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1.1 第2课时

第一章  1.1  第2课时
第一章  1.1  第2课时

第2课时旋转体与简单组合体的结构特征

学习目标 1.了解圆柱、圆锥、圆台、球的定义.2.掌握圆柱、圆锥、圆台、球的结构特征.3.了解简单组合体的概念及结构特征.

知识点一圆柱

思考观察如图所示的旋转体,你能说出它们是什么平面图形通过怎样的旋转得到的吗?

答案以矩形的一边所在直线为旋转轴,其余三边旋转形成的面所围成的旋转体.

梳理圆柱的结构特征

知识点二圆锥

思考仿照圆柱的定义,你能定义什么是圆锥吗?

答案以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所在直线为旋转轴,其余两边旋转形成的面所围成的旋转体.

梳理圆锥的结构特征

知识点三 圆台

思考 下图中的物体叫做圆台,也是旋转体,它是什么图形通过怎样的旋转得到的呢?除了旋转得到以外,对比棱台,圆台还可以怎样得到呢?

答案 (1)圆台可以是直角梯形以垂直于底边的腰所在的直线为旋转轴,其他三边旋转一周形成的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2)圆台也可以看作是等腰梯形以其底边的中垂线为轴,各边旋转180°形成的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3)类比棱台的定义圆台还可以如下得到:

用平行于圆锥底面的平面去截圆锥,底面和截面之间的部分叫做圆台. 梳理 圆台的结构特征

知识点四 球

思考 球也是旋转体,它是由什么图形旋转得到的?

答案 以半圆的直径所在直线为旋转轴,半圆面旋转一周形成的旋转体叫做球体. 梳理 球的结构特征

知识点五 简单组合体

思考 下图中的两个空间几何体是柱、锥、台、球体中的一种吗?它们是如何构成的?

答案 这两个几何体都不是单纯的柱、锥、台、球体,而是由柱、锥、台、球体中的两种或三种组合而成的几何体. 梳理 简单组合体

(1)概念:由简单几何体组合而成的,这些几何体叫做简单组合体.常见的简单组合体大多是由具有柱、锥、台、球等几何结构特征的物体组合而成的.

(2)基本形式:一种是由简单几何体拼接而成,另一种是由简单几何体截去或挖去一部分而成.

类型一 旋转体的结构特征 例1 下列命题正确的是________.

①以直角三角形的一边所在直线为轴旋转一周所得的旋转体是圆锥; ②以直角梯形的一腰所在直线为轴旋转一周所得的旋转体是圆台; ③圆柱、圆锥、圆台的底面都是圆;

④以等腰三角形的底边上的高线所在的直线为旋转轴,其余各边旋转一周形成的几何体是圆锥;

⑤半圆面绕其直径所在直线旋转一周形成球;

⑥用一个平面去截球,得到的截面是一个圆面.

答案④⑤⑥

解析①以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所在直线为轴旋转一周才可以得到圆锥;②以直角梯形垂直于底边的一腰所在直线为轴旋转一周可得到圆台;③它们的底面为圆面;④⑤⑥正确.反思与感悟(1)判断简单旋转体结构特征的方法

①明确由哪个平面图形旋转而成.

②明确旋转轴是哪条直线.

(2)简单旋转体的轴截面及其应用

①简单旋转体的轴截面中有底面半径、母线、高等体现简单旋转体结构特征的关键量.

②在轴截面中解决简单旋转体问题体现了化空间图形为平面图形的转化思想.

跟踪训练1下列命题:

①圆柱的轴截面是过母线的截面中最大的一个;

②用任意一个平面去截圆锥得到的截面一定是一个圆;

③圆台的任意两条母线的延长线,可能相交也可能不相交;

④球的半径是球面上任意一点与球心的连线段.

其中正确的个数为()

A.0B.1C.2D.3

答案 C

解析②错误,截面可能是一个三角形;③错误,圆台的任意两条母线的延长线必相交于一点;①④正确.故选C.

类型二简单组合体

命题角度1直接描述组合体的构成

例2观察下图中的几何体,分析它们是由哪些基本几何体组成的.

解图①是由一个四棱柱挖去一个三棱柱组成的几何体.图②是由一个四棱柱和一个底面与四棱柱上底面重合的四棱锥组合而成的几何体.图③是由一个圆台和挖去一个和圆台的上底面相同的圆锥组合而成的几何体.

反思与感悟(1)准确理解简单几何体(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2)正确掌握简单组合体构成的两种基本形式.

(3)若用分割的方法,则需要根据几何体的结构特征恰当地作出辅助线(或面).

跟踪训练2请描述如图所示的几何体是如何形成的.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是由一个圆锥和一个圆台拼接而成的组合体

(2)是由一个长方体截去一个三棱锥后得到的几何体

(3)是由一个圆柱挖去一个三棱锥后得到的几何体

命题角度2图形旋转所得组合体问题

例3直角梯形ABCD如图所示,分别以CD,DA所在直线为轴旋转,试说明所得几何体的形状.

解以CD为轴旋转可得到一个圆台,下底挖去一个小圆锥,上底增加一个较大的圆锥,以AD为轴旋转可得到一个圆柱,上面挖去一个圆锥,如图所示.

引申探究

例3中直角梯形分别以AB、BC所在直线为轴旋转,试说明所得几何体的形状.

解以AB为轴旋转可得到一个圆台,以BC为轴旋转可得一个圆柱和圆锥的组合体.如图所示.

反思与感悟(1)判断旋转体形状的关键是轴的确定,看是由平面图形绕哪条直线旋转所得,同一个平面图形绕不同的轴旋转,所得的旋转体一般是不同的.

(2)在旋转过程中观察平面图形的各边所形成的轨迹,应利用空间想象能力或亲自动手做出平面图形的模型来分析旋转体的形状.

跟踪训练3如图所示,已知梯形ABCD中,AD∥BC,且AD

解如图所示,旋转所得的几何体可看成由一个圆柱挖去两个圆锥后剩余部分而成的组合体.

类型三旋转体中的有关计算

例4一个圆台的母线长为12cm,两底面面积分别为4πcm2和25πcm2,求:

(1)圆台的高;

(2)将圆台还原为圆锥后,圆锥的母线长.

解(1)圆台的轴截面是等腰梯形ABCD(如图所示).

由已知可得O1A=2cm,OB=5cm.

又由题意知腰长为12cm,

所以高AM=122-(5-2)2=315(cm).

(2)如图所示,延长BA,OO1,CD,交于点S,

设截得此圆台的圆锥的母线长为l,

则由△SAO1∽△SBO,可得l-12

l=

2

5,

解得l=20(cm).

即截得此圆台的圆锥的母线长为20cm.

反思与感悟用平行于底面的平面去截柱、锥、台等几何体,注意抓住截面的性质(与底面全等或相似),同时结合旋转体中的经过旋转轴的截面(轴截面)的性质,利用相似三角形中的相似比,构设相关几何变量的方程组而得解.

跟踪训练4有一根长为3πcm,底面半径为1cm的圆柱形铁管,用一段铁丝在铁管上缠绕2圈,并使铁丝的两个端点落在圆柱的同一母线的两端,求铁丝的最短长度.

