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堂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

在课堂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
在课堂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

在课堂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

《义务教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当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这一要求是并行不悖的。中华传统文化姿态万千,包罗万象,底蕴深厚,源远流长,因此,不仅是在朝读中,在语文作文课堂教学中,也应当渗透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们在阅读与写作中吸取思想的精髓,让他们走进迷人的戏剧、绮丽的诗歌、精彩的小说、醇美的散文之中去感受美丽的生活情趣。

我们追求兴味盎然的语文课堂,但现如今却似乎成为了一种奢侈。套路化、形态单一,为了把分数提上去,讲课的目的性很强,不论学生对文章理解的怎样,教辅书似乎总为学生提供了完美无缺的答案,至于深层次的理解和共鸣,对于文中所涉及的传统文化对学生的重要影响,教师总是顾及的较少。久而久之,语文教学就忽略了传统文化对学生的作用和重要的影响,学生提不起兴趣,并渐渐远离我们的传统文化,远离传统文化的濡养。如何让传统文化回归我们的语文教学,并让它发挥应有的作用呢?我进行了一些思考和实践。

把传统文化引入语文课堂教学,寻找两者的契合点。以《春酒》这篇课文为例。思乡,是本文一大主旨。故乡的一切与儿时的印象叠印在一起,辉映成一片快乐而感伤的迷蒙。作者琦君曾这样深情地说过:“像树木花草一样,谁能没有一个根呢?我若能忘掉故乡,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因此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教学目标的设计上我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思乡怀旧之情,并将传统文化中的乡土文化引入教学,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和建设家乡的责任感。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我首先通过情境导入的方式播放了一曲《另一种乡愁》来引起学生的共鸣,同时带领学生回顾了过往阅读积累中有关乡愁的作品来进一步营造思乡的氛围。走进文本后,通过赏析细节来体会蕴含在春酒中的美好情感。“我”的天真可爱,母亲的善良能干,乡人的淳朴厚道,在春酒、会酒席上不断氤氲起来,弥漫成浓浓的人情民风之美。正因为此,作者

在离开这样美好的快乐之乡后,深深地怀念起故乡来,即便是如法炮制的春酒也无法让作者品尝到往日的滋味,不是真正的家醅了。由于生活阅历所限,学生对于文章中所含的思念故乡、追思亲人的情感是不易感受的,因此我介绍琦君其人的身世和经历以及她的其他几篇类似的文章,以期使学生可以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达到对作品较为深刻的理解。在唤起学生情感共鸣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写下对自己的家乡风物的认识与体验,家乡美食、家乡盛景都成为了学生笔下生动的文字,流泻的情感。

小学数学教学心得 让数学文化走进课堂,让数学更好玩

小学数学教学心得让数学文化走进课堂, 让数学更好玩 静下心来思考;小学数学课堂中,数学文化的素材俯拾即是,如通过对数学与其他学科的关联,数学本身的特点,数学家的创造活动,数学发展史的挖掘都能提现数学的文化元素和内在价值.回忆自己教的内容: 如在讲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确定位置》时,可以介绍笛卡尔,他在生病时还一直思考如何把点和数结合在一起,而墙角的蜘蛛和蜘蛛网让他得到了启示,把蜘蛛看成一个点,蜘蛛的每个位置就能用一组数据确定下来,,他用一对有顺序的数表示平面上的一个点,创建了直角坐标系,让学生通过对数学过程的了解,使学生体会到一种活的,真正的数学思维过程,为学生创造一个探索与研究的课堂气氛。在五年级上册数学设计旅游方案活动中,让学生利用暑假时间,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完成这项活动,在整理自己旅游方案过程中,学生发现自己运用了很多看似和数学无关实际却紧密相连的内容,如学生学习如何用电脑制作图片,如何规划最优路线,如何合理安排时间。 在讲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倍数与因数后,出示韩信点兵故事,让学生猜测解答并让学生课后查一些有关中国剩余定理的资料,下节课汇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觉得数学不仅好学,还好玩。

要练说,得练看。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练看,就是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让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活动中,积累词汇、理解词义、发展语言。在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察于观察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察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 巧,“死记”之后会“活用”。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再讲六年级下册比例的时候可以给学生讲金子塔的高度这样有趣的小故事。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唐代

关于数学文化融入课堂

关于数学文化融入课堂 数学文化可以看作是由知识性成分和观念性成分构成的。知识性成分是指数学概念、定义与公式、数学方法、数学语言、数学问题等,它们以显性的、物化的形式表现数学;观念性成分是指数学思考、数学精神、数学意识和数学传统等,它们以隐性的形式反映数学。将数学文化融入课堂,不仅应当关注那些显性的数学知识,还应特别关注那些隐性的数学观念,需要把两者的教学有机融合起来,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数学,获得对数学的完整认识。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促使数学文化融入课堂: 一、在课堂教学中,数学知识的产生背景、数学的语言和问题、数学家、数学史以及数学在日常生活和其他科学中的应用等内容都可以教授给学生。低年级可侧重于讲授数学的语言及数学问题和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与其他学科的联系等,将数学知识情景化、过程化。高年级可以接触具体数学知识的产生背景、数学历史和数学家的故事等,整合延续数学的文化脉络。 二、在日常课堂教学中,要注重融合那些蕴含于数学知识的形成、发展和应用过程之中的意识形态和精神领域的因素,如数学的思想、方法、观念、意识、态度、精神和数学美等,在低年级可以侧重讲授数学方法,形成数学意识和观念,高年级可以侧重感受数学思想、精神和数学美。 二、数学教学课标中已鲜明地突出了数学文化的地位,突出以人的发展为本,强调全面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作为数学

教师,首先应深入理解课标,科学解读课标,领会课标中关于数学文化的指导精神,这样在日常的教学中才能自然地将数学文化和课堂融合起来。其次,要切实转变教育观念,牢固树立数学的文化教育观,努力提高自己的数学素养,了解数学历史背景,充实自身。

