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教案

第10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教案
第10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教案

第十章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试题要求的)

1.中国将始终不渝奉行(A)的开放战略。

A.互利共赢 B.损人利己 C.强权主义D.霸权主义

2.当今时代的主题是(B)

A战争与革命 B.和平与发展 C.强权政治 D.霸权主义

3.联合国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席位是(B)

1949年10月1日 B.1971年10月 C.1978年12月 D.1979年1月

4.中美建交的时间是(D)

A.1949年10月1日

B.1971年10月

C.1972年12月

D.1979年1月

5.(A)是第一个承认并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的国家

A.苏联

B.美国

C.日本

D.英国

6.最早与新中国建交的西方大国是(A)

A.法国

B.美国

C.西德

D.英国

E.加拿大

7.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 A )

A、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B、通过武力解决国际争端

C、不放弃使用武力

D、反对霸权主义

8. (A)是我国多边外交工作的核心

A. 联合国

B. WTO

C. 发展中国家

D. 亚非论坛

9. 中美关系中最重要、最敏感的问题是(A)

A. 台湾问题

B. 联合国问题

C. 知识产权问题

D. 贸易顺差问题

10. “和谐世界”首先是(C)

A. 江泽民在联合国50周年提出的

B. 胡锦涛在联合国60周年提出的

C. 胡锦涛2005年在亚非峰会首次提出和谐世界理念

D. 2006年胡锦涛访美提出的

11.当前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是(A)

A.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B.国际恐怖主义活动

C.核军备竞赛

D.民族矛盾和领土纠纷

12.二战后的两级格局,是在(A)

A.雅尔塔体系的作用下形成的

B.维也纳体系的作用下形成的

C. 凡尔赛体系的作用下形成的

D.华盛顿体系的作用下形成的

13.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足点是(A)

A. 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B.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C.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D. 独立自主地处理一切国际事务

14.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理论,第一世界是指(A)

A.美国苏联

B.美国日本

C.美国西欧

D.西欧日本

15.20世纪八十年代,邓小平根据形势的发展,提出了(A)

A. “真正的不结盟”的战略

B. “一边到”战略

C. “一条线”战略

D. “两个拳头打人”战略

16.什么是能否成为世界一极的根本条件( D )

A、强大的政治力量

B、强大的军事力量

C、强大的技术科学力量

D、强大的经济技术力量

17. 中国要在世界格局多极化的趋势中发挥大国作用,必须不断增强( C )

A、经济力量

B、军事力量

C、综合国力

D、科技力量

18.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谁提出来的( B )

A、毛泽东

B、周恩来

C、邓小平

D、刘少奇

19.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哪年首次提出(C )

A、1952

B、1954

C、1953

D、1955

20. 我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是( C )

A、对内搞活,对外开放

B、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不与任何大国和集团结盟

D、战争与革命

21,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标志着存在40多年的两级格局终结。自此世界格局呈现出的发展趋势是(B)

A、单级化

B、多极化

C、全球化

D、一体化

22,我国对外政策的根本立场(D)

A、反对霸权主义

B、反对帝国主义

C、维护世界和平

D、独立自主,

23,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 D)

A贫富差距 B.民族矛盾 C.宗教问题 D.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二、多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二个选项是符合试题要求的)

1. 中国外交工作的根本任务和基本目标(ABCD)

A.维护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B.争取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

C.睦邻友好的周边环境

D.平等互利的合作环境和客观友善的舆论环境

2.我国新世纪面临的三大任务是(ABC)

A. 现代化建设

B. 祖国统一

C. 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发展

D.党的建设

3.当前的时代潮流是(ABC)

A.求和平

B.谋发展

C.促合作

D. 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

4.当前世界的形势是(ABC)

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 B.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C.科技革命加速推进

D.全球和区域合作方兴未艾

5.我国在国际关系中弘扬______精神。(BCD)

A.民主B. 和谐C. 合作D. 共赢

6. 我国新安全观的核心是(ABCD)

A.互信B.互利,C. 平等D. 协作

7. 邓小平对时代主题的新判断(ABCD)

A. 世界大战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可以避免

B.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带有全球性的战略问题

C. 和平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D. 当今世界两大问题一个都没有得到解决

8. ____标志着两级格局终结,世界呈多极化发展趋势。(ABCD)

A. 东欧剧变

B. 苏联解体

C.两德的统一

D.华沙条约组织的解散

9.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特征是(ABCD)

A.生产全球化B.贸易全球化C.金融全球化D.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进行布局10.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指(ABCD)

A.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B.互不侵犯 C.互不干涉内政

D.平等互利

11. 邓小平提出的全球性战略问题是指(ABCD )

A、和平问题

B、发展问题

C、东西问题

D、南北问题

12.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指( ABCD )

A、把国家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

B、从我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

C、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D、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异同决定国家关系的亲疏

13. 在处理国际关系和外交关系方面,我们坚持怎样的外交工作布局( ABCD)

A、大国是关键

B、周边是首要

C、发展中国家是基础

D、多边是舞台

14.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提出的外交方针是( ACD )

A、另起炉灶

B、不结盟

C、一边倒

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15. 当代世界的主题是( BD )

A、战争

B、和平

C、革命

D、发展

16. 在处理国家之间关系上,中国坚持的原则是( ABCD )

A、相互尊重主权的领土完整

B、互不侵犯

C、互不干涉内政

D、平等互利

17. 和平与发展(ABCD )

A、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B、这两个问题至今一个也没有解决

C、是世界人民的要求和愿望

D、是世界发展的潮流

18. 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的核心是( AB )

