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免疫性疾病

病理学——免疫性疾病

在病理情况下,因免疫反应过高或过低,引起组织损伤、功能障碍而致病,称为免疫性疾病,本章主要阐述自身免疫病和免疫缺陷病。

第一节自身免疫病

自身免疫病(autoimmune diseases)是指机体对自身组织抗原产生免疫反应,引起自身组织损伤和功能障碍的一类疾病。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本病概念开始建立以来,公认的病种已有20至30种之多。根据发病机理和临床特征将其分为二类:(1)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病变限于某一特定器官,常见有溃疡性结肠炎、恶性贫血伴慢性萎缩性胃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甲状腺机能亢进症、慢性活动性肝炎和重症肌无力等;(2)非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病变累及多个器官组织,常见有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硬皮病、结节性多动脉炎和皮肌炎等。

一、自身免疫病的基本特征

根据免疫学和临床表现概括以下特征(1)病人血中能检出高滴度的自身抗体和/或自身致敏淋巴细胞;(2)含自身抗原的组织器官有损伤和功能障碍表现;(3)病程长,反复发作或持续进行,病情的严重性与自身免疫反应强度呈平行关系;(4)女性患者多见,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增高。有家族倾向,不少患者HLA-DR(DR2至5)抗原的检出率高;(5)多数病因未明,少数与感染、药物或外伤等因素有关;

(6)免疫抑制剂治疗有显效。

二、原因及发病机理

在病理情况下,机体为何对自身组织产生免疫反应而致病,其原因和机理较为复杂,有些尚未清楚,就目前已知基本上可从以下几方面去认识。

1、自身抗原形成和改变,各种理化和生物因素作用于机体后,可能通过各种途径改变自身组织成分结构,使其具有抗原性。其主要途径可能为(1)外来半抗原(如药物)或抗原(如细菌成分)与人体细胞的蛋白质或粘多糖结合,形成复合抗原。如抗高血压药a-甲基多巴可与红细胞膜上Rh抗原结合,形成复合抗原诱发抗红细胞自身抗体生成,因而发生溶血性贫血;(2)因病原体或理化因素作用使宿主组织成分改变而形成自身抗原。如寒冷可使某些人的皮肤蛋白三级结构发生改变,激发lgE抗体生成,因此诱发荨麻疹;(3)病毒感染,大量资料证明病毒感染与自身免疫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但其机理尚未完全明了。病毒感染可能通过各种方式改变宿主的组织成分,如病毒基因整合到宿主细胞的DNA中,从而合成的异常蛋白质可成为自身抗原从细胞释出,或在细胞膜表达新的自身抗原;病毒感染还能刺激B淋巴细胞分裂增殖,使自身抗体水平显著升高;病毒感染还可使宿主的免疫系统调节功能异常。

2、“隐蔽”自身抗原的暴露,正常人体自胚胎时期起从来未与免疫系统接触的某些组织成分即所谓“隐蔽”自身抗原(如晶体蛋白、精子、甲状腺球蛋白等)。如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患者血中可检出高滴度的甲状腺球蛋白抗体,有时还有甲状腺滤泡细胞膜抗体,这些都与甲状腺滤泡细胞破坏,相应的自身抗原释放入血有关。

3、免疫系统调节功能异常它对自身免疫病的发生发展起重要作用。正常人体内存在着针对自身成分的免疫活性细胞、但它们是处于自身耐受状态,所以不会发生自身免疫反应。维持这种自身耐受的机理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抑制性T(Ts)细胞起重要作用。一旦Ts细胞功能不足,内身耐受即可受到破坏而发生自身免疫病。除Ts 细胞功能缺陷外,还与胸腺功能减退以及免疫活性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异常有关。

(l)Ts细胞缺乏和功能减退:Ts细胞在免疫调节中起重要作用,它可抑制辅助性T(Th细胞的功能,从而抑制抗体的生成;又可抑制4型变态反应性“T”细胞的功能,从而抑制迟发型变态反应。Ts细胞缺陷则是自身免疫病发生的重要环节,Ts细胞减少或功能降低时,TH细胞功能亢进,促使B细胞产生大量自身抗体而发病。临床证实许多这类疾病患者血中Ts细胞减少。

(2)胸腺功能减退:胸腺是T细胞分化、成熟的重要器官,如果胸腺功能减退,胸腺皮质产生胸腺激素减少,T细胞分化、成熟必然发生障碍,Ts缺乏,对B细胞功能的抑制减弱,将导致对自身抗原起反应的B细胞产生大量的自身抗体而致病。胸腺功能低下的原因主要有胸腺发育异常、胸腺肿瘤和胸腺受病毒等因子感染使胸腺萎缩或破坏,胸腺激素产生减少,此外,胸腺功能也随年龄增长而减退,这可能是本病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的内在因素。

(3)对自身抗原反应的B细胞活性增高:这是本病的基本特征之一。由于B细胞活性增高,自身抗体大量生成,在补体参与下可直

接引起组织的免疫性损伤。B细胞活性增高的原因除与Ts细胞抑制功能缺陷有关外,还可能与病毒感染有关。病毒可能作为多克隆B细胞的激活物,刺激B细胞的分裂、增生,有人证明在初次感染EB病毒患者的血清中可检出类风湿因子(即抗变性的y-球蛋白自身抗体)。

4、自身抗原的交叉免疫反应进入机体的某些外来抗原如果与体内组织成分有相同或相似的抗原决定簇,那么机体产‘生的抗外来抗原的抗体,便可与该自身组织成分起交叉反应而引起疾病。如风湿病。肾小球肾炎等发病机理都有交叉免疫反应参与作用。

5、遗传因素自身免疫病与遗传因素关系较为密切。主要表现患者多有家族倾向性,患者的HL-DR抗原检出率高,这对本病的诊断、预防和预后判定都有实际意义。目前已知这种遗传因素可能与免疫反应基因有关,免疫反应基因是决定个体免疫反应的样式特点和疾病易感性,它可由亲代遗传给子代。免疫反应基因位于MHC-I区,并可能产生MHC-2类抗原,某些免疫反应基因可促进针对自身抗原的免疫反应。具有此种特定免疫反应基因的个体,一旦受到有关自身抗原的刺激后就会比别的个体容易发生此类疾病。所以说某些免疫反应基因提供了发生自身免疫病的易感性。

综上所述,自身免疫病的发生原因和机理是多种多样的、它们在疾病发生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也不尽相同,对一个疾病来说,有的可能是以这种机理起主要作用;有的则是以另一种机理起主要作用;有的或许是由几种机理综合作用的结果。

自身免疫病的组织损伤机理,大多数为3、4和2型变态反应。

三、自身免疫病举例

(一)溃疡性结肠炎

本病为结肠的一种非特异性炎症,病程长,时有发作和缓解,发作时出现腹泻、脓血便伴腹痛,发热和体重减轻。病变主要累及乙状结肠和直肠,从远侧端向近侧端发展。早期局部粘膜充血、水肿、点状出血和隐窝小脓肿形成,粘膜和粘膜下层有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以后小脓肿逐渐扩大、粘膜表层坏死脱落,形成多发性表浅小溃疡,进而可发展为大溃疡;溃疡间区粘膜明显充血、水肿、呈息肉样突起称假

息肉;溃疡周边的粘膜上皮可见异型增生(提示有癌变可能)。缓解期炎症减轻、溃疡愈合。本病主要并发症有①溃疡穿通肠壁可引起结肠周围脓肿或腹膊炎;②有些病例可发生恶性变,其发生率随病程延长而升高,平均为3%,10年以上病程者约为20%;③少数急性病例,因病变广泛可引起中毒性肠麻痹性扩张,称为中毒性巨结肠,慢性病例因肠壁纤维组织增生和肠粘膜萎缩可引起肠狭窄。

本病病因尚未明了,可能与感染或自身免疫反应有关。患者血清中可查到抗结肠的自身抗体(IgA、IgM、lgG),该抗体不仅与其自身结肠粘膜抗原起反应、也可与大肠杆菌(O14)的脂多糖起交叉免疫反应,这种交叉反应可能与本病发生有关。但患者血清对体外培养的胚肠粘膜细胞无破坏作用;相反患者的淋巴细胞对体外培养的胚肠粘膜细胞有损伤作用,因而提示致敏“T”细胞引起的4型变态反应可能对结肠粘膜的损伤起主要作用。抗体依赖性细胞毒性效应也参与作