小学数学课堂应有的价值追求

小学数学课堂应有的价值追求[]学是一种文化,但在当前的数学课堂,原本属于文化范畴的数学,如今正渐渐丧失了它的文化意味“让数学变得文化些,还数学以文化之本来面目”,已经成为小学数学教学亟待关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本文就小学生数学学习中遭遇的现实问题引发思考,拟从数学课文化意味的本质、合理定位、达成策略来阐述作为数学课应有价值追求的数学文化,以期有效重构数学课堂文化。[]学文化 文化意味 达成策略 新课程以来,数学教育无疑也正在经历着一场洗礼,虽然短暂,我们却已深刻体会到了一种诸如“思潮”般的动荡。在数学教育这“繁荣”的背后,却只见其显平面化,虽“显赫”然而实质上却更加边缘化了,因为它远离了作为数学本身的博大精深和文明智慧,它越来越失却了数学本身的文化意味及价值追求……我们目睹着种种教学行为“误”入极端;我们亲闻呼唤数学传统回归的声音;我们追求着“数学化”和“生活化”走向平衡的课堂;我们更期待着以文化润泽的数学课堂。——作者题记 一、现实拷问:当前小学生数学学习最缺的是什么 童年的数学应该充盈着一种游戏化的精神,童年的数学应该

是五彩斑斓,充满想象的色彩。它瑰丽、神奇,富于想象力,常常能带领孩子走进一个充满无限遐想空间的数学世界。但新学期开学不久的一篇学生上交的数学日记却引发了我们 的思考:当前小学生数学学习最缺的是什么?(一个五年级学生的数学日记。) 数学日记能写些什么呢?数学日记有什么意思呢?数学有 什么用处呢?……遇到诸如此类问题的孩子不在少数,我们无需探寻其原因何在,但现实图景下,最根本的一点显而易见:孩子的数学学习缺少的正是一种“文化意味”。 童年数学对于他们来说,难道真是这样可望而不可及?学生生活在童年数学的世界之中该如何去触摸、领略数学那开阔、丰富、优美、甚而是动人心魄的一面?在当下的数学课堂,我们发现原本属于文化范畴的数学,如今正渐渐丧失了它的文化意味,变得不那么“文化”了。数学常被局限在自己的学科领域,以“科学”的姿态出现在儿童的学习过程中,对数学知识积累、数学技巧训练等工具性价值的过分关注;对蕴藏在其中的情感因素、人文价值忽视不见,正在使数学本该拥有的文化气质和气度一点点剥落、丧失。可以这么说,纯知识的技能教育已使得当今儿童的精神世界变得越来越 狭窄,他们的心灵越来越走向沉重和荒芜。也因此,我们时常遭遇类似这样的尴尬:学生努力学习数学的同时,逐渐地厌烦、冷漠数学;学习数学除了操练习题以外,数学很难进

(完整版)(以激发兴趣为目标的小学数学文化渗透策略实践研究)

(以激发兴趣为目标的小学数学文化渗透策略实践研究) 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一〕课题研究核心概念 数学文化:狭义的数学文化指的是:数学的思想、精神、方法、观点、语言,以及它们的形成和进展。广义的数学文化除上述内涵以外,还包含数学家、数学史、数学美、数学教育。数学进展中的人文成分、数学与社会的联系、数学与各种文化的关系等。 国内学者要紧从一般文化视角来看待数学文化,重视的是数学团体、个人在从事教学或者研究活动中呈现出来的特征、适应、约定和准那么。诚然,不同学者关于数学文化这一概念的界定基本上不同的,数学研究中的探究精神的存在、关于人类智慧文明的无限追求,以及数学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思想、精神、思维方式、方法和语言都能够算作数学文化的一部分。 数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同时其内部也包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数学中的计算方式、逻辑思考方式,均呈现出独特的数学之美,这是数学文化中引人入胜的重要一方面。而关于学习者来说,这方面或难以为其所理解和同意,因而,数学文化关于他们来说,应当是另外一种呈现模式。 渗透策略:教学策略是指教师在课堂上为达到课程目标而采取的一套特定的方式或方法。教学策略要依照教学情境的要求和学生的需要随时发生变化。 渗透策略是教学策略中的一种,指的是在潜移默化之中将文化理念植入到数学教学活动里面,用柔性教育的方式传达数学本身之美。将数学文化的思想和内涵渗透给学生,让学生对数学知识有了更高层次的理解和认识。 近年来,将数学文化与教学活动结合在一起,也是研究的一个重点。学者研究认为,目前小学数学教师本身数学文化的底蕴并不是很深厚,将数学文化和小学数学教学结合在一起的难度依旧比较大的。 〔二〕研究目的和所要解决的问题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如下: 通过本课题以小学数学教学为研究对象进行的实践研究,提升课堂活动的趣味性,增强学生关于小学数学的接纳程度,使得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受到轻松的氛围,学习得更轻松、有效。用柔性教育的方式传达数学本身之美。将数学文化的思想和内涵渗透给学生,让学生对数学知识有了更高层次的理解和认识,有效的提高学生的个人综合素质。 本课题所要解决的问题在于: 本课题能够解决目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学生兴趣不足、动力不够的问题,有效的提高学生的个人综合素质。课题组所在的学校正在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实验,之因此还要开展“以激发兴趣为目标的数学文化渗透”教学实验,是因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们发明,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活动当中,学生的学习缺乏动力,容易被畏难情绪所打倒。因而,教师要在教学活动当中不断的去挖掘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和形式中的文化特色,提升课堂活动的趣味性,增强学生关于小学数学的接纳程度,才能够使得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受到轻松的氛围,学习得更轻松、有效。而同时,从提升个人综合素质来说,了解同时掌握一定的数学文化也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从研究价值的角度上来看,在相关研究中,形而上的理论研究数量较多,实