解把圆柱侧面及缠绕其上的铁丝展开,在平面上得到矩形ABCD(如图所示),

由题意知BC=3πcm,AB=4πcm,点A与点C分别是铁丝的起、止位置,故线段AC的长度即为铁丝的最短长度.

AC=AB2+BC2=5πcm,

故铁丝的最短长度为5πcm.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圆锥的母线长等于底面圆直径

B.圆柱的母线与轴垂直

C.圆台的母线与轴平行

D.球的直径必过球心

答案 D

解析圆锥的母线长与底面直径无联系;圆柱的母线与轴平行;圆台的母线与轴不平行.2.下列选项中的三角形绕直线l旋转一周,能得到如图1中的几何体的是()

图1

答案 B

解析 由题意知,所得几何体是组合体,上、下各一圆锥,显然B 正确. 3.下面几何体的截面一定是圆面的是( ) A .圆台 B .球 C .圆柱 D .棱柱

答案 B

解析 截面可以从各个不同的部位截取,截得的截面都是圆面的几何体只有球. 4.下图中的组合体的结构特征有以下几种说法:

①由一个长方体割去一个四棱柱构成; ②由一个长方体与两个四棱柱组合而成; ③由一个长方体挖去一个四棱台构成; ④由一个长方体与两个四棱台组合而成. 其中正确说法的序号是________. 答案 ①②

5.用一个平行于圆锥底面的平面截该圆锥,截得圆台的上、下底面半径之比是1∶4,截去的小圆锥的母线长是3cm ,则圆台的母线长为________cm. 答案 9

解析 如图,设圆台的母线长为y ,小圆锥底面与被截的圆锥底面半径分别是x,4x . 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得

33+y =x

4x

,解此方程得y =9. 所以圆台的母线长为9cm.

1.圆柱、圆锥、圆台的关系如图所示.

2.处理台体问题常采用还台为锥的补体思想.

3.处理组合体问题常采用分割思想.

4.重视圆柱、圆锥、圆台的轴截面在解决几何问题中的特殊作用,切实体会空间几何平面化的思想.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下列几何体中不是旋转体的是()

答案 D

2.下列命题中正确的是()

A.将正方形旋转不可能形成圆柱

B.夹在圆柱的两个平行截面间的几何体还是一个旋转体

C.圆锥截去一个小圆锥后剩余部分是圆台

D.通过圆台侧面上一点,有无数条母线

答案 C

解析将正方形绕其一边所在直线旋转可以形成圆柱,所以A错误;B中没有说明这两个平行截面的位置关系,当这两个平行截面与底面平行时正确,其他情况结论不一定正确,所以B错误;通过圆台侧面上一点,只有一条母线,所以D错误,故选C.

3.如图所示的几何体是由下面哪一个平面图形旋转而形成的()

答案 A

解析此几何体自上向下是由一个圆锥、两个圆台和一个圆柱构成,是由A中的平面图形旋转而形成的.

4.如图所示的几何体,关于其结构特征,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该几何体是由两个同底的四棱锥组成的

B .该几何体有12条棱、6个顶点

C .该几何体有8个面,并且各面均为三角形

D .该几何体有9个面,其中一个面是四边形,其余均为三角形 答案 D

解析 其中ABCD 不是面,该几何体有8个面.

5.用一张长为8,宽为4的矩形硬纸卷成圆柱的侧面,则相应圆柱的底面半径是( ) A .2 B .2π C.2π或4π D.π2或π

4

答案 C

解析 如图所示,设底面半径为r ,若矩形的长8为卷成圆柱底面的周长,则2πr =8,所以r =4π;同理,若矩形的宽4为卷成圆柱的底面周长,则2πr =4,所以r =2

π

,故选C.

6.一个圆锥的母线长为20cm ,母线与轴的夹角为30°,则圆锥的高为( ) A .103cm B .203cm C .20cm

D .10cm

答案 A

解析 如图所示,在Rt △ABO 中,AB =20cm ,∠A =30°, 所以AO =AB ·cos30° =20×

3

2

=103(cm).

7.如图所示的平面中阴影部分绕中间轴旋转一周,形成的几何体形状为( )

A .一个球体

B .一个球体中间挖去一个圆柱

C .一个圆柱

D .一个球体中间挖去一个长方体 答案 B

解析 圆面绕着直径所在的轴,旋转而形成球,矩形绕着轴旋转而形成圆柱.故选B. 8.一个正方体内有一个内切球,作正方体的对角面,所得截面图形是下图中的( )

答案 B

解析 由组合体的结构特征知,球与正方体各面相切,与各棱相离,故选B. 二、填空题

9.正方形绕其一条对角线所在直线旋转一周,所得几何体是________. 答案 两个圆锥

解析 连接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知对角线互相垂直,故绕对角线所在直线旋转一周形成两个底面相同的圆锥.

10.若母线长是4的圆锥的轴截面的面积是8,则该圆锥的高是________. 答案 2 2

解析 设圆锥的底面半径为r ,则圆锥的高h =42-r 2, ∴由题意可知1

2·2r ·h =r 42-r 2=8,

∴r 2=8,∴h =2 2.

11.已知球的两个平行截面的面积分别为5π和8π,它们位于球心的同一侧,且距离为1,那么这个球的半径是________. 答案 3

解析 如图所示,∵两个平行截面的面积分别为5π、8π,∴两个截面圆的半径分别为r 1=5,

r 2=2 2.

∵球心到两个截面的距离

d 1=R 2-r 21,d 2=R 2-r 2

2,

∴d 1-d 2=R 2-5-R 2-8=1, ∴R 2=9,∴R =3. 三、解答题

12.一个有30°角的直角三角尺绕其各条边所在直线旋转一周所得的几何体都是圆锥吗?如果以斜边上的高所在的直线为轴旋转180°得到什么图形?旋转360°又得到什么图形? 解 如图所示,图(1)(2)旋转一周所得的几何体是圆锥,图(3)旋转一周所得的是两个圆锥的组合体;图(4)旋转180°所得的是两个半圆锥的组合体,旋转360°围成的几何体是一个圆锥内部有一个同顶点等高的圆锥.

13.圆台的上、下底面半径分别为5cm,10cm ,母线长AB =20cm ,从圆台母线AB 的中点M 拉一条绳子绕圆台侧面转到点A ,求: (1)绳子的最短长度;

(2)在绳子最短时,上底圆周上的点到绳子的最短距离.

解 (1)如图所示,将侧面展开,绳子的最短距离为侧面展开图中AM 的长度,

设OB =l ,

则θ·l =2π×5,θ·(l +20)=2π×10, 解得θ=π

2,l =20cm.

∴OA =40cm ,OM =30cm. ∴AM =OA 2+OM 2=50cm. 即绳子最短长度为50cm.

(2)作OQ⊥AM于点Q,交弧BB′于点P,

则PQ为所求的最短距离.

∵OA·OM=AM·OQ,∴OQ=24cm.