用。

(二)类风湿性关节炎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全身性关节滑膜炎为特征的自身免疫病,好发于手足小关节,以滑膜增厚和关节软骨进行性破坏为主要病变,呈反复发作性进展使病程迁延,病变逐渐加重,最终关节强直和和畸形。皮下组织、肌肉、心血管、神经及浆膜等组织器官也常受累。发病年龄多始于20岁以后,女性患者多见。

【基本病理变化】

1、炎症局部常见弥漫性或灶性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可伴淋巴滤泡形成。

2、血管炎以小动脉炎多见,血管内皮细胞增生,使管腔狭窄或阻塞,血管壁纤维素样变性。如血管阻塞或伴血栓形成可引起相应组织梗死。

3、类风湿性肉芽肿形成,镜下典型病变分三层,中心部为大片纤维素样变性,第二层为栅栏状排列的组织细胞,最外层为增生肉芽组织和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浸润。久后肉芽肿发生纤维化。

【各器官组织病变】

1、关节病变以累及手足小关节为主,全身大关节也可受累,常为多发性及对称性。早期病变为滑膜炎,以渗出性和增生性病变为主。滑膜充血、水肿,大量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被覆的滑膜细胞脱落,关节腔内积有浆液纤维素性渗出液,至使关节红、肿、

热、痛和出现关节强直感。随病情发展,滑膜细胞增生和肉芽组织增生使滑膜增厚,并向滑膜表面伸出,形成许多小绒毛状突起,重者充塞关节腔;滑膜内新生的肉芽组织可向关节软骨边缘部扩展,形成血管翳,并继续向整个软骨面伸展。此间,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释出的溶酶体酶及由增生的A型滑膜细胞产生的胶原酶均可使关节软骨

遭受溶解破坏。因皮质类固醇等药物可稳定溶酶体膜和抑制胶原酶的产生,故对本病治疗和预防其急性发作有一定效果。反复发作者关节邻近的骨质也进遭受破坏,后期病变纤维化或骨化,关节面互相粘连,导致纤维性骨性关节强直和畸形,关节附近肌肉和皮肤萎缩。手指手掌指关节处呈尺侧偏向畸形,关节固定在屈位为本病的特征性表现。

2、皮下小结约1/5病例出现皮下小结,小结主要由类风湿性肉芽肿构成,好发于关节突起部位皮下,结节多单个,直径数毫米,质硬、有轻压痛,可持续数月或数年不消退。

3、其它组织病变,心、肺、浆膜、肾及肌肉等组织可受累,主要病变为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小动脉炎或类风湿性肉芽肿形成,最后病灶纤维化。关节病变的引流淋巴结也可肿大。

【病因及发病机理】本病病因可能与病毒或支原体感染有关,近年发现约百分之65以上患者血清中有EB病毒核心抗体,经细胞培养证实患者的B细胞经EB病毒传化后可产生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RF)。目前认为上述病原体的某种成分被关节滑膜细胞摄取后与细胞内合成的蛋白多糖结合,使后者成为自身抗原,刺激机体产生自身抗体(lgG)。该自身抗还可使自身lgG中的FC片段发生结构改

变,形成新的抗原决定簇,从而刺激机体产生抗自身lgG抗体,即为RF。主要有lgMRF和lgGRF两种类型。约百分之85以上患者血清中可测出高滴度的RF。因此,可作为诊断的指标。免疫荧光法可见滑膜细胞和浆细胞内有RF或RF-lgG复合物沉积,这种免疫复合物可激活补体引起滑膜等组织的炎症和损伤。本病的反复发作可能与RF的不断产生有密切关系。发病机理除上述3型变态反应外,病变组织中T细胞较多,关节腔积液中可测出各种淋巴因子,说明细胞免疫反应可能参与发病过程。本病有家族史,患者的HLA-DR,检出率高,说明遗传因素对本病的发生也起重要作用。

(三)系统性红斑狼疮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 des,SLE)是一种累及全身结缔组织具有多系统损害的自身免疫病。本病主要特点:(1)血清可检出高滴度的多种自身抗体,主要为抗核抗体,其次有抗红细胞抗体、抗白细胞抗体、抗血小板抗体、抗凝血因子抗体仪以及类风湿因子等,同时血清补体水平下降;(2)末梢血中可查见狼疮细胞,阳性率达百分之80;(3)有多器官多部位损害(如肾、皮肤、关节、心和脾等)的临床表现;(4)好发于性生育企期女性,常有家族史;

⑤病程迁延,反复发作,预后较差,多死于尿毒症、心力衰竭或出血。

【病因及发病机理】许多现象提示本病的发病与自身免疫反应有关,但其原因还不明了,可能与病毒等感染以及遗传因素有关,其它如日光、某些药物(如肼苯达嗪、普鲁卡因酰胺等)或雌激素等也可诱发本病发作或加重病情。目前已知,Ts细胞数量减少,细胞免疫

功能低下和B细胞活动亢进,产生自身抗体能力明显增高在本病发病机理中起重要作用。本病的多器官损伤主要由自身抗原与自身抗体复合物沉积引起3型变态反应所致;2型变态反应引起血细胞损伤。

【基本病理变化】

1、各器官的细胞动脉和小动脉炎,表现为血管壁纤维素样变性,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慢性期血管壁纤维化,管腔变窄或闭塞。

2、各器官的结缔组织发生纤维样变性,最后病灶纤维化。纤维素样变性的发生与核蛋白自身抗原和相应抗体在局部沉积引起免疫性损伤有关。

【各器官组织病变】

1、肾病,变较为常见,多数患者因肾小球内DNA-抗DNA复合物沉积而出现肾小球性肾炎病变,可为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膜性肾小球肾炎或局灶性肾小球肾炎等,因而有血尿、蛋白尿、水肿和高血压以及肾病综合征等表现。部分患者自身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管基底膜和肾间质内引起肾小管病变和间质炎症反应,进而肾间质广泛纤维化、严重肾病变可导致肾功能衰竭。

2、皮肤和关节病损百分之40病例有皮肤病损,面部出现蝶形红斑是本病之特点,躯干、四肢、可损有红斑、斑丘疹,重者呈疱疹或溃疡,日光曝晒可使病损加重。免疫荧光检查见真皮与表皮交界处有lgG、lgM和C3沉积而形成的颗粒状或团块状荧光带即“狼疮带”具有诊断意义。百分之90以上病例有关节受累,多为关节囊及附近结缔组织炎性充血、水肿和炎细胞浸润以及灶性纤维素样变性,关节软

骨多无受累。

3、心肺病变,心脏各层均可受累,但突出病变为非细菌性疣赘性心内膜炎,常累及二尖瓣和三尖瓣,赘生物单个或多个,直径1至4MM,由纤维蛋白、坏死组织碎屑和炎细胞构成,分布极不规则,久后发生纤维化。心包炎多为浆液纤维素性炎;心肌炎病变主要为间质炎症和小动脉炎。严重者可导致心力衰竭。胸膜炎较为常见,多为浆液纤维素性炎,胸膜腔有渗出液;肺内可有炎性病灶。

4、血液系统变化可有溶血性贫血、粒细胞减少和血小板减少性紫癫。此因抗红细胞、抗白细胞和抗血小板自身抗体经2型变态反应引起相应血细胞损伤所致。抗凝血因子抗体可破坏凝血因子,使血液凝固性降低而致出血。

5、狼疮细胞形成,中性粒细胞或巨噬细胞吞噬了狼疮小体后称为狼疮细胞。狼疮小体(LE小体)是指组织内细胞损伤所暴露的细胞核与抗核抗体结合,使细胞核内的染色质消失,形成均匀的圆形或椭圆形小体并被挤出胞体外形成LE小体,在HE染色的组织切片中呈紫色或紫红色,故又称苏木素小体。它可吸引多个中性粒细胞在其周围形成花形细胞簇。一般于疾病发作期血涂片可查到狼疮细胞,它表明有抗核抗体的存在,因而对本病诊断和了解病情有一定意义。但类风湿性关节炎、皮肌炎、慢性肝炎等具有抗核抗体的疾病也可出现狼疮细胞。

6、其它器官病变,部分病例可出现狼疮性肝炎、脾肿大和淋巴结肿大等。

第二节免疫缺陷病

兔疫缺陷病(immunodeficiency diseases)是指免疫系统先天发育不全或后天遭受损害,使免疫功能严重低下的一类疾病。近年由于免疫功能检测方法不断出新,此类疾病的诊断率有所提高,按缺陷性质将其分为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缺陷病两大类,前者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缺陷,后者有吞噬细胞缺陷和补体缺陷等;其次按原因将其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免疫缺陷病两大类,原发者少见,与遗传有关,多发于婴幼儿,可因胸腺缺如或发育不全导致T细胞缺乏(T细胞免疫缺陷病)、骨髓干细胞缺陷导致T细胞和B细胞先天性减少(联合性免疫缺陷病),或因骨髓前B细胞发育停滞,全身淋巴组织生发中心发育不全,引起B细胞减少和功能不良(原发性丙种球蛋白缺乏症),继发性免疫缺陷病较为多见。

