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金纳 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 资料

教学机器的发明和使用,是教育技术发展史上教育理论与技术应用结合的典范!

一.什么是教学机器

1.教学机器

The teaching machine, a mechanical invention to automate the task of programmed instruction.教学机器是一种可以自动执行程序教学任务的机械发明。(什么是程序教学,下篇详细谈)

教学机器种类繁多,形态各异。从最简单的印刷文字(比如经过特殊设计编排的课本),到复杂的电脑,再到尖端科技的军用飞行训练系统,都可以算做“教学机器”。但无论技术原理和造型外观怎样变化,教学机器所秉承的“教学工作方式”是一样的。——呈现问题(机器)、做出回答(学习者)、呈现预设的正确答案(机器)。

2.教具、玩具与教学机器

有人把黑板、图表、模型、计算器(做加减乘除等用的),还有一些益智类的小玩具,总之,可以用在课堂教学中的东西,都称为教学机器,我认为是不妥的。

教具示例

教学玩具

因为教学机器源于20世纪20年代(1920年代)心理学家们对自动教学(auto-instruction)的探索,“教学机器”一词的出现是1950年代的事了。虽然也

可以描述为“教学上用的装置”,但与传统教具的本质区别在于,教学机器是可以提供“反馈”的!而一般的教学挂图、地球仪、动物模型、直尺圆规都不行,它们只是客观事实,没有“提出”明确的问题,更不能“告诉”你正确答案。

二.教学机器举例

第一部教学机器是1934年由Sydney L. Pressey(普来西)发明的。但直到50年代,程序教学的方法才发展起来。

1.斯金纳箱

50年代,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他训练老鼠和鸽子的装置也可以用与人类的教学。上图就是着名的“斯金纳箱”。

顶上的小窗口用来呈现教学内容,紧跟着是一个与内容相配合的问题,学生在空白处写下答案,通过转动把手使机器前进,刚才写的答案就转到玻璃下面去了,不能修改,但仍能看到。同时露出正确答案。如果答对了,机器会进入下一内容和题目。

每次在小窗口中呈现的内容都很少,以确保学生可以完全理解;呈现的问题用来检查学生是否理解。比如,呈现的内容是“1+2=3,相似的,2+1=---___”

还有一种样子的“斯金纳箱”:放入一定尺寸的纸盘,沿着纸盘的半径印有问题和答案,木箱盖子上有小窗里每次呈现一个问题,学生把答案写在右边的纸带上,然后操作机器,露出正确答案,同时盖住学生自己的答案。

2.程序课本

外观看上去跟普通的书一样,但里面的内容却是经过特殊编排的。每一部分只讲一点内容,紧跟着是配套的测验问题,并预留了写答案的空间,正确答案在另一页上给出。

有的书配有一块彩色的透明塑料卡,比如红色,问题的正确答案也用红色印在题目后面。学习时,用塑料卡覆盖纸面,答案就看不见了。答完问题取下色卡可以对照答案。

还有一类,用化学方法处理过的纸印刷,或者用特殊药水的笔选择答案,选对了,纸就会变色。

3.按键机器

与“斯金纳箱”类似,把印有问题和答案的一叠卡片放进“机器”,在窗口中呈现选择题,学生通过按键选择答案,选对了可以进入下一道题。更复杂的机器利用电子屏幕呈现内容。拼写,历史,地理等多个学科的教学内容都可以用这种方式进行教学。目前在语音室里使用的计算机和录音装置也是这种原理。

60年代中期的一款教学机器

虽然广义上印刷的书本也可以算“教学机器”,但呈现教学材料一般还是各种类型的教学机器。现在,多媒体计算机当然是最理想的选择了!

三.关于教学机器的好评和非议

教学机器确实有不少好处(尤其对于需要反复练习和更新速度慢的学科,比如算术,外语等),简单列举如下:

1. 学生可以自己控制学习进度(直观分析)

2. 机器计分可以及时评价学习效果(直观分析)

3. 减轻教师负担,使之有精力关注个别学生和进行难点教学(直观分析)

4. 节省学习时间(已通过实验验证,大约节省1/3)

5. 提高教学效果(已通过实验验证,更好或无差异)

6. 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已通过实验验证,学生兴趣明显提高,多数人愿意选择新方式)

7. 教学成本低(辨证来看。开发成本很高,开发时间远长于传统教学,一旦投入批量使用,成本则很低。)

8. 管理灵活(直观分析。适用与函授等独立学习的情况)

在1962年出版的书中,美国学者预言教学机器将在十年内在学校教学中普及使用,辅助课堂教学。然而,近半个世纪过去了,这种情况似乎并没有出现。有国外网友评论说,“这些预言最好的用途就是记录了当年那些狂热的电子教育‘卖家’如何向我们推销他们的新技术。”“我经历过,知识用教学机器传达出来,真是可怕。千万不要成为预言的那样……”

不仅如此,教学机器也有麻烦的一方面。比如,不易携带,要求学生具有自律能力(实际上很多学生并不具备,不适合这种学习方式)。

另外,教学机器还让教师有种被取代的担忧(虽然这种情况根本不会大范围发生),因此,也遭到一些抵制。

四.启示

我个人认为,发明和使用教学机器的初衷是很好的,只是后来被教条化了。教学机器的核心思想是:小步子,用成功做激励,及时反馈,及时强化。如果用机器来实现这一思想比较麻烦,可否采用其他形式呢(程序课本是个很好的例子)

现在,教学机器已经渐渐淡出教育视野,但它体现出来的程序教学思想却不应该被我们摒弃!(不少教育技术学者太喜欢赶时髦了,狗熊掰玉米,实用理论见一个丢一个,最后一个也不扎实,一个也用不起来)——这就是程序教学(Programmed instruction)。

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Nur für den pers?nlichen für Studien, Forschung, zu kommerziellen Zwecken verwendet werden.

Pour l 'étude et la recherche uniquement à des fins personnelles; pas à des fins commerciales.

толькодля людей, которые используются для обучения, исследований и не должны использоваться в коммерческих целях.