A、发展问题

B、南北问题

C、经济问题

D、和平问题

19. 我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原因是( ABC)

A、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

B、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

C、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

D、基于我国现阶段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状况

20. 我国处理一切国际事务(ABCD )

A、都要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

B、不屈从于任何外来压力

C、不同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结盟,不搞军事集团

D、不参加军备竞赛,不进行军事扩张

21,要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必须(ABD)

A、反对霸权主义

B、反对强权政治

C、反对恐怖主义

D、维护多极化

22,反对恐怖主义,要做到(ABC)

A、加强国际合作

B、防范和打击相结合

C、努力消除

D、依靠美国

2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核心不包括(BCD)

A、不干涉他国内政

B、互不侵犯

C、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D、和平共处,平等互利

三、判断题

1. 毛泽东提出的三个世界中的第三世界包括所有亚洲国家。(错)

2. 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的核心是和平问题。(错)

3. 毛泽东提出的三个世界中的第三世界包括所有拉丁美洲国家。(对)

4. 毛泽东提出的三个世界中的第一世界是指美国、苏联、日本。(错)

5. 党的十三大确认了和平和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对)

6. 党的十四大确认了和平和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错)

7. 在和平与发展时期,世界范围的竞争主要是经济实力和以高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对)

8. 国际旧秩序的两个最明显特征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对)

9.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同时也是一个政治问题。(对)

10.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确立了“真正的不结盟”战略。(对)

11.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意味着这两个问题已经解决。(错)

12. 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对)

13. 当代经济全球化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因此,中国加人经济全球化必然被纳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错)

14. 我们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错)

15. 多极化趋势的发展不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和繁荣。(错)

16. 加强同邻国的团结与合作是我国对外工作的基本立足点。(错)

17. 毛泽东提出的三个世界中的第三世界包括所有非洲国家。(对)

18. 世界格局发展变化的趋势是一极化。(错)

19. 1987年党的十三大确认了可持续发展问题和人权问题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错)

20.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错)

21恐怖主义是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错)

22,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是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错)

23中国外交工作的立足点是加强同发展中的国家的团结与合作(对)

中国外交战略

中国外交战略 新中国外交的指导方针和差不多原则 毛泽东和邓小平的外交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进展观是中国对外工作的指导方针 为了同旧中国的半殖民地外交一刀断,爱护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19 49年春夏之际,毛泽东提出“另起炉灶”、“打扫洁净房子再请客”和“一边倒”的三条方针。“另起炉灶”,“打扫洁净房子再请客”,是指:往常对国民党政府同各国政府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一律不予承认,对驻在旧中国的各外国使节只当作侨民对待,而不作为外交代表;对旧中国同外国签订的一切条约和协定都要进行重新审查处理,把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努力和特权逐步进行肃清,在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和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一边倒”是指:倒向社会主义一边。这是因为,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国际上显现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同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尖锐斗争的局面。美国站在中国人民的对立面,支持蒋介石打内战。而苏联对中国人民的革命长期给予同情和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我们就不能不考虑到:新中国成立后帝国主义对新中国进行武装干涉的可能性,这就决定了新中国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各国联合的必要性。因此,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公布宣布新中国倒向社会主义一边。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方针,我们不仅要向社会主义国家开放,也要向资本主义国家开放;不仅同进展中国家,也要同发达国家进展友好合作关系。如何处理意识形状和社会制度的差异同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成为我们党在对外交往中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咨询题。邓小平同志从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和拓展对外关系新局面的大局动身,明确提出“考虑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要紧应该从国家自身的战略利益动身”,“不去计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状的差别”,“以自己的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来谈咨询题和处理咨询题”。(12)这就为我们正确对待和妥善处理国家关系和党际关系中的意识形状咨询题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方针。所谓不计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状差异

中国外交现状与发展战略

中国外交现状与发展战略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上升,中国的外交政策及战略日益成为牵动整个国际格局变化的重要因素,外界对中国外交的关注也日益强化。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稳步推进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不断完善,中国外交也在探索实践中形成和发展了自己的理论,取得了丰富的成果,这些理论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形成了“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观。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认真分析了当时的国际形势,并提出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果断地把国家的发展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如今中共中央从世界形势的变化和中国国内形势的变化这两个大局出发,在“和平与发展”的表述中加上了“合作”二字,在丰富了时代观内容的同时,也为下一步中国外交的发展定下了基调。 2形成了“全方位外交”的外交战略。中国外交的新战略被定义为四大块: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外交是舞台。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战略相比,新的外交战略紧扣时代主题,内容更加丰富全面,更具开放性和包容性,真诚地表达了中国愿与世界各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友好合作关系的愿望,指明了未来中国外交的发展方向。 再次,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的道路。面对一度甚嚣尘上的中国威胁论,中国用“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理论和外交实践有力地予以回应。“中华民族是热爱和平的民族,中国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是由中国国情决定的,是由中国文化传统决定的,也是由中国适应世界发展潮流决定的。 最后,构建了“和谐世界”理论。这是中国外交最新的理论创新。构建和谐世界,就要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恪守国际法和公认的国际准则,在国际事务中弘扬民主、和睦、协作、共赢的精神,倡导国与国之间政治上的相互尊重、平等协商,经济上互相合作、优势互补,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合作,在全球公共问题上相互帮助、协力解决。 中国外交未来的发展战略 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使中国30多年来的经济发展获得了世界各国的一致认可,在国际舞台上树立了全新的大国形象。金融危机的爆发冲击了现有的国际金融和国际关系格局,各国的实力对比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在应对危机的过程中,中国的表现备受世界各国瞩目,外界对中国抱有极高期待。然而,这些期待和评价的到来比我们预想的要早,一些潜在的矛盾和问题被较早地提上了议程,中国外交不得不提前面对这些困难并加以解决。 当前中国外交在同世界进行互动的过程中,三对矛盾已经显现。 首先,在主观上,中国对自身的身份认同存在内部冲突。目前,中国自我定义为发展中国家,但很多具体的利益又和发达国家趋同。中国在现有的国际体系权力结构中处于重要位置,但在现有国际制度结构中却处于弱势地位,中国以何种身份继续融入现行国际体系,以何种身份要求改造现行的国际秩序,最大程度地维护自身的利益,成为中国外交主观上需要解决的问题。 其次,中外对中国的认知差异问题已经凸显。外国人习惯从集体的角度看中国,看到的是中国GDP总量,是中国日益增长的力量;中国人习惯从个人角度

