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管理学

第七章管理学
第七章管理学

第七章

战略性计划与计划实施

●战略性计划:

●应用于整体组织的,为组织未来较长时间设立总体目标和寻求组织在环境中的地位的

计划

●美国学者巴纳德1938年首次将“战略”这一概念引入经济学领域,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战略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明茨伯格提出战略的“5p”模型

●计划plan:战略是一种有意识的预谋的行动,一种对于未来的指南或行动方针,对组

织具有引导和指导作用

●模式pattern:战略是一种组合,使有计划有意识的行动方案和无计划的对环境变化的

反应方式组成的

●定位position:战略将成为企业和环境之间的一股中间力量,需要通过正确配置资源来

保证企业在环境中的竞争地位,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观念perspective:战略反应了组织的整体个性,并深刻影响,决定着组织的特性。

●计谋ploy:可以将战略看作是一种威慑和战胜对手的手段

●第一节战略愿景和使命陈述

●第二节战略环境分析

●第三节战略计划选择

●第四节计划的组织实施

第一节战略愿景和使命的陈述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愿景和使命陈述包括两个主要部分:

(1)核心意识形态(core ideology)

(2)愿景展望(envisioned future)

核心意识形态由核心价值观(core values)和核心目标(core purpose)两部分构成,它给组织提供了长久存在的基础,是组织的精神。

愿景展望由l0一30年的宏伟、大胆、有难度的目标(10—to—30—year big,hairy,audacious

goal,简写BHAG)和生动逼真的描述(vivid description)两部分构成。

一、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是组织持久的和本质的原则(组织哲学和组织宗旨)

二、核心目标

核心目标是企业存在的理由和目的,而不是具体的目标和公司战略。有效的核心目标反映了为公司工作的内在动力,它不仅描述公司的产出或目标顾客,而且表达了公司的灵魂。

第二节战略环境分析

●一、外部一般环境的分析

●二、行业环境的分析

●三、竞争对手的分析

●四、企业自身的分析

●五、顾客的分析

●一、外部一般环境

●外部一般环境,或称总体环境,是在一定时空内社会中各类组织均面对的环境,其

大致可分归纳为政治、社会、经济、技术、自然等五个方面。

1.政治环境:

国家或地区的社会制度、政治局势

政府的方针、政策、法规等

(政府急需什么、提倡什么、反对什么)

与我国的关系如何

本企业在产品拟销往国或地区的信誉如何

2.社会文化环境:

居民受教育程度、文化水平、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审美观点、价值观念等

3.经济环境:

宏观经济环境、GDP和人均、GDP人均收入、基尼系数、人口及其发展趋势

微观经济环境、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就业程度、储蓄情况消费偏好

4.技术环境:

技术发展水平

技术政策

重视程度

知识产权保护情况等

与我比较的先进性如何

有否可利用的独特技术

5.自然环境:

地理位置

气候条件

资源禀赋

资源的现状与可持续发展

资源的特殊性

二、行业环境

根据美国学者波特(Michael E.Porter)的研究,行业环境研究主要包括行业竞争结构、行业内战略群分析等内容。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1)行业内现有竞争对手研究

影响同行业竞争强弱的因素:

竞争者数量、

市场规模及增长率、

固定成本和存货成本、

顾客购买的转移成本、

退出障碍

(2)潜在竞争对手(入侵者)研究

潜在入侵者的威胁大小取决于行业进入障碍、行业对入侵者的报复能力、入侵者对报复的估计以及行业价格水平。

①影响行业进入障碍的因素:

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化、转移成本、资本需求、在位优势、政府政策等。

②影响行业对入侵者的报复能力的因素:

行业所处的发展阶段、行业的集中程度以及行业的退出障碍。

③影响入侵者对报复估计的因素:

行业过去对入侵者的行为反映以及入侵者对自身能力的估计。

④行业的价格水平:行业进入扼制价格

(3) 替代品生产商

替代品的竞争压力取决于:

①替代品价格有无吸引力

②在质量性能上是否能取代

(4)买方的讨价还价能力研究

买方讨价还价能力影响因素主要包括:

买方是否大批量或集中购买

买方这一业务在其购买额中的份额大小

产品或服务是否具有价格合理的替代品

买方面临的购买转移成本大小

这一业务对于买方的重要程度

买方后向一体化能力

买方行业获利状况

买方对产品是否具有充分信息

5)供应商讨价还价能力研究

供应商讨价还价能力影响因素主要包括:

供应商行业集中化程度

生产要素替代品行业的发展状况

本企业是否某供应商的主要客户

拟购买生产要素是否本企业的主要投入资源

要素是否存在差异化或转移成本是否低

供应商前向一体化能力

三、竞争对手

竞争对手分析是战略环境分析的一项重要内容,包括行业内现有竞争对手分析和潜在竞争对手分析。其目的是了解竞争中可能成功的战略的类型和性质,竞争对手对不同战略可能作出的反应,竞争对手对行业变迁以及更广泛的环境变化可能作出的反应。

“在本行业中,我们与谁竞争?我们应采取何种行动?”

1.未来目标:研究主要竞争对手的愿景和使命陈述,及不同层级的目标陈述。

2.假设:研究竞争对手在本行业中经营的历史、在其他行业中经营的历史、对本行业经营传统的认识、管理层结构和个人历史背景,及企业的顾问单位或个人的背景后作出假设。

3.现行战略:研究竞争对手现行的基本战略姿态、各种职能战略和发展战略。

4.能力:研究竞争对手的实力与不足之处(考察竞争对手的价值活动)。

四、企业自身

企业自身应与竞争对手相对应地进行研究,其目的是“识长短”,即与对手相比,认清企业自身的实力与不足。关于企业自身和竞争对手的比较分析可以借用波特的“价值

链”(value chain)分析法。

价值链:每个企业都是设计、生产、营销、交换以及对产品起辅助作用的各种价值活动的集合,这种集合就叫做价值链。

案例关键词:

●1962年第一家沃尔玛美国阿肯色州罗杰斯镇

●30年代食品自助

●50年代日用品自助

●核心战略:将具有相当规模的超市开办到别人不会注意的小城镇

●“天天低价”:促销次数少;采购过程省;与供销商讨价还价;信息网络技术发达;交

接式配送

五、顾客(目标市场)

企业顾客研究的主要内容是:

总体市场分析

市场细分

目标市场确定

产品定位

第三节战略性计划选择

●基本战略姿态

●从实现顾客价值形式角度而言,企业可以采取成本领先战略、特色优势战略、目标集

聚战略三种基本战略姿态中的任一种,但由于每种战略姿态需要企业在组织、管理、文化等方面特殊支持,因此,既追求成本领先又追求特色优势的“夹在中间”战略姿态是注定要失败的。

