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犯罪心理法律归因

未成年人犯罪心理法律归因
未成年人犯罪心理法律归因

未成年人犯罪心理法律归因

近些年来,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数量呈现出逐年上升、案件性质的严重程度不断加大的趋势。未成年犯罪的预防以及矫正形势严峻,所以,必须深入研究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法律归因,有针对地开展预防其犯罪与矫正,以更好保障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以及发展。基于此,本文主要对未成年人犯罪心理法律归因进行分析,探索有效的应对方法。

标签:未成年人;犯罪;心理法律归因

未成年人是促进祖国未来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未成年犯罪案件越来越多,犯罪现象越来越严重。如果不对未成年人犯罪做出有效且及时的求助以及保护,不仅会严重影响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还会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一些不良影响。因此,研究未成年人犯罪心理法律归因及预防对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未成年人犯罪心理法律归因分析

归因指的是个体依据有关线索、信息对自身及他人的行为原因进行判断与推测的过程。影响未成年人犯罪心理法律归因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对法制的忽视。学校方面较为忽略法制教育,即便加强法制也不外乎办几期法制宣传板报、组织几场讲座等,教育效果不佳。很少有学习从根本上重视法制。未成年人在学校大多是学习各科知识,很少挤出时间去关注和法律相关的事件。二是未成年人法律意识淡薄。已经辍学的未成年人大多处于“半法盲”或者“法盲”的状态,法律知识很缺乏,他们不清楚什么行为是违法的,无法准确辨别违法与守法,导致他们在面对压力或诱惑时,很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即便有的未成年人对法律知识有一定了解,但是,还会由于他们尚未形成法制观念,难以通过法律意识来控制自己的行为。三是法律不够完善。我国《刑法》规定:对于14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其犯罪一律不予刑事处罚。但也不能只通过责令监护人或收容所严格管教。而对于14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其犯罪也不能只简单地给予刑事处罚,如果未成年人在监狱里待了几年,出来后和社会严重脱轨,他们不一定能适应,一旦适应不了,还会再犯罪,这和我国立法的初衷是相违背的。

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有效对策

(一)提升学校在未成年人教育中的作用

学校在重视未成年人学习成绩的同时,还应加强法制教育、在学生阶段,他们的法治思想是最容易培养并形成的。一般而言,学生会将老师的话当成圣旨,对于教师的要求他們通常不会违背。所以,学校需抓住这一特点,多开设法制课,从小就教育他们什么行为是正确的、合法的,什么又是违法的。这样学生在长大后就会将法制思想践行在实际行动中,让其更守法。比如学校可通过视频、实际案例、图片、文字等形式给学生开办展览会或讲座,通过直观形象的画面,让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