中国外交战略观念的转变

中国外交战略观念的转变 王帆 【专题名称】中国外交 【专题号】D6 【复印期号】2014年04期 【原文出处】《当代世界》(京)2014年2期第17~21页 【英文标题】Changes of China's Diplomatic Strategy 【作者简介】王帆,外交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院长助理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继续改革的蓝图已经绘制,围绕着一系列改革的设想,中国外交战略的变革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时期,而观念的变革也将成为其中重要的一环。 观念属于文化,战略观念转变是战略文化发展变化的必然反应。为了解决中国存在的挑战,破解发展难题,必须深入研究新情况、新问题,谋求观念变革与创新,观念也是生产力,能够更快更好地实现民族复兴的宏愿。 观念变革的必要性 世界在很大程度上由观念支配,既有正确的观念,也有错误的观念。英国的一位智者断言,观念对人类生活所具有的支配力量,与其中的错误程度恰好成正比。① 从根本上说,中国的发展是要跟别国比思想、比未来设想、比对于未来的构想与创意。这是最为根本的因素。 观念的创造力能够产生巨大的能量。中国要实现大发展必须从古代文明中取其精华,从西方文明中吸收养分,同时超越西方文明和现代文明,建立起一个新的未来文明才可能真正实现。一个过去两百年贫弱的中国需要面对已经强大五百年的发达群体,过去五千年的文明也不足以让中国骄傲和放松。我们必须集人类之长,扬自身优势,形成新的观念创新,才能最终实现赶超目标。 20世纪以来的国际关系理论以西方理念为主导,以权力政治为基础,形成了强权政治和霸权逻辑,虽然也有新自由主义以制度合作为核心的流派和建构主义以价值认同为基本的理论思想,但这些理论均是西方世界观的产物,无论是哲学基础还是思想方法都没有摆脱西方思想的束缚。西方理论中有其先进合理的观念,但也有其局限性。比如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逻辑,权力至上的暴力思想,强调西方价值的主导性、垄断性和排他性,缺少整体性、宏观性和包容性,遵循简单思维等。美国等国继承和发展了权力政治,解决冲突的方法是优势强势,或局部均势;部分至上,集团式的权力政治逻辑,崇尚武力与竞争;实力至上,实力决定一切,虽然近些年又强调软实力、巧实力,但都与权力因素密不可分。 美国已故学者塞缪尔·亨廷顿曾说:“西方赢得世界靠的不是高人一等的思想、价值观或宗教,而是在应用有组织的暴力手段方面的技高一筹。西方人通常忘记了这一事实,但是非西方人从来就没有忘记。”②从解决问题的角度看,西方提出了制度、规范。从制约冲突的角度来看,西方的现实主义理论假定是均势,自由主义理论假定是合作与相互依存,而建构主义的理论假定是促进相互认同。此外还探索了经济全球化的特点以及霸权稳定的理论。这些方案的总体特点是承认了复杂多变的社会现实,国家属性和人的属性的局限性,但

中国外交政策及特点

中国外交政策 中国外交政策指的是我国在处理同包括社会主义国家在内的一切国家的各方面关系如政治经济文化外交边界关系中,一贯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以及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其他政策措施处理办法,在我国外交政策的指导下

1957年,毛泽东主席在莫斯科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坚决主张一切国家实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63年底至1964年初,周恩来总理出访亚洲、非洲和欧洲14个国家时,提出了中国经济援助的八项原则,把五项原则扩展到经济领域。1974年,邓小平同志在联大特别会议上再次强调国家之间的政治和经济关系都应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1988年,邓小平同志又率先明确提出以五项原则为准则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张。 2000年7月6日,国家主席江泽民在访问土库曼斯坦期间,就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阐述了中国一贯坚持的四项原则。 原则 一、维护和平、反对武力。二、相互尊重、主权平等。三、自主选择、求同存异。四、互利合作、共同发展。 中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既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的发展促进和平。 中国将继续推动世界多极化,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促进经济全球化朝着有利于各国共同繁荣的方向发展。积极倡导多边主义和树立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主要内容的新安全观,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推动国际秩序向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中国在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 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方针,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深化与发展中国家的互利合作,维护与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进一步发展同发达国家的关系,努力寻求和扩大共同利益汇合点,妥善处理分歧。积极参与多边外交,维护和加强联合国及安理会的权威和主导作用,努力在国际事务中发挥建设性作用。同时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目标 中国政府和人民愿与世界各国人民一道,努力建设一个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成果 在当前国际形势中,和平、发展、合作仍是主流,中国和平发展的机遇大于挑战。2005年,中国外交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利用机遇、应对挑战,进一步塑造了为世界和平、发展、合作而不懈努力的国际形象,展现了坦诚、负责、务实、灵活、开放的外交风格和坚持原则、仗义执言的社会主义国家风范。从中国和世界和平发展的利益出发,中国外交全面运筹同周边国家关系、同大国关系、同发展中国家关系及多边外交,增强外交软实力,取得一系列新的成果。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战略特点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战略特点 参赛系别:能源与机电工程系 参赛班级:13级机械一班 参赛组员:杨强(13).王闻城(12). 黄路江(41).李武韬(15).陈韬(29)

