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患者发热和癌痛的急诊处理

肿瘤患者发热和癌痛的急诊处理
肿瘤患者发热和癌痛的急诊处理

各类肿瘤患者发热和癌痛的急诊处理

癌症疼痛的治疗

一、癌症疼痛的药物治疗

在现有疼痛治疗手段中,药物治疗是基础。严格规范按照WHO推荐的癌症疼痛病人三阶梯止痛方案,可以使90%癌症疼痛病人的疼痛得到缓解。

(一) WHO的三阶梯治疗原则

1、 按阶梯给药

止痛药物的选择应根据疼痛程度由弱到强按顺序提高,除非是重度疼痛。一般首选非阿片类药物,属于三级阶梯的第一级,用于轻至中度疼痛。如疼痛继续加剧,则升高到第二级,在非阿片类药物的基础上加上弱阿片类药物。若疼痛仍未控制或继续加剧,则进入第三级,以用于中度到重度疼痛的强阿片类药物替换,也可同时加用非阿片类药,后者既能增加阿片类药物的止痛效果,又可减少阿片类药物的用量。此外辅助药物主要用于增强止痛效果,治疗疼痛加剧的并发症,在治疗特殊疼痛时辅助药物可产生独立止痛作用,因此可用于任何阶梯中。需要注意的是三阶梯应用不要过于教条,因为病人的情况复杂多变,应根据病情灵活掌握和使用镇痛药物,更多现象是需要不同药物的配伍,以求获得更好的镇痛效果。

2、 口服给药

在尽可能情况下力争口服给药。因为口服给药方便、经济,无创伤性,不良反应小又能增加病人独立性。血药浓度稳定,与静脉注射用药相比同样有效,免除创伤性给药的不适,在家或医院均可使用。另外口服给药时吸收缓慢,峰值较低,不易产生药物依赖性和耐受性,从而提高病人生活质量。所以口服给药是一种最简单、最科学的给药方式。

3、 按时给药

止痛治疗应根据所用药物药代动力学的规律按时给药,而不是当疼痛达到不能忍受时才给镇痛药物(即按需给药)。因为,镇痛药物需要达到有效浓度时才具有镇痛效能,为保持止痛的连续性,需要在药物浓度下降时,及时给予药物维持有效血药浓度。按时给药可以获得稳定的镇痛效果,减少血药波动而出现的反复疼痛,推迟了药物耐受的出现,是镇痛治疗观念上的进步。

4、 个体化给药

个体化原则是根据不同个体对麻醉药品敏感度的差异,既往使用止痛药的情况,及药物的药理特点确定给予药物剂量。对麻醉药品敏感度个

体差异很大,所以阿片类药物没有标准量。应该说凡是能使疼痛得到缓解的剂量都是正确剂量。个体化给药的原则可以避免用药量的不足或过量,使镇痛治疗更符合病人自身的需求。

5、 注意具体细节

对使用止痛药的患者要注意监护,密切观察其反应,目的是使病人获得最佳疗效,而发生的不良反应却最小。对于出现的不良反应要及时给予对症治疗。

(二) 常用镇痛药物及使用

1、 非甾体类抗炎药物(也叫非阿片类止痛药物,NSAIDs)

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在癌症疼痛治疗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在使用中需要强调的是,应重视非甾体类抗炎药物与阿片类药物的联合使用,尤其对阿片类药物半敏感的癌痛如骨转移、神经源性疼痛等,在使用阿片类药物的同时加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可以增加止痛效果。非甾体类抗炎药物镇痛作用是有限度的(即有天花板效应),当剂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后,虽然进一步增加药量,而镇痛效果不能得到相应提高,但明显增加药物不良反应。

(1) 常用的非甾体类抗炎药物(表1)

表1 用于轻至中度疼痛的非甾体类抗炎药物

分类 常用有效剂量(mg/4-6h)给药途径 主要不良反应

扑热息痛 500-1000 口服 肝、肾毒性

布洛芬 200-600 口服 胃肠道刺激、血小板减少

阿司匹林 250-1000 口服 过敏、胃刺激、血小板功能障碍

消炎痛 25-50 口服 胃肠道刺激、血小板减少

萘普生 250-500 口服 胃肠道刺激

(2) 非甾体类抗炎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a. 非甾体类抗炎药物中的各种药物虽然化学结构不同,镇痛机制和药理特点是基本相同的,不同药物之间的不良反应有一定差异,使用时在考虑镇痛效果的同时,应根据病人的身体状况合理用药。

b. 对于病人年龄在60岁以上有溃疡病史和过度酒精饮用史、吸烟史,以及病人肾功能低下、患有糖尿病或与其他肾毒性药物联用者,慎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

c. 如同时服用糖皮质激素、抗凝剂可增加胃肠道损伤的风险。 d. 为减少不良反应,选择反应较轻的药物,尽量使用肠溶片,缩短使用时间,使用所需药物的最小有效剂量。

e. 注意对病人肝肾功能进行监测,包括尿素氮、尿酸、肌酐、

血常规,每3个月复查,保证用药安全。

f. 如出现胃肠道反应,停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或换用同类其它药物,给予H 2 阻滞剂和质子泵抑制剂对症处理。出现肾脏不良反应如高血压进展恶化,尿素氮、尿酸、肌酐数值成倍增加,停用此药。

g. 如应用两种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或糖皮质激素治疗疼痛无效,应考虑其它的止痛药物。

2、 阿片类镇痛药物

(1) 弱阿片类止痛药物(表2)

表2 用于中度疼痛的弱阿片类止痛药物 

分类 常用有效剂量(mg/4-6h) 给药途径 主要不良反应

可待因 30 口服 便秘、呕吐

右旋丙氧酚 50-100 口服 幻觉、精神错乱、便秘

氧可酮 5-30 口服 便秘、恶心

曲马多 50-100 口服 头晕、恶心

肌注 呕吐、多汗

(2) 强阿片类止痛药物(表3)

表3 用于中至重度疼痛的强阿片类止痛药物

分类 常用有效剂量(mg/4-6h) 给药途径 主要不良反应

吗啡* 5-30 口服 便秘、呕吐

10 肌注 低血压、晕厥、缩瞳

美沙酮 5-20 口服 便秘、恶心、呕吐

10 肌注 呼吸抑制、蓄积引起镇静

哌替啶 300 口服 血压下降、呼吸抑制

100 肌注 类阿托品中毒症状

二氢吗啡酮 8 口服 与吗啡同

1.5 肌注 作用时间短

*其中还有控释、缓释剂的药物如美施康定、美菲康等。

3、 辅助药物

辅助药物主要用于增加阿片类药物的镇痛效果,治疗各种难治性的疼痛综合征,对于某些特殊的疼痛具有独立的镇痛效果。此类药物可以用于疼痛三阶梯治疗的任何一个阶段。如果诊断正确,阿片类药物用量已经最佳化,而患者仍具有重度疼痛,则需要考虑采取针对癌痛病因的治疗。

(1) 对于炎性疼痛可以应用抗生素、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或糖皮质激素。

(2) 无肿瘤危象的骨痛可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和阿片类药物联合应用。

(3) 神经压迫可以应用糖皮质激素。

(4) 神经病性疼痛,联合应用抗抑郁药物治疗或抗惊厥药物治疗。

(5) 对抗肿瘤治疗有效的病人建议应用放疗、激素或化疗来控制疼痛。

(三) 常用止痛药物给药途径

1、 口服给药

口服给药是首选的镇痛药给药途径,病人可以自己服用,方便、安全。口服途径给药主要用于可以口服用药,不需要即刻止痛,及需要长期用药的慢性疼痛患者。在使用阿片类控释、缓释剂型时,不要嚼碎、捣碎或掰开服用,以免影响药物内部缓释作用的正常发挥。

2、 舌下含服给药

口腔黏膜有丰富的淋巴管和血管,药物吸收后直接进入体循环,因此避免了药物的首过代谢,对生物利用差的药物具有重要意义。舌下给药方法适合不能口服给药的病人,不宜用于需要大剂量止痛剂的病人。