以下无正文

对斯金纳的学习理论的评价

对斯金纳的学习理论的评价 (一)斯金纳的贡献 斯金纳对学习理论的研究是有重大贡献的,其主要贡献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斯金纳发现了操作性条件反射现象,并对其进行了认真的实验和理论研究。这项研究丰富了条件反射的实验研究,填补了条件反射类型上的一项空白,同时也打破了传统行为主义的"没有刺激,就没有反应"的错误观点。 2、斯金纳的"无错误辨别"学习的实验研究是有意义的。它不论在动物的行为训练,还是在学生的行为塑造上都是可借鉴的。而且,对课堂教学也有指导意义。 3、斯金纳所做的"强化程序"的实验研究既深入,又具体,系统性很强。揭示出的强化规律客观可靠。它是驯兽师的必修课,对人类的行为管理和学生学习过程的控制和激励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4、50年代兴起的"程序教学"运动显然应该归功于斯金纳的贡献。这项工作推动了个体化教学形式的深入研究。 (二)斯金纳学习理论的局限性 1、斯金纳犯有同传统行为主义者同样的错误,即只注重描述行为,不注重解释行为;只注重外部反应和外部行为结果.而不探讨内部心理机制。他把内部过程看成是一个"黑箱"。因此.他是一位极端的行为主义者。有人把他的思想体系称为"描述性"的行为主义。 2、斯金纳在晚年仍然坚持自己的行为主义观点,反对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反对对学习过程和行为塑造过程的认知解释。站在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立场上看斯金纳,他是一位坚定的行为主义者;而站在认知心理学和心理学发展的角度上看,他是一位顽固者。 3、斯金纳倡导的"程序教学",其实践效果并不像斯金纳预想的那样好。教学实践表明,程序教学减少了师生直接对话的机会,阻碍了师生间的及时交流,这对学生的学习来说是极为不利的。学生在教学机器上学习,还会有盲目地追求学习进度、猜想问题的答案和不求甚解等不良倾向。这些不利因素致使程序教学运动没有得到继续发展,而只成为教育史上留下的个体化教学方式之一。

斯金纳程序教学法的五个原 则

斯金纳程序教学法的五个原则 斯金纳设计了程序教学法,在美国教育界影响深远。这个教学法有以下五个原则: 第一:小步子原则 小步子实际上就是我在“橡皮筋理论”里提到的循序渐进。通过循序渐进的学习,每个学习单位的内容都是孩子能够轻松掌握的,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就会很高,而且,得到表扬的机会也会增多。 第二:积极反应原则 我在前面提到了“听课”为何是低效的。这种低效,除了“鱼牛”的因素外,还有一个因素就是,老师为了课程进度,忽视与学生的互动,往往自顾自的讲授,许多问题都是老师自问自答的假提问,学生很少有回答问题的机会。这会让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很受伤。 第三,即时强化原则 电子游戏在这方面做得很到位。孩子完成一个任务,立刻就会有相应的奖励,或者是一句赞美的话,或者是一个虚拟奖品,让孩子们欲罢不能。 上文中那两个老师做得也很不错,孩子在学琴、学书法的过程中不断受到肯定和表扬。实际上,孩子就像那个小老鼠一样,如果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得到食物,不仅当时学习的兴致高,久而久之,孩子会慢慢上瘾,爱上这项学习,就像老鼠对触碰横杆上瘾,人们对玩游戏上瘾一样。 按照脑科学家的研究,奖励和肯定能够激活大脑中的奖赏中心,分泌出多巴胺物质,这会让人感到兴奋,也是人们对某一事物上瘾的根源所在。 第四:自定步调原则 这也涉及到了我在橡皮筋理论里提到的量体裁衣,循序渐进。 第五:低错误率原则 斯金纳认为,错误的行为往往导致惩罚,而惩罚对于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帮助不大。我们看看上文的例子就清楚了,第一个老师对孩子的批评太多,这种批评一方面会挫伤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实际上也没法让孩子学到正确的东西。而第二个老师所言:“让孩子记住对的,比指出孩子哪里错了更重要。”这的确是深谙教育之道的说法。孩子又学到了正确的东西,又维持了学习的兴趣,一举两得。 怎样避免错误连连?实际上还是要把握好最近发展区的理论,不要超越孩子的能力,如果超越孩子能力太多,多半会错误连连。学习效果会大打折扣。

