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自然保护区

青海省自然保护区
青海省自然保护区

青海省自然保护区发展

自然保护区建设,是保护生态环境和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维护着区域生态安全,也是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载体。青海省已建有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11处,其中国家级5处、省级6处,建设面积21.8万km2,占省域国土面积的30.38%。目前,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促进其又好又快发展,是青海实施“生态立省”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其重要的生态区位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通过全省自然保护区建设与发展现状的专项调查研究,就如何实践科学发展观,对我省自然保护区发展中存在的“瓶颈”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发展对策和建议。

1 推进青海自然保护区建设的实践

青海省自然保护区建设,是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保护青海湖候鸟起步,历经了初期发展、加快发展和强化管理三个阶段。目前,从东向西、由南至北已建立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和多样性特点的森林、湿地、荒漠生态系统和野生动植物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形成了涵盖全省三江源区、青海湖流域、祁连山地、柴达木盆地和黄河干流五大地理区域,布局比较合理、类型比较齐全、功能比较完善的保护区网络,并在维护区域生态系统平衡、物种多样性保护、资源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1.1国家与社会的重视,促进了保护区发展

进入21世纪,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提出,全社会对青海独特的生态区位、生态屏障作用有了进一步认识,在青海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青海省自然保护区建设得到了促进与发展。2000年以来,新建国家级和省级保护区8处,(其中国家级2个、省级6个),面积16.8万k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 77%(见表1)。近年来,青海省自然保护区建设的投入不断加大,截至2008年9月国家级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已达10 625万元,其中:青海湖保护区投入3 444万元,可可西里保护区投入2 122万元,孟达保护区投入1 976万元,隆宝湖保护区投入785万元,三江源国家级保护区投入1 517

万元。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投入,得益于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的实施,其管护基础设施的完善和改观,不仅提升了保护区的管理能力,而且其功能与作用得到发挥和展示,成为自然资源保护的重要载体,尤其是三江源国家级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投资达75.06亿元,在全省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中越来越重要和突出。

1.2实施多元化管理,不断完善管理体制

青海省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在多年的建设与发展中得到不断探索与开拓,呈现多元化。既省直属管理,地方管理和省地共同管理3种模式这几种管理形式,是依据保护区的管辖范围、其所处的行政区域,以及管护的难度和发展的实际而确定。如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跨4州17县(市),面积为15.23万km2,采取省、州林业部门分级管理模式;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海拔4500m以上,面积4.5万km2,管护难度大,采取由玉树州政府直属行政管理,省主管部门业务指导的管理模式;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跨2州3县,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生态区位和作用,采取由省政府直属部门管理模式;其他保护区均有各州、县林业部门或环保部门管理。多元化管理模式,是我省保护区在多年的发展中不断创新建立,符合省情发展的实际,有利

于保护区的协调发展,缓解跨区域间的利益矛盾;有利于发挥地方政府的作用,解决保护区发展中的一些地方性问题;有利于发挥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促进保护区又好又快发展。全省自然保护区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在建设与发展中不断得以提高。目前,保护区已核定的事业编制为160人,而在职的工作人员有164人(其中国家级保护区140人,省级保护区24人),聘用人员91人。现有管理人员中具有高中级技术职称人员19人,占保护区现有人员的7.6%;具有研究生学历2人、本科学历32人,占12.8%;大专学历84人,占33.6%,其他为中专或高中学历。我省自然保护区管理队伍的人员总量少,专业技术人员也较少,但其在建设与发展中已锻炼成为一支懂业务、能吃苦和能战斗的队伍。如可可西里保护区只有35名管护人员,管辖区域达4万多km2,他们为藏羚保护,做了许多富有成效的工作,得到社会的认可和赞誉。

1.3推进机制创新,合理利用保护区资源

多年来,青海省各自然保护区管理部门在经济建设深化变革的进程中,依托自身区位优势,不断开拓进取,利用保护区独特的自然资源、丰富的生态景观和民俗文化,探索创新工作机制,适度地开发和利用区内的自然资源。

一是开展生态旅游,推动区域经济发展。青海湖保护区利用湿地和鸟类资源优势的特点,开展了生态观鸟旅游;大通北川源区保护区突出自然景观与民俗文化特点,开展特色旅游;孟达保护区发挥森林、天池灵秀的特点,开展森林风光旅游;可可西里保护区以展示高原动物与神奇博大的青藏高原“第三极”特点,开展探险旅游;其他保护区也充分利用其特有的资源优势发展生态旅游。全省保护区年均接待游客达25万多人次,在青海旅游业发展中发挥了积极地作用,逐步呈现出保护区优势资源的地位和魅力。

二是实施生态建设工程,惠及社区群众。我省实施的天然林保护工程、野生动物和湿地建设等工程,不仅吸纳了社区周边的劳动力资源,有效地增加了群众收入,而且不断破解民生发展问题,使保护区民众受益。如投资75.06亿元的青海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中,用于改善区内农牧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投资就有22.23亿元。

三是挖掘民间文化,拓展旅游产品。我省保护区所处的区域是民族聚居区,特有的民族文化和手工艺制品极具特色,在生态旅游发展中具有增强其知名度,促进周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如藏族、蒙古族、撒拉族等民族文化,内涵深厚,极具特色,在保护区的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深得公众的关注和青睐。

保护区优势自然资源和民族文化的合理开发与利用,不仅增强了保护区自我发展能力,向人们宣传了保护区建设的重大意义和自然资源保护与利用的作用,在缓解建设资金不足,对周边社区群众的生产结构调整、生活水准提高发挥着应有的促进作用。如聘用社区群众参与保护,同村委会签订管护责任合同,为社区发展和群众增加收入提供支持和帮助。

1.4发展社区共管,保护区功能充分发挥

由于青海省从东向西、由南到北构建的11处自然保护区覆盖了省域内五大地理区域,涉及的民众多、社区多,管护面广、难度大,发挥社区的作用极其重要。调研中了解到,近年来保护区注重了社区群众的参与,保护区多种功能的发挥,同时也注重了保护区建设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青海湖、孟达、可可西里国家级保护区,在发挥社会功能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努力,通过宣传、加大执法、开展保护研究,以及社区参与等活动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发展氛围,让社区群众和社会公众了解和支持保护区建设。如珍稀濒危动物普氏原羚保护,通过在青海

湖保护区构建栖息地保护的社区共管机制,不仅使区内群众的保护意识得到显著增强,而且促进了其种群数量恢复,较20世纪90年代初增长了20%。我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社会功能发挥较好,周边群众的参与性和保护积极性普遍高于省级保护区。究其原因,这与保护区自身的发展思路和作为有关,同重视程度与投入有关,也与管理的要求和能力相关。

1.5注重宣传,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

进入21世纪,为营造良好地自然保护区发展的社会环境和氛围,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和保护区管理机构注重加大对自然保护区法律、野生动植物保护和相关地方性法规的宣传与执行力度,每年通过各种形式广泛的向周边社区群众和社会公众宣传。

一是紧贴时代发展节拍,突出特点强化宣传教育。每年坚持在开展“爱鸟周”、“世界湿地日”和“野生动物宣传月”等活动中以紧贴时代脉搏,抓住新时期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宣传,突出了三江源生态保护、濒危物种拯救和高原湿地保护等重点,开展多形式的深入宣传,生态保护的社会氛围日益牢固;

二是宣传与执法双管齐下,非法活动有效遏制。近年来,全省保护区与森林公安机关密切配合,先后组织了20多次专项治理和打击宣传行动,查处各类违法林业案件4000多起,不断营造良好的生态保护社会氛围;

三是注重未成年人的宣传教育。我国的未成年人是社会发展的未来,也是生态建设的主体,多年来在保护区的建设中注重了少年儿童的宣传教育,组织开展走进保护区活动,让他们通过在保护区内的实践活动,从小就树立生物保护意识、生态环境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全省保护区发展的社会氛围和环境已形成,社会公众的保护意识不断增强,保护区功能和作用不断完善和提升,其建设进入注重发展质量和社会功能发挥的新时期。

