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历史读书笔记

中国大历史读书笔记
中国大历史读书笔记

《中国大历史》读书笔记

摘要:

作者黄仁宇区别于以往的编年体、纪传体等的历史作品,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以崭新的方式浓缩在短短二十多万字里。以往的历史作品,不论是史家之绝唱史记抑或是同样与黄仁宇生活在同时代的柏杨,所著历史书中大抵以记述著名人物或纯粹年份大事为主,但在《中国大历史》中,黄仁宇并不单单满足于记人事而是将表象后的成因以经济、政治、文化等的角度去剖析还原当时面貌。

全书从夏商周开始至1920年代结束,其中的十七章1800年:一个瞻前顾后的基点与二十章现代中国及其在世界上的地位为黄老先生横向对比于国外的总述。

全书脉络:

第一部分夏商周

第一章西安与黄土地带

第二章亚圣与始皇

第三章土壤、风向和雨量

其中二章与三章穿插着秦国与始皇的介绍,但并不妨碍我们将其归于第一部分夏商周中。全书的一开始就是从西安这个十三朝古都开始,就在我以为全书均是按照地缘政治书写展开后作者笔锋一转开始对商文化的介绍,甲骨文是商文化的最佳代表。

而至周,影响中国后世千年的儒家文化,在这里起源。

第二部分秦汉

第四章兵马俑的幕后

第五章第一帝国:树立楷模

第六章名士成为军阀

整整第四章,均是围绕了一人——秦始皇而展开。秦皇废分封改集权,使中国远早于欧洲数百年便走上了封建集权制。

而汉朝第一次将北方游牧民族进犯带进了我们视线中,匈奴是当时上至天子下至黎民的梦魇。外戚专权也在那时崭露头角。值得注意的当属王莽,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只可惜他的思想远超于他所在的时代,同理还有王安石,天才多属不幸,改革者多没有好下场,时代无法给予与他们思想相配套的一切经济公共设施。

若说汉朝的灭亡则不得不提到历史有名的党锢之祸。原书中如此讲“所谓党锢之祸,一方面有宦官的干预,另一方面则有为太学生所支持的名士,一般人的印象乃是好人与恶势力之斗争。”宦官专权第一次进入到了我们的视线中,黄仁宇先生对于宦官专权所持的观点乃是年幼皇帝登基面对手握朝权的士大夫大臣们极端不信任危机感致使小皇帝们只能扶植身边亲近之人——目不识丁的宦官

们来树立自己权威。

宦官与名人士大夫间的斗争似乎伴随着整大段中国封建史中。

第三部分三国、两晋、五胡十六国

第七章长期分裂的局面

第八章历史向侧面进出

由于这段时期的特殊性,笔者特以单纯年份为表,有助于我们了解这段历史时期。

按书中所述,公元220年汉代覆亡至581年隋朝兴起,当中是一段长期混乱和令人失望的时代。

公元3世纪,魏蜀吴三国长期鼎立的局面已成。准确来说则是公元220年至公元280年。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国号“魏”,史称曹魏,三国历史正式开始。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史称东吴,至此三国正式鼎立。263年,曹魏的司马昭发动魏灭蜀之战,蜀汉灭亡。

公元265年司马家成立晋朝。公元280年,西晋灭东吴,统一中国。至此三国时期结束,进入晋朝。公元316年西晋亡,317年,琅琊王司马睿在南渡过江的中原氏族与江南氏族的拥护下,在建康(今南京)称帝,国号仍为晋,史家称之为东晋。

“五胡乱华”则是公元304年至公元439年在华北建立了十六个王国。

而书中只是一扫而过的宋齐梁陈则是公元420年至589年,又称南朝,北与拓跋魏、宇文周、高齐鲜卑三朝对峙达百余年。由公元420年刘裕篡东晋建立南朝宋开始,至公元589年隋灭南朝陈为止。

第七章的结尾,作者评点中国在公元4世纪及5世纪因此陷于历史上的最低点。

第八章令我印象深刻的片段当属公元3世纪晋惠帝司马衷的何不食肉糜?这与公元18世纪的玛丽皇后没有面包为什么不吃蛋糕?是如此相似!久在深宫中淫乐不体察民世间疾苦,玛丽皇后最后被愤怒的法国人民推向了断头台,晋朝司马家的命数也已不久。

第四部分北魏

第九章统一的途径

为什么将北魏这一朝代单独列为一部分是因为这个朝代的特殊性与重要性显然不言而喻。黄仁宇先生专用一章分析北魏,高中时期的历史书也专用一章不厌其烦的向我们介绍北魏。

均田令与汉化是北魏最重要的两项措施。

何为均田令?书上说其原则乃所有的田土为皇帝所有,各人只因钦许而有使用权。则其重要是因为其有跨时代之效力影响中国几百年。

“485年之均田令,在中国历史上是划时代的里程碑,以后只有详细数目字的出入,其原则经后继各朝代所抄袭,下及隋唐,施行迄至8世纪下半期,连亘约三百年。”

但作者并不对均田令表示盲目赞扬,他借读者之口表示“也可从此看出,这

样的传统对现代中国的经理成为一种严重的负担。”

至于第二项汉化则不得不提到中华文化,自古以来皆是强大文化同化弱小文化,所以即使是五胡时期,中华文化依然有旺盛生命力,华夏民族依旧有充分自信力,但是到了近代,八国联军、日本侵华文化侵略演变到民族侵略,曾经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似乎有了灭顶之灾,从五四运动提倡德先生赛先生到破四旧、批林批孔等,中国人在面对外来侵略时第一次对自己文化先进性提出了质疑,第一次开始全盘否定自己全面西化自己,难道中华文化对比欧美文化就是属于弱小一方?如何能在全球化大流中固守纯粹的中华文化还是说任凭全球化大流将自身裹挟,似乎是个解不开的谜题。

公元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与西魏。

东魏(534—550)残存16年后被北齐(550—577)残存27年取代。

西魏(534—557)残存23年后被北周(557—581)残存24年取代。

乱世出英雄,后隋朝建立者杨坚出现,于公元581年宣布隋朝成立,588及589两年交会间用兵五十一万八千人费时两个半月灭陈,结束中国过去三个半世纪的分裂局面。

第五部分唐朝

第十章第二帝国:已有突破,但未竟事功

黄仁宇将汉朝划为第一帝国,第二帝国则为唐朝自此以后再无帝国二字。为何称为帝国,从唐朝首都长安城便可窥知一二。“隋唐之重建西安以一种宏大的眼光,构成一座计划城市。东西六英里而南北五英里,这座一千年以前建造的长安城,其面积为今日西安市的八倍,其南北驰道宽五百尺。”

公元618年,李世民创建唐朝,他的儿媳妇武则天确是中国千年帝制历史上的唯一女皇。

“十年之后李治去世,她实际君临天下。她第一个儿子早死;第二个儿子显然不与她合作,被她命令自杀;第三个儿子李显被立为皇帝,只一个月即被废,从此被幽禁了十四年;第四个儿子李旦百端忧惧之余,再三辞皇帝位。武则天也下令杀她女儿太平公主的驸马,可是她又认为女儿像自己而特加恩爱。”同样身为女性,笔者在看到这段时不得不惊惧有余,武则天着实可怕,或许作为权谋家她是成功的,可若说作为妻子、作为母亲,她绝对是连失职都算不上,直接愧对为母。

公元755年安禄山的叛变,近于全朝代时间上的中点,可以视作由盛而衰的分水岭。前一段有一百三十七年的伟大与繁荣,而接着则有一百五十一年的破坏和混乱。

这里再讲讲黄巢,易与之前的黄巾混淆。黄巾之乱是东汉晚期的农民战争,为巨鹿人张角号令下。黄巢则为唐末农民起义领袖。自古农民起义均无好下场与结局,开头的节节胜利只为日后腐化衰亡埋下伏笔,大抵是农民自有的眼界见识具有极端局限性与小农意识,农民起义所带来的胜利果实只能为后面朝代的开创者铺路,即使到了清朝太平天国时期依然如此。

最后再来讲全书开头的地缘政治西安,公元906年之后,西安再未曾成为中国的国都。中国的重心已移至东边。东南区域尤以土地肥沃、水道交通便利而有吸引力。反观现今亦如是。西安已连续几十年位列发展速度之末,就像一个老态

龙钟的老人,辉煌曾在却无力再创,交通、气候、土壤、人才等等等等西安都不再优势具备,旅行者会赞叹它的历史居住者却会埋怨它的局限,所幸一如黄仁宇最后写给西安的结语“这座古老的国都,也已在历史中充分德表现过它上下浮沉的经历了。”

第六部分宋朝

第十一章北宋:大胆的试验

第十二章西湖与南宋

自公元906年起之五十四年(公元960年),中国史家称为“五代十国”阶段。但这次五个段朝代是在北方而不在南方嬗替。而所谓十国除了一个例外,则有些同时,有些前后交替,出现于南方。

公元960年之春,当时赵匡胤是五代十国中最后一个短朝代——周的统军之将。某一天凌晨他被部下将士惊醒,他们以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就拥立为天子(即为黄袍加身)。

再来说王安石与新法。公元11世纪,王安石改造财政,创制出“青苗钱”、“免役钱”、“市易法”、“均输法”、“方田法”、“保甲”民兵制等。

《大历史》一书中如是之评价,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其范围与深度不曾在当日世界里任何其他地方提出。因此王安石与现代读者近,而反与他同时人物远。

王安石的思想见解、金融创制等远成熟于他所在的时空,天才注定是孤独的,无人能理解的伟大创举终也给他带来大起大落的人生仕途。空有一腔热血却无法实现,是做缩头乌龟不理眼前现实,还是如鲤鱼跃门只跃龙门?