1.成本领先战略:是指企业在提供相同的产品或服务时,其成本或费用明显低于行业平均水平或主要竞争对手水平的竞争战略。

2.特色优势战略:是指直接强调企业与用户的关系,通过向用户提供与众不同或别具一格的产品或服务而向用户创造价值的竞争战略。

3.目标集聚战略:企业选择一个或一组细分市场,量体裁衣,为其服务而不是为其他细分市场服务的竞争战略。

第四节计划的组织实施

实践中计划组织实施行之有效的方法主要有目标管理、滚动方式计划和网络计划技术等方法。

一、目标管理思想

(一)目标管理思想的理解

(二)目标管理的过程

(三)目标管理思想的评价

当目标既是未来指向的,又是富有挑战性的时候,它便是最有效的。

提出者:美国管理学家埃得温·A·洛克

必须有一个目标要完成,才会集合个人成为一个集体去做事。

提出者:英国皇家女子空军指挥J·汤普林

目标管理是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1954年提出的。我国企业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引进目标管理法,并取得较好成效。

(一)目标管理思想的理解

1.含义

2.进一步理解

3.目标的性质

1.含义

所谓目标管理乃是一种程序或过程,它是组织中的上级和下级一起协商,根据组织的使命确定一定时期内组织的总目标,由此决定上、下级的责任和分目标,并把这些目标作为组织经营、评估和 2.进一步理解

企业的任务必须转化为目标。

目标管理是一种程序。

每个企业管理人员或工人的分目标就是企业总目标对他的要求,同时也是这个企业管理人员或工人对企业总目标的贡献。

管理人员和工人是靠目标来管理。

企业管理人员对下级进行考核和奖惩也是依据这些分目标。

奖励每个单位和个人贡献的标准。

3.目标的性质

层次性

网络性

多样性

可考核性

可实现性

富有挑战性

伴随信息反馈性

(二)目标管理的过程

1.制定目标:包括组织的总体目标、各部门的分目标以及目标对应的职责。

2.明确组织的作用:每个目标和子目标都有责任人

3.执行目标:根据目标利用一定的资源开展恰当的活动。

4.评价成果:是实行奖惩的依据、沟通的机会、自我控制和自我激励的手段,包括上下级和同级间的相互评价。

5.实施奖惩:奖惩是目标管理的内容之一,是一种激励手段,是更好地实施新目标的前提。

6.制定新目标:又一段时间循环的开始

(三)目标管理的评价

1.优点

目标管理对组织内易于度量和分解的目标会带来良好的绩效。对于那些在技术上具有可分性的工作,由于责任、任务明确,目标管理常常会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而对于技术不可分的团队工作则难以实施目标管理。

目标管理有助于改进组织结构的职责分工。由于组织目标的成果和责任力图划归一个职位或部门,容易发现授权不足与职责不清等缺陷。

目标管理启发了自觉,调动了职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由于强调自我控制,自我调节,将个人利益和组织利益紧密联系起来,因而提高了士气。

目标管理促进了意见交流和相互了解,改善了人际关系。

2.缺点及问题

目标管理的哲学假设不一定存在:对于人的假设过分乐观,认为多数人能自我控制和自我激励。

目标设置困难:真正可以考核的目标是很难确定的,许多岗位难以制定定量化和具体化的目标。

目标的制定很费时间:目标的制定是上下级之间的双向沟通,而且要达成共识,很费时。强调短期目标:大多数目标管理规划中所设置的目标都是短期的,往往会以影响长期目标为代价。

目标管理的思想较难统一:目标管理是一种计划技术,也是一种管理思想,这一思想的原理对于大多数组织成员并不一定理解。

思考题:

、简述明茨伯格的战略“5P”模型

2、波特的行业竞争结构分析的主要内容

3、理解战略愿景与使命陈述

4、正确理解三种基本战略姿态

5、简述目标管理思想并客观评价

案例格雷格厂长的目标与控制

格雷格担任这家工厂的厂长已一年多时间了。他刚看了工厂有关今年实现目标情况的统计资料。厂里各方面工作的进展是出于意料之外的,他为此而气得说不出一句话来。记得他任厂长后第一件事是亲自制定工厂一系列工作的计划目标。具体地说,他要解决工厂的浪费问题,要解决职工超时工作的问题,要减少废料的运输费用问题。他具体规定:在一年内要把购买原材料的费用降低10%~15%;把用于支付工人超时的费用从原来的11万美元减少到6万美元,要把废料运输费用降低3%。他把这些具体目标告诉了下属有关方面的负责人。

然而,他刚看过的年终统计资料却大出他的意料。原材料的浪费比去年更严重,原材料的浪费率竟占总额的16%;职工超时费用亦只降到9万美元,远没达到原定的目标。

运输费用也根本没有降低。他把这些情况告诉负责生产的副厂长,并严肃批评了这位副厂长。而副厂长则争辩说:“我曾对工人强调过要注意减少浪费的问题,我原以为工人也会按我的费用作最大的努力。只对那些必须支付的款项才支付。”而负责运输方面的负责人则说:“我对未能把运输费用减下来并不感到意外,我已经想尽了一切办法。我预测,明年的运输费用可能要上升3%~4%。”

在分别与有关方面的负责人交谈之后,格雷格又把他们召集起来布置新的要求,他说:“生产部门一定要把在材料的费用降低10%,人事部门一定要把职工超时费用降到7万元;即使是运输费用要提高,但也决不能超过今年的标准。这就是我们明年的目标。我到明年再看你们的结果!”

分析:

二、案例分析:

问题:

1、谁应该对目标未实现负责?

2、格雷格厂长犯了什么样的错误?他制定的新目标能否实现?

3、怎样才能实现格雷格厂长的目标?

参考分析:

1、格雷格厂长应负责。

2、制定目标要考虑目标的层次性,目标的可接受性,格雷格厂长的目标是一个总目标,并未结合部门目标进行分解,或者为实现目标而制定更具体的计划,也没有对实现该目标的难度加以考查,一年多以来,目标未实现,他不从自己出发,而严肃地批评了自己的下属是不对的。