故PQ=OQ-OP=24-20=4(cm),即上底圆周上的点到绳子的最短距离为4cm.

四、探究与拓展

14.用一个平面去截几何体,如果截面是三角形,那么这个几何体可能是________.(填序号) ①棱柱;②棱锥;③棱台;④圆柱;⑤圆锥;⑥圆台;⑦球.

答案①②③⑤

解析可能是棱柱、棱锥、棱台与圆锥.

15.指出图中的三个几何体分别是由哪些简单几何体组成的.

解(1)几何体由一个圆锥、一个圆柱和一个圆台拼接而成.

(2)几何体由一个六棱柱和一个圆柱拼接而成.

(3)几何体由一个球和一个圆柱中挖去一个以圆柱下底面为底面、上底面圆心为顶点的圆锥拼接而成.

选修三第二章第1节共价键第二课时教案

键角 二、 键参数一键能、键长与键角 1. 键能:气态基态原子形成I mol 化学键释放的最低能量。通常取正值。 键能越大,化学键越稳定。 2. 键长:形成共价键的两个原子之间的核间距。 键长越短,键能越大,共价键越稳定。 3. 键角:在原子数超过2的分子中,两个共价键间的夹角称为键角。 键角决定 了分子的空间构型 三、 等电子原理 等电子原理:原子总数相同、价电子总数相同的分子具有相似的化学键特 征,它们的许多性质是相近的。 教学过程 教学方法、手段、 师生活动 [创设问题情境] N 2与H 2在常温下很难反应,必须在高温下才能 发生反应,而F 2与H 2在冷暗处就能发生化学反应,为什么? [复习]b 键、n 键的形成条件及特点。 [过渡]今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共价键的三个参数。 [板书]二、键参数一键能、键长与键角 [问]电离能概念。 [讲]在第一章讨论过原子的电离能,我们知道,原子失去电子要吸 收能量。反过来, 原子吸引电子,要放出能量。因此,原子形成共 价键相互结合,放出能量,由此形成了键能的概念。键能是气态基 态原子形成I mol 化学键释放的最低能量。例如,形成 I mol H — H 键 释放的最低能量为 436. 0 kJ ,形成1 moIN 三N 键释放的最低能量为 高中化学教学教案 课题:第二章第一节共价键(2) 授课班级 课时 教 学 目 标 知识 1.认识键能、键长、键角等键参数的概念 与 2.能用键参数一一键能、键长、键角说明简单分子的某些性质 技能 3.知道等电子原理,结合实例说明“等电子原理的应用 w.w.w.zxxk.c.o.m 用键能、键长、键角等说明简单分子的某些性质 -识 结 构 与 板 书 设 计 教学步骤、内容

人教版选修3 第1章第1节 原子结构(第2课时) 作业

第1节原子结构 第2课时能量最低原理、基态与激发态、光谱电子云与原子轨道 基础练 1.下列有关电子云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电子云形象地表示了电子在核外某处单位体积内出现的概率 B.电子云直观地表示了核外电子的数目 C.1s电子云界面图是一个球面,表示在这个球面以外,电子出现的概率为零 D.电子云是电子绕核运动形成了一团带负电荷的云雾 解析电子云表示电子在核外单位体积内出现的概率大小,小黑点的疏密表示出现概率密度的大小,密则概率密度大,疏则概率密度小,故A正确。 答案 A 2.下列离子中d轨道达半充满状态的是( ) A.Cr3+ B.Cu+ C.Co3+ D.Fe3+ 解析Cr3+的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3d3,d轨道不是半充满状态,故A错误;Cu+的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3d10,d轨道处于全满状态,故B错误;Co3+的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3d6,d轨道不是半充满状态,故C错误;Fe3+的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3d5,d轨道达半充满状态,故D正确。 答案 D 3.下列对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电子的运动与行星的运动相似,围绕原子核在固定的轨道上高速旋转 B.能层数为3时,有3s、3p、3d、3f四个轨道

C.氢原子中只有一个电子,故氢原子只有一个轨道 D.在同一能级上运动的电子,其运动状态肯定不同 解析A项,质量很小的电子在做高速运动时,其运动规律跟普通物体不同,电子没有确定的运动轨道;B项,第三能层只有3s、3p、3d三个能级,而3s能级有1个轨道、3p 能级有3个轨道、3d能级有5个轨道,故第三能层有9个轨道;C项,氢原子中只有1个电子,在1s轨道,但还存在其他空轨道;D项,电子的运动状态与能层、能级和自旋状态有关,在同一原子内部没有两个电子存在完全相同的运动状态。 答案 D 4.当碳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由1s22s22p2转变为1s22s12p3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碳原子由基态变为激发态 B.碳原子由激发态变为基态 C.该过程将产生发射光谱 D.碳原子要向外界环境释放能量 解析从碳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变化来看,2s一个电子跃迁到2p,能量升高,产生吸收光谱,A项正确,B、C、D项错误。 答案 A 5.下列对核外电子运动状况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同一原子中,2p、3p、4p能级的轨道数依次增多 B.当碳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由转变为

第1章第1节第2课时

第一章第一节第2课时 一、选择题 1.(2015·云南省景洪市三中高一期中)分离沸点不同又互溶的液体混合物,常用的方法 是() A.过滤B.蒸馏 C.萃取D.分液 【解析】蒸馏是分离沸点不同又互溶的液体混合物的方法。 【答案】 B 【点评】本题为简单题,主要考察了蒸馏的概念。 2.(2015·云南省景洪市三中高一期中)有关化学实验的下列操作中,一般情况下不能相 互接触的是() A.过滤操作中,玻璃棒与三层滤纸 B.过滤操作中,漏斗颈与烧杯内壁 C.分液操作中,分液漏斗颈与烧杯内壁 D.用胶头滴管向试管滴液体时,滴管尖端与试管内壁 【解析】过滤的操作中玻璃棒要与三层滤纸紧靠;漏斗下端与接液烧杯内壁紧靠;分液时,分液漏斗下端与接液烧杯内壁紧靠;用胶头滴管向试管中滴加液体时,胶头滴管悬于试管的正上方滴加液体。 【答案】 D 【点评】本题考查了常见的实验操作中需要注意的点,属简单题。 3.(2015·广州市高一期末)下列常见的物质分离和提纯操作中,可将花生油和水分离的 操作是() 【解析】花生油和水互不相溶,可用分液的方法将其分开,答案选B。 【答案】 B 4.(2015·西安市庆安中学高一期末)下图所示是分离混合物时常用的仪器,从左至右。 可以进行的混合物分离操作分别是() A.蒸馏、过滤、萃取、蒸发