新常态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战略的特点,这些外交战略动既有对外交原则和传统的承袭,也有外交理念和实践的发展创新,特色鲜明地拉开了新时期中国外交的宏篇序幕,迈出了新时期中国外交的坚实步伐。 一:理论上有创新 第二次世界大战特别是冷战结束以来,国际关系和国际格局经历了重大的变化。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科技革命孕育新突破,全球合作向多层次全方位拓展,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增强,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方向发展,保持国际形势总体稳定具备更多有利条件。要和平不要战争,要发展不要贫穷,要合作不要对抗,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1】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审时度势,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郑重宣示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不移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要求外交工作因势利导、

顺势而为,在风云变幻的国际环境中谋求更大国家利益。外交部长王毅在介绍习近平主席“开局之旅”成果时指出,中国外交将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开拓进取、务实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营造良好国际环境,为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作出积极贡献。 二:是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布局主打经济金融外交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近年来涉外活动涵盖中国外交的方方面面,在双边、多边、区域、全球层面上通盘运作,统辖使用经济.金融外交、能源外交、军事外交、公共外交等手段,点面结合、创造性地实施“周边是首要、大国是关键、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重要舞台”的工作布局,极富效率、充满张力地勾勒出新时期中国外交的基本线条。 丝绸之路经济带,这一构想体现了中国政府促进世界经济繁荣的新理念,也揭示了中国和中亚经济与能源合作进程中如何惠及其他区域、带动相关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新思路,更是中国站在全球经济繁荣的战略高度推进中国与中亚合作跨区域效应的新举措。习近平主席出访东南亚期间,又发表题为《携手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演讲,为双方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指明了方向。自此,中国打造陆海两条“新丝绸之路”,加强与世界各国经济合作,同谋和平发展的政策格局已然成形。【2】“钻石十年”中国与东盟将在既有“黄金十年”的基础上,进一步打造“钻石十年”。在此基

新时期中国外交及其战略挑战

论新时期中国外交及其战略挑战 外交的历史命运和国家的历史命运是休戚相关的,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腾飞的事实检验了这一次时代观革新的正确性。如今中共中央从世界形势的变化和中国国内形势的变化这两个大局出发,在“和平与发展”的表述中加上了“合作”二字,在丰富了时代观内容的同时,也为下一步中国外交的发展定下了基调。其次,形成了“全方位外交”的外交战略。新的外交战略紧扣时代主题,内容更加丰富全面,更具开放性和包容性,真诚地表达了中国愿与世界各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友好合作关系的愿望,指明了未来中国外交的发展方向。再次,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的道路。这是中国外交理论的又一创新。中国既要通过维持和平来发展自己,又要通过自身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以谋求更大的发展。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是由中国国情决定的,是由中国文化传统决定的,也是由中国适应世界发展潮流决定的。最后,构建了“和谐世界”理论。这是中国外交最新的理论创新。它的提出为中国外交特别是多边外交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它也为世界各国发展对外关系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提供了一种不同以往的全球治理模式。 一个全新的世界级大国的形象开始出现,中国为人类、为这个星球作出更大贡献的梦想开始初现端倪了。不过,在那众多令人鼓舞的现象背后,我们还要有更多的忧患意识,因为山爬得越高,一旦摔倒,

可能摔得更重,爬得越高风景越美,也可能更加孤寂、寒冷。现在中国就恰巧处在高山,风景更加壮美,同时又是高处不胜寒的双重境地。而我认为,从宏观角度看,中国的外交战略面临三大挑战。 第一,经济领域中的发展的危机。 发展的危机是指过去曾经让中国富强和发展起来的要素正在变得枯竭,越来越多的不利因素正在成为中国新时期前进道路上的麻烦和障碍。如果对这些问题处理不当,中国的发展就会走向一个新的十字路口。所以,危机也可以说是一个十字路口,要么开辟新路,要么走进死胡同。我国原有的廉价劳动力和资源的优势在逐渐丧失,就是这一表现。第二,在安全领域中的安全难题。传统安全威胁就是中国是全世界邻国最多的国家之一,但是,在新时期新的画面中,我们的海外安全问题在日益凸现,包括海上通道安全、人身财产安全问题在日益加剧。据悉,现在有关部门一天所接到的海外遇险事件比过去一年都多,而且多数是没法处理的,还有我们的海洋通道安全问题,我们很多能源、物资都需要通过海洋从海外运输回来,而一旦海洋通道被切断,就势必对中国的经济发展造成重大的打击。就是说,对外经济依赖越高,经济的脆弱性就越大。第三,国际领域中的国际压力我国虽然在外交政治和经济上取得了大国的地位,但是国际上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并没有完全的消失。南北发展不平衡,某些国际的武断专横。还有各极势力的划分与制衡。表面看似风平浪静实际暗波涌动。还有周边国家对中国的敌视和冲突。这些都给中国外交造成很大的压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学设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导学案 设计者:学校: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探究《探寻·中国的昨天》,通过前置学习了解改革开放不同时期的故事,以故事形式让学生感受到不同时期的不同任务,增强学生对党的理论和政策的的认同感。 2.通过学习《感受·中国的今天》,让学生说说自己生活的变化和国家发展的变化,让学生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性,增强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 3.通过《奋斗·中国的明天》的学习,让学生知道新时代如何继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通过“奋斗新时代—我参与”活动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和发展历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 2、教学难点:为什么要坚持“四个自信”,如何坚持“四个自信”。 【教学过程】 一、学习过程: 探究一:《探寻·中国的昨天》 议题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 1、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什么? 2、何时提出建设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历了哪些发展过程?回答了哪些时代课题?形成了哪些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理论成果? 探究二:《感悟·中国的今天》 议题二:为何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结合实际生活,谈谈自己生活的变化。 2、你能举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的辉煌成就吗? 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为何会取得如此辉煌成就?(小组合作探究,时间4分 钟)

