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国家观念比较考察

西方国家观念比较考察
西方国家观念比较考察

齐鲁学刊1997年第1期

西方国家观念比较考察

万 昌 华

内容提要 西方国家观念由以下几个重要部分组成:国家起源、国家目的、国家政治体制、国家上在型体、以及国体等问题,它们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以前人们仅从实质认定方面把握国家的含义,其实这只是国家观念中的一个外在性部分,仅据此点去进行社会科学领域深层次研究会有甚大偏颇。对西方国家观念进行全面比较考察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西方的国家概念有严格内涵,不同的单词表示不同含义的国家。在英语中,地理含义的国家是Country,民族含义的国家为N ation,政治念义的国家为St ate。单就政治学意义上的国家观念而言,其内涵亦极为丰富。总的来看,西方的国家观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重要部分:国家起源问题、国家目的问题、国家政治体制问题、国家外在型体问题以及国体问题等。在西方思想家那里,国家观念各部分之间有极强的联系性,他们对国家问题有着独到而深刻的认识和把握。

中国古代有过朴素的国家起源思想,如“帝立子生商”,以及“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 等,但就此问题展开论述形成学说者不多。西方与之不同。自古希腊以来,思想家们就开始了国家起源问题的思考。

社会契约论是西方国家起源问题上最重要的理论流派之一,它在西方世界影响最大,历史渊源也最久远,可以上溯至希腊古典时代早期。古希腊智者派哲学家普列泰戈拉认为,是人类“自保的欲求”使人们聚集在一起建立了国家。这是古希腊世界众多哲学家中对国家起源问题的最早涉及。他的这一思想后来在希腊晚期哲学家伊壁鸠鲁和罗马共和国时期哲学家卢克莱修那里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成为近代社会契约论的思想来源。

西方近代较早倡言社会契约论者有荷兰法学家格劳秀斯和英国哲学家霍布斯。格劳秀斯发展了希腊罗马哲学中的自然法论,以社会契约说解释国家的起源,认为政权非神明所授,法学应同神学分立。他主张一切实在法都应符合自然法的原则,人民和统治者都应受自然法的约束。霍布斯是政治学中冲突理论的鼻祖,他认为人类存在的基本状态就是冲突,而冲突起源于人们追求私利的天性。霍布斯同时认为人类还有理性的一面,为了安全等原因,人们自愿作出牺牲,让度部分权力组成了国家。霍布斯一方面认为理性正确、符合人们的长远利益,另一方面又认为理性力量太弱,无法制约人们的含婪,因而必须有专制君主来制约,这实际上形成了一个自身难以克服的悖论。

继霍布斯之后,社会契约论的倡言者有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英国哲学家洛克和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等人。上述三人虽然在国家起源问题上与霍布斯的观点相近,但在社会制度问题上却与霍布斯的观点相反,他们都反对君主专制。

斯宾诺莎大力提倡社会自由。斯宾诺莎认为人的社会“自由比任何事物都为珍贵” 。他反对霍布斯的君主专制主义思想,坚持认定人的某些天赋权利永远不能放弃和转让,且拥有社会自由的权力是其中最主要的。

洛克关于国家事务由多数人决定的思想使他的社会契约理论具有与众不同的特征。美国当代学者萨拜因称洛克是“温和”和“通情达理”的,主要是指洛克提出了多数决定原则。洛克认为,君主专制制度不好,国家一切重大事情要由全体公民同意决定的想法也不现实,唯一可行是多数人决定制。洛克认

为,“根据自然和理性的法则,大多数具有全体的权力,因而大多数的行为被认为是全体的行为。”有一种观点认为,洛克的多数决定理论在政治现实中暴露了自然法理论和社会契约理论的虚构性质,其理由是:从契约论的角度看,社会政治应该得到全体人的自由同意,而少数人并没有执行多数人决定的义务;并且,少数人可以退出政治社会并宣布契约无效。笔者认为此论不正确,实际上,洛克的多数决定原则,应该说是最接近客观实际的处置。现实社会政治表明,契约是可以分层次订立的,如一国的宪法与具体法的制定,一部分人不同意某一具体法,但不一定就意味着宪法的废止。

卢梭的社会契约理论的核心是主权在民。以往人们对其评价甚高,这除了由于他的学说曾作为革命圣经深深影响了法国十八世纪末年的历史进程外,人们对其人民主权原始思想缺乏深入了解也是一个重要原因。笔者认为,对于卢梭的社会契约理论应作出实事求是的分析和评价。在卢梭的著作中经常可以看到“公民”、“公意”等字眼。什么是公民?说到底就是失去了自由的历史工具。卢梭认为社会契约是人们自由的产物,但契约要求个人必须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一切权利交给所有的人或全体,只有这样,人们才能成为社会公民,成为心灵开阔、感情高尚、各项能力都得到锻炼和发展的人。在此过程中,“人由于社会契约而失去的,是他的天然自由,他所获得的,是公民自由,以及对于他所拥有的一切事物的所有权。”!卢梭在这里倡言剥夺人民的天然自由而赋于其公民自由,就给社会当权者控制人民剥夺人民自由提供了依据。卢梭的公意概念实际上是其人民主权概念的代名词。公意实际上指的就是社会管理者的意志。卢梭曾说过,“最普遍的意志往往也就是最公正的意志,而人民的意见实际上就是上帝的意见。”?由于社会的主权者是公意的体现,因而就没有、也不可能有与人民背道而驰的利益,它永远以公共利益为目的和归宿。每个人都应把自己的人身和全部力量放在总的意志的最高指挥下,如果谁拒绝服从总的意志,整个团体就会强迫他服从,即“人们就会强迫他自由。”由卢梭的上述思想可以看出,他所设想的社会是一种集体极权主义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个人已毫无价值,实际上已背离了卢梭提出社会契约论的初衷。

理念外化说是西方国家起源问题上的另一重要流派。这一学说可以从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那里找到其思想的痕迹。柏拉图哲学思想的核心是“从理念出发,通过理念,达到理念”,逐步上升到最高理念,即善的理念;善的理念是一切知识和真理,以至一切存在之根本。作为这一哲学观点的运用,柏拉图在社会政治问题上提出了“理想国”、“哲学王”的思想。在柏拉图那里,理想国的社会原型也许如人们所说是斯巴达,但思想认定上却是善的理念外化。

近代国家起源理念外化理论集大成者黑格尔,与柏拉图在思想上有明显继承关系。黑格尔认为,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人们的意志形态,都是绝对精神的异化和复归,国家亦如此。因此,他专门提出了“理性国家”的概念。所谓理性国家,就是“伦理理念的现实——是作为显示出来的、自知的实体性的意志的伦理精神”#。在黑格尔看来,世界历史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内在规律,这种内在规律就是绝对理念,国家的产生便是这种绝对理念的外化,是理念自然发展的结果。按照这种理性国家观念,人们已经不是生活在个人(包括自然人和法人)的统治之下,而是受一种精神权力的支配。黑格尔指出:“自在自为的国家就是伦理性的整体,是自由的现实化;而自由之成为现实乃是理性的绝对目的。国家是在地上的精神,这种精神在世界上有意识地使自身成为实在,至于在自然界中,精神只是作为它的别物,作为蛰伏精神而获得实现。只有当它存在于意识中而知道自身是实存的对象时,它才是国家。在谈到自由时,不应从单一性、单一的自我意识出发,而必须单从自我意识的本质出发,因为无论人知道与否,这个本质是作为独立的力量而使自己成为实在的,在这种独立的力量中,个别的人只是些环节罢了。神自身在地上行进,这就是国家。国家的根据就是作为意志而实现自己的理性的力量。”?黑格尔的理念外化国家起源理论在近代历史决定理论中也可以找到它的影子。

继黑格尔之后把国家理念化的还有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和法国社会学家杜尔凯姆。韦伯认为,现代民族国家是建立在官僚机构与合理的法律基础上的理性国家,并且是一种理想的模式。杜尔凯姆既认为国家是理性发展的产物,同时又强调国家是劳动分工与集权化并行不悖的结果;劳动分工使国家从其他社会团体,如军事组织、宗教组织中独立出来。杜尔凯姆不同意现代社会是建立在契约基础上的说法,他认为社会契约只是社会结构和社会集

体意志的派生物,社会分工才是社会结构的反映。

法律主权论是近代西方另一有重要影响的国家起源理论流派。它认为,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不是一种自然关系而是一种法律关系,皇帝、君主、国会或人民的多数都没有不经过法律直接命令别人的权力。人民不愿意把统治权力交给某个特定的个人,宁愿委任给作为法人代表的国家。所以,经过若干世纪的演变,当个人权力被一种“制度化的权力”取代时,便产生了国家。康德认为:“国家是依照法律组成的多数人的团体”;拉森说:“国家是具体的法律制度”%,这都是从法律主权的角度来解释国家起源及其实质的。法律主权论者还认为,个人权力可以在一定文明阶段上促进历史进步。但是,当人民达到较高文明程度后,例如社会产生了公正意识、法律观念时,个人的权力就失去了权威,非人格化的权力将取代个人权力。他们认为,国家观念的核心是法律,非人格化的法律才是国家的统治权力,法律才是权力的来源,主权者不过是负责维护和实施法律而已。法律主权论者的上述理论可以在西方历史上找到验证根据,雅典王政时代结束民主城邦制度建立和意大利王政时代结束罗马共和国建立即是其例证。

