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自身免疫病

第十八章自身免疫病

正常机体的免疫系统具有区别“自己”和“非己”的能力,对非己抗原能够发生免疫应答,对自身抗原则处于无应答或微弱应答状态,称为免疫耐受(immunological tolerance)。在免疫耐受状态下,一定量的自身反应性T细胞(autoreactive T lymphocyte)和自身抗体(autoantibody)普遍存在于所有个体的外周免疫系统中,有利于协助清除衰老变性的自身成分,对维持免疫系统的自身免疫稳定(autoimmune diseases,AID)是在某些内因和外因诱发下,自身免疫耐受状态被打破,持续迁延的自身免疫对自身抗原产生异常的免疫应答,造成了自身细胞破坏、组织损伤或功能异常,导致的临床病症。

第一节自身免疫病诱发因素与机制诱发自身免疫病的确切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一般认为是在多种致病因素,包括抗原、免疫系统与遗传等因素的相互影响和作用下,引起自身免疫耐受的终止和破坏,使自身反应性淋巴细胞活化,产生自身抗体和(或)自身反应性T细胞,损伤表达相应自身抗原的靶器官组织,导致自身免疫病的发生。

一、诱发自身免疫病的因素

(一)抗原因素

1.免疫隔离部位抗原的释放免疫豁免部位(immunologically privileged site),如脑、睾丸、眼球、心肌和子

宫等,由于其中的某些自身抗原成分(如神经髓鞘磷脂碱性蛋白、精子、眼晶状体等)和免疫系统相对隔离,因此在免疫系统发育过程中,针对这些隔离自身抗原的淋巴细胞克隆未被诱导免疫耐受,而存在于外周免疫器官中。存在于免疫隔离部位的自身抗原成分称为隐蔽抗原(secluded antigen)或隔离抗原(sequestered antigen)。在手术、外伤或感染等情况下,隔离抗原可释放入血液和淋巴液,与免疫系统接触,使自身反应性淋巴细胞活化,引发对自身抗原的免疫应答,导致自身免疫病。例如,由于眼的外伤,使眼晶状体蛋白进入血液和淋巴液,刺激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CTL,此CTL可对健侧眼组织发动攻击,引发自身免疫性交感性眼炎。

2.自身抗原的改变生物、物理、化学以及药物等因素可以使自身抗原发生改变,从而产生针对自身抗原的自身抗体和T细胞,引起自身免疫病。如肺炎支原体感染可改变人红细胞的抗原性使其刺激机体产生抗红细胞的抗体,引起溶血性贫血。一些小分子药物,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等,可吸附到红细胞表面,使其获得免疫原性,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引起药物相关的溶血性贫血。抗原性发生变化的自身IgG,可刺激机体产生针对此IgG的IgM 类自身抗体,称为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RF)。RF和变性的自身IgG形成的免疫复合物可引发包括类风湿关节炎等多种自身免疫病。

3.分子模拟有些微生物与人体细胞或细胞外成分有相同

或类似的抗原表位,在感染人体后激发针对微生物抗原的免疫应答,也能攻击含有相同或类似表位的人体细胞或细胞外成分,这种现象被称为分子模拟(molecular mimicry)。分子模拟可引发多种自身免疫病。如EB病毒等编码的蛋白与髓磷脂碱性蛋白(MBP)有较高的同源性,病毒感染可引发多发性硬化症;A型溶血性链球菌细胞壁M蛋白抗原与人肾小球基底膜、心肌间质和心瓣膜有相似表位,该菌感染刺激产生的特异性抗体,可与肾脏和心脏部位的相似表位发生交叉反应,引发急性肾小球肾炎和风湿心脏病;柯萨奇病毒感染激发的免疫应答可攻击胰岛的β细胞,引发糖尿病;肺炎衣原体感染引发冠状血管疾病等。

4.表位扩展一个抗原可能有多种表位,包括优势表位(dominant epitope)和隐藏表位(cryptic epitope)。优势表位也称原发表位(primary epitopes),是在一个抗原分子的众多表位中首先激发免疫应答的表位。隐蔽表位也称继发表位(secondary epitopes),其隐藏于抗原内部或密度较低,是在一个抗原分子的众多表位中后续刺激免疫应答的表位。表位扩展(epitope spreading)指免疫系统先针对抗原的优势表位发生免疫应答,如果未能及时清除抗原,可相继对隐蔽表位发生免疫应答。表位扩展是自身免疫病发生发展的机制之一。在淋巴细胞发育过程中,针对自身抗原隐蔽表位的免疫细胞克隆可能未经历在骨髓或胸腺中的阴性选择,成为逃逸到外周的自身反应性淋巴细胞克隆。在自身免疫病的进程中,随着免疫系统对自身组织的不断损伤,

表位扩展使隐蔽的自身抗原不断受到新的免疫攻击,导致疾病迁延不愈不断加重。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可观察到表位扩展现象:患者体内可先发生对组蛋白H1的免疫应答,继而出现对DNA的免疫应答。在类风湿关节炎、多发性硬化症和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患者也能观察到表位扩展现象。

(二)遗传因素

自身免疫病的易感性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同卵双生子中的一人若发生了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类风湿关节炎、多发性硬化症或系统性红斑狼疮,另一人发生同样疾病的机会约20%,而异卵双生子间发生同样疾病的机会仅为5%。

1.人类自身免疫病的易感性与HLA相关HLA-DR3与重症肌无力、系统性红斑狼疮、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突眼性甲状腺肿关联;DR4与类风湿关节炎、寻常性天疱疮、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关联;B27与强直性脊柱炎关联;DR2与肺出血-肾炎综合征、多发性硬化症关联;DR5与桥本甲状腺炎关联等。产生关联的原因可能由:

(1)MHCⅡ类分子在胸腺的阴性选择过程中,通过提呈自身抗原肽导致自身反应性T细胞凋亡。某些特定HLA分子的抗原肽结合槽不能有效结合自身抗原肽,导致相应自身反应性T细胞不能被有效清除。这些自身反应性T细胞的异常活化,将引起自身免疫病。如HLA-DR3、HLA-DR4分子的抗原肽结合槽与胰岛相关性自身肽亲和力较低,致使对胰岛细胞特异性T细胞的阴性选

择不充分,这种个体发生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的危险性是不携带HLA-DR3、HLA-DR4基因个体的25倍。

(2)HLA分子在免疫应答过程中,通过抗原提呈作用活化效应T细胞。某些特定HLA分子能与类似自身抗原的病原体抗原肽更为有效地结合,能以分子模拟的方式引发自身免疫病。HLA-B27结合及提呈类似自身抗原的病毒抗原肽的能力较强,在病毒感染后更容易使自身反应性CTL活化,造成脊柱细胞的损伤,引发强直性脊柱炎。

2.与自身免疫病发生相关的其他基因补体成分C1q和(或)C4基因缺陷的个体清除免疫复合物的能力明显减弱,体内免疫复合物的含量增加,易发生系统性红斑狼疮。DNA酶基因缺陷的个体,清除凋亡颗粒的功能发生障碍,可能通过表位扩展的机制等引发系统性红斑狼疮。有一种CTLA-4等位基因突变的个体易发生糖尿病、甲状腺疾病和原发性胆管硬化。

(三)其他因素

1.性别因素一些自身免疫病的易感性和性激素相关。女性发生多发性硬化症和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可能性比男性大10~20倍,患强直性脊柱炎的男性约为女性3倍。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雌激素水平普遍升高,给系统性红斑狼疮小鼠应用雌激素可加重其病情。在妊娠时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病情通常减轻;分娩后有的个体会出现自身免疫病加重的情况。患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的女性在产后易出现甲状腺功能低下。

