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复习资料 (3)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复习资料 (3)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复习资料 (3)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美术)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

1、美术形象的存在方式依赖_空间___。

2、美术的基本表现形式和手段是__线条___、形体、结构和色彩。

3、20世纪初期,在我国建立幼稚园时,福禄倍尔、__蒙台梭利的幼儿教育思想及杜威的教育思想相继传入我国。就造型美术教学方法而言,当时主要摹仿采纳的是经由日本传来的福禄倍尔以造型性游戏和手工制作为主的教学模式。

4、1994年定稿并出版的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指出:“年幼的儿童以极大的热情对视觉艺术教学所提供的艺术材料进行实验,对各种观念进行探究。他们在艺术作品的创作和共享过程中表露出欢乐和兴奋。创造是这种教学的核心。”

5、陈鹤琴把儿童绘画的发展分为四个时期分别是涂鸦期、__象征期、__定型期、写实期。

6、里德生平着作等身,最重要的着作是《通过艺术的教育》_。

7、国内外许多学者进行了研究,结果不尽相同,但一般认为涂鸦线条有涂鸦线、单一线、__圆形线、命名线四种水平。

8、以画面色彩与再现客观事物或表现主观情感有无关系及关系的密切程度为标准,幼儿对色彩的运用可以分为__涂抹___、__装饰__、__再现和表现__三个阶段。

9、学前儿童美术教学活动的目标是儿童美术教育的目的和要求的归纳,是学前儿童美术教学活动的具体标准和要求。

10、在幼儿园,美术教育内容一般可分为欣赏、绘画和手工三大方面。

11、技能技巧的形成需要有一定的练习,这种练习包括分步练习与整体练习。

12、学前儿童绘画创作活动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大约经历了知觉、体验与反思、表达这样一个流程。

13、对话法是指美术欣赏教育中美术作品、教师与学生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交流。

14、手工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让幼儿在学习过程中,弄清原理和步骤,以帮助儿童形成技能,并将技能迁移到其他手工制作活动中去。

15、学前儿童美术的评价是一个整体的评价,不仅包括对儿童美术__结果和发展____和__儿童美术____的测量和评价,还包括对美术教育活动中教师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的评价。也就是说,这一评价目的关注了幼儿的可持续发展和教师的可持续发展两个方面。

16、学前儿童参与美术活动的行为过程的评价应注意根据三种不同的角度来把握,它们是将幼儿__当前____的学习与幼儿自己过去的学习相比较、将某一幼儿的美术学习与其他幼儿进行比较、将幼儿的学习与理想中的评价标准进行比较,这种比较使教师能清楚地把握到幼儿在其所处的发展阶段中的位置,同时制订今后发展的目标。

17、色彩的三要素是色相、纯度、明度。

18、色彩的明度是指色彩的明暗程度,在七种基本色相中,最亮的色彩是黄色。

二、选择题:(每题5分,共20分)

1、美术也称__C____、___D___或___F___。

A、形体艺术

B、影像艺术

C、造型艺术

D、视觉艺术

E、民间艺术

F、空间艺术

2、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内容涉及__C__、__D__和__F__三大板块,它们各自独立但又相互联系。

A 素描、

B 设计、

C 绘画、

D 手工、

E 色彩、

F 欣赏

3、美术教育史上第一个“发现了儿童绘画”、给儿童绘画以崇高地位的人是__A___:

A.弗兰兹?西泽克B.福禄倍尔C.皮亚杰D.冈仓觉

4、1923年幼儿教育家___C___先生在南京创办我国最早的幼儿园——鼓楼幼稚园,提倡中国化的幼儿教育。A.张雪门B.陶行知C.陈鹤琴D.蔡元培

5、《画架绘画与儿童人格》的作者是:___B___。

A.加登纳B.艾修勒和哈特薇克C.里德D.阿恩海姆

6.研究者在对绘画作品的研究中发现,幼儿绘画水平有三个较大的飞跃,依此,将幼儿美术能力的发展分为__A____三个阶段。

A.“涂鸦”期、“象征”期和“概念画”期B.“概念画”期、“象征”期和“涂鸦”期

C.“象征”期、“涂鸦”期和“概念画”期

7.___A___是幼儿期最高的构图形式,以这种方式构图的画面有了清晰明确的前后关系。

A.遮挡式B.零乱式C.并列式D.多层并列式

8、儿童美术欣赏课的基本方法是__A____。

A、对话

B、讲述

C、临摹

9、儿童美术绘画课的基本方法有写生画、___C___、命题画、意愿画。

A、素描

B、设计

C、临摹

10、命题画可分为___A___和___C___。

A.物体画B.写生画C.情节画D.临摹画

11、幼儿审美决于自身的内在规定性和结构与对象之间内在的适应性是因为幼儿审美具有的__A、B__。

A、完形性

B、主动性

C、情感性

12、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评价目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哪一点?(_ D___)

a、提高学前儿童学习美术的兴趣

b、对以往的美术教育作出反思

c、更好地把握学前儿童教育美术活动成果

d、促进美术教育的发展

13、罗恩菲尔德在分析和解释儿童美术发展的各个阶段的个人成长特征时,从以下哪七个层面来评价儿童的美术作品。(c、f、g、j、i )

a智慧成长、b性格成长、c感情成长、d技能成长、e心理成长、f社会成长、g知觉成长、h生理成长、i创造性成长、j美感成长、k绘画能力成长、

三、简答题:

1、怎样理解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涵义?

答:(1)通过美术教育,追求一般幼儿教育的价值。顺应儿童的自然发展,保证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培养儿童的道德感,审美情趣,认知能力,意志品质以及创造性。(教育取向为主)

(2)美术取向为主的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是旨在延续和发展人类的美术文化而实施的教育的最初环节。幼儿阶段是实施这种价值的最初阶段。

2、在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中如何合理利用教学资源?

答:(1)运用多媒体教学功能。常用的有图片,实物和师生具体操作的物质材料,如美术作品,实物教具,步骤图和示意图,演示和辅导等,还有电脑控制的多媒体设备,实物投影仪,幻灯和摄像等。(2)合理使用社会美术教育资源。各级举办的美术训练班,技能大赛等,以及美术馆,博物馆,电视,电影,期刊,环保等都可以作为资源积极使用。

3、中国古代儿童美术教育有哪两种倾向,其内涵为何?

答;一种倾向是重“艺”的美术教育。主要浮泛于上层社会和文化人中,作为一种提升道德,陶冶性情的精神文化活动而存在,基本的学习内容是绘画和书法,主要的教学方式是师徒授受式。

另一种倾向是重“技”的美术教育。主要沉落于社会中属于“匠”的一类人身上,此类教育以实用性为特征,包括画,塑,剪,刻,雕,磨,贴等,技艺特色浓郁。

4、根据阿恩海姆的理论,儿童知觉中占优势的倾向是什么?

答:儿童知觉中占优势的倾向是简化,即那种把外物形态改造为完全简洁的(或好的)的倾向。儿童画大多是二维的是较规则的圆形和椭圆形,以简洁为准。

5、简述陈鹤琴先生的“刺激—反应”说。

答:陈鹤琴认为,“小孩子喜欢画图,并不是内心有一种天赋的冲动,而是受了外接事物的刺激,在他脑子留下一个深刻印象,于是他借画图表达出来。”陈鹤琴列举了许多事例来说明他的观点,例如小孩有时在户外看见一

个只羊在草地上吃草或是一个个人牵着一头牛,回来后,他会把看到的画出来。图画是小孩子表达思想的一种方式,因为他的词汇量很少,不能用语言来表达他所看见的、所听见的以及他自己所想的。小孩子受了外界事物刺激,一定要反应,于是就用图画拉表达来表达他的思想和情感,这是小孩子喜欢画图的主要原因。

6、阿恩海姆是如何解释儿童画“蝌蚪人”的?