西方的国家起源理论除上述三种主要观点外,还有上帝创造说、强人创立说、经济决定论等,他们的代表人物分别是托马斯?阿奎那、梅特涅、马克思和恩格斯。托马斯?阿奎那在《神学大全》一书中认为包括世俗国家在内的世间万物都是由天主创造的;梅特涅在《国家论》一书中宣扬国家是由强有力的人物所创建,因此也只有他们才能管理好的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国家起源的观点集中反映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一书中。

国家目的是西方哲人自古及今一直思考的又一问题,是西方国家观念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西方探讨国家目的源头亦可溯至普罗泰戈拉。本文前已提及,他有关于人求自保导致国家建立的理论,这个命题反过来即是:国家的目的在于保人安全。在普罗泰戈拉那里,人本身是至关重要的,是万事万物的目的和尺度:“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尺度。”&柏拉图在国家目的问题上与普罗泰戈拉的思想有相似之处。在《理想国》一书中,柏拉图把国家与社会等同视之,认为国家权力也同社会一样,是人类生活中须臾不可缺少的东西。

在古希腊诸哲人中,亚里士多德是第一位详细论述国家目的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认为,一切社会团体都是以善业为目的的,国家是“至高而广涵的社会团体”,它所追求的是“最高而最广的善业”。在国家中“人类生活可以获得完全的自给自足”,只有国家中的人类生活才是幸福的生活。亚里士多德关于国家目的是追求最高最广的善的观点,对以后的思想家有重要影响。

近代西方思想家继承并发扬了古代希腊哲人注重对国家目的进行探讨的传统,并且他们对这一问题的讨论和研究更加全面深刻。随着思维的深化和眼界的扩展,他们认识到了国家目的既有共同的方面,同时也存在差别;不同国家各自有其独特的目的;在许多情况下,国家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人民的事务,而是为了个别统治者。孟德斯鸠在探讨这一问题时就曾指出,一切国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那就是自保;但除此之外每个国家也存在着独特的目的,许多国家的建国目的并不一样;英国实行的政制,目的是政治自由,这在欧洲大陆是不多见的。由此,孟德斯鸠萌发了必须建立权力分立体制的思想。孟德斯鸠权力分立思想的提出,是对传统国家目的观念进行反思批判的结果。先哲提出的理论命题崇高但不着边际,后人对其校正使之变为可行,孟德斯鸠做的就是这项工作。

政治体制问题,即社会权力结构问题,是西方思想家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古希腊思想家中思考并探讨此问题者甚多,而且有人甚至为此献出生命。时至近代,差不多每位重要思想家都论及这一问题。

与中国古代许多思想家的尊主、强主、虐臣、弱民观念相反,西方自古希腊时代起,哲人们就认为社会权力不能为专制统治者个人所独占。他们对国家政治体制的探讨,主要的争论点在于是多一些人掌握国家权力、还是少一些人掌握国家权力。

古希腊思想家在对政治体制问题进行探讨时,分类比较是常用的方法。希罗多德在其所著《历史》一书中首次以城邦国家的最高权力掌握在一人之手、数人之手或多数人手中为标准,把古希腊城邦国家的政治制度分为君主制、寡头制和民主制三种类型。柏拉图在《政治家篇》中把多数制政体统称为共和政体或平民政体,把少数制政体分别称为贵族制和寡头制。柏拉图除对各政体的优劣进行了分析外,还提出了各种政体可以循环往复的观点,并在政治

体制上主张实行贵族制。对各种政体的比较研究,亚里士多德做的工作最全面。他曾与其弟子收集并考察了150多个希腊和外地希腊城邦的宪法和政治制度,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和比较研究,堪称是西方比较政治制度研究的奠基人。在《政治学》一书中,亚里士多德对每种政治制度所经历的实况进行考察,分析了平民政体、寡头政体、贵族政体内部变化或相互演变的原因,提出了“僭主政体为君主政体的变态,寡头政体为贵族政体的变态,平民政体为共和的变态”的观点。亚里士多德在政体上主张实行贵族的温和民主制,认为贵族民主制是最优良的政体。苏格拉底、德谟克里特也在政体问题上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苏格拉底在政治体制上主张实行贵族制。他认为有知识的人才具有美德,才能治理国家,贵族就是有美德的人,因此必须把国家交给他们去治理。德谟克里特与苏格拉底在政体主张上正好相反,他认为“在一种民主制度下过贫穷生活,也比在帝王统治下享受所谓幸福好些,就象自由比奴役好些一样。”

近代西方思想家研究政治体制问题时,除少数人继承中世纪末期意大利人马基雅弗利的君主专制理论外,主要形成了三权分立说和议行合一说两大流派。其中,三权分立学说较其他流派的影响要大,对现实政治的影响也较其他学说深刻。完整的西方近代三权分立理论形成于孟德斯鸠,导源于洛克。

洛克作为一位哲学家,同时也是当时英国政治的实际参与者。其政治实践决定了他比同时代其他人在政治体制问题上看得更深刻。洛克虽然主张实行君主立宪,但反对君权神授理论,坚持社会应实行分权制。他认为,“如果同一批人同时拥有制定和执行法律的权力,这就会给人们的弱点以绝大诱惑,使他们动辄要攫取权力,借以使他们自己免于服从他们所制定的法律,并且在制定和执行法律时,使法律适合于他们自己的私人利益。” 为防止这种局面的出现,洛克提出国家应该将立法权、行政权和对外权(—译联盟权)分立。现在看来,洛克的分权方法在实质上是不规范的。因为,对外权除部分地属于立法权范畴外基本上属于行政权的范畴,说是三权分立,实是两权分立。但是,他当时创造性地提出分权和以权制权的思想,实属难能可贵。

孟德斯鸠在国家政体上也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并且他反对君主专制而主张国家权力分立。与洛克不同的是孟德斯鸠主张将国家权力分为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权。此分法后来被许多西方国家在现实政治中所采用。孟德斯鸠认为,上述三种国家权力不能同集于一人之手,或同集于同一官吏机构之手,“如果同一个人或由重要人物、贵族或平民组成同一个机关行使这三种权力,即制定法律权、执行公共决议权和裁判私人犯罪或争讼权,则一切便都完了。” !因为,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遇到有界限的地方才停止,而权力本身从质上来讲又是一种恶的东西。孟德斯鸠不但主张国家权力的横向分立,并且还主张国家权力的纵向分割,主张按照贵族等级式实行纵向分权。除此之外,孟德斯鸠也十分强调国家各权力间应平衡制约。他的著作出版后曾对当时的欧美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

西方近代议行合一政治体制理论导源于卢梭。卢梭认为,立法权是国家的心脏,行政权是由立法权派生的,司法权是行政权的使用。因此,他不同意洛克、孟德斯鸠的分权主张。卢梭认为如果把主权分裂成立法、司法和行政三种权力,由人民、君主和贵族集团来分享,这实际上是削弱了人民主权,保障人民的自由和平等。卢梭主张共和制,但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共和制。他认为凡是实行法制的国家,无论它的行政形式如何都是共和制,因为,真正的民主制从来就不曾有过,而且永远也不会有。卢梭反对在法国实行徒有代表人民之名、并无人民主权之实的代议制度,并在《社会契约论》一书中对英国的代议制度进行了抨击。卢梭关于政治体制的思想曾对法国大革命中雅各宾派产生了重要影响。

下面还有国家外在型体和国体两个问题有待考察。这里所说的国家外在型体问题,与国际法领域内的国家观念相近,主要是指思想家们对国家版图、国家人口以及国家地区经济结构等问题的考虑。

中国涉及国家外在型体问题的古代思想资料不少。比如,《诗经?小雅?北山》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之说;《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人迹所至,无不臣者”的记载。这些充分反映了中国先民们根深蒂固的大帝国意识。古代的希腊先民们无此意识。一般说来,他们只具有恪守本邦疆界的城邦思想。

阿德科克在《希腊城邦的兴起》一书中谈到有关问题时曾指出,希腊“城邦虽然不容忍它境界以内主权的分割,对它邻邦的独立却是容忍的。防卫的意志超过了攻击的意志”,领土的扩张亦即东方诸帝国内

占支配地位的帝国主义,在希腊诸城邦出奇地微弱,“希腊人缺乏疆域广阔的政治重要性的那种感觉。他们愈是清楚地意识到他们国家的和宗教的社会一致性,他们愈是不愿意扩张,因为扩张意味着他们密切的共同生活松懈下来了。他们打算要统治邻邦,却不打算吞并邻邦,更不愿意在一个较大的联盟内放弃他们的独立。” ?阿德科克的上述论述符合古代希腊的历史实际。小国寡民,但互相依存、长期并立。大殖民运动时期,希腊人在黑海、爱琴海、西地中海沿岸、南意大利地区、西西里岛,最远到叙利亚和埃及等地建立了许多新城邦。当时许多地区有旷野可供占领,但他们的城邦却很少无限制地扩展版图,很少深入内地,其版图大都限于上述地区的沿海地带。