3、从实际出发,考查实现目标的阻力,从排除阻力上开始逐项实现目标,再者要考虑目标的可实现性,以及实现目标不是哪一个具体负责人的事,而需全体人员的通力合作。

管理学原理第六章名词解释

Chapter 6 Decision Making: The Essence of the Manager’s Job 1)Decision(决策): A choice from two or more alternatives. 2)Decision-making process(决策制定过程): A set of eight steps that include identifying a problem, selecting an alternative, and evaluating the decision’s effectiveness.(包括八个基本步骤。整个过程开始于识别决策问题和确定决策标准,以及为每个决策标准分配权重; 然后进入到开发、分析和选择备择方案,这些方案要能够解决问题;接下来是实施备择方案,以及最终评估决策结果。) 3)Problem(问题): A discrepancy between an existing and a desired state of affairs.(现状和 希望状态之间的差异。) 4)Decision criteria(决策标准): Criteria that define what’s relevant in a decision.(管理者必 须决定什么与制定决策有关。) 5)Rational decision making(理性决策): Decision-making behavior where choices are consistent and value-maximizing within specified constraints.(管理者所制定的决策时前后一致的,是追求特定条件下价值最大化的。) 6)Bounded rationality(有限理性): Decision-making behavior that’s rational, but limited (bounded) by an individual’s ability to process information.(管理者理性地作出决策,但同时也受到自身信息处理能力的限制。) 7)Satisficing: Accepting solutions that are “good enough”.(由于管理者不可能分析所有决策 方案的所有信息,因此他们只是制定满意的而不是是目标最大化的决策。换言之,他们所接受的决策方案只能是足够好的,他们的理性受到他们信息处理能力的限制。) 8)Escalation of commitment(承诺升级): An increased commitment to a previous decision despite evidence that it may have been wrong.(这是一种在过去决策的基础上不断增加承诺的现象,尽管有证据表明,已经作出的决策是错误的。) 9)Intuitive decision making(直觉决策): Making decisions on the basis of experience, feelings, and accumulated judgment.(它是一种潜意识的决策过程,基于决策者的经验以及积累的判断。) 10)Structured problems(结构良好问题): Straightforward, familiar, and easily defined problems. (一目了然的,决策者的目标是清楚的,问题是熟悉的,有关问题的信息容易定义和收集。) 11)Programmed decision(程序化决策): A repetitive decision that can be handled by a routine approach.(这是一种重复性决策,运用常规方法就能处理所面临的问题。) 12)Procedure(程序): A series of interrelated sequential steps that can be used to respond to a well-structured problem.(指相互关联的一系列顺序的步骤,管理者遵循这些步骤对结构良好问题做出回应。) 13)Rule(规则): An explicit statement that tells managers what they can or cannot do.(明确 的陈述,它高速管理者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 14)Policy(政策): A guideline for making decisions.(知道程序化的指南。) 15)Unstructured problems(结构不良问题): Problems that are new or unusual and for which information is ambiguous or incomplete.(新颖的、不经常发生的、信息模糊和不完整的问题。) 16)Nonprogrammed decisions(非程序化决策): A unique decision that requires a custom-made solution.(是具有唯一性和不可重复性的决策,要求量身定制解决方案。) 17)Certainty(确定性): A situation in which a manager can make accurate decisions because all

管理学原理第三章

第三章管理环境、社会责任与管理道德 识记: 1.社会责任 社会责任是指组织在遵守、维护和改善社会秩序、保护增加社会福利等方面所承担的职责和义务。 2.管理道德 组织的管理者作出决策或采取行动所依据的准则。 领会: 1.一般环境因素 (1)经济环境 (2)政治和法律环境 (3)社会文化环境 (4)科技环境 (5)全球化环境 2.具体环境因素 (1)顾客 (2)供应商 (3)竞争者 (4)其他因素 3.外部环境的类型 (1)简单和稳定的环境 (2)复杂和稳定的环境 (3)简单和动态的环境 (4)复杂和动态的环境 4.社会责任的内容 (1)对于企业的社会责任,20世纪初人们认为其责任是通过经营活动获取最大的利润; (2)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大萧条时期,许多企业为避免陷入困顿而与大股东

等相关公众发展密切的合作关系; (3)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企业迅速发展和社会的各个领域广泛渗透,人们提出与社会相互依存的观点; (4)对社会责任认识的变化,反应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组织结构利益关系高度的相关化和一体化的趋势。 (5)实践证明,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可以为企业赢得社会各界的好评与信任,树立起良好的社会形象;可以建立有效的社会监督机制,促进企业不断改善内部管理,规范企业行为,还可以督促企业主动协调与公众的关系,争取他们的理解、支持与合作,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创造轻松和谐的环境,从而在推动社会利益发展的同时,更好地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 (6)企业的社会责任涉及诸多方面,如提供就业机会、资助社会公益事业、保护生态环境、支持社会保障体系等。此外,企业还要对股东、媒介、社区、政府、交易伙伴、消费者等利益相关者负有特定的责任。 5.影响管理道德的因素 管理者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除了由管理者所处的道德阶段影响之外,还受到管理者的个人特征、组织结构、组织文化以及道德问题的强度等影响。 本章历年真题回顾 单选: 1.下列因素中,不属于企业外部环境因素的是() A.人口 B.营销组合 C.人均国民收入 D.产业政策 2.某家公司的总经理在制定规划过程中,通过环境分析,预计市场需求会增加,原材料价格将下跌。 他认为前者是一种机遇,后者是一种挑战。他所做的工作是() A.制定公司战略目标B.摸清公司的规划范围C.衡量公司的一般环境D.探究公司的内部条件 3.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观念的不断变化,娱乐消费市场不断扩大,根据企业外部环境因素的分析, 这一因素属于() A.政治因素B.经济因素C.社会因素D.技术因素 4.国家制定和颁布《公司法》、《合同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来约束企业的行为,这构成企业的 ( )

管理学第七章

第七章领导 学习目的 ◆理解领导的概念和实质 ◆理解管理和领导的区别 ◆理解领导的作用 ◆理解领导者素质 ◆理解领导者权威的来源和构成 ◆掌握主要的领导理论:领导作风理论、领导方式的连续统一体理论、管理方格理论、 权变理论 知识结构 第一节领导的概念 第二节领导者素质 第三节领导理论 第一节领导的概念 一、领导的概念 哈罗德·孔茨认为,领导是影响人们心甘情愿和满怀热情地为实现群体的目标而努力的艺术或过程。领导的实质是一种追随关系,人们往往追随那些他们认为是可以为其提供实现愿望、要求和手段的人,也正是这种追随关系,使得领导者从群体中产生。 周三多的定义为:领导是指挥、带领、引导和鼓励部下为实现目标而努力的过程。 根据这个定义,领导的三要素包括: ◆领导者必须有部下和追随者 ◆领导者拥有影响追随者的能力和力量。 ◆领导的目的是通过影响部下来达到企业的目标。 二、领导者的概念 领导者是那些能够影响他人,同时拥有管理权力的人。 三、领导与管理 领导与管理两个概念具有区别,又有联系,在理论上进行区分,有利于在实践中提高管理 四、领导的作用 领导活动直接影响着现代化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的好坏,而领导的作用就是引导部下以最大的努力去实现企业的目标。领导者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指挥作用

