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骨来源肿瘤的分子病理学进展

2020骨来源肿瘤的分子病理学进展
2020骨来源肿瘤的分子病理学进展

2020骨来源肿瘤的分子病理学进展

摘要

形态学以及经典的免疫组化仍是骨来源肿瘤诊断的基石,但以二代测序为基础的分子病理学的蓬勃发展已改进了目前的诊断技术。同时,分子病理学也进一步为骨来源肿瘤的治疗策略提供线索,用于预测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基于分子异常的新病种的文献报道不断涌现,让肿瘤的分类从形态学向分子生物学转换。目前,骨肿瘤可以简单分为简单核型和复杂核型两类,前者包括了特殊异位、基因点突变、特殊基因扩增等,而后者往往缺乏特定的变异。本文基于2019年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第5版)新的骨肿瘤分类,对骨肿瘤的分子病理学更新进行归类和总结。新的基因型的发现有助于骨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甚至可以为后续的内科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其中以巨细胞来源的骨的肿瘤的H3F3A p.G34W、软骨母细胞瘤的H3F3B p.K36M、软骨肉瘤的IDH1/2突变、动脉瘤样骨囊肿的USP6重排等成为近年来骨肿瘤分子病理学革新的标志。

在过去的十几年间,骨来源肿瘤的分子病理学发展极其迅速。骨肿瘤的亚型鉴别已经从依赖传统的免疫组化染色转变为分子病理学检测,例如免疫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和二代测序等。新出现的骨肿瘤遗传基因位点,让人们对这些骨肿瘤亚型的遗传背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与此同时,这些遗传学的改变也

在指导临床治疗策略及预测肿瘤的生物学行为方面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甚至在小圆细胞恶性肿瘤中,部分肿瘤亚型的命名就是以基因异位来进行的,例如CIC重排肉瘤(CIC为毛细血管果蝇的人类同源基因,编码一群高迁移率的转录因子,位于19号染色q13断端)和BCOR 重排肉瘤(BCOR基因,编码转录抑制因子B细胞淋巴瘤-6的共抑制因子,位于X染色体11.4断端)等。

骨肿瘤的二代测序提示基因的初始改变包括单核苷酸变异、体细胞拷贝数变异、基因融合和更复杂的变化,如染色体碎裂等。为了便于理解,在下文中我们就每个骨肿瘤亚型的基因改变做了详细的归类:基因突变、基因重排、基因缺失和基因扩增,并对骨肿瘤亚型相应的基因改变频率进行了归纳和整理。同时,在临床应用中并非所有的基因型鉴定均需要通过二代测序的方法,设计相应探针进行FISH检测或进行免疫组化染色鉴定源基因突变后下游蛋白的表达,虽不如测序精准,但可降低花费,简便易行。部分基因缺失,例如INI-1缺失也可成为靶向治疗的靶点,在辅助诊断的同时提供了治疗思路。值得一提的是,仍有大量骨肿瘤亚型属复杂核型,并没有明确的变异,基于临床生物学特征和免疫组化的分辨,以及通过排除存在简单核型的其他骨肿瘤亚型,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本综述基于2019年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第5版)新的骨肿瘤分类,通过文献复习,对近10年骨肿瘤的分子病理学更新进行归类和总结。

于PubMed、Medline、ScienceDirect及Ovid数据库搜索关键词"bone tumor" 、"molecular pathology" 、"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 、"immunohistochemistry"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时间自2010年1月至2020年2月。文献纳入标准:①与上述检索词相关的基础及临床研究;②文献类型为专著、论文或综述。排除标准为:①重复性研究;②质量低、证据等级低的文献;③非英文的外文文献;④无法获得全文的文献。共检索文献494篇,其中英文文献429篇、其他语种文献65篇。应用Endnote软件进行查重,并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共剔除文献395篇,最终纳入英文文献34篇,其中综述类文章5篇、病例系列报告及机制研究文献29篇。

一、骨肿瘤常用的分子病理学检测方法

常见的分子病理学检测方法为FISH,其次为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和一代测序、二代测序。部分基因的突变和缺失也可以通过免疫组化检测下游通路蛋白表达情况来鉴别。

二、骨来源肿瘤分子病理学检测的难点

(一)脱钙骨来源恶性肿瘤的分子检测的难点是需要从标本中提取所需要的DNA和RNA,而骨肿瘤经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后DNA 和RNA经常降解[1]。使用冰冻的肿瘤组织比较理想,但临床操作比

较困难。虽然硝酸和其他无机酸的脱钙很快,但会对细胞核产生严重的损伤导致无法进行分子学检测,甲酸等较弱的酸以及另一种螯合剂的复合成分中的乙二胺四乙酸(ethylene diamine tetra-acetic acid,EDTA)既温和又能带走钙离子的脱钙剂,唯一的缺陷是时间较长且会使组织学镜下评估更不准确。因此,使用更弱的有机酸成为目前大多数病理科脱钙的常规方法。

(二)FISHFISH的目的是利用组织切片中的DNA作为目标进行原位杂交,以便发现目标基因。由于FISH很容易在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的组织切片中应用,因此最常使用。虽然有脱钙的问题,但体积分数为5%的甲酸就能保证足够的DNA。FISH经常用来发现染色体异位和基因的扩增。临床上经常使用分离和融合探针(例如对尤文肉瘤)来检测EWSR1,但使用分离探针的时候无法确定其具体融合基因。举例来说,对小圆细胞有EWSR1融合但无ETS融合的尤文样肉瘤,基因可能融合为EWS-NFATc2而非EWS-FLI1,而这两类肿瘤的镜下表现、免疫组化都很类似,因此使用FISH也无法鉴别[2]。而检测基因扩增,例如骨旁骨肉瘤特征性的12q13-15区域的扩增(包含MDM2和CDK4基因)[1],可以通过FISH来检测,非常实用。

当一种肉瘤含有大量非肿瘤细胞成分的时候,不建议使用FISH。例如动脉瘤样骨囊肿,虽然USP6的重排比例很大,但只限于肿瘤细胞(文献中比例为7%~82%),而镜下这类肿瘤中富含多核巨细胞,因此做

FISH很容易出现假阴性[3]。当然5'着丝粒和3'端粒信号的数量有时候也会导致FISH出现摸棱两可的判断,从而出现假阳性和假阴性。有的时候还会出现非典型的FISH荧光镜下模式,可能提示某一类肿瘤,例如EWSR1-NFATC2,需要有经验的病理科医生进行鉴别。

(三)反转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RT-PCR是一种即便在肿瘤细胞很少的情况下仍然可以检测基因异位的非常敏感的手段[4]。但是,引物的设计非常富于挑战,尤其当RNA是从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的组织中提取的时候,还有当某些肿瘤不包含多种融合方式的时候,RT-PCR可以很准确,但是很难被实施。例如尤文肉瘤,虽然85%的融合基因为EWSR1-FLI1,但EWSR1与其他ETS家族成员的融合也需要检测,甚至有少部分不是EWSR1而是FUS基因的融合。因此,需要设计一个复杂的引物来综合解决这些问题。

(四)二代测序目前使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的二代测序可以在短期内快速获取更多的遗传学信息,从而成为分子病理学发展的方向[4]。虽然全基因组或全外显子测序可以提供肿瘤相对全面的信息,但在临床实践中它并不适合作为大段复杂基因的检测手段,而基于目标基因设计的各类骨肿瘤的小组合面板(PANEL)更适合临床实际应用。例如,可以准确区分骨的巨细胞瘤和软骨母细胞瘤中的H3F3A和H3F3B(表1);以及检测出特殊的可能致病的点突变,如中央型软骨肉瘤的

IDH1/IDH2突变、纤维结构不良的GNAS突变、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多症的BRAF突变等。

(五)免疫组化染色通过其他技术发现骨肿瘤的分子病理学靶点,而将基因突变的下游产物设计相应的免疫组化底物进行染色,是一种廉价、便捷又实用的分子病理学检测手段,而且可以被应用于经强酸脱钙处理的组织[2]。例如对经典型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钙调蛋白绑定的转录激活剂(calmodulin-binding transcription activator,CAMTA)可作为诊断性标志[5]。针对巨细胞瘤(H3F3A p.G34W)和软骨母细胞瘤(H3F3B p.K36M)点突变下游蛋白的单抗有助于这两者的诊断[6,7]。在软骨来源的肿瘤中,IDH1 p.R132H的点突变也可以通过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出来[8]。

三、骨来源肿瘤的分子病理学亚型和更新

2019年新版WHO分型骨来源肿瘤共八大类50多种亚型,其中去掉了"良性骨的纤维组织细胞瘤"和"小骨的巨细胞病灶"两个诊断,而增加了"差分化的脊索瘤"和"纤维软骨性间叶瘤"两个诊断[9]。