一、免疫缺陷病的基本特征

1、体液免疫缺陷的基本特征(1)有反复严重的细菌感染尤其是化脓菌感染,用抗生素也难以控制:(2)血清免疫球蛋白总量明显降低,常低于2.5g/L,lgG低于2g/L,lgA和igM常不能测出,缺乏抗A和抗B的血型抗体;(3)对百日咳疫苗、白喉或破伤风类毒素接种不发生免疫反应;(4)因B细胞在循环血中占少数,故外周血中淋巴细胞总数基本正常;(5)淋巴结活检见皮质生发育不良,缺少浆细胞。

2、细胞免疫缺陷的基本特征(1)常有严重的病毒、真菌或细胞内寄生菌如结核菌等感染;(2)麻疹疫苗、牛痘、卡介苗接种皮肤无迟发型变态反应,但可发生致死性严重反应;(3)外周血中淋巴细胞总

数明显减少;(4)淋巴结活检见胸腺依赖区淋巴细胞明显减少;(5)

淋巴细胞转化试验转化率降低;(6)体液免疫反应尚正常,有时可因缺乏TH细胞而影响其反应性。

二、继发性免疫缺陷病

本病常继发于各种严重疾患或由某些外因引起,任何年龄均可发生。由于原因不同和免疫功能受损程度不同可有暂时性或持久性免疫缺陷之分。本病的重要性在于伴发各种感染,尤其对条件性病原体的易感性增高。感染又可加重免疫功能低下,使病情发展,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应正确认识和重视本病,做到及时预防和早期诊治,对改善病人预后,降低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

(一)常见原因

1、感染某些病毒和细菌感染可造成免疫功能低下。如疤疹病毒能感染和破坏淋巴细胞、麻疹或流感时常出现淋巴细胞减少,后期,继发细菌感染;风疹病毒和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能使抗体生成减少,甚至引起低丙种球蛋白血症;许多急性传染病常继发暂时性细胞免疫缺陷,重症结核病时结核菌素反应可由阳性转为阴性。

2、恶性肿瘤它和免疫缺陷、二者常互为因果,尤其各种恶性淋巴瘤,由于B细胞或T细胞异常增殖形成恶性瘤细胞,从而丧失了正常免疫功能。如何杰金病常有细胞免疫功能减退;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常有低丙种球白血症,而且随病情发展而加重,并发各种感染。其它组织发生的恶性肿瘤也可影响免疫功能,其原因除肿瘤本身损害因素外,尚有营养缺乏、抗癌药物的毒性作用和放射疗法对免疫细胞

的杀伤作用。临床上采用多次注射卡介苗和左旋咪唑,非特异性地增强细胞免疫功能,可改善黑色素瘤、肺癌的预后。

3、体内蛋白质缺乏严重胃肠疾患、严重肝病。严重肾病和慢性

消耗病时可因蛋白质消化和吸收障碍、合成不足或从消化管和尿中大量排出以及蛋白质消耗增加等均可造成体内蛋白质缺乏,免疫球蛋白减少而致免疫功能低下。

4、药物作用治疗恶性肿瘤和慢性炎症性疾病的药物易继发免疫

缺陷,如环磷酰胺、硫唑瞟吟、皮质醇等长期或过量地应用,免疫功能会遭受全面抑制,从而继发严重感染;四环素、双氢链酶素、卡青素等也可抑制免疫功能。

5、放射性损伤淋巴细胞对射线甚为敏感,放射疗法后淋巴细胞

常减少;大剂量放射性损伤可造成永久性免疫缺陷病。

6、衰老,衰老与细胞免疫功能减退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关性。

老年人的自身抗体检出率和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升高,可能与衰老所致的免疫功能低下有关,由此可见,增强免疫功能,对推迟衰老,延长寿命甚为重要。

(二)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quired immunodeficicncy syndrome,AIDS,艾滋病)。本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引起严重细胞免疫缺陷,继发严重的机会性感染和/或Kaposl肉瘤为特征的一种严重传染病。临床多有发热、无力、进行性消瘦、全身淋巴结肿大以及消化、呼吸、神经或血液等系统的症状和体征。从1979年美国纽约首次确诊第一

个病例以来至1991年10月全世界已有149个国家和地区发生流行,发病总人数达40余万人。它是当代最重要的一种新型传染病,传染

性强,病死率极高,危害性极大、有“当代瘟疫”、“超级癌肿”之称。

【病因及发病机理】目前已证实本病病因为人类T淋巴细胞病病毒-3(humanT-cell lymphotropic virus-3,HTLV-3)世界卫生组织定名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它可存在于血液、唾液、精液和泪液中,生命力很脆弱,常用的消毒方法均可使病毒灭活。患者于病毒携带者为主要传染源,他们的血清中均可检出抗HIV抗体。因此,血清阳性的高危人群不应作为供血者和器官移植的供体。本病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染,其次为非性接触传染,如污染病毒的针具作注射、接受含病毒的血液或血制品、眼科操作接触含病毒的泪液,母体病毒经胎盘可感染胎儿。总之本病主要通过各种体液进传播。因此,应避免与这些体液接触,加强预防工作,普及宣传教育,严格检疫,杜绝上述传播途径。

HIV进入人体可感染T4细胞(TH细胞/T1细胞细胞)使之溶解消失,致T4细胞数量剧减,功能缺陷,成为本病发病的中心环节。

鱿于依赖于T4细胞的所有免疫功能均衰退,因而使机体丧失对传染

病和肿瘤的抵御能力,引起机会性感染和肿瘤的发生。遗传因素在发病中可能起一定作用,患者中HLA-DR5,抗原阳性率较高。提示HLA-DR,表现型的人对本病有遗传易感性。

【病理变化及并发症】

1、免疫学异常主要表现细胞免疫缺陷,(1)末梢血中淋巴细胞显

著减少,T4/T8比例倒置(比值<0.5为本病特征);(2)NK细胞活力降低;血清中可检出抗HIV抗体,还有抗EB病毒抗体、抗巨细胞病毒抗体等。体液免疫尚正常。

2、淋巴组织病变本病前驱期出现全身淋巴结肿大,镜下可见淋巴滤泡生发中心增生扩大,淋巴细胞、浆细胞和组织细胞增多,小血管增生等;伴有发热、体重减轻、腹泻等全身非特异性症状;约百分之80患者血清可检出抗HIV抗体,大部分患者可停留在此阶段,并不发展为显性AIDS。但约1/3患者可发展到显性AIDS,此时淋巴结、脾、肠壁淋巴组织中的淋巴细胞明显减少,甚至这些组织空虚,小血管增生。当并发感染或肿瘤时,淋巴组织内出现相应病变,使淋巴结又持续肿大。

3、多发性机会性感染患者极易并发对正常人不敏感的病原体感染为本病特点之一.常见为卡氏肺囊虫(百分之50患者),少数为巨细胞病毒、鸟型分枝杆菌和新型隐球菌等感染引起的广泛性肺炎;鼠弓浆虫和隐球菌性脑炎和脑膜炎以及巨细胞病毒引起的进行性多灶

性白质脑病。HIV也可直接引起脑病痴呆和脑膜炎。消化系统感染,常见为念珠菌性口腔炎及食管炎,隐孢子虫肠炎;还可并发细菌性痢疾、伤寒病、病毒性肝炎以及播散性结核病等。

4、恶性肿瘤常见为Kaposi肉瘤,它是由血管内皮细胞和外皮细胞异常增生而形成的一种恶性肿瘤,病变多从足部皮肤开始,外观呈紫蓝或棕红色的多发性结节,然后可广泛累及其它部位。其次易并发恶性淋巴瘤。