答:阿恩海姆从他的“知觉分化”理论出发,解释儿童画蝌蚪人的理由,认为有其合理之处。根据他的理论,早期儿童由于知觉尚未分化,其绘画央视十分简化。随着儿童的成长,其知觉能力不断分化,绘画样式也越趋复杂。在早期,儿童用圆表现的不只是人的头部,而往往是整个人体,在儿童知觉中,人体的各部分尚未分化。随着儿童的成长,儿童所画的圆形的象征意义才越来越狭窄,越来越明确,越来越具特定的还以。3-4岁的幼儿一般都会根据成人的要求指出人体的一i些部位和器官,会在别人所画的人物中找出这些部位和器官。儿童会用圆形和最简单的图形表现人的各个部位,类似“蝌蚪”的形状。

7、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总目标是什么?

(1)引导儿童初步学习感知周围环境和美术作品中的形式美和内容美,培养他们对美的敏感性;(2)引导儿童积极投入美术活动中并学习自由表达自己的感受,培养其对美术的兴趣以及审美情感的体验和表达能力,促进其人格的完善。(3)引导儿童初步学习多种工具和材料的操作以及运用造型,色彩,构图等艺术语言表现自我和事物的运动变化,培养其审美表现和创造能力。

8、学前儿童美术教学原则是什么?

(1)审美性原则。在教学中,应以学前儿童审美心理结构的建构为主,应有潜在的审美价值,应注意审美环境的创设,审美特征的感知,理解和创造,审美情感的陶冶等。(2)创造性原则。在教学中,应发挥学前儿童的创造性,以其创造意识,创造力和创造个性为主要目标。(3)实践性原则。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前儿童积极参与美术实践,在实践中发展和培养他们的美术能力和兴趣。

9、命题画的三个基本条件是什么?

幼儿命题画要有三个条件。一是要有直接的或间接的生活经历;二是图画形象基本是画过的;三是幼儿有初步想象作画的习惯。

10、儿童需要掌握的绘画基本技能有哪几个方面?

一是手的动作,手眼协调能力,手的控制能力;二是对工具和材料的理解和运用;三是对外界信息的掌握及对色彩,形状和空间的认识与使用。

11、幼儿园美术教育评价主要针对哪些方面?应关注怎样的评价方法?

答:学前儿童美术的评价是一个整体的评价,不仅包括对儿童美术结果和儿童美术发展状况的测量和评估。在评价方法上,我们应关注一种过程化的,多元化的评估观念,承认和关注幼儿的噶个体差异,避免用划一的标准评价不同幼儿,在幼儿面漆那慎用横向的比较,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幼儿,既要了解其现有水平,更要关注其发展的速度,特点和倾向等。

幼儿教育评价应以参与评价与评价的幼儿和教师的发展为本,尽可能得地使他们的素质得到整体而充分的发展,并在真实的情境中关注他们变化与成长的历程。

12、对学前儿童参与美术学习成果的评价中有哪些因素是值得关注的?

第一,幼儿画的表现要符合幼儿身心的发展水平。幼儿的绘画能力要配合他的身心发展,两者才能得以平衡发展。第二,幼儿画要能表达出内心心象,并能宣泄个人情感。第三,幼儿画要能发挥幼儿的个性,要有自我的表现。第四,幼儿画要能表现出绘画材料的特征。第五,幼儿画做平,要和画纸的大小相称。

13、在日常教学中如何利用色彩的基本特点?

答:色彩都有其色相、明度、纯度这三个特性。色相就是色彩的名称,如黄色、红色等;明度是指色彩的相对亮度;纯度是指色彩的相对纯净度。这种色彩的基本特性也就是涂料色彩的基本特性。像是幼儿首先是识别色彩喽,但是要求画面好看、色彩丰富就一定离不开对比色的运用,必须要控制好纯度。

四、论述题:

1、谈谈对学前儿童进行美术教育的意义?

答:(1)为学前儿童提高自我表达和交流的工具。顺应儿童,促进发展,注重过程,激发影响。在学习中让儿童

自由流露,充分表达,得到熏陶。(2)发展学前儿童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引导儿童以自己的眼光去感受,形成表象,加工改造,融入想象,大胆创造。(3)培养学前儿童的艺术审美能力。引导儿童用手,眼,脑去想象,加工,理解审美意象,用语言去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用美术工具和材料去表达,树立审美观点,丰富审美感情,发展对美的感受和理解能力。(4)促进学前儿童智力发展与全面和谐的成长。美术教育具有发展智能,培养创造意识和形象思维的能力。美术教育能促使人全面,和谐的发展。(5)作为一种有效的文化活动。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包含整个社会文化环境间接的影响作用。要通过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和学前儿童术作品去影响社会文化氛围,改变生活和生存环境,发展和延续美术文化。

2、美国及日本当代儿童美术教育有何倾向?(第36页和38页)

答:美国的倾向:把艺术的重要性提到了空前的高度,认为艺术的益处,一在个人,二在社会,艺术教育能够培养完整的人,创造是儿童美术教育的核心。1994年定稿并出版的《艺术教育国家标准》中详细地阐述了这个观点。日本的倾向:认为幼儿美术教育不是专业美术教育活动,赋予幼儿自我表现以很高的价值,孩子的成长是一个不断适应社会的过程,具体表现在外在和内化来年两个不同的领域,应把培养儿童的个性和创造力放在首位,注重选择是适应学前儿童心智横长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在造型表现上推行了一种基本的指导方法,分为形象思维,技巧运作和传达内心活动三个环节。

3、加登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及其对我国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影响?

答:加登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包含八种:即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空间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和博物学家智能。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有其形象性,情感性和审美性,而语言智能,音乐智能和空间智能与艺术活动有直接的联系。智能的定义和评估必须情景化,也离不开文化背景,也有差异。在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中,应该借鉴多元智能理论,确立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质量观,注重个性和法杖的评价观,智能培养比知识更重要的能力观,尊重学生智能结构而因材施教的教学观,在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教学中实践多元智能理论,深入推进素质教育。

4、儿童对色彩的选择和描绘有何特点?

答:儿童对色彩的选择是循序渐进的。3个月的婴儿能分辨红,黄,蓝,绿等4种基本色;3岁—4岁的幼儿分辨红,橙,黄,绿,天蓝,紫等6种颜色的百分率为97%,4岁后达到100%。在颜色的细微区别能力在4岁后逐渐发展。4岁前,幼儿可分辨基本色;4岁后,幼儿渐渐能区别颜色的深浅和色调倾向。

儿童对色彩的描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涂抹阶段。4岁前,儿童摆弄画笔,用颜色涂涂抹抹,幼儿在探索和认识色彩。初期一般单色,什么颜色都行;渐渐的,幼儿对一两种色彩产生了喜爱或讨厌的情感,开始跟更多地选用他们喜欢的色彩,而拒绝选用不喜欢的色彩,画中出现的大都是是他们喜欢的色彩。

第二:装饰阶段。经过第一阶段后,幼儿对颜色的认识达到一定程度,于是,他们对色彩产生极大热情,喜欢的色彩随之增加。在他们喜欢的色彩中又扩充进了橙,粉,天蓝,草绿色等不喜欢的色彩也多起来,扩大到深蓝,棕,灰,土黄等色。他们画中的色彩也多起来了,幼儿把自己认识和掌握的色彩到处运用,画面五彩缤纷,有了明显的装饰性。幼儿对色彩的美感取决于各种色彩的知觉特征与个人性格特征之间的关联。他们喜欢比较温暖明快的红,橙,黄和绿,而不喜欢黑,灰,棕等色,这与幼儿活泼旺盛的生命力相一致。此时,也有的幼儿开始将色彩同他们对事物的情感联系起来。

第三:再现和表现阶段。大约在幼儿末期,一些幼儿有再现物体固有色的想法。例如:画熊猫有黑和白色,画小鸡用黄色,他们意识到,不这样用色,不这样赋色,就画不像了。同时,并不影响表现的真实性的情况下,幼儿还是尽其所愿地给形象赋色。

5、儿童画的透视及空间表现是如何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举例说明。

答:幼儿在变现物体的深度上有一个渐进发展的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第一,统为一形。最初,幼儿画出的形象不但方向感差,而且没有深度感。幼儿观察事物后,再用与视觉感念等同的形状或线条将其再现。例如,用一个圆形代表人的头部,缺乏各个面的深度。第二,正侧面同在。渐渐的,幼儿意识到了物体的各个面,希望画得更完整。于是,他们把物体的正面,侧面,甚至是背面都并列在画面上。这种方式虽然表现出物体的各个面,但形象的立体感含混不清。第三,单一面。为了避免正侧面同在造成表现上的模糊性,最求明确性,幼儿开始放弃力求完整表现的企图,舍弃其他的面,只表现一个角度看物体时所见的

单一面。例如,他们画的人物有各个形状的面,但是缺乏立体感。第四,多面变形。这是幼儿尝试将前几个阶段的表现方式结合起来产生的。

6、你怎样理解学前儿童绘画活动中的临摹画?

