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阻

比阻
比阻

《环工综合实验(2)》

(污泥比阻测定实验)

实验报告

专业环境工程

班级环工1301

姓名

指导教师余阳

成绩

东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实验中心

二0一六年五月

K

=(s/g

C C

要求得污泥比阻,只需要在实验条件下求得b及C即可。

污泥比阻实验装置图

由图可得:b=0. 0721s/ml2

根据滤纸直径可得:A=(πd2)/4=(π×9.12)/4=65.04 cm2

有图可得:b=0. 1212s/ml2

根据滤纸直径可得:A=(πd 2)/4=(π×9.12)/4=65.04 cm 2

滤过单位体积滤液在介质上产生的污泥量:W=(6.63-1.02)/65.04=0.0863g/cm 在25.4℃下水的动力粘度μ=87.5Pa ·s

bPA 221004.6504.651005.01212.029??????

(一)污泥的比阻大小与污泥的结构关系:

活性污泥絮粒大,边缘清晰,结构紧密,呈封闭状,具有良好的吸附和沉降性能。絮粒以菌胶团细菌为骨架,穿插生长一些丝状菌。生物质粒径较小,表面荷电,而胞外聚合物的存在使得生物介质相互粘结并构成菌胶团网络结构,

20%以上,而菌胶团结构稳定,难以为机械作用(压滤、离心等)破坏。因此污泥的过滤比阻高,脱水性能差。

絮凝过程是胶体颗粒与大分子相互靠近、吸附并形成网状结构的过程,

体颗粒的表面电荷对絮凝效果有很重要的影响。活性污泥是由微生物组成的,

含有较多的负电官能团,而正电官能团很少,EPS含量上升,可导致

土壤检测标准

土壤检测标准 NY/T 1121-2006 土壤检测系列标准: NY/T 1121.1-2006 土壤检测第1部分:土壤样品的采集、处理和贮存NY/T 1121.2-2006 土壤检测第2部分:土壤pH的测定 NY/T 1121.3-2006 土壤检测第3部分:土壤机械组成的测定 NY/T 1121.4-2006 土壤检测第4部分:土壤容重的测定 NY/T 1121.5-2006 土壤检测第5部分:石灰性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的测定NY/T 1121.6-2006 土壤检测第6部分:土壤有机质的测定 NY/T1121.7-2006土壤检测第7部分:酸性土壤有效磷的测定 NY/T1121.8-2006土壤检测第8部分:土壤有效硼的测定 NY/T1121.9-2006土壤检测第9部分:土壤有效钼的测定 NY/T 1121.10-2006 土壤检测第10部分:土壤总汞的测定 NY/T 1121.11-2006 土壤检测第11部分:土壤总砷的测定 NY/T 1121.12-2006 土壤检测第12部分:土壤总铬的测定 NY/T 1121.13-2006 土壤检测第13部分:土壤交换性钙和镁的测定 NY/T 1121.14-2006 土壤检测第14部分:土壤有效硫的测定 NY/T 1121.15-2006 土壤检测第15部分:土壤有效硅的测定 NY/T 1121.16-2006 土壤检测第16部分:土壤水溶性盐总量的测定 NY/T 1121.17-2006 土壤检测第17部分:土壤氯离子含量的测定 NY/T 1121.18-2006 土壤检测第18部分:土壤硫酸根离子含量的测定 NY/T 1119-2006 土壤监测规程 NY/T 52-1987 土壤水分测定法 NY/T 53-1987 土壤全氮测定法(半微量开氏法) NY/T 88-1988 土壤全磷测定法 NY/T 87-1988 土壤全钾测定法 NY/T 86-1988 土壤碳酸盐测定法 NY/T 1104-2006 土壤中全硒的测定 NY/T 296-1995 土壤全量钙、镁、钠的测定 NY/T 295-1995 中性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和交换性盐基的测定 NY/T 889-2004 土壤速效钾和缓效钾

土壤活性有机碳的测定及其影响因素概述

Hans Journal of Soil Science 土壤科学, 2018, 6(4), 125-132 Published Online October 2018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d32888425.html,/journal/hjss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d32888425.html,/10.12677/hjss.2018.64016 Determination of Soil Active Organic Carbon Content and Its Influence Factors Xingkai Wang1, Xiaoli Wang1*, Jianjun Duan2, Shihua An1 1Agricultural College, Guizhou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 2College of Tobacco, Guizhou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 Received: Sep. 29th, 2018; accepted: Oct. 16th, 2018; published: Oct. 23rd, 2018 Abstract Soil active organic carbon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errestrial ecosystems and an active chemical component in soil.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the study of terrestrial carbon cycle. Many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soil active organic carbon can reflect the existence of soil organic carbon and soil quality change sensitively, accurately and realistically. In recent years, soil ac-tive organic carbon has become the focus and hot spot of research on soil, environment and ecological science. Soil active organic carbon can be characterized by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DOC), microbial biomass carbon (SMBC), mineralizable carbon (PMC), light organic carbon (LFC) and easily oxidized organic carbon (LOC). This paper reviews the determination method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se five active organic carbons, and looks forward to the future research focus, laying the foundation for the scientific management of land and the effective use of soil nutrients. Keywords Soil Organic Carbon, Determination Methods, Influencing Factors 土壤活性有机碳的测定及其影响因素概述 王兴凯1,王小利1*,段建军2,安世花1 1贵州大学农学院,贵州贵阳 2贵州大学烟草学院,贵州贵阳 收稿日期:2018年9月29日;录用日期:2018年10月16日;发布日期:2018年10月23日 *通讯作者。