2 青海保护区建设成效分析

青海省自然保护区建设,使具有典型性、多样性和代表性较完整的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得到了保存。一是保护了比较完整的生态系统和自然景观;二是维护了生物多样性和生物链平衡;三是保存了独特的高原物种基因和遗传多样性。目前,省域内85%的野生动植物物种得到有效保护,如藏羚羊、普氏原羚、雪豹和刺柏、梭梭等,成为物种遗传的避难所和生存地;70%的高原重要湿地生态系统纳入保护区管护,成为我国重要的水资源地;30.7%的森林与灌木林受到保护,发挥了水源涵养、防沙固沙、炭汇等作用;37.76万hm2的荒漠植物得到完整的保护,成为维护戈壁沙漠生态系统平衡的屏障;祁连山地分布的古老生物物种得到保护,成为一些珍稀物种在我国的最西分布区域;自然保护区内的民生发展问题得到重视,成为人们生存与和谐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近年来,国家通过实施生态保护与治理工程,对青海自然保护区建设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发展成效突出。

1)青海牧区和三江源保护区内退化的草地得到大面积治理和修复,禁牧与休牧、以草定蓄的科学养殖得到推广;森林灌丛植被得到保护与促进,其覆盖率有所增加。

2)保护区内矿产资源开发得到限制,禁止破坏生态环境的项目实施;湿地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水资源有所恢复。

3)区内的民生发展问题得到重视,牧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不断得到改善,保护生态的积极性高涨。

4)珍稀濒危物种得以保护,在一些区域内有所恢复,如普氏原羚种群由350

只恢复至现今700多只。

5)保护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改善,管护能力不断提升;执法机动与处置能力有所提高,破坏区内自然资源的违法行为减少或杜绝。

6)科学管理、创新保护区建设的新理念得以发展,依托优势资源发展生态旅游的建设步伐加快。

7)参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保护意识增强,重视和关注保护区发展的社会氛围基本形成。

8)多元化管理机制形成,发展模式和理念不断创新,保护区的优势资源将不断得到合理的开发与利用。占青海省域国土面积30.38%的自然保护区建设,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符合省域生态保护和治理的实际,它关系着全省乃至全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3 保护区发展面对的“瓶颈”问题

近年来,青海省自然保护区建设虽处在最好地发展时期,无论是数量、面积,还是体制和发展都呈现良好的态势。然而,仍有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值得关注和重视。

3.1 保护区投资与发展不平衡

从青海省各自然保护区建设与发展的现状分析,受国家制定的保护区建设投资体制限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可通过国家实施的保护区一期和二期建设工程,使其基础设施和管护能力建设得以落实,整体管理条件和水平得到加强和提升;而省级自然保护区建设,由于受省级财政预算的制约,投入极其有限,其整体建设与发展滞后,同国家级保护区建设相比差距大。有的保护区有名无实,管理工作运转困难;有的管护执法机动能力落后;缺乏统一的业务经费解决渠道,其科研、培训与管护等工作开展受到制约。投入与发展不平衡的突出问题,制约着省级保护区的发展,由此带来的问题日益呈现。

3.2 队伍建设与管理不适应

目前,我省自然保护区管理队伍建设,与其实际的管理工作极不相适应,人员少、任务重的局面普遍,国家级保护区机构与队伍建设虽好于省级保护区建设,但仍达不到保护区发展的要求和需要。如可可西里保护区的管辖范围大,数万km2只有35人,三江源保护区15.23万km2,现只有31人,机构至今不健全;孟达保护区,由于从国有林场转换机制而来,其人员较充实,而机构仍不完善;省级祁连山保护区至今无机构,有州县主管部门代管;其它省级保护区的机构建设都较滞后,管理人员难以落实;全省现有管理人员人均管护面积达1.2万hm2,远远超出其应有的能力。国家级与省级保护区的机构建设差距较大,由此带来的问题突出,导致保护区的“多种功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难以发挥。全省各自然区的资源家底不清,没有较为全面和翔实的科普资料或介绍其基本情况的书籍,基础科研成果极少,其科学性不能得到很好的揭示;保护区资源本底信息平台没有建立,缺乏科技支撑载体;如何开发利用保护区资源,社区共管研究分析等工作没有开展,影响或制约着其功能的发挥;保护区的管理机构设置不合理,分多个层次,如5个国家级保护区就有副厅级、处级、科级之分,而省级保护区的机构设置更低,有的至今没有管理机构。队伍建设中的问题,与我国保护区现行的管理要求和实际需要有较大差距,由此其发展的重视程度受到影响,工作力度受到限制。

3.3 保护与开发矛盾日益突出

青海省自然保护区建设的面积都比较大,尤其是三江源、可可西里和祁连山

保护区涵盖的区域范围广阔,区内自然景观多样,有丰富的水资源、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这些资源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作用。然而,受管理模式和有关政策的限制,保护区的经济功能难以发挥,已不适应青海经济社会发展和藏区民生发展的要求,对自然资源进行保护性利用的矛盾突出。当前,随着我国拉动内需建设和促进藏区发展政策的实施,资源开发的呼声和要求越来越强烈,怎样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已成为全省各保护区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规定,在保护区内开发资源是受限制和有严格要求的。保护区内的自然资源开发与利用,已上升为关系着青海藏区经济发展,关系着民生发展的大问题,如何应对与化解,保护区管理部门没有作好充分的研究与准备,各级地方政府也没有研究应对措施,临时性意向与动议较多,与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相抵触,如三江源保护区的水资源和矿产资源利用与保护的矛盾日益显现。

4 发展对策研究

青海省自然保护区建设,已得到社会认可与国家的重视和支持,并在实施生态保护、物种多样性保护和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应有的作用。调研中感到,青海保护区建设任重而道远,只有面对存在的问题,从发展的实际出发,才有可能从根本上破解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只有注重保护区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有机的结合,用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保护区建设才会有活力;只有在发展中创新,借鉴兄弟省区的发展经验,采取有效措施治理,我省自然保护区建设事业才能又好又快地发展。甘肃省自然保护区建设的成功经验值得深思与借鉴,已建的国家级保护区实施省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其成效显著。一是理顺管理机构,加强了管护。政府重视,12个国家级保护区中11个由省厅直接管理,为正县级事业单位,人员编制由省编委核定,现有事业编制1337人,其中森林公安干警165人;人员工资、事业经费全部纳入省级预算。二是规范保护职能,提升了地位。全省保护区面积为913万hm2,各保护区管理职能完善,有管理、保护、科研、监测等科室,主要领导由上级考核委派,实行责任制,同时强化培训和考核。三是加大投入,完善了功能。保护区建设投入加大,截至2008年国家共投入建设资金4.55亿元,省级投入资金2.6亿元,其功能得到强化。四是发挥作用,促进了发展。国家级保护区由省政府依法确认其行政执法主体资格,制定颁布甘肃省祁连山、白水江、兴隆山保护区等8部地方法规,其在生态保护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

4.1 建设科学的管理机制,保障保护区发展

目前,青海自然保护区建设与发展的现行管理机制需改革和完善。省行政主管部门应依据国家关于保护区发展的政策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借鉴甘肃省实施的统一管理、建设资金保障的发展经验,从管理体制和机制的调整入手,进行系统的改革。首先,理顺管理机构设置。国家级保护区应根据其管辖的区域面积、工作难度和重要的生态保护价值,以及其经济功能的发挥等,按照国家级保护区建设规划确定的机构级别设置(处级),以满足行政管理和保护工作需要;省级保护区应配置相应的机构(科级),以有利于管护与协调工作的开展,从而提升保护区的管理层次和地位。其次,充实管理与科技人员。各保护区应从发展的实际出发,积极争取配好内设机构和人员,特别是科技人员,强化保护区的科学研究,完善基础性工作,以适应新时期的发展需要,从而提高保护区的发展水平。第三,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机制。实行省厅直管模式,强化保护区管理职责,实施科学的工作目标责任制和投入机制,有针对性的开展一些科研工作和社会活