(一)软骨来源肿瘤近年来,软骨来源肿瘤中最具特征性的发现当属异柠檬酸脱氢酶(Isocitrate dehydrogenase,IDH)1和2了。IDH1/2是一种体细胞、杂合子、错义的点突变,最早报道于低级别胶质细胞瘤及继发性胶质母细胞瘤[10]。由IDH基因编码的IDH蛋白催化了异

柠檬酸的氧化脱羧过程,产生柠檬酸循环中的α-酮戊二酸和CO2,继而导致下游DNA和组蛋白的过甲酰化,出现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不同基因的表达(图2)。据文献报道,良性内生软骨瘤病(如Ollier 病)中约87%可出现IDH基因点突变,中央型非典型软骨的肿瘤或软骨肉瘤1级中有50%~78%含有IDH点突变,而中央型软骨肉瘤2~3级有30%~50%的突变[11]。IDH1有多种可替换的残基,在40%IDH 突变的软骨来源肿瘤中,最常见的位点为R132C,其余的残基包含R132G、R132H、R132L、R132S、R132I、R132Q和R172S[12]。这点与IDH突变相关的脑部肿瘤70%都位于R132H的特征性诊断不同。

图2 异柠檬酸脱氢酶(Isocitrate dehydrogenase,IDH)分子机制图。由IDH基因编码的IDH蛋白催化了异柠檬酸的氧化脱羧过程,产生柠檬酸循环中的α-酮戊二酸和CO2,继而导致下游DNA和组蛋白的过甲酰化状态,出现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不同基因的表达

90%以上的软骨母细胞瘤都含有17号染色体的H3F3B K36M突变,少部分病例有位于1号染色体的H3F3A突变,这点与骨巨细胞瘤不同[6]。而IDH1/2突变几乎不出现于软骨母细胞瘤。90%以上的软骨黏液性纤维瘤有6q24重排,导致下游代谢型谷氨酸受体1(metabotropic glutamate receptor, GRM1)蛋白表达[13]。但一般不常规做该分子的检测,靠组织学特征足以诊断。

(二)骨来源肿瘤FOS基因重排可能在骨样骨瘤、骨母细胞瘤和上皮样血管瘤中见到,尤其是骨母细胞瘤,几乎都含有该基因的重排或少见情况下的FOSB基因重排[14]。而MDM2/CDK4(12q13-15)的基因扩增见于近90%的低级别中心型骨肉瘤[15],有助于与其他良性骨肿瘤的鉴别,但缺乏MDM2扩增并不能排除低级别中心型骨肉瘤的诊断[9]。85%的骨旁骨肉瘤也含有MDM2/CDK4扩增,但该扩增在骨膜骨肉瘤几乎见不到[16]。值得一提的是,约10%的高级别骨肉瘤也存在着MDM2扩增[16]。

对高级别骨肉瘤这样一种复杂基因型、异质性大的肿瘤诊断,最常见的胚系基因为TP53、Rb1和相对少见的RECQ解旋酶[2]。Paget骨病20%~50%有家族性的、10%~20%有散发的SQSTM1突变[9],部分有TNFRSF11A(RANK)和VCP突变[2](表2)。

(三)纤维来源肿瘤这一大类包含了骨的促结缔组织增生纤维瘤和骨

纤维肉瘤,但是均没有特征性的分子病理学表型。

(四)骨的血管源性肿瘤59%的骨上皮样血管瘤含有FOS/FOSB基因重排[17],而89%~100%的骨上皮样血管内皮瘤含有WWTR1-CAMTA1 t (1;3)(p36;q25)的融合[5]。小部分骨上皮样血管内皮瘤中有YAP1-TFE3的融合[9]。这些基因的重排和融合机制未明,可能为致瘤的原因。

(五)富含巨细胞的肿瘤骨巨细胞瘤是一类良性肿瘤,呈浸润性生长,术后易复发。其特征性的基因突变位于H3F3A。Amary等[18]检测了3 163例骨原发肿瘤的H3F3A G34W突变,结果发现97.8%的骨巨细胞瘤含有H3F3A G34W突变。而骨肉瘤等其他类型的肿瘤鲜有表达。该基因突变的下游90%作用于甘氨酸34W(p.Gly34Trp[p.G34W]),但也有小部分人群为甘氨酸34L(p.Gly34Lys[p.G34L]),因此可以使用免疫组化染色寻找下游蛋白的方式来检测该基因的突变[18]。值得一提的是,90%的恶性巨细胞瘤也含有该位点的突变,可作为鉴别恶性巨细胞瘤和毛细血管扩张型骨肉瘤等富含巨细胞成分的其他肿瘤的主要方法[1,2,4]。但是与骨肉瘤类似,10%的恶性巨细胞瘤也含有TP53的突变[19]。骨巨细胞瘤的肿瘤细胞间含有大量破骨细胞产生的小分子RANKL介导的骨质破坏(图3),因此出现了以地舒单抗为靶点的治疗手段[20]地舒单抗治疗后镜下往往出现破骨细胞样的多核巨细胞消失和骨化。

图3 地舒单抗作用于RANKL靶点机制图。核因子kappa B受体激活剂的配体(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 kappa B ligand,RANKL)激活了破骨细胞生长和分化。而地舒单抗为RANKL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高亲和度地结合在RANKL上,阻抑RANKL与破骨细胞前体表面的RANK结合,从而阻抑了破骨细胞的形成,避免骨质破坏与骨质吸收

动脉瘤样骨囊肿是一类起源于长骨干骺端的充满血液的多囊性良性肿瘤。70%以上包含USP6 17p13.2基因重排[3]。可以通过FISH来检测,但经常是病灶中肿瘤细胞含量太少而血性囊壁成分或基质细胞成分太多,导致FISH结果假阴性。有临床报告证实超过80%的非骨化性纤维瘤含有KRAS和FGFR1突变[21],但并不认为这些突变位点是特征性的诊断指标。

(六)脊索的肿瘤新版WHO骨肿瘤分类中脊索肿瘤分为以下四类:良性脊索细胞的肿瘤、普通脊索瘤、去分化脊索瘤和差分化脊索瘤(表3)。其中,差分化脊索瘤是新的诊断[9]。普通脊索瘤是起源于脊索残余组织的恶性肿瘤,主要发生在颅底和骶尾部,在肿瘤内部及肿瘤之间均有形态学异质性。而参与脊索组织发生发展的鼠短尾突变体表型[9]转录因子仅见于脊索瘤,在98%的脊索瘤中有表达,可通过下游的蛋白免疫组化染色来检测。

差分化脊索瘤是一类特征性含有SMARCB1缺失22q11

(hSNF5/INI1)的、多见于中轴骨、镜下几乎看不见脊索特征的肿瘤[22,23]。该肿瘤多见于儿童,少数情况下见于年轻的成人,女性发病是男性的两倍;全世界文献报道的病例数在60例以下,预后相对于普通脊索瘤差。但这个特征性的INI1基因缺失却是一个用药的靶点,组蛋白甲基化转移酶2(Enhancer of zeste homolog 2,EZH2)的抑制剂Tazemetostat也许有可持续的疗效[24,25,26]。

(七)其他间叶来源的骨肿瘤在新版的其他间叶来源的骨肿瘤中添加了"纤维软骨性间叶瘤的"诊断,但是该亚型的肿瘤缺乏GNAS/IDH突变,也没有MDM2扩增。而50%~70%的纤维结构不良有GNAS基因突变[27],该突变与Wnt/β-catenin通路相关,可能成为治疗的靶点。

(八)骨的造血系统肿瘤骨的造血系统肿瘤不是骨原发恶性肿瘤,其治疗靶点和特征主要根据血液系统肿瘤的特点来进行。主要包含有以下几类:骨的孤立性浆细胞瘤、骨的非霍奇金淋巴瘤、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多症、Erdheim-Chester病和Rosai-Dorfman病[9],其特征性基因改变如表2所示。

(九)基因源性骨与软组织肿瘤综合征部分骨与软组织肿瘤综合征源于特征性基因型(表4)。文献报道中87%的内生软骨瘤病(Ollier 病或Maffucci综合征,后者在内生软骨瘤的基础上合并有梭形细胞血管瘤)的内生软骨瘤成分中含有IDH1突变,而70%的梭形细胞血管瘤(Maffucci综合征)成分中也含有IDH1突变。研究证实IDH1

的突变可能与肿瘤的成因有关[11]。

Li-Fraumeni综合征是一类常染色体显性突变的症候群,其诊断依据为:小于45岁发病;存在亲属遗传性;29%的患者有胚系突变的TP53基因且有各种不确定的TP53变异亚型。但此基因在Li-Fraumeni综合征成因中的机制尚未明确[28]。