一个组织在其存在和发展的过程中,不但需要一个明确的目标,而且还需要选择通往这个目标的道路,所以对组织来说一致性是非常关键的。如果大家的目标不一致,或者说虽然大家的目标一致,但是每个人努力的方式、方法都互相冲突,这样的组织就没法存在和发展。所以任何一个组织都需要有人能够深谋远虑、高瞻远瞩,为组织指明方向。管理者首要的任务也就在于此。不过一个人的力量还是有限的,所以一个企业关于目标和道路的决策,经常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而领导者自己是居于这个智慧群体的核心位置的。当有多个方案可以选择、有各种声音争论的时候,领导者就要出面决定到底该选哪一个,并且为这个决定负全责。 2、协调作用 在组织的各个部门开始运转、广大员工都开始行动以后,领导者要对这些行为进行主动的追踪和监控。首先,就是实施协调。所谓协调就是使企业的一切工作都互相配合,以便组织运转能够顺利进行。协调的工作主要包括3方面的内容:一是物质投入的比例,这个需要进行协调;二是作业进行的先后,哪项工作首先做,哪项工作紧跟着做,哪项工作同时做,哪项工作最后做,必须通过协调加以解决;三是职责权限的主次,也就是说哪项工作由谁来负责,以谁为主,谁是主要受益者,谁是次要受益者,谁是主要付出者,谁是次要付出者,这也是协调的主要内容。 3、激励作用 使用物质上的、精神上的奖励或是惩罚的手段来引导、鼓励员工为企业目标做出贡献。 领导者的领导过程如果用一个简单的表述来概括的话,就是在权力支撑的基础上实施指引、激励、沟通和营造氛围的工作以便能够影响员工的行为,促使他们共同努力去完成组织的目标。 第二节领导者素质 一、领导者素质 1、思想素质 事业心、责任感、创业精神、工作作风、艰苦朴素、品行端正、联系群众 2、业务素质:知识、技能 领导者必须具备的业务知识包括:市场经济基本原理,管理的基本原理、方法,生产、技术、营销、财务、人力资源等企业管理知识,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计算机运用能力、外语能力。 领导者必须具备的业务技能包括:分析判断能力,决策能力,组织、指挥和控制的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创新能力,用人能力。 3、身体素质 二、经济全球化对企业领导提出的新要求 建立远景 信息决策 配置资源 有效沟通 激励他人 人才培养 承担责任 诚实守信 事业导向

管理学原理第一章

管理学原理 第一节:管理的定义 管理(Management)是指一定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使别人同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1.管理的载体是组织 组织的特征:(1) 具有明确的目的 (2) 组织的核心资源是人 (3) 拥有规范和限制成员行为的系统结构 2.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预期目标 效果:目标的适宜程度和实现程度 效率:实现过程中资源投入输出比 绩效:衡量管理者利用资源满足消费者需要,并实现组织目标的效率和效果的尺度。 低效率/高效果:管理者目标选择正确,但不善于利用资源以实现组织目标。 结果:产品是顾客需要的,但因太贵而买不起 低效率/低效果:管理目标选择错误,利用资源不充分。 结果:低质量的且顾客不需要的产品。 高效率/低效果:管理目标选择不当,但资源利用充分有效。 结果:高质量、低价格的产品,但顾客不需要。 高效率/高效果:管理者目标选择正确,并充分利用资源以实现目标 结果:产品是顾客需要的,且质量、价格都合适 3.管理的本质是协调 总结:组织是使个人力量倍增的工具 第二节:管理的职能 管理工作的职责就是帮助组织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以实现组织目标 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目标 计划(planning):制定目标并确定为达成这些目标所必需的行动 (1)决定组织将要追求的目标 (2)决定实现这些目标所要采取的行动方案 (3)决定如何分配组织资源以实现组织目标 组织(Organization):建立组织成员之间能够互动和合作的工作关系结构以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设置职位、层次、部门,将合适的人安排到相应职位 领导(Leading):管理者运用影响力以及沟通技巧来协调个人和群体的行为。 控制(Control):管理者监测计划执行情况,纠正计划执行与计划目标偏差的活动。 第三节管理者 组织成员:管理者、操作者 操作者负有把事情做对的责任管理者负有做对的事情的责任 狭义的管理者:通过协调和监管他人活动以达到组织目标的人,管理者必须有下级

管理学原理 第六章

第六章预测与决策 第一节前提条件和预测 识记: 1.计划工作的前提条件 计划工作的前提条件是指计划在实施过程中预期的内外部环境。它包括经济的、技术的、社会的、政治的和文化道德等外界环境因素,企业的现有生产技术条件等内部因素。 2.预测 预测是指对未来环境所做出的估计。它以过去为基础推测未来,以昨天为依据估算今后,以已知预测未知。 (计划是对未来行动的部署,预测是对未来事件的陈述,是计划工作的一个环节。) 领会: 1.计划工作的内外部前提条件 计划工作的内外部前提条件是按范围来划分的。 外部前提包括:一般前提,包括经济、技术、政治、社会和伦理条件;产品市场,包括对产品和服务需求情况有影响作用的条件;要素市场,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要素的供应。 内部前提包括:生产能力,即组织现有的生产技术条件和设备;组织所要实行的政策、规定。 2.预测的作用 (1)帮助我们认识和控制未来的不肯定性,使对未来的无知降低到最低限度; (2)使计划的预期目标同可能变化的周围环境与经济条件保持一致; (3)事先了解计划实施后可能产生的结果。 3.预测的步骤 (1)提出课题和任务; (2)调查、收集和整理资料; (3)建立预测模型; (4)确定预测方法; (5)评定预测结果;

(6)将预测结果交付决策。 第二节决策的含义 识记:决策 决策是为达到一定的目标,从两个以上的可行方案中选择一个合理方案的分析判断过程。换言之,决策是决策者经过各种考虑和比较之后,对应当做什么和应当怎么做所作的决定。领会: 1.决策在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1)决策是管理的基础; (2)决策是各级、各类管理者的首要工作。(管理就是决策) 2.正确决策的特征 (1)有明确而具体的决策目标; (2)以了解和掌握信息为基础; (3)有两个以上的备选方案; (4)对控制的方案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估; (5)追求的是最可能的优化效应。 应用:分析组织决策的过程 第三节决策的类型 识记: 1.程序化决策 程序化决策是指决策可以程序化到呈现出重复和例行的状态,可以程序化到制定出一套处理这些决策的固定程序,以致每当他出现时,不需要再进行重复处理。 2.非程序化决策 非程序化决策表现为决策的新颖、无结构,具有不寻常影响,处理这类问题没有灵丹妙药,因为这类问题在过去尚未发生过,是一种例外问题;或因为其确切的性质和结构尚捉摸不过或很复杂,或因为其十分重要而需要用“现裁现做”的方式加以处理。 领会: 1.例行问题和例外问题

