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联考流行病学基础 2

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联考流行病学基础 2
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联考流行病学基础 2

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联考流行病学基础-2

(总分:80.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B}}名词解释{{/B}}(总题数:5,分数:20.00)

1.感染谱(spectrum of infection)

(分数:4.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感染谱:宿主感染病原体后,可以呈现为程度不同的反应,从隐性感染直至致死性疾病,这种表现称为感染谱。)

解析:

2.动态人群(dynamic population)

(分数:4.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动态人群:是相对于固定队列而言的,即在某时期确定队列后,原有的队列成员可能不断退出,新的观察对象也可以随时加入。)

解析:

3.因果颠倒偏倚

(分数:4.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因果颠倒偏倚:有时暴露的发生很难判断是在疾病的前或后,尤其是当某病的早期表现未被及时发现或不易被发现时,更易将疾病引起的结果误认为是因。)

解析:

4.生态学谬误(ecological fallacy)

(分数:4.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生态学谬误:生态学研究中,生态学谬误是此类研究最主要的缺点。它是由于生态学研究是由各个不同个体“集合”而成的群体为观察和分析的单位,并存在混杂因素等原因而造成研究结果与真实情况的不符。)

解析:

5.分层随机分组(stratified randomization)

(分数:4.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分层随机分组:指按研究对象特征,即可能产生混杂作用的某些因素(如年龄、性别、种族、文化程度、居住条件等)先进行分层,然后在每层内随机地把研究对象分配到实验组和对照组。)

解析:

二、{{B}}填空题{{/B}}(总题数:10,分数:10.00)

6.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包括______、______、______。

(分数:1.00)

填空项1: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横断面调查监测生态学研究)

解析:

7.疾病在人群中的自然发生、发展规律,称为______。

(分数:1.00)

填空项1: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人群疾病自然史)

8.残疾失能指标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

(分数:1.00)

伤残调整寿命年)潜在减寿年数(正确答案:病残率1:__________________ 填空项.

解析:

9.实验流行病学研究的基本原则:______、______、______。

(分数:1.00)

填空项1: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对照的原则随机的原则盲法的原则)

解析:

10.因果推断的逻辑方法主要是归纳推理方法,它包括______法和______准则,以及概率性推广的______推理。(分数:1.00)

填空项1: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假设演绎 Mill 归纳统计)

解析:

11.病因推断原则的关联强度指标通常指病例对照研究中的______和队列研究中的______。

(分数:1.00)

填空项1: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OR(比值比) RR(相对危险度))

解析:

12.我国计划免疫工作主要内容是儿童基础免疫,主要预防接种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

(分数:1.00)

填空项1: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卡介苗脊髓灰质炎三价疫苗白百破混合制剂麻疹疫苗)

解析:

13.疾病的年龄分布出现差异主要与______、______和______等因素有关。

(分数:1.00)

填空项1: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人群免疫水平状况危险因子暴露的机会预防接种开展的情况)解析:

14.描述性研究在揭示 1的探索过程中是最基础的步骤。

(分数:1.00)

填空项1: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因果关系)

解析:

15.临床试验的研究对象是______,临床实验中应用最广的一种是______。

(分数:1.00)

填空项1: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病人临床随机对照试验)

解析:

三、{{B}}选择题{{/B}}(总题数:15,分数:30.00)

16.预防肠道传染病应采取以哪个环节为主的综合措施

?A.切断传播途径

?B.疫苗预防接种

?C.药物预防

?D.隔离接触者

?E.隔离带菌者

(分数:2.00)

A. √

B.

D.

E.

解析:

某因素和某疾病间联系强度的最好测量可借助于17.

?A.潜伏期

?B.传染期

?C.相对危险度

?D.整个人群的发病率

?E.以上都不是

(分数:2.00)

A.

B.

C. √

D.

E.

解析:

18.探讨在饮用水中加氟能否降低人群中龋齿患病率,哪种研究最宜使用 ?A.描述性研究

?B.病例对照研究

?C.生态学研究

?D.队列研究

?E.社区干预研究

(分数:2.00)

A.

B.

C.

D.

E. √

解析:

19.发病率的分子是一定期间内某暴露人口中某病的

?A.新发病例数

?B.现患某病的新旧病例数

?C.已感染者

?D.已患病例(旧病例)

?E.治愈者

(分数:2.00)

A. √

B.

C.

D.

解析:

甲、乙两地某病粗死亡率相等,经过年龄标化后,甲地标化死亡率高于乙地,原因可能是20. ?A.甲地老年人比重高于乙地

?B.甲地和乙地人群的年龄构成不同所致

?C.与年龄构成无关

?D.甲地诊断的准确率高

?E.甲地男性人口数高于乙地

(分数:2.00)

A.

B. √

C.

D.

E.

解析:

21.以下哪项能被称为与流行病学交叉的学科

?A.老年流行病学

?B.健康流行病学

?C.临床流行病学

?D.肿瘤流行病学

?E.灾害流行病学

(分数:2.00)

A.

B.

C. √

D.

E.

解析:

22.下列哪一种测量常用来计算某病发病率的分母

?A.期初人口数

?B.观察到的新病例数

?C.期末人口数

?D.期初人口数加期末人口数再除以2

?E.失访人数

(分数:2.00)

A.

B.

C.

D. √

E.

解析:

病原体生存、生长和繁殖的自然场所称为23.

?A.媒介生物

?B.宿主

?C.传染源

?D.疫源地

?E.污染物

(分数:2.00)

A.

B. √

C.

D.

E.

解析:

24.筛检试验的真实性是指

?A.重复多次试验获得相同结果的稳定程度

?B.试验结果中真正有无疾病的概率

?C.受试者的测定值与实际值的符合程度

?D.观察者对结果判断的一致程度

?E.诊断试验的随机误差

(分数:2.00)

A.

B.

C. √

D.

E.

解析:

25.假定某病的患病率为10‰,用某项灵敏度为80%的筛检试验检查1000人的人群,则漏诊人数为 ?A.99

?B.198

?C.2

?D.891

?E.107

(分数:2.00)

A.

B.

C. √

D.

E.

解析:

下列哪一项不是水平传播26.

?A.空气传播

?B.经水传播

?C.产前期从母亲到后代之间的传播

?D.经食物传播

?E.经媒介节肢动物传播

(分数:2.00)

A.