动,从而提高从根本上解决存在问题和矛盾的能力。省主管部门要认真地研究其机制建立的内涵、规范、要求和制度,并主动做好指导和服务。

4.2 建立省级投入机制,完善保护设施条件

建立和完善我省级保护区建设投入机制极其重要,可从根本上解决全省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管护工作经费不足的问题。由于,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实行国家级保护区由国家专项资金投入建设,省级保护区由省级财政资金投入的建设机制。多年来,保护区建设在青海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省级自然保护区建设受财政投入的影响,其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落后,管护站点用房、巡护用车、业务和宣传经费难以解决,管护条件差,难以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和作用。因此,一是要加大对省级保护区的重视与支持力度。省财政应将省级保护区建设和管理纳入全省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建立投入机制,在财政预算中专项列支,每年预算500万元资金用于其基础设施建设和业务工作经费补助等,逐年改善省级保护区的基础设施,使省级保护区建设于发展有保障;国家级保护区业务经费有补助,确保工作到位,功能发挥。二是要利用国家对青海藏区发展的政策和生态功能区建设政策,将青海省自然保护区纳入生态补偿范围,使保护区的建设与发展有稳定的投入,确保其建设到位,整体形象得到改善,功能充分发挥。

4.3 正确认识保护区价值,合理利用优势资源

正确对待我省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地位和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极其重要,它事关保护区发展的未来。近年,国家加大了青海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力度,实施了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青海湖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工程、天然林保护和生态公益林生态补偿机制,以及国家级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一期、二期工程和示范保护区工程。这些生态工程的实施,对区域内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可持续发展作用巨大,然而对其经济社会和民生发展的促进作用仍有限,在地域辽阔的青海尤为突出。因此,要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对保护区内的自然景观、自然资源和民族文化,通过大力开展生态旅游进行利用;对区内的优势矿产资源,通过功能区或范围调整进行合理的开发;对野生动植物资源,通过采集动植物标本进行利用。要将资源开发与区域经济发展、民生发展有机的结合起来;要有长远的保护与发展规划、发展思路与措施,求真务实的开创保护区建设的新模式,实现经济利益和生态效益双赢,协调、全面可持续发展。

4.4 加强社区共管,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社区共管是当今保护区建设的新机制,是时代发展的新要求。青海省保护区建设,社区共管尤为重要,因青海建立的保护区面积都比较大,多地处偏远,加之管护人员少,业务经费有限,保护管理的难度很大。因此,建立社区共管机制,可充分调动保护区的社区群众参与,一方面缓解保护区力量不足,改善管护工作难以开展的不利局面;另一方面可强化社会公众的保护意识,共同参与保护,使保护区的建设理念得到提升。保护区实施社区共管,要注重支持社区群众生产结构调整,注重建立有效地协调机制,注重社区群众的发展利益,通过实施生态工程惠及社区群众,不断化解保护与利用的矛盾,从而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最终形成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实现社区共管,促进保护区科学发展。

5 小结青海省自然保护区,无论是其生态区位、生态价值和社会作用,还是发展的潜在多种功能都非常重要。目前,保护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中的矛盾应引起社会关注、各级政府重视,建立必要的投入机制,解决省级保护区管理能力和基础设施建设落后问题;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创新的发展模式,促进保护区又好又快发展;合理开发利用区内自然资源,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

贡献是值得探索和推动的。

关于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实施意见

关于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实施意见 为进一步加快我省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步伐,促进消费结构升级、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充分发挥生活性服务业在推动全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中的支撑作用,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85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制定以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国务院部署要求,把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作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举措、推动经济增长动力转换的重要途径、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重要抓手,以商贸物流、文化旅游、现代金融、信息消费、保健养生等生活性服务业重点领域为突破口,积极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把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与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紧密结合,推进生活性服务业精细化、个性化、高品质发展,全面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为经济新常态下扩大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社会和谐提供有力支撑和不竭动力。 (二)基本原则。

坚持消费引领,强化市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规划、政策引导和市场监管作用,挖掘消费潜力,激发市场活力,努力适应居民消费升级的新要求。 坚持突出重点,带动全面发展。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为突破口,加强分类指导、示范带动,引导生活性服务业快速发展。以城带乡,着力改变农村生活性服务业落后面貌,促进城乡生活性服务业协调发展。 坚持创新供给,推动新型消费。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模式创新、管理制度创新、服务内容创新,开发适合高中低不同收入群体的多样化、个性化潜在服务需求。 坚持质量为本,提升品质水平。进一步建立健全生活性服务业质量管理体系、质量监督体系和质量标准体系。坚持质量第一、诚信经营,打造服务品牌。 坚持绿色发展,转变消费方式。注重保护生态环境,促进服务过程和消费方式绿色化、环保化。科学合理利用各类资源,积极转变生产生活方式,提高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水平,加快消费结构升级。 二、主要任务

青海湖导游词

青海湖 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们要游览的是中国最美的湖——青海湖。如果您来到青海,却不来青海湖走一趟,那可谓是人生之一大遗憾。 我们从西宁出发,一路西行,经过近150公里的路程,我们就会到达美丽的青海湖。这一路景点众多,依次有湟源峡、“茶马互市”故地丹噶尔古城(&&&&)、著名的日月山(&&&&)以及神奇的倒淌河(&&&&)等。 青海湖被称为中国最美丽的湖泊。或许您不禁要问,中国湖泊成千上万,星罗棋布,气象万千,这座大西北的内陆湖,又何以称为中国最美呢?在大家亲自去探究原因之前,先让我来为大家做个铺垫吧。 话说2005年10月,由《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发起并主办了评选“中国最美丽的地方”的活动,在此次由大众参与的评选活动中,青海湖在湖泊类中被评为中国最美丽五大湖之首。参加此次评选活动的专家说:“青海湖有一种东方的气质,看似简单,但简单中蕴含的东西却很深广。” 青海湖的美主要表现在一下四个方面: 其一、青海湖的美首先在于她至高的地理位置、辽阔的湖面和那湛蓝美丽的湖水。 高是青海湖的一大特点,湖面海拔3260米,比两个东岳泰山(1545m)还高,是名副其实的高原湖泊。由于这里地势高,气候十分凉爽,即使是在盛夏,日平均气温也只有15°左右,是理想的避

暑消夏胜地。 青海湖的另一特点是大,它是我国第一大内陆湖泊(&&&&),也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据测算,青海湖东西长106公里,南北宽65公里,环湖一周长360多公里,面积达4456平方公里,是著名的太湖(2425km2)的近两倍大,或者可以形象的说,她可以装得下4个香港(&&&&)。 考证青海湖的名字,我们就不得不说起她的主色调——蓝色。青海湖古时候叫“西海”;藏语叫她“措温波”,意思是“青色的湖”;蒙古语叫“库库诺尔”,即“蓝色的海洋”。由于青海湖一带早先是属于卑禾族的牧地,所以又叫“卑禾羌海”,汉代也有人叫他“仙海”,从北魏(&&&&)时期才开始更名为青海。青海省也是因此而得名。 其二,青海湖的美在于她有多处迷人的景观 因为青海湖的大,所以可游览的景点众多,由此也形成了青海省的一大旅游区——环青海湖旅游区。这其中包括有青海湖的门户日月山、倒淌河、青海湖151景区、二郎剑、三块石、海心山、吐谷浑都城(&&&&)、布哈河、鸟岛、沙岛、沙陀斯、金银滩草原、原子城等。 其三,青海湖的美在于她奇特的成因以及由此产生的传奇神话青海湖是构造断陷湖。是距今4千万前,印度洋板块和欧亚板块经过长期碰撞和挤压,青藏高原隆起的结果。研究表明,青海湖原来是外泻湖,周围百川之水尽汇湖中,湖水又从现在倒淌河等处向东流入古黄河,后来由于地壳断裂形成的造山运动,致使青海湖东面的日月山渐渐隆起,使湖水的出口被山脉所阻隔,青海湖便成为只进不出的高原大湖。 当然,民间还有众多青海湖成因的美丽传说,这些故事代代相传,

实习报告(雷公山)

