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思想概论

马克思主义思想概论
马克思主义思想概论

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收获《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对与大学生确立人生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矛盾的观点,联系的、发展的理论以及实事求是的相关方法论在现实学习、生活中给予指导,有助于实践活动的开展。大学生作为社会未来建设者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把德育放在重要的位置。马克思主义理论有助于增强思想道德水平及理论水平,从而更好的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我们更清楚地认识了社会主义本质,更加坚定了为社会主义奋斗的信念!

首先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感受到了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我们大学生成长和长远发展的客观需要,具有很需要的现实意义。

其次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习,我从中学到了很多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潜移默化地扩大了视野,加深了思想的深度。在老师的教导下,正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处理生活实践中的问题,给我带来了深远意义。在看待各种现象和问题时,学着去理性思考,并通过现象看到本质,让我了解到事物客观真实的一面。因此,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观这些原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我应该遵循的原则。我觉得上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收获挺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让我更深刻了解了马克思主义是如何形成的,而且更进一步体会到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我个人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对我们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方面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让我受益匪浅。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在与时俱进的今天为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马克思主义还教会我们思考问题,思考生活的方式,在大学生的发展过程中也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

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我学习到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

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从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出发,在时间中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一切从实际出发,说到底,就是要做到实事求是。重视事实,抓住“坚定不移”和“始终一贯”。实事求是是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的集中体现和高度概括,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二.事物的对立统一

首先,事物之间的联系具有其客观性和普遍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断的。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是都是和其他事物联系着而存在的,这是一些事物存在的客观本质。而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其次,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三.真理与价值的辨证统一

从真理的本性上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实践的特点上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显示性的特点。就是说,人们遵循着一定的认识去实践,就可以引出现实的结果,把主观的东西表为客观的事实。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思想渗透在生活的每一件事上。理解马克思主义,不仅有利于我们用科学的方法认识事物,认清事实本质,更可以提高我们的逻辑能力、分析能力以及思辩能力。且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我们学好其他学科知识,认清当今形势和理解各项政策制定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2018年版)

2019年洛阳师范学院马克思复习资料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P2)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2.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3.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P10) ①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②革命性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 ③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并随实践而不断发展的学说。 ④人民性 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一切奋斗都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⑤发展性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学说,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并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4.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P13) ①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 ②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 ③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

5.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P17) ①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 ②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 ③自觉将马克思主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6.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意义(P22) ①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③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④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7.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P26) 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②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④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8.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P27) 一方面,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人们只有在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有效地改造世界。 另一方面,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是说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无所作为。人能够通过自觉活动去认识规律,并按照客观规律去改造世界,以满足自身的需要。 9.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条件(P27) ①从实际出发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②实践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 ③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还需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10.人类社会物质性的主要表现(P2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汇总(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汇总(全)

————————————————————————————————作者:————————————————————————————————日期:

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简述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和三个理论来源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费尔巴哈)、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和法英的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立叶,罗伯特·欧文)合理成分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三)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物质定义及其意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意义: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存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的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意识的本质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简述运动和静止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的相对位置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未变成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a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这就是说,事物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是处于运动之中b 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的状态c 运动和静止相互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绝对运动中有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有绝对运动简述实践的特点及基本形式特点: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等如何理解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总之,全部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表现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试用世界物质统一原理,说明为什么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社会运动也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世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制约着任的实践活动。我们通过实践改造世界,就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作用于客观世界。人们要取得实践的成功和胜利,就必须正确认识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所以,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简述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的特点:a.联系具有客观性。b.联系具有普遍性。c.联系具有多样性。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的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的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发展的原因:内在矛盾性)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三,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如何理解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的关系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关系: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的作用: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第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取得发展。第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矛盾的斗争性的作用:第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第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试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关系: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考试精髓要点