在古希腊思想家那里国家的外在型体也不是大帝国式的,而是城邦式的。涉及此问题的古希腊思想家主要有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他们在考虑此问题时都坚信城邦形式能给希腊人带来幸福生活。顾准曾经指出,“城邦制度既是希腊的传统,也是希腊政治思想的不可违背的潮流,是希腊政治学的既存前提,离开了城邦制度就没有政治学。柏拉图的《理想国》,无论他的‘理想’内容如何,他所理想的国家是一个城市国家,即城邦。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把城邦规定为‘至高而广涵的社会团体’,他的政治学,不折不扣是城邦政治学,离开了城邦就没有什么政治学可言,东方式的专制主义大王国,在他看来是一种‘野蛮人’的制度,是摒除在他探讨范围之外的。” #承袭古希腊思想家思考国家外在型体的衣钵,西方近代有两种理论体系中涉及到了有关问题。主张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孟德斯鸠认为,国家疆域的大小,同一国的政治体制有着内在的联系,从而也影响着人们的自由。他说,如果从自然特质来说,较小版图的国家宜于共和政体,中等国家宜于君主治理,大帝国宜于专制君主治理。亚洲有较大的平原,而且位置偏南,所以,在亚洲总是出现专制制度。在欧洲,天然的地域划分形成了许多不大不小的国家,每一个地方都执行法,每一处的人民都享有自由。孟德斯鸠这里所说的亚洲国家主要指的是中国 ?。

十九世纪末叶的西方地缘政治学理论家拉采尔、基伦、豪斯浩弗等人提出了国家有机体理论,认为国家就是一生物单位,没有辽阔的版图就不能进入国家生命的最佳状态。只有在大的版图下才能形成大空间经济,国家内才能有地区经济分工可言。在此基础上,他们主张国家应尽量扩大版图,争夺空间。实际上,大空间经济并不一定仅限于国家版图之内。目前国际分工的发展表明,不搞付出巨大代价的版图扩张,国家经济一样可以得到迅速发展。上述诸位除基伦外都是德国人,有明显承袭普鲁士军国扩张主义传统的痕迹。

关于国体问题,在古希腊诸思想家中,亚里士多德的中等阶级掌权国体设计对后世影响最大。直到今天,西方众多社会问题专家仍然信奉这样的定理:强大的中产阶级的存在,是国家稳定、社会进步的重要保证。在社会观上,亚里士多德信奉中道的自由观。中道就是适中,运用于政治中就是适中的国家政治。亚里士多德认为,对大多数城邦而言,最好的政体是中间形式的政体,而这惟有由中产阶级去付诸实行,“惟有以中产阶级为基础才能组成最好的政体。” %他认为富有的阶级过于贪婪和残暴,一旦掌握了国家权力就会实行寡头政治,独揽大权,剥夺人民的自由;贫穷的阶级卑贱而无能力,只能实行民主政体,往往是自由泛滥,导致社会混乱和崩溃。他批评说,大多数人认为平民政体具有两个特别的观念,其一为主权属于多数,其二为个人自由。平民主义者先假定了正义在于平等,进而又认为平等就是至高无上的民意;最后又说自由和平等就是人人做其愿做之事。在这种极端形式的平民政体中,各自放纵于随心所欲的生活,结果正如欧里庇特所说:“人人都各如其妄想”,这样就必然导致城邦的毁灭。亚里士多德认为这样的自由平等观是卑劣的。他认为中产阶级财产适度,既不豪富又不拮据,既不贪婪又不贫贱,既能负起社会的责任又无野心,只有中产阶级掌权的国家,人民才会有适中的自由。亚里士多德的上述国体思想与柏拉图甚是不同,可以说是对柏拉图国体模式的否定。

柏拉图的国体思想是实行贵族制,他主张国家统治者不得拥有财产。柏拉图认为,理想的国家统治者是天生高贵、心灵纯洁、有智慧的哲人,这些人出身于高贵的血统,适宜于培养成深谙科学的精英。这些人组成一个稳定的世袭统治集团,由若干人轮流执掌权力,暂时不执政的人继续研究哲学。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的爱好、情感甚至家庭生活和亲情,都必须服从国家的总体利益。柏拉图特别强调,私有财产是腐蚀人的灵魂的根源,为了维护国家的总体利益,统治者阶级的成员不得有个人财产。农

夫、匠人等国家的供养者,在柏拉图设想的城邦政治生活中几乎不起作用。柏拉图的上述国体思想对西方近代历史决定论理论家们有一定影响。

西方近代思想家们在国体问题上对希腊传统既有继承,也有突破和创新,主要形成了三种思想流派:一种是贵族资产阶级联合掌权模式,一种是公民国体模式,另一种是无产阶级专政国体模式。最后一种模式已为人们所熟知,这里仅对前两种模式作一简略论述。

贵族资产阶级联合执政国体模式的代表人物有洛克、孟德斯鸠、伏尔泰等人。洛克是人民主权论者,但他的人民概念是有产者而非全体社会成员。洛克特别强调国家的主要任务在于保护私有财产,他认为应对资产阶级多加宽容,主张培养具有文雅态度和善于处理事务等品质的绅士,使这些人居于社会主导地位。孟德斯鸠对贵族阶级情有独钟,认为国家的各级权利应有相当部分归各级贵族所有。孟氏所指贵族主要是穿袍贵族。穿袍贵族包括法官和政府其他官员,他们的头衔主要是用金钱买来的。伏尔泰在政治体制问题上主张君主制,但认为国家的权力主要应归贵族和资产阶级。他说,尽可以使“一个为人尊敬而富裕的国王有无限的权力去行善,却无力去为非作歹;当了一个自由强盛、擅长经商,又复开明的国家的首领。一边是贵族重臣,一边是城市代表,与国君共分立法之权。” &这段话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伏尔泰的国体思想。

近代西方主张公民国体模式的代表人物是卢梭。本文前已提及,卢梭主张驯民,人民在订立契约之后就成了社会公民。亚里士多德对公民曾有过经典性的定义:公民是指那些永久性地参与施行正义和公事办理的人。卢梭的公民概念与之不同,他所讲的社会公民指的是参加契约订立的全体社会成员。这些人就是卢梭所设想的国家的主宰。换言之,公民全体是国家的主人,“人民作为整体来说就是主权者” ?。行政官吏在国家内“只不过是人民的仆役”,绝不能有高踞于主权者之上的任何特权,人民主权的具体化是法律。卢梭特别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只有依法行事,其行动才是自由的,反之要受到惩戒。抛开驯民理论和没有解决如何使行政官吏成为人民仆役问题不谈,单就人人参与政治、这一点而言,卢梭所设计的国体模式甚有可取之处。

有人曾经指出,没有对政治实体国家的多方面研究,就不会有政治学的诞生。此论甚对。同理,没有对政治学基本概念之一的国家的深入研究、全面考察和正确阐发,也就不会有政治学的进一步发展。目前中国社会正处于历史转型期。如果说十八世纪末年美国汉密尔顿、杰伊、麦迪逊等人,因对古希腊以来西方政制有全面了解而制定宪法、阐释宪法,奠定了美国至今220年社会文明、经济发展、人民富足事业基础的话 (,那么,目前我国政治学同仁如果对该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相信也一定能起到推动我国社会进步的作用。

注:

《韩非子》五蠹篇。

斯宾诺莎:《神学政治论》,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2页。

洛克:《政府论》下篇,商务印书馆1986年

版,第60、89页。

!《十八世纪法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74—175页。

?卢梭:《论政治经济学》,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第6页。

#?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253、258—259页。

%克拉勃:《近代国家观念》,商务印书馆第173页。 &《古希腊罗马哲学》,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第133页。

转引自《辞海》1980年版,第811页。

!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156、129页。

? #转引自《顾准文集》第67页。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78页。

&伏尔泰:《巴比伦公主》,转引自《哲学通信》,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187页。

?卢梭:《爱弥尔》下册,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709页。

(参见《历史研究》1992年第6期,第158页。

《当代西方国家政治制度》复习资料(知识点)