让数学文化走进课堂

让数学文化走进课堂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以及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演化,人们逐渐认识到数学不但是一门重要的学习科目,数学还是一种文化,数学学习是一种文化教育现象.近年来,数学文化引起了相关教育学者的普遍重视,更多的教师开始关注数学文化的潜在作用,他们不再像往常一样,单纯注重数学解题技巧、数学学习方法、数学计算能力的普遍提高,而是更加注重数学的内在文化价值.本文基于数学文化的重要作用,对中学数学课堂中存在的文化交融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并对数学文化走进课堂提出了具体的发展策略,旨在汲取数学文化精华,让数学课堂熠熠生辉. 【关键词】数学文化;课堂教育;作用;策略 一、引言 从广义上看来,所谓数学文化就是数学家、数学教育工作者、学生的数学思维,数学科目与社会、文化的辩证发展关系,以及社会政治经济对数学文化的制约作用等;从狭义上看来,数学文化就是指数学科目本身的发展特点、学习思维、公式、方法、观点、概念以及它们的形成与演变过程. 古往今来,数学作为一种鲜明的文化现象,已经被广大教育者以及学生所认可,但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由于

教师将过多的精力放在了数学题目研读、数学方法寻找以及数学能力提高上,很少提及数学文化,便导致了数学文化不能深入人心,只能作为粉饰数学课堂的一种表面现象而普遍存在.由于大部分教师只是将数学文化理解为一种学习、掌握、计算、教授以及探索的机械性学习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热情也会大打折扣,只有真正地感悟数学思想、理解数学知识的内涵、认真体会数学思想,才能发挥数学文化的潜在力量,将数学文化更好地应用于课堂教学中. 二、让数学文化走进数学课堂的重要意义 (一)更好地体现文化价值,提高学生的数学认识 让数学文化走进课堂教学中,可以更好地体现数学学科的文化价值,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数学文化.将数学解题思想与深入探究能力具体结合起来,通过理性思维方式,更好地体现数学学科的严谨性与逻辑性,从而让数学科目走进学生的实际生活.通过体现数学文化价值,揭示数学题目的基本规律与内涵,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更加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认识. (二)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提高教师的数学能力 以往教师通常将教学重点放在数学题目的计算、讲解、反思以及探究方面,而很少关注数学科目所体现的文化内涵,比如,数学题目的思?S探究方向,学生的解题切入点以

数学史知识融入课堂教学的意义

数学史知识融入课堂教学的意义 数学史作为数学文化的重要历史资源,蕴藏着丰富的哲理和理论内涵,展现了人类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献身科学的拼搏精神,对人类研究数学、掌握数学、创新数学等方面具有深远的意义和积极的影响。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要“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这一基本理念,深刻揭示了数学史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如何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我认为将数学史与数学教学适度融合是一个重要的、有效的方法。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数学史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数学知识,有助于学生掌握数学思想方法树立正确的数学观,提高数学应用意识。因此,作为课堂教学主导者的数学教师应该选择适当的方式将数学史知识融入课堂教学,使数学史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在教学中引入数学史可以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传统的数学课堂中往往通过严谨的推理,重复性的练习等巩固数学知识,这种教学方式存在缺乏人性化、与生活脱节等问题,影响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在课堂上感受不到学习的愉悦,从而厌倦数学,畏惧数学,对学习数学失去信心,最后导致放弃学习数学。由于学生对新鲜事物所具有的好奇心,数学史知识的引入则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改善数学课堂教学气氛,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新课教学中,课题的引入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引入的方法灵活多样的。如果课题的引入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则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新内容的接受,反之对学生有消极的影响。在教学中利用数学史引入课题,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求知欲,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学习等比数列前 n 项和的公式时,可以将著名的棋盘问题来引入课题;再如在教学过程中适时介绍一些著名数学家的成长轶事、源自日常生活的数学名题、在自然科学中被精彩运用的数学知识等数学史知识,都可以使学生与数学的“亲近感”,减小学生与数学“距离感”,消除学生对数学的“畏惧感”,进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 二、在教学中引入数学史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 数学与生活的严重脱节,使多数学生都认为数学远离生活,在生活中并无实用价值,只是数学家们抽象思维的产物,数学的学习仅仅为了应付考试。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数学史的知识,可以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人们生产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学科,是人类在认识自然、改善自然的过程中慢慢发展起来的学科。经过了各个时期的数学家们的不断钻研,使得现在的数学体系得以完善和发展。通过对数学史有关知识的学习与了解,则可以在教学中把数学概念的演变过程和数学方法的应用实例呈现给学生,不仅有助于加深学生理解概念和方法,更有助于学生全面、系统的掌握数学知识内容。 例如,在学习对数时,教师往往只是介绍对数式与指数式的

2019融入数学文化丰富学生认知小学数学老师听专家讲座有感语文

融入数学文化丰富学生认知——小学数学老 师听专家讲座有感 本学期一开始,学校就安排参加各种专家的讲课与讲座,从王昌胜老师的“小学教材分析”到“国培计划”中李士錡教授的“认识数学学习的复杂性”、吴正宪老师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艺术”,无一例外地提到了数学文化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与融合,加上之前我自己阅读了方启明教授的《数学文化》一书,对于小学数学课堂中数学文化的输出与输入颇感兴趣,同时也很困惑如何在自己的课堂上合理的引入数学文化,丰富学生对数学的认识。 从华东师范大学王教授探究《圆的周长》一课中圆周率的历史谈起,学生耳熟能详的就是祖冲之对圆周率的贡献,从而会误以为圆周率就是祖冲之计算得出的。准根溯源,圆周率最早的记载源于《周髀算经》,阿基米德和刘徽都曾用“割圆术”计算出圆周率的近似值,祖冲之将π值精确在 3.1415926~3.1415927之间,目前运用计算机可以计算到小数点后12411亿位,十分精确。这段数学文化的讲述同样出现在吴正宪老师的案例对比分析中,其中一位教师只是简单介绍了祖冲之的贡献,另一位老师完整地讲述了圆周率的发展史,课堂效果不言而喻。吴老师在讲授《面积的认识》一课中也适时的引入了面积的历史,使得整个课堂愈加丰满。对小学生来说,最喜欢的就是听故事。嗯,从我的上学经历