1.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的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后来党的领导人关于信息传播、宣传、 新闻、文化传播政策以及党组织内部思想交流等等的论述。 2.交往:包含了这个词的全部含义,指个人、社会团体、民族、国家间的物质交往和精神 传通。 3.交往方法:依靠了铁路、电报、巨大的工业城市、报刊和有组织的人民集会。 4.精神交往的社会作用:首先,交往在一定范围内形成一种社会凝聚力,它本身是一个部 落或民族独立存在的黏合剂;其次,不同社会形态之间的交往,加快了社会发展的进程,增强了社会的活力。由于交往打破了孤立状态,社会矛盾往往很快暴露出来,从而使人们产生一种改革的需要;最后交往一旦展开,就会冲破阻力,最终发展为“世界交往”,使各个民族的交往日益同步化。 5.世界交往思想:a人类社会的交往遵循着从狭隘到广泛、从局部到全球的发展道路,世 界交往必然要替代局部的民族交往,成为现代交往的主旋律;民族交往必然会冲破以往的种种藩篱而成为世界交往的一部分。b人们只有能够得到世界范围内的最大量信息,通过新的传播技术,使得世界各地变得近在咫尺,那时人们获得的才是真正的精神财富,才能得到真正的精神解放。c在世界交往的趋势下,不仅所有个体之间是相互需要和相互依赖的,而且各个民族之间也是相互需要和相互依赖的。d只有当交往成为世界交往,并以大工业为基础的时候,只有当一切民族都卷入竞争斗争的时候,保护已创造出来的生产力才有了保障。 6.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a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 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资产阶级挖掉了工业脚下的民族基础,使乡村从属于城市,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国家,是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是东方从属于西方。b资本主义国家的卑鄙利益造成了许多民族的劫难、文化遗产的毁灭,但从宏观的世界历史进程来看,西方列强通过船舰利炮的扩张使得现代世界的普遍交往、信息时代或知识经济得以迅速的来临。 7.工人阶级没有祖国:a工人阶级无论在哪个国家,都是被剥削阶级,没有的到国家的保 护;b工人阶级只有冲破国界联合起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8.电报是物化的知识力量:电报等交往媒介是人类的受创造出来的人类头脑的器官,是物 化的知识力量,现代交往媒介的实质是科学和知识的力量,是人的治理和创造能力的发展。 9.“用时间消灭空间”的实质:指的是资本利用并改进运输和传播工具,减少了用于两地 间移动物品、人和信息的时间,因而空间距离作为资本扩张的限制的重要性也降低了。 10.马克思预见到未来社会是信息社会的特点:a生产结构发生变化,信息产业居主导地位; b劳动力结构发生变化,劳动中智力的支出将超过体力的支出;c资源结构发生变化,知识生产力成为社会财富增长的及其重要的资源;d科学的组织和决策机构处于社会的中心地位。 11.两种妨碍报刊履行职责的问题:a外部强权为它规定并非它自身的使命;b报刊内部工 作人员摆脱自己应该履行的使命。 12.变动产生新闻:事实的变动视为新闻的源泉和新闻的特征。 13.新闻带来的信息势能:由于事实变动的时间、空间的分布上是不均衡的,因而即使新的 事实或行动还未开始,已经传播过来的关于它们的新闻,也会带来一种信息势能,使当事的人们或感受到压力或感受到鼓舞,并引发实际的变动。 14.新闻时效的原因:现代市场经济运动中“用时间消灭空间”的冲动,直接刺激着新闻传 播不断地以快速的时效克服空间带来的障碍。 15.报纸传播新闻的特点—“有机的报纸运动”: a对专业新闻传播来说,新闻的时效与新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论第一章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2、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的标准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D.一元论和二元论 3、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的标准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反映论和先验论 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D.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4、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A.实践性 B.运动性 C.物质性 D.客观性 5、“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6、“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 A.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B.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 C.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 D.旧唯物主义是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 7、既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统一的历史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这指的是() A.运动 B.实践 C.精神生产 D.物质生产 8、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 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 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 C.事物内在的本质和稳定的联系 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9、柏拉图的“理念论”是()的理论 A.唯物主义 B.二元论 C.唯心主义 D.怀疑论