McCune-Albright综合征是一种特征性的骨纤维结构发育不良,皮肤存在牛奶咖啡斑和机能亢进的内分泌疾病综合征。有文献报道McCune-Albright综合征存在G蛋白活化突变,但不是特征性的诊断标准,且出现概率不明[29,30]。

70%~95%的多发骨软骨瘤病存在胚系的EXT1/EXT2突变,且存在EXT1突变者预后差。但这个基因型不是诊断所必须的[3]。

95%的神经纤维瘤病1型存在NF1(17q11.2)的失活突变,而5%存在NF1的微缺失[11]。该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综合征的特征性表现为牛奶咖啡斑、腋窝和腹股沟雀斑、虹膜色素缺陷瘤、全身多发神经纤维瘤和神经纤维瘤恶变。NF1的微缺失且有SUZ12基因同步缺失的患者更容易形成恶性外周神经鞘瘤。NF1基因的缺失可导致该信号通路下游的RAS通路激活,而RAS通路下游的MEK靶点的抑制剂可阻抑该信号通路的活化,进一步作为该疾病药物治疗的靶点。MEK抑制剂——司美替尼(Selumetinib,AZD6244)的Ⅰ期及Ⅱ期临床试验取得了不错的疗效[31]。

(十)难以区分的骨与软组织的小圆细胞恶性肿瘤经典的小圆细胞恶性肿瘤主要包括尤文肉瘤、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desmoplastic small round cell tumor,DSRCT)等,因病理表现为肿瘤细胞较小、核染色深,又被称为小蓝圆细胞肿瘤;在骨与软组织肉瘤的分类上横跨了骨肿瘤和软组织肉瘤两类。随着分子病理诊断技术的进步,骨来源小圆细胞肿瘤家族的划分日益明确(表5)。

根据WHO 2019版分型,有EWSR1或FUS重排的肿瘤可根据其融合的伙伴基因分为两种:EWSR1或FUS基因[32]与ETS家族转录因子融合者定义为尤文肉瘤;而EWSR1或FUS与非ETS伙伴基因融合者定义为"有EWSR1-非ETS融合的小圆细胞肉瘤",取消了之前尤文家族肿瘤的定义。

尤文肉瘤的分子遗传学特点较为复杂。t(11;22)(q24;q12)是典型尤文肉瘤的遗传学改变,它形成EWSR1-FLI1融合基因,且在此基因框架下可能形成18种框内嵌合性转录因子[33]。除FLI1外,有很多属于ETS转录家族的次要伙伴基因,如ERG、ETV1/4、FEV,也可与EWSR1或FUS形成融合,同属尤文肉瘤范围;对"有EWSR1-非ETS融合的小圆细胞肉瘤",EWSR1或FUS的融合伙伴基因常见有NFATC2、PATZ1、VEZF1等[34]。在流行病学方面,与经典FLI1融合相比,FEV和NFATC2融合的患者年龄较大,骨外病灶的比例更高。在整体预后方面,与经典FLI1融合相比,非FLI1融合的肉瘤初治时发现转移的比率较高,总生存期更短[32]。此外,EWSR1-WT1是一类特殊的"有EWSR1-非ETS融合的小圆细胞肉瘤",它是DSRCT的

分子遗传学标志。随着分子病理诊断技术的进步和普及,在EWSR1或FUS重排的基础上,未来会有更多的伙伴基因和框内嵌合性转录因子被发现。

除EWSR1或FUS重排外,此前一些小圆细胞肿瘤如BCOR-CCNB3、CIC-DUX4[34]也被归为尤文家族肿瘤名下。但根据WHO 2019版分型,这两种基因异常的肿瘤被单独列出,从尤文家族肿瘤中分离了出来,单独以融合基因的名称进行命名。

综上所述,分子病理学检测为骨来源的恶性肿瘤提供了新的诊断思路和治疗线索,是未来病理学发展的方向。对具备简单核型的骨肿瘤,可通过二代测序或FISH来直接鉴别基因,抑或通过免疫组化染色鉴定下游通路的蛋白表达来判断肿瘤亚型;而针对复杂核型的骨肿瘤,可通过分子病理学检测方法排除镜下类似的骨肿瘤亚型来明确诊断。应进一步深入探索这些遗传学信息背景下的分子信号通路,为进一步药物治疗靶点的选择、生物学标记物的选择以及预后的预测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完整版)病理学考试肿瘤习题及答案

第6章肿瘤习题及答案 一、 A 型选择题 1. 下列肿瘤中,哪种肿瘤的实质常由透明细胞组成 A. 直肠腺癌 B. 肝细胞癌 C. 肾细胞癌 D. 胃粘液癌 E. 乳腺髓样癌 2. 下述有关食道癌的描述,哪项是错误的? A. 食道上段最常见 B. 鳞状上皮癌多见 C. 可见原位癌 D. 亚硝胺与食道癌发生有关 E. 可以多灶发生 3. 下列哪种肿瘤的恶性型不能归入肉瘤? A. 脂肪瘤 B. 血管瘤 C. 软骨瘤 D. 乳头状瘤 E. 纤维瘤 4. 以下不属于癌前疾病的有 A. 肝硬变 B. 慢性萎缩性胃炎 C. 子宫平滑肌瘤 D. 结肠多发性息肉病 E. 纤维性囊性乳腺病 5. 肺癌一般不转移至 A. 脑 B. 骨 C. 心 D. 肝 E. 肾 6. 下列哪项是原位癌的主要特征 A. 是一种早期癌症 B. 未发生转移 C. 发生于子宫颈粘膜上皮 D. 可长期保持原来的结构,甚至消退 E. 癌变波及上皮全层,但未浸润至粘膜下层 7. 上皮细胞不典型增生指 A. 细胞层次增多 B. 上皮细胞异乎常态的增生 C. 细胞异型性不明显,极性不丧失 D. 细胞局限于基底膜内 E. 不会进一步发展为浸润性癌 8. 诊断腺癌的依据是 A. 发生于腺上皮 B. 呈结节状外观感 C. 有癌巢形成 D. 异型性明显 E. 有条索状,腺状排列 9. 下列哪项是骨肉瘤的主要诊断依据: A. 血道转移 B. 好发于青少年 C. 发生于长骨骨干 D. 可发生病理性骨折 E. 出现肿瘤性骨折 10. 胃癌最主要的转移途径是 A. 直接蔓延 B. 淋巴道转移 C. 血行转移 D. 腹腔内种植 E. 消化道转移 11. 进展期胃癌最多见的类型是 A. 胶样癌 B. 革囊胃 C. 息肉型 D. 溃疡型 E. 局限浸润型 12. 癌块小,恶性程度高,早期即有症状,临床上最多的是 A. 腺癌 B. 导管癌症 C. 湿疹样癌 D. 硬癌 E. 髓样癌

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及发展

分子生物学的应用及发展 摘要:本文在文献检索的基础上,对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简史,基本原理,研究领域等作了简单介绍,阐述了分子生物学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结合药学专业着重讨论了其在药学及中药开发发面的应用,并进一步对分子生物学未来的研究技术、方向和前景做了展望。 一前言 生物以能够复制自己而区别于非生物。生命现象最基本的特征是进行“自我更新”。进行“自我更新”体现了一种最高级和最复杂的运动状态。这种运动就是生物机体从环境中摄取物质和能量,以更新本身的物质组成,而山现生长、繁殖,在这样的过程中保证了将自身的特征传给历代;同时也不断地向环境输送一些物质和释放能量。在生物机体的组成物质中,防水分外,有各种无机盐类和各种有机化合物。其中生物大分子——核酸和蛋白质在进行自我更新运动中,以其功能的重要性占第一位。为探索生命现象的本质问题,产生了分子生物学这一学科[1]。 分子生物学(molecular biology)是从分子水平研究生命本质为目的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它是研究核酸、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形态、结构特征及其重要性、规律性和相互关系的科学,是当前生命科学中发展最快并正在与其它学科广泛交叉与渗透的重要前沿领域[2]。 分子生物学的最终目标是远大的,从产生基本细胞行为类型的各种分子的角度,来理解这五类行为类型:生长、分裂、分化、运动和相互作用。即分子生物学力图完整地描述细胞大分子的结构、功能和相互联系,从而理解细胞为什么要采取这种方式[3]。 分子生物学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它的迅速发展及其在整个生命科学领域的广泛渗透和应用,促使人们对生物学等生命科学的认识从细胞水平进入分子水平。在农业、畜牧、林业、微生物学等领域发展十分迅速,如转基因动植物等。在医学领域,为医学诊断、治疗及新的疫苗、新药物研制等开辟了新的途径,使医学科学中原有的学科发生分化组合,医学分子生物学等新的学科分支不断产生,使医学科学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不认识到这一点就很难跟上科学发展的步伐。 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为人类认识生命现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会,也为人类利用和改造生物创造了极为广阔的前景。 二分子生物学发展简史 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4-7]:

分子生物学前沿技术

分子生物学前沿技术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

激光捕获显微切割Laser capture microdissection (LCM) technology是在不破坏组织结构,保存要捕获的细胞和其周围组织形态完整的前提下,直接从冰冻或石蜡包埋组织切片中获取目标细胞,通常用于从中精确地分离一个单一的细胞。 背景:机体组织包含有上百种不同的细胞,这些细胞各自与周围的细胞、基质、血管、腺体、炎症细胞或相互粘附。在正常或发育中的组织器官内,细胞内信号、相邻细胞的信号以及体液刺激作用于特定的细胞,使这些细胞表达不同的基因并且发生复杂的分子变化。在状态下,如果同一类型的细胞发生了相同的分子改变,则这种分子改变对于疾病的发生可能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然而,发生相同分子改变的细胞可能只占组织总体积的很小一部分;同时,研究的目标细胞往往被其它组织成分所环绕。为了对疾病发生过程中的组织损害进行分子水平分析,分离出纯净的目标细胞就显得非常必要。1996年,美国国立卫生院(NIH)国家肿瘤研究所的[2]开发出激光捕获显微切割技术(Laser capture microdissection , LCM ),次年,美国Arcturus Engineering公司成功研制激光捕获显微切割系统,并实现商品化销售。应用该技术可以在显微镜直视下快速、准确获取所需的单一细胞亚群,甚至单个细胞,从而成功解决了组织中细胞异质性问题。这项技术现已成为美国“肿瘤基因组解剖计划”的一项支撑技术[1]。 原理:LCM的基本原理是通过一低能脉冲激活热塑膜———乙烯乙酸乙烯酯(ethylene vinylacetate,EVA)膜(其最大吸收峰接近

病理学--肿瘤-试题及答案

习题集→病理学→肿瘤 A1型题:每一道考试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并在答题卡上将相应题号的相应字母所属的方框涂黑。 第1题瘤细胞间变多见于下列哪种肿瘤 B A 腺瘤 B 腺癌 C 囊腺瘤 D 甲状腺瘤 E 混合瘤 第2题肿瘤组织分化的程度越高 E A.恶性程度越高 B.越早发生组织坏死 C.转移较早 D.预后越差 E.异型性越小 第3题恶性肿瘤的主要生长方式为 B A 生性生长 B 浸润性生长 C 破坏性生长 D 翻性生长 E 外生性生长 第4题腺癌的分化标志是 C A.呈巢状排列 B.可见细胞间桥 C.有腺样结构 D.异型性小 E.可见角化珠 第5题肿瘤细胞分化程度高是指 E A.肿瘤周围有较多的淋巴细胞浸润 B.不容易引起器官的阻塞和破坏 C.高度恶性的肿瘤 D.有较大的异型性 E.与起源组织相似 第6题下列哪项是恶性肿瘤细胞的最主要形态特点 E A 核大 B 多核或异形核 C 核仁大 D 核染色浓染 E 病理性核分裂 第7题关于恶性肿瘤细胞核的变化下正确的是 A A.核浆比值小 B.核体积大 C.核浆比值大 D.核多型 E.核膜增厚 第8题一淋巴结作病理切片检查,淋巴结见成团的异型细胞,并有病理性核分裂相和角化珠形成,应诊断为 E A.淋巴结结核 B.淋巴结慢性炎症C.淋巴结转移性腺癌 D.恶性淋巴瘤 E.淋巴结转移性鳞癌 第9题肿瘤的恶性程度高低决定于 C A.肿瘤的发生部位 B.肿瘤的肉眼形态改变C.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 D.肿瘤的生长速度 E.肿瘤的大小 第10题恶性肿瘤的主要特征是 E A 核形态不规则,大小不一日核分裂多见 B 核分裂多见 C 胞浆嗜碱性 D 血管丰富 E 浸润性生长和转移 第11题恶性肿瘤生长到多大需要血管供给才能生长 E A 0.5mm B 1.0mm C 1.5mm D 2.0mm E 2mm以上 第12题CEA在下列哪种肿瘤中较多见 C A 食管癌 B 胃癌 C 肠癌 D 肝癌 E 肺癌 第13题决定肿瘤性质的主要理论依据是 B A 肿瘤的间质成分 B 肿瘤的实质成分 C 组织结构情况 D 肿瘤生长方式 E 以上都不是

病理学--肿瘤试题及答案

第 14 题 下列有关肿瘤生长的描述哪项正确 C 习题集7病理学7肿瘤 相应字母所属的方框涂黑。 第 3 题 恶性肿瘤的主要生长方式为 第 4 题 腺癌的分化标志是 第 5 题 肿瘤细胞分化程度高是指 D. 有较大的异型性 E ?与起源组织相似 第 6 题 下列哪项是恶性肿瘤细胞的最主要形态特点 A 核大 B 多核或异形核 C 核仁大 D 核染色浓染 E 病理性核分裂 第 7 题 关于恶性肿瘤细胞核的变化下 正确的是 A 核浆比值小 B .核体积大 C .核浆比值大 D .核多型 E .核膜增厚 第 8 题 一淋巴结作病理切片检查,淋巴结内见成团的异型细 胞,并有病理性核分裂相和角化珠形成,应诊断为 A 淋巴结结核 B ?淋巴结慢性炎症 C.淋巴结转移性腺癌 D.恶性淋巴瘤 E .淋巴结转移性鳞癌 第 9 题 肿瘤的恶性程度高低决定于 A 肿瘤的发生部位 B .肿瘤的肉眼形态改变 C.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 D .肿瘤的生长速度 E .肿瘤的大小 第 10 题 恶性肿瘤的主要特征是 A 核形态不规则,大小不一日核分裂多见 B 核分裂多见 C 胞浆嗜碱性 D 血管丰富 E 浸润性生长和转移 第 11 题 恶性肿瘤生长到多大需要血管供给才能生长 A 0. 5mm B 1. 0mm C 1. 5mm D 2. 第12题 CEA 在下列哪种肿瘤中较多见 D 肿瘤生长方式 E 以上都不是 C. 高生长分数的肿瘤,对化疗敏感 D ?实体瘤(结肠癌)生长分数高,对化疗敏感 E.高度恶性淋巴瘤对化疗不敏感 A 部分性葡萄胎可发展为绒毛膜癌 A1 型题:每一道考试题下面有 A 、 B 、 C 、 D E 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并在答题卡上将相应题号的 第1题 瘤细胞间变多见于下列哪种肿瘤 A 腺瘤 B 腺癌 C 囊腺瘤 D 甲状腺瘤 E 混合瘤 第2题 肿瘤组织分化的程度越高 A 恶性程度越高 B ?越早发生组织坏死 C .转移较早 D .预后越差 E .异型性越小 A 内生性生长 B 浸润性生长 C 破坏性生长 D 内翻性生长 外生性生长 A 呈巢状排列 B .可见细胞间桥 .有腺样结构 D .异型性小 .可见角化珠 A.肿瘤周围有较多的淋巴细胞浸润 .不容易引起器官的阻塞和破坏 C .高度恶性的肿瘤 0mm E 2mn 以上 A 食管癌 B 胃癌 C 肠癌 D 肝癌 E 肺癌 第 13 题 决定肿瘤性质的主要理论依据是 A 肿瘤的间质成分 B 肿瘤的实质成分 C 组织结构情况 A 多数恶性肿瘤细胞倍增时间比正常细胞快 B .细胞恶性转化初期,生长分数很低