布鲁姆掌握学习与斯金纳程序教学二种教学策略之比较

布鲁姆掌握学习与斯金纳程序教学二种教学策略之比较美国教育家布鲁姆的掌握学匀理论在八十年代后期曾对我国教育理论界和中学教育实践产生过重大影响。事实上,作为一种理论和策略,掌握学习与人们早已熟悉的金纳的程序教学有着某种联系。 在理论的假设上,作为新行为主义学派的主要代表,斯金纳坚信,人的本性是中性和被动的,人的特性主要是环境影响的产物。在他看来,“只要我们安排好一种被称为强化的、特殊形式的后果,我们的技术就会容许我们几乎随意地去塑造一个有机体的行为。①对此,布鲁姆也抱有相同的看法。布鲁姆认为:“学校学习中的许多个别差异是人为的、偶然的、而不是个体在胎儿期就已固定了的。……世界上任何人都能学习,如果在早先与现在都提供适当的学习条件的话,儿乎所有的人都能学好。儿童的学习能力不是稳定的性格特征。能力的差异本质上是随环境而变化的,通过改变学习环境(条件),教育者就可改变学习者的行为。从这一假定出发,布鲁姆与斯金纳在救学策略的设计上,都把教师视作教学的主要力量;把学习视作是一个尝试错误的过程,都倾向于对学习行为进行分解,而不是做整体的研究,都相信经验的力量而不是理性的作用,都相信练习、重复的效果而不是顿悟、直觉的作用,都主张一个合理的教学程序一定会收到肯定的和预期的效果。但是,斯金纳的理论假设是据于他的动物实验研究。华对学习过程现在知道得比较清楚了。我们知识的大部分来自对低等动物行为的研究,但其结果可惊地适用于人类受试者。”萝而布鲁姆对环境作用的估计则是来自他所进行的大量的有关人类发展的研究。在他的著作中,布鲁姆曾再三声明,他的观点“不是抽象的理论或信念,而是建立在世界上绝大多数课堂里都易于观察到、易于获得的证据的基础上的。 其次,在斯金纳看来,人的行为与强化密切相关,环境对行为的制约是通过强化而实现的。因此,“教学就是安排促进学习的强化列联。而对于布鲁姆来说,他更相信行为与目标的关系。正是对目标的关注,使布鲁姆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应当呈正态分布这一传统观念进行了抨击。他指出:“常态曲线并不是什么神圣不可动摇的东西。它是一种最适合于机遇和随机活动的分布。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我们试图让学生学会我们所教的内容。如果我们的教学是富有成效的话,成绩的分布应该是与常态曲线完全不同的。事实上,我们甚至可以坚持认为,成绩分布接近于常态分布的程度,一也就是我们在教育上的努力失败的程度。”‘巫因此,布鲁姆的掌握学习是与教育目标分类学相联系,只是,布鲁姆的“目标”是教育者而不是学习者的“目标”。 在教学策略上,布鲁姆与斯金纳一样,都把以鼓励每一个学生以他自己最适宜的速度进行学习作为教学策略的核心。 斯金纳对当时课堂教学最严厉的批评,便是教学不能对每一个学生的学习予以充分的注意。在斯金纳看来,教学应当重视每一个学生自己的学习模式的重要性和独特性,教师应当依照个别化的教学来行动和思考。程序教学所做的一些事情是把每一个学习者的经验看做个别的事件,并且在学生和他的学习材料之间保持经常的相互联系。程序教学所要解决的是“在一个大集体中各个成员同时完成作业得不到及时评定,教给大集体的知识不可能正好符合当时每个学生要学的内容”这一难题。同样,布鲁姆的掌握学习也是为了“试图解释学生中学习的个别差异,并研究确定改变这一差异的途径。”布鲁姆认为,“造成学校学习中个别差异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是班级教学的集中性。对二十人至七十人的班级进行教学,对一部分学生来说可能会有很好的效果,但对其他学生来说就可能不那么有效。学校教育在这方面可能会充满差错,而这些差错又会随时间而聚合在一起,除非找到某些方法来确定并纠正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中的缺陷和毛病,否则,学校教育就可能继续产生并人为地扩大学习中的个别差异。”v掌握学习的实质就是“在每个学生需要时,通过反馈和个别帮助来补充集体教学。”⑨这样,掌握学习与程序教学一样,都是一种用于集体教学中的个别教学的教学策略。 在程序教学中,教材被预先分成若干小的分离步骤,并且仔细地加以组成具有逻辑住的顺序,以保证学生能够容易地学会。每个步骤都审慎地建立在前面那个步骤之上。学习者能通过这些步骤的顺序,按他自己的速度进行。这样,学习者总是能获得正确反应。同时在每个步骤之后立即得到强化。因此,“好的程序教学,让学生按极小的步于前进,而且使学生的每一次努力都有助于他们的成功,从而最大限度地扩大

浅析斯金纳程序教学法的五原则

浅析斯金纳程序教学法的五原则 斯金纳是行为主义(联结主义)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设计了程序教学法,在美国教育界影响深远。这个教学法有几个基本原则,希望大家通过对教学法原则的把握,能够对斯金纳的理论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斯金纳程序教学法:小步子原则 小步子实际上就是要循序渐进。通过循序渐进的学习,每个学习单位的内容都是孩子能够轻松掌握的,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就会很高,而且,得到表扬的机会也会增多。一步一步慢慢学习,才是学生容易接受,并且受的鼓励最多的学习方式。 斯金纳程序教学法:积极反应原则 在授课过程中,老师为了课程进度,往往会忽视与学生的互动,或者自顾自的讲授知识,许多问题都是老师自问自答的假提问,学生很少有回答问题的机会。这会让孩子们的积极性很是受伤。 斯金纳程序教学法:即时强化原则 电子游戏在这方面做得很到位。孩子完成一个任务,立刻就会有相应的奖励,或者是一句赞美的话,或者是一个虚拟奖品,让孩子们欲罢不能。 如果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奖励,不仅当时学习的兴趣高涨,久而久之,孩子会慢慢上瘾,爱上这项学习,就像斯金纳实验中的老鼠对触碰横杆上瘾,人们对玩游戏上瘾一样。按照脑科学家的研究,奖励和肯定能够激活大脑中的奖赏中心,分泌出多巴胺物质,这会让人感到兴奋,也是人们对某一事物上瘾的根源所在。 斯金纳程序教学法:自定步调原则 自定步调指的是孩子在进行学习时,可以随时调节自己学习的进度。比如孩子今天用学习机器学习了一个单元的内容,如果孩子感觉累了,就会直接把机器关掉,明天或者后面再继续学习。因此,孩子学习的进度或步调是自己可以自己设定。 斯金纳程序教学法:低错误率原则 斯金纳认为,错误的行为往往导致惩罚,而惩罚对于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帮助不大。如果老师对孩子的批评太多,这种批评一方面会挫伤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实际上也没法让孩子学到正确的东西。“让孩子记住对的,比指出孩子哪里错了更重要。”如果老师能做到这一点,那就是既让孩子学到了正确的东西,又维持了学习的兴趣。怎样避免错误频繁出现?那就是要把握好最近发展区的理论,不要超越孩子的能力,如果超越孩子能力太多,多半会错误较多,学习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提醒大家,这里所说的多鼓励少批评可能更适合于这种技能和简单知识的学习。 在进行技能外学习的时候,可能批评比表扬更重要,换句话说,可能告诉孩子什么是错的比告诉他什么是对的更重要。比如语法学习,作文学习,改掉某些坏习惯等等。总之,任

斯金纳操作学习理论

斯金纳操作学习理论 B·F·斯金纳(Burrhus Frederick Skinner,1904~1990)是操作学习理论的创始人和行为矫正技术的开创者。他是美国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也是在所有新行为主义者中,在坚持行为主义基本立场方面最激进的一位,同时,也是对当今心理学影响最大、最重要的新行为主义者。他最有影响的主张集中体现在他的操作学习理论。 一、操作学习理论的提出: 在斯金纳之前,心理学家们就已经用刺激——反应联结对学习作出解释,如华生认为学习就是“以一种刺激替代另一种刺激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①又如,桑代克提出的尝试——错误学习(trial-error learning)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是“通过‘尝试’在一定的情景与特定的反应之间建立某种联结”② 斯金纳指出,虽然,某些人类的行为正如之前的心理学家们说的那样,是由特定的刺激引起的,但是,这些只能解释所有人类行为的一小部分,于是他提出了另外一类行为,称之为操作性行为,因为它们是在环境中缺乏明显的无条件刺激物时操作的。斯金纳的工作主要集中在行为与后果的关系上,并由此提出了对教育实践起巨大影响的学习理论——操作学习理论。 二、斯金纳操作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一)经典实验——斯金纳箱(Skinner box): 20世纪30年代后期,斯金纳改进了桑代克的迷笼,设计了“斯金纳箱”,并用来研究各种动物(如白鼠与鸽子)的行为。此箱去掉了所有无关刺激,通常内设一杠杆,杠杆与一食物仓相连,动物(如白鼠)偶然地一按杠杆,食物仓便打开,落下一食物小丸于食物盘内,箱外有一记录器,可记录白鼠按压杠杆的速度。实验中,动物从初始的混乱动作中无意地碰到杠杆而得到食物,从而学会了按压杠杆与得到食物之间的联结。通过更为复杂的设计,动物还可以学会分化行