来到南宋,作者一如全书开篇描写西安般,将向有人间天堂美誉的杭州描绘了一番。

我们可以看到杭州不同于之前的国都西安、开封等,她是一个标准的经济型国都,是消费城市、是制造业中心。

公元1126年,金人攻入开封,将宋朝当今皇帝与太上皇一并俘虏,送往东北,他们父子终身未得南还,同年(1127年)北宋灭亡。

赵佶的第九个儿子赵构自立为帝,也成了岳飞秦桧的主子,历史上称为南宋。1138年杭州成为国都。

宋朝是个积贫积弱的朝代,作者认为宋朝军事上的不振是由于经济上的无突破。评价《清明上河图》更指出图上缺乏信用机关、保险业经济及律师事务所。当然看这段时,我横批神经病三字。若公元11世纪便能出现上述机构,恐怕世界史都得改写。一些学者对待历史总爱指出局限性,并以现代性眼光看待,不过批评家都爱批评历史,对自己脚下身处的环境却是屁都不敢放一个。

1279年3月19日宋、元在崖山海战开展决战,宋军被元军击败,全军覆灭,元军随后包围崖山,左丞相陆秀夫眼看靖康之耻又要重演,在广东崖山(今新会崖门)遂背时年8岁的赵昺跳海而死,南宋在崖山的十万军民也相继投海殉国,宋王朝覆亡。

第七部分元朝

第十三章蒙古人的插曲

成吉思汗于公元1227年攻西夏时身故。公元1271年,忽必烈创建元朝,1279年摧毁南宋。

整个元朝值得一叙的估计就只是马可波罗与远征日本。

日本这个国家甚是神奇,黑船事件即美国叩开了日本紧锁的国门,按中国人思维这跟八国联军侵华一样样啊,但日本人直到现在还设有纪念黑船事件的日子,他们将黑船事件视作国家迈向现代化的一大里程碑。唐朝鉴真和尚东渡同是如此,这个民族可以很清楚意识到自身的弱小与他人的强大,而且可以很快吸收高级文明转为自身文明。中国固守千年天朝上国思想,在现代化的道路上转身太慢,是我们厚重的历史绑住了我们的脚步还是我们自身就已自卑不肯承认自己文明的确不如西方列强文化?

当然,私以为蒙古族的辉煌估计在元朝结束便戛然而止,从明清开始,便一直将昔日草原上的骁骑兵固定在那片草原中,直至现在。

第八部分明朝

第十四章明朝:一个内向和非竞争性的国家

第十五章晚明:一个停滞但注重内省的时代

公元1368年,朱元璋所控制的长江流域已是固若金汤,于是正式宣布明朝的诞生。

书中又提到了一个地缘政治——南京。

“朱元璋奠都于南京(过去曾称建康或金陵),在不少人的眼里看来,这是一座不吉祥的国都,没有一个朝代定都于此而能在史上站得长久,即使到近代的太平天国和蒋介石亦未能幸免。”南京或许是有魔咒的,高中报志愿时,一舍友预备报那,被我们其他人及时制止,我们都说那里太邪,但是夫子庙小吃却是勾引我去那的许多动力之一。朱元璋或许是饿怕了,便留恋于富饶又多产的江南。

“中国味世界上最大的农村集团,它大可以不需要商业而得意称心。明朝在中国历史之中,为唯一借着农民暴动而成功的朝代。读者不要忘记当本世纪60年代文化大革命在人民共和国兴起时,明代史即曾被用作一种武器,为宣传专家抛掷来去。”

以上三句均摘自书本,甚是有意思,请诸君一看。

十四、十五章令我印象深刻的,却是描写南方的富庶。

不仅如此长三角经济在全国中名列前茅,原来在千年前,南方便已获鱼米之乡的美称。也正在此,长江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与地位俱已超过黄河。如果说黄河孕育了中华文明那么长江哺育了中华文明,使其发展壮大。

第九部分清朝

第十六章满洲人的作为

第十七章1800年:一个瞻前顾后的基点

1644年,李自成军攻破北京时,崇祯皇帝朱由检于煤山自缢身亡,终年34岁,在位17年。

公元1644年4月25日北京落入流寇或农民起义军手中,对明朝遗民来说,是令人涕泣的日子。对满洲人来讲,1644年6月6日进占北京,开始了朝代的

接替。

1681年“削三藩”(即逼着三位明将造反而将他们讨平)之日,此部署维持了三十多年。三藩则指清平西王吴三挂、平南王尚之信、靖南王耿精忠。

1683年清军又占领台湾,自此全中国才被全部占领。

对大多数的民众讲,这一个半世纪(大概自清朝入关迄至1800年)是一段和平与繁荣的时代。国际贸易对中国最为有利:茶叶行销于俄国,生丝及丝织品见爱于日本,而此时欧洲正值启蒙运动抬头,沙龙鼎盛之际,中国之瓷器、地毯、漆器、首饰与家具使西欧各国首都表现得富丽堂皇。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人口在清朝时期爆炸性增长也为以后的土改埋下了伏笔。“与群众暴动密切相关的,是由于过去一百五十年内部的和平与繁荣引起人口之激增。迄至1800年,中国的人口已接近或超过三亿。”当然书上没讲的是,清朝中期从美洲引进的番薯、洋芋与玉米,直接从食物方面让中国人因饥馑而死的人数大大减少,也是人口激增的一大动因。

第十部分近代史开端

第十八章从鸦片战争到自强运动

第十九章百日维新、民国成立和五四运动

其中第十九章涵盖了近代史开端与后一部分民国成立的内容,但并不妨碍我们的理解。

鸦片战争

1840年初,由印度政府代英国宣战。

1842年夏天,有组织的抵抗结束,英军占领了上海与镇江,后者接近大运河,尤为南北之孔道。1842年8月,《南京条约》签字。

1850年,道光皇帝病逝。咸丰帝以20岁年纪登基,他的妃嫔中便有日后臭名昭著的慈禧。

1858年夏,英法美俄军舰集结于天津附近海岸。前二者采取军事行动,后二者在近距离观望。大沽炮台被攻下,天津被占领。所谓《天津条约》签署于6月,实际上包括四种条约。

1860年英军一万八千人与法军七千人,又在华南雇得中国苦力两千五百人担任后勤,由陆路侧背攻击大沽后占领天津。10月他们已进占北京,咸丰皇帝逃往热河,死在行宫。

1861年北京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1862年6岁皇帝同治登基。

1875年光绪皇帝登基。

1894年和1895年中国被日本从海上到陆上战败(中日甲午战争),签订《马关条约》。

太平天国

1851年春,洪秀全以太平天国发难,他自己为天王,其他五个助手为东西南北王及翼王,以羽佐天朝。

1852年,在数月之内太平军相继围攻桂林及长沙,亦即广西与湖南之省会,虽说两城都未攻克。

1853年初取武昌,即湖北省会。两个月之后,太平军拥有武昌至南京之间长江流域的重要城镇,于是定都南京,改称“天京”。

1856年之后,其上级已在互相倾轧。

他们盘踞达十一年之久,直至1864年夏天为止。

湘军与淮军

曾国藩创湘军,1854年之后出征各省,其人数从最初之两万人增加数倍。湘军与太平军全面战斗展开后,长江中游及其两大支流即湘江与赣江成为拉锯争夺之处。

1860年后,曾国藩手下之李鸿章从此露脸,仿效湘军体制,在他出身的安徽省组织一支淮军。后有“常胜军”襄助,李鸿章肃清了东部沿海地区,使曾之湘军于1864年7月收复南京,洪秀全于事前服毒自杀。

百日维新

光绪皇帝(1875—1908年在位)乃慈禧太后之妹与老醇亲王的儿子。醇亲王乃是道光的儿子。堂兄同治皇帝于1874年无嗣而终的时候,光绪才三岁,被意志坚强而好卖弄权力之慈禧指定为皇嗣而继位。

1898年夏天,从6月11日到9月21日,一共103天,御前颁发了两百多件诏令与批示,史称百日维新。

1900年8月15日,慈禧太后与光绪帝在联军入京后一日仓促出奔,一行抵达西安,至1902年初始回北京。这段期间李鸿章得以从容与联军交涉合议。所谓“辛丑条约”于1901年9月签字。

第十一部分民国建立

第十九章百日维新、民国成立和五四运动

第二十章现代中国及其在世界上的地位

第二十一章台湾、香港与澳门

1908年11月13日,慈禧立三岁小儿宣统(本名溥仪,1908—1911年在位)为嗣君。11月14日,光绪皇帝去世,不到24小时,慈禧太后也驾崩。

1911年10月10日前,孙中山曾发动推翻满清运动十次,每次失败都免不了人命牺牲。其中有些烈士尚为他切身的好友。他的革命会党基本上是社会精英,却无法和群众接近。

十次中的最后一次在1911年4月于广州发难(黄花岗起义),仍然失败,七十二烈士因此丧生。不料,不出六个月之后,竟能成功。12月29日,清朝原有的22个行省中业已独立的17个省,派出代表,推选刚刚返国的医学博士孙中山先生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宣誓就职,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正式成立。不仅满清入主267年至是终结,而秦始皇于西安创造之帝制共历时2132年,也成了历史上的往事。