探究三:《奋斗·中国的明天》 议题三:如何坚定地走自己的路? 1、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青年学子应当如何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 以“奋斗新时代—我参与”为主题,写一段话。时间为4分钟【课堂总结】 【课堂反思】

华南理工大学 毛概 第10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 期末 题库

第十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 一、单项选择题 1、一个国家制定正确发展战略和内外政策的一个重要前提是()。 A.分清敌我B.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时代主题 C.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D.理论联系实际 答案:B;考题来源:第一节,教材p.228-2 2、毛泽东提出“两个中间地带”战略构想是在()。 A.1945年B.1946年C.1947年D.1948年 答案:B;考题来源:第一节,教材p.229-1 3、1974年,毛泽东提出了“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构想;下列国家中属于第三世界的是(); A.中国B.苏联C.英国D.日本 答案:A;考题来源:第一节,教材p.229-1 4、当今时代的主题是()。 A.战争与革命B.和平与发展 C.开放与合作D.和谐与共赢 答案:B;考题来源:第一节,教材p.230-2; 5、1985年,邓小平将国际关系问题总结为“东西南北”四个字;其中核心问题是()。 A.人权问题B.和平问题C.东西问题D.南北问题 答案:D;考题来源:第一节,教材p.230-2 6、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至今一个也没有解决,这是由于()。 A.战争与革命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B.人口增长失控,资源被破坏,环境恶化 C.因民族、宗教、领土等引起的战争时起时伏 D.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存在 答案:D;考题来源:第一节,教材p.230-3、p.231-3 7、当今世界格局发展的趋势是()。 A.一极独霸世界B.两极格局对峙C.单边主义抬头D.多极化 答案:D;考题来源:第一节,教材p.231-2 8、经济全球化有其积极作用,也有负面影响,下列属于其负面影响的是()。 A.对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提供了机遇B.对发达国家的消费结构形成了影响C.进一步推动了全球政治的多元格局D.对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主权形成了冲击答案:D;考题来源:第一节,教材p.232-3

当前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战略的变化

当前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战略的变化 摘要: 新中国成立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外交理念经历了许多变化。特别是近几年国际形势风云激荡, 各种矛盾交错发展, 挑战纷呈, 世界局势错综复杂, 变化剧烈。这种状况将继续延续并影响到当前国际形势的发展。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信息网络化、科技高新化的背景下,我国外交战略也发展了变化。谈及中国外交的“战略转型”,中国过去三十年外交的成功经验就是在不同身份间保持了平衡。中国跟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周边国家、多边国际对话机制都保持了良好的关系,并把这多种关系细腻地缝合在一起。中国外交从经济角度追求双赢,从全球治理的角度维护稳定,这两方面都很重要。全球化进程是在西方发达国家主导下实现的,它从经济、政治、意识形态三个方面加强了美国及西方的国际地位,同时给中国的外部环境带来巨大压力;中国要想顺利融入全球化,分享全球化所带来的机遇和利益,在21世纪初期必须在顶住“西化”和“遏制”压力的同时,与西方国家保持良好的关系。机遇蕴含在挑战中,只有成功应对挑战,才能抓住机遇。 关键词:国际形势、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信息科技、中国外交 外交是国内政治的延续,但有别于内政。研究外交并制定对外政策,需要知己知彼、学贯东西;必须立足于对世界大势和各国国情的深刻认识,而绝不可以一厢情愿、以己度人、或单纯地“以德报怨”。无论是两国间的双边关系、抑或更为广阔的国际关系的格局,实质上是各国在实力基础上通过各种手段追求国家利益而相互博弈的结果。实力是决定格局的基础,格局反过来又加强或削弱一国的实力。在国际斗争中,一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不仅取决于其政治、经济和军事的综合力量,还在于该国运用何种外交战略。高明的外交手段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弥补一国实力的不足。 因此,我们必须十分清晰地了解我们的对手国际行为的特点和规律、思维方式、民族心理以及相应的外交战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有效地和最大限度地实现我国的国家利益。新中国外交仍不同程度地受到“重脸面而轻实利”、“和为贵”等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 一.当前国际形势 全球化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地理等多个层面,正如德国学者乌尔里希·贝克所说的,“伴随全球资本主义的是一种文化与政治的全球化过程”。不过,经济全球化是全球化的核心