土壤肥力鉴定指标

精心整理 在农业生产中,通常用高产或低产来说明一块地的肥力,这是很不全面的。必需有一些主要的鉴定指标。在土壤学中,常用的土壤肥力鉴定指标有以下几项: 1、土壤酸碱度:用“p H”符号表示,适宜大多数作物的酸碱度(pH )值为6.5~7.5。 2、土壤有机质:以百分数(%)表示,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供肥能力大。大田:有机质含量高于5 3%; 4的,的,属 5 6、土壤质地:土壤质地是指土壤大小土粒的搭配情况,以一定体积的土壤中,不同直径土壤颗粒的重量,所占土壤重量的百分数表示。粘土的直径小于0.001毫米土粒的含量大于30%;壤土的直径为0.01~0.05毫米土粒的含量大于40%;砂土的直径为0.05~1.0毫米土粒的含量大于50%。 土壤肥力指标体系 土壤营养(化学)指标 土壤物理性状指标 土壤生物学指标 土壤环境指标 1.全氮 2.全磷 3.全钾 4.碱解氮 5.有效磷 6.有效钾 1.质地 2.容重 3.水稳性团聚体 4.孔隙度(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 5.土壤耕层温度变幅 1.有机质 2.腐殖酸(富里酸、胡敏酸) 3.微生物态碳 4.微生物态氮 5.土壤酶活性(脲酶、蛋白酶、过氧化氢酶、转化酶、磷酸酶等) 1.土壤pH 2.地下水深度 3.坡度 4.林网化水平

7.阳离子交换量 8.碳氮比6.土层厚度 7.土壤含水量 8.粘粒含量 一、华北平原 黄土地棕壤 冬小麦、棉花、花生 中、低产田,有机质含量不高,缺磷少氮 褐土 三、 北部 树种: 针叶林――红松、落叶松 落叶阔叶林――白桦、紫椴 四、四川盆地紫色土 丘陵地区 粮、棉、油菜、

土壤贫瘠怎么改善和提高肥力.doc

土壤贫瘠怎么改善和提高肥力 补充土壤有机质 土壤有机质含量是衡量土壤肥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土壤有机质含量丰富,能够均衡长久地供给作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营养元素。农家肥、秸秆、菌肥或菌剂等都可以补充土壤有机质。 农家肥 目前自制发酵的有机肥,更受广大农户喜爱。鸡粪是很多农户的首选,因为鸡粪当中有机质含量很高,但鸡粪未充分腐熟而被使用,也会产生很大危害。 未充分发酵或腐熟的粪肥直接施用于作物,就会发生“二次发酵”。当发酵部位距根较近或作物植株较小时,发酵产生的热量、甲烷、氨等有害气体会影响作物生长,导致“烧根、烧苗”,严重时会造成植株死亡。 粪肥中含有大肠杆菌、线虫等病菌虫害,直接使用会导致病虫害侵染作物,影响作物健康。所以在自制有机肥时必须充分发酵、腐熟后再使用。 秸秆 秸秆的主要成分是碳,对于温室大棚可以使用秸秆补充有机质。尤其是7-10年的温室,使用秸秆的效果非常好。 由于连年使用大量元素,温室土壤中氮的含量超标,使用秸秆可以调节土壤碳氮比。

在使用秸秆时一定要做好病虫害防治,因为很多病原菌是在作物残体上存活的。 菌肥或者菌剂 粪肥分解慢,我们可以使用菌肥或菌剂,通过微生物来促进有机质的分解,为作物提供养分。 另外有益菌群还可以起到“以菌抑菌”的作用,抑制土壤中有害菌群的危害。 使用菌肥或菌剂调节土壤,是一个持续缓慢的过程,不要期待使用一次就能起到改良土壤的作用,只有坚持使用,才会给你意想不到的结果。 减少化肥的使用 连年种植、大量或过量使用化肥导致土壤板结、土质酸化,土壤问题越来越严重。化肥由于养分含量和浓度都比较高,所以在施用时应遵循少量多次原则。 建议施用水溶肥,水溶肥作为新型环保肥料,使用方便,可喷施、冲施并可和喷滴灌结合使用。在提高肥料利用率、节约农业用水、减少生态环境污染、改善作物品质以及减少劳动力等方面有明显优势。 土壤肥力不够,可以用以上方法进行补充,改善土壤,提高土壤有机质,种植作物才能获得丰产和稳产。

LYT 1237-1999 土壤有机质的测定及碳氮比 方法证实

1 方法依据 本方法依据L Y/T 1237-1999土壤有机质的测定及碳氮比的计算 2 仪器和设备 电子分析天平,油浴锅 3 分析步骤 详见LY/T 1237-1999 土壤有机质的测定及碳氮比的计算5分析步骤 4试验结果报告 4.1方法检出限 按HJ 168-2010规定检出限公式,并结合LY/T 1237-1999中的计算公式,得出 kg g M M V k MDL /300.010001.1724.1m 1 01 0=???=ρλ , 其中 2=k ;1=λ;滴定管的最小液滴体积为=0V 0.05ml ;21056.5-?=ρg/ml ;2780=M g/mol ;=1M 3g/mol ; g m 5.01=。 4.2精密度 取5个不同浓度的样品,按照L Y/T 1237-1999测定步骤分别做6次平行实验,计算结果、平均值、标准偏差并求出相对标准偏差和最大绝对差值,结果如表1: 表1精密度测试数据

4.3准确度 取2个有证标准物质,分别做6次平行实验,计算平均值,相对标准偏差,最大相对误差,检测结果见表2。 表2 有证标准物质测试数据

5结论 5.1检出限 实验室检出限0.300g/kg。 5.2精密度 样品1六次平行测定测得平均值为5.65g/kg,最大绝对偏差为0.15g/kg,标准中要求测定值<10g/kg 时,绝对偏差≤0.5g/kg; 样品2六次平行测定测得平均值为23.5 g/kg,最大绝对偏差为0.3 g/kg,标准中要求测定值为10~40g/kg 时,绝对偏差为≤2.0g/kg; 样品3六次平行测定测得平均值为58.5g/kg,最大绝对偏差为0.8g/kg,标准中要求测定值为40~70g/kg 时,绝对偏差为≤3.5g/kg; 样品4六次平行测定测得平均值为92.3g/kg,最大绝对偏差为1.5 g/kg,标准中要求测定值70~100g/kg时,绝对偏差为≤5g/kg; 样品5六次平行测定测得平均值为126g/kg,最大绝对偏差为3 g/kg,标准中要求测定值>100g/kg时,绝对偏差为≤5g/kg; 5.3准确度 对有证标准物质GBW07458(ASA-7)、GBW07460(ASA-9)进行测定,单次测定结果均在标准值范围内。