(整理)A肿瘤分子病理学1

一:肿瘤分子病理学 肿瘤发病的相关因素 内源性因素:机体的免疫状态、遗传素质、激素水平及DNA损伤修复能力 外源性因素:与自然环境和生活条件密切相关,包括化学因素、物理因素及感染因素等 三大类基因与肿瘤形成有关 癌基因oncogene 抑癌基因suppressor gene DNA修复基因DNA repair gene 原癌基因、癌基因与抑癌基因:是指一组对细胞生长、分化或恶变等细胞增生动力学具有正负调节功能的基因群. 原癌基因:指存在于正常细胞内,编码促进细胞生长物质的基因序列,是正常细胞基因组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与恶性肿瘤并无必然的联系 癌基因:由原癌基因衍生而来的具有转化细胞能力的基因,是细胞中发生变异的一类基因癌基因过度表达:是指癌基因编码的mRNA的数量增加 癌基因产物过度表达:是指癌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即癌蛋白的表达量过度增加 癌基因扩增:是指与原癌基因结构相同的基因拷贝数复制增多 癌基因扩增、癌基因过表达和癌基因产物过表达是表述癌基因在DNA、mRNA及蛋白质三个水平上改变的用语 癌基因活化方式-点突变(point mutation) ◆导致癌基因活化的主要方式 ◆是指原癌基因编码顺序的特定位置上某一个核苷酸发生了改变,使其表达的蛋白质 上相应的一个氨基酸也发生变化 ◆结果:改变蛋白质的关键功能使细胞生长异常或发生癌变。 癌基因活化方式-基因扩增(amplification) ◆指原癌基因通过某些机理在原来染色体上复制形成多个拷贝 ◆原因:由于基因DNA过度复制所致。超过正常原癌基因拷贝数的增加会导致癌蛋 白量的增多,从而导致正常细胞功能的紊乱 ◆基因扩增程度与肿瘤恶性程度有关,基因大量扩增的患者生存期缩短,容易发生肿 瘤转移 癌基因活化方式-癌基因甲基化改变 ◆DNA甲基化状态的改变可导致基因结构和功能的异常,是细胞癌变过程中重要的一 步 ◆癌基因(H-Ras、C-Myc)低甲基化和抑癌基因(Rb、p16)的高甲基化改变是细胞癌变 的一个重要特征 ◆癌基因DNA甲基化水平愈低,其肿瘤浸润能力愈强,临床分期也愈晚。反之,抑 癌基因甲基化水平越高,组织越易发生癌变 癌基因活化方式---基因过量表达 ◆基因表达包括基因的转录与翻译及其调控,基因的转录在细胞核内进行(DNA- mRNA),翻译在细胞浆内进行(mRNA-蛋白质) ◆约15%人类基因可以进行表达,基因表达水平的改变是细胞癌变的早期事件 抑癌基因:正常情况下存在于细胞内的调控细胞增生、分化另一类基因,抑癌基因的产物能抑制细胞生长促使其分化成熟. ◆抑癌基因的失活可以引起细胞的转化和癌变 ◆失活的方式:染色体缺失、点突变和甲基化

病理技术的发展与现状

病理技术的发展与现状 病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发病原理和疾病过程中发生的细胞、组织和器官的结构、功能和代谢方面的改变及其规律。 研究方法 病理学的研究方法多种多样,研究材料主要来自自患病人体(人体病理材料)和实验动物以及其他实验材料如组织培养、细胞培养等(实验病理材料)。 (一)尸体剖检 对死亡者的遗体进行病理剖检(尸检)是病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尸体剖检(autopsy)不仅可以直接观察疾病的病理改变,从而明确对疾病的诊断,查明死亡原因,帮助临床探讨、验证诊断和治疗是否正确、恰当,以总结经验,提高临床工作的质量,而且还能及时发现和确诊某些传染病、地方病、流行病、为防治措施提供依据,同时还可通过大量尸检积累常见病、多发病、以及其他疾病的人体病理材料,为研究这些疾病的病理和防治措施,为发展病理学作贡献。显然,尸检是研究疾病的极其重要的方法和手段,人体病理材料则是研究疾病的最为宝贵的材料。 (二)活体组织检查 用局部切除、钳取、穿刺针吸以及搔刮、摘除等手术方法,由患者活体采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以确定诊断,称为活体组织检查(biopsy),简称活检。这是被广泛采用的检查诊断方法。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组织新鲜,能基本保持病变的真像,有利于进行组织学、组织化学、细胞化学及超微结构和组织培养等研究。对临床工作而言,这种检查方法有助于及时准确地对疾病作出诊断和进行疗效判断。特别是对于诸如性质不明的肿瘤等疾患,准确而及时的诊断,对治疗和预后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动物实验 运用动物实验的方法,可以在适宜动物身上复制某些人类疾病的模型,以便研究者可以根据需要,对之进行任何方式的观察研究,例如可以分阶段地进行连续取材检查,以了解该疾病或某一病理过程的发生发展经过等。此外,还可利用动物实验研究某些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以及药物或其他因素对疾病的疗效和影响等。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可以弥补人体观察之受限和不足,但动物与人体之间毕竟存在种种差异,不能将动物实验的结果直接套用于人体,这是必须注意的。

分子生物学前沿技术

激光捕获显微切割Laser capture microdissection (LCM) technology是在不破坏组织结构,保存要捕获的细胞和其周围组织形态完整的前提下,直接从冰冻或石蜡包埋组织切片中获取目标细胞,通常用于从组织中精确地分离一个单一的细胞。 背景:机体组织包含有上百种不同的细胞,这些细胞各自与周围的细胞、基质、血管、腺体、炎症细胞或免疫细胞相互粘附。在正常或发育中的组织器官内,细胞内信号、相邻细胞的信号以及体液刺激作用于特定的细胞,使这些细胞表达不同的基因并且发生复杂的分子变化。在病理状态下,如果同一类型的细胞发生了相同的分子改变,则这种分子改变对于疾病的发生可能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然而,发生相同分子改变的细胞可能只占组织总体积的很小一部分;同时,研究的目标细胞往往被其它组织成分所环绕。为了对疾病发生过程中的组织损害进行分子水平分析,分离出纯净的目标细胞就显得非常必要。1996年,美国国立卫生院(NIH)国家肿瘤研究所的[2]开发出激光捕获显微切割技术(Laser capture microdissection ,LCM ),次年,美国Arcturus Engineering公司成功研制激光捕获显微切割系统,并实现商品化销售。应用该技术可以在显微镜直视下快速、准确获取所需的单一细胞亚群,甚至单个细胞,从而成功解决了组织中细胞异质性问题。这项技术现已成为美国“肿瘤基因组解剖计划”的一项支撑技术[1]。 原理:LCM的基本原理是通过一低能红外激光脉冲激活热塑膜———乙烯乙酸乙烯酯(ethylene vinylacetate,EVA)膜(其最大吸收峰

接近红外激光波长),在直视下选择性地将目标细胞或组织碎片粘到该膜上[2]。LCM 系统包括倒置显微镜、固态红外激光二极管、激光控制装置、控制显微镜载物台(固定载玻片)的操纵杆、电耦合相机及彩色显示器。用于捕获目标细胞的热塑膜直径通常为6mm,覆在透明的塑料帽上,后者恰与后继实验所用的标准 0.5ml离心管相匹配。 机械臂悬挂控制覆有热塑膜的塑料帽,放到脱水组织切片上的目标部位。显微镜直视下选择目标细胞,发射激光脉冲,瞬间升温使EVA膜局部熔化。熔化的EVA膜渗透到切片上极微小的组织间隙中,并在几毫秒内迅速凝固。组织与膜的粘合力超过了其与载玻片间的粘合力,从而可以选择性地转移目标细胞。激光脉冲通常持续0.5~5.0毫秒,并且可在整个塑料帽表面进行多次重复,从而可以迅速分离大量的目标细胞。将塑料帽盖在装有缓冲液的离心管上,将所选择的细胞转移至离心管中,从而可以分离出感兴趣的分子进行实验[3]。 EVA膜约100~200μm厚,能够吸收激光产生的绝大部分能量,在瞬间将激光束照射区域的温度提高到90°C,保持数毫秒后又迅速冷却,保证了生物大分子不受损害。采用低能量红外激光的同时也可避免损伤性光化学反应的发生。 优缺点:LCM最显著的优点在于其迅速、准确和多用途的特性。结合组织结构特点以及所需的切割精确度,通过选择激光束的直径大小,可以迅速获取大量的目标细胞。LCM与以显微操作仪为基础的显微切割技术相比[4],具有以下优点:(1)分离细胞速度快,无需精巧的操作技能;(2)捕获细胞和剩余组织的形态学特征均保持完好,可以较

