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双创示范基地建设方案

清华大学双创示范基地建设方案
清华大学双创示范基地建设方案

清华大学双创示范基地

工作方案

2016年6月

清华大学双创示范基地工作方案

根据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部署和《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发[2015]32号)等文件精神,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创业模式和机制,结合清华大学实际,整合全校创新创业资源,全方位推动“双创”示范基地建设,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基本条件

清华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有着优良传统。上世纪80年代起学校组织了“挑战杯”等科技赛事,上世纪90年代初学校成立清华科技园。1997年清华大学成立学生创业协会,1998年清华大学在全亚洲首次发起举办了创业计划大赛,随后该项比赛发展成为全国性赛事。同年清华大学在国内首次开设MBA创新创业管理方向的教育课程。1999年清华科技园成立了启迪孵化器。2003年起清华大学开始系统建设创业课程,2010年清华大学在全国率先开始举办公益创业实践赛,将创业与公益相结合,用商业化手段运营公益项目,该项赛事也已经推广至全国。2015年5月4日青年节之际,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回信清华大学学生创客,勉励他们丰富创客文化、播撒创客的种子。2015年6月11日,由清华大学发起的全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正式成立,标志着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迈上新的台阶。

1.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

清华大学一直引领国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长期以来,以不同形式、层面和角度形成了较为系统化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和生态系统。

目前学校已经构建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开设相关课程,实施创新创业教育。首先是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通识化,2015年面向全校开设了2学分的通识课程《创业导引》,邀请了20余位创业名家为学生授课。同时,作为清华教改重点举措之一,学校正在大力推进的

培养方案改革突出强调了授课内容注重创新、授课方法注重互动、培养方案管理注重灵活。学校重点建设了《跨学科系统集成设计挑战》等15门挑战性学习示范课,围绕当前全球性挑战问题进行课程设计并采用小班授课,师生密切互动引导学生“做中学”,突出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成为学校创新教学模式的先行和示范。另外在2015年开设了互联网金融与创业辅修专业,成为学校首个创新创业本科辅修专业,已招收71名学生。2015年5月,学校正式推出了学业评价体系改革,变百分制为相对等级制,共分12个等级,引导学生弱化对考试成绩过于功利化的追求,将课程选择的着眼点重新定位到真正有益于自身长远发展的能力和素质的提升上来。

2.重点打造三创教育平台,着力营造创新创业教育氛围

近5年来,学校重点打造了“兴趣团队”、创+、“iCenter创客空间”和“x-lab”等“创意、创新、创业”三创平台,推出“校长杯”创新挑战赛、清华创客马拉松、清华创客日等赛事和活动,承办中美青年创客大赛,着力营造创新创业教育氛围。

为了解决大学生创客们在创业过程中面临的资金、场地等资源瓶颈和国内缺乏鼓励创新、包容失败的创业文化等制约大学生创业发展的问题,清华大学整合社会资源,于2014年12月28日成立了清华创+这一实践育人创新创业教育平台,通过商业和公益相结合、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创+平台、创+网站、创+实训和创+空间,服务青年创业者和有志于创业的大学生群体。2015年10月,1.65万平方米的“清华iCenter”已投入使用,是全球最大的校园创客空间,每年可支持3000名学生活动;清华x-lab倡导学科交叉、探索未知、体验式学习和团队协作的教育理念,探索新型人才教育培养模式,逐步建立起集学生教育、团队培育、资源聚集和学科交叉的“三位一体”生态平台,为清华大学的学生、校友和老师持续提供创意创新创业方面的教育和培养服务。截止2015年12月底,清华x-lab共聘请了23位“驻校企业家”和31位“驻校天使投资人”,与100余家中外投资机构建立合作,引入10家专业机构驻校,涉及银行、会计师事务所和律师事务所等。

搭建丰富的活动平台,以“挑战杯”为龙头建设涵盖百余项学科竞赛的赛事体系,组织清华大学“校长杯”创新挑战赛、清华“创客日”、中美青年创客大赛北京分赛区选拔赛、全球创客马拉松北京站比赛、国际创客教育论坛等系列活动,2014年起连续举办的“校长杯”创新挑战赛,每届有百余支团队参赛,前两届“校长杯”十强团队共获专利117个、融资总额1.98亿元人民币。建立专业的协会平台,成立学生创客空间协会,累积会员逾1100人;成立职业发展协会,组建KAB创业俱乐部;设立兴趣团队培养计划,已有700余名本科生参与到未来汽车、未来航空等20余支兴趣团队。

3.开拓国际优质教育资源,提高研究生创新创业综合素质

清华-伯克利全球技术创业项目。2009年启动“清华-伯克利全球技术创业项目”。该项目以培养未来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企业家领袖,高层次、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为目标。一年内修满7学分并完成英文商业计划书者可获得双方共同签发的结业证书。建立了创业交流平台和创业导师网络。2009-2014年项目共六期,357名学生获得双方共同签发的结业证书。项目鼓励学生参加研究生技术创业计划大赛并努力使学生融入中关村的领先技术企业,通过与孵化器、总部基地、大学科技园等项目共建,提高学生发展产业技术、管理技术企业的能力。同时重点建设创业基地,为促进学生创业从理念转变为实践搭建良好的平台。

清华-帝国理工学术与职业发展博士生暑期项目。2010年,由清华大学、帝国理工学院和英国首相计划行动共同资助实施了“清华-帝国理工学术与职业发展博士生暑期项目”。项目整合双方学术与职业技能培训资源,提高博士生学术与职业发展相关技能,加强双方博士生和导师的联系,该项目提高了博士生就业和创业意识、增强了规划力和领导力,加强了双方导师和学生的联系。

4.发起成立“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

2015年6月11日,在教育部的指导和支持下,清华大学发起并成立了“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得到了国内众多高校和相关企

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积极响应。“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联合各成员单位共同研讨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方法和体制机制,扎实推进全国高校开展多样化、多层次的创新创业教育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协调发展、共同提高,共同引领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加快培养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不断提高高等教育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贡献度,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贡献。

5. 建立和完善技术转移体系,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工作

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清华大学组建了从项目管理、成果与知识产权管理到技术运营、中试与产业化平台在内的完整的技术转移体系;在科研项目的组织上,积极争取国家重大项目,围绕国家战略目标,在对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能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的重点领域,瞄准科学前沿和重大科技问题,开展重点基础研究、高技术科学研究。同时,在重大项目完成之后进一步将重大项目的研究成果推向国民经济主战场;不断探索拓展和深化校地合作的模式,建立地方研究院。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借助地方的资金、体制优势联合建立研究与产业基地,实现了清华大学与地方的协同创新,推动了地方的高新技术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在引领技术前沿、服务于社会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清华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研究机构和海外知名跨国企业通过共建联合研究机构、框架合作、委托研发、联合研发、设立合作研究基金、海外技术许可与转让等灵活多样的合作模式,积极开展前瞻性、高水平的科研合作与交流。

