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我国资源约束趋紧

面对我国资源约束趋紧
面对我国资源约束趋紧

面对我国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我们必须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创新实践,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新要求,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理性选择。

第一,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是我们充分认识自然规律及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成果。

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超越工业文明的新型文明境界,是在对工业文明带来严重生态安全进行深刻反思基础上逐步形成和正在积极推动的一种文明形态,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形态。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创造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经济奇迹,积累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也饱尝了高增长带来的苦果:能源紧张、资源短缺、生态退化、环境恶化、气候变化、灾害频发。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样,“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面对生态领域的这些挑战,人们重新认识到,人类与自然是平等的,人类不是自然的奴隶,人类也不是自然的上帝。在开发自然、利用自然中,人类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人类的行为方式应该符合自然规律。因此,我们必须摒弃人定胜天的思维方式和作法,充分认识自然规律及人与自然关系,按照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在生产力布局、城镇化发展、重大项目建设中都要充分考虑自然条件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

第二,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是坚持科学发展的鲜活实践。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永恒主题,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始终抓住发展这个战略要务,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各项建设事业取得了辉煌成就。诚然,我们在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比如,改革触及深层次矛盾,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统筹兼顾各方利益难度加大,资源和环境约束加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繁重等等。对此,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决不能有丝毫动摇。因此,我们要牢牢扭住“科学发展”这个主题,紧紧抓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个主线,始终围绕“五位一体”这个总体布局,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努力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文明型社会,奋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第三,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是为人民群众谋福祉的生动诠释。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指导方针,也是实际工作中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

展全过程,实现“五位一体”协调发展,正是践行以人为本理念的重要体现。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是,长期以来,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粗放型生产方式仍未根本改变,导致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水土流失面积扩大、江河湖泊受到污染,草原逐渐退化等等。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既有利于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促进科学发展,又有利于增强经济发展后劲、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生动诠释。

第四,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其中,可持续发展,就是指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当前,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要求我们既要做好资源环境等方面相对独立的工作,更要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各层面,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领域进行全面转变、深刻变革,把生态文明的理念、原则、目标等深刻融入和全面贯穿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各方面和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具体而言,既要加快经济发展,建设物质文明,又要推动政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既要建设经济强国,又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既要金山银山,建设实力中国,又要绿水青山,建设美丽中国。只有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才是真正的科学发展,才能建设美丽中国,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如何融入国家建设全过程?

俞海夏光杨小明尚素娟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国家建设全过程,有何现实意义?有哪些途径?如何创新体制机制?本版特刊发专家文章,以期对读者有所启发。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实现国家未来发展这一重大战略目标和要求,对于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和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同时也迫切需要探索将生态文明融入国家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的有效途径以及创新的机制和体制。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国家建设全过程的重大现实意义

■阅读提示

这是党治国执政理念的丰富和升华;是科学发展观在环保领域的具体体现和落实;将极大地推动环境保护融入国家发展综合决策。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国家建设全过程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是党治国执政理念的丰富和升华

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实质上是提高党在管理资源环境等问题上的执政能力和执政绩效,关系到党的执政合法性基础是否牢固。

过去,党的执政合法性基础主要来自于物质文明的发展,主要是看执政党能否改善人民生活。后来,党的执政理念体系中先后增加了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发展的要求,主要是看执政党是否改善了人们的精神境界,提高了人民的政治权利。现在,党进一步把生态文明纳入执政理念体系,主要是看执政党是否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的目标。这一进程深刻地反映出党正日益走向成熟。

二、是科学发展观在环保领域的具体体现和落实

科学发展观在资源、环境、生态等领域的具体反映就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党的十八大明确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对生态文明建设认识和实践的不断深化和升华,直接反映了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本质要求。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环保工作者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实践者和引领者。把提高生态文明水平作为环境保护的主题,在全局层面上使科学发展观在环境保护领域得到了具体化和深刻化。

三、将极大地推动环境保护融入国家发展综合决策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综合性问题,涉及政府各部门和社会各领域,需要统筹协调多个部门和利益主体,特别是需要在各领域、各部门和各地区的发展决策中将环境保护作为决策依据和因素之一。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本质上明确了环境保护要突破在经济发展之外开展环境管理的状况,要将环境保护深刻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决策和实施过程之中。这将为环境保护事业大发展和大繁荣提供有力的政治保障,创造空前的机遇和条件。

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国家建设全过程的途径

■阅读提示

要强化党和国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政治领导力;大力推动经济绿色转型,实现绿色发展;建立公民社会,创新社会管理模式;将生态文明等重要的生态价值观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环保部门要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主力军和主阵地作用

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政策落实和具体化到相关领域。

一、政治领域:强化党和国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政治领导力

进一步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领导力,以强有力的政治领导力保障生态文明政策创新,是目前的紧迫需要。生态文明建设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将触碰各种利益主体,如果没有一种超越各种利益主体之上的政治领导力,生态文明建设政策创新将难以有本质上的突破。要发挥党强大的动员能力,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生态文明理念,强化各级执政者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识。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优先领域,建立党总揽生态文明大局、全体群众广泛参与的建设氛围。

加强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核心领导作用,强化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科学决策作用。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议题作为党中央决策的重大问题,给生态文明建设指明未来发展方向。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等一系列重大决策的执行力度,将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责任制作为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

增加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立法监督问责职能。各级人大要将各地的生态文明建设议题作为当年的重点讨论议题,制定地方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制度。同时,要加强监督,对政府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工作进行跟踪监督,保证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政治协商、参政议政的重要内容。强化政协对生态文明工作的监督职能,保证涉及生态文明的重大国家预算和工程方案都经过政协和人大审议程序。通过专门的委员会设立有针对性的调研题目,在更大范围内集思广益,充分发挥政协作用。形成全社会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局面,促进政协在组织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会议和活动上发挥积极作用。

二、经济领域:大力推动经济绿色转型,实现绿色发展

推动经济绿色转型、实现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在经济领域的核心体现。实现绿色发展,需要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产业布局,淘汰落后产能,提升产业技术水平,促进经济结构转型。

积极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立足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发展,把调整经济结构作为主线,促使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工业带动和数量扩张带动,向三次产业协同带动和结构优化升级带动转变。要把节能减排作为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坚决抑制高耗能、高排放产业增长,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正确处理经济增长速度与节能减排的关系,使经济发展建立在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环境的基础上。

调整产业结构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严格控制高能耗、高排放产业发展;制定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加快传统资源型产业升级和转型,积极培育和引导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新型服务业等产业发展;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将环保产业作为促进绿色发展的突破口之一。加大政府环保投入、推进环保科技攻关、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力量,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技术装备、服务管理、工程设计、施工运营等。大力推进环境服务体系建设,推动环保需求产业化;突破自主创新瓶颈,提升环保产业技术装备水平。

三、社会领域:建立公民社会,创新社会管理模式

将公民环境权明确确立在宪法中,提高公众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参与程度,使社会公众成为生态文明建设主体。