1912年3月10日,孙中山将总统的职位让与袁世凯。袁世凯1915年12月12日称帝,改国号为中华帝国,年号洪宪。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1916年6月6日,袁世凯去世,皇帝只做了81天。

1917年张勋将宣统搬出来再度称帝,可君主制度只存在了21天。

从这时起迄至蒋介石于1928年北伐成功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中国进入军阀割据阶段。

在这十余年期间,中国有两个中央政府:一在北京,由北洋军阀承接交替;一在广州,以孙中山的护法运动为理论上的重心。西藏与外蒙脱离了中国的掌握,后者的分离从此具有永久性。

中国因1917年对德宣战与以后派遣劳工服役于战场,已站在战胜国一边,可是在凡尔赛,中国不仅无法分得任何胜利后果,反要将本身领土之完整作为特权转让去满足另一战胜国,此为五四运动导火索。

1919年5月4日是星期天。当日午后1时30分,三千个学生代表北京十三所大学和学院集结于天安门前示威抗议凡尔赛和会将德国在山东所享特权划归日本。

山东问题终在1921至1922年的华盛顿会议解决。1922年签订九国公约,中国才算收回了山东主权。

令人颇觉讽刺的是,作者在文中写到“今日学生示威已是家常便饭,电视荧幕上重见叠出。”或许台湾的学生还能如此,但香港的学生示威停课倒引来一阵骂名。

中国共产党于1921年7月诞生。

1924年,国民党召开第一次全国党员代表大会时,决定改组,自此其机构仿效苏联形式。

孙中山在1925年逝世(1866—1925),他在中国历史中最显赫的领导人地位,经过一段明争暗斗,为蒋介石所掌握。

蒋介石于1926年开始北伐,北伐的主要对象是三支北洋军阀部队:一是直系吴佩孚,占据湖南、湖北、河南三省和河北的一部,约有兵力20万;二是由直系分化出来自成一派的孙传芳,割据着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五省,有兵力20万左右;三是奉系张作霖,控制东北三省、热河、察哈尔、京津地区和山东,约有兵力30多万。国民政府以广东及广西为基地,策略以“打倒吴佩孚,联络孙传芳,不理张作霖”为主,实行各个击破。北伐仅一年时间,基本消灭了军阀吴佩孚、孙传芳的军队,重创了军阀张作霖的军队,沉重地打击了北洋北伐战争军阀的统治,加速了中国革命历史的进程。 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在东北通电东北易帜,宣布效忠南京中央政府,北伐至此宣布成功。

1927年4月开始,蒋介石发动“清党”,初行于上海,不久之后,举凡国民党所统辖的城市都在拘捕墙壁共产党员。

中国自国共两党以来,便紧紧地被苏联、美国,当时世界上的两巨头牢牢紧绑。

“中共和一部分外国人士则指谪蒋介石背信,他有了上海金融界支持,已不需苏联援助。”

“英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验,她可以立即施行社会主义再回头重新采取资本主义,当中也并无修改宪法的必要。迄至东西冷战开始,很少人会因被称与资本主义相连而引以为荣,现今这名词在西方的地位抬高,乃是基于政治上的原因。冷战和国际关系使西方民主国家觉得保卫资本主义是她们之间一个共通的目

的。”

“虽说美国对中国历来不乏好意的支持,美利坚却不能在历史上对中国提供历史上的向导。”

“如果两岸人民找到了适当的方式趋向统一,美国绝不可能节外生枝提出异议,可是美国政府也没有做中介人的义务去提前促成统一。”

本人横批,拭目以待。

有人将美国形象地比作理想主义者,从罗斯福开始,美国一直是个理想者的形象,他没有估料到,有着千年文明在思想上已是晚年的中国将何等老谋深算将实际主义进行到底。当然你也可以说老毛那些拍脑瓜的闹剧创举是另一种理想主义的表现,但更深层次的,一个是真正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造梦理想者,另一个却是运筹帷幄城府颇深将一切利用的偶像崇拜者。何者才是理性与非理性?美国领导者是感性的,他手下的能工巧匠是将感性尽可能实现的理性者;中国领导者是理性的,他将这个国度的民众全都塑造成非理性的盲目崇拜者,单就这点,足可见不同。

最后看作者在90年代所写的台湾与香港,看作者被打脸的感觉实在是太爽。

关于台湾,中国国民党是孙中山的政党,至今尚雇用大批人士编纂它自身的革命记录。官方文件里并没有认为“社会主义”是一个不当的名词。“天下为公”的标语可在台北很多的地方看到。在这岛上,政府也对银行业和对外贸易有确实的掌握。它也经营铁路与公共汽车。在教育和传播媒体方面,政府的影响尤大。

不知民进党看到以上这段将作何感想,但也从另一方面说明台独人士的工作说得上是极为成功,更加打脸的是以下这段。

“在文教方面,国民党之政策行使已逾四十年,更不容分裂运动之展开。不仅儿童自幼受教为中国人,而且博物馆图书馆和各处之档案处尤以大陆上之根源作号召。”

果然教育为国之根本,一切要从娃娃抓起。当台独分子编撰台湾教科书时,中华文化估计便已分为两支。钦佩于教育改革之深,如今鲜有台湾年轻人堂而皇之承认自己是中国人,估摸着台湾老一辈人死光后,台湾回归更不知是猴年马月。当然台巴子的亲日情结值得玩味,有人说是因为日本好过中国,弱者理所应当得崇拜强者,但是纵使台湾经济再继续倒退,亲日情结会否转变为亲中情结更是值得打上个大大的问号。

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台湾1987年解除戒严,肯定是促成今天局面的决定性所在,就在台湾本土人民对国民党反攻倒算后,2008年,代表国民党一方的马英九重获执政党地位并获得连选。本人对国民党走下独裁专政这一神探的地位甚是钦佩,对于走下神探后又重新获得民众的支持以普选方式重新执政的这一历史性瞬间更感激动与赞扬。

关于香港。

“即使悬英国旗,也替中国挣得不少外汇,今年来以本身经济成长著称,是亚洲地区成长最快的地区之一。”

现在香港的经济如何,大家有目共睹。

10年前香港GDP等于北上广总和,2013年已被上海与北京超越。

10年前香港人均GDP超过新加坡,现在则香港3.83万美金而新加坡是5.2万美金。

当然客观来说,香港跟新加坡不同,新加坡有国家控股的很多产业,香港本土产业对于金融,码头,房地产,旅游等依赖太大,缺乏中坚的实业,在经济浪潮中,这种城市很容易翻船。

在中国处于资本匮乏、急于寻找外资时,香港对于中国内地是重要的,而中国现在已经是资本过剩了,香港这样一个离岸金融中心未来对中国内地而言不会再具有太过重要的意义。他说,一旦人民币完全可兑换,中国的涉外资本交易预计将转到上海进行。香港作为对华贸易门户的作用在过去20年中一直在减弱,反而是香港自身的贸易变得更加依赖中国内地。

“本书整备付印之前,作者得到一份香港特区的基本法草案。它的行政首长将由选举产生,他也和被选的立法员一样,至少已在本地居留二十年。”

此句被打脸之利害,笔者已无力吐槽。不知与我们年龄相仿的占中大学生们看到这句,将会对黄老先生的天真理想化产生多大的扼腕叹息。

感想后记:

初看完书时尚不觉得,等将接近万把字的读书笔记整理完毕后,竟有酣畅淋漓之感。原先被中学教育肢解得惨不忍睹的千年历史,竟能用一书之框架,有血有肉得组织开来。笔记中有许多按照时间线性书写年份的部分,对于我来说,按年份一条一条地滤清是对我的思维一次有逻辑有条理地重组,中国千年历史终于能有条不紊地在我脑海中形成。

有时会觉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韶华易逝弹指一挥间,能真正静下来捧读一书的时间已剩不多,我仅希望在剩下的一年半里能把握时间不再虚度光阴。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 作者以其宏阔的视野,独到的见解来解析中国历史。之所以把它称为“中国大历史”,是因为中国在过去的150年内经过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革命,从一个闭关自守中世纪的国家蜕变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影响到13亿中国人口的思想信仰、婚姻教育与衣食住行。本书从技术的角度分析中国历史的进程,不是从道德的角度检讨历史,它着眼于现代型的经济体制如何为传统社会所不容,以及是何契机使其在中国土地上落脚。 首先,作者以短短的二十余万字的篇幅,勾画了整个中国历史长达数千年的全貌,实在需要很强的取舍功夫。但是,他不是以其短,或未能对于历史的人与事件细细地加以描述来显示其大历史的特点的。大历史之所以为“大”历史的理由在于,作者一改以往中国历史学家的著述历程,不以史料的堆砌为著述的目的,也不以单一历史事件的描述为著作的主要关注点,更不以对接近作者时代的历史大事的欢呼喝彩为能事。他是以一种全新的手法,从长远的社会、经济、财政、社会思想、官僚制度、地理环境等多种视角来观察中国历史的脉动。在历史的图景中为我们描绘出了历朝历代的大政治,大财政,大文化,大军事,大法令,而这些都是我们历朝历代兴衰的根本所在。在著作的意图上,作者先确立起一个大意向,利用归纳法将现有的史料高度的压缩,构成一个简明而又前后连贯的纲领。在文字中,他还加了很多与欧美历史的比较,然后去做进一步的研究。可见这种大历史的著述方式,注重的是对历史宏观线条的勾画,注重的是历史本身相沿成型的状态描述,并且是在区域历史的相互比较中凸现其历史特质。因此,我们不必要将历史读作资治通鉴,不必要将历史认作弘扬某种道德理念的工具。跳出历史的价值旋流,满足今天人们对历史的好奇心。同时也能够在其中给我们更多的借鉴。 其次,在这本书中有很多非常形象的比喻。比如书中认为明朝是内向的;整个华夏古代史,就像是一部完整的农业文明;16世纪末的中国就像玉制的装饰品,表面光鲜但内在异常脆弱。纷繁错综的社会现实,经他这么一说,就清晰而简单了。 《中国大历史》从小件看大道理,从长远的社会、经济结构观查历史的脉动;从中西的比较提示中国历史的特殊问题;注重人物与时势的交互作用、理念与制度的差距、行政技术与经济组织的冲突,以及上层结构与下层结构的分合。 历史不是偶然的,每一次历史转向的背后,都是政治、社会等诸多因素相互交融的结果。历史是需要客观评价的,这点对于历史学家来说尤难做到,因为作者在叙述的过程中或多或少会添加自己的主观成分,但是当你读了这篇书以后你就会有一种异样的感觉。生动,形象,打破了以往教科书式的罗列,将历史又一次展现在我们面前,对今日的现实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相对于今,当代的许多重要事件,在宏观历史来看都显得微不足道。如果将视野拉开,许多历史上经历之事在今日仍然存在或发生。尤其是中国人的政治、官僚体然依然存在,读古验今、令人惊诧。 《中国大历史》成功之处是作者把专业的历史知识写成了趣味读物,却又蕴含历史沉重感与深刻的历史的反思。特别是书中对当今社会的预言的兑现让我们佩服不已。由此也实现了历史的最根本目的:以史鉴今。《中国大历史》对我的影响力还体现在另外一方面,王朝的盛衰,如同人生的轮回,如果把自己置身于“人生大历史”中来看,最大的收获便是领悟在历史的洪流中,每个人的生命极