2.年龄因素自身免疫病多发生于老年人,儿童发病非常少见。60~70岁以上老年人中有50%以上可检出自身抗体。其原因可能是:老年人胸腺功能低下或衰老导致免疫系统功能紊乱,从而有利于自身免疫病发生。

3.环境因素自身免疫病的发生可能与寒冷、潮湿、日晒等环境有关。例如在SLE中,如果皮肤暴露于紫外线,可使其胸腺嘧啶二聚体增加,使自身DNA成为自身免疫应答的靶抗原;紫外线还可促进角质细胞产生IL-1、TNF-α等细胞因子,诱发自身免疫应答。

二、引发免疫耐受异常的机制

1.清除自身反应性淋巴细胞克隆的异常自身反应性T细胞和B细胞分别在胸腺和骨髓中经历阴性选择而被“克隆清除”。少数逃避了“克隆清除”的自身反应性T细胞和B细胞,在外周免疫器官受自身抗原刺激被活化的过程中,通过活化诱导的细胞死亡(AICD)机制继续被“克隆清除”。若胸腺或骨髓微环境基质细胞缺陷,阴性选择发生障碍,引起自身反应性T、B细胞的“克隆清除”异常,则可能产生对自身抗原的免疫应答,导致自身免疫病。如小鼠和人的Fas或FasL基因突变,胸腺基质细胞不表达功能性Fas或FasL,阴性选择功能下降,易发生系统性红斑狼疮。胸腺髓质上皮细胞和髓样树突状细胞表达的自身组织特异性抗原在清除自身反应性T细胞的阴性选择中发挥重要作用。由于自身组织特异性抗原的表达受自身免疫调节因子(auto-immune

regulator,AIRE)的调控,因此,AIRE基因突变或缺失,可导致胸腺基质细胞的TSA表达降低或缺失,相应自身反应性T细胞可能逃逸阴性选择而进入外周免疫系统,引起自身免疫性多腺体综合征Ⅰ以及甲状腺、胰腺等多处出现自身免疫病理性改变。

2.免疫忽视的打破免疫忽视(immunological ignorance)是指免疫系统对低水平抗原或低亲和力抗原不发生免疫应答的现象。在胚胎发育的过程中,由于免疫忽视,针对低水平表达或低亲和力自身抗原的淋巴细胞克隆没有被清除,进入外周免疫系统,成为保持着对自身抗原反应性的淋巴细胞克隆。

多种因素可打破这些淋巴细胞克隆对自身抗原的免疫忽视,如在微生物环境情况下,DC可被激活并表达高水平的协同刺激分子,该DC若提呈被免疫忽视的自身抗原就可能激活自身反应性T细胞克隆,引起自身免疫病。多克隆刺激剂如细菌超抗原可激活处于免疫忽视状态的T细胞,使其向B细胞发出辅助信号刺激产生自身抗体,进而引发自身免疫病。对自身抗原的免疫忽视也可通过TLR的激活被打破。在正常情况下,人体内出现的凋亡细胞碎片会被很快清除。若清除障碍,凋亡细胞碎片中的DNA 片段被B细胞识别并内化。进而引发自身免疫病。

3.淋巴细胞的多克隆激活一些病原微生物成分或超抗原可多克隆激活淋巴细胞。如果自身反应性B细胞被多克隆活化,即可产生自身抗体,引发自身免疫病。某些革兰阴性细菌,多种病毒如巨细胞病毒、EB病毒、HIV等均是B细胞的多克隆刺激剂。

研究表明,EB病毒可刺激免疫系统产生抗T细胞抗体、抗B细胞抗体、抗核抗体和类风湿因子等自身抗体;AIDS患者体内可出现高水平的抗红细胞抗体和抗血小板抗体。

4.活化诱导的细胞死亡障碍免疫应答都以大部分效应淋巴细胞的死亡、少数效应淋巴细胞分化为记忆淋巴细胞为结局。激活的效应淋巴细胞在行使效应功能后死亡的现象称为活化诱导的细胞死亡(AICD)。AICD相关基因缺陷时,细胞凋亡不足或缺陷,使效应淋巴细胞不能被有效清除而长期存在,易患自身免疫病。如Fas基因突变的个体可发生系统性自身免疫综合征(system autoimmunity syndrome),其临床表现和SLE相似。

5.调节性T细胞功能的异常Treg是一类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T细胞亚群,在维持外周自身免疫耐受中发挥重要作用。Treg 的免疫抑制功能异常是自身免疫病发生的原因之一。Treg功能缺陷小鼠易发生自身免疫病(包括1型糖尿病、甲状腺炎和胃炎等),将正常小鼠的Treg过继给缺陷小鼠可抑制其自身免疫病的发生。转录因子Foxp3是决定Treg功能的关键分子。Foxp3基因敲除小鼠的Treg不能发挥免疫抑制作用,易发生自身免疫病。

6.MHCⅡ类分子表达的异常除了抗原提呈细胞之外,正常细胞几乎不表达MHCⅡ类分子。若某些因素使非抗原提呈细胞表达出较高水平的MHCⅡ类分子,这种细胞就可能利用MHCⅡ类分子将自身抗原提呈给自身反应性T细胞,使之活化产生异常免疫应答,导致自身免疫病。IFN-γ转基因小鼠的胰岛β细胞由

于分泌IFN-γ,刺激胰岛β细胞也表达较高水平的MHCⅡ类分子,易自发糖尿病。临床观察也表明,健康人的胰岛β细胞不表达MHCⅡ类分子;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患者的胰岛β细胞表达高水平的MHCⅡ类分子。

第二节自身免疫病的病理损伤机制

自身抗体和(或)自身反应性T淋巴细胞所介导的、对自身细胞或自身成分发生的免疫应答是导致自身免疫病病理损伤的原因,其发病机制与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相同。针对自身抗原发生的免疫应答可通过下述一种方式或几种方式共同作用导致损伤或功能异常,继而引发自身免疫病。

一、自身抗体介导的自身免疫病

1.自身抗体直接介导细胞破坏针对自身细胞膜成分的自身抗体结合细胞后通过Ⅱ型超敏反应引起自身细胞的破坏,其病理损伤机制为:①激活补体系统,溶解细胞;②补体裂解片段招募中性粒细胞到达发生反应的局部释放酶和介质引起细胞损伤;③补体裂解片段通过调理吞噬作用促进吞噬细胞损伤自身细胞;④NK细胞通过ADCC杀伤自身细胞。

自身免疫性血细胞减少症是典型的抗血细胞自身抗体介导的自身免疫病。某些药物可吸附在血细胞的表面并改变细胞的抗原性,进而刺激机体产生自身红细胞的抗体,引起血细胞的裂解。针对血液中其他细胞的自身抗体也可引起相应的自身免疫病。如自身免疫性贫血、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autoimmune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自身免疫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自身抗体也可通过直接结合自身抗原,阻断其生物学作用。恶性贫血是由抗内因子(intrinsic factor)的自身抗体引起的。内因子是胃壁细胞产生的一种可协助小肠吸收维生素B12的蛋白。自身抗体结合内因子后,维生素B12吸收受阻,造成维生素B12缺乏,进而使红细胞生成障碍,发生贫血。

