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标准体系基本结构分析及其意义

课程标准体系基本结构分析及其意义
课程标准体系基本结构分析及其意义

课程标准体系基本结构分析及其意义

随着“新课标”的推出,“课程标准”已取代原来的“教学大纲”而正在成为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然而,课程标准要实现这样的功能和发挥作用,其自身需要具备相应的结构和品性,而对课程标准的结构进行分析和研究,对认识和建构相应的课程标准结构,其意义无疑是相当直接的。

一、课程标准体系的规定性

相关研究业已表明,在过去的一百多年中,课程标准的形态和结构一直处在演进之中。从现象上看,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课程标准文本。其中,有些课程标准文本的内容和结构相对完整和具有较强的内在关联性或一致性。这显然与人们致力于课程标准系统化的努力有关,其结果就是课程标准逐渐表现出体系的形态特征。

“课程标准体系”一词是我们对由多种课程标准或课程标准成分

( components)组成的具有一定内在关联性的整体的一种统称。课程标准体系是特定领域的标准体系,它既具有一般标准体系的基本规定性,又具有特定标准体系的规定性。因此,对课程标准体系的界定需从两个层面来考察。

(一)“标准族”与标准体系

国际标准组织( ISO )把多个同类标准或一套相同品种的标准称为“标准族”( fam ily of standards)或“族标准”。“族标准”或“标准族”的概念主要是从标准之间的“属种关系”上去界定的。

所谓“属种关系”,就概念而言,是指“在层次结构中,下层概念继承了上层概念的所有特性,并包含有将其区别于上层和同层概念的特性的表述,如春、夏、秋、冬与季节的关系。”以课程标准为例,数学课程标准和英语课程标准都是学科课程标准(上层概念),同时,它们之间至少在学科领域上是相互区别的,它们也不能代表整个学科课程标准。在属种关系上把这样一些标准归到一起时,称之为一种“标准族”或“族标准”,即一个标准家族或同家族的标准。

标准族中的标准之间可能还存在其他的关系,如“从属关系”或“关联关系”。然而,当多个标准或一套标准之间存在相当明确的“从属关系”和“关联关系”时,为了区别于一般的标准族或标准群,可称之为“标准体系”(system of standards)。

也就是说,“标准体系”的界定,主要基于标准或标准成分之间的“从属关系”和“关联关系”。“从属关系”,就概念意义而言,指“在层次结构中,下层概念形成了上层概念的组成部分,如春、夏、秋、冬可被定义为年的一部分”。“关联关系”不像属种关系那样提供简明的上下层关系表述,但它反映概念之间或事物之间相互联系或相互影响的性质,如材料与产品、场所与活动,原因与结

果等。当各有关标准或标准成分都从属于一个上层结构、相互之间又存在较强的关联时,便可将这些标准或标准成分之整体视为一个标准体系。

对“标准族”与“标准体系”所作的区分,清楚地表明,标准可能以“族”的形态存在和实现其功能,也可能以“体系”的形态出现和发挥其作用。当人们制定了多种同类标准时,可以说人们已经开发出一定的“标准族”或“族标准”,但不能据此便推定这些标准或标准成分将“自然地”构成“标准体系”。标准体系是由从属于一个范畴而又相互关联的各种类型与层次的标准或标准成分组成的结构化整体。或者说,只有当各种相互关联的标准或标准成分组成一个具有更高层次特征的整体时,才会形成一种标准体系。显然,从结构化和系统化的程度来看,“标准体系”是高于“标准族”或“族标准”的标准组织形态。上面的分析实质上也已指出,主要建立在从属关系与关联关系上的整体性和关联性是体系的两个基本规定性。而由于从属关系和关联关系在不同的条件下会表现出不同的强弱程度或状态,尤其是关联关系,其维度和表现方式相当多样而复杂。这样,建立在不同程度或状态的从属关系和关联关系之上的标准体系,其在整体性和内在关联性方面的表现是不一样的。就关联性而言,当标准或标准成分之间的关联程度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标准体系内部便具有协调性或一致性,而非一般的关联性。因此,标准体系的整体性和关联性,可以视为衡量或评价标准体系的两个基本尺度,两个具有不同程度等级的尺度。

(二)课程标准体系的特定性

依据于标准体系的两个基本规定性,即整体性和关联性,我们不难从概念上把课程标准体系同一般的课程标准形态区分开来,也能据此而对现实的课程标准形态作出相关的判断或评价,即这些课程标准是否具备了课程标准体系的形态特征,是否达到了课程标准体系的水平,抑或只是一般的一套课程标准而已。

