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化导向的旅游产业论文-最新范文

生态化导向的旅游产业论文-最新范文
生态化导向的旅游产业论文-最新范文

生态化导向的旅游产业论文

一、旅游业生态化概念界定

尽管目前生态化这一概念使用频率较高,但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的概念。学者对生态化的研究也各有侧重,但对于生态化的内涵说解有一个共同特性,即最终目的都是实现人与自然、社会三者和谐发展。“生态化”作为一种思想要求首先是“生态”,即旅游业发展必须遵循生态系统循环的客观规律;其次是“化”,表示转变成某种性质或状态的过程,即生态化旅游是一个向生态化转变的过程。综上所述,本文从广义角度研究旅游业生态化,将旅游业生态化界定为:将生态思想引入旅游生产和经营活动中,综合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循环经济理论、低碳经济理论、生态经济理论和系统理论等相关理论,在市场机制、法规机制、政府公共服务机制作用下,通过相关载体(旅游消费者、旅游企业、旅游目的地和旅游地政府)实现旅游业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互相统一与最优化的过程。旅游业生态化要求旅游业正确处理“三重效益”的关系,引导旅游消费者的消费模式,改变旅游业外部不经济的生产经营方式,增强旅游业载体的生态责任,完善相应奖励约束机制,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促进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

二、旅游业非生态性现状分析

从旅游业发展主体来看,旅游业生态化的主要载体涉及旅游消费者、旅游企业、旅游目的地、旅游地政府等。旅游业非生态性是指旅游业未按旅游业生态化含义发展而出现的问题与现象。

(一)旅游消费者

旅游消费者是指在旅游过程中为生活消费需要,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个人或单位。旅游消费者是旅游需求的主体,旅游需求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动力。但目前旅游需求的非生态性对生态环境产生了消极影响,这主要体现为旅游消费者在流动和暂时停留的过程中表现出诸多问题:大量人口的涌入带来拥挤、混乱;人的破坏性行为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大量人口的践踏使土质变坏;大量人口的暂时停留带来超出以往的生产、生活资料的消耗和能源的使用;人群的集中带来大气污染、噪音污染、视觉污染以及废弃物污染等。以上是旅游消费者带来的旅游环境污染较之一般污染源所具有的特殊性。(二)旅游企业和旅游目的地

旅游企业是指能够以旅游资源为依托,以有形的空间设备、资源和无形的服务效用为手段,在旅游消费服务领域中进行独立经营核算的经济单位。旅游企业是旅游业的微观基础,是保证旅游需求得以实现的主要环节,是旅游业生态化的重要着力点。旅游目的地是一个为消费者提供完整体验旅游产品的综合体。旅游企业与旅游目的地的非生态性主要表现为:

(1)水污染。如旅游餐饮和饭店等污水和固体垃圾处理不当,可造成地表水资源和地下水资源污染。

(2)空气污染。如海南岛内燃机车辆排放物等。

(3)噪音污染。如旅游交通运输产生的噪音污染。

(4)视觉污染。如规划拙劣的旅游布局,人造景观趋同,“某某”到

此一游等。

(5)土地浪费。如不恰当的规划、旅游设施选址、旅游景点布局以及对旅游景点及设施的管理不力引起的土地使用问题。

(6)旅游生态环境超载。即目的地的旅游人数严重超过旅游目的地生态承载能力。

(7)错位和过度开发。如张家界武陵源景区1999年收到UNESCO世界遗产委员会的“黄牌”警告,其原因就是武陵源核心景区严重的商业化、城镇化和人工化。

(三)旅游地政府

旅游地政府的态度和导向作用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环境保障,将引导旅游业向着有利于旅游地的“三重效益”方向发展。旅游地政府既可以通过旅游组织直接介入,也可以通过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间接施加影响。但是,当这种引导缺失或执行不利时,旅游地政府的非生态性就表现出来:(1)旅游经济成绩与地方官员的政绩挂钩,导致一些官员在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问题上重开发、轻保护,强调接待游客数量和经济收入,而忽略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本质职责。(2)相关法律与法规不健全,对非生态化行为约束力差。

三、旅游业非生态性原因分析

(一)环保观念和生态意识不足

一方面,尽管旅游消费者对生态旅游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多,但其旅游消费观念和习惯尚未完全改变,属于未体现环保观念和生态意识下的非生态行为。要扭转旅游消费者存在的非生态消费观念和习惯仍有很

长的路要走。另一方面,大多数旅游企业和目的地对生态化理解不够。如部分旅游企业和目的地打着生态旅游的旗号来出售一般旅游产品或非生态旅游产品,出现“非生态旅游地的生态旅游”和“生态旅游地的非生态旅游”现象。

(二)经济利益驱使

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旅游经济目标成为压倒一切的主要目标。这就促使旅游业的环境保护功能、文化功能等处于相对次要的位置,导致缺乏统一规划的为生态而生态的旅游产品涌现,如许多地区原本古朴的文化和民俗风情变得过度商业化。另外,还会导致部分地区政府对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采取放任态度,忽略项目本身对地区、环境和其他社会要素的影响,忽视对开发商的必要约束。行业主管部门每年都要对旅游接待人数、旅游综合收入、外汇收入等众多经济指标进行统计,指标的设立与评比无疑都表现出行业主管部门对旅游产业经济效益的重视。部分旅游企业和目的地从目前的经营状态向生态化转变的成本较高,收益又十分有限也是导致其非生态化发展的原因之一。(三)政府部门监管存在问题

第一,由于旅游业的特殊性,旅游领域的多头管理与其他行业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如部分地区政府争夺旅游业创收单位的控制权和管理权,对无利可图之事各部门互相推诿(如污水处理)。这种多头管理直接导致政府对旅游业监管效率低下。第二,由于各旅游目的地的多样性,对于旅游容量和环境监测标准难以界定,进而对旅游超载等破坏生态的旅游活动难以监管。第三,“救火式”监管,“运动式”专项整

治,管得了一时,治不了一世。第四,政府部门激励和约束机制不健全,这直接导致旅游企业和目的地生态化建设动力不足,加上其破坏生态环境式经营方式收益高,违约成本低,更加不会积极主动进行生态化建设。第五,法律缺失。对部分违法行为难以制约,如环境污染责任追究的诉讼制度存在缺失与局限。

(四)生态责任缺失

生态责任的基本内涵包括生态治理的义务或职责,以及对没有切实履行生态保护与发展职责的相关责任主体实行严格问责制,要求其承担相应后果。生态责任反映了旅游业对自然的责任关系,它是旅游业以可持续发展为价值目标的特定责任。这种责任缺失使得旅游业的负外部性和公地悲剧难以改善。

四、生态化导向的旅游产业发展路径

基于旅游业发展的非生态性和旅游外部环境的压力,旅游业要实现三重效益的和谐发展,就必须转变旅游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旅游产业生态化,从而实现生态化导向的旅游产业转型。

(一)旅游消费者生态化

从生态化的角度阐述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和消费方式,旅游消费者生态化有以下三方面的含义:一是旅游消费者对生态旅游产品的消费。随着生态问题的日益突出和严峻,人们对于生态的重视也与日俱增。同时,人们在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之外,还存在着“第三种需要”,即生态需要。生态需要,就是人类为了获得维持可持续生存和发展等方面的最大福利而产生的对生态产品的需要。即旅游消费者逐渐由传统的