第一,将公民环境权明确确立在宪法中,并在相关条文中具体规定,对包括环境使用权、环境知情权、环境参与权和环境请求权等具体内容做出具体、明确的规定,加大公众对政府环境保护工作的监督力度。第二,完善环境管理信息公开制度。在环境保护法中对环境管理信息公开的范围和内容做出明确规定,并且是扩大化的规定。信息公开在包括有关环保的特别法中要有明确规定,通过法律手段赋予公众监督环境管理信息公开的权利以及对不能实现此权利的救济途径。第三,健全环境立法听证制度。完善立法听证程序规则,并使之具体化;扩大环境立法听证的范围。第四,完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扩大环境行政诉讼中原告的范围;调整现存的诉讼模式,选择公众诉讼模式,使任何公众都可以对损害或者可能损害环境的行政行为提起诉讼,建立和完善环境保护有奖举报制度。第五,建立和发展我国非政府环境保护团体的制度。同时,加强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宣传和权利意识教育,使环境意识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一种自觉行为。

四、文化领域:将生态文明等重要的生态价值观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逐步完善建设生态文明的道德文化制度,形成广泛、持久的社会意识形态,将生态价值观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执政观、

政绩观。将生态价值观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中。大力促进生态文化研究与实践,推进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成熟与完善。

加强环境文化宣传教育,建立良好的环境文化发展机制;加强媒体宣传机制,创造环境文化社会氛围;依靠社会力量开展环境文化建设;借鉴西方环境文化理念,加强国际环境文化交流与合作。倡导绿色消费文化,培育生态消费意识。规范绿色产品标准,鼓励企业绿色生产,为消费者绿色消费提供更大的绿色市场。

五、环境领域:以提高生态文明水平为主题,以加快建设“两型”社会为主线,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主力军和主阵地作用

环保部门建设生态文明,要以提高生态文明水平为主题,以加快建设“两型”社会为主线,即环保工作要突破在经济发展之外从事环境管理的状况,深刻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决策和实施过程之中。要高举生态文明大旗,争当建设生态文明的引领者、实践者、主力军和主阵地。建设“两型”社会核心就是以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要求去规范、引导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相当于对环境保护的一个重大授权,要求其承担起对整个社会的使命。

通过一系列的环境保护手段来优化经济发展水平。继续严格执法监督,持续开展环评专项行动;提高环境准入门槛,不让高污染、高耗能产业成为未来地方发展的隐患,为地方经济长远发展留足空间。进一步推进污染减排,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倡导节能减排,完善相关的激励约束机制。

中国矿产资源特点

安全管理编号:LX-FS-A28240 中国矿产资源特点 In the daily work environment, plan the important work to be done in the future, and require the personnel to jointly abide by the corresponding procedures and code of conduct, so that the overall behavior or activity reaches the specified standard 编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A4打印/ 新修订/ 完整/ 内容可编辑

中国矿产资源特点 使用说明:本安全管理资料适用于日常工作环境中对安全相关工作进行具有统筹性,导向性的规划,并要求相关人员共同遵守对应的办事规程与行动准则,使整体行为或活动达到或超越规定的标准。资料内容可按真实状况进行条款调整,套用时请仔细阅读。 (一)能源矿产资源中国能源矿产资源比较丰富,但结构不理想,煤炭资源比重偏大,石油、天然气资源相对较少。煤炭资源的特点是:蕴藏量大,但勘探程度低;煤种齐全,但肥瘦不均,优质炼焦用煤和无烟煤储量不多;分布广泛,但储量风度悬殊,东少西多,北丰南贫;资源赋存东深西浅,露采煤炭不多,且主要为褐煤;煤层中共伴生矿产多。油气资源的特点是:石油资源量大,是世界可采资源量大于150亿吨的10个国家之一;资源的探明程度低,陆上探明石油地质储量仅占全部资源的1/5,近海海域的探明程度更低;分布比较集中,大于10万平方

我国矿产资源利用的未来发展趋势展望.

我国矿产资源利用的未来发展趋势展望发布时间:2014-04-08 15:35:41来源:中国产业洞察网 矿产资源是重要的非可再生自然资源,是国家经济建设的基础物质材料,其保证程度关系到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发展和国家安全。我国是世界上矿产资源种类齐全、储量丰富的少数国家之一。据统计,我国90%以上的能源、80%以上的工业原料、70%以上的农业生产原料都来自矿产资源。目前,我国已发现171种矿产,探明有储量的矿产168种,已探明矿产资源储量潜在价值约占世界矿产总价值的14.6%,居世界第3位。然而,我国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58%,列世界第53位。面对国民经济建设的巨大需求,我国矿产资源储量严重不足。 经济快速增长下我国矿产危机日益明显,当前面临着严峻的形式,主要表现有:①我国矿产资源需求量很大,已探明的主要矿产严重短缺;②矿产资源利用率不高,矿业开发造成的环境问题突出。为了缓解我国矿产资源需求和环境压力,矿产资源高效清洁利用成为亟需发展的重要技术方向。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矿产资源利用的现状,指出了矿产资源高效清洁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总结了近十年来我国主要矿产资源在高效清洁利用领域取得的进展及主要技术突破;最后,对矿产资源高效清洁利用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1、矿产资源利用现状 我国矿产资源具有以下主要特点:(1)矿产分布不均,优势矿产大多用量不大,而一些重要的支柱性矿产多为短缺或探明储量不足,需要长期依赖进口。(2)贫矿多富矿少:低品位难选冶矿石所占比例大,如我国铁矿石平均品位为33.5%,比世界平均水平低10个百分点以上;锰矿平均品位仅22%,离世界商品矿石工业标准(48%)相差甚远;铜矿平均品位仅为0.87%;磷矿平均品位仅16.95%;铝土矿几乎全为一水硬铝石,分离提取难度很大[9]。(3)大型-超大型矿床少、中-小型矿床多:以铜矿为例,我国迄今发现的铜矿产地90 0余处,其中大型-超大型矿床仅占3%,中型矿床占9%,小型矿床多达88%。(4)单一矿种的矿床少,共生矿床多,据统计我国的共、伴生矿床约占已探明矿产储量的80%。目前,全国开发利用的139个矿种,有87种矿产部分或全部来源于共、伴生矿产资源。鉴于我国矿产资源“三多三少”的特征,加上认识和技术上的不足,我国矿产资源高效清洁利用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 (1)综合利用意识淡薄,综合利用率低 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对矿业的粗放式经营,人们大多对我国的矿产资源情况缺乏正确的认识,综合利用意识淡薄,矿山企业盲目开采,对共(伴)生矿物及尾矿等不利用或利用率很低。据统计,我国矿产资源总回收率和共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平均分别仅为30%和35%左右,比国际先进水平低20%;我国金属矿山尾矿的综合利用率仅为约10%,远低于发达国家60%的利用率;我国工业“三废”综合利用率总体偏低,如粉煤灰的利用率为48%,煤矸石为38%。在品种上,我国综合利用的矿种只占可以开展综合利用矿种总数的50%左右。在数量上,我国铜铅锌矿产伴生金属冶炼回收率平均为50%左右,发达国家平均在80%以上,相