这样的判断或评价活动通常是以课程标准的正式形式———课程标准文本为依托的。我们无疑可以在头脑中设想完美的课程标准体系,然而,只有实际形成和颁布的课程标准文本,才能在课程建设与课程管理上具有确定的意义。换句话说,如果课程标准形成了一定的体系或具有了体系的特征,则必然或应该在课程标准文本这一正式形式中体现出来。因此,关于课程标准形态的判断和评价不能停留在概念层面,而应进一步依托于对课程标准文本的研究,依托于对特定课程标准文本的比照和分析,从而做出具体的判断和评价。源于长期演进与发展的累积效应,更出于在今天的课程发展与改革中发挥更大作用的客观需要,基础教育课程标准文本正在形成一定的体系。ISO制定标准文本的历史最多也不过50来年,而课程标准文本在世界主要国家的普遍订立和发挥作用已有百年的历史。在这百年期间,现代教育体系在东西方社会均得以确立,并不断实现改革和发展,基础教育课程体系随着基础教育结构体系的确立而得以形成和不断完善。因此,基础教育课程标准文本在这一过程中的研制、修订和完善,乃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形成与完善这一历史过程的一种反映,并作为一种工具而在其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系统化过程和体系形态特征的形成,以基础教育结构体系和课程

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为基础及来源,又反作用于其“母本”(matrix)。这就是基础教育课程标准体系的特定性之所在。

从这一角度去审视和评价课程标准体系,不仅能使我们有效地将之与其他领域的标准体系区分开来,也能使我们对其历史和现状做出解释,对其达到的水平、存在的矛盾和可能的变化做出判断或预测。

二、课程标准体系的基本结构

一般说来,在基础教育领域,我们倾向于在科目和整个基础教育的课程两个层面来考察和衡量文本形态的课程标准体系。其中,科目课程标准体系是基本层面的,它具有特定的结构和功能,能相对独立地对相应学科课程领域的课程设置与管理做出规范和说明;同时,也可在一定关系上同其他的学科课程标准文本合而构成基础教育的课程标准体系。这种关系就像单一学科课程与整个基础教育的学科课程的关系一样,即某一学科课程本身就是一种体系;同时,又同其他相关的学科课程一起构成基础教育的整个学科课程体系。作为一种体系,课程标准文本总是包含着一些主要的内容,并表现为一定的结构。所谓“结构”,意指事物的内含成分或要素构成一个整体时的相互关系或组织方式。也就是说,当各种课程标准或课程标准成分按一定的关系相互联结时便形成一种课程标准体系的内部结构。在课程标准文本中,这种结构比较明显而形式化地表现为课程标准文本的框架和格式等。鉴于学科课程标准文本本身已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一定的体系,具有相对独立而完整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在实际当中被人们当作课程标准研制与实施的“基本单位”等缘由,我们选取学科课程标准体系作为课程标准体系的代表(典型)来分析其基本结构。

根据对各种学科课程标准文本的初步分析和归纳,并从对学科课程标准体系整体构成的影响来衡量,或从形成较完整的功能着眼,我们认为学科课程标准体系的基本结构主要体现在其“类型结构”、“层次结构”及两种结构的相互关系上。

(一)学科课程标准体系的类型结构

一个学科课程标准体系应包含哪些标准或哪类标准要素?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和处理将导致人们所设想和制定的学科课程标准文本及其体系的类型结构。而在这个问题上,课程界或教育界至少曾出现过如下几种有一定代表性的看法或处理方法。

1.课程标准即课程的“内容标准”(content standards) 。这是一种较为传统的看法。它在相当长的课程标准演进过程中曾一度占据主导地位,在今天仍有一定的影响。以往乃至现在的许多课程标准文本所陈述的课程标准实际上都是“内容标准”,即对学生在一定时间里应掌握的特定学科领域的知识、技能等内容所作的规定和描述。

这种看法或处理方法实质上反映了一种较为狭义的课程概念,即认为课程就是人们要教学的学科或科目的内容。由此,它所设想的课程标准文本是一种由内容标准构成的文本。这样的文本在标准类型方面的单一性是一目了然的。

2.课程标准包括内容标准和“表现标准”(performance standards) 。也就是说,除了人们一般注意的内容标准之外,还应包括“表现标准”。这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出现和流行的看法。在这种分类方法看来,课程标准不仅要陈述学生在一定时间里应学习的内容,还要描述他们在学习这些内容时应有何种表现,达到何种结果或质量;两者的关注点有所侧重,同时又相互关联;表现标准实质上是人们基于内容标准及为了特定目的而对课程提出的具有明确指向性的规定或要求,它对表现和结果的规定及要求必然影响内容标准的执行和落实。

实际上,表现标准在很大程度上正是为了保证内容标准得到执行和落实而建构的。它相当直接地反映了20世纪80年中后期以来,人们对于基础教育质量问题的关注和对卓越的期待,同时,也体现了人们趋向于从多方面来理解课程内涵及各种课程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3.课程标准包含内容标准、表现标准和“学习机会标准”(opportunity to learn standards)。这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占主导地位的一种看法或分类方法,并在美国联邦政府1994年提出的《2000目标:美国教育法案》中得到了正式的表述。它与上面两种看法或处理方法的不同之处,是把“学习机会标准”视为一类特定的标准,将之纳入课程标准的范畴,同内容标准和表现标准一起构成课程标准的整体类型结构。