答:学前儿童绘画活动中的临摹画作用:帮助低年龄段的幼儿了解和掌握归纳形体的能力,提高幼儿的图形表达能力,在临摹中熟练掌握一些基本的技能,使幼儿更快地获得成就感。内容:应是幼儿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幼儿所熟悉和感兴趣的,有一定的代表性,并能联想开去。方法:利用教材,多次观察,反复描绘,循序渐进。

7、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教学需注意哪几个层次?

答: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教学需注意以下几个层次:(1)描述阶段。对作品的第一形象是单纯的视觉快乐,具有鲜活的生命力,要做好准备工作,注意联系幼儿的生活经验,针对作品,教师要注意恰当描述,对主题,形象,材料等方面作出较为详尽的描述,让幼儿充分表达,说出自己的感受。(2)形式分析阶段。引导幼儿分析视觉对象之间的关系。如造型,色彩,构图等形式语言,以及对称,均衡,节奏,韵律,变化,统一等构成原理的运用。(3)引导幼儿探讨一件美术作所蕴涵的内在意义,帮助幼儿把握具象的艺术形式再现的东西,或抽象艺术形式所表达的情感,情调,意义或意味。(4)评价阶段。评价美术作品不是重点,引导幼儿能够对优秀的美术作品说出自己的喜欢之处,或是吸收作品的某些方面,进行自己的创作、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音乐答案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音乐)作业1 (第1至2章)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加德纳认为要想理解儿童的艺术发展就需要理解生命过程中的三大系统,这三大系统是:制 作系统、知觉系统、感受系统。 2.幼儿园音乐作品表现性的二种依附性是对形式的依附、对再现性的依附。 3.儿童艺术发展三阶段是:(0-1岁)前符号阶段、(2-7岁)符号运用阶段、8岁后)继 续进步与可能的退步阶段。 4.音乐的句法因素是旋律、和声、节奏。 5.节奏的两个方面是拍子、节奏型。 6.幼儿拍感的两个方面是合拍、二拍、三拍的强弱韵律感。 7.音乐的非句法因素是音色、织体、速度、曲式结构、力度。 8.早期儿童艺术教育研究者需要解决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如何让让8岁以后的儿童的艺术表达能力不退化。 9.对于幼儿园音乐教师来说,挖掘音乐作品再现内容一般可以采取以下两个步骤:第一步曲式分析,旨在捕捉再现内容的音乐主题;第二步:动作表现,旨在诠释再现内容。 10.用肌肉感引导幼儿辨认先紧后松节奏型的方法是:双手抱拳与伸展 二、简答题: 1.简述音乐教育的儿童在八岁前没有获得全面而基础的音乐经验的可能原因是什么? 答:第一,早期音乐学习缺乏感受系统的参与;第二,早期音乐学习缺乏音乐知觉系统的参与;音乐学习缺乏制作系统的参与。 2.幼儿节奏感发展特征。 答:3-4岁幼儿可以通过大量的身体动作表演与打击乐演奏表演获得稳定的节拍感;4-5岁幼

儿通过 1 快与慢的配合理解节拍,通过歌谣朗诵理解节奏型;5-6岁幼儿已经能够理解歌曲的节奏型,能独立完成快慢节拍的变换,能理解节奏的主题、动机。 3.简述制作系统,知觉系统,感受系统的含义。 答:(1)制作系统:制作系统的产物是行动,而行动是指向目的的,不只是单纯的身体运动(2)知觉系统:知觉系统的产物是识别,从音乐学习的角度来说,是对各种音乐形式样式的辨别、确认。 (3)感受系统:感受系统的结果是情感,从音乐学习的角度来说,这种情感可以包括任何有关儿童的情绪情感反应。 4.简述音乐作品的形式性,再现性及表现性的含义。 答:(1).音乐作品的再现性:音乐作品中的句法与非句法形式主要用来描绘或刻画人、物、地点、事件等客观现实的性质。 (2)音乐作品的形式性:音乐作品中涉及由句法与非句法因素组成的作曲或即兴的音乐设计。 (3)音乐作品的表现性:音乐作品中的句法与非句法形式对人类情感、情绪的表达性质。 5.简述符合幼儿趣味的歌曲特点。 答:(1)歌词本身生动、具有儿童语言的口味,幼儿容易朗诵;(2)歌词所描述的主题突出、故事性强、幼儿容易动作表演;(3)旋律音调与词调吻合,幼儿容易歌唱。 四、论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 1.论述学前儿童的三大音乐趣味。 答:(1)音量要素是幼儿最主要的音乐兴趣;(2)运动是幼儿对音乐感兴趣的第二重要因素;(3)让幼儿感兴趣的音乐作品类型是“关于”某些事情的音乐。 2.论述幼儿园音乐作品再现性的形式规限。 答:幼儿园音乐作品再现特性的挖掘是处理张力的结果,其中再现性是价值范畴,是我们追求的;而形式性是规限范畴,即所有的再现性内容的挖掘以符合形式性为基本条件,离开了形式规限的再现性往 2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音乐)作业答案

