殡仪馆设计要求

殡仪馆设计要求
殡仪馆设计要求

殡仪馆设计要求

殡仪馆设计要求

一、设计要求

2.1殡葬文化及殡葬形势分析

重礼仪,讲孝道,自古就有守孝三日之传统。推行殡葬改革后,仍传承亲朋好友均选择前往殡仪馆为死者作最后送别。城区居民去世后,均在殡仪馆举办丧事。据统计,2012年,市殡仪馆火化尸体2530具,在殡仪倌举办丧事400余起。随着殡葬改革的不断深入,城区不断拓展,城区人口不断增加,预计至2 020年,全市纳入火化区人口预计将达70万人,按6‰的死亡率,到殡仪馆火化将达3000-3500具。城区人口将达20万人,按现有比例推算,城区在殡仪馆举办丧事将达500- 600起。每起丧事在殡仪馆将停留2.5天左右,参加人员少则几十人,多则上百人,随行车辆少则10台,多则几十台,具有车流、人流较大的特点。 2.2设计理念

1)庄严肃穆,尊重殡葬习俗

整体设计要呈现大方、庄重、典雅、和谐、安详的效果。

2)以人为本,融入殡葬文化

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借助文化长廊、灯箱、雕刻、书画等形式,凸显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精神和共创和谐的美好愿景。 3、功能齐全,展现时代特征打破传统观念,通过空间序列的组织、体量和尺度的控制以及造形和意境的建构,使各功能区明显分开,创造一种宁静、松弛的氛围,让生者与死者在宁静的环境中作最后的告别。 4、园林环境,具有观赏价值

待室、娱乐室、休息室、卫生间、音响室,配备电视、沙发、茶几、床、热水器、棋牌、冷棺、花架、音响、电子影像设备、空调、电子鞭炮,以满足丧户在守灵期间的生活和娱乐需要。各悼念厅与火化车间均以“廊道”相通,以符舍“亡者不见天”的本地习俗。

3)火化区,占地面积长72米,宽220米,总面积为15900平方米(折合2 3. 78亩)。火化车间建筑设计长40米,宽60米,高10米,走廊宽5米,建筑面积为2400平方米。房屋

底座高1米,走廊边为云彩柱,5级台阶、花台,走廊两头为无障碍通道。分设进尸口,内设2个告别厅,接待室、登记室、骨灰盒超市、高档商务休息室、更衣室、仓库、冷灰处、领灰处。配备三台平板炉、两台高档捡灰炉、5台垢除设备。设立大小各类停车位200个。 4)公墓区,公墓位于殡仪馆东侧,规划设计要根据地形地貌特点进行科学规划,设立不同档次公墓区域,公墓平面设计及立面造型要分3-5不同档次。总占地面积108.6亩。内设300车位的停车场。公墓内主干道长500米,宽14米。内设接待室、石材加工厂、荷花池、六角亭、木椅、生肖、花台、草坪。

2.4其他配套工程设计(建筑面积1024平方米)

1)各区均因地制宜做好绿化规划。绿化区内种植名贵花树,门前绿化广场设置雕塑、喷泉、云柱等景观。

2)骨灰寄存室建筑面积102平方米,内设接待室、办公室、骨灰盒柜架。柜架长8米,宽1.1米,高3米,材料全部采用不锈钢及金黄色的装饰材料制成。单个灵位50×50cm,每套柜架可存放156个灵位,设计5套,可一次性安放灵位780个。

殡仪馆建筑设计

殡仪馆建筑设计 1 总则 1.0.1 为提高殡仪馆的建筑设计质量,创造良好的殡仪活动条件,符合适用、经济、安全、卫生等要求,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我国城镇殡仪馆新建、改建和扩建工程的建筑设计。 1.0.3 殡仪馆的建筑设计应以当地丧葬习俗为前提,并保证有安静肃穆的活动空间。 1.0.4 殡仪馆建筑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2 术语 2.0.1 殡仪馆 funeral parlor 提供遗体处置、火化、悼念和骨灰寄存等部分或全部殡仪服务的场所。 2.0.2 业务区 division tor business 洽谈并办理丧葬事宜的区域。 2.0.3 殡仪区 division for funeral service 进行遗体处置及举行悼念活动的区域。 2.0.4 遗体处置 disposal of corpse 葬前对遗体进行清洗、消毒、防腐、整容、整形、解剖、冷藏等处理的统称。 2.0.5 悼念厅 mourning hall 举行告别仪式或追悼会的场所。

2.0.6 火化间 crematory house 火化遗体的专用房间。 2.0.7 骨灰寄存区 division for depositing ashes of the dead 寄存骨灰并提供有关服务的区域。 2.0.8 祭悼场所 place for mourning 殡仪馆内祭悼逝者的场所。 2.0.9 殡仪车 hearse 运送遗体的专用车辆。 3 选址 3.0.1 殡仪馆的选址应符合国家的土地使用原则和当地总体规划的要求。 3.0.2 设有火化间的殡仪馆宜建在当地常年主导风向的下风侧,并应有利于排水和空气扩散。 3.0.3 殡仪馆应选交通方便,水、电供应有保障的地方。 3.0.4 殡仪馆在选址时应留有发展余地。 4 总平面设计 4.1 总平面布局 4.1.1 总平面布局应根据功能分设业务区、殡仪区、火化区、骨灰寄存区、行政办公区和停车场。

图书馆建筑设计调研报告.