山西省主要矿产资源及特点

百度文库> 专业文献/行业资料> 地质/水利 下载文档 收藏 山西省主要矿产资源及特点 介绍了山西省主要矿产资源及特点 山西省主要矿产资源及特点薛克勤二O一一年一月十六日主要内 容 ? ? ? ? ? ? ? 一、矿产资源概念及分类二、山西省主要矿产资源及分布三、山西省主要矿产资源特点四、矿产资源的形成过程五、山西省找矿方向及潜力六、我局在全省地质找矿中的作用七、全局地质工作任务一、矿产资源概念及分类(一)、矿产资源概念:产于地壳中能被国民经济利用的天然矿物资源。 ? 如何区分岩石与矿产? ? 唯一的标准就是国家规定的“工业指标”,一般的工业指标主要包括品位、可采厚度、夹石剔除厚度、有害组分含量。如铜矿一般要求工业品位为0.5%,可采厚度为1米,夹石剔除厚度2米。不同矿产工业指标不一致。 ? ? (二)、矿产资源分类 ? (1)根据用途分为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燃料矿产三大类、16类。 ? 金属矿产是指从中提取金属元素的矿产; ? 非金属矿产是指提取非金属原料或直接利用的非金矿矿产; ? 燃料矿产是指可作为燃料的可燃性有机矿产。金属矿产分别6小类:黑色金属(铁、锰、钒、钛等);有色金属(铜、铅、锌、镁、铝等);贵金属(金、银、铂族元素);稀有金属(铌、钽、锂、锶、铷);稀土金属矿产(钇、镧、铈、镨、钕等16种元素);分散元素(锗、镓、铟等)。 ? 然料矿产分为3小类;固体可然有机岩矿产(煤、泥炭、油页岩等);气体可然矿产(天然气、煤层气等);液体可燃矿产(石油)。 ? ? 非金属矿产分7小类:冶金辅助原料矿产(萤石、白云岩、石灰岩);化工及肥料原料(磷灰石、黄铁矿、钾盐等);工业制造原料(石墨、金刚石、云母、石棉、刚玉等);压电及光学原料(压电石英、光学石英、冰洲石等);陶瓷及玻璃工业原料;建筑及水泥材料(砂石、礴石、浮石、石膏、花岗岩等);宝玉石及工艺美术材料(玉石、水晶等)。(2)根据成因分类分为内生矿产和外生矿产两大类,内生矿产进一步分为;岩浆熔离矿床、接触交代矿床、热液矿床、变质矿床; ? 外生矿产进一步分为:风化矿床、沉积矿床。 ? ? ? 二、山西省主要矿产资源及分布 ? ? (一)、主要矿产资源及分布山西省主要矿产有煤、铝、铁、铜、金红石、金、银、冶镁白云岩、水泥灰岩、含钾岩石等。 ? ? 金红石产于代县碾子沟一带。金矿主要产于繁峙义兴寨及中条山的铜矿中。 ? 银矿主要产于灵丘的太白维山地区。 ? 冶镁白云岩和水泥灰岩分布广泛。 ? 含钾岩石主要产于临县紫金山。 ? 煤主要分布于六大煤盆地。 ? 铝土矿分布在煤盆地周边,集中分布在河东煤田北中部和霍西煤盆地边部。 ? 铁矿主要分布于五台-恒山以及太行山中段、临汾地区的塔儿山-二峰山地区。 ? (二)全省主要矿产查明的资源储量 ? 截止2007年底,全省累计查明资源储量:煤2701亿吨(其中保有2688.15亿吨),铁 40.42亿吨(其中保有37.77亿吨),金红石TiO2 139万吨,铜矿391.56万吨(其中保有291.08万吨),铝土矿10.15亿吨(其中保有9.98亿吨),金107.45吨(其中保有 74.10 吨),银2764吨(其中保有1665.8

中国矿产资源开发现状综述

中国矿产资源开发现状综述 姓名:班级:学号: 摘要:矿业是人类从事生产劳动古老的领域之一。矿业的发展与扩大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与进步产生了巨大的、无可替代的促进作用。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有95%以上的能源、80%以上的工业原料、70%以上的农业生产资料、30%以上的工农业用水均来自矿产资源,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矿产资源是人类的生命基石。人类使用矿产资源历史悠久,中国至少在50万年以前就开始利用矿产资源,矿产资源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矿产资源是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物质基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离不开矿产资源的快速稳定的供给。我国虽然是个矿产资源大国,但是我国人口基数大,而且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对矿产资源的依赖仍然很大。我们一定要做好国家矿产资源的宏观预测调控,健全制度,完善法规,转变观念,坚决关闭小矿业,加快技术进步,树立精品意识,实施全球资源战略,开发、利用、保护好我国现有的矿产资源,提高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实现“矿业强国”,并最终保证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矿业开发,矿业分布与存储,矿业现状,矿业可持续发展 1.中国矿产资源储存分布情况 中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矿产资源种类较齐全的、矿产自给程度较高的国家之一。资源总量大,一部分矿种(矿组)的储量名列世界前茅或首位。中国现在已经发现171中矿产资源、其中已经查明储存量的有158种,其中能源矿产10种,金属矿产54种,水气矿产3种。面前已经拥有矿产地18000处,大中型的矿产有7000余处,是世界第三大矿产资源国。而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58%,居第53位,个别矿种甚至居世界百位之后。 1.1 富矿少,贫矿多。 我国矿产资源,贫富矿兼有,而以贫矿居多,品位低,不能直接供冶炼和化工利用,而矿石在采选过程中,浪费也很严重。开采时采富弃贫,使矿石品位下降,富矿越来越少,选别时技术落后,富集率低,并形成大量尾矿,无法合理利用。 1.2 地区分布不平衡。 我国的煤炭贮量中,山西省占1/4,内蒙古自治区占1/5,而南方很少。石油也存在这种北多南少的状况,大庆、辽河、华北、胜利等几大油田都集中在北方,有色金属则是南多北少,如钨、锰、镍、铅、锌矿等。这种资源分布与生产力布局的不相匹配,长期形成了北煤南调、西煤东运的局面,大大提高了矿产开发的成本。[1] 1.3 共生、伴生矿床多,单一矿床少。 中国80%左右的有色矿床中都有共伴生元素,其中尤以铝、铜、铅、锌矿产多。而且不少矿石嵌布粒度细,结构构造复杂。中国有色矿产资源中,虽然共伴生元素多,若能搞好综合回收,可以提高矿山的综合经济效益,同时由于矿石组份复杂,势必造成选冶难度大、建设投资和生产经营成本高的现状。