一、名词解释 1、普遍选举权原则是指每个享有国家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的人都拥有选举和被选举的权利。 2、法治指正常的法律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意味着法律面前的人人平等,法律在被加以界定和实施时是个人权利的来源。 3、利益集团又称压力集团,是指具有共同利益和目标的社会成员为了一定的目的而结成的影响政府政策的有组织的集团。 4、多党制是指一个国家中由多个政党竞争国家主权,多党轮流或联合执政的政党制度。 5、多数代表制是指在一个选区中获得多数选民投票的候选人或候选人名单当选,而得票较少的候选人或政党落败。 6、弹劾是议会控告违法失职的政府首脑、高级行政官员或高级司法官员并追究其法律责任的一种司法程序。 7、司法公正原则是西方国家司法制度的总原则,它既是司法独立、司法民主等原则的集中体现,又是它们的终极目标。 8、国家元首指主权国家形式上的或实际上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是国家机构的组成部分,即首脑部分。 9、法治指正常的法律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意味着法律面前的人人平等,法律在被加以界定和实施时是个人权利的来源。 10、文官制度是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资产阶级为了维护代议制民主,抑制和克服政党分赃制的弊端保障资本主义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一项重大的制度改革和创新。 11、共同参与民主制是一种直接民主制,即有人民直接参与公共事务的管理,直接对政府决策施加影响的一种民主制度。 12、直接民主制:任何公民有权利和义务直接参与国家事务的决策和管理。 13、总统制是指总统担任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并独揽国家最高行政权力的一种政体形式。 14、人民代表制是指由选举产生的具有代表性的人群来代表全体人民的意愿,它附着于全体人民之上,依据人民的基本利益而运作的一种政治制度。 15、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它是一个国家法律体系的核心,是一切法律规范的规范。 16、文官制度是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资产阶级为了维护代议制民主,抑制和克服政党分赃制的弊端保障资本主义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一项重大的制度改革和创新。 17、竞选是选举人及其政党在选举过程中,为了赢得选民通过各种途径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展现自己的政治领导能力、与其他的选举人形成一定的政治竞争。 18、政党是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集团的根本利益,为了实现政治目的,特别是取得政权、保持政权和影响政权而建立的一种政治组织 19、国家元首指主权国家形式上的或实际上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是国家机构的组成部分,即首脑部分。 20、内阁制是指由内阁总揽国家行政权力并向议会负责的一种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又称为议会制政府或责任内阁制政府。 21、超级总统制在实行总统制的国家,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行政首脑,总统领导的政府行政机构与立法机构、司法机构权力分离,相互制衡。 22、两党制是指一个国家中两大代表不同政治集团利益的势均力敌的政党,通过竞选获得议会多数席位或在总统选举中获胜的方式,轮流执掌国家政权,组织政府,行驶国家权力的一种政党制度。 23、三权分立是指国家权力分为立法、行政、司法三部分并建立相应的国家机构来分别行使这些权力,同时三个权力机关又相互制横的权力体制。 24、秘密投票原则指选民遵循有关选举法规定,按照自己的意愿填写选票并进行秘密投票,选票不向他人公开。 25、分权制衡原则是西方国家政治思想家就限制政府权力而建立的一种理论学说。 二、简答题 1、总统制政府的特点有哪些? 答:政府由在选举制获胜的总统负责;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独揽行政大全;政府与国会完全分

法德政治制度比较

法德政治制度比较 [内容摘要]:当今的德国是欧洲经济增长的发动机,而法国也在欧洲经济增长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两国都属于共和制政体,但法国是半总统共和制,德国是议会共和制,两者的国体都是资产阶级专政国家。两国政治制度从本国国情出发各有侧重,又可以互相借鉴,为世界政治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作出了突出贡献。 [关键词]:共和政体宪法政治制度选举 政治制度是指在特定社会中,统治阶级通过组织政权以实现其政治统治的原则和方式的总和。从宽泛的角度看,政治制度是指社会政治领域中要求政治实体遵行的各类准则或规范,政治制度是随着人类社会政治现象的出现而产生的,是人类出于维护共同体的安全和利益,维持一定的公共秩序和分配方式的目的,对各种政治关系所做的一系列规定。 下面就法德两国政治制度的异同进行比较: 一、国体与政体 国体即国家性质,具体的说,就是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所处的地位。统治阶级的性质决定国家性质。 政体即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指统治阶级采取何种形式去组织反对敌人、保护自己的政权机关,政体与国体是相适应的。 世界各国所采取的国家组织和基本制度纷繁多样,千差万别。西方大国不是实行总统制,就是实行议会制,像法国的半总统半议会制独此一家。应当看到,历史上曾出现过德国魏玛共和国半总统制,目前西方某些小国如芬兰等也实行半总统制,但这些国家的半总统制同法国的半总统半议会制有所不同。总之,第五共和国政体在西方国家中确实别具一格。 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创始人戴高乐对第五共和国政体的选择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他断然地拒绝某些人提出建立美国式总统制和英国式议会制的主张,选择了半总统半议会制,对它的内涵和外延、基本构架都做了具体的指导。 自第五共和国成立以来历次的改革证明,法国政体能够发挥自身的调节机制,对政体各个环节进行改革和调节,应付各方的挑战,暂时克服危机,使当代法国资本主义社会得以较长期的生存和发展。 德国在二战后根据雅尔塔会议决议和《波茨坦协定》,德国作为战败国分别为美国、英国、法国和苏联四个战胜国分区占领。但随着冷战的开始和东西方集团对立的加剧,1949年先后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两个独立的德意志国家。联邦德国于1949年颁布《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规定其为实行议会民主制的联邦共和国,并于1954年通过《巴黎协定》结束被占领状态,成为真正的主权国家。 1990年,随着冷战趋于缓和以及苏东发生剧变,两个德国在分裂了40多年后走向了统一,民主德国整个加入联邦德国,以《基本法》为统一德国的根本大法,实行统一的货币,沿用原联邦德国的政治经济制度。 二、行政制度 行政制度即政府制度,是以一定的行政思想和观念作指导的,由国家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有关国家行政机关的产生、职能、权限、组织结构、领导机制活动规程等方面的准则体系以及政府体制内各权利主体的关系形式。 法国总统的职务始见于19世纪中叶的第二共和国,实行的是共和政体下的总统制。第三和第四共和国也设置总统,却是议会制。作为政府行政“拱顶石”的第五共和国总统,与第二、第三和第四共和国总统有所不同。

中西方婚姻家庭观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中西方婚姻家庭观 篇一:中西婚姻家庭观差异 中西婚姻家庭观差异 中国婚姻家庭观 中国婚姻传统历来就是父母做主,子女的婚姻是父母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所以子女在选择结婚对象时,父母也理所当然的拥有决定权。无论子女多大,如果依然单身,父母会认为自己的义务还没有完成。分析原因,我认为源于中国的父亲单系制度,就是说中国世袭以男子算的,女子出嫁后也就是出家,进入另外一个家族,娶进的媳妇要融入新的家族,处理婆媳、妯娌等众多的关系,好的儿媳妇不仅是儿子的福气,也为整个家掌脸。所以说选择子女的婚姻选择权在父母,尤其是男子,女子因加入外族选择的慎重性减弱。 这种婚姻意识传统在现代社会中无法消除,也不可能消除,电影泰坦尼克号中为爱情不顾一切,在中国也许只能在幻想中存在。看看我们现在的社会中,一种普遍的现象就是隔代教育,夫妻外出挣钱务工,自己的孩子交给父母教育,

明显大家庭观的表现。但是也忘记了传统教育中重要的一点——养不教父之过。西方婚姻家庭观 西方社会是重视个人的社会,家是短暂性的抚育社群,子女到能自立的时候,就另立门户建立自己的生育社群。而在西方的婚姻传统中,也是非常的自由,提倡自由恋爱,婚姻自由,一般情况下父母是不干涉子女的选择。中国讲究门当户对,西方则主要重视感情。在婚后,中西婚姻生活中最大的差别,是中国的婚姻家庭注重"柴、米、油、盐",而西方则更重视夫妻间的情感交流,沟通以及性生活的质量。在教育方面,有一部分中国的家庭一般把孩子给父母来抚养,而在西方的家庭一般把孩子留在自己的身边,他们认为教育下一代是自己应尽的责任。 篇二:中西方婚姻观念比较 中西方婚姻观念比较 汉语1001蔡亮 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白居易 婚姻就好比桥梁,沟通了两个全然孤寂的世界。——基尔·凯丝勒由于文化、历史、宗教等方面的差异,中西方在婚姻观念上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爱情和婚姻实质是一个民族深层文化的体现,反过来文化背景的差异又影响限制着一个民族的恋爱方式和婚姻习俗。西方人的婚姻观与中国人的婚姻观有着极大的不同,因