免疫病理学的基本概念与研究方法

免疫病理学的基本概念与研究方法免疫病理学是病理学的一个分支领域,主要研究机体对外来抗原的免疫反应和免疫性疾病的发生机制。本文将从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及应用三个方面介绍免疫病理学。 一、基本概念 (一)免疫反应 免疫反应是指机体识别抗原后对其作出的防御反应。免疫反应主要包括先天免疫和获得性免疫两种类型。 先天免疫是人体固有的、自然存在的免疫防御机制,包括机体的自身防御系统、胃酸、皮肤、黏膜等。 获得性免疫是人体对抗原刺激产生的免疫反应,可分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两种类型。细胞免疫主要是指T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负责杀伤病原体和感染性细胞,是防御细胞内感染的主要手段。体液免疫主要是指B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产生各种免疫球蛋白,负责对抗原进行特异性结合和中和作用。

(二)免疫系统 免疫系统是由各种不同类型的细胞、组织和器官组成的,是维 持机体免疫功能正常的重要组成部分。免疫系统包括中枢免疫器 官和周围免疫器官两部分。 中枢免疫器官包括胸腺和骨髓,是人体最重要的免疫器官,主 要负责免疫细胞的生产和成熟。周围免疫器官包括淋巴结、脾脏、扁桃体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等,是免疫细胞活动和免疫反应发生 的场所。 (三)免疫病理学 免疫病理学是应用病理学原理和方法研究免疫系统结构、功能 和疾病的一门学科。免疫病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免疫系统的 解剖构造、免疫病原体、免疫反应、免疫性疾病和免疫治疗等。 二、研究方法

(一)免疫组织化学 免疫组织化学是利用抗原抗体反应原理进行组织学分析的一种 方法,主要用于研究免疫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疾病的诊断。免疫 组织化学的基本步骤包括标本制备、抗原表位暴露、抗体染色和 显微镜观察等。通过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可以检测特定蛋白质、抗原和抗体在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 依据。 (二)流式细胞术 流式细胞术是一种高分辨率的细胞分析技术,应用广泛于免疫 学和癌症等领域。通过流式细胞术,可以对细胞表面的分子进行 特异性检测、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等进行分析。流式细胞术具有 高通量、高灵敏度和高精度等优点,已成为免疫病理学研究不可 或缺的技术手段。 (三)免疫电镜

病理学——免疫性疾病

病理学——免疫性疾病 在病理情况下,因免疫反应过高或过低,引起组织损伤、功能障碍而致病,称为免疫性疾病,本章主要阐述自身免疫病和免疫缺陷病。 第一节自身免疫病 自身免疫病(autoimmune diseases)是指机体对自身组织抗原产生免疫反应,引起自身组织损伤和功能障碍的一类疾病。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本病概念开始建立以来,公认的病种已有20至30种之多。根据发病机理和临床特征将其分为二类:(1)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病变限于某一特定器官,常见有溃疡性结肠炎、恶性贫血伴慢性萎缩性胃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甲状腺机能亢进症、慢性活动性肝炎和重症肌无力等;(2)非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病变累及多个器官组织,常见有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硬皮病、结节性多动脉炎和皮肌炎等。 一、自身免疫病的基本特征 根据免疫学和临床表现概括以下特征(1)病人血中能检出高滴度的自身抗体和/或自身致敏淋巴细胞;(2)含自身抗原的组织器官有损伤和功能障碍表现;(3)病程长,反复发作或持续进行,病情的严重性与自身免疫反应强度呈平行关系;(4)女性患者多见,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增高。有家族倾向,不少患者HLA-DR(DR2至5)抗原的检出率高;(5)多数病因未明,少数与感染、药物或外伤等因素有关; (6)免疫抑制剂治疗有显效。 二、原因及发病机理

在病理情况下,机体为何对自身组织产生免疫反应而致病,其原因和机理较为复杂,有些尚未清楚,就目前已知基本上可从以下几方面去认识。 1、自身抗原形成和改变,各种理化和生物因素作用于机体后,可能通过各种途径改变自身组织成分结构,使其具有抗原性。其主要途径可能为(1)外来半抗原(如药物)或抗原(如细菌成分)与人体细胞的蛋白质或粘多糖结合,形成复合抗原。如抗高血压药a-甲基多巴可与红细胞膜上Rh抗原结合,形成复合抗原诱发抗红细胞自身抗体生成,因而发生溶血性贫血;(2)因病原体或理化因素作用使宿主组织成分改变而形成自身抗原。如寒冷可使某些人的皮肤蛋白三级结构发生改变,激发lgE抗体生成,因此诱发荨麻疹;(3)病毒感染,大量资料证明病毒感染与自身免疫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但其机理尚未完全明了。病毒感染可能通过各种方式改变宿主的组织成分,如病毒基因整合到宿主细胞的DNA中,从而合成的异常蛋白质可成为自身抗原从细胞释出,或在细胞膜表达新的自身抗原;病毒感染还能刺激B淋巴细胞分裂增殖,使自身抗体水平显著升高;病毒感染还可使宿主的免疫系统调节功能异常。 2、“隐蔽”自身抗原的暴露,正常人体自胚胎时期起从来未与免疫系统接触的某些组织成分即所谓“隐蔽”自身抗原(如晶体蛋白、精子、甲状腺球蛋白等)。如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患者血中可检出高滴度的甲状腺球蛋白抗体,有时还有甲状腺滤泡细胞膜抗体,这些都与甲状腺滤泡细胞破坏,相应的自身抗原释放入血有关。

免疫系统的病理学变化与疾病

免疫系统的病理学变化与疾病免疫系统是人体内一种保护机制,可以识别和抵御各种外来物质和 病原体,以维持机体的稳态。然而,当免疫系统异常激活或者受到损伤,就会出现各种疾病。本文将介绍免疫系统的病理学变化与疾病, 以及相关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1. 免疫系统病理学变化 免疫系统病理学变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 免疫细胞数量和功能异常 免疫细胞数量和功能异常是免疫系统病理学变化最常见的形式。例如,在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中,白细胞数量减少、淋巴细胞亚群分布 异常或者功能降低等病理学改变都很常见。 1.2 自身免疫性疾病 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免疫系统会攻击正常组织,导致各种疾病, 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和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等。这些 疾病常常伴有血清自身抗体阳性。 1.3 免疫反应异常 在某些情况下,免疫系统会异常激活,导致过度炎症反应,如急性 重症胰腺炎和感染性休克等。此外,免疫系统也可能对某些物质过敏,导致过敏反应,如过敏性鼻炎和哮喘等。 2. 免疫系统相关疾病

2.1 免疫缺陷病 免疫缺陷病是指由于免疫功能障碍或者缺陷导致机体易患感染的一 类疾病。常见的免疫缺陷病有:原发性免疫缺陷病、艾滋病毒感染和 免疫抑制剂使用等。 2.2 自身免疫性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是一组免疫系统攻击自体组织或细胞的疾病,包括 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和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等。 2.3 过敏性疾病 过敏性疾病是一类由于免疫系统对某些物质的过度反应导致的疾病,如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皮炎和哮喘等。 2.4 免疫反应异常性疾病 免疫反应异常性疾病是一类由于免疫系统异常激活导致的疾病,如 反应性关节炎和急性重症胰腺炎等。 3. 诊断和治疗 免疫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需要全面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常见的诊 断方法包括临床症状分析、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组织病理学检 查等。治疗方法则需要针对不同的疾病类型和临床表现进行个体化选择。 3.1 免疫增强治疗

病理生理学和免疫学的联系与关系分析

病理生理学和免疫学的联系与关系分析 病理生理学和免疫学是两个紧密相关的领域,它们对于理解和掌握人体健康和 疾病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病理生理学和免疫学之间的联系与关系。 1. 病理生理学和免疫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病理生理学是研究机体在生理和病理状态下的生物学机制和生理变化的学科, 它关注的是疾病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包括机体对刺激的反应和对创伤的修复过程等。而免疫学则是研究免疫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与其他生理系统的交互作用的学科,它关注的是人体抵抗病原体和外来物质的免疫反应。 虽然研究对象有所不同,但两个学科有很多共同的研究领域,例如:炎症反应、免疫细胞的功能和免疫调节等。此外,两个学科在疾病的研究中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2. 病理生理学和免疫学在炎症反应中的关系 炎症反应是机体对伤害或感染等刺激产生的一系列生物学反应。病理生理学研 究炎症反应的发生和发展,而免疫学则研究免疫系统对炎症反应的调节和控制。炎症反应分为急性炎症和慢性炎症两种类型,两个学科在研究炎症反应时都应用了不同的方法和技术。 病理生理学通过研究炎症反应的病理生理机制,探究炎症反应的发生和发展机制。例如,研究炎症的产生和发展对人体内部环境的影响和炎症反应与肿瘤的联系等等。同时,免疫学家们也从不同的侧面揭示了炎症反应的机制。比如,免疫学家发现巨噬细胞对于细菌的侵入有着重要的作用,而T细胞则发现在慢性炎症中对 于炎症因子的产生有着影响,这些结果为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带来了希望。 3. 病理生理学和免疫学在免疫细胞功能中的联系与关系