所谓“学习机会标准”,即对课程与教学中影响学生的学习机会的有关条件或安排所作的规定或陈述,或者说,“是旨在保障每一个学生‘学习权’而制定的教学规范、关系规范、(课程资源)分配规范。”

也就是说,在第三种看法或处理方法看来,课程标准不仅要对学生应学习什么和能做什么,以及有何种表现和成绩,加以规定和要求,也要对达到这些方面的规定和要求所需要的条件或学习机会作出相应的规定和说明。这样,一个完整的课程标准体系或课程标准文本也就应该包含三类标准,有一个由三类标准所构成的类型结构。

在课程标准中加设学习机会标准,并重视其对另外两类标准的实现,对整个课程标准体系结构的完整性和功能实现的意义,这样一种看法或处理方法的依据,主要来源于有关学习机会与学生成绩之间关系的研究、广义化的课程概念以及在追求卓越的同时对机会平等的关注。

4.课程标准包括督导标准、课程设计标准、绩效责任标准及教学系统条件或用品标准。这种看法或处理方法的特点,在于从课程标准应用的角度,从课程标准与课程实践活动四个领域的关系上,把课程标准设定为四类特定的标准。督导标准是对课程与教学指导工作所作的规定或陈述;课程设计标准是对课程与教学内容与过程的描述或说明;绩效责任标准是对课程教学应达到的效率或结果的要求或规定;教学条件或用品标准主要对与课程教学有关的环境条件或设施用品的设置做出规定或陈述。

主要以美国伊利诺伊州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中期运用标准推行改革的经验为范例,这种标准分类方法显然带有相当程度的经验成分,它似乎并

不反映严格意义上的理论范畴或清晰的社会目标,而是以课程实践指导为取向,因此,倒也明确和实用。它的代表性在于它让人们看到了不仅可以从课程标准的性质去分类,还可以从课程标准应用的活动领域去分类。

由上述四种看法或分类方法可见,从不同的课程概念、价值诉求或实际的需要出发,人们会对课程标准做出不同的类型区分或设定。因此,实际上人们对课程标准的类型区分不止于上面所列。同时,在这些不同的看法或分类方法中,我们也可看到一些共同或相通之处。例如,在第一种至第三种分类方法中,我们看到了后者对前者的包容和扩展。第四种分类方法虽与前三种方法有所不同,但它所设定的四类标准也是可以大致置换成第三种方法所设定的三类标准或归入这三类标准的,如教学条件或用品标准可归入学习机会标准,绩效责任标准则相当于表现标准,至于课程设计标准基本上是一种内容标准。

对四种看法或方法所作的比较分析也凸显了这样一个事实,即第三种看法或方法是较为全面而合理的。这种划分或设定既涵盖了课程的各种要素,又明确地展示了三类标准之间的相互关联。为此,它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认同,成为时下的主流看法或方法。根据这看法或方法,一个具有较强整体性和关联性的学科课程标准体系(文本)的类型结构,可用图1简约地加以表示。

不言而喻,这是一个典型化或理想化的类型结构模型。实际上,几乎所有的分析模型都带有某种典型化或理想化的特性。正因为这样,它与实际存在的各科课程标准体系的类型结构不会完全相同。它集中了各种课程标准体系的类型结构要素,因此,可以在较大程度上对各种课程标准文本或体系的类型结构加以解释,并能为衡量和评价各种课程标准体系或文本实际达到的类型结构化程度,提供参照或分析框架。

(二)学科课程标准体系的层次结构

在这里,“层次结构”是指不同层级的课程标准形式构成整体时的相互关系或组织方式。人们对一种课程标准文本或标准体系进行分析不难发现,其中包含的标准或标准要素,不仅有类型上的差异,而且有层次上的不同,并按一定的关系或方式构成一个整体。只要进行比较分析便可看到,我们甚至可以从不同时期的各种课程标准文本或同一时期的各种课程标准文本中找到一些共同的或一般的元素。

归纳来看,人们对课程标准文本或体系中不同层次的标准或标准形式的处理主要有三种情况或方式。相应地,会形成三种层次结构。

1.在总体陈述或规定之下,按年级对目标、要求或注意事项等做出陈述和说明。早期的课程标准文本多采用这种方式。这种方式在19世纪中后期至20

世纪前半期的课程标准文本中非常普遍,现在仍然是一种主要的方式之一。由此方式构成的是一种由总体标准陈述和不同年级标准陈述组合而成的垂直结构。

2.在总体陈述或规定之下,按设想的学科课程级别水平来对课程目标、内容、教学等课程要素做出界定或描述。这里的“级别”是基于学科目标与内容等要素在程度或水平上的差异而划定的,虽然大致上随年级或学段的上升而升高,