英法德政治制度比较

摘要:现在的议会脱胎于中古封建时期的等级会议(Estates-General,Etat-generaux)。一个良好的,有效的议会制度是一个国家政治文明发展水平的反映。本文从英法议会制度的起源、发展、职能等方面对英国和法国的议会制度进行了比较,阐述了议会制度在国家政治中的作用,以及对中国人大制度的启迪。 关键词:议会制度两院制职能中国人大制度 西方国家的议会制度是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核心组成部分,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议会的前身是等级会议,由国王不定期召开,由贵族、教士和市民三个不同等级的代表组成。“在英国,当国王召集平民代表开会时,御前会议就改称为议事会议(a Council in Parliament),仍由国王主持。不过实际上贵族和平民是分开开会的,所以英国议会由贵族和平民组成。当法国爆发革命时,第三等级即市民代表单独开会,自称“国民议会”。国民议会是最高权力机关,它镇压了国王、王后、大贵族、大主教,没收了他们的土地和财产,这就是历史上雅各宾党专政(Jacobin Dictatorship)。”【①】后来英国实行议会内阁制,而法国则实行的是一个兼有议会制性质的半议会半总统制。因此,在同是实行议会制度的英国和法国,由于其历史、文化等原因,议会制度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一、英、法议会的起源、发展 议会制度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在资产阶级革命初期,新兴的资产阶级为了反对封建专制统治,削弱国王的权力,利用封建等级会议与封建王权展开了激烈的斗争。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封建等级会议逐步演变为资产阶级议会,成为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英国是现代议会制度的发源地,有"议会之母"的称誉。它是英国最高的司法和立法机构,由国王、上院和下院组成,英国议会是在王权专制和限制王权的斗争中产生的。早在1215年,英王约翰被迫签字接受《大宪章》。大宪章对王权作了限制,规定未经合法裁判,不得对自由人加以逮捕,没收财产。还规定,非经贵族和骑士会议同意,不得征收额外税金。大宪章被人们称为 "英国自由的奠基石",是英国的第一部“宪法”。继位的亨利三世(1216—1272)继续与贵族对抗,但是为了解决财政问题,于1256年召集了由贵族、主教、骑士、城市代表组成的等级会议,这便是英国议会制度的雏形。随之,爱德华一世(1272—1307)统治时,曾在1295年召开了一个由各等级共同参加的议会,封建国家的统治者在议会的形式下,形成了统一阶层的联合,同时议会也逐渐分成两院:上议院叫“贵族院”,由教士、贵族组成;下议院叫众议会,由代表各郡的骑士和市民组成。这专制王权和资产阶级间统治阶层的联盟至伊丽莎白女王(1558-1603)时才开始出现裂痕。 1689年议会通过的《权利法案》规定议会的权力高于王权,议员要经自由选举产生,议会应定期开会讨论立法、税收等问题,从而确立了“议会至上” 的资本主义议会制原则。 1701年颁布的《王位继承法》,进一步明确议会是凌驾于国王之上的最高立法机关,享有立法、财政、决定王位继承等重大权力,这就使两院制议会在实行君主立宪制的英国最终确立。 议会在英国产生后,随之传播到美国和法国。法国的两院制也是由封建等级会议演变而来的,在1302 年法国召开了第一次由僧侣、贵族和市民三个等级组成的封建等级会议,通过此三级会议,国王加强了自己的地位,逐渐消灭了封建割据势力,实现了中央集权和国家政治上的统一。以后时断时续,等级会议的召开,完全取决于国王的意愿。在召开等级会议时,三个等级各组、院,分别召开,因而法国的封建等级会议是三院制。在1789年法国

从家庭观念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从家庭观念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一、中西方家庭观念差异 现代社会有两种主要的家庭结构:核心家庭与延伸家庭。一对夫妇加上儿女,两代人组成的家庭叫核心家庭;三代甚至四代同堂的家庭是延伸家庭。中国人比较注重“养儿防老”,但这句话在西方意义并不大。西方家庭多为核心式,儿女成人后一般都自立门户,三代同堂极为少见。当代中国自实行独生子女政策后,“三口之家”愈来愈多,但三代同堂仍大量存在。在西方,独立性的培养始于孩提时代。当小孩周岁时,许多父母就给他们安排一个单间,有意让小孩从小习惯自己的小天地,这大概算是向个人独立迈出的第一步。学生勤工助学都很普遍,除资助自己上学或挣点零花钱外,更主要的是从小改变事事都依赖父母的习惯。有的去快餐店、加油站服务,有的为人送报、照看小孩,有的为人铲雪、代扫落叶,等等。做父母的认为,小孩靠自己劳动挣钱有助于认识到金钱来之不易,从小培养起自立的意识。子女18岁成年后就独立在外闯荡,或上学,或工作,他们宁愿租房也不愿与父母同住,他们认为与父母同住是不可思议的。很多西方年轻人认为中国父母长期和已婚子女同住一个屋檐下匪夷所思。美国的父母也丝毫没有将子女留在身边尽孝的念头,他们鼓励成年子女独立生活,认为子女一旦成家立业就理所当然地应该搬出去住。平时子女和父母外出共同就餐,侍者也会很自然地询问是否分开付账。美国人认为,生儿育女是自己的事,父母没有为子女当保姆的义务,如果麻烦父母帮忙带一天小孩,也应按照社会上的劳务费标准支付费用。美国法律规定父母抚养子女是必尽的义务,但没有规定子女必须赡养父母。 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强,血缘关系、亲情伦理积淀极厚,父母、子女始终是一家人,子女哪怕另设门户之后和父母仍不分彼此,把赡养父母、侍奉父母看作自己应尽的责任。中国人如果一大家子去购物,父母为小孩买东西天经地义,已成年子女代父母付钱也理所当然。西方人却不同,父母、子女各自理财,互不关涉。 同时,中国人的传统关系是互补性的,即通常所说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在经济不发达的年代,中国人“养儿防老”就体现了家庭成员之间的互补关系。当代中国,城市里大多数老人享有退休金,但延伸家庭远未消失。从生活条件看,有的子女希望身体尚佳的父母能帮忙料理家务、照看小孩,或是儿女没有住房,只好与父母同住。有些儿女虽然生活条件不错,但仍希望与父母一起生活,父母更乐于儿孙绕膝,一家三代共享天伦之乐。 互补性还体现孝敬与礼让。父母年老了,儿女孝敬侍奉父母便是天经地义的了。在兄弟姐妹较多的家庭里,互相礼让是父母的谆谆教导。按照传统的儒家观念,年长的应关照年小的,年幼的应尊敬年长的,尊敬意味着儿女孝敬父命、弟妹敬重兄长。家庭内部的等级从某种程度上看也是为了保持互补性的平衡。 二、中西方家庭观念差异根源 家庭结构及家庭成员的关系与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是息息相关的。中国人延伸家庭的模式显然与中国在农耕经济模式基础上形成的宗法制社会结构密不可分。在这样的体制下,连接人的社会关系的基本纽带便是血缘与婚姻,其中又以父系传承的血亲系统为核心,形成了世代相续盘根错节的家族集团。不仅如此,

自考 西方政治制度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西方政治制度的历史变迁 一、单选、多选知识点 1、古代希腊社会的基本结构是城邦制度。在古希腊的城邦中,雅典实行的是民主政体,斯巴达实行的是寡头政体。 2、雅典城邦民主制的经济基础是奴隶制经济。 3、早期的雅典城邦由以下三个等级组成:世袭贵族、自由民中的工商业者和农民。 4、梭伦改革为奴隶制城邦民主制的出现奠定了基础。梭伦改革后,雅典人分成了平原派、海岸派和山地派三个派别。 5、古代雅典城邦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是公民大会。在雅典,五百人会议是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雅典城邦民主制的核心特征是主权在民。 6、雅典民主制的特征包括:主权在民、直接民主、法治原则。雅典民主制是西方政治制度的活水源头,是西方民主实践的思想摇篮。 7、陶片放逐法是全体雅典公民对高级官吏进行控制和监督的最严重的手段。 8、古罗马国家经历了王政时代、罗马共和国时代、罗马帝国时代;实行过的政体有军事民主制、共和制、元首制和君主制等。古罗马王政时代政治制度的特征是军事民主制。 9、古罗马王政时代的平民与贵族的矛盾集中在:土地问题、债务问题、平民向贵族争取政治权利的问题。 10、罗马民主程度最高的人民大会是特里布大会。 12、公元前326年通过的彼特留法,规定禁止将负债的罗马公民变成奴隶。

13、罗马共和国的政治制度包括如下内容:人民大会、元老院、行政官吏。 14、罗马共和国的行政官吏包括:执政官、独裁官、行政长官、监察官、保民官。 15、罗马最早的成文法公元前5世纪中期制定的“十二铜表法”。公元前528年制定的《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全面系统的法典,它提出了公法与私法的划分。 16、中世纪的欧洲,教权和王权冲突的焦点主要集中在王权的来源。 17、在欧洲中世纪先后出现过封建割据君主制、等级(议会)君主制和专制君主制三种封建君主制统治形式。等级(议会)君主制是封建割据君主制与专制君主制之间的过渡形态。 18、法国的等级代表机构称作三级会议,即贵族、僧侣和市民三个等级的代表机构。 19、中世纪欧洲自治城市特征:自由、司法独立、有一部保障城市和平和安全的城市法。 20、自治城市的典型形态是城市共和国。自治城市的最大特点是自治性,包括司法自治和行政自治两个方面内容。自治城市市民社会是中世纪通往近代资产阶级社会的桥梁。 21、在欧洲独立主权国家形成过程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两个事件是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 22、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有格老秀斯、斯宾诺莎、密尔顿、霍布斯、洛克。人权是所有启蒙思想家普遍重视的基本问题。斯宾诺莎认为,人的自然权利中最首要的是生存权。 23、几乎所有的启蒙思想家都以社会契约作为国家和政治制度学说的核心。 24、1215年签署的《大宪章》,确立了一个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原则:王权有限,法律至上。 25、在议会与王权同兴共荣的时代,英国国王的最高统治权只有在议会中才能体现出来。