免疫细胞是免疫机制的主要细胞组成部分,包括T细胞、B细胞、巨噬细胞、 树突状细胞等。病理生理学和免疫学在研究免疫细胞的功能和调节中有着协同作用。 一方面,病理生理学家通过研究免疫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和功能机制,可以深入 理解这些细胞在病理状态下的行为和功能变化,例如研究肿瘤免疫逃逸、自身免疫疾病等等。另一方面,免疫学家们通过研究免疫细胞的功能和抗原识别过程,带来了新的人免疫技术,比如采用抗体制备和细胞克隆等技术推出的免疫制剂等。 4. 病理生理学和免疫学在免疫治疗方案设计中的联系与关系 治疗疾病的最终目的是恢复健康,免疫学在历史上铸就了丰硕的成果。如今, 针对特定靶标开发的免疫治疗方案已成为广泛受关注的治疗技术之一。 病理生理学家对不同疾病的发病机制以及生物学变化进行深入研究,对治疗方 案的制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如对肿瘤和自身免疫疾病的研究,有助于寻找新的治疗方法,改善或延长患者的生命。免疫学家们则通过研究人体免疫系统和各种治疗技术,制定出高效可行的免疫治疗方案,对许多难以治愈的疾病提出了有效的疗法。 5. 病理生理学和免疫学的未来发展 随着人类基因组的完整测序和生物大数据的广泛应用,生命科学领域将开辟新 的未来。可以预见,病理生理学和免疫学领域也将采用更加先进和创新的方法来解决现代医学领域的许多难题。例如,单细胞技术和多重组学等领域的飞速发展,必将在研究人类健康和疾病方面提供新的思路和技术手段。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可以预见病理生理学和免疫学还将具备强烈的交互作用,研究方法也将更加多样化、跨领域合作的趋势也将十分明显。 结语 本文从多个角度分析了病理生理学和免疫学之间的联系与关系。病理生理学和 免疫学发展至今,都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但在未来仍需持续探索和挑战。

免疫病理学的基本原理

免疫病理学的基本原理 免疫病理学是旨在了解机体对疾病和感染的免疫防御机制的学科。它涉及许多领域,例如免疫学、病理学和分子生物学。本文将介绍免疫病理学的基本原理,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自身免疫、变态反应和免疫组织化学。 1.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体液免疫(humoral immunity)指的是由B淋巴细胞分泌的抗体来保护机体对抗感染。抗体识别和结合病原体,并通过多种机制中和病原体。细胞免疫(cell-mediated immunity)则是由T淋巴细胞介导的一种免疫防御机制。T细胞通过识别并杀死感染到自体抗原或异体抗原的细胞来保护机体对抗病原体。 2.自身免疫 自身免疫疾病(autoimmune diseases)是一种由机体对自身组织或器官产生的免疫反应引起的疾病。这些免疫反应可以对身体的任何部位产生损害,例如甲状腺、心脏、肝脏等。自身免疫疾病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但可能与遗传、环境和生活因素有关。 3.变态反应 变态反应(hypersensitivity)是指机体对本来不应该产生免疫反应的物质,如花粉、食物等,产生免疫反应。典型的变态反应反应包括过敏性鼻炎、食物过敏、药物过敏等。变态反应分为四种类型,分别是I型、II型、III型和IV型变态反应。

4.免疫组织化学 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是一种利用特异性抗体检测组织切片中蛋白质的技术。这项技术广泛用于病理诊断中,特别是在 肿瘤诊断方面。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可以发现细胞膜和胞质蛋白、核蛋白、基质蛋白等多种蛋白质,并对这些蛋白进行分化诊断。 结论 免疫病理学是关于机体抵抗感染和疾病的免疫机制的学科。它涉及 到许多不同的领域和技术,以便形成一个对疾病的完整和准确的理解。在病理学、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等领域,免疫病理学始终是一个活跃 的领域,它的研究成果可以帮助人类更好地理解并对抗多种感染和疾病。

免疫病理学免疫病理学的基本概念与应用

免疫病理学免疫病理学的基本概念与应用免疫病理学的基本概念与应用 免疫病理学是病理学和免疫学的交叉学科,研究机体对病原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反应,以及由此引起的各种疾病的发生和演变。其主要涉及机体的免疫系统、炎症反应以及肿瘤等方面。本文将介绍免疫病理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应用。 一、免疫系统的基本概念 1. 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系统由多种细胞和分子组成,主要包括淋巴细胞、树突细胞、巨噬细胞、粒细胞、浆细胞等细胞,以及免疫球蛋白、亚组分、补体蛋白等分子。 2. 免疫系统的功能 免疫系统主要具有以下五个功能: (1)识别和清除外来病原体及其代谢产物; (2)识别和清除异常细胞,如肿瘤细胞; (3)产生和分泌抗体和其他介导分子,以抵御感染和疾病; (4)促进炎症反应,清除感染和死亡细胞,以及修复伤害组织; (5)产生和调节免疫记忆,以应对再次遭遇已知病原体的能力。 二、免疫反应的基本概念

1. 免疫反应的类型 免疫反应主要包括两种类型: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其中,细胞免疫是指通过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如淋巴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体液免疫是指通过抗体介导的免疫反应,如免疫球蛋白的作用。 2. 免疫反应的过程 免疫反应主要包括三个过程:识别、激活和效应。识别是指免疫系统识别外来病原体或异常细胞,并将其标记为靶物。激活是指免疫系统激活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并促使它们增殖和分化。效应是指免疫系统介导的生物学效应,如清除病原体或异常细胞。 三、炎症反应的基本概念 1. 炎症反应的类型 炎症反应可分为急性炎症和慢性炎症。其中,急性炎症是机体对于细菌、病毒等病原体的及时反应;慢性炎症则是由各种原因导致的长期炎症反应,如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2. 炎症反应的过程 炎症反应主要包括四个过程:血管反应、细胞浸润、细胞代谢和修复。血管反应是指炎症刺激引起局部血管扩张和通透性增加,使得血液和细胞浸润到炎症部位;细胞浸润是指炎症介质促使白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到炎症部位,并清除病原体和细胞垃圾;细胞代谢是指代谢产物对炎症的影响,如酸碱平衡失调和细胞凋亡等;修复是指消除炎症刺激后组织的修复。

病理学中的免疫学概念

病理学中的免疫学概念 病理学和免疫学是两个紧密相关的学科,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和预后等问题的学科,而免疫学则是研究机体在面对各种 病原体和外来物质时的防御机制及其调节过程。 在病理学中,免疫学的概念是非常重要的。机体的免疫系统在防御 各种外来物质的同时,也会参与到疾病的发生和转归过程中。在下面 的文章中,我们将介绍病理学中一些重要的免疫学概念,包括免疫应答、免疫球蛋白、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等。 一、免疫应答 免疫应答是机体对外来病原体的防御反应,包括先天免疫和获得性 免疫。先天免疫是指机体天生具有的防御反应,主要包括机体表面的 屏障和吞噬作用;而获得性免疫则是指机体在接触到外来病原体后所 获得的抗体和免疫记忆的产生,从而形成特异性防御反应。 二、免疫球蛋白 免疫球蛋白是由B淋巴细胞分泌的一类生物大分子,主要作用是识 别并结合外来抗原,从而使之失去活性和致病性。人体分泌的免疫球 蛋白有5种类型,分别是IgG、IgA、IgM、IgD和IgE。其中IgG是最 常见的一种,具有最强的中和和清除外来病原体的作用。 三、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是免疫系统中最关键的细胞类型之一。它们主要分为T淋 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两类。T淋巴细胞负责调节和协调免疫应答过程 中的各个环节,包括识别抗原、激活其他淋巴细胞和分泌免疫因子等;而B淋巴细胞则主要负责分泌免疫球蛋白,形成体液免疫应答。 四、巨噬细胞 巨噬细胞是一种重要的免疫细胞,主要作用是吞噬和消化各类病原 体和腐化物质。它们分布在机体的各个器官和组织中,是机体的第一 道防线。巨噬细胞具有极高的吞噬能力和抗原递呈功能,可以识别和 激活其他的免疫细胞,从而协调机体的免疫应答过程。 综上所述,病理学中的免疫学概念是非常复杂和深入的,它们相互 作用、相互补充,共同维护着机体的正常生理状态。在医学研究和临 床实践中,深入理解和应用这些概念,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疾病 的发生和转归过程,为临床治疗的决策提供指导。