3、 直肠给药

可以用于不能口服用药的病人,效能与口服基本相同或更好,是替代口服用药的途径之一。给药时先进行直肠指检,确保药物贴在直肠粘膜上,而不是进入粪便。

4、 皮下注射给药

可不经过肠道,无药物的首过效应,摄入吸收的时间较口服用药方式明显缩短,止痛作用产生快,生物利用度高,是病人自控镇痛(PCA)常用的给药途径之一。

5、 肌肉注射

目前多用于急性疼痛时临时止痛治疗,长期使用肌肉注射治疗疼痛存在血药浓度波动大,加快阿片类药物的耐受性,病人注射局部疼痛,临床不推荐用于癌症疼痛的长期治疗。

6、 静脉途径给药

是最迅速有效和精确的给药方式,国内外多采用中心静脉插管或预埋硅胶注药泵,以连续滴注或间断推注的方式控制疼痛,其优点是药物血浆浓度稳定,镇痛效果可靠,可用于其它给药方式效果不佳或不良反应过大的疼痛病人。

7、 经皮吸收给药

是使止痛药物透过皮肤,通过扩散作用进入皮下的微血管发挥止痛效

应。目前国内外仅有芬太尼透皮贴剂供临床使用。需要注意的是,使用芬太尼透皮贴剂并不是哪疼贴哪,而是选择在平坦、毛细血管丰富的部位上使用,常选择在前胸上贴用。要使贴剂牢牢附在皮肤上,以确保药物持续释放。

8、 硬膜外或椎管给药,可注入微量吗啡达到止痛效果,采用病人自控泵或持续注药泵技术,在硬膜外腔内埋管注药,提高镇痛效果,病人可以在家使用,为顽固性癌症疼痛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四) 癌症疼痛治疗需要注意的问题

1、 癌痛治疗不宜使用哌替啶,哌替啶的镇痛作用欠佳, 镇痛作用仅为吗啡的1/8-1/10,其作用时间短,仅可维持2.5-3.5h,持续使用哌替啶治疗慢性疼痛会产生较严重的不良反应。因为哌替啶的代谢产物去甲哌替啶止痛作用很弱,但不良反应却增加一倍。而且在体内的半衰期长,约3-18h才从体内清除1/2。其毒性反应为中枢神经系统的激惹毒性,可致精神异常、震颤、神志不清、惊厥等,反复注射可在注射局部发生炎性反应,并产生耐药,使镇痛作用下降。因此哌替啶不适合用于慢性癌痛治疗,应避免在癌痛病人中使用。

2、 止痛要彻底,癌性疼痛控制需要长期持续的治疗过程,按照WHO 的治疗原则,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开展个体化治疗。使用镇痛药要逐步升级,对重度疼痛的病人要淡化第二阶梯用药,尽快进入第三阶梯治疗,注意止痛效果。未曾使用过阿片类药物的患者要从低剂量开始滴定,达到剂量调整。阿片类药物个体差异较大,尤其长期使用吗啡的病人,已有耐受,不受剂量限制,吗啡无极量,国内目前吗啡日极量有达7g的病人。

3、 快速滴定,所谓快速滴定是指大多数病人经由正确滴定方式可以在3d之内将疼痛控制在轻度以下。通过快速滴定治疗可以迅速控制病人疼痛,提高生活质量。

4、 常备速释阿片类药物解决病人的爆发痛,在定时定量给予阿片类控释、缓释药物的同时,应备用速释阿片类药物,用于控制可能出现的爆发痛。

5、 不良反应的处理很关键,不良反应发生在用药初期,3-7d内耐受缓解。吗啡常见的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便秘等,通过对症用药均能缓解。

二、癌症疼痛的其它治疗方法

(一)放射治疗

放疗能缓解转移性疼痛,直接作用于引起疼痛的原因,且能提高治疗效果。

(二)姑息手术疗法

可用于减少肿瘤体积,从而减轻梗阻和压迫症状。

(三)神经阻滞术

指用局部麻醉药,神经破坏药等暂时或持久地阻滞神经传导,从而达到无痛的目的。癌症疼痛病人神经阻滞多选择采用破坏神经的方法。

(四)神经毁损术

是指使用现代手术的手段毁损神经组织达到永久性止痛的目的。采用方法包括:冷冻、激光,高频热凝固法,手术切断神经传导路,X-刀等。

(五)电刺激疗法

利用电刺激缓解疼痛,刺激部位包括:外周经皮电刺激,椎管内电刺激,中枢性电刺激。经皮电刺激通过刺激病人穴位,调动病人体内的镇痛物质达到止痛作用,可以减少镇痛药物的用量。

(六)生物细胞用于癌症疼痛治疗

将具有分泌神经活性物质的细胞植入受者的中枢神经系统,持续分泌神经活性物质而缓解疼痛,或提高痛阈。

(七)心理治疗

针对重度癌症疼痛病人的心理问题,给予必要的心理治疗,是进一步提高癌症疼痛治疗效果的重要保证,应熟知抗忧郁药物、抗焦虑药物的使用。

(八)中医治疗

中医药对癌症疼痛治疗有着广泛的前景,有很多中药有镇痛作用,曾有学者提出癌症疼痛治疗的四阶梯方案,其中一个阶梯是中医药。中医药是有很多优势,首先中药无严重的不良反应,具有提高病人抵抗力的作用,并且可以调整病人的功能紊乱,提高生活质量。

癌痛的护理

癌痛的护理 癌性疼痛是疼痛部位需要修复或调节的信息传到神经中枢后引起的感觉,别名,癌痛,晚期癌痛,是造成癌晚期患者主要痛苦的原因之一。在疼痛患者中,因各种原因使50%~80%的疼痛没有得到有效控制。 1.疼痛的分类 (1)根据疼痛持续时间分类:1)急性疼痛,短期存在,少于2个月多起源于新进的躯体损伤,是损伤的直接作用如手术、创伤后疼痛等.2)慢性疼痛,持续3个月或以上,多数与以往的损伤有关,但不仅是损伤本身的影响,还受许多其他的因素影响(心理,社会,经济等)目前被认为是一种疾病 (2)依发生部位分类:1)内脏性疼痛,包括钝性、绞榨性疼痛,定位不准确2)躯体性疼痛,定位准确,刀割样、针刺样疼痛常见骨髓和软组织疼痛3)神经病理性疼痛,自发的、烧灼样、触电样疼痛。 2.癌痛的原因 3.癌痛的临床评估 相信病人的疼痛主诉,收集疼痛主诉的详细病史,了解疼痛的强度,性质,时间,减轻或加重因素,评估影响疼痛的心理与社会因素,初次评价后止痛方法因人而异,疼痛处理后需再次评估。 4.癌痛的评估方法 (1)文字描述评分量表(VDS):把一条直线分为5分,每个点表示不同的疼痛程度(0=无痛,1=微痛,2=中度疼痛,3=重度疼痛,4=剧痛),VDS表醒目,便于理解,但难以运用于不能识别文字者。 (2)数字评分量表(NRS):由0~10共11个数字组成,0表示无痛,10表示最痛。NRS 精确,简明,但难以应用于没有数字概念的婴儿。 (3)视觉模拟评分表(V AS):让患者将日间数次疼痛程度记录在一条长10cm的线上,最左端表示无痛最右端表示疼痛难忍。让患者根据自我的感觉在横线上画一记号,表示疼痛程度,此法简便易行。

肿瘤患者的营养支持与护理

扬州大学医学院成人学历教育学生毕业论文评审表 题目:肿瘤患者的营养支持与护理 学院:医学院专业:护理班级:2013级护理专升本业余班学号: 132202160492姓名:汪婷婷时间:2015 年 3 月8日评分依据: 优良中差文献检索 原理掌握 论点明确 论据充分 结构严谨 文字通顺 创新程度 联系实际 教师评语: 总体评价得分: 评审教师签名:日期:年月日