B.

C. √

D.

E.

解析:

27.现况研究进行分析确定的关系是

?A.因果联系

?B.间接联系

?C.虚假联系

?D.统计学联系

?E.直接联系

(分数:2.00)

A.

B.

C.

D. √

E.

解析:

28.分析性流行病学方法包括

?A.病例报告

?B.横断面研究

?C.生态学研究

?D.队列研究

?E.临床随机对照试验

(分数:2.00)

A.

B.

C.

D. √

E.

解析:

特异危险度是29.

?A.暴露组的发病率或死亡率与未暴露组的率之比

?B.暴露组的发病率或死亡率与未暴露组的率之差

?C.病例组有某因素的比例与对照组有该因素的比例之比

?D.病例组有某因素的比例与对照组有该因素的比例之差

?E.以上都不是

(分数:2.00)

A.

B. √

C.

D.

E.

解析:

30.某种新疗法可延长寿命,但不能治愈疾病,可能会出现

?A.该病发病率将增加

?B.该病发病率将减少

?C.该病患病率将增加

?D.该病患病率将减少

?E.该病发病率和患病率都减少

(分数:2.00)

A.

B.

C. √

D.

E.

解析:

四、{{B}}问答题{{/B}}(总题数:4,分数:20.00)

31.现场试验中人为干预措施应符合哪些条件?

(分数:5.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现场试验中人为干预措施应符合的基本原则有: (1)安全:这种措施应首先保证对人安全、无害。安全性的评价可基于动物实验、个别的人体试验及小规模的人群试验等资料,也可根据预试验的情况来确定。 (2)符合伦理:现场试验的研究对象是人群,所以必须考虑伦理问题。 (3)可接受性:影响可接受性的因素很多,如该措施的副作用、研究人员的态度、研究对象的文化水平,及对研究的认识等。 (4)简便易行:现场试验为大样本的人群研究,不易开展操作复杂的检测工作,加之经费、时间的限制,要求所实施的措施简便易行,通过短期培训即能掌握。 (5)经济:所实施措施的选择应本着有效、经济的原则,尽可能用较少费用获得较大的利益。)

解析:

32.简述流行病学面临的挑战和展望。

(分数:5.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流行病学面临的挑战和展望: (1)宏观与微观并举。 (2)传染病与非传染病并举。 (3)人群健康研究提上日程。 (4)发展应急流行病学。 (5)重视流行病学研究中的伦理学问题。 (6)强化流行病学在)

循证浪潮中的作用。.

解析:

33.疾病分布呈现周期性的原因是什么?周期间隔时间取决于哪些因素?

(分数:5.00)

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篇一: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1 总则 1.1 编制目的 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其危害,指导和规范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最大程度地减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公众健康造成的危害,保障公众身心健康与生命安全。 1.2 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内交通卫生检疫条例》和《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制定本预案。 1.3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级 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划分为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和一般(Ⅳ级)四级。其中,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 (1)肺鼠疫、肺炭疽在大、中城市发生并有扩散趋势,或肺鼠疫、肺炭疽疫情波及2个以上的省份,并有进一步扩散趋势。

(2)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并有扩散趋势。 (3)涉及多个省份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并有扩散趋势。 (4)发生新传染病或我国尚未发现的传染病发生或传入,并有扩散趋势,或发现我国已消灭的传染病重新流行。 (5)发生烈性病菌株、毒株、致病因子等丢失事件。 (6)周边以及与我国通航的国家和地区发生特大传染病疫情,并出现输入性病例,严重危及我国公共卫生安全的事件。 (7)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1.4 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身心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或社会安全等事件引起的严重影响公众身心健康的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 其他突发公共事件中涉及的应急医疗救援工作,另行制定有关预案。 1.5 工作原则 (1)预防为主,常备不懈。提高全社会对突发公共卫生

3.公共卫生监测与预警

公共卫生监测与预警 一、信息报告与管理要求 详见《卫生应急工作手册》页 附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 二、公共卫生监测 疾病监测是最基本地疾病预防和控制活动之一.任何一项有组织地公共卫生实践或疾病预防控制活动,从总体而言,都必然包括监测、干预(卫生服务或预防控制措施)以及卫生学(流行病学)研究三个组成部分.通过监测,可以描述疾病负担、早期识别疾病地暴发和流行、确定疾病防治重点、制定和评价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及其效果,并为深入研究提供线索,建立和验证研究假说.因此,有效地疾病预防和控制依赖于疾病监测.可以说,无论是全球还是一个国家,抑或是一个地区,如果缺乏良好地监测体系和监测工作,任何疾病地预防、控制项目都无法有效开展,更难以取得成功. 、疾病监测 疾病监测是指有计划地、连续地和系统地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疾病在人群中地发生及影响因素地相关数据,并及时将监测所获得地信息及时发送、反馈给相关地机构和人员,用于疾病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地制定、调整和评价. 这一定义反映了疾病监测地三个最基本地要素,即: ()连续、系统地收集相关疾病地数据和资料; ()汇总、分析、解释和评价所收集地数据和资料使之成为可用地信息; ()及时将监测信息发送给相关机构和人员,这些人员不仅应包括使用监测信息用于决策地机构和人员及处于监测系统中不同层次地参与者,还应将监测信息以一定地方式向公众发布. 上述三个要素中地任何一个要素地缺失都不能构成一个完整、有效地监测系统或监测活动. 、疾病监测地几个基本概念 ()被动监测()由责任报告人(如医务人员)按照既定地报告规范和程序向公共卫生机构(如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常规地报告传染病数据和资料,而报告接收单位被动接受报告地监测方式或监测系统,称为被动监测.我国地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即属于被动监测,这种监测方式地缺点是漏报较严重,报告地完整性差.