读《中国大历史》有感2000字_读后感_模板

读《中国大历史》有感2000字_读后感_模板 读《中国大历史》有感2000字 筱琨小言 最近看完了黄仁宇的《中国大历史》。 从小就喜欢历史。我印象中自己真正看完的第一本书就是《上下五千年》。那套书一共厚厚的三册,是写给小学生看到的,多是一个个的小故事。从那时起,我就喜欢上了历史。上学时开学发的新书,历史课本从来都是第一时间拿回家先翻完了的。但是,断然不敢说自己懂中国的历史,事实上我真正开始对中国历史开始有点自己的理解,那都是上大学之后的事了。即便是现在,对于中国的历史,我也只是翻过一两本书,看过些别人讲述的历史故事,而把历史当做一门学问,好好研究一下,就当这本《中国大历史》是个开头吧。 这本书很早就听过,这次翻看,没我想象的晦涩,但是有些内容确实值得多次研读。我比较感兴趣的是,作者从多个角度,论证了是什么力量或者什么原因造就了今天的中国? 一、地理环境因素 “易于耕种的纤细黄土、能带来丰沛雨量的季候风,和时而润泽大地、时而泛滥成灾的黄河,是影响中国命运的三大因素。” 正如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人类首先要解决的是如何生存的问题。在物质不丰富的情况下,为了生存,才有了分工合作,慢慢形成了国家。按照作者所言,纤细黄土示意耕种,可以供原始的工具耕耘,所以中国社会形成了小块耕地的操作。泛滥成灾的黄河,需要有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能够调度全国资源,来帮助灾民恢复生活或者是建造大型的水利设施;中国西北地区游牧民族的抢夺也需要国防上的集权。游牧民族每当天气干旱气候不好的时候就偷袭中原,抢夺粮食,所以要修建长城这样的防御设施。这一点可以通过全国的国防线与十五英寸的等雨线符合作为印证。 二、家族组织与社会秩序 中国的农耕方式使人们有一种自然的家族式聚集倾向,那么儒家思想中对于家族伦理道德的强化也使得家族成为中国最牢固的基层组织。要让这种基层组织稳固下去,提倡家族团结就是一种必然。 “对待其他人的好意,也务必有亲疏之分,有如血缘关系之远近。所以认为个人或凭私利观行事,或对旁人一视同仁,可能对现代读者富有吸引力,但在古代中国却不和世纪,首先在法律上即会产生纠纷。迄至20世纪,中国仍缺乏对个人做人权保障的能力,遑论在基督诞生之前。事实上整个君主时代中国始终维持着一部大体不变的刑法,这套刑法也按社会组织,亦即家人亲疏之分责成个人安分守己,至于各人尚有何种权力,也只能由这社会体制而定”。 不同于西方。在西方,公民的自由权推广始于两个世纪之前的封建主与城市特权阶级的斗争,在这种斗争中,公民权利从特权阶级推广至全民。但在中国,在历史上从未产生过城中绅商与官僚的冲突,“中国的官僚从未失去城市的掌握。事实上中国官吏在城墙之内,权利最盛”。所以,中国人的亲疏远近十分的明显,无论是多少思想的渗入,都不能超脱家族组织。所以中国人,准确说汉族人不像其他国家和少数民族,有明确的宗教信仰或是图腾信仰。在中国,家族延续是唯一的信仰。在这种信仰之上,形成了其他的各类圈子,组成了这种小圈子内异常坚固,小圈子外格外松散的家族秩序。 三、中国的历史性格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全国。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里程碑的事件。与当时世界上其他国家不一样,秦国开始的全面政治改革是一种彻底的翻新,目的在于构建政治上的统一。

悲惨世界读书笔记摘抄

悲惨世界读书笔记摘抄 《悲惨世界》的上、中、下三本,加起来有1100多页,不过看完了同样也很有成就感,让我有点困惑的是书名怎么是“悲惨世界”,主人公是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的社会中(拿破仑战争前后十几年),年轻时候的经历有些凄苦,出狱之后的蜕变,和老年的生活,总之我个人感觉用“悲惨”有点…,但我也说不上来用什么词更好。本文是品才网小编精心收集的悲惨世界的读书笔记,仅供参考! 悲惨世界读书笔记摘抄这个可怜的人把身子转向听众与法官,面孔上那种微笑,当时在场目击的人到现在想起来还觉得不舒服。那是胜利的笑容,也是无望的笑容。“现在你们知道了,我才是让阿让。”他说。 “我不想再扰乱法庭了,”冉阿让接着说道,“既然不抓我,那我可以走了,我还需要去做好几件事。检察官先生知道我是什么人,也知道我要去哪里,他每时每刻都可以让人来抓我。” 他向门口走过去,谁也没又说一句话,谁都没有伸出胳膊阻拦,大家都向两边分开。那时,他好像具有某种神威,逼迫群众在一个人跟前后退,都闪到两边。他缓缓地穿过人群。到后来一直没有人知道究竟是谁推开的门,可是有一点是毫不怀疑的,他走到门前的时候,门已经开了。他到了门

口,又会转过身说道: “检察官先生,我等待您的处理。” 随后,他又对众人说:“你们每一个人,你们在这里的每一个人,都认为我值得可怜,是不是?上帝呀!我一想起自己刚才险些做出的事,就觉得自己值得钦佩。但是,我希望不曾发生过这些事。” 他走出去,又有个人将门关上了,像方才打开一般;要知道,作风正派的人,坚信在群众里肯定能找到愿意为他服务的人。 还没有一个钟头,陪审团就宣布撤除对尚马蒂厄的一切控告,并且立刻释放,尚马蒂厄走了,他感到莫名其妙,认为每一个人都是疯子,一点儿也不理解所见到的场景。 马德兰的视线与沙威的视线相触时,沙威纹丝不动,他没有走近,可是他立即变得非常凶残了。他的任何感情方面,都比不上得意之情显得更骇人。魔鬼重新找到它要投进地狱的人,就是那个样子。他坚信肯定能逮住冉阿让,心情就完全显在面孔上了。 我们感到非常可惜,无法掩盖这样的一个情况,只因为“他做过苦役犯”这句话,差不多所有人都将他丢弃了。他所做过的一切善举,还不到两个钟头就会被人全部忘记,而他只是一个“苦役犯”了。 (此时马德兰藏了起来,修女堵住沙威)这位森普利斯修

读《中国大历史有感》

读《中国大历史有感》 这部书短短的篇幅,勾画了整个中国从有文明开始到近代两岸关系上历史全貌。一改以往史学家的著述方式,不以史料堆砌为目的,也不以单一历史事件为关注点。作者倡导大历史,主张利用归纳法将现有史料高度压缩,先构成一个简明而前后连贯的纲领,和欧美史有了互相比较的幅度与层次,然后去作进一步的研究。这种大历史的著述方式,注重的是对历史宏观线条的勾画,注重的是历史本身相沿成型的结构框架。作者提炼各朝代时期的有特征的事物,如文化、地域、体制之类,研究它们的特点,总结了历史之因果关系,强调了一种历史的发展规律,即他一直提倡的“大历史观。 总体上,我在阅读此书时有三大收获,现简述如下: 第一,对历史的整体认识有所提升。 一般传统历史家将中国史看做帝王之家史,以为皇帝君王者,号令天下,无所不从。然则在此书中,作者向读者传达出鲜明的观点是,中国古代历史,是在一种道德的指引下运行。帝王要有所作为,也必须依着道德轨迹,或者成为道德之代言人,否则便不能收到万民的支持。 作者在书中屡次用到“中国是一只大型的潜水艇夹肉面包”,此比喻虽生硬而令人费解,却还是充满想象力的。历史发展乃上下两重力量互相作用的结果,要维持整个国家之稳定,上下必须达到一种平衡,而这种平衡的引子,在古代正是道德。 作为古代经济之基础者,正是“农业之系统”,其与“商业之系统”相对。凡古代之昌盛时期,必有解决土地问题之暂时良策,并有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待到每个朝代后期,由于小自耕农的衰落,农业凋敝,国家自然混乱了。 第二,对一些具体历史细节的纠正认识。 在对人方面,比如,我从书中知道,慈禧是在光绪帝死后不到24小时去世的,而洪秀全则是在运动失败前服毒自杀(对这点我尚且有所怀疑);宋朝皇帝赵琐以及明朝最后一任皇帝崇祯,都有一番雄心壮志,专于政事,却无力回天。 在对事方面,我知道王安石的新政,使中国在当时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其广度和深度不曾在那时世界里任何地方提出。元朝两次征日,未能