系统资源约束理论与区域发展研究

系统资源约束理论与区域发展研究 赵建华 三峡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 摘 要:系统资源约束理论,把传统的资源约束扩展到以资源与市场双约束为主的系统资源约束,形成资源约束研究的新视角,揭示了“逻辑蒂克模型”与“马尔萨斯模型”和“零增长模型”的内在联系,使“逻辑蒂克模型”在解释经济方面更有灵活性,有助于模拟现实经济系统的复杂发展特征,从而对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提出更科学的决策。本文介绍了该理论主要理论成果,并针对后三峡工程时代的湖北宜昌科学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系统资源约束理论 逻辑蒂克模型 宜昌发展 1 引言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在资源与市场双重约束为主的系统资源约束条件下实现了长期增长,同时带来了发展能力、利益分配不均衡等一系列问题。为了深入探讨区域经济发展机制问题,我们承接并完成了相关课题研究1,提出系统资源约束理论。并在揭示经济系统发展特征时,通过数学推导证明了“逻辑蒂克增长” 模型与“马尔萨斯增长模型”和“零增长模型”之间的内在关系:即后两者是前者的特殊形式。除了自然资源、经济资源及人力资源等传统资源,我们把市场容量也当作一种稀缺资源加以考虑,从而全面揭示资源产业在资源和市场双重约束下的发展规律,探索区域经济发展约束机制,约束传导、约束突破规律,应用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实施效果比较理想。限于篇幅,本文主要介绍系统资源约束理论的数学表达:逻辑蒂克模型的演化及引用。 2 “逻辑蒂克曲线”的演化及其经济学分析 逻辑蒂克(Logistic)函数,也被称为生长曲线函数,由美国生物学家和人口统计学家珀尔(R.Pearl)和利德(J.reed)(1920)首先在生物繁殖研究中发现,后被广泛应用于生物生长过程和人口预测研究。棉花主茎生长曲线(江西农学院,1960)、鸡在胚胎与孵出后期的生长曲线(Sussman,1962)、双小核草履虫(Paramecium aurelia)的生长曲线(G?F?Gause,1934),均呈现出食物(营养)约束条件下的逻辑蒂克曲线型增长特征。各种生物(个体)的生长均按逻辑蒂克规律增长(李博,杨持,林鹏等,2000)[1]。逻辑蒂克函数在经济系统中也有相当广泛的应用。该函数在电信市场、新技术新产品市场、人口增长等领域的研究体现了很好的应用价值。 逻辑蒂克方程源自细菌培养的一个的试验:恒温条件下,在有固定营养量的培养基上培养细菌,起初细菌数量少,细菌密度增长不大,随着时间推移,细菌密度快速上升,达到拐点之后,细菌密度减速上升,最后趋向饱和密度。这时,新分裂的细菌由于营养量减少而变少,经过多次分裂繁殖的老细菌死亡率上升,新裂殖的细菌以死亡的细菌为食物, 1江西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系统资源约束理论与江西城乡经济可持续发展》(05yj70)。该成果于2008年3月通过湖北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评审,结论为:国内领先。 作者简介:赵建华(1966-),云南大理白族人,中国地质大学资源产业经济学博士,三峡大学经济学学科带头人,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系统资源约束理论,项目质量管理,资源开发与区域发展。Email:buterfly_zjh@https://www.360docs.net/doc/d511625511.html,.

我国矿产资源的基本特征

我国矿产资源的基本特征 一、种类多,资源总量丰富 我国幅员辽阔,地质条件复杂,矿藏资源丰富。到目前为止已发现的矿藏已达160余种,世界上已发现的矿种我们基本上都有,我国是世界上矿种比较齐全、配套程度较高,储量也很丰富的少数国家之一。在已发现的160多种矿藏中,已有148种初步探明了储量。针对本世纪末下世纪初(2000年和2020年)国民经济发展战略目标,依据矿藏资源的储量、质量和找矿的远景与技术条件,对40种重要矿藏进行评估,按资源保证程度可分为四个类级: 第一类级,储量丰富,自给有余,有部分可供出口的计19种,它们是:煤、钨、锡、钼、稀土、盐、石墨、萤石、菱镁矿、重晶石、滑石、石膏、高岭土、硅藻石、澎润土、硅灰石、水泥灰石、玻璃硅质原料和石材。 第二类级,可基本满足需要,但也有缺口的,计11种,它们是:铁、锰、铅、锌、铝、镍、硫、磷、铀、石棉和海泡石等,其中铁矿缺口较大。 第三类级,有一定资源潜力,但可供规划用的探明储量缺口较大,它们是:石油、天然气、铜、金、银等5种(这些矿种的潜在储量仍然很大,据估测,石油的探明储量只占储量的19%,天然气只占2%,煤也只占三分之一。) 第四类级,探明储量不足,资源远景不明的计5种,它们是铬、铂(族)、金刚石、硼、钾盐等。 二、多数一类矿藏富矿少,贫矿多,选矿难度大 我国铁矿石缺口较大,不是因为储量少(我国铁矿探明储量几近500亿吨,居世界前列),主要是因为品位>50%的富矿仅占2.3%,95%以上的储量均为平均品位33%上下的中低品位矿石。我国铜矿的探明储量已达5900余万吨,亦位居世界前列,但品位>1%的富矿仅占35%,加上伴生组分多,大大增加了选冶的难度和费用。论储量,我国铝土矿也很丰富,但矿床类型主要属一水型的硬铝矿石,二氧化硅含量大,品位低,铝、硅比值>7的富矿仅占27%,<5的贫品位矿石占38%,亦增加了选冶的难度和成本。其它如磷矿、锰矿都有类似特点。在已探明的储量中,贫品位的磷占44%。贫、杂、难选的锰占94%。 三、共生矿床多,矿石组分复杂 由于许多成矿元素,如亲铜元素、亲石元素以及介于二者之间的过度性元素,其地球化学性质均具有近似性,在成矿过程中常常形成共生、伴生矿床,使矿石矿物组分变得十分复杂。这种由多种成矿元素组合而成的

我国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

我国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 我国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是推进我国能源可持续利用最为重要的工作方向,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需要矿产企业、综合利用观念以及基础化的资源保护工作等方面相互配合,才能够整体上促进我国综合利用效果突出。那么,基于这一方面而言,针对现今我国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现状进行分析,以此提出相关的改进对策,为促进我国取得良好的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效果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 标签: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现状分析;对策建议 就我国矿产资源的存在现状进行分析,能够发现我国矿产资源的总体储存量比较大,但是贫矿多,富矿少,众所周知矿产资源本身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资源,现今开采多一点,则意味着将来的实际运用将会少一点。但是,对于一个国家的长远发展,尤其是我国在竭力的促进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前提下,矿产资源作为重要的能源利用之一,必须能够在当前矿产资源利用的基础上,创新综合利用的途径和方法,以此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降低资源的浪费现象的出现。 1、我国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现状分析 当前,我国矿产资源在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就我国而言,已经发现的矿产种类数量达到172种,而且80%的矿产其储存量已经被探明。总体上而言,我国矿产资源的种类总体上可以划分为能源、金属、非金属以及水汽等矿产资源,这些矿产唔的存在形式不同,所以实际开发利用的方法也是不同的。但是相同的则是我国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力图能够将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和工程科学建设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此外,则是矿产资源在综合利用的过程中,较为重要的则是矿产资源的二次利用,二次矿产资源的利用主要是围绕第一次矿产资源开采和选矿利用工作完成后,对于周围存在的废石、煤矸石、选矿废水、尾矿、废气等各种废弃物运用相关的技术进行二次使用,实现废弃物的充分使用,有效的降低了矿产资源的利用率。矿产资源的二次利用,能够在资源经济与管理手段充分使用的基础上,减少对资源开采周围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系统的破坏,就目前的应用而言,资源的二次利用是价值开发较大的资源综合使用方式之一。 2、我国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存在的问题 2.1资源保护力度仍需加强,产业形势严峻 当前,我国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的过程中,面临的一个突出的问题则是我国矿产资源开发生产的相关企业普遍存在着急需促进自身船业结构升级的现状。这主要是,我国矿产资源在全力资源市场中价格竞争力本身是比较弱的,而且在现今全球产能总体过剩的条件下,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价值出现跌落的问题。而且,当前我国矿产资源相关的工业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矿产企业的竞争力交托,而且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对于矿产资源能源的需求量也是比较大的,