(4797本)流行病学基本原理复习资料

(4797动检本科)动物流行病 绪论 第一节流行病学的定义和简史 流行病学即意为“研究发生在人群中的事件的学问(OLOGY)”,可见就医学范畴而言,它是指研究人群中的疾病和健康问题的科学。 第二节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 (一)描述性研究 描述性研究又称描述流行病学,是观察法中的重要方法,是流行病学研究的基础,是通过观察详细记载疾病或健康状况按时间、地点、人群各种特征 (如年龄、性别、职业、民族等等)的分布特点。另外,通过描述性研究,将病例分布与某些因素的分布进行对比,根据其特点与差异,有可能对疾病病因提出假设,为进一步研究的提供线索。描述性研究又可分为以下几种研究方法: 1.病例报告 2.现况研究,又称现况调查、横断面调查等,现况调查又有普查、抽查和筛查几种形式; 2.纵向研究; 3.生态学研究 (二)分析性研究 分析性研究或叫分析流行病学。属于这类性质的研究主要有两种: 1.病例对照研究 2.队列研究 二、实验法 三、理论和方法的研究 (一)理论研究理论流行病学又称数学流行病学,是利用数学模型研究疾病流行的规律性,定量地反映病因、宿主和环境的各项因素对疾病发生的影响及其动态变化。 (二)流行病学方法研究流行病学不仅是一门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应用学科,也是一门医学方法学。随着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也对流行病学方法本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需要不断研究、发展和完善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

第三节流行病学研究的范围和内容 目前,流行病学在医学各领域的应用日益普及,流行病学的研究范围和内容日益扩大,目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描述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 二、探讨疾病的病因和流行病因素 三、用于临床诊断、治疗和估计预后 四、用于疾病的预防和控制 五、用于防制效果评价 第二章疾病的分布 疾病的分布是指疾病在不同地区(空间)、不同时间、不同人群(人间)的分布特征。在流行病学中简称“三间分布”。 第一节描述疾病分布的常用指标 一、死亡频率的测量 (一)死亡率(mortality rate) 死亡率是指某人群在一定期间内总死亡人数与该人群同期平均人口数之比。 某人群某年总死亡人数 死亡率= ×1000‰ 该人群同年平均人口数 上式中比例基数为千分率,有时用万分率(10000/万)或十万分率(100000/10万)。分母中同年平均人口数可用:①当地该年7月1日的调查人口数代替;或②当地年初人口数加年终人口数之和除以2。 (二)死亡专率(specific death rate) (三)调整死亡率(adjusted death rate) (四)婴儿死亡率(infant death rate) (五)新生儿死亡率(neonatal mortality rate) (六)超额死亡率(excess mortality rate) (七)累积死亡率(cumulative death rate) (八)病死率(fatality rate) 病死率表示一定时期内患某病的人群中因该病而死亡的频率。常以百分率表

公共卫生监测方案

区公共卫生监测方案 (出生、死亡监测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监测) 一、目的与内容 公共卫生监测是持续地、系统地收集分析资料,并对相关的资料进行解释,并把结果分送给疾病预防和控制的有关人员。通过收集公共卫生信息,了解人群的健康状况以及影响健康状况的因素,确定全区的主要卫生问题,并针对人群的主要卫生问题,通过采取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的干预措施和卫生发展战略,满足人民卫生服务要求,为制定和评价卫生规划提供依据。疾病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是直接影响疾病监测工作质量的关键。为保证监测工作质量,提高工作效率,特制定本方案。本方案主要包含出生、死亡、主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监测内容,伤害、牙病、精神病等监测内容待逐步完善后纳入监测系统。 二、职责与分工 1、区疾控中心: (1)负责辖区内统计资料的收集、整理、汇总、分析和上报; (2)负责对各辖区内上报资料的第二级审核,剔除重卡,做好督促和质量控制; (3)负责辖区内从事卫生监测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和技术指导,一年开展县级培训不少于2次; (4)召开监测工作会议、开展专项调查,检查工作进展情况。开展辖区工作会议一年4次,下监测点开展技术性指导每季不少于一次。根据省市要求开展专项调查; (5)向各医疗机构提供格式统一、规范的监测报告卡、登记册、统计报表等相关资料。 2、乡镇(街道)防保机构: (1)负责原始资料核查、初步统计,掌握辖区内人口出生、居民死亡情况,开展死因调查,以及主要慢性病资料收集;按时完成各种卡片的上报工作; (2)收集辖区内各医疗机构上报的出生、死亡、4种慢性病的疾病监测信息; (3)进行现场调查和处理。 3、辖区各医疗机构: 负责对本医院内报出的婴儿出生,死亡病例,冠心病急性事件、脑卒中、糖尿病、肿瘤发病等的原始卡片进行第一级质量审核、统计报告;审核无误后按月向区疾控中心上报出生、死亡及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卡片并登记。 三、监测报告程序及要求 (一)、人口、出生、死亡监测程序 1 监测对象 监测点内有常住户口的居民均为监测对象。采用一般人群监测,主动监测为主,与被动监测相结合的方式。 2 监测内容 2.1 医学人口学资料通过收集公安机关、统计局人口数或乡镇人口百岁表,掌握总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考试试题及答案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考试试题及答案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居民健康档案内容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健康体检)、(重点人群健康管理记录)和其他医疗卫生服务记录。 2、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的建档对象是(辖区内常住居民),包括 居住(半年)以上的户籍及非户籍居民。 3、农村地区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可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 相结合。 4、已建档居民到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复诊时,应持(居民健康档案信息卡),在调取其健康档案后,由接诊医生根据复诊情况,及时(更新)、(补充)相应记录 内容。 5、健康档案的建立要遵循(自愿)与(引导)相结合的原则, 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保护服务对象的(个人隐私) 6、体重指数=(体重kg)/(身高)的平方(m2) 7、健康教育中发放的印刷资料包括(健康教育折页)、(健康 教育处方)和(健康手册)等。 8、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制定健康教育年度工作计划,保证其(可操作性)和(可实施性) 9、完整的健康教育活动记录和资料,包括(文字)、(图片)、(影音文件)等,并存档保存,每年做好年度健康教育工作的(总结)(评价)。 10、健康教育要通俗易懂,并确保其(科学性)(时效性)。

11、新生儿出院(一周)后,医务人员到新生儿家中进行,同时进行(产后访视)。 12、新生儿满28天后,结合接种乙肝疫苗(第二针),在(乡 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随访。 13、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得到分娩医院转来产妇分娩信息后,应于(3―7)天内到产妇家中进行访视, 进行产褥期健康管理,加强母乳喂养和新生儿护理指导,同时进行(新生儿访视) 14、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机构要加强与村(居)委会、(妇联)(计生)等相关部门的联系,掌握辖区内孕产妇人口信息。 15、每年进行(1)次老年人健康管理,包括健康体检、健康咨 询指导和干预等。 16、预防接种服务对象是辖区内(0―6)岁儿童和(其他重点人群)。 17、工作人员应告知儿童监护人,受种者在接种后应留在留观室观察(30)分钟。 18、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对本单位内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场所、物品以及医疗废物,实施(消毒)和(无害化处理)。 19、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每年要提供至少(4)次面对面的随访。 20、随访包括预约患者到(门诊就诊)、(电话追踪)和(家庭访视)等方式。 21、正常人每天的标准食油量是(25)克,食盐量是(4—6)克。 22、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是有政府(购买)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具体实施的、全体居民均可(免费)享受的`服务。 23、某居民的腰围是2尺4寸,可换算成(80)厘米