旅游消费向生态型的旅游消费过度,如生态旅游消费。二是旅游消费者的消费方式是生态的,即主张“更少”、“更好”的适度消费和绿色消费。“更少”就是够用就行,能少消费就绝不多消费。“更好”就是消费的旅游产品要尽量绿色化,用起来舒适方便,对人健康有益,对环境危害少。如采用低碳旅游出行的方式,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分类投放废弃物,自觉保护景区环境等。三是旅游消费者责任消费,即旅游活动与生态环境双向责任问题。旅游消费者应承担对自己、对社会、对环境的道德责任、社会责任和生态责任。

(二)旅游企业生态化

旅游企业生态化是指转变现有旅游经济系统的结构和要素利用方式,通过综合运用清洁生产、循环生产、绿色管理、绿色营销等手段最大限度提高旅游经济系统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尽可能降低旅游经济系统运行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向实现“三个效益”相统一与最优化的最终目标迈进的过程。旅游企业生态化涉及旅游企业的生产、管理和营销三个方面。

1.旅游企业生产生态化

旅游企业生产生态化包括旅游企业清洁生产、循环生产。《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明确规定清洁生产含义,并要求企业在创造利润的同时,必须考虑对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以及生态环境的实际承载能力和自然资源的再生能力,同时还要求企业不仅要以提供人及其社会所需的优质物质产品为直接目的,而且还要对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废物进行无污染的处理,以达到污染物的“零排放”或使排

放保持在生态环境能够有效净化的范围内。如旅游企业采用节能、节水、节材和有利于保护环境的产品,减少使用或者不使用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产品。开展绿色服务,减少使用一次性木筷、快餐盒以及客房一次性牙刷、剃须刀等用品。循环生产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环境无害化技术、资源回收技术和清洁生产技术为载体,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生产——消费——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这种生产方式既可以在企业内部实行,也可以在企业间推广,通过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协调互补,形成企业群落生态化。如利用餐厨废弃物生产沼气、生物柴油、工业油脂、有机肥等。

2.旅游企业管理生态化

旅游企业管理生态化包括旅游企业经营生态化、管理生态化、审计生态化和文化生态化等。

(1)经营生态化。

构建合理的资源配置机制,在维持旅游企业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保障旅游企业经济与生态环境有机统一与协调发展。这主要包括绿色生产制度、绿色投资制度、绿色分配制度,绿色供应链制度等。通过制度的建立与实施,保证生态化理念在旅游经济系统中完美运行,改变企业外部不经济的生产经营方式,促使旅游企业对生态环境产生一种内在的需求,从根本上克服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相脱离的“两张皮”问题。

(2)管理生态化。

一是构建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把生态理念和旅游活动对生态资源的

影响纳入到旅游经济系统考核体系中,有效地实现“三个效益”有机结合,最终建立起市场化与生态化内在统一的现代旅游企业制度。如旅游饭店加强餐厨废弃物管理,杜绝用“地沟油”等。二是企业生态化经理制。一些发达国家的大公司、大企业为了确保生态环境责任的顺利履行,均采取了企业生态化经理制。生态化经济企业家,是在一般企业家的基础上,通晓现代生态化经济运作规律的生产经营管理领导者,能够带领全体职工走出一条低耗、高产、优质、无污、高效的企业发展的生态化道路。三是构建合理的协调机制,提高旅游相关企业协调能力,如实现旅游交通“零距离换乘”和“无缝衔接”。

(3)审计生态化。

随着生态化理念不断融入旅游经济系统,旅游企业未将资源环境纳入核算范畴而出现的会计核算虚假等问题逐渐暴露,而绿色审计正是弥补这一缺陷而出现的审计制度。旅游企业内部设立独立的生态环境审计部门或设定环境审计环节,通过绿色审计,从内部监督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及时发现并解决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出现的环境问题,进而有助于旅游企业自主调整其经营活动与投资决策,使其向生态化方向发展。

(4)文化生态化

。逐渐形成“自然——人——社会”协同的整体价值观及“三个效益”有机统一的生态经济价值观,并将这种生态价值观贯穿于企业的社会责任、生态责任、管理理念、制度建设、环境建设和形象塑造等方面,渗透到企业的实际生产过程中。

3.旅游企业营销生态化

旅游企业营销生态化包括:绿色营销、绿色企业形象、网络营销和绿色营销联盟等。

(1)绿色营销。

即在生态化理念指导下通过再造整个营销链,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同时,实现企业“三重效益”的新型营销方式。绿色营销是一种新的营销观念、企业经营战略和营销模式。从消费者角度,绿色营销重视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同时,更加重视绿色需求的满足,既重视消费者当前需求的满足,也重视消费者长远利益的满足。从需求层次上看,绿色需求对企业是一种层次更高、要求更严的需求,促使旅游企业必须创新营销思维模式,做好生态产品。绿色营销包括:绿色设计,绿色产品的价格设定,绿色营销的渠道的构建,绿色促销活动,绿色营销组合等。(2)绿色企业形象。

企业的公共形象是市场营销组合要素中除传统的4Ps之外的第五个可控因素。绿色企业形象是高素质企业形象的象征,其适应了旅游业生态化趋势,有助于推动旅游企业生态化的同时追求合理经济效益。包括:绿色企业理念,绿色企业行为,绿色企业识别系统等。

(3)网络营销。

以互联网为基础,利用数字化的信息和网络媒体的交互性来辅助实现营销目标的一种新型的市场营销方式。旅游企业开展网络营销有利于提高营销效率、实现营销资源的最佳配置、节约资源、形成新的交易机制,促进旅游企业生态化的实现。

(4)绿色营销联盟。

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生态化导向的旅游企业通过信息共享、渠道互依等方式,实现营销活动的联合、协作与共享,已达到旅游企业营销目的的松散型组织。绿色营销联盟具有使旅游企业获取合作规模效应,协同发展、降低营销成本、提高营销效率、增强企业营销竞争力等优势。绿色营销联盟包括多种形式:如产品服务联盟,营销经济联盟,价格联盟,促销联盟,渠道联盟,售后服务联盟以及几种联盟的组合等。(三)旅游目的地生态化

旅游目的地生态化包括:旅游目的地开发与规划生态化、旅游目的地基础设施生态化和旅游目的地管理生态化。

1.旅游目的地开发与规划生态化

旅游目的地开发与规划生态化包括旅游目的地总体功能分区与空间布局(如核心区、缓冲区、娱乐区等)、景观的生态设计(廊道、斑块)、旅游内容规划、旅游线路的规划设计、旅游产品规划设计、绿色交通设计、绿地系统规划设计、地形地貌与水体的规划设计、旅游地生态容量规划、生态形象设计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等。如加强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严格执行旅游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合理确定景区游客容量。对于新建旅游企业应从投资设计开始认真把关,严格执行节能标准,推行绿色建筑设计和绿色施工的理念。

2.旅游目的地基础设施生态化

旅游目的地基础设施生态化是指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为核心,以现代技术和生态技术为手段,合理使用资源和能源,最大可能地减少对生态

环境的冲击,以营造和谐、健康、舒适的旅游环境的过程。旅游目的地基础设施生态化主要包括旅游目的地道路、景点、游乐设施、建筑(如生态建筑、生态厕所)等的生态化建设、自然灾害(如地质灾害、水土流失、气象灾害等)的防治工程建设、生态恢复工程、旅游地废弃物的无害化与资源化处理利用工程(如垃圾分类回收装置、污水再生利用设施、沼气利用工程等)。