2.自身抗体介导细胞功能异常抗细胞表面受体的自身抗体可通过模拟配体的作用,或竞争性阻断配体的效应等导致细胞和组织的功能紊乱,引发自身免疫疾病。

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Graves disease)是由血清中针对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TSH)受体的自身抗体所引起的、以甲状腺功能亢进(hyperthyroidism)为特征的自身免疫病。该自身抗体可高亲和力持续结合甲状腺上皮细胞膜上的TSH受体,模拟TSH效应,导致甲状腺上皮细胞长期分泌过量的甲状腺素,引起甲亢。因此,该自身抗体也被称为长效甲状腺刺激机体(long activating thyroid-stimulating antibody)。

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S)是由抗乙酰胆碱受体(acetylcholine receptor,AchR)的自身抗体引起,以骨骼肌进行性无力为特征的自身免疫病。该自身抗体与神经肌肉接头处AchR 结合,一方面可竞争抑制乙酰胆碱与AchR结合,阻断乙酰胆碱的生物学效应;另一方面抗体与AchR结合后,可加速AchR的内化和降解,使AchR数量减少(抗原调变),致使肌肉细胞对运动

神经元释放的乙酰胆碱的反应性进行性降低而出现肌肉收缩无力等症状。

3.自身抗体与自身抗原形成免疫复合物介导组织损伤自身抗体和相应的自身抗原结合形成的免疫复合物,沉积于局部或全身多处毛细血管基底膜后,激活补体,并在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嗜碱性粒细胞等效应细胞参与下,导致自身免疫病,其病理损伤机制为Ⅲ型超敏反应。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由多种抗DNA和抗组蛋白的自身抗体与相应抗原形成大量的免疫复合物沉积在皮肤、肾小球、关节、脑等部位的小血管壁,激活补体,造成组织细胞损伤所引起的全身性自身免疫病。根据细胞释放的核抗原物质可进一步刺激机体产生更多的自身抗体,形成更多的免疫复合物沉积,加重病理损伤。

二、自身反应性T淋巴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病

自身反应性T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可引发自身免疫病。参与此型组织损伤的效应细胞主要为CD4+Th1和CD8+CTL,其病理损伤机制为Ⅳ型超敏反应。活化的CD4+Th1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引起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反应;活化的自身反应性CD8+CTL对局部自身细胞有直接杀伤作用。

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IDDM)患者体内存在的自身反应性CD8+CTL可持续杀伤胰岛中的β细胞,致使胰岛素的分泌严重不足。

多发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MS)患者体内存在髓鞘碱性蛋白(BMP)特异性CD4+Th1细胞,可浸润脑组织,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典型的炎症损伤。

有些自身免疫病是自身抗体和自身反应性T细胞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有些重症肌无力患者的体内既存在抗乙酰胆碱受体的自身抗体,也存在针对乙酰胆碱受体的自身反应性T细胞。

第三节自身免疫病的分类和基本特征

一、自身免疫病的分类

自身免疫病分为器官特异性和全身性自身免疫病。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organ specific autoimmune disease)是指患者的病变一般局限于某一特定的器官,由针对特定器官的靶抗原的自身免疫反应引起。此外,某些自身抗体可通过对靶器官的正常功能过度刺激或抑制而引发器官特异性功能异常型自身免疫病。全身性自身免疫病又称为系统性自身免疫病,由针对多种器官和组织的靶抗原的自身免疫反应引起,患者的病变可见于多种器官和组织,病变分布广泛,如皮肤、肾脏和关节等均发生病变,表现出各种相关临床体征和症状。

二、自身免疫病的基本特征

自身免疫病有下述基本特征:①患者体内可检测到高效价的自身抗体和(或)自身反应性T细胞。②自身抗体和(或)自身反应性T淋巴细胞介导对自身细胞或自身成分的免疫应答,造成损伤或功能障碍;病情转归与自身免疫应答的强度相关;应

用免疫抑制剂治疗有效。③病变组织中有Ig沉积或淋巴细胞浸润。④通过血清或淋巴细胞可以被动转移疾病;应用自身抗原或自身抗体可复制出具有相似病理变化的动物模型。

第四节自身免疫病的防治原则

自身免疫病是免疫耐受异常所引起的对自身抗原的免疫应答,因此,免疫治疗策略是:去除引起免疫耐受异常的因素;抑制对自身抗原的免疫应答;重建对自身抗原的特异性免疫耐受。

一、去除引起免疫耐受异常的因素

1.预防和控制微生物感染多种微生物可诱发自身免疫病。采用疫苗和抗生素控制生物感染,尤其是微生物持续性感染,可降低某些自身免疫病的发生率。

2.谨慎使用药物对能引发自身免疫病的药物,要谨慎使用。

二、抑制对自身抗原的免疫应答

1.应用免疫抑制剂免疫抑制剂是目前治疗自身免疫病的有效药物。一些真菌代谢物如环孢素和FK-506对多种自身免疫病有明显的临床疗效。它们均能抑制IL-12等基因活化,进而抑制T细胞分化和增殖。皮质激素可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减轻自身免疫病的症状。

2.应用抗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的抗体或阻断剂如应用TNF-α单抗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可溶性TNF受体/Fc融合蛋白和IL-1受体拮抗蛋白(IL-1Ra)治疗类风湿关节炎。

3.应用抗免疫细胞表面分子抗体用抗体阻断相应免疫细胞的活化,或清除自身反应性T、B细胞克隆,可抑制自身免疫应答。如抗MHCⅡ类分子的单抗抑制APC的功能;抗CD3和抗CD4的单抗抑制自身反应性T细胞活化;抗自身反应性T细胞的TCR和自身反应性B细胞的BCR独特型抗体清除这些细胞。

4.应用单价抗原或表位肽自身抗原的单价抗原或表位肽可特异性结合自身抗体,封闭抗体的抗原结合部位,达到阻断自身抗体与自身细胞结合的目的。

三、重建对自身抗原的特异性免疫耐受

治疗自身免疫病的理想方法是重新建立对引起自身免疫病的自身抗原的特异性免疫耐受,但由于免疫耐受的机制及免疫耐受异常的诱因还不清楚,尽管在实验动物模型上已进行了多种尝试,迄今仍未实现这一目标。

1.通过口服自身抗原诱导免疫耐受口服自身抗原是通过肠相关淋巴组织诱导免疫耐受,抑制AID的发生。如临床尝试以口服重组胰岛素的方法,预防和治疗糖尿病;以口服Ⅱ型胶原的方法,预防和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实验也已开始;用口服耐受的方法治疗多发性硬化症、类风湿关节炎和眼葡萄膜炎也开始了临床研究。

2.通过模拟胸腺阴性选择诱导免疫耐受胸腺基质细胞表达的自身组织特异性抗原是胸腺阴性选择中诱导自身反应性T 细胞凋亡的关键分子。人们已经开始尝试通过DC表达自身组织

特异性抗原,模拟阴性选择清除自身反应性T细胞。如,通过DC表达蛋白脂质蛋白(proteolipid protein,PLP)或碱性少突神经胶质细胞糖蛋白(myelin oligodendrocyte glycoprotein,MOG)诱导对多发性硬化症的动物模型(实验性变应性脑脊髓炎,EAE)的免疫耐受。

四、其他

脾脏是清除包被自身抗体的红细胞、血小板或中性粒细胞的主要场所。因此,脾脏切除是治疗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自身免疫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一种疗法。补充维生素B12可治疗由抗内因子(intrinsic factor)自身抗体引起的恶性贫血。

思考题

1.诱发自身免疫病的可能机制有哪些?