6. 5个重点工程的前期工作基础

“清华大学双创在线教育与实践开放平台”项目已取得如下成果:慕课平台“学堂在线”开通两年多来,汇聚了近400门国内外名校课程,选课总人次突破500万;2015年3月24日新开通“中国创业学

院”频道,推出系列创业在线课程,选课人数突破5万,其中校外选课人数占91%。另外在创新创业孵化器建设方面,2015年7月9日,清华大学幸福科技发展中心(以下简称H+Lab)在清华科技园成立。幸福科技发展中心将在增强创新心理健康素质、激发创造力等方面为创业者提供创业幸福感。

“清华大学服务于双创教育的跨学科创客实践平台”项目已取得如下成果:自2013年iCenter依托清华大学基础工业训练中心成立以来,举办了一系列在国内乃至国际具有影响力的活动,如全球创客马拉松、中美青年创客大赛、国际创客教育论坛、清华创客日等,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创客代表性人物参与。目前该项目服务参与双创项目和双创活动的学生每年超过10000人次,同时发展多个学生创客社团并拓展技术支撑到学生的双创项目中。已经初步建成设计与实现工作坊、快速原型制作工作坊、跨学科项目工作坊、学生创新社团工作室、学生项目团队工程孵化器等,同时开展相关课程建设,覆盖全校理工文法艺等各个专业学生的工程实践和创新教育活动,还开展了多项面向其他高校学生、职业院校师资和中小学生的创新课程及活动。

“清华大学服务于双创教育的国际化创新创业平台”项目已取得如下成果:2015年6月,全球创新学院(Global Innovation eXchange Institute,简称GIX)正式成立。GIX是两所世界顶尖研究型大学——中国清华大学与美国华盛顿大学,合作在大西雅图地区创办的开创性创新教育机构,还将扩展引进更多全球领先的创新资源。

“清华大学服务于‘智能芯片+智能硬件’双创开放平台”项目已取得如下成果:在智能芯片和智能硬件相关的加工、集成领域,清华大学微电子所拥有国内高校领先水平的完整4英寸、1微米集成电路工艺生产线,及成套的三维硅微加工工艺设备,多种先进的用于新型微纳电子器件研究的专用工艺设备,以及相关的测试系统、SUN工作站服务器、微纳电子器件与系统设计、模拟软件等先进的设计、模拟环境,可很好地满足各种新型微纳电子器件及系统研制的需求。实验室在新型微电子器件、传感器、及智能芯片和智能硬件的设计、制造、与测试领域均长期居国内前列,在国内外具有较大的学术影响。

“清华大学服务于双创教育的创新医药平台”项目已取得如下成

果:清华大学在药学相关领域已经汇聚了一大批国际顶尖人才,形成了一批药学研究成果,引起了国际广泛关注,拜耳、强生、罗氏、施贵宝等国际著名医药公司纷纷前来我校合作,为未来的成果转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16年1月22日,在瑞士达沃斯,清华大学与梅琳达-盖茨基金会签署协议,携手共建“全球健康药物研发中心”。这标志着清华大学药学的国际竞争力得到了高度认可。

?二、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发[2015]32号)文件精神,牢固树立并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以“双创”示范基地建设为抓手,以“双创在线教育与实践开放平台”、“服务于双创教育的跨学科创客实践平台”、“服务于双创教育的国际化创新创业平台”、“服务于‘智能芯 +智能硬件’双创开放平台”,以及“服务于双创教育的创新医药平台” 5个重点工程为依托,全面落实推动双创的各项政策措施,包括: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通过本示范基地的建设完善双创政策环境,推动双创政策落地,扶持双创支撑平台,构建双创发展生态,调动双创主体积极性,发挥双创和“互联网+”集众智汇众力的乘数效应,发展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

(二)战略定位和实施路线

清华大学作为国内顶尖高等学府,在双创示范基地建设中,将基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四位一体的大学使命,与“学生双创“和”“教师双创”一体两翼实施路径的高层次创新创业理念,充分发挥学校人才及科学研究优势,努力探索形成全球视野、中国特色、引领示范的高校创新创业模式和制度体系,在高校示范基地中发挥领头羊作用,探索建设国际领跑“双创”研究型大学。

将着眼于以下四个层次,完成建设目标:

?形成国际一流的开放双创基地

充分发挥清华大学在人才水平、科研实力、软硬件基础条件、教育理念等方面的综合优势,锐意进取、大胆创新,形成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创新创业基地,面向全社会开放。

?开创系统可行引领的双创教育模式

从理论和实践多个维度,突破目前高校在双创教育内容、体系与制度建设、双创生态环境等方面存在的瓶颈,开创系统性、体系化、兼备可行性与前瞻性、可复制可拓展的一整套双创教育模式先河,并向全社会辐射。

?培养具有“双创”思维、素质和能力的人才

创造立足于当前,面向于未来的长期可持续社会效益,本项目形成的相关成果不仅能直接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提供导引和支撑,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双创思维、素质和能力,为其步入社会之后践行长远的创新创业奠定坚实基础。

?深度激发教育创新和体制创新

深度激发高等学校教育创新和体制创新,使创新创业成为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促进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以期更好地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

清华大学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将从“学生双创”和“教师双创”两条路线,即“一体两翼”,来实施,简图如下:

清华?大学“?一体两翼”的“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实施路线

1.“学生双创”的主体是学生,其灵感来自于学生的智慧,源头在“教

学”,双创的特点通常是以互联网+、智能硬件为主的轻科技产品或者商业模式的创新,学校通过双创教育平台、孵化器等机构进行支持和转化,学校不占股不盈利。“学生双创”的目标在于未来10年到20年之后的双创人才,近期的初创公司只是副产品,不以其为目标。

2.“教师双创”的主体是教师,其成果往往是经过多年积淀的国家级

科研项目,是关系国家重大问题的重科技,学校通过技术转移院、校企联合研究中心等机构进行支持和转化,由于成果属于职务发明,学校要占30%的股份或者利益分成。“教师双创”的目标在于尽快将学校的高科技成果通过高科技公司的形式转化为科技生产力,在3到5年内驱动国家经济的发展。

(三)基本原则

坚持教育为本、服务社会的基本理念,跟从国家战略发展方针方向,跟从政府引导;

坚持建设内容可操作、能落地,所有建设内容均能具体化为相应的支撑环境、课程、体系、活动、项目等;

坚持创新创业教育、导引与双创实践并重,确保学生既能掌握先进的理念与知识,也具备切实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坚持推进成果转化,充分调动教育和社会资源,以实现更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目标;