中国特色外交

中国特色外交理论是以中国的视角,立足于本国人民和全人类的根本利益,对外交本质和运行规律进行深入研究,从而提出的创新理念和思想体系,是科学解释中国的和平发展,应对“中国威胁论”的锐利武器。它既要为中国的和平发展服务,也要为建立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服务。本文将就中国特色外交理论的使命、机遇、性质和体系等基本问题,在分析已有观点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供学界参考。 历史任务与现实机遇 早在60多年前的新中国外交部成立大会上,周恩来总理兼外交部长就提出了“外交学中国化”的伟大任务。遗憾的是,只是到了改革开放时期以后,特别是邓小平和中共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题后,外交学中国化的研究才开始提上日程。世纪之交,国内出版了若干初步总结新中国外交经验的外交学著作。200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了“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的目标,为完成周恩来关于“外交学中国化”的历史任务,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外交理论提供了更强大的动力。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中国紧紧抓住战略机遇而迅速崛起。国际社会在惊叹中国奇迹的同时,也表达了对中国崛起的各种忧虑,花样翻新的“中国威胁论”流行于世界。这种思潮以西方的国际关系和外交理论来解释和预测中国崛起现象,在世界舆论界占据了主导地位。为了扭转被动防御的不利态势,获得相对于西方的话语权优势,中国也必须大力推进自身的特色外交理论体系建设。 在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飞速发展的同时,中国政府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双边与多边外交,中国领导人提出了“新安全观”、“和平崛起”、“和平发展”、“互利共赢”、“和谐世界”等一系列新理念。极其丰富的新鲜经验和一系列新理念,为外交学者构建系统的中国特色外交理论,展开争夺外交理论话语权的强大攻势,提供了充分的条件,形成了难得的现实机遇。 中国特色外交理论

国际新形势下中国的外交战略

国际新形势下中国的外交战略 摘要:目前,国际形势总体平稳、局部动荡态势,大国围绕国际秩序和地区热点加强博弈,世界格局变化更加复杂。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国内经济迈向新常态和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中国外交大力开拓创新,成果显著,中国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新形势下,中国该如何发展?发展空间有多大?在探讨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应该站在一个全面的角度,不仅要看到国内的发展状况,也要看到国际发展形势以及我们的外交地位。从国内形势来看,中国正在全面深化改革,推动依法治国,大力发展民生。与此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经济结构调整、生态治理、能源安全和劳动力配置等都是摆在眼前的紧迫问题。从国外形势来看,中国的综合国力正在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不断加强,国际地位上升。纵观全局,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继续发展。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将是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局势的基本态势。总体来看,世界以美国、日本、俄罗斯、中国以及欧洲部分国家为主导,从自身合法利益以及各国共同发展出发,围绕着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进行角逐,谋求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中占据重要地位。但国际形势千变万化,国际局势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态势,各国想要在这种局势中谋求发展,就需要做出正确的发展战略,谋求国与国之间的合作,勇于面对竞争。中国又有怎样的外交战略呢? 一、国际格局与外交关系 世界格局是指国家之间尤其是大国之间相对稳定的一种关系。21世纪以来,旧的世界格局已经终结,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世界向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地方冲突与民族冲突此起彼伏,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一超多强的局面还会在较长时间内存在下去。当今世界已经进入大变革、大调整、大转型的信息革命阶段,一切都要在信息革命的天秤上重新定位、衡量,外交工作也不例外。在信息每时每刻千变万化的情况下,中华民族万变不离其宗,坚持以和为贵,要和平,不要战争;要发展,不要贫穷;要合作,不要对抗;要共赢,不要私利。中国主张国与国之间、民族和民族之间应通过对话、谈判、交流、互动来化解冲突和矛盾。这是中国人民的心声,也是世界人民的意愿。中国和合外交的理念,渊源于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和睿智的生命智慧。尽管中国外交面临冲突和矛盾多发期,但只要能“处变不惊,稳中求进,迎难而上,开拓创新”,就能开出新局面。 二、国际安全与地区热点 2015年,全球地区热点仍然集中于中东、东欧和东亚三个地区,但形势出现新变化,而且特点各不相同。对中东地区来说,美伊关系对中东形势有决定性影响,美伊对抗结束是历史性事件。在后伊核时期,美伊关系将由对抗状态转化为非敌非友状态,伊朗承认美国在中东的主导权,而美国则承认伊朗的地区大国地位,承诺不损害伊朗政权的安全。双方都将从这一妥协中受益。虽然由于美国国内多数人反对伊核协议,两年后新当选的美国总统是否继承奥巴马政府的这份外交遗产尚有不确定因素,但从大势看,通过政治谈判解决伊核问题是大势所趋。后伊核时期给中东地缘政治带来的新格局,将为其他国际力量如欧盟、俄罗斯和中国在中东施展影响提供更大空间。亚太是地区热点问题集中的第三个地区,2015年有关形势也出现一些新变化。与中东热点不同,围绕亚太地区热点,有关当事方之间实际发生冲突的风险并非在升高,而是趋于降低。无论是在有关领土及海洋权益争议问题上,还是在冷战遗留问题如朝鲜半岛上的对立,可控性总体都有所加强。亚太地区的紧张气氛主要来自大国在地缘政治上展开的战略博弈。美、日为在对话战略博弈中争取有利态势,常常利用地区领土争议问题做文章,而个别与中国有领土争议的国家试图利用大国矛盾,坐收渔利。因此,管控这一地区的热点问题,关键在于大国关系,尤其取决于大国之间能否增强战略互信。2015年,由于中美、中日等大国关系总体朝积极方向发展,在一些具体问题上的摩擦和争议并未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案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案 嘉兴市秀水高级中学杨磊 课标要求:概述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概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和作用;了解邓小平理论的逐步形成和发展;认识邓小平理论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知道“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内涵及历史地位。 (2)过程与方法 养成重视教材的习惯,不仅要重视正文、插图、知识链接等内容的阅读和记忆,更重要的是对教材表述的透彻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寻找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共性,认识到“实事求是”是其精髓所在。 课时:1课时 重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南方谈话等邓小平理论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的标志性事件 难点:认识到实事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 导入: 简单回顾上节课的知识,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展示两幅书法题字,引出问题,猜测哪一幅“实事求是”的题字是毛泽东的字迹? (可能的理由1,字如其人,从毛泽东的革命浪漫主义入手;理由2,教材75页邓小平题字图片;……) 【设计意图】在吸引学生兴趣的基础上,阐释出本课主要线索——实事求是,引导学生注意到“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共性。 教学过程: 一、“实事求是”与邓小平理论