机械原理课程教学方法探索与实践

机械原理课程教学方法探索与实践 【摘要】为提高机械原理课程的教学质量,本文分析了机械原理课程在机械类专业学生培养中的重要地位;针对该课程承前启后、内容丰富的特点,结合我校相关专业特色,本文研究了机械原理课程教学模式,提出了机械原理课程绪论课引导、实践环节强化、内容体系构建、教材讲义编写、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统一等方面的见解与尝试。 【关键词】机械原理;教学方法;教学研究 0 引言 机械原理课程是一门研究机械的运动学分析、动力学分析和设计基本理论问题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在我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与车辆工程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均为必修的主干课程。作为机械类专业中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它具有较强的工程性、实践应用性、创新性,在整个教学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课程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机构学和机械动力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初步具有拟定机械运动方案、分析和设计机构的能力。该课程工程特色明显,是学生使用机械、设计机械的根本,它在培养学生对机械技术工作的适应能力、开发创造能力,特别是在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为提高机械原理课程教学质量,国内从事该课程教学的教师对其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改革尝试[1-3]。本文结合我校学科专业的特色,考虑学生的能力素质要求,在机械原理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讲义教程选择等方面提出了探讨。 1 注重培养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精神 1.1 绪论课的设计与引导 绪论课作为机械原理的首堂课,是课程建设中的重要环节,在本门课程的教学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通过绪论课讲述,应使学生明白本门课程学习的目的、内容和重要性,并建立起机械原理这门课整体概念、全面认识,清楚该课程与自己所学专业间的关系以及与已修课程和后续课程间的关系。经过绪论课的学习,应该能够使学生产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起学习兴趣与热情,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和绝大多数教材一样,我校选用的孙桓主编《机械原理》绪论部分也是作为单独章节编写,主要内容包含:机械原理课程的研究对象及内容、学习机械原理课程的目的与方法、机械原理学科发展的现状等。教学设计时可以在介绍上述内容的同时,采取穿插的形式重点阐述贯穿全课程易混淆而又非常重要的,如构件、零件、机构、机器、机械、运动链等概念。另外,采用介绍与机械原理相关的科

机械原理教学大纲

《机械原理》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26011011 课程类型:学科基础课程 课程名称:机械原理学分:3 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机械原理》是高等工科院校本科机械类专业教学计划中的一门重要的学科基础课。本课程主要研究机构的组成原理、机构运动学及机器动力学等;研究各种机器中常用机构的运动、动力性能分析与设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机构学和机器动力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具有机构分析和设计机构的能力。 课程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机构学和机器动力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具备机构设计的基本能力,训练学生的设计构思(创新构思)和设计技能(实践技能),为后继专业课程学习和今后从事设计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1.了解机械领域的新成果和发展动向; 2.理解机械原理的基本理论; 3.掌握关于机构的运动分析、受力分析和机器动力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初步的分析和设计能力,逐渐形成规范的设计思想和逻辑思维能力; 4. 掌握运用标准、规范、手册和查阅有关技术资料的能力。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必修课程,是该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对本专业学生后续学习起着承先启后的作用。 四、学时分配 本课程学分为3学分,建议开设48学时。

五、教材与参考书 教材:孙桓,陈作模. 机械原理(第八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 主要参考书: 1.郑文炜,吴克坚.机械原理(第七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王知行,邓宗行. 机械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 3. 于靖军. 机械原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8 4. 张策. 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0 六、教学方法与手段建议 从《机械原理》课堂教学实践出发,对在新课引入、教学方法、课后思考题设计等方面与实践相结合进行探讨,提出理论与实践结合,增加课堂互动,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教学方法 本课程是一门技术基础课,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建立感性认识,面授课应该尽可能为学生演示各类典型机构及其运动情况。 2.实践性教学环节要求

程序教学理论

程序教学理论 程序教学最早可以追溯到1924年美国心理学家普来西(S.L.Pressey)设计的第一架自动教学机。由于当时客观条件的限制,普来西的工作未受重视。1954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心理学家斯金纳 (B.F.Skinner)发表了“学习的科学和教学的艺术”(The Science of Learning and the Act of Teaching)一文,奠定了程序教学理论的基础。教学机器首先在美国军队的军事教学中被采用。 1.程序教学理论的基本思想 程序教学理论的一个出发点是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强化”论,它把学习解释成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的形成,而且以积极强化来鼓励加强这种联结形成的过程。程序教学理论的另一个出发点认为人类的行为(包括学习)是一个有序的过程,因而可以把学习分成很多小步,进行合乎逻辑的、程序化的安排,用预先编制的程序(Program)指导或控制学习的全过程,进而可以通过机器来进行教学。可以说,程序教学是针对传统教学的某些弱点而提出来的。在传统的班级教学中,统一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进度与学生个别的差异的矛盾无法很好解决,学习不能及时强化,教师难以及时、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造成相当程度的教学盲目性,等等。因此,程序教学注重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和教学目的,考虑学生的能力和学习心理特点,在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巩固、复习、测验等环节都作了周密的安排,使教学能更灵活地适应不同的学生,使学生能更主动、灵活地学习。 2.程序教学的实现方法 设计教学程序时,必须先编制一个程序大纲和进度表,把有关的教材按教学规律分为几百个、几千个“学步”(Step),若干个学步组成一“组”(Set),若干个组组成一“段”(Stage),或一个“单元”(Unit)。还必须考虑学习的起点和要求的预备知识,以确定学步的数量、内容及进度安排等。按照程序教学理论进行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是: (1)逐步前进(Step-by-Step Progression) 循序渐进。在掌握已有知识或技能的基础上,每次跨出学生所能接受的最大的一步。 (2)经常反馈(Constant Feedback) 反馈即根据学生的反应,将获取的学生学习的信息告知学生,使他能得知计算机教师对他学习的评价。并根据这些信息来调整学习的内容和进度。传统的班级教学因为不容易获取学生学习状态的信息,很难做到经常反馈。 (3)及时强化(Immediate Reforcement) 强化也是一种反馈。它可以是教师对学生正确回答的肯定、鼓励,也可以是来自学生学习成功的体验。学习者知道了学习的结果,知道自己有了进步,就是对自己的一种肯定,本身就是一种鼓励和报酬。强化能产生或加强学习的动机。 及时强化并不意味每次答对问题都要“强化”。间断性强化效果更好。但时间不能相隔太长,否则失去意义。传统班级教学很难做到及时强化。 (4)个别对待(Individualized Approach) 因为“教师”和“学生”是一对一地进行教学,所以可以根据各个不同学生的情况区别对待。区别对待体现在学习内容和学习进度两个方面。对学习较好和较差的学生,提供的教