来看,不管哪个学习阶段,都很喜欢老师在课堂上讲故事或唠嗑儿,印象很深的一位初中化学老师就很会聊天儿,在复习过程中他就会问我们是否记得哪个故事,在故事后他讲述了什么知识。这样的学习过程十分轻松,也便于加深记忆。推己及人,我的学生也很喜欢听故事,四年级第一单元《从结绳计数开始说起》就包含很多数学故事,孩子们的注意力尤其集中,眼睛放光发亮,课堂气氛明显不同,效果也很棒。 恰巧本学期我校校本教研开发的课程《数学阅读》由我讲授,学生在课外阅读的是《淘气包马小跳》系列和《数学天地丛书——孙悟空西游学数学》系列,课堂讲授的是宋君老师编制的《数学智慧阅读》,课程纲要也是依据宋老师的这本书编写的。因此,要从多个渠道着手促进数学文化在数学学习中的渗透,具体实施办法及细节在下一篇文章中详谈。

让数学文化走进我们的课堂

让数学文化走进我们的课堂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时常会碰到这样的尴尬:有部分学生在努力学习数学的同时,逐渐地厌烦、冷漠数学,而且随着数学知识的丰厚,厌倦的程度也在加剧;还有部分学生在离开学校若干年后,你问他哪些数学知识现在还能派得上用处?他茫然不知如何应答,或是干脆回答:真不好意思,除了加减乘除,其他的都还给了老师。一旦数学解题的任务完成了,数学教育的功能也就消失了,这不能不说是数学的悲哀。凡此种种,也促使我们不得不再一次来反思数学教育的价值。其实数学的内涵十分丰富,数学应该作为一种文化走进小学课堂,渗入实际数学教学,努力使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真正受到文化感染,产生文化共鸣,体会数学的文化品位。正如一位智者所说,一个充满活力的数学美女,只剩下一副X 光照片上的骨架了!因此,在我的课堂教学中,我努力把数学作为一种文化数学来教,在所任教的两个班级的两年教学中,我做了一些尝试: 一、充分揭示数学知识产生、发展的全过程 我们平时教学时不仅让学生看到数学知识活跃的前台,还应让学生了解知识产生的丰富后台。使其不仅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例如:在学生第一次认识分数时,我们可以设计了这样的生活情境,小红和小明去旅游,他们带了4瓶矿泉水,2个苹果,1个蛋糕。提问学生,你打算怎么分配这些食物?学生的回答也是精彩纷呈,有的说要根据他们的喜好分配;有的说可以给小明多分一点食物,因为他是男生,他的胃口肯定比女生大,但是女生表示不赞成,她们的理由是在外旅游都很累了,所以吃的并不会比男生少。双方僵持不下,经过讨论,决定只有平均分才显得公平。从而自然得到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每人吃其中一份,

怎么用一数表示的问题?这在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中是不能解决的问题。通过与另外两种食物平均分得的结果:2瓶矿泉水,1个苹果的对比,学生由此体会到,当一个问题看来不可解时,人们可以创造一些新的字符或形式来表达一种新的概念和新的观点。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既是创造的,也是发明的,从而让学生看到它的文化功能。 二、及时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让学生明白能够让人们终身受益的是思想方法。在小学阶段,有好多内容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方法比如概率、统计的思想,转化的思想方法等等,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和渗透这些思想方法。例如:在教学统计与可能性时,书上设计的是摸球实验,可是书上的要求只有10次实验,这对于实验的精确性来说,实验的次数太低了。数学家是在做了几千几万次实验后才得到对于个数相等的球,每次任意摸一个,摸到的概率是相等的。并且实验次数越多,实验结果将会越接近这个实验结果。于是,我结合书上的例题,把此相关背景资料介绍给学生,并且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在做了40次实验后结果才比较接近。让学生体会到概率的思想。同时,学生对书上的只要求10次的实验提出了质疑,并且对数学实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三、将相关的数学史适时引入课堂 数学文化的内涵不仅表现在知识本身,还寓于它的历史。将数学史引入课堂,比如讲述符号的历史,介绍某一个数学问题解决的艰辛历程,介绍数学家的名言和故事等。对此,我有一些自己的做法。我经常带着孩子们通过多种途径一起去欣赏古今中外的数学史料。祖冲之、阿基米德、高斯、加罗华等等数学大师成了