西方政治制度比较

西方政治制度比较 1、政治制度是限定人们如何取得公共权力、如何分配公共权力、如何运用公 共权力以及如何限制公共权力的一系列规则。目的是维持人们在政治生活中的秩序。 2、政治理念政治理念是由特定的政治概念组成的政治学说和政治思想,它在 哲学的高度上对政治制度的性质、特定类型和构建原则作出规定,阐明某种政治制度运行的终极价值、运行宗旨和所要形成的社会秩序状态,规定主要政治关系的基本权利和义务,规定整体组织结构和运行原则。 3、违宪审查违宪审查制度是重要的宪法监督保障制度,即由国家权力机 关对违反宪法或破坏宪法原则的法律、法令及行政行为进行审查和裁 定。西方国家一般由最高司法机关审查、裁决立法和行政法规是否违 宪,因此,这一制度又称为“司法审查制度”。 4、选举制度选举制度是与议会民主制度相关联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是现代 宪政社会公民权利参与国家权力、国家权力合法化、合宪化的唯一制度性途 径,也是平衡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关系的重要手段。 5、两官分途“两官”,是指政务官和业务官(或称事务官)。两官分途是 指两类官员在产生方式、任用条件、管理形式、职责范围和职务履行等 方面属于两种不同的类型,对两类官员应当进行区别管理,两类官员不 能交换、交替任职,两类官员的职能作用也不能代替履行。 6、弹劾制弹劾一般指西方国家的议会对政府高级官员犯罪或严重失职 行为进行控告和制裁的一种制度。一般地讲,在内阁制国家,议会进行弹劾的对象限于总统和最高法院法官;在总统制国家,弹劾的对象可指 “一切高级联邦官员”,包括总统、政府部长、最高法院法官、州长 等。 7、社会自治社会自治的含义可以从两个层面去理解,一是个人意义上 的自治;二是社群意义上的自治。从实在法上讲,前者是指法律赋予公 民个人所享有的作为公民的权利与自由。后者是指作为一个社会共同体 内部全体组成人员所享有的自治权利。前者的权利是通过单个具体的自 然人来实现,后者则是通过社群的集合体共同行使。

对比中西方家庭观念的差异

对比中西方家庭观念的差异 姓名: xxx 学号: 123456789 班级: xx 家庭是由婚姻,血缘或收养关系所组成的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家庭是人类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家庭的存在产生家庭观念,家庭观念是家庭变化的先导。家庭观念包括婚姻观、道德观以及法律观念。在任何国家,家庭都是重要的社会单位,家庭对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和作用。东西方民族由于文化传统及价值观念的不同,在家庭观念上呈现出诸多差异。 1. 中西方家庭结构差异 中国人重视血亲关系,因此,中国人的家庭结构的主要特点就是大家庭。现代中国社会有两种主要的家庭结构:核心家庭与延伸家庭。一对夫妇加上儿女,两代人组成的家庭叫核心家庭;三代甚至四代同堂的家庭是延伸家庭。 相比较而言,西方人对于血亲关系并不像中国人那么重视。在西方国家,核心家庭占绝对的主导地位,而延伸家庭微乎其微,此外,还有单亲家庭,单身家庭,同居家庭等形式。人们越来越注重“核心家庭”,而对三代之外的直系血亲关系和两代之外的旁系血亲较为淡漠。 2. 中西方家庭观念差异 由于中西方家庭结构不同,家庭观念也截然不同。 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沉淀了很多优秀的文化,也流传了很多美好的风俗习惯,在这文化与习惯中就包含着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念。在中国古代及近代社会中,家庭观念的稳固流传为维系社会的安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也孕育了很多经典美德,例如尊老爱幼、夫妻和睦,邻里团结、兄友弟恭,勤俭持家等,这些传统的家庭观念对中国社会秩序也曾起到了很大的维系作用。但是,随着社会大 新市场营销法则助推企业成长电子商务营销食品餐饮营销建筑房产营销消费品营销 环境的发展变化使得原始的家庭单位受到一定破坏,个人成长经历中传统观念也在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原先几世同堂的现象已经是很少存在,取而代之往往是下代人的自立门户,家庭的单位已不像以前可能直接代表一个家族。不过,中国的家庭观念还是受到传统家庭观念的影响,中国的家庭观念依然很强,血缘关系,亲情伦理,在脑中根深蒂固,父母、子女始终一家人。 在中国家庭中,一直奉行敬老的传统。老人们往往会受到家庭、社会格外的尊敬。在中国家庭中,子女年幼时依赖父母,父母为家庭作出很多的个人牺牲,但要求子女更多的服从。子女成长后则对父母负有赡养的责任,但在某些情况下会继续依赖父母。 从历史上来讲,中国人的家庭观念是很强的,家族意识也较强烈,例如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中国人的名字,一般先是姓,再是名,名中往往还有一个同一辈分的人统一采用的用来标志辈分的字,姓作为家庭乃至家族的标志,中国人把他放在最前面,代表自己的名放在后面,在一个侧面也证明了在中国人眼里,家庭是远远高于自己的,先有家庭,后有了自己。 相比较而言,西方人对于血亲关系并不像中国人那么认真。西方的社会的根基在个人,西方文化价值观以个人主义为核心。赞扬人的价值,提倡人的尊严和个性自由发展。在西方家庭中,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较为平等。子女与父母之间没有这么多依赖性,子女中学毕业后就不在家里住,年轻人以独立自主为荣。而父母老了以后也不以子女为依赖,子女也没有赡养父母的责任,双方没有这么多义务与责任,家庭中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平等。

中西方传统爱情观比较

摘要:中西方的传统爱情现有着极大的不同.这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反映。西方人重视恋爱.中国人重视婚姻而轻视恋爱,其背后有深刻的原因,如民族文化、民族性格、社会开放程度等的迥然不同。中国的传统爱情观已经逐渐落伍僵化。时代要求结合中西爱情观的可取成分。形成一种健康向上、积极有为的爱情观。 关键:中西方传统爱情观不同之处原因 中西方有着不同的文化传承,这影响到社会的方方面面。直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现代社会仍然与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无法割断的联系。爱情观也是文化的一部分,中西方的传统爱情观有着极大的不同,可比性极强。本文试以传统的中西文学为关照点。从中西方传统爱情观的主要不同点、不同的表现、其中原因与给我们的启示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西方爱情观 中西方爱情观相差甚远。朱光潜对此有精辟论述:“西方人重视恋爱。有‘恋爱至上’的标语。中国人重视婚姻而轻视恋爱。” 爱情在中国传统社会文化结构中的地位很低.被认为是次要的。由于深受儒家政治伦理思想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中爱情的功能被单一化.仅仅起繁衍后代的作用。爱情和婚姻建立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上,目的性和功利性都很强。“中国式爱情”的关键在于婚姻。不管采用什么方式,如果最后能结婚,都可以被舆论道德接受为合法夫妇。如果没成婚,或者一方有配偶,则情感再真挚,不能被舆论道德所接受。《牡丹亭》里杜丽娘与柳梦梅经历了人鬼恋,被视为异端,但终因杜丽娘还魂为人,柳梦梅高中状元。二人受皇帝赐婚结为合法夫妇,他们之前的异端恋才被接受为“才子佳人”美满婚姻的预演和铺垫。 西方人认为爱情本身是一种价值.持“爱情至上”的观点。他们把爱情看得高于一切甚至生命,不懂爱就不懂生活。罗密欧与朱丽叶不顾家仇,为追求恋爱自由和幸福宁愿双双殉情。这在西方的爱情悲剧中并不少见。 二、不同的表现 中西方爱情观的不同之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追求爱情的自由度 在中国封建社会,婚恋的顾虑和干涉颇多,特别注意门当户对.女子是否有德有貌,男子是否有才有功名。这样一来男女双方的爱情就绝非单纯的爱情了,其中掺和了许多门第功名等与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相关的因素。婚姻通常是父母做主,如果父母不同意来往的话,子女要么妥协放弃自己的真爱。听从父母的婚姻安排,要么为爱抗争,但这样的抗争往往是软弱无力且难以成功的。 西方人表现在爱情观上就是“探究”心态。特征是爱独立自由,喜欢探究新奇,乐于冒险进取。男女在择偶上不管年龄大小、相貌美丑,不管是否已婚.只要能达到探究上的满足,一切都无所顾忌。而且西方人觉得恋爱是自己的事,不应受过多约束。 2.爱情的表达方式 中国男女表达爱情的方式都是含蓄、拘谨、谨慎的。文学作品中的男女经常用日用物品如绢帕、团扇、玉簪等求爱,或者用谐音寓意的东西,如莲子(怜子)、青丝(思)、红豆等表达心意,社会甚至还赋予某些物品(如绣球)具有公开的择偶功能。在伦理道德监管下中国人无法明确地用言语当面求爱。而只得求助于有爱情隐含意义的物品或者其他暗示行为。 西方人表达爱情的方式就显得直露、开放。有时甚至是异常狂热、不顾一切的。人们可以公开谈论自己的感情,社会舆论对此也予以容忍和支持。人们在个人生活中对自己倾心的对象往往公开表露爱意。而没有太多道德上的顾忌。经常是第一次见面,眼光就离不开对方,或者当夜就携琴在姑娘窗外弹奏,倾吐衷肠。 3.对性的看法