2.举例分析自身免疫病的病理损伤机制。

3.自身免疫病基本特征是什么?

4.阐述自身免疫病的治疗原则。

免疫学名词解释完整版

免疫学名词解释完整版 免疫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免疫学概论 1.免疫防御: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病原体及其他有害物质。 2.免疫监视:是机体免疫系统及时识别并清除体内出现的非己成分的一种生理功能。该功能失调会导致肿瘤发生或持续性病毒感染。 3.免疫自身稳定:通过自身免疫耐受或免疫调节两种主要机制来达到免疫系统内环境的稳定。 4.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特点:特异性、耐受性、记忆性第二章:免疫器官和组织 1.免疫系统:是机体执行免疫功能的物质基础,由免疫器官和组织、免疫细胞及免疫分子组成。 2.淋巴细胞归巢:血液中的淋巴细胞选择性趋向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的特定区域或特定组织的过程。包括淋巴细胞再循环和淋巴细胞向炎症部位迁移。 3.淋巴细胞再循环:是指定居在外周免疫器官的淋巴细胞,由输出淋巴管经淋巴干、胸导管或右淋巴导管进入血液循环;经血液循环到达外周免疫器官后,穿越HEV 重新分布于全身淋巴器官和组织的反复循环过程。 第三章:抗原 1.抗原(Ag):是指能与T细胞、B淋巴细胞的TCR或BCR识别并结合,激活T、B 细胞,促使其增殖、分化,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与免疫应答效应产物特异性结合,进而发挥适应性免疫效应应答的物质。 2.半抗原:又称不完全抗原,是指仅具有免疫反应性而无免疫原性的小分子物质,当半抗原与应答效应产物结合后即可成为完全抗原,刺激机体产生针对半抗原的特异性抗体。 3.抗原表位:存在于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又称抗原决 定簇,是与TCR BCF或抗体特异性结合的最小结构和功能单位。 4.异嗜性抗原:一类与种属无关,存在于人、动物及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 6.独特型抗原:TCR CER或Ig的V区所具有的独特的氨基酸顺序和空间构型,可诱导自体产生相应的特异性抗体。

(完整版)免疫学名词解释完整版

(完整版)免疫学名词解释完整版 免疫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免疫学概论 1.免疫防御: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病原体及其他有害物质。 2.免疫监视:是机体免疫系统及时识别并清除体内出现的非己成分的一种生理功能。该功能失调会导致肿瘤发生或持续性病毒感染。 3.免疫自身稳定:通过自身免疫耐受或免疫调节两种主要机制来达到免疫系统内环境的稳定。 4.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特点:特异性、耐受性、记忆性 第二章:免疫器官和组织 1.免疫系统:是机体执行免疫功能的物质基础,由免疫器官和组织、免疫细胞及免疫分子组成。 2.淋巴细胞归巢:血液中的淋巴细胞选择性趋向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的特定区域或特定组织的过程。包括淋巴细胞再循环和淋巴细胞向炎症部位迁移。 3.淋巴细胞再循环:是指定居在外周免疫器官的淋巴细胞,由输出淋巴管经淋巴干、胸导管或右淋巴导管进入血液循环;经血液循环到达外周免疫器官后,穿越HEV,重新分布于全身淋巴器官和组织的反复循环过程。 第三章:抗原 1.抗原(Ag):是指能与T细胞、B淋巴细胞的TCR或BCR识别并结合,激活T、B细胞,促使其增殖、分化,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与免疫应答效应产物特异性结合,进而发挥适应性免疫效应应答的物质。 2.半抗原:又称不完全抗原,是指仅具有免疫反应性而无免疫原性的小分子物质,当半抗原与应答效应产物结合后即可成为完全抗原,刺激机体产生针对半抗原的特异性抗体。 3.抗原表位:存在于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

又称抗原决定簇,是与TCR、BCR或抗体特异性结合的最小结构和功能单位。 4.异嗜性抗原:一类与种属无关,存在于人、动物及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6.独特型抗原:TCR、CER或Ig的V区所具有的独特的氨基酸顺序和空间构型,可诱导自体产生相应的特异性抗体。 7.超抗原:指在极低浓度下即可非特异性激活大量T细胞克隆,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且不受MHC限制,故称超抗原。 8.佐剂:预先或与抗原同时注入体内,可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类型的非特异性免疫增强性物质,称佐剂。 10.完全抗原: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的物质称为完全抗原 11.胸腺依赖性抗原:指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需要Th细胞辅助的抗原,简称TD 抗原。 12.胸腺非依赖性抗原: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无需Th细胞辅助的抗原,简称TI 抗原。 第四章:免疫球蛋白 1.抗体(Ab):是介导体液免疫的重要效应分子,是B细胞或记忆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分泌的一类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6.单克隆抗体:是由单一杂交瘤细胞所产生的、只作用于单一抗原表位的高度均一的特异性抗体。 7.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抗体的Fab段结合靶细胞表面的 抗原表位,其Fc段与杀伤细胞(NK细胞、巨噬细胞)表面的FcR 结合,介导杀伤细胞直接杀伤靶细胞。抗体的这种作用称为ADCC作用。 8.调理作用:单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通过其表面的FC受体与连接有特异性IgG 的靶细胞结合后,凭借IgG的桥连作用,促使其吞噬靶细胞或抗原,这种作用称为抗体的调理作用。 9.多克隆抗体:以天然抗原物质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体内多个B细胞克隆被激活,产生的抗体实际上是针对多种不同抗原表位的抗体的

免疫学思考题汇总

免疫学思考题汇总 第一章:1.免疫系统如何区分“自己”和“非己”? 2.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是什么?异常时有何表现? 3.简述免疫应答的基本类型及其特点。 第二章: 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器官的组成及其功能 淋巴细胞再循环的概念和意义 第三章: 抗原的概念、特性 决定免疫原性的因素有哪些? 表位 交叉反应的机理 异嗜性抗原 佐剂、超抗原、丝裂原 第四章: 简述免疫球蛋白的结构 简述免疫球蛋白的功能 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特性及功能 第五章: 补体的激活有哪些途径?各有何主要特点? 补体有何生物学功能? 第六章: 结合细胞因子及其共同特点,简述你认为最熟悉的一类细胞因子的来源、作用特点。细胞因子的分类。 细胞因子的功能。 第七章: 白细胞分化抗原的概念 粘附分子的概念 第八章: MHC概念 MHC多态性 试比较MHC -Ⅰ类、MHC -Ⅱ类分子 MHC分子的功能 第九章: B细胞的胚系基因结构及基因重排机制。

b细胞主要表面分子及其功能关系 b细胞的不同分类标准和该分类下b细胞的亚群组成 第十章: T细胞有哪些重要的表面分子,它们的作用是什么? CTL的杀伤机制有哪些? 第十一章: MPS的生物学功能。 成熟与未成熟DC的生物学特征及DC 的生物学功能。 试述胞质溶胶抗原递呈途径的过程。 试述溶酶体抗原递呈途径的过程。 第十二、十三章: 体液免疫初次应答再次应答有何特点? b细胞对TD\TI抗原的免疫应答有何异同? Th细胞如何辅助B细胞的免疫应答? 试述B细胞在生发中心的发育和成熟。 第十四章: 简述模式识别受体及其识别的配体 试述巨噬细胞表面受体、分子及其介导产生的生物学作用 试述NK细胞不能杀伤正常组织细胞而能杀伤病毒感染或肿瘤靶细胞的作用机制。 试述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B1细胞的主要特征和生物学作用。 试述固有免疫应答的作用时相和主要作用特点。 第十五章: 黏膜免疫系统的组成结构和特征是什么? 肠道免疫系统为什么对我们每天摄入的大量食物抗原不产生免疫反应? 黏膜免疫系统的耐受和稳态是如何维持的? 黏膜免疫系统是如何对全身免疫系统产生影响的? 第十六章: 简述免疫耐受的特点及生物学作用 免疫耐受形成的机制有哪些? 简述建立和打破免疫耐受常用的策略 第十七章: 1.简述固有免疫有哪些特点?固有免疫在适应性免疫应答过程中发挥哪些重要作用。 2.请述效应性T细胞的亚群和功能 3. Th细胞如何辅助B细胞免疫应答。 第十八章: 1.青霉素引起的过敏性休克和吸入花粉引起的支气管哮喘属于哪一型超敏反应?其发病机