管理学第二版王国顺---第七章总结

第七章:激励 一、激励 1、激励的概念 激发人的行为动机,使人有一股内在动力,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活动过程,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调动积极性的过程。 激励的对象是人本身及其行为。 组织管理中的激励:管理者通过采取各种能满足员工合理需求的诱因,激发其工作动机,引起个体动机产生持续不断的兴奋,从而引发积极高效的行为反应,以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2、激励理论的类型 ?内容型激励理论,也称需要理论 ?过程型激励理论;也称认知理论 ?行为改造激励理论,也称行为修正理论 二、基于需要的激励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书213) 主要观点 ?需要是有层次的。 ?需要的满足有一定的顺序性。当一种需要得到满足后,另一种更高层次的需要就会占据主导地位。 ?层次越低的越容易得到满足。 ?已经出现但尚未得到满足的需要是主导需要,是激励因素。

?不同的人对各个层次需要的强烈程度不同 ?随着心理的发展,各个层次的需要的强烈程度会发生变化 ?一个国家的人民对各个需要层次的分布,跟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关局限性 ?认为人的需要是本能,与生俱来的,忽略了后天环境对需要的影响作用 ?认为需要时机械的由低而高上升的,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难以解释需要层次越级上升或者下降的现象 2、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存在两类性质不同的因素 ?保健因素(hygiene factors),预防出现不满情绪有关的因素,大多跟工作环境相关,不能激励员工,也叫不满意因素。 ?激励因素(motivators),是能够带来满意的因素,和工作任务本身有关,能激励员工,也叫满意因素。 满意与不满意的关系 内激励和外激励 三、基于过程的激励理论 1、弗鲁姆的期望理论(书222) ?期望理论认为,并非有何种需要就会出现相应的行为。只有当人们预期到某一行为能给个人带来既定的结果,且这种结果对个人具有吸引力时,个人才会采取这一特定行为。

《管理学原理》:试题及答案第一章

一、单项选择题1.一般来说,组织的外部要素是()A.可以控制的B.无法控制的C.部分可控的D.不可以控制的2.作为学习研究管理学的总的方法论指导的是()A.系统方法B.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C.唯物辩证法D.比较分析法3.管理是生产过程固有的属性,是指()A.管理的目的性B.管理的必要性C.管理的科学性D.管理的民主性4.决定学习、研究管理必要性的是()A.管理的自然性B.管理的社会性C.管理的重要性D.管理的历史性5.管理学应属于()A.社会科学B.边缘科学C.经济学D.自然科学6.管理是一种艺术,这是强调管理的()A.复杂性B.有效性C.实践性D.精确性7.管理的核心是()A.决策B.处理好人际关系C.组织D.控制二、多项选择题1.组织内部要素包括()A.目标B.信息C.机构D.人E.物2.()是系统的特征A.整体性B.复杂性C.模糊性D.控制性E.目的性3.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承担的职能是()A.计划B.组织C.人员配备D.指导和领导E.控制4.管理学的特点有()A.一般性B.边缘性C.历史性D.多样性E.实践性5.组织外部环境包括的要素有()A.行业B.原材料供应C.产品市场D.政治状况E.社会文化6.管理这种社会现象存在的必要条件是()A.两个人以上的集体活动B.有机构C.有一致认可的目标D.有管理者E.有各种资源7.管理的二重性是指管理的()A.科学性B.自然属性C.艺术性D.社会属性E.实践性8.德鲁克认为管理者在组织中应承担()责任A.管理一个组织B.管理管理者C.管理工作和人D.决策E.计划三、填空题1.管理的载体是_______.2.管理的______是管理者。3.管理作为一种艺术,强调运用管理的______性,要求管理者具备一定的______.4.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______和______.四、名词解释1.管理2.管理学3.系统五、简答题1.简述管理的基本特征。2.简述系统的观点。六、论述题1.联系实际试论述掌握管理二重性的意义。2.联系实际说明为什么要学习、研究管理学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D 2.C 3.B 4.A 5.B 6.C 7.B 二、多项选择题1.ABCDE 2.ADE 3.ABCDE 4.ABCE 5.ABCDE 6.ACD 7.BD 8.ABC 三、填空题1.组织2.主体3.实践性,素质4.管理活动,管理过程四、名词解释1.管理:管理是一个过程,是让别人与自己一同去实现既定目标,是一切有组织的集体活动所不可缺少的要素。2.管理学:是一门系统地研究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3.系统:是指有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本身又是他所从属的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五、简答题考试用书1.①管理是一种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②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③管理的任务、职能与层次。④管理的核心是处理好人际关系。2.①整体观点。②开放性与封闭性的观点。③封闭则消亡的观点。④模糊分界的观点。⑤保持体内动态平衡的观点。 ⑥信息反馈观点。⑦分级观点。⑧不断分化和完善的观点。⑨等效的观点。六、论述题1.①管理的两重性的概念;②掌握管理二重性的意义(共四点);③联系实际说明。2.①管理学的定义;②管理学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系统化理论和行之有效的方法;③学习管理学的意义(三点);④联系实际说明。

管理学原理第七章习题说课材料

管理, 11e(罗宾斯/库尔特) 7章经理作为决策者 1) 决策过程由确定决策标准开始。 答: 假 页次: 179 主题: 决策过程 目的: 1 困难: 容易 分类: 概念性 2) 决策标准定义了解决问题的重要或相关的内容。 答案: 真 页次: 180 主题: 决策过程 目的: 1 困难: 容易 分类: 概念性 3) 在决策过程中, 在将权重分配给决策标准之后, 决策者列出了可以解决问题的可行方案。 答案: 真 页次: 181 主题: 决策过程 目的: 1 困难: 容易 分类: 概念性 4) 一旦确定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决策过程中的下一步就是选择其中之一。答: 假 页次: 181 主题: 决策过程 目的: 1 困难: 容易 分类: 概念性 5) 实施替代是指选择最佳选择的过程。 答: 假 页次: 182 主题: 决策过程 目的: 1 困难: 容易 分类: 概念性

6) 决策是规划、组织、领导和控制职能的一部分, 是管理的本质。 答案: 真 页次: 182 主题: 决策风格 Objective: 2 困难: 容易 分类: 概念性 7) 理性决策的一个假设是决策者不知道所有可能的替代方案和后果。 答: 假 Page Ref: 183 主题: 决策风格 Objective: 2 困难: 容易 分类: 概念性 8) 根据有限理性的概念, 管理者理性地做出决策, 但受到信息处理能力的限制。 答案: 真 Page Ref: 183 主题: 决策风格 Objective: 2 困难: 容易 分类: 概念性 9) 承诺升级现象是指尽管有证据表明它可能是错误的, 但对先前的决定作出了更大的承诺。 答案: 真 Page Ref: 184 主题: 决策风格 Objective: 2 困难: 容易 分类: 概念性 10) 直觉决策是对理性决策的补充, 而不是有界的理性决策。 答: 假 Page Ref: 185 主题: 决策风格 Objective: 2 困难: 容易 分类: 概念性