我国矿产资源安全现状

我国矿产资源安全现状 矿产资源(Mineral Resource)泛指由地质作用形成于地壳中以固态、液态和气态形式存在,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自然资源,包括:石油、天然气、煤炭等能源资源;铁、锰、铬等黑色金属矿产;铜、铅、锌、钴、镍等有色金属矿产;金、银、铂、钯等贵金属矿产;铀、镭、钍等放射性金属矿产;铊、铟、镧、铈等稀有金属矿产;菱镁矿、滑石等冶金辅助矿产;钾盐、硫、磷等化工矿产;高岭石、膨润土、蒙脱石等非金属材料矿石;各种石料、石灰岩、石膏、石棉等建筑材料矿产;红宝石、蓝宝石、翡翠、玛瑙等宝玉石矿产和地下水(热)资源等。 矿产资源为人类提供了95%以上的能源来源,80%以上的工业原料,70%以上的农业生产资料(王安建,王高尚,2002),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但是,由于矿产资源的地质属性,其在世界各国、各地区的分布是不均衡的,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也是有限的。 产资源的分布与特点 目前,全球已经发现矿产资源200余种。根据王安建等同志的观点(王安建、王高尚,2002),矿产资源空间分布受地质规律控制。液态和气态的石油、天然气主要分布在大型沉积盆地内,铁、铜、铝等金属矿产主要分布在造山带中,煤则兼有之。具体分布与特点如下。 (一)矿产资源的全球分布 截止2000年底,全球石油剩余探明可采储量为1421亿吨,各地区储量及其所占世界份额差别很大。人口不足世界3%、仅占全球陆地面积4.21%的中东地区石油储量为925亿吨,占世界储量的65%,是世界所有其他地区石油储量总和的近两倍、亚太地区的15倍和西欧地区的37倍。尽管前苏联地区、非洲、北美和南美洲也分布着相当数量的石油,但其储量仅分别相当于中东地区的1/7至1/11。全球现有石油资源空间分布的极其不均衡是其自然属性的体现,是地球演化过程中自然地质作用的结果。 与石油相比,天然气的地区分布相对均衡一些。2000年底,世界天然气剩余探明可采储量为150万亿立方米。前苏联占世界总量的37.75%,中东地区与之相当,接近世界总量的35%,居第二。亚太地区、西欧地区、非洲、北美和南美洲储量变化在5.2至11.1万亿立方米之间,不足世界总量的28%。 全球煤炭资源空间分布较为普遍。2000年底,全球剩余探明可采储量为9842亿吨。其中,亚太地区、前苏联地区和北美洲储量相近,分别占世界总储量的29.7%、26.1%和23.4%。西欧地区分布1220亿吨,占世界总量的12.4%;非洲和南美洲较少,中东地区几乎没有煤炭。 铁矿床遍及世界各地,空间上主要分布在东欧-前苏联、亚太和南美地区。2000年底全球剩余探明铁矿储量(含铁量)723.5亿吨,其中东欧-前苏联地区和亚太地区,分别占世界铁矿储量的45.6%和31.2%。南美、北美和西欧分别占世界的8%、5.8%和6.5%,中东地区和非洲地区匮乏。

试论当前形势下如何促进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

试论当前形势下如何促进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 矿产资源是是一种稀缺的、不可再生的耗竭性资源,它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一个国家的综合治理国力,而且也是一个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而我国矿产资源矿产资源日益短缺,参与全球资源竞争的能力低存在,开发利用率低、环境问题突出等资源现状,使我们不得不思考如何促进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 标签:矿产资源现状可持续发展 0引言 我国矿产储量的潜在总值居世界前列,但人均占有量却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58%,居全球第53位。我国的优势矿产主要是用量不大的矿种,而用量大的矿产储量却相对不足,结构性矛盾突出;且贫矿资源比重偏大,经济可利用的资源储量少;资源分布与生产力布局不匹配。 1当前我国矿产资源面临现状 有研究表明,人均矿产资源的消费量与同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关,工业化阶段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矿产资源快速消费时期。我国自90年代初期开始进入经济快速增长时期,目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对资源的需求量显著增加,使得矿产资源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地位越发重要。这也导致矿产供需关系异常复杂,矿产供需矛盾已经日益尖锐,主要集中体现在产量增长超过储量增长,消费增长超过产量增长,一些比较重要的矿产品进口量急剧增加,矿产资源储量的整体保证度急剧下降。 2現阶段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存在问题 2.1我国矿产资源的特点是 “三多”“两少”“一难”。即贫矿多、中小型矿床多、共伴生矿床多,富矿少、大型超大型矿床少,开发利用难。我国有稀土、钨等优势矿种富集,但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支柱性矿产比如铁、锰、铜、锌、铝、等矿产,或难选矿多,或贫矿多,铁矿石的平均品位仅为33.5%,比全球平均水平低约10%,而国外一些主要铁矿生产国如巴西和俄罗斯等,其不经选矿品位就达62%的商业矿品位。我国铜矿平均品位仅约0.87%,其中含铜1%以上的矿石储量只有35.9%。 2.2人均占有量少,保障程度低 我国有多种矿产资源的成矿条件,拥有种类繁多的矿产资源,矿产储量总价值仅次于美国及前苏联,位居第三,占全世界的14.64%,但人均仅为世界水平的1/2。我国重要的矿产资源储量不足,人均少,保障程度低,我们铜、铝只有

