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社会学课程大纲

教育社会学课程大纲
教育社会学课程大纲

《教育社会学专题研究》课程大纲

(Syllabus for the Seminar on Sociology of Education)

(2015年秋)

一、课程目标

1.熟悉教育社会学领域的基本理论和前沿问题;

2.熟悉教育社会学的基本方法,养成运用社会学方法分析教育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二、课程内容

专题1:教育社会学的性质与方法

1.思考与讨论的问题

(1)从社会学角度或运用社会学研究方法研究教育问题的必要性与可能性何在?

(2)相比于教育哲学、教育史等其他教育学科,教育社会学视角的独特性何在?

(3)教育社会学的产生与工业化或现代化有何关联?等等。

2.建议阅读的文献

(1)B allantine, Jeanne H,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 a systematic analysis Upper Saddle River, N.J. : Prentice Hall, 1997. Chapter 1.(珍妮·H·巴兰

坦著:《教育社会学:一种系统分析法》,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

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2)钱民辉著:《教育社会学——现代性的思考与建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章。

(3)马和民著:《新编教育社会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章。

专题2:教育社会学中的主要理论:结构功能主义

1.思考与讨论的问题

(1)结构功能主义都是在什么背景下、为了解释或解决什么问题而产生的?

(2)结构功能主义的基本概念或范畴都有哪些?

(3)结构功能主义的逻辑起点和内在逻辑结构是什么?

(4)结构功能主义在解释或解决教育问题方面各具何种优势和不足?

(5)举出运用结构功能主义分析教育问题的研究成果,等等

2.建议阅读的文献

(1)钱民辉著:《教育社会学——现代性的思考与建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4章。

(2)珍妮·H·巴兰坦著:《教育社会学:一种系统分析法》(第五版),第1章。

(3)马和民著:《新编教育社会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002年版,第1章第3节。

(4)Carlos Alberto Torres and Ari Antikainen (Eds.),The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n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 an international assessment

of new research and theory , Rowman & Littlefield, 2003. pp.21-41.

专题3:教育社会学中的主要理论:冲突论

1.思考与讨论的问题

(1)冲突论都是在什么背景下、为了解释或解决什么问题而产生的?

(2)冲突论的基本概念或范畴都有哪些?

(3)冲突论的逻辑起点和内在逻辑结构是什么?

(4)冲突论在解释或解决教育问题方面各具何种优势和不足?

(5)举出运用冲突论主义分析教育问题的研究成果,等等

2.建议阅读的文献(同专题2)

专题4:教育社会学中的主要理论:互动论

1. 思考与讨论的问题

(1)互动论都是在什么背景下、为了解释或解决什么问题而产生的?

(2)互动论的基本概念或范畴都有哪些?

(3)互动论的逻辑起点和内在逻辑结构是什么?

(4)互动论在解释或解决教育问题方面各具何种优势和不足?

(5)举出运用互动论分析教育问题的研究成果,等等

2. 建议阅读的文献(同专题2)

专题5:文化资本、社会资本与教育

1.思考与讨论的问题

(1)文化资本、社会资本与人力资本有何区别与联系?

(2)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对教育(不)平等会产生何种影响?

(3)教育对积累文化资本、社会资本产生何种影响?

(4)举出运用文化资本论、社会资本论分析教育问题的研究成果,等等2.建议阅读的文献

(1)皮埃尔·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论》,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2)[美]林南著,张磊译:《社会资本》,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3)卜长莉著:《社会资本与社会和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4)侯龙龙:《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与收入决定》《北大教育经济研究》(电子季刊),2003年第 1 期(总第 1 期)

(5)Coleman, James S. 1988. "Social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f Human Capital."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4: 95-120.

专题6:社会差异与教育平等

1.思考与讨论的问题

(1)教育是否有助于社会流动?学校是一种社会再制的机构吗?

(2)教育平等包含很多维度或方面,为什么主要强调机会均等?

(3)何谓教育机会均等?

(4)世界各国重视普及义务教育的出发点是什么?等等

2.建议阅读的文献

(1)珍妮·H·巴兰坦著:《教育社会学:一种系统分析法》(第五版),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3章。

(2)钱民辉著:《教育社会学——现代性的思考与建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7章。

(3)莫琳·T·哈里楠主编:《教育社会学手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Sharon Gewirtz, ‘Rethinking Social Justice: A Conceptual Analysis’,in Jack Demaine (Ed.) Sociology of Education Today, Palgrave, 2001.

Chapter3.pp.49-64.

专题7:性别与教育——女性主义的视野

1.思考与讨论的问题

(1)教育上的性别平等所谓何物?

(2)现代女性主义与后现代女性主义在理解性别平等上有何异同?

(3)女性主义视角的独特贡献何在?等等

2.建议阅读的文献

(1)肖巍著:《女性主义教育观及其实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2)李银河著:《女性主义》,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

(3)J o-Anne Dillabough and Madelein Arnot, Feminist Sociology of Education: Dynamics, Debates and Directions, in Jack Demaine (Ed.)

Sociology of Education Today, Palgrave,2001.

(4)J o-Anne Dillabough and Madelein Arnot, Sociology of Education: Feminist Perspectives: Continuity and Contestation in the field, in

David L. Levinson, general editor ; Peter W. Cookson, Jr., Alan R.

Sadovnik (eds.), Education and sociology : an encyclopedia,

RoutledgeFalmer, 2002.

专题8:学校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学校组织社会学

1.思考与讨论的问题

(1)学校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具有什么样的性质与结构?它与企业、政府等其他组织有何异同?

(2)学校建立一种什么样的组织文化更符合教育的需要?等等

2.建议阅读的文献

(1)珍妮·H·巴兰坦著:《教育社会学:一种系统分析法》(第五版),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5-6章。

(2)刘云杉著:《学校生活社会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莫林·哈里楠主编:《教育社会学手册》,华东师大出版社2004年。

第14-17章。

(4)马和民著:《新编教育社会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6、8章。

专题9:班级的结构与文化——班级社会学

1.思考与讨论的问题

(1)班级是一种什么样性质的组织?具有什么样的结构与功能?

(2)什么样的班级文化更有助于教育的开展和学生的发展?

(3)学生同辈群体在学生发展中起一种什么样的作用?等等

2.建议阅读的文献

(1)片冈德雄著、贺晓星译:《班级社会学》,北京: 北京教育出版社,1993年。

(2)吴康宁:《教育社会学视野中的班级:事实分析及其价值判断》,《教育研究》,1999年第7期。

(3)程天君:《班级社会学研究(上):诸论述评》,《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年第8期。

(4)程天君:《班级社会学研究(下):新论初探》,《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年第9期。

(5)陶双宾, 林李楠:《班级:初级群体还是社会组织———一个教育社会学论争的实证性解释和结论》,《河北师大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7年第3期。

(6)刘力、戎庭伟、黄小莲:《集体与个性:建国以来我国班级教育价值取向的社会学观照》,《上海教育科学科研》,2014年第5期。

(7)董泽芳、伍海云:《班级社会属性的相关理论与多元分析》,《当代教育论坛》2008年第11期。

专题10:官方知识与隐蔽课程——课程社会学

1.思考与讨论的问题

(1)学校正规课程体现了谁的文化?进入学校正规课程的知识是由谁决定的?