医学免疫学重点整理

第一章 现代免疫:机体识别“自己”和“非己”,对其产生免疫应答(清除抗原性异物,或维持免疫耐受),从而维持内环境的稳定的生理性防御机制。 三大免疫功能的表现: 功能生理表现病理表现 免疫防御抗感染免疫,防御病原微生物超敏反应或免疫缺陷 免疫稳定对自身组织成分的耐受自身免疫病 免疫监视防止细胞癌变或持续性感染癌症或持续性感染 免疫的类型及特征:1、非特异性免疫(自然免疫):【第一道防线:皮肤、粘膜、皮肤及粘膜分泌物;第二道防线:单核/巨噬细胞、NK细胞、粒细胞】特征:反应迅速,并非针对特定Ag 2、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包括细胞免疫(T淋巴细胞)和体液免疫(B 淋巴细胞)两个分支【第三道防线:淋巴细胞、抗体】 特征:特异性、多样性、记忆性、耐受性、自限性 免疫学分类:1、基础免疫学、临床免疫学2、免疫学检验3、免疫药理学4、分子免疫学 琴纳(Jenner)——牛痘疫苗Behring与Kitasato北里——抗毒素(被动免疫) 巴斯德(Pasteur)——疫苗(主动免疫)Metchnikoff——细胞学说 Ehrlich(欧立希)——体液学说Burnet——克隆选择学说 第二章 抗原:指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免疫产物(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物质。

抗原的特性:1、免疫原性2、免疫反应性 全抗原:具有两种特性的物质半抗原:能与抗体结合产生免疫反应性无免疫原性的物质 耐受原(变应原):可能引起病理性免疫应答即超敏反应的抗原 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构成抗原的条件):1、异物性2、理化条件(分子大小、化学组成和结构、立体构象、物理性状等)3、其它条件(宿主因素、免疫方法) 【异物性:与自身成分相异或免疫系统发育成熟前未接触过的物质。】 抗原决定簇(表位):是Ag分子表面有一定空间构象的特殊的化学基团,(其性质、数目、空间构型)决定抗原特异性。 共同抗原:含有相同或相似的抗原决定簇的不同抗原 交叉反应:某些抗原不仅可与其特异性应答产物发生反应,还可与其他抗原诱生的应答产物发生反应 抗原的分类:根据诱生抗体对T细胞的依赖关系:TD-Ag(胸腺依赖性抗原),TI-Ag(胸腺非依赖性抗原) 异嗜性抗原:一类与种属无关,存在于人、动物及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同种异型抗原:在同一种属的不同个体之间,由于遗传基因的不同而表现的

免疫学名词解释完整版

免疫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免疫学概论 1.免疫防御: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病原体及其他有害物质。 2.免疫监视:是机体免疫系统及时识别并清除体内出现的非己成分的一种生理功能。该功能失调会导致肿瘤发生或持续性病毒感染。 3.免疫自身稳定:通过自身免疫耐受或免疫调节两种主要机制来达到免疫系统内环境的稳定。 4.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特点:特异性、耐受性、记忆性 第二章:免疫器官和组织 1.免疫系统:是机体执行免疫功能的物质基础,由免疫器官和组织、免疫细胞及免疫分子组成。 2.淋巴细胞归巢:血液中的淋巴细胞选择性趋向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的特定区域或特定组织的过程。包括淋巴细胞再循环和淋巴细胞向炎症部位迁移。 3.淋巴细胞再循环:是指定居在外周免疫器官的淋巴细胞,由输出淋巴管经淋巴干、胸导管或右淋巴导管进入血液循环;经血液循环到达外周免疫器官后,穿越HEV,重新分布于全身淋巴器官和组织的反复循环过程。 第三章:抗原 1.抗原(Ag):是指能与T细胞、B淋巴细胞的TCR或BCR识别并结合,激活T、B细胞,促使其增殖、分化,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与免疫应答效应产物特异性结合,进而发挥适应性免疫效应应答的物质。 2.半抗原:又称不完全抗原,是指仅具有免疫反应性而无免疫原性的小分子物质,当半抗原与应答效应产物结合后即可成为完全抗原,刺激机体产生针对半抗原的特异性抗体。 3.抗原表位:存在于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又称抗原决定簇,是与TCR、BCR或抗体特异性结合的最小结构和功能单位。 4.异嗜性抗原:一类与种属无关,存在于人、动物及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6.独特型抗原:TCR、CER或Ig的V区所具有的独特的氨基酸顺序和空间构型,可诱导自体产生相应的特异性抗体。 7.超抗原:指在极低浓度下即可非特异性激活大量T细胞克隆,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且不受MHC限制,故称超抗原。 8.佐剂:预先或与抗原同时注入体内,可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类型的非特异性免疫增强性物质,称佐剂。 10.完全抗原: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的物质称为完全抗原 11.胸腺依赖性抗原:指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需要Th细胞辅助的抗原,简称TD 抗原。 12.胸腺非依赖性抗原: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无需Th细胞辅助的抗原,简称TI 抗原。 第四章:免疫球蛋白 1.抗体(Ab):是介导体液免疫的重要效应分子,是B细胞或记忆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分泌的一类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6.单克隆抗体:是由单一杂交瘤细胞所产生的、只作用于单一抗原表位的高度均一的特异性抗体。