B.蒸馏、蒸发、萃取、过滤 C.萃取、过滤、蒸馏、蒸发 D.过滤、蒸发、萃取、蒸馏 【解析】蒸馏烧瓶是用来做蒸馏实验的;普通漏斗是用来过滤的;分液漏斗是用来萃取或分液的;蒸发皿是用来做蒸发实验的。 【答案】 A 【点评】本题为简单题,主要考察了实验和仪器的配套使用。 5.(2015·徐州市高一期末)现有三种液态混合物:①乙酸(沸点118℃)和乙酸乙酯(沸点77.1℃);②汽油和水;③溴水。在实验室分离这三种混合物的正确方法依次为() A.蒸馏、分液、萃取 B.萃取、蒸馏、分液 C.分液、蒸馏、萃取 D.蒸馏、萃取、分液 【解析】①乙酸和乙酸乙酯是互溶两种液体,利用沸点不同,采用蒸馏的方法进行分离;②汽油和水互不相溶的两种液体,采用分液的方法分离;③溴易溶于有机溶剂,采用萃 取的方法进行分离。A正确。 【答案】 A 6.(2015·吉林省延边二中高一期末)下列有关物质分离方法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用四氯化碳萃取碘水中的碘 B.用蒸馏的方法除去自来水中的Cl-等杂质 C.用萃取的方法分离汽油和煤油 D.用加热的方法分离氯化钠和氯化铵固体 【解析】碘在四氯化碳中的溶解度比在水中大,四氯化碳与水不互溶,故可以用四氯化碳萃取碘水中的碘,A正确;用蒸馏的方法可将水转变为蒸馏水,除去了Cl-等杂质,B 正确;汽油和煤油本身是有机溶剂,不能用萃取的方法将它们分离,C不正确;氯化铵加热 易分解为气体,氯化钠加热难分解,所以可以用加热的方法分离氯化钠和氯化铵固体,D正确,选C。 【答案】 C 7.(2015·北京市昌平区高一期末)可用下图所示装置完成的实验任务是() A.粗盐提纯 B.从海水中提取蒸馏水 C.用CCl4提取碘水中碘 D.分离酒精和水 【解析】题图所示装置用于分液,粗盐提纯必须要过滤和蒸发,不选;从海水中提取

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1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一节认识地球 第一课时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能够比较详细的描述地球的形状。 2、学会运用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 通过了解人类探索地球的过程,学习关于地球的地理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科学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认识地球的形状,能够描述地球的形状。 2、了解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 教学难点: 1、科学精神的培养。 2、描述比较大的地理事物的能力。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 引入新课: 找学生讲述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小故事,讲述张衡的学说、观点,及麦哲伦的环球航行等故事,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这些故事、学说的看法。鼓励那些平时注意积累的学生,教育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讲授新课: 讲解出现这些故事的背景,使学生了解一部分历史,明白正确地世界观,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大胆假设。 认识总结地球的外貌: 地球的形状:两级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注意教给学生分清圆形和球体的区别(平面、立体),说出地球是球体的证据。 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交流、探讨、举出实际中的例子。 地球的大小: 平均半径6371千米 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达标反馈 出示讨论题:1、人类认识地球的形状主要经历了哪几个阶段?2、从人类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中,你有何感悟?3、试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4、列举能说明地球形状的地理现象。 总结 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所学内容 方法归纳 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是经历长期探索,多方考证的,同学们在平时要敢于假设、勇于探索,用实践认识真理。要勤思考,常体验,在生活中注意观察地理现象,养成思考、观察的习惯。板书设计 第一节认识地球 一、地球的形状 1、认识过程 2、真实形状 二、地球的大小 平均半径6371千米 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第一章 第二节 第2课时

第2课时气体摩尔体积 [学习目标定位] 1.知道决定气体体积的主要因素,能叙述阿伏加德罗定律的内容。2.知道气体摩尔体积的含义,记住标准状况下的气体摩尔体积。3.能进行气体体积、物质的量、微粒数目之间的换算。 一、气体摩尔体积 1.决定物质体积大小的因素 (1)物质体积大小的影响因素 (2)粒子数目相同物质的体积关系

2.图解气体摩尔体积 3.标准状况下气体体积的计算(1)计算关系

①气体的物质的量n =V 22.4 mol ; ②气体的摩尔质量M =V m ·ρ=22.4ρ g·mol - 1; ③气体的分子数N =n ·N A =V 22.4·N A ; ④气体的质量m =n ·M =V 22.4·M g 。 (2)计算填空 34.0 g 氨气的物质的量是________,标准状况下氨气的体积是________,所含的氨气分子数是________。 答案 2.0 mol 44.8 L 1.204×1024 解析 根据气体相关计算公式n =m M =N N A =V 22.4 (标准状况)可知: n (NH 3)=34.0 g 17 g·mol -1=2.0 mol 。V (NH 3)=n (NH 3)·V m =2.0 mol ×22.4 L·mol -1=44.8 L 。N (NH 3)=n (NH 3)·N A =2.0 mol ×6.02×1023 mol -1=1.204×1024。

(1)标准状况下的气体摩尔体积 (2)计算公式 n =m M =N N A =V 22.4 (标准状况)

例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1 mol任何气体的体积都为22.4 L B.1 mol任何物质在标准状况下所占的体积都为22.4 L C.只有在标准状况下,气体摩尔体积才约为22.4 L·mol-1 D.标准状况下,22.4 L任何气体的物质的量都是1 mol 答案 D 解析A中没有指明该物质所处温度、压强;B中没有指明该物质的状态;C中在非标准状况下,气体的摩尔体积也可能是22.4 L·mol-1;选项D正确。

第一章 第一节 第2课时

第2课时中和反应的反应热及其测定 [学习目标定位] 1.正确认识中和热的概念。2.通过中和热的测定,初步学会测定化学反应反应热的实验方法,会分析测定反应热时误差产生的原因,并能采取适当措施减小实验误差。 一中和反应中和热 1.中和反应的概念是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实质是酸电离产生的H+与碱电离产生的OH-结合成H2O。强酸和强碱反应生成可溶性盐和水的离子方程式为H++OH-===H2O。2.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将0.02mol·L-1盐酸与0.02mol·L-1氢氧化钠溶液等体积混合:HCl+NaOH===NaCl+H2O。 (2)将0.01mol·L-1硫酸与0.02mol·L-1氢氧化钠溶液等体积混合:H2SO4+2NaOH===Na2SO4+2H2O。 3.上述两反应,若从物质类别的变化分析,其反应类型是中和反应;若从能量的变化分析,其反应类型是放热反应。 4.上述两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H++OH-===H2O,两反应过程中的热量变化相同(填“相同”或“不同”),判断的依据是参加两反应的H+、OH-的数目都相同。 关于中和热的理解 (1)中和热的概念是酸和碱在稀溶液中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_mol_H2O(l)时的反应热。 (2)浓的强酸和强碱在发生中和反应的同时还要发生溶解,溶解要放出热量;若是浓的弱酸和弱碱在发生中和反应的同时还要发生电离,电离要吸收热量,故放出的热量均不完全是中和热。 (3)强酸和强碱在稀溶液中发生中和反应时,1molH+和1molOH-反应生成1molH2O(l),放出57.3kJ的热量,表示为H+(aq)+OH-(aq)===H2O(l)ΔH=-57.3kJ·mol-1。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中和热一定是强酸跟强碱反应放出的热量 B.1mol酸与1mol碱完全反应放出的热量是中和热 C.在稀溶液中,酸与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H2O(l)时的反应热叫做中和热 D.测定中和热时可用稀硫酸和稀Ba(OH)2溶液 答案 C