坚持锐意进取、大胆创新,充分注重建设内容的前瞻性、引领性,充分提升建设内容的系统性、可扩展性,为全国高校双创教育提供先进的引导模式。

(四)建设目标

在本双创示范基地的建设过程中,清华大学将深化教育、科技体制改革,丰富和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训体系,打造支撑创新创业的生态系统,促进创业企业的孵化,完善知识产权和技术创新激励制度,充分挖掘人力和技术资源,把人才优势和科技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探索形成中国特色高校双创制度体系和经验。

1.在人才培养方面, 通过清华大学服务于双创教育的跨学科创客实践

平台的建设,将清华iCenter“跨学科创客实践平台”打造成为清华创客交叉融合空间。

2. 在国际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清华大学服务于双创教育的国际

化创新创业平台将以跨文化、跨地域合作的方式,进行跨学科、跨界的开创性教育实践。

3. 在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方面,清华大学双创在线教育与实践开放平

台将通过在线的方式为全国各个高校学生提供优质的创新创业在线课程,提高双创质量,促进教育公平。

4. 在加速科研成果转化方面,通过清华大学服务于“智能芯片+智能

硬件”双创开放平台降低 “智能芯片+智能硬件”领域的创新创业

门槛,形成高效“智能芯片+智能硬件”的双创支撑服务模式。

5. 在加速科研成果转化方面,通过服务于双创教育的创新医药平台项

目建立一个高效运营、功能完善、拥有杰出医药研究和产业孵化能力的全球一流医药服务平台。

以建设国际领跑“双创”研究型大学为目标,结合“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四位一体的大学使命,以5个重点工程为抓手,完成4大重点建设任务,清华大学“双创”示范基地建设体系图如下:

(五)发展指标

通过三年努力,到2018年将实现以下可评估的指标:

1.服务双创教学与活动15000~20000人次,双创教学成果在10~20

所国内高校、中小学推广应用;

2.建成跨学科技术创新辅修专业,招生规模超过100人,建设2~5

个创客平台子系统,支持15~20项学生科技竞赛以及创新创业大赛,支持15~20项初创团队孵化服务;

3.通过在线教育平台培训10万大学生,为200支创业团队提供支持,

和300所高校展开合作;

4.录制50门创新创业慕课,引进15门优质国际双创课程,服务100

万在线学习用户;

5. 实训 200 个以上注册国际研究生和 200 个国际创业者;在智能设

备、智能建筑数据分析、智慧健康数据分析等技术方向上孵化 30 个原始创新项目。

6. 双智平台给100家以上双创企业提供双智服务;

7. 医药平台对外开展技术推广和人员培训18次;开展不低于7个先导化

合物优化与临床前测试活动;对部分成熟项目进行孵化,争取成立1-2个高质量医药初创企业;实现技术转让不少于1400万元;通过平台产生的新药专利不少于7个;支持20个以上的医药项目。

三、主要任务

1.完善创业人才培养和流动机制。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建立创

业理论研究平台,完善相关课程设置,实现创新创业教育和培训制度化、体系化。落实高校、科研院所等专业技术人员离岗创业政策,建立健全科研人员双向流动机制。加大吸引海外高水平创新创业人才力度。

2.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全面落实改进科研项目资金管理,下放科技

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权等改革措施,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加大股权激励力度,鼓励科研人员创新创业。开放各类创新创业资源和基础设施,构建开放式创新创业体系。

3.构建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落实大学

生创业指导服务机构、人员、场地、经费等。建立健全弹性学制管理办法,允许学生保留学籍休学创业。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训体系。加强创业导师队伍建设,完善兼职创业导师制度。

4.建立健全双创支撑服务体系。引导和推动创业投资、创业孵化与

高校、科研院所等技术成果转移相结合。完善知识产权运营、技术

交流、通用技术合作研发等平台。

四、政策举措

1.完善创业人才培养和流动机制。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建立创

业理论研究平台,完善相关课程设置,实现创新创业教育和培训制度化、体系化。落实高校、科研院所等专业技术人员离岗创业政策,建立健全科研人员双向流动机制。加大吸引海外高水平创新创业人才力度。

具体包括:

1)依托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成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中心,

构建双创教育理论研究平台。发布《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中心十三五研究大纲》,联合联盟内各成员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专家,

采取协同创新的机制,推动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学术和理论研究,

指导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和实践。拟开展的研究包括:创新创

业人才的素质构成与评价标准研究;创新创业学科的发展趋势

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总体设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内

容、结构与教学大纲;创新创业教学方法的创新模式与具体设

计;校内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设与共享机制研究;全国万名优

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建设与选拔标准研究;国内创新创业方

面教育政策保障体系研究等。

2)开展创新创业训练体系理论及示范应用研究。整合校内经管学

院、教育研究院、工业工程系、清华iCenter、x-lab等双创

教育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优质教师资源,开展“三

位一体、三创融合、本研协同”的大学生多维创新创业训练体系及

示范研究。基于将价值、能力和知识融为一体(“三位一体”)、

融合创意、创新、创业培养(“三创融合”)、统一规划本至研培

养过程(“本研协同”)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围绕提高大学生创

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核心,重点开展四个方面的研究:研究并提出

创新创业人才在价值、能力、知识三个方面的基本要求;研究并构

建覆盖全校、本研协同,融合创意、创新、创业多维训练体系;在

创新创业训练过程和方法研究基础上,提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成效

的评价标准;在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重庆大学等12所高校进行应用并验证,依托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形成顶层设计与实施体系,服务于国家创新创业人才队伍总体目标。

3)开展双创教育举措的跟踪研究和管理机制研究。针对学校已经

实施的挑战性学习示范课、技术创新创业辅修专业等特色双创教育举措,跟踪课程环节和教育实施过程,研究这些双创举措的要素、课程和专业设计实施方法、教学资源管理机制、人员的激励机制,对学生双创素质影响等内容,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并在校内进一步推广。

4)将创新创业教育进一步全面融入人才培养体系。在目前15门

挑战性学习示范课先行先试、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将挑战性学习课程作为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重要举措,也作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在每个专业挑选一门核心课建成挑战性学习课程,在全校范围内尽快建成“百门挑战课”,争取每个学生毕业前至少修习1门挑战课。对2016年新开设的“学科交叉融合”的技术创新创业辅修专业加大资金、人员和场地支持力度,加强教育过程研究和管理,开展“技术、设计、商业”各模块课程、场地、教材及团队建设,探索学科交叉融合培养双创人才之路,建立相关规章、制度和管理机制,为该教育模式的示范推广作准备。