图书馆建筑调研报告 实例调研 调研时间:11月13日------11月16日 调研地点:南京图书馆、南京大学图书馆、南京邮电大学图书馆 调研内容: 1、图书馆建筑选址及场地设计 2、图书馆建筑功能与流线布置 3、图书馆建筑室内外空间设计 4、图书馆建筑的尺度 5、图书馆建筑造型 一.南京图书馆 基本概况: 南京图书馆是江苏省 省级公共图书馆,国家一级 图书馆,前身可追溯至1907 年创办的江南图书馆和1933 年国民政府时期筹建的中央 图书馆,1954年正式定名为 南京图书馆,馆史悠久,文 化底蕴深厚。 作为江苏省的文献资源 保障中心,南京图书馆总体 馆藏已形成涵盖社会科学和 自然科学各个领域的资源体 系,现有馆藏867万册,藏 书总量仅次于国家图书馆和上海图书馆,位居全国第三,亚洲第四,在业内享有极高的声誉[1]。历史文献是馆藏一大特色,包含有古籍160万册,民国文献 70万册。古籍中善本又达 14万册,其中不乏唐代写 本、辽代写经、宋、元、 明、清历代写印珍本,已 有282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 名录。 馆舍面积2.37万平 方米,藏书643.6万册 (1990)。其中图书500多 万册(中文占84%,外文占 16%),报刊3万多种,还藏有地图、图片、金石拓片、缩微胶卷、幻灯、录像片、唱片等。该馆藏有古籍善本1万部10万册,有唐代人写本、辽代写经、宋本方志、元刻散曲总集等稀见古籍和大量明刻资料及明清抄本。南图还相当完整地保存了清末四大藏书家之一丁丙的八千卷楼旧藏。

平面布置: 首层平面:主要是多功能厅,餐厅,展览厅,培训教室,学术报告厅,物业管理部,贵宾休息室,后勤保障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江苏省分中心,参考咨询部,六朝遗迹展示区,南图亚信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采编部。 一层平面:该层设有导读台、存包处、综合服务区、中文报纸阅览室、少儿书刊借阅室、视障人书刊借阅室。导读台解答读者疑问并帮助协调解决问题,引导读者有效利用图书馆。存包处设有44 组自助存包柜,为读者免费提供1056 个存包位。中文报纸阅览室面积750平 方米,提供馆藏近500种中文现报纸阅 览、以及中外文过期报纸、网络版报纸 的查阅服务。读者免证入室阅览。少儿 书刊借阅室面积360平方米,提供馆藏 2万余册各类少儿图书、期刊、报纸的 借阅和网上冲浪、多媒体欣赏等服务, 并举办各类型少儿活动。视障人书刊借 阅室提供馆藏2.6万余册(盘)盲文书 刊、有声读物的借阅、复制以及视障人 专用电脑上网、盲文打字、助视仪和馆 藏资料影片放映等服务,不定期开展各 类残障读者活动。综合服务区位于一楼 大厅南侧,分为总服务台、电脑目录检索两个区域,总面积400平方米。总服务台提供办证、咨询、还书等服务,并配备了最新的叫号设备,方便读者办证。电脑目录检索区配有计算机24台供读者检索南图馆藏书目。 二层平面:该层为书刊借阅服务区,设有中文图书借阅、外文图书借阅区域。提供馆藏近5年近40万册中文图书(包括附书光盘)、以及约3万余册原版外文书的借阅服务。 三层平面:该层以书刊阅览服务为主,设有中文图书阅览、中外文期刊阅览、中文过刊借阅、中外文工具书查阅和文献检索区域。提供馆藏近3年18万余册中文图书、近6000余种中文现刊阅览服务;1.6万余册中文工具书、5000余册外文工具书、50余种检索工具书、近60余个数据库、近3年1300余种外文期刊和5种外文现报纸的查阅服务;近6年4万余册中文合订本期刊阅览外借服务。同时提供文献检索、参考咨询等专题服务。 四层平面:该层为专题文献服务区,设有港澳台文献、艺术图像资料、民国文献、地方文献等十多个专题阅览区。提供馆藏10万余册专题类书刊,4万余册港澳台书刊报、德语和国际交换资料,6万册民国文献与地方文献新印本,部分民国文献原本,以及4万余册艺术图像书刊资料的在馆阅览服务。同时提供各类课题咨询以及跟踪服务。 五层平面:该层设有电子阅览室、多媒体欣赏室、古籍阅览室。电子阅览室配有电脑225台,可提供Internet访问以及60个中外文数据库、电子书刊、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资源的查阅服务。多媒体欣赏室配备先进的多媒体欣赏设备,可提供资料片播放、音乐欣赏服务,并可适用于小型会议的召开(暂未开放)。古籍阅览室:提供5万册新印本、1万盒缩微胶卷与部分电子版、原本古籍阅览服务。古籍新印本可提供复印服务。同时提供各类课题咨询以及跟踪服务。

建筑专业常用规范图集

设计图集 1.关于河北、河南、山东、山西、天津、内蒙古新版图集 1)网上有河南电子版图集 2)各省市图集内容完全一致,仅图集编号前缀不同 3)前缀:河北、山西、天津、内蒙—12J,河南—12YJ,山东—L13J 2.住宅厨卫烟气道尽量选择地方标准图集 1)国标《住宅排气道(一)》07J916-1 2)河北《住宅厨房卫生间ZDA防火型排气道》J10J123 3)河北《住宅厨房、卫生间组合变压式耐火排烟气道》J13J133 4)辽宁《厨房、卫生间自动调压排风道》2009J802-1 5)山东《住宅厨卫组合变压式耐火排烟气道》L12J118 6)安徽《住宅防火型烟气集中排放系统》2005J112 7)湖南《住宅防火型排气道》2010J906 8)天津《住宅厨房、卫生间排气道》09SJ116 9)江苏《住宅烟气集中排放系统》J19-2009 10)北京《导流式、防火型住宅厨卫排气道》09BJZ28 11)北京《变截面、防火型住宅厨卫排气道》10BJZ41 12)北京《防火型、变截面住宅厨卫排气道》10BJZ8 3.近期通用图集 国标 1)《防火门窗》12J609

2)《平屋面建筑构造》12J201 3)《坡屋面建筑构造(一)》09J202-1 4)《地下建筑防水构造》10J301 5)《室外工程》12J003 6)《住宅建筑构造》11J930 7)《楼梯、栏杆、拦板》06J403-1 02J401 《钢梯》8). 9)《无障碍设计》12J926 10)《建筑玻璃应用构造》11J508 11)《建筑隔声与吸声构造》08J931 12)《外墙外保温建筑构造》10J121 13)《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外墙自保温》10ZJ106 14)《矿物纤维喷涂保温、吸声构造》11CJ30 15)《中小学校场地与用房》11J934-2 16)《中小学校设计规范-图示》11J934-1 17)《住宅设计规范图示》13J815 北京 1)《楼板隔声和电梯井道、机房隔声》88JZ22 2)《建筑外保温(节能75%)》13BJJ2-12 3)《A级不燃材料外墙外保温》12BJ2-11 11BJZ58