第一章 第二节 第2课时 气体摩尔体积

第2课时 气体摩尔体积 一、气体摩尔体积 1.决定物质体积大小的因素 (1)物质体积大小的影响因素 (2)粒子数目相同物质的体积关系 2.图解气体摩尔体积 3.标准状况下气体体积的计算 (1)计算关系 ①气体的物质的量n =V 22.4 mol ; ②气体的摩尔质量M =V m ·ρ=22.4ρ g·mol - 1; ③气体的分子数N =n ·N A =V 22.4·N A ; ④气体的质量m =n ·M =V 22.4 ·M g 。 (2)计算填空

34.0 g 氨气的物质的量是________,标准状况下氨气的体积是________,所含的氨气分子数是________。 答案 2.0 mol 44.8 L 1.204×1024 解析 根据气体相关计算公式n =m M =N N A =V 22.4(标准状况)可知:n (NH 3)=34.0 g 17 g·mol -1 =2.0 mol 。V (NH 3)=n (NH 3)·V m =2.0 mol ×22.4 L·mol -1=44.8 L 。 N (NH 3)=n (NH 3)·N A =2.0 mol ×6.02×1023 mol -1=1.204×1024。 (1)标准状况下的气体摩尔体积 (2)计算公式n =m M =N N A =V 22.4 (标准状况) 例1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1 mol 任何气体的体积都为22.4 L B .1 mol 任何物质在标准状况下所占的体积都为22.4 L C .只有在标准状况下,气体摩尔体积才约为22.4 L·mol - 1 D .标准状况下,22.4 L 任何气体的物质的量都是1 mol 答案 D 解析 A 中没有指明该物质所处温度、压强;B 中没有指明该物质的状态;C 中在非标准状况下,气体的摩尔体积也可能是22.4 L·mol -1;选项D 正确。 例2 设N A 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常温常压下,11.2 L CO 2所含的原子数为1.5N A B .常温常压下,48 g O 3含有的氧原子数为3N A C .标准状况下,22.4 L H 2O 所含分子数为N A D .标准状况下,22.4 L H 2所含原子数为N A 答案 B 解析 常温、常压(非标准状况)下11.2 L CO 2的物质的量不是0.5 mol ,所含原子数不是1.5N A ;48 g O 3的物质的量为1 mol ,所含氧原子数为3N A ;标准状况下H 2O 为液态,不能应用气体摩尔体积计算其物质的量;标准状况下22.4 L H 2的物质的量为1 mol ,所含氢原子数为2N A 。 思维启迪——使用“22.4 L·mol - 1”要“三看”

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教案(第1课时)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 第一节认识地球 第一课时 【课标要求】 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3、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 4、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教学内容的分析】 本节课是湖南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的面貌》第一节《认识地球》中的第一课时。 七年级地理是基础教育地理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教材共分上下两册。内容包括: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两部分。“认识地球”作为地理学习的基础被安排在第一节,而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又是第一节的前两个问题,是初中学生学习地理的第一个问题,能否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探究地理过程的热情,学会学习地理的方法,就显得非常重要。 本节教材内容又较为抽象,难于理解。教材安排上增加了一些活动和材料,以减轻难度。 【教学分析】 新课程倡导构建开发式的地理教学课堂,提倡从学生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提问题的兴趣,关注学习过程以及学生的情感、态度,鼓励积极探究,培养地理学习能力。对地球形状和大小的认识过程,正是一个由直观感受到观察猜想,再到实践探险和科学探测的过程。七年级学生年龄小,有好奇心,对这个问题感兴趣,结合教学的实际条件,设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如下: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能够比较详细的描述地球的形状。 2、学会运用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3、知道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基本规律,能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 转。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和提高学生运用地理因素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情感目标:通过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和地球运动的大致过程,使学生领悟到人类对大自 然的认识,是一个孜孜不倦的求索、深化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 领悟追求真理的精神,促进其求真务实科学态度的形成。 (二)教学重点: 1、认识地球的形状,能够描述地球的形状。 2、了解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

第1章 第2节 第2课时

第一章第2节第2课时 1.下列关于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F2中圆粒和皱粒之比接近于3∶1,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 B.两对相对性状分别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 C.F1产生4种比例相等的雌配子和雄配子 D.F2有4种表现型和6种基因型 解析:孟德尔对F2中不同对性状之间发生自由组合的解释是:两对相对性状分别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两对等位基因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其中每一对等位基因的传递都遵循分离定律。这样,F1产生雌雄配子各4种,数量比接近1∶1∶1∶1,配子随机结合,则F2中有9种基因型和4种表现型。 答案:D 2.以下关于表现型和基因型的叙述正确的是() A.表现型都能通过眼睛观察出来,如高茎和矮茎 B.基因型不能通过眼睛观察,必须使用电子显微镜 C.在相同环境下,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一定相同 D.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不一定相同 解析:本题考查表现型和基因型的概念及关系。表现型是指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是可以观察和测量的,但不一定都能通过眼睛观察出来,A错误;基因型一般通过表现型来推知,不能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B错误;在相同环境条件下,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不一定相同,如高茎的基因型可能是DD或Dd,C错误;在相同环境条件下,基因型相同,表现型相同,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不一定相同,D正确。 答案:D 3.下列不是孟德尔的遗传实验研究获得成功原因的一项是() A.选择豌豆作实验材料,自然状态下豌豆一般是纯种 B.豌豆的相对性状容易区分,且研究是从一对到多对进行的 C.对实验结果进行了统计学分析 D.应用物理和化学的方法使细胞发生癌变 解析:孟德尔的遗传实验研究获得成功的原因包括:①选择了正确的实验材料——豌豆;

第一章 第一节 第2课时 课时作业

课时作业 A篇知识对点训练 知识点一能量最低原理、基态、激发态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焰色反应是化学变化 B.基态碳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为1s22s12p3 C.焰色反应中观察到的特殊焰色是金属原子在电子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时产生的光谱谱线的颜色 D.同一原子处于激发态时的能量一定大于其处于基态时的能量 答案 D 解析基态碳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2,B项不正确;焰色反应中观察到的特殊焰色是金属原子在电子从激发态跃迁到基态时产生的光谱谱线的颜色,焰色反应是物理变化,A、C两项不正确。 2.当镁原子由1s22s22p63s2跃迁到1s22s22p63p2时,以下认识正确的是() A.镁原子由基态转化成激发态,这一过程中吸收热量 B.镁原子由基态转化成激发态,这一过程中释放热量 C.p能级上的两个电子跃迁后能量没有发生任何变化 D.转化后镁原子与硅原子电子层结构相同,化学性质相似 答案 A 解析由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可知,内层电子没有变化,只有最外层电子由3s2变为3p2,在同一能层中,E(s)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2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 第1课时 含答案