5)加强创新创业师资培训体系建设。为提高各院校组织开展创意

创新创业相关课程与创客教育活动的水平,清华大学基础工业训练中心将面向全国高校双创基地的教师举办“双创教育基地师资研修班”,通过专家授课、互动交流、现场观摩等环节,提升创意创新创业与创客教学活动的开展能力,积极推进双创教育基地建设和发展。基础工业训练中心在对本中心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开展全员培训的基础上,计划每年对其它高校举办师资研修班5期,每期40人,三年共培训600人。并对培训后的教师进行考核认证,合格者将获得双创教育基地师资证书。

6)开展双创教育信息化建设。iCenter拟设置专人负责信息化建

设计划的具体实施,对中心网络系统进行升级改造。对各种创

新创业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并上传到网站上,向全国同行展示创新创业教学理念和改革举措,进一步发挥好示范辐射作用。

iCenter将创新创业课程相应课件、教案、师资队伍、教师示范讲课以及电子技术资源库等的主要信息纳入学校实验选课网络平台,方便学生选课和查询,有利于学生进行网上学习。

7)探索创新创业教学管理的新模式,研究创新创业教学规律和教

学方法。基于创新创业教学的特点,iCenter将建立包括创新创业教学安全保障体系、教学过程质量管理体系和具有创新创业教学特色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根据不同层次人员所承担的具体教学、科研服务的性质和特点,不断完善和新建相关管理制度和考核办法。

8)探索融合创新的国际化双创教育模式。GIX全球创新学院将重

点针对战略性创新领域开展教育和研究,涉及领域包括互联设备、智慧城市、移动医疗、清洁能源等。全球创新学院提倡融合创新,两校将分别选拔优秀师资任教,并依托“多方师资联合聘用制度”吸引全球优秀教师。值得一提的是,学院不设任何院系架构,全部采用项目学习的教学理念授课,学生在完成相应学分后,同时获得清华大学、华盛顿大学两校相应的学位。

9)建立多源资源深度融合的双创教育机制。GIX项目建设将结合

清华大学的优质教研资源,尤其是全球创新学院的国际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发挥发展其国际化、项目化、融合化的突出特色,建立多源资源深度融合机制,形成从跨学科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到项目孵化的全环节实训新模式,打造培育战略性原始创新和国际化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的示范基地。

10)通过在线课程形式实现课程和教学的突破创新。在线教育项目

瞄准当前全国院校创新创业师资缺乏、课程体系不健全的痛点,充分发挥国内外大学知名专家教授、业界创新创业导师的优势,通过在线课程形式实现课程和教学的突破创新。

11)开展基于在线教育的平台和课程资源建设。为了推动在线教育

工作,2014年1月,清华大学专门发布了《清华大学关于加强在线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其中提到了积极推进在线教育工

作是学校面向未来的战略部署。2015年3月, “学堂在线”

上开设“中国创业学院”频道,并推出系列创业在线课程,将

高校优质创业课程资源向社会开放。未来该项目计划录制50

门创新创业慕课,并引进15门国际优质创新创业课程,不仅

可以用于在校学生的教育创新,更可以惠及全社会网络学习者。

12)建设创新创业教学体验示范基地,提供从课程制作到创业实训

的一系列创新创业教学服务。创新创业教学示范基地将推广基

于优质在线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示范引导教师们积极改进

教育教学法,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方法,向学生推荐

优质在线课程,鼓励学生线上学习知识点,线下侧重学生能力

培养、价值塑造。

13)基于医药开发平台进行的医药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既针对校

内本科生、博士生及博士后,也包含清华大学近10个与药学

相关学科的所有科研人员。平台高度开放,将不定期邀请盖茨

基金新药研发主管及其世界级的顾问委员举办面对全社会的

医药行业创新创业讲座。

2.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全面落实改进科研项目资金管理,下放科技

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权等改革措施,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加大股权激励力度,鼓励科研人员创新创业。开放各类创新创业资源和基础设施,构建开放式创新创业体系。

具体包括:

1)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的管理机制。启动清华大学科研体制改革,

发布《清华大学科技体制机制深化改革意见》,专门成立学校

成果与知识产权管理办公室和技术转移研究院,建立学校科技

成果产权保护、技术转移、收益分配等的政策与管理流程,制

定系列的管理制度和运作办法,形成科技成果遴选与评估、知

识产权保护、成果市场推广、企业商务合作和执行情况跟踪等

的学校知识产权日常管理和运营工作模式,科学、合规地将现

有的科技成果通过技术许可、技术转让、技术作价投资等方式

转移到企业实施运用。

2)建立科技成果转化的服务体系。建立国内有影响力的科技成果

转化专业平台,与工业界深入合作,引进国内外优秀的应用研究人员和产业导师,广泛开展科技成果的创新创业培训。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和领域交叉应用研究的孵化空间,为研究机构、创新中心和投资基金等提供功能齐全、方便快捷的联合办公和互动交流空间,搭建研究者、企业家和投资人之间的合作交流桥梁。建设由技术经理、法律专家、财物专家等组成的专业技术转移服务团队,为各领域的交叉应用研究人员提供技术孵化、法律咨询、财务辅导等方面的成果转化服务。

3)布局战略新兴产业的交叉应用研究。围绕学校的学科布局,完

善现有交叉应用研究机构的管理和运营模式,通过管理制度创新、空间资源投入、成果转化服务等方式,推动相关领域交叉应用研究的深入开展和科技成果的高效转化。面向国家“十三五”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契合学校“十三五”事业发展的需要,通过成立领域应用研究院和产业联合研究中心等形式,整合产业和科研资源,持续布局能源科技、信息科技、生物科技、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战略新兴产业的的交叉应用研究。深入开展同地方政府的合作研究,充分利地方政府的资源扶持,实现有地方特色的应用研究和产业化落地。

4)推动领域国际合作创新的深入开展。充分借鉴XIN中心的成功

经验,持续推动学校与美国、欧盟和日韩等科技发达地区相关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国际技术合作,在国际前沿的技术领域成立顶级的国际创新合作中心,实现全球创新和中国发展的紧密结合。结合国家科技改革的大政方针,充分利用北京市和中关村的创新创业扶持政策,探索非营利性科研机构等国际技术转移的创新模式,吸引国际知名的科技投资基金投资清华科技成果,奠定学校在国内国际的领导地位。

5)促进国际技术转移和国际科研合作。结合学校国际化的发展战

略,以国际技术转移合作为契机,推动清华同国际技术转移相关的组织开展深度的交流和合作,促进相关的科研合作和人才交流,为学校同国外科研机构的合作和国际化人才的引进搭建

桥梁。参与国际技术转移有关机构和联盟的工作,引入国际成熟的技术转移资源、体系与成功案例,介绍清华的技术转移资源,全面提升学校技术转移的国际化能力。

6)GIX项目建设将遵循《指导意见》所提出的“强化开放共享”

