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考核的内容

课程考核的内容
课程考核的内容

课程考核的内容、方式

一、考核目的

考核目的具有双重性特点:

考核既是为了检验学生对课程的学习掌握情况,帮助教师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改进教学内容与方法;同时也是为了对学生的学习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并引导其明确学习方向,逐步适应学科课程的特点,最终起到夯实基础、强化能力的作用。

二、考核内容:

考核内容力图做到知识与能力并重,微观与宏观结合。

针对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片面化倾向(或只偏好宏观问题的思考而厌弃基础知识的掌握,或只专注于基础知识的梳理而轻视对问题的整体性把握),我们在实施考核时,既注意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必要的检测,又重视对他们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多方位考查。

故此,考核的设计一般是在教学大纲、教学目标的指导下,合理安排上述两大类内容,而且特别注意“刚性试题”与“柔性试题”的比例,注意某些试题应给学生留下自由发挥的空间。仅以2005、2006这两年的考题为例,基础知识的考核内容大约占60%,综合能力的考核内容大约占40%。

经过数年的实践,我们发现,这样的考核符合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认知、理解规律,得到学生的肯定,并对他们的学习起到规范与引导作用。

三、考核方式

1、过程性与阶段性相结合

教学活动既有完整的过程性,又有鲜明的阶段性。理想的教学效果是靠线路分明的过程性与阶段性逐步培育而成的。因此,重视过程性考核和阶段性考核,对检验教学质量和促进学生的学习都非常必要。

基于上述考虑,我们逐步克服仅仅满足于一次性终结考核的做法,注意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适当安排一些形式多样的考核。如:在每一章教学内容开始时,总要布置一些思考练习题,使学生明确学习的重点难点,在该章节结束时,则通过课上提问、课外作业等形式进行检查。又如:我们将本课程的所有内容按学期分为两大部分,分别编撰了《外国文学复习指要(上)》、《外国文学复习指要(下)》,《指要》不同于迎考资料,它涵盖了本课程所有章节的重要知识和重大问题,它类似于《学习指导书》,一般在课程的开始就向学生公布,对促进学生加强过程学习、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都起到较好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有时还安排一些阶段小测试,或现场完成,或让学生作为课下作业自测,以加强和巩固所学知识。

2、考核方式多样化

在考核方式方面,我们根据教学目标需要和学生特点做过一些尝试,但大体上仍可分为“柔性”与“刚性”两大类。

“柔性”考核多安排于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一般采用布置思考题、课堂作业训练、课堂口头问答交流、课程小论文等方式进行,并且将考核结果作为衡量学生学习态度与效果的重要依据,对平时考核成绩偏低的学生,将及时提出“警示”。

“刚性”考核一般安排在期末,大多采用闭卷形式。但在考试内容范围和考题类型等方面,都注意了与过程性考核的联系,使两种类型的考核相互衔接,相辅相成。

三、考核题的类型

考题类型比较灵活。平时测试一般以思考联系、课程小论文、自测试题等形式进行。期末试题大体可分两大类: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题型有:填空、判断、名词术语解释等;能力测试题主要是分析论述,包括作家、作品、重要问题的分析;简答题介于上述二者之间,有教强的知识性,同时也需要适当展开发挥。

四、复习指导

第一学期

一、史论及作家作品部分

第一章古代文学

第一节古希腊文学概述

一般认为,从公元一世纪后,影响西方文化发展的源头是“古希腊—罗马文化”与“希伯来—基督教文化”——简称“两希”。

希腊文化繁荣的原因:“开放型的地理环境”、“源远流长的爱琴文化”、“发达的奴隶主民主制度”、“先进的东方文化的影响”,四者之和,构成希腊文化形成的背景与条件。古希腊是欧洲文学的发源地。

希腊的早期文学成就是神话和史诗。神话产生在公元前11世纪之后,到公元前8—公元前5世纪,希腊文化进入其最辉煌的时代,哲学、文学、艺术全面繁荣,文学创作由群体向个体过渡。这时期文学的主要成就是抒情诗,萨福是希腊第一为重要的女诗人,柏拉图称她为“第十位文艺女神”。进入古典时期,(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4世纪中叶)希腊戏剧和文艺理论都达到很高成就。希腊文艺理论的代表是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前者认为文艺是“理念”的“影子的影子”,并提出“灵感说”与“迷狂说”,对后代重主观的文艺思想产生重要影响。后者认为文艺是对“自然”的模仿,肯定文艺的客观性与真实性,其文艺论著《诗学》成为长期影响西方现实主义艺术理论的经典。

第二节:希腊神话

古希腊神话可划分为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两大部分。

一、神的故事

包括前俄林波斯神系和俄林波斯神系。在俄林波斯神系中,主要的神共有12位,如宙斯、阿波罗、阿瑞斯、阿佛罗狄忒阿耳忒弥斯、雅典娜等。

二、英雄传说

其中有名的有赫拉克勒斯建立12件大功的故事、伊阿宋率众英雄取金羊毛的故事(阿耳戈英雄们的故事)、俄底浦斯的故事、特洛亚的故事等。

希腊神话的特征:与其他民族神话相比,希腊神话的首要特征是“人神同形同性”。三、希腊神话的特点、地位、价值、影响

希腊神话内容丰富,自成系统,是世界各民族中保存最完整的神话;希腊神话中的神是高度人格化的,它较早摆脱兽形妖灵阶段,而走上了神人同形同性的道路。希腊神话是整个希腊文学的“武库”、“土壤”,不仅孕育了古代希腊文学,而且滋润了后代罗马文学。

后世在研究希腊神话的基础上,产生了许多重要的流派,如文学批评中的“神话——原型批评”。

四、中希神话的几点比较

从神话的保存方式看,中国神话是“粗放型”,西方神话是“集约型”;从神话的内容看,希腊神话表现出放纵原欲,张扬个性的特点,而中国神话较早地迈向了历史化和伦理化;从审美角度看,有下列区别:活泼明朗与庄严沉郁,典雅优美与怪诞狞历,自由奔放与谨慎含蓄、哀婉悲柔与磅礴悲壮。

第三节:荷马史诗

古代史诗可划分出两种基本类型:即“原生史诗”和“派生史诗”原生史诗的主要作品有:古代巴比伦的《吉尔伽美什》,古希腊的《伊利昂纪》(又译《伊利亚特》)、《奥德修纪》(又译《奥德赛》),古印度的《罗摩衍那》、《摩诃婆罗多》等。

荷马史诗的题材取自公元前12世纪的特洛伊战争。战争的起因:“引起纷争的金苹果”。史诗是在“无师可法、无可借鉴”的条件下创作而成,因此在许多方面具有首创性质。史诗的价值观念集中表现在对战争的态度上。

阿基琉斯形象

阿基琉斯是远古时代英勇战士的理想形象,带有神话色彩,又有部落英雄的鲜明特点。他的具有多面性:对勇气的肯定追求,对对荣誉的渴望,明磊落,温厚善良,重情义,深怀恻隐之心。但他又自负任性,残暴凶狠,有些心胸狭窄和自私。总体看,他是原始氏族首领中蛮勇骁悍的典型。这一形象蕴着刻的“人学”意义,他是人类自我认识的历程中一个光辉路标。

史诗的艺术审美价值伊利亚特》是战争史诗,是西方文学中军事题材的第一部巨著,《德赛》是漂流史诗,西方文学中第一部写个人遭遇的杰作。史诗善于剪裁布局,概括集中和运用插曲。荷马尤其重视情节的“整一性”:《伊利亚特》的核心情节是“阿喀琉斯的愤怒”,《奥德修纪》是“俄底修斯海上漂流与返乡”。史诗为欧洲叙事文学奠定了基础。

第四节古代希腊戏剧古代希腊戏剧起源于酒神祭典。

“命运”是希腊悲剧一个恒常的主题三大悲剧诗人:

埃斯库罗斯,号称“悲剧之父”,代表作《普罗米修斯》是三联剧。他的悲剧气势磅礴,线条粗犷,且布局开阔豪放。他使希腊悲剧在题材、情节、演员、舞台等方面得到定型。但由于最接近悲剧的渊源酒神颂,因而剧情简单,对话少,独白多,合唱队比重大,人物性格简单,缺少变化。索福克勒斯,他的剧作标志着希腊悲剧艺术的成熟。代表作《俄底浦斯王》的戏剧冲突是人的自由意志与命运的冲突。