(完整word版)临床病理学

一、乳腺癌 1、病因:多因素 ①饮食:高脂肪、高蛋白、高热量饮食同时缺乏体力活动 ②生育 ③激素失衡 ④特殊环境暴露等 ⑤家族史:乳腺癌相关基因 BRCA1:(染色体17q21)45%遗传学乳腺癌和80%乳腺癌伴卵巢癌BRCA1基因突变 BRCA2:(染色体13q21)突变与1/3家族性乳腺癌相关 2、绝大多数乳腺癌实际上均发生在同一部位,即乳腺终末导管小叶单位。 3、双侧乳腺癌——两个月内双侧乳腺发生原发癌。预后较差 4、术后病理分期(pTNM):根据术后病理标本检查获得的资料对临床分期的补充和修正。 意义:帮助更精确地制定治疗方案、判断预后和评价疗效、为个体化治疗乳腺癌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5、预后因素及预测因子:包括年龄、妊娠、肿瘤大小、炎细胞浸润、淋巴结状况、组织学分级、淋巴管和血管浸润、分子标记和基因表达情况等 6、癌前病变:包括小叶性肿瘤(包括小叶原位癌)、导管内增生性病变(包括导管原位癌)、微小浸润癌、导管内乳头状肿瘤 7、肿瘤播散 ①途径:淋巴道转移、血道转移、直接侵犯周围组织 ②转移部位:常见于骨、肺、肝等。少见部位如腹膜表面、腹膜后、胃肠道、卵巢等生殖器官。浸润性小叶癌转移到少见部位的几率比其他组织学类型多见 8、预后 ①组织学相关因素:组织学类型、组织学分级、肿瘤细胞增殖状态、淋巴结专业和血管神经侵犯情况、机体反应(淋巴细胞的浸润、肿瘤间质纤维化等) ②临床相关因素:年龄、是否妊娠、肿瘤部位和大小等 ③分子标记基因表达相关因素:ER、PR和ERBB2阳性状态、P53表达、LOH等 ④目前多联合应用免疫组化和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指标来评估预后 ⑤有利:ER、PS2+、nm23高表达、P27高表达等 不利:Ki-67、PCNA、Her-2、P53基因突变、CEA等 9、微浸润的定义 乳腺间质中出现一个或多个清晰而独立的肿瘤细胞浸润灶,每个灶的最大径≤1mm 微浸润常见于广泛高级别DCIS伴有显著导管周围炎性细胞浸润的背景中 10、组织学分级 目前采用最广泛的浸润性癌病理分级系统是改良Scarff-Bloom-Richardson分级系统 腺管形成的比例、细胞的多形性和核分裂象计数 11、乳腺肿瘤分期: ①使用AJCC/UICC TNM分期系统 ②作用:用于判断复发的危险性,决定治疗方案的选择 12、肿瘤分子标志:肿瘤分子标志是指肿瘤组织和细胞产生的异常表达的生物活性物质,能反映肿瘤生长、浸润、转移及发生发展等方面的恶性生物学行为。 大致分类: 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Her-1,Her-2,c-myc,ras,p53,muc1 增殖和凋亡相关标志:ki67,p27,bcl2,CyclinD1

2008-2013年-中南大学博士-肿瘤学基础试题及答案

2013年中南大学博士肿瘤学基础 一、简答题 1. 简述肿瘤浸润的机制 2. 简述肿瘤的遗传易感性 3. 简述细胞凋亡的生物学意义 4. 何谓癌基因、原癌基因与抑癌基因 5. 何谓肿瘤的基因治疗 基因治疗是以改变人的遗传物质为基础的生物医学治疗,是将人的正常基因或有治疗作用的基因通过一定方式导入人体靶细胞,直接针对疾病的根源——异常的基因本身而发挥治疗作用,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基因疗法综合应用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分子病毒学、细胞生物学等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 基因疗法就是基因治疗产品进入细胞后再产生目的蛋白质或多肽,从而发挥特异的生物治疗作用。临床实验证明,基因治疗的疗效高于单纯放、化疗疗效约 3 倍;治疗非小细胞癌,60% 的患者肿瘤完全消退或部分消退;对乳腺癌的疗效达到90% 。 基因治疗药物作为一种基因工程改造的病毒颗粒,对机体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具有刺激作用,可综合调控机体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产生一系列的神经因子、激素及细胞因子,增强病人的免疫系统功能,有效促进NK 细胞、CTL 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灭;并能有效改善和增强病人各相关器官系统的生理功能,肿瘤病人(尤其是晚期病人)全身情况很快好转,如精神状况好转、食欲增强等。其作用原理是:通过转录调控多种功能不同的分子的表达,对肿瘤细胞的生存与增殖信号途径、血管生成及物质能量代谢途径、放化疗抗性、浸润转移等多个方面的活性进行抑制,达到“此消彼长”的效果,协同正面攻势,一举导致细胞凋亡。 基因疗法是通过口服或注射基因药物来抑制肿瘤源发和扩散,使癌细胞主动性凋亡,以达到延长生命的效果。与传统的手术及放、化疗方法相比,基因治疗基本无副作用,对正常细胞无损伤、没用痛苦,不会像放化疗那样对人体有很多附加的损害和不良的反应。特别对那些晚期的放、化疗都没有效果的肿瘤患者尤为有效。 把基因治疗与放疗、化疗、手术、中医中药等传统治疗方法相结合,为肿瘤治疗注入新血液。 6. 生物反应调节剂的作用机制是什么 生物反应调节剂(biological response modifiers,BRM)又名生物调节剂,是免疫治疗剂的新术语。凡某一类物质主要通过免疫系统直接或间接增强机体的抗肿瘤效应,并对肿瘤有治疗效果的药剂或方法,都可称为生物反应调节剂。 Michell对生物反应调节剂提出的定义: (1)直接增强宿主抗肿瘤反应,如细胞因子等;(2)减少抑制性机制,间接增强宿主抗肿瘤反应;(3)增强宿主对细胞毒性物质的耐受能力;(4)改变肿瘤细胞膜结构增强其免疫原性,或使肿瘤细胞对自身免疫或抗肿瘤药物更敏感;(5)预防或逆转细胞转化。 这些物质包括对机体免疫功能有增强作用、调节作用及能恢复、重建免疫功能的药物,多种细胞因子如淋巴因子、单核因子、肿瘤生长抑制因子和胸腺因子等;免疫活性细胞如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LAK细胞),细胞因子激活的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细胞)等;单克隆抗体、某些非特异性刺激物质如预防结核的卡介苗、短小棒状杆菌等;还有化学合成类药物如左旋咪唑等。此外,某些中药、多糖类(如香菇多糖,云芝多糖等)及微量元素也能促进免疫功能,均可以作为生物调节剂。

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对现代生命科学的影响

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对现代生命科学的影响 浅谈PCR技术和克隆技术在遗传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姓名:李建飞 专业:植物学 学号:S110916 指导教师:周宜君

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对现代生物科学发展的影响 分子生物学(molecular biology)是从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现象物质基础的学科。研究细胞成分的物理、化学的性质和变化以及这些性质和变化与生命现象的关系,如遗传信息的传递,基因的结构、复制、转录、翻译、表达调控和表达产物的生理功能,以及细胞信号的转导等。[1]分子生物学技术就是以分子生物学为基本知识基础,结合现代技术以研究分子水平变化的新技术,其中包括基因克隆,real-timePCR,转基因技术,SNP分析技术,RSLP分析技术,RACE技术,双向电泳技术(IEF和SDS-PAGE),质谱分析技术,western blotting,原位杂交技术,基因芯片,蛋白质组芯片,酵母单杂交、酵母双杂交技术,以及近几年来发展起来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和RNAi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该技术的发展已经在整个生物学领域占据了主导作用,相关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推动相关学科发展的必要手段。分子生物学技术能有今天的地位也是取决于它研究对象的基础性和根本性。下面将谈谈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现代生物科学发展的具体影响。 遗传疾病从分子水平解释,究其根源是由于与正常个体的遗传分子相比,患有遗传疾病个体的遗传物质发生了DNA序列或染色体片段上的改变。这种遗传物质上的异常在向后代传递时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而可遗传给下一代。具体讲,较常见的突变情况有如下几种:(1)染色体某个区域的缺失;(2)某个基因的部分外显子或内含子的缺失;(3)基因的单碱基突变;(4)三核苷酸重复突变;(5)基因的一部分重复转录,而导致基因产物大小的改变;(6)插入突变,从基因组其他部位的DNA片段插入到目的DNA序列内;(7)线粒体基因组的突变[2~5]。 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遗传疾病,又称遗传疾病基因诊断,是在分子水平上对核苷酸序列的突变进行检测,以在遗传物质的分子水平揭示疾病的发病机理和发病根源。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人类遗传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是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理论和技术手段不断发展和成熟并在社会生活中逐步运用、普及的结果。一般来讲,遗传疾病的分子突变机制都比较复杂,往往包括上述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情况,如导致新生儿失盐症的212羟化酶缺乏症,可由于212羟化酶基因(P450c21) 发生缺失或基因易位插入所致[6];杜氏肌营养不良症(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DMD)是由于抗肌萎缩蛋白(dystrophin)基因的部分缺失和重复造成

肿瘤的病理学基础及与临床联系

肿瘤的病理学基础及与临床联系-2021年华医网继续 (一)肿瘤的概念与形态 1、肠息肉状病变,是良性还是恶性主要靠() ·病理诊断? ·询问病史 ·血液检查 ·超声影像 ·尿液检查 2、关于肿瘤的大体形态,以下描述错误的是() ·有子宫平滑肌瘤、单发有食管癌 ·有的很小如甲状腺的微小癌,有的很大如卵巢的囊腺瘤 ·有乳头状、绒毛状、息肉状、结节状/分叶状、浸润性、溃疡状和囊状等 ·乳腺硬癌质地硬因为肿瘤的间质较少? ·瘤黄色、血管瘤为红色、色素痣和黑色素瘤瘤细胞产生黑色素因而为黑色