1、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 展示记录邓小平理论形成发展的几个历史瞬间的图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手稿、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会场、邓小平在十二大会场、邓小平92年视察深圳、邓小平看望十四大代表、中共十五大会场。请学生选取其中两个最为关键的瞬间。 【设计意图】学生可能分不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哪一个对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具有关键意义。 展示教材75页,“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引导学生思考,如此重要的会议,为什么只开了五天? 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A补充展示材料,手稿的要点。 B B补充展示材料,必修二教材关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表述。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比较邓小平讲话要点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在发现两者相似之处的基础上透彻理解“邓小平的这篇讲话是开辟新时期的宣言书。…实际上成为了随后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认识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对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关键性意义。 ⑵南方谈话 问题1,南方谈话的背景? (学生可以轻易找到人民版必修三教材75页内容,“20世纪90年代初,国际政治风云变幻,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进入一个关键时期。”为透彻理解教材,需要进一步追问学生:“国际政治风云变幻”和“改革开放事业进入一个关

中国外交战略

中国外交战略 一.新中国外交的指导方针和基本原则 (一)毛泽东和邓小平的外交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对外工作的指导方针 为了同旧中国的半殖民地外交一刀断,维护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1949年春夏之际,毛泽东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的三条方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是指:以前对国民党政府同各国政府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一律不予承认,对驻在旧中国的各外国使节只当作侨民对待,而不作为外交代表;对旧中国同外国签订的一切条约和协定都要进行重新审查处理,把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努力和特权逐步进行肃清,在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和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一边倒”是指:倒向社会主义一边。这是因为,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国际上出现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同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尖锐斗争的局面。美国站在中国人民的对立面,支持蒋介石打内战。而苏联对中国人民的革命长期给予同情和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我们就不能不考虑到:新中国成立后帝国主义对新中国进行武装干涉的可能性,这就决定了新中国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各国联合的必要性。因此,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公开宣布新中国倒向社会主义一边。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方针,我们不仅要向社会主义国家开放,也要向资本主义国家开放;不仅同发展中国家,也要同发达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如何处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同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成为我们党在对外交往中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邓

小平同志从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和拓展对外关系新局面的大局出发,明确提出“考虑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主要应该从国家自身的战略利益出发”,“不去计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别”,“以自己的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来谈问题和处理问题”。(12)这就为我们正确对待和妥善处理国家关系和党际关系中的意识形态问题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方针。所谓不计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差异进行党际交往,是指彼此在尊重对方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前提下尽可能寻求共同利益的汇合点。这一指导方针是邓小平外交思想同中国外交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它使我们从传统的观念和做法中解放出来,为我党与世界各类政党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广交朋友、发展交流与合作关系开辟了极其广阔的天地,从而有利于凋动和利用世界上一切于我有利的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外界对我发展和国家统一事业的遏制和干扰。 我党在对外交往中实行不以意识形态划线的指导方针不仅有我们自身的需要,也有其客观根据:第一,当今世界是一个相互依存度不断提高的开放的世界,世界离不开中国,中国的发展也离不开世界。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国家统一事业,需要国际同情与支持,需要与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和不同意识形态的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教案

第九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教案(复习课) 邱玉杰 高考题型与趋势 本课主要介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含义、如何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发展教育科技文化事业等知识,运用本课的知识去分析“和谐文化”,必将成为高考命题的重要内容之一。从命题选用的“情景”的特点来看,大多数模拟题以考查记忆和理解分析能力创设,少数题是考查运用和分析能力;从设问来看,都是显示型,未出现隐形设问;从题型来看,主客观均有体现。 考点1: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 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它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考点2: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意义和关键: 意义: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 关键: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 考点3:坚持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会妨碍文化多样他的发展。因为: (1)坚持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同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统一的,同社会主义文化的多样性是统一的。 (2)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既要弘扬主旋律,又要提倡文化的多样化。 (3)思想文化越是多样性,越需要“主心骨”。 (4)不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文化建设就会混乱、失误、受挫,就会失去正确的方向和生命力,社会就会失去共同的思想准则。

考点4: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是培育“四有”公民 发展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最根本的落脚点就是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考点5: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 (1).发展教育事业: 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2).发展科学事业: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今世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3).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一条重要途径。 考点6: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 社会主义社会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有机统一,全面发展的社会。 其中:物质文明为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提供物质基础; 政治文明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发展提供政治保障; 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指导方向。 三者统一于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1.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 相对于外来文化,传统文化是母文化或本土文化;相对于现代文化,传统文化是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文化。

第十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参考答案)