肿瘤患者的营养支持与护理 署名: 汪婷婷学号:132202160492 专业:护理学班级2013护理学专升本业余班 [摘要]目的对肿瘤患者的营养支持和肠内营养护理进行分析。方法选取肿瘤患者80例,实验组给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照组给饮食喂养支持,观察两组患者血浆总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氮平衡变化。结果通过观察实验组的数值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护理对肿瘤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有明显的支持作用,可以促进其早期康复。 [关键词]肿瘤患者;肠内营养支持;护理措施 重症肿瘤患者存在顽固的高分解代谢,组织分解增强,蛋白质丢失增加,营养消耗增加,形成超高代谢,代谢率可为正常的2~3倍,并可持续数周之久[1]。如摄入营养不能满足机体需要,可出现严重营养不良,免疫功能下降,多器官功能障碍等不良后果,因此营养支持是重症肿瘤综合治疗中的重要环节。因此,正确足量的营养支持疗法可以为机体提供能量,增强免疫力,纠正代谢紊乱,正确的营养支持治疗,有利于维持正氮平衡,维护器官结构与功能,增强免疫机制,促进肿瘤愈合而营养护理的效果直接关系到营养支持的成败正确的营养支持治疗,有利于维持正氮平衡,维护器官结构与功能,增强免疫机制和预防。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某医院2012年6月至2012年12月肿瘤患者80例,患者肿瘤面积是早期。其中男 56 例,女 24 例,年龄 2 岁 -561 岁,平均年龄35 岁。 1.2 方法 将80例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清创处理,排除标准:因大量胸腹水、严重水肿无法获得准确体质量指数(BMI)者,不符合入选标准者[2]。实验组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以高能营养液、脂肪乳为主)和饮食喂养,对照组患者给予饮食喂养支持。观察4周,分别于入院时治疗过程中观察两组患者血浆总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氮平衡变化。两组资料在性别、年龄、伤情等相关因素方面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 2结果 通过对两组患者进行护理措施,对两组患者的观察指标进行比较,发现在肿瘤入院时、第7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14天、21天、28天观察组血浆总蛋白、白蛋白、氮平衡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血红蛋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数据见表1。 表1 两组肿瘤患者血浆总蛋白、白蛋白质及血红蛋白变化 组别观察时间总蛋白(g/L)白蛋白(g/L) 血红蛋白(g/L) 氮平衡(g) 观察组入院时 52.69±6.12 33.55±3.49 109.67±16.34 -0.85±0.13 第7天 48.63±4.26 28.63±1.72 95.38±17.90 0.58±0.14 第14天 53.46±4.88 38.86±5.25 113.4±21.2 1.22±0.23 第21天 57.69±5.81 43.23±3.51 121.62±13.20 1.35±0.38 第28天 62.51±5.42 46.24±2.78 125.82±14.53 1.44±0.5

肿瘤患者的家庭饮食护理

肿瘤患者的家庭饮食护理 发表时间:2013-03-05T13:04:15.71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51期供稿作者:李玥 [导读]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报道,正处在工业化进程中的中国,癌症发病率居美国之后成为世界第二肿瘤高发国。 李玥(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妇幼保健所内蒙古巴彦淖尔 015000) 【中图分类号】R473.7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2)51-0008-02 【摘要】目的普及中晚期肿瘤患者的家庭营养护理知识,提高生活质量。方法食用开胃汤、牛蹄筋汤、肉汤、果汁、粗粮的饮食结构。结果食欲明显好转,饭量明显增加,生活质量提高,病人病情发展没有预期快。结论肿瘤患者食用开胃汤、牛蹄筋汤、肉汤、果汁、粗粮这种饮食结构,有利于肿瘤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肿瘤营养护理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报道,正处在工业化进程中的中国,癌症发病率居美国之后成为世界第二肿瘤高发国。中国卫生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无论是在城市或农村,恶性肿瘤己超过了心血管疾病,成为中国居民第一大死因。其占总死因的百分率已从70年代的12.6%上升至2007年的26.7%。世界卫生组织2008年在美国亚特兰大召开的国际肿瘤学年上提出,到2010年全球恶性肿瘤将取代心血管病成为世界死亡人数最多的疾病。根据流行病学、病因学和实验研究明,80%的肿瘤是由不良生活方式和环境因素所致。专家指出,虽然肿瘤的发生病因至今尚未搞清楚,但某些营养的缺乏、过多或不平衡,都与肿瘤的发生有重要的关系。营养不均衡、食品被污染、膳食搭配不合理、长期吃霉变及不洁等食物,都易引起肿瘤。肿瘤病人的生存期与生活质量与营养密切相关。现就肿瘤患者的家庭营养配餐指导加以介绍。 肿瘤就是细胞不正常地生长。现代医学认为,人体的组织是由细胞和胶原纤维构成的,就好像盖房子用的砖头和水泥一样。人体细胞不能随便生长,就是因为受到胶原纤维的控制。这个胶原纤维的主要成分就是硬蛋白。但是,人类缺乏硬蛋白,许多人也不吃硬蛋白,因此造成由于缺乏硬蛋白而发生癌症。痔疮就是人类因缺乏硬蛋白而产生的疾病。有害的食物,破坏了成纤维细胞,那么成纤维细胞就不能把吃进去的牛蹄筋合成胶原纤维,这样,癌细胞因为得不到胶原纤维的控制,就会疯狂生长。同样的道理,癌症的转移现象是任何药物都不能控制的。但是,喝牛蹄筋汤去补充硬蛋白就能把癌块包裹而不生长、不转移。癌症病人在发病前,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吃饭没有味道,吃饭十分挑剔,没有饥饿感。究竟是没有饥饿感才发生了癌症,还是癌症使病人丧失了饥饿感,搞不清楚。营养不良,是癌块生长和转移的第二个原因。美国静脉高营养专家费希尔经过了十几年的观察,直至1977年才发现:“糖可以促使癌细胞的生长和转移,但是,蛋白质和脂肪却可以阻止癌细胞的生长和转移。可能是葡萄糖的小分子结构,容易进入癌细胞内,从而加剧了癌细胞的无氧酵解,而蛋白质和脂肪等大分子物质,不能进入癌细胞的液态镶嵌结构细胞膜,反而阻止了癌细胞膜的通透性,反而限制了癌细胞的营养和生长。当然,也不能排除蛋白质和脂肪等大分子物质对于癌细胞的包裹,阻止了癌细胞膜的流动性。可能限制了癌细胞的阿米巴运动和转移。”有了癌基因,不一定就发生癌症,关键在于包围圈。如果消化吸收能力很好,又喝牛蹄筋汤,那么包围圈不会破坏了。正是因为缺乏硬蛋白,成纤维细胞得不到制造胶原纤维的原料,包围圈被破坏了,癌基因才能吸取组织液得到足够的营养,而活跃成癌前病变。癌前病变的细胞分泌血管形成因子,而和血管接通,得到了血液供应,由此而大肆分裂繁殖,从很小的亚临床期,到原位癌,又到转移癌。但是,有癌基因而胃气好、营养好,也不会得癌症。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发现:“病理解剖发现,非癌症病人死亡以后,50%的尸体存在着2-3毫米的癌块,但是生前并没有被检查出来。”癌前病变在癌症病人的尸体和部分非癌症死亡的尸体内可以找到,它出现在1毫米左右的硬节中,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发现包围圈已经破损,出现了几条毛细血管。不仅DNA碱基因的顺序发生了改变,而且出现了增生活跃。这种现象就叫“癌前病变”。包围圈为什么被破坏了呢?是营养不良!为什么营养不良呢?是由于环境污染造成的各种疾病降低了人的消化吸收能力,是人们长期吃素,是人们使用有毒的方法治病。尤其是,有些人不是有意识地补充硬蛋白。所谓致癌物质就是有害的东西。这些有害的东西不是直接诱发癌症,而是首先造成癌前病变。很多慢性病,慢性肝炎、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等,都属于癌前病变,癌前病变的产生,主要来自生活环境的污染,以及因此造成的身体内部污染。癌症就是一种慢性病,在确诊之前已存在好几年了,只是由于胃气不足了,不能摄入大量营养,人体支持不住了,才出现了自我感觉。所以,确诊癌症之后,当务之急是喝加味开胃汤,先解决胃气不足的问题。胃气在癌症的治疗过程中,不仅增强饥饿感,使病人充满生机,而且它的气化作用十分重要。 肿瘤患者的营养指导 1、喝加味开胃汤增强消化吸收功能,同时促使坏死组织的被吸收。开胃汤处方:山楂100克,木香50克,酌情加入杭白菊、甘草、麻黄、草决明等等,用玻璃锅熬水喝。中医使用开胃汤有两个目的:一个是增强胃肠的消化吸收功能,另一个是增强自己吃自己的气化功能。许多人都有这样的体验,这就是饿了以后,如果不及时吃饭,那么一会儿就不感觉饿了。这是怎么回事呢?这种现象,中医叫气化。就是人体开始自己吃自己了。胖人因此而变瘦;肿物因此而变小;积液因此而变少。气化要的就是这种感觉。由于气化是在饥饿的情况下进行,因此要想气化,就必须自己饿着自己,而不能随便吃东西。气化速度与饥饿感成正比。“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是意味深长的,应当深刻理解。为什么有些奄奄一息的病人,升提胃气之后,又健康地生存呢?有些巨大肿块,升提胃气之后,会慢慢消失呢?有些广泛转移的癌症病人,升提胃气之后,又上街玩去呢?叫“有胃气则生”。 2、喝牛蹄筋汤,牛蹄筋属于硬蛋白,能够补充硬蛋白纤维。补充硬蛋白,去再建癌的包围圈。而且肿块越是巨大,转移部位越是很多,牛蹄筋的需要量越大。牛蹄筋的最大用量可以每天2斤。刘纯说:“岩者。食牛筋而安。”牛蹄筋是动物的肌腱,属于硬蛋白。各国几乎都在研究硬蛋白,并且一致认为一个50公斤重的健康人体大约16%是蛋白质,而蛋白质总量30%—40%是胶原蛋白。胶原蛋白分为角蛋白与硬蛋白;角蛋白分布在皮肤里,而硬蛋白分布在硬骨、软骨、韧带、肌腱里。2002年,美国国立病理研究所、国立健康组织、哈弗大学、洛杉矶儿童医院、国立癌症研究所、匹斯堡大学、爱荷华州大学等学术机构做了一个健康病理研讨会,研究治疗恶性肿瘤方法,提了三点意见:第一、用硬蛋白可以防止癌细胞扩散,而其他的蛋白起不到防止的作用。第二,体内的硬蛋白充足,才能包住癌细胞。第三,癌症病人不能吃角蛋白,否则就会出现反效应。如果缺乏硬蛋白,那么细胞就会随便生长、韧带就会松弛、骨骼就会疏松,因此,硬蛋白与维生素、纤维素一样,是我们人类必须的食品。硬蛋白的缺乏,是癌症、境界瘤、息肉、结节、纤维瘤、囊肿、乳腺增生、血管瘤、内脏下垂、憩室、疝气、关节炎、骨坏死、骨刺、慢性鼻炎、顽固性口腔溃疡、内外痔疮、过敏性皮疹、荨麻疹等疾病多发的重要原因。医学知识还告诉我们:人体自身不能制造硬蛋白,人类也不能化学合成硬蛋白。硬蛋白广泛存在于动物的硬骨、软骨、板筋肌腱之中,不过除了稀少的肌腱,即熊掌筋、骆驼掌筋、牦牛掌筋、牛蹄筋能够熬汤喝之外,其他的天然物质很难利用。当今世界范围的研究,已经确认