《医学免疫学》人卫第9版教材--高清彩色_1-40_11-20

第一章免疫学概论 第一节医学免疫学简介 医学免疫学(medical immunology)是研究人体免疫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科学,该学科重点阐明免疫系统识别抗原和危险信号后发生免疫应答及其清除抗原的规律,探讨免疫功能异常所致疾病及其发生机制,为这些疾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方法。 医学免疫学是免疫学的重要分支学科。免疫学在生命科学和医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由于免疫学的快速发展以及与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等学科的交叉和渗透,免疫学已成为当今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和现代医学的支撑学科之一。 一、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基本功能 2000多年前,人类就发现曾在瘟疫流行中患过某种传染病而康复的人,对这种疾病的再次感染具有抵抗力,称为免疫(immunity) o immunity这个词来自罗马时代的拉丁文"immunitas,,,原意为豁免徭役或兵役,后引申为对疾病尤其是传染性疾病的免疫力。 免疫力(即免疫功能)是由机体的免疫系统来执行的,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表1-1 )o本书的第二章至第十一章(除第三章抗原外)以及第十四章分别介绍了免疫组织和器官、重要的免疫分子和免疫细胞。 表1-1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器官 免疫细胞免疫分子 中枢外周膜型分子分泌型分子 胸腺脾脏T淋巴细胞TCR免疫球蛋白 骨髓淋巴结B淋巴细胞BCR补体黏膜相关淋巴组织吞噬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CD分子细胞因子 皮肤相关淋巴组织树突状细胞黏附分子 NK细胞MHC分子 NKT细胞细胞因子受体 其他(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等) 免疫功能是机体识别和清除外来入侵抗原及体内突变或衰老细胞并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功能的总称。可以概括为:①免疫防御(immune defense):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真菌、支原体、衣原体、寄生虫等)及其他有害物质。免疫防御功能过低或缺如,可发生免疫缺陷病;但若应答过强或持续时间过长,则在清除病原体的同时,也可导致机体的组织损伤或功能异常,如发生超敏反应等。②免疫监视(immune surveillance):随时发现和清除体内出现的“非己”成分,如由基因突变而产生的肿瘤细胞以及衰老、死亡细胞等。免疫监视功能低下,可能导致肿瘤的发生。③免疫自稳(immune homeostasis):通过自身免疫耐受和免疫调节两种主要的机制来达到机体内环境的稳定。一般情况下,免疫系统对自身组织细胞不产生免疫应答,称为免疫耐受,赋予了免疫系统有区别“自己”和“非己”的能力。一旦免疫耐受被打破,免疫调节功能紊乱,会导致自身免疫病和过敏性疾病的发生。此外,免疫系统与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一起组成了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在调节整个机体内环境的稳定中发挥重要

第十八章自身免疫病

第十八章自身免疫病 正常机体的免疫系统具有区别“自己”和“非己”的能力,对非己抗原能够发生免疫应答,对自身抗原则处于无应答或微弱应答状态,称为免疫耐受(immunological tolerance)。在免疫耐受状态下,一定量的自身反应性T细胞(autoreactive T lymphocyte)和自身抗体(autoantibody)普遍存在于所有个体的外周免疫系统中,有利于协助清除衰老变性的自身成分,对维持免疫系统的自身免疫稳定(autoimmune diseases,AID)是在某些内因和外因诱发下,自身免疫耐受状态被打破,持续迁延的自身免疫对自身抗原产生异常的免疫应答,造成了自身细胞破坏、组织损伤或功能异常,导致的临床病症。 第一节自身免疫病诱发因素与机制诱发自身免疫病的确切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一般认为是在多种致病因素,包括抗原、免疫系统与遗传等因素的相互影响和作用下,引起自身免疫耐受的终止和破坏,使自身反应性淋巴细胞活化,产生自身抗体和(或)自身反应性T细胞,损伤表达相应自身抗原的靶器官组织,导致自身免疫病的发生。 一、诱发自身免疫病的因素 (一)抗原因素 1.免疫隔离部位抗原的释放免疫豁免部位(immunologically privileged site),如脑、睾丸、眼球、心肌和子

宫等,由于其中的某些自身抗原成分(如神经髓鞘磷脂碱性蛋白、精子、眼晶状体等)和免疫系统相对隔离,因此在免疫系统发育过程中,针对这些隔离自身抗原的淋巴细胞克隆未被诱导免疫耐受,而存在于外周免疫器官中。存在于免疫隔离部位的自身抗原成分称为隐蔽抗原(secluded antigen)或隔离抗原(sequestered antigen)。在手术、外伤或感染等情况下,隔离抗原可释放入血液和淋巴液,与免疫系统接触,使自身反应性淋巴细胞活化,引发对自身抗原的免疫应答,导致自身免疫病。例如,由于眼的外伤,使眼晶状体蛋白进入血液和淋巴液,刺激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CTL,此CTL可对健侧眼组织发动攻击,引发自身免疫性交感性眼炎。 2.自身抗原的改变生物、物理、化学以及药物等因素可以使自身抗原发生改变,从而产生针对自身抗原的自身抗体和T细胞,引起自身免疫病。如肺炎支原体感染可改变人红细胞的抗原性使其刺激机体产生抗红细胞的抗体,引起溶血性贫血。一些小分子药物,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等,可吸附到红细胞表面,使其获得免疫原性,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引起药物相关的溶血性贫血。抗原性发生变化的自身IgG,可刺激机体产生针对此IgG的IgM 类自身抗体,称为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RF)。RF和变性的自身IgG形成的免疫复合物可引发包括类风湿关节炎等多种自身免疫病。 3.分子模拟有些微生物与人体细胞或细胞外成分有相同

医学免疫学课程教学大纲

医学免疫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简介 一、课程介绍 免疫学是当今生物学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而医学免疫学作为生命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正日益受到重视、发展迅速,已成为国内外医学院校的一门主干课程。 医学免疫学包括基础免疫学和临床免疫学两部分。基础免疫学从生物学角度讲授免疫学的基础理论,包括免疫系统的发生、组成及功能;免疫细胞如何识别抗原、介导对抗源的应答、保护机体免遭抗原的侵袭及损伤;抗原受体多样性及其产生机制以及免疫应答(功能)的调节、遗传控制等理论知识。临床免疫学则侧重于临床疾病发生的免疫机制及其病理机制,包括抗感染免疫、肿瘤免疫、移植免疫、超敏反应、自身免疫病及免疫缺陷病等。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而全面地掌握医学免疫学基础理论及有关临床免疫学知识,为学生学习相关课程、进入临床学习、实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本大纲适用于临床医学,护理学,医学检验,口腔医学,预防医学,药学专业专升本。 二、总体要求 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能够: 1.掌握免疫的基本概念、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基本功能; 2.掌握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及其细胞和分子机制; 3.掌握免疫学基本理论,理论联系实际为临床学习打下坚实的免疫学基础; 4.明确学习目的、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时数、教材及参考书目 1.教学时数:本课程教学时数为36学时(含考试)。 2.教材:教材采用卫生部规划教材:《医学免疫学》第4版,陈慰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8月第4版。 3.参考书目:《免疫学》、《免疫学原理》(详见前言)。 四、时数分配

注:1.实际授课按33学时计(另3学时为考试)。 2.本课程均为理论课授课。 五、考核要求 1.按照掌握(70%)、熟悉(20%)、了解(10%)三个层次,重在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应用进行考核。 2.题型为:名词解释、填充题、选择题和问答题。