(2)正规课程与隐蔽课程之间是什么一种关系?

(3)隐蔽课程对学生的成长会产生什么样的作用?

(4)将隐蔽课程显性化是否是值得我们追求的方向?等等

2.建议阅读的文献

(1)[英]M.F.D.杨主编,谢维和等译:《知识与控制:教育社会学的新方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2)珍妮·H·巴兰坦著:《教育社会学:一种系统分析法》(第五版),第8章。

(3)玛丽·杜里-柏拉、阿涅斯·冯·让丹著:《学校社会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7章。

(4)吴康宁:《课程社会学研究》.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

(5)吴永军著,《课程社会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

专题11:学生文化与青少年问题——学生社会学

1.思考与讨论的问题

(1)同辈群体对青少年发展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2)青少年文化与学校主流文化应该保持什么样的关系更有利于青少年成长?

(3)青少年问题是对说而言的问题?

(4)为什么每个时代都会出现成人社会抱怨年轻一代颓废的现象?等等2.建议阅读的文献

(1)马和民著:《新编教育社会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

3、4章)。

(2)刘云杉著:《学校生活社会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玛丽·杜里-柏拉、阿涅斯·冯·让丹著:《学校社会学》,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年,第10章。

(4)石鸥著:《教学病理学》,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年版

专题12:学校与家庭、社区的关系——教育环境的社会学

1.思考与讨论的问题

(1)家庭、学校、社区在教育上的各自应有功能是什么?

(2)在教育方面,家庭、学校、社区三者之间关系的历史演变走向如何?

(3)如何看待“家庭教育智育化”、“社区教育空洞化”、“学校教育疲惫化(臃肿化)”这种说法或现象?

(4)当今社会中出现的许多学生问题(青少年问题)主要是学校的问题吗?等等

2.建议阅读的文献

(1)珍妮·H·巴兰坦著:《教育社会学:一种系统分析法》(第五版),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 9章。

(2)莫林·哈里楠主编:《教育社会学手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2章。

(3)玛丽·杜里-柏拉、阿涅斯·冯·让丹著:《学校社会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9章。

(4)藤田英典著,张琼华许敏译:《走出教育改革的误区》,人民教育出版2001年。

专题13:教师的职业社会化与专业化——教师社会学

1.思考与讨论的问题

(1)教师的职业社会化过程具有何种特点?

(2)何谓专业性职业?专业性职业的特质或标准通常都有哪些?

(3)教师职业是否是专业性职业?为什么?等等

2.建议阅读的文献

(1)饶从满主编:《义务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导论》,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2)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编:《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3)Waller, Willard. The Sociology of Teaching. New York: Russell & Russell,1932. Chapters 14-23 (Pp. 189-440).

(4)玛丽·杜里-柏拉、阿涅斯·冯·让丹著:《学校社会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8章。

专题14:教育话语的社会学分析

1.思考与讨论的问题

(1)何谓话语分析?话语分析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2)话语分析对于教育研究的意义何在?

(3)如何进行话语分析?

(4)可尝试对中国教育改革领域中的某方面进行话语分析。

2.建议阅读的文献

(1)刘茂军、孟凡杰:《教育话语分析:教育研究的新范式》,《教育学报》2013年第5期。

(2)王攀峰:《批判性话语分析: 当代教育研究的一个新视角》,《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3)[ 英] 诺曼·费尔克尔夫,殷晓蓉译:《话语与社会变迁》,北京: 华夏出版社. 2003年.

(4)刘燕楠:《话语分析的逻辑: 谬误与澄清——当前教育研究中话语

《乡土中国》读书报告2000字

《乡土中国》读书报告 《乡土中国》是中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的经典作品。在本书中,费先生立足于传统中国的乡村基底,以历史的视角审视社会,并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全书由十二章随笔组成,语言凝练,旁征博引,各章之间联系紧密,逻辑清晰,构建了完善的认识体系,读毕获益匪浅,感触深刻。 一、背景 1、社会背景 《乡土中国》的写作时间和出版发行时间是不同的,写作本书的内容时,费先生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任教,彼时抗日战争还未结束,国内政治亦波诡云谲。作为爱国知识分子,费孝通先生力图通过对中国千百年来的社会基础——乡村的深入思考和挖掘,探寻中国发展的出路和未来。这种救亡的急迫在书中的表现便是少量内容的激进性。 文革进入尾声的1975年,中国的政治社会即将迎来巨大变革。这种变革的趋势同样影响到了学术界,于是在《世纪评论》的邀请下,费先生以“随写随寄,随寄随发”的方式讲授了自己关于“乡村社会学”的思考,并写成了分期连载的十四篇文章。 2、写作初衷 正如书中所记,费先生写作该书内容的初衷并非著书立说,而重在理论探讨。彼时,费先生任西南联大教授,主讲“乡村社会学”,他并不喜欢用现存的课本,而是利用和青年学生们的接触机会,探索一些他自己觉得有意义的课题。在和青年学生们的交流之中,探讨崭新的理念,教学相长。而《乡土中国》不过“只是一段尝试的记录罢了”。而此书收集的是他在四十年代后期,根据他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乡村社会学”一课的内容,应当时《世纪评论》之约,“随讲随写,随写随寄,随寄随发”,而写成分期连载的十四篇文章。 二、主要内容 《乡土中国》的内容虽然涉及了乡土社会的众多方面,但是笔者认为本书的理论核心是“差序格局”,重点内容是“礼治秩序”和“长老统治”。 1、差序格局 《乡土中国》中的“差序格局”是相对于西方“团体格局”的概念,其内涵是:个人的一生是个圆,这个圆正像被石头荡出的波纹,这个石头就是个人的重量,个人对社会做出了多大的贡献或者说其本身的格局是怎样的,就决定了人生的这个圆有多大,这个圆也随其成长不断扩大,也就形成了差异格局。 “差序格局”之所以是本书理论体系的核心,是因为它具有基础性。“差序格局”的存在意味着“熟人”和“自家人”相较于“陌生人”拥有着某种含糊不

大学《教育社会学》试题库及答案

教育问题特征不包括: 收藏 A. 变异性 B. 普遍性 C. 潜伏性 D. 单一性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D ()年成立中国第一个教育社会学学术团体——全国教育社会学学术委员会。收藏 A. 1990 B. 1989 C. 1992 D. 1991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B 不属于课堂上“中性力量”学生表现的是: 收藏 A. 张开双眼出神地望别处 B. 既不吸引别人也不使其他人分心的乱涂乱画 C. 不在听课,并大声喧哗 D. 在桌上睡觉但无鼾声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C 属于地方分权政治结构的国家是: 收藏 A. 日本 B. 中国 C. 美国