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 第1课时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关系 [学习目标定位] 1.运用微观的思想,从反应物分子和生成物分子中化学键变化的角度,在本质上认识物质变化与能量变化的关系。2.知道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知道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具有的能量之间的关系。 一断开或形成1 mol某化学键的能量变化 1.化学反应的本质是原子(或原子团)的重新组合,即反应物中旧化学键的断裂和生成物中新化学键的形成。 2.物质中的原子之间是通过化学键结合的。断开反应物中的化学键要吸收能量,形成生成

物中的化学键要放出能量。 3.断开或形成1 mol H2中化学键的能量变化 (1)在1 mol氢分子中,含有2mol氢原子,含有1mol H—H键。 (2)已知在25 ℃和101 kPa条件下,由2 mol H原子形成1 mol H—H键时,放出436 kJ的能量。若要使1 mol氢分子变为2 mol氢原子时,需要断开1 mol H—H键,其能量变化是吸收436_kJ的能量。 4.断开或形成1 mol CH4中化学键的能量变化 (1)CH4的电子式是,结构式是,1 mol CH4分子中含有4mol C—H 键。 (2)在CH4中,断开1 mol C—H键要吸收415 kJ的能量。若要形成1 mol CH4中的C—H键其能量变化是放出4_mol×415_kJ·mol-1=1_660_kJ的能量。 归纳总结

在25 ℃和101 kPa 的条件下,由原子形成1 mol 化学键时所放出的能量,与断开1 mol 相同化学键所吸收的能量是相等的。 1.已知1 g 氢气完全燃烧生成水蒸气时放出能量121 kJ ,且氧气中1 mol O===O 键完全断裂时需要吸收能量496 kJ ,水蒸气中1 mol H —O 键形成时放出能量463 kJ ,则氢气中1 mol H —H 键断裂时吸收能量为( ) A .920 kJ B .557 kJ C .436 kJ D .188 kJ 答案 C 解析 由1 g H 2完全燃烧生成水蒸气时放出能量121 kJ 可知:2 g H 2(即含1 mol H —H 键)完全燃烧生成水蒸气时放出的能量为121 kJ ×2=242 kJ 。由化学方程式H 2(g)+12O 2(g)===== 点燃 H 2O(g)可设1 mol H —H 键断裂吸收的能量为Q ,则:Q +1 2 ×496 kJ -2×463 kJ =-242 kJ ,

人教版选修五 第二章 第一节 第一课时 烷烃与烯烃 作业

第一节脂肪烃 第一课时烷烃与烯烃 选题表 考查点基础过关能力提升烷烃的结构与性质1,2 11 烯烃的结构与性质4,7,10 13 顺反异构 6 12 综合应用3,5,8,9 14 基础过关(20分钟) 1.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B ) A.甲烷跟氯气反应无论生成CH3Cl、CH2Cl2、CHCl3还是CCl4,都属于取代反应 B.烷烃中除甲烷外,很多都能使KMnO4酸性溶液的紫色褪去 C.分子通式为C n H2n+2的烃一定是烷烃 D.甲烷能够燃烧,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爆炸,因此是矿井安全的重要威胁之一 解析:甲烷是饱和链烃,跟氯气反应无论生成CH3Cl、CH2Cl2、CHCl3还是CCl4,都属于取代反应,A正确;烷烃是饱和链烃,不能使高锰酸钾酸性溶液褪色,B错误;碳原子间以单键结合,其余用H原子来补充,没有不饱和键,故烷烃是碳原子数相同时w(H)最高的烃,故分子通式为

C n H2n+2的烃一定是烷烃,C正确;甲烷与氧气混合,一定范围内会发生爆炸,D正确。 2.(2018·重庆沙坪坝区期末)下列有机物的沸点最高的是( C ) A.丁烷 B.2甲基丙烷 C.2甲基丁烷 D.2,2二甲基丙烷 解析:2,2二甲基丙烷和2甲基丁烷为同分异构体,2,2二甲基丙烷沸点低,2甲基丙烷和丁烷为同分异构体,2甲基丙烷的沸点低,则沸点大小为2甲基丁烷>2,2二甲基丙烷>丁烷>2甲基丙烷,有机物的沸点最高的是2甲基丁烷。 3.(2018·北京顺义区期中)下列反应中,属于取代反应的是( D ) A.CH 2CH2+Br2CH2Br—CH2Br B.CH3CH2OH+3O22CO2+3H2O C.CH 2CH2+H2O CH3CH2OH D.CH4+2Cl2CH2Cl2+2HCl 解析:CH2CH2中的碳碳双键断裂,每个碳原子上分别结合一个溴原子生成CH2Br—CH2Br,属于加成反应,A不选;CH3CH2OH和O2燃烧生成CO2和H2O,属于氧化反应,B不选;CH2CH2中的碳碳双键断裂,每个碳原子上分别结合一个H原子和羟基生成CH3CH2OH,属于加成反应,C不选;CH4中的氢原子被Cl取代生成CH2Cl2和HCl,属于取代反应,D选。 4.豪猪烯形状宛如伏地伸刺的动物,其键线式如图。下列有关豪猪烯的说法正确的是( D )

第一章 第一节 第2课时

第2课时原子的基态与激发态、电子云与原子轨道 [学习目标定位] 1.知道原子的基态、激发态与光谱之间的关系。2.了解核外电子运动、电子云轮廓图和核外电子运动的状态。 一、能量最低原理、原子的基态与激发态、光谱 1.能量最低原理 原子的电子排布遵循构造原理能使整个原子的能量处于最低状态,简称能量最低原理。 2.基态原子与激发态原子 (1)基态原子:处于最低能量的原子。 (2)激发态原子:基态原子的电子吸收能量后,电子会跃迁到较高能级,变成激发态原子。 (3)基态、激发态相互间转化的能量变化 激发态原子。 基态原子吸收能量 释放能量,主要形式为光 3.光谱 (1)光谱的成因及分类 (2)光谱分析:现代化学中,常利用原子光谱上的特征谱线来鉴定元素,称为光谱分析。 关于电子跃迁的注意事项 (1)电子从较高能量的激发态跃迁到较低能量的激发态乃至基态时,将释放能量;反之,将吸收能量。光(辐射)是电子释放能量的重要形式之一。 (2)电子的跃迁是物理变化(未发生电子转移),而原子得失电子时发生的是化学变化。 (3)一般在能量相近的能级间发生电子跃迁。 例1(2019·银川市育才中学月考)下列电子排布式是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的是() ①Be:1s22s12p1②O:1s22s22p4③He:1s12s1④Cl:1s22s22p63s23p5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考点】原子的基态与激发态、光谱 【题点】原子的基态与激发态的判断与比较 答案D 解析①Be:1s22s12p1是激发态,2s能量低于2p,故错误;②O:1s22s22p4符合能量最低原理,故正确;③He:1s12s1是激发态,1s能量低于2s,故错误;④Cl:1s22s22p63s23p5符合能量最低原理,故正确。