3.旅游目的地管理生态化

旅游目的地的管理生态化贯穿旅游开发、建设、经营等每一个环节,这就要求旅游目的地要严格执行旅游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等相关制度。旅游目的地管理生态化是指在对自然保护的基础上,采用合理的规划,协调社区生物多样性的关系,运用相关的法规教育等手段实现旅游目的地管理的过程。主要包括旅游地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维护、更新、培育与管理,旅游容量(如资源容量、生态承载容量、社会文化容量、最佳容量等)的确定,旅游人口的调控,生态环境监测与环境污染治理、生态建设投资与生态补偿、社区居民的参与、区域内旅游业与其他关联产业之间的管理和协调发展问题。

(四)旅游地政府生态化

旅游地政府是旅游业生态化的规划者、调节者、保障者、监管者。旅游地政府生态化主要表现在:

(1)提升旅游消费者生态意识。

意识观念是决定旅游者旅游行为是否生态化的关键,旅游消费者没有生态意识,就没有旅游业生态化。提升旅游消费者生态意识,是我国旅

游业生态化成败关键。旅游地政府应转变消费模式,倡导低碳旅游和绿色消费。逐步引导构建需求生态化——生产生态化——产品生态化——消费生态化为主线的消费链条。同时强化生态教育,培育旅游地政府、旅游企业和旅游目的地的生态观。

(2)完善生态化建设的激励约束机制。

推行企业生态化标准。对于努力改善生态环境、进行无污染经营的企业,实行减免税收的政策;而对破坏绿色生态、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增加征收环境成本税,不能让企业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所获得的经济效益高于因法律制裁所付出的经济成本。从而使得绿色生产得到有效保护,促进企业间的公平竞争。

(3)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推行旅游企业生态化标准,使对违反生态化理念的行为有法可依。

同时建立旅游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推动旅游生产者落实污染环境,废弃产品回收、处理等责任。组织开展旅游企业和目的地对于《循环经济促进法》、《清洁生产促进法》、《节约能源法》等法律法规的执法监督行动,配合激励约束机制的落实,从源头促进旅游业生态化。

作者:张一博单位: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

绿色旅游产业发展模式

绿色旅游产业发展模式 近年来,旅游是无烟工业的论断被可持续旅游与绿 色旅游所代替。绿色旅游是旅游系统在运行过程中依据减 量投入、重复利用与再循环的原则使用与利用资源与环境,实现资源利用的高效低耗与对环境损害最小化的经济发展 模式。苏格兰的绿色企业计划指出:绿色旅游是一个用来 描述旅游部门最佳环境实践的词,它包括经营效率、环境 管理、废物、交通以及社会责任与生物多样性等话题。通 过认同绿色旅游企业计划的行为准则以及对他们行为的独 立审计,使企业承诺减少其对环境的影响。 绿色工业旅游的运作模式:苏格兰绿色酿酒工业旅游 的例证 酒厂旅游是苏格兰重要的旅游项目。苏格兰酒厂特别 注重塑造绿色形象来吸引游客,即:酒厂环境安静、清新;接待中心是改建与再利用旧建筑而成;生产过程中尽可能 使用可再生资源;在生产过程中坚持“3R”原则的循环原则,如:酿酒残余的麦渣在过去一般被遗弃、换东西或卖 给当地农民作为动物冬季的饲料,今天通过把麦渣与蒸馏 过程产生的酒糟混合形成黑渣(dark grain),广泛用于农业。

酿酒过程中产生的热水过去被排入河流,现在用于养鳗鱼、小龙虾和种植土豆。酒窖使用的橡木桶是雪莉酒、马德拉酒以及白兰地酒废弃的橡木桶,即使是第二次使用,橡木桶还要使用2~3次,历时30到40年。废弃的橡木桶也被用来做篱笆、酒吧的凳子或用来熏制鲑鱼。 绿色旅游者是苏格兰绿色旅游计划的守护神,他们不断对旅游景区开发中的环境行为进行质疑。游客对酒厂环境质疑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外部环境退化对酒的品质的影响,如大麦中的农药、酸雨对水质、植树造林对水质与水量的影响等;另一类是用铜器蒸馏是否会引发威士忌中铜含量超标、排烟是否污染环境、泥炭采掘是否过量、橡树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排放物管理是否有效等。 绿色农业旅游的发展模式: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 北京蟹岛度假村以产销“绿色食品”为最大特色,以生态农业为依托,以“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为经营理念。塑造绿色的主要手段就是发展旅游循环经济,保证绿色与循环利用的措施是:不烧煤、不烧油、不烧锅炉,用的是地热、太阳能和沼气,物资能量大循环,基本实现了污染物零排放。 水循环利用:度假村地下温泉出水温度65度,先提供冬季采暖之用,降温后供应客房;水温降到20度就引入鱼

旅游管理毕业论文生态旅游项目的开发与策划论文

生态旅游项目的开发与策划论文 生态旅游是以良好生态环境为基础,保护环、陶冶情操 的高尚社会经济活动。是经济发展、社进步、环境价值的综合体现。随着经济发展,物质旅游的一种形式,也追求效益最大化, 但这个效不仅是指经济效益,还包括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必 须高度地协调统一。 生态旅游是以良好生态环境为基础,保护环冶情操的高 尚社会经济活动。是经济发展、社、环境价值的综合体现。随着 经济发展,物质不能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需要,于是自然。通过参加生态旅游活动,实现与自然,满足精神消费的需要,体 现了人与自然的生态旅游融休闲和科学普及教育为一体,需地进 行规划和管理,对管理者、游客、导游和都有较高的要求。 一、生态旅游的开发原则。 游资源开发作为一项经济活动,只有按照旅活动的规律 进行,才有可能获得成功。为此,游的开发遵循一定的科学原则 就显得尤为。永续利用原则。“永续利用”是时代的产物,种使 人类在开发旅游资源时不但顾及到当经济需要,而且还顾及到不 对后代人的需要胁和危害。它通过对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三 者的协调,使当代人用最小的代价获取最游资源利用。 1、保护性开发原则。 开发应服从保护,在保护的进行开发。资源得到妥善保护,开发才能得;开发取得收益,反过来才可促进保护工作。 2、特色性原则。

旅游资源贵在稀有,其质量在很上取决于它与众不同的独特程度。有特色,引力;有特色,才有竞争力。特色是生态旅游灵魂。 3、协调性原则。 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必须与整个的环境相协调,既有利于突出各旅游资源的又可以构成集聚旅游资源的整体美,使游客到舒适、自然。 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的原场经济就是追求效益最大化,生态旅游作为旅游的一种形式,也追求效益最大化,但这个效益不仅是指经济效益,还包括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必须高度地协调统一。 二、旅游产品开发与生态保护并重。 我国拥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截至20xx年底,我国已建立起各类自然保护区xx个(列为国家级的xx个),被正式批准加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的有xx个。各类森林公园xx多处,其中国家森林公园627处。这些保护区和森林公园集中了我国自然生态系统和自然景观中最精华的区域,是生态旅游的理想场所。一些自然保护区已经成为带动当地旅游业发展的“龙头”。但人们那种“旅游业是无烟工业”的观念还较流行,生态旅游的发展大多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强调到大自然中旅游,强调对旅游资源的开发而忽视了旅游本身对环境的影响和资源的破坏。这与开展生态旅游的初衷是相悖的。要使生态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实践中要注意旅游开发与生态保护并重。 要在国家有关生态环境保护法规的指导下做好旅游开发规划,贯彻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思想,这不仅是使开发取得成功的保障,也是预防资源和环境遭到破坏的重要措施。因此,在编制