图书馆建筑设计说明

广东商学院图书馆大楼建筑设计说明 一、设计理念: “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 1、暨南大学是一所闻名海内外的侨校,暨大图书馆作为学校的信息中 心、教育中心和学习中心,应充分体现出暨大的历史传统,显现出它所承载的暨大精神和文化品质特征。创造出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西方进步与东方文明,个性化与开放性相结合的侨校图书馆形象。 2、暨大图书馆作为暨大校园中轴线上的标志性建筑,应能充分体现校 区总体规划的意图,结合环境使其成为校区中轴线上的亮点,带动周边的建筑群,互成为一个整体,使校园中轴线得以加强和延续。 3、图书馆的内部空间应符合现代图书馆的先进模式,通过人性化的布 局,体现出开放平面下的共享与交流、高效与便捷;通过具有适应性和互换性的布局,体现出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以信息化、智能化为基础,体现出藏书、借阅和网络一体化的现代管理模式。 4、通过对阳光、空气、景观等自然要素的导入,同时结合通风、采光、 防晒等节能的措施,在生态的层面上创造出适宜于阅读的空间环境。 5、在设计中重视环境保护,对基地内的珍贵树种予以保护,尽量减少 对树种的砍伐。积极采取措施做到节能,并避免环境污染。 二、总平面设计: 1、图书馆用地位于暨大校园的南北中轴线上,并处于校园的中心位置, 北面、东面和西面是一组组学校教学办公建筑群,周边环境优美宁静,能充分显现出图书馆的静谥和恢宏的气势。本工程根据基地的特征,为了强调出其标志性的地位,把建筑总平面沿校园轴线呈工字形对称布局,东面和西面的平面根据基地内保留树种的位置作出局部退让。将主立面朝向南面的中心绿化广场展开。 2、建筑物沿南北向总长约117.10米,沿东西向总长约60米,总平面 呈工字形,主要功能用房沿南北向布置,公共交通部分和中庭位于工字形的中部,东西两侧形成两个开口天井。整个布局既能增大自然采光和通风面,又能避免过多的东西晒,并且有效地能尽可能多地保留基地内原有的珍贵树种。 3、本方案结合周围的环境特征,以及图书馆的功能要求,以平面分流 和立体分流的方式,综合安排各使用功能的流线和出入口。图书馆后勤服务流线和工作人员流线布置在图书馆北面首层入口,图书馆主入口设在二层的南面,读者由南面的大台阶拾级而上,部分读者人流可由大台阶旁的首层次入口进出。 4、以场地内东西两面两棵保留的树木为环境构成中心,以场地内现有 的树种为基础,结合铺地、草坪、小广场及水池,形成多层次的整体绿化空间,成为图书馆与校园中心绿化广场之间的延续和过渡。

河南大学图书馆建筑设计调研报告

河南大学图书馆(新区)设计调研报告 1.河大图书馆总概况 河南大学新校区图书馆中心 馆坐落在新校区西大门,是河南大 学新校区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总工 程面积47495平方米,地下一层, 地上八层。图书馆由主楼和南北辅 楼组成,内设开架阅览室、报告大 厅、多功能展厅、电子检索厅、采 集中心、电子阅览室、视频点播室 等,是一个集阅览、教学、科研为 一体的现代化的大型图书馆。 图书馆的主题结构形式为钢 筋混凝土框架-抗震墙结构。主楼 基础为筏板承台下桩基基础,辅楼 为独立承台下桩基础。结构形式相 对复杂,平面形式不规则;无固定 标准层。外部饰以单面玻璃使其看起来更加神秘,完美。灰的面砖、灰的石材、灰的金属以及灰的玻璃,构成了建筑灰色的基调。然而,不同的质感又赋予它们不同的表情:砖石的坚毅,金属的挺拔,玻璃的变幻,配合着每天若明若暗的光韵流转,共同谱曲着含蓄而多姿的协调。 2.机构设置 河南大学图书馆的机构现设置为“六部两室一中心”:分别为:流通部、阅览部、期刊部、技术部、信息部、特藏部、行政办公室、党总支办公室和采编中心。校设有河南大学图书馆工作委员会。 3.部门设置 馆长室、党总支办公室、行政办公室、采编中心、流通部、 阅览部、期刊部 4.走进河南大学图书馆 进入图书馆大门以后,首先要穿越一排的刷卡机和一 排自行车,然后看大的便是图书馆大厅。大厅正面的形象 墙是大用的理石材质,形象墙前面是几个起装饰作用的石 材方体。(右图1)

用大理石装饰表面,即呼应大厅形象墙又起到装饰空间分割的作用。在这中庭里既有交通元素又有景观元素,共同构成一种复杂的空间体验天花有两部分组成,靠大门处的天花是有条形的镜子和红色塑胶组成,装饰氛围很强。(右图2)而大厅中心顶部的玻璃天棚是有方格状框架加上玻璃,金属组成。(右图3) 在一楼过廊两侧还设有非常人性化设施—商店,可以供师生选购物品及停驻休息。过廊里外两侧还有许多植物,及净化空气又装饰空间。大厅右手部分有一个过廊,里面设有电梯和步梯,呈直线布置,便于交通。 图书馆的各功能空间均采用了统一模数化设计,在此基础上,更将9个分类阅览室以一种“模块”式的空间划分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区间,以最 便捷的交通形成人流及书流的高效联系场地设 内的交通路线和争取到了更多的室外绿化面积, 并为今后的扩建留有充分的余地。 5.各楼层布置图 平面布置方案最终形成内聚式开放空间的构 思,例如右图一楼平面布置图,即是多个路径、 单一大堂入口管理的建筑处理手法。又使各部分 形成一个既分割有联系的布局,使不同的区域划 分更明朗化。 6.其他 入口处台阶 采用有斜坡,非常人性化,方便了学生的出行。 半开放式空间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安静又自主的读书 空间 内庭院 丰富空间、调节气候、美化环境 步梯 节约建筑空间 满足人流的多样性选择