选修4第一章第1节(第2课时)教案

备学·自测 第一节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 教案(第2课时总第03课时) 一备:孙法军 二备:周玉阳 执教: 【学习目标】 1.掌握热化学方程式规范化写法; 2.了解热化学方程式的含义; 3.掌握根据热化学方程式对反应热进行简单计算。 重点:热化学方程式书写。 难点:热化学方程式书写。 【设计意图】这节课主要突破热化学方程式的含义,热化学方程式的与以前熟悉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异和同,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注意事项,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书写和判断正误方法。 【学习方法】 阅读教材、协作探究。 【设计意图】学生自主学习,围绕热化学方程式学习主题,按“最邻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热化学方程式的概念框架,让学生引入到热化学方程式书写方法上来,独立探究和合作学习,熟练掌握热化学方程式有关知识。 【备学检测】【备学检测】通过阅读教材,试一试能不能解决以下问题: 1、关于热化学方程式: ⑴同学们阅读P3例1化学方程式与我们以前熟悉的化学方程有哪些不同点? 化学方程式 不同点1 不同点2 不同点3 不同点4 的化学反应方程式的含义不同点。列表的方法是掌握化学基本理论和概念的重要方法之一。 (2)热化学方程式mol kJ H g HI g I g /45.7)()()(H 221221-=?=======+对吗?合理解释之。 【设计意图】学生解决热化学方程式中化学计量数的含义。 (3)同学们阅读P4例2回答下列问题: ①书写热化学方程式,为什么必须注明物质的状态? ===== H 2(g)+I 2(g) 2HI(g) △H =-14.9kJ/mol 200℃ 101kPa ===== H 2+I 2 2HI △ ===== 200℃ 101kPa

第一章 1.2.1 第2课时

第2课时排列的综合应用 学习目标 1.进一步加深对排列概念的理解.2.掌握几种有限制条件的排列,能应用排列数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知识点排列及其应用 1.排列数公式 A m n=n(n-1)(n-2)…(n-m+1)(n,m∈N*,m≤n)=n! (n-m)! . A n n=n(n-1)(n-2)…2·1=n!(叫做n的阶乘).另外,我们规定0!=1. 2.应用排列与排列数公式求解实际问题中的计数问题的基本步骤 类型一无限制条件的排列问题 例1(1)有7本不同的书,从中选3本送给3名同学,每人各1本,共有多少种不同的送法? (2)有7种不同的书,要买3本送给3名同学,每人各1本,共有多少种不同的送法? 考点排列的应用 题点无限制条件的排列问题 解(1)从7本不同的书中选3本送给3名同学,相当于从7个元素中任取3个元素的一个排列,所以共有A37=7×6×5=210(种)不同的送法. (2)从7种不同的书中买3本书,这3本书并不要求都不相同,根据分步乘法计数原理,共有7×7×7=343(种)不同的送法. 反思与感悟典型的排列问题,用排列数计算其排列方法数;若不是排列问题,需用计数原理求其方法种数.排列的概念很清楚,要从“n个不同的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即在排列问题中元素不能重复选取,而在用分步乘法计数原理解决的问题中,元素可以重复选取.跟踪训练1(1)有5个不同的科研小课题,从中选3个由高二(6)班的3个学习兴趣小组进行研究,每组一个课题,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安排方法? (2)有5个不同的科研小课题,高二(6)班的3个学习兴趣小组报名参加,每组限报一个课题,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报名方法? 考点排列的应用 题点无限制条件的排列问题 解(1)从5个不同的课题中选出3个,由兴趣小组进行研究,对应于从5个不同元素中取出3个元素的一个排列,因此不同的安排方法有A35=5×4×3=60(种).

人教A版选修2-3 第一章1.2.1第2课时排列的应用 作业

A级:基础巩固练 一、选择题 1.把15人分成前、中、后三排,每排5人,则共有不同的排法种数为( ) A.A15 15 A3 3 B.A5 15 ·A5 10 ·A5 5 ·A3 3 C.A15 15D.A5 15 ·A5 10 答案 C 解析将15人排成三排,可按一排处理,共有A15 15 种. 2.4名运动员参加4×100接力赛,根据平时队员训练的成绩,甲不能跑第一棒,乙不能跑第四棒,则不同的出场顺序有( ) A.12种 B.14种 C.16种 D.24种 答案 B 解析若不考虑限制条件,4名队员全排列共有A4 4 =24种排法,除甲跑第一 棒有A3 3=6种排法,乙跑第4棒有A3 3 =6种排法,再加上甲在第一棒且乙在第四 棒有A2 2=2种排法,共有A4 4 -2A3 3 +A2 2 =14种不同的出场顺序. 3.一个长椅上共有10个座位,现有4人去坐,其中恰有5个连续空位的坐法共有( ) A.240种 B.600种 C.408种 D.480种 答案 D 解析将四人排成一排共A4 4 种排法,产生5个空位,将五个空椅和一个空椅 构成的两个元素插入共A2 5种放法.由分步乘法计数原理满足条件的坐法共A4 4 ·A2 5 =480(种). 4.某高中的4名高三学生计划在高考结束后到西藏、新疆、香港这3个地区去旅游,要求每个地区都要有学生去,每个学生只能去1个地区旅游,且学生甲不去香港,则不同的旅游安排方案有( ) A.36种 B.28种 C.24种 D.22种 答案 C 解析学生甲不去香港,则甲有2种安排方案,另外3名同学可以在3个地区进行全排列,即有A3 3 种安排方案,也可以将另3名同学分为两组,一组2名同 学,一组1名同学,然后在甲选过后剩余的地区进行排列,即有A2 3 种安排方案.所 以不同的旅游安排方案有2(A3 3+A2 3 ) =24(种).故选C. 5.用1,2,3,4,5这五个数字可以组成比20000大,且百位数字不是3的没有重复数字的五位数的个数是( )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一节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第1课时 教案设计

第一节食物中的营养物质(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说出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 2.说出食物中含有能量。 3.尝试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 1.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的种类及作用。 2.食物中含有能量。 难点:“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的探究活动。 三、教学准备 教师收集有关食物营养物质的视频、图片等。 学生课前尝试测试某种食物的能量。 四、相关资源 《【情境素材】人体的营养》视频资源、《【知识探究】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交互动画资源、《【生物世界】营养与体能》视频资源、《【教学实验】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视频资源、《【教学图片】糖类含量最多的食物、脂肪含量最多的食物、蛋白质含量最多的食物》。 五、教学过程 【课堂引入】 播放视频【情境素材】人体的营养。 人体的营养 (上图为素材库中《【情境素材】人体的营养》的视频截图)俗语说:“民以食为天”“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老百姓为什么这么说?

航天员飞向太空,在飞船中进行各种科学实验,甚至还要出舱活动,这都需要消耗大量的脑力和体力。为保证航天员的健康,航天员的一日三餐必须科学合理。给航天员带到太空的食物中,至少应该含有哪些成分?为什么需要这些成分呢? 和航天员一样,我们也要有科学合理的营养。那么,我们吃的食物中含有哪些营养物质?这些营养物质各有什么用途呢?今天我们就来了解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新知讲解】 (一)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食物为我们提供了哪些营养成分?我们如何检测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讲解:科学的检测表明,食物中的营养成分主要包括水、无机盐、糖类、脂肪、蛋白质和维生素等六类营养物质。 资料分析: 每位同学挑选1~2种常吃的食物,参考教科书第38~39页“常见的食物成分表”,查阅这些食物中各含有哪些营养物质。 讨论1.不同食物所含营养物质的种类和数量是否相同?这对你选择食物的种类有哪些启示? 讲解:不同食物所含营养物质的种类和数量是不同的,从而启示我们要合理膳食,不挑食、不偏食。 讨论2.细胞的生活离不开物质和能量。那么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与人体细胞所含物质和所需能量有什么关系?