马克思主义概论重点

马克思主义主义的理论来源 (1)德国古典哲学(2)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3)英法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1、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2、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3、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三)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1、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止总是暂时的和有条件的,因而相对的。 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世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我们通过实践改造世界,就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作用于客观世界。人们必须正确认识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事物的普遍联系 1、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2、联系的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事物的永恒发展 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①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 ②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 ③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教学大纲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教学大纲 课程号:02330101 新课号:PHI-0-100 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开课学期:春季 周学时: 2 学分:2 先修课程:哲学概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导论 一、基本目的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考察,帮助学生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精神实质,学习、借鉴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经验。特别注重两个方面:一是突出发掘马克思哲学源头,重新理解马克思,真正看清马克思哲学创新的思想底蕴、精神实质与当代价值、现代意义;二是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走向全球化与中国化的时代潮头,为建构新的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作哲学奠基。 二、内容提要及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过程、历史规律、历史经验。 第一阶段,即“第一个五十年”,大体是1844—1895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生形态,为教学内容的第一篇或第一单元,包括四个时期:第一,青年马克思哲学创新铺垫期,——青年马克思的理论来源、三大理想、三大转变;第二,1843—1848年,早年马克思哲学创新关键期;第三,1848—1871年,中年马克思哲学创新深化;第四,1872—1883年,晚年马克思哲学创新升华期、恩格期著作,尤其是晚年的《反杜林论》、《费尔巴哈论》、《自然辩证法》、后期书信,应结合以马克思为主的哲学创新来理解。 第二阶段,即“第二个五十年”,约1895—1945年,马克思主义哲学次生形态,以马克思主义俄国化为主要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西方马克思主义形成为东西两大潮头,重点突出列宁哲学三部曲:《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的认识论、《哲学笔记》中的辩证法、列宁最后著作中的社会主义观;对卢卡奇、葛兰西、柯尔施等人与西方新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作出新的反思。 第三阶段,即“第三个五十年”,约1945—1995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再生形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为主流形态;苏东剧变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发生曲折的历史教训;世界之交,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新走向与新问题。 三、教学方式 四个要点:“问题引入,原著铺路,还原历史,面对当代”。“问题引入”,就是开门见山地提出当代现实给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的尖锐问题,以及同学们先入为主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某些迷惑,鲜明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生形态和本来面目究意是什么样”的问题,激发大家在课内、课外自己读原著。“还原历史”,我们力图突破原来苏联模式哲学教科书对马克思哲学简单化的理解,真正理解马克思哲学的实质。“面对当代”,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是为了更好地把握当代,为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作出哲学奠基。 四、推荐教材或参考书/参考资料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一卷本),黄楠森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杭州师范大学2017年硕士入学考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概论》大纲

杭州师范大学2017年硕士入学考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概论》大纲参考书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概论(第二版)(新编21世纪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系列教材),田克勤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3月版 考试内容考试范围: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中国特色国家统一的战略构想;国际战略与对外交往的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和领导核心;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思想。 试卷内容结构试卷由简答题、论述题和材料分析题等三个部分组成。 考试内容包括对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简要回答,对理论联系实际能力,阅读理解材料、运用理论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等考核。 试卷难易结构试卷总体按照本学科、专业本科毕业的优秀考生能够取得及格以上成绩的难易程度出题,其中较难的题目约占20%。 试卷题型结构三类题型:简答题;论述题;材料分析题。 试卷分值结构试卷分值:150分。 分值结构: 1.简答题:4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占40%。 2.论述题:2小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占40%。 3.材料分析题:1小题,每小题30分,共30分,占20%。 评分标准和要求1.简答题要求紧扣题意,要点回答。 2.论述题要求紧扣题意,联系实际,充分论述,合乎逻辑。

3.材料分析题要求运用相关知识和原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紧扣题意,合乎逻辑,充分论述。 备注考试时间:3小时 一级学科硕士点召集人签名:(学院盖章)学院分管院长签名 文章来源:文彦考研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知识点总结.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指导 一、基本概念: 1、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理论来源及三个组成部分 来源: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2、唯物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的主要历史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义。 3、恩格斯提出的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何为第一性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4、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区别 区别:唯物辩证法是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形而上学是以静止不变的眼光看问题。 1、内涵不同 辩证唯物论是关于世界的物质性学说、关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学说,它采用辩证法的观点研究世界的本质,所要说明的是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人类思维领域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它在坚持唯物论观点的基础上,研究世界的运行状况、形态和发展规律,进一步回答客观世界究竟“怎么样”的问题。 2、二者所对应的哲学范畴不同 唯物论是与唯心论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二者对立的根源在于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凡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世界上先有物质