但并不完全等同于年级或学段。学段与年级是一种学制意义上的层级,而这里的级别表现为学科课程本身的程度或水平及其要求。这是该种方式在层级划分的依据方面与第一种方式的区别。因此,它可能比较有利于适应有关学科的结构特点和学生在有关学科领域学习的特点,使所构成的层次结构具有较明确的内在层级区分,又具有较强的内在联结。

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持制定并于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 》为例。该标准文本在层次结构上所采用的就是一种按程度或水平分级对课程目标、内容标准等加以规定或陈述的方式。比如,它将英语课程目标按“能力水平”设为九个级别,接着对每一级别的目标加以总的描述,涉及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五个方面,再就这些方面的内容标准分级细加描述。其在目标方面所构成的层次结构如图2所示。

3.在总体目标要求陈述或规定之下,按学段或基准点(如小学、初中和高中)、年级乃至单元这样几个层次来设置和陈述标准,构成一个由三至四个层次的标准组成的学科课程标准层次结构。在这种基础教育课程标准的层次结构中,最高层级的标准一般是毕业要求层级的标准(commencement - level standards),接下来是基准层级的标准( benchmark - level standards)或学段标准,再下为年级标准(grade standards),有时还可能设有单元标准( unit standards),甚至据单元标准进一步对活动做出设计或说明。

综合上述几种情况及比较分析有关学科课程标准文本可以看到,一个完整的学科课程标准文本总是包含一定的垂直架构或组织方式,把相关层级或层次的标准联结成一个整体,形成一定的层次结构。

(三)学科课程标准体系的类型结构与层次结构的关系

由上面的分析,我们已经看到,学科课程标准体系的类型结构反映的是不同类型标准之间的横向或水平连接( horizontal articulation),而层次结构展现的主要是不同层次的同类标准的垂直连接(vertical articulation)。从理论上讲,或者说,从典型化和理想化的角度讲,课程标准的类型结构与层次结构是连接乃至融合在一起,从而构成一个整体结构的。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如不同标准的性质与品质、课程标准样式或陈述方式的选择,以及考虑到实施条件的制约等等,不同标准之间的实际连接的性质和程度是不一样的,如有些是直接的、对应的,而有些则可能是非对应的、间接的、弥散的。基于已经界定的标准类型和标准层次,可以对三类标准在不同层次上的连接的特征和可能性做出某些分析或描述。

1.一般来讲,内容标准、表现标准和学习机会标准(实现性标准)三大类标准之间的连接关系,至少应在毕业层级或出口层级及学段层级上有所确定才能构成一个具备基本整体结构的课程标准体系。在某些情况下,甚至还可能要在年级层面上加以具体化。

然而,许多在国家或州(省)级层面上编制的学科课程标准文本未必追求在年级等较具体的层面上设定或构建三类标准之间的对应性连接。这可能是为了使课程标准在较具体的层级上具有一定灵活性,以便让学校或教师在具体执行时有一定的调节空间,能够发挥某种程度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再者,有些课程标准的性质及特点决定了它们似乎并不适于也无必要过于具体地加以描述。三类标准在较高层面上的关联关系和连接是较为明显的或对应的,而在较低和较具体的层面上,则未必如此。

2.在各个层次的水平连接上,内容标准与表现标准之间都较之与学习机会标准之间有可能形成较为直接或对应的关系。这突出表现为,在同一层次的内容标准与表现标准的连接中,其内容都是有所对应的,而与学习机会标准之间则不然。这可能是因为表现标准界定的是学生在学习有关课程内容上应有的表现,而学习机会标准所界定的虽是相关的却是不同的事项。比较而言,学习机会标准(实现性标准)主要指向的是时间、场所、资源等事项,虽然是为了落实内容标准,但没有像表现标准那样直接对应于内容标准。

三类标准之间的关系,说到底是受其各自的性质、来源及内部组成等因素的影响的。首先从来源上讲,尽管三类标准都以“知识”、“儿童”和“社会”为来源和依据,但它们与三大来源的关系是有所不同的。内容标准固然要根据社会的要求与儿童学习的规律来设计和组织,然而,它更基本的还要依据于知识的性质与知识体系的内在结构;学习机会标准当然要考虑儿童学习知识的需要与特点,同时,它更依据于对社会期望与条件及其相互关系的判断与评估。由于学科知识一般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因而具有相对超越于实际情境的内在结构或内在组织方式,可以在多个层面上展开和联结。而学习机会或实现性条件则是较多地受社会现实和实际情形影响的,越是相应于具体的情形或语境,越可能变得多样而不确定,对其所做的陈述若过于具体就越可能不确定,因而有关学习机会或实现条件的陈述倾向于抽离实际的情境而在较一般的层面确立其意义或规定性,以此作为适应多样的实际情形的基本策略。换言之,来源上的差异和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使不同的课程标准在层次结构上采用了不同的组织方式或陈述策略。