第一章 第二节 第2课时

高二年级生物学科主备人生物备课组制作人谈春晖时间8月31日第一章第二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关注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教学重点】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教学难点】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课时安排】 2课时第2课时 【教学过程】 自主学习: 四、从内环境稳态的角度分析人体健康: 运用内环境的理化特性如、、稳定机制,分析有关人体健康的症状,以便加深理解保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一)渗透压的平衡。当患肠胃炎时,我们常常感到四肢无力,其原因是体内丢失了大量 的,使平衡遭到破坏,因此需要来补充。 (二)血糖的平衡。当我们长时间没有进食时,常感到四肢无力、头晕眼花,这是由于 供应不足,大脑得不到足够的而引起的。 (三)体温的恒定。当我们感冒发烧时,食欲低下、精神不佳,这是由于体温,影响了等各类酶的催化功能,导致消化不良和其他生理活动紊乱的缘故。 五、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的必要条件。 合作探究 探究三内环境稳态失衡 阅读第9页的内容,然后回答思考与讨论 (1)你有过发高烧的经历吗?谈谈高烧最严重时的感受。体温过高时为什么要采取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呢的措施? 提示:体温过高将会导致机体的代谢活动不能正常进行,从而影响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 (2)大量出汗或严重腹泻后,如果只喝水,不补充盐,内环境的渗透压会出现什么变化?这会带来怎样的结果? 提示:会降低内环境的渗透压,而影响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 (3)有人到青藏高原后会出现头疼、乏力,心跳加快甚至血压升高等症状,为什么?这说明外界环境与内环境稳态之间有什么关系? 提示:青藏高原的氧气稀薄,刚刚进入青藏高原的人员可能出现缺氧而头疼、乏力、心跳加速等症状。外界环境会影响机体的内环境。 实验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实验原理] 细胞代谢会产生许多酸性物质,如碳酸等,人和动物吃的食物消化吸收后经代谢会产生一些酸性或碱性物质,这些酸性或碱性物质进入内环境,常使PH发生偏移。但一般情况下,机体能通过使PH稳定在一定范围内。 [目的要求] 通过比较自来水、缓冲液(如Na2HPO4、NaH2PO4等的溶液,在加入酸或碱后,能使PH 的变化减弱)和生物材料在加入酸或碱后PH的变化,推测生物体是如何维持PH稳定的。 [实验过程] 一、材料用具

第二章第一节第3课时

第3课时炔烃脂肪烃的来源及其应用 [目标定位] 1.知道炔烃的结构特点及炔烃的物理性质,学会乙炔的实验室制法。2.能以乙炔为例,认识炔烃的化学性质。3.知道脂肪烃的来源及其应用。 一乙炔的结构、性质及实验室制法 1.炔烃是分子里含有碳碳三键的一类脂肪烃,简单炔烃的通式为C n H2n-2(n≥2)。 2.乙炔的分子式是C2H2,电子式是H··C??C··H,结构式是H—C≡C—H,分子空间构型是直线形分子,分子中的四个原子在同一直线上。 3.乙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微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实验室常用下图所示装置制取乙炔,并验证乙炔的性质。完成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电石(碳化钙CaC 2)与水反应制取乙炔的化学方程式CaC 2+2H 2O ―→Ca(OH)2+C 2H 2↑。 (2)用饱和食盐水代替蒸馏水的目的是减缓反应速率,得到平稳的乙炔气流;制取时常在导气管口附近塞入少量棉花的作用是防止产生的泡沫涌入导气管。 (3)装置A 的作用是除去H 2S 等杂质气体,防止H 2S 等气体干扰乙炔性质的检验,装置B 中的现象是溶液褪色,装置C 中的现象是溶液褪色。 (4)制取乙炔不能用启普发生器的原因:①CaC 2与H 2O 反应剧烈、不能随用随停;②反应中放出大量的热,易发生爆炸;③生成的Ca(OH)2呈糊状易堵塞球形漏斗。 4.乙炔和乙烯都属于不饱和脂肪烃,都含有碳碳不饱和键,其化学性质极其相似,结合上述实验现象分析推测乙炔的化学性质有: (1)氧化反应 ①能使酸性KMnO 4溶液褪色。 ②能燃烧,化学方程式是2C 2H 2+5O 2――→点燃 4CO 2+2H 2O 。 燃烧现象是火焰明亮,并冒出浓烈黑烟。 (2)加成反应 ①乙炔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发生加成反应

第一章 第一节 第2课时

第2课时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所遵循的原理 原子轨道 [明确学习目标] 1.了解能量最低原理,知道基态与激发态及原子核外电子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跃迁产生原子光谱。2.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知道电子云和原子轨道;掌握泡利原理和洪特规则;掌握1~36号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和电子排布图。 学生自主学习 一、能量最低原理、基态与激发态 1.能量最低原理 原子的电子排布遵循□01构造原理能使整个原子的能量处于□02最低状态。 2.基态与激发态 基态原子:处于□03最低能量的原子叫做基态原子。 激发态原子:基态原子的电子□04吸收能量后,电子会跃迁到□05较高能级,变为激发态原子。电子从□06较高能量的激发态跃迁到□07较低能量的激发态乃 至基态时,将□08释放能量。基态原子 吸收能量释放能量 激发态原子。 3.原子光谱 不同元素的原子发生跃迁时会吸收或释放不同的光,可以用光谱仪摄取各种元素的电子的□09吸收光谱或□10发射光谱,总称原子光谱。 二、电子云和原子轨道 1.电子云 (1)电子云是处于□01一定空间运动状态的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的概率密度分布的形象化描述。 (2)电子云轮廓图 ①将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出现的概率□ 02P =90%的空间圈出来,制作电子云

的轮廓图,便可描绘电子云的形状。 ②s电子、p电子的电子云轮廓图 所有原子的任一能层的s电子的电子云轮廓图都是□03球形的,同一原子的能层□04越高,s电子云的半径□05越大,如下图Ⅰ所示。这是由于1s、2s、3s……电子的能量依次增高,电子在离核更远的区域出现的概率逐渐□06增大,电子云越来越向更大的空间扩展。 除s电子云外,其他空间运动状态的电子云都不是球形的,如p电子云是□07哑铃状的。每个p能级都有3个□08相互垂直的电子云,分别称为p x、p y和p z,如图Ⅱ所示。p电子云的平均半径随能层序数的增大而增大。 2.原子轨道 (1)定义 量子力学把电子在原子核外的一个□09空间运动状态称为一个原子轨道。 (2)不同能层的能级、原子轨道及电子云轮廓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