雷一、实习目的: 1,通过此次实习,了解雷山自然景观,认证听老师讲解,学会描述一些地貌、地质、土壤的形态及特征,分析其成因,以及了解植物的垂直分布。 2,会习掌握地貌野外考察全过程的程序和方法,包括资料收集、野外观测、标本与样品的采集,野外地形图方向的辨别等 3,最后,此次实习,达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培养我们的实践能力。了解掌握有关一起和工具(罗盘,海拔仪等)的使用原理和方法 二、雷山概况: 1、自然地理概况: ①雷山自然保护区位于贵州省黔东南州,雷山县城东北面。距县城 30公里,海拔2178米。东经108°5’——108°24’,北纬26°15’—— 26°32’。跨雷山、台江、剑河、榕江四县。面积47300公顷,是 贵州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于2000年5月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 区。雷公山地处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分水岭地带,是清水江、 都柳江主要支流的发源地,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重要维持者。 ②雷公山保护区在大地构造上属于扬子准地台东部江南台隆主体部 分之雪峰迭台供。地层由下江群浅变质的海相碎屑岩组成,岩性 主要为板岩、粉砂质板岩夹变余沙岩、变余凝灰岩,下部有千枚 状钙质板岩和团块大理岩。岩石是震旦纪的清水江群,板溪群沉 积形成 ③雷公山保护区水文地质构造独特,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水资源的 贮存条件特殊,大气降水,地表水及地下水循环交替环境比较和 谐,水资源极为丰富,为动植物的生存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 件。 ④雷公山保护区的气温年变化 曲线与太阳总辐射的年变化 趋势基本一致,一年中一月 份最冷,以七月份最热,相 对湿度随海拔增高而加大,

雷公山顶年均气温只有9摄氏度。雷公山全境垂直气候差异明 显,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年 平均气温为14-15摄氏度,“冬暖夏凉”是其主要的气候特征。 登临峰顶,可以观日出、佛光、云海...... ⑤雷公山保护区分布面积大的是黄壤,在垂直分布上从海拔 150~1400m均为黄壤所覆盖,其次是山地黄棕壤,海拔 1400~2000m为该土覆盖,分布较少的是山地灌丛草甸土和山地 沼泽土。土壤呈酸性反应,ph值在5左右,故土壤肥力水平是高 的,宜林程度好,能满足发展杉木、秃衫等树种的需求。 ⑥雷公山自然保护区植物保存完好,森林覆盖率高达90.7%以上, 在已知的1390种植物中,有属中国特有的16种,被列为国家濒 危、珍稀植物的有20种,如秃杉、红豆杉、种萼木、银杏、鹅掌 秋、马尾树、榉木、楠木、水青树、金佛山兰等,是我国中亚热 带一个极为珍贵的物种基因库。 2、人文地理概况: 雷山县人民政府驻丹江镇,县总人口14.93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 12.33万人。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有苗族、水族等. 主要以苗族为主,特别 是苗族传统的民族文化,古朴典雅,风情浓郁,富有极其深远的文化内 涵,被誉为苗族文化中心。这里,苗族 建设、服饰、习俗、歌舞、乐器、工艺 等仍保留着传统、古老、原汁原味的丰 富文化内涵,是活生生的"苗族历史文 化教科书"。苗寨依山傍水而建,吊脚 楼独具特色。雷山县苗族有三大舞:铜 鼓舞、木鼓舞、芦笙舞;有三大歌:苗 飞歌、别福歌(苗族叙事史诗)、游方 芦笙舞表演歌;三大节:爬坡节、吃新节、鼓藏 (苗年)节;三大赛:斗牛、斗鸡、斗 鸟;有三大传统手工艺:银饰、蜡染、刺绣。走进雷山,你能见到唐代发 型、宋时服饰、明清建筑、魏晋遗风,将领略一部浓缩的中国农耕文明发 展史。雷公山养育了各族儿女,雷山人民保护了雷公山。 三、地质:实习时间:2010.11.6.

关于农家乐旅游项目的考察调研报告

关于农家乐旅游项目的考察调研报告 为了解各地农家乐旅游的具体情况,学习成功经验,取其所长,为我市即将投入建设的农家乐旅游项目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6月27日至29日,7月2日至7月6日和7月11日,我局先后派人有选择、有重点地前往青海贵德、兰州皋兰什川、甘肃景泰石林、中卫童家园子以及北京的怀柔区、昌平区的四个农家乐项目点和区内平罗天河湾、金河湾,永宁玉泉葡萄山庄进行了考察,通过实地观看、访问、参观、感受,收获较大,现将基本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周边地区农家乐基本情况。 1、青海贵德。贵德县是从2001年开始动员农民开发以“体验乡村生活、参与农事活动、观赏民俗风情”为主的农家宾馆及农家院旅游项目。该县农民在自家的小院里办起了以餐饮、住宿、娱乐、休闲为一体的农家乐小宾馆。为确保质量,贵德县还对农家乐经营户进行了规范,从管理制度、管理方式方法、经营策略、宣传促销等方面给予指导和支持,专门出台了《贵德县农家宾馆管理办法》,对达标的农户悬挂“旅游服务指定接待点”铜牌。同时,通过成立农家乐协会,加大宣传促销力度,提升了整体形象,受到了社会欢迎,农户收入较好,也得到了实惠。目前有15个村的68户人家,拥有床位近1000 张,从业人员240多人,年人均增加收入

3684元,成为当地农民的一项重要经济来源。 2、兰州皋兰。皋兰县什川镇距兰州20公里,地处黄河之滨,以田园风光见长,拥有1.2万亩梨园。几年前由于种植业连年下滑,农户收入不景气。2000年,他们投资购置了草皮、桌椅、遮阳伞、凉棚等,在自家门的梨园里搞起了农家乐,一年下来就已经收回了投资成本。吸引城里人来农家乐旅游的另外一个优势就是他们这儿的农家饭便宜。一游客一日三餐加上茶水钱15元足够了,晚上住宿10元,一天一夜消费不超过30元。什川镇还有360户农家以农家乐经营为主,年收入都在万元左右,他们通过发展农家乐已从单纯的农业开始向旅游观光农业转型。 3、黄河石林。“黄河人家”农家乐位于瓜果溢香、繁枣满枝的世外桃源——龙湾村。它与黄河石林景区一起,成为黄河石林景区内极具特色的旅游经典之一。游客吃住于农家,既领略景区内独特自然资源、了解丰富的民俗文化,又在老屋旧椽、浓荫铺地的农家小院体味了远离城市喧嚣与嘈杂,享受回归自然田园的宁谧与寂静。全村有500多户2500多人,目前搞农家乐旅游的大概有50余户,其余的大都从事相应的运输、零售等接待服务,户年均收入已超过3万元。 4、童家园子。位于中卫城区迎水桥镇沙坡头村,是中卫远近闻名的富裕村。2005年,该村年人均收入高达4750元,远远超出全市农民人均收入水平。20多年来,童家园子依托

我国黑叶猴资源分布与保护现状

黑叶猴(Trachypithecus francoisi)是我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已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入濒危物种名录。在分类学上,黑叶猴属于灵长目猴科疣猴亚科乌叶猴属,因主要以植物的叶子为食而得名,又因其体被黑色长毛,所以在广西也被称为乌猿;在重庆被称为黑猴子;贵州境内的黑叶猴善于在悬岩峭壁上行走攀爬,在当地又被称为岩蛛猴。 社群组成、分布及习性 黑叶猴喜爱群居,其社会结构通常为单雄家群,由一只成年雄猴、几只成年雌猴及其未成年后代组成,每群一般3~10只,较大的群体约有20只左右。通常在树木上层活动或采食,很少下地,有一定的活动规律和较为固定的住所,每群具有相对固定的家域。未成年的雄猴在达到性成熟(3岁左右)前往往被赶出出生群,独自生活或与其他同样被驱逐的未成年雄猴组成没有固定家域的全雄群体。未成年的雄猴往往在其他家群的家域内游荡,伺机攻击家群中的成年雄猴,一旦得手便取而代之,组成自己的家群。这是猴群中很重要的一种新老更替形式,有利于保存更优秀的遗传基因。 黑叶猴分布较广(北纬21°30'~29°08'),我国重庆市、贵州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39个县,以及越南北部的高平、北太等7个省的18个地区均有黑叶猴分布的历史记录,黑叶猴主要栖息于这些地区的喀斯特森林中。黑叶猴的生境往往森林繁茂、灌木丛生、山势险峻且岩洞较多,有利于其躲避敌害。 急剧下降的种群数量 直到上世纪80~90年代,黑叶猴还广泛分布于我国广西、贵州和重庆的41个隔离分布点内,估计个体数量为3500~3850只,其中广西的23个县约有2200~2500只,贵州的11个县约有1000只,重庆的5个县约有300只。 然而在过去的20年里,我国黑叶猴的野生种群数量迅速下降,甚至从一些原有的分布点消失。截至2010年,我国黑叶猴的野生种群数量为203~208群(1660~1700只),仅有22个隔离分布点,栖息生境总面积520平方千米,分布范围正在急剧萎缩。其 我国黑叶猴资源分布与保护现状 胡刚