《俄底浦斯王》被亚里斯多德称为“悲剧的典范”、“最完美的悲剧”,其原因在于:1、从内容看,完全符合当时的悲剧理想;2、从结构看,剧情集中单一,在剧中最先使用了“回顾破裂式”;3、戏剧性强,剧情的发展主要依靠亚里斯多德说的“发现”和“转变”。

欧里庇得斯代表作《美狄亚》取自英雄传说“伊阿宋取金羊毛的故事”,女主人公美狄亚是一个富于反抗精神的激情妇女。作者擅长塑造激情人物,并通过大段独白来展现人物的内心冲突。

第五节古罗马文学

罗马文学是在希腊文学的影响下成长起来的。罗马文学和希腊文学一起,成为欧洲文学的重要基础,是古代希腊和后代的桥梁。古希腊文学与古罗马文学的比较:古罗马文学具有更强的理性精神和集体意识,具有更多的庄严崇高的气质,但缺少了古希腊文学那种生动活泼的灵气;文学内容上强调责任感,较少民主意识;古罗马文学注重形式,技巧上偏于雕琢、矫饰,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希腊文学的自然与质朴;

希腊文学到了罗马人手里,更加精致化了,高雅化了,但也形式化了。

文学概况:

早期代表是喜剧家普劳图斯和泰伦斯

古罗马三大诗人(亦称奥古斯都时期三大诗人):

维吉尔代表罗马文学的最高成就。作品有田园诗《农事诗》、《牧歌》、史诗《埃涅阿斯纪》(又译《伊尼德》)。《埃涅阿斯纪》是欧洲文学中第一部文人史诗。史诗的故事框架和叙事的套式主要摹仿荷马两大史诗。史诗开创了西方文学的一个重要主题—“责任与爱情(感

情)”主题。

贺拉斯抒情诗人、讽刺诗人、文艺理论家。诗歌的基本主题是对爱情、友谊、醇酒的歌颂。在《诗艺》中提出许多重要主张:诗是痛苦的吟唱(苦吟);诗要“寓教于乐”。奥维德《变形记》是用诗体写成的短篇故事集。

后期罗马文学,史称“白银时期”或“白银拉丁时期”。

阿普列尤斯,他的《变形记》(又译《金驴记》)被认为是欧洲最早的长篇小说,并最先采用了流浪汉的形式与结构。

第六节早期基督教文学

西方的罪感文化主要导源于希伯来—基督教文化传统,它成为西方文化两大源流之一。

一、旧约文学

《旧约》共39卷,全部用希伯来文写成,是古代希伯来文化典籍的总汇。

按文学类型可分为神话、传说、史诗、小说、抒情诗、智慧文学、先知文学和启示文学等。

神话:集中于《创世纪》,其中最著名的是“伊甸园”和“大洪水”的神话。

传说:《创世纪》也详繁地记载了希伯来早期族长亚伯拉罕、以撒、雅各和约瑟的动人传说,如:“燔祭献子” 、“一碗红豆汤”。

史传文学:其中的名篇有《约书亚记》、《士师记》、《撒母耳记》、《列王记》等。

小说作品:代表作是《路德记》、《约伯记》。

诗歌:《诗篇》中收了许多诗歌作品,其中以《雅歌》的成就极高;哲理诗《箴言》是希伯来人思考智慧的结晶。

二、《新约》文学

共27卷,全部用希腊文写成。公元3世纪“希腊化”时期,经教会筛选而得到定型。是基督教的正典。

《新约》在文体上大致可分为4种类型:“福音书”(即“四大福音书”)、“使传”(纪事文学)、“书信”和“启示书”。

三、圣经文学的特征

1、体现了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

2、体现了宗教性和理想主义的统一;

3、艺术风格的多样性

四、圣经文学的地位与影响

从文学角度看,后代文人从《圣经》取材是延续至今的普遍事实;借助基督教的传播,圣经的宗教精神与形式,已渗透到文学内容和形式等方面。

从文化学的角度看:西方的一些基本传统和精神大都导源于“二希”(希伯来—基督教文化,希腊—罗马文化)。

第二章中世纪文学

第一节概述

一、关于中世纪及其文学的评价

1、中世纪是欧洲各大民族国家形成的时期;

2、基督教在中世纪扮演了双重角色,是欧洲文化的最大保护者、开发者、普及者和教育者;

3、中世纪是多种文化相互交融的时期,总体是古典文化、基督教文化、日尔曼文化、民间文化的融合。

中世纪文化在哲学、宗教、教育、语言文字、文学和艺术等方面都取得了成就,在人类文化史上占有独特地位。

二、中世纪文学的基本类型

1、教会文学。

2、英雄史诗和谣曲:英雄史诗的代表性作品有法国的《罗兰之歌》、西班牙的《熙德之歌》、德国的《尼伯龙根之歌》、古俄罗斯的《伊戈尔远征记》、盎格鲁.撒克逊人的《裴欧沃夫》(又译《贝奥武夫》)。

3、骑士文学:骑士文学是骑士制度的产物。骑士文学主要表现所谓“骑士精神”,主要形式有骑士抒情诗和骑士传奇。骑士传奇兴盛于法国北方,其中以不列颠诗系中克尔特族酋长亚瑟和他的圆桌骑士的故事为最著名。

骑士文学直接影响到后代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和文学流派,同时也为后世文学艺术提供了原型故事、原型人物、原型意象、原型结构。

4、城市文学:又称“市民文学”。是12世纪以后随着工商业城市兴起而产生的文学。反映的是中世纪后期包括市民在内的普通人的思想感情。有韵文故事、长篇叙事诗、抒情诗和戏剧。

长篇叙事诗的代表作是法国的《列那狐传奇》,列那狐是一个利用机智作为生存手段的新形象。作品的意义决不仅仅在于塑造了早期市民的象征性形象,反映了市民阶层的愿望和要求,而在于透露了时代和文学的发展变化。

第二节但丁

地位:但丁被称为人文主义的先驱,“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和“中世纪最后一位诗人”。

代表作《神曲》原名《喜剧》,分为三大部分:《地狱》、《净界》(又译《炼狱》)、《天堂》。

象征意义:《神曲》的思想集中体现在作品中的四个环境和三个人物上:

作品开头的“黑暗的森林”,象征意大利纷乱不安的现实或人生道路上的迷惘和困境,地狱、净界、天堂是一个由卑下到崇高的过程,意在表明人类(个人)怎样从迷惘、错误和罪过中,经过苦难和考验,最终达到至善和幸福的境地。从而也为意大利指出一条走出苦难的复兴之路。

诗中但丁是“具体的精神”—人类或个人的精神的代表;维吉尔象征理性,他引导但丁游历地狱和净界,象征人类依靠理性与哲学,辨别是非,认识错误和悔过自新的过程;贝阿特丽采引导但丁游历天堂,象征人类凭借神学和信仰,进入至善、至美、超越物质世界的精神理想境界。

但丁充分肯定了以知识追求和自由意志为根本内容的理性,但他也看到了理性的尴尬与局限,因而他把信仰置于理性之上,要求人们真诚地拥抱信仰。他的思想连接着古代希腊的世俗人本主义传统,同时也是对基督教文化的继承发挥。但丁对其后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都有重大启示意义。

《神曲》的艺术

采用的是中世纪文学惯用的梦幻形式和象征手法,表现的是“精神发展”、“精神漫游”的框架与主题。

象征和梦幻的框架下,但丁大量使用了写实手法,整部作品的造型艺术感非常强烈,许多人物、场面、细节取材于现实生活。

《神曲》的结构宏大、严谨、匀称。诗人按神学的“三位一体”学说建构整部作品,它克服了中世纪文学特有的结构松散的不足,对近代长篇作品产生影响。

《神曲》抛弃拉丁文,用意大利文写成。

第三章文艺复兴时期文学

第一节概述

一、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形成的新的世界观。

“神”的悖论:“神”要从精神上把握人,必须具备抽象和具象的二重性。“神”是虚

拟的,需要高度概括、集中,与现实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样才能对人起到统摄作用;但要发挥神启的警戒和示范作用,又必须使之具体化,并为其在现实中找到代理人,于是就有了教皇、主教。这样,神又从抽象还原为具体,异变为人。教会及其神职人员为了强化自己的权威,努力拔高神的形象,使神至高无上,无所不包。于是,人反而又被自己创造的神异化了。