第十期:《病理学》免疫系统疾病(一)

免疫系统 自身免疫性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是指由机体自身产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破坏,损伤自身的组织和细胞成分,导致组织损害和器官功能障碍的原发性免疫性疾病。 超敏反应类型为 Ⅰ型:速发型一哮喘 Ⅱ型:细胞型 Ⅲ型:血管型或免疫复合物型(万能选项) Ⅳ型:迟发型一结核 (一)系统性红斑狼疮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常见的全身性自身免疫病由抗核抗体为主的多种自身抗体引起。多见于年轻女性。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及皮肤、肾、关节、心、肝、浆膜等损伤,病程迁延反复,预后不良。 病因与发病机制:狼疮小体(苏木素小体)为诊断SLE的特征性依据。

病理变化:SLE急性坏死性小动脉、细动脉炎是本病的基本病变。 活动期病变:纤维素样坏死为主。 慢性期:血管壁纤维化明显,管腔狭窄,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伴水肿及基质增加。 1.皮肤:以面部蝶形红斑最为典型。免疫获光证实真皮与表皮变界处有lgM,IgG及C3的沉积,形成荧光带即“狼疮带”,对本病有诊断意义 2.肾:弥漫增生型狼疮性炎中内皮下大免疫复合物的沉积,是SLE急性期的特征性病变。苏木素小体的出现有明确的诊断意义。肾衰竭是SLE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 3.心:心瓣膜非细菌性疣赘性心内膜炎为典型。(二尖瓣出现白色血栓;血小板+纤维素) 4.关节:出现灶性纤维素样坏死。 5.脾:小动脉周围纤维化,形成洋葱皮样结构。 ★★★【重点总结】 系统红斑狼疮—Ⅲ型—SLE—自身免疫病—无菌性感染 病毒感冒+晒太阳=儿科SLE感染 年轻女性多见——通常是人生第一泡血尿 狼疮小体(苏木素小体)为SLE诊断特征依据 就诊过程多为发现血尿——肾穿检查——发现苏木素小体SLE主要死亡原因——肾衰竭 病理变化 1、皮肤:面部见蝶形红斑—狼疮带

病理学练习题题库-12 免疫性疾病

医学资料题库-12 免疫性疾病 1.下列哪种细胞不见于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 A.中性粒细胞 B.单核/巨噬细胞 C.浆细胞 D.淋巴细胞 E.异物巨细胞 答案:E 2.下列哪条描述不符合急性排斥反应 A.肾间质中可见大量CD4+, CD8+细胞 B.肾小管可受累坏死 C.主要病变是急性小动脉炎,血管内皮损害,血栓形成,组织梗死 D.是一种Arthus反应 答案:D 3.一般不出现在移植肾急性排异反应病灶内的细胞是 A.巨噬细胞 B.免疫母细胞 C.异物巨细胞 D.浆细胞 E.淋巴细胞 答案:C

4.与移植物超急性排异反应发生机制的有关因素是受者体内预先存在 A.CD4+细胞 B.MHC抗原表达 C.CD8+细胞 D.抗供者移植物抗体 答案:D 5.下列哪项属移植物抗宿主反应 A.超敏反应 B.急性排斥反应 C.骨髓移植排斥反应 D.超急性排斥反应 答案:C 6.HIV可感染组织中的 A.中性粒细胞 B.K细胞 C.NK细胞 D.单核/巨噬细胞 答案:D 7.AIDS首先侵犯的器官是 A.脾 B.淋巴结 C.肠粘膜

D.生殖道 E.皮肤 答案:B 8.AIDS时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为 A.霍奇金病 B.非霍奇金淋巴瘤 C.Burkitt淋巴瘤 D.脑原发性淋巴瘤 E.Kaposi肉瘤 答案:E 9.AIDS最常见的机会性感染是 A.卡氏肺孢子虫感染 B.曲菌感染 C.白色念珠菌感染 D.巨细胞病毒感染 答案:A 10.构成AIDS发病的中心环节是 A.严重的Ts细胞亢进 B.严重的Th细胞被破坏 C.严重的Th细胞分化障碍 D.严重的胸腺发育障碍 答案:B

免疫病理学知识点

免疫病理学知识点 免疫病理学是研究免疫系统与疾病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它涵盖了 免疫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免疫系统在疾病发生、发展和治疗中的 作用。本文将介绍一些关键的免疫病理学知识点。 一、免疫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免疫系统是由多种细胞和分子组成的复杂网络,包括淋巴细胞、巨 噬细胞、树突状细胞、抗体等。它的主要功能是识别和抵御外来物质,如病原体、异种细胞和异常细胞。免疫系统通过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和 信号传导,形成抗体产生、细胞毒杀和炎症反应等防御机制。 二、炎症反应 炎症反应是免疫系统的一种非特异性反应,当组织受到损害或感染 时会发生。它包括炎性细胞的迁移、炎症介质的释放和血管扩张等过程。炎症反应可以清除病原体、促进组织修复,但在某些情况下也可 能引起组织损伤和疾病发展。 三、免疫应答 免疫应答是指免疫系统对抗外来物质的特异性反应。当病原体进入 机体后,免疫系统会通过抗原识别、抗体产生和细胞免疫等方式发起 免疫应答。这些过程涉及到多种免疫细胞和分子的相互作用,最终导 致病原体的清除和免疫记忆的形成。 四、自身免疫疾病

自身免疫疾病是指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机体自身组织和器官,导致 疾病发生。免疫系统的失调和自身免疫反应的异常是自身免疫疾病发 生的主要原因。常见的自身免疫疾病包括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 狼疮和多发性硬化等。 五、免疫抑制治疗 免疫抑制治疗是一种通过抑制免疫系统功能来治疗某些疾病的方法。它广泛应用于器官移植、自身免疫疾病和恶性肿瘤等领域。常用的免 疫抑制药物包括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和生物制剂等。 六、肿瘤免疫学 肿瘤免疫学是研究免疫系统与肿瘤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它探究肿 瘤发生和发展与免疫系统的关联,以及利用免疫系统治疗恶性肿瘤的 策略。肿瘤免疫学的研究内容包括肿瘤抗原的识别、肿瘤免疫逃避机 制和免疫治疗的开发等。 七、传染病与免疫系统 免疫系统在抵御传染病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当机体暴露于病原体时,免疫系统会通过产生抗体和激活细胞免疫来清除病原体。然而,某些 病原体可以通过逃避免疫应答或操控宿主免疫系统来引起感染。了解 免疫系统与传染病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助于预防和治疗传染病。 结论 免疫病理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研究免疫系统与疾病之间的关系,对于预防和治疗疾病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了解免疫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病理学》免疫性疾病

《病理学》免疫性疾病 一、目的和要求 1.掌握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概念、传染源、传播途径及病理变化; 2.熟悉自身免疫病的概念和类型;系统性红斑狼疮基本病理变化,狼疮小体和狼疮细胞的概念;类风湿关节炎的概念和病理变化;免疫缺陷病的概念;移植的概念及实体器官移植排斥反应的病理改变; 3.了解自身免疫病、系统性红斑狼疮及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机制;口眼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硬化的概念、发病机制及病理变化;炎性肌病的分型及病理变化;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的发病机制;移植的分类,移植排斥反应及机制,实体器官移植排斥反应的分类、发生机制,移植物抗宿主病和移植排斥反应可能的机制。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1.器官和骨髓移植排斥反应的病理变化; 2.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病理变化和临床特征。 难点:自身免疫病的发病机制。 三、讲授内容和要点 1.自身免疫病的发病机制和类型,常见系统性自身免疫病的病理变化; 2.器官和骨髓移植排斥反应的概念和发生机制,实体器官移植超急性、急性和慢性排斥反应的病理变化; 3.艾滋病的病因、流行病学、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和 临床特征。 四、重点英文词汇 autoimmunedisease, systemiclupuserythematosus, hostversusgraftreaction, graftversushostdisease, immunodeficiencydisease, acquired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五、思考题

1.简述常见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病理变化特点? 2.实体器官移植超急性、急性和慢性排斥反应的病理变化有哪些? 3.艾滋病淋巴组织的病理变化有哪些? 4.艾滋病常见的机会感染及恶性肿瘤有哪些?