长白山和青海湖鸟岛自然保护区简介

长白山和青海湖鸟岛自然保护区简介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和青海湖鸟岛自然保护区都是驰名中外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位于吉林省东部,与朝鲜接壤,保护区的中心是以长白山天池为主的火山群。长白山平均海拔500,1 000 m,是松花江、图门江和鸭绿江的发源地。在这里有茫茫的原始森林和各种珍稀动植物,是景观独特、举世难寻的动植物“博物馆”。 据统计,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生存着1 800多种高等植物,栖息着50多种哺乳动物,280多种鸟类,50多种鱼类和1 000多种昆虫。长白山的密林深处盛产五味子等珍贵药材,野生动物有濒临灭绝的东北虎以及紫貂、水獭、黑熊等。 21961年,国家在这里建立了面积达190 000 hm的长白山自然保护区。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已加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 青海湖鸟岛自然保护区青海湖位于青海省东北部大通山、日月山和青海南山之间,因 2断层陷落而成。面积为4 635 km,湖面海拔3 196 m,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湖和最大的咸水湖。 2青海湖中有5个小岛,其中以鸟岛最为著名。鸟岛面积只有0.27 km,岛上生活着许多鸟,主要有斑头雁、棕头鸥、鱼鸥、鸬鹚、燕鸥、黑颈鹤、天鹅、赤麻鸭等10多种鸟类,尤其以前4种最多,约占全岛鸟群总数的70%。有人估计,每年大约有10万只鸟在岛上繁殖育雏。人若登上鸟岛,铺天盖地而来的鸟群会使人产生无立足之地的感觉。 鸟岛主要由卵石和沙砾构成,土层瘠薄,再加上地处青藏高原,冬长夏短,多风少雨,干燥寒冷,日夜温差大,只有少数禾本科植物和豆科植物形成稀疏植被覆

盖在地表。吸引成千上万只鸟来这里繁衍生息的是青海湖中丰富的鱼类资源。生活在鸟岛上的鸟类,大都以湖中丰富的鱼类为食。青海湖中的鱼类主要是湟鱼。每年春季,鸟群便成群结队地从南方飞来,它们各自选择舒适的地方,筑巢安家,求偶产卵,孵育幼雏。深秋时节,它们又各自带着子女离岛南飞,度过寒冬。

2017年上半年信息处理技术员下午试卷例[真题]-下午

2017年上半年信息处理技术员下午试卷 [真题]

第1题2017上 利用系统提供的素材,按题目要求完成后,用W ord的保存功能直接存盘。 青海湖环湖赛 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TourofQi nghai Lake)从2002年开始,是中国最高等级,也是亚洲 顶级的公路自行车赛事,仅次于环法、环意大利、环西班牙等职业巡冋赛,而且它的海拔高 度是那些更著名的职业自行车赛无法企及的。 问题1.1 要求: 将文章标题设置为宋体、二号、加粗、居中;正文设置为仿宋、小四。 页面设置为横向,纸张宽度25厘米,高度18厘米,页面内容居中对齐。 为正文添加双线条的边框,2.25磅,颜色设置为蓝色。 为“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添加双线型下划线。 在正文第一自然段后另起一行录入第二段文字:截至2017年,已举办十六届,线路也从环湖地区延伸到祁连、张掖、武威、景泰等周边地市,总行程3139公里,骑行线路2002公里,最高海拔4120米。 第2题2017上 用W ord软件制作如图示的应聘人员登记表。按题目要求完成后,用W ord的保存功能直接存 盘。 问题2.1 要求: 1.利用相关工具绘制如图示的应聘人员登记表。 2.将标题设置为宋体、二号、黑色、加粗、居中;其他文字设置为宋体、小四、黑色。

第3题2017上 在E x cel的Sheet1工作表的A 1:I10单元-内创建“学生成绩表”(内容如下图所示按题目要求完 成后,用Excel的保存功能直接存盘。 问题3.1 要求: 1.表格要有可视的边框,并将文字设置为宋体、16磅、居中。 2.用SU M 函数计算每名学生的物理化学总成绩,并将计算结果填入对应单元格中。 3.用SU M 函数计算每名学生的政治历史总成绩,并将计算结果填入对应单元格中。 4.用IF函数计算每名学生应选择文科或理科,如果物理化学总成绩大于政治历史总成绩,在对应单元格中填入“理科”,否则填入“文科”。 5.用C O U N TIF函数统计理科人数,并统计结果填入对应单元格中。 第4题2017上 利用系统提供的资料,用Pow erPoi nt创意制作演示文稿。按照题目要求完成后,用 Pow erPoi nt的保存功能直接存盘。 资料: 人生就是如此,总是忙忙碌碌的,却忽略很多,很多,当真正想起的时候,却再也不能找回 当年的感觉了。物是人非,斗转星移,很多丢失的,遗忘的,可能都会袭击自己的记忆深处 。谁是谁非,过往的经历,都已经烟云,只要现在安好就可。 问题4.1 要求: 1.正文内容设置为24磅、宋体。 2.演示文稿设置“飞入”动画效果。 3.在页脚插入备注,内容为“人生就是如此”。 第5题2017上 按照题目要求完成后,用A ccess保存功能直接存盘。

青海湖导游词字图文稿

青海湖导游词字 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青海湖 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们要游览的是中国最美的湖——青海湖。如果您来到青海,却不来青海湖走一趟,那可谓是人生之一大遗憾。 我们从西宁出发,一路西行,经过近150公里的路程,我们就会到达美丽的青海湖。这一路景点众多,依次有湟源峡、“茶马互市”故地丹噶尔古城、着名的日月山以及神奇的倒淌河等。 青海湖被称为中国最美丽的湖泊。或许您不禁要问,中国湖泊成千上万,星罗棋布,气象万千,这座大西北的内陆湖,又何以称为中国最美呢?在大家亲自去探究原因之前,先让我来为大家做个铺垫吧。 话说2005年10月,由《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发起并主办了评选“中国最美丽的地方”的活动,在此次由大众参与的评选活动中,青海湖在湖泊类中被评为中国最美丽五大湖之首。参加此次评选活动的专家说:“青海湖有一种东方的气质,看似简单,但简单中蕴含的东西却很深广。” 青海湖的美主要表现在一下四个方面: 其一、青海湖的美首先在于她至高的地理位置、辽阔的湖面和那湛蓝美丽的湖水。 高是青海湖的一大特点,湖面海拔3260米,比两个东岳泰山(1545m)还高,是名副其实的高原湖泊。由于这里地势高,气候十分凉爽,即使是在盛夏,日平均气温也只有15°左右,是理想的避暑消夏胜地。 青海湖的另一特点是大,它是我国第一大内陆湖泊,也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据测算,青海湖东西长106公里,南北宽65公里,环湖一周长360多公里,面积达4456平方公里,是着名的太湖(2425km2)的近两倍大,或者可以形象的说,她可以装得下4个香港。