殡仪馆建筑设计规范标准

殡仪馆建筑设计规 JGJ124-99 第1章总则 第1.0.1条为提高殡仪馆的建筑设计质量,创造良好的殡仪活动条件,符合适用、经济、安全、卫生等要求,制定本规。 第1.0.2条本规适用于我国城镇殡仪馆新建、改建和扩建工程的建筑设计。 第1.0.3条殡仪馆的建筑设计应以当地丧葬习俗为前提,并保证有安静肃穆的活动空间。 第1.0.4条殡仪馆建筑设计除应符合本规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第2章术语 第2.0.1条殡仪馆funeral parlor 提供遗体处置、火化、悼念和骨灰寄存等部分或全部殡仪服务活动的场所。 第2.0.2条业务区divison for business 洽谈并办理丧葬事宜的区域。 第2.0.3条殡仪区divsion for funeral service 进行遗体处置及举行悼念活动的区域。 第2.0.4条遗体处置disposal of corpse 葬前对遗体进行清洗、消毒、防腐、整容、整形、解剖、冷藏等处理的统称。

第2.0.5条悼念厅mourning hall 举行告别仪式或追悼会的场所。 第2.0.6条火化间crematory house 火化遗体的专用房间 第2.0.7条骨灰寄存区division for depositing ashes of the dead 寄存骨灰并提供有关服务的区域。 第2.0.8条祭悼场所place for mourning 殡仪馆祭悼逝者的场所。 第2.0.9条殡仪车hearse 运送遗体的专用车辆。 第3章选址 第3.0.1条殡仪馆的选址应符合国家的土地使用原则和当地总体规划的要求。 第3.0.2条设有火化间的殡仪馆宜建在当地常年主导风向的下风侧,并应有利于排水和空气扩散。 第3.0.3条殡仪馆应选在交通方便,水、电供应有保障的地方。 第3.0.4条殡仪馆在选址时应留有发展余地。 第4章总平面设计 4.1 总平面布局 第4.1.1条总平面布局应根据功能分设业务区、殡仪区、火化区、骨灰寄存区、行政办公区和停车场等。

博物馆设计规范

博物馆建筑设计规范 第一章总则 第1.0.1条为适应博物馆建设的需要,保证博物馆建筑设计符合适用、安全、卫生等基本要求,特制定本规范。 第1.0.2条本规范适用于社会历史类和自然历史类博物馆的新建和扩建设计.改建设计及其它类别博物馆设计可参照本规范有关条文执行. 第1.0.3条博物馆分为大、中、小型。大型馆(建筑规模大于10000㎡)一般适用于中央各部委直属博物馆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博物馆;中型馆(建筑规模为4000~10000㎡)一般适用于各系统省厅(局)直属博物馆和省辖市(地)博物馆;小型馆(建筑规模小于4000㎡)一般适用于各系统市(地)、县(县级市)局直局博物馆和县(县级市)博物馆。 注:建筑规模仅指博物馆的业务及辅助用房面积之和,不包括职工生活用房面积。 第1.0.4条藏品库区和陈列区建筑的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大、中型馆的耐久年限不应少于100年,小型馆的耐久年限不应少于50年。 第1.0.5条博物馆建筑必须符合城镇文化建筑的规划布局要求,并应反映所在地区建筑艺术、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的先进水平。 第1.0.6条博物馆建筑设计必须与完整的工艺设计相配合,满足藏品的收藏保管、科学研究和陈列展览等基本功能,并应设置配套的观众服务设施。 第1.0.7条对古建筑的改建设计必须符合各项文物法规,保持原有建筑风貌,并应满足防火、防盗等安全要求。藏品库房以新建为宜。 第1.0.8条博物馆建筑设计除应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现行的《民用建筑设计通则》(JGJ37)以及国家和专业部门颁布的有关设计标准,规范和规定。 第二章基地和总平面 2.0.1条基地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交通便利、城市公用设施比较完备、具有适当的发展余地; 二、不应选在有害气体和烟尘影响较大的区域内,与噪声源及贮存易燃、易爆物场所的相关距离应符合有关部门的规定; 三、场地干燥,排水通畅、通风良好。 第2.0.2条总平面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因地制宜,全面规划,一次或分期建设; 二、大、中型馆应独立建造。小型馆若与其它建筑合建,必须满足环境和使用功能要求,并自成一区,单独设置出入口; 三、馆区内宜合理布置观众活动、休息场地; 四、馆区内不应建造职工生活用房。若职工生活用房毗邻馆区建筑布置,必须加以分隔,并各设直通外部道路的出入口; 五、馆区内应功能分区明确,室外场地和道路布置应便于观众活动、集散和藏品装卸运送; 六、陈列室和藏品库房若临近车流量集中的城市主要干道布置,沿街一侧的外墙不宜开窗;必须设窗时,应采取防噪声、防污染等措施; 七、除当地规划部门有专门规定外,新建博物馆建筑的基地覆盖率不宜大于40%;

广州图书馆新馆建筑设计

广州图书馆新馆建筑设计 广州图书馆新馆建筑设计国际邀请竞赛概况 广州市政府决定在珠江新城建设广州图书馆新馆(后简称“图书馆”)。为提高建筑设计水平,建设“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图书馆,广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广州市城市规划局、广州市城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广州市文化局联合组建竞赛委员会于2004年10月12日至2005年1月7日举办了“广州图书馆新馆建筑设计国际邀请竞赛”。 竞赛文件在网上发布后,得到国内外多家设计机构的大力支持,共有88家设计单位(或联合体)报名参赛。经竞赛委员会对各单位资质、业绩进行综合评估和认真筛选,最终共有13家(竞赛委员会邀请了15家,其中2家退出竞赛)具有相关设计经验和相应设计资质的国内外设计单位参加竞赛,每家单位报送一个设计方案。参加此次竞赛的设计单位有(排名号为方案编号): 1. 加拿大宝佳国际建筑师有限公司 2. 西班牙里卡多·波菲建筑设计事务所+中元国际工程设计研究院 3. 澳大利亚考克斯集团 4. 美国RHM国际设计集团 5. 香港许李严建筑师有限公司+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 6. 法国保罗.安德鲁建筑师事务所 7. 德国Herzog + Partner Dipl.-Ing. Architects BDA GbR 8.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9. 株式会社日建设计+广州设计院 10. 加拿大戴蒙和斯密特建筑师事务所 11. 美国Cannon Design+中信华南(集团)建筑设计研究院 12.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13. 美国赫伯特.纽曼建筑设计事务所+4D International Design 竞赛委员会于2005年1月13、14日召开方案技术审查会,并于1月21、22日组织专家对所有方案进行评审。按照技术文件要求,专家评审会选出3个优胜方案,它们是: 3号方案——澳大利亚考克斯集团;