流行病学原理和方法

流行病学原理和方法 一、A1 1、在炎热的夏季,下列何种化学物,经日光照射,可发生光化学烟雾 A、SiO2和CO2 B、CO2和H2S C、氮氧化物和烃类 D、ZnCl2 E、SO2 2、公共卫生监测系统的评价项哪项错误 A、敏感性 B、及时性 C、代表性 D、阳性预测值 E、准确性 3、下述公共卫生“健康相关问题的监测”的分类错误的是 A、出生缺陷监测 B、环境监测 C、药物不良反应监测 D、行为危险因素监测 E、高危病因监测 4、关于公共卫生下述哪项有误 A、公共卫生监测是制订、实施、评价疾病 B、确定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掌握其分布和趋势 C、查明原因,采取干预措施 D、评价干预措施效果 E、是判定试验阳性与阴性的界值,即确定某项指标的正常值 5、下述发表性偏倚的识别与控制最常用的方法是 A、线性回归法 B、秩相关检验 C、剪补法 D、失安全数 E、漏斗图 6、下述哪项不属于Meta分析的处理方法 A、亚组分析 B、多元回归模型 C、Meta回归 D、文献综述 E、混合效应模型来解释异质性的来源

7、系统评价的过程与步骤不包括 A、确立题目 B、收集文献 C、收集数据 D、解释结果 E、临床实践 8、2003年我国发生的非典型肺炎很快波及到许多个省市,这种发病情况称为 A、暴发 B、大流行 C、扩散 D、周期性流行 E、蔓延 9、对暴发疫情应采取何种措施 A、迅速查清传染源 B、严格传染源管理、疫区管理 C、开展“三管一灭”防止传播扩散 D、对密切接触者采样培养 E、以上全是 10、下述哪项不是疾病暴发的暴发调查的工作程序 A、暴发的核实 B、准备和组织人员、物质安排 C、现场调查 D、资料的整理 E、进行后效评价 11、某地区某种疾病的发病率明显超过历年的散发发病率水平,则认为该病 A、大流行 B、散发 C、有季节性 D、暴发 E、流行 12、疾病的时间分布特征,下列不对的是 A、短期波动 B、长期变异 C、季节性 D、周期性 E、长期波动 13、临床医生进行社区诊断时最常使用的流行病学调查方法是 A、暴发调查

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方案

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方案 寄语:下面是我们的为大家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方案,请大家参阅! 为推进我县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落实工作任务,加强项目管理,根据省卫生计生委和 __《 __**省**年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方案》(**卫基层字〔**〕39号)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制定**年度项目实施方案。 全县所有辖区内常住人口(包括在现居住地连续居住半年以上的流动人口和持有居住证的人口),按规定享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一)以乡(镇)为单位,居民健康档案规范化电子建档率达到75%以上,进一步提高档案使用率。 (二)以乡(镇)为单位,适龄儿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保持在90%以上,进一步加强流动儿童的接种工作。 (三)以乡(镇)为单位,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0-6岁儿童健康管理率均保持在85%以上。 (四)以乡(镇)为单位,孕产妇系统管理率保持在85%以上。

(五)以乡(镇)为单位,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保持在65%以上。 (六)以乡(镇)为单位,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管理率分别达到40%和35%以上,规范管理率分别达到50%以上。 (七)以乡(镇)为单位,严重精神障碍(原重性精神疾病,下同)患者筛查登记率不低于4‰,全县登记信息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1188人以上。按照“应管尽管”原则,将居家治疗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在知情同意的基础上纳入健康管理,在册管理率不低于80%,全县进行随访健康管理的患者人数达到832人。 (八)以乡(镇)为单位,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目标人群覆盖率保持在40%以上。 (九)以乡(镇)为单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卫生监督协管服务的比例达到95%以上。 (十)以乡(镇)为单位,报告发现的结核病患者(包括耐多药患者)管理率达到90%以上。

基本公共卫生培训小结

基本公共卫生培训小结 1、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培训小结 为了顺利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完成我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居民建档管理信息系统的工作任务,提高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我院于20XX年1月10日组织相关项目的有关医务人员及各卫生站负责人,就《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培训指导》、《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XX年版)》的内容进行了培训,现将培训情况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全员培训 为了保证这次培训效果,叶其兴院长召开班子专题会议,由温涛副院长负责组织实施,医院提前把培训日程及培训教材发放到负责相关项目的医务人员及各卫生站负责人,确保所有乡村医生都按时接受培训。 二、精心准备提高质量 为了保证这次培训质量,担任培训的人员认真准备,把培训内容制成课件,复印到学员人手一份进行授课。培训人员就各项服务规范的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流程、服务要求和考核指标做了详细讲解。许冠文主任重点对居民健康建档表格的填写及老年人健康管理,逐项进行了讲解,对容易出现错误的地方如血型、口腔、体质指数和腰臀围比值的计算、足背动脉搏动、老年人随访体检等内容进行了重点强调;王荣主任重点讲解了健康教育及学员对《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的了解;余日珍主任重点讲解了孕产妇保健常识;钟成祥主任重点讲解了糖尿病、高血压患者规范管理;黎法晓主任重点讲解了新生儿访视及儿童系统的管理和传染病报告的处理;罗荣展主任重点讲解了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服务规范。 三、现场模拟注重实效 培训结束后,参加培训的医院项目办医务人员及各乡村医生,现场进行模拟建档,相互为对方建一份合格健康档案。填表完成后,由授课人员逐人进行检查,对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指导。 通过这次培训,使所有乡村医生掌握了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的内容,能够正确填写居民健康档案,为在我镇顺利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更好地为广大居民的健康提供服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培训小结 为了顺利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提高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20XX 年6月1