朝鲜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C 意大利犯罪学家西塞?朗姆布罗索是下列哪种失范行为的类型学解释的代表?收藏 A. 生物学解释 B. 控制说解释 C. 心理学解释 D. 社会学解释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A 1892年,( )大学第一个创办了社会学系。 收藏 A. 哈佛 B. 耶鲁 C. 芝加哥 D. 剑桥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C 班级功能说法错误的是: 收藏 A. 班级具有促进发展的功能 B. 班级不具有选择功能 C. 班级具有诊断和矫正的功能 D. 班级具有角色社会化的功能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B 社会体制转型对教育的影响不包括: 收藏 A. 会导致“违规型”的教育失范

会导致“反文化”的教育失范。 C. 能够导致“反教育的”失范行为 D. 不会导致“违法型”的教育失范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D 1922年,()出版了其代表作《社会与教育》,标志着中国教育社会学的形成。 收藏 A. 鲁迅 B. 毛泽东 C. 胡适 D. 陶孟和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D 属于社会规范、规则意义上的制度的是: 收藏 A. 奴隶制度 B. 社会内部的家庭、经济、政治、教育、宗教制度 C. 考试制度、学习制度 D. 原始公社制度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C 不符合我国小学课堂语言互动师生角色的是: 收藏 A. 教师是协调者 B. 教师是真正的启动者 C. 学生是主导者 D. 教师是指挥者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C

教育社会学课程大纲-东北师范大学

《教育社会学专题研究》课程大纲 (Syllabus for the Seminar on Sociology of Education) (2015年秋) 一、课程目标 1.熟悉教育社会学领域的基本理论和前沿问题; 2.熟悉教育社会学的基本方法,养成运用社会学方法分析教育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二、课程内容 专题1:教育社会学的性质与方法 1.思考与讨论的问题 (1)从社会学角度或运用社会学研究方法研究教育问题的必要性与可能性何在? (2)相比于教育哲学、教育史等其他教育学科,教育社会学视角的独特性何在? (3)教育社会学的产生与工业化或现代化有何关联?等等。 2.建议阅读的文献 (1)B allantine, Jeanne H,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 a systematic analysis Upper Saddle River, N.J. : Prentice Hall, 1997. Chapter 1.(珍妮·H·巴兰 坦著:《教育社会学:一种系统分析法》,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 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2)钱民辉著:《教育社会学——现代性的思考与建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章。

(3)马和民著:《新编教育社会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章。 专题2:教育社会学中的主要理论:结构功能主义 1.思考与讨论的问题 (1)结构功能主义都是在什么背景下、为了解释或解决什么问题而产生的? (2)结构功能主义的基本概念或范畴都有哪些? (3)结构功能主义的逻辑起点和内在逻辑结构是什么? (4)结构功能主义在解释或解决教育问题方面各具何种优势和不足? (5)举出运用结构功能主义分析教育问题的研究成果,等等 2.建议阅读的文献 (1)钱民辉著:《教育社会学——现代性的思考与建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4章。 (2)珍妮·H·巴兰坦著:《教育社会学:一种系统分析法》(第五版),第1章。 (3)马和民著:《新编教育社会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002年版,第1章第3节。 (4)Carlos Alberto Torres and Ari Antikainen (Eds.),The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n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 an international assessment of new research and theory , Rowman & Littlefield, 2003. pp.21-41. 专题3:教育社会学中的主要理论:冲突论 1.思考与讨论的问题 (1)冲突论都是在什么背景下、为了解释或解决什么问题而产生的? (2)冲突论的基本概念或范畴都有哪些? (3)冲突论的逻辑起点和内在逻辑结构是什么? (4)冲突论在解释或解决教育问题方面各具何种优势和不足? (5)举出运用冲突论主义分析教育问题的研究成果,等等 2.建议阅读的文献(同专题2) 专题4:教育社会学中的主要理论:互动论 1. 思考与讨论的问题 (1)互动论都是在什么背景下、为了解释或解决什么问题而产生的? (2)互动论的基本概念或范畴都有哪些?

《自杀论》读书报告

<<自杀论>>读书报告 《自杀论》这本书是法国著名社会学家涂尔干的著作。涂尔干在书中批判了把自杀现象归为心理学畴的传统的错误认知,并且指出自杀不是一个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是“一个特定社会一段特定时间里所发生的自杀当作一个整体”,因此自杀是以社会性质为主的一种行为。涂尔干以社会学的视角建立了用社会事实的因果关系分析自杀的理论,并且用了大量详细的数据和各种研究报告来分析了个人自杀与社会的关系,解释了自杀是当个体同社会团体或整个社会之间的联系发生障碍或产生离异时,便可能会发生的一种现象。本书将实证研究和社会学的理论有机的结合了起来,使得空泛的理论在实际研究中获得了具体的体现。 在当今社会,据调查资料显示,自杀在人口死亡原因排名中始终排在靠前的位置,成为除了传统的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意外死亡等导致死亡的原因外又一重要的因素。根据卫生部的调查,自杀在青少年的死亡原因中高居榜首,远远超过其他的因素,这就让人不得不重视自杀这种现象。而要预防自杀,就必须要从自杀的起因上来着手,只有能够充分分析自杀的原因,才能从根本上来解决这个会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的现象。《自杀论》就是一本从社会学角度来剖析自杀原因的书籍,它对于自杀的预防和针对性的社会调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以社会学角度来看,自杀率与个人自杀事件分属于社会与个人两个不同层次,社会学研究的层面并不是个体,因此不会去用大量篇幅来分析个人的自杀,

就像书中涂尔干说的,社会学是以社会群体为研究对象,以个体作为研究对象是属于心理学的畴。因此《自杀论》中所研究的自杀,只是自杀者在某一群体或某一社会中所占的比例,即自杀率,本书的分析也是以社会群体为基础来进行说明的。 在书的导论中,涂尔干提到自杀作为一种相当普遍的社会现象,曾经有无数学者对这种现象进行研究。正因为人们对这个词太熟悉了,因此似乎并没有必要对自杀来下一个定义。但是涂尔干指出日常语言中的词,就像这些词所表达的概念一样,是模棱两可的,如果学者按照惯用法来使用这些词而不另作详细说明就很可能会陷入混乱,所以对自杀进行一个准确的定义是必要的。涂尔干主根据外在的、可以观察到的形态特征给自杀下定义,因此他给自杀下的定义的容是:“人们把任何由死者自己完成并知道会产生这种结果的某种积极或消极的行动直接或间接地引起的死亡叫做自杀。”这样,自杀这种行为就有了一个明确的界限,来确保不会把一些非自杀的行为错误地归为自杀从而给分析结果带来误差。 接下来涂尔干把书的容分为三编一共13章来分析了导致人们自杀的社会因素和非社会因素,以及自杀这种社会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之间的联系,并且把自杀进行了详细的分类。 在第一编中,涂尔干写了自杀的非社会因素,并且把非社会因素分为四个部分来进行分析。 第一章中涂尔干写了心理变态和自杀的关系,不可否认,神经衰弱的人或者患有精神病的人自杀率要比正常人明显高出很大一部