学前教育(音乐)参考答案,请核对,可能某些解答题还要充实。(2011.12.9) 一、填空题 1.从我国学校音乐教育产生的渊源来看,我国传统的音乐教育内容是西方音乐作品. 1.加德纳认为要想理解儿童的艺术发展就需要理解生命过程中的三大系统,是:制作系统、知觉系统、感受系统。 2.幼儿园音乐作品表现性的二种依附性是对形式的依附、对再现性的依附。 3.儿童艺术发展三阶段是:(0-1岁)前符号阶段、(2-7岁)符号运用阶段、(8岁后)继续进步与可能的退步阶段。 4.音乐的句法因素是旋律、和声与节奏。 5.节奏的两个方面是拍子与节奏型。 6.幼儿拍感的两个方面是合拍,二拍、三拍的强弱韵律感。 7.音乐的非句法因素是音色、织体、速度、曲式结构与力度。 1.幼儿的三种身体动作类型非移动动作、移动动作、与物体一起移动动作。 2.非移动动作可以从四个方面探究,它们是意识到身体的部分与整体、空间、层次、重量。 3.3-4岁幼儿嗓音能达到的音区是d1-b1。 4.4-5岁幼儿嗓音能达到的音区是d1-c2。 5.5-6岁幼儿嗓音能达到的音区是d1-d2。 7.幼儿的音乐创作形式是即兴。 8.音乐制作的关键经验有动作制作、歌唱、演奏。 9.幼儿音乐学习中的原有知识是音乐音响之外的内容。 10.音乐再现性最重要特征是与幼儿生活经验相连。 11.幼儿音乐感知有效性的两个制约条件是在行动中感知;感知的内容指向音乐形式的样式。 1.幼儿园音乐课程目标的主要取向是表现性目标。 2.学前儿童音乐课程目标的四个层次是音乐课程目标、年龄阶段目标、单元目标、具体活动目标。 3.学前儿童音乐课程内容组织的标准是连续性、顺序性与整合性。 4.幼儿园音乐课程评价的四个基本问题是评什么、谁来评、为什么评、怎么评。 5.学前儿童音乐技能类型有身体动作音乐技能、嗓音表达音乐技能、打击乐器音乐技能、即兴音乐技能。 6.在幼儿园音乐教学中运用铺垫手法的两种目的是为音乐审美经验铺垫;为生活经验本身铺垫。 7.幼儿园音乐教学中的两种铺垫方式是围绕目的进行铺垫;以综合为视角进行铺垫。 1.节奏经验的年龄目标有稳定的节拍;疏密节奏型。 2.节奏与节拍分离的二种音乐材料类型是童谣与常规游戏;一字一音并具活泼风格的歌曲。 3.学习打击乐器音色所用的三类音乐材料是打击乐器演奏的音响材料;能用打击乐乐器模拟的生活中的声音;即兴创作打击乐作品。4.学习人声所用的四类音乐材料是分辨说、唱、悄悄话与喊叫的音响材料;故事;歌曲;用于辨别的音响。 5.风格经验的年龄目标有摇篮曲、舞曲、进行曲。 6.进行曲的音乐特点是进行曲的音乐特点是用偶数拍子、节奏鲜明、重拍突出、结构整齐。 7.进行曲的二种类型是比较优雅的进行曲、比较喧闹的进行曲。 学前教育(音乐) 二、名词解释 1.制作系统的产物是行动,而行动是指向目的的,不只是单纯的身体运动 2.知觉系统的产物是识别,从音乐学习的角度来说,是对各种音乐形式样式的辨别、确认。 3.音符单一的节奏型只有一到二种音符组成的节奏型 4.音乐作品的再现性音乐作品中的句法与非句法形式主要用来描绘或刻画人、物、地点、事件等客观现实的性质。 5.音乐作品的形式性音乐作品中涉及由句法与非句法因素组成的作曲或即兴的音乐设计。 1.故事性歌曲指那类歌词内容有故事情节的歌曲。 2.音乐即兴是音乐制作的一种形式,在这种形式中一人或多人自发地、同时地对一音乐作品进行诠释、表演、创作。 3.创编歌词活动是利用幼儿语言发展能力先于音乐能力的优势,通过把歌唱的心理能量主要用于编歌词的方式促进嗓音控制能力自动化的活动。 4.自发咏唱幼儿基于一个很熟悉的歌曲片断或一个简单的词,或是无词的,哼唱出在一个简单的音调上绕来绕去的旋律。 5.感受系统的结果是情感,从音乐学习的角度来说,这种情感可以包括任何有关儿童的情绪情感反应。 1.幼儿园音乐课程目标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标的手段,是帮助幼儿获得音乐经验,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各种音乐教育活动的总和。2.学前儿童音乐课程的内容组织指在音乐价值观的指导下,将选出的课程内容要素妥善地组织成幼儿园教育活动结构,使教育活动要素在动态运行的教育活动结构系统中产生合力,以便有效地实现幼儿园音乐课程目标。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音乐)教学大纲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音乐)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1.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音乐)是学前教育学专业(专科)的一门必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学前儿童的音乐学习特点、学前儿童音乐作品的本体特性与实践特性,理解音乐经验的类型、学前儿童获得音乐经验的机制、学前儿童音乐课程的编制原理,从而掌握引导学前儿童音乐体验的有效途径。 2.与相关课程的衔接、配合、分工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音乐)是音乐学科与教育学科的有机结合,是一门具有边缘性质的学科,也是一门具有极强的实践性的学科。操作一件乐器、学习一定的发声技能、鉴赏一定量的音乐作品与开设《音乐基础理论》、《基本乐理》等课程是学习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这门课程在音乐方面的要求;《学前教育学》《课程与教学论》《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等课程是学习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这门课程在教育学方面的前置课程。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主要思考如何将以上各门课程的知识与技能具体化与行动化的问题。 3.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同时与幼儿园音乐教育实践密切结合。教学中应全面具体地向学生介绍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基本原理,引导学生结合幼儿园的教育实践进行教育问题的研究与设计,培养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 4.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建议 本课程是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在教学方法上宜采取讲述、讨论、案例分析与现场教育见习与实践等方式。基本原理以教师讲述为主,理论问题以讨论的方式为主,教育实践问题以案例分析的为主,教育教学能力的训练以教育见习和实习为主。 5.课程教学要求的层次 本课程基本内容的要求按“识记、理解、掌握”三个层次要求。具体要求在第三部分中规定。 第二部分媒体使用与教学过程建议 1.学时分配 本课程4学分,总课时为72学时。根据电视大学的学习特点,建议安排20学时的讲授,20学时的网络课程、音像教材自学或集中辅导学习,其余学时多数为到幼儿园见习与实习的时间。具体各部分内容的学时分配可由辅导老师针对学习者个人情况分别制定适宜的学习计划来作出规定。 2.媒体教材的总体说明 本课程以文字教材为主要学习媒体。合一型的文字教材总篇幅在35万字以内。与文字教材配合使用的录像教材10学时,主要满足对于课程重点内容、难点问题进行讲解、结合教育实践进行案例分析等方面的学习要求。本课程配备了网络课程,其主要内容为课程学习重点的系统辅导和专业知识领域的适度拓展。此处,配备网络教学资料包括:IP课件10学时、文本辅导材料及案例资料若干。所有媒体教材的设计和使用要以方便学习者学习使用为原则,突出发掘其现时实用价值方面的指导作用。 3.教学环节 本课程的教学坚持以学生自学为主,利用中央电大教学力量和学习资源,严格认真组织课程学习支持服务,可采用面授辅导、网络教学活动、学习小组活动和个别咨询辅导等方式保证平时教学过程的正常进行。提倡联系幼儿园的教育实践学习本课程的内容。要求完成以作业与评价手册等形式所确定的平时作业,制定切实可行的课程实践性环节的实施意见,并进行严格的形成性考核。 第三部分课程考核的有关说明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作业参考答案

A. 发展幼儿运用嗓音进行艺术表现的能力 B. 让幼儿享受参与歌唱活动的快乐 C. 发展幼儿感受音乐的能力 D ?掌握粗浅的歌唱知识技能 2. 艺术是学前儿童的一种游戏,他们对美的感受往往直接地以动作、 表情、语言和活动等方 式表现,带有强烈的( C )的特点。 A.动作性 B. 思维性 C.表现性 D. 抽象性 3在学前阶段进行的音乐教育,其本质是对人进行 (D )。 A. 美的教育 B.良好的个性教育 C.艺术的教育 D.基本素质的教育 4.经过大量实践和实验研究后提出 “儿童自然发展法”的是(B )。 审美性原则指在音乐教育活动设计中把握好儿童的审美特点, 以审美感知的培养、审美情感 的激发为出发点,遵循将审美的特殊性质贯彻于音乐的欣赏、表演和创造等活动形式之中。 2. 艺术审美活动: 艺术审美活动是人类审美活动的一种高级、 特殊的形态,就是感受、领悟客观事物或现象本 身所呈现的美:具体地说,它指的是人在其社会实践过程中与客观事物或现象所历史地发生 和构建的一种特殊的表现性关系。 3. 有效迁移: 有效迁移作为一个词语时, 它的意思是离开原来的所在地而另换地点或由于自然力的作用从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 1.歌唱活动本身的教育目标中,最基础的目标是 3分,共12分) (B )。 A.达尔克尔兹 B.柯达伊 D.奥尔 、名词解释(每小题 6分,共30 分) C.铃木

一地移向另一地。在心理学中,它指的是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指在一种情境中 获得的技能、知识或态度对另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的积极影响。 4. 示范法: 示范法指儿童的许多行为并非通过直接实践或受到强化形成的, 鸣,从而增加良好行 为的获得或减少、削弱不良行为。 5.演示法: 演示法是指教师陈示实物、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 或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 使学生获取知 识的教学方法。演示法常配合讲授法、谈话法一起使用,它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观察 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减少学习中的困难有重要作用。 (1) 创造宽松的心理环境,激发幼儿的创造意识和动机; (2) 丰富幼儿的经验,引导幼儿对内在表象进行加工改造; (3) 正确认识创造力与技能的关系; (4) 正确认识、使用示范和范例。 2. 简述“适应性功能”发挥作用的立足点。 顺应儿童生理、心理机能活动变化的规律,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教学活动片段能够对儿童 的生理心理发展产生最佳的综合性影响效应。 3. 简述幼儿心理调节的基本方法。 1. 幼儿因素的调节 (1) 满足幼儿对探究、创新的需要; (2) 满足幼儿对秩序的需要; (3) 满足幼儿对参与的需要; (4) 满足幼儿对接纳的需要。 2. 教师因素的调节 (1)情绪表达;(2)行动方式。 3. 材料因素的调节 而是通过观察、学习产生共 10分,共40分) 、简答题(每小题