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的观点都是唯物论的观点;反之,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世界上先有意识后有物质,意识决定物质,意识第一性的观点则属于唯心论。辩证法是与形而上学相对立的世界观,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在于对“世界究竟处于怎样一种状态”所做出的不同回答。其中,承认矛盾,坚持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的回答属于辩证法;否认矛盾的存在,主张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的回答则属于形而上学。 3、二者的基本观点不同 辩证唯物论的基本观点是: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主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同时,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承认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这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同时又是变化发展的,联系和发展是辩证法的总特征。而承认矛盾、运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并由此揭示了万事万物发展所包含的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4、方法论要求不同 辩证唯物论从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出发,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都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要做到主观符合客观,就要防止主观主义。 唯物辩证法从承认矛盾、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出发,要求我们坚持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要坚持对立统一,就要反对形而上学。 5、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1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要重点笔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绪论 一:马克思主义来源与创新 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创新: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他们在这一时期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对人类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作了分析批判,对资本主义时代发展提出的理论课题作了科学的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为认识历史和时代问题提供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的深刻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它被社会主义必然代替的历史命运。科学社会主义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两大发现的基础上,阐明了由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获得彻底解放的历史条件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使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 二: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三: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什么 马克思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四: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五: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六: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这是就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而言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条件的变化,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地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做到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第一章 一:近代哲学的基本问题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二:马克思主义物质的定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 三: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论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四:联系特征 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其次,联系具有普遍性。最后,联系具有多样性。 1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概论 超全的概括

第一章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教条,要和中国国情相结合。)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中国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历史,应该了解中国历史状况社会状况,认真地概括提炼。)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马克思主义是外来思想,要让国人接受,深入浅出地阐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三:新时期进步原因。新时期依赖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集中到一点,就是高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十七大对改革开放30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做出最新概括,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我们之所以能取得如此伟大的成绩是因为我们高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五: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1.1921~1927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萌芽阶段。19 27~1935土地革命时期,形成阶段。毛泽东以马列主义为指导,在理论上论证了中国革命的新道路,标志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2.1927~1935抗日战争时期,成熟阶段。毛泽东总结中国革命经验,阐述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论证了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政策和策略。3.1945~1959解放战争和新中国成立后,发展阶段。进一步剔除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社会主义改造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方略,找出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任务,进行探索。 六: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内容。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2.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3.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4.政策和策略的理论。5.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6.党的建设理论。7.还有关于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 三个基本方面: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七: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为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和人类进步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毛泽东晚年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中的确犯有严重错误,但是他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将他所犯错误同毛泽东思想区分开来,有利于我们准确理解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八: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3.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5.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社会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知识点(2018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导论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集中概括,是马克思主义在其形成、发展和运用过程中经过实践反复检验而确立起来的具有普遍整理性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 马克思主义是以无产阶级的解放和全世界人类的解放为己任,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美好目标,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19世纪西欧三大先进思潮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来源分别为(德国古典哲