殡仪馆建筑设计规范标准

殡仪馆建筑设计规 1 总则 1.0.1 为提高殡仪馆的建筑设计质量,创造良好的殡仪活动条件,符合适用、经济、安全、卫生等要求,制定本规。 1.0.2 本规适用于我国城镇殡仪馆新建、改建和扩建工程的建筑设计。 1.0.3 殡仪馆的建筑设计应以当地丧葬习俗为前提,并保证有安静肃穆的活动空间。 1.0.4 殡仪馆建筑设计除应符合本规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2 术语 2.0.1 殡仪馆funeral parlor 提供遗体处置、火化、悼念和骨灰寄存等部分或全部殡仪服务的场所。 2.0.2 业务区division tor business 洽谈并办理丧葬事宜的区域。 2.0.3 殡仪区division for funeral service 进行遗体处置及举行悼念活动的区域。 2.0.4 遗体处置disposal of corpse 葬前对遗体进行清洗、消毒、防腐、整容、整形、解剖、冷藏等处理的统称。 2.0.5 悼念厅mourning hall 举行告别仪式或追悼会的场所。 2.0.6 火化间crematory house 火化遗体的专用房间。 2.0.7 骨灰寄存区division for depositing ashes of the dead 寄存骨灰并提供有关服务的区域。 2.0.8 祭悼场所plaec for mourning

殡仪馆祭悼逝者的场所。 2.0.9 殡仪车hearse 运送遗体的专用车辆。 3 选址 3.0.1 殡仪馆的选址应符合国家的土地使用原则和当地总体规划的要求。 3.0.2 设有火化间的殡仪馆宜建在当地常年主导风向的下风侧,并应有利于排水和空气扩散。 3.0.3 殡仪馆应选交通方便,水、电供应有保障的地方。 3.0.4 殡仪馆在选址时应留有发展余地。 4 总平面设计 4.1 总平面布局 4.1.1 总平面布局根据功能分设业务区、殡仪区、火化区、骨灰寄存区、行政办公区和停车场。 4.1.2 总平面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以殡仪区为中心进行合理的功能分区规划,做到联系方便、互不干扰。 2.建筑布局紧凑,交通便捷,车辆和人员的分流有序。 3.殡仪区与火化区相邻设置,并设廊道连通。 4.骨灰寄存区宜设置祭悼场所。 5.行政办公用房朝向良好。 6.有改扩建余地和绿化用地,绿化率不应小于35%。 7.有集中处理垃圾的场地 8.应设置室外公共活动场地和公共厕所。室外公共厕所的设计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城市公共厕所规划和设计标准》(CJJ14)的规定。 4.1.3 殡仪馆不应少于2个出入通道,其中1个专供殡仪车通行。 4.1.4 停车场设计除宜符合国家现行行业标准《城市公共交通站、场、厂设计规》等有关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要求: 1、应做好交通组织。

泉州市博物馆建筑设计方案说明

泉州市博物馆建筑设计方案说明 一、工程概况: 泉州市博物馆位于泉州市总体规划中的北峰、丰州组团。北靠清源山、后厝山,南临西湖公园和305省道,区位条件优越,交通便捷,总用地约34.6273公顷,实际用地约为27.4554公顷。 泉州市博物馆规划建筑面积约5万平方米,博物馆区35000m2,文娱服务区5000m2,辅助设施区10000m2及城市广场区,共四部分。其中博物馆区将分期建设,一期征地80余亩,一期主馆建筑控制面积1.5万m2左右。 二、设计依据: 1、《泉州市博物馆区规划设计方案国内招标设计竞赛文件》(泉州市城乡规划局、泉州市文化局,2001.5)。 2、《泉州市博物馆新馆设计任务书》。 3、《泉州市博物馆区规划设计研究与建设》。 4、泉州市城乡规划局批准的用地红线及地形图电子文件。 5、《博物馆建筑设计规范》(JGJ66-91)。 6、博物馆方案评审会议意见。 三、总平面规划设计: 1、设计宗旨: (1)寓教于乐:力求将博物馆规划为以博物馆为主体的文化区及市民广场休闲区。 (2)绿色环保:充分利用其珍贵的自然生态环境资源,协调基地及周 边环境的内部联系,突显生态主题,将馆区与清源山风景区整合为一个有机的生态整体。(3)承前启后:注重从当地深厚的人文史沉淀中提炼出其精华,将文化、自然的魅力融入到功能的建筑环境中,创造一个再现历史的新的人文景观。 2、设计构思:辉煌的历史与飞腾发展的现代 泉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泉州博物馆的建筑定位是泉州城市丰厚文化形象的窗口。本方案所创构泉州博物馆,要体现出泉州绚丽悠厚的“泉州文化”,即“泉州性”,或“泉州特色”。 现代“泉州文化”的历史背景及现代背景。一是她有着辉煌的东、西方交流溶合的历史。二是她在当今改革开放,极具强旺的经济发展活力,在新的历史时期,正在开创现代,更新更高的辉煌未来。 “泉博”的文化组构: (1)泉州文化的底蕴: 在工艺上有举世惊赞的石雕技艺;在戏曲方面有我国南戏艺术瑰宝——泉州木偶戏、歌仔戏等戏派;在商贸方面唐、宋、元时代,泉州就是世界著名的商贸海航巨港,是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还有泉州地区宗教文化、茶文化及大量文化胜迹。 (2)建筑文化轴——地理空间关系: 在地理环境的空间关系上,有着一条天然形成的建筑文化轴,这就是: 清源山——泉博——西湖——开元寺双塔,这几个不同的空间形态,由 南北天然地联结成空间文化轴,可谓天成神构。 在总体布局上,“泉博”主馆正座此“神轴”上,并在广场南边设一牌楼与轴南天水一方的开元寺双塔,牵引神联以强化这天成的天宇一线的城市区域空间文化轴。 3、场地概况: (1)环境优越:馆区位于文化名城泉州市西北部,北峰-丰州组团的东南向,东北面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清源山,毗邻西湖公园,距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开元寺约2公里。(2)交通便利:用地南侧为50米宽省道305,西侧为18米宽新华北路延伸段,北靠北