发热诊断与护理

第一章发热(Fever) 第一节定义机制 一.定义: 大多数有机体能生存的体温不超过45℃,而人体温度又常被调控于此体温以下,即35~42℃之间,体温上升,也常限于42℃以下,很少突破。这是由于在进化过程中形成和发展了比较完善的体温调节机构,其对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起着重要的保证作用。 发热是机体对致病因子的一种防御反应,它是机体在致热原的作用下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一般而言,腋下温度在37℃以上,口腔温度在37.3℃以上,直肠温度在37.6℃以上,一昼夜体温波动在1℃以上,可称为发热。过热可因机体产热过多,散热过少或因体温调节中枢受损和体温调节功能障碍所致,由于此种体温升高既无致热原的作用,亦无体温调定点水平的上移,因而与发热有本质的区别,另外,生理因素引起的体温升高,也不能称为发热。 二.机制: 发热激活物是指外致热原和体内某些产物能够激活产内生致热原细胞,而使其产生并释放白细胞致热原。其中外致热原细胞包括细菌、病毒、抗原一抗体复合物、类固醇物质等。内生致热原是由产内生致热原细胞被发热激活物激活后,产生并释放的致热物质。许多实验资料表明,传染原和致炎物质,它们的作用就主要是激活产内生致热原细胞,如单核球、血管内皮细胞以及其他细胞产生和释放内生致热原。现在已知的内生致热原有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第一介的质、第六介的质等。当这些内生致热原经由血液循环到达下丘脑时,可使该细胞释放前列腺素,这时,体温调节中枢通过外周介质的介导作用,使体温调定点上移,于是患者便会感到目前体温“太低”,因此,一方面通过交感神经系统活性加强,使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而造成肢端发冷、起鸡皮疙瘩,汗腺分泌功能降低,出汗减少,甚至停止,此时,患者会盖大棉被而使散热减少;另一方面通过运动神经作用,引起骨骼肌紧张或寒颤,使产热增加,肾上腺素分泌增加,致代谢增加,也使产热增多,结果,产热大于散热,如此一来,体温便上升了。

癌痛患者护理指引专家共识

癌痛患者护理指引专家共识 为了继续推动我国癌痛的规范化护理工作,有效提高癌痛管理的质量,中华护理学会肿瘤护理专业委员会组织相关领域专家编写了《癌痛患者护理指引专家共识(2017 年版)》。 疼痛新定义 疼痛是一种与组织损伤或潜在组织损伤相关的感觉、情感、认知和社会维度的痛苦体验。 癌痛评估的几个原则 1、疼痛评估的金标准是患者的主诉 以患者主诉为依据遵循“常规、量化、全面、动态”的原则。 2、常规原则 是指医护人员主动询问患者有无疼痛,常规评估疼痛情况。首次常规疼痛评估应当在患者入院后8小时内完成,有疼痛症状的患者,应将疼痛评估列入护理常规进行连续评估和记录。轻度疼痛每日评估一次,中、重度疼痛每日评估2~3 次;

镇痛措施实施后需要常规评估,根据药物的达峰时间进行评估,以吗啡为例,口服给药后60分钟,皮下给药后30分钟,静脉给药后15分钟。 3、量化原则 是指使用疼痛程度评估量表来评估患者疼痛程度。量化评估疼痛时,应当重点评估最近过去24小时内患者最严重和最轻的疼痛程度,以及大部分时间内感受的疼痛程度。 常用疼痛程度评估量表包括:疼痛数字分级法(Numeric Rating Scale,NRS)、面部表情疼痛评分量表、主诉疼痛程度分级法(Verbal Rating Scale,VRS)。针对不同患者选择适合的评估工具;主观疼痛评估工具适用于具有交流能力的患者;客观疼痛评估工具用于无法交流的患者及急性疼痛评估,如面部表情疼痛评分量表适用于儿童、老年人及表达能力缺失者。同一位患者应使用同一种评估工具,患者病情发生变化时除外。 4、全面原则 是指对患者疼痛病情及相关病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疼痛病因、性质、部位、程度、时间、加重或减轻因素、治疗情况及效果、重要器官功能、心理精神状况、对正常活动的影响、家庭及社会支持,以及既往史等情况。应当在患者入院24