将数学文化融入数学课堂

将数学文化融入数学课堂 摘要:数学是一种文化。数学文化在数学新课程中有着广泛的体现。将数学文化融入数学课堂需要从转变教育观念、拓展教学内容、改善学习方式和加强自身学习等几方面同时作出努力。 关键词:数学文化数学课程数学课堂 记者(以下简称“记”):近年来,数学文化在我国数学教育界已受到广泛重视。您对数学文化融入小学数学课堂这个问题怎么看? 沈晓东(以下简称“沈”):随着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老师们在经历了“激情”和“困惑”的洗礼之后,已逐步趋于理性,开始转向“务实”。针对改革过程中出现的矫枉过正和形式主义倾向,有效教学被重新提起,并已成为当前数学教育教学领域的一个热点话题。在新课程的背景下重提有效教学,我们显然不应把它理解为是对传统教学的简单回归,而应看到它是对新课程理念的一种更深入的解读和实践,它的基本内涵也不仅仅只是体现在追求数学知识教学的高效益和高效率上,而应体现在数学教育三维目标的全面达成上。将数学文化融入课堂,增加数学课堂的文化品味,是提升数学教学品质,从而实现数学教育三维目标全面达成的一条重要途径。 记:然而,对于广大实践第一线的数学教师来说,究竟什么是数学文化?数学文化在数学新课程中有哪些具体体现?数学文化如何融入课堂教学?我们对这些问题的认 识还相当模糊,在操作上也缺少相应的策略。您能就上面的问题深入谈谈自己的想法吗? 沈:好的,我先说说什么是数学文化。对此,我进行过相关的文献研究。目前,我国学者对数学文化的内涵有各种不同的理解,他们主要从人类文化学、数学活动和数学史等不同的维度对数学文化的涵义作出解释,如: “数学是一种文化。文化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是相对自然界而言的,是指人类的一切活动所创造的非自然的事物或对象。狭义的文化,则是指人类的精神生活领域。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独特的而又自成体系的一种文化形态。” “数学文化是人类在数学活动中所积累的精神创造的静态结果和所表现的动态过程。其中静态结果包括数学概念、知识、思想、方法等自身存在形式中真、善、美的客观因素;动态过程包括数学家的信念品质、价值判断、审美追求、思维过程等深层次的思想创造因素。” “所谓数学文化,是指蕴含在数学知识形成过程中的观点、信念、态度和方法,是比数学成果更有价值、更宝贵的内容。” “数学文化表现为在数学的起源、发展、完善和应用过程中体现出的对于人类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方面。它既包括对于人的观念、思想和思维方式的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对于人的思维的训练功能和发展人的创造性思维的功能,也包括人类认识和发展数学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探索和进取的精神和所能达到的崇高境界等。”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融入数学文化浅探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融入数学文化浅探 【摘要】本文结合教学案例论述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融入数学文化的策略与意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与定理等;运用数学文化将各个知识点串联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探究数学文化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提升学生数学素养。 【关键词】数学文化知识体系数学思想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1A-0133-02 一、渗透数学文化,理解数学知识 数学是一门与概念、定理、公式相关的学科,教师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设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且蕴含在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文化、引导学生思考其中所隐含的数学知识和规律,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具有巨大的帮助。 (一)理解概念 数学源自生活,数学的概念也是对生活的抽象延伸。教师可以在概念教学中融入数学文化,将数学与生活联系在一起、将枯燥的概念教学趣味化,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学会运用数学文化理解概念。 例如,在学习苏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整数和负数》时,“负数”概念对学生来说相对抽象但并不陌生,同时学生对

温度计已有一定的认知。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将温度计和海拔高度作为教学起点,让学生感受正、负数的实际意义,理解负数概念,建立正、负数的数感。教师也可以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史:中国是最早提出负数的国家,《九章算术》是最早、最完整介绍负数的古算书,人们在求解方程时经常会遇到小数减大数的情形,为便于求解,便创造了负数;在古代为区分正负数,数学家创造了一种方法:用不同颜色的算筹来表示正、负数;中国古代不仅提出了负数的概念,还提出了整套的正、负数的运算法则,这些法则沿用至今。教师在教学中融入数学文化,让学生了解概念产生的背景和意义,利用概念与生活的相通性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概念。 (二)理解定理 初中学生的数学认知处于发展阶段,定理教学要避免追求进度而忽视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定理,教师可在教学中引入数学文化,通过多样的活动使学生对定理逐渐形成自我感悟,从而理解定理,同时让学生的思维经历完整的探究过程,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得到思维、情感的多重发展。 例如,教师在教学苏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勾股定理》时,可以从毕达哥拉斯到朋友家做客的故事入手:毕达哥拉斯是古希腊最为著名的数学家之一,相传2500年前,他到

小学数学课堂文化的“三优化”

小学数学课堂文化的“三优化” 一个学校的教育理念文化,只有在课堂里做到有生机、开放,才能称得上是广泛的开放。学生惧怕数学,把数学看作是一种负担,都说明数学课堂文化还需再民主、再和谐化、再反思而重新构建新型的课堂。如何重构新型数学课堂文化呢?结合自己的教学工作,我认为构建数学课堂文化,着重要落实“三优化”。 一、唤醒学生精神生活,优化课堂文化 教育是心灵浇灌心灵,真诚赢得真诚的事业。重构数学课堂文化,首先是优化课堂文化环境,创造心灵融通的交流场――课堂精神文化的构建。 (1)在充满精神文化的课堂当中,尊重是师生关系的核心。教育教学活动的核心是师生关系,师生关系的核心是民主,民主的核心是尊重。营造师生互尊互爱互动的课堂心理氛围与教学空间,必须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中实现“三个带进”:把激情带进课堂,把微笑带进课堂,把趣味带进课堂。这几年对新课程理念的琢磨和体会,我在脑海中形成了一套不成文的教育观念――教师在教学中,要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一位学生,要把尊重的话语送给每一位学生,把和蔼的微笑洒向全体学生。例如,