对病理学的认识与理解

对病理学的认识与理解 一、病理学的定义和作用 病理学是一门研究疾病形态、结构和功能异常的学科,包括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及其与环境、遗传等因素之间的关系。其作用在于为临床医学提供依据,帮助医生做出正确诊断和治疗方案。 二、病理学的分类 1. 解剖病理学:主要是通过对死亡患者进行尸检来观察器官组织的形态和结构变化,以确定死因和诊断。 2. 细胞病理学:通过显微镜观察组织细胞的形态和结构变化,以确定细胞是否正常或存在异常。 3. 分子病理学:主要是通过分子水平上的变化来判断细胞是否正常或存在异常,如基因突变等。 三、常见的疾病类型及其相关知识 1. 感染性疾病:由于感染微生物引起的各种传染性疾病,如肺结核、

艾滋病等。在解剖上,可以看到相应器官组织有明显的红肿、坏死和 渗出物等病理变化。 2. 肿瘤:由于细胞的异常增生和分化而形成的肿块,如乳腺癌、肺癌等。在细胞病理学上,可以观察到细胞核的异常增大和形态不规则, 同时组织结构也不规则。 3. 免疫性疾病:由于机体免疫系统异常反应引起的一类疾病,如风湿 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在分子病理学上,可以看到免疫球蛋 白的异常增生和自身抗体的产生。 四、常用的检查方法 1. 组织切片检查:将组织切片后染色并观察组织结构和细胞形态变化。 2. 免疫组化检查:通过对某些特定抗原进行染色来判断是否存在相关 异常反应。 3. 分子生物学检查:通过对基因或蛋白质进行检测来确定相关基因突 变或蛋白质表达水平变化。 五、未来发展趋势

1. 个性化医学:基于个体基因和环境差异的医学模式,将病理学与基因检测、分子生物学和临床医学相结合,实现精准诊断和治疗。 2. 人工智能技术:将大数据、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等技术应用到病理学领域,提高诊断准确率和效率。 3. 组织工程技术:通过利用干细胞或其他细胞培养技术来构建组织或器官,为治疗一些难以治愈的疾病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总之,病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科学,对于临床医生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我们相信在未来会有更多新的技术和方法应用到病理学领域中,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病理生理学的研究领域

病理生理学的研究领域 病理生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医学科学,主要研究疾病发生的机制以 及其对生理过程的影响。通过研究病理生理学,可以揭示疾病的本质,为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病理生理学的研究 领域非常广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细胞损伤与修复: 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病理生理学研究细胞受到损伤的机制以及 细胞如何修复。在疾病过程中,细胞受到感染、毒素、物理因素等的 损伤,引发病理变化。病理生理学旨在通过研究细胞损伤与修复的机制,进一步了解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过程。 2. 代谢紊乱: 病理生理学还研究代谢紊乱与疾病的关系。代谢是生命活动的基础,疾病往往伴随着代谢紊乱现象。例如,糖尿病患者血糖代谢紊乱,高 血脂症患者血脂代谢紊乱等。通过研究代谢紊乱的机制,可以为疾病 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的依据。 3. 免疫病理学: 免疫系统是人体抵抗外界病原体入侵的重要防线,免疫病理学研究 免疫系统的异常与疾病的关系。如自身免疫性疾病就是免疫系统异常 攻击自身组织和器官引发的。通过研究免疫病理学,可以更好地了解 免疫系统的功能和调控机制,为免疫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4. 肿瘤病理学: 肿瘤病理学是研究肿瘤发生、发展的畸形生长过程的学科。肿瘤是 常见的疾病之一,其发生与遗传、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病理生理学 通过研究肿瘤细胞的生长、转移、侵袭等机制,为肿瘤的诊断和治疗 提供科学依据。 5. 神经系统病理生理学: 神经系统病理生理学研究神经系统的异常与疾病的关系。例如,阿 尔茨海默病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通过研究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大脑 中病理变化的发生机制,可以更好地理解该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总结: 病理生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领域,涵盖了细胞损伤与修复、代 谢紊乱、免疫病理学、肿瘤病理学和神经系统病理生理学等多个方面。通过研究这些领域,可以加深对疾病发生机制的理解,为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的依据。病理生理学的研究成果不仅有助于提高 医学水平,还能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贡献。

三基练习-病理学-第5章 免疫性疾病+答案+完整解析

三基练习-病理学-第5章免疫性疾病+答案+完整解析 1、下列疾病属于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的是() A、口眼干燥综合征 B、系统性硬化 C、结节性多动脉炎 D、系统性红斑狼疮 E、溃疡性结肠炎 解析:系统性红斑狼疮、口眼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硬化、结节性多动脉炎属于系统性自身免疫病,溃疡性结肠炎属于器官或细胞特异性自身免疫病。 正确答案:E 2、下列疾病血清中抗核抗体阳性率最高,的是() A、系统性红斑狼疮 B、硬皮病 C、口眼干燥综合征 D、重症肌无力 E、类风湿关节炎 解析:抗核抗体检查是自身免疫性疾病筛选试验,抗核抗体在多种自身免疫病中均呈不同程度的阳性率,其中以系统性红斑狼疮阳性率最高。 正确答案:A 3、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皮肤病变中较具有特征性的变化是() A、皮下结节 B、蜘蛛痣 C、环形红斑 D、面部蝶形红斑 E、出血点 解析: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皮肤损害,50%的患者皮肤可表现为面部蝶形红斑。 正确答案:D 4、HE染色下狼疮性肾炎的病理变化中,最具有诊断价值的形态特征是() A、狼疮小体 B、肾小球系膜细胞增生 C、补体沉积 D、急性坏死性小动脉炎 E、细动脉炎 解析:狼疮小体HE染色蓝染,也称苏木素小体,是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特征性依据。 正确答案:A 5、类风湿关节炎关节病变的特点是() A、浆液性炎 B、纤维素性炎

C、化脓性炎 D、滑膜增生性炎 E、变质性炎 解析:类风湿关节炎是以多发性和对称性增生性滑膜炎为主要表现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病,受累关节组织学表现为慢性滑膜炎。 正确答案:D 6、下列不属于类风湿小结成分的是() A、纤维素样坏死 B、上皮样细胞 C、多核巨细胞 D、淋巴细胞 E、浆细胞 解析:皮下类风湿小结是类风湿关节炎的特征性病变。类风湿小结中央为大片纤维素样坏死,周围有呈栅状或放射状排列的上皮样细胞,外围为肉芽组织的成分。 正确答案:C 7、下列关于口眼干燥综合征的描述,错误的是() A、口、眼干燥和口腔、角膜溃疡形成 B、可出现各种类型的肾小球肾炎的改变 C、特异性的自身抗体是抗核糖核蛋白成分的抗SS-A和抗SS-B D、主要表现为间质性肾炎 E、泪腺和唾液腺内淋巴细胞灶状浸润和腺泡结构破坏 解析:口眼干燥综合征指由于唾液腺、泪腺受免疫损伤,从而引起临床以眼干、口干表现为特征的自身免疫病。病变主要累及唾液腺和泪腺,腺体内大量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并形成淋巴滤泡,同时伴腺泡结构破坏。肾脏病变主要表现为间质性肾炎伴肾小管运输障碍,但极少发生肾小球肾炎。两种特征性抗核糖核蛋白成分的自身抗体抗SS-A和抗SS-B对本病的诊断有参考价值。正确答案:B 8、艾滋病患者晚期外周血细胞显著减少的是() A、CD3+T细胞 B、CD4+T细胞 C、CD8+T细胞 D、CD14+T细胞 E、CD56+T细胞 解析:CD4分子是HIV的主要受体,CD4+T细胞在HIV直接和间接作用下,大量破坏、功能受损,导致细胞免疫缺陷。 正确答案:B 9、下列关于艾滋病的描述,错误的是() A、获得性免疫缺陷病 B、由一种逆转录病毒即HIV感染所致 C、常伴有肺孢子虫感染