土壤学复习资料

土壤学习题 绪言 1.概念: 土壤:土壤是植物生长的介质,他们更关心植物影响植物生长的土壤条件、土壤肥力供给、培肥及持续性。土壤肥力:土壤能够持续不断的供给植物生长所必需的水、肥、气、热,协调他们之间的矛盾及抵抗不良自然环境的能力。(我国四元素论) 2.简述土壤的自然经济特性。 1.土壤资源数量有限性 2.土壤资源质量可变性 3.空间分布固定性 3. 简述土壤肥力与土壤生产力的关系。 土壤肥力是土壤生产力的必要而不充分条件。肥力是生产力的基础,而不是全部生产力。肥力因素基本相同的土壤,如果处在不同的环境的条件下,表现出来的生产力彼此差异可能相差很大。土壤肥力因素的各种性质和土壤的自然、人为环境条件构成土壤的生产力。 4. 简述土壤的基本组成? 固体土粒部分:1.矿物质 2.有机质 粒间空隙部分:3.水 4.空气 5.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 第一章土壤矿物质 1. 原生矿物:直接来源于母岩的矿物质,其中岩浆岩是主要矿物质。 次生矿物:原生矿物质在水、二氧化碳、氧气的作用下分解转化而成。 土壤机械组成:根据土壤机械分析,分别计算各粒级的相对含量,即为机械组成活称土壤的颗粒分析。 土壤质地:根据土壤机械组成划分的土壤类型。 同晶替代作用:是指组成矿物质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代替的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2.土壤中主要原生矿物的类型? 石英、白云母、长石(正长石、斜长石)、辉石、角闪石和橄榄石以及其他硅酸盐类和非硅酸盐类。 3.土壤质地分类国际制和卡钦斯基制有何不同? 国际制三级分类制,砂砾,粉粒,黏粒。卡钦斯基制为二级分类制,物理性砂粒和物理性粘粒。 5.试述砂土,粘土的性质有何不同?如何评价质地好坏,过砂,过粘如何改良? 1.不同 1)砂质土总空间孔隙度小,间粒孔隙度大,降水和灌溉水容易渗入但失水强烈。黏质土总孔隙度大, 粒间空隙数目比砂质土多但狭小,雨水灌溉水难以下渗而排水困难。 2)砂质土养分少,缺少黏粒和有机质而保肥性弱,黏质土含矿质养分丰富,而且有机质含量较高。 3)砂质土含水量少,热容量小,升温降温快,昼夜温差大;黏质土蓄水多,热容量大,昼夜温度变幅 较小。 4)砂质土易耕作,阻力小质量好;黏质土不易耕作,阻力大。 2.改良

土壤肥力鉴定指标

土壤肥力鉴定指标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在农业生产中,通常用高产或低产来说明一块地的肥力,这是很不全面的。必需有一些主要的鉴定指标。在土壤学中,常用的土壤肥力鉴定指标有以下几项: 1、土壤酸碱度:用“p H”符号表示,适宜大多数作物的酸碱度(pH)值为~。 2、土壤有机质:以百分数(%)表示,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供肥能力大。大田:有机质含量高于5%的为高肥力,有机质含量为3%左右的为中上等肥力,有机质含量低于1%的为低等肥力。 3、土壤全氮:代表土壤供氮能力,以百分数(%)表示。产量水平低的,全氮量小于%;中等水平产量的,全氮量为~%;产量高水平的,含氮量一般高于%。 4、土壤有效磷:代表土壤供磷能力,以mg/kg为单位来表示,土壤有效磷含量低于5mg/kg的,为严重缺磷;土壤有效磷含量为5~15mg/kg的,属缺磷,土壤有效磷含量为15~30mg/kg的,属中等水平。 5、土壤孔隙度:土壤孔隙是指土粒间的距离,表示土壤的渗水透气能力,用土壤孔隙占土壤总体积的百分数表示。一般旱地和水田孔隙都能达到55%~60%。如果单指空气孔隙,一般通气好的水田,能达到12%~14%,通气好的旱田为15%~22%。孔隙度过大过小,都会影响保水和通气性能,使根系生长发不良。

6、土壤质地:土壤质地是指土壤大小土粒的搭配情况,以一定体积的土壤 中,不同直径土壤颗粒的重量,所占土壤重量的百分数表示。粘土的直径小于 毫米土粒的含量大于30%;壤土的直径为~毫米土粒的含量大于40%;砂土的 直径为~毫米土粒的含量大于50%。 土壤肥力指标体系 土壤营养(化学)指标土壤物理性状指标土壤生物学指标土壤环境指标 1.全氮 2.全磷 3.全钾 4.碱解氮 5.有效磷 6.有效钾 7.阳离子交换量 8.碳氮比1.质地 2.容重 3.水稳性团聚体 4.孔隙度(总孔隙度、毛 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 度) 5.土壤耕层温度变幅 6.土层厚度 7.土壤含水量 8.粘粒含量 1.有机质 2.腐殖酸(富里酸、胡敏酸) 3.微生物态碳 4.微生物态氮 5.土壤酶活性(脲酶、蛋白酶、 过氧化氢酶、转化酶、磷酸酶 等) 1.土壤pH 2.地下水深度 3.坡度 4.林网化水平 一、 棕壤 冬小麦、棉花、花生 中、低产田,不高,缺磷少氮二、 褐土 谷子(小米) 三、 黒土地(黒土、黒钙土)