【教育社会学】我对教育社会学的理解

教育社会学——认识学校的独特视角 学了一学期的教育社会学,可谓收获巨大,作为社会学专业的学生,能够接触这样社会学与教育学结合的课程是十分必要并且感觉很幸运的。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当今社会对于教育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尤其在个人成长经历中扮演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 社会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组织、社会群体、社会互动等等的社会科学,学科分类很多,而社会学与教育的结合,则形成了教育社会学,教育社会学是研究教育的社会学,同时也是具有社会学思想和方法的教育学,在此,我们可以先研究一下教育本身。 教育贯穿着我们每个人的一生,它开始于我们出生的那一天,一直到我们死去的那一天才结束,教育存在于任何社会,而且形式多样,范围涵盖从生活磨砺中学习或者成为经验学习到正式的学校学习。在这些形式多样的教育中,我们做了哪些工作?有关这些方面的政策又是如何影响学校的?所有问题都是教育社会学家所要应对的。然而社会学家并非试图判断对错好坏,而是要思考教育的现状以及某些政策的后果。 在第一节课上,老师就对我们解释了教育社会学的开课原因,即校园问题社会化,社会问题校园化,较为简单的例子就是高考加分问题已经在社会上热议了很多年,各地加分政策不透明不公开,制度设计本身不够严密导致损害了其他考生的正当权益和整个社会的公平意义。就以我自己为例,作为一名来自吉林省的朝鲜族学生,我就感

受到了高考加分问题的一些问题,吉林省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即为朝鲜族,而且其区别于满族的地方在于其有自身的民族语言并且流传至今。吉林省对于朝鲜族加分政策是,就读于少数民族学校的少数民族高考加10分,就读于汉族学校的少数民族加5分,这就涉及到学籍的问题了,由于各个学校对于学籍管理的严谨程度不同,又由于汉族学校教育水平明显高于朝鲜族学校,存在朝鲜族学生去汉族学校上学学籍挂在朝鲜族学校最后加分加10分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就是对于朝鲜族学校学生的一种不公平。然而这个不公平又与朝鲜族学校的师资水平较为不乐观有关,这也是一种不公平,在不公平的制度下,又有人钻着制度的空子,导致其他考生受到不平等待遇却无从解决问题。诚然,制度安排不严谨并不是小小的范围,小小的群体出现的问题,在整个中国教育方面,存在着众多的问题,不过我们要做的,不是在这里怨天尤人的喊制度的不公,而是利用现在已经通过高考,上大学学习社会学,学习教育社会学的优势来努力解决问题,为大家有一个更加透明美好的环境和心情去接受教育。所以,教育社会学对于建设美好和谐社会是非常重要必要的。 从教育社会学的产生和发展的背景来看,科技进步以及知识大生产要求更多的为资产阶级服务的教育,然而学校只提供修养教育,难以满足需求,并且人们日益注意到教育与社会问题高度的联系,及其对于解决社会问题的必要性,用社会学的观点研究教育,有助于社会中一些问题和矛盾的解决,有利于社会更持续平稳的发展。同时,教育社会学的发展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经历了几个阶段,不过渐渐

关于教育社会学论文范文2篇

关于教育社会学论文范文2篇 关于教育社会学论文范文一:教育社会学视角下的知识教育与道德教育 基础教育整天围着书本转,老师是从早跟到晚,就是让学生好好学习书本知识,其它方面几乎很难顾及到,而且把老师也累得够呛。甚至把老师变成了传授书本知识的工具,老师只要能把班里的成绩带上去,就是好老师,就是优秀老师,否则这个老师是不合格的,没有水平的。殊不知,老师的言行时时刻刻在影响着学生,我们现在很多学生不像学生,就与老师的言行多少是有关系的,比如有老师教导学生要知恩图报,要感恩这个世界,可是他自己却并没有任何感恩的行动,甚至传出他不好的话语来。 道德是对人的基本要求,人要是不讲道德或不讲理,与动物又有何异,所以我们骂那些没有道德或良心的人叫禽兽不如或猪狗不如。由此可见,道德是对人的最基本的要求。但是道德是被人内化而接受的,它与法律不同,因为违反法律我们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制裁和惩罚,而对于违反道德的人,我们通常则会显得束手无策,无可奈何。因为道德没有刚性的要求,它更多是依赖人的自觉性和对外界环境的一种刺激反应,凭着这种自觉性和对外界环境的刺激反应,人进行自我约束,所以“慎独”的境界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一个社会道德水平的高低,其实是非常容易看出来的,因为只要有人,就有道德存在的地方,而且道

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可以通过每一个人的行为表现来观察和衡量。一个社会道德水平的高低,不仅能反映出国民素质的高低,更能体现出社会的文明发展程度,所以道德教育在任何时候都是非常重要的,同时,道德教育也是最难做好的教育。道德教育与书本知识教育不同,书本知识教育可以通过考试来测量,而道德教育是否做好,人们的道德素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是很难通过考试来测量的。当前,我们的道德教育也是通过书本来这个途径来实现的,其测量方式也是考试,但是考试成绩高是否意味着道德素质就高,是否意味着道德教育就做好了呢?答案是否定的,纸上他可以这样写,可实际他会怎么做我们很难去要求他,而且他写的是否就是自己的真实想法,或者他内心是否真正接受了这样一种理论和思想,我们往往很难把握。“当今人们已不满足于给学生一个简单的考试分数或能力分数,他们更希望考试能够提供诊断信息,能够报告学生的认知结构。”所以道德教育在当下非常难做,就连我们的精英群体——大学生,现在也变得非常难教育,其知识水平高低先不说,就看他们的日常表现,我们就能发现,我们的道德教育其实是处于滑坡状态,学生对于思想道德教育课,无非是把它当成考试课,至于里面所要求的,不少学生往往对此不屑一顾,认为只要考试能过关就可以了。因此,道德教育考试化也是当下道德教育面临的最大难题,而且现在还没有一个更好的方式取代考试。其实,用考试方式测量道德水平的高低往往效果欠佳,而不用考试方式测量,又找不到更好的测量办法,所以道德教育现在面临两难困境。 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力量,没有教育的发展,社会的