矿产资源的特点

老师,各位同学大家下午好!今天我很幸运很荣幸的作为第一组为你们讲解矿产资源的特点 讲课之前呢,先让我们来看一组图片。 这就是前阵子闹得沸沸扬扬的云南曲靖陆良铬渣乱排放事件。对你们应该不陌生吧。 对于我国对矿渣的处理我只能呵呵了。 其他不多说了,我们进入主题吧。 什么是矿产资源? 说矿产资源之前我们得先提一下自然资源,因为矿产资源是其一种 地球上一切有生命和无生命的“天赐之物”,对人类是有用的,或者在合理的技术、经济与社会环境下对人类是有用的天然产出的资源,都称为自然资源。自然资源包括土地、森林、瀑布、河流、水产、能源、矿产等。 自然资源: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定义:“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由此我们引出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mineral resources): 定义1: 由地质成矿作用形成的有用矿物或有用元素的含量达到具有工业利用价 值的,呈固态、液态或气态赋存于地壳内的自然资源。 应用学科: 地理学(一级学科);资源地理学(二级学科) 定义2: 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在当前和可预见将来的技术条件下,具有开发利用价 值的、呈固态、液态和气态的自然矿物。 应用学科: 资源科技(一级学科);矿产资源学(二级学科) 矿产资源的特点(character of mineral resources) 矿产资源作为自然资源的一部分,具有不同于其他自然资源的特点,只有正 确认识矿产资源的特殊性,才能更有效、更合理地开发利用矿产资源。 定义: 矿产资源作为天然的生产要素本身所固有的、以及作为人类社会经济系统有机组成部分,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所展示的基本特性,即矿产资源的不可再生性、综合性、分布不均匀性、隐蔽性及成分复杂多变性等。 应用学科: 资源科技(一级学科);矿产资源学(二级学科) 不可再生性: 矿产资源是有限的,一旦被开采之后,在人类历史的相对短暂时期内,绝大多数不可能再自然生长出来,因此,我们必须采取保护的方针,有计划地、合理地开采利用,以发挥其最大经济效益。

河南省矿产资源供给形势及对策建议

河南省矿产资源形势及对策建议 21世纪是我国处于大量消耗矿产资源支撑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河南是全国人口大省、矿业大省,今后20年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阶段,对各类矿产资源的利用规模将持续扩大,对矿产资源的需求总量将不断增加,矿产品供需矛盾将进一步加剧,矿产资源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保证能力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地质勘查工作与矿业密切相关,互为因果,是矿业发展的早期阶段,矿产资源供需紧张的问题是地质勘查工作多年积累矛盾在后续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上的必然反映。显然,地质勘查工作的健康持续发展,可有效改善矿业结构不合理现象,为解决我省资源、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问题提供新的动力。 一、矿产资源供给形势分析 (一)矿产资源现状 截止2001年底,我省已发现矿产126种(含亚种为154种),探明储量73种(含亚种81种),矿产地2002处。其中大型矿床155处,中型矿床257处,小型矿床527处,大中型水源地53处;能源矿产地299处,金属矿产地981处,非金属及其它矿产地722处。矿产资源保有储量居全国首位的有钼矿、蓝晶石、天然碱、珍珠岩等7种,居第二位的有红柱石、耐火粘土等6种,居第三位的有铝土矿、水泥用大理岩等5种,居4至10位的有晶质石墨、水泥用灰岩、金、石油、锑、煤、天然气、银、铁等31种。查明全省地下水可采资源量191亿立方米。探明矿产潜在经济价值按1990年价格计算达1.5万亿元,按1993年价格计算,则达3万亿元人民币以上,在全国居第十二位。

我省矿产资源特点是矿种齐全,配套较好,具有鲜明的地域分布特点。中—北部地区集中分布着支柱性优势能源矿产煤炭—高耗能铝粘土矿—冶金、建材、化工类非金属矿产组合,可实现综合勘查,互补性开发,形成配套的产业链;南—中部耐火材料矿产有高铝粘土—高铝三石(蓝晶石、夕线石、红柱石)—石墨系列,可形成配套的高级耐火材料资源基地;西—南部山区是贵金属和有色金属矿产集中区,可实现资源的接替勘查与开发;东—北部平原蕴藏着丰富的煤、油气、地热、二氧化碳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已成为新的资源基地。 (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截止2001年底,全省共有8974个各种经济性质的矿山企业,其中国有限额以上采选业664个,其他经济类型矿山(点)8310个;71万人从事矿业生产,已开发利用矿产79种,年开采矿石量2.1019亿吨,原油562.07万吨,天然气6.05亿立方米。全部国有及限额以上矿产采选企业完成工业产值372.52亿元,工业增加值180.19亿元;矿产原料加工制品完成工业产值1481.20亿元,工业增加值452.87亿元。矿业及其后续加工业总产值占省全部国有及限额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47.54%,其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例为54.84%,对省国内生产总值的直接贡献率为12.3%。 在矿产采选业产值构成中,煤炭采选业占41.24%,石油、天然气开采业占33.98%,金、银及有色金属矿产采选业占19.17%,非金属矿产采选业占4.81%,黑色金属矿产采选业占0.8%。在矿产原料加工制品业产值构成中,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占23.66%,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占16.86%,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占12.60%,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占11%,能源矿产加工业占10.48%,煤电及供热占25.09%,煤气生产供应业占0.3%。

我国主要矿产开采利用状况

我国主要矿产开采利用状况 对我国十八种大宗矿产开发利用状况作了调查。这十八种矿产是煤、铁、锰、铬、铜、铅、锌、钨、锡、钼、锑、铝土矿、镍、金、稀土、硫、磷钾,结合国土资源部主要金属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战略研究的成果作了分析。这十八种大宗矿产开采利用状况分析,完全可以反映我国矿产开采利用状况。 (一)煤炭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国和消费国,煤炭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基础作用和支柱作用。我国正在成为煤炭出口大国。我国煤炭资源丰富,分布广泛,煤炭品种齐全,可以支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据华诚金属网()了解,我国煤炭资源总量10142亿吨,保有储量1292亿吨,基础储量5949亿吨,资源量2901亿吨(均为1999年资料,下同),位居世界第三位。晋、陕、蒙三省区占全国的65%,经济发达的东部十省市仅占7.8%。按煤种分,低变质烟煤34%,中变质烟煤33.2%,贫煤、无烟煤18.8%,褐煤14%。我国煤矿遍布全国,相对集中于山西,陕西、内蒙、河南、河北、山东、辽宁、黑龙江、贵州、安徽等省区。重要的矿山有大同,乌海、准葛尔、石咀山、太原、潞安、平顶山、铜川、开滦、兖州、阜新、抚顺、铁岭、鹤岗、七台河、双鸭山、鸡西、淮北、淮南、六盘水、阳泉、平朔等。现有矿山35751个(2000年统计数,下同),其中大型143个,中型373个,从业人员444.1万人,占全国矿业从业人数的46.0%,占了矿业的半壁江山,。产煤10.15亿吨。我国的煤矿呈典型的二元结构,一方面是大型的国有矿,一方面是众多的民营地方小矿山。受煤炭赋存条件的制约,我国仅有16处重点露天煤矿,生产能力5280万吨,年产3458万吨,仅占全国煤产量3%,大大低于主要产煤国家40%露天矿的比例。九五期间,由于科技进步和采煤机械化程度提高,原煤年产量超过千万吨的特大型企业17个,占全国原煤总产量的22.7%,生产集中度有所提高。近年来,我国煤炭出口量稳步增长,2000年出口5884万吨,占世界煤炭贸易份额的12%。 (二)铁矿 钢铁是国民经济重要基础材料,2001年我国钢产量1.49亿吨,为世界第一位。我国铁矿石资源丰富,分布广泛,但贫矿多,富矿少,共伴生组份多,与澳大利亚、巴西、南非、印度的富矿相比,缺乏成本竞争优势,需要长期从国外进口铁矿石。 我国铁矿石保有储量119.48亿吨,基础储量211.76亿吨,资源总量456.38亿吨。居世界5-6位。其中品位大于55%的铁矿石仅占3.2%。