土壤复习资料整理

1.土壤,肥力的基本概念 --- 土壤是地球绿地表面具有生物活性和多孔结构的介质。具有很强的吸水和持水能力。 --- 土壤肥力是土壤在某处程度上能同时不断地供给个调节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必须的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2.为什么说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本生产资料? ---植物生产离不开土壤,同样动物生产也离不开土壤,所以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 3.如何提高土壤的肥力? --- 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合理轮作,种草肥田,合理调整农林牧比例。 4.土壤的组成 ---土壤物质的组成:固相:有机物,矿物质,土壤生物;液相:土壤水分;气相:土壤空气。三相五种物质组成的多相多孔分散体系。 1. 什么是岩石的风化作用?岩石风化可以分为哪几个类型?它们 之间的风化特点及其结果如何? ①风化作用是指:地球最表层的岩石在空气,水,温度和生物活动的影响下,发生机械破碎和化学变化的过程。 ②岩石风化的类型分为: 物理风化:其特点是热力学分化;结果是岩石有大块变小块再变为细粒,岩石的组分没有发生变化,但是获得了对水和空气的通透性。 化学风化:其特点是不仅使已破碎的岩石进一步变细,更重要的是使岩石发生组分和化学成分的改变,产生新物质。化学分化包括1.溶解作用2.水化作用3.水解作用4. 氧化作用;结果是使岩石进一步分解,彻底改变了原来的内部组成和性质,产生新的次生粘土物质,具有一定的吸水性。 生物风化:特点结果是:它能使风化产物中的植物营养元素在母质表层集中,同时积累了有机质,因而发展了肥力。 2. 区别岩石、母质、土壤的差异,并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

---岩石是指由一种或数种矿物组成的天然集合体。母质是有别与岩石,颗粒小,颗粒间多空隙,有一定的透水性,通气性及吸附性。母质具有最初的肥力因素。 裸露的岩石经过风化作用形成母质,母质是成因素之一。母质,生物,气候地形,时间这 五大成土因素形成土壤。母质并不等于土壤,因为母质还缺乏完整的肥力要素。母质是 构成土壤物质的基本材料。 3. 为什么说大小循环的矛盾统一是土壤形成的基础? 以植物营养元素的运动方向来看,生物小循环与地质大循环是相互矛盾的,然而二者又是相互关联,相互统一的。因为地质大循环是营养元素淋失过程,生物小循环是营养元素集中累积的过程,所以是相互矛盾的,但是生物小循环以地质大循环为前提条件,没有地质大循环,岩石中营养元素不能释放,生物无法生活,生物小循环不能进行。但是,从土壤形成的角度来看,生物小循环是必备条件,没有生物小循环、养分元素和有机质不会积累,土壤肥力不会产生。因此,土壤的形成、土壤肥力的产生和发展,必须要求两个循环同时存在,在人类合理地利用土地、改造土壤的条件下,如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合理耕作,均为有意识地调节和促进生物小循环中的生物累积作用,控制地质大循环的地质淋溶作用,建立良好的土壤生态系统,有力地促进植物和土壤间的物质交换,使土壤肥力不断提高。 4. 简述人类生产活动在农业土壤形成中的作用,并举例说明之。 自从人类有了耕种历史以来,在自然土壤上进行开垦,人的力量便参与了土壤的形成过 程,使土壤迅速从自然土壤阶段转变为农业土壤阶段。 5.什么叫土壤剖面?土壤剖面是如何形成的?自然土壤和农业土壤的剖面特征如何? 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向下挖掘所裸露的一段垂直切面。 土壤剖面各发生层次的形成:成土过程中,原生矿物不断风化,产生各种易溶性盐类,含水氧化铁和含水氧化铝以及硅酸等,并在一定条件下合成不同的粘土矿物。同时通过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和腐殖质的形成,产生各种有机酸和无机酸。在降雨的淋洗作用下引起土壤中的这些物质的淋溶和淀积,从而形成了土壤剖面的各种发生层次。 自然土壤的剖面构型分为:覆盖层,淋溶层,淀积层。农业土壤的构型:旱地是:耕作层,犁底层,心土层,底土层。水田是:耕作层,犁底层,斑纹层,青泥层。 6.五大成土因素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母质是形成土壤的物质基础,是土壤中植物所需矿质养分的最初来源。气候因素影响土壤风化作用,土壤有机质,和矿物质迁移。生物因素:植物是表现在土壤与植物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动物是参与了土壤腐殖质的形成和养分的转化以及疏松土壤和搬运土壤的作用。微生物一方面分解有机质,释放养分,为植物利用,应一方面合成腐殖质,还可以固氮,增加土壤含氮量和矿质养分的有效率。地形因素:使物质在地表进行分配,是土壤及母质咱在接光、热等方面发生差异接受江水或潜水在土体的重新分配方面的差异。时间因素:时间的延长加深了其他因素的作用强度。