人文主义核心思想是:以人性反对神权;以理性反对蒙昧主义;以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

二、各国人文主义文学成就

1、意大利文学

意大利是文艺复兴运动的发源地。“文学三杰”显示了欧洲人文主义文学的最初成就。

彼得拉克:被认为是第一个人文主义者,号称“人文主义之父”。他首先提出“神学”和“人学”这两个对立的概念,最先采用十四行诗体写作。

薄迦丘:以传奇小说和短篇小说蜚声文坛。

《十日谈》

《十日谈》的基本主题:批评教会的腐败堕落、贪婪欺诈和虚伪;推崇人的自然本能和歌颂爱情至上;颂扬商人的冒险精神,反映了市民阶级的心态。

《十日谈》的框架式结构对后代小说的影响。

2、西班牙文学:

关于“流浪汉小说”:

基本取材于现实生活,特别是城市平民生活;结构上往往用一、两位主人公的游历和冒险为线索来安排串联各种生活场面。人物性格具有二重性;开山之作是无名氏的《小癞子》。

3、英国文学

英国文学代表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早期代表是杰弗里.乔叟,号称“英国诗歌之父”。代表作《坎特伯雷故事集》在结构上有意模仿《十日谈》,小说内容由一群去坎特伯雷朝拜的香客门轮流讲故事组成。

作品的狂欢化倾向:作者营造了一个同狂欢节相似的、非官方化、非宗教化和非国家化的自由文化环境,具有鲜明的狂欢广场文化意味。作品的语言特点是:嬉笑怒骂、讽刺模拟、滑稽改编。作品充满无礼的游戏、诙谐的闹剧、骂语、诅咒、誓语,表现出独特的“逆向”、“相反”、“颠倒”的逻辑。

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是这时期英国文学的一部重要名著。它的文学性在于其深刻的真实性和伟大的幻想的结合,但它的思想价值远远超出了它的文学价值。

第二节拉伯雷

基本情节:《巨人传》讲述一家三代巨人的故事。第一代巨人是国王格朗古杰;第二代巨人卡冈都亚;第三代巨人是庞大固埃。

思想倾向:作家塑造了在躯体和精神上都高大雄硕的巨人典型,表现了他们的巨大的活力,肯定了人的热烈追求,人征服自然和主宰人世的信念和雄心。作家还颂扬了“庞大固埃主义”,即乐天、达观的精神,描绘了“个性解放的乐园”——德廉美修道院。对经院哲学和蒙昧主义教育以及司法机构和贪官污吏进行了有力的批评揭露。

第三节塞万提斯

《堂吉诃德》戏拟骑士小说形式,主要写主人公三次出马游侠的故事。

堂吉诃德既是一个喜剧形象,又是一个悲剧形象。但就其内核和实质而言,他主要是一个悲剧形象。作为喜剧形象,他的最大特征是脱离实际,耽于幻想,现实世界在他的头脑中总是被幻想所代替而失去了本来面目。但堂吉诃德并不等于愚蠢、滑稽,他冒险的动机是打抱不平,救世济人,他有许多新的观念,有为实现理想而献身的精神。但他实现理想的方式手段是错误的,他想用过时的骑士道来实现自己崇高的理想,高尚的动机引出可笑的结果,

因此,滑稽的背后掩藏着悲剧因素。作为一个典型,堂吉诃德具有超越时空的概括意义,别林斯基说“堂吉诃德是一个永远前进的形象”。

小说的结构和叙事模式对后代文学的影响:

一、结构:点、线与方块的几何组合

二、叙事:作者不把自己当作是无所不知的、或知之甚多的“上帝”,而是故意把事物搞得似是而非,似非而是。小说涉及到文学创作的一个非常重要问题,即不确定性问题。鉴于上述原因,塞万提斯被称为“现代小说之父”。

第四节莎士比亚

一、创作概况

莎士比亚共创作戏剧作品37部,叙事长诗两部,十四行诗集一部(154首)。

早期创作:

主要创作历史剧和喜剧。《亨利四世》是历史剧的代表作,剧中塑造了著名的幽默形象福斯塔夫。喜剧的基本主题是表现爱情、友谊、公正、善良与现实的冲突;喜剧的基本风格是浪漫与抒情,故此被称为“浪漫喜剧”或“抒情喜剧”。其思想倾向主要不在于讽刺,而在于正面表达生活理想和时代精神。在喜剧中,莎翁塑造了一大批“可爱而又奇特的女性”,她们都是“穿裙子的英雄”。代表性作品有《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无事生非》、《皆大欢喜》、《第十二夜》。

中期创作:

是悲剧和悲喜剧(又称阴暗喜剧)创作时期,也是莎士比亚创作的高峰时期。这时期的作品,对社会的批判力量大大加强,对人性恶的揭露也愈发深入,显示了作家作为“人性的探索者”的深刻洞察力。擅长把悲剧主人公放到各种社会力量的冲突和斗争之中,让他们经受尖锐的内心斗争,剧中主要人物的精神发展大都经历了“上天入地”的变化,剧作的整体风格是沉郁、悲怆、愤激的。但悲剧时期的莎士比亚其本色并不是悲观主义者,而是一个伟大的“人性的探索者”。《哈姆雷特》、《奥瑟罗》、《李尔王》和《麦克白》被公认为是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

晚期创作:

他退居书斋、田园,专门从事传奇剧(又称“田园喜剧”)的创作。其中的《暴风雨》是代表作,被称作莎士比亚的“诗的遗嘱”。

二、《哈姆雷特》

悲剧《哈姆莱特》(1601)是莎士比亚艺术上成熟的标志,也是他创作上的最高成就。

哈姆莱特是世界文学中最复杂生动的形象之一,围绕这一形象的评论,产生了众多的观点。但在我国评论界,许多人认为哈姆莱特是一个人文主义者的形象。理解这一形象的关键是如何认识他的“忧郁”和“延宕”问题。

三、莎剧的艺术成就

1、莎剧基本遵循现实主义原则,他主张“戏剧的目的始终是反映自然,显示善恶的本来面目,给他的时代看一看他自己发展演变的模型。”同时又大量融入浪漫主义因素。

2、莎剧的情节具有生动性和丰富性特点。他不受某些戒律的限制,剧中场景变化多端,时空跨度大;剧情大多是多层次、多线索;风格上打破传统做法,达到悲喜剧因素的融合。

3、莎剧的最大成就在人物塑造方面。剧中人物性格具有多面性和复杂性,人物性格是发展变化的,而且处于内外两重矛盾的冲突中;善于运用对比手法和独白艺术表现人物个性;还能使人物和作家本人的关系达到水乳交融,完美融合做到了“化身为彼”、“彼中有我”。

4、莎剧的语言丰富多彩。能够将无韵诗体、有韵的诗句、散文、抒情歌谣融合在一起;语言风格亦庄亦谐,或雅或俗,达到了高度个性化水平。

第四章十七世纪文学

英国清教徒文学和法国古典主义文学代表这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

法国古典主义的产生与基本特征;

首先与专制王权的文化政策有关。其基本特征是:政治上拥护王权,维护国家民族的利益,把文学和现实政治结合得非常紧密;审美倾向上推崇唯理主义,将布瓦洛的《诗的艺术》奉为法典;艺术上重视规则。主张全面模仿古代。在古典主义制定的许多规则中,影响最大的是“三一律”。古典主义对古代文艺采取了比较僵化的态度,在这一点上,构成了与文艺复兴较大的差异。

古典主义的悲剧家:高乃依,代表作《熙德》、《贺拉斯》;拉辛,代表作《昂朵马格》(又译《安德洛玛克》)、《费德尔》。

英国清教文学:

在革命时期最大代表是诗人弥尔顿,复辟时期的代表是约翰.班扬,其《天路历程》具有浓厚的宗教性质,采用的是“精神漫游”的题材与框架。

巴洛克文学与艺术

来自葡萄牙文,该词在16世纪用在首饰行业中,意思是“形状奇特而色泽异常的珍珠”。后来被用于各类艺术,泛指一种追求装饰性和奇特效果的风格,这种风格以富丽繁复、精雕细刻,追求动感或奇异夸张,充满激情和幻想为主要特点。17世纪的欧洲,无论是在建筑、绘画,还是在雕塑、音乐和文学,都具有巴洛克风格。巴洛克在西方有着非常突出的广泛性,“巴洛克性”是整个西方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是西方文化的“传神写照”,西方文化始终弥漫着巴洛克风格或巴洛克精神。