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样本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一、目的: 1.1为提高XX项目在应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发生, 采取紧急措施, 做到有效应对, 特制订本预案。 二、范围: 2.1适用范围: 为XX项目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 生事件的危害, 最大限度保护客户的人身安全, 特 制定本预案。 2.2发布范围: 工程物业部、营运部。 三、名词解释: 3.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指在项目管理范围内突然发生, 造成或者 可能造成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 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它严重影响公众健康 的事件。

四、职责: 4.1应急小组组成: 组长: 总经办领导副组长: 工程物业部负责人、营运部负责人 组员: 工程物业部、营运部全体员工 非标准工作时间内由总值班经理担任应急处理小组负责人 4.2相关职责: 4.2.1应急小组组长、副组长负责组织落实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 案, 并对预案的适宜性进行审核, 负责紧急状态的应急准 备与响应的组织、监督工作。 4.2.2工程物业部客服组负责组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的培训, 具体培训工作由相关部门负责实施。 4.2.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紧急情况发生期间, 由应急副组长担任现 场总指挥, 负责对工程物业部人员及应急物资的统一调配, 工程物业部所属人员必须服从总指挥的指示与命令。 4.2.4安保组负责紧急状态下现场秩序指挥、财产安全的维护。 4.2.5工程部组负责紧急状态下设备设施的临时处理、控制与恢复工作。 4.2.6客服组负责紧急状态下对客户的通知工作。

五、作业内容; 5、规程要点 5.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与预警: 5.1.1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小组领导下, 工程物业部和营运 部应当建立和完善突发事件监测与预警系统。由各职能组 负责开展突发事件的日常监测, 并确保监测与预警系统 的正常运行, 并根据突发事件的类别, 制定监测计划, 科 学分析、综合评价监测数据。对早期发现的潜在隐患以 及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 应当按照规定程序和时限进行 报告。 5.2 信息分析通报与报告: 5.2.1物业部定期收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案例信息, 教育培训 值班人员, 加强责任心, 认真巡视检查各种设备。 5.2.2客服组人员在确认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 要及时将情 况报告应急小组组长、副组长及安保组负责人。 5.2.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完毕后, 客服组及时将事故情况上 报应急小组负责人。 5.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行动方案: 5.3.1物业部行动方案:

流行病学基本概念及调查研究方法资料整理

流行病学的基本概念及研究方法 第一部分流行病学基本概念 一、流行病学的定义及其诠释 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研究对象:人群 研究内容:疾病、伤害、健康 研究任务及工作深度:揭示现象、找出原因、提供措施 研究基本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数理法 二、流行病学研究的特征 1、群体特征; 2、以分布为起点的特征; 3、对比的特征; 4、概率统计的特征; 5、社会医学的特征; 6、预防为主的特征 三、常用疾病频率测量指标 1、发病指标:发病率、罹患率、续发率 2、死亡指标:死亡率、病死率、生存率 3、疾病负担指标:患病率、感染率、潜在减寿年数、伤残调整寿命年 四、疾病流行强度术语 1、散发; 2、爆发; 3、流行与大流行 五、流行病学中联系强度的概念及意义 1、相对危险度(RR值); 2、归因危险度(AR); 3、人群归因危险度(PAR); 4、比值比(OR值); 5、归因危险度百分比(AR%); 6、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PAR%); 7、标准化死亡比(SMR)

第二部分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一、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特点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是一种独特的宏观方法,是揉和了社会学和统计学的一种医学调查分析方法。它以医学知识为依据,利用观察和询问等手段来调查人群的疾病和健康状况,做出频率及分布的归纳、综合和分析,对结果给以恰当的解释,最后得出结论。是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特点表现为:(1)从人群的各种分布现象入手,将分布作为研究一切健康问题的起点; (2)具有相当的社会学调查和分析的成分; (3)贯穿着卫生统计学的思路、观点和手段(包括大数量的观点、概率的观点、对比分析、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判断); (4)依靠严密的逻辑思维、医学生物学上的合理性与统计学上的可能解释性对流行病学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二、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分类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类型见表1和表2。表1中是按设计类型划分的、常用的各种流行病学方法,它们是流行病学方法的主要部分和核心。表2是按实际工作性质和任务划分流行病学方法的类别,并非方法学的分类,只是表明在实际工作中的几种调研任务,这样划分便于了解和认识流行病学方法的全貌。这两方面的调研方法之间有密切联系和相互交织之处。例如,一次质量好的爆发调查中除横断面研究外,往往还可包含小规模的病例对照研究等。 表1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按设计类型 (3)生态学研究(相关研究) (4)探索性病例对照研究 (5)验证性病例对照研究 分析性研究(6)同时性队列研究 (7)历史性队列研究实验性研究(8)干预实验 理论性研究(9)流行病学模型研究表2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按工作性质分类) 病例(病家)调查 传染病 爆发调查 非传染病 现况调查 专题流行病学调查 动态观察

2020年某公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某公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一、目的 为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指导和规范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公司员工健康造成的危害,保障员工身心健康与生命安全,特制订本预案。 二、适用范围 本应急预案适用于公司内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公司员工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或突发社会安全等事件引起的严重影响员工健康的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 三、权责 3.1 公司总经理负责预案的分发,保证预案和实施程序每年进行审查和修订。 3.2 公司分管安全的领导负责应急人员培训的管理和演练。 3.3 公司所有员工都有义务执行本预案中各自的职责。 四、定义 重大传染病疫情是指某种传染病在短时间内发生、波及范围广泛,出现大量的病人或死亡病例,其发病率远远超过常年的发病率水平的情况。 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是指在短时间内,某个相对集中的区域内同时或者相继出现具有共同临床表现病人,且病例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又暂时不能明确诊断的疾病。 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是指由于食品污染和职业危害的原因而造成的人数众多或者伤亡较重的中毒事件。 五、内容描述 5.1 指导思想 5.1.1 以防为主,常备不懈 定期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险因素的调查,及时发现各类危险因素,制定并落实相应的监测预警和预防控制措施;普及卫生知识,提高员工自救、互救、避险、逃生技能,开展演练,提高员工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落实各项防范措施,做好人员、技术、物资和设备的应急储备工作。 5.1.2 快速反应,依法处置 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体系建设,提高员工对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识别和应急处理能力,做到早发现、早报告、及时正确处理;普及法律知识,加强执法监督,保证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措施依法得到严格执行。 5.1.3 群专结合,科学防控