土壤实验报告

篇一:土壤实验报告及方法模板 土壤试验分析技术 实验报告 姓名:学号:专业:授课教师: 实验一土壤样品的制备及土壤水分的测定 1. 意义 分析森林土壤的目的是为森林土壤资源的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土壤样品的制备是对土壤进行分析测试前的前期处理工作。 田间或林地的土壤水分状况的好坏,是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测定吸湿水的意义,在于所有土壤分析的结果,都以无水烘干土重为基数来计算,通过吸湿水的测定还可以间接地了解土壤的某些物理性质,如机械组成、土壤结构等。 2. 土壤样品的制备 2.1. 研磨过筛:取两个风干土样(a12和b3),挑去石块、根茎及各种新生的叶片,研磨 使之全部通过2 mm(10目)筛。 2.2. 混合分样:用四分法,两个土样各取三分之一再进行研磨,使之全部通过0.25mm(60 目)筛。 2.3. 用密封塑料袋保存土样。(用记号笔标号:2mma12、0.25mma12、2mmb3、0.25mmb3) 3. 土壤吸湿水的测定 在已知质量的铝盒中称过2mm风干土样5g,准确称至0.001g放人烘箱内,在温度105℃±2℃下烘8h后移至干燥器内冷却室温,立即称重.然后将铝盒置于烘箱中,如前温度烘 2—3h,冷却、称至恒重(前后两次称重之差不大于0.003g)。计算方法:吸湿水(%)= 风干土质量?烘干土质量 ×100 烘干土质量 表1 土壤吸湿水测定 a12-1 a12-2 b3-1 b3-2 风干土质量/g 5.03 5.01 4.99 5.00 铝盒质量/g 铝盒+土(烘前)/g 铝盒+土(烘后)/g 36.14 23.44 28.10 21.91 烘干土质量/g 4.70 4.64 4.62 4.66 失去水分/g 0.33 0.37 0.37 0.34 吸湿水/% 31.44 18.80 23.48 17.25 36.47 23.81 28.47 22.25 7.02 7.97 8.01 7.30 由于7.97-7.02=0.95<1,8.01-7.30=0.71<1,满足“平行测定结果的允许误差不得大于1%”的要求,因此,通过取两次平行测定的算术平均值的方法,求两个土样的吸湿水/%: 对于土样a12:吸湿水=(7.02+7.97)/2*100%=7.50% 对于土样b3:吸湿水=(8.01+7.30)/2*100%=7.66% 土壤水分换算系数的计算: k2=m/m1,m—烘干土质量(g),m1—风干土质量(g)对于土样a12:k2=(4.70+4.64)/(5.03+5.01)=0.9303 对于土样b3:k2=(4.62+4.66)/(4.99+5.00)=0.9289 对于土样b3:k2=(4.62+4.66)/(4.99+5.00)=0.9289 4. 注意事项 4.1. 分析微量元素、避免用铜丝网筛,而应改用尼龙丝网筛。 4.2. 称土样所用天平精度不够,应用0.001g精度的天平。 4.3. 测重复时,要求土样质量严格一致。 4.4. 枯枝落叶层及有机物质含量>8%的样品不宜在105℃以上烘烤过久。 4. 5. 铝盒不能

有机肥发酵时的碳氮比

在各类有机肥中,鸡粪、猪粪、牛粪发酵的有机肥,以鸡粪发酵的CN比最高,这也导致施肥后,鸡粪有机肥矿化率最高最快。 碳氮比对微生物的生长代谢起着重要的作用。若碳氮比低,则微生物分解速度快,温度上升迅速,堆肥周期短;碳氮比过高则微生物分解速度缓慢,温度上升慢,堆肥周期长。不同碳氮比对猪粪堆肥NH挥发和腐熟度的影响:低碳氮比的NH挥发明显大于高碳氮比处理,说明碳氮比越低,其氮素损失越大;低碳氮比堆肥盐分过高,会抑制种子发芽率,而高碳氮比会导致堆肥肥料养分含量不达标。相比之下,碳氮比为24.0 和32.4 的处理较有利于减小氮素的损失和促进 堆肥的腐熟。因此,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堆肥的碳氮比控制在25?30为宜。 在禽畜粪便堆肥过程中,碳源被消耗,转化为C0和腐殖质物质,氮则主要以NH的形态散失,或者转化为硝酸盐和亚硝酸盐,或为微生物生长代谢所吸收。 因此,碳和氮的变化是反映堆肥发酵过程变化的重要特征,总碳含量和总氮含量均呈下降趋势,且总碳含量下降速度大于总氮含量。而碳氮比,则是用来判断堆肥反应是否达到腐熟的重要指标,C/N变化为总体上呈现出缓慢下降趋势。赵由才认为,腐熟堆肥理论上讲应趋于微生物菌体的碳氮比,即16 左右。一般认为,C/N 从最初的25?30或更高降低到15?20,表示堆肥已经腐熟,达到稳定程度。 碳/氮(C/N)比计算方法举例: 麦秸的含碳量为47.03%,含氮量为0.48%,通过计算可得出:1000kg 的麦秸中的含碳量=1000X 0.4703=470.3kg ,1000kg的麦秸中的含氮量 =1000X 0.0048=4.8kg。如果按要求物料堆的碳氮比为30: 1,则物料堆应有总氮量=470.3/30=15.68kg,尚需补充氮量=15.68-4.8=10.88kg,如用尿素来补充不足的氮素,尿素用量应是:10.88/46%=23.65kg 。 玉米秸的含碳量为42.3%,含氮量为0.48%,通过计算可得出:1000kg的玉米秸中的含碳量=1000X0.423=423kg ,1000kg 的玉米秸中的含氮量 =1000X0.0048=4.8kg 。如果按要求物料堆的碳氮比为30:1,则物料堆应有总氮量=423/30=14.1kg,尚需补充氮量=14.1-4.8=9.3kg,如用尿素来补充不足的氮素,尿素用量应是:9.3/46%=20.22kg 。 一般禾本科作物的茎秆如水稻秆、玉米秆和杂草的碳氮比都很高,可以达到

调节碳氮比预防作物病害

调节碳氮比预防作物徒长 碳、氮是植物体内最重要的两个元素,一般碳氮比25:1(C/N),其含量占植物体干重的50%以上。碳对于植物相当于人类的骨骼,对植物起到支撑和基础作用,碳素合理,作物根系发达,茎秆健壮,才能使提高作物开花座果率,增加产量;氮对于植物相当于人类的肌肉,起到增强和辅助作用。 碳氮比例适中有利于作物生长,有助于控制徒长,促成壮棵,降低病害,生产绿色食品。碳源有“炭神奇”标美力克肥业有限公司生产,补充土壤中碳源,增加作物碳素的含量,增强作物抗病害和抗逆能力。 碳氮比过低的危害 目前,设施土壤碳氮比值较低,导致作物处于低碳氮比的环境当中,作物容易吸收更多的氮素,造成植物出现茎叶生长速度过快的问题,导致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不谐调,影响作物的健康生长,制约作物的产量。 碳氮比较低的原因 土壤有机质增加缓慢。设施由于棚膜的遮蔽,内部温度始终处于较高状态,导致土壤有机碳快速分解,大量有机碳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分解掉,使有机碳含量急剧降低。尽管设施土壤投入