斯金纳教学机器与程序教学综述

斯金纳教学机器与程序教学综述 刘国豪、曾浩基、凌刚、 李智洪、刘儒校、陈向明 【前言】斯金纳(1904~1990),美国心理学家,新行为主义学派的创始人之一,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的奠基者。他于1904年3月20日出生与美国宾夕法尼亚洲;18岁中学毕业后进纽约哈密尔顿学院主修文学,获英语科学士学位;1926年,在哈密尔顿大学毕业时,获得了为人羡慕的霍尔利希腊奖金;1928年进哈佛大学专修心理学,在那里,他读了华生和巴甫洛夫的著作,被华生的心理学观点所吸引,从而对人和动物的行为感兴趣。在哈佛期间,他发明“斯金纳箱”,专门用于研究老鼠和鸽子的学习,动物在斯金纳箱中的任何活动都可以被记录下来并且有自动的装备对这些装备进行分析。 斯金纳深受实证主义、操作主义及巴甫洛夫和华生著作的影响,以其深刻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创立了自己的行为主义体系。他认为心理学应研究可以观察到的外显行为,而不是行为的内部机制,研究者的任务就在于刺激与其他实验条件和其所引起的有机体的反应之间的函数关系:R=f(S,A),但他同时指出:“在操作性条件反射的情况下,刺激是超乎实验者的控制能力的,因而就不能成为一种实验变因,所以上述公式就可以简化为:R=f(A)。” 斯金纳提出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原理,是他对有机体的行为分析的核心观点。他以“斯金纳箱”为工具,以动物和人为被试深入研究操作性条件作用的规律,他把依随反应而发生的强化看成是增强某个反应概率的重要手段。 【主题】教学机器是一种外形像小盒子的装置,盒内装有精密的电子和机械仪器。它的构造包括输入、输出、贮存和控制四个部分。教学材料分解成由按循序渐进原则有机地相互联系的几百甚至几千个问题框面组成的程序。每一个步子就是一个框面,学生正确回答了一个框面的问题,就能开始下一个框面的学习。如果答错了,用正确答案纠正后再过渡到下一个框面。框面的左侧标出前一框面的答案,成为对该框面问题的提示。一个程序学完了,再学下一个程序。 一、教学机器的特点主要是: 1)成败取决于为它所编写的程序。 2)要求学习者积极地参与每一步程序。 3)教学机的构造是输入、输出、储存和控制。 二、教学机器的主要功能是: 1)储存与呈现教材,并向学生提出问题。 2)接受答案并指出答案的正误。 3)根据答案调整与改变教学程序。 4)控制学生的学习行为。 5)进行计分、计时、报出成绩。 三、教学机器,与传统的班级教学相比较有许多优点: 1)及时强化正确答案。学习效果的及时反馈能加强学习动力。而在班级教学中行为与强化之间间隔时间很长,因而强化效果大大削弱。 2)使学生得到积极强化。传统的教学主要借助厌恶的刺激来控制学生的行为,学生学习是为了不得低分,不被教师、同学、家长羞辱等,从而失去学习兴趣。教学机器使学生得到积极强化,力求获得正确答案的愿望成了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提高了学习效率。 3)尽可能多地完成作业。采用教学机器,一个教师能同时监督全班学生尽可能多地完成作业。

教学理论---当代主要教学理论流派

教学理论---当代主要教学理论流派

教学理论- 当代主要教学理论流派 1.哲学取向的教学理论: 源于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知识即道德”的传统。这种理论认为教学的目的是形成人的道德,而道德又是通过知识积累自然形成的。为了实现道德目的,知识就成为教学的一切,依次便演绎出一种偏于知识授受为逻辑起点、从目的和手段进行展开的教学理论体系。 这种理论的代表作有:苏联达尼洛夫等的《教学论》( 1957 )、斯卡特金主编的《中学教学论》( 1982 )和王策三的《教学论稿》( 19 85 )。 这种理论的基本主张是: ( 1 )知识——道德本位的目的观。 ( 2 )知识授受的教学过程。 ( 3 )科目本位的教学内容。 ( 4 )语言呈示为主的教学方法。(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知识的教学方法,包括讲述、讲解、讲演三种基本方式。

优点与缺点:见 P182 ) 2.行为主义教学理论: 20 世纪初,以美国心理学家华生( J.B.Wa tson , 1878---1958 )为首发起的行为革命对心理学的发展进程影响很大。他在《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中指出,心理学是自然科学的一个纯客观的实验分支,它的理论目标在于预见和控制行为。因此,把刺激---反应作为行为的基本单位,学习即“刺激---反应”之间联结的加强,教学的艺术在于如何安排强化。由此派生出程序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自我教学单元、个别学习法和视听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和方式。 其中以 B · F ·斯金纳( Burrhus Fred eric Skinner, 1904---1990 )的程序教学理论影响最大,其理论的基本主张为: ( 1 )预期行为结果的教学目标。斯金纳认为,“学习”即反应概率的变化;“理论”是对所观察到的事实解释;“学习理论”所要做的,是指出引起概率变化的条件。他还认为人类与动物的行为可能取决于前提性事件,也可能取决于结果性事件,所以我们可以安排各种各样的反应