全国自考《管理学原理》练习题及答案06【新版本】

第六章计划 一、单项选择题 1、()是管理的核心任务。 A.人员配置最优 B.实现组织目标 C.工作合理安排 D.提高工作效率 2、计划的()强调计划是各级管理人员都应履行的一项工作职能,不论是处于哪一层次的管理者和哪个部门的管理者,都需要制定计划。 A.目的性 B.首位性 C.普遍性 D.适应性 3、在制定计划时要留有充分的余地,使计划能够灵活地适应变化着的客观环境。这体现了计划的()。 A.目的性 B.首位性 C.普遍性 D.适应性 4、计划工作的经济性指的是()。 A.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关系 B.计划指标既先进又可行 C.实现预期目标 D.编制计划要诀 5、()作为预测未来变化、设法消除变化对组织造成不良影响的一种有效手段。 A.决策 B.计划 C.组织 D.筹划 6、计划分为目标、战略、政策等的依据是()。 A.计划的表现形式 B.计划所涉及的范围 C.计划的内容 D.企业职能

7、()是为实现组织的长远目标而采取的总计划。 A.宗旨 B.目标 C.战略 D.政策 8、()可以帮助组织各级管理者从资金和现金收支的角度,全面、细致地了解管理活动的规模、重点和预期成果。 A.目标 B.预算 C.决算 D.规划 9、一般来说,长期计划是指()年以上。 A.2 B.3 C.4 D.5 10、()是应用于整个组织,为组织设立总体的较为长期的目标,寻求组织在环境中的地位的计划。 A.战术计划 B.战略计划 C.长期计划 D.中期计划 11、总计划的基础是()。 A.评价方案 B.选择方案 C.辅助计划 D.确定目标 12、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抓住(),就能实现预期目标。 A.灵活性原理 B.许诺原理 C.改变航道原理 D.限定因素原理 13、在下列计划工作的原理中,被形象的称为“木桶原理”的是()。 A.限定因素原理 B.许诺原理 C.灵活性原理

财务管理学---第7章-例题答案

第7章投资决策原理 【例1·单选题】将企业投资区分为固定资产投资、流动资产投资、期货与期权投资等类型所依据的分类标志是(D)。 A.投入行为的介入程度 B.投入的领域 C.投资的方向 D.投资的内容 『答案解析』根据投资的内容,投资可以分为固定资产投资、无形资产投资、其他资产投资、流动资产投资、房地产投资、有价证券投资、期货与期权投资、信托投资和保险投资等。 【例2·判断题】直接投资是指通过购买被投资对象发行的金融工具而将资金间接转移交付给被投资对象使用的投资(错) 『答案解析』间接投资是指通过购买被投资对象发行的金融工具而将资金间接转移交付给被投资对象使用的投资,如企业购买特定投资对象发行的股票、债券、基金等。 【例3·计算题】某企业拟投资新建一个项目,在建设起点开始投资,历经两年后投产,试产期为1年,主要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寿命为10年。 据此,可以估算出该项目的如下指标:(1)建设期;(2)运营期;(3)达产期;(4)项目计算期。 『正确答案』建设期=2年运营期=10年达产期=10-1=9(年)项目计算期=2+10=12(年)【例4·计算题】B企业拟新建一条生产线项目,建设期2年,运营期20年。全部建设投资分别安排在建设起点、建设期第2年年初和建设期末分三次投入,投资额分别为100万元、300万元和68万元;全部流动资金投资安排在投产后第一年和第二年年末分两次投入,投资额分别为15万元和5万元。根据项目筹资方案的安排,建设期资本化利息22万元。要求:计算下列指标(1)建设投资;(2)流动资金投资;(3)原始投资;(4)项目总投资。『正确答案』(1)建设投资合计=100+300+68=468(万元) (2)流动资金投资合计=15+5=20(万元) (3)原始投资=468+20=488(万元) (4)项目总投资=488+22=510(万元) 【例5·判断题】在项目投资决策中,净现金流量是指经营期内每年现金流入量与同年现金流出量之间的差额所形成的序列指标。(×) 『答案解析』净现金流量是指在项目计算期内每年现金流入量与同年现金流出量之间的差额所形成的序列指标。【例6·单选题】已知某项目每年税前利润均为100万元,所得税率为30%。运营期某年所得税后的净现金流量为200万元,则所得税前的净现金流量为(D)。 A.100 B.70 C.130 D.230 『答案解析』所得税=100×30%=30(万元)。税前净现金流量=税后净现金流量+所得税=200+30=230(万元)【例7·计算题】企业拟购建一项固定资产,需在建设起点一次投入全部资金1100万元(均为自有资金),建设期为一年。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寿命10年,期末有100万元净残值,按直线法折旧。预计投产后每年可使企业新增100万元息税前利润。适用的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5%。 要求计算:(1)项目计算期;(2)固定资产原值;(3)投产后每年折旧额;(4)建设期净现金流量;(5)运营期所得税前净现金流量;(6)运营期所得税后净现金流量。 『正确答案』项目计算期=1+10=11(年) 固定资产原值为1100万元

管理学原理第一章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一、名词解释 1.管理 2.管理者 3.技术技能 4.人际技能 5.概念技能 6.管理学 二、填空题 1.1916年,法国实业家法约尔提出,管理是由、、、和等职能为要素组成的活动过程。 2.根据彼得.德鲁克教授的观点,管理是一种以、为基础的专业职能。 3.管理的最基本的职能是、、、。 4.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蒙提出管理就是。 5.管理的本质是,管理的核心是。 6.管理的目的是为了。 7.管理二重性指的是管理既具有,又有。 8.在企业中,管理的对象主要指、、、、等资源要素。 9.根据明茨伯格的研究,管理者的角色可被归入三大类: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根据罗伯特.卡茨的研究,管理者要具备三类技能是、、。 11.管理者的职责包括管理者是、、、和。 12.管理学是以各种管理工作中普遍适用的和作为研究对象的。 13.按管理者在组织中所处的地位划分,管理者可分为:、、。 14.管理学的特点是、、和。 15.管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和。