《一问一世界》XX字的读书笔记

《一问一世界》XX字的读书笔记201x年是杨澜入行20年,也是《杨澜访谈录》10周年的纪念,这样的“XX”,对杨澜来说,实在是美丽的巧合。杨澜说:“201x年也好,20 年也好,在人生中不长也不短。回头一看,其实一直在匆匆忙忙地赶路,顾不上停下来。借这个机会我停下来,回头看看走过的路,再望望前面的天空。”她的这个“停下来”,就催生了《一问一世界》。这是杨澜入行20年的传记作品,展现了她非同寻常的媒体生涯;读者从中也可以看到杨澜20年来的生命跨越和岁月流转,以及她对世界的处置方式和价值观。 在《一问一世界》中,杨澜对自己20年的媒体人生进行了审视与展望:以提问为生的她,对“女性”有了理性的界定,对“问”有了执著的回归。杨澜在序言中强调:“出现在本书中的六个问题是从一万多个问题中挑选出来的,它们基本涵盖了《杨澜访谈录》访谈嘉宾集中的若干领域:国际政治、商业、文化、女界、体育、艺术等。我希望经由这一个个问题,串联起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采访,亦希望以这些人物的谈话去接近21世纪第一个十年我们共同的记忆。” 在千万里、千百遍的“问”里,杨澜对世界、人生有了更多的认识和思考。她说,在采访了500多位精英人士后,自己对成功的定义有了质疑:到底什么算成功?更成功又怎样?我们的社会是不是患了“成功综合征”?为了“成功”,

我们常常忘记自己的初衷和内心真正的渴望;为了“成功”,我们忽略了路边的风景,忽略了身边的人,我们能不能停下脚步给他们一个微笑,给他们一个拥抱?生在这个追求成功的年代,许多时候,我们并不知道成功的意义何在。那么到底何为成功?杨澜没有直接给出答案,只说自己曾收到一个短信,“真正的成功,不是赚了多少钱或者做了多高的官,而是有一天你除去这一切身份的时候,还有人愿意在你身边对你微笑。” 在“问”的世界里,杨澜提出了自己对幸福、挫折的理解。她说,我相信幸福要靠运气,但更要靠能力:梦想的能力、创造的能力、感受的能力和分享的能力。总之三个字:幸福力——追求和给予幸福的力量。我要的幸福是丰富而有价值的生命,是充满爱和温暖的情感,请不要让我取舍。她说,当你为了一个理想去努力奋斗,而且经历过挫折的时候,我认为你对整个世界的理解,会更深一步……这是人生非常宝贵的财富,你经历过很大的欢喜,也经历过很大的挫折,但是你还是能够站起来,重新回到你要做的事情上来,我觉得这是对一个人很大的考验。人生于世,谁没有追求,谁不希望成功、祈求幸福?但何为幸福,幸福与成功有何关系,幸福的感受如何,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答案。在每一“问”中,杨澜发现别样的世界,引发更新的思考。 20年过去了,杨澜依然散发着迷人的光彩,她用自己的

读《中国大历史》有感

读《中国大历史》有感 横贯五千年的中国史需要多少字写完?如果按传统写法,事无巨细,一一道来,需要至少数千万字。若要细细研读,非十数年不可成其功。而若用春秋笔法,微显志晦,婉而成章,所需字数虽少,却未免失之偏颇,难以窥其全貌。所以,要用数十万字把数千年历史一一道尽,其必须满足两个条件:第一,必须立足宏观,抛其细节,抓其重点。用简练之笔法,介绍最重要之事。其二,必须找到合适的分析方法,分析历朝历代之得失。而做到此两点者,非黄仁宇先生莫属。我读此书,最在意的就是他所用的分析方法。 黄仁宇先生的思路,可分为两条明线:政治制度和经济发展;一条暗线:儒家文化。中国五千年之历史,之所以合少分多,战乱不休,个中原因大抵可从以上三个方面找到。 制度方面,可以用一词来形容:平衡。 从秦朝设立郡县制以来,中国政治制度之变化一直围绕着两个方面展开:君臣之间的权力平衡,中央和地方之间的权力平衡。先看君臣的平衡。中国的所有行业中,皇帝绝对是最辛苦、也最短命的工作。秦始皇每天规定自己必须看完1 20斤的竹简文件才能休息。朱元璋“每旦星存而出,日入而休,虑患防危,如履渊冰,苟非有疾,不敢怠惰,以此自持,犹恐不及”。雍正在位期间,不巡幸,不游猎,日理政事,终年不息。但不管这些帝王多努力,治理一个庞大的帝国都不是一个人可以完成的。所以,分权是必然。但是分多分少是个问题,分多了皇帝会被架空,西汉的外戚专政,带来的就是王莽篡位,朝代灭亡。分少了皇帝无

人制约,到最后还是百姓受害。汉武帝死后汉朝国力由盛转衰,明成祖险些踏上隋炀帝后尘,大抵都是主强臣弱带来的后果。 强干弱枝还是强枝弱干,是中国政治制度面临的另一个问题。古代通讯不畅,地方需要一定的自治权。但是权力大了,容易尾大不掉,唐朝安史之乱后数百年,一直到朱温灭唐,都饱受军阀割据之苦,无非是放权太过。而权力小了,事事等中央决定,却又失去了反应的灵敏性,让原本容易解决的小事最终变成颠覆国家的大事。明朝李自成、张献忠之流之所以能够荼毒四方,未尝不与地方政府袖手旁观有关。但是由宋开始,所有朝代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强干弱枝。这也导致宋以后的朝代,其实都毁于内部之乱。而宋朝之所以例外,是因为外族入侵太快、太猛,没有给内乱酝酿的时间。黄仁宇先生评价中国的政治制度应变能力极弱,可谓一语中的。 经济方面,则可用“错位”二字来形容。 中国经济一直重农轻商,所谓士农工商,商人地位最低。但从经济发展,资源流通来看,商人应该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商人阶层能够为技术变革提供所需的资源,若无约翰·罗巴克和马修·博尔顿的资助,瓦特绝无可能发明蒸汽机,而科技革命也就无从谈起。但在中国,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却毫无地位可言,再加上中国历朝有“杀富”的传统。有吕不韦、沈万三、石崇等前车之鉴,中国的商人阶层在拥有一定财富之后,就失去攫取更多利润的动力。要不然培育子弟,走耕读传家之路,要不然小富即安,转而寻求生活质量。黄仁宇先生在书中提到中国一直不实行数目字管理和金融制度,其实是没有这个需要。因为此两者出现的目的就是为了攫取更高利润。只有商人作为经济发展的主力,且商人阶层的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创造此二者出现的条件。西方人之所以采用数目字管理,

中国大历史——读书笔记

《中国大历史》读书心得 打开学院推荐阅读书目的文件,眼球立刻被《中国大历史》所吸引,并开始百科以了解此书。得知作者站在一个全新的高度与角度,将浩如烟海的中国历史高度的浓缩,以“大历史”的方式归纳总结,构成了一个简明扼要前后连贯的历史纲领。这本书以高超的技术分析了中国历史的进程,并着眼于现代型的经济体制如何为传统社会所不容,以及是何契机使其在中国土地上落脚。更是深刻的分析了中国如何从一个闭关自守数世纪的国家蜕变而为一个现代国家,影响到10多亿人口的思想信仰、婚姻教育与衣食住行,其情形是不容许用寻常尺度衡量。这本书不是《资治通鉴》,不是《史记》,而是融入作者站在时代之外对历史的一种叩问。跳出历史的价值旋流,用一种全新的姿态去了解历史。 作者以一颗高远宽广的心,容纳下了中国整个历史潮流的汹涌澎湃,以一种尽善尽美的方式对整个历史作出了深入的研究与全面的评价。但对我而言,作者的立脚点过高让我难以企及,所以很难顺心如意的驾驭对整本书的理解,即便理解了也很难用文字加以鞭辟入里的描述与分析。也许是因为看完过《明朝那些事儿》的原因,对明朝的历史和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比较了解,所以对本文中第十四章——明朝:一个内向和非竞争性的国家的感触颇深,并因此决定从明朝作为一个切入点,谈谈自己对明朝皇帝本身和明朝经济的一些思考。 对于明朝诸多皇帝本身,我有一种特别崇拜与钦佩的情怀,特别是朱元璋、朱棣。历代创业主中,只有朱元璋的出身最为微贱,父母兄长离世,无资财购置棺椁,在四海奔波中居庙宇之内做徒弟,任杂役,后做行脚僧四处乞讨为生,谁也不会料到他会成为一代君主。元末,民怨四起,胸怀大志的草莽之辈纷纷崭露头角,他也充分运用自己的才智和亡命的战斗,终将其他人所掌握的地盘占据。将朱元璋的一生放在当代,仍是一笔较大的精神财富。放下自己心中的自尊心,无所畏惧的拼搏,不惧辛劳的奋斗,抓住迎面而来的时机,利用胸中的智慧,那么终将会促使我们的未来有一个更好的结果。而当代之中马云、陈欧他们便是新时代朱元璋所拥有的品质的体现。而对于另外一个皇帝——朱棣,对其的钦佩之情主要是其不断向外进攻、拓张疆土和派遣使者留洋海外两方面,尽管这为他们的国家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对拓展疆土,主动侵犯的赞同是因为我相信“最好的进攻就是防守”,他选择的是一种最优的方式维护着国家疆土,维护着人民的安全,尽管这和当下“和平外交”相悖,但也不失为当时社会情形下的一种最优方式。其实向外扩展是一种追求与探索,是不肯满足当下的重要表现。另外一方面,派遣使者屡次下南洋,打开中国海上之