《教育社会学》复习参考答案

《教育社会学》复习资料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是指一个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众,从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转到另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的位置移动 A.人口流动 B.社会流动 C.人才流动 D.社会迁移 2.下列不属于对失范行为的教育控制方法是(D) A.提高行为性成本 B.提高物质性成本 C.提高心理惩处成本 D.树立新的德育观念 3.(A)的主要观点是,课程功能在于确保年轻一代接受成人社会的文化,使之适应社会维护社会系统的生存 A.功能主义范式 B.解释论范式 C.新马克思主义范式 D.结构主义范式 4.教育功能的失调一般发生在教育制度生命周期的第四个阶段,即(D) A.群体化形成阶段 B.成熟阶段 C.形式主义阶段 D.瓦解阶段 5.(A)是指社会所发生的急剧的、具根本性意义的变迁,是社会变迁中的高潮,是一种显着的突变过程,变迁的实现是以新旧阶级之间的政权易手为标志,它对教育的影响常常是突发的、冲击性的。 A.社会剧变 B.文化革命 C.教育革命 D.经济革命 6.(C)强调研究者与被研究者在时空上完全隔离开来,不存在互动的一种研究方法 A.调查法 B.现场法 C.隐蔽法 D.人种学研究 7.(C)教育的目的是树立优生优育的观点,理解人口增长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A.责任感 B.环境 C.人口 D.国际理解 8.(C)是教育制度所具有的文化要素。例如,校徽、校旗、校服等象征着学校的性质、地位和功能 A.教育规范系统 B.教育设备 C.象征的标识 D.教育组织和人事系统 9.(A)流行于19世纪末与20世纪初,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的涂尔干、美国的佩恩等,认为教育的功能在于使人社会化 A.社会化过程说 B.相互关系说 C.教育与社会相互关系说 D.特殊社会现象说 10.(B)教育是最具体、也是最持久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内容。其目的是使受教育者理解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使他们获得参与环境问题解决、管理环境质量的知识、态度和技能 A.责任感 B.环境 C.人口 D.国际理解 11.学校主要成员(B)和学生是两大类身份不同、地位不同的群体,在社会学特征上几乎完全相对

(完整word版)教育社会学的复习资料

教育社会学复习资料 1、什么是教育社会学?学科地位?概念:教育社会学是主要运用社会学原理与方法对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的社会学层面进行“事实”研究的一门学科,是社会学与教育学的中介学科。 性质与地位: ⑴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 ⑵教育社会学是社会学的特殊理论学科;⑶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与社会学的中介学科: ①中介学科并不等于“事实与规范兼有学科”; ②中介学科也不等于“边缘学科”。 2、教育社会学的独特观点从社会学的角度来把握教育现象的意义教育社会学是将教育的理解焦距对准在社会的因素上。团体力量对教育的影响甚巨(教育就是一种社会关系)教育必須呼应社会发展与社会的需求(适合社会目的、需要、促进社会进步)着重于公共议题的解决:教育问题不能个人化,而是属于公共的议题。 3、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事实判断、解释功能) 1)质的研究:指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的情景下采用多种收集资料的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的一种活动。 2)量的研究: 指通过实验、调查、测验、结构观察以及已有的数量化资料,对教育现象进行客观研究,并将所得结果作相应的统计推断,使研究结果具有普遍适应性的一种活动。 (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分别代表着教育研究方法中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质的研究代表着研究者以整体、深入为原则的研究方式和思维模式,其理论基础是建立在解释学、现象学和建构主义理论等人文主义的方法论基础上。量的研究代表着以客观、精确为原则的研究方式和思维模式,其理论基础是建立在实证主义的方法论基础上。) 4、孔德的相关理论⑴社会学之父:孔德 ⑵孔德的重要理念: 实证主义和社会有机体论 ①实证主义:实证主义是孔德确立的关于实证科学的哲学体系,被认为与神学、形而上学互不包容。将哲学的任务归结为现象研究,以现象论观点为出发点,拒绝通过理性把握感觉材料,认为通过对现象的归纳就可以得到科学定律。它把处理哲学与科学的关系作为其理论的中心问题,并力图将哲学溶解于科学之中。孔德认为人类非生而知万事万物,必须历经学习过程,从不同的情境中获得知识。透过直接或间接的感觉、推知或经验,并且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推论还没有经验过的知识。超越经验或不是经验可以观察到的知识,不是真的知识。②社会有机体论:孔德的社会有机体理论由三部分组成:社会秩序论、社会进步论和社会有机体理论下的方法论、伦理道德观、政治观和宗教观等。 5、韦伯科层体制 科层制组织,是人们为了达到组织的共同目标,将成员的职位按等级制原则依次排列,并明文规定每个人的岗位权限与职责;将权力依职能和职位进行分工和分等;运用技术知识,以法令、条例、民主参与等规则为管理主体的组织体系。这样的现代科层制组织就像地球绕着 太阳运转那样,既要围绕外部环境运转(外适应),又要自身不停地自转(内适应,或内协调)。宇宙,社会,同样都是一个系统科学。现代科层制组织就是这个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小动

《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之读书笔记-新版.docx

读书笔记 题目:《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之读书笔记报告人: 指导教师: 日期:2012年6月10日

《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之读书笔记 最近我有幸拜读了约翰·杜威的《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在读书的过程中联想到自己的经历,有一些感想和体会,跟老师分享一下。首先介绍一下作者约翰·杜威,他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和评论家。他于1899年辞去密歇根大学哲学系主任,到芝加哥大学担任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系主任。杜威在芝加哥大学待了十年(1894~1904)。在这个时期里,他从事多方面的学术研究工作,并以专著、论文、讲演、报告和书评的形式,发表了关于哲学、心理学、伦理学、教育学、逻辑、社会学的研究成果,其中教育著作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一思想总结 在《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一书中,杜威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一)我的教育信条 杜威在1879年应某日报要求,发表了著名的《我的教育信条》,在这篇文章中,杜威提出了五个信条。 第一个信条说明什么是教育。他说,一切教育都是通过个人参与人类的社会意识进行的。每个个体从出生开始就接受着各种各样的教育,教育能够不断发展个人的能力,熏染他的意识,形成他的习惯,锻炼他的思想,并激发他的感情和情绪。 第二个信条说明了什么是学校。杜威认为,学校主要是一种社会组织,是一个传授某些知识,学习某些课业或养成某些习惯的场所。 第三个信条谈到了教材问题。杜威认为,儿童的社会生活是他的一切训练生长的集中或相互联系的基础。学校课程的内容应当注意到从社会生活的最初不自觉的统一体中逐渐分化出来。“学校科目联系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不是文学,不是历史,不是地理,而是儿童本 身的社会活动。” 第四个信条说明了教育方法的性质。杜威把方法问题归结为儿童的能力和兴趣的发展问题。他相信,兴趣是生长中的能力的信号和象征。 第五个信条认为教育是社会进步和社会改革的基本方法。教师不是简单地从事于训练一个人,每个教师应当认识到他的职业的尊严,他是社会的公仆,专门从事于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并谋求正确的社会