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志愿者之旅感悟

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志愿者之旅感悟 炎炎夏日列日当头。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环境,正激起了我要在暑假参加社会实践的决心。我要看看我能否在恶劣的环境中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双手和大脑维持自己的生存,同时,也想通过亲身体验社会实践让自己更进一步了解社会,在实践中增长见识,锻炼自己的才干,培养自己的韧性,更为重要的是检验一下自己所学的东西能否被社会所用,自己的能力能否被社会所承认。想通过社会实践,找出自己的不足和差距所在。 一年一度的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当中。7月14日在天水进行修整,7月15日在天水进行绕圈赛;从16日开始,途径平凉、银川、中卫,最后在兰州收官。我十分荣幸地成为了比赛的一名志愿者,为这项隆重的赛事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比赛的前几天,我们进行了严格的训练。为的就是可以保障比赛顺利地进行。比赛当天,由于比赛比较早,我们就要更早到达指定地点做好准备,带着一丝残留的睡意,我们天不亮就出发了,在对激烈比赛的期待中,我们很快就兴奋起来了。 上午8点50分,当我们还在为运动员准备水的时候,参赛者们已经开始陆续签到,准备展开角逐。上午10点整,比赛正式开始。第一集团保持着较高的速度骑行,并且好几个人不分伯仲地骑着,随后不久,众多的选手就涌过来了,他们或独自努力坚持着,或三五成群互相鼓励着,但没有一个人放慢自己前进的脚步,奋力地蹬着自己的爱车。看到我们提前准备的水和海绵现在派上了用场,一种成就感和自豪感油然而生!随着比赛的进行,准备的水和海绵不断的消耗着,于是我们也在后面不断的补充着。这时,旁边的围观群众也越来越多在他们的议论声中,我听到了不仅是给运动员的喝彩声,还有很多是对我们志愿者们整齐的着装,训练有素的工作的赞同。再到后来,选手就变的渐渐的少了,我想他们这些选手应该就不存在什么竞争对手了,而他们唯一的对手应该就是他们自己了,而只要他们能坚持骑完,其实他们就是冠军了,或者说,他们能来参加这项伟大的比赛,其实他们就已经赢了,这时候,许多人已经把速度降下来了,他们会停下来好好的喝一杯水,然后对我们志愿者们说上一句:谢谢!其实我认为,虽然我们志愿者们没有什么报酬,但这一声“谢谢”就是对我们志愿者们最大的肯定了。 美好的时光总是太匆匆,活动很快就进入尾声了,运动员们虽然跑过去了,但他们奋力拼搏的样子和他们的那一声声“谢谢”却一直浮现在我脑海,回荡在我耳畔。 这次活动使我们感悟到:志愿者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我们要将服务的热情转化成一种行为的动力。只有这样才能收获志愿服务真正的快乐,这样才能体味到自我们成功的喜悦。只有全身心的投入才会收获不一样的感动。这次的社会实践一晃而过,却让我们从中领悟到了很多东西,甚至这些东西将让我们终生受益。工作的时候要学会全力以赴,不要计较自己付出多少,尽量做到多做事,做有用的事,自己努力工作了就不用担心别人没有看见。不管怎样,重要的还是工作的成效和业绩,这才是领导真正看重的。不管做什么事情,就算是一件小事,也要认真仔细,决不能敷衍了事。可能不起眼的小事就是很重要的,所谓是细节决定成败。其实人与人之间在智利和体力上的差异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大,很多小事情,一个人能做,另外一个人也能做,只是做出来的效果就不一样,往往是一些细节上的功夫,决定着事情完成的质量。社会实践能让走出校门的我们更好的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加入到社会中去,有助于我们大学生更新观念,吸收新的思想和知识。同时,社会实践中有很多我们在学校里无法学到的东西。社会实践能够加深我们与社会各阶层人的感情,拉近了与社会的距离,也开拓了视野、增长了才干,能够更好地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 实践,就是把我们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客观实际中去,使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有用武之地。只学不实践,那么所学的就等于零。理论应该与实践相结合。另一方面,实践可为以后找工作打基础。这次实践活动,丰富了我们的实践经验,提高了我们的团队合作能力,

贵州省4个黑叶猴(Trachypithecus francoisi)分布的自然保护区栖息地质量评估

贵州省4个黑叶猴(Trachypithecus francoisi)分布的自然保 护区栖息地质量评估 在中国最常见的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方式就是建立自然保护区,因此自然保护区的规划和建设至关重要。目前贵州省的黑叶猴主要分布在五个自然保护区内,包括两个市级自然保护区:桐梓黄连柏箐自然保护区和野钟黑叶猴自然保护区;三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大沙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016年我们对贵州省有黑叶猴分布的自然保护区进行了调查,但在桐梓黄连柏箐自然保护区并未发现实体黑叶猴,故本研究对该保护区不做考虑。贵州省的喀斯特地形切割严重,沟谷纵横,深切的峡谷沿河流发育,两岸洞穴发育较好,为黑叶猴的生存和繁衍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目前贵州省的黑叶猴种群数量为1160-1200只,是世界上黑叶猴分布最多的省份。因此对贵州省黑叶猴自然保护区的研究将对中国乃至全球黑叶猴的保护和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通过对贵州省现有4个黑叶猴分布的不同级别自然保护区的黑叶猴种群分布点和种群数量的调查,研究黑叶猴分布的特征,绘制黑叶猴的栖息地适宜度指数图,计算黑叶猴的适宜栖息地面积,并与这4个自然保护区2000年的适宜栖息地作对比,探寻保护区建设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旨在为黑叶猴自然保护区未来的规划和建设提供借鉴,更好地保护黑叶猴这一物种。研究结果表明:1种群数量变化2016年,野钟黑叶猴自然保护区黑叶猴种群数量由8群73只增加到16群119只,增长了46只;大沙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黑叶猴种群数量由最初的130只减少到17群107只,减少了23只;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黑叶猴种群数

青海湖环湖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

青海湖环湖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 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地理位置为东经97°53′—101°13′,北纬36°28′—38°25′之间,地域上涉及海北藏族自治州的刚察、海晏两县和海南藏族自治州的共和县,总面积495200 hm2,范围包括青海湖整个水域及鸟类栖息的岛屿和湖岸湿地。湖面海拔3193m,湖体东西长 104km,南北宽68km,水域面积431700hm2。1992年被列入《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拉姆萨公约)》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青海湖国家自然保护区规划以青海湖为主体,包括湖周的湿地、沼泽等所有鸟类栖息、活动的地段,保护目标是青海湖的水鸟,核心区在鸟禽的重点栖息地、繁育地,包括鸟岛、海心山、三块石、沙岛、泉湾的鸟类栖息地,其它为缓冲区。在鸟岛保护区中,实际控制区仅仅在鸟岛和湖中的鸟类栖息地,即只是鸟类在湖中的核心活动区。只占青海湖地区生态系统类型中的湖水及湖周水漫滩生态系统很小的一部分。 青海湖环湖地区具有代表性的生态系统类型得到保护。保护区至少应包括沙漠生态系统、高寒灌丛、高寒草甸等生态系统的代表性地段。从保护区的功能来看,湖水周围的生态系统的健康持续发展是湖区热点地区得到真正保护的基础。所以青海湖环湖自然保护区有必要将整个青海湖流域的部分作为保护

区,而保护区的核心系统应该包括各个自然生态系统。从物种多样性来看,湖周地区是脊椎动物种类较多的地区,在鸟类方面,具有全球意义,所以需要进行重点保护。另一方面,从物种特有性来分析,国家I级保护动物普氏原羚在青海湖的东面、东北和鸟岛有分布,在青海湖湖周山地草原和山地荒漠是普氏原羚的活动地区,在鸟岛有普氏原羚活动,由于被围栏的核心区内面积太小,加上狼的捕杀,普氏原羚数量越来越少。普氏原羚的其它活动区由于围栏与过度放牧对其生存造成极大威胁,所以在建立自然保护区的重点保护地区(即核心区)时是必须考虑的。高寒灌丛动物和高山草甸和高山裸岩动物中有多种国家 I 级保护动物和青藏高原特有动物,在进行保护区设计时,应该将这些地区包括在自然保护区内的重点保护之内。 根据自然植被类型、动植物物种的分布与人类活动影响,青海湖环湖地区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生态系统类型。 一、湖区水域及湖周水漫滩生态系统 包括青海湖水体、湖中岛屿、入湖河口、湖湾及沼泽地带。海拔在3190~3300m之间。湖体水生植物发育不良,主要是蓖齿眼子菜和莎草科的个别属。水草丰美,丰富的动植物种类,为脊椎动物栖息、分布、繁殖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和栖息场所。湖中的鱼类有裸鲤(湟鱼)、硬刺高原鳅和隆头高原鳅。鸟类种类多,数量大,构成青海湖鸟类主要群落。有雁鸭类、

八年级上《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案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把握本文的情感线索及观察顺序,培养学生观察景物的能力。 (2)学习抓住景物特点生动描述的方法。 (3)学习本文生动的词语和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种阅读方式了解文章内容,引导学生把握本文的情感线索及观察顺序。(2)通过朗读品位赏析本文生动优美的语言。 (3)通过联系现实生活,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青海湖的美丽,使学生更加热爱多姿多彩的祖国。 (2)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理解作者的描写,从中体会青海湖梦幻般的美。 (2)品味赏析生动优美的语言,学习生动的词语和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难点 抓住重点语句,把握本文的情感线索。 教学时间 1 课时 教具准备