(完整版)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答案)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作业 本课程作业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客观题部分”,由15个选择题组成,每题1分,共15分。第二部分为“主观题部分”,由简答题和论述题组成,共15分。作业总分30分,将作为平时成绩记入课程总成绩。 客观题部分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5题) 1.音乐教材必须体现幼儿教育()的特点。( D ) A.艺术性、节奏性 B. 感知性、随意性 C. 活动性、艺术性 D.活动性、实践性 2.音乐教育的终极目标是( C ) A. 音乐感的发展 B. 学习能力的发展 C. 全面发展 D. 音乐知识技能的发展 3.《梦幻曲》的曲作者是(A) A. 舒曼 B.圣桑 C. 丁善德 D.汤普森 4.奥尔夫体系的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嗓音造型、()造型、声音造型三个方面。(B )A. 肢体 B.动作 C. 情景 D.音域 5.歌唱活动本身的教育目标中,最基础的目标是( B ) A.发展幼儿运用嗓音进行艺术表现的能力 B.让幼儿享受参与歌唱活动的快乐 C.发展幼儿感受音乐的能力 D.掌握粗浅的歌唱知识技能 6.整个音乐教育和谐的第一基础是( A ) A.目标和谐 B.过程和谐 C.方法和谐 D.评价和谐 7.艺术是学前儿童的一种游戏,他们对美的感受往往直接地以动作、表情、语言和活动等方式表现,带有强烈的()的特点 ( C ) A.动作性 B.思维性 C.表现性 D.抽象性

8.音乐艺术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具有音乐形象的( B ) A. 确定性 B.不确定性 C.时代 性 D.不可塑性 9.在欣赏河北儿歌《小白菜》时,所提供的视觉材料应是(C) A. 色彩辉煌,构图具有动感 B. 色彩淡雅,构图呈静态 C. 色彩冷峻,构图凝重凄凉 D. 色彩鲜艳,构图简洁 10.为了引导幼儿感知音乐的细节,体验音乐的暗示性,表达音乐速度的适宜性,在教学过 程中,教师可采用( A ) A.现场哼唱或演奏的方法 B.示范和讲解的方法 C.分句欣赏的方法 D.反复练习法 11.经过大量实践和实验研究后提出“儿童自然发展法”的是( B ) A.达尔克尔兹 B.柯达伊 C.铃 木 D.奥尔 12.在学前阶段进行的音乐教育,其本质是对人进行( D ) A.美的教育 B.良好的个性教育 C.艺术的教育 D.基本素质的教育 13.教师在韵律活动中为发展幼儿个性所使用的下列方法中,不正确的是( D ) A.让每位儿童能够认识到自己的努力和提高 B.对不同的儿童提不同的要求 C.给每位儿童成功表现自己的机会 D.让儿童相互竞争,相互比较 14.在艺术欣赏活动中,教师应尽力选择最好的艺术作品,使幼儿尽早开始发展对艺术的(C) A. 理解 B.表现 C.敏感 D.创造 15.美国教育学家布鲁姆把教育目标分成(B )三个领域,每一领域的教育目标又依据能力的复杂程度或品格的内化程度,分成由低到高的不同层次,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目标体系。 A. 感知、情感、想象 B. 认知、情感、动作技能 C. 感觉、知觉、想象 D. 感知、认知、动作技能 主观题部分

华师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教学基础在线作业答案

华师《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基础》在线作业(100分) 单选题判断题 一、单选题(共40 道试题,共80 分。) 1. 儿童画发展阶段中的涂鸦期开始于儿童( D )。 A. 4岁左右 B. 3岁左右 C. 2岁左右 D. 1岁半左右 满分:2 分 2. 皮亚杰发现,7岁以下的儿童(B)的观点相当严重,因此,受主观情绪支配的绘画方式是7岁以下儿童的主要特征。A. 主观印象 B. 自我中心 C. 写实主义 D. 客观印象 满分:2 分 3. 轮船看不见了。”这个事例说明(D) A. 孩子不会爱惜艺术作品 B. 孩子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 C. 艺术对孩子来说没有什么价值 D. 艺术对于学前儿童来说价值在于作画过程,而非完美的作品本身 满分:2 分 4. 儿童画发展阶段中的写实期,大约发生在儿童(D)。A. 3岁—4岁左右 B. 4岁—5岁左右 C. 5岁—7岁左右 D. 8岁—14岁左右 满分:2 分 5. 7岁以下儿童所画的桌子,往往不论从哪个角度看上去总是加上四条腿;所画物体不论远近,都保持同样大小,甚至大小颠倒,说明:(C)。A. 儿童感觉的强调和夸张 B. 儿童画中表象符号的形成 C. 儿童画他所知,而非画他所见 D. 是涂鸦期的典型特征 满分:2 分 6. 关于学前儿童手工发展阶段的基本形状期的描述,正确的是(A)。A. 儿童由无目的的动作到呈现出有意图的尝试 B. 手工活动没有明确的目的 C. 只是一种纯粹的玩耍活动,不能正确使用手工工具和材料 D. 会借助辅助工具表现所制作物体的细节、特征 满分:2 分 7. 依据艺术的物化形式划分,美术主要是一种(B)。 A. 时间艺术 B. 空间艺术

2015年学前儿童艺术教育(音乐)形成性考核册作业答案

一、填空题 1.加德纳认为要想理解儿童的艺术发展就需要理解生命过程中的三大系统,是:感受系统、制作系统、知觉系统。 2.幼儿园音乐作品表现性的二种依附性是对形式的依附、对再现性的依附。 3.儿童艺术发展三阶段是:(0-1岁)前符号阶段、(2-7岁)符号运用阶段、(8岁后)继续进步与可能的退步阶段。 4.音乐的句法因素是旋律、和声与节奏。 5.节奏的两个方面是拍子与节奏型。 6.幼儿拍感的两个方面是合拍,二拍、三拍的强弱韵律感。 7.音乐的非句法因素是音色、织体、速度、曲式结构与力度。 8.早期儿童艺术教育研究者需要解决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如何让8岁以后的儿童的艺术表达能力不退化 9.对于幼儿园音乐教师来说挖掘音乐作品再现内容一般可以采取以下两个步骤:第一步,曲式分析,旨在捕捉再现内容的音乐主题;第二步,动作表现,旨在诠释再现内容。 10.用肌肉感引导幼儿辨认先紧后松节奏型的方法是双手抱拳与伸展。 二、简答题 1.简述音乐教育的儿童在八岁前没有获得全面而基础的音乐经验的可能原因。 答:第一,早期音乐学习缺乏感受系统的参与;第二,早期音乐学习缺乏音乐知觉系统的参与;音乐学习缺乏制作系统的参与。 2.简述幼儿节奏感发展特征。 答:3-4岁幼儿可以通过大量的身体动作表演与打击乐演奏表演获得稳定的节拍感;4-5岁幼儿通过快与慢的配合理解节拍通过歌谣朗诵理解节奏型;5-6岁幼儿已经能够理解歌曲的节奏型能独立完成快慢节拍的变换能理解节奏的主题、动机。 3.简述制作系统、知觉系统、感受系统的含义。 答:1、制作系统:制作系统的产物是行动,而行动是指向目的的,不只是单纯的身体运动。 2、知觉系统:知觉系统的产物是识别,从音乐学习的角度来说,是对各种音乐形式样式的辨别、确认。 3、感受系统:感受系统的结果是情感,从音乐学习的角度来说,这种情感可以包括任何有关儿童的情绪情感反应。 4.简述音乐作品的形式性、再现性及表现性的含义。 答:1、音乐作品的再现性:音乐作品中的句法与非句法形式主要用来描绘或刻画人、物、地点、事件等客观现实的性质。2、音乐作品的形式性:音乐作品中涉及由句法与非句法因素组成的作曲或即兴的音乐设计。3、音乐作品的表现性:音乐作品中的句法与非句法形式对人类情感、情绪的表达性质。 5.简述符合幼儿趣味的歌曲特点。 答:1、歌词本身生动、具有儿童语言的口味幼儿容易朗诵。 2、歌词所描述的主题突出、故事性强、幼儿容易动作表演。 3、旋律音调与词调吻合,幼儿容易歌唱。 三、论述题 1、答: 1、歌词本身生动、具有儿童语言的口味幼儿容易朗诵。 2、歌词所描述的主题突出、故事性强、幼儿容易动作表演。 3、旋律音调与词调吻合,幼儿容易歌唱。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作业