福师《教育社会学》在线作业一满分答案

2017秋福师《教育社会学》在线作业一满分答案 试卷总分:100 测试时间:-- 一、单选题(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 1. ()是指社会所发生的急剧的、具根本性意义的变迁,是社会变迁中的高潮,是一种显著的突变过程,变迁的实现是以新旧阶级之间的政权易手为标志,它对教育的影响常常是突发的、冲击性的。 A. 社会剧变 B. 文化革命 C. 教育革命 D. 经济革命 满分:2 分 2. ()是社会成员对教师职业的意义、价值、声誉的综合评价 A. 教师义务 B. 教师职业声望 C. 教师专业地位 D. 教师权利 满分:2 分 3. ()学者菲兰把学生从一种社会环境进入并适应另一种社会环境的现象, 称为“越界”,即学生的社会位移 A. 美国 B. 英国 C. 澳大利亚 D. 法国 满分:2 分 4. ()强调研究者与被研究者在时空上完全隔离开来,不存在互动的一种研 究方法 A. 调查法 B. 现场法 C. 隐蔽法 D. 人种学研究 满分:2 分 5. ()把课程看成一种生成的社会现象,课程并非是教育目标所能限定的东西,而是在传递过程中被创造、建构出来的、可变的东西 A. 功能主义范式 B. 解释论范式 C. 新马克思主义范式 D. 结构主义范式 满分:2 分

6. ()是教育制度所必须的物质要素,也是变化最快的要素 A. 教育规范系统 B. 教育设备 C. 象征的标识 D. 教育组织和人事系统 满分:2 分 7. 教育功能的失调一般发生在教育制度生命周期的第四个阶段,即() A. 群体化形成阶段 B. 成熟阶段 C. 形式主义阶段 D. 瓦解阶段 满分:2 分 8. ()犯罪学家西塞?朗姆布罗索认为犯罪、越轨是因遗传而在生物学上变态的结果,会在面部特征上有所显露 A. 意大利 B. 德国 C. 英国 D. 美国 满分:2 分 9. ()是教育社会学中使用最普遍的定量研究方法 A. 调查法 B. 现场法 C. 隐蔽法 D. 人种学研究 满分:2 分 10. ()是指一个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众,从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转到另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的位置移动 A. 人口流动 B. 社会流动 C. 人才流动 D. 社会迁移 满分:2 分 11. ()流行于19世纪末与20世纪初,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的涂尔干、美国的佩恩等,认为教育的功能在于使人社会化 A. 社会化过程说 B. 相互关系说 C. 教育与社会相互关系说 D. 特殊社会现象说 满分:2 分

兰大网络教育社会学概论作业及答案

内容: 个人社会化的特点是() A、主动性 B、自觉性 C、互动性 D、强制性 学员答案:D 正确性:正确 题号:2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4 内容: 岗前培训是( )的重要表现 A、预期社会化 B、继续社会化 C、发展社会化 D、再社会化 学员答案:A 正确性:正确 题号:3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4 内容: 年轻一代用新知识新观念影响前辈的过程是( ) A、正向社会化 B、负向社会化 C、非社会化 D、特殊社会化 学员答案:B 正确性:正确 题号:4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4 内容: 美国学者林德布洛姆提出的公共政策模型是()。 A、渐进主义模型 B、理性主义模型 C、规范最佳模型 D、政治系统模型 学员答案:A 正确性:正确

内容: 交际场合一般人们之间的距离应保持( ) A、18英寸以内 B、18英寸到4英尺 C、4英尺到12英尺 D、12英尺以上 学员答案:C 正确性:正确 题号:6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4 内容: 个性的中心内容及形成和发展水平的标志是( ) A、人格的完善程度 B、自我的完善程度 C、道德的完善程度 D、学习的多少 学员答案:B 正确性:正确 题号:7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4 内容: ( )首先修正了理性决策模型中的绝对最优标准,提出了具有相对性的满意化决策准则,从而提出了被人们称为有限理性的决策模型。 A、查尔斯.林德布洛姆 B、戴维.伊斯顿 C、拉斯韦尔 D、西蒙 学员答案:D 正确性:正确 题号:8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4 内容: ()是社会教化的起点,是个体遇到的第一个社会化的执行者,也是极其重要的执行者,个体社会化成功与否与家庭的父母教化有直接的关系。 A、家庭 B、学校 C、同辈群体 D、大众传播 学员答案:A

关于西部教育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正式版

For the things that have been done in a certain period, the general inspection of the system is also a specific general analysis to find out the shortcomings and deficiencies 关于西部教育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正式版

关于西部教育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正 式版 下载提示:此报告资料适用于某一时期已经做过的事情,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检查、总评价,同时也是一次具体的总分析、总研究,找出成绩、缺点和不足,并找出可提升点和教训记录成文,为以后遇到同类事项提供借鉴的经验。文档可以直接使用,也可根据实际需要修订后使用。 一直以来,西部的发展相对东部都极其缓慢,尤其是教育,更是受到多方关注,我们国家也不断倡导学生及社会的力量去帮助西部。我们此次支教采用家访的形式,通过和村民聊天,关于限制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现状发展的原因,得出如下几个调查报告结论: 一:社会环境问题 一个地方教育的兴衰,在很大程度上跟当地的经济背景,文化背景,交通地理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被调查的垭垅村情况来看,普遍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孩子

们一般上完初中就不在上学,而是出去打工,一方面是因为学习不好,没考上,一方面是当地教育质量较差,还有就是,读书无用论的影响。一般家庭的负担都比较重,当地的青壮年劳动力大多都在外打工,一些初中都没有上的孩子在外打工回来,盖了新房子,很是让一些家庭羡慕,一些孩子就认为上完初中也是出去打工,上完小学也是打工,同样是打工,早出去,可以早点改变家庭现状,所以就辍学了。 几乎所有家庭都是支持孩子继续上学,考不上孩子才只好去打工,因为很多村民都在外打工,也意识到文化水平的重要性,所以比过去更支持孩子教育。