自身免疫性肝炎诊断标准

自身免疫性肝炎诊断标准 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征是由免疫系统异常激活引起的慢性肝炎。目前,对于自身免疫性肝炎的诊断标准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本文将对自身免疫性肝炎的诊断标准进行详细介绍,以便临床医生和研究人员更好地了解和诊断该疾病。 首先,自身免疫性肝炎的诊断需要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肝炎,如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炎等。其次,患者需要符合国际自身免疫性肝炎工作组(International Autoimmune Hepatitis Group,IAIHG)所制定的诊断标准。根据IAIHG的标准,自身免疫性肝炎的诊断需要满足以下条件,①血清免疫球蛋白G(IgG)水平明显升高;②血清抗核抗体(ANA)或抗平滑肌抗体(SMA)阳性;③肝组织病理学表现符合自身免疫性肝炎的特征。 除了以上标准外,自身免疫性肝炎的诊断还需要考虑患者的临床表现。典型的临床表现包括乏力、黄疸、肝脾肿大、肝功能异常等。此外,自身免疫性肝炎还常伴有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这些也可以作为诊断的参考依据。 在诊断自身免疫性肝炎时,临床医生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病理学表现,以确保诊断的准确性。此外,还需要排除其他潜在的肝脏疾病,如肝硬化、肝癌等。因此,对于自身免疫性肝炎的诊断需要谨慎对待,不能仅凭一两项指标就做出诊断。 总之,自身免疫性肝炎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病理学表现,并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肝炎。临床医生需要严格按照国际自身免疫性肝炎工作组所制定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以确保诊断的准确性。希望本文能够对临床医生和研究人员有所帮助,更好地认识和诊断自身免疫性肝炎。

病理学中的免疫调节与疾病治疗

病理学中的免疫调节与疾病治疗病理学是研究疾病机理的一门学科,而免疫调节是指维持机体免疫 稳态的一系列生理和生化过程。疾病治疗是指维持生物体稳态的各种 手段。在病理学中,免疫调节和疾病治疗密切相关。以下将介绍免疫 调节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一、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 自身免疫性疾病是指机体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自己的正常细胞和组织,导致疾病发生。例如,糖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多发性硬化症 等都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而针对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调节则是一 种很有前途的治疗方法。 1. 对免疫细胞进行调节 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中,免疫细胞是一个重要的治疗目标。通 过调节免疫细胞,可以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疾病症状。 例如,通过调节CD4+ T细胞,可以减轻病态状态,达到治疗目标。而对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调节B细胞、T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等 免疫细胞也是一个重要的策略。 2. 免疫调节剂的应用 免疫调节剂是一类可以调节机体免疫系统功能的药物。在自身免疫 性疾病的治疗中,免疫调节剂可以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疾病症状。

例如,地塞米松是一种广泛应用在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中的药物。它可以调节多种免疫细胞,减轻机体免疫反应,达到治疗目的。 二、肿瘤的治疗 癌症是机体细胞的一种异常增殖疾病。肿瘤细胞可以通过激活机体免疫系统来进行反应,从而达到治疗效果。 1. 免疫疗法 免疫疗法是利用肿瘤细胞表面的特异性抗原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对肿瘤细胞进行杀伤和清除。 例如,多肽疫苗免疫疗法就是一种将特异性多肽抗原注入体内,以诱导机体免疫系统对癌细胞的免疫攻击。同时,T细胞功能的增强和肿瘤微环境的调节也是免疫疗法的治疗机制之一。 2. 免疫抑制剂的应用 免疫抑制剂是一类可以抑制机体免疫系统功能的药物。在肿瘤治疗中,免疫抑制剂可以减轻机体免疫系统对肿瘤细胞的攻击,达到治疗目标。 例如,环孢素就是一种常用的免疫抑制剂。在白血病、淋巴瘤、肺癌等肿瘤治疗中,免疫抑制剂可以减轻机体免疫系统对肿瘤的免疫反应,从而减轻肿瘤症状。 三、传染病治疗

病理学中的免疫性疾病与病理变化

病理学中的免疫性疾病与病理变化免疫性疾病是指由于机体对自身免疫系统的过度反应,使得免疫系 统攻击正常组织和器官,导致炎症和损害。这些疾病涉及到免疫机制 的多个方面,包括自身免疫、过敏反应和免疫缺陷等。在病理学中, 对于免疫性疾病的研究旨在了解免疫机制的异常,以及这些异常对组 织和器官的影响。 自身免疫疾病 自身免疫疾病是指机体免疫系统攻击自身组织和器官的疾病。这些 反应可能通过多种方式引起病理变化。常见的自身免疫疾病包括糖尿病、风湿性关节炎和红斑狼疮等。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其特征是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作用受损,导致高血糖。病理上,糖尿病患者胰腺的胰岛β细胞被破坏,导 致胰岛素分泌不足。这种破坏可以是由自身免疫系统攻击β细胞导致的。自身免疫反应可在胰岛的周围形成炎症,进一步破坏β细胞。 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慢性疾病,其特征是游离的关节炎和全身炎症。风湿性关节炎的病理过程涉及关节软骨破坏、骨质疏松和滑液膜炎等。这种疾病发生时,免疫系统攻击关节软骨和其他组织,导致炎症和损害。关节周围的免疫反应可能还会导致滑液膜炎,进一步导致疼痛和 关节肿胀。 红斑狼疮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征是光敏感、关节疼痛和面 部皮肤斑块等。红斑狼疮的病理过程涉及多种免疫异常,包括自身抗

体的产生和毒性T细胞的活化。这些反应导致炎症和多个器官的损害,包括皮肤、关节、肾脏和神经系统等。 过敏反应 过敏反应是一种对普通物质的免疫反应,即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这 些物质是无害的。这种反应可能会导致病理变化。免疫细胞会对抗过 敏原,这种反应可能导致炎症和其他症状。常见的过敏反应包括过敏 性鼻炎、哮喘和荨麻疹等。 过敏性鼻炎是一种常见的过敏反应,其特征是打喷嚏、流清鼻涕和 鼻塞等症状。病理上,过敏反应可以导致鼻腔和鼻窦炎症,进一步导 致破坏和刺激鼻黏膜。 哮喘是一种常见的过敏反应,其特征是气道狭窄、呼吸困难和咳嗽 等症状。病理上,哮喘的病理过程包括气道狭窄、黏液过度分泌和平 滑肌收缩。过敏反应可能引起这种疾病,因为免疫细胞的反应可能导 致气道收缩和炎症。 荨麻疹是一种过敏反应,其特征是身体上的瘙痒和皮疹。病理上, 荨麻疹通常是由于免疫细胞产生的化学物质导致皮肤上的微小血管扩 张和渗漏。这种反应可能导致皮肤上的水肿和瘙痒等症状。 免疫缺陷 免疫缺陷是人体免疫功能异常或不足的状况。这种情况可能导致机 体无法对感染或其他病原体做出适当反应。常见的免疫缺陷疾病包括 艾滋病和特发性免疫缺陷病等。

2021病理学(医学高级)-免疫性疾病(精选试题)

病理学(医学高级)-免疫性疾病 1、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皮肤损害的典型病变表现为() A.皮下小结 B.蜘蛛痣 C.肢体环形红斑 D.面部蝶形红斑 E.出血点 2、AIDS患者首先侵犯的器官是() A.肠黏膜 B.脾 C.皮肤 D.淋巴结 E.肝 3、甲胎蛋白作为免疫学标记,对诊断下列何种疾病有价值() A.鼻咽癌 B.结肠癌 C.淋巴瘤 D.卵黄囊瘤 E.以上都不是

4、与移植物的迟发排斥反应关系最密切的细胞是() A.浆细胞 B.淋巴细胞 C.组织细胞 D.中性粒细胞 E.嗜酸性白细胞 5、最常见的移植排斥反应是() A.亚急性排斥反应 B.超急性排斥反应 C.急性排斥反应 D.慢性排斥反应 E.移植物抗宿主反应 6、肾移植后发生急性排斥,镜下可见下述细胞浸润,除外() A.中性白细胞 B.组织细胞 C.浆细胞 D.淋巴细胞 E.异物巨细胞

7、属于移植物抗宿主反应的是() A.急性排斥反应 B.超急性排斥反应 C.Arthus反应 D.骨髓移植排斥反应 E.超敏反应 8、系统性红斑狼疮最有诊断意义的检查指标是() A.抗组蛋白抗体 B.抗双股DNA抗体 C.抗平滑肌抗体 D.抗血小板抗体 E.抗粒细胞抗体 9、HIV可感染组织中的() A.单核巨噬细胞 B.中性粒细胞 C.K细胞 D.NK细胞 E.B细胞 10、与AIDS发病密切的病毒是()

A.HCV B.HBV C.HPV D.HIV E.EBV 11、HIV的传播途径不包括() A.性接触传播 B.输血和血制品的应用 C.母婴垂直传播 D.应用污染的针头静脉注射 E.呼吸道传播 12、不符合系统性硬化症的描述() A.女性多发 B.好发年龄以30~50岁多见 C.纤维化为其特征性病变 D.可出现假面具状 E.不导致肌肉萎缩 13、对硬皮病描述错误的是() A.消化道管壁进行性萎缩和纤维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