本课程作业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客观题部分”,由15 个选择题组成,每题1分,共15分。第二部分为“主观题部分”,由简答题和论述题组成,共15 分。作业总分30 分,将作为平时成绩记入课程总成绩。 客观题部分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5 题) 1.音乐教材必须体现幼儿教育()的特点。() A. 艺术性、节奏性 B.感知性、随意性 C.活动性、艺术性 D.活动性、实践性 2.音乐教育的终极目标是() A. 音乐感的发展 B.学习能力的发展 C.全面发展 D.音乐知识技能的发展3.《梦幻曲》的曲作者是() A.xxB圣桑C.xxD.xx 4.奥尔夫体系的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嗓音造型、()造型、声音造型三个方面。()A.肢体B动作C情景D.音域 5.歌唱活动本身的教育目标中,最基础的目标是() A. 发展幼儿运用嗓音进行艺术表现的能力 B. 让幼儿享受参与歌唱活动的快乐 C. 发展幼儿感受音乐的能力 D. 掌握粗浅的歌唱知识技能 6.整个音乐教育和谐的第一基础是()

A.目标和谐 B.过程和谐C方法和谐D.评价和谐7.艺术是学前儿童的一种游 戏,他们对美的感受往往直接地以动作、表情、语言和活动等 方式表现,带有强烈的()的特点() A.动作性B思维性C表现性D抽象性 8.音乐艺术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具有音乐形象的() A.确定性 B.不确定性 C.时代 性D.不可塑性 9 .在欣赏河北儿歌《小白菜》时,所提供的视觉材料应是( ) A.色彩辉煌,构图具有动感 B.色彩淡雅,构图呈静态 C.色彩冷峻,构图凝重凄凉 D.色彩鲜艳,构图简洁 10. 为了引导幼儿感知音乐的细节,体验音乐的暗示性,表达音乐速度的适宜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采用() A.现场哼唱或演奏的方法 B.示范和讲解的方法C分句欣赏的方法D.反复练习法 11. 经过大量实践和实验研究后提出儿童自然发展法”的是() A.达尔克尔兹 B.xx C.xx 木 D.xx 12. 在学前阶段进行的音乐教育,其本质是对人进行() A.xx教育B良好的个性教育 C.艺术的教育 D.基本素质的教育 13. 教师在韵律活动中为发展幼儿个性所使用的下列方法中,不正确的是()A.让每位儿童能够认识到自己的努力和提高 B. 对不同的儿童提不同的要求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音乐部分)作业(8-15章 全部答案)

第八章学前儿童音乐经验(一)节奏 综合复习题 一、填空题 1.节奏经验的年龄目标有稳定的节拍、疏密节奏型。 2.用不移动与移动动作合拍的五种音乐材料类型是常规游戏、童谣动作模仿歌曲、不移动动作与歌词对应的歌曲、移动动作与歌词对应的歌曲、移动动作与歌词对应的游戏。 3.节奏与节拍分离的二种音乐材料类型是童谣与常规游戏、一字一音并且活泼风格的歌曲。 二、简答题 1.简述节拍音乐经验获得机制。 答:1、幼儿通过模仿教师的身体动作制作方式来感知拍子2、用同样的身体制作方式在不同的音乐作品中表达对拍子的理解3、对同一音乐作品通过打击乐制作方式来表达对拍子的理解。 2.在语言节奏中让感知节拍教师需要具备的二个条件是什么? 答:1、教师的示范准确并一以贯之2、教师的评价准确并一以贯之 3.简述节奏型音乐经验获得机制。 答:1、幼儿通过模仿教师的身体动作制作方式来感知节奏型2、用同样的身体制作方式在不同的音乐作品中表达对节奏的理解3、对同一音乐作品通过打击乐制作方式来表达节奏的理解。 4.“雨落在草地上,雨落在树上,雨落在房顶上,就不落在我身上。”写出这首童谣的节奏型与节拍。 答:节奏型:A xAxcA xAxcA A’A xAxcA A A’A xAxcA A’ xAxcA A xAxcA/ 节拍:A A A A’A A A A’A A A A’A A A A/ 三、论述题 1.论述幼儿提炼乐曲节奏型可能使用的四种方法。 答:1、提炼出节拍,用打击乐演奏出来2、提炼出音符简化后的节奏型,即出掉附点、切分等难的音符,只留下四分、八分、二分等简单音符,并组织成节奏型。3、基本上也是提炼节拍,但在延续音上又保留了节奏。4、完全根据重拍提炼节奏型。 第九章学前儿童音乐经验(二)旋律 综合复习题 一、填空题 1.旋律经验的年龄目标有声音的高与低、旋律的上行与下行、旋律的级进与跳进。 2.进行声音的高低感知的三类音乐材料类型是能让幼儿分辨并模仿的带有声音高低的生活音响材料;内容含有视觉高低形象的歌曲、儿歌;能用高低身体动作表达音的高低的乐曲。 二、简答题 1.简述声音高低经验获得机制。 答:1、幼儿通过对空间高低的探究来知觉声音的高低2、幼儿通过教师手势的提示来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美术)作业答案(Y)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美术)作业答案 第一次作业 一、填空题: 1、美术形象的存在方式依赖_空间___。 2、美术的基本表现形式和手段是__线条___、形体、结构和色彩。 3、20世纪初期,在我国建立幼稚园时,福禄倍尔、__蒙台梭利的幼儿教育思想及杜威的教育思想相继传入我国。就造型美术教学方法而言,当时主要摹仿采纳的是经由日本传来的福禄倍尔以造型性游戏和手工制作为主的教学模式。 4、1994年定稿并出版的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指出:“年幼的儿童以极大的热情对视觉艺术教学所提供的艺术材料进行实验,对各种观念进行探究。他们在艺术作品的创作和共享过程中表露出欢乐和兴奋。创造是这种教学的核心。” 二、选择题:(每题5分,共20分) 1、美术也称__C____、___D___或___F___。 A、形体艺术 B、影像艺术 C、造型艺术 D、视觉艺术 E、民间艺术 F、空间艺术 2、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内容涉及__C____、__D____和___F___三大板块,它们各自独立但又相互联系。 A 素描、 B 设计、 C 绘画、 D 手工、 E 色彩、 F 欣赏 3、美术教育史上第一个“发现了儿童绘画”、给儿童绘画以崇高地位的人是__A___: A.弗兰兹?西泽克B.福禄倍尔C.皮亚杰D.冈仓觉 4、1923年幼儿教育家___C___先生在南京创办我国最早的幼儿园——鼓楼幼稚园,提倡中国化的幼儿教育。 A.张雪门B.陶行知C.陈鹤琴D.蔡元培 三、简答题: 1、怎样理解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涵义? 答:(1)通过美术教育,追求一般幼儿教育的价值。顺应儿童的自然发展,保证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培养儿童的道德感,审美情趣,认知能力,意志品质以及创造性。(教育取向为主) (2)美术取向为主的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是旨在延续和发展人类的美术文化而实施的教育的最初环节。幼儿阶段是实施这种价值的最初阶段。 2、在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中如何合理利用教学资源? 答:(1)运用多媒体教学功能。常用的有图片,实物和师生具体操作的物质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作业