教育社会学综合练习及答案

《教育社会学》综合练习及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孔德 2、哲学方法论、具体方法论 3、评价手段 4、互动性重要他人、偶像性重要他人 5、专制型、民主型、放任型 6、传递功能 二、名词解释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地位相一致、与社会对占据该地位的人的行为期望相符合的一套行为模式。 2、从众行为:因受群体压力的影响,导致个体在知觉、判断、信仰和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大多数成员相一致的现象。 3、教育平等:是教育民主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主要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是实现教育民主化的一个基本前提。 4、过分社会化:是一种社会化过程中的偏差现象,是一种只承认共性、抹杀个性的社会现象。 5、可持续发展:是指社会的发展在满足当前需要时,不牺牲后代利益,强调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三、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教育社会学的学科特点 (1)整体性:在研究教育现象时采取整体的、有机联系的观点,注重把教育现象放在社会大系统中进行分析; (2)综合性:广义的教育下的学校教育分析;研究视角的综合性;研究方法的综合性;(3)现实性:面对现实生活中的教育事实; (4)实证性:通过观察、调查、实验研究等方法获取教育事实资料,进行分析研究。2、简述教育制度基本要素; (1)教育规范系统是教育制度的规则要素; (2)教育设备是教育制度的物质要素; (3)象征的标识是教育制度的文化要素。 3、简述人口数量结构对教育的影响 (1)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抵消了教育的总量的投入; (2)人口的脉动式增长,使教育不能保持相对稳定的发展规模; (3)人口构成的不合理使素质教育的实施产生影响; (4)人口分布的不合理,加剧了教育发展的不平衡; (5)人口的城镇化趋势给城镇教育带来诸多困难。 四、论述题(每小题14分,共28分) (一)为什么说教育具有人口控制的功能?试加以分析。 1、教育改变了人的生育观念,为控制人口创造了主观条件。 2、受教育程度高的女性容易获得就业机会,在客观上要求他们少生育。 3、教育年限的延长客观上要求他们推迟人们的初婚年龄,从而控制了生育率。 (二)试述我国教育机会不均等的主要表现及原因。 1、主要表现:(7分)

(完整word版)论法学研究方法读书笔记

论法学研究方法读书笔记 问题意识(如何选题) 在问题意识方面,最重要的是区分该问题是理论问题还是制度问题。是提出立法对策还是有理论和模型。 证伪方法(如何对理论进行论证) 1、研究必须要有假设。学者的理论贡献在于提出一个假设性的理论命题,对这个问题做理 论上的解释。 2、对理论命题的重要性。包括理论上的证明和经验上的证明。 3、证伪对于研究结论的检验作用 证伪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涵:1、尽量证明自己的理论不被推翻。2、证伪的意义在于要界定理论的边界和使用范围。 大胆假设(如何提出理论创新) 理论要想取得重大的突破,必须首先提出一般理论的例外,然后用经验事实对这个例外加以证实,之后再将其确定并概念化,最终提出自己的理论。王力“先归纳后演绎”和黄宗志“从经验到理论”。 模式化分析与因果律的揭示 模式化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最大程度地了解“是什么”的问题,最有利于达到社会科学的理论任务。可能的困难在于:模式化分析需要明确划分模式的标准,对于这一标准或模式要素的把握是问题的关键之所在。 思考的跳跃有两层含义:提出理论和模型;对因果关系进行分析。对于因果关系的分析,不能以事实来解释另一事实。应当用模型化的理论去解释事实;把解释事物成因的理论概括出若干变量。 与最前沿的理论进行对话 社会科学是在理论的竞争和对话中前进的,对话才是学术研究的本质和归宿。 一个完整的社会科学研究分为五个阶段:第一,研究者要有明确的问题意识。(从经验出发,发现、提出并解决理论问题);第二,要学会提出假设;第三,要运用科学方法对其加以证明,特别注意证伪方法的使用;第四,要学会从经验事实出发,运用归纳的方法,从一般到个别,提出概念化、模式化的理论,进行因果律的分析;最后,要跟最前沿、最经典和最权威的理论进行对话,发现这些理论的例外,反思甚至挑战他的权威性,到最后将例外联系起来,或许就是一种理论的创新。 如何对待事实经验 社会科学的主要任务就是描述和解释。法学与其他学科不同必须以理论为导向。林毅夫的学术态度:第一,一种理论跟现实不一致的时候,应当反思理论而不是让现实迁就理论;第二,学术的发展研究与国家的经济关系密切。对策法学不是一无是处的,关键是我们过去既没有基础理论的指引又对实践缺乏必要尊重,所以才导致失败。逻辑的跳跃有两个指向:一是中国法制的经验另一个是中国法制的教训。 如何进行价值研究 社会科学的方法总体上是客观性,描述性的方法,讲究价值中立和价值无涉。法学应该如何对待价值问题:(1)我们应把价值问题当作一个客观法律现象,用社会科学的方法对其分布、形态、状况和冲突加以研究。价值问题是完全可以进行客观的社会科学研究的,研究价值分布规律本身就是一个客观研究对象。(2)切忌在研究中轻易的出应然的结论,这种判断的随意性和主观性太强,而客观性和科学性不足。(3)一定要考虑价值研究的可操作性问题。总之,研究价值应当将研究对象客观化,从价值的反面切入进行研究,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社会科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对因果律的揭示。法学研究应该分析近因,而不应该动辄强调追

教育社会学(题库)2020答案整理

《教育社会学》题库-2018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在a, b两类名词解释中各选2个,c类中选择1个,共5个名词 解释,20分) a) 1.教育社会学;主要运用社会学原理与方法对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的社会学层面 进行“事实”研究的一门学科,是社会学与教育学的中介学科。 2.教育;广义的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承生产经 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 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教育着的身心 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3.学校;是一种正式组织,其主要成员是教师和学生。对教师而言,学校是兼具 规范性和功利性的组织;对学生而言,学校是规范性与强制性兼而有之的组织。 4.班级:班级是学校中的下位组织,班级首先并始终是一种社会组织,只是一种 学生组织。班级的目标指向自身,是主体的自我实现;从班级的机构看,班级 的首领是班长,核心领导机构是班委会,下分若干小组,每个学生在班级中都 有自己的相应位置;从班级规范看,任何班级规范所约束都是学生。具有自功 能性和半自制性。 5.学生P222;学生是一种独特的社会存在,既非不承担任何社会义务的婴幼儿, 也非以职业劳动而与社会进行交换的成年人,学生是介于婴幼儿与成人之间的 “半”社会成员,是学校中最游离不定的成员。 6.课程;狭义的课程指学校课程表所列教育科目,最广泛的界定将学生在学校中 所学一切均视为课程。 7.重要他人P244: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在米德的自我发展理论的基础上首先明 确提出的一个概念,指对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具有重要影响的具体人物。 8.潜在课程:主要包括物质层面、制度层面、文化层面和互动层面所蕴含的各种 经验。 9.义务教育;是根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

教育社会学课程大纲和内容提要

教育社会学课程大纲和内容提要

教育社会学课程大纲 一、课程简介 Sociology of Education 教育社会学系教育类专业一级学科基础课程,它与教育哲学、教育科研方法等同属一个层次;它是教育学原理、比较教育学、学前教育学、高等教育学、课程与教学论、德育原理等专业的基础课程,是社会学原理在教育学科中的运用的理论学科。本课程旨在使学生获得从社会学角度分析教育的思维及其能力,能运用社会学理论和方法分析来自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的教育事实。 二、适用专业 教育学原理、比较教育学、学前教育学、高等教育学、课程与教学论、德育原理 三、学分与学时 3学分,每周3课时,共60课时 四、教学方式 本课程将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因考虑系统全面地授受上述内容,因此,教学方法以讲授法为主,讨论法、考察法、作业法为辅。 五、考核方式 本课程以期末考查作为主要考核方法,学生围绕教育现实问题,从社会学角度给予分析,撰写不少于5000字的论文,并力求达到发表水平。 六、章节安排 第1章:教育社会学概述(12学时) 1.1教育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1.2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内容 1.3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第2章:教育与社会结构(6学时) 2.1教育与经济