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外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人们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亲近大自然的需要,近几年来我国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我国地域 辽阔,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我们大力发展旅游业,促进经济的发展。就国内目前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对国内乡村旅游发展趋势做以预判,同时期望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推动国内乡村旅游积极稳步的发展。我国广大农村拥有较好的生态环境和特色农业,大力开发乡村旅游市场,意义重大。 关键词:乡村旅游现状分析发展对策 一、乡村旅游背景及意义 所谓乡村旅游,是以农村地区为特色,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旅游资源为依托,以旅游活动为内容,以促进农村发展为目的的社会活动。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者的心理逐渐成熟趋向多元化,旅游过程更注重对相互文化的体验,农村和郊区相对于城市来说,天地光阔,自然风光秀美,空气清新,加之和城市相异的文化,对于生活在紧张、拥挤、繁杂、宣嚣、多污染的城市中的居民有巨大的吸引力。当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就产生了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是现代旅游业中的一项新事物,然而它却以极快的速度在各国发展起来。我国地域广阔,自然景观差异很大,农业资源丰富,乡村民风民俗丰富多彩,有着发展乡村旅游的优越条件。乡村旅游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新的休闲产品,而且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资源,维护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开发乡村旅游资源是我国旅游事业不断发展及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主要有如下几点现实意义: 1、有利于加强城乡文化交流,改变农业生产落后的观念 通过城市居民的参与活动,把先进的科技知识带到乡村,有利于科技推广;

旅游景区生态化管理的策略

旅游景区生态化管理的策略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觉醒和生态旅游的发展,旅游生态化逐渐成为一种新的旅游理念,成为当代旅游的重要特征和发展趋势。这就给景区实施生态化管理提出了要求,并提供了景区生态化管理的发展空间。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对生态化管理方法的研究将会是景区管理界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一、景区生态化管理的内涵 1.生态化管理的内涵 所谓景区生态化管理,最简明最朴素的解释,就是景区按照生态学观点和理论进行的全程管理活动,实现景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是一种现代化的景区管理模式。 狭义的生态会景区管理就是对景区生态活动的管理,即对生态旅游活动的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和协调。生态化管理广义上是遵循生态学原则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对自然景区的旅游活动进行开发和管理。所以景区生态化管理不仅仅局限于对生态旅游活动的管理,应该包含更多内容。 广义的生态化景区管理可概括为以下几个主要内容:景区的生态化规划、景区的生态化设计、景区的生态化管理(包括对景区利益相关者的管理)、景区的生态化理念以及对景区内生态容量的控制,以实现景区管理的生态化。

2.生态化旅游景区管理的原则 资源整合原则。景区内资源由于地域分异规律的影响表现出一定的地域差异性和地域特色性,为了合理利用和开发景区内旅游资源,必须对其进行整合,包括旅游资源的类型、等级整合、空间结构的整合。从整体的角度出发,对景区内旅游资源进行调查、评价其价值以及构建层次分明的资源等级体系。 利益协调原则。利益协调主要指对景区开发旅游活动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进行协调,这是景区生态化管理的一个重要的思想。利益相关者是景区旅游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只有处理好他们之间的利益关系,才能使景区的旅游业得以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原则。生态化的景区管理是景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化。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在发展过程中遵循三条基本原则:生态可持续性、社会和文化的可持续性以及经济可持续性。 二、景区生态化管理的策略 生态化景区管理的表现形式体现在外在的硬件和内在的软件上。外在的表现形式主要指景区景观的规划设计以及旅游容量的设计,首先要在景区景观的外观上传达给旅游者生态的意识,在视觉上给以生态的冲击;而内在的表现形式则主要体现在对旅游者、旅游企业的生态管理和当地居民的参与上。下面笔者从两方面来探讨景区生态化管理的策略。 1.景区生态化规划

生态旅游及其类型浅析

生态旅游及其类型浅析

摘要 生态旅游近几年来在我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作为绿色旅游消费,被认为是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且必然的选择。生态旅游的类型极多并且是一种依赖当地资源的旅游、旅游对象是原生、和谐的生态系统,生态旅游已成为当前世界上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一个产业。同时生态旅游也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价值的综合体现。发展生态旅游,不仅有利于优化自然生态环境和旅游产品结构,促进资源实现市场价值,而且对提高城市知名度,强化旅游“富民”功能,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浅析了生态旅游的类型以及对我国生态旅游发展趋势及前景进行简要分析,以便更好的发展生态旅游。 关键字:生态旅游生态旅游类型浅析发展趋势和前景

目录 1 绪论 (1) 2 生态旅游的概念 (2) 3 生态旅游现状 (3) 4 生态旅游的类型 (5) 4.1 陆地生态旅游 (5) 4.1.1 森林生态旅游 (5) 4.1.2 草原生态旅游 (5) 4.1.3 荒漠生态旅游 (6) 4.1.4 湿地生态旅游 (6) 4.2 水体生态旅游 (6) 4.2.1 海洋生态旅游 (6) 4.2.2 河流生态旅游 (7) 4.2.3 湖泊生态旅游 (7) 4.2.4 温泉生态旅游 (7) 4.3 人工生态旅游 (8) 4.3.1 农业生态旅游 (8) 4.3.2 城市生态旅游 (8) 4.4 文化生态旅游资源 (8) 4.4.1 宗教生态旅游 (8) 4.4.2 民俗生态旅游 (9) 5 我国生态旅游发展趋势和前景 (9) 总结 (11) 致谢............................................. 错误!未定义书签。参考文献.. (12)

生态旅游论文(DOC)

生态旅游发展模式浅析Analysis of eco-tourism development model 院系经济与管理学院 专业旅游管理 班级0208401 学号2010020804032 姓名蔡希庆 指导教师朱恒峰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2011年10月

摘要 生态旅游(Ecotourism)作为绿色旅游消费,被认为是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且必然的选择。生态旅游一产生,便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年增长率达20%-25%。近20年来,生态旅游作为一种天人合一的游憩方式,作为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旅游行业的实践,作为旅游业的一种思维革命,正日益受到各国旅游业界和生态学界的重视而风靡全世界。生态旅游已成为当前世界上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一个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是旅游业中最新的国际流行色,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本文浅谈了生态旅游的发展背景与发展模式,从现存的一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并对生态旅游未来的发展寄予了很大的希望。生态旅游的发展模式依赖于各地的自身背景,与自然资源等先天性还有后天人们的环保意识与V-J云功等息息相关生态旅游是以生态旅游资源为前提,生态旅游业是各地政府和旅客青睐的产业。生态旅游又保护自然环境又维护当地人民生活,更多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针对现在旅游业发展中出现的种种环境问题,世界各国都根据各自的国情,开展各具特色的生态旅游。。只要天时地利人和。生态旅游的发展肯定有非常广阔健康的前景。 关键词:生态旅游;发展模式;技术创新