(完整word版)当代西方政治制度导论复习资料

当代西方政治制度导论复习资料 1、政治制度p3 答:政治制度是关于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及其运作以及有关国家政治过程的一系列规则和安排,它包括国家的政体形式、国家结构;包括依据国家宪法和法律建立的国家权力机构及其运作程序;包括社会一切政治参与行为及其制度,如政党制度、选举制度、政治决策过程等。 2、民主制度 ?答:民主制:在一定的阶级范围内,按照平等和少数服从多数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与“君主独裁”相对; ?3、共和制度 ?答:共和制:国家的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 政权组织形式,与“世袭”相对 4、影响当代西方国家政治制度建立的因素是什么p3 ?答:经济因素和制度文化因素 5、单一制国家的特征是什么? ?答:(1)有全国统一的宪法 ?(2)有统一的国家权力机构 ?(3)国民具有统一国籍 ?(4)国内各地方政权和自治单位均受中央政府统一领导,对外不具 有国家的外部标志 ?(5)在对外关系上是一个国际法主体 6、成文宪法、不成文宪法、 答:成文宪法:即是以一个成文的法典形式出现的宪法,它集中明确地表

述和规定了有关宪法规范的内容。 不成文宪法:不具有成文法典,其宪法规范是通过在历史演进中形成的一系列的具有宪法性质的文件表现出来。 7、宪法的内容特征是什么? 答:必须体现对国家权力进行限制的原则,即所谓“限权原则”。 ●防止国家权力机构的权力相互渗透,避免形成一种凌驾于一切之上的 政治权力 ●防止国家权力机构滥用权力而造成对公民基本权利的侵害 8、主权在民原则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答:理论意义:是西方民主宪政的政治原则和法律基础,它通过民有、民治、民享的政治口号,制约政府权力,保障公民权利。 实践意义:它既是直接民主行为的理论基础,满足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需求;也是统治者笼络人心以谋取政治合法性的政治口号和工具。 9、现代社会“法治”的内涵是什么? 答:(1)法治意味着国家政治权力的产生具有合法性 (2)法治意味着对政府权力有所规范 (3)法治必须坚持司法独立 10、普遍选举权原则、平等选举权原则,直接选举权原则、秘密投票原则、大选 答:普遍选举权原则:每个享有国家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的人都拥有选举和被选举的权利。 平等选举权原则:每个选民所投选票具有同等的价值,同等数量的代表必须由同等数量的选民选举产生。

婚姻观念差异论文:中西婚姻观差异之比较

婚姻观念差异论文:中西婚姻观差异之比较【摘要】随着我国对外经济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多地追求爱情和婚姻的质量。然而人们为什么要恋爱结婚?换句话说,婚姻有什么作用?在中国,常听到这样一些说法:“结婚是为了父母,娶媳妇是为了给我洗衣做饭。”这些质朴的语言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人的婚姻观念。那么,西方人的婚姻观和我们又有什么不同呢?本文将从结婚的目的、择偶标准以及婚姻关系中夫妻地位几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 【关键词】婚姻观念差异择偶方式结婚目的择偶标准夫妻地位 一择偶方式不同 爱情是人类世界最美好的感情,自古以来,多少人为之舍生忘死。但是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和习俗约束了人们对爱情的追求,中国人的传统择偶方式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也就是说,父母对子女的婚姻拥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所以,父母对子女的结婚对象也理所当然的拥有决定权;如果没有了这些繁文缛节,男女双方的结合就是私订终身,往往得不到父母的祝福;许多夫妇在结婚前连见面的机会都没有,更不用说爱情了。正因为这种制度不尊重当事人的意愿,也就酿成了不少爱情悲剧。如,我们所熟知的梁山伯与祝英

台的凄美爱情故事就是最好的例证。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之苦的不仅仅是梁山伯与祝英台。唐朝洛阳城女子步非烟,才貌双全,依照父母之命嫁给河南府功曹参武公业为妻,曹性情耿直,粗犷躁烈,只知道舞刀弄斧,步非烟的才情对他来说完全是对牛弹琴。尽管他对步非烟宠爱有加,步非烟还是红杏出墙,后来事情败露,被武公业活活鞭打致死,由此可见这种制度的弊端。而西方则盛行自由恋爱,第三者无权干涉。他们认为一个人有权选择和他/她最喜欢的人生活在一起;在建立家庭之前后,都始终讲究一个“情”字,有“情”便可以生活在一起,无“情”便可以分开。 二结婚目的不同 中国传统的婚姻目的是为家庭而非爱情。《礼记昏义》说:“合两性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就是说,中国传统婚姻的目的:一是通过联姻合两大家族之优势,扩大亲属同盟,即“结缘”;二是为了男性家庭继承家庭的血统,即“继统”,也就是我们俗称的传宗接代。对于一般人来说,男女结合只是为了生存的需要,女人嫁男人只是为了找一个生活依靠;男人找女人只是为了某种需求。因此,中国人的婚恋更多的是理性的选择。虽然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深入,这种传统的婚姻目的受到了极大的冲击,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爱情至上”的婚姻;但为了传宗接代而结婚的依

2014电大当代西方国家政治制度全部题型及答案

填空题 A 1、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等英联邦成员当前的国家元首是(英国女王 )。总督是派驻这些国家的代表,不是法理上的国家元首。 Z 1、总统制政府即由总统担任(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 )的一种政府组织形式。 2、总统制政府即由总统担任(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 )的一种政府组织形式。 3、政党制度狭义上指政党执掌、参与或影响国家政权的合法方式,即一党制、(两党制)和(多党制)。 4、政治制度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之上产生的,它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以及(生产力 )的发展水平,是社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5、政治制度的研究对象是(政权的组织形式 )。 6、政府是国家政权机构的组成部分,政府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政府泛指(国家权力)的所有机关;狭义政府指国家权力机关中的(行政机关 )。 7、政府是国家政权机构的组成部分,政府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政府泛指(国家权力)的所有机关;狭义政府指国家权力机关中的(行政机关)。 8、政府是国家政权机构的组成部分,政府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政府泛指(国家权力)的所有机关;狭义政府指国家权力机关中的(行政机关)。 9、政治制度与国体相适应,既表现了(统治阶级)的根本意志,又规定了运用(国家机器)的基本原则。 10、政党的基本特征是反映一定阶级和阶层的(共同利益)。 11、在当今几乎所有的现行政体中(宪法 )成为调节社会矛盾和政治利益冲突的最高准绳。 12、在国家形式方面,实行议会制君主制的最典型国家是(英国)和(日本 )。 13、(主权在民)原则又称(人民主权)原则,是针对主权在君原则提出来的,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奠定了现代国家公民政治参与的基础。 G 1、古希腊民主概念的核心价值是(人民的统治),这一价值在制度上具体体现了古希腊人采取民选政府的制度。 2、国家结构指国家整体与部分之间,中央(政权机关)与地方(政权机关)之间的关系。

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念的六大差异

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念的六大差异 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念的六大差异 社会的竞争,决不仅仅是知识和智能的较量,更多的是意志、心理状态和做人的比拼。 由于历史传统、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念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从这些差异中,我们可以找出许多值得中国家长学习的观念和做法。 (一)看重日常生活行为和习惯 ?西方家长:从小教起从日常教起 西方家长重视从日常行为与情感中对孩子进行“做人的教育”,注重从内心情感去尊重别人,看重的是日常生活的行为与习惯的培养。 ?中国家长:忽视了“做人的教育” 而我国家长和幼儿教师往往脱离孩子心理发展的实际,例如幼儿园时就提出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伟大理想主义的教育,忽视基础的行为习惯、良好的人际交往等与孩子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做人的教育”。 我们一直谈教育要循序渐进,这不仅适用于智力教育、知识教育,同样适合于做人做事的道德教育。现在我们的孩子道德观念淡漠,社会性发展差,这与家长忽视对孩子最基础的“做人教育”不无关系。

(二)让孩子学会独立 ?西方家长:让孩子自己动手学会独立 西方家长一般都相信孩子具有自我反省和教育的能力,孩子要自己劳做,自己生活,从劳做中得到快乐,从动手中获得各种知识,学习各种技能。孩子能做到的,就让他自己做,这是对孩子的尊重。 比如在西方有很多这样的情形:父亲或母亲在前面走,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跟在后面走。他们认为这对孩子独立性的培养十分重要。 ?中国家长:层层保护种种溺爱 中国的家长生怕孩子磕着碰着,往往要抱着或拉着孩子走。 (三)让孩子自然发展 ?西方家长:让孩子自由发展 西方人巴望孩子成名成家的观念相对比较淡薄,他们并不煞费苦心地设计孩子的未来,而是注重孩子的自由发展,努力把孩子培养成为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具备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 他们的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的。 基于这种观念,西方国家的很多家庭都十分重视孩子从小的自身锻炼。他们普遍认为,孩子的成长必须靠自身的力量,因此从小就培养和锻炼孩子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 例如从孩子小时候就让他们认识劳动的价值,让孩子自 己动手修理、装配摩托车,分担家里的割草、粉刷房屋、简单木工修