我国矿产资源的特点

我国矿产资源的特点 矿产资源是一种十分重要的非可再生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它既是人们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又是极其重要的社会生产资料。据统计,当今我国95%以上的能源和80%以上的工业原料都取自于矿产资源。 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矿产勘查工作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为国家探明了大批矿产资源,基本上保证了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矿产资源总量丰富、矿种比较齐全的少数几个资源大国之一。与此同时,我国矿产开发利用也成绩斐然,目前已成为世界矿业大国之一,全国年矿石总产量为50亿吨,其中国有生产矿山开发利用的矿种数为150个,年产矿石量约为20亿吨(不含石油、天然气);非国有小型矿山开发利用的(亚)矿种数为179个,年产矿石量约30亿吨。原油产量为1.67亿吨。我国原油、煤炭、水泥、粗钢、磷矿、硫铁矿10种有色金属产量已跃居世界前列。我国固体矿产开发的总规模已居世界第二位。 经过多年的发展,总体上我国的矿产资源既有优势,也有劣势。其基本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矿产资源总量丰富、品种齐全,但人均占有量少。 截至2005年底,我国已发现了171种矿产,查明有资源储量的矿产159种,其中:能源矿产10种,金属矿产54种,非金属矿产92种,水气矿产3种。已发现矿床、矿点20多万处,其中有查明资源储量的矿产地1.8万余处。煤、稀土、钨、锡、钽、钒、锑、菱镁矿、钛、萤石、重晶石、石墨、膨润土、滑石、芒硝、石膏等20多种矿产,无论在数量上或质量上都具有明显的优势,有较强的国际竞争能力。但是我国人均矿产资源拥有量少,仅为世界人均的58%,列世界第53位。 (二)大多矿产资源质量差,国际竞争力弱。 与国外主要矿产资源国相比,我国矿产资源的质量很不理想。考虑矿石品位、矿石类型、矿石的选冶性能等综合因素,我国金矿、钾盐、石油、铅矿、锌矿的质量为中等;煤炭、铁矿、锰矿、铜矿、铝土矿、硫矿、磷矿的质量处于最差地位。从总体上讲,我国大宗矿产,特别是短缺矿产的质量较差,在国际市场中竞争力较弱,制约其开发利用。 (三)一些重要矿产短缺或探明储量不足。 我国石油、天然气、铁矿、锰矿、铬铁矿、铜矿、铝土矿、钾盐等重要矿产短缺或探明储量不足,这些重要矿产的消费对国外资源的依赖程度比较大,2006年我国石油消费对进口的依赖程度已经达到47.3%。 (四)成分复杂的共(伴)生矿多,大大增加了开发利用的技术。 据统计,我国有80多种矿产是共(伴)生矿,以有色金属最为普遍。例如,铅锌矿中共(伴)

中国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中国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80年代以来,我国海洋经济稳步发展,尤其是进入90年代后,海洋产业发展迅速,海洋经济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达20%以上。海洋水产业总产值达1445.27亿元,占海洋产业总产值的50.6%;海洋油气业总产值212.74亿元,占海洋产业总产值的7.5%;海洋盐业总产值为45.5亿元,占1. 5%;沿海造船业总产值达193.84亿元,占6.8%;海洋交通运输业的总产值达5 40.6亿元,占18.9%;滨海旅游业收入达419.75亿元,占14.7%。 1.海洋水产业 我国海洋捕捞是传统产业。这些传统经济鱼类由于我国近海的过度捕捞,一些名贵的鱼种如大黄鱼、小黄鱼、带鱼和墨鱼等的捕捞量急剧下降,资源衰退严重。不仅产量大幅度减少,而且质量也普遍下降,个体日趋小型化、低龄化,劣质鱼比重不断增加。沿海贝类资源也因过度采捕而呈衰减趋势,如辽东湾的毛蚶资源量,1975年为53万吨,1983年还不足4万吨。 2.海洋油气业 我国陆架区海域面积达200多万平方公里,其中含油气盆地面积近100万平方公里,共有大中型新生代沉积盆地16个。我国自60年代以来在海上进行了大量油气资源勘探工作,尤其是1979年引进外资和勘探技术以来,海上石油勘探和开发工作有了长足的发展。1990年底,累计完成地震测线59万公里,钻探井250多口。1980年我国开发的海洋油气田仅5个,年产石油16.57万吨,1995年海洋石油年产量已达927.5万吨,1998年达到1631万吨。我国海洋天然气产量从1993年的2.89亿立方米,到1998年猛增至38.6亿立方米。 90年代以来,我国海洋油气业得到迅猛发展,这与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和我国多年来海洋油气勘探工作所取得的巨大成绩是分不开 3.海洋运输业 我国现有大、中、小型商港160多个。这些港口大体上分为两类:一类是海湾港,

浅析约束理论

约束理论浅析 摘要:本文主要是对约束理论的基本概念、基本要点,对企业的约束、三项衡量指标进行 了论述,主要论述了鼓—缓冲器—绳子,并提出了五步法和约束理论的思维过程和TOC的 基本原则。 关键词:约束理论瓶颈资源思维过程鼓—缓冲器—绳子 引言:以色列物理学家Eliyahu M.Goldratt在其1986年合著出版的《目标》一书中,最早介绍了约束理论(Theory of constraints,TOC)在生产制造业环境下的运用。之后,随着思维流程(Thinking Process,TP)、产出会计(Throughput Accounting,TA)、关键链(CriticalChain,CC)以及可行远景(Viable Vision,VV)等一系列基本概念、思想方法与技术工具的相继提出,约束理论已经在西方各国得到比较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通用电器(GE)、福特电器和伯利恒钢铁公司等企业的应用都取得了令人兴奋的成果;约束理论已经逐步囊括了企业生产经营中的生产计划与控制、市场营销、资金运用以及新产品开发等主要组成部分,从单一的生产计划方法发展成为一套用于复杂系统分析与性能持续改进的管理哲理。 一、约束理论的基本概念 按照美国生产及库存管理协会(APICS)给出的定,约束理论(Theory of Constraints,TOC),又称为约束管理(Constraints Management,CM),是由Goldratt博士创的管理思想,它“把企业在实现其目标的过程中现存的或者潜伏的制约因素称为‘约束’(Constraint)或瓶颈(Bottleneck),通过逐个识别和消除这些‘约束’,使得企业的改进方向与策略明确化,从而达到帮助企业更有效地实现其目标的目的”。 二、约束理论的基本要点 戈德拉特创立约束理论的目的是想找出各种条件下生产的内在规律,寻求一种分析经营生产问题的科学逻辑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TOC强调必须把企业看成是一个系 统,从整体效益出发来考虑和处理问题。 TOC的基本要点如下: (1) 企业的目标。企业是一个系统,系统要有一个目标。戈德瓦特在他的《The Goal》一书中阐述了TOC的企业最终目标就是:在当前和今后为企业获得更多的利润(to make money now and in the future)。这就要求企业的行为不仅仅要考虑当前的利益,还必须有保持企业持续增长的战略眼光。 (2) 一切妨碍企业实现整体目标的因素都是约束,按照意大利经济学家帕拉图(Vifredo Pareto)的原理,对系统有重大影响的往往是少数几个约束,为数不多,但至少有一个。约束有各种类型,不仅有物质型的,如市场、物料、能力、资金等,而且还有非物质型的,如后勤及质量保证体系、企业文化和管理体制、规章制度、员工行为规范和工作态度等等。以上这些,也可称为策略性约束。约束也可以按企业内部的(如各种资源、企业规章制度)和企业外部的(如市场、政府法规)来区分。约束会由于企业具体情况不同、产品搭配组合和产量不同,在不同的