课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2005年7月,第四届“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拉开了 (多媒体配乐展示环湖赛图片)帷幕。这一赛事吸引了世人的目光,不仅仅因为比赛的激烈,还因为比赛的地点在青海湖畔。 今天,我们就跟随作家冯君莉走进青海湖(多媒体出示课题),去感受它梦幻般的美。 (设置意图:利用多媒体在悠扬的钢琴曲中展示“环湖赛” 及青海湖风光图片,意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营造最佳学习氛围。只有轻松、活跃、和谐的课堂氛围,才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 二自读感知,合作解读 (一)自读课文,感知内容请同学们自由地、大声地、动情地朗读课文。 学生活动:自由朗读课文。 (二)合作交流,解读课文为了更好地领略青海湖的美,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下面的问题:1、作者按怎样 的顺序观赏的青海湖?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了青海湖的美?3、文中哪个词最能体现青海湖的醉人之美?划出文中相关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生活动:(1)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参与到与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中)2)班内交流。 师生共同明确: 问题1 “青海湖到了,”——到达青海湖 “我的眼前,一片镶着露珠的绿茵茵的草滩,”——观赏草滩

重庆自然保护区汇总

重庆自然保护区汇总 序 号 编号保护区名称行政区域总面积(hm2)主要保护对象类型级别始建时间主管部门 1 渝01 王二包重庆市万州区7496 常绿阔叶林森林生态省级2001-12-01 林业 2 渝02 大木山重庆市涪陵区14630 常绿阔叶林森林生态省级2001-03-01 林业 3 渝03 江东桫椤重庆市涪陵区2500 桫椤及其生境森林生态县级2003-08-01 林业 4 渝04 白市驿重庆市九龙坡区150 鹭类及其生境野生动物县级1998-06-01 林业 5 渝05 金刀峡重庆市北碚区1734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森林生态县级2000-11-01 林业 6 渝06 缙云山重庆市北碚区、 沙坪坝区、璧山 县 7600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森林生态国家级1979-04-01 林业 7 渝07 茅庵重庆市北碚区1898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森林生态县级2000-11-01 林业 8 渝08 小三峡重庆市北碚区2847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森林生态县级2000-11-01 林业 9 渝09 重庆黑山重庆市万盛区10136 常绿阔叶林森林生态县级2001-12-01 林业 10 渝10 华蓥山重庆市渝北区4556 森林植被等森林生态省级2002-06-01 林业 11 渝11 安澜鹭类重庆市巴南区1004 鹭类及其生境野生动物省级1999-08-01 林业 12 渝12 圣灯山重庆市巴南区19 野生植物及森林生态系统野生植物县级1982-05-01 林业 13 渝13 黔江小南海湿地重庆市黔江区8902 湿地生态系统内陆湿地县级2011-01-01 林业 14 渝14 武陵山重庆市黔江区7011 珙桐、金丝猴、云豹等珍 稀动植物 野生植物省级2000-07-01 林业 15 渝15 小南海重庆市黔江区15000 地震遗迹地质遗迹省级1999-03-01 环保 16 渝16 滚子坪重庆市江津区1933 桫椤及其生境野生植物县级2001-04-01 林业

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

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 (2003年5月30日青海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保护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促进生态与 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与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有 关的管理、开发、建设、生产、科学研究、文化体育、旅游观光等活动,应当遵守本条例。 第三条本条例所称青海湖流域,是指青海湖和注入青海湖的布 哈河、乌哈阿兰河、沙柳河、哈尔盖河、黑马河及其他河流的集水区。 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自然保护区)是青海湖流域生 态环境保护的重点地区。 第四条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以维护生物多样性和保护自然 生态系统为目标,以水体、湿地、植被、野生动物为重点,妥善处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和农牧民利益的关系,全面规划,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归口管理。 第五条省和青海湖流域州、县人民政府(以下简称州、县人民政府)鼓励、支持单位和个人,采取承包、租赁、股份制等形式,从事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并在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扶持。 对在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

和个人,给予表彰或者奖励。 第六条省和州、县人民政府应当加强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 的宣传,增强全社会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法治观念。 第七条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的责任, 并有权检举、控告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 第二章管理 第八条省人民政府领导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州、县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 第九条省人民政府制定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并纳入国 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流域内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城镇和风景区建设、草原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旅游业等规划应当服从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省和州、县人民政府应当将青海湖流域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并组织实施。 第十条省人民政府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协调机构,负责全 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综合协调工作。协调机构的日常工作由省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管理部门负责。 第十一条省和州、县人民政府环境保护、水利、建设、草原、 林业、渔业、旅游等部门,依照各自的职责负责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第十二条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负责自然保护区的具体管理工 作。 第三章保护

中国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完整名单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增至474处截至2018年6月 北京市(2家) 百花山、北京松山 天津市(3家) 古海岸与湿地、八仙山、蓟县中上元古界地层剖面 河北省(13家) 青崖寨、驼梁、昌黎黄金海岸、柳江盆地地质遗迹、小五台山、泥河湾、大海陀、河北雾灵山、茅荆坝、滦河上游、塞罕坝、围场红松洼、衡水湖 山西省(8家) 灵空山、黑茶山、阳城莽河猕猴、历山、芦芽山、五鹿山、庞泉沟、太宽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内蒙古自治区(29家) 毕拉河、乌兰坝、罕山、青山、古日格斯台、大青山、阿鲁科尔沁、高格斯台罕乌拉、赛罕乌拉、白音敖包、达里诺尔、黑里河、大黑山、大青沟、鄂尔多斯遗鸥、鄂托克恐龙遗迹化石、西鄂尔多斯、红花尔基樟子松林、辉河、达赉湖、额尔古纳、大兴安岭汗马、哈腾套海、乌拉特梭梭林-蒙古野驴、科尔沁、图牧吉、锡林郭勒草原、内蒙古贺兰山、额济纳胡杨林 辽宁省(19家) 楼子山、葫芦岛虹螺山、青龙河、大黑山、章古台、大连斑海豹、蛇岛老铁山、成山头海滨地貌、辽宁仙人洞、恒仁老秃顶子、丹东鸭绿

江口湿地、白石砬子、医巫闾山、海棠山、双台河口、努鲁儿虎山、北票鸟化石、白狼山、五花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吉林省(24家) 通化石湖、集安、白山原麝、四平山门中生代火山、汪清、靖宇、黄泥河、波罗湖、松花江三湖、伊通火山群、龙湾、哈泥、鸭绿江上游、查干湖、大布苏、莫莫格、向海、雁鸣湖、珲春东北虎、天佛指山、吉林长白山、园池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头道松花江上游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甑峰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黑龙江省(49家) 北极村、公别拉河、碧水中华秋沙鸭、翠北湿地、太平沟、老爷岭东北虎、大峡谷、中央站黑嘴松鸡、茅兰沟、明水、三环泡、乌裕尔河、绰纳河、多布库尔、友好、小北湖、扎龙、黑龙江凤凰山、东方红湿地、珍宝岛湿地、兴凯湖、宝清七星河、饶河东北黑蜂、大沾河湿地、新青白头鹤、丰林、凉水、乌伊岭、红星湿地、三江、八岔岛、洪河、挠力河、牡丹峰、穆棱东北红豆杉、胜山、五大连池、呼中、南瓮河、黑龙江双河、盘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平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乌马河紫貂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岭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黑瞎子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七星砬子东北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仙洞山梅花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朗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细鳞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上海市(2家) 九段沙湿地、崇明东滩鸟类 江苏省(3家)

[环青海湖骑行]骑行青海湖游记作文

[环青海湖骑行]骑行青海湖游记作文【--个人简历范文】 青海湖又名"措温布,即藏语"青色的海之意。下面是相关的范文,快来围观吧。 骑行青海湖游记作文【篇一】 环湖骑行的激情,使我几乎整夜未眠。6:00从西海镇圣湖单车俱乐部出发,于19:30到藏民帐房宿营。今天时时刻刻被神秘美丽的青海湖所吸引、所震撼。 辽阔壮观的湖海青海湖远在西北青藏高原,据说有6个新加坡那么大。身高足有3200多米。烟波浩渺,水光接天,一碧万顷。一日之内,变幻莫测,气象万千,显得神秘而迷人。当你环绕青海湖骑行时,会突然发觉青海湖宛若慈祥善良、默默劳作的母亲,而自己恰似揽着母亲的手、围着她打转的调皮的孩童。你看,她用甘甜的乳汁,滋养着一草一木,