Abstract Eco-tourism (Ecotourism) as a green tourism consumption, is considered to be the first to achieve sustainable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the inevitable choice. Eco-tourism a generation, they show strong momentum of development, annual growth rate of 20% -25%. The past 20 years, eco-tourism as a way of Heaven recrea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as practice in the tourism industry, tourism as a way of thinking the revolution, are increasingly subject to national eco-tourism industry and the academic and popular attention the world. Eco-tourism has become the world's fastest growing, most dynamic industries and a new economic growth point, the tourism industry in the latest international fashion color, is a beautiful landscape. On this background the development of eco-tourism and development mode, some of the problems from the existing a number of recommendations, and future development of eco-tourism has placed a great deal of hope. Eco-tourism development model relies on its own over the background, and there are natural resources such as congenital and acquired VJ people's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is closely related to eco-tourism and other cloud features is the premise of eco-tourism, eco-tourism is favored by local governments and tourists the industry. Eco-tourism while protecting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preserving people's lives, more of the natural landscape protec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Tourism development now appear for the various environmental problems, countries in the world according to their respective national conditions, to carry out different features of eco-tourism. . As long as favorable factors. Eco-tourism development will certainly have a very broad health prospects. Keywords:Eco-tourism;Development model; Technology Innovation

我国生态旅游发展前景

我国生态旅游发展前景 ——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班级: 学号:20 姓名:黄松

我国生态旅游发展前景 摘要:生态旅游是以生态学原则为指导,以自然区域和一些特定的文化地域为旅游对象,旅游者在欣赏自然景观和了解生态现象的同时受到环境教育,以保护自然和人文旅游环境为宗旨,并能使当地居民受益的一种可持续的旅游。 生态旅游是世界旅游活动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从旅游发展的角度看,生态旅游是近年世界旅游业中增长最快的部分,年增长率达到25%~30%,生态旅游俨然已成为世界性旅游的潮流,并将成为21世纪国际旅游的主流。以下针对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的十大重点领域进行前景分析。 内容: 一、风景名胜观光旅游 风景名胜资源,系指富集着以独特自然景物和悠久历史文物古迹取胜,以景物环境为载体,人类实践创造的,有普遍社会价值的优秀财富。我国山河壮丽,景观奇特,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具有丰富的风景名胜资源。 依托丰富的风景名胜旅游资源,以下几种主要模式适合风景名胜旅游资源的开发:(1)科学考察为主导的风景名胜旅游。可以开展此类旅游的有黄龙寺九寨沟风景名胜区、五大连池等。(2)历史古迹类风景名胜旅游,如古长城、八达岭十三陵风景名胜区等。(3)文化类风景名胜旅游,如我国的四大佛教圣地的普陀山、五台山、峨眉山、九华山等风景名胜区。属古石窟艺术文化的,如我国的麦积山、龙门、云冈、敦煌等风景名胜区。(4)自然类风景名胜旅游,如桂林漓江山水、庐山、秦皇岛北戴河、承德避暑山庄、海南三亚等。(5)民族风情观赏类风景名胜旅游,如内蒙古草原风光、海南黎族村寨等。(6)现代工程观赏类风景名胜旅游,如长江三峡大坝、南京长江大桥等。 二、红色旅游 “红色旅游”是指以革命纪念地、纪念物及其所承载的革命精神为吸引物,组织接待旅游者进行参观游览,实现学习革命历史知识、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振奋精神、放松身心、增加阅历的旅游活动。“红色旅游资源”指的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新中国成立以前,包括红军长征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等重要的革命纪念地、纪念物及其所承载的革命精神。从地域范围上,主要是指革命老区和红军长征线,但以长征沿线为重点,这就形成了井冈山、瑞金、韶山、遵义、延安、西柏坡一条“红色”主线。国家大力培育的重点红色旅游区包括:以上海为中心的“沪浙红色旅游区”;以韶山、井冈山和瑞金为中心的“湘赣闽红色旅游区”;以百色地区为中心的“左右江红色旅游区”等。围绕着“红色旅游”线路开发与挖掘沿线的旅游资源,可以形成上下一线的旅游链条,形成当地旅游资源的整体联动,进而促进本地旅游经济上档次、上水平,促进本地经济快速健康地发展。 三、民俗旅游 民族旅游以观赏、理解以及参与地域性风土人情为目的,特别适合于较短时段、较短路途的乡村旅游。它主要是将旅游区纳入文化之中,进而展示区域文化特征。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民族及支系,都有自己传统的民族文化,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生活习性,各地区、各民族的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建筑文化、交通、宗教、节庆、婚丧、礼仪、集市等都具有特色,并富有极为强烈的可视性和独有的观光魅力。 根据资源的特点,民俗旅游开发方式应该采取多种模式:(1)集锦荟萃式,如深圳的中国民俗文化村、北京的中华民族园等;(2)复古再现式,杭州和香港的宋城、无锡的唐城、吴文化公园均属于此类;(3)原地浓缩式,如当地政府或投资商在当地觅取合适地段,建以当地民俗文化为主题的主题公园,集中呈现民俗精华,如海南中部的苗寨和黎寨风情园均属此类;(4)原生自然式。它是在一个民俗文化相对丰富的地域中选择一个最典型、交通也

乡村旅游产业链问题及计策

乡村旅游产业链问题及计策 一、武陵山片区乡村旅游产业链问题分析当前武陵山片区乡村旅游发展仍存在较多问题,如产品结构设计、产业集群及产业链延伸存在明显的不足,对农村其他产业经济的拉动作用还不明显。 因此十多年来,武陵山片区乡村旅游在深受到城市游客青睐的同时又面临着早期粗放型旅游产业结构所带来的诟病。 1乡村旅游产业链整合薄弱。 1受地区经济落后的影响,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间缺乏横向合作,产业融合度较低,导致产业链过窄。 旅游产业链中核心部门协作意识不强,造成产业链过短。 例如酉阳桃花源,具有丰富的民俗和自然旅游资源,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与其他产业的联动不明显。 2在旅游产业发展中,无论政府、企业还是学术界都比较重视旅游产业的区域竞合,而略微忽视区域内旅游产业链条的构建和旅游企业之间的分工协作,乡村旅游与其他形式的旅游联系较少,整个旅游产业内部的互动不明显。 3缺乏龙头企业带动。 一般旅游产业链的核心企业是旅游景区,但武陵山乡村旅游起步较晚,旅游企业还未形成规模,使得在产业链内难以找到核心企业,或者由于核心企业规模小而难以发挥其领导作用,导致乡村旅游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下降,影响了其可持续发展。 2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粗略化,产业链条较短。 1产品结构单一、泛化。

当前武陵山区乡村旅游产品多处于粗放型发展阶段,表现为农业观光、民俗村寨游览、农家乐等方式。 由于受资金、技术、创新等多方面因素制约,各地乡村旅游产品大多缺乏市场定位,开发一味模仿,造成乡村旅游产品标准化、模式化。 2产品形象表征化。 许多乡村旅游产品只是表层开发,缺乏深度加工和创新设计,文化品位较低、特色不明显,难以让游客感受和体验乡村旅游地的形象。 例如从酉阳到湘西的一些土家族村落旅游开发,仅是从民居建筑、服饰、特色商品这几方面进行浅层开发,产品文化内涵缺失。 3产品附加值低。 围绕旅游产业的六大基本要素去分析乡村旅游产业价值链,在游客的消费结构中购物、娱乐要素附加值较高,而吃、住、行、游等基础要素的附加值相对较低。 例如农副土特产品的分散经营且加工程度较低,难以形成品牌化、规模化经营。 旅游企业对高附加值区块挖掘不够深入,旅游商贸业、娱乐业发展动力不足。 3缺乏营销渠道建设。 虽然政府对乡村旅游发展支持力度较大,但武陵山区经济基础落后,大多数旅游企业和乡村旅游经营户经济实力不强,在管理上各自为政,缺乏整合意识和品牌意识,资源与资金没有形成合力。