世界史读书笔记

世界史读书笔记 导语:在中国出土的青铜器也很多,铜与锡来自何处?走笔至此,想起一个中国城市,名叫无锡,市内还有一山,名叫锡山,这是很有意思的。以下小编为大家介绍世界史读书笔记文章,仅供参考! 世界史读书笔记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我阅读了《失落的国度》这本书。西琴这部《失落的国度》,探讨的主要是印第安文明与苏美尔文明之间关系。他认为美洲的文明仍然只是苏美尔文明在美洲的一个分支,同样是由阿努纳奇人建立的。他非常精确地将阿努纳奇人到达美洲的时间定在了公元前3113年,这是玛雅最后一个纪元开始的时间。这些来自中东蓄须人来到这里,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即是挖矿,一个是金矿,一个是锡矿。前者用于解救尼比鲁星的生态危机,这也是阿努们来到地球的主要目标;后者则用于制造青铜器。其实人类采用青铜本身就是件很奇怪的事,在不知金属冶炼为何物之时,竟能掌握复杂的青铜冶炼工艺,且在全世界遍地开花,真是够神奇的。人类对于工具的采用,一般先是从简单的、容易得到的、不脱离自然形态的物件开始,像青铜这样如此复杂,需要融化两种金属,还得按照一定比例的合金,人类会进行长久的探索才能得到。人类却尚在蒙昧时期,刚从石器时代进入金融时代,就得到如此坚硬

的合金,如无外力的帮助,是令人难以想象的。 在中国出土的青铜器也很多,铜与锡来自何处?走笔至此,想起一个中国城市,名叫无锡,市内还有一山,名叫锡山,这是很有意思的。无锡何以名,最流行的一种说法是此地本产锡,一直开采到汉代,锡矿枯竭,是称无锡。无论如何,无锡与锡有关是基本可以定论的,且现在无锡确已无锡。难道此处之锡都用作制作青铜去了吗?中国还有一处盛产锡,那就是云南的个旧,现在仍然还在产。吊诡的是,此两处皆非中国青铜文化的中心,而是处于边缘地带,作为青铜文化中心的中原,则并不产铜与锡。那么就有一个问题,这些矿石是如何运至中原的?想想当时的运输条件,真是个艰巨的工程。当然,这是题外话。不过,如果有人做一点研究,会取得很有趣的成果的。 回过头来再说《失落的国度》。书中还有一处让我感触颇深的是美洲的巨石文化,随处可见的石制建筑,很是让人惊叹。特别是在蒂华纳科,这座位于的的喀喀湖边的神秘高原之城,巨大而坚硬的石头像豆腐一样,被人任意地切割,砌成各式各样的形状,堪称鬼斧神工。即使以现今的技术,亦不一定能达成。那么数千年前的印第安人,是以何种手段做到的呢?总不会像现在一些研究者认为的,也如埃及金字塔那样,是由数以十万计的平民,以肩挑背扛的方式,一点一点地砌成的吧?其实,类似的奇迹在美洲这块神秘的大陆

“大而化之”新境界—读《中国大历史》有感

“大而化之”新境界 ——《中国大历史》读后有感 初闻黄仁宇实属偶然——曾经为《明朝那些事》着迷,一日聊天忽有同事发感慨:“当年明月的写作灵感必定来源于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于是,就特意上书店找黄仁宇的著作,因为“爱《万历十五年》及《中国大历史》”。综合书名、字数以及原为英文写就等因素,最初判断它只是一部向外国人介绍中国简明历史的“大、全、浅”枕头书,内容估计不超初中历史教材。但由于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读中国历史兴趣点有何不同?”充满好奇,开始了阅读。 只读完《为什么称为“中国大历史”?——中文版自序》,就被文字的张力所吸引。黄仁宇笔下的历史不是一堆发黄的故纸片,也不以最近距离接近历史事件来吸引读者眼球,他关注历史对读者的启发。也许因为有了工科学习经历和“一段颠簸之经验”,在为什么学习历史方面提出了实用性观点——“他们或她们须要理解井田制度到何程度?与他们日后立身处世有何用场?”这里所指的虽然是美国学生,但过于拘泥于一事一物的历史细节,这样的学习对于非专业人员来说除了多些可资聊天的知识,于能力提高的确无所裨益。 参考经济学概念,作者给自己的“大历史”作了注解“宏观与微观亦不过放宽视界与计及精微志之不同。改称大小,转用与历史,显系模仿而非发明。”但这种借鉴,给了历史叙事新的思维——综合,利用归纳法将现有史料高度压缩,纵向设计好“简明而前后连贯的纲领”,横向与欧美史作比较研究。开篇除了安排历史叙述惯用的文化起点——夏、商外,作者还创造性安排了地理起点——西安。《西安是十一个朝代的都城所在》通篇千字而已,但叙事上及秦朝下至新中国,时间跨度近2000年,涉及焚书坑儒、安史之乱、西安事变、中美外交等重大事件,叙述时不限历史时间先后,不全面展现重大事件经过。这种写作方式贯穿全书,将综合和压缩的特点体现得淋漓尽致。 作者综合的不仅是史料,还有地理、经济学等知识,可谓跨学科的综合历史著作。如第三章《土壤、风向和雨量》,作者将它们定义 为“影响中国命运的三大因素”,指出 “它们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中国要采取中央集权式的、农业形态的官僚体系。”阅读这样的内容,相当于同步复习中学地理知识,与当前教育界方兴未艾的综合课不谋而合。 大综合依托的是大视野。《中国大历史》,是脚跨东西方拍摄的中国历史全景图,在对历史事件粗线条、白描式的描写中,作者总是能设计出一个平台,让不同时空历史的事件上演“关公战秦琼”。如第四章

《一问一世界》读后感【精品】

《一问一世界》读后感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整理的《一问一世界》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近些日子终于把妮子学姐的《一问一世界》看完了,由于自己一直很懒惰,经常性捡了西瓜丢了芝麻式的学习,导致对很多学科知识真的不够透彻,以后要像杨晓哲学习,看完一本书,必须要总结。这个好习惯,慢慢养成。一直都很欣赏杨澜,对于这本书,发表下个人看法,初略浅谈,如果有误,还望海涵。 对于杨澜来说,某种意义上,世界是用来问的……在这本书中,杨澜将告诉你——她从 0到20xx年的生命跨越和岁月流转,与基辛格,克林顿,布莱尔,老布什,李光耀等高端传奇人物的交往,又如何在人生每个节点自由潇洒地转换,以及对“赢”的重新理解和体悟,20年的媒体生活。 生活大致平静,心中总有波澜。作为一名中国女性,她是一名出色的CEO,是一个优秀的主持人,是一个好妻子,更是一个好女儿,好媳妇,还是孩子的好妈妈。我欣赏,欣赏她在工作出色的同时把家庭经营得如此温馨和谐,采访了数百位世界政要和各界风云人物的同时还的中国公益慈善大使,创建了中国第一个以历史为主题的卫星的同时担任北京申奥形象大使和上海世博会形象大使。这一系列的头衔,不得不说,她很厉害,很优秀,以至于是我,甚至更多女孩学习的榜样。 这本书总共包括六个问题,他们基本涵盖了访谈嘉宾集中的若干领域:国际政治,商业,文化,娱乐,女界,体育,这一个个问题,串联着深刻的印象,成为世纪第一个十年我们共同的记忆。一直都觉得,交际也是一门艺术,谈吐更是这门艺术的灵魂。如何把自己的知识更好的告诉给更多人,这需要每个人的知识结构内化以及睿智的判断与选择,好比教育,更像教师,这引起的的一个反思,如何做个有特色的老师?如何在保持自己个性风格的同时又能兼顾到学习对你的热爱与尊敬?如何把课本上的知识像陈鹤琴老先生说的“活教育”一样引出来?特别是西部那些贫困山区的孩子,国家及领导又如何出谋划策做到东西部统一?真教育,好教育,活教师是陶行知老先生一生的教育追求,我们应该思考,学习,更应该行动。 一直在问自己,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人类对于自我和世界的认知,似乎一直在发问。有时候,人的好奇心,无药可救。 一沙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最后,留下了一个问题,值得自己思考: 生命有无数的可能性,我的梦想还在沉睡,为什么不把它唤醒? 《一问一世界》作者杨澜、朱冰。初读之下,我认为是一本值得读的书,由于周末刚买,书还没读完,先谈此书外观设计。