(完整版)斯金纳的程序教学

斯金纳的程序教学 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B ? F?斯金纳是美国著名的教学心理学家。他通过动物实验建立了操作行 为主义的学习理论,并据此提出了程序教学论及其教学模式,曾给20世纪50 年代的美国和世界的中小学教育带来广泛影响。 作为一名实验心理学家,斯金纳的理论发现是从动物学习的实验开始的。他设计了一只被称为“斯金纳箱”的实验装置,里面装着一只饥饿的老鼠,一根控制杆连系着食物箱。老鼠在箱子里活动,每压一次控制杆就能得到一颗食物。这样,老鼠不断地压控制杆,不断地得到食物,不久就“学会”了这种取食方法。在这里,取到食物就是对老鼠操作控制杆的一种强化。随后,斯金纳重复对鸽子、猫等动物进行类似的实验都证明,及时地给予报酬、强化,是促进动物学习的主要因素。 由动物而推断人,斯金纳认为,人类的学习也是一种操作反应的强化过程(“强化”在他的教学理论中占有核心的地位),通过操作性强化,一个比较完整的新的行为单位可以被学会,或者一个现存的行为单位可以被精炼。而要使教学或者训练获得成功的关键,就是要很精确地分析强化效果,并设计操纵这个过程的技术,建立一个特定的强化系列。也就是说,根据学习的目标,在促进学习者学习时,要不断地给予强化,促使学习者向着学习目标迈进。 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法的教学原则 根据操作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一位教师要实施程序教学,必须考虑哪些问题呢? 首先,要仔细地考虑在特定的时间里计划教学的内容是什么,这些教学内容最终是要通过学生的行为的获得来表示的。其次要考虑有哪些可以利用的强化物。这种强化物包括两种:一种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所操纵的材料具有强烈的兴趣性;另一种是在学习过程中给予学生奖励,譬如教师的一个善意的微笑、一句肯定的赞语、一件奖品等等。第三,强化的最有效的安排,即教师要把非常复杂的行为模式逐渐精致地做成小的单位或步骤,也就是把教学目标进行具体分解,确定每个步骤所保持行为的强度,以使强化的效果能提高到最大限度。 编制程度学习的流程,一般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积极反应原则 一个程序教学过程,必须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学习的状态。也就是说,在教学中使学生产生一个反应,然后给予强化或奖励,以巩固这个反应,并促使学习者作进一步反应。

机械原理第八版课后练习答案

<机械原理>第八版西工大教研室编 第2章 2-1 何谓构件?何谓运动副及运动副元素?运动副是如何进行分类的? 答:参考教材5~7页。 2-2 机构运动简图有何用处?它能表示出原机构哪些方面的特征? 答:机构运动简图可以表示机构的组成和运动传递情况,可进行运动分析,而且也可用来进行动力分析。 2-3 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是什么?当机构的原动件数少于或多于机构的自由度时,机构的运动将发生什么情况? 答:参考教材12~13页。 2-4 何谓最小阻力定律?试举出在机械工程中应用最小阻力定律的1、2个实例。 2-5 在计算平面机构的自由度时,应注意哪些事项? 答:参考教材15~17页。 2-6 在图2-20所示的机构中,在铰链C、B、D处,被连接的两构件上连接点的轨迹都是重合的,那么能说该机构有三个虚约束吗?为什么? 答:不能,因为在铰链C、B、D中任何一处,被连接的两构件上连接点的轨迹重合是由于其他两处的作用,所以只能算一处。 2-7 何谓机构的组成原理?何谓基本杆组?它具有什么特性?如何确定基本杆组的级别及机构的级别? 答:参考教材18~19页。 2-8 为何要对平面高副机构进行“高副低代"?“高副低代”应满足的条件是什么? 答:参考教材20~21页。 2-9 任选三个你身边已有的或能观察到的下列常用装置(或其他装置),试画出其机构运动简图,并计算其自由度。1)折叠桌或折叠椅; 2)酒瓶软木塞开盖器;3)衣柜上 2-11图示为一简易冲床的初拟设计方案。设计者的思路是:动力由齿轮j输入,使轴A连续回转;而固装在轴^上的凸轮2与杠杆3组成的凸轮机构使冲头4上下运动,以达到冲压的目的。试绘出其机构运动简图(各尺寸由图上量取),分析是否能实现设计意图,并提出修改方