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东北师范大学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 东北师范大学 毕业论文 课题名称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学生姓名:赵红 联系方式: 准考证号:9 专业:旅游管理 2011年8月15日

<论文摘要> 生态旅游已经被确定为世界旅游业中迅速发展的领域。该文针对中国生态旅游发展的十大领域,即风景名胜观光旅游、红色旅游、民俗旅游、体育旅游、考察/探险旅游、观光农业旅游、湖泊湿地旅游、山(岳)地旅游、草原旅游和森林旅游等的发展前景做了分析,以期为提高我国生态旅游业得竞争力提供借鉴。分析了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与发展原则,随着生态旅游的出现与发展,关于生态旅游的研究也应运而生。从生态旅游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中,人们逐渐认识到旅游的长足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着矛盾,踢出了可持续发展理论,并认识到发展生态旅游的必要性生态旅游发展的广度深度都远远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人民对生态旅游消费的需求将进一步上升,生态旅游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因此,研究和探讨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趋势及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建议;对策

目录: 一、生态旅游的概念…………………………………………………………. 二、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1)生态旅游是一种满足高品位游客需要的旅游活动。…………………. (2)生态旅游是一种借助与外部旅游资源的旅游活动…………………….. (3)生态旅游是一种带责任感的旅游…………………………………………. 三、我国生态旅游地的类型……………………………………………………… (1)森林休憩生态游………………………………………………………………… (2)草原风情生态游………………………………………………………………… (3)湿地观鸟生态游………………………………………………………………… (4)沙漠探险生态游…………………………………………………………………. (5)农业体验生态游…………………………………………………………………. (6)海洋度假生态游………………………………………………………………… 四、我国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一)旅游资源的粗放开发和盲目利用。…………………………………………(二)风景区生态环境系统失调.。………………………………………………….(三)风景区环境污染严重………………………………………………………… 五、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一)加强森林公园建设,保护森林资源。………………………………………. (二)统一规划、有序开发。…………………………………………………………(三)增强环保意识,强化法制观念。…………………………………………… 六、现阶段我国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国民生态意识淡薄………………………………………………………………… 2、缺乏必备的景区规划和监管机制………………………………………………… 3、生态法制的有待完善和健全……………………………………………………

中国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和发展未来的思考

中国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和发展思路的思考 关键词生态旅游中国前景可持续发展 摘要:随着人类文明的进一步发展,生态环境越来越引起全世界广泛的重视。为了兼顾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生态旅游概念顺势而生。我国生态旅游起步迟,但基础雄厚,发展快,我们应加大投入和策划,让生态旅游在我国普及起来。 一生态旅游的概念 “生态旅游”这一概念是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墨西哥专家豪·谢贝洛斯拉斯喀瑞(H.Ceballos-Lascurain)在1983年首次提出来的。生态旅游是指在一定自然地域中进行的有责任的旅游行为,为了享受和欣赏历史的和现存的自然文化景观,这种行为应该在不干扰自然地域、保护生态环境、降低旅游的负面影响和为当地人口提供有益的社会和经济活动的情况下进行。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 二中国旅游业现状 随着经济的增长、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工业化却使得我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面临下降的威胁。虽然这些年旅游业价格一再下跌,广大百姓也可以享受的起旅游花费,但是普通的走马观花式的旅游已经无法满足游客需求。现在人旅游的目的更多的在于享受清新、轻松、舒畅的自然与人的和谐气氛,探索和认识自然,增进健康,陶冶情操,接受环境教育,享受自然和文化遗产,所以回归大自然、欣赏大自然美景、享受原野风光和自然地域文化的需求无法满足。 然而同时,许多旅游区已不同程度地遭受到污染和破坏有些旅游区的环境和生态污染十分严重,过度的人工开发,过度的谋取暴利,环境已经不堪重负,旅游业的能否进一步发展成了问号。所以只有促进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运转,保护生态环境免遭破坏,让旅游和保护均有收益时,旅游业才能长期可持续发展。 三中国生态旅游现状 1982年,中国第一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建立,将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此后,森林公园建设以及森林生态旅游突飞猛进的发展,至1999年初全国已经建起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森林公园近900处。从1956年开始建立第一批自然保护区以来,至1997年底,共建各类自然保护区932处,其中国家级的有124处,被正式批准加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的有14个。中国共有512处风景名胜区,总面积达9.6万平方公里。在1999年,四川成都借世界旅游日主会场之机推出了九寨沟、黄龙、峨眉山、乐山大佛等景点,开发生态旅游产品。随后,湖南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举办国际森林保护节,推出武陵园等生态旅游区。以湖南和四川为起点,生态旅游逐渐在全国范

旅游产业链

旅游产业链 标准化工作室编码[XX968T-XX89628-XJ668-XT689N]

旅游产业链 百科名片 旅游产业链就是为了获得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旅游产业内部的不同企业承担不同的价值创造职能,共同向消费者提供产品和服务时形成的分工合作关系。 1.旅游产业链的内涵。 自1990年傅国华提出“产业链”一词以来,国内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概念界定和相关的研究。然而,至今有关旅游产业链的研究还相对缺乏,对其内涵的理解也存在较大的分歧。笔者认为:旅游产业链就是为了获得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旅游产业内部的不同企业承担不同的价值创造职能,共同向消费者提供产品和服务时形成的分工合作关系。 2.旅游产业链结构分析。 旅游产业链是以旅游产品为纽带实现链接的。从整个旅游过程来看,提供旅游产品的不同行业组成了一个链状结构,游客从旅游过程的始端到终端,需要众多的产业部门向其提供产品和服务来满足他的各种需求。其中,不仅包括: 旅行社交通部 门 餐 饮 酒 店 景区景 点 旅游商 店 旅游车 船 休闲娱乐设 施 等旅游核心企业,还关联到: 农业园 林 建 筑 金 融 保 险 通 讯 广告媒 体 政府和协会组 织 等辅助产业和部门。 前者构成了产业链的链上要素,后者为产业链的动态链接与正常运营提供必要的保障和支持。 3.旅游产业链的定义。 基于旅游者需求的旅游价值链界定。旅游者的需求拉动了旅游产业要素的形成,因此旅游产业链的界定也常从旅游者需求角度出发。如李丹枫等认为,旅游产业链是指旅游消费者从获得旅游信息并决定进行某次旅行、经过空间移动,到最终实现旅游体验这一系列的活动过程中,因吃、住、行、游、娱、购等旅游消费涉及的企业分属不同的产业类型而形成的一种产业链接关系(李丹枫覃峭 & 张林, 2009)。何建民提出,对于常规旅游来说,旅游价值链包括: 目标顾客的选择定 位 产品设 计 价格制 定 渠道选 择 形象推 广 等(何建民, 2007)。 这类概念都强调产业链始于旅游者空间移动,止于旅游者旅游消费体验的实现,是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相关企业的集合。这种界定方法使旅游产业