中国历史读后感

中国历史读后感 中国历史读后感1 作者以其宏阔的视野,独到的见解来解析中国历史。之所以把它称为“中国大历史”,是因为中国在过去的150年内经过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革命,从一个闭关自守中世纪的国家蜕变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影响到13亿中国人口的思想信仰、婚姻教育与衣食住行。本书从技术的角度分析中国历史的进程,不是从道德的角度检讨历史,它着眼于现代型的经济体制如何为传统社会所不容,以及是何契机使其在中国土地上落脚。 首先,作者以短短的二十余万字的篇幅,勾画了整个中国历史长达数千年的全貌,实在需要很强的取舍功夫。但是,他不是以其短,或未能对于历史的人与事件细细地加以描述来显示其大历史的特点的。大历史之所以为“大”历史的理由在于,作者一改以往中国历史学家的著述历程,不以史料的堆砌为著述的目的,也不以单一历史事件的描述为著作的主要关注点,更不以对接近作者时代的历史大事的欢呼喝彩为能事。他是以一种全新的手法,从长远的社会、经济、财政、社会思想、官僚制度、地理环境等多种视角来观察中国历史的脉动。在历史的图景中为我们描绘出了历朝历代的大政治,大财政,大文化,大军事,大法令,而这些都是我们历朝历代兴衰的根本所在。在著作的意图上,作者先确立起一个大意向,利用归纳法将现有的史料高度的压缩,构成一

个简明而又前后连贯的纲领。在文字中,他还加了很多与欧美历史的比较,然后去做进一步的研究。可见这种大历史的著述方式,注重的是对历史宏观线条的勾画,注重的是历史本身相沿成型的状态描述,并且是在区域历史的相互比较中凸现其历史特质。因此,我们不必要将历史读作资治通鉴,不必要将历史认作弘扬某种道德理念的工具。跳出历史的价值旋流,满足今天人们对历史的好奇心。同时也能够在其中给我们更多的借鉴。 其次,在这本书中有很多非常形象的比喻。比如书中认为明朝是内向的;整个华夏古代史,就像是一部完整的农业文明;16世纪末的中国就像玉制的装饰品,表面光鲜但内在异常脆弱。纷繁错综的社会现实,经他这么一说,就清晰而简单了。 《中国大历史》从小件看大道理,从长远的社会、经济结构观查历史的脉动;从中西的比较提示中国历史的特殊问题;注重人物与时势的交互作用、理念与制度的差距、行政技术与经济组织的冲突,以及上层结构与下层结构的分合。历史不是偶然的,每一次历史转向的背后,都是政治、社会等诸多因素相互交融的结果。历史是需要客观评价的,这点对于历史学家来说尤难做到,因为作者在叙述的过程中或多或少会添加自己的主观成分,但是当你读了这篇书以后你就会有一种异样的感觉。生动,形象,打破了以往教科书式的

《中国大历史》读书笔记及感悟2000字

《中国大历史》读书笔记及感悟2000字 导读:读书笔记《中国大历史》读书笔记及感悟20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中国大历史》读书笔记及感悟2000字: 谈起黄仁宇,人们首先想起的,就是《万历十五年》,这本书为改革开放之初的中国史学界,推开了一扇全新的研究之窗。其实先生还有一本同样优秀的历史著作,这就是《中国大历史》。《中国大历史》以大历史视角观察长时段的中国历史,大开大合地讲述了从夏商周到现代中国四千多年的历史起落。全书视角独特,观点新颖,用向前看的方法解读中国历史,读起来酣畅淋漓。 一个主题: 该书始终围绕一个主题,即古代中国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艰难探索历程,试图回答中国传统社会为什么不能产生现代型经济体制这个问题。在先生看来,这个问题的根本答案,就是税收。 黄仁宇先生观察历史注重从技术角度切入,他认为收税能力决定了政府的财政实力,财政体制决定了政府调配资源的方式。能不能以合理的制度将经济资源转化成税收,进而顺畅注入经济政治国防社会各项事业中,决定了一个王朝的兴衰成败。 中国古代税收体制之所以不能将传统社会推向现代,就在于间架性设计和数目字管理这两个制度软肋,这是黄仁宇先生研究中国历史的两把密码钥匙。

两把钥匙: 黄仁宇认为,中国历史的起点在西安。发源于西安附近的周朝,是中国初期制度的创始者,以周公为代表的周人用“间架性设计”的方式,来制定政治经济军事诸项制度。所谓“间架性设计”,即因技术手段的限制,在无法摸清社会底层真实的前提下,在对经济基础平明所以的前提下,以一种抽象的概念直接设计上层建筑,而不考虑下层执行效果。 “数目字管理”,即国家财政方面的商业化,商业管理方面有确定的制度可以遵循,财产权公平合法,注重保护私人产权等。先生认为,近代西方可以用数目字管理,中国传统社会和官僚组织由于技术手段的限制,不能用数目字管理。 中国被迫采用了“间架性设计”的制度架构,以维持过早实现的政治统一。受制于这种制度环境,数目字管理无法实现,在效率低下的上层官僚组织和遍布全国的下层农村组织之间,缺乏以有效的技术和制度联系为支撑的中间阶层,只能依靠儒家道德来维系。 三大帝国: 在《中国大历史》中,黄仁宇将中国历史分为三个帝国时期,即秦汉第一帝国、唐宋第二帝国、明清第三帝国。 从地理因素上看,黄土、黄河和东亚季候风,是影响中国命运的三大因素,决定了中国要采取中央集权式的、农业形态的官职体系。从东北向西南的15英寸等降雨量线,将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隔离,构成古代中国的国防线。中国历史的第一帝国秦汉帝国,正是在这个

平凡的世界读书笔记600字4篇

《平凡的世界》是路遥老师创作的一部百万字长篇巨著,以下是由网PQ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出来的平凡的世界读书笔记范文,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平凡的世界读书笔记范文一 路遥所著《平凡的世界》相信很多人是看过的,第一次便被这么朴素的书名所吸引了,平凡的世界、平凡的人。 少安、少平两人平凡的的一生,却是充满了奋斗,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尽管他们一直处在生活的压迫中,被生活驱使,但就像少平一样,为了生活,放下学业,忍痛放下爱情,但他没有被生活奴役,至少精神上还是自由的,他还懂得思考,懂得反思自己的生活,考虑自己的前途,并不像大哥少安那样为了生活而生活,少安开砖厂,无非是为了养活一家人,当然对于少安,我并没有贬低之意,在那种时代背景之下,在那种生活条件下,人们当然先是为了生存下来,都吃不饱还谈什么追求精神世界?再看现在,现在人们的条件相比较过去已经好了不知道多少了,但是看看,还是有很多的人注重于对物质生活的追求,现在社会上各种贪污腐败的事情层出不穷,明明都已经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了,为什么还是禁不起物质的诱惑,任由自己的灵魂如此脆弱?还是与整个社会环境是有关系的,那个时代的人们虽然生活条件可能很艰苦,吃了上顿没下顿,但是朴素是那个时代的特征,特别是广大的老百姓,尽管当时的政治斗争激烈,但也正是那种压迫的环境下才更让人们明白生活的不容易,让人们更加懂得生活的珍贵。 少平对于前途的不懈奋斗也是那代人的闪光点,是留给后代的珍贵财富,贯穿他的思想的主线就是奋斗不息、坚韧不拔,无论面对何种挫折,他都能平静接受,对生活充满了希望。虽然他和田晓霞的爱情以悲剧结束了,但是他仍然能承受所有的一切,勇敢真诚地面对生活。再看田晓霞,虽然出身比少平好很多,但作为那个时代的先进女性的代表,她有独立思考的能力,看问题往往和社会一般的看法不一样,甚至完全相反,以及最后她的牺牲,可以说即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虽然他们两人最后是以悲剧的结尾收场,但在小说最后,还是让少平顿悟生命与生活的真谛,重新开始新的生活。 现实中也是如此,在逆境中才能更好的成长,才能磨练自己,才能让以后的路更加通畅。 平凡的世界读书笔记范文二 劳动着是幸福的,无论在哪个时代。《平凡的世界》正白纸黑字的告诉我们这样的人生真谛。它响亮的提出:人,无论在什么位置,无论多么贫寒,只要一颗火热的心在,只要能热爱生活,上帝对他就是平等的。只有作一名劳动者,不把不幸当作负担,才能去做生活的主人,用自己真诚的心去体验,毕竟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这是一部用生命来写成的书。在亘古的大地与苍凉的宇宙间,有一种平凡的声音,荡气回肠。 《平凡的世界》的作者是路遥。当代作家。路遥的小说多是农村题材,但又不局限于农村生活的描写和城市交叉地带发生的人和事。特别是着重表现年轻人的生活,通过他们爱情的波折反映出新生活中一代年轻人的价值观。 这部小说给我最大的教育意义则是一种对农民的深刻理解。现代城市年轻人可能很难真正理解农民。农民的生活,农民的想法,农民曾经过的日子,农民的现在和未来。但是间接知识也能够带给我们启示和触动。这就是《平凡的世界》。小说能够深刻的反映农民的生活和喜怒哀乐,读完这些小说从某个意义上说我们也经历过了那个时代,也曾在田中挥汗如雨。这些书的现实意义在于对中国的现状,在于对历史的延续,在于对未来的展望和我们年轻人自身的提高:对人性的理解,对中国的理解,对构成中国大地那一片片生命陆地的人们的理解。 另外一个方面,我很喜欢路遥的出发点——平凡的世界。他的世界是平凡的,这只是黄土高原上几千几万座村落中的一座。但路遥却在平凡中看到了他的主人公的不平凡。比如说孙少平,他受过了高中教育,他经过自学达到可与大学生进行思想探讨的程度。作者