血液肿瘤患者化疗期发生感染的原因及护理措施

血液肿瘤患者化疗期发生感染的原因及护理措施 发表时间:2014-05-14T14:11:54.560Z 来源:《医药前沿》2014年第3期供稿作者:何全英陈启兰李春玫[导读] 化疗是临床上治疗血液肿瘤的主要措施,但是在化疗期间,患者的白细胞计数会出现降低,免疫功能随之变得低下, 极易造成感染。 何全英陈启兰李春玫 (钦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肿瘤三区 535000) 【摘要】目的探讨血液肿瘤患者化疗期发生感染的原因及护理措施。方法选取我院自2013年1月——2014年2月收治的35例血液肿瘤化疗期发生感染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感染原因并实施针对性的护理措施。结果 35例血液肿瘤化疗期发生感染的患者经过上述护理后,在一段时间内感染均消除。结论血液肿瘤患者化疗期间多种因素的影响,容易发生感染,需要做好病房管理、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科学应用抗生素,以降低感染发生率。 【关键词】血液肿瘤化疗感染原因护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03-0320-01 化疗是临床上治疗血液肿瘤的主要措施,但是在化疗期间,患者的白细胞计数会出现降低,免疫功能随之变得低下, 极易造成感染。当前,感染已经成为血液肿瘤患者化疗期间最最为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本文对我院收治的化疗后并发感染患者原因及护理措施进行了探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自2013年1月-2014年2月收治的35例血液肿瘤化疗期发生感染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20例,女性15例,年龄21-65岁,平均43.8岁,口腔感染8例,呼吸道感染15例,皮肤感染9例,尿路感染3例。所有患者均在研究报告同意书上签字,同意本次研究。 1.2感染原因分析 1.2.1 住院时间和病区环境研究对象总以中晚期癌症患者为主,治疗的主要手段就是化疗,这部分患者住院时间长,所以引发感染的机率也较高。加上患者熟悉后会出现互相串病或者聊天、娱乐。而医院由于人群密集,陪人多,遇到寒冷季节多数患者不愿开门窗,直接导致了空气污浊,病源微生物较多,极易引发呼吸道感染。 1.2.2 化疗和放疗患者服用的化疗药物破坏了口腔内的正常酸碱度,鼻咽癌患者的唾液分泌会减少,可能导致口腔炎。同时,患者通过放疗、化疗后,会导致骨髓抑制,白细胞减少,随之而来的是免疫机制下降,感染几率增大。放疗还需要照射野的皮肤,在这种化学或物理刺激的作用下会导致皮肤感染。 1.2. 3 治疗操作医院资源有限,治疗室空间本身较小,而人员流动多,治疗护士人数也较少,部分情况下要同时给几个患者进行操作,如果未能做好手的卫生,就会使手成为传播媒介。另外,在静脉输液过程中采用的止血带与输液网套,如果没有进行严格有效的消毒,也可能成为传染源。 1.2.4 导尿与支气管镜检在为患者进行导尿时,如果未能够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或者操作过程中导致尿道黏膜损伤,降低了黏膜对细菌的抵抗力,可能导致尿路感染。同时,护理人员在行支气管镜检查过程中,如果氧疗时鼻导管以及湿化瓶没有做好有效消毒,也可能导致呼吸道感染。 1.3护理措施 1.3.1做好病房管理医院应当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护理人员应当保持病房的空气流通,注意控制陪护率。采用湿扫床的方式,严格执行一床一巾。每日应当采用消毒液湿拖地面至少两遍,进行空气消毒时可以采用紫外线照射或负离子消毒。提醒患者不要随地吐痰或者乱串病房,同时还应当注意做好病室空气细菌的监测工作。 1.3. 2注意生活护理和个人卫生加强对患者的宣教工作,告知患者口腔护理知识,提醒患者注意做好口腔卫生,以有效降低口腔感染率。同时还应当嘱患者勤洗澡,注意保持皮肤的清洁,以增强自身皮肤的抵抗力,平常应当高度重视照射皮肤的保护,防止受到不良因素的刺激。 1.3.3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在护理中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落实好一人一针一管一带一巾的护理工作。尤其要注意在进行各项检查、操作或者护理前后时都应当彻底洗手。注意做好治疗室的管理工作,如果非工作人员应当禁止入内,护理工作也应当具有计划性,尽可能的减少往返治疗室以及病房的次数,每日应当进行紫外线消毒至少两次,严格落实空气监测工作,注意定期进行细菌培养。在执行侵入性操作的过程中,比如导尿、输液或者纤支镜时,尤其要注意无菌操作规程,尽量保持动作的轻柔,协助患者做好会阴部的清洁干燥工作,避免出现肺部以及尿路感染。 1.3. 4 科学使用抗生素注意参照药敏试验结果使用一些有效的抗生素,尽量避免预防性用药。同时,对于放、化疗患者还可以联合采用生物、免疫以及支持等疗法,以切实提高患者的抵抗力。 2 结果 35例血液肿瘤化疗期发生感染的患者采用上述护理措施后,在一段时间内感染均消除,且没有出现反复。 3 讨论 院内感染的有效预防和控制,是医院一项重要而持久的工作。血液肿瘤患者在化疗期间由于受住院时间和病区环境、化疗和放疗、治疗操作、导尿与支气管镜检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发生感染的几率较高,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因而护理人员应当重视医院感染的管理工作,根据上述院内感染的几个因素做好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在日常护理中做好病房管理、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注意做好患者口腔、肺部、肛周的护理工作和临床观察,科学应用抗生素,是降低感染发生率,提高感染治愈率的有效途径。参考文献 [1] 徐伟,付金香,毕菁莉.血液病房医院感染因素及其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15) [2] 魏月秀,张娟芝,解玲霞.肿瘤化疗患者医院感染原因分析与预防对策[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17) [3] 邹舒倩,廖红霞,卫凤霞.肿瘤患者门诊化疗的健康教育需求及护理对策[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7(18)

发热患者处理流程

新昌中医院发热病人处理流程 1.门诊病人就诊前,首先到发热病人预检分诊处测量体温。 2.患者体温大于等于38℃,年龄大于等于14周岁;或体温小于38℃但有 流行病学史,有流感样症状(流涕、鼻塞、咽痛、咳嗽、头痛、肌痛、乏力、呕吐或腹泻),予戴防护口罩,正常上班时间分诊至发热门诊就诊,其余时间分诊至急诊内科就诊,并进行详细相关信息登记特别注意电话登记,如果使用达菲注意及时电话随访;患者体温大于等于38℃,年龄小于14周岁,分诊至小儿科就诊。 3.发热病人病情危重,有呼吸急促,意识改变,血压下降等情况,预检分诊 护士联系急诊护士,如患者有流行病学史,送至急诊隔离抢救室,使用达菲,急诊抢救及送检标本联系专家组664222,确诊后转院。如无流行病学史,送急诊抢救室,由急诊内科为主处理。如怀疑病毒性肺炎予使用达菲。 4.患者有流行病学史,有发热、流感样症状,由发热门诊护士抽血,采集标 本,并护送患者胸片等检查。 5.患者有流行病学史,有流感样症状;予达菲抗病毒治疗,并予甲型流感病 毒抗原快速检测;如甲型流感病毒抗原快速检测阳性,或甲型流感病毒抗原快速检测阴性但胸片或CT有肺炎表现,建议送PCR核酸检测。但目前主张抗病毒治疗为主,轻症患者患者可以不送PCR核酸检测。患者有流行病学史,有发热、流感样症状,由发热门诊护士抽血,采集标本,并护送患者胸片等检查。 6.体温大于38℃,有流感样症状,甲型流感病毒抗原快速检测阳性的病例;

或甲型流感病毒抗原快速检测阴性但胸片或CT有肺炎表现,血炎症指标无明显增高的病例,予达菲抗病毒治疗。 7.甲型流感病毒抗原快速检测阳性,胸片或CT有肺炎表现的病例,建议送 PCR核酸检测。 8.有疑似病人,急诊室应提供单人留观室处置;接诊医生立即向科主任刘小 平、徐林根汇报病情;科主任向医务部或主管领导汇报,及时组织院内专家讨论;专家讨论后作出进一步处理意见。