第十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 2.D 3.A 4.C 5.A 6.B 7.D 8.C 9.C 10.D 11.D 12.D 13.D 二、多项选择题 1.ABC 2.ACD 3.AB 4.AD 5.ABC 6.AB 7.ABCD 8.BC 9.ACD 10.ABCDE

三、简答题 1.答:(1)坚持独立自主地处理一切国际事务的原则;(2)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3)坚持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的原则;(4)坚持爱国主义与履行国际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2.答:(1)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2)维护世界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3)树立新的安全观念,努力营造长期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4)推动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四、辨析题 1.答:错误。随着冷战的结束,世界的紧张局势逐步缓和。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避免新的世界大战,是有可能的。但是,也应该清醒地看到目前的国际形势仍然动荡不安,原因是由于旧的格局虽然已经解体,但原来被美苏争霸和两大集团对峙时掩盖的矛盾纷纷暴露出来,同时随着向新格局的过渡所伴随的国际竞争也开始展开,一些地区的新矛盾和冲突正在增加。在全球裁军的总趋势下,一些地区的军备竞赛却在不断升级。这些无疑会成为诱发地区冲突的重要因素。因此,不能说今后世界再也不会出现新动荡和冲突。 2.答:错误。经济全球化使各种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优化组合和资源优化配置,从而促进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但全球经济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推动全球生产力大发展、加速世界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增多了各国和全球共同面临的社会经济问题,加剧了国际竞争,增加了国际风险,并对国家主权和发展中国家的民族工业造成了严重冲击。经济全球化是在国际经济秩序仍存在不公正不合理因素的情况下发生和发展的,是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五、论述题 1.答:实现和平发展,是中国人民的真诚愿望和不懈追求。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政府和人民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

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及和平崛起战略

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及和平崛起战略 一、中国外交政策的历史演变 自建国至今,我国外交政策及国际战略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1、建国初期到50年代中期实行“一边倒”外交政策 建国初期中国实行“一边倒”外交政策是当时的历史条件决定的。 第一、建国初期,我国遭到美国为主导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敌视,孤立封锁和包围威胁,无法与他们建交。 第二、长期的战争之后,中国急需寻求外来经济援助和政治盟友,需要较好的国际环境,以愎复经济,建设国家,实行“一边倒”外交可以迅速消除苏联领导对中共的疑虑,赢得苏联的信任、支持和经济援助,也可一定程度牵制一心要颠覆中国政权的美国,使之有所顾忌。 第三、当时国际形势是以美、苏两大国为首的两大阵营的对立格局,中国没有中间道路可走,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2、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确定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的外交政策 1953年12月31日,周恩来总理在北京接见印度谈判代表团时,首次系统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4月29日,中印达成《中印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序言中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定为指导两国关系的准则。6月,周恩来应邀先后访问印度和缅甸,分别与两国总理尼赫鲁和吴努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双边关系的基本原则,并倡议以此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1955年4月,亚洲、非洲29个国家在印尼的万隆召开首脑会议,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在发言中再次重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将其中的“互相尊重领土主权”改变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至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表述正式确定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此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成为中国外交政策的指导方针和贯彻始终的主线,也成为国际社会广泛共识和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以此原则为指导,中国打破了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封锁,扩大了外交和国际活动空间,逐步与许多周边邻国和亚非欧国家建立了友好外交关系。 3、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期“两个拳头打人”的外交政策 60年代中期以后,毛泽东对国际形势作出了“战争与和平”是时代主题的判断,认为世界大战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因而将一切工作的立足点转向打战上,为早打、大打、打核战争作准备,全国都进入备战、临战状态,不仅使经济工作付出了很大代价,也影响了外交工作。实行“两个拳头打人”战略,一度把推进世界革命,实现社会主义在全世界的胜利定为外交工作基本方针,“过火”的行动带来了外交工作严重的损失,孤立了自己,影响了国家关系。 4、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三个世界”理论的提出与“一条线”外交政策 1974年2月,毛泽东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完整地提出了“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思想,其中第一世界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第二世界是亚洲(除日本外)、非洲、拉丁美洲的发展中国家;第三世界是指处于两者之间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三个世界”理论表述的提出,标志着毛泽东对世界结构认识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他对中国的明确定位是:“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也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属于第三世界。”基于这一理论,中国实行了“一条线”外交战略。即依靠第三世界,联合第二世界及一切中间力量,反对美苏两霸,而其中对美国又团结又斗争,谋求中美关系正常化,与西方结成统一战线,孤立与打击苏联霸权主义。在这一外交战略指导下,中国与美国,日本等国家实现了国家关系正常化,与一些西方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克服了发展外交关系的障碍,使中国愎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外交工作出现前所未有的新局面。 “第三世界”这一概念是法国经济学家阿尔弗莱德·索维于1952年在他的论文“三个世界,一个星球”中首次提出的,即资本主义世界和共产主义世界之间还有一个第三世界。1973年9月,第四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通过的《政治宣言》第一次将第三世界的概念写入国际会议的纲领性文件。1974年2月,毛泽东正式提出“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思想,但在这里所指的第三世界与索维和国际社会所指的基本内涵相同。而第一,第二世界与前却本质上不同,这个变化是毛泽东对当时国际形势变化的基本概括,也是中国的国际战略思想,据此解决国际关系中的敌我友关系问题。尤其是对中国的国家定位,对中国的外交政策的制定与实践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同年,邓小平在第六届特别联合国大会上作了关于三个世界的发言,专门就第三世界概念的含义和特征作了阐述。此后,第三世界概念才为国际社会广泛认同,并在国际组织、国际会议、国际文件及媒体宣传中普遍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