中西方文化在婚姻观念上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在婚姻爱情观念上的差异 中西方有着不同的文化传承,这影响到社会的方方面面。直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现代社会仍然与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无法割断的联系。婚姻爱情观也是文化的一部分,中西方的婚姻爱情观有着极大的不同,可比性极强。 一、中西方爱情观不同的表现 1.追求爱情的自由度 在中国封建社会,婚恋的顾虑和干涉颇多,特别注意门当户对,女子是否有德有貌,男子是否有才有功名。这样一来男女双方的爱情就绝非单纯的爱情了,其中掺和了许多门第功名等与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相关的因素。 西方人表现在爱情观上就是“探究”心态。特征是爱独立自由,喜欢探究新奇,乐于冒险进取。男女在择偶上不管年龄大小、相貌美丑,不管是否已婚,只要能达到探究上的满足,一切都无所顾忌。而且西方人觉得恋爱是自己的事,不应受过多约束。 2.爱情的表达方式 中国男女表达爱情的方式都是含蓄、拘谨、谨慎的。文学作品中的男女经常用日用物品如绢帕、团扇、玉簪等求爱,或者用谐音寓意的东西,如莲子(怜子)、青丝(思)、红豆等表达心意,在伦理道德监管下中国人无法明确地用言语当面求爱。而只得求助于有爱情隐含意义的物品或者其他暗示行为。 西方人表达爱情的方式就显得直露、开放。有时甚至是异常狂热、不顾一切的。人们可以公开谈论自己的感情,社会舆论对此也予以容忍和支持。人们在个人生活中对自己倾心的对象往往公开表露爱意。而没有太多道德上的顾忌。二、中西方婚姻观不同的表现 (一)结婚目的的差异 所谓婚姻目的,即男女双方想经由建立婚姻关系的方式而达到某种预期的结果。 中国传统的婚姻目的是为家庭而非爱情。一方面是通过联姻合两大家族之优势,扩大亲属同盟,即“结缘”;另一方面是为了男性家庭继承家庭的血统,传宗接代,即“继统”。当然,在现今的中国社会中,这种传统的婚姻目的受到了极大的冲击。男女青年往往选择“爱情至上”的婚姻。但是在中国这样一个极富传统的社会,要使爱情变为婚姻的主要目的,仍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西方人的婚姻目的:其一是坠入爱河的恋人希望恋情有个完满的结果;其二,寻找长久的异性生活伴侣,从而使自己在生理上心理上的需要得到满足。在个人主义极为流行的西方社会中,结婚只是两个个体的结合。而结婚的基础是爱情和两性相悦。在他们看来: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婚姻,低质量的婚姻。由此可见,追求真爱乃是绝大多数西方人最重要的婚姻目的。因此,我们说西方人的结婚,是个人的权利;中国人的结婚,更像是对家庭的一种义务。 (二)择偶标准的差异 由于婚姻目的的不同致使中西方文化在择偶的标准上也存在显著的差异。 从中国传统的择偶标准来看,最要紧的是身家清白和门当户对。身家清白,往往是男方对女方要求的条件。父母替儿子选媳妇,首先调查清楚女方是否属于本分人家,因为他们认定只有这样人家出身的姑娘将来才可恪守妇道,孝敬公婆,使家庭和睦。至于门当户对,则更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家长替子女择偶特别讲究的条件。在中国古典的爱情小说中,穷秀才和富家小姐的相爱总会遭到最强烈的阻

英法政治制度比较分析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期末论文 《比较政治制度》 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专业行政管理 年级2009级 学号222009********* 姓名李勇 指导老师石雪 成绩 2012年6月17日

英法政治制度比较分析 李勇 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重庆400715 摘要: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以及民主意识的萌生和发展,人们对民主的形式以及自身的政治利益的关注也日益增强。民主资本主义的反战也使人们开始意识到自己政治权利的存在,人们也不愿意自己权利的实行受到阻挠,在人们的历史推动下也就推翻了封建帝制,成立了民主制度的国家。英法两国是欧洲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但是两国的政治制度也有所不同,本文将通过英法两国政治制度的对比,分析两国政治制度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进一步了解两国的政治制度文化。 关键词:英法、政治制度、对比 首先,我们对英法两国做一个大致的对比: 从表格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英法领过虽然都属于资本主义国家,但是在他们的国家形式具有不同的政体和国家结构形式,下面将分别介绍英国的政治制度和法国的政治制度,从他们分析造成两国国家政治制度不同的原因对于我们更深入的了解两国政治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英国政治体制的模式及特点

英国的政治制度是典型的君主立宪制,其主要特点是“议会至上”、以内阁为权力核心、君主虚位、政党组织严密。 首先,英国实行议会民主制,体现“议会至上”的原则。议会至上,即立法权在三权中居于核心地位,行政和司法机关都是立法机关的一个部分,行政权和司法权实际是立法权的派生,三者互有重叠。 其次,实行内阁制,作为“议会至上”原则在行政权与立法权关系上的制度体现。即国家的权力体系以内阁为核心,内阁拥有国家的最高行政权力。 再次,英王更多的是一种荣誉性职位,并无真正的实权。 最后,英国政党的组织体系相对比较严密。 可见,英国政治制度最大的特点是“议会至上”,司法权和立法权都出于立法权,民主政治的实质部分居于虚位君主之下。 这种政治制度的优点是,无论是体制形成还是实际运作都相对民主、公正,更有利于决策的科学和周全。但缺点是,体制或制度容易模式化,导致官僚主义,影响执政效率。 二、法国政治体制模式的基本特点 与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不同,法国的政权模式是一种“半总统制”模式,既有总统制的特点,又有议会制的特征,其主要特点为: 1、总统候选人由政党或政党联盟推荐,由全民直接选举产生,任期从原来的七年减为五年,同议会、政府任期同步。总统作为国家元首,权力不如美国总统大,但又远远大于内阁制国家的总统或国王。他掌管着国家的外交和国防大权,决定包括经济社会事务在内的各项大政方针,实际上掌握国家最高行政权(但他不是行政首脑,也不具体负责经济社会事务),主持内阁会议,享有对政府官员的任命权,并有权解散议会,宣布提前大选,还可施行宪法第16条规定的非常权力。 2、政府由获得下院即国民议会多数的政党组成,总理也由该党领袖出任,并由总统任命,政府主要职责是管理经济与内政事务,同时对总统和议会负责,议会可以质询并弹劾政府。 3、法国的总统和议会一般都实行两轮投票制(总统如在第一轮选举中获得

中西方家庭教育的差异及原因

中西方家庭教育存在的差异及原因 一位西方著名人士说,他小时候,妈妈买了一些苹果,兄弟两个都想吃最大的哪个。他的妈妈就笑着说:“你们来比赛,我把门前的草坪分成2块,你们2人一人一块各自负责修剪,谁干的最快最好,谁就能得到它。”结果他赢了,并懂得了一个道理:要想得到好的,就必须努力争第一。这很公平,你想要多少,就必须为此付出多少代价! 而一个中国犯人也说道,小时侯,他的妈妈拿来几个苹果,大小不等。他一眼就看中了那个又红又大的,这时弟弟说了他想说的话,结果被妈妈骂了一顿:“好孩子要学会把好东西让给别人,不能总想着自己。”那个犯人就灵机一动改口说:“我要那个最小的,把大的留给弟弟。”结果他受到了妈妈的奖励。从此以后,他学会了说谎,然后开始不择手段。 同样是分苹果,但结果却不一样。外国的那位母亲选择了让孩子用自己的双手来获取自己想要的东西。而那位中国母亲,却让孩子用虚伪的话来换取他们心中想要的东西。通过这则小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中西方的家庭教育是存在差异的,像这样的小故事还有很多,其目的都是表现中西方家庭教育的差异。下面就简单列举一些中西方在家庭教育方面的差异。 西方家长普遍认为孩子从出生那天起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立的意愿和个性。无论是家长、老师还是亲友,都没有特权去支配和限制他的行为,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不能替孩子做选择,而是要使孩子感到他是自己的主人,甚至在什么情况下说什么话,家长都要仔细考虑,尊重和理解孩子的心理。而中国家长则大都要求孩子顺从、听话。 西方家长一般都相信孩子具有自我反省和教育的能力,孩子要自己劳做,自己生活,从劳做中得到快乐,从动手中获得各种知识,学习各种技能。孩子能做到的,就让他自己做,这是对孩子的尊重。比如在西方有很多这样的情形:父亲或母亲在前面走,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跟在后面走。他们认为这对孩子独立性的培养十分重要。中国的家长生怕孩子磕着碰着,往往要抱着或拉着孩子走。 西方人巴望孩子成名成家的观念相对比较淡薄,他们并不煞费苦心地设计孩子的未来,而是注重孩子的自由发展,努力把孩子培养成为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具备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他们的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的。基于这种观念,西方国家的很多家庭都十分重视孩子从小的自身锻炼。他们普遍认为,孩子的成长必须靠自身的力量,因此从小就培养和锻炼孩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