中国矿产资源形势与对策

中国矿产资源形势与对策 胡经国 矿产资源是国家经济建设的物质基础,是国力强弱的重要标志。目前,中国95%的能源、75%~80%的工业原材料,都取自矿产资源。矿产资源的保证程度必然制约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中国矿产资源的形势日趋严峻。其主要特点是:矿产资源总量丰富,而人均占有量很小;现有矿产储量对于国民经济发展的保证程度不高。 中国矿产资源总量丰富。近40年来,已发现各类矿产162种,探明储量的矿产有148种。其中,60多种矿产的储量比较丰富;25种重要矿产探明储量居世界前列;40种主要矿产储量的潜在价值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美国和前苏联。近10年来,45种主要矿产中,有13种矿产探明储量为前30年的总和,有16种矿产探明储量的年增长速度高于前30年。例如,石油探明储量为前30年的102%,天然气为127%,黄金储量也增加了很多。现在,中国已成为矿种齐全、矿产资源总量丰富的资源大国之一。 具体而言,在能源矿产方面,煤炭探明储量已达到8000多亿吨。预测煤炭资源总量为40000亿吨。探明了多个巨型煤田(其中,神户煤田储量达1000多亿吨);特别是东部煤田的新发现(山东巨野煤田储量达50亿吨)具有较大的经济意义。煤炭年产量从解放前的3000多万吨增加到了9亿多吨,以9.3%的平均速度递增。从资源前景看,中国煤炭工业发展的资源需求是有保证的。 在金属矿产方面,铁矿探明储量已达到500多亿吨。依靠国内矿产资源建立了一系列钢铁基地,年产钢达5900万吨,居世界第四位。有色金属矿产资源丰富,拥有一批大型和特大型有色金属矿床。钨、锡、汞、锑、钼、铋、镁、钒、钛、稀土、锂等矿产的探明储量具有明显的优势,不仅可以自足,而且可以出口,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有的有色金属矿产虽然目前产量不高,但是资源很丰富,若发挥其优势,则在国际上将占有重要地位。贵金属矿产勘探也有重大突破,找到了一批大型金矿床和独立银矿床。 在非金属矿产方面,已发现非金属矿产110种。其中,78种探明了工业储量,60种已开发利用。70年代以来,矽线石、海泡石、凹凸棒石粘土、伊利石、黄粘土(含针铁矿粘土)、天青石、粉石英等,也都发现了工业矿床。 总之,中国的煤、钨、锡、钼、铅、锌、锑、汞、铋、锂、稀土、钒、钛、磷、硫铁矿、砷、菱镁矿、石棉、石墨、石膏、膨润土、滑石、萤石、重晶石等矿产的探明储量居世界前列。铜、铝、硼、叶腊石、岩盐、明矾石和其它建筑材料矿产,在世界上也占有重要的

浅析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对策

浅析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对策 摘要: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国民经济的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量和 依赖程度与日俱增。而当前我国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却存在诸多问题,如矿产资 源勘探步伐跟不上开发利用的速度、违规开发、乱采滥挖现象严重、矿产资源开 发的不合理造成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等。上述问题严重妨碍了我国经济社会的 发展,本文就此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建议,如加快推进地质勘探工作的改革和发展、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合理规制开发行为等,以期为我国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 纳言献策。 关键词:矿产资源合理开发环境污染 矿产资源作为我国工业化进程中必不可少的能源支持,由于其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使 得对其利用率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程度,如何合理的利用和开发矿产资 源成为我们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课题。我国人口众多,自然资源丰富,矿产资源储量位 居世界前列,但人均拥有量却不容乐观,并且随着国民经济迅速发展,我国对矿产资源的依 赖日益加剧,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经济快速发展之间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妥善处理二者之 间的关系也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不可回避的挑战。 一、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1、矿产资源勘探步伐跟不上开发利用的速度 矿产资源的勘探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而且存在很大的风险,从矿址的定位到对确 定的矿产地的调查评价、普查、详查,再到勘探提交可供开发的储量,是一个极为艰苦的探 索过程,而且成功率平均在百分之五以下。在这期间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如 此低的成功率和艰难的勘探过程,使得我国矿产资源勘探的进程缓慢。而长期以来,我国的 经济一直处于粗放式的发展方式,对矿产资源的依赖程度极高,而随着我国近年来经济的快 速发展,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对矿产资源的需求量与日俱增。由此,造成了矿产资源勘 探与开发利用速度不协调的局面。 2、违规开发、乱采滥挖现象严重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国家就矿产资源的开发提出了“有水快流”的口号,由此开启了 对矿产资源近乎疯狂的发掘、采挖历程,在这期间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矿山、矿区纷纷崛地 而起,分散的、小规模的、毫无章法的开采,造成了矿产资源开发消耗严重,大量优质资源 因开发的不合理、不科学而被破坏。矿区的环境也遭到严重的损害,尤其是对土地资源的破坏。另外,乱采滥挖还给安全生产造成了巨大的隐患,由于没有合乎规范的矿山开采设备, 透水、瓦斯爆炸等矿难事故时有发生,给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小 规模的违规开发还给正规的大矿开发造成了安全隐患,造成了大矿区开采效率的低下和浪费。 3、矿产资源开发的不合理造成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对矿产资源的开发本身就是一项破坏性极大的工程,如果不加以合理的开发,那么对当 地的资源环境会造成很大的破坏。而在全国范围内因矿产资源的开发造成了资源浪费和环境 污染的情况不在少数,我国矿产资源的平均总回收率仅有30% -50%,绝大部分矿山的综合利 用率指数达不到25%,对工业用矿废渣的利用率也仅有29%,如此低的回收率和综合利用率 势必会造成我国矿产资源的浪费。在环境方面,矿产的开发严重的破坏了地表环境,对矿区 周围整体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损害,矿山废石、废渣、废水的随意堆积排放既造成了耕地 资源的被占用破坏,还污染了当地环境。 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对策 1、加快推进地质勘探工作的改革和发展 因矿产资源属国家所有,所有以往矿产资源的勘探大多由国家来组织,而国家对矿产勘 探的垄断,严重的妨碍了社会力量参与到矿产勘探中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应推进地 质勘探工作的改革,推行地质勘探公益性和商业性双结合的勘探模式,充分发挥调动企业的 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公益性勘探,要着眼于全国性区域地质调查、地质灾害与环境调查、 海洋地质调查以及地学高新知识和前沿理论研究等为基本任务。并且,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