肿瘤并发症之一(感染)

第三节化疗后感染 一. 感染在恶性肿瘤中的危害及原因 感染是各种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约75%的急性白血病、50%的淋巴瘤因感染死亡。癌症患者感染的危险因素是多方面的,这包括癌症本身的因素、癌症化疗的因素、以前是否接受抗生素治疗等,见表-4。其中以中性白细胞减少是癌症合并感染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当白细胞总数下降时,感染的危险性增高;当中性白细胞计数低于0.5×109/L时,感染的危险性最大。白细胞计数低于0.1×109/L 时会发生极重症感染。除了中性白细胞减少的程度外,其持续的时间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持续时间延长。感染的危险性增高。最终可达到100%。中性白细胞减少持续14天以上比持续3~7天者发生感染的危险性明显增高。中性白细胞计数0.1~0.5×109/L且持续时间少于7~10天者称为低危中性白细胞减少症常见于实体瘤化疗时,而白血病或骨髓移植接受化疗者,中性白细胞减少则更为严重。低危中性白细胞减少症患者对初次抗生素治疗反应良好。目前,约1/3中性白细胞减少并发热的患者被证明为感染所致(培养阳性),约1/15的患者具有感染的临床表现,但培养阴性。 中性白细胞减少患者常见的细菌感染来源于周围环境,但癌症并中性白细胞减少者有50%的细菌感染是内源性的,例如大肠杆菌、其他各类肠菌、克雷伯菌、其他革兰阴性菌、酵母菌和厌氧菌。甚至从血液中培养出的表皮葡萄球菌也可能来源于肠道。住院后患者的自然菌群会迅速改变。免疫受抑制的患者在数小时内即可发生内在菌群的变化,并与病房内的菌群相似。 二. 肿瘤患者中性粒细胞减少时的感染预防中性白细胞减少是肿瘤患者罹患感染的主要因素,采取下列预防性措施对中性白细胞减少患者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一)一般性预防措施 1、严格按要求洗手; 2、有传播呼吸道疾病可能的医护人员不要诊视患者。患者离开病房做治疗检查时应戴口罩; 3、病房的空气应保持流通,但不要使灰尘飞扬,避免致病菌(例如曲霉菌)经空气传播;表2 癌症患者易于感染的因素 促发感染的因素有关微生物举例疾病举例 抗体反应性降低有荚膜的微生物肺炎球菌嗜 血流感杆菌奈瑟菌葡萄球菌 链球菌 多发性骨髓瘤营养不良B细胞淋巴瘤脾切除术 后(何杰金病)骨髓炎 白细胞功能或数量下降需氧革兰阳性菌葡萄球菌,肠 球菌需氧革兰阴性菌绿脓杆 菌,各类肠道菌真菌:念珠菌, 白血病淋巴瘤骨髓炎化疗

不明原因发热的诊断与处理

“不明原因发热”的鉴别诊断与处理 主讲人:单连旭 时间:2018-01-26 地点:内三医生办公室 不明原因发热(FUO)的病因诊断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有近10%的FUO病例始终不能明确病因。发热本身可由多类疾病,如感染、肿瘤、自身免疫病和血液病等疾病引起,无法明确归类。过去这类患者通常由内科医师诊治,在大多数分科较细的医院则主要由呼吸内科医师接诊。目前很多医院开设了感染科,并把FUO归于感染科诊治,这种专科化管理是一种进步,可以提高诊治水平。 一、“不明原因发热”的准确定义 1.发热持续2——3周以上;体温数次超过38.5℃;3.经完整的病史询问、体检和常规实验室检查不能确诊(1周内)。 ①发热史:包括发热起始时间、热程、热型和热度;②发热规律:是否伴有寒战,是否有节律性,是否总与其他特定症状(如皮疹、关节痛)相伴随,是否有季节性;③疾病史:如结核病和与免疫功能低下相关疾病的病史;④特殊地区(疫区、牧区)定居或旅游史;⑤其他病史:如手术史、用药史和冶游史等。这些病史对确诊大部分FUO病因非常有益,但某些医师经常会忽略病史的重要性,常泛泛地询问病史,或对患者提供的某些病史充耳不闻。如果能对某些病史线索追根溯源,往往能够很快发现病因。 (二)认真、过细、彻底的体格检查: 1.不放过任何可疑体征; 2.不放过任何部位; 3.需要引起重视一些重要的体征:皮疹、出血点,淋巴结、肝、脾肿大,关节肿大、畸形、功能障碍,局部隆起、肿块,新出现的心脏杂音,肺部罗音,局部叩痛等等 4.容易被忽视的体征:口、咽、甲状腺,等 2. 认真、详细、彻底的体格检查 体检时需注意:①不能放过身体的任何部位,包括一些易被忽视的部位,如口腔、咽喉、甲状腺和指(趾)端等;②不能放过任何可疑体征;③对一些特殊体征需要引起特别重视,如皮疹、出血点,淋巴结、肝、脾肿大,关节肿大、畸形、功能障碍,局部隆起、肿块,新出现的心脏杂音,肺部罗音,局部叩痛等,上述体征很可能为FUO的病因诊断提供线索。 (三)广范围的辅助检查,着重考虑与疑似疾病相关的“特异性”检查项目方法: 1.“通检”常规项目:血、尿、粪,生化;PPD试验、血沉、CRP;胸片,多部位影像查; 2.血培养反复多次; 3.各种自身免疫指标; 4.各种肿瘤标志物; 5.骨穿:多部位、多次; 6.肝穿刺活检? (四)掌握一定线索后进行一些针对性较强的检查 FUO病因诊断的特殊处理方法 所谓“特殊”方法是指看似违背常规做法的诊断方式,事实上,下文将要阐述的所谓方法并非真的很特别,但如果患者的疾病经多次反复检查、会诊仍无法确诊时,需果断地采取下列措施:①停药观察。停药时要把握好时间、指征和患者情况,有两种情况比较重要:一是确曾有过感染表现,但长期使用抗生素治疗无效时,可视患者情况停药观察,以排除或确定患者的发热症状是否为抗生素引起的“药物热”;二是要敢于否定其他医院或医师的可疑诊断,当然,这必须建立在科学依据或丰富经验的基础上。 ②试用抗菌药物。当前对绝大多数FUO患者而言,抗生素使用适应证过宽,但仍应提倡对高度