哺育着众生万物;她用宽阔的胸怀,容纳四面八方、清浊不一的河水。没有青海湖,草原将变成荒漠,鸟儿将无所栖息,文明将从这里消失。试想,那将是多么可怕可悲的景象呀! 巍峨屹立的群山若把湖海比作慈祥之母,那环抱其四周的群山则恰似伟岸之父。"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黄帝内经》),山水互根,相互为用。骑行全程,在你左侧有群山护卫,而在右侧则是湖水滋养。你在中间,呈大大的"V型。环顾四周,湖东-日月山高耸入云,神奇动人;湖南-南山绵延起伏,势奔千里;湖西-橡皮山嵯峨高峻,山峦叠嶂;湖北-大通山巍峨挺拔,闲云飘缈。群峰之间连绵不绝,云卷云舒,白雪皑皑,银装素裹;湖水清影澄碧,波光粼粼,婀娜多姿,秀美端庄。这难道不够神奇吗? 广袤无垠的草原铺在雪山和湖海之间的,是一望无际、嫩绿如茵的大草原。从山脚下一直伸展到湖畔,天衣无缝,绒软如毯。点缀其间的,有白若云朵的山羊,黑似珍珠的牦牛。当夕阳西下,牦牛金黄,山羊雪白,它们徜徉在青山绿水间,无忧无虑地或啃草,或打盹,一派祥和。野花遍地开,飞鸟任翱翔。在草原上盛开的野花数不尽,知名的,不知名

韩城褐马鸡保护区简介

陕西韩城黄龙山褐马鸡 自然保护区基本情况 尊敬的各位领导,我现将韩城褐马鸡自然保护区的基本情况给大家做一汇报: 一、组织机构 陕西韩城黄龙山褐马鸡自然保护区是2001年经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的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为韩城市政府直属参照公务员管理事业机构,业务受省林业厅、渭南市林业局双重管理,级格为副县级,经费实行全额拨款,由韩城市财政负担。核定编制91名。其中:管理局机关编制18名,设局长一名(副处),副局长2名(正科),总工程师1名(正科)。设4个职能科室,分别是行政科、计划财务科、科研保护科和公安科,科长(正科)4名;管理局下属机构编制73名,设雷寺庄、薛峰、官庄、道口梁4个保护站和1个褐马鸡科研与救护中心,站长4名和主任1名(均为副科)。 保护区管理局现有职工118人,其中:行政管理人员24人,科技人员42人,森林公安9人,技术工人43人。按学历分,大专以上学历10人,中等学历32人,中学及以下学历76人。现有专业技术人员中,高中级职称8人,初级职称13人。 二、保护区概况 (一)保护区面积和保护对象 保护区位于黄河西岸,韩城市西北部。保护区总面积37756.0公顷,其中核心区14081.6公顷,缓冲区13226.6公顷,实验区10447.8公顷,森林覆盖率79%。保护区是以保护我国特有珍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褐马鸡为主体功能的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目前,保护区内分布有

褐马鸡1500只左右。其种群是一个独立的区域种群(Local population),是中国褐马鸡种群一个全新的天然分布区,在马鸡属的学术科研及我国自然保护区分布格局上具有重大的意义。同时,保护的对象还有天然群落分布的我国特有种白皮松(Pinus bungeana Zucc.),面积达6万亩,且为原产地、原生状,极为珍贵。保护区还分布有一万余亩陕北黄土高原地区罕见的栓皮栎林( Quercus variabilis Bl. 栓皮栎在我国主要分布于秦岭以南的林区 )。 (二)保护区的生态区位 陕西韩城褐马鸡自然保护区的森林植被是黄土高原地区保存较好的天然森林植被分布区,生物多样性资源丰富,动植物群落独特完好,生态系统完整而典型,是陕北黄土高原地区森林植被和自然生态系统保存最为完好的区域。保护区内有野生种子植物729种,野生脊椎动物194种。 保护区气候温和湿润,降雨充沛,森林茂密,是我国八大防护林区之一。保护区是黄土高原和黄河中游地区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水土保持林区,是华北植物区系、东北植物区系、喜马拉雅植物区系、华南植物区系及日本植物区系等多个植物区系的交汇地带,植物地理成分复杂,过渡性质明显,是我国北方植物地理分布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近年来主要工作 (一)确标立界,签订代管协议。 经过多年的细致工作,完成了保护区的确标立界工作,共设臵界碑3座,埋设界桩132个。同时与村组签订了集体林林地林权代管协议。林地四至清楚、界限明了、不存在任何争议。 (二)开展宣传教育,加强巡山管护。

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意义

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意义 摘要从地貌与气候2个方面阐述了青海湖流域的自然环境特征,介绍了其保护和治理的背景,并提出了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意义及必要性,以期为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特征;背景;意义;必要性;青海湖流域青海湖流域及周边地区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该区域由青海湖流域、茶卡盆地—共和盆地及都兰察汗乌苏—香日德地区3个部分组成。青海湖流域是青藏高原东北部的重要自然地理单元,是连接西藏、甘肃河西走廊和新疆的主要通道,也是沟通青海省南部、西部和东部地区的枢纽地带,流域周边地区所在的行政区域涉及海晏、刚察、共和、天俊、都兰、乌兰和贵南7个县,总面积52 721.3 km2。主要自然景观是高山、草原、荒漠和湖泊,其中青海湖为我国最大的内陆高原咸水湖,著名的内陆高原湿地水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其辽阔的水体环境与人文、社会、历史交织所孕育出来的丰富自然资源和地方民族文化是国内乃至世界的宝贵财富,青海湖流域及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特征及其演变规律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青藏高原整体生态变化的发展趋势,其变化对青海省西部柴达木盆地、东部湟水谷地、北部的祁连山地区以及南部江河源区均影响较大[1-3]。 1 自然环境特征 1.1 地貌特征 青海湖流域及周边地区位于秦岭、祁连山和柴达木盆地的结合部属于秦祁昆仑地槽褶皱区。印支、盐山和喜马拉雅构造运动产生了类型不同、规模不等的断裂系统和山脉,从而逐步形成一系列断陷盆地,主要山脉有大阪山、日月山、大通山、青海南山以及相间的盆地。区内最高海拔为大通山山顶,海拔4 300 m。区内地貌类型多样,在山麓与平原交替地带有冲积洪积扇;湖岸周围分布由沙堤阶地;在湖边及低洼地带有沼泽地分布;在湖的西部和北部发育着三角洲、河漫滩及河流堆积阶地;湖的东部和北部有流动沙丘、固定沙地、半固定沙丘、沙地等,为大面积的风沙堆积区。该区域包括了现代中山、冰原台地、中山、低山、冲积平原、滨海平原等。 1.2 气候特征 青海湖流域地区位于我国青藏高原高寒区、西北干旱区和东部的季风区交汇地带,气候特征为温暖期短、寒冷期长,干旱少雨,四季不分明,昼夜温差大,太阳辐射强烈。流域内年平均气温在-1.0~1.5 ℃,最低月平均气温-23~-18 ℃,绝对最低气温-35.8 ℃;最高月平均气温16~20 ℃,绝对最高气温26 ℃。青海湖流域海拔较高,气温由西北向东南递增,山丘区低,湖盆区高,无霜期很短。“湖泊效应”使湖滨地区比距湖泊较远的地区无霜期略长,全年平均降水量在300~400 mm,年平均蒸发量在1 300~2 000 mm,属于半干旱地区。 2 保护和治理的背景 近年来,由于自然和人类的过度放牧、无序开垦、超量樵采、采矿挖沙(石)、水资源利用不当以及工程建设过程中不注意环境保护等综合因素,造成青海湖水位持续下降、土地沙漠化面积不断扩大。截至目前,青海省已成为我国沙漠化比较严重的省(区)之一。沙漠化土地面积仅次于新疆、内蒙、西藏、甘肃,排列第5位。共有沙漠化土地面积11.63万hm2,占全国沙漠化总面积的6.78%。草地退化日趋严重、草地鼠虫灾害频繁、渔业资源濒临灭绝、珍稀濒危野生动物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