低原理和洪特规则三条规律可以写出不同元素的电子排布式。 以上是对核外电子运动和排布的概括叙述。这一部分内容还应着重了解以下几点: 1.关于电子云的含义 电子云是一个形象的比喻,是用宏观的现象去想象微观世界的情景,电扇通常只有三个叶片,但高速转起来,看到的却是一团云雾,像是叶片化成了云雾;电子在核外运动速度极高,而且没有一定的轨迹,因而可以在想象中“看”到电子的运动“化”成了云雾,一团带负电荷的云雾。因此电子云不是实质性的云雾,不能理解为由无数电子组成的云雾。应该指出,氢原子核外只有一个电子,也仍可以用电子云来描述。 电子云常用由许多小黑点组成的图形表示。小黑点密集的地方表示在该处的单位体积内,电子出现机会较多(或称为几率密度较大)。电子云图中单独一个小黑点没有任何意义。 2.关于电子层、亚层、轨道的意义 ①电子层——表示两方面意义:一方面表示电子到原子核的平均距离不同,另一方面表示电子能量不同。K、L、M、N、O、P……电子到原子核的平均距离依次增大,电子的能量依次增高。 ②亚层——也表示两方面意义:一方面表示电子云形状不同,s电子云是以原子核为中心的球形,p电子云是以原子核为中心的无柄哑铃形,d和f电子云形状更复杂一些;另一方面,表示能量不同,s、p、d、f电子能量依次增高。 ③轨道——在一定的电子层上,具有一定的形状和伸展方向的电子云所占据的空间,称为一个轨道。关于轨道的含义可以这样理解。轨道是指一个立体的空间;是原子核外电子云所占据的特定的空间;这个空间的大小、形状分别由电子层、亚层决定。除了s电子云是球形外,其余亚层的电子云都有方向,有几个方向就有几个特定空间,即有几个轨道。所以,轨道可以说是原子核外每个s亚层和其余亚层的每个方向上的电子云所占据的特定的空间。每一个原子核外都有许多电子层、亚层,因此,每个原子核外都有许多轨道。 p、d、f亚层的电子云分别有3个、5个和7个伸展方向。因而分别有3、5、7个轨道:3个p轨道、5个d轨道和7个f轨道。它们的能量完全相同;电子云形状也基本相同。 3.能级的概念 在电子层、亚层、轨道和自旋这四个方面中,与电子能量有关的是电子层和亚层。因此,将电子层和亚层结合起来,就可以表示核外电子的能量。核外电子的能量是不连续的,而是由低到高象阶梯一样,每一个能量台阶称为一个能级。因此,1s、2s、2p……分别表示一个能级。 4.氢原子和多电子原子核外的能级

高一化学教案 原子结构9篇

高一化学教案原子结构9篇 原子结构 1 教学目标 1.常识性了解原子的核式结构. 2.常识性了解通常情况下原子是中性的、物体不显电性的原因. 3.常识性了解摩擦起电的原因. 4.通过观察实物模型、各种媒体资料,建立原子及电子得失的微观图景,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的教学内容有:原子的微观结构、原子核外电子的得失及物体带电、摩擦起电的原因.是对第一节“摩擦起电两种电荷”的进一步分析和解释,在知识结构上二者是一个有因果关系的整体. 教法建议 关于原子结构的知识,通过教学要使学生认识到以下几点: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在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总共所带的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整个原子呈中性.

关于摩擦起电的原因,可以充分利用电教手段,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原子结构的微观图景,确立电子可以转移,从而使物体可以带两种电荷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在解释摩擦起电现象时,应抓住以下四点:(1)在通常情况下,原子呈中性,由原子组成的物体也呈中性.(2)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3)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时,哪个物体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弱,它的一些电子就会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带等量的负电.(4)强调“摩擦起电的原因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并不是摩擦创造了电荷.”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过程应突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复习上一节知识的基础上引入新课.二是充分利用电教手段,帮助学生初步建立一个原子结构的微观图景,确立电子可以转移,从而使物体可以带两种电荷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三是多启发、多诱导,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过程. 1. 在复习上一节知识的基础上引入新课 演示:用玻璃棒与丝绸摩擦吸引轻小物体.提问1:为什么玻璃棒会吸引碎纸屑? 提问2:若将与玻璃棒摩擦过的丝绸靠近碎纸屑,会出现什么现象?提问3:自然界里存在几种电荷?提问4: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什么电荷?摩擦起电的原因是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