发热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由于多种不同原因致人体产热大于散热,使体温超过正常范围称为发热(fever),临床上按热度高低将发热分为低热、中等度热、高热及超高热。高热指体温超过39.1℃。 一、诊断 (一)病史询问要点 详细询问病史,要注意: 1. 诱因:发热前2~3周内有无皮肤外伤及疖痈史;近1~3周内有无传染病疫区逗留史;1个月内有无血吸虫病疫水接触史。皮肤外伤及疖痈是诊断败血症的线索。有传染病疫区逗留史,考虑急性传染病;腹部手术后发热应考虑腹腔、盆腔感染如膈下脓肿、肠间隙脓肿、空腔脏器瘘等。 2. 发病季节:冬春季节发病,多见于麻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夏秋季节发病,多见于乙型脑炎、疟疾、伤寒、痢疾、中暑。 3. 热型: (1)稽留热:见于大叶性肺炎、伤寒、斑疹伤寒等。 (2)间歇热: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局限性化脓性感染等。 (3)弛张热: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结核、渗出性脑膜炎、化脓性炎症等。 (4)回归热: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鼠疫热等。 (5)波状热:见于布氏杆菌病、恶性淋巴瘤、腹膜炎等。 (6)不规则发热:见于结核病、感染性心内膜炎、风湿热等。 (7)消耗热:见于脓毒血症、败血症等。 (8)双峰热:见于革兰氏阴性杆菌败血症。 4. 体温升降方式: 骤升型发热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大叶性肺炎、败血症、输液反应等;缓升型发热见于伤寒初期、结核病、布氏杆菌病等;骤降型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大叶性肺炎、输液反应及服用退热药者;渐降型见于伤寒缓解期、风湿热及感染性疾病经抗生素治疗有效时。 5. 伴随症状 (1)发热伴寒战者,多见于败血症、大叶性肺炎、急性胆囊炎、急性肾盂肾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疟疾、药物热、急性溶血及输液反应、流行性斑疹伤寒、鹦鹉热、天花、流行性出血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2)伴咽痛,多见于上呼吸道感染、化脓性扁桃体炎;伴咳嗽、咳痰,见于急性呼吸道感染及肺部感染。 (3)伴胸痛者,见于肺炎、胸膜炎、心肌梗死、肺脓肿等。 (4)伴腹痛、恶心、呕吐者,见于急性细菌性痢疾、急性胆囊炎、急性肾盂肾炎、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急性出血坏死性肠炎、急性胰腺炎、急性胃肠炎等。 (5)伴头痛者,见于脑炎、脑膜炎、脑脓肿等。 (6)伴肌肉痛者见于肌炎、皮肌炎、旋毛虫病、军团病、钩端螺旋体病、药物热等。 (7)全身关节痛,见于结缔组织病、痛风、银屑病性关节炎等。 (8)伴神经障碍者,见于脑炎、脑膜炎、感染中毒性脑病、脑出血、中暑、颞动脉炎、红斑狼疮脑病等。 (9)发热伴明显中毒症状见于严重感染,尤其是败血症。 (10)是否伴有皮疹及出疹时间:发热1日出现皮疹见于水痘;2日出现皮疹,见于猩红热;3日出现皮疹,见于天花;4日出现皮疹,见于麻疹;5日出现皮疹见于斑疹伤寒;6日出现皮疹见于伤寒。 (二)、体格检查

高热的诊断及处理

高热的诊断及处理 一、高热的病因 (一)感染性疾病 l.病毒感染:流行性感冒、普通感冒、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乙型脑炎、疱疹病毒脑炎、皮疹后脑炎、腮腺炎病毒炎、脊髓灰质炎、狂犬病毒脑炎、巨细胞包涵体脑炎等。 2.螺旋体感染:钩端螺旋体脑炎、脑梅毒回归热等。 3.立克体氏体感染:地方性及流行性斑疹伤寒、恙虫病、Q 热等。 4.寄生虫感染:脑型疟、脑内阿米巴病、脑血吸虫病、弓形体病,脑旋毛虫病、嗜酸性脑膜炎等。 5.绑菌性感染:化脓性脑脊髓膜炎、脑脓肿、急性菌痢,细菌性心内膜炎、肝脓肿、结核病、败血症等。 (二)非感染性疾病 1.结缔组织病:风湿热、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结节性多动脉炎、结节性脂肌炎、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等。 2.物理性疾病:中暑、烧伤等。 3.中枢性疾病:脑血管病、脑外伤、癫痫持续状态、颅内压增高症等。 4.内分泌疾病:甲状腺机能亢进、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等。 5.恶性肿瘤:肾癌、肝癌、胃癌、淋巴瘤及白血病等。 6.血液病: 急性白血病、急性粒细胞减少症、急性再生障碍

性贫血、恶性组织细胞病等。 7.药物反应: 恶性症状群、抗生素药物、抗癫痫药物等药品产生的药物反应。 诊断 二、高热的诊断 (一)病史 详细询问病史对发热原因的诊断常能提供重要线索,一般而言。急性感染性疾病起病比较急骤。常有受凉、疲劳、外伤或进食不洁等病史,如发热前有明显寒战者,多属于化脓性细菌性感染或疟疾,而一般非感染性发热,以及结核、伤寒、副伤寒、立克次氏体和病毒感染多有寒战。 (二)热型 发热性疾病中有相当一部分疾病具有独特的热型,如稽留热(一日内体温波动不超过1℃)多见于乙脑、伤寒、斑疹伤寒、恙虫病等;弛张热(一日内体温波动2℃以上)多见于败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急性白血病等;间歇热(发热期和无热期交替出现)多见于疟疾、化脓性局灶性感染等;波状热(热型变化量波浪起伏状)多见于布氏杆菌等;不规则热(热型有一定规则)多见于风湿热、流感等。 (三)伴随症状 发热伴寒战常见于肺炎、急性胆囊炎、急性肾盂肾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或败血症等;发热伴咳嗽、吐痰、胸痛、气喘等,

癌痛患者护理常规

成都市第七人民医院成都市肿瘤医院 癌痛患者护理常规 疼痛是癌症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初诊癌症患者疼痛发生率约为25%,晚期癌症患者的疼痛发生率可高达60%—80%,其中三分之一的患者为重度疼痛。癌症疼痛(以下简称癌痛)如果得不到缓解,患者将感到极度不适,可能会引起或加重患者的焦虑、抑郁、乏力、失眠、食欲减退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日常活动、自理能力、交往能力及整体生活质量。 为进一步规范我院癌痛护理行为,改善癌症患者生活质量,保障护理质量和医疗安全,特制定本护理常规。 一、癌痛评估方法 正确评估疼痛的程度是有效治疗癌痛的关键,疼痛是患者的主观症状和感受,护理人员应该以患者的主诉为主要依据,以观察到的患者的行为及生命体征为辅助依据,结合临床目前使用的评估工具,掌握正确的评估方法,为医疗选择疼痛治疗的方法提供参考依据,有效控制癌症患者的疼痛,减轻患者的痛苦。 (一)数字分级法(NRS):使用《疼痛程度数字评估量表》(见图1)对患者疼痛程度进行评估。将疼痛程度用0-10个数字依次表示,0表示无疼痛,10表示最剧烈的疼痛。交由患者自己选择一个最能代表自身疼痛程度的数字,或由医护人员询问患者:你的疼痛有多严重?由医护人员根据患者对疼痛的描述选择相应的数字,按照疼痛对应的数字将疼痛程度分为:轻度疼痛(1-3),中度疼痛(4-6),重度疼痛(7-10)。 (二)面部表情评估量表法

(三)主诉疼痛程度分级法(VRS) 轻度疼痛:有疼痛但可以忍受,生活正常,睡眠无干扰。中度疼痛:疼痛明显,不能忍受,要求服用镇痛药物,睡眠受干扰。重度疼痛:疼痛剧烈,不能忍受,需用镇痛药物,睡眠受严重干扰,可伴自主神经紊乱或被动体位。 二、癌痛患者筛查 (一)新入院患者: 1.每一位新入院的患者都要在2小时内完成评估。 2.癌痛评分≥4分(中度)和长期使用阿片类药物止痛处理的病员应建立《癌痛评估观察护理记录单》。 3. 《癌痛评估观察护理记录单》和《癌痛护理记录单(首页)》填写必须详细、客观。应相信病员的主诉,患者感觉有多痛就有多痛,不宜主观臆断。《癌痛护理记录单(首页)》填写完成后,请各楼层的疼痛护士审核、签名,并请病员或家属确认并签名。护理人员所评的NRS评分必须和医生所评的NRS评分保持一致。 (二)住院患者每日常规进行两次疼痛评分(固定在每日6:00、14:00),癌痛评分≥4分(中度)的建立记录《癌痛评估观察护理记录单》。 三、癌痛患者观察 (一)肿瘤住院患者每日将疼痛评分作为第五生命体征,固定时间(6:00、14:00)评估,并书写在体温单上。NRS评分应记录在电子病历体温单的相应栏内(若手绘体温单则用蓝笔记录在脉搏30~40次/分一栏对应的时间下面)。若病员发生暴发痛只需记录在《癌痛评估观察护理记录单》上,并根据使用的止痛药物或处理措施按时观察并记录。 (二)对患者疼痛及相关病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疼痛病因及类型(躯体性、内脏性或神经病理性),疼痛发作情况(疼痛性质、加重或减轻的因素),止痛治疗情况,重要器官功能情况,心理精神情况,家庭及社会支持情况,以及既往史(如精神病史,药物滥用史)等评估疼痛及对患者情绪、睡眠、活动能力、食欲、日常生活、行走能力、与他人交往等生活质量的影响,应当重视和鼓励患者描述对止痛治疗的需求及顾虑,并根据患者病情和意愿,制定患者功能和生活质量最