的原则,充分运用国际化的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构建开放创新创业平台,促进更多国际创业者加入、集聚,和成果产出。

7)针对智能芯片和智能硬件领域创新创业在高成本加工测试设

备应用、以及多学科知识基础的高发展门槛,清华大学“双智”

双创平台对清华大学及社会各界在本领域的创新创业活动提供技术全流程的无缝支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a)芯片与智能硬件系统的设计软件、大型制造与测试设备的租用、技术支持等。对于芯片与智能硬件系统的设计软件、

制造与测试设备的租用及技术支持,清华大学“双智”双

创平台将面向社会提供全方位的开放服务,以降低“双智”

企业双创的门槛;

(b)提供芯片设计、电路设计、微纳加工、封装与集成、系统集成等领域的实训和培训。“双创”企业迫切需要的是相关

科研与创新方向的复合型工程型人才,清华大学“双智”

双创平台将面向企业急需,开展定制化的针对芯片设计、

电路设计、微纳加工、封装与集成、系统集成等领域的工

程型人才的实训和培训;另外,清华大学“双智”双创平

台也将通过多样化的本科生暑期社会实践、SRT(Student

Research Training)创新项目、“挑战杯”等项目,聘请

依托单位清华大学微电子所的科研及学术带头人作为学生

创新创业的导师,向在校大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相关的

原创思想、技术和服务平台的支持。

(c)提供通用技术的合作开发与技术咨询。清华大学“双智”

双创平台将依托平台的科研与开发条件以及依托单位清华

大学微电子所在“智能芯片+智能硬件”领域的科研实力,

通过技术咨询及合作开发等多种模式,面向“双创”企业

提供“双创”的解决方案。

8)通过医药开发平台,建立原创药物的临床前研究支撑设施,为

创新药物研发提供技术服务;落实双创平台的教育培训功能,为高端药物研发提供人才支持;聚焦创新药物临床前研究中的高风险但高回报项目,通过合作开发及专利转让落地一批创新药物和生物技术,孵化一批高质量新药企业,力争在全国形成辐射示范效果。

9)清华大学药学院积极鼓励科学家自由探索未知前沿,促进药物

研发技术的原始创新,也鼓励科学家参与到社会服务、技术培训及产业转化中来。同时,通过院系、校际、国家间开放的高质量合作,逐渐培养新的经济发展集群。真正实现技术共享、资源共享、成果共享。

10)积极开放各类创新创业资源和基础设施。清华大学在2013年

发布的官方MOOC平台“学堂在线”已经上线了将近400门课,这些课程都是供社会大众免费学习观看的,其中也包含不少国内外创新创业慕课;在无教学任务的工作日里,清华大学基础工业训练中心面向大中院校、职业院校、双创团队、科研院所开放相关基础设施,包括:面向工业4.0的智能制造平台、服务于技术创新创业辅修专业的共享平台、服务于双创教育的创新生态环境三个部分;对于双创示范基地实训人员与培训人员,全球创新学院未来将会开放相应的平台与设施,包括全球创新智能空间、全球创新实训中心、设计仿真与数据分析软件库、机电设计与实验中心、国际创新创业加速器、网络与计算基础设施;“智能芯片+智能硬件”创新创业开发平台面向社会开放,所瞄准的技术服务对象是新型智能硬件以及作为新型智能硬件产品核心的智能芯片领域的创新创业企业以及科研单位的创新创业团队,为智能芯片+智能硬件的开发提供设计、加工与集成、测试与分析等全方位技术服务;“创新医药平台”作为双创教育基地,肩负着技术推广及人才培训的责任,平台搭建完成后,将定期对校内师生进行专业教育及科研培训;同时,

平台每年度召开4次培训交流会,为相关企业研发人员进行技

术指导与培训。

11)加强与地方企业合作,促进成果转化。针对智能芯片和智能硬

件领域创新创业在高成本加工测试设备应用、以及多学科知识

基础的高发展门槛,清华大学“双智”双创平台对清华大学及

社会各界在本领域的创新创业活动提供技术全流程的无缝支

持。如地平线机器人公司,由前百度深度学习研究院创始人余

凯创办,致力于人工智能硬件领域的创新。公司从智能硬件开

发起步,根据产品开发需求进入到核心智能芯片开发环节,在

芯片开发所需的加工及测试设备和技术积累方面正在寻求双

创平台的支持。在2016年1月22日,清华大学与梅琳达-盖

茨基金会签署协议,携手共建“全球健康药物研发中心”,该

中心将落户北京,旨在建立一个高效运营、功能完善、拥有杰

出医药研究和转化能力的全球公共卫生和医药创新机构。校企

结合、产学研结合,是当前科研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将基础

研究向应用研究转化的桥梁,未来清华大学将与更多的企业合

作,发挥双方各自优势,共同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3.构建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落实大学

生创业指导服务机构、人员、场地、经费等。建立健全弹性学制管理办法,允许学生保留学籍休学创业。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训体系。加强创业导师队伍建设,完善兼职创业导师制度。

具体包括:

1)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支持体系的顶层设计。继续支持清华

iCenter、x-lab、创+、i-Space及“未来兴趣团队”等创意、

创新、创业教育平台的建设,同时加强各平台间的合作和交流,

突出各平台的特色,完善双创支持体系的顶层设计,加强创新

文化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2)和世界“双创”名校、名企合作,探索国际化双创教育和支持

体系的新模式。开展清华大学创业实训“TIE”计划,支持创

业骨干前往国际顶级创业企业、高校创业空间、创投机构或孵

双创示范基地汇报材料文书

宜昌高新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创建汇报材料 一、区情简介 宜昌高新区拥有长江经济带国家级转型升级示范区、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等一批国家级“金字招牌”,是宜昌转型跨越的引领区、创新创业的集聚区、开放发展的先行区、营商环境的示范区、产业新城的样板区。 宜昌高新区拥有东山科技创业园、猇亭工业园、湖北深圳工业园、白洋工业园、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宜昌生物产业园、点军电子信息产业园、现代服务产业园等七大核心园 区及部分拓展区,总面积2016年,全区实现科工贸总收入1645亿元,同比增长10.2%;工业总产值1732亿元,同比增长14.1%。 2017年4月1日,以宜昌高新区东山园区和生物产业园区为主体的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宜昌片区正式揭牌,标志着宜昌高新区发展步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二、双创工作基本情况 (一)主要成绩 宜昌高新区创新孵化生态环境已基本形成,孵化器建设