《机械原理》教学大纲

《机械原理》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010050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工程数学、理论力学、工程制图、计算机应用基础等 总学时数: 63 学分: 3.5 讲课: 57 实验: 6 上机: 0 课外实践: 0 适合层次:本科适合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交通运输 一、课程的目的与任务 机械原理课程是高等工科学校机械类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主干技术基础课程。主要研究机械系统的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及方案设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任务是使学生能认识和了解机械,并掌握机构分析与设计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机械系统运动方案创新设计的能力。 二、理论教学要求 (一)绪论 1.明确本课程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2.了解机械原理课程的地位及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机械原理学科的发展趋势。(二)机构的结构分析 1.掌握有关机构组成中的构件、运动副、运动链及机构等概念,机构运动简图的 绘制,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和平面机构自由度的计算; 2.了解机械系统常用的驱动和运动传递变换装置,平面机构组成的基本原理和机构的分类。 (三)平面机构的运动分析 1.掌握速度瞬心法在平面机构运动分析中的应用和一种常用的Ⅱ级机构的运动分析方法。 2.了解机构运动分析的其它常用方法。 (四)平面机构的力分析 1.掌握运动副中摩擦力的计算,计及摩擦时平面机构的受力分析,机械效率计算及机械自锁条件的确定; 2.了解作用于机构中的力的分类和机构力分析的常用方法。 (五)机械的平衡 1.掌握刚性转子静、动平衡的原理和方法; 2.了解机构的平衡原理和方法。 (六)机械的运转及其速度波动的调节 1.掌握单自由度机械系统等效动力学模型的建立,周期性速度波动调节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飞轮转动惯量的简易计算; 2.了解非周期性速度波动调节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七)平面连杆机构及其设计 1.掌握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类型及演化,曲柄存在条件、传动角、压力角、死点、极位和行程速比系数等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知识,按已知连杆三位置、连架杆三对应位置及行程速比系数设计平面四杆机构的方法; 2.了解已知连杆曲线的平面四杆机构的设计方法。 (八)凸轮机构及其设计 1.掌握从动件的基本运动规律及特性、凸轮机构的压力角和基本尺寸确定,平面凸轮廊线的设计方法; 2.了解凸轮机构的自锁等基本概念,凸轮机构的类型及应用。 (九)齿轮机构及其设计 1.掌握平面齿轮机构的齿廓啮合基本定律,渐开线标准直齿圆柱齿轮外啮合传动的基本理论和设计计算,其它齿轮传动副及啮合传动和设计计算的特点; 2.理解齿轮机构的类型和应用;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与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在“三疑三探”课改应用中的思考 重阳镇芦沟小学田文阳 一、斯金纳的强化理论 1、强化的含义 强化理论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及行为主义科学家斯金纳的理论中最重要部分和基础。30年代,通过斯金纳箱的实验,斯金纳得出了一个结论:人或动物为了达到某个目的,会主动采取作用于环境(杠杆机构)的行为(如踩压),当行为的结果有利时(如得到食物或水),就会重复这个行为,不利时,就会收缩、减弱以至消退停止这个行为。他据此提出了著名的强化理论。斯金纳认为,任何能够提高一个特定反应出现概率的事物都是强化,强化在有机体条件反应的形成中起着关键作用,强化决定了动物的行为是否会发生变化,新的行为模式要练习多次才能形成,以及形成后能保持多久。强化是斯金纳学习理论的核心概念。 2、强化的分类 期金纳认为,有机体——人或动物作用于环境的行为,取得了好的、积极的结果,使目标实现,需要满足,就会自发重复,如果及时给予肯定、认可或奖励,这些行为就会保持、巩固,叫正强化。比如说某个学生表现特别好老师给予表扬和奖励从而会让学生表现更好。而通过终止不愉快条件来增加行为反应概率则是负强化。例如学生们这次作业做得都特别认真,老师为了想让这种行为继续保持而决定今天晚上不布置或者少布置作业减轻学生的负担。不管是正强化还是负强化,只要是强化就是来增加行为发生的概

率。正强化是用于加强所期望的个人行为,负强化是为了减少和消除不期望发生的行为。 3、惩罚 惩罚是指在消极性行为发生后,给予其不愉快的待遇,并使这种行为以后尽可能少地发生。 4、自然消退 自然消退,又称衰减,它是指对于某种组织不希望发生的行为,除了直接的惩罚措施外,还可以“冷处理”或“无为而治”,在一定时间内不予强化,此行为将自然下降并逐渐消退。二、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对教学的意义 强化理论对教学有着深远的意义。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对学生的各个方面进行强化,教师可以修正学生的行为方式,塑造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教师不断地强化,引导其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老师可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采取有效的奖惩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努力刻苦地学习,不断地提高学习成绩,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老师在进行学生管理中,运用不同的强化手段和方法,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达到学生管理的最高境界。 二、强化理论在三疑三探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1、正强化的应用 正强化一般是也应该是教学实践中最常用的一种手段。斯金纳认为儿童新行为产生的基本前提是强化,强化是塑造学生行为的一

机械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机械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机械原理课程代码:MEAU3005 英文名称:Theory of Machines and Mechanisms 课程性质:大类基础课程学分/学时:3学分/54学时 开课学期:第4学期 适用专业:机械工程、机械电子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工程图学、理论力学、C语言程序设计等 后续课程:无 开课单位:机电工程学院课程负责人:司广琚 大纲执笔人:司广琚大纲审核人:倪俊芳 一、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与性质及主要内容,指明学生需掌握知识与能力及其应达到的水平) 课程性质:机械原理课程是机械类各专业中研究机械共性问题的一门主干技术基础课。它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机构学和机械动力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初步具有拟定机械运动方案、分析和设计机构的能力。它在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全局中,具有增强学生对机械技术工作的适应能力和开发创造能力的作用。 教学目标:本课程以《理论力学》知识作为理论基础,将所学《理论力学》知识应用到机器和机构分析设计中,但因为机器和机构的复杂和多样性,因而它不是理论力学知识简单重复和堆砌,具有很强的工程实践性。基于此本课程在理论上具有基本概念多、逻辑性强、内容分散等特点,实践上又具有工程中解决问题方法的灵活和巧妙、设计的多方案性、求解问题方法的多样性等特点,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均较强的课程。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机构学和机器动力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各种常用基本机构分析和综合方法,并具有按照机械使用要求进行机械传动系统方案设计的初步能力和机械创新设计的素质。 本课程的具体教学目标如下: 1.掌握机械、机器、机构、构件、零件等基本概念; 2.掌握平面机构的表示方法和机构运动的基本条件; 3.掌握平面连杆机构、凸轮机构、齿轮机构、螺旋机构等机械中常用机构的组成、工作原理、工作特性、应用特点等基本知识。; 4.掌握齿轮系的类型、功用和传动比的计算方法。掌握圆柱齿轮传动、圆锥齿轮传动和蜗杆传动的知识; 5.了解间歇运动机构的类型、基本特性和应用特点; 6.了解机械动力学的基本理论。

第三节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第三节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了解斯金纳箱的特点和操作 掌握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强化理论及其程序教学理论 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斯金纳的实验和理论进行评论  斯金纳是当今心理学界最重要和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一生坚持行为主义立场,设计了独特的实验装置--斯金纳箱,提出了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原理和强化理论。  斯金纳的生平及著作 操作性条件反射实验 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斯金纳的强化原理 程序教学 对斯金纳的学习理论的评价 一、斯金纳的生平及著作