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19世纪的三大科学发现(即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为马克思主的产生提供了自然科学前提。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 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发展性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又什么作用: 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 恩格斯总结和概括了哲学发展特别是近代哲学发展的历史事实;“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方面:其一,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其二,存在和思维有没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第一章 物质:20世纪初,列宁对物质概念做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题库(完整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诞生于正确答案:A A、19世纪四十年代 B、19世纪五十年代 C、19世纪六十年代 D、19世纪七十年代 2、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的标志性著作是正确答案:A A、《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 B、《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 C、《政治经济学批判》和《资本论》 D、《反杜林论》和《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3、马克思主义形成的重要标志是正确答案:D A、《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出版 B、《资本论》的出版 C、《反杜林论》的出版 D、《共产党宣言》的公开发表 4、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思想文化优秀成果,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从而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正确答案:B A、伟大发展 B、伟大革命 C、伟大发现 D、伟大发明 5、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正确答案:A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6、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正确答案:C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7、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正确答案:A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8、人类进入21世纪,英国广播公司(BBS)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千年思想家”网评,名列榜首的是正确答案:A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程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程复习资料 第一部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新闻传播思想 1、新教伦理及其和马克思的传播观的关系 答:新教伦理是由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提出的理论,是其基本教义所涵盖的基本伦理观念,宗教虽有很多派别,但在教义方面有三个共同原则:一为因信称义,二为信徒人人可称为祭司,三为《圣经》具有最高权威。 马克思深谙宗教传播的彼岸特征和传播心理,加丄新教的天职意识和救赎意识,直接影响了马克思的传播观。马克思主持《莱茵报》的编辑方针之一,就是传播新教精神。文艺复兴动摇了封建君权统治的基石,而新教改革则震撼了传统神权的统治基石,尽管新教仍然是宗教。 2、“交往”的概念在马恩思想体系中的解释 第一,内涵包含两词全部能指,即它们可以指团体、个体间的物质交流、信息交流,也指社会、民族、国家之间的物质交往、精神传递,甚至包括男女间的性爱。 第二,将物质交流、精神交流合二为一的考察,认为:交往的概念是与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历史发展、社会形态等概念联系起来考察问题时使用。因而,获得了相当宏观的交往和传播理论。 第三,交往关系和社会关系有部分重合,但不完全等同,交往关系的内涵更为广阔。 3、马克思、恩格斯从事新闻工作的特征。 他们所服务的媒体绝大多数是大众传媒,而不是单纯的政党报刊和工人报刊。 第一,受众的认知一大众为主。因此,视野开阔,更注重一般媒介的社会特征和他们作为信息交流中介的作用,符合传播学规律。 第二,站在媒体的角度,分析报刊和其他社会性交流媒体的发展趋势较多。 第三,对职业性新闻传播的业务思考,深刻在行。 第四,办党报的基本思想是通过政治上的成功达到经营上的成功。 4、马克思、恩格斯人生与其新闻传播思想的关系。 一、马恩的人生 文化教育背景 马恩能够成为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奠基人,除了时代为他们提供的经济政治动因,还依赖于他们刻苦钻研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具备全面的合理的知识结构。良好的家庭和学校教育,对马恩思想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 新闻工作经验 马恩一生亲手创办与主编的报刊有4种,协助创办并参加编辑的有5种,直接影响办报方针并给予各种形式的支持得有10种,此外,还为60余家报刊撰写稿件。 马恩的新闻活动分为这样几个时期:以《莱茵报》为中心的报刊活动,形成了马恩早期报刊思想,这种思想和核心是革命民主主义文化范畴的人民报刊与自由报刊的思想。以《新莱茵报》为中心的报刊活动,形成了马恩成为共产主义者以后即成熟阶段的报刊思想,这种思想的核心是工人报刊思想,同时关于党报思想的若干原理和原则也开始提出。以《社会民主党人报》为中心的报刊活动,是马恩党报思想形成的时期。

最新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全套)[1]

绪论 二、多项选择题 1、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BCD) A、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哲学 2、作为马克思主义产生阶级基础的19世纪三大工人起义是(BCD) A、巴黎公社 B、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 C、1838年在英国爆发的延续十余年的宪章运动 D、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工人起义 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渊源是(ABC) A、德国古典哲学 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C、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D、法国启蒙思想 4、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性人物是(BC ) A、康德 B、黑格尔 C、费尔巴哈 D、笛卡尔 5.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AB ) A、亚当?斯密 B、大卫?李嘉图 C、马尔萨斯 D、西斯蒙 6.空想社会主义的最杰出的代表是(ABC ) A、昂利?圣西门 B、沙尔?傅立叶 C、罗伯特?欧文 D、托马斯?莫尔 7.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CD) A、辩证法 B、劳动价值论 C、唯物史观 D、剩余价值学说

8、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是(AB ) A、阶级性 B、实践性 C、客观性 D、人民性 9、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是(BCD) A、李大钊的理论 B、毛泽东思想 C、邓小平理论 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0、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要分清(ABCD) A、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B、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发展的理论判断 C、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错误的、教条式的理解 D、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 【多项选择题答案】 1.BCD 2.BCD 3.ABC 4.BC 5.AB 6.ABC 7.CD 8.AB 9.BCD 10.ABCD 第一章 二、多项选择题 1.“物质两种存在形式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只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观念抽象”,这段话说明(AB) A.时间和空间是客观的 B.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C.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D.时间和空间是有限的 E.时间和空间是无限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汇总和每章重点汇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汇总和每章重点汇总

————————————————————————————————作者:————————————————————————————————日期: 2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1、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中期。 2、马克思主义作为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统一整体。 3、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产生最直接、最重大影响的,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的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的辩证法(唯心主义)、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威廉·配第,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立叶、欧文 4、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与生物进化论这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为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形成提供了坚定的自然科学基础。 5、标志马克思主义基本形成的著作《关于费尔马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哲学的贫困》、《共产党宣言》,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1、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 1)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 2)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它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而且包括它的继承人的理论,特别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人的理论。 3)列入马克思主义范畴的理论,必须是在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价值取向等方面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理论前后相继、一脉相承,在本质上相一致的。 4)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不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而是组成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义的理论基础,处于核心地位的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2、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和科学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政治立场上。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宿。 3、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第三节学习、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1.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 3.全面提高人的素质。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 我国今天所面临的最大的社会实际,就是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反对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两种倾向。实际工作中的经验主义片面夸大感性经验的作用,轻视理论,把局部经验当作普遍真理,到处搬用。教条主义片面夸大理论和书本知识的作用,轻视感性经验一切从本本出发,把理论当成万古不变的教条,生搬硬套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一)世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 1、世界观,就是人们对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2、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是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原、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这在哲学上属于本体论的问题;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主是指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即世界可不可以认识的问题,这在哲学上属于认识论问题。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凡是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是历史唯物主义;凡是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是历史唯心主义。 4、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运动发展的,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形而上学则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是彼此孤立的,静止不变的,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