再从三类标准的内容构成上看,学习机会标准比内容标准和表现标准多样而复杂,其内容可能涉及教育政策、经费、社区环境、师资、教材资料的便利性、时间、场所、设备、师生关系、种族关系、语言环境等等,是多方面的多种要求或陈述的组合,这使得这类标准倾向于在整体上与内容标准和表现标准发生连接,而非一一对应地在具体的层面上与另外两类标准的具体内容连接起来。比如,对于小学一年级的数学内容标准,课程标准文本不必陈述教师要掌握一年级数学的内容和教学方法,而只是要求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方面具有专业素养便可。这也可使实际执行和组织教师专业发展活动更具弹性。

3.三类标准中不同内涵的标准之间的水平连接可能是有所不同的。以中国目前的基础教育学科课程标准文本为例,其内容标准包含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态度与价值几方面的目标或陈述,这些具体方面的内容标准与表现标准和学

习机会标准之间的关系是不能简单地用三类标准之间的一般关系来代替的,因为这可能遮蔽具体的标准之间存在的相当多样的关系或连接状态。比如,内容标准中的知识与技能陈述与表现标准之间的连接可能比较直接,在表现标准中可以依据内容标准做出相应的陈述或提出明确要求,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陈述并不见得都能在表现标准那里给予清晰而明确的界定。又如,学习机会标准中有关教材的编选与供给方面的要求或陈述可以同内容标准连接起来,然而,有关教学场所或环境的陈述则未必与内容标准中的知识技能陈述对应起来。显然,从三类课程标准内部去分析其中各种特定方面的标准及其相互关系,愈能全面而深入地揭示课程标准体系的层次结构与类型结构之间关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三、课程标准体系基本结构分析的意义

(一)对课程标准体系基本结构的分析表明,课程标准体系是课程标准更完善和有力的组织形态,它以内部结构的整体性和关联性为基础。换言之,如果没有形成较完整而关联性较强的内部结构,课程标准便不能以体系的形态存在和发挥作用。这不仅有助于从新的高度来认识和定位课程标准,也为课程标淮的研制、修订和完善等方面的努力设定了应追求的更高目标。

(二)有关课程标准体系基本结构的分析表明,课程标准体系的类型结构和层次结构是课程标准体系的两种基本结构,并按一定的关系或方式构成了某种整体结构。这为我们评价课程标准体系的整体结构及其品质提供了维度和框架,而评价对课程标准体系建构及完善的指导意义和促进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三)由学科课程标准体系结构分析可见,对于课程标准体系的整体结构而言,包含各种特定类型和层次的标准或标准成分是基本而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它们有无建立应有的“连接”,以及这种连接达到了何种程度。尽管我们不能用一种线性思维来看待各种类型和层次的课程标准成分之间的关系,也不能期待或追求在它们之间建立完全对应和确定的连接,但我们应尽可能地在各种类型和各种层次的标准或标准成分之间建立起有效的连接。因为这关乎一个课程标准体系或文本的品质与功能,只有当一种课程标准体系或文本具有明显的内在整体性和关联性时,才能具有较好的品质和较完整的功能。

说到底,对课程标准体系基本结构的关注,旨在加深对课程标准体系的认识,并从结构上帮助设计或建构出具有较强整体性和内在关联性的课程标准体系,保证课程标准适于执行和实施,能较好地运用于推动和引导基于标准的行动或改革。