高层中层基层管理者在各管理职能上所花时间的相对多少计 划 组 织 领 导 控 制 三、单项选择题 1.()本身并没有某种特有的表现形式,总是在与其他管理职能的结合中表现自身的存在与价值。 A.计划 B.组织 C.领导 D.控制 E.创新 2.对于现代企业来说,最宝贵的资源是() A.机器、厂房 B.流动资金 C.人力资源 D.无形资产 3.按照管理者的职责任务划分,基层的班组长属于() A.决策指挥者 B职能管理者 C.决策参谋者 4.()对于高层管理最重要,对于中层管理较重要,对于基层管理次之重要。 A.技术技能 B.人际技能 C.概念技能 5.()对于所有层次管理的重要性大体相同。 A.技术技能 B.人际技能 C.概念技能 6.对于基层管理而言,最重要的是()。 A.技术技能 B.人际技能 C.概念技能 7.计划管理人员、生产管理人员属于() A.决策指挥者 B.职能管理者 C.决策参谋者 8.下面是一个关于各层次管理人员在不同管理职能上所花时间与精力分配模型的示意图,有人对此模型表示困惑。根据你对管理实践的理解,你对此模型的评价是: A.不正确,因为模型认为基层管理者用于控制工作的时间要比高层管理者少。

管理学原理第六章.doc

第六章预测 第一节计划工作的前提条件和种类 计划工作的前提条件计划在实施过程中预期的内外部环境。现代管理的特点之一就是强调预见性。一个有成就的管理者不是当情况发生变化时能及时做出反应的人,而是能预见变化,提前采取行动的人。124 确定计划工作的前提条件需要进行预测工作。预测是对未来环境所做出的估计。这种估计不是凭空臆测,而是根据事物的过去和现在去推测它的未来,由已知预计未知。预测是联系过去和未来的桥梁。125 预测的作用⑴有助于认识和控制未来的不确定性,将对未来的无知降低到最低程度;⑵使计划的预期目标同可能变化的外部环境与经济条件保持一致;⑶事先了解计划实施后可能产生的结果。126 预测的步骤⑴提出预测课题和任务,⑵调查、收集和整理资料,⑶建立预测模型,⑷确定预测方法;⑸评定预测结果;⑹将预测结果交付决策。126-127

第二节决策的类型和特征 决策为了达到目标,从两个以上可行性方案中选择一个合理方案的分析判断过程。128 组织在进行决策时,需要有“应该达成的既定目标”和达成目标的“可利用的代替方案”,即决策需要由“目标”和“代替方案”这两方面的因素。 决策的地位和作用 ⑴决策是管理的基础;决策是计划工作的核心。 ⑵决策是各级各类管理者的首要工作。 正确决策的特征 ⑴决策要求有明确而具体的决策目标; ⑵决策要求以了解和掌握充分的信息为基础; ⑶决策要求有两个以上备选方案; ⑷决策要求对所有可行性方案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估; ⑸决策所追求的是最可能的优化效应。129-130 第三节决策的类型 例行问题和例外问题 例行问题是指那些日常的、重复出现的管理问题。 例外问题是指那些偶然发生、新颖、性质不完全清楚、结构不甚分明、具有重大影响的问题。130-131 决策的类型 ⑴按决策范围分类包括战略决策和战术决策; ⑵按决策对象的内容分类包括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 ⑶按决策的依据分类包括经验决策与科学决策; ⑷按决策中变量之间的关系分类包括肯定型决策、非肯定型决策和风险型决策; ⑸按决策的评价标准分,有最优标准、满意标准和合理标准之分。131 程序化决策与非程序化决策

管理学原理配套复习题及答案(七)

管理学原理配套复习题及答案(七) 第七章组织 一、名词解释: 1、组织 2、组织文化 3、组织结构 4、集权 5、分权 二、单项选择题: 1、当代管理机构变革的一大趋势是() A、管理层次复杂化 B、组织结构扁平化 C、管理幅度日益减少 D、锥型结构更受欢迎 2、斯隆模型指的是() A、直线制 B、职能制 C、直线职能制 D、事业部制 3、在企业中,财务主管与财会人员之间的职权关系是() A、直线职权关系 B、参谋职权关系 C、既是直线职权关系又是参谋职权关系 D、都不是 4、在组织规模一定的条件下,管理层次越少,其管理幅度就会() A、越大 B、越小 C、不变 D、不一定 5、管理人员涉及组织的层次和管理幅度,确定各个管理部门和岗位,规定他的责任和权利。这些工作称为() A、职能分析 B、管理规范设计 C、组织结构设计 D、协调方式设计 6、上级把权力或职权委任给中、下层管理人员的组织过程是() A.、授权B、劳动分工

C、管理幅度 D、分散 7、实行集中控制与分散经营的组织形式是() A、直线制 B、矩阵制 C、事业部制 D、职能制 8、职能制的优点是() A、权力集中 B、命令统一 C、解决主管负责人对专业指挥的困难 D、决策迅速 9、对于规模小、任务较为单一且人员较少的组织,一般适宜于采用() A、职能制的组织结构 B、直线制的组织结构 C、事业部制的组织结构 D、矩阵式的组织结构 10、组织文化的核心是() A、组织的精神 B、组织的价值观 C、组织哲学 D、组织行为准则 E、组织道德规范 三、多项选择题: 1、影响组织结构的因素包括() A、企业的生命周期 B、市场份额 C.技术D、环境 E、组织的规模 2、组织文化的基本特征有() A、实践性 B、独特性 C、可塑性 D、综合性 3、直线型组织结构的优点有()。 A、结构比较简单 B、责任和职权明确 C、作决定较容易和迅速 D、减轻了上层主管人员负担 E、分工较细 4、职能部门化的局限性表现在:不利于产品结构的调整、()。 A、难以形成统一的政策 B、不利于高级管理人员的培养 C、会出现多头领导 D、部门之间活动不协调