大量的有机肥,但是由于设施特殊的结构,很难进行土壤深翻,使得土壤和有机肥未能充分混合,大量的有机肥还不能及时补充有机质,制约了土壤有机质的提高。 土壤氮素明显富集。设施土壤由于集约化种植,连年投入大量的有机态的氮和无机态的氮,除了被植物吸收带走一部分,大量的氮素残留在土壤当中,长期如此就造成了土壤氮素的相对富集,尽管氮素利于移动,但是设施是一个封闭的系统,遮挡了绝大部分的降雨和降雪,制约了氮素的土壤圈和生物圈的循环,进一步加剧了土壤氮素的累积。 碳氮比治理措施 1.高有机质物质调节土壤碳氮比。菜田中鸡粪施用最为常见,用量也最大,鸡粪碳氮比较低(在10以下),远远低于牛粪、蘑菇渣(在20以上)等有机肥。一方面可以通过降低鸡粪比例,提高牛粪的施用比例来调节土壤碳氮比;另一方面通过结合土壤闷棚消毒,增施玉米秸秆以调节碳氮比。 2.叶面喷施调节植物碳氮比。在叶面喷肥或喷药过程中,一个喷雾器一次可加入50克葡萄糖或“炭神奇”标美力克肥业有限公司,利用植物叶背气孔或叶缘水孔吸收糖溶液,这样不仅可以调节植株体内碳氮比,抑制徒长,而且可使作物叶片柔软,增强抗逆性。

土壤 有机质的测定—重铬酸钾氧化外加热法

FHZDZTR0046 土壤 有机质的测定 重铬酸钾氧化外加热法 F-HZ-DZ-TR-0046 土壤—有机质的测定—重铬酸钾氧化外加热法 1 范围 本方法适用于土壤有机质的测定和土壤碳氮比的计算。 2 原理 土壤有机质包括各种动植物残体以及微生物及其生命活动的各种有机产物,它在土壤中的累积、移动和分解的过程是土壤形成作用中最主要的特征。土壤有机质不仅能为作物提供所需的各种营养元素,同时对土壤结构的形成和改善土壤物理性状有决定作用,因此是一项基础分析项目。土壤有机质的分析采用测定有机碳再乘以一定换算系数而求得。土样用重铬酸钾加热消煮,使有机质中的碳氧化成二氧化碳,而重铬酸离子被还原成三价铬离子,剩余的重铬酸钾用硫酸亚铁铵标准溶液滴定,然后根据有机碳被氧化前后重铬酸离子量的变化,就可算得有机碳和有机质的含量。 3 试剂 3.1 重铬酸钾标准溶液:0.8000mol/L ,称取经150℃烘干2h 的39.2248g 重铬酸钾(K 2Cr 2O 7) ,精确至0.0001g ,加400mL 水,加热溶解,冷却后,加水稀释至1000mL 。 3.2 硫酸亚铁铵标准溶液:0.2mol/L ,称取80g 硫酸亚铁铵[Fe(NH 4)2(SO 4)2·6H 2O],溶解于水,加15mL 硫酸(ρ1.84g/mL ),再加水稀释至1000mL 。 标定:吸取10.00mL 重铬酸钾标准溶液置于250mL 锥形瓶中,加入40mL 水和10mL 硫酸(1+1),再加3滴~4滴邻菲啰啉指示剂,用硫酸亚铁铵标准溶液滴定至溶液由橙黄色经蓝绿色至棕红色为终点。同时做空白试验。 硫酸亚铁铵标准溶液浓度按下式计算: 0211V V V C C ?×= 式中: C ——硫酸亚铁铵标准溶液浓度,mol/L ; C 1——重铬酸钾标准溶液浓度,mol/L ; V 1——重铬酸钾标准溶液体积,mL ; V 2——硫酸亚铁铵标准溶液用量,mL ; V 0——空白试验消耗硫酸亚铁铵标准溶液体积,mL 。 3.3 N-苯基邻胺基苯甲酸指示剂:称取0.2g N-苯基邻胺基苯甲酸(C 13H 11O 2N ),溶于100mL 2g/L 碳酸钠溶液中,稍加热并不断搅拌,促使浮于表面的指示剂溶解。 3.4 邻菲啰啉指示剂:称取 1.485g 邻菲啰啉(C 12H 8N 2·H 2O )和0.695g 硫酸亚铁 (FeSO 4·7H 2O ) ,溶于100mL 水中,形成的红棕色络合物贮于棕色瓶中。 3.5 硫酸,(ρ 1.84g/mL )。 3.6 硫酸银,研成粉末。 4 仪器 4.1 硬质试管,25mm ×100mm 。 4.2 注射器,5mL 。 4.3 油浴锅,内装固体石蜡或植物油。 4.4 温度计,250℃。 4.5 铁丝笼架,形状与油浴锅配套,内设若干小格,每格内可插一支试管。 4.6 锥形瓶,250mL 。 中国分析网

土壤检测标准

NY/T 1121-2006 土壤检测系列标准: NY/T 土壤检测第1部分:土壤样品的采集、处理和贮存NY/T 土壤检测第2部分:土壤pH的测定 NY/T 土壤检测第3部分:土壤机械组成的测定 NY/T 土壤检测第4部分:土壤容重的测定 NY/T 土壤检测第5部分:石灰性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的测定NY/T 土壤检测第6部分:土壤有机质的测定 NY/土壤检测第7部分:酸性土壤有效磷的测定 NY/土壤检测第8部分:土壤有效硼的测定 NY/土壤检测第9部分:土壤有效钼的测定 NY/T 土壤检测第10部分:土壤总汞的测定 NY/T 土壤检测第11部分:土壤总砷的测定 NY/T 土壤检测第12部分:土壤总铬的测定 NY/T 土壤检测第13部分:土壤交换性钙和镁的测定 NY/T 土壤检测第14部分:土壤有效硫的测定 NY/T 土壤检测第15部分:土壤有效硅的测定 NY/T 土壤检测第16部分:土壤水溶性盐总量的测定 NY/T 土壤检测第17部分:土壤氯离子含量的测定 NY/T 土壤检测第18部分:土壤硫酸根离子含量的测定 NY/T 1119-2006 土壤监测规程 NY/T 52-1987 土壤水分测定法 NY/T 53-1987 土壤全氮测定法(半微量开氏法) NY/T 88-1988 土壤全磷测定法 NY/T 87-1988 土壤全钾测定法