体育与健康意义和作用

试论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意义和作用——谈对新课程标准的几点认识 摘要:《体育与健康》课程根据21世纪人才素质的需要;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构建。它指出了体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和特殊功能,提出了学校体育的改革方向。突出显示了体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拓展了教师创新思想和创造性实践的思路;导向学生全面兼具特长发展。以求实的态度,创新与改革的精神,努力实现课程目标,实现体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学科功能。 关键词:课程目标设置体育健康 前言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于秋季开学实施试行,从而引起对学校体育新一轮的思考和改革。它将为学校体育带来些什么?在素质教育中将产生什么样的作用?是我们所关注的问题。准确把握《课程标准》的要求,预见《课程标准》的目标达成,前瞻其对中学体育教育产生的影响;从而勾画出实施《课程标准》的工作思路,是本文的目的。期望能引起同行们的更多思考,给我们实施新课程标准以更多启迪。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依据国家社会发展需要,学生自身的发展和学科本身的体系而构建。它包括了诸多内容。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突出了体育学科的特殊作用;体现了时代对体育教育工作的新要求。它突出显示了体育学科在素质教育中的特殊作用;给学校体育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开拓了广大教师创新思维的思路;导向了学生全面兼具特长的发展。因此准确把握《课程标准》的实质内容和实施要点;设计符合《课程标准》要求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选择适合学生发展需要和课程标准要求的教材内容;建立有利于《课程标准》实施的教学管理体系;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学生体育评价体系是促进课程目标达成的重要基础。 一、突显出体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特殊作用: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明确了体育学科的性质,摆正了《体育与健康》在学校教育和学科教学中的位置,把“健康第一”作为教育的指导思想,既反映了整个素质教育的要求,又体现体育学科的特性。 《课程》以身体练习和身体运动以及心理活动为主线,强调了对学生在身体锻炼过程中,进行相关素质教育的要求。新课程标准发展扩大了体育教学的外延,它包括了综合的实践活动,而且要求把这些活动向课外和校外延伸。并同课余训练,小型体育比赛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了体育学科的特有性质。 新课程标准重视了与相关学科教育的联系,明确指出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的学科要求,反映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联系与适应。改变了把体育课程只看成是系统地学习体育技术,健康只是没病的旧观念。在“健康第一”的思想指导下,把学生生理的、心理的、社会的健康和合作、竞争、以及可持续性发展密切结合起来。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明确了为终身体育思想意识奠基的要求。因此新课程标准,突出地显示出体育学科的特性和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物业管理的课程标准

《物业管理》课程标准 (课程代码 12040024) 学分:4 学时:64 适用专业:房地产经营与估价 一、课程简介 《物业管理实务》是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该门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包含了物业管理各个阶段不同业务项目、业务环节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掌握这些物业管理业务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是物业管理专业岗位群所应必备的基本理论素质和专业业务素质的最基本要求,是从事物业管理工作的先决条件。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能够对物业管理行业有一个轮廓性地了解,能够对物业管理的管理服务范围和基本业务项目有一个概括地认识和把握,对于学生了解、认识物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明确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目标,促进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的基础奠定作用和积极的指导作用。本课程在知识、技能的传授上根据专业基础课程的定位,兼顾了“有主有次、有所侧重”和“打牢基础,为后续课程学习服务”两个基本原则,把培养学生专业认识、提高“有所侧重”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了解后续课程的学习重点、掌握高职教育的学习方法为课程目标。 二、课程目标 通过《物业管理理论与实务》课程的学习,能够对物业管理有一个更深层次地了解,能够对物业管理的方法、业主自治管理、物业服务注意事项有一个概括地认识和把握,对于学生了解、认识物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明确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目标,促进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的基础奠定作用和积极的指导作用。具体体现为:

1、认知目标:了解物业管理的基本知识、技能了解物业管理服务的主要内容各类型物业管理、了解业主、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公司三者之间的关系、掌握房屋维修、设备管理的基本技能和知识、理解企业形象设计与ISO9000质量体系。 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物业管理相关方法在实操中解决各种常见问题,在掌握物业管理理论和实务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3、素质目标 (1)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2)具有良好的职业岗位适应能力; (3)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克服困难的能力; (4)具有良好的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 (5)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妥善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三、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采用任务引领,项目导入的教学设计思路,在对物业管理工作过程分析的基础上,组织课程教学体系,安排教学内容。本课程按照物业管理的基本环节组织内容,基于对每个环节具体工作任务的分解,提炼出该项工作所必备的知识能力与素质要求,根据这一要求组织理论教学内容,然后在配以相应的活动设计。 在本学期的授课中,这一设计思路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得到体现和完善。如在讲授物业服务企业相关内容时,先给学生讲述了相关理论知识,再让学生分组成立物业服务公司,包括拟定公司名称、设计组织结构、设置岗位以及岗位职责等任务,然后再让各个小组在讲台上介绍自己的物业服务公司,小组之间形成竞争。通过这样的教学环节设计设计,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生兴趣,也锻炼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具体表现为如下特点: 1.理论内容贯彻“够用为度”的原则,以实践为“中心”来把握理论内容的“度”。理论内容的选取与序化完全基于高职物业管理专业学生对应的工作岗位的工作过程来进行,理论随技能的提高而逐渐增长。