第二节弥尔顿

弥尔顿的重要作品是以口授的方式完成三部诗作:《失乐园》、《复乐园》、《力士参孙》,三部作品都取材于《圣经》故事。

《失乐园》(1658—1665)是一部有争议的作品,争论的焦点是如何看待作品的寓意和撒但这个形象。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是应正确把握作品中关于“自由意志”的一系列观点。

弥尔顿在艺术上有意向古代学习,依照希腊罗马的体例写作长诗,依照希腊悲剧的手法写作诗剧。但他并不受清规戒律的束缚,作品的诗句激情充沛,背景宏伟壮阔,而且充满巧妙隐蔽的讽喻。其基本风格是雄迈和俊美。

第三节、莫里哀

创作倾向:

在古典主义作家中,莫里哀的民主倾向最突出。他是当时法国文学中文艺复兴的最大继承者。他的戏剧不是取材古代,而是现实。作品内容主要是宣扬个性解放和嘲讽时弊。他注意向民间艺术学习,对古典主义的戒律持比较灵活的态度,当这些规则束缚他的创作时,他就有所突破。

主要作品:

《可笑的女才子》对贵族“沙龙文学”和附庸风雅的习气进行了嘲讽;《太太学堂》涉及到当时法国的许多现实问题;《堂.璜》是一部揭露贵族罪恶最深刻的杰作;《悭吝人》是法国早期资产者的绝妙画像,剧中的阿尔巴贡是世界文学中著名的吝啬鬼形象;《史嘉本的诡计》把下层人物作为正面形象加以肯定。

《伪君子》:

答丢夫形象的塑造及剧作的结构特点

这部喜剧结构严谨,冲突集中,层次分明。全剧共5幕,地点始终在奥尔恭家的客厅,整个情节都围绕答丢夫展开,都为塑造这个伪善的性格。剧本开场时,答丢夫并未登场,却让人感到处处都有他的存在。剧作家用整整两幕戏为他的正式登场做铺垫。到第三幕第二场,答丢夫一亮相,几句话和一个小动作,就亲手把伪善的外衣剥掉了。其后各场戏进一步从正

面揭露和深化答丢夫的伪善性格。为此作家在情节发展上安排了两次较大的起伏。第一个起伏:答丢夫向欧米尔求爱,事情败露,惹出麻烦,但这个骗子不仅化险为夷。第二个起伏:第四幕的八场戏,通过“桌下藏人”、蛮横执行“契约”、陷害奥尔恭等情节,有层次地、逐步深入地揭露了这个伪善者的凶狠本质。

第五章十八世纪文学

总体发展线索:

大体经历了古典主义——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的发展道路。总体上弥漫着两种艺术文化精神,即象征理性的阿波罗精神和象征激情的酒神精神。后者在英国感伤主义流派、德国“狂飙突进运动”和歌德、卢梭的创作中都有表现。

文艺美学成就:

从18世纪下半期到19世纪初,是西方文艺美学取得重大成果的时期,出现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文论家和美学家。在英国有布莱克、菲尔丁。在法国有伏尔泰、狄德罗、卢梭等。德国是近代西方美学的故乡,18世纪是美学和文论创立体系的时代。代表人物有康德、黑格尔、莱辛、席勒、歌德。莱辛的重要美学著作有《拉奥孔—论诗与画的界限》、《汉堡剧评》。歌德歌德的文论涉及到文学艺术许多重大问题,如文艺与自然、一般与特殊、客观与主观等,他还提出“世界文学”这一著名概念。席勒是美育论者,他的《论人的审美教育书简》是美学史上重要的论著之一。《论朴素的诗和感伤的诗》中,论述了欧洲两种基本类型的文学,实际上已涉及到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创作方法问题。

第二节文学概况

英国文学

18世纪是英国文学的小说时代。杰出代表是笛福、斯威夫特、菲尔丁、理查生。

笛福有“英国小说之父”之称,是英国18世纪现实主义小说的开创者之一。《鲁滨逊漂流记》曾引出多种方式的解读:有人认为鲁滨逊的精神具有人类文化学的普遍意义;有人认为小说塑造了一个“真正的资产者”,体现了处于上升时期的中小资产阶级精神;近几年还有人从“成长题材”和后殖民主义理论角度来解读这部小说。

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在文体上属于游记体小说,艺术风格上是讽刺小说。

菲尔丁被认为是十八世纪英国小说的集大成者,他的代表作《汤姆.琼斯》融合了游记体小说、流浪汉小说、冒险传奇小说、家庭小说、感伤小说等各类小说因素。

感伤主义文学,产生与18世纪中叶,代表了中小资产阶级的情绪与心理,表现出对社会现实和“理性”原则的失望。作品讲述一些伤感的故事,侧重抒写各种情感和人物的内心感觉。因斯特恩的小说《感伤的旅行》而得名。

感伤主义为浪漫主义的出现做了准备。在此后的德、法、俄都出现过类似的流派或作品。

法国文学

在体现启蒙主义思想方面,法国文学最具特色。法国启蒙文学的早期代表是孟德鸠斯和伏尔泰。

孟德鸠斯在文学方面的代表作是书信体小说《波斯人信札》,这是欧洲第一部启蒙哲理小说。

伏尔泰在文学上的主要成就是哲理小说,其中的名篇有:《如此世界》、《查第格又名命运》、《老实人》、《天真汉》。伏尔泰的批判精神是强烈的,如《老实人》主要批评18世纪哲学家莱布尼兹“一切皆善”学说。

狄德罗是市民剧的开创者,写过《家长》、《私生子》等剧本。小说《拉摩的侄儿》塑造了一个具有深刻社会意义和哲学内涵的形象。作者以哲学的辩证方法揭示主人公内在性格的矛盾性。黑格尔曾为拉摩的侄儿滔滔不绝的“辩证谈吐”所倾倒,视为“分裂意识”的典范,

恩格斯把这部作品称为“辩证法的杰作”。这部小说也被称为“美学上的启明星”,拉摩的侄儿以肯定的态度表现“自我分裂意识”,不仅为于连一类形象的出现做了铺垫,而且具有“反英雄”人物的某些特点。

德国文学

18世纪是德国文学走向欧洲和世界的时代。

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奠基时期。主要代表是莱辛。他是德国民族文学的奠基人,现实主义美学家和剧作家,剧作《萨拉.萨拉逊小姐》是欧洲和德国的第一部市民剧,《爱米丽亚.迦洛蒂》是典型的市民悲剧。

“狂飙突进”时期。代表人物有赫尔德、克林格尔、青年时期的歌德和席勒。运动发生于18世纪70、80年代,其名称来自克林格尔的同名剧本。基本精神是:1、崇拜天才,主张人性自由发展,以此和暴君、市侩相对立。他们的口号是:“天才、精力、创造”,“天才不须规律”。其目的是呼喊反抗专制人物的出现。2、主张民族统一,建立具有民族风格的文学,重视中世纪流传下来的民间文学。3、接受卢梭“返回自然”的思想,讴歌大自然,推崇处于自然状态的人。4、推崇文学的感情力量。喜欢歌颂那些放纵本能和狂热的人,或表现受挤压的个性的烦恼与哀伤。

古典时期(又称魏玛古典时期)。以1794年歌德和席勒的订交为标志。主张通过文艺的审美教育实现人与自然、个人与集体、自由与必然的和谐,而希腊艺术具有“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以此为方向,可以创造出内容和形式完美统一的艺术作品。

席勒是德国民族文学的伟大代表之一,“狂飙突进”的一员猛将。他多才多艺,是诗人、剧作家、美学家、历史学家。

《强盗》是席勒的处女作。剧中的青年卡尔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是公开向全社会宣战的豪侠青年。剧本的结尾曾引出多种阐释。歌德认为是席勒对“自由”有着深刻理解的表现。

《阴谋与爱情》代表着德国市民悲剧的最高成就。由于这一剧本,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国民议会曾授予作家“荣誉公民”称号。