NY/T 86-1988 土壤碳酸盐测定法 NY/T 1104-2006 土壤中全硒的测定 NY/T 296-1995 土壤全量钙、镁、钠的测定 NY/T 295-1995 中性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和交换性盐基的测定 NY/T 889-2004 土壤速效钾和缓效钾 NY/T 890-2004 土壤中有效态锌、锰、铁、铜含量的测定—二乙三胺五乙酸(DTPA) 浸提法 NY/T 149-1990 土壤有效硼测定方法 NY/T 148-1990 石灰性土壤有效磷测定方法 GB/ 土壤质量总汞总砷总铅的测定原子荧光法 GB/T17141-1997 土壤质量铅、镉的测定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NY/T 5343-2006 无公害食品产地认定规范 NY/T 5335-2006 无公害食品产地环境质量调查规范 NY/T 1054-2006 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调查、监测与评价导则 NY/T 5295-2004 无公害食品产地环境评价准则 NY 5294-2004 无公害食品设施蔬菜产地环境条件 NY 5332-2006 无公害食品大田作物产地环境条件

发酵鸡粪注意碳氮比

培旺生物原创(鸡粪发酵注意碳氮比)鸡在喂养过程中,所摄入的饲料是没有完全消化吸收的,大约有40%-70%的营养物被排出体外,因此鸡粪在所有禽畜粪便当中的养分是最高的,是一种比较优质的有机肥原料,其含纯氮、磷(P2O5)、钾(K2O)约为 1.63%、1.54%、0.085%。但是,鸡粪如果未经处理或腐熟,而直接施用到作物上,则存在很大的害处及隐患,因为,鸡粪如果直接施入土壤,合适的条件下它会发酵并产生大量热量,而烧毁作物的根系。同时,鸡粪本身还带有大量病菌,大肠杆菌和蛔虫卵也会给作物带来病害隐患。因此,必须先将鸡粪进行无害化处理和完全腐熟后才能施用于作物。 鸡粪在施用前必须经过充分的腐熟,将存在鸡粪中的寄生虫及其卵,以及传染性的一些病菌通过腐熟(沤制)的过程得到灭活。由于鸡粪在腐熟的过程中产生高温,容易造成氮素损失,因此,鸡粪腐熟前应控制好水分,并加入5%的过磷酸钙,去除臭味且肥效会更好。鸡粪经充分腐熟后成为种植作物的优质基肥,或在种植果树中作为冬季施下全年利用的基肥也可加入“培旺生物菌剂”制成生物菌肥做底肥和追肥均可。 腐熟的方法:传统的方法是将鸡粪密封堆沤,进行厌氧发酵,一般要3-4个月才能腐熟。现在,可以通过加入“培旺生物发酵剂”生物发酵技术,采用好氧发酵,腐熟速度比传统方法可以快10-20倍;并且,可以将鸡粪的蛋白质等大分子分解成小分子,以利于作物的直接吸收。经过完全腐熟处理后,鸡粪就已基本闻不到臭味了。用培旺生物粪便发酵剂发酵鸡粪用量少、效果好、速度快,7-10天就可以腐熟完全。 如果发酵物料是纯粹的鸡粪粪便,正常情况下碳氮比一般小于20,应该向其中加入适量粉碎的秸秆或锯末等碳氮比高的物料。可加入重量比10-20%左右秸秆用于调解碳氮比,且因为堆肥发酵为有氧发酵,秸秆或锯末可增强鸡粪的疏松透气性,更利于提升发酵速度和时间。 注意: 碳氮比的要求:理论上要求碳氮比25~35︰1,发酵效果才比较好,如果单是使用农作物秸秆发酵有机肥,例如玉米秸秆锯末蘑菇扎糠醛渣等,碳素过高,不利于发酵,即使发酵完成,所生产的有机肥仍然碳氮比过高,如果施于农田,则可能产生土壤中的微生物与农作物争夺氮素的现象,造成农作物幼苗生长不好的缺点,例如麦苗会因缺氮而黄化、瘦弱,生长不良。这时,可在每2立方米秸秆中加入6~10公斤尿素一起发酵,尿素先溶解于水中加入;或加入10公斤磷酸二铵;或者加入200公斤一周内的动物粪尿都可以达到很好的调节碳氮比的效果,然后物料调制水分在50%--60%之间,再加入培旺生物发酵剂发酵。

土壤学期末考试重点

期末考试重点 第一章 土壤: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能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表层 土壤的主要功能:一、生产功能—人类农业生产的基地二、生态功能—陆地生态系统的基础三、环境功能—环境的缓冲净化体系四、工程功能—工程基地与建筑材料五、社会功能—支撑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最珍贵的自然资源。 土壤的特性:土壤资源数量的有限性;土壤资源质量的可变性;土壤资源空间变异及相对固定性。 土壤学的几个学派:农业化学土壤学派;地质土壤学观点(土壤是岩石经风化而形成的地表疏松层,即岩石风化的产物);土壤发生学派(五大成土因素:母质、气候、生物、地形、时间) 第二章 土壤是独立的 土壤矿物质是土壤的主要组成物质,占95%-98%,其余为土壤微生物体占5%以下。 土壤矿物分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原生矿物:直接来源于母质的矿物,次生矿物有原生矿物分解转化而成,以结晶层状硅盐黏土矿物为主,其黏土基本结构但我是硅氧四面体和铝氧八面体。 同晶替代:指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似的离子所替代而晶格结构保持不变的现象。 土壤黏土一般以带负电荷为主的原因:土壤黏土矿物常发生同晶替代作用,其中同晶替代最普遍的是晶体中的中心离子被低价的离子代替,正是这种作用导致了土壤黏土矿物一般带负电荷。 土壤有机质: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物,它包括了土壤中的各种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物质。