第三章《管理学原理》习题参考答案

第三编组织 一、单项选择题 1、个人目标要服从组织目标,组织目标要尽可能与个人目标相融。这是组织工作的( B )。A效率原则 B统一原则 C平衡原则 D灵活原则 2、组织工作力求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这是指组织工作的( A )。 A效率原则 B统一原则 C平衡原则 D灵活原则 3、组织设计的依据是( A ) A组织目标 B组织环境 C组织战略 D组织理论 4.提出组织的定义是“两人以上有意识地协调和活动的合作系统”的人是社会系统学派的代表人物(B )。 A、韦伯 B、巴纳德 C、厄威克 D、古利克 5.企业组织结构的本质是(A )。 A、职工的分工合作关系 B、实现企业目标 C、职工的权责利关系 D、一项管理职能 6.组织结构设计的出发点和依据是(A )。 A、权责利关系 B、一项管理职能 C、分工合作关系 D、实现企业目标 7.企业中体现企业目标所规定的成员之间职责的组织体系就是(D )。 A、结构等级 B、非正式组织 C、企业结构 D、正式组织 8.采取多种经营,向几个领域扩张的发展战略,这样的企业多采用( D )的模式。 A、集权 B、授权 C、均权 D、分权 9.社会系统学派的代表巴纳德提出了构成组织的基本要素,它们包括:( B )。 A、共同的目标,相互的协调,信息的交流 B、共同的目标,合作的意愿,信息的交流 C、共同的目标,合作的意愿,情感的沟通 D、相互的协调,合作的意愿,情感的沟通 10.当企业外部环境比较稳定,预测可信度较高,部门之间的协作关系可以较多地运用规范的手段来实现,权力分配可以体现( C )的特点。 A、集权 B、分权 C、均权 D、授权 12.若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能力较强,则适于采用( C )。 A、均权管理 B、分权管理 C、集权管理 D、不确定 13.大批量生产的企业生产专业化程度较高,产品品种少,主要是进行标准化生产,对职工技术要求相对较低,一般适于采用( B )组织形式。 A、集权式 B、分权式 C、均权式 D、不确定 14.各种标准化制度,例会制度,现场办公等属于( C )。 A、人际关系协调方式 B、结构协调方式 C、制度协调方 式D、相互调整方式 15.针对组织结构存在的某些缺陷,通过设立临时性或长久性的协调人员或协调组织实现协调,这种协调方式属于( B )。 A、人际关系协调方式 B、结构协调方式 C、制度协调方式 D、相互调整方式 16.组织结构设计的主体阶段是(C )。 A、因素分析 B、职能分解与设计 C、组织结构的框架设 计 D、运行保障设计 17.( C )即M型结构。 A.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B、控股型组织结构C、事业部制组织结构D、矩阵制组织结构 18.根据决策的重要性,若较低层次作出的决策比较重要,影响面较大,则表明该组织的权力划分特征是( A )。 A、分权程度较高 B、集权程度较高 C、集权分权程度相 当D、不确定 19.(B )组织结构最早是由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发展起来的,由铁路公司发展的高层管理方法和家族式企业发展的中层管理方法综合而成的。 A、M型 B、U型 C、H型 D、矩阵制

管理学-习题-第7章

第七章 (一)判断题 1.人员配备是现代组织进行人才建设的基础,关系到组织的长远发展。( ) 2.人员配备,一般是指组织中基于组织岗位要求对人员的配备,既包括组织行政管理岗位的人员配备,也包括非行政管理岗位的人员配备。( ) 3.科学合理地确定组织成员的选拔标准和聘任程序是组织聘任优秀人才的重要保证。只有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标准办事,才能选聘到真正愿为组织发展做出贡献的人才。( ) 4.外部选聘的最大优点是能提高组织选聘的效益。( ) 5.内部选聘主要通过职务选聘海报、口头传播、从组织的人员记录中选择、以业绩为基础的晋升表等方法进行,其中常用的是职务选聘海报。( ) 6.公开选聘适合急于填补某一关键岗位人员的选聘需要。( ) 7.传统人事管理中,主要凭直觉、印象以及简单的成绩记录来对员工工作情况做出判断。( ) 8.员工培训有不同的类型,既可以有员工的岗位技能培训,也可以有员工的素质修养培训。( ) (二)填空题 1.内部人员介绍推荐,即组织内部人员以口头方式传播选聘信息,推荐和介绍职位申请人到组织中来。此方法的优点是:引进的员工相对________和________。 2.外部招聘的优点体现在,它能给组织带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3._________是指一些专门为组织选聘高级人才或特殊人才的职业选聘机构。 4._________决定着组织人力资源的数量、质量和结构,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前提和基础,是组织绩效和目标的重要保证。 5.人员录用流程包括四个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组织发展的不同阶段,组织的战略重点不同,不断地为组织战略的实施做好准备是______的首要任务。 7.人员培训的方法有三种分类: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 8.对于不同岗位的人员,由于工作性质和工作内容的不同,所以考核要素的设定也应该分门别类,只有这样,考核才具有_______。 (三)选择题 1.人员配备的主要任务不包括以下哪个方面:______。

管理学原理第一章试题及答案

《管理学原理》试题及答案第一章 一、单项选择题 1.一般来说,组织的外部要素是() A.可以控制的 B.无法控制的 C.部分可控的 D.不可以控制的 2.作为学习研究管理学的总的方法论指导的是() A.系统方法 B.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C.唯物辩证法 D.比较分析法 3.管理是生产过程固有的属性,是指() A.管理的目的性 B.管理的必要性 C.管理的科学性 D.管理的民主性 4.决定学习、研究管理必要性的是() A.管理的自然性 B.管理的社会性 C.管理的重要性 D.管理的历史性 5.管理学应属于() A.社会科学 B.边缘科学 C.经济学 D.自然科学 6.管理是一种艺术,这是强调管理的() A.复杂性 B.有效性 C.实践性 D.精确性 7.管理的核心是() A.决策 B.处理好人际关系 C.组织 D.控制

二、多项选择题 1.组织内部要素包括() A.目标 B.信息 C.机构 D.人 E.物 2.()是系统的特征 A.整体性 B.复杂性 C.模糊性 D.控制性 E.目的性 3.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承担的职能是()A.计划 B.组织 C.人员配备 D.指导和领导 E.控制 4.管理学的特点有() A.一般性 B.边缘性 C.历史性 D.多样性 E.实践性 5.组织外部环境包括的要素有() A.行业 B.原材料供应 C.产品市场 D.政治状况 E.社会文化 6.管理这种社会现象存在的必要条件是()A.两个人以上的集体活动 B.有机构 C.有一致认可的目标 D.有管理者 E.有各种资源 7.管理的二重性是指管理的()

A.科学性 B.自然属性 C.艺术性 D.社会属性 E.实践性 8.德鲁克认为管理者在组织中应承担()责任 A.管理一个组织 B.管理管理者 C.管理工作和人 D.决策 E.计划 三、填空题 1.管理的载体是_______. 2.管理的______是管理者。 3.管理作为一种艺术,强调运用管理的______性,要求管理者具备一定的______.4.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______和______. 四、名词解释 1.管理2.管理学3.系统 五、简答题 1.简述管理的基本特征。 2.简述系统的观点。 六、论述题 1.联系实际试论述掌握管理二重性的意义。 2.联系实际说明为什么要学习、研究管理学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D2.C3.B4.A5.B6.C7.B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E2.ADE3.ABCDE4.ABCE5.ABCDE6.ACD7.BD 8.ABC 三、填空题 1.组织2.主体3.实践性,素质4.管理活动,管理过程 四、名词解释 1.管理:管理是一个过程,是让别人与自己一同去实现既定目标,是一切有组织的集体活动所不可缺少的要素。 2.管理学:是一门系统地研究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 3.系统:是指有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本身又是他所从属的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