B·F·斯金纳(Burrhus Frederic Skinner,1904~1990) 1904年3月20日出生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萨斯奎汉纳镇上。像许多心理学先驱者一样,斯金纳在1922年进汉密尔顿学院读书时,并未打算成为一名心理学家,而是专修英文,打算成为一名作家。在毕业后的两年内,从事于写作,结果感到没有什么可写的,于是攻读生物学。在这个过程中,他读了华生和巴甫洛夫的著作,从而开始对人类和动物的行为感兴趣,就进了哈佛大学攻读心理学。1930年获心理学硕士学位,193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接着留校从事研究工作。1936年至1944年在明尼苏达大学任讲师和副教授,1945年任印第安纳大学心理系教授和系主任,1948年返回哈佛大学任心理学教授,直到1974年退休。在这期间,他于1958年获美国心理学会授予的杰出科学奖;1968年获美国政府颁发的最高科学奖——国家科学奖;1971年获美国心理学会基金会颁发的金质奖章。 斯金纳的实验和学说最早是在1938年出版的《有机体的行为:一种实验分析(The Behavior of Organisms:An Experimental Analysis)》一书中发表的,该书主要是通过对白鼠和鸽子的观察,经验性地描述学习的法则,从而为操作性条件作用原理奠定了基础。他的另一本代表著作《科学与人类行为(Science and Human Behavior)》(1953)着重探讨了人类行为的一些重要方面,如思维、自我和社会化等。1968年出版的《教学技术学(The Technology of Teaching)》则探讨了他的基本原理在人类学习中的运用。另外,他在1948年出版的小说《沃登第二(Walden Two)》和1971年出版的《超越自由与尊严(Beyond Freedom and Dignity)》在社会上反响很大。前者是根据人类行为的科学原理,试图形成一种以积极控制的方法加以管理的理想社会;后者则是对他自己观点的总结,并驳斥了他人的种种批评。除此之外,他的主要代表著作还有:《言语行为(Verbal Behavior)》(1957)、《强化的相倚关系:一种理论分析(Contingencies of Reinforcement:A Theoretical Analysis)》(1969)和《关于行为主义(About Behaviorism)》(1974)。 二、操作性条件反射实验 斯金纳从20世纪20年代末,在哈佛大学就读研究生时起,便开始了动物学习的实验研究。他采用的被试多为大白鼠、鸽子和猫等动物。他自制实验装置,早期的实验装置构造比较简单,适于用大白鼠做实验,在一个矩形通道中间穿一根横轴,使其呈天平状平衡安置在一块固定的木板上。当大白鼠从矩形通道的一端跑向另-端时,矩形通道就发生倾斜。

机械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机械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情况 二、教学任务与教学目标 机械原理课程教学任务旨在培养学生的机构运动设计、机械动力设计和机械系统方案设计能力。课程教学目标为:以机构的运动设计、机械的动力设计和机械系统方案设计的基本知识为载体,培养学生机械系统方案创新设计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及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创新设计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目的。 本课程与系列课程中其他课程的接口:先修课程为理论力学、机械制图,后续课程机

械设计和机械设计综合实践。 机械原理课程教学内容包括3部分知识结构:机构运动设计、机械动力设计和机械系统方案设计,主要包括机构组成原理,常用机构(连杆机构、凸轮机构、齿轮机构、轮系、间歇运动机构、开式链机构)的类型、特点、功能和运动设计方法,以及组合机构设计;机械动力学、机械平衡等;机械系统总体方案设计、机械执行系统的方案设计、机械传动系统方案设计和原动机选择等。 三、课程教学大纲 绪论(1学时) 0.1 机械原理课程的研究对象 0.2 机械原理课程的研究内容 0.3 机械原理课程的地位及学习本课程的目的 0.4 学习机械原理课程的方法 (一)机构的运动设计(总学时31) 第1章机构的组成和结构(3学时) 1.1 机构的组成 1.1.1 构件 1.1.2 运动副 1.1.3 运动链 1.1.4 机构 1.2 机构运动简图 1.2.1 运动简图 1.2.2 运动简图的绘制 1.3 运动链成为机构的条件 1.3.1 运动链的自由度计算 1.3.2 运动链成为机构的条件 1.3.3 计算自由度时应注意的问题 1.4 机构的组成原理和结构分析 1.4.1 平面机构的高副低代 1.4.2 机构的组成原理 1.4.3 机构的结构分析 第2章连杆机构(5学时)

考点分析 心理学必考人物:斯金纳

考点分析| 心理学必考人物:斯金纳 斯金纳(B.F.Skinner.1904-1990),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新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的奠基者。你好优秀老师介绍表示他创制了研究动物学习活动的仪器――斯金纳箱。1950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1958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1968年获美国总统颁发的最高科学荣誉――国家科学奖。 关于斯金纳,常考知识点有: 1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斯金纳用自己发明的斯金纳箱做了小白鼠按压杠杆获取食物的实验,并得出了自己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斯金纳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种: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因而条件作用分为经典性条件作用和操作性条件作用。并提出了正强化、负强化、呈现性惩罚和取消性惩罚的概念。这些概念在选择题中经常考查,要注意区分。见下面题目: (江苏,2010)儿童因有改正错误的行为表现,家长便撤销惩罚,取消了限制儿童看电视的禁令,这种能增加反应概率的刺激是( )。 A.正强化 B.正弱化 C.负强化 D.负弱化 (湖北,2007)家长要求孩子快点做作业,做完之后就可以看电视了,看电视对孩子来讲是( )。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惩罚 D.没有任何影响 (江西,2010)胡老师抱怨她班上的学生:“当他们违反纪律时,我对他们大喊大叫,但是他们却越来越不像话!”对学生不良行为的增加,可以用行为主义的( )观点来加以解释。 A.正强化 B.负强化

D.消迟 2程序教学 基于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和积极强化原理设计的教学模式“程序教学与机器教学”风靡全球,成为了20世纪第一次世界性的教学改革运动。 程序教学的基本做法是:将教材分成若干小步子,学生可以自定步调,循序渐进,依次进行学习,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的积极反应,给予及时强化和反馈,使学生的错误率降低。关于程序教学,考查如下: (江西。2013)教学应有教学策略的选择,一种能让学生以自己的速度和水平自学以特定顺序和小步子安排材料的个别化教学方法是( )。 A.掌握教学 B.发现教学 C.程序教学 D.个别化教学 (吉林,2013)程序教学的创始人是( )。 A.斯金纳 B.布鲁纳 C.奥苏贝尔 D.埃森克 3 行为塑造 所谓塑造,就是通过小步反馈帮助学生达到目标。斯金纳认为"教育就是塑造行为",如何通过强化去塑造行为,斯金纳采用连续接近(successive appoximation)的方法,对趋向于所要塑造的反应的方向不断地给予强化,直到引出所需要的新行为。 (山西,2010)通过不断强化逐渐趋近目标的反应来形成某种复杂的行为这是( )。 A.示范法 B.系统脱敏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