第三节卢梭

卢梭在文学上的成就以《爱弥尔》、《新爱洛伊丝》和《忏悔录》为代表。

《爱弥儿》是一部哲理教育小说。作者设想出由“我”教育一个名为爱弥儿的学生的全过程,并围绕教育问题融入了有关心理、哲学、宗教、道德、政治和爱情婚姻等一系列问题。小说提出的“自然教育”的学说对后代教育理论影响极大。

《忏悔录》是自传体作品,卢梭对自己的自传最自负的就是真诚。作者是把自己作为“人”的一个标本来进行剖析,他写自己的过错,实际是想以这样的叙述说明他著名的人生哲理:人性本善。但社会环境的恶浊,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却使人受到玷污,甚至变坏。于是,卢所的“忏悔”又演变成对社会的控诉。但有人认为《忏悔录》的真实性存在问题。

《新爱洛伊丝》是书信体小说,作品揭示了出自人性的自然爱情和封建道德、等级偏见的冲突。作品中塑造了一批“新人”形象,他们的共同特点是“爱美德”它源之自然人性,能自爱,自尊而又爱他人,尊重他人。

卢梭文学创作的特点

1、塑造新人形象;

2、突出“自我”;

3、抒发情感;

4、讴歌自然。

第四节歌德

歌德的抒情诗诗:

《塞森海姆之歌》是他抒情诗的第一块里程碑,其中的名篇是《五月歌》、《野玫瑰》。《迷娘曲》用语朴实而富于音乐性,借鉴了民歌的手法,经舒伯特等大音乐家谱了上百种曲调之后,在世界各国广为传唱。

《少年维特之烦恼》:

是德国文学最先取得世界声誉的作品。维特是一代觉醒的青年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他他热情地拥抱自然,视自然为神性之所在;他崇尚“个性解放”、“情感自由”,蔑视社会的礼教规范;他酷爱艺术,在艺术中寻求心灵的安宁。但陈腐的现实使他无法生存。通过维特的悲剧,歌德向全社会提出批评与抗议。

《浮士德》:

的故事来源于德国民间传说,其创作历程长达60年之久。是歌德一生思想和艺术探索的总结。

诗剧中的两个“赌赛”及其寓意:

诗剧情节由两次“赌赛”引起。第一次赌赛发生在《天上序幕》,在天帝和魔鬼靡非斯特之间进行。天帝和魔鬼辩论的中心是:人能否实现理想和怎样实现理想的问题。歌德交给浮士德的任务是:克服各种矛盾,超越各种障碍,探索实现人生理想和社会理想的道路。第二次“赌赛”在浮士德和魔鬼靡非斯特之间进行,它使浮士德确立了行动的意义,把他推向实际生活,使作品提出的抽象问题转变为两个既对立又统一的实体,转变为人生观和生命价值的探讨。

浮士德一生发展和最追求的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知识的追求或曰知识的悲剧;第二阶段:享乐的追求或曰爱情悲剧;第三阶段:权势的追求或曰从政的悲剧;第三阶段:权势的追求或曰从政的悲剧;第五阶段:事业的追求或曰事业的悲剧。年过百岁,双目失明的浮士德得出的智慧的最后断案是:“要每天每日去开拓生活和自由,然后才能做自由与生活的享受”;“我愿看见这熙熙攘攘的人群,在自由的土地上住着自由的国民”。并认为这是最美的刹那。

浮士德形象及“浮士德精神”:

作为伟大的艺术典型,浮士德是再现和表现的高度统一。

1浮士德的探索熔铸着歌德本人和许多进步思想家的经历;2、浮士德形象所概括出的历史经验,实际上是资产阶级上升时期进步知识分子思想探索的经验与体会,歌德以史诗的规模总结了文艺复兴以来三百年间资产阶级精神发展的历史。

但浮士德形象又是歌德的创造,是歌德对人类社会、人类精神的思考,这集中体现在“浮士德精神”的凝聚与提升上。所谓“浮士德精神”,就是指人的积极乐观,奋发进取,自强不息,不怕牺牲,战胜矛盾,上下求索,面向未来,永不满足的精神,其核心是“行动”,但这种行动不是单纯的循环,而是“向崇高的灵的境界飞驰”。

浮士德与靡非斯特的辩证关系:

1、一个灵魂的两态,正是浮士德性格的基本特征。浮士德前进的历程,正是这两个方面相互斗争的结果。

2、浮士德与靡非斯特是两个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补充的形象。浮士德代表人类,主导方面代表着行动、创造和善;靡非斯特代表着恶、虚无、悲观、怠惰和毁灭。

3、然而靡非斯特又起到了造善的作用,他成了浮士德前进的动力,作恶的动机总是引出造善的结果,他自称是“作恶造善力之一体”。

4、实际上,靡非斯特是浮士德形象的补充,是第二个浮士德,是浮士德精神的一部分。

《浮士德》的思想价值

1、精神发展主题。人类精神的提高和完善,是贯穿整部作品的思想线索,浮士德一生探索及其结局,都预示着人类历史的何去何从。

2、批判精神。浮士德的追求是一个不断否定、不断扬弃的过程,其中所包含的批判精神是鲜明和强烈的。

3、勇于实践的精神和辩证发展的思想。全诗的思想精华在于:肯定了人类在矛盾斗争中才能求得前进的辩证思想,《浮士德》的艺术特点

1、宏大的结构,丰富的场面,紧张的戏剧性。

2、创作方法的多样性(或象征、或浪漫、或现实,兼而有之)。

3、艺术形式的多样化(有抒情诗、哲理诗、散文诗、叙事诗、民歌、打油诗,作者能够将各种诗歌样式融为一炉)。

4、艺术审美的独创——《浮士德》是一部“乐观的悲剧”。浮士德的追求充满矛盾,和丑陋的现实发生尖锐的冲突,并遇到了许多灾难和痛苦,这一切,正是它作为悲剧的灵魂。浮士德前几个阶段的探索都是以悲剧结束的,最后找到的理想带有乌托邦性质,是用灵魂的眼睛去展望未来的光明与欢乐,而且是“壮志未酬身先死”,是带着美好的梦离去的。但它又不合传统悲剧的规范,因为它不能引起“怜悯和恐惧”。浮士德的结局不是走向毁灭,而是使自己的个性得到了升华和完善,他的灵魂被引向更高的境界。这样一个结局在戏剧理论上叫“happy ending”,也即“大团圆的结局”。

剧中有许多歌剧式的、魔幻式的风趣场面,这些都不和传统的悲剧规范。

二、思考练习题部分

1、简述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的主要文艺观点及其对后代的影响。

2、试比较中西神话的异同点。

3、简析阿基琉斯形象。

4、为什么说《俄底浦斯王》是“悲剧的典范”,标志着希腊悲剧的成熟?

5、简略比较古希腊文学与古罗马文学的异同点。

6、试述圣经文学的基本特征。

7、欧洲中世纪文学有那些类型?它们各自有那些特征?

8、什么是“骑士文学”?它对后代文学的发展有何影响?

9、《神曲》都描写了哪些重要环境和人物,其象征意义是什么?

10、简析《神曲》的艺术特征。

11、简述人文主义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及其主要内容。

12、谈谈你对《十日谈》的爱情描写的评价与认识。

13、什么是“流浪汉小说”?它对后代文学有何影响?

14、简析《坎特伯雷故事集》的狂欢化倾向。

15、简述《巨人传》的基本情节和思想倾向。

16、分析堂吉诃德形象

17、简述《堂吉诃德》在小说发展史上的意义。

18、简述莎士比亚喜剧创作的基本内容与特征。

19、简述莎士比亚悲剧创作的基本内容与特征。

20、为什么说莎士比亚是“伟大的人性的探索者”?

21、结合《奥瑟罗》、《李尔王》、《哈姆莱特》和《麦克白》,阐述莎士比亚悲剧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点。

22、以《哈姆莱特》为例,阐述莎士比亚在人物塑造上的特点。

23、结合一、二个具体问题,谈谈你对莎士比亚的评价与认识。

24、在学习古代方面,文艺复兴和十七世纪古典主义有何异同?

25、结合具体作品,说明古典主义文学在艺术上的成功与不足

26、莫里哀文学创作的基本倾向与特点。

27、喜剧《伪君子》在人物塑造和戏剧结构上的特点。

28、如何评价古典主义戏剧创作的“三一律”。

29、什么是“巴罗克”?如何认识它在欧洲文化艺术中的地位与影响?