2.2教育与政治 2.3教育与文化 第3章:教育与社会过程(6学时) 3.1教育与社会变迁 3.2教育与社会流动 第4章:学校组织的社会学分析(6学时)4.1学校组织的性质 4.2学校组织的结构 4.3学校组织的文化 4.4学校组织的取向 第5章:班级的社会学分析(9学时)5.1西方班级社会学理论概述 5.2班级的社会结构和功能 5.3班级的新观念 第6章:课堂教学的社会学分析(6学时)6.1影响课堂教学的社会学因素 6.2课堂教学中的社会文化 第7章:课程的社会学分析(9学时)7.1课程内容 7.2课程授受 7.3课程结构 7.4课程评价 第8章:教育机会均等探析(6学时)8.1教育机会均等概述 8.2阻碍教育机会均等的因素分析 8.3教育机会均等实践的审视 七、研讨问题

《童年的消逝》读书报告

是谁模糊了童年的概念? ——《童年的消逝》读书报告 摘要: 本文是阅读《童年的消逝》一书后撰写的读书报告,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引言部分主要是选择此书作为阅读对象的原因阐述;第二部分主要是根据本书最主要的两个部分“童年的发明”以及“童年的消逝”,首先简洁概括两部分的内容,其次对于两部分中的一些重点内容结合个人理解;最后一个部分,即阅读本文后,结合本人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感受,撰写个人的思考与感想。 关键词:童年概念羞耻心信息传播方式 引言 严格说来,这是我第一次看非常学术的书籍,还是偏人文类的学术书籍。 本书的作者,尼尔·波兹曼,是世界上著名的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实际上,我之所以从推荐书目中一眼相中了这本书,也是因为作者那本大名鼎鼎如雷贯耳的《娱乐致死》。这本《童年的消逝》,某种程度上也被称为是《娱乐致死》的阐述版。 在看的过程中,我有很多不适应,比如说作者知识丰富,大量运用历史学,人口学数据,针对论题,进行大段大段的前后原因的逻辑梳理,作为曾经的理科生,我往往看了后面的果,忘了前面的因,因此看的很辛苦。 不过,当我看完,回顾其中作者对于“童年的消逝”这一独具创新的论题的阐述,感觉像是跟着一位大师渡过一段漫长的历史长河,我意识到自己收获颇丰。也许写完这份读书笔记以后,我并不记得太多其中的观点,但是这本书最大的意义在于它促使我观察,促使我对于周围一些司空见惯的事物进行思考,思考它们的来龙去脉,思考它们背后的意义。而有什么比人的思考更为重要呢? 1童年的发明 书本的第一部分是“童年的发明”。主要论述的是“童年”这个概念,它最初的源头在哪里。作者,作为一位欧美学者的视角来看,人类最初的文明当中,童年这个概念是没有的,或者说起初,童年这个概念并不需要存在。 古希腊文明当中,童年是一个特别的年龄分类,但是古希腊人却对童年很少关注。在古希腊文中,“儿童”和“青少年”这两个词含混不清。 之后的罗马人针对童年的概念,把握了其中关键的一点,作者把这点概括为这样一句话:没有高度发展的羞耻心,童年便不可能存在。也就是说,童年,或者说长大成人的标志就是开始有了羞耻心。儿童天生具有模仿能力,羞耻心的发展使得儿童对于所接受的事物开始有了判断和甄别能力。 而到了中世纪,孩子身处的世界主要以口语来交流,没有独立的童年世界,也没有分离机构将它们与成人世界分开。可以说,中世纪是将童年这个概念扼杀了。作者对中世纪童年概念缺失的分析实际上也是开始意识到童年的概念,它的出现和消逝,似乎与信息传播的方式有很大的联系。 文艺复兴之后,随着活字印刷的发明和普及,信息传播的途径发生改变,文

福师《教育社会学》在线作业二满分答案

2017秋福师《教育社会学》在线作业二满分答案 试卷总分:100 测试时间:-- 一、单选题(共20道试题,共40分。) 1.()是社会成员对教师职业的意义、价值、声誉的综合评价 A. 教师义务 B. 教师职业声望 C. 教师专业地位 D. 教师权利 满分:2分 2.下列不属于对失范行为的教育控制方法是() A. 提高行为性成本 B. 提高物质性成本 C. 提高心理惩处成本 D. 树立新的德育观念 满分:2分 3.现代教育体系越制度化,教育的()功能和社会化功能之间的因果联系就越强,也是现代社会的根本制度体系。这使得知识的学习便具有了合法化的意义,也加强了教育的社会化功能的合法性。 A. 分配 B. 规范 C. 制度 D. 文化 满分:2分 4.鲁杰认为,教育社会学主要研究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的教育。 A. 特殊 B. 普通 C. 个别 D. 一般 满分:2分 5.()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要素由于各自的变迁速度差异而造成的文化整合与平衡遭到破坏的现象 A. 文化失调 B. 情绪失调 C. 行为失调 D. 认知失调 满分:2分 6.()是教师关于怎样教书、育人的一种综合认识,包括对自己角色的观点、对教育工作的认识、对所传授知识的认识、对学生本性以及他们如何学习的识别等内容

A. 教师的自我概念 B. 学生的自我概念 C. 教师对学生的认识 D. 学生对教师的认识 满分:2分 7.()是教育制度所具有的文化要素。例如,校徽、校旗、校服等象征着学校的性质、地位和功能 A. 教育规范系统 B. 教育设备 C. 象征的标识 D. 教育组织和人事系统 满分:2分 8.()犯罪学家西塞朗姆布罗索认为犯罪、越轨是因遗传而在生物学上变态的结果,会在面部特征上有所显露 A. 意大利 B. 德国 C. 英国 D. 美国 满分:2分 9.()从广义上讲,是对社会生产和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社会矛盾。狭义上说是在社会变迁过程中,因各种社会关系失调乃至冲突,致使人的正常生活和社会进步发生障碍,引起人们普遍注意,并需依靠社会力量予以解决的问题 A. 教育问题 B. 政治问题 C. 经济问题 D. 社会问题 满分:2分 10.在班级形成之初,()往往是形成群体的主因 A. 任务 B. 座位 C. 熟悉程度 D. 性别 满分:2分 11.社会转型的基础是()的转型,并必然引发教育制度变迁。 A. 文化体制 B. 教育体制 C. 政治体制 D. 经济体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