对上课不专心听讲的,我就当着全班学生的面不点名地说:“假如你们的家长是个农民,种不好庄稼,收不下来粮食,你们可曾想一想,他这个农民当得好不好?再想一想,汽车司机违反交通规则,出了安全事故,那他是不是个称职的司机呢?我们是学生,不守纪律,不努力学习,试想这个学生,当得好不好?”针对我提出的问题,学生们争先恐后说出自己的想法。我还尝试让平时不太爱发言的同学来回答,结果让我很满意。我更是给他们鼓劲说:“说得好不如做得好,如果说到做到才是老师心目中的好学生。”真的,这几个同学慢慢有了好转,逐渐地变成了好学生。 (2)在充满精神文化的课堂当中,学生的错误是学生成长的契机。例如:在一节数学分数认识的练习当中,一个学生上来板演,结果出现了这一种情况:1分米的5分之4是多少厘米,学生这样解:“1分米的5分之4是4厘米。”我没有责怪学生,而是反问他:“这道题目做错,说明了什么?”学生说:“我分数的意义还没掌握!”“那你应该怎么办呢?”学生马上就意识到自己该努力把这方面的知识补起来了,让错误点激学生的学习热情。构建良好的课堂精神文化,目的不是控制学生,而是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成长。 二、建构课堂内驱力,优化行为文化 如何能在课堂上重构数学文化,就要重视教案设计,铺平与学生交流的绿色通道――课堂行为文化的构建,主要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在数学课堂上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是实施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我们要培养21世纪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在各学科教学中,除了学习本学科的专业知识,还要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真正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合在各个学科教学之中,贯穿于学科教学的各个环节,构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的学科教学体系,促进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使其水乳交融,自然生长,这也是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也是我们教师在新课改中的使命。 数学是一门客观、精确的学科,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思想性,辨证唯物主义思想,爱学习,爱科学,坚持真理并为之奋斗的优秀品质,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我们教师要找到传统文化与数学学科的结合点,把它其中蕴含的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挖掘出来,充分发挥传统文化以德育人的独特而强大的功能,引导学生在感受、感悟我国丰富的民族数学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培养数学文化素养、数学学习心理品质素养、开发智能,同时产生对我国民族文化的尊重和热爱之情。 一、利用显性素材为载体,呈现传统文化 小学现行数学教材的例题、习题、注释中,有不少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形象生动的图画和有说服力的数学材料。因此我们将小学数学教材,作为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思想品德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载体,深入挖掘其中的精神品质素养教育的因素,让学生感受其中的中华传统文化。 (一)以图呈现数学之美 我国传统图案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它既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社会的发展进步,也是世界文明艺术宝库中的巨大财富。从那些变幻无穷,淳朴浑厚的传统图案中,我们可以看到各个时代的工艺水平和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文化传统。在数学教材第十册《图形与变换》一课,展示给学生有战国时期的铜镜、唐代花鸟纹锦、瓷器、剪纸图案、年画、脸谱、等等一些吉祥图案。在学习之前,我让学生搜集有关图案的资料,了解每副图案的出处,年代、以及代表的含义或者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学生们经过调查、上网、查阅书籍等方法,了解图案的来历和发展;了解祖国灿烂辉煌的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体会到了数学中的美。 (二)以人突显人文精神 运用教材中反映我国历代数学家对数学研究作出巨大贡献的实例教育学生,如: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利用出入相补的原理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第九册96页)如:我国数学家陈景润在哥德巴赫猜想领域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果(第十册26页)使学生懂得我国不但有古老文明,我国人民也富有聪明才智。在原始落后的时代,便有如此伟大的科学家,而今科学这样高度发达,我们若不努力学习,真是愧对古人。从而让学生以他们为榜样,从小树立起为国家富强、为民族振兴而发奋读书、顽强拼搏、积极奉献的责任感。

初中数学课堂数学文化教学研究活动总结《精选》.doc

初中数学课堂数学文化教学研究活动总结 梅溪镇中学董军民 初中数学课堂数学文化教学研究活动文主任力推的一项重要学习任务,对我们的研修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活动从2017年9月20日开始,至12月7日结束。我十分积极地参与了这项活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收获颇多。现就我个人参与此次活动的情况总结如下,敬请批评指正。 此次活动的主要目标是要求我们阅读一本优秀数学文化著作,增加数学文化知识储备,并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渗透数学文化知识。我在活动过程中,一直围绕这个重点目标来进行的,加强阅读,不断了解数学文化知识,并对文主任推出的一系列数学文化课程进行跟踪阅读。 第一阶段是知识储备阶段,主要是读一本数学文化著作。为了了解初中数课堂学数学文化,我在网上查阅了相关资料,下载了PPT《渗透数学文化的思考》、论文《将数学文化融入数学课堂》、视频《小数文化介绍》等学习资料,并对文主任推出的《数学思想与数学文化》进行了全面阅读,掌握了一定的数学文化知识,写出了读后感,并上传了资料。我觉得阅读一定数量的数学文化方面的的知识,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阶段是教学设计阶段,主要是上传归纳的初中阶段教材中的数学文化和原创的教学设计。我对整个初中阶段的

数学文化作了一个详细的整理和分析,我认为这些知识能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兴趣和动力,掌握数学发展的一些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一些数学家的故事给学生们以激励,提高他们的未知欲。平时对一般的教学设计还可行,但要渗透数学文化可就有点难了,因为以前很少这样做。不过,万事就怕认真,我觉得这次研修带给我的最大收获可以说就是认真,我还从没有这么认真地参与培训。我不断收集资料,在我的课堂里,总是有意无意地提到一些数学文化知识,我发现课堂的效果较以前要好。有了经历后,我就选出了一节课,在做教学设计时,从中融合了一定的数学文化知识,并上传至活动里。 在研修活动进入第三阶段后,我对所设计的渗透数学文化的教学设计进行校本实践,通过相互研磨、完善,录制并上传课堂实录。平时我们在一起有过探讨研究,觉得渗透数学文化对数学课堂的教学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一定要重视,并采用合适的内容进行精心设计。我根据大家的建议对教学设计进行了修改,并进行了试录。最后,觉得效果不错时,就正式录好课堂实录并上传。不过,后来我看了一下效果,还是差强人意,一方面是本人语言水平的问题,对数学文化的表述不十分清楚,没有感染力,另一方面是录像设备录的效果不是很好。 对于录课,我在活动里看了下,大家录得少,上传得少,