马克思主义新闻学完整版笔记

马克思主义新闻学 第一章绪论 (2) 一、文化传播的轨迹 (2) 二、马克思主义与新闻传播 (2)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思想基础 (3) 一、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3) 二、人类交往论 (3) 第三章马克思恩格斯的新闻论著 (4) 一、《莱茵报》时期 (4) 二、《新莱茵报》时期 (5) 三、《社会民主党人报》时期 (6) 第四章列宁的新闻论著 (7) 一、建党时期 (7) 二、夺权时期 (8) 三、建设时期 (8) 第五章毛泽东的新闻论著 (10) 一、毛泽东新闻思想产生的历史条件 (10) 二、毛泽东早期的报刊实践 (10) 三、毛泽东早期新闻思想 (10) 四、毛泽东新闻思想的发展(从建党到建国) (11) 五、对列宁办报原则的继承与改造 (11) 六、论著选讲 (11) 第六章刘少奇《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 (12) 一、报纸是党和群众联系的主要桥梁 (12) 二、做好记者工作的条件 (12) 第七章媒介文化:从法兰克福到伯明翰 (12)

第一章绪论 哈罗德·伊尼斯(Harold Innis): 石刻象形文字→小规模 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 “传媒就是信息”。 一、文化传播的轨迹 1、口头传播的时代: 以口耳相传方式传播的知识通常是民谣、谚语、民间故事、当地传闻与掌故,农耕社会的某些技艺和地方性知识。 除了少数宗教的和技能的秘传知识之外,这些口耳相传的知识多数属于集体经验、集体智慧和集体记忆,公共技艺。传播这些知识的语言形式也是一种集体话语或大众话语。 2、书籍印刷的时代 大众阅读社会的形成,在世界范围内应该是非常晚近的事情,按照瓦特的研究,较有规模的文学阅读社会的出现是从18世纪末期才开始的。以现代报纸、杂志、流通图书馆的出现、以及城市中产阶级和“小说的兴起”为标记。 按照麦克卢汉界说,广泛地社会阅读是从谷腾堡印刷机的发明之后,谷腾堡印刷机启动了资本主义的近代进程,把少数人的特权变成了大众的技能,把神圣语言变成了日常交流的语言。 3、电子图像的时代 现代大众传媒正在趋向于通过图象进行传播,人们通过图象与声音而不是阅读文字的形式来获得需要的知识与经验。 赫伊津哈在《中世纪的衰落》中说,“衰败的中世纪心性的最基本特征之一是,视觉感受的突出,这一突出与思想的萎缩密切相关,思想带上了视觉图象的形式,真正赋予思想一个概念就要首先有一个可见的形状。” 二、马克思主义与新闻传播 马克思:“哲学家们只是以各种方式解释世界,但重要的是改造世界”。 德里克·詹姆逊:“政治视角是一切阅读和一切解释的绝对出发点”。 马克思、恩格斯亲自创办、领导和参与的报刊有10多家,列宁有20多家;他们为之撰稿的报刊,均在百家以上。马克思以《莱茵报》编辑的身份登上社会舞台。恩格斯早在1839年他只有19岁就写了《乌培河谷来信》一文,反映社会敏感问题,发表在当时有广泛的影响的《德意志电讯》上。列宁以创办《火星报》开始他的革命政治生涯。毛泽东青年时代,在湖南长沙创办“湘江评论”,反对封建专制、抨击军阀的恶行,宣传民主思想,是人所共知的。 马克思《青年选择职业的考虑》 “我们并不总是能够选择我们自认为适合的职业;我们在社会上的关系,还在我们能够对它们发生决定性的影响之前,就已经在某种程度上被规定了。” “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博士论文(1839-184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