数学课程标准基本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基本理念(2011版) 课程标准的理念和目标,是非常重要的两部分内容,课程标准的理念,从五个方面来阐述,分别从数学教育,课程内容,教学方式,评价还有新技术,这几个方面来阐述。 (一)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的第一条,是一个总的论述。 这一条是对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做了总体的阐述,就是义务教育的阶段的数学,在这个阶段的数学教育使学生获得一个什么样的数学教育,使他在数学方面,获得什么样的发展,这里边强调的要根据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的成长,是整个人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是它为学生打基础的阶段,在打基础的阶段,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在各个方面打好基础,而数学是学生应该掌握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素养的非常重要组成部分。 正因为是义务教育,所以强调要面向全体学生,义务教育阶段是面向所有学生发展的阶段。 这里强调两个要点,第一,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接受良好的数学教育。每个学生都要提高数学素养,进而提高学生的公民素养,数学素养是学生公民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重要的任务就是使学生将来能够成为一个社会需要的、具有良好的素养、各方面能够健康发展的公民。他们有良好的数学素养是非常重要,所以良好的数学教育就是让每一个学生获得他所需要的良好的数学素养。 第二,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个是针对学生的差异,因为每一个学生都要接受义务教育,而在学生的发展和学生原有的基础存在很大的差异。良好的数学教育,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一样的教育,得到一样的机会,但最后的发展可能是有差别的。根据学生的智力的差异,根据兴趣的不同,标准特别强调要照顾到学生的个别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他所应该得到的发展。 在任何国家,数学教育都是一个具有基础性、发展性的一个学科,一般在很多国家都把它叫做核心课程,或者说它在某种意义上,和语文、外语等成为一个人发展的非常重要的一个基础。所以在义务教育阶段,要保证人人都得到发展。才能保证一个国家的基本教育水平。不是有人可以学数学,有人可以不学数学,而是所有的人都必须接受一个良好的数学教育。因为义务在某种意义上,带有一定“强迫性”。 良好的数学教育并不是要以分数为目标的。当然希望学生具有一定的考试能力,也能考出一个好分数,但是这不是数学教育的全部,所以怎样营造一个良好的数学教育氛围是特别重要的。在知识技能方面,在过程与方法方面,在理解数学的基本思想和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方面,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都需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这样的想法,也是制订课程标准的一个基点。

实施课程标准的意义

实施课程标准的意义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是国家制定的某一学段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它应是大多数儿童都能达到的标准。因此,课程标准是一个“最低标准”,是一个绝大多数儿童都能达到的标准。接受义务教育是每一个儿童的基本权利,义务教育不是精英教育,应面向每一个儿童,着眼于全体儿童的发展。 第二,课程目标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现行的教学大纲关注的是学生在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要求,而课程标准着眼于未来社会对国民素质的要求。基础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未来的建设者,随着21世纪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经济的全球化,未来社会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国家对未来国民素质的基本要求的纲领性文件,各学科或领域学生素质的要求应成为课程标准的核心部分。 本次课程改革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加强课程的目标意识,是各国课程改革的共同趋势。目前,即便仍沿用教学大纲的国家,其内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第三,从只关注教师教学转向关注课程实施过程。 教学大纲顾名思义是各学科教学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教师教学是教学大纲关注的焦点,缺乏对课程实施特别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 第四,课程管理从刚性转向弹性。 我国现行的教学大纲对各科教学工作都做出了十分具体细致的规定,以便对教师的教学工作真正能够起到具体直接的指导作用。教学大纲便于教师学习和直接运用,但是“刚”性太强,不利于教师创造性的发挥,没有给教材特色化和个性化发展留下足够的空间,不利于教材多样化的实现,无法适应全国不同地区的学校发展极不平衡的状况。 与之相比,国家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学生在某一方面或领域应该具有的素质所提出的基本要求,是一个面向全体学生的标准。国家课程标准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施、评价及教材编写做出了一些指导和建议。但与教学大纲相比,这种影响是间接的、指导性的、弹性的,给教学与评价的选择余地和灵活空间都很大。同时,本次课程改革把实施三级管理政策作为重要目标,给地方和学校创造性地执行国家课程提供了政策保障。

一般将来时基本结构解析和习题及答案初中英语

一般将来时 1.要在将来的某个时间内发生,是“纯粹的将来动作”。 eg I shall / will not be free tomorrow. 2.表说话人的意图、打算或某种可能性 eg Who is going to speak first 3.按计划要发生的动作或命令他人做某事 eg The new bridge is to open to traffic in 3 days. 一般将来时基本结构 由will 加动词原形构成,当主语是第一人称时,也可以用shall 加动词原形。 例如: Telephone me this evening. I’ll be at home. 今晚给我打电话,我会在家。 I’ll (shall/will) do a better job next time. 下次我要干得好些。 The car won’t start. 车开不了啦。 Oil and water will not mix. 油和水没法混在一起。 时态详解:一般将来时 主要用来描述将要发生的动作或存在于未来的情况。这里所说的“将来时间”是指“说话、写文章那一刻以后的时间”。它的表示方法主要有如下几种: 1)shall / will + 动词原形这种表示方法是说,动作在现在或目前还未发生,要在将来的某个时间内发生;它没有主观性,是“纯粹的将来动作”。例如: I shall / will not be free tomorrow .我明天没空。 He will arrive here this evening .他今晚抵达这里。 2) be( am / is / are ) + going +不定式 这种表示方法主要是说明A)“说话人的意图、打算”;B)“某种可能性”。例如: A) He is going to spend his holidays in London . 他打算在伦敦度假。 Who is going to speak first 谁先发言