生态旅游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生态旅游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为推动“旅游活县”战略,促进我县生态旅游大发展,**年6月下旬至7月中旬,由县人大教科文卫工委牵头,抽调部分人大代表、县旅游局相关领导和人员组成调研组,先后到盘龙、凤鸣、南溪等街道乡镇的乡村旅游点和重庆秀山、酉阳县,就如何加快我县生态旅游发展进行了调研考察。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旅游产业,按照“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的要求,以“增A添星”创建活动为载体,着力实施“旅游活县”战略,狠抓旅游项目建设,重点景区打造快速推进。 **年,全县接待游客达到16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4亿元,分别比上年度增长30.1%和37.7%。**年1—6月,全县接待游客102.7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8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94%和24.**%。 (一)景区建设步伐加快 一是龙缸景区通过精心规划,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设施建设,实现成功开园并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目前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各项工作进展顺利。县城至龙缸景观廊道——“百里画廊”,目前已分片区在沿线道路旁栽种部分景观和经济植物;二是**景区提

档升级加快推进,完成了南滨路油化工程、桃园步行街等建设;启动旅游码头、游客接待中心、生态广场、停车场、征地拆迁及景区绿化工作;三是三峡梯城景区完成了磐石城、龙脊岭公园、登云梯、三峡文物园、下岩寺等景点的硬件建设,游览、安全、卫生、邮电、旅游购物配套设施建设等进一步完善,**年申报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现已通过验收并授牌。 (二)乡村旅游前景向好 近年来, 各乡镇(街道)把乡村旅游作为产业发展的重点,全力打造,各显特色。一是乡村旅游节庆活动靓点纷呈。栖霞油菜花节、水口荷花节、巴阳枇杷节、宝坪红高粱节、蔈草采茶节、平安钓鱼节、盘龙美食节、清水土家女儿会等10余个乡村旅游节庆年年举办,已成为旅游发展的热点。二是以“农家乐”、“果农乐”、“牧家乐”、“休闲茶园”为主体的乡村旅游发展较快。目前,全县有农家乐100余家,其中星级农家乐20家,日接待能力10000余人次。三是从提升生态旅游的文化品位和服务档次入手,推动了乡村旅游产品生产开发。桃片糕、票草牛肉干、歧阳茶、巴山妹刺绣、中蜂蜂蜜、黑木耳、**草编、云艺木制工艺品等为代表的旅游商品生产企业10余家,从业人员600余人。我县的乡村旅游逐步成为市民及周边区县游客的重要休闲方式,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

论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

论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近年来,生态旅游以其对坏境的关注,对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多重维护得到了广泛地认同,被看做是实现可持续旅游的最佳形式。本人通过旅游实践及相应的专业学习对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及对策进行了浅析。 一、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中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具备许多开展生态旅游的优势, 但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生态旅游特殊专项化与经济效益之间的矛盾 就目前我国大众旅游的发展态势而言,其对生态坏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而生态旅游是实现可持续旅游的一种发展模式,比大众旅游更注重对当地自然和文化的保护、更注重对旅游者的教育,消费高于国内大众旅游的消费水平,是高层次的旅游活动。所以从目前我国的形势来看,生态旅游应该是特殊专项化的,但特殊专项化能带来保护资源所需要的大量资金吗?就目前来说我国生态旅游正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各个方面都不成熟,开展还受到诸多限制,其接待人数、经济收入是主要的考核指标,恐怕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难以担此重任。所以这就造成了生态旅游特殊专项化与经济效益之间的矛盾。在这方面的案例依据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张家界武陵源,为了经济利益进行无节制、超容量的开发。(二)生态旅游地差别迥异,认证标准难以统一 在生态旅游泛化现象日益严重的推动下,不少专家学者投身于生态旅游的认证和标准的建立,以期能在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通行,通过此认证标准的就是生态旅游景区,打造生态旅游的示范基地,统一规范“混乱”的生态旅游市场。但随着生态旅游的发展,生态旅游标准的发展呈现多样化的特征,认证项目数量急剧增加,但只有少数的国际性标准正在形成和推广。还有很多认证体系是建立在国外经典的认证体系基础上的,但盲目采用舶来发达国家的标准,不利于我国对生态旅游的发展和引导规范。各个生态旅游地的资源特色不同,所认证的重点和核心要素不一,很难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的标准。 (三)生态旅游的经营管理模式不成熟 生态旅游的经营管理的主要对象是政府、企业、社区、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者,构成生态旅游的利益相关者。由于我国的生态旅游正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各个方面的发展都受到很多的限制:我国政府关于生态旅游开发、建设、保障、检测等方面的政策法规尚未建立;企业无论是对生态旅游产品开发的理论与实践,还是对生态旅游经营管理人才队伍的培养都没有优化的模式;社区是被动的承受对象,教育培训和参与旅游的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自然保护区的设施设备、环境评价、容量控制等问题尚未解决;我国公民的生态意识还有待提高,对其行

旅游景区规划要体现生态化

传统景区发展存桎梏景区亟待升级 传统的景区一般以观光为主,但是传统的观光景区已经无法适应旅游产业日趋成熟化和游客需求扩大化的要求,传统观光型景区主要存在三个问题: 一、缺乏统一管理,布局不合理。传统观光景区主要是依托良好的自然环境和区位优势迅速发展起来的,在景区规划初期缺少合理科学的规划和设计,没有统一的建设标准。面对景区的进一步发展,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也伴随而来,例如景区的接待能力明显不足、景区的配套无法跟进等,这都需要基于传统的景区改造升级。 二、发展存在滞后性,潜力不足。一些传统的景区发展滞后,无法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在传统旅游中,游客只是四处观光,随着旅游业地发展,旅游的型式也在不断发生着改变。据权威数据调查分析,在现阶段世界旅游市场中,休闲旅游占到了62%,这一数据表明休闲度假旅游在世界范围内已经占据了旅游的主流。虽然我国的休闲度假旅游开展较晚,但是已经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休闲度假游地黄金时代也即将到来。目前景区简陋的服务和硬件条件落后与火爆的市场矛盾已经越来越明显。发展滞后将阻碍传统景区向休闲度假景区转变。 三、旅游产品单一,项目设置匮乏。传统的观光型景区旅游产品单一,缺少高档次、国际水准的旅游产品,没有形成自持的主打国际性品牌,旅游项目设置匮乏,类型大同小异,缺乏互动性和体验性产品。普通观光型景区很难将文化融入进去,而文化营销才是景区经济发展的重点,对于文化的发掘不能只存在于对外形的渲染层面。除此之外,旅游收入只靠门票和场地租赁,综合效益低。 现代景区规划要突出生态化 在现代景区规划中要突破规划传统景区的意识,,旅游景区规划主要发展方向是旅游景区的生态化发展,主要表现在:旅游景区项目的生态化、旅游景区布局的生态化以及旅游景区管理的生态化三方面。