读《中国大历史》有感

读《中国大历史》有感 读《中国大历史》对于我这个理科生出身的我,对中国历史总是模模糊糊一知半解—始看,觉得比较晦涩,由于基础薄弱,很多地方看不懂。《中国大历史》属于历史散文集。加之,该书是从宏观的角度对中国的“大历史”进行评述,因此我这样的历史半文盲读起来很不顺利。究竟,这不是通俗小说,可以一气呵成,酣畅淋漓地读完。其实先前对这本书我了解并不是很多。只是知道作者黄仁宇先生经历不凡。我想在读一读中国历史的初衷,所以就动了心翻看这本书,刚开始看的时候,也确实觉得有点宽泛、不得要领的感觉,不过还好,坚持就是胜利,花了一段时间继续读下去欲有一种与从不同的感受:很新鲜,令人耳目一新。第一次感觉到读史的趣味。作者以其宏阔的视野,独到的见解来解析中国历史。这所以把它称为“中国大历史”,是因为中国在过去的150年内经过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革命,从一个闭关自守中世纪的国家蜕变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影响到13亿中国人口的思想信仰、婚姻教育与衣食住行。本书从技术的角度分析中国历史的进程,不是从道德的角度检讨历史,它着眼于现代型的经济体制如何为传统社会所不容,以及是何契机使其在中国土地上落脚。黄仁宇先生在历史学中展示出来的眼光无疑是值得钦佩的。在本书中他以地理条件来发展历史,尤其不同于传统历史书写方法,将历史事件以宏观的角度、综合条理,使读者随之眼界开阔,纵横千年。特别是在本书起首,作者由中国历史的发源地来推展引领全文,而非一向认定的以年代来划分,让人了解围绕着地理发生的历史情景,对于历史的演化,更能产生具体而清晰的概念。首先,应当说作者是非常专业的。黄仁宇先生这部书以短短的二十余万字的篇幅,勾画了整个中国历史长达数千年的全貌,实在需要很强的取舍功夫。但是,他不是以其短,或未能对于历史的人与事件细细地加以描述来显示其大历史的特点的。大历史之所以为“大”历史的理由在于,作者一改以往中国历史学家的著述历程,不以史料的堆砌为著述的目的,也不以单一历史事件的描述为著作的主要关注点,更不以对接近作者时代的历史大事的欢呼喝彩为能事。他是以一种全新的手法,从长远的社会、经济、财政、社会思想、官僚制度、地理环境等多种视角来观察中国历史的脉动。在历史的图景中为我们描绘出了历朝历代的大政治,大财政,大文化,大军事,大法令,而这些都是我们历朝历代兴衰的根本所在。在著作的意图上,作者先确立起一个大意向,利用归纳法将现有的史料高度的压缩,构成一个简明而又前后连贯的纲领。在文字中,他还加了很多与欧美历史的比较,然后去做进一步的研究∩见这种大历史的著述方式,注重的是对历史宏观线条的勾画,注重的是历史本身相沿成型的状态描述,并且是在区域历史的相互比较中凸现其历史特质。因此,我们不必要将历史读作资治通鉴,不必要将历史认作弘扬某种道德理念的工具。跳出历史的价值旋流,满足今天人们对历史的好奇心。同时也能够在其中给我们更多的借鉴。其次,作者是有趣的,之所以说他有趣是因为在这本书中,有很多非常形象的比喻。比如他认为明朝是内向的;整个华夏古代史,就像是一部完整的农业文明;16世纪末的中国就像玉制的装饰品,表面光鲜但内在异常脆弱。纷繁错综的社会现实,经他这么一说,就清晰而简单了。第三,作者是相当理性的。他没有落于俗套,保持了自己的独立思考。在一般的历史评价中,显得更有新意和见解。他认为国家的法纪堪为根本,法纪废弛,则变乱陡生。所以,在他写的这本大历史中,他不是在讲故事,而是在文字中穿插了政治经济学的知识做深入分析,是可以为我们提供治国的借鉴的。历史是不断前进的,但变乱,分裂乃至亡国的原因往往都是一样的。这些道理对当今企业管理也同样适用。企业若想生存,就必须要有一套严格的财务管理体系,不能糊涂;规章制度的健全与执行力的好坏更是关系到企业能否持续健康的展和在发展中能否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中国大历史》仍然保持着黄仁宇先生一贯的“大历史”观点;从小件看大道理,从长远的社会、经济结构观查历史的脉动;从中西的比较提示中国历史的特殊问题;注重人物与时势的交互作用、理念与制度的差距、行政技术与经济组织的冲突,以及上层结构与下层结构的分合〈了黄仁

杨澜一问一世界读后感

杨澜一问一世界读后感 读《一问一世界》有感 偶尔从电视节目中看到杨澜,节目中她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和气质,这些深深地吸引着我,几天后我怀着一种敬佩和好奇的心思拜读了杨澜出道二十几年的首部自传性的《一问一世界》。此书是2011年3月出版,主要讲述了杨澜从一个初出茅庐的央视记者、主持人到如今一个成熟稳重的,可以轻松应对各种环境的记者、主持人的经历过程。她的成功是因为...... 一、人生的命运取决于你见过的人和所看过的书 以前看到过这句话的时候,只觉得非常有道理,也非常经典!但不曾从深层次去理解和体会它。当我读一问一世界的时候,采访过世界上许多许多成功的人,有巴菲特,比尔盖茨,这些我们熟悉的人,他们又何尝不是一本本精美而值得拜读的书。于是这句话再次出现在我的脑海中,相比第一次时更加清晰更加明朗。也许是他们影响了杨澜,同时也成就了杨澜!三人行必有我师,我们身边存在许许多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人,他们也有很多值得我们拜读的书,勇于发现,勤于学习,才是真理! 二、懂得选择,懂得放弃,选择了就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好 杨澜的人生经历丰富多彩,同时她也遇到很多的选择与坎坷,但是她能在面临这些选择时能够比较理智的去对待,认真思考后,作出自己的选择。1994年,她就做出了重大的选择,放弃了当时很红的《正大综艺》,赴哥伦比亚大学过级和公共事务学院主修国际传媒。平常日常生活中的我面对十字路口的时候对要放弃的美好总是充满不舍,以至于什么东西我都想牢牢的抓住,然而有舍才有得,什么都不愿舍弃的我最终也没有得到我最想要的。杨澜用经历告诉我,有时要勇于放弃眼前的华丽,选择对的方向才会有更好的结果。但无论选择了哪方,都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得最好。 三、产生喜爱和兴趣是成功的关键。 杨澜对于自己的传媒文化事业有着狂热的追求。一路走来,杨澜从当初的青涩,到如今的稳重,可以说,每天,杨澜都在不断的吸取新的文化,每天都在不断的思考,可是始终如一的是她和她的梦之队共同打造的《杨澜访谈录》。追求精益求精的她对她的梦之队和《杨澜访谈录》有着极高的要求。在梦之队里工作的每一个人,都热爱和追求着自己的事业,每一个人都在用心去工作,将自己融入自己的事业。而我们作为教师,都希望孩子们能成功,总是把我们认为最重要的知识不断地传授给他们,可我们却忽视了培养他们的兴趣,让他们喜

历史读书心得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历史读书心得 篇一:读书心得之历史 读史可知兴替 吉林亚新“分享知识,传递书香”活动读书心得 一代圣君李世民曾说过: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不错,历史就是一面兴衰的镜子,大到一个国家生存灭亡,小到一个人的善恶美丑,都可以从历史中总结出经验教训和为人之道。 翻开长河般的历史画卷,从三皇五帝到溥仪退位,从庄园制到资本主义,无论是世界还是中国都在各个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我用了十多天的业余时间阅读了《中国石油员工基本知识读本》系列丛书中的《历史》读本,在其中我了解认识到了很多知识与道理。其中,对我国封建社会的各方面介绍激起了我浓厚的学习兴趣,让我明白了任何违背历史发展规律的行为都必将被洪流所湮没。 仰望中国历史的长河,从三皇五帝的禅让制到后来延续了上下四千年的世袭制,华夏经历了从奴隶制到封建制的转

变。促成这个转型的主要人物——“千古一帝”秦始皇。他横扫寰宇,灭六国而成一统,统一完善各种制度。虽然功绩显赫,可他却不知体察民间疾苦,大兴土木。阿房宫、万里长城等建筑劳民伤财,民间积怨极深,便有了那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呐喊,天下也云集响应。曾经不可一世的秦王朝仅仅数十年间便土崩瓦解。可见无论多么高高在上的领导要是丢失了群众这最基本的根基都将背历史所淘汰。 与秦始皇恰恰相反的正是开创“贞观之治”的唐太宗。他体察民情,知人善用,对己要求严苛,对人虚心纳谏,在他的治理下大唐王朝盛名远播,中国的经济与文化迅速复苏,并得到了“前无古人”般的发展。可见“民为水,君为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之说是真理之至。 在这两个截然不同君主之间,还有一位争议颇深却又不得不说的皇帝——隋炀帝杨广。在众人眼里,他是一个荒淫无度、残暴无比、穷奢极欲的帝王,他的斑斑劣迹不胜枚举,但是他有两件事我觉得应该标榜。第一是修建“京杭大运河”:京杭大运河的修成对中国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特别是对沿线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城镇的兴起均起到了推动作用。但是为什么却为杨广留下了骂名,也许真的如唐代文学家皮日休的诗中所说: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隋炀帝开凿运 河是对的,但是乘龙舟游玩却让他功亏一篑。第二是开创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