殡仪馆建设项目施组

第一章内容完整性和编制水平 第一节工程概况 一、工程概况 项目名称:XXX殡仪馆建设项目。 建设地点:XXX街道XX。 计划工期:300日历天(每月均按30天计算)计划开工日期:2020年11月20日,计划竣工日期:2021年09月20日。 质量要求:合格。 二、编制依据 1、XXX殡仪馆建设项目施工招标文件 2、本工程建设审批单位对方案的批复。 3、城市建设规划管理部门对本工程初步设计或方案设计的审批意见。 4、相关部门对本工程初步设计的审批意见。 5、经批准的本工程初步设计或方案的设计文件、建设方的意见。 6、现行国家有关建设设计规范、规程和规定。 《民用建筑通则》 《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 《住宅设计规范》 《建筑制图标准》 本公司颁发的《施工技术管理办法》 《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 《住宅装饰装修工程施工规范》 《建筑装饰装修工程质量验收规范》 《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工程测量规范》 《建筑用无缝钢管》 《建筑钢结构焊接技术规程》

《施工升降机安全规程》 《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 《屋面工程质量验收规范》 《屋面工程技术规范》 《建筑地面设计规范》 《西南地区建筑标准设计通用图》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技术规范》 《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砖混结构加固与修复》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 《建筑抗震鉴定标准》 《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范》 《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 《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 《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 《地下防水工程质量验收规范》 城市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木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各专业提供的设计资料; 甲方设计任务书及设计要求; 各市政主管部门对初步设计的审批意见; 中华人民共和国现行有关规范; 其它有关国家及地方的现行规程,规范及标准;

殡仪馆设计要求

殡仪馆设计要求 一、设计要求 2.1殡葬文化及殡葬形势分析 重礼仪,讲孝道,自古就有守孝三日之传统。推行殡葬改革后,仍传承亲朋好友均选择前往殡仪馆为死者作最后送别。城区居民去世后,均在殡仪馆举办丧事。据统计,2012年,市殡仪馆火化尸体2530具,在殡仪倌举办丧事400余起。随着殡葬改革的不断深入,城区不断拓展,城区人口不断增加,预计至2020年,全市纳入火化区人口预计将达70万人,按6‰的死亡率,到殡仪馆火化将达30 00-3500具。城区人口将达20万人,按现有比例推算,城区在殡仪馆举办丧事将达500- 600起。每起丧事在殡仪馆将停留2.5天左右,参加人员少则几十人,多则上百人,随行车辆少则10台,多则几十台,具有车流、人流较大的特点。 2.2设计理念 1)庄严肃穆,尊重殡葬习俗 整体设计要呈现大方、庄重、典雅、和谐、安详的效果。 2)以人为本,融入殡葬文化 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借助文化长廊、灯箱、雕刻、书画等形式,凸显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精神和共创和谐的美好愿景。 3、功能齐全,展现时代特征打破传统观念,通过空间序列的组织、体量和尺度的控制以及造形和意境的建构,使各功能区明显分开,创造一种宁静、松弛的氛围,让生者与死者在宁静的环境中作最后的告别。 4、园林环境,具有观赏价值

回归自然,多设草坪、树木、亭榭、荷塘,使其成为环境优美、生机盎然的景观。 5、适度超前,确保持续发展 超前而不奢华,先进与实用并举,同时考虑社会的发展和殡葬事业的新需求,预留一定的发展空间,力求做到可操作性和应变性。 6、规划设计要充分考虑现状地形地貌,依山就势,尽量降低土方施工成本。 2.3规划布局 根据功能分为综合服务区、吊唁区、火化区、公墓区及其他配套工程。公墓区占地108.6亩,馆区占地90亩,区域内应设大小两个出口。公墓区与馆区设透视栅栏,各分区联系方便,互木干扰,规划布局紧凑,交通便捷,公墓区停车场与馆区停车场能形成大循环,可综合利用。车辆和人员分流有序,绿化率不小于35%。总建筑面积10812平方米。 1)综合服务区含馆前广场(兼做外部停车场)49000平方米:办公楼长300米,宽20米,占地600平方米,设计为二层,一层为殡仪服务大厅,高6米,内设殡仪业务洽谈处、丧葬用品制作及销售;二层为办公室和休息值班室,高4米。餐厅招待所占地长49.7米,宽20米,共994平方米,设计为二层,一层餐厅,内设操作间120平方米,大厅面积874平方米(含两个包间);二层招待所,内设标间19套,套间1套,单间2套,晒台150平方米。设立能容纳400个车位的生态停车场。 2)吊唁区,为馆区主建筑,每栋长50米,宽24米,设有三种规格,共十个悼念厅,其中高档厅2个,每栋建筑面积600平方米;中档厅6个,每栋建筑面积400平方米;普通厅2个,每栋建筑面积300平方米。房屋底座高1米,走廊边为云彩柱,5级台阶、花台,走廊两头为无障碍通道。各悼念厅内分设接待室、

(强烈推荐)南京殡仪馆搬迁项目研究建议书

关于南京殡仪馆搬迁 项 目 建 议 书

第一章申报单位及项目概述 一.项目申报单位概况 1.1项目名称 南京殡仪地搬迁工程 1.2承办单位概况 南京市民政局殡葬管理处 南京市民政局殡葬管理处是隶属于南京市民政局的事业单位,主要负责全市殡葬管理和殡葬服务工作,其下辖6个殡仪馆和十座经营性公墓。南京殡仪馆为其内设的一家殡仪服务机构,该馆始建于1937年,其前身为清凉山火葬场,1980年搬迁重建,现位于市南郊安德门大街10号,占地面积66亩,建筑面积9240平方米,主要承担主城区死亡人口的火化和殡仪服务工作,年火化量1.2万具左右。是达到国家一级标准的殡葬事业单位。馆内目前有可容纳250人左右的大告别厅1个,容纳80人左右的中厅3个,容纳30人左右的小厅9个,是集殡仪、火化、服务于一体的殡仪服务单位,为全国民政系统行风建设先进单位。 1.3项目建议书的编制依据 ①省、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会连续10多年提出搬迁提案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殡葬管理条例》 ③建设部、民政部关于发布行业标准《殡仪馆建筑设计规范》的通知 ④市政府批示的关于南京殡仪馆异地搬迁的请示 ⑤国家发改委、建设部02《建筑设计取费》修订本 二.项目概况 2.1拟建地点 南京市雨花区铁心桥镇马家店村西天寺墓园旁山林地 2.2建设年限