癌症术后患者的饮食护理

癌症术后患者的饮食护理 癌症手术后饮食是配合病人病情及营养需求的饮食,合理充足的营养能帮助病人维持体力,预防体重减轻,避免身体过度破坏,重建正常组织。从改变生活方式、早期发现癌症迹象及早就医;改善饮食结构、做到饮食营养化、多样化、均衡化,保持正常体重,避免致癌物摄入、增加保护性食物的摄入、食疗和药膳等方面调整,提高病人自身免疫力,达到促进恢复功效。 标签:癌症;术后;饮食护理 癌症手术后患者本身就存在营养不良,同时癌症患者常因疼痛、梗阻或治疗引起的副作用(如恶心、呕吐、腹泻等)导致厌食,进而出现营养不良[1]。为癌症患者提供合理充足的营养,可以纠正或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和抗病、抗癌能力;提高患者对手术以及放、化疗的耐受性,减少手术后感染,加速切口愈合。 1 预防癌症改变生活方式,早期发现癌症迹象及早就医 癌症的预防应该从改变生活方式做起,饮食宜清淡,营养应均衡,要淡泊名利,经常运动,不吸烟、不酗酒、不熬夜,注意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多吃新鲜黄、绿色蔬菜与水果(每人300~500 g/d),低盐(每人5~10 g/d),不吃或少吃腌制、发霉食品。健康饮食是人人可以做到的防癌措施。脂肪摄入过多,尤其是动物性脂肪,易导致乳腺癌、大肠癌;吸烟的人每年要拍胸片一次,咳嗽时痰中带血应尽早就医,最好立即戒烟,预防肺癌发生;少吃熏、腌、泡、炸和过烫、过咸、过硬食物,这样可以减少消化道肿瘤的发生。如果胃痛规律、性质改变,反复出现黑便、便隐血阳性者,应主动就医,警惕胃癌。妇女每月应坚持乳房自查,可早期发现乳腺癌。乳房自查,1次/月,坚持终身,必有益处,发现肿块,及时就医,早期治疗,可以治愈。如果大便习惯改变、变形、有黏液、带血持续两周应主动就诊,早期发现肠癌。如果出现颈部肿物,吞咽异常立即就医,防止甲状腺癌的发生。 2 癌症患者饮食 2.1保持正常体重,无营养不良发生《黄帝内经》提出了“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的膳食配伍原则。即均衡的饮食要以五谷杂粮为主,以蔬菜瓜果为辅,并以奶、蛋、鱼、肉为必要补充。癌症患者的日常饮食要保证充足、营养、多样、均衡,即总热量要够,食物营养丰富,种类多,结构合理,营养平衡,烹调方法和进食方法要讲究。通过胃肠进行营养支持,胃肠内营养须注重营养的质量,经肠内营养,正常人每日热量需8372~10046 J,而普通流质饮食每日摄入的热量约4604.6 J,仅正常人所需的50%,显然不能满足临床的营养需要。故应妥善选用或与普通流质饮食联合应用含多种化学成分明确的蛋白水解物、氨基酸、葡萄糖、脂肪、维生素和多种微量元素的肠内营养液[2]。癌症患者每日从食物摄入的总热量不应低于正常人的最

487-血液病 _恶性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 (草案 )

通信作者:黄晓军,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病研究所,100044 E mail:xjhr m@https://www.360docs.net/doc/d711806358.html, ?标准与讨论? [编者按] 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 ons,I F I)日益成为导致恶性血液病及恶性肿瘤患者死亡的重要病因之一。目前已知引起I F I最常见的致病真菌包括曲霉菌属和白色念珠菌,然而非白色念珠菌和其他微生物亦呈逐渐增多的趋势。为了进一步规范I F I的诊断和治疗,中华内科杂志编辑委员会特约国内有关领域的著名专家,参照国外相关的标准,制定出适合国人的“血液病/恶性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草案)”,现予以公布,供国内广大同道在临床实践中学习和借鉴。同时希望广大读者在实施过程中对本草案提出修改意见,以供再次修订时参考。 血液病/恶性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草案)中华内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诊断标准 一、定义 目前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 ons,I F I)的诊断标准一直存在争议,为给I F I下一个标准化的定义,中国侵袭性真菌感染工作组经反复讨论,并参照欧洲癌症研究和治疗组织/侵袭性真菌感染协作组(E ORT C/I F I CG)及美国真菌病研究组(MSG)的有关标准,对血液病/恶性肿瘤患者I F I的定义及诊断标准达成共识。定义由宿主因素、临床标准及微生物标准所组成。诊断分3个级别:确诊、临床诊断及拟诊,其各自标准如下。 二、确诊I F I (一)深部组织感染 1.霉菌:相关组织存在损害时(镜下可见或影像学证据确凿),在针吸或活检取得的组织中,用组织化学或细胞化学方法检获菌丝或球形体(非酵母菌的丝状真菌);或在通常无菌而临床表现或放射学检查支持存在感染的部位,在无菌术下取得的标本,其培养结果呈阳性。 2.酵母菌:从非黏膜组织用针吸或活检取得标本,通过组织化学或细胞化学方法检获酵母菌细胞和(或)假菌丝;或在通常无菌而临床表现或放射学检查支持存在感染的部位(不包括尿道、副鼻窦和黏膜组织),在无菌术下取得的标本,其培养结果呈阳性;或脑脊液经镜检(切片以印度墨汁或染色)发现隐球菌或抗原反应呈阳性。 (二)真菌血症 1.霉菌:血液真菌培养呈阳性(不包括曲霉菌属和除马尔尼菲青霉的其他青霉属),同时临床症状及体征符合相关致病菌的感染。 2.酵母菌:血液培养呈念珠菌或其他酵母菌阳性,同时临床症状及体征符合相关致病菌的感染。 三、临床诊断I F I 至少符合1项宿主因素(详见附录1),且可能感染部位符合1项主要(或2项次要)临床标准(见附录2),1项微生物学标准(见附录3)。 四、拟诊I F I 至少符合1项宿主因素(详见附录1),1项微生物学标准(见附录2),或可能感染部位符合1项主要(或2项次要)临床标准(见附录3)。 附录1.宿主因素:(1)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计数<015×109/L,且持续10d以上;(2)体温>38℃或<36℃,且存在下列任何1种易感因素:①之前60d内出现过长期中性粒细胞减少(10d以上);②之前30d内,曾使用过或正在使用强效免疫抑制剂;③侵袭性真菌感染病史;④患者同时患有艾滋病;⑤存在移植物抗宿主病的症状和体征;⑥长期使用类固醇激素(3周以上)。 附录2.临床标准:适合于以下各种情况的次要标准:持续发热超过96h,合理的广谱抗生素治疗无效。 1.下呼吸道感染:主要标准:CT检出以下任何1种渗出征象:光晕征;新月形空气征;实变区域内出现空腔。次要标准:下呼吸道感染症状(咳嗽,胸痛,咯血,呼吸困难等)。 2.鼻及鼻窦感染:主要标准:影像学检查提示鼻窦部位侵袭性感染(窦壁侵蚀,或感染突入临近部位及颅骨基底部位的广泛破坏)。次要标准:(1)上呼吸道症状(流涕,鼻塞等);(2)鼻溃疡,鼻黏膜结痂,鼻衄;(3)眶周肿胀;(4)上颌窦压痛;(5)硬腭黑色坏死性损伤或穿孔。 3.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主要标准:影像学检查提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从鼻旁窦、耳部或椎突蔓延而至的脑膜炎;颅内脓肿或梗死等)。次要标准(脑脊液培养和镜检均未发现其他病原体及恶性细胞):(1)局灶性神经症状和体征(包括局灶性癫痫、偏瘫和脑神经麻痹等);(2)精神改变;(3)脑膜刺激征象;(4)脑脊液生化学检查和细胞计数异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