规模、孵化能力、孵化绩效等各项指标位居全省前列。 第一,双创载体建设成果显著,孵化培育能力显著增强。近年来,宜昌高新区引进中国科技开发院等国内知名孵化运营机构,现有市级以上孵化器14个,其中,国家级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共6家。 第二,双创主体不断涌现,科技型企业茁壮成长。与“十一五”末相比,在孵企业总数从300多家增加到2300多家,增长了7倍多。 第三,双创氛围日益浓厚,新动能快速成长。“十二五”以来,全区双创平台共转化科技成果36项,其中省级以上15项;完成新产品、新技术开发200多项,其中10多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和国内领先水平。 (二)主要做法 1.建立三项机制,推动双创平台健康发展 一是建立目标考核机制。宜昌高新区在全省率先推进孵化器年度目标考核,促进了各孵化器、众创空间运营主体交流合作、提质增效。 二是建立分类指导机制。通过“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自愿、联盟约定”的方式,促进创业孵化载体提升功能、分层分类发展。例如,引导宜昌和艺科技企业孵化器创建国家

某学校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实施方案

双创示基地建设实施方案 xx交通大学是一所有强烈创新创业基因的学校,建校120年形成和延续了“起点高、基础厚、要求严、重实践、求创新”的办学传统。

近些年,学校注重将高水平的科研反哺高水平的人才培养,着力把一切办学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自1999年开始,学校就持续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并积极探索构建研究型大学创业教育模式。2002年,xx 交通大学等高校被列为教育部首批创业教育试点院校。2009年,xx 交通大学成为xx首批创业教育试点高校。近五年,学校连续三届蝉联“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决赛冠军,并夺得首届“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冠军杯”。大批校友活跃在创新创业和创投领域,为催生更多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做出贡献。 学校充分意识到承担“双创示基地”建设的光荣使命,为进一步深化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加快培养更多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推动激发全社会创业创新活力,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和国家《“双创”示基地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基础条件 学校确立符合科学规律、阶段特征的创新创业工作规划,推进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激发全校师生创新创业活力,为加快培养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做出积极贡献。目前,xx交通大学围绕“双创示基地”建设的基础条件主要包

括: (一)创新创业课程建设不断加强并逐渐体系化 在各本科专业培养计划中设置“科技创新”等课程,面向全校本科生开展本科生研究计划(PRP)。目前已开设包括“创新思维与现代设计”等在的18门(共计38学分)创新与创业通识核心课,包括“创业机会识别”等在的34门(共计71学分)创新与创业公选课,以及2学分的“创新方法(TRIZ)”慕课。本科生“形势与政策”必修课中,每学期含2个课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专题,覆盖全校大一大二本科生。此外,面向全校学生推出“创新与创业大讲堂”,倡导并弘扬企业家精神,启迪创业意识;持续举办“创业沙龙”,邀请风险投资家、校园创业先锋等与有创业意向同学“面对面”交流;开设“宣怀班”和“创业训练营”,对具有强烈创业意愿的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系统化创业训练。同时,明确本科生和研究生可有1至2年时间休学创业,期间可享受学校的创业教育资源和支撑服务,保证“离开课堂不离校园创业圈”。 (二)创新创业实践载体不断丰富并日益品牌化 学校持续开展大学生创业大赛、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实习实训等活动,营造并逐步增强全校创新创业氛围,通过“体验式”、“模拟式”

双创示范基地众创空间工作实施方案

众创空间工作实施 管理方案

2015年12月15日发布2016年1月15日实施 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营造充满生机活力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根据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具体内容如下: (一)总体要求。将创新与创业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孵化与投资相结合,强化开放共享,创新服务模式,加快推进众创空间建设,构建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新型创业服务平台,为创业者提供良好的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全力打造温州创新创业名城。 (二)主要目标。到2020年,全市创建市级众创空间100家以上,基本构建开放、高效、富有活力的创业创新生态系统,形成创新资源丰富、创新要素汇集、孵化主体多元、创业创新服务专业、创业创新活动丰富、各类创业创新主体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三)大力发展市场化、专业化、集成化、网络化的众创空间。鼓励行业领军企业、创业投资机构、投资人、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众创空间建设。鼓励和支持创客空间、极客空间、创业咖啡、创业社区等众多不同形式、不同模式的创业服务平台建设及协同发展,为创业者和创业企业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综合创业服务。 (四)盘活存量资源建立形式多样、主题鲜明的众创空间。鼓励各

县(市、区)、产业集聚区、大企业利用已有的商业商务楼宇、工业厂房、仓储用房等存量房产,在不改变建筑结构、不影响建筑安全的前提下,改建为众创空间,土地用途和使用权人不变更。 (五)推进小微企业创业园建设众创空间。以市级小微企业创业园为重点,建设一批集孵化、服务、科研为一体的众创空间,促进众创空间内企业(项目)围绕“五一○产业”创新链、产业链开展合作、联动发展。 (六)加快建设一批众创社区。市本级重点在市区(市级功能区)规划建设一批规模在8万平方米以上的众创社区,有条件的创建省、市级特色小镇。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创新创业服务,发挥其引领和示范作用;鼓励各县(市)结合本区域产业定位和规划布局,规划建设一批规模在4万平方米以上众创社区,整体推进我市众创空间建设。 (七)鼓励科研人员创业。高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离岗创业的,经原单位同意,可在3年内保留人事关系,与原单位其他在岗人员同等享有参加职称评聘、岗位等级晋升和社会保险等方面的权利。原单位应根据专业技术人员创业的实际情况,与其签订或变更聘用合同,明确权利义务。支持职务成果转化工作,应用职务发明成果转化所得收益,除合同另有约定外,高校和科研院所可按60%至95%的比例划归参与研发的科技人员及团队拥有。 (八)支持青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认真实施“人才十条新政”,落实人才住房、创业贷款担保贴息、初创期社会保险费补贴、创业培训见习补贴等鼓励创业政策措施的落实。建立健全弹性学制管理办法,支持大学