有机质的碳氮比对其在土壤中分解速率的影响:当C/N降至25:1以下,微生物不再利用土壤中的有效氮,相反由于有机质较完全的分解而释放矿质态氮,使得土壤中矿质态氮的含量比原来有显著的提高。 有机土壤:耕层含有机质20%以上的土壤,20%以下的叫矿物土壤。 土壤腐殖质:除未分解和半分解的动植物残体及微生物以外的有机质总称。 有机质的矿化过程: 影响土壤有机质分解和转化的因素:温度、土壤水分和通气状况、植物残体的特性(C/N)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上的作用:1、提供植物需要的养分2、改善土壤肥力特征(物理、化学、生物性质) 土壤在生态环境上的作用:1、有机质与重金属离子的作用2、有机质对农药等有机污染物的固定作用3、土壤有机质对全球碳平衡的影响。 根际:通常指直接收受植物根系影响的土壤区域。 第三章 根土比:R/S R为根际系统中微生物的数量,S为非根际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R/S的值越大,说明根际效应越大。 根际效应:根际环境对微生物的影响一般称为根际效应。 土壤生物:土壤生物是土壤具有生命力的重要部分,主要包括土壤微生物、土壤动物及高等植物根系。 第四章 土壤水的类型:吸湿水(又叫紧束缚水,不能被植物所利用);膜状水(部分可以被植物所利用);毛管水(大部分被植物所利用);重力水和地下水。 凋萎系数:指植物产生永久凋萎时的土壤含水量,表示植物可利用土壤水的下限。 田间持水量:天健持水量指降雨或灌溉后,多余的重力水已经排除,渗透水流已降至很低或基本停止时土壤所持的水量。它是大多数植物可利用的土壤水上限。 土壤空气的组成与大气的区别:1、土壤空气中的CO2含量高于空气中的CO2含量 2、土壤空气中的O2含量低于大气中O2中的含量 3、土壤空气中水汽含量一般高于大气中的水汽含量 4、土壤空气中含有较多的还原性气体。 土壤通气性与植物生长的关系:土壤通气性对土壤发育和植物的生长有着重要的作用,影响到土壤中还原状态和养分的转化以及生物活动的进行,影响植物根系的发育,植物根系正常呼吸作用,影响良好土壤必须的生物过程。 第五章 母质:风化壳的表层,是原生基岩经过风化、搬运、堆积等过程于地表形成的一层疏松、

土壤学复习

土壤有机质由生命体和非生命体两大部分组成 生命体种类主要有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分子生物,是土壤生物中最活跃的部分。直接参与土壤有机质的分解、腐殖质的合成、养分转化、推动土壤发育形成。主要作用表现为:调节植物生长的养分循环,产生并消耗H2、CO、CO2、CH4、NO、N2O,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分解有机废物,新物种和基因材料的源与库 土壤微生物对营养和能源的要求分类:①化能异养型,所需能量和碳源直接来自土壤有机质,又可分为腐生和寄生。②化能自养型。③光能异养型,能源来自光,需要有机化合物作为供H体以还原CO2。④光能自养型。 土壤微生物呼吸类型:①好气性微生物。②嫌气性微生物。③兼嫌气性微生物(酵母菌和大肠杆菌)。 土壤有机质呈现状态:进入土壤的有机质呈现3种状态①新鲜的有机质。②已经发生变化的半分解有机残余物。③腐殖质。 土壤有机质组成:①糖类、有机酸、醛、醇、酮。②纤维素、半纤维素。③木质素。④脂肪、蜡质、树脂、单宁。⑤含氮化合物。⑥灰分物质。 有机残体的特性:①新鲜多汁的有机物比干枯秸秆易于分解。②有机物细碎程度影响其与外界因素的接触面积,从而影响矿化速率。③有机物组成的C、N比。一般来说,微生物组成自身细胞C :N为25:1。当有机残体碳氮比在25:1左右时,微生物活动最旺盛,分解速度最快;当碳氮比小于25:1,对微生物活动最有利,有机质分解快,分解释放出的无机氮除被微生物吸收外,还有多余氮素存留在土壤中,可供作物吸收;当碳氮比大于25:1时,微生物就缺氮元素,生长发育受到限制,有机物分解慢,有可能因微生物与作物争夺土壤中有效氮养分使作物处于暂止缺氮状态。 土壤水分状况:当土壤在风干状态时,微生物缺水,活动能力降低,分解缓慢;当土壤湿润时,微生物活动旺盛,分解加强;当水分过多时,土壤通气性变坏会降低分解速度。 土壤通气状况:当土壤通气良好时,好气性微生物活跃,有机质好气分解,速度快,分解较完全,矿化率高,中间产物积累少,有利于植物吸收利用,不利于土壤有机质积累保存;土壤通气不良时,嫌气性微生物活动旺盛,有机质分解慢,分解不全,矿化率底,中间产物易积累,还会产生甲烷、氢气等对作物生长有毒害的还原性气体,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和保存。 土壤温度状况:0~35℃内,有机质分解随温度升高而加快。每升高10℃,最大分解速率提高2~3倍。土壤微生物最适宜温度范围是25~35℃。 高温干燥条件下,植物生长差,有机产量低,微生物分解快速,土壤中有机质积累少;低温高湿条件下,有机质嫌气分解,一般趋于积累。温度更低时,有机质来源少,微生物活性低,土壤有机质也不会积累。 腐殖质存在的形态:①游离状态。一般土壤中极少,常见于红土壤中。②盐类。常见于黑土壤中。③凝胶体。④有机无机复合体。最为重要,占腐殖质大部分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