30、简要说明文艺复兴、17世纪古典主义和18世纪启蒙运动所倡导的理性有何异同。

31、感伤主义文学的基本内容与特征。

32、“狂飙突进”运动在德国文学史上有什么重要意义?它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33、卢梭有哪些重要文学作品?他对文学发展有什么贡献?

34、简述索福克勒斯、但丁、弥尔顿、席勒在其文学作品中所体现的关于“自由”的观点,并简要分析他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35、为什么说浮士德形象是再现与表现的高度统一。

36、什么是“浮士德精神”?试对靡非斯特和浮士德进行形象分析。

37、《浮士德》写了哪两个“赌赛”?其寓意是什么?

38、试述《浮士德》的思想价值。

39、试析《浮士德》的艺术特点。

40、为什么说《浮士德》是一部“乐观的悲剧”?

第二学期

一、文学发展基本线索(史论部分)

第六章、19世纪初期文学

1、浪漫主义的社会与文化环境

时间:18世纪90年代到19世纪30年代。

环境:风云变幻的时代;不满现实,耽于幻想的普遍社会心理;自由主义思潮的盛行;德国古典哲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浪漫派音乐和绘画。

文学继承与发展的两个基本点维度:继承方面——中世纪民间文学、18世纪英国感伤主义、18世纪70年代德国的“狂飙突进”运动、卢梭文学理论与创作特点。

2、浪漫主义文学特点

强调主观情感,有强烈的“西西纳斯情结”,把表现自我提到首位;推崇想象力,追求非凡奇特,主要表现为大胆的夸张奇特的情节强烈的对比非凡的人物;

热爱与讴歌自然,描绘自然的多样化;自然的情感化和心灵化;

崇尚中古风。

3、各国概况

德国

德国是浪漫主义文学的诞生地。德国早期的浪漫主义以两个文学团体为标志:耶拿派(早期浪漫派),代表作家史雷格尔兄弟和诺瓦利斯?;海德尔堡派(后期浪漫派),代表人物阿尔尼姆和布伦塔诺;?德国浪漫主义文学中的民主倾向的代表是霍夫曼和海涅,霍夫曼最著名的长篇是童话小说《小查克斯》。

英国

作为文学运动,英国浪漫主义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是浪漫主义文学运动形成时期,出现了以“湖畔派”为代表的第一代浪漫主义诗人。

“湖畔派”

代表人物有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共同特点:讴歌大自然风光或理想化的宗法制农村生活,厌恶现实社会和城市文明;同情弱小,常以下层人物为主人公;艺术上强调感情和想象,要求情感真切,格律自由。华兹华斯和柯勒律治共同发表的《抒情歌谣集序言》成了英国浪漫主义的宣言。?华兹华斯的重要诗作有《丁登寺赋》、《在西敏寺桥上》、《我好似一朵孤独的流云》(又译《咏水仙》)等。

第二代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是拜伦和雪莱,他们又被称作“恶魔派”。?雪莱的主要作品有:长诗《麦布女王》、诗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抒情诗《西风颂》等。

济慈是和拜伦、雪莱齐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主要作品有:《秋颂》、《夜莺颂》、《希腊古瓮颂》、《忧郁颂》、《心灵颂》、《懒颂》等。

法国

法国浪漫主义有一支实力强大的队伍。早期代表是夏多布里昂和斯达尔夫人;领袖人物是雨果;与浪漫主义文学运动有联系的作家还有乔治.桑、缪塞、大仲马等。1830年雨果的《欧那尼》上演成功,标志着“浪漫的”终于战胜“古典的”。

俄国

俄国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于19世纪20年代,与卫国战争、十二月党人运动联系在一起。早期代表茹柯夫斯基、十二月党人诗人;最大代表是普希金,莱蒙托夫是继普希金之后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主要作品有《恶魔》、《童僧》,其中长篇小说《当代英雄》开俄国文学心理分析的先河。

美国

美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基本主题是表现上升时期的美国人的热情与理想,总体风格是粗犷、豪放、明快。这时期在创立美国民族文学方面迈出坚实的步伐。

被称为“美国文学之父”的人是华盛顿.欧文,他的代表性作品是短篇小说集《瑞普.凡.温克尔》。欧文创造性地运用了美国民族的题材,非常鲜明地刻画了具有神话色彩的“童年”美国形象,在建立独立的“美国文学”的自觉意识方面作出贡献。

库柏创作了“纯粹的美国式”长篇小说。他开创了美国文学史上三种类型的小说:以《间谍》为代表的历史小说;以《领航人》为代表的海洋小说;以《皮袜子故事集》为代表的边疆小说(西部小说)。

从30年代到60年代是后期浪漫主义阶段。?超验主义成为后期浪漫主义的思想基础。超验主义是美国独立后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领袖人物是爱默生和梭罗。

?霍桑和麦尔维尔是后期浪漫主义的另两个代表。他们发展了超验主义的主观性特点,作品具有浓厚的象征意义。前者的代表作是心理小说《红字》,后者的代表作是海洋小说《白鲸》。

第七章十九世纪中期文学

1、文学发展的社会与文化背景

时间:19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

背景:工业化的影响给文学打上了时代烙印;城市的兴起,使旧的伦理关系瓦解;金钱成为社会的杠杆,它刺激了人们的野心和贪欲;自然科学在多方面取得重大进步;唯物主义哲学和实证科学开始流行;人们的社会心理普遍趋向于冷静务实。

2、现实主义的特点及其发展演变

“现实主义”一词最早来源于绘画领域,文学中“现实主义”名称的正式确立,以1857年小说家商弗勒里出版的论文集《现实主义》为标志。第一部现实主义小说被认为是斯丹达尔的《红与黑》,他的理论著作《拉辛与莎士比亚》(1823——1825)阐述了现实主义的文艺观点。

从创作方法的角度考查,“现实主义”的本质特征在于它的客观性和真实性。而19世纪的现实主义,大都表现出强烈的批判性、社会性和当代性。

3、各国概况

法国

法国现实主义文学的艺术视野比较开阔,题材范围广泛。

从艺术风格和手法看,法国现实主义明显具有两种倾向。以福楼拜为代表的作家,更强调创作的“纯客观性”;以斯丹达尔为代表的作家,注重表现内部心灵世界的真实性,长于心理、意识的开掘,作品的情感因素突出。

英国

英国现实主义文学作家的出身都比较低微。作品的题材大都是表现社会不公,关怀小人物命运,善于描写小人物的生活史,歌颂小人物的道德品质和精神力量。

对现实多有揭露,但并不尖刻。作品中人道主义精神和改良主义色彩较浓。

俄国

俄国现实主义形成于19世纪30年代,繁荣于40——60年代,70、80年代达到鼎盛。

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

1、在解放运动中形成并达到繁荣的,矛头直指专制农奴制及其残余,具有明确的社会性和目的性。

2、文学的主题紧紧围绕解放运动展开。

3、文学作品的人物塑造始终结合着解放运动,作品主人公的变化,反映着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30——60年代主要是塑造小人物、多余人和新人形象。随着时代的发展,俄国文学中的“新人”形象应运而生。到19世纪后期,在列夫.托尔斯泰笔下又出现了探索型主人公和忏悔贵族形象。

4、有先进的、较为系统的现实主义文艺理论为指导。其中的代表人物是别林斯基、杜勃罗留波夫、车尔尼雪夫斯基。

5、批判的深化表现为讽刺倾向的发展。这一特点的形成是由社会的畸形发展所决定的。

“小人物”

写“小人物”的传统是由普希金开创的(《驿站长》),果戈理的《外套》、《狂人日记》是这方面的名作,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写小人物的集大成者,到80、90年代,契诃夫把这一题材推向巔峰。

“多余人”

“多余人”是俄国封建农奴制社会贵族青年的一种典型。他们大多出生贵族,有较高的秉赋,受时代新思想的影响,不甘心继续过毫无意义的贵族生活。但贵族的环境和教育又使他们留有许多“劣根性”,最终导致一事无成,终日彷徨苦闷,焦躁不安,染上了当时人们所说的“时代忧郁症”。

俄国文学的多余人形象可组成一个长长的画廊。第一代多余人的代表是奥涅金、毕巧林;第二代多余人的代表是屠格涅夫笔下的罗亭、拉夫列茨基等;最后一代多余人的代表是冈察洛夫小说《奥勃洛摩夫》(1859)中的同名主人公。新人形象