流行病学知识点总结

流行病学知识点总结 一.三大研究的特点 (一)描述性研究 1.以观察为主要手段,不对研究对象采取任何的干预措施,仅通过观察,收集和分析相关数据,分析和总结研究对象的特点。 2.描述性研究中,开始时不设立对照组,暴露与结局的时序关系难以确定等原因,因果推断有局限性,但可作一些初步的比较性分析,为后续研究提供线索。 (二)分析性研究 1队列研究: (1)属于观察法:暴露不是人为给予的,不是随机分配的,而是研究之前客观存在的。(2)设立了对照组 (3)由因及果:一开始就确定了研究对象的暴露情况,在纵向前瞻观察其果。 (4)能确证暴露于结局的因果关系:先因后果且能计算结局的发生率,估计暴露人群发生某结局的危险程度,因而能判定因果关系。 2.病例对照研究: ①属于观察法; ②设立对照组; ③观察方向由果及因; ④不能确实证明暴露和疾病的因果关系。 (三)实验性研究(前瞻、干预、随机、) 1.属于前瞻性研究,干预在前,效应在后。 2.随机分组,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把研究对象分配到实验组或对照组,以控制研究中的混杂和偏倚。 3.具有均衡可比的对照组,实验流行病学研究对象均来自同一样本人群,其基本特征,自然暴露因素和预后因素应相似,这点与观察性研究不同。 类实验(quasi-experiment)在一些研究中,因为受实际条件限制不能随机分组或不能设立平行的对照组,这种研究称为类实验。 4.有人为施加的干预措施,这是与观察性研究的根本不同点。 二.优点与局限性 (一)病例对照研究 优点 1.特别适合于罕见病的研究,有时往往是唯一选择,因为病例对照研究不需要太多的研究对象。 2.省钱,省力,省时间,易于组织实施。 3.广泛探索病因的同时,还可应用与其他方面如疫苗免疫学效果的考核。 4.同时研究多种因素与某种疾病的联系,广泛探索病因。 5.对研究对象多无损害 局限性 1.不适合于人群中人群中暴露比例很低的因素,因为需要很大的样本量 2.选择研究对象时,难以避免选择偏倚。 3.获取既往信息时,难以避免回忆偏倚。 4.信息的真实性难以保证,暴露与疾病的先后顺序难以判断,因而论证因果关系的能力没有队列研究强。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施方案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实施方案 1 2020年4月19日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施方案 ,国家和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在原有基础上新增个别服务项目,扩大部分项目的服务对象和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补助标准,合理制定各项指标。为规范开展我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保障按时完成- 总的目标任务,依据《安徽省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实施意见》和新版服务规范相关内容与要求,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服务对象和内容在全县城乡范围内,对常住居民提供各项免费公共卫生服务。,我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包括:城乡居民健康档案建立与管理,健康教育,预防接种,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II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重性精神病患者管理,0-6岁儿童健康管理,孕产妇健康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等。其中儿童健康管理目标人群从0-3岁扩大到0-6岁,并增加口腔检查等服务内容,卫生监督协管为新增服务项目。 二、具体目标任务和执行时间 1、城乡居民健康档案建立与管理按全国统一标准,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慢性病等人群为重点,在自觉自愿基础上,为辖区内城乡常住人口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城市和农村地区应分别达到55%、35%。积极推进健康档案信息化建设,规范化电子档案建档率应达到50%,及时补充和完善健康档案,探索电子健康档案与电子病历之间的有效衔接,发挥健康档案在疾病控制和人群健康管理中的作用。 2、健康教育,经过增加健康教育服务内容,提高服务频次,向城乡居民提供健康教育和健康咨询服务,使城乡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知晓率分别达到82%、72%以上。 3、预防接种为全县所有适龄儿童免费提供国家免疫规划疫苗预防接种服务,逐步缩小城乡和地区间预防接种服务差距。,以街道、乡镇为单位应种儿童建证率应达到95%,所有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亦应达到95%以上。 4、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继续完善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监测报告与处理机制,要求各级医疗卫生机构按规程报告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依法监测辖区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分析、处理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指导医疗机构做好相应处理,保障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正常运行。卫生监督机构依法针对传染病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进行全程监督,保障各项处理措施依法落实到位。,要求全县法定传染病报告率≥100%,报告及时率≥100%,传染病报告准确率≥100%,重点传染病个案调查率≥100%,暴发疫情调查处理率达到100%。 5、0-6岁儿童健康管理免费向全县0-6岁儿童提供基本保健服务,增加口腔保健等服务内容和服务次数,提高儿童健康水平。,全县0-6岁儿童保健覆盖率城市应达到95%、农村达到65%,3岁以下儿童保健系统管理率应分别达到90%、60%。 6、孕产妇保健免费向全县孕产妇提供基本保健服务,提高妇女儿童健康水平,保障母婴平安。,全县孕产妇早孕建册率、保健覆盖率城市应达到95%、农村达到75%,系统管理率城乡应分别达到90%、70%,孕产妇保健服务满意度应达到80%以上。 7、老年人保健开展老年人保健工作,定期对城乡65岁以上老年人进行健康危险因素调查和一般体格检查,提供疾病预防、自我保健、伤害预防、生活能力自我评估和自救等健康指导,减少主要健康危险因素,有效预防和控制慢性病以及其它伤害。,老年人健康登记管

兽医公共卫生学

兽医公共卫生学 绪论 第一节兽医公共卫生学概念 兽医公共卫生学:是利用一切与人类和动物的健康问题有关的理论知识、实践活动和物质资源,研究生态平衡、环境污染、人兽共患病、动物防疫与检疫、动物性食品安全、实验动物比较医学及现代生物技术与人类健康之间的关系,从而为人类保健事业服务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 第二节兽医公共卫生学的内容 兽医以共卫生学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生态平衡与人类的健康: 1、生态平衡: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生物与环境之间,生物各种群之间,通过能流、物流、信息流的传递,达到了相互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处于动态平衡之中。 2、生态平衡的保持有赖于学习和掌握生态学业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现将生态学分为三个层次的分枝学科 1)宏观生态学:是以个体和群体为中心来研究个体和群体与环境关系的生态学,是一门研究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科学. 2)微生态学:是以单细胞为中心来研究单细胞与环境关系的生态学,是一门研究一切生物体与其环境的微生态平衡. 3)分子生态学:是以生物活性分子特别是核酸分子为中心来研究细胞内分子环境关系的生态学. 二、环境污染与人类的健康:

环境污染是当代环境问题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 三、人兽共患病的监测与控制: 人兽共患病是指那些在人类和脊椎动物之间自然传播的疾病和感染. 全世界已证实的人兽共患病有200多种,在公共卫生方面对人有重要意义的人兽共患病有90种,流行的主要人兽共患病有50余种, 四、动物防疫检疫与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2009公布). 第三节兽医公共卫生学的作用 一、在维护生态平衡和保护生活环境中发挥重要作用 1、人们在发展中不自觉的破坏生态平衡,造成环境污染和食物污染. 2、抗菌药物的研究、生产和使用,使微生态平衡受到破坏.因此,研 制、生产和推广应用微生态制剂,少用或不用抗生素,恢复人类和动物的微生态平衡,将是兽医公共学的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研究领域. 二、在人兽共患病的监测与控制中起主力军的作用 人兽共患病中的绝大多数疫病是经动物及动物产品传播给人的,所在控制和消灭人兽共患病的关键在于控制和消灭动物传染源. 三、通过动物防疫和检疫保障动物性食品安全 我国已加入WTO在动物及动物产品的国际贸易中我国也必须要遵守国际上通用的防疫和检疫规则,其中比较重要的有《国际动物卫生法典》、《实施卫生和动植物检疫的协定》(SPS协定)和《贸易技术壁垒协定》(TBT协

流行病学的评价标准

A1病因学研究证据的评价标准 一、真实性 1证据来自何种研究设计类型; 2研究对象是否明确定义,组间可比性如何;3随访时间是否足够以至于结局得以出现,应答率高低; 4研究结果是否满足病因推断标准。 (1)暴露是否先于结局存在; (2)关联是否存在剂量反应关系; (3)关联是否具有一致性; (4)关联是否具有可重复性 (5)关联是否具有生物学合理性; (6)关联是否具有可逆性; (7)实验室证据 (8)关联是否具有特异性。 二、重要性 5关联的强度的大小; 6关联强度的精确度高低。 三、适用性 7自己关注的人群与证据中研究对象是否差异性; 8自己关注的人群中该暴露因素的暴露比例。 A2循证医学对诊断性试验的评价原则一、诊断性试验是否具有真实性 1是否用盲法将诊断性试验与金标准作过独立的对比研究 2诊断性试验是否适当的疾病谱(spectrum) 3诊断性试验的检测结果是否会影响到金标准的实施 4若将该诊断性试验应用于另一组病例是否也具有同样的真实性 二、诊断性试验是否具有重要性 5通过该诊断性试验能否正确诊断或鉴别该患者有无特定的目标疾病 6是否作了分层似然比的计算 三、诊断性试验是否具有适用性 7该诊断性试验是否能在本单位开展并能进行正确的检测 8我们在临床上是否能够合理估算病人的验前概率 9检测后得到的验后概率是否有助于我们对病人的处理 A3单个临床治疗性研究证据的评价 一、真实性的分析与评价 1.结果是否来自同期随机对照实验; 2.研究对象的随访是否完全,并报告全部结果; 3.随机分组的所有研究对象是否进行意向性治疗分析 4.临床观察是否采用盲法; 5.除研究因素外,组间的其他干预措施是否完全一致; 二、重要性的分析与评价 6.效应强度大小; 7.效应精确大小; 三、适用性的分析与评价 8.自己的患者情况是否与研究证据中的患者情况相似; 9. 自己所在机构是否具备获得该防治措施效果的医疗条件; 10. 自己的患者应用该防治措施后是否利大于弊; 11. 自己的患者对于该防治措施的价值取向与期望。 A4循证医学对预后证据的评价原则 一、预后研究证据是否具有真实性 1被确诊患者的代表性,是否处于疾病病程中统一的起始点(零点) 2是否有足够的随访时间,并随访了全部的病例 3预后因素定义是否明确、因果的时间顺序是否肯定 4是否采用了客观的预后指标,对结局评定是否采用盲法 5若亚组中预后的结果有所不同,是否调整了影响预后的其他因素 二、预后研究证据是否具有重要性 6是否报道了整个病程预后的结局 7预后估计的精确度怎样,是否用95%CL 报道了预后的结局 三、预后研究证据是否具有适用性 8该证据中研究对象是否与我们的临床病例相似 9该研究结果是否有利于临床决策,是否有

校园公共卫生安全应急处置预案

校园公共卫生安全应急预案 为了提高我校预防和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指导和规范各类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减轻或者消除突发事件的危害,保障全体师生员工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校园稳定,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我校校园公共卫生安全应急预案。 一、工作目标 1、普及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治知识,提高广大师生员工的自我保护意识。 2、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监测报告网络,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3、建立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机制,及时采取措施,确保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在校园内蔓延。 二、工作原则 1、预防为主、常备不懈 宣传普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知识,提高全体师生员工的防护意识和校园公共卫生水平,加强日常监测,发现病例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与控制措施,迅速切断传播途径,控制疫情的传播和蔓延。 2、依法管理、统一领导 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疫情报告、控制和救治工作实行依法管理;对于违法行为,依法追究责任。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成立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领导小组,负责组织、指挥、协调与落实学校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治工作。 3、快速反应、运转高效 建立预警和医疗救治快速反应机制,强化人力、物力、财力储备,增强应急处理能力。按照“四早”要求,保证发现、报告、隔离、治疗等环节紧密衔接,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快速反应,及时准确处置。 三、组织管理 学校成立由校长负责的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落实学校的突发事件防治工作。主要职责如下:

1、根据当地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应急预案制订本校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2、建立健全突发事件防治责任制,检查、督促学校各部门各项突发事件防治措施落实情况。 3、广泛深入地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宣传教育活动,普及突发事件防治知识,提高师生员工的科学防病能力。 4、建立学生缺课登记制度和传染病流行期间的检查制度,及时掌握师生的身体状况,发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早期表现的师生,应及时督促其到医院就诊,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5、开展校园环境整治和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后勤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卫生条件,保证学校教室、厕所及其他公共场所的清洁卫生。 6、确保学生喝上安全饮用水,吃上放心饭菜。 7、及时向当地街道(乡镇)卫生院或疾病预防控制部门和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汇报学校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情况,并积极配合卫生部门做好对病人和密切接触者的隔离消毒、食物留存等工作。 四、突发事件预防 (一)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学校卫生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学校应经常对食堂、教学环境与生活区环境进行自查,尽早发现问题,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二)增加学校卫生投入,切实改善学校卫生基础设施和条件。 (三)采取有效措施,强化学校卫生规范化管理。 1、加强学校生活饮用水的管理,防止因水污染造成疾病传播。 2、加强厕所卫生管理,做好粪便的无害化处理,防止污染环境和水源。 3、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重点搞好教室卫生和环境卫生,为学生提供一个安全卫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4、学校要切实履行职责,做好计划免疫的宣传工作,严格执行新生入学前预防接种证查验和登记制度,提高学生疫苗接种率,防止疫苗相关性疾病的发生或流行。 5、学校应当依法加强实验室危险化学品等有毒有害物质的加工、运输、存储、使用、处理等环节的管理,防止因管理失误引起突发事件。 (四)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师生的防疫抗病能力。

2016级农村医学公共卫生学基础考试题

鄱阳卫生学校2016级农村医学公共卫生学基础考试题 一、单项选择(15*2=30分):将正确答案的编号字母填入上表相应题号的正下方空格内。 1、公共卫生的核心内容是() A、政府负责 B、社会参与 C、预防疾病 D、促进健康 E、以上均是 2、“新农合”的全称是() A、新时代农村合作医疗 B、新时期农村合作医疗 C、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D、新型农村合作社 E、新型农民合作社 3、公共卫生的服务对象是() A、疾病 B、人群 C、健康人 D、亚健康人群 E、病人 4、患病率通常用于()的调查 A、急性病 B、急性中毒 C、疾病的短期流行 D、疾病暴发 E、慢性病 5、病例对照研究属于() A、分析流行病学 B、描述流行病学 C、理论流行病学 D、实验流行病学 E、以上均不对 6、我国免疫规划预防的疾病不包括() A、结核病 B、艾滋病 C、麻疹 D、腮腺炎 E、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7、下列因素中不属于自然环境因素的是() A、大气 B、水 C、食物 D、土壤 E、文化教育 8、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A、陆地 B、海洋 C、森林 D、草原 E、生物圈 9、预防碘缺乏病最简便易行的方法是() A、口服碘化物 B、碘化饮水 C、碘盐 D、注射碘化钾 E、碘油 10、有人报告可能发生食物中毒,农村医师首要措施是() A、问清病情 B、现场处理 C、封存可疑食物 D、立即赶赴中毒现场,抢救安置中毒病人 E、调查病因,追究责任 11、职业病诊断的重要前提条件是() A、职业史 B、症状与体征 C、生产环境资料 D排除其他疾病E、实验室检查 12、尘肺是一种() A、肺部一般疾病 B、以肺纤维化为主的疾病 C、纤维化疾病 D、粉尘引起的免疫性疾病 E、炎症 13、糖尿病膳食治疗的首要原则是() A、不吃糖 B、合理控制总能量 C、大量进食水果与纤维素 D、合理分配热能 E、低盐饮食 14、“世界无烟日”指() A、5月12日 B、5月2日 C、5月31日D6月12日E、6月31日 15、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Ι级预警标识是() A、黄色 B、橙色 C、蓝色 D、红色 E、黑色

流行病学教学大纲

《流行病学原理与方法》教学大纲 供预防医学专业用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中、英文):流行病学Ⅰ(Epidemiology Ⅰ) 课程号:504082030 课程属性:必修 先修课程:卫生统计学 学分:3分 总学时:48学时理论学时32学时实验(实践)学时16学时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流行病学是公共卫生各专业的一门主导课程,也是预防医学各学科的方法学基础。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本课程利用的教材是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该教材全书共28章,其中涉及流行病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等10章内容为本课程要求的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掌握流行病学的意义、研究范围和工作任务;掌握流行病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研究方法;能运用流行病学的观点和方法,开展病因研究、社区预防保健服务、人群健康和疾病调查,以及预防效果评价等工作,并能结合实际,为宏观管理和决策提出建议。 三、教学内容:(下划双线示掌握内容,下划单线示熟悉内容;句尾的“*”示教学难点) 第一章绪论 流行病学简史;流行病学的定义;流行病学的原理和应用;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流行病学特征;流行病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及流行病学的展望。 第二章疾病的分布 疾病频率测量指标:发病频率测量指标;患病频率测量指标;死亡与生存频率;疾病负担指标;疾病流行强度:散发、流行、爆发、大流行;疾病的分布:横断面分析,出生

队列分析*;时间分布:短期波动、周期性、季节性、长期趋势的定义;疾病的人群、地区、时间分布的综合描述。 第三章描述性研究 描述性研究的概念、种类与特点、描述性研究的用途;现况研究的概念、特点、研究类型与用途;现况研究的设计与实施;现况研究的常见偏倚及其控制;现况研究的优缺点;生态学研究概述、生态学研究的类型、生态学研究的优缺点*;地理信息系统在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 第四章队列研究 队列研究的概念、基本原理、研究目的、研究类型;研究设计与实施:确定研究因素、确定研究结局、确定研究现场与研究人群、确定样本量、资料的收集与随访、质量控制;资料的整理与分析:人时的计算*、率的计算;效应的估计*;常见偏倚及其控制;优点与局限性。 第五章病例对照研究 病例对照研究的基本原理;研究类型:匹配、匹配过头、衍生的研究类型*;一般实施步骤:病例与对照的来源与选择、确定样本量;研究因素的选定与测量;资料的整理与分析:描述性统计、统计性推断*、功效;常见偏倚与控制;优点与局限性、实施时应注意的问题。 第六章实验流行病学 概述:定义、基本特点、主要类型、主要用途;临床试验:概念和目的、分期、特点、设计和实施;现场试验和社区试验:概念、主要目的、设计类型、设计和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评价效果的指标;优缺点、注意的问题。 第七章筛检 概述:筛检的概念、目的与应用、筛检的类型、实施原则、伦理学问题;筛检试验的评价:筛检试验的定义、评价方法、评价指标、筛检试验阳性结果截断值的确定*;筛检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