(完整版)上海交大双创建设具体方案

上海交通大学是一所有强烈创新创业基因的学校,建校120年形成和延续了“起点高、基础厚、要求严、重实践、求创新”的办学传统。近些年,学校注重将高水平的科研反哺高水平的人才培养,着力把一切办学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自1999年开始,学校就持续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并积极探索构建研究型大学创业教育模式。2002年,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被列为教育部首批创业教育试点院校。2009年,上海交通大学成为上海首批创业教育试点高校。近五年,学校连续三届蝉联“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决赛冠军,并夺得首届“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冠军杯”。大批校友活跃在创新创业和创投领域,为催生更多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做出贡献。 学校充分意识到承担“双创示范基地”建设的光荣使命,为进一步深化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加快培养更多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推动激发全社会创业创新活力,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和国家《“双创”示范基地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基础条件 学校确立符合科学规律、阶段特征的创新创业工作规划,推进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激发全校师生创新创业活力,为加快培养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做出积极贡献。目前,上海交通大学围绕“双创示范基地”建设的基础条件主要包括: (一)创新创业课程建设不断加强并逐渐体系化 在各本科专业培养计划中设置“科技创新”等课程,面向全校本科生开展本科生研究计划(PRP)。目前已开设包括“创新思维与现代设计”等在内的18门(共计38学分)创新与创业通识核心课,包括“创业机会识别”等在内的34门(共计71学分)创新与创业公选课,以及2学分的“创新方法(TRIZ)”慕课。本科生“形势与政策”必修课中,每学期含2个课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专题,覆盖全校大一大二本科生。此外,面向全校学生推出“创新与创业大讲堂”,倡导并弘扬企业家精神,启迪创业意识;持续举办“创业沙龙”,邀请风险投资家、校园创业先锋等与有创业意向同学“面对面”交流;开设“宣怀班”和“创业训练营”,对具有强烈创业意愿的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系统化创业训练。同时,明确本科生和研究生可有1至2年时间休学创业,期间可享受学校的创业教育资源和支撑服务,保证“离开课堂不离校园创业圈”。 (二)创新创业实践载体不断丰富并日益品牌化 学校持续开展大学生创业大赛、创业训练计划工程、实习实训等活动,营造并逐步增强全校创新创业氛围,通过“体验式”、“模拟式”教育推动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学校每年举办创业计划大赛,凝聚和培育创业工程和团队。创业计划大赛按照创业企业的实际筹建流程组织竞赛,按照实战要求选拔团队、聘请实业界人士担任评委,按照市场竞争机制营造比赛环境,保证竞赛全程化、全真性和实效性。重视“大学生创业训练计划工程”实施,自2013年以来共遴选国家级和上海市大学生创业训练计划工程近200个,累计资助金额200万元;培育校级创业训练计划工程200多个,累计资助金额100万元。组织“创业企业暑期实习生

清华大学双创示范基地建设方案

清华大学双创示范基地 工作方案 2016年6月

清华大学双创示范基地工作方案 根据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部署和《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发[2015]32号)等文件精神,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创业模式和机制,结合清华大学实际,整合全校创新创业资源,全方位推动“双创”示范基地建设,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基本条件 清华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有着优良传统。上世纪80年代起学校组织了“挑战杯”等科技赛事,上世纪90年代初学校成立清华科技园。1997年清华大学成立学生创业协会,1998年清华大学在全亚洲首次发起举办了创业计划大赛,随后该项比赛发展成为全国性赛事。同年清华大学在国内首次开设MBA创新创业管理方向的教育课程。1999年清华科技园成立了启迪孵化器。2003年起清华大学开始系统建设创业课程,2010年清华大学在全国率先开始举办公益创业实践赛,将创业与公益相结合,用商业化手段运营公益项目,该项赛事也已经推广至全国。2015年5月4日青年节之际,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回信清华大学学生创客,勉励他们丰富创客文化、播撒创客的种子。2015年6月11日,由清华大学发起的全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正式成立,标志着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迈上新的台阶。 1.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 清华大学一直引领国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长期以来,以不同形式、层面和角度形成了较为系统化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和生态系统。 目前学校已经构建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开设相关课程,实施创新创业教育。首先是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通识化,2015年面向全校开设了2学分的通识课程《创业导引》,邀请了20余位创业名家为学生授课。同时,作为清华教改重点举措之一,学校正在大力推进的

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实施方案

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实施方案(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自由编辑)

xx交通大学是一所有强烈创新创业基因的学校,建校120年形成和延续了“起点高、基础厚、要求严、重实践、求创新”的办学传统。近些年,学校注重将高水平的科研反哺高水平的人才培养,着力把一切办学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自1999年开始,学校就持续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并积极探索构建研究型大学创业教育模式。2002年,xx 交通大学等高校被列为教育部首批创业教育试点院校。2009年,xx 交通大学成为xx首批创业教育试点高校。近五年,学校连续三届蝉联“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决赛冠军,并夺得首届“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冠军杯”。大批校友活跃在创新创业和创投领域,为催生更多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做出贡献。 学校充分意识到承担“双创示范基地”建设的光荣使命,为进一步深化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加快培养更多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推动激发全社会创业创新活力,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和国家《“双创”示范基地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基础条件 学校确立符合科学规律、阶段特征的创新创业工作规划,推进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激发全校师生创新创业活力,为加快培养规模

宏大、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做出积极贡献。目前,xx交通大学围绕“双创示范基地”建设的基础条件主要包括: (一)创新创业课程建设不断加强并逐渐体系化 在各本科专业培养计划中设置“科技创新”等课程,面向全校本科生开展本科生研究计划(PRP)。目前已开设包括“创新思维与现代设计”等在内的18门(共计38学分)创新与创业通识核心课,包括“创业机会识别”等在内的34门(共计71学分)创新与创业公选课,以及2学分的“创新方法(TRIZ)”慕课。本科生“形势与政策”必修课中,每学期含2个课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专题,覆盖全校大一大二本科生。此外,面向全校学生推出“创新与创业大讲堂”,倡导并弘扬企业家精神,启迪创业意识;持续举办“创业沙龙”,邀请风险投资家、校园创业先锋等与有创业意向同学“面对面”交流;开设“宣怀班”和“创业训练营”,对具有强烈创业意愿的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系统化创业训练。同时,明确本科生和研究生可有1至2年时间休学创业,期间可享受学校的创业教育资源和支撑服务,保证“离开课堂不离校园创业圈”。 (二)创新创业实践载体不断丰富并日益品牌化

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修改编辑!)

目录 第一章总论 (4) 第一节项目名称及承办单位 (4) 第二节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单位 (5) 第三节报告编制依据及范围 (5) 第四节研究结论 (6) 第五节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8) 第二章项目提出的背景及必要性 (9) 第一节项目提出背景 (9) 第二节项目建设必要性 (17) 第三章产业发展支撑条件分析 (24) 第一节某某市经济发展情况 (24) 第二节产业条件分析 (27) 第三节电商发展环境分析 (45) 第四章建设规模和建设内容 (49) 第五章建设地点和建设条件 (51) 第一节项目选址 (51) 第二节建设条件 (52) 第六章项目技术方案 (55) 第一节电商方案 (55) 第二节产业共享设备 (60) 第七章项目工程方案 (64) 第一节总图运输 (64) 第二节建筑结构 (66) 第三节公用工程方案 (71)

第八章环境和生态影响分析 (77) 第一节设计依据及标准 (77) 第二节项目周围环境质量现状 (78) 第三节生态环境影响治理措施 (78) 第四节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81) 第九章节能方案分析 (82) 第一节用能标准和节能规范 (82) 第二节能耗状况和能耗指标分析 (83) 第三节节能措施和节能效果分析 (84) 第十章职业安全卫生与消防 (89) 第一节职业安全卫生 (89) 第二节消防 (91) 第十一章组织机构与劳动定员 (93) 第一节组织机构 (93) 第二节劳动定员与培训 (94) 第十二章项目实施进度安排 (95) 第十三章工程招投标 (96) 第十四章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100) 第一节投资估算 (100) 第二节资金筹措 (101) 第十五章经济效益分析 (103) 第十六章社会效益分析 (107)