3、有关非肿瘤性增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非肿瘤性增殖见于正常的细胞更新代谢,对机体有利 ·肝炎时肝细胞再生修复坏死的肝细胞或损伤引起修复 ·非肿瘤性增殖引起细胞增殖的原因消除后仍然继续增生? ·增殖的细胞或组织,能够分化成熟 ·的修复、肉芽组织、炎症等的细胞增殖为非肿瘤性增殖 4、关于肿瘤性增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肿瘤形成是细胞异常增殖的结果,这种细胞增殖称为肿瘤性增殖·肿瘤性增殖的病因是环境或内在致瘤因素 ·性增殖特点是自主性、失控性,消除病因仍继续生长 ·性增殖形态、和功能代谢异常,仍具有分化成熟的能力? ·肿瘤性增殖与机体不协调,肿瘤细胞具有破坏性和转移性,对机体不利 5、据近年的统计资料,我国城市居民死因第一位仍是() ·恶性肿瘤? ·冠心病

·高血压 ·糖尿病 ·肺栓塞 6、关于肿瘤的描述,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机体在各种致瘤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细胞异常过度增生形成的新生物,常表现局部肿块,称为肿瘤 ·所有肿瘤都形成肿块? ·形成异常组织团块不一定是肿瘤,例如结合球 ·甲状腺微小癌属于肿瘤 ·白血病属于肿瘤,但不形成肿块 7、关于早期癌,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早期癌患者常常因无症状不去看医生 ·对于肿瘤高危患者,应自己提高警惕 ·早期癌与原位癌的概念不同 ·食管早期癌通过早期食管镜检查,可看到粘膜轻度糜烂或颗粒状,常常有肿块形成?

分子生物学前沿技术培训资料

分子生物学前沿技术

激光捕获显微切割Laser capture microdissection (LCM) technology是在不破坏组织结构,保存要捕获的细胞和其周围组织形态完整的前提下,直接从冰冻或石蜡包埋组织切片中获取目标细胞,通常用于从组织中精确地分离一个单一的细胞。 背景:机体组织包含有上百种不同的细胞,这些细胞各自与周围的细胞、基质、血管、腺体、炎症细胞或免疫细胞相互粘附。在正常或发育中的组织器官内,细胞内信号、相邻细胞的信号以及体液刺激作用于特定的细胞,使这些细胞表达不同的基因并且发生复杂的分子变化。在病理状态下,如果同一类型的细胞发生了相同的分子改变,则这种分子改变对于疾病的发生可能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然而,发生相同分子改变的细胞可能只占组织总体积的很小一部分;同时,研究的目标细胞往往被其它组织成分所环绕。为了对疾病发生过程中的组织损害进行分子水平分析,分离出纯净的目标细胞就显得非常必要。1996年,美国国立卫生院(NIH)国家肿瘤研究所的[2]开发出激光捕获显微切割技术(Laser capture microdissection ,LCM ),次年,美国Arcturus Engineering公司成功研制激光捕获显微切割系统,并实现商品化销售。应用该技术可以在显微镜直视下快速、准确获取所需的单一细胞亚群,甚至单个细胞,从而成功解决了组织中细胞异质性问题。这项技术现已成为美国“肿瘤基因组解剖计划”的一项支撑技术[1]。 原理:LCM的基本原理是通过一低能红外激光脉冲激活热塑膜———乙烯乙酸乙烯酯(ethylene vinylacetate,EVA)膜(其最大吸

(完整版)分子生物学习题与答案

第0 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 .分子生物学 2 .单克隆抗体 二、填空 1.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含()、( )、 ()三部分。 三、是非题 1、20 世纪60 年代,Nirenberg 建立了大肠杆菌无细胞蛋白合成体系。研究结果 发现poly(U)指导了多聚苯丙氨酸的合成,poly(G)指导甘氨酸的合成。(×) 四、简答题 1. 分子生物学的概念是什么? 2. 你对现代分子生物学的含义和包括的研究范围是怎么理解的? 3. 分子生物学研究内容有哪些方面? 4. 分子生物学发展前景如何? 5. 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的社会意义和科学意义是什么? 6.简述分子生物学发展史中的三大理论发现和三大技术发明。 7. 简述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历程。 8. 二十一世纪生物学的新热点及领域是什么? 9. 21 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20 世纪后叶分子生物学的突破性成就,使生命科 学在自然科学中的位置起了革命性的变化。试阐述分子生物学研究领域的三大基 本原则,三大支撑学科和研究的三大主要领域?

答案: 一、名词解释 1 .分子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就是研究生物大分子之间相互关系和作用的一门学 科,而生物大分子主要是指基因和蛋白质两大类;分子生物学以遗传学、生物化 学、细胞生物学等学科为基础,从分子水平上对生物体的多种生命现象进行研究。 2 .单克隆抗体:只针对单一抗原决定簇起作用的抗体。 二、填空 1. 结构分子生物学,基因表达与调控,DNA 重组技术 三、是非题 四、简答题 1. 分子生物学的概念是什么? 答案: 有人把它定义得很广:从分子的形式来研究生物现象的学科。但是这个定义 使分子生物学难以和生物化学区分开来。另一个定义要严格一些,因此更加有用: 从分子水平来研究基因结构和功能。从分子角度来解释基因的结构和活性是本书 的主要内容。 2. 你对现代分子生物学的含义和包括的研究范围是怎么理解的? 分子生物学是从分子水平研究生命本质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它以核酸和蛋白质 等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及其在遗传信息和细胞信息传递中的作用为研究对象,是当 前生命科学中发展最快并正在与其它学科广泛交叉与渗透的重要前沿

分子植物病理学的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

中国科协第251次青年科学家论坛简报 2013年01月11日 分子植物病理学的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 ——中国科协举办第251次青年科学家论坛 由中国科协主办,中国植物病理学会、中国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承办的第251次青年科学家论坛于11月19~22日在华中农业大学举行。 一、论坛基本情况 本次论坛邀请了来自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吉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吉林农业大学、西南大学、浙江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植物逆境生物学研究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棉花研究所、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等22个单位的80余位青年科学家参会。论坛执行主席由中国农业大学孙文献教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单卫星教授、南京农业大学王源超教授、华中农业大学姜道宏教授共同担任。 二、论坛主要议题 论坛围绕“分子植物病理学的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这一主题展开。并就“功能基因组学与比较基因组学在植物病原致病机理的解析以及致病基因的大规模分离与鉴定中的应用”、

“与抗性基因调控网络研究的最新进展及其对未来分子植物病理学发展的影响”、“三大粮食作物及重要的经济作物主要病原的效应蛋白在寄主中靶标的研究及其在分子设计育种中的潜在价值”、“重要植物病原菌致病性的调控机理及分泌途径研究”、“病原菌重要致病因子晶体结构的解析与药物靶标的选择”、“重要作物病害防控的新策略与新思路”等6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广泛而又深刻的学术讨论。 1、功能基因组学与比较基因组学在植物病原致病机理的解析以及致病基因的大规模分离与鉴定中的应用 随着生物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使得基因组学尤其是功能基因组学成为研究病原物致病机理和致病相关基因克隆及其调控网络研究等快捷而有效的途径。中国农业大学彭友良教授长期从事稻瘟病菌的基因组学研究。在这次论坛上,他通过稻瘟菌致病因子的大规模筛选、分离与鉴定的实例,阐明了植物病原真菌基因组学的快速发展与广阔的应用前景;同时,他还介绍了通过比较基因组学,研究稻瘟菌的遗传变异的规律与特点,揭示水稻抗病性易被克服的分子基础,为水稻持久、广谱抗性研究提供了新思路。福建农林大学王宗华教授也在稻瘟菌的功能基因组学方面有很深的造诣。他对实验室近期的有关稻瘟病菌小酶的功能研究系列进展进行了交流并对学科的研究方向进行了讨论与预测。 近年来,水稻稻曲病与小麦赤霉病在我国主要的粮食产区大面积发生,已经严重地影响到我国粮食的安全生产;这两种病菌还有一个共同点,能在侵染寄主的过程中产生大量对人畜有害的毒素。中国农业大学孙文献教授对稻曲菌进行了基因组测序,在基因组水平上分析其可能存在的致病因子及侵染特性;分析了可能参与稻曲菌毒素合成的蛋白,从基因组水平上寻找合成稻曲毒素途径中的关键基因;另外,基因组学研究也为揭示稻曲菌的致病机理及其侵染循环等提供了大量的重要信息。浙江大学马忠华教授介绍了比较基因组学在赤霉菌的基因功能鉴定中的应用。通过赤霉菌与酵母基因组之间的比较,鉴定出两个物种保守的与特有的信号传导途径,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赤霉菌对敏感的机理。 华中农业大学的罗朝喜教授与郑露博士分别就病原真菌中线粒体细胞色素b(b)基因的进化特点和基于测序文库的全基因组序列拼接与基因预测的技术进行了汇报。通过对所有已发表的真菌基因组进行比较,发现b应源于一个共同的祖先基因,不同物种间b基因大小的差异是因为其内含子的位置与序列发生显著的变化。郑露博士总结了一套利用测序数据进行拼接的方法,获得了与测序几乎一致的拼接效果。该方法具有成本低,效果好的特点,为未来基因组学的发展与应用提供了技术基础。 2、与抗性基因调控网络研究的最新进展及其对未来分子植物病理学发展的影响 重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抗病基因的发掘、克隆与应用一直是植物病理学关注和研究的焦点,这方面的研究对我国的粮食安全生产有着直接的影响。虽然,在模式植物拟南芥上,