把数学文化融入课堂教学

把数学文化融入课堂教学 我,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学数学教师,现任教六年级数学教学,曾多次参加了各级别的数学研修活动,总觉得每次内容大体相仿,没有什么新的突波。因而觉得枯燥无味,以至于患了“研修倦怠症”。本次自学《教师职业道德》第七章教师人格论,有感数学文化的精髓,到认为这是数学研修的一大突破。把数学文化融入课堂教学可以作为一个专题研修项目。但要把握好尺度,否则会舍本逐末。 一、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生成和发展的过程比如, 在教学“数的认识”时, 可以让学生了解数字的演变和发展, 了解小数、分数、百分数的产生过程, 了解各种运算符号的发明史。在学习“认识人民币”时让学生了解货币的产生与发展, 世界货币的名称和流通情况。在学习“24时记时法”时, 让学生结合课本中的图片了解原始人只能用“日”和“夜”来表示时间。后来, 人们用测太阳的影子的长度来计时, 于是发明了“日晷”等工具。接着发展到用滴漏(水和沙等) 的方法来记时。 在学习“圆的认识”时, 可设计一些能让学生感受到“圆文化”的内容, 以增强学生对“圆”的了解。早在3500年以前, 巴比伦人就知道了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 古埃及人使用的圆周率是3.16, 古罗马使用的是3.12。我国三国时期的数学家刘徽, 公元263年, 他创造了“割圆术”, 推算出圆周率为3.14。约公元480年我国南北朝时期伟大的科学家祖冲之算出了圆周率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现在月球背面的一个山谷就是用“祖冲之”命名的, 表明国际上对他科学成绩的肯定和景仰。

二、让学生了解数学与其他学科间的联系在艺术领域, 数学的应 用获得了许多出人意料的重要成果, 如电子音乐、数字电视等。 数学与自然科学也有着紧密的联系: 光是按照直线方向传播的; 植物的叶片是按“黄金比例”来排布的,这样可以更好地通风、采光; 大雁迁徙时的排阵夹角是54°44′8″, 从空气动力学角度去分析是为了减少空气阻力; 蜜蜂构造的蜂房是最佳、最好、最省的建筑, 每当提起它总令人拍案叫绝, 也让世界上最优秀的建筑大师惊叹不已。 数学与人文科学更是亲密无间。美国发射的“阿波罗号”飞船接受了华罗庚教授的建议, 带上了数学中用以表示“勾股定理”的简单明快的数形图案升上天空, 去寻觅地球以外的文明, 期待着有一天能与外星人进行一次亲密接触, 并产生“数学交流”。 在人类学中“数量化”成了人们生活的评判标准,空气质量指数、人气指数、健康指数、小康标准等越来越多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成 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三、让学生了解数学家们的杰出贡献 数学的发展离不开数学家们的坚持不懈的努力和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 古今中外, 数学家们对数学的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像商高的“勾股定理”, 祖冲之的“密率”“杨辉三角形”“卡普列加数”“斐波纳契数列”“卡普雷卡尔黑洞”“数字陷阱”“哥尼斯堡七桥问题” “四色问题”, 以及形形色色的“亲和数”“完全数”“孪生 数”“勾股数”等等, 无不显示着大师们的光辉成就。 数学家的故事为数学文化增添了亮丽的色彩, 可以说是数学家们执著的精神和坚韧的毅力, 推动了数学文化的不断发展。让学生了解

将数学文化融入数学课堂

将数学文化融入数学课堂时代教育的发展,呼唤数学文化精神的回归!课标指出:“数学文化作为教材的组成部分,应渗透在整套教材中”。将数学文化融人课堂,增加数学课堂的文化品味,是提升数学教学品质,从而实现数学教育三维目标全面达成的一条重要途径。 本人就课堂实践经验来点击对数学文化的思考、研究数学文化的内涵、提出渗透数学文化的策略,力图使数学与科学、人文、审美水乳交融,使课堂在数学文化的渗透下凸显生命的灵动。 我在思考:数学文化是否等同于数学史? 现如今,数学文化常渗透于一些观摩课中,成为课改的一大亮点。但凡认真观察,便会发现,实践层面有关数学文化的研究,总是囿于一个相对狭窄的空间与夹缝中,数学文化似乎成了数学史的代名词。那么,数学文化是否等同于数学史?值得我们思考。 大家认为:一堂课只要渗透数学史,那就是一堂体现数学文化的课。带着这个疑惑,我通过查阅各种有关数学文化的资料,发现了将数学文化与数学史划上等号,既是对数学文化内涵的一种窄化,不利于我们全方位地理解、认识数学的文化价值,同时让我们走入了“每一堂日常课难以呈现数学文化的意味”这一误区。 事实上,数学史料的渗透无疑是数学文化走进数学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数学史料的有效推介与开掘,对于帮助学生重新认识数学的本来面目,进而还原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将浸润在数学史料背后的数学方法、数学精神彰显出来,倒也不失为数学课堂渗透数学文化的重要媒介。应该说,数学史是数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引子。数学文化还远不是数学史能包容和涵盖的。数学作为一种文化,其所折射出的思维方式、对称、和谐等独特美感的敏锐洞察等,这些才是作为文化的数学所具备的文化价值,而我们的实践,必将在新的认识高度和

数学文化与数学课堂

数学文化与数学课堂 ————衢州听课反思 11月24号到25号,本人有幸随组去衢州新星学校观摩听课。这次的主题是让数学文化走进课堂。这种形式听起来似乎有些新鲜,我是抱着极大的好奇心去的,听完之后收获确实很多。说实在的,我对数学文化的理解一直是很没有底气的,我记得王建勇校长曾经有一次在评课的时候也提起过关于要把数学史或有趣的数学故事融进课堂里的建议。而在此之前,我本人也是比较偏爱这些内容的,也经常在某些情境的驱使下自觉或不知觉地会跟学生们聊起此类话题,但常因此而完不成本节既定的学习目标,于是心中常感拽拽不安。这次的观摩就像一场及时雨,化解了我一直以来的心中的疑惑,心里顿时有一种落地为安的厚实之感。同时也给了我一个怎样才能把数学目标与数学文化有机地结合达到和谐的范例。 我一直认为数学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体现。数学是历史发展的文化,所以数学史对于揭示数学知识的现实来源和应用、对于引导学生体会真正的数学思维作用、创造一种探索与研究的数学学习气氛,在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探索精神等领域都有重要的意义。所以最真实的课堂,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课堂都是具有数学文化的课堂。在这次活动中上课的老师在课堂里阻止了企图要说出什么是数学文化的学生发言,因为其观点为:数学文化一旦说出来,就不是数学文化了,数学文化一定要留在心中感悟!我知道文化确实需要人去感悟,专家的观点也确有道理,在感叹之余心底角落处也还留有些许疑惑:

数学文化真是高深到”佛曰不可说”的地步? 在这次活动中,省教研员徐芬英老师说到这样的一句话,没有数学,科技发展不会这么迅速,所以数学很重要,数学文化走进课堂,对数学老师的文化底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耳旁不禁响起浙师大教授张维忠专家的话语:当你看到一个数学定理的时候,你的眼前会浮现出古人的身影,产生敬畏之心吗?我知道,对于这个领域的了解、研究,我几乎还是一个文盲,张教授的话也让我感到惭愧不已,让数学文化走进数学课堂可能还需要更多的准备与付出。但是我想就从数学文化走近数学课堂开始,朝着渗透课堂、融入课堂的目标迈进吧! 王素芳 2011/11/26

构建高中数学课堂文化

构建高中数学课堂文化 高中数学本身抽象性大、密度大、独立性大,给很多学生的学习带来了烦恼。有一种普遍的现象是:学生认为学习数学,就是不断地做题,只是为了考试,别无他用,因而对数学毫无兴趣。为了有效刺激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优化高中数学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教师可以通过在课堂中构建课堂文化来实现。文章结合作者个人的教学实践,提出一些具体的做法。 标签:高中数学;课堂文化;学习兴趣 一、为学生构建一个趣味性强、内容充实有趣的教学课程,培养数学学习兴趣 在讲人教版必修4的“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图像”时,为了更好地刺激学生对这一部分知识学习的兴趣和热情,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简谐运动”实验,通过让学生亲自完成实验,学生对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的图像有了一个深刻印象,提高了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 同时,笔者根据学生在实验中观察到的情况启发学生探究函数图像的画法,引导学生对函数图像中的规律性进行观察,引导学生利用正弦线描出正弦函数图像上的一些点。 另外,为了将探究结果更好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进一步激发学生在函数图像画法探究上的兴趣,笔者利用电脑描点画出图像,帮助学生形成对正弦函数图像的感知。以此为基础,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从函数解析式之间的关系思考函数图像之间的关系,进而学习通过图像变换画余弦函数图像的方法,类比正弦函数,学会“五点法”作余弦函数的简图。 在这个教学设计中,各个环节都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同时也让学生在正弦、余弦图像的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数学文化的魅力。 二、带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发现问题 新课程中突出体现了数学知识的“生活化”,使数学的学习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现实,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把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数学现象和问题作为教学素材。 例如,在讲“概率”时,可以以比赛为例,在已知双方实力的条件下,如何选择赛制,三局两胜还是五局三胜抑或七局四胜对自己比较有利;也可以以保险为例,计算保险公司推出的某个险种亏损的概率,并进一步计算其期望收入;还可以以彩票为例,计算一等奖的中奖的概率,一期彩票售完后可以筹集多少资金。以此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帮助学生认识

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文化的有效策略

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文化的有效策略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数学教学被视为逻辑严密、推导细致的教学典范, 它是一个系统化、科学化、完备化的教学体系。数学教学更注重向学生传授经典的理论,而忽视了数学教学的文化内容;更注重向学生生硬地灌输数学定理和公式,而忽视了讲解数学概念、方法的演绎过程。这导致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面临许多困惑,容易产生厌学心理。因此,要在数学教学中有机地融入数学史、数学文化,还原数学知识的本来面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字的本质是抽象的、精准的、确定的,并具有应用性及丰富的文化美。但传统数学教学过于注重逻辑推理和演绎,忽略了概念和原理的形成及发展。教师为了讲解数学知识而阐释概念,对数学概念及原理的发展过程、应用价值较少进行说明。因此,有必要把数学史、数学文化和数学教学结合起来,把数学视为文化范畴来开展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了解数学深厚的文化底蕴、认知数学智慧的精髓思想,进而形成自己独有的数学思维。 一、数学文化的具体内涵及特征 1?数学文化的具体内涵

(1) 数学文化是一种多元性的文化 不同的学科对数学有不同的定义,这也体现了其多元性。从哲学文化角度来看,数学是一种哲学,古希腊许多数学家也是哲学家。哲学是研究整个世界一般规律的学科,其理论具有普遍性,适用于包括数学在内的具体学科。而数学中也蕴含着许多哲学思想,如直线和曲线两者是对立的,但直线可以是半径无穷大的圆,半径为无穷大的圆又可以是直线,两者相互转化又达成统一,这就反映了哲学的对立统一规律。从符号文化角度来看,数学是一种高级的符号语言。数学赋予了符号活生生的内涵,如代表任意小的符号E就是极限的本质,这些抽象的符号反映了现实事物从科学文化角度来看,数学是一门精密的科学,数学是其他科学的基础,为其他科学提供了研究方法和思维模式,应用广泛无处不在。从工具文化角度来看,数学被认为是所有知识工具的源动力。工具是完成任务或促进事物发展的一种手段,数学不仅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还提供了达到目的的方法。 (2) 数学文化是具有创造性的艺术文化 数学是一门创造性的艺术,数学家创造了许多概念和 理论。数学家和艺术家的思维方法是一致的,都需要 抽象和丰富的想象力。美是艺术家所追求的境界, 也 是数学界所公认的评价标准。当人们探究数学问题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