“新人”是现实中平民知识分子在文学上的肖像。屠格涅夫最先塑造了“新人”形象,如《前夜》中的英沙罗夫、叶琳娜、《父与子》中的巴扎洛夫。车尔尼雪夫斯基在长篇小说《怎么办?》(副标题“新人的故事”)中塑造了“新人”形象:薇拉、罗普霍夫、吉尔沙诺夫、拉赫美托夫。美国

现实主义在19世纪80年代才真正形成。最早倡导现实主义的作家是豪威尔斯,他倡导的现实主义,被称作“微笑的现实主义”。早在50年代的美国废奴文学中,已蕴含了现实主义因素。废奴文学以反对南方的蓄奴制和反映黑人的悲惨生活为主要内容。比彻.斯托夫人的《汤姆大伯的小屋》是废奴文学的代表性作品。

美国文学的主要成就是小说,它形成了两百年美国文学的发展历程。贯穿小说中的两大主题成为美国文学的传统母题:冒险传奇主题和美国梦主题。

第八章十九世纪后期文学

1、文学发展的文化背景

交的社会转型时期,欧美思想文化的多元化特点更加突出。马克思主义学说和社会主义思潮开始传播,“非理性”哲学陆续登场,传统的理性哲学受到挑战。

这时期对文学发生重大影响的学说和思想有:达尔文的进化论;遗传学理论;马克思主义学说;孔德的实证主义哲学;叔本华的生命意志学说;泰纳的“三要素”(“种族、环境、时代”)文艺思想。

2、文学特点

文学的发展打破了现实主义独霸文坛的状况,出现多种文学思潮、流派共存的局面。现实主义虽然仍是主导潮流,但其它文学思潮相继问世,并产生重大影响。如自然主义文学、唯美主义文学、前期象征主义文学等。各思潮流派的作家在创作思想和方法上已不再是壁垒分明。他们既接受其他学科领域的成果,又注意相互借鉴、吸纳。文学的开放性局面初露端倪。

总体看,各种文学都表现出主观性、内倾性的特点,文学更重视对人的精神领域的表现,更侧重于对人的各种心理活动的开掘。

3、文学概况

现实主义文学

法国的主要代表是都德和莫泊桑。都德是一位带有自然主义倾向的现实主义小说家,他和莫泊桑等人曾组成著名的“梅塘集团”,在共同的创作思想指导下,完成了许多重要作品。

英国主要代表是哈代和萧泊纳。

俄国这时期的现实主义作家、作品主要有: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群魔》,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复活》,契诃夫的中短篇小说和戏剧创作。作品主题大都触及社会的本质问题。作品主人公主要是探索性主人公、忏悔贵族、精神分裂者、弱小无助而又精神支离破碎的小人物。艺术手法更加圆熟,并表现出兼容并蓄的特点。

美国现实主义文学开始揭露种种关于美国梦的神话。从而在文学作品中就出现了另一个美国的形象:“虚假的美国”、“镀金的美国”、“悲剧的美国”。欧.亨利是美国文学中短篇小说的大家,其作品以幽默见长,但幽默中饱含辛酸,是含泪的微笑。如《警察与赞美诗》、《最后一片藤叶》、《麦琪的礼物》等。杰克.伦敦是一位来自底层的作家,思想上受到达尔文、尼采等人的影响。主要作品有:《热爱生命》、《野性的呼唤》、《铁蹄》和自传体小说《马丁.伊登》

19世纪60年代,龚古尔兄弟相继发表的理论和作品,标志着自然主义文学的诞生。60年代后期,特别是80年代,左拉撰写了一系列重要的论文,对自然主义文学理论作了全面的总结和深入的阐述,并创作了《卢贡-马卡尔家族》,成为自然主义文学最杰出的代表。

理论主张:自然主义受科学技术进步的触动,在实证哲学、进化论、遗传学、生理学等学科成果的启发和影响下发展起来。自然主义追求“如实的真实”,即纯粹的真实;他们把自然科学的理论移植到文学创作中,从生理学角度去表现人,特别是以当时的遗传学的观点去理解促使人行动的原因;他们否定倾向性,主张艺术态度客观、公允、冷漠,反对作家的人为安排,要求作品只向读者提供生活的记录,作家要改变读者的趣味;擅长描写群众的场面,注重群体的写照。

唯美主义文学

发端于30年代的法国。诗人、小说家戈蒂耶最早提出了“为术而艺术”的主张,成为唯美主义的纲领性口号。英国的唯美主义晚于法国,但是理论更完备,创作更丰富,?影响也更广泛。80、90年代,英国唯美主义达到高潮。

理论主张:反对艺术上的功利主义,推崇绝对的、至高无上的美。将“美”与“善”和“真”剥离。不是艺术反映生活,而是生活模仿艺术,不是艺术应当人生化,而是人生应该艺术化。强调美是纯粹的、绝对的、奇特的、形式的。创作则是自由的、想象的、虚构的、“撒谎”的王尔德被公认为是唯美主义的集大成者。写有〈快乐的王子〉、《少奶奶的扇子》、

《莎乐美》,《道连格雷的画像》)是王尔德最重要的一部小说,主要思想是强调艺术至上,艺术永恒。

第九章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

1、几个基本概念的界定

西方现当代文学:

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西方文学进入了它的现代阶

段。此前是传统文学阶段。从格局上看,西方现当文学包括继续发展的传统文学、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文学、西方现代主义文学。

现代主义文学:

是指从上世纪末一直延续到今天的与传统文学迥然相异的文学,在“现代主义”的名目下,包括数是十个文学流派。对“现代主义”这一概念的内涵,人们至今莫衷一是,尚未取得一致认识。许多文学史家和批评家很少从时间上来界定现代主义,他们更看重这个概念蕴涵的思想观念上的意义,也即“现代性”。

2、现代主义文学的形成与发展:

1870—1890年这段时间是现代主义的潜伏期和萌芽期。

现代主义真正形成气候、得到确立,是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

20世纪初20年代是现代主义的第一个高潮,创作成果突出。这个时期的主要流派有:后期象征主义文学、未来主义文学、超现实主义文学、表现主义文学、意识流文学、存在主义文学等。

二战后(或60年代),现代主义又形成了第二个高潮。由于它具有了一些新的特征,可称其为“后期现代主义”或“后现代主义”。它的鼎盛时期是在70年代和80年代,到90年代他的声势大减。具有明显后现代特征的文学流派有:荒诞派戏剧、新小说、黑色幽默小说垮掉的一代、元小说、魔幻现实主义、投射诗、语言诗、具体诗等。

3、前期现代主义文学发展的思想文化背景

现代主义文学以非理性哲学和心理学为其思想理论基础,其

中影响最大的有:

(1)、叔本华(1788-1860)的唯意志论

(2)、尼采的权力意志论

世界的本质是权力意志;上帝死了和一切价值重估;超人哲学。

(3)、心理学领域的非理性主义

威廉.詹姆斯的学说:最先提出“意识流”这一概念;着重指出人的意识还有非理性、无逻辑性、自发性的一面;注意到意识活动的其它特征,如无视时间性、“感觉中的现在”等。

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意识的三层复合结构和人格的三

重结构;梦的解释;文学批评中的弗洛依德主义。

(4)、存在主义哲学

存在主义哲学的三个基本命题:第一,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人在精神上的荒诞感、囕人的孤独、恶心、焦虑、“真正的无聊”);第二,自由选择(自由选择是人的权利,真正的存在是这样的人:他自己选择自己,他自己创造自己);第三,存在先于本质。

4、前期现代主义文学的思想与艺术特征

思想特征

“非理性”是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在内容上的总特征。所谓“非理性”是相对传统哲学思想而言。

(1)、现出对传统思想文化的全面批判

(2)、着重写社会危机和人的异化,也即危机社会中异化的人。主要体现在四种关系的扭曲上: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

艺术特征

现代主义的理论基点是表现论而不是反映论。它认为客观世界并不具真实意义,而人的感受和体验才是最真实的。因此,他们提出“不是现实,而是精神”,要求表现抽象的品质和永恒的真理,漠视对客观外界的描写;提倡艺术直觉、审美静观。