3至4年 2.3建设背景 2.3.1南京殡仪馆的工作现状 ①1980年南京殡仪馆搬迁重建后,现位于南京西南的雨花台区,紧靠南郊风景区、小行地铁总站、南郊森林公园,交通便利、风景秀丽。在南京各区县中,雨花台区以自然之美、人文之秀、区位之优、交通之便而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是南京都市发展的地理中心,是南京主城东进南延的重要发展区域,是吸纳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等发展资源的重要“磁场”;交通便利,拥有地铁总站和即将建成的南京铁路南站等重要交通枢纽。因此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十一五计划的实施,雨花软件园也孕育而生,中兴通讯、熊猫天创、宏图三胞等大型IT企业均分布其中。 随着经济发展的要求和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展,在安德门附近先后建造了德安花园、时光澔韵、隆福山庄、君悦城市花园、先锋青年公寓等一大批居民小区,居住人口成倍增加,因而南京殡仪馆的搬迁问题已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一项重要工作。特别是近十几年来省市政协委员、人大代表对此问题一致非常关心,连续多年出建议提案,市民政局曾于1999年3月13日会同雨花台区政府向市政府呈交《关于搬迁南京殡仪馆的报告》,提出了搬迁的方案。经过市政府、市计委、规划、民政等有关部门的分析论证,决定在搬迁条件尚不成熟的情况下,对殡仪馆的火化设备进行就地改造。近几年来,南京殡仪馆先后投入资金近4000万元,对建筑设施、关键设备及馆区环境进行了必要的更新改造,目前总体水平已达国家一级殡仪馆的标准,特别是火化设备,采用了美国国际论证委员会推荐品牌,具有良好的消烟除尘性能,经南京市环保部门检测,符合国家限定的排放标准。2005年6月,本馆在全国殡仪馆中首次一次性通过质量、环境及职业健康三项国际标准认证。殡仪馆又追加投资900万元,对大

殡仪馆建筑设计规范.

殡仪馆建筑设计规范 1 总则 1.0.1 为提高殡仪馆的建筑设计质量,创造良好的殡仪活动条件,符合适用、经济、安全、卫生等要求,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我国城镇殡仪馆新建、改建和扩建工程的建筑设计。 1.0.3 殡仪馆的建筑设计应以当地丧葬习俗为前提,并保证有安静肃穆的活动空间。 1.0.4 殡仪馆建筑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2 术语 2.0.1 殡仪馆funeral parlor 提供遗体处置、火化、悼念和骨灰寄存等部分或全部殡仪服务的场所。 2.0.2 业务区division tor business 洽谈并办理丧葬事宜的区域。 2.0.3 殡仪区division for funeral service 进行遗体处置及举行悼念活动的区域。 2.0.4 遗体处置disposal of corpse 葬前对遗体进行清洗、消毒、防腐、整容、整形、解剖、冷藏等处理的统称。 2.0.5 悼念厅mourning hall 举行告别仪式或追悼会的场所。 2.0.6 火化间crematory house 火化遗体的专用房间。 2.0.7 骨灰寄存区division for depositing ashes of the dead 寄存骨灰并提供有关服务的区域。 2.0.8 祭悼场所plaec for mourning

殡仪馆内祭悼逝者的场所。 2.0.9 殡仪车hearse 运送遗体的专用车辆。 3 选址 3.0.1 殡仪馆的选址应符合国家的土地使用原则和当地总体规划的要求。 3.0.2 设有火化间的殡仪馆宜建在当地常年主导风向的下风侧,并应有利于排水和空气扩散。 3.0.3 殡仪馆应选交通方便,水、电供应有保障的地方。 3.0.4 殡仪馆在选址时应留有发展余地。 4 总平面设计 4.1 总平面布局 4.1.1 总平面布局根据功能分设业务区、殡仪区、火化区、骨灰寄存区、行政办公区和停车场。 4.1.2 总平面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以殡仪区为中心进行合理的功能分区规划,做到联系方便、互不干扰。 2.建筑布局紧凑,交通便捷,车辆和人员的分流有序。 3.殡仪区与火化区相邻设置,并设廊道连通。 4.骨灰寄存区内宜设置祭悼场所。 5.行政办公用房朝向良好。 6.有改扩建余地和绿化用地,绿化率不应小于35%。 7.有集中处理垃圾的场地 8.应设置室外公共活动场地和公共厕所。室外公共厕所的设计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城市公共厕所规划和设计标准》(CJJ14)的规定。 4.1.3 殡仪馆不应少于2个出入通道,其中1个专供殡仪车通行。 4.1.4 停车场设计除宜符合国家现行行业标准《城市公共交通站、场、厂设计规范》等有关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要求: 1、应做好交通组织。

博物馆建筑设计规范标准

第一章总则 第1.0.1条为适应博物馆建设的需要,保证博物馆建筑设计符合适用、安全、卫生等基本要求,特制定本规范。 第1.0.2条本规范适用于社会历史类和自然历史类博物馆的新建和扩建设计。改建设计及其它类别博物馆设计可参照本规范有关条文执行。 第1.0.3条博物馆分为大、中、小型。大型馆(建筑规模大于10000㎡)一般适用于中央各部委直属博物馆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博物馆;中型馆(建筑规模为4000~10000㎡)一般适用于各系统省厅(局)直属博物馆和省辖市(地)博物馆;小型馆(建筑规模小于4000㎡)一般适用于各系统市(地)、县(县级市)局直属博物馆和县(县级市)博物馆。 注:建筑规模仅指博物馆的业务及辅助用房面积之和,不包括职工生活用房面积。 第1.0.4条藏品库区和陈列区建筑的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大、中型馆的耐久年限不应少于100年,小型馆的耐久年限不应少于50年。 第1.0.5条博物馆建筑必须符合城镇文化建筑的规划布局要求,并应反映所在地区建筑艺术、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的先进水平。 第1.0.6条博物馆建筑设计必须与完整的工艺设计相配合,满足藏品的收藏保管、科学研究和陈列展览等基本功能,并应设置配套的观众服务设施。 第1.0.7条对古建筑的改建设计必须符合各项文物法规,保持原有建筑风貌,并应满足防火、防盗等安全要求。藏品库房以新建为宜。