主管检验师临床医学检验免疫学和免疫检验 第十八章 体液免疫球蛋白测定

第十八章体液免疫球蛋白测定 免疫球蛋白(Ig)是由浆细胞合成和分泌的一组具有抗体活性的蛋白质,按其重链性质共分IgG、IgA、IgM、IgD和IgE五类。 IgG有4个亚型(IgG l、IgG2、IgG3、IgG4)。IgA除有IgA1和IgA2两个亚型外,尚有分泌型IgA(sIgA),它们的单体结构基本相同。 IgM也有2个亚型IgM1和IgM2。 第一节血清IgG、IgA、IgM测定 IgG是血清中含量最高的免疫球蛋白,其中以IgG1含量最多。 IgG是血液和细胞外液中的主要抗体。 也是机体再次免疫应答的主要抗体。 大多数抗感染抗体与自身抗体都为IgG类。 IgA可分为血清型和分泌型两类。 血清型IgA主要以单体形式存在。 分泌型IgA由J链连接的二聚体和分泌成分组成。 是参与黏膜局部免疫的主要抗体。 主要存在于胃肠道和支气管分泌液、初乳、唾液和泪液中。 IgM为五聚体。 是分子量最大的免疫球蛋白,又称巨球蛋白。 主要存在于血液中。 是个体发育过程中最早合成和分泌的抗体。 是抗原刺激诱导的体液免疫应答中最早出现的抗体。 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IgM定量测定方法一般有单向环状免疫扩散法、火箭免疫电泳法、ELlSA、免疫比浊法、放射免疫分析法等。 临床常用单向环状免疫扩散法和免疫比浊法来测定血清免疫球蛋白含量。 一、血清IgG、IgA、lgM测定 (一)单向环状免疫扩散法 该法的原理是将抗血清均匀地分散于琼脂或琼脂糖凝胶内,胶板上打孔,孔内注入抗原或待测血清,抗原在含有抗血清的胶内呈放射状(环状)扩散,在抗原抗体达到一定比例时形成可见的沉淀环。 在一定条件下,抗原含量越高,沉淀环越大。 (二)免疫比浊法 该法具有检测范围宽、测定结果准确、精密度高、检测时间短(一般在几分钟内即可完成测试)、敏感度高、稳定性好等优点。 二、血清IgG、IgA、IgM测定的临床意义 (一)年龄 新生儿可由母体获得通过胎盘转移来的IgG,故血液中含量较高,接近成人水平。 (二)免疫球蛋白IgG、IgA、IgM均升高 慢性肝脏疾病如慢性活动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隐匿性肝硬化患者血清中可见3种Ig均升高。

2015年临床执业医师考试真题及答案(第一单元)

1.(单选题)医疗保险基金主要由雇主和雇员按一定比例缴纳,政府适当补贴,这种模式属于(2015-1-1) A.国家医疗保险 B.储蓄医疗保险 C.商业医疗保险 D.补充医疗保险 E.社会医疗保险 答案:E 考点:第二十一章精神卫生法律制度 2.(单选题)具有麻醉药品处方资格的执业医师违反规定开具麻醉药品造成严重后果的,卫生行政部门依法对其作出的处理是(2015-1-2) A.警告 B.吊销执业证书 C.暂停执业半年 D.取消麻醉药品处方资格 E.罚款 答案:B 考点:第十八章卫生技术人员法律制度 3.(单选题)卫生服务需求形成的条件是(2015-1-3) A.消费者的便利程度和购买愿望 B.消费者的购买愿望和服务提供者的水平 C.消费者的购买愿望和支付能力 D.消费者的支付能力和便利程度 E.消费者的支付能力和服务提供者的水平 答案:C 考点:第二十一章卫生系统及其功能 4.(单选题)有关肝细胞性黄疸患者血尿中胆红素变化的描述,错误的是(2015-1-4) A.血清间接胆红素含量升高 B.血清总胆红素含量升高 C.血清直接胆红素含量升高 D.直接胆红素含量低于间接胆红素 E.尿胆红素阴性 答案:E 考点:第四篇实验诊断 5.(单选题)在DNA重组实验中使用DNA连接酶的目的是(2015-1-5) A.使DNA片段与载体结合 B.鉴定重组DNA片段 C.催化质粒与噬菌体的连接 D.获得较小的DNA片段 E.扩增特定DNA序列

考点:第二十一章DNA重组及重组DNA技术 6.(单选题)不存在于人体蛋白质分子中的氨基酸是(2015-1-6) A.鸟氨酸 B.丙氨酸 C.亮氨酸 D.谷氨酸 E.甘氨酸 答案:A 考点:第一章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7.(单选题)下列关于某食物中毒的发病特点叙述正确的是(2015-1-7) A.发病与某种食物有关 B.发病曲线呈缓慢上升趋势 C.人与人之间有传染性 D.临床症状完全不同 E.潜伏期较长 答案:A 考点:第十九章食品安全与食物中毒 8.(单选题)有权同意对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且意识清醒的患者实施特殊治疗的人员是(2015-1-8) A.院长 B.经治医生 C.科主任 D.医院伦理委员会主任 E.患者本人 答案:E 考点:第五章医德基本范畴 9.(单选题)患者在患病后变得以自我为中心、兴趣减少、依赖性增强,并过分关注自己的机体功能,这种心理反应属于(2015-1-9) A.猜疑加重 B.行为退化 C.感情淡漠 D.焦虑增强 E.情绪低落 答案:B 考点:第二章精神障碍的症状学 10.(单选题)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和方法对解决新问题会产生影响的心理现象称为(2015-1-10) A.暗示

第二十章自身免疫及自身免疫性疾病

第十八章自身免疫性疾病 一、选择题 A型题: 1.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患者血清中的抗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的类别是:A.IgA B.IgG C.IgM D.IgD E.IgE 2.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生机制主要是: A.Ⅰ型超敏反应 B.Ⅱ型超敏反应 C.Ⅲ型超敏反应 D.Ⅳ型超敏反应 E.以上都不是 3.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的发生机制是 A.Ⅰ型超敏反应 B.Ⅱ型超敏反应 C.Ⅲ型超敏反应 D.Ⅳ型超敏反应 E.以上都不是 4.携带DR3的个体易患下列哪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A.类风湿性关节炎 B.重症肌无力(此答案也是) C.多发性硬化症 D.桥本甲状腺炎 E.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5.携带DR5的个体易患下列哪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A.类风湿性关节炎 B.重症肌无力 C.多发性硬化症 D.桥本甲状腺炎 E.系统性红斑狼疮 X型题: 1.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基本特征包括: A.患者血液中可检测到高效价的自身抗体或(和)自身应答性T淋巴细胞B.免疫应答产物作用于表达相应抗原的组织细胞,造成其损伤或功能障碍C.在动物实验可复制出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相似的动物模型 D.患者的免疫应答产物可使疾病被动转移 E.反复发作和慢性迁移 2.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特点有: A.男性与女性发病率几乎相同 B.男性发病率大于女性发病率 C.男性发病率小于女性发病率 D.是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成分发生免疫应答的现象 E.自身免疫病发生机制类似于超敏反应 3.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 A.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B.类风湿性关节炎 C.多发性硬化症

D.系统性红斑狼疮 E.重症肌无力 4.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机制有: A.I型超敏反应 B.I I型超敏反应 C.I II型超敏反应 D.IV型超敏反应 E.以上都不是 5.由II型超敏反应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 A.自身免疫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B.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 C.药物引起的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D.重症肌无力 E.甲状腺功能亢进 6.通过哪些途径可引起自身抗原的产生: A.手术 B.感染 C.外伤 D.输精管结扎 E.眼睛穿透性外伤 7.决定基扩展与下列哪些疾病相关 A.系统性红斑狼疮 B.类风湿性关节炎 C.多发性硬化症 D.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E.Grave病 8.下列哪些药物可治疗自身免疫病: A.环孢菌素A B.FK506 C.皮质激素 D.前列腺素 E.水杨酸制剂 9.下列哪些抗原属于自身抗原: A.精子蛋白 B.眼晶状体蛋白 C.神经髓鞘磷脂碱性蛋白 D.甲状腺微粒体 E.类风湿因子 10.类风湿因子可存在于: A.部分正常人 B.梅毒患者 C.结核患者 D.乙型肝炎患者 E.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 二、填空题: 1、自身免疫性疾病可分为————和————两大类。 2、自身免疫病的组织损伤是因————而引起的,其发病机制相似于————的发病机制。 3、自身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属于————超敏反应性疾病,————是这 类疾病的典型代表。 4、T细胞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应答可引起————、————、和————等疾病。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简答题(参照人卫完整)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简答题(参照人卫完 整) 第一章 名词解释: 医学免疫学是研究人体免疫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科学。该学科的重点在于阐述该系统识别抗原和危险信号后发生免疫应答和清除抗原的规律,探讨免疫功能缺陷所致疾病及其发生机制,为这些疾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方法。免疫防御是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和清除已入侵病原体,如细菌、真菌、病毒、支原体、衣原体和寄生虫等。若免疫防御功能缺陷或缺失,会引起免疫缺陷病;若应答过强,则在清除病原体的同时,也会导致组织损伤和功能异常,如发生超敏反应疾病等。 免疫监视是随时发现和清除体内出现的“非己”成分,如基因突变形成的肿瘤细胞,坏死或衰老细胞。若免疫监视功能低下,可能会导致肿瘤的发生。免疫自稳是通过自身免疫耐受和免疫调节两种主要机制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一般情况下,机体不会对自身组织和细胞发生免疫应答,这称为自身免疫耐