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情况介绍

柴河村旅游产业发展情况介绍 一、基本情况 柴河村位于吉利区北部岭区,东靠锦屏岭,西邻焦柳线,南望母亲河,全村386人,党员14人,分居四个自然村(行洼、小柴河、大柴河、何咀),总面积3260亩,其中耕地面积1662亩,荒山荒沟1200亩,水库面积400亩。目前,村内常驻人口不足百人,多数村民在城区购房居住、经商、务工。 二、发展思路 柴河村按照“党建引领、自觉融入,主动服务、共享共建”的思路谋振兴。围绕画家村建设,盘活废弃民居,打造以书画写生为特色的体验式旅游点;围绕北魏驿镇建设,统筹做好配套商业服务;围绕村内泉眼规划自驾游旅游项目等,在发展乡村旅游、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道路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三、工作开展情况 (一)依托重点项目,实现资源共享。北魏驿镇项目。该项目位于万佛山石窟东南柴河行洼村,旨在为游客打造一个寻古探幽、休闲娱乐的古建筑展示和商业区,再现北魏时期历史风貌。柴河村扎实做好项目配套商业服务工作。今年年底,北魏驿镇将对外开放,柴河村村计划在北魏驿镇建设门面房六间,成立柴河村旅游开发合作社,提高村集体经济

创收能力。画家村项目。画家村已征集院落20余处,与12位画家签订租住协议,已完成修复的有村里有个家、画家驿站、太极书院等8家。其中,太极书院举办的太极拳培训常年班正在火热招募中;集书画展览、创作、交流为一体的“画家驿站”、集微电影创作、红色文化展示、民俗文物展览为一体“吉诚文化传媒影视基地——村中有个家”现已正式对游客开放。 (二)依托资源优势,谋求自身发展。柴河文化底蕴丰厚,有汇集国内外书法名家作品1500余件,碑刻770件的柴河镌苑碑林;有开凿于北魏时期的万佛山石窟。万佛山石窟是一处占有重要地位的汉化鲜卑窟,其拥有帝后礼佛图的洞窟之多、浮雕画面之广,仅次于巩义市的石窟寺。其精妙的石刻造像、丰富的艺术想象、精湛的雕刻技法,也是中国美术史上的一朵奇葩。 柴河村党支部立足实际,谋求自身发展,增加群众收入。一是流转土地收益。目前该村共有可用土地1300余亩,其中北魏驿镇项目流转闲置土地300亩,每年可为群众创收15000元;二是务工收入。重点项目的用工需求可以解决部分村民的就业问题,增加群众收入;三是北魏驿站项目商业用房可以让一部分群众从事商业活动;四是画家村的日渐成熟,可以带动群众发展餐饮、旅社等产业。

旅游产业链

旅游产业链 什么是旅游产业链 旅游产业链就是为了获得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旅游产业内部的不同企业承担不同的价值创造职能,共同向消费者提供产品和服务时形成的分工合作关系。旅游产业链是以旅游产品为纽带实现链接的。从整个旅游过程来看,提供旅游产品的不同行业组成了一个链状结构,游客从旅游过程的始端到终端,需要众多的产业部门向其提供产品和服务来满足他的各种需求。其中,不仅包括旅行社、交通部门、餐饮、酒店、景区景点、旅游商店、旅游车船以及休闲娱乐设施等旅游核心企业,还关联到农业、园林、建筑、金融、保险、通讯、广告媒体以及政府和协会组织等辅助产业和部门。前者构成了产业链的链上要素,后者为产业链的动态链接与正常运营提供必要的保障和支持。 旅游产业链的特点[1] 中间性。产业链条上的企业之间不是简单的市场关系,而是一种长期战略联盟关系。与纵向一体化不同,产业链是独立企业间的联合,与企业联合不同,产业链中的企业联盟在各方承诺的关键性领域中能像单一公司那样运作。旅游产业链既不是简单的市场交易关系也不属于纯粹的企业组织关系,而是一种介于宏观和微观之间、同时具有微观和宏观特征的中间组织,是一种具有市场的组织和组织的市场特点的中间组织。 链核特殊性。产业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控制,将各节点企业直到最终用户连成的整体中间经济组织。核心企业是产业链的链核,协调产业链中不同节点企业的行为。在传统产业链中,往往是以市场前景比较好、科技含量比较高、产品关联度比较强的优势企业为链核,通过这些链核前后联系形成链条。在旅游产业链中,处于链核地位的不是旅游产品或服务的生产商,而是担负着大量组织协调工作的大型旅行社和掌握客源信息的旅游运营平台。对于自发形成的自驾游产业链体系,不存在核心企业。 网络性。传统产业链是基于产品工艺分工的纵向产业关联,表现为企业间上中下游关联形态。由于旅游产业综合性较强,决定了其产业链是基于旅游客流的网络状关联形态,核心企业和节点企业之间的关联复杂性更强,既有纵向关联(上游大型旅游商、下游景区、饭店、宾馆、导游、司机),也有横向关联(宾馆、饭店、景区、商品部门)和混合关联。 复杂性。旅游产品综合性决定了旅游产业链环节多,产业链各要素在数量、质量和层次结构上协调难度比其他产业大。此外,产业链中各个企业隶属于不同部门,它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旅游产业链呈现出高度复杂性。

生态旅游市场分析(终稿)

市场分析 一、项目背景 生态观光农业是一种以农业和农村为栽体的新型生态旅游业。近年来,伴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现代农业不仅具有生产性功能,还具有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人们提供观光、休闲、度假的生活性功能。随着收入、闲暇时间的增多,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竞争的日益激烈,人们渴望多样化的旅游,尤其希望能在典型的农村环境中放松自己。于是,农业与旅游业边缘交叉的新型产业一观光农业应运而生,拓展了农业发展的新空问,开辟了旅游业发展的新领域。 虽然生态旅游的最终目的是要改进旅游方式,促进生态旅游地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对生态环境即加以利用。但是,任何形式的旅游活动包括生态旅游,都会对旅游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发展生态旅游,不搞好规划,就可能导致严重的生态旅游环境的问题,就会阻碍旅游业得可持续发展。 生态旅游是世界旅游活动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从旅游发展的角度看,生态旅游是近年世界旅游业中增长最快的部分,年增长率达25%~30%,生态旅游俨然已经成为世界性旅游的潮流,并将成为21世纪国际旅游的主流。开展生态旅游可以认为是生态与旅游所组成的一个复杂的系统,其实质就是运用生态学细想指导包括旅游目的地、旅游者、旅游业在内的旅游系统的有序发展。 我国于上个世纪80年代后半期大力提倡发展生态旅游事业,它不仅大大推动旅游事业的发展,还把保护区、自然和文化遗产、观光农

业和农家乐庄园的建设带动起来,使得保护区的国家公园类型,例如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湿地公园、海岸公园、水利公园等蓬勃发展起来,在维护区域生态安全、繁荣地方经济和提高当地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在环境保护部和国家旅游局等相关部门的积极引导下,我国生态旅游发展近年来取得显著成果,生态旅游市场规模日趋扩大,生态旅游产业体系逐步完善,生态旅游环境保护得到加强,初步形成了以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湿地公园、地质公园和水利风景区等经营管理单位为载体的多类型的生态旅游目的地体系。 尽管近些年来我国生态旅游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多头管理、环境和资源被破坏、旅游基础设施生态兼容性差、相关环保法规与环境管理措施执行不到位,以及游客环境意识较薄弱等问题。必须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和形式,加强生态旅游管理,使中国生态旅游健康持续发展,努力实现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和谐的“双赢”目标。 二、项目建设可行性分析 1、项目符合国家及地方产业政策要求。 (1)国家政策 本项目属《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第9号令)鼓励类中“乡村旅游、生态旅游、森林旅游、工业旅游、体育旅游、红色旅游、民族风情游及其他旅游资源综合开发服务”三十四“旅游业”类项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