在上述艺术纲领指导下,各流派经常使用的艺术方法主要有:象征;荒诞;意识

4、主要流派

(1)象征主义

象征主义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中出现最早、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文学流派。

艺术主张:提倡凭直觉把握内在真实,寻找思想的“客观对应物”,以可感的形式去体现抽象的理念,在意象、象征中隐含人生的哲理。主张通过暗示、意象、比喻、自由联想等艺术手法表现人的复杂微妙的主观感受,追求半明半暗、扑朔迷离和带有神秘色彩的艺术效果。

19世纪中叶至多20世纪初为前期象征主义,以法国为中心,主要代表有:勃德莱尔;魏尔伦(主张诗歌的“音乐性”);兰波(被称为“通灵者”);玛拉美(象征主义诗歌承上启下的人物,“纯诗论者”要求诗歌具有神秘性,其诗作扩大了对象征的运用,被称为“象征中的象征”。

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为后期象征主义。主要代表:里尔克、瓦雷里、艾略特,波及欧美许多国家,并形成象征主义诗歌运动。后期象征主义涉及的题材教重大,更具现代意识,一般力求跳出个人情感的圈子,努力表现社会与时代的总体精神。瓦雷里被称为“20世纪法国最大的诗人”,诗歌风格:孤独;里尔克,奥地利诗人,要求诗歌的音乐美和造型美,代表性作品:《豹----在巴黎的植物园》

(2)、庞德与意象主义诗歌

庞德是美国现代主义的领袖人物、现代诗坛的巨星、狂人、怪杰,“迷惘的一代”的先驱。

意象主义诗歌运动由他和英国诗人休姆发起。意象就是感觉中的具体对象,“意”含有感觉之意,“象”主要是指具体的对象;意象实则是主客体的统一,主体的“意”与客体的“象”的有机结合。诗人要把表现和再现结合起来,主观和客观统一起来,就必须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意象,用自己受到感染的情绪来串接意象,从而达到物我两一、物我两契的境界。

意象主义诗歌来源于对中国传统诗歌的借鉴。庞德认为,意象诗具有以下特点:是“意识和形象的压缩”,“意象是一刹那间思想和感情的复合体”;意象是以“叠加”、“并置”的形式串接起来;意象诗短小、集中、含蓄、凝炼;它讲究炼字炼句和音乐性。(3)、表现主义文学

20世纪初起源于德国的绘画,后扩展至音乐、文学等领域。它的理论纲领是“艺术是表现而不是再现”。要求突破事物表相,表现事物内在的实质;突破对人的行为的描写而揭示其内在的灵魂;突破对暂时现象的抒写而展示永恒的品质与真理。在艺术方法上,由于强调永恒,人物往往是某些共性的抽象或象征;由于强调写内心活动,直觉和梦幻,多采用内心独白、梦景、潜台词等手段;情节离奇,变化突兀,以夸张、扭曲、变形、荒诞的写法,突出主观的感受,追求强烈的艺术效果,创作态度与艺术风格趋向冷漠。

代表作家与作品有:卡夫卡的《城堡》、《变形记》;美国奥尼尔的戏剧《毛猿》;瑞典作家斯特林堡的戏剧《到大马士革去》、《鬼魂奏鸣曲》;德国剧作家托勒的《群众与人》、凯撒《煤气三部曲》。

将人的意识活动作为文学的表现对象,着重表现人物的意识活动本身,尤其是人物的无意识,反对传统作家从外部去安排和描述人物的思想感情,明确提出“作家退出小说”。

在具体方法技巧上,该派作家擅长用“自由联想”、“内心独白”等方式挖掘人的潜意识,用自由联想和时间、空间蒙太奇手法来组织情节,使人物意识活动不受时空限制,过去、现在、未来相互颠倒,彼此渗透,相互重叠。

代表作与作品有:爱尔兰的乔依斯?的《尤里西斯》,?法国的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美国的福克纳的《喧嚣与愤怒》,英国的伍尔夫的《到灯塔去》等。

(5)、存在主义文学

产生于30年代的法国,日渐流行于欧美。是存在主义哲学的文学化。它认为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一方面揭露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荒唐丑恶;另一方面表现人的生存处境的尴尬,人的孤独、绝望、恐惧的思想情绪。同时也激励人们面对现实的重压而奋起抗争和超越。艺术上多保留传统风格,追求鲜明的哲理性和独特的真实性,注重把人物放到具体的境遇中进行生存的选择,写作态度完全转向冷谟和中立。代表作家与作品有萨特的《恶心》、《墙》,加缪的《局外人》等。

二、重点作家与作品部分

拜伦

(1)、何谓“拜伦式英雄”,拜伦都在那些作品中塑造过此类形象?

(2)、简述《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的内容与艺术特点。

(3)、拜伦诗歌遗产中最有力的因素是什么?

雨果

(1)、简述雨果的浪漫主义创作特色。

(2)、结合作品,说明雨果人物塑造的特点。

(3)、结合作品,说明雨果创作中“对照原则”的运用。

(4)、分析《巴黎圣母院》的艺术特色。

(5)、《欧那尼》的文学地位和意义。

普希金

(1)、简析普希金抒情诗的特色。

(2)、分析奥涅金形象。

(3)、为什么说普希金是“俄国文学之始祖”?

惠特曼

(1)、〈草叶集〉的浪漫主义特征都表现在哪些方面?

(2)、简析〈草叶集〉中的“自我”形象。

5、斯丹达(1)、谈谈你对于连形象的认识。

(2)、简析《红与黑》中爱情心理的描写。

(3)、简述斯丹达尔在人物塑造上的特点。

巴尔札克

(1)、《人间喜剧》的结构方式及其思想内涵。

(2)、巴尔札克人物塑造的模式和特点。

(3)、巴尔札克作品中的环境描写有何特点。

(4)、《高老头》的思想内容、人物形象与艺术特色。

(5)、为什么说伏脱冷是“一首恶魔的诗”?

狄更斯

(1)、简析《大卫.科波菲尔》的文体特点。

(2)、《双城记》的创作动机及其思想倾向。

(3)、结合作品,说明狄更斯在任务塑造上的特点。

(4)、结合作品,说明狄更斯小说的艺术特色。

果戈里

(1)、简述果戈里讽刺艺术的发展及其特点。

(2)、试比较波留希金和葛朗台两个形象的异同点。

陀思妥耶夫斯基

(1)、为什么说陀思妥耶夫斯基是“残酷的天才”?

(2)、试析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现代性特点。

(3)、以〈罪与罚〉、〈卡拉马佐夫兄弟〉为例,说明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现代性特点。

左拉

(1)、〈卢贡—马卡尔家族〉共包括多少部小说?列举其中4部作品的题名,并简述这部多卷集巨著的思想与艺术特点。

(2)简析左拉创作的自然主义特色。

哈代

(1)、哈代将“威塞克斯小说”分为几大类?其中的重要作品有哪些(至少列出3部)?并简述这部多卷集巨著的思想与艺术特点。

(2)、简述哈代创作的现代性特征。

易卜生

(1)、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有那些重要特点?其中的代表性作品是哪几部(至少列出4部)?

(2)、简述〈玩偶之家〉的结构特点。

(3)、简析〈玩偶之家〉中的人物关系设置。

列夫.托尔斯泰

(1)、何谓“托尔斯泰主义”?

(2)、结合〈安娜.卡列尼娜〉,说明“心灵辩证法”的内容与特点。

(3)、托尔斯泰都塑造过哪些“探索型主人公”形象(至少列出4位)?他们有何共同特点?

(4)、简析〈安娜.卡列尼娜〉的结构特点。

(5)、分析〈复活〉的思想倾向与艺术特色。

波德莱尔

(1)、简述波德莱尔对现代主义诗歌的贡献。

(2)〈恶之花〉的基本特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艾略特

(1)、艾略特的文学思想与创作活动对欧美现代文学的影响。

(2)、〈荒原〉的基本内容、创新意义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卡夫卡

(1)、何谓“卡夫卡式小说”?

(2)、对〈变形记〉中葛里高尔“变形”的的评价与认识。

(3)、试析卡夫卡作品中的父子冲突主题。

(4)、结合作品,说明卡夫卡创作的主要精神特征。

(5)、简述〈审判〉批判主题及其多层次隐喻。

(6)、简述评论界在〈城堡〉研究方面的主要观点。

普鲁斯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