##健康服务业示范基地建设方案(2.0)

##健康服务业示范基地建设方案(2.0)

一、项目目的 111健康产业示范基地项目是由222、333集团牵头发起,按照“构建大健康生态体系,培育111健康产业龙头”的总体思路,拟在中国111实施的大健康产业示范项目: 1. 促进升级111经济结构。在111市实施和发展医疗、养老、养生、旅游、健康管理、健康保险及健康产品物流等项目,并以资源的优化和整合为主要途径,打造形成集健康教育、健康筛查、健康干预、健康促进、健康养老养生等为一体的111健康产业生态体系,满足民众的健康需求,培植形成111健康产业龙头,带动111以加工工业为主的传统经济向第三产业转换。 2.促进打造111城市新名片。111作为连接穗、深、港、澳的中心城市,围绕这些世界级城市,开展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化医疗、养老、旅游等功能性、协同性服务,是111发挥自身优势,发展经济与社会的必然选择。引进先进的医院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采用数字化、信息化先进技术,在111建立以医疗、养老、养生、旅游为一体的健康产业示范基地,进一步落实《中德卫生保健框架协议》,为穗、深、港、澳的市民世界级服务,不仅能够培植111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能够成为111一张新的城市名片,并为中德合作积累经验、提供示范。 3.促进建设111健康双创基地。111健康产业示范基地项目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动力,由333及其合作伙伴在111政府指导下,制定“双创”发展规划,着力将111打造成为国内国际健康创业目的地、健康医疗养老养生旅游目的地和健康生活目的地。同时,整合并形成以健康消费为载体的健康金融的服务平台,争创广东省健康产业发展示范基地。 二、项目背景

2.上海交通大学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建设方案

上海交通大学关于承担“双创示范基地”建设的工作方案 上海交通大学是一所有强烈创新创业基因的学校,建校120年形成和延续了“起点高、基础厚、要求严、重实践、求创新”的办学传统。近些年,学校注重将高水平的科研反哺高水平的人才培养,着力把一切办学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自1999年开始,学校就持续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并积极探索构建研究型大学创业教育模式。2002年,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被列为教育部首批创业教育试点院校。2009年,上海交通大学成为上海首批创业教育试点高校。近五年,学校连续三届蝉联“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决赛冠军,并夺得首届“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冠军杯”。大批校友活跃在创新创业和创投领域,为催生更多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做出贡献。 学校充分意识到承担“双创示范基地”建设的光荣使命,为进一步深化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加快培养更多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推动激发全社会创业创新活力,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和国家《“双创”示范基地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基础条件 学校确立符合科学规律、阶段特征的创新创业工作规划,推进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激发全校师生创新创业活力,为加快培养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做出积极贡献。目前,上海交通大学围绕“双创示范基地”建设的基础条件主要包括: (一)创新创业课程建设不断加强并逐渐体系化 在各本科专业培养计划中设置“科技创新”等课程,面向全校本科生开展本科生研究计划(PRP)。目前已开设包括“创新思维与现代设计”等在内的18门(共计38学分)创新与创业通识核心课,包括“创业机会识别”等在内的34门(共计71学分)创新与创业公选课,以及2学分的“创新方法(TRIZ)”慕课。本科生“形势与政策”必修课中,每学期含2个课时

[设施葡萄园提升示范基地建设实施方案]双创示范基地实施方案

[设施葡萄园提升示范基地建设实施方案]双创示范基地实 施方案 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项目实施方案项目名称:路桥区设施葡萄园提升示范基地建设项目主管单位:**市路桥区农业林业局项目承担单位:**市路桥超藤葡萄专业合作社项目责任人:梁祚青项目申报单位:**市路桥区农业林业局 **市路桥区财政局项目申报时间:xx年8月 1、产业发展现状 (一)、发展现状: 路桥区的葡萄栽培历史悠久,在70年代初,就有居民在房前屋后有栽培葡萄。80年代初,以“**园艺场”为代表,开始了葡萄的小规模栽培。到了90年代,大棚栽培优势十分明显,在经济效益的刺激下,以大棚为主的基地型葡萄栽培高速发展。路桥葡萄产业逐步形成区域性产业带。近几年,随着葡萄面积进一步的扩展,科技兴果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在新良种、新技术得到广泛推广应用。⑴品种结构:从以前的巨峰葡萄和藤稔葡萄为主比较单一发展到现在的以京亚、红富士、翠金香、金手指、维多利亚、夏黑等的多品种种植,使我区葡萄品种结构得到了进一步调整与优化;市场抗风险能力进一步提高。⑵各项先进技术:实施平衡施肥与配方施肥技术、性诱剂等生物防治技术、农药减量使用技术、破眠促早熟技术、标准化生产、根域限制栽培技术等,果品品质得到了很大提高。 我区现有葡萄种植面积11367亩,其中大棚面积10412亩,去年总产量17375吨,总产值7645万元。建有生产专业合作社13家,主

栽品种为藤稔,占75%,其它品种有夏黑、巨峰、维多利亚、红富士。主产区集中在东部沿海,以蓬街镇、金**为主,其中蓬街镇占全区葡萄栽培总面积的53%。全区形成了以沿海为主,以蓬街镇启明村为核心的种植布局。 至xx年底,路桥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已有注册商标30个,获绿色食品认证11家,获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8 家,路桥葡萄的知名度不断上升,市场占有率显著提高,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目前,全区的葡萄销售形势良好,以自产自销和水果运销户收购等方式销往全国各地,销售网络遍布上海、**、**、**、**、福建等地。其中“浙藤”牌葡萄在上海的市场季节性占有率达到10%左右,在**市场达到15%以上. (二)、发展优势与潜力: 首先,项目区位于路****的平原,属温**原的中心部位,水陆交通便捷,区内河道纵横、水网密布,排灌条件优越,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日照充足,土壤肥沃,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给发展葡萄等水果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环境条件。同时,区委、区政府十分重视设施葡萄的发展,从资金、技术、人才、土地、税收等多方面给予全面支持,这也为葡萄等水果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政策环境。其次,项目区农业基础设施配套较完善,区内外道路通畅,各区块沟渠路等农田基础设施配套合理,排灌渠系畅通,用电便捷安全,沿海标准海塘工程建成投入运行,抵御了历年的台风大潮。不断完善的农业基础设施,是保障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条件。第三,项目区农业产业基础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