第五章学前儿童音乐课程编制原理(一)目标、内容与评价 第一节学前儿童音乐课程目标的确定 综合复习题 一、填空题 1.幼儿园音乐课程目标的主要取向是表现性目标。 2.学前儿童音乐课程目标两类体系的名称是以音乐教育内容为结构框架的目标体系、以学前儿童音乐经验为结构框架的目标体系。。 3.学前儿童音乐课程目标的四个层次是音乐课程目标、年龄阶段目标、单元目标、具体活动目标。 4.课程目标表述角度的转换,一方面体现着教育理论界对“教学”重心从“教”转向“学”的意志;另一方面也确实能促进这一重心在实践层面的转移。。 5.课程目标表述性质就是指课程目标取向的确定。。 二、名词解释 1.幼儿园音乐课程目标: 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标的手段,是帮助幼儿获得音乐经验,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各种音乐教育活动的总和。 三、简答题 1.以音乐教育内容为结构框架的目标体系中组成体系的四部分内容结构与三个目标纬度各是什么? 答:四部分内容结构:歌唱、韵律活动、打击乐器演奏、欣赏;三个目标纬度:认知、情感与态度、操作技能。 2.以学前儿童音乐经验为结构框架的目标体系中组成体系的二类音乐经验分别是什么? 音乐形式关键经验与音乐制作经验。 3.学前儿童音乐课程目标表述需要关注哪三个问题? 答:(1)表述的角度;(2)表述的性质;(3)表述的准确。 四、论述题 1.阐述幼儿年龄阶段音乐关键经验目标中第一、二个层次的音乐形式经验目标。 答:(1)节奏:稳定的节拍;疏密节奏型。(2)旋律:声音的高低;旋律的上行与下行;旋律的跳进与级进。(3)音色:日常音色、打击乐音色、人声、乐器音色。(4)速度:快与慢;渐快与渐慢。(5)织体:打击乐、舞蹈中声音的多层次;有伴奏无伴奏比较;声音厚薄比较;多声部歌唱。(6)力度:轻与重;渐强与渐弱。(7)结构:模仿句;重复句;喊答句;主副歌;三段体、回旋曲;引子。(8)风格:摇篮曲、舞曲、进行曲。 2.阐述行为目标准确表述的要求,并举例。 答:行为目标的制定准则是行为与内容的双维度制定,“行为”是指要求儿童表现出来的行为,“内容”是指这种行为所适用的领域。在制定行为目标时在行为纬度又有以下二个准则:第一,指出儿童外显的表现行为;第二,指出这种表现行为的条件或公认的准则。 举例(略) 3.阐述表现性目标准确表述的要求,并举例。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答案完整版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答案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作业 本课程作业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客观题部分”,由15个选择题组成,每题1分,共15分。第二部分为“主观题部分”,由简答题和论述题组成,共15分。作业总分30分,将作为平时成绩记入课程总成绩。 客观题部分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5题) 1.音乐教材必须体现幼儿教育()的特点。( D ) A. 艺术性、节奏性 B. 感知性、随意性 C. 活动性、艺术性 D. 活动性、实践性 2.音乐教育的终极目标是( C ) A. 音乐感的发展? B. 学习能力的发展 C. 全面发展? D. 音乐知识技能的发展 3.《梦幻曲》的曲作者是(A ) A. 舒曼 B.圣桑 C. 丁善德 D.汤普森 4.奥尔夫体系的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嗓音造型、()造型、声音造型三个方面。( B ) A. 肢体 B. 动作 C. 情景 D.音域 5.歌唱活动本身的教育目标中,最基础的目标是( B ) A.发展幼儿运用嗓音进行艺术表现的能力 B.让幼儿享受参与歌唱活动的快乐 C.发展幼儿感受音乐的能力 D.掌握粗浅的歌唱知识技能 6.整个音乐教育和谐的第一基础是( A ) A.目标和谐? B.过程和谐 C.方法和谐? D.评价和谐

7.艺术是学前儿童的一种游戏,他们对美的感受往往直接地以动作、表情、语言和活动等方式表现,带有强烈的()的特点 ( C ) A.动作性 B.思维性 C.表现性 D.抽象性 8.音乐艺术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具有音乐形象的( B ) A.确定性 B. 不确定性 C.时代性 D.不可塑性 9.在欣赏河北儿歌《小白菜》时,所提供的视觉材料应是(C ) A. 色彩辉煌,构图具有动感 B. 色彩淡雅,构图呈静态 C. 色彩冷峻,构图凝重凄凉 D. 色彩鲜艳,构图简洁 10.为了引导幼儿感知音乐的细节,体验音乐的暗示性,表达音乐速度的适宜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采用( A ) A.现场哼唱或演奏的方法 B.示范和讲解的方法 C.分句欣赏的方法 D.反复练习法 11.经过大量实践和实验研究后提出“儿童自然发展法”的是( B ) A.达尔克尔兹? B.柯达伊 C.铃木 D.奥尔 12.在学前阶段进行的音乐教育,其本质是对人进行( D ) A.美的教育? B.良好的个性教育 C.艺术的教育? D.基本素质的教育 13.教师在韵律活动中为发展幼儿个性所使用的下列方法中,不正确的是( D ) A.让每位儿童能够认识到自己的努力和提高 B.对不同的儿童提不同的要求 C.给每位儿童成功表现自己的机会 D.让儿童相互竞争,相互比较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作业答案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作业答案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美术)作业答案 第一次作业 一、填空题: 1、 美术形象的存在方式依赖 —空间 。 2、 美术的基本表现形式和手段是—线条_、一形体、一结构和色彩。 3、 20世纪初期,在我国建立幼稚园时, 一福禄倍尔、—蒙台梭利 的幼儿教育思想 及 杜威 的教育思想相继传入我国。 就造型美术教学方法而言, 当时主要摹仿采纳 的是经由日本传来的 福禄倍尔 以造型性游戏和手工制作为主的教学模式。 4、1994年定稿并出版的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指出: 年幼的儿童以极大的 热情对视觉艺术教学所提供的艺术材料进行实验, 对各种观念进行探究。他们在艺 术作品的创作和共享过程中表露出欢乐和兴奋。创造 是这种教学的核心。” 二、选择题:(每题 5分,共20分) 1、美术也称 C 3、 美术教育史上第一个“发现了儿童绘画”、给儿童绘画以崇高地位的人是 A : A .弗兰兹?西泽克 B .福禄倍尔 C .皮亚杰 D .冈 仓觉 4、 1923年幼儿教育家—C —先生在南京创办我国最早的幼儿园一一鼓楼幼 稚园,提倡中国化的幼儿教育。 A ?张雪门 B ?陶行知 C ?陈鹤琴 D ?蔡 元培 三、简答题: 1、怎样理解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涵义? 答:(1)通过美术教育,追求一般幼儿教育的价值。顺应儿童的自然发展,保证儿 童身心的健康成长,培养儿童的道德感,审美情趣,认知能力,意志品质以及创造 性。(教育取向为主) (2)美术取向为主的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是旨在延续和发展人类的美术文化而实施 的教育的最初环节。幼儿阶段是实施这种价值的最初阶段。 A 、形体艺术 B 、影像艺术 C 、 造型艺术 D 、视觉艺术 E 、民间艺术 空间艺术 2、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内容涉及 们各自独立但又相互联系。 和—F_三大板块,它 A 素描、 赏 B 设计、 C 绘画、 D 手工、 E 色彩、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基础》专科题库及答案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基础》专科题库及答案 、单项选择题 1.艺术起源理论“模仿论”代表人物是 A A. 亚里士多德 B. 希勒 C. 斯宾塞 D. 泰勒 2.强调美术起源于劳动的艺术起源论是 D A. 模仿论 B. 游戏论 C. 表现论 D. 劳动论 3.(A)是美术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也是其它美术形式共有的基础 A. 绘画 B. 雕塑 C. 工艺美术 D. 建筑艺术 4.约3-5 岁左右的儿童处于学前儿童美术发展阶段中B A. 涂鸦期 B. 象征期 C. 图示期 D. 写实期 5.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 D ) A.美术知识教育 B. 美术技能教育 C. 美术知识和美术技能教育 D. 审美教育 6.在现代美术教育的历史上,被誉为“儿童绘画之父”的美术教育先驱者( B) A. 山本鼎 B. 西泽克 C. 福禄贝尔 D. 里德 7.一个5 岁儿童画了一艘神气的轮船航行在蓝色的大海上,正当成人夸奖他时,他却用黑色油画棒将纸涂得零乱不堪, 问他为什么,他说:“这会儿刮大风下大雨了,轮船看不见了。”这个事例说明( D ) A.孩子不会爱惜艺术作品 B. 孩子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 C.艺术对孩子来说没有什么价值 D .艺术对于学前儿童来说价值在于作画过程,而非完美的作品本身 8.在下列论述中,哪一种不符合园丁法的基本观点的?( D) A.强调儿童的自然天真性,鼓励儿童自发的艺术表现力 B.强调使用富有表现力的新奇媒介 C.提倡让儿童自己去探索和发现 D.教育的天职是将大量放之四海皆准的知识教给儿童 9.以下不属于艺术与儿童之间的共同特征是( D) A.形象性 B.情感性 C.愉悦性 D.审美性 10.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欣赏可以透过下列层次进行教学( D ) A.感觉层次、创造层次、表现层次 B. 智慧层次、表现层次 C.表现层次、智慧层次、创造层次 D. 感觉层次、智慧层次、表现层次、创造层次 11.依据艺术的物化形式划分,美术主要是一种( B ) 。 A. 时间艺术 B. 空间艺术 C. 动态艺术 D. 静态艺术 12.关于艺术起源问题的最古老的理论——模仿说始于( A ) 。 A.古希腊哲学家 B.席勒 C.斯宾塞 D.雪莱威 13.在绘画工具和材料的使用上,适合小班幼儿的目标为( A ) 。 A.引导儿童认识油画棒、蜡笔、水彩笔、水粉画笔和纸等绘画工具和材料,掌握其基本使用方法、养成正确的握笔方法和作画姿态 B.引导儿童认识油画棒、水彩笔、水粉画笔等绘画工具并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独特的思想和感情 C.引导儿童学习利用多种绘画工具和材料,运用不同技法表现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D.引导儿童进一步学习多种绘画方法(如蜡笔画、水墨画等),体验创造的快乐 14.儿童画发展阶段中的涂鸦期开始于儿童( D ) 。 A. 4 岁左右 B.3 岁左右 C.2 岁左右 D.1 岁半左右 15. 儿童画从记忆画、想象画转向自然描绘阶段,这种特征出现于( D )。 A.概念画期 B.错画期 C. 图式期 D.写实期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作业参考答案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 第1次平时作业(绪论、第1章)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歌唱活动本身的教育目标中,最基础的目标是( B )。 A.发展幼儿运用嗓音进行艺术表现的能力 B.让幼儿享受参与歌唱活动的快乐 C.发展幼儿感受音乐的能力 D.掌握粗浅的歌唱知识技能 2.艺术是学前儿童的一种游戏,他们对美的感受往往直接地以动作、表情、语言和活动等方式表现,带有强烈的( C )的特点。 A.动作性 B.思维性 C.表现性 D.抽象性 3在学前阶段进行的音乐教育,其本质是对人进行( D )。 A.美的教育 B.良好的个性教育 C.艺术的教育 D.基本素质的教育 4.经过大量实践和实验研究后提出“儿童自然发展法”的是( B )。 A.达尔克尔兹 B.柯达伊 C.铃木 D.奥尔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共30分) 1.审美性原则: 审美性原则指在音乐教育活动设计中把握好儿童的审美特点,以审美感知的培养、审美情感的激发为出发点,遵循将审美的特殊性质贯彻于音乐的欣赏、表演和创造等活动形式之中。 2.艺术审美活动: 艺术审美活动是人类审美活动的一种高级、特殊的形态,就是感受、领悟客观事物或现象本身所呈现的美:具体地说,它指的是人在其社会实践过程中与客观事物或现象所历史地发生和构建的一种特殊的表现性关系。 3.有效迁移: 有效迁移作为一个词语时,它的意思是离开原来的所在地而另换地点或由于自然力的作用从