受。这赋予了机体识别自身和非己的能力。如果自身免疫耐受被打破,免疫调节紊乱,则会导致自身免疫疾病和过敏性疾病。 免疫应答是指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非己”的全过程,可分为固有免疫应答和适应性免疫应答。 问答题: 试述免疫系统的功能。 免疫系统的功能是机体识别和清除外来侵入抗原和体内突变、死亡细胞来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它包括免疫防御、免疫监视和免疫自稳三个方面。 试比较固有免疫应答和适应性免疫应答。 固有免疫应答是一种非特异性的免疫应答,能够迅速识别和清除病原体,但不能产生免疫记忆。适应性免疫应答是一种特异性的免疫应答,需要一定时间来识别和清除病原体,但能够产生免疫记忆,从而在再次暴露于同一病原体时更快、更有效地清除它。 第二章 名词解释: 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人和其他哺乳类动物的中枢免疫器官包括胸腺和骨髓。

2022-2023年医学检验期末复习-医学免疫学(本医学检验)考试练习题3套带答案卷1

2022-2023年医学检验期末复习-医学免疫学(本医学检 验)考试练习题3套带答案 (图片大小可自由调整) 全文为Word可编辑,若为PDF皆为盗版,请谨慎购买! 第I卷 一.综合考核题库(共30题) 1.自身免疫性疾病可分为和非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两大类。(章节:第十八章难度:2) 正确答案: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 2.B细胞的抗原识别受体是,其识别的抗原无需APC细胞进行加工处理。(章节:第二十三章难度:3) 正确答案:BCR 3.BCR复合物的组成成分为CD79a/Igα,CD79b/Igβ和______ 。(章节:第九章难度:3) 正确答案:BCR 4.关于抗毒素的使用,哪项是错误的?(章节:第十五章,难度:4) A、可能发生过敏反应 B、治疗时要早期足量 C、可作为免疫增强剂给儿童多次注射 D、对过敏机体应采取脱敏疗法 E、注射前应做皮试正确答案:C 5.CTL细胞活化的双信号来自(章节:第八章,难度:2) A、TCR识别抗原肽-MHCⅠ类分子复合物 B、TCR识别抗原肽-MHCⅡ类分子复合物 C、TCR识别抗原肽-MHCⅢ类分子复合物 D、CD28与B7结合 E、mIg与抗原肽结合 正确答案:A,D 6.关于免疫系统的特点,正确的有(章节:第十八章,难度:3) A、在人体内分布广泛 B、能精确识别自己与非己抗原 C、所有免疫细胞在清除抗原中都需要大量增殖 D、与神经、内分泌系统构成调节网络 E、有免疫记忆功能 正确答案:A,B,D,E 7.自身免疫病的组织损伤是因而引起的,其发病机制相似于II、III、IV型超敏反应的发病机制。(章节:第十八章难度:2) 正确答案: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应答 8.下列哪种HLA分子能与NK细胞的杀伤抑制受体(KIR)结合(章节:第六章,难度:3) A、HLA-DR B、HLA-DP C、HLA-DQ D、HLA-G E、HLA-DM 正确答案:D 9.B细胞有异质性,根据是否表达_____ 分子,可分成B1 细胞和B2细胞。(章节:第九章难度:1) 正确答案:CD5 10.由淋巴样干细胞分化而成的细胞有(章节:第二十章,难度:1)

2021年儿科主治医师考试辅导2021年 第十八章 免疫缺陷性疾病含答案

2021年第十八章免疫缺陷性疾病 一、A1 1、下列几种疾病中,发病率最低的原发性免疫缺陷病是 A、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B、先天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 C、慢性肉芽肿病 D、湿疹、血小板减少、免疫缺陷综合征 E、原发性补体C4缺陷 2、胸腺何时开始萎缩,其X线影何时消失 A、学龄期开始萎缩,婴儿期X线影消失 B、11~14岁开始萎缩,3~4岁时X线影消失 C、18~20岁开始萎缩,5~6岁时X线影消失 D、青春期开始萎缩,4~6岁时X线影消失 E、青春期开始萎缩,3~4岁时X线影消失 3、以抗体缺陷为主的原发免疫缺陷病不包括的是 A、IgG亚类缺陷病 B、普通变异型免疫缺陷病 C、X连锁高IgM血症 D、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 E、选择性IgA缺陷病 4、关于高IgM综合征,以下哪项是错误的 A、为X连锁遗传 B、血清IgM正常或增高 C、血清IgG增高 D、血清IgA降低 E、婴儿期易患致死性感染 5、脐带脱落延迟和外周血白细胞水平明显提高通常提示 A、X连锁慢性肉芽肿病 B、湿疹、血小板减少、免疫缺陷综合征 C、严重联合免疫缺陷病 D、X连锁高IgM血症 E、白细胞黏附分子缺陷Ⅰ型 6、发病率最高的原发性免疫缺陷病是 A、抗体缺陷病 B、细胞缺陷病 C、抗体和细胞免疫联合缺陷 D、吞噬功能缺陷 E、补体缺陷 7、主要用迟发性皮肤过敏试验诊断的原发性免疫缺陷病是 A、吞噬细胞功能缺陷

B、固有免疫缺陷 C、以抗体缺陷为主的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D、原发性补体缺陷病 E、T细胞功能缺陷 8、原发性免疫缺陷病患儿最易发生感染的部位是 A、中枢神经系统 B、皮肤 C、消化道 D、呼吸道 E、泌尿道 9、主要用四唑氮蓝染料试验诊断的疾病是 A、补体缺陷 B、固有免疫缺陷 C、以抗体缺陷为主的免疫缺陷病 D、严重联合免疫缺陷病 E、吞噬细胞功能缺陷 10、原发性免疫缺陷病最为显著的临床特征是 A、家族集聚发病 B、肿瘤发生几率增高 C、反复、慢性感染 D、生长发育延迟 E、自身免疫倾向 11、根据抗体产生的原理,以下正确的是 A、血清学检测是落后的诊断手段,准确率低,应该淘汰 B、IgG是低亲和力抗体,基于IgG的抗原-抗体反应可靠性低 C、IgM抗体阳性可确诊相应病原的现症感染 D、IgG抗体阳性可确诊既往相应病原感染 E、IgM抗体阳性+急性期、恢复期双份血清IgG抗体滴度四倍增高可确诊相应病原体感染 12、疑诊原发性免疫缺陷病时,处理正确的是 A、尽早免疫重建 B、进行亲属筛查,发现其他患者或携带者 C、立即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D、应及时应用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 E、选择合适的免疫学和分子诊断手段以确诊 13、吞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缺陷病占整个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的 A、10% B、5% C、20% D、18% E、1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