第1.0.8条博物馆建筑设计除应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现行的《民用建筑设计通则》(JGJ37)以及国家和专业部门颁布的有关设计标准,规范和规定。 第二章基地和总平面 第2.0.1条基地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交通便利、城市公用设施比较完备、具有适当的发展余地; 二、不应选在有害气体和烟尘影响较大的区域内,与噪声源及贮存易燃、易爆物场所的相关距离应符合有关部门的规定; 三、场地干燥,排水通畅、通风良好。 第2.0.2条总平面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因地制宜,全面规划,一次或分期建设; 二、大、中型馆应独立建造。小型馆若与其它建筑合建,必须满足环境和使用功能要求,并自成一区,单独设置出入口; 三、馆区内宜合理布置观众活动、休息场地; 四、馆区内不应建造职工生活用房。若职工生活用房毗邻馆区建筑布置,必须加以分隔,并各设直通外部道路的出入口;

全国建筑设计周期规定(2016版)课案

全国建筑设计周期定额(2016版)

前言 《全国建筑设计周期定额(2016年版)》是在原建设部2002年批准试行的《全国统一民用建筑设计周期定额》的基础上,由住房城乡建设部组织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建筑设计分会等有关单位,根据国家现行的设计规范、规程、标准和设计深度规定,综合考虑民用建筑近十余年来的技术发展和科技进步,按正常工程建设基本程序和法定作息工作时间以及科学合理的设计阶段、设计组织和设计条件,以全国设计单位的基本技术装备和管理的平均先进水平为依据,经过广泛调查研究和大量资料实测分析后修编而成。 在本定额执行过程中如发现需修改和补充之处,请及时向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建筑设计分会反映,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

目录 一、总说明 二、全国建筑设计周期定额 1.办公、商业建筑 01-1办公建筑 01-2商业建筑 01-3城市综合体 01-4旅游、游乐配套建筑 01-5酒店建筑(五星级及以上) 01-6酒店建筑(五星级以下) 2.交通建筑 02-1综合交通枢纽. 02-2航空港 02-3码头客运站 02-4火车站(含高铁站、动车站) 02-5长途汽车站 3.医疗建筑 03-1门诊楼 03-2病房楼 03-3医技楼. 03-4疗养及养老院(200床以上) 03-5其他医疗建筑 4.教育建筑 04-1大专院校(含高职)教学楼 04-2中学教学楼 04-3小学教学楼 04-4幼儿园教学楼 5.文娱、博览建筑 05-1剧院

05-2电影院 05-3图书馆 05-4博物馆 05-5美术馆. 05-6档案馆 05-7群众艺术馆. 05-8会展中心. 6.体育建筑 06-1体育场 06-2体育馆(含游泳馆、网球馆、训练馆等) 7.居住建筑 07-1别墅类. 07-2多层住宅(7层以下) 07-3高层住宅(7层-18层) 07-4高层住宅(19层-100米) 07-5超高层住宅(100米以上) 07-6酒店式公寓 8.车库建筑 08-1车库(独立式). 9.其它建筑 09-1监狱 09-2殡仪馆

图书馆建筑设计要点

图书馆建筑设计 一、发展及基本知识 1、发展 2、分类:公共图书馆、高等学校图书馆、科学研究图书馆、专门图书馆。 二、总平面布置 1、满足现状,考虑发展:功能分区明确、总体布局合理、各区联系方便、互不干扰,并留有发展用地。 2、流线复杂:交通组织应做到人、车分流,道路布置应便于人员进出、图书运送、装卸和消防疏散。 3、绿化:除当地规划部门有专门的规定外,新建公共图书馆的建筑物基地覆盖率不宜大于40%。 4、车辆停放:除当地有统筹建设的停车场或停车库外,基地内应设置供内部和外部使用的机动车停车场地和自行车停放设施。 三、建筑设计要求 1、一般规定 (1)主要功能分区:根据馆的性质、规模和功能,分别设置藏书、借书、阅览、出纳、检索、公共及辅助空间和行政办公、业务及技术设备用房。 (2)便捷清晰流线:建筑布局应与管理方式和服务手段相适应,合理安排采编、收藏、外借、阅览间运行路线,使读者、管理人员和书刊运送路线便捷畅通,互不干扰。 (3)结构合理:各空间柱网尺寸、层高、荷载设计应有较大的适应性和使用的灵活性。藏、阅空间合一者,宜采取统一柱网尺寸,统一层高和统一荷载。 (4)垂直交通:四层及以上设有阅览室时,宜设乘客电梯或客货两用电梯。 (5)利用自然资源:各类用房除特殊要求者外,应利用自然采光和通风。 2、藏书空间 (1)分类:基本书库、特藏书库、密集书库和阅览室藏书四种形式。 (2)结构:基本书库的结构形式和柱网尺寸应适合所采用的管理方式和所

选书架的排列要求。框架结构的柱网宜采用1.20m或1.25m的整数倍模数。 (3)书架:限高2.15米,间距1.05-1.45米。平面形状比例在2:1-3:2间。 3、阅览空间 (1)分类:按性质、任务,或针对不同的读者对象分别设置各类阅览室。 (2)空间环境:阅览区域应光线充足、照度均匀,防止阳光直晒。东西向开窗时,应采取有效的遮阳措施。 (3)结构:阅览区建筑开间、进深及层高,应满足家具、设备合理布置的要求,并应考虑开架管理的使用要求。 4、目录检索、出纳空间 (1)组成:目录检索包括卡片目录、书本目录和计算机终端目录三部分。 (2)位置:目录检索空间应靠近读者出人口,并与出纳空间相毗邻。当与出纳共处同一空间时,应有明确的功能分区。 5、公共活动及辅助服务空间 公共活动及辅助服务空间包括门厅、寄存处、陈列厅、报告厅、读者休息处(室)、饮水处、读者服务部及厕所等。 6、行政办公、业务及技术设备用房 (1)行政办公用房:行政管理用各种办公室和后勤总务用的各种库房,维修门等。可以组合在建筑中,也可以单独设置。 (2)业务用房:采编、典藏、辅导、咨询、研究、信息处理、美工用房等。 (3)技术设备用房:电子计算机、缩微、照像、静电复印、音像控制、装裱维修、消毒等用房。 四、设计原则 1、解决三条流线与空间的关系: 读者流——进馆见书、迅速便捷 图书流——人数分开、避免干扰 工作流——方便、不和读者流交叉 2、空间组织原则: 阅览——采光、通风、朝向、安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