一地移向另一地。在心理学中,它指的是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指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或态度对另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的积极影响。 4.示范法: 示范法指儿童的许多行为并非通过直接实践或受到强化形成的,而是通过观察、学习产生共鸣,从而增加良好行为的获得或减少、削弱不良行为。 5.演示法: 演示法是指教师陈示实物、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使学生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演示法常配合讲授法、谈话法一起使用,它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观察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减少学习中的困难有重要作用。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艺术教学中创造性培养的策略。 (1)创造宽松的心理环境,激发幼儿的创造意识和动机; (2)丰富幼儿的经验,引导幼儿对内在表象进行加工改造; (3)正确认识创造力与技能的关系; (4)正确认识、使用示范和范例。 2.简述“适应性功能”发挥作用的立足点。 顺应儿童生理、心理机能活动变化的规律,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教学活动片段能够对儿童的生理心理发展产生最佳的综合性影响效应。 3.简述幼儿心理调节的基本方法。 1.幼儿因素的调节 (1)满足幼儿对探究、创新的需要; (2)满足幼儿对秩序的需要; (3)满足幼儿对参与的需要; (4)满足幼儿对接纳的需要。 2.教师因素的调节 (1)情绪表达;(2)行动方式。 3.材料因素的调节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音乐形成性考核作业答案

1.从我国学校音乐教育产生的渊源来看,我国传统的音乐教育内容是西方音乐作品1.加德纳认为要想理解儿童的艺术发展就需要理解生命过程中的三大系统,这三大系统是:(制作系统、知觉系统、感受系统)。 2.幼儿园音乐作品表现性的二种依附性是对形式的依附、对再现性的依附。3.儿童艺术发展三阶段是:(0-1 岁)前符号阶段、(2-7 岁)符号运用阶段、岁后)继续进步与可能的退步阶段。 4.音乐的句法因素是旋律、和声与节奏。 5.节奏的两个方面是拍子与节奏型。 6.幼儿拍感的两个方面是合拍,二拍、三拍的强弱韵律感。 7.音乐的非句法因素是音色、织体、速度、曲式结构与力度。1.幼儿的三种身体动作类型非移动动作、移动动作、与物体一起移动动作。2.非移动动作可以从四个方面探究,它们是意识到身体的部分与整体、空间、层次、重量。 3.3-4 岁幼儿嗓音能达到的音区是d11。 4.4-5 岁幼儿嗓音能达到的音区是d12。 5.5-6 岁幼儿嗓音能达到的音区是d12。 6.歌曲即兴的两种类型是创编歌词与自发咏唱。7.幼儿的音乐创作形式是即兴。 8.音乐制作的关键经验有动作制作、歌唱、演奏。 9.幼儿音乐学习中的原有知识是音乐音响之外的内容。 10.音乐再现性最重要特征是与幼儿生活经验相连。 11.幼儿音乐感知有效性的两个制约条件是在行动中感知;感知的内容指向音乐 形式的样式。 1.幼儿园音乐课程目标的主要取向是表现性目标。2.学前儿童音乐课程目标的四个层次

是音乐课程目标、年龄阶段目标、单元目标、具体活动目标。 3.学前儿童音乐课程内容组织的标准是连续性、顺序性与整合性。 4.幼儿园音乐课程评价的四个基本问题是评什么、谁来评、为什么评、怎么评。5.学前儿童音乐技能类型有身体动作音乐技能、嗓音表达音乐技能、打击乐器音乐技能、即兴音乐技能。 6.在幼儿园音乐教学中运用铺垫手法的两种目的是为音乐审美经验铺垫;为生活经验本身铺垫。 7.幼儿园音乐教学中的两种铺垫方式是围绕目的进行铺垫;以综合为视角进行铺垫。1.节奏经验的年龄目标有稳定的节拍;疏密节奏型。2.节奏与节拍分离的二种音乐材料类型是童谣与常规游戏;一字一音并具活泼风格的歌曲。 3.学习打击乐器音色所用的三类音乐材料是打击乐器演奏的音响材料;能用打击乐乐器模拟的生活中的声音;即兴创作打击乐作品。 4.学习人声所用的四类音乐材料是分辨说、唱、悄悄话与喊叫的音响材料;故事;歌曲;用于辨别的音响。 5.风格经验的年龄目标有摇篮曲、舞曲、进行曲。 6.进行曲的音乐特点是进行曲的音乐特点是用偶数拍子、节奏鲜明、重拍突出、结构整齐。 7.进行曲的二种类型是比较优雅的进行曲、比较喧闹的进行曲。 1.制作系统:制作系统的产物是行动,而行动是指向目的的,不只是单纯的身体运动。2.知觉系统:知觉系统的产物是识别,从音乐学习的角度来说,是对各种音乐形式样式的辨别、确认。 5.感受系统:感受系统的结果是情感,从音乐学习的角度来说,这种情感可以包括任何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