最新分子生物学技术考试答题要点汇总

2010分子生物学技术考试答题要点

深圳大学研究生试题答案 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专业细胞生物学 课程名称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拟题人田生礼唐玉林 审题人 1. 何谓载体?载体的必备条件有哪些?(9分) 携带外源基因进入宿主细胞的工具。体外重组DNA实验中,将外源DNA片段运送进宿主细胞进行扩增或表达的运载工具称为载体(vector),这也是一个DNA 分子。 1)克隆载体上要有复制起点,表达载体还需有启动子;2)载体上要有选择标记基因或报道基因;3)除了置换型的载体外,载体上具有多个限制性内切核酸酶的酶切位点,对一种限制酶来说只能有一个。 2. 采用末端标记DNA探针是常用的分子生物学技术,请你先解释分子生物学中核酸探针的概念,请你采用至少两种方法来标记DNA探针。(10分) 答题要点: 核酸探针:是指利用杂交技术检测特异核酸序列必须使用探针。一个探针可以是能检测互补核酸序列的简单的DNA或RNA分子。 末端标记DNA探针可以有如下方法 1).利用T7DNA聚合酶在没有底物时,发挥它的3’→5’外切酶活性,随后加入α-32p-dGTP,发挥它的聚合酶活性标记3’端;

2).利用牛小肠碱性磷酸酶(CIP)处理,再用磷酸激酶在底物 -32p-dATP存在的情况下标记DNA5’端; 3).利用DNA末端转移酶在底物α-32p-dGTP存在的情况下标记DNA的3’端。 3. 一个未知序列的真核cDNA片段,3’和5’端均为平末端,欲把其克隆到一个原核表达载体中,并且可以获得表达。采用哪些克隆策略可以成功克隆该基因(至少两种方法)?如何证明克隆和表达成功?(提示:先克隆测序、再克隆、鉴定、表达、证明表达成功)(12分) 答题要点: 由于是一个未知序列的基因可以采用先克隆到测序载体的方法:1在载体上涌Smal I切割载体直接插入;2采用同聚物加尾克隆;3加人工接头;4加衔接物。克隆后测序。再根据成熟肽的序列设计引物,利用PCR扩增目的基因,通过酶切后克隆到表达载体;通过酶切鉴定和测序确定克隆成功,通过诱导表达后的SDS-PAGE电泳及western blot或质谱鉴定和证明表达成功。 4. 核酸分子杂交技术主要包括Southern Blot 和 Northern Blot,简述这两个技术的原理和主要过程(步骤)。为什么Northern Blot检测时还要杂交一个看家基因?(15分) 答题要点:

病理学主治医师:肿瘤病理诊断基础考点模拟考试练习.doc

病理学主治医师:肿瘤病理诊断基础考点模拟考试练 习 考试时间:120分钟 考试总分:100分 遵守考场纪律,维护知识尊严,杜绝违纪行为,确保考试结果公正。 1、单项选择题 癌前病变( )A.乳腺导管内癌 B.结肠腺瘤性息肉病 C.胃中分化腺癌侵及黏膜下层 D.卵巢交界性黏液性囊腺瘤 E.子宫颈重度非典型增生 本题答案: 2、单项选择题 肉瘤易发生血道转移的原因是( )A.恶性程度高 B.实质和间质分界不清楚 C.间质中血管丰富 D.生长速度快 E.多发生于血管丰富的部位 本题答案: 3、单项选择题 瘤细胞呈栅栏状或不完全漩涡状排列(Verocay 小体)的肿瘤是( )A.神经鞘瘤 B.平滑肌瘤 C.纤维腺瘤 姓名: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 --------------------密----------------------------------封 ----------------------------------------------线----------------------

D.胶质瘤 E.滑膜肉瘤 本题答案: 4、单项选择题 介于良、恶性之间的肿瘤()A.胸椎内鳞状细胞癌 B.胃溃疡癌变累及深肌层 C.乳腺导管内癌 D.家族性结肠腺瘤性息肉病 E.卵巢浆液性交界性囊腺瘤 本题答案: 5、单项选择题 下列关于上皮内瘤变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指的是上皮性恶性肿瘤浸润前的肿瘤性改变 B.重度非典型增生和原位癌统称为上皮内瘤变Ⅲ级 C.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可与浸润癌同时存在 D.属于一种早期癌 E.用于描述上皮从非典型增生到原位癌的连续过程 本题答案: 6、单项选择题 下列属于上皮组织特异性标记物的是()A.CK B.desmin C.vimentin D.CEA E.Ⅷ因子相关抗原 本题答案: 7、单项选择题 下列表现为激素分泌过多的肿瘤不属于异位内分泌综合征的是()A.肺癌 B.肝癌 C.胃癌 D.垂体腺瘤 E.神经母细胞瘤

2020骨来源肿瘤的分子病理学进展

2020骨来源肿瘤的分子病理学进展 摘要 形态学以及经典的免疫组化仍是骨来源肿瘤诊断的基石,但以二代测序为基础的分子病理学的蓬勃发展已改进了目前的诊断技术。同时,分子病理学也进一步为骨来源肿瘤的治疗策略提供线索,用于预测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基于分子异常的新病种的文献报道不断涌现,让肿瘤的分类从形态学向分子生物学转换。目前,骨肿瘤可以简单分为简单核型和复杂核型两类,前者包括了特殊异位、基因点突变、特殊基因扩增等,而后者往往缺乏特定的变异。本文基于2019年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第5版)新的骨肿瘤分类,对骨肿瘤的分子病理学更新进行归类和总结。新的基因型的发现有助于骨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甚至可以为后续的内科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其中以巨细胞来源的骨的肿瘤的H3F3A p.G34W、软骨母细胞瘤的H3F3B p.K36M、软骨肉瘤的IDH1/2突变、动脉瘤样骨囊肿的USP6重排等成为近年来骨肿瘤分子病理学革新的标志。 在过去的十几年间,骨来源肿瘤的分子病理学发展极其迅速。骨肿瘤的亚型鉴别已经从依赖传统的免疫组化染色转变为分子病理学检测,例如免疫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和二代测序等。新出现的骨肿瘤遗传基因位点,让人们对这些骨肿瘤亚型的遗传背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与此同时,这些遗传学的改变也

在指导临床治疗策略及预测肿瘤的生物学行为方面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甚至在小圆细胞恶性肿瘤中,部分肿瘤亚型的命名就是以基因异位来进行的,例如CIC重排肉瘤(CIC为毛细血管果蝇的人类同源基因,编码一群高迁移率的转录因子,位于19号染色q13断端)和BCOR 重排肉瘤(BCOR基因,编码转录抑制因子B细胞淋巴瘤-6的共抑制因子,位于X染色体11.4断端)等。 骨肿瘤的二代测序提示基因的初始改变包括单核苷酸变异、体细胞拷贝数变异、基因融合和更复杂的变化,如染色体碎裂等。为了便于理解,在下文中我们就每个骨肿瘤亚型的基因改变做了详细的归类:基因突变、基因重排、基因缺失和基因扩增,并对骨肿瘤亚型相应的基因改变频率进行了归纳和整理。同时,在临床应用中并非所有的基因型鉴定均需要通过二代测序的方法,设计相应探针进行FISH检测或进行免疫组化染色鉴定源基因突变后下游蛋白的表达,虽不如测序精准,但可降低花费,简便易行。部分基因缺失,例如INI-1缺失也可成为靶向治疗的靶点,在辅助诊断的同时提供了治疗思路。值得一提的是,仍有大量骨肿瘤亚型属复杂核型,并没有明确的变异,基于临床生物学特征和免疫组化的分辨,以及通过排除存在简单核型的其他骨肿瘤亚型,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本综述基于2019年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第5版)新的骨肿瘤分类,通过文献复习,对近10年骨肿瘤的分子病理学更新进行归类和总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