资产评估实务课程标准.doc

《资产评估实务》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资产评估实务 考核方式:考试课 学时:64 前导课程:资产评估、房地产估价、建筑工程评估基础、机电设备评估基础后续课程:资产评估软件应用 一、课程定位 1. 课程性质: 资产评估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资产评估行业发展需要而产生的一门新兴应用性学科,《资产评估实务》课程主要使学生能够掌握资产评估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以及常见资产类型评估的基本技能。它以机电设备评估基础、建筑工程评估基础等专业理论课程为先导,以房地产估价、资产评估等课程为支撑,面向资产评估工作的全过程和各岗位,对学生进行基本评估能力的培养,通过后继的资产评估软件应用、顶岗实习等,提高学生的评估岗位操作技能及综合能力。 2. 课程作用: 本课程基于工作过程进行学习领域开发,课程内容与注册资产评估师职业资格考试接轨。课程作用是使学生了解资产定价的的基本原理,掌握各类资产评估的基本方法、技巧以及资产评估的具体程序,熟悉资产评估相关法规,了解国内外资产评估理论发展前沿。本课程对学生参加注册资产评估师职业资格考试、对培养学生独立、客观、公正的执业理念起到主要支撑作用,有利于培养从事资产评估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适用专业、课程代码 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课程代码为0050205 三、课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资产评估的三种基本方法(市场法、成本法、收益法)的运用; 2.掌握单项资产和企业整体资产的评估方法; 3.掌握资产评估报告的内容和编制程序。 (二)能力目标:

1.能够独立地对单项资产(房产评估、二手车评估)进行评估; 2.能够协助进行企业价值评估; 3.能够编制资产评估报告。 (三)素质目标: 1.端正学习态度,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备正确的学习方法; 2.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创新精神; 3.树立独立、客观、公正的资产评估执业理念,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 四、课程教学设计 本课程与注册资产评估师职业资格考试接轨,以培养资产评估职业岗位具备的能力素质为导向,以资产评估的方法为基础,以各种单项资产评估业务技能为核心,以编制资产评估报告为目标,设计了十二个学习单元,使学生具体掌握资产评估业务操作流程,培养进行资产评估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今后从事资产评估工作奠定基础。《资产评估》课程的教学以最新的高职教育理念为指导,紧扣职业能力需求,重视学生在校学习和实际工作的一致性,采用了课堂讲授、案例、项目教学和任务驱动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对单项资产(机电设备、房地产、无形资产、长期投资、流动资产)评估能力和对企业整体资产评估的业务能力。 五、课程教学内容学时分配表 课时分配 序号项目内容 理论教学课内实训学时 1 二手车鉴定评估16 16 2 机器设备评估16 16 3 房地产估价16 16 4 企业价值评估16 16 合计64 64 六、教学内容纲要 项目一二手车鉴定评估(16课时) (一)教学内容和要求 本项目是按照二手车鉴定评估师岗位工作过程,即受理鉴定评估、查验可交

《建筑结构》课程标准

附件1 xxxx学院 《建筑结构》课程标准 1.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xxxx学院各相关专业。 学时范围:72 学时。 2.制定本标准的依据 2.1 教育部教高[2000]2号:《高等职业学校、高等专科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教学管理要点》。 2.2教育部教高[2006]16号:《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2.3xxxx学院各相关《专业人才培养计划》。 2.4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技能鉴定规范·各相关工种》。 3. 课程性质与作用 建筑结构是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课,属必修课性质。它包括混凝土结构、预应力结构、砌体结构和钢结构几部分。本课程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耦合创造性工作能力,培养学生热爱专业,热爱本职工作的精神,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达到以下基本要求:a.具有进行一般结构构件(受弯、轴向受压构件)截面设计与承载力复核的能力;b.具有一般多层混凝土结构设计的能力;c.具有分析和处理实际施工过程中遇到的一般结构问题的能力;d.具有正确识读结构施工图的能力。 由于《建筑结构》课程具有较强的实际应用型,因此本课程在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两个方面起支撑和促进作用。 4.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

5. 课程总体设计思路 5.1课程设置依据 根据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及高职高专的特点设置,并顺应实践领域对学生的要求。 5.2课程目标定位 《建筑结构》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专业课程,是建筑工程管理及相关专业学生需要具有的主要技能和本领域的学习领域。本课程涉及的学科较广,综合性强,是高等职业学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专业学习领域课程。本课程在学生在校学习的第三学期开设,学生应在学习之前应具备《建筑材料》、《建筑制图》、《建筑力学》、《建筑构造》等专业知识,是一门涉及面广、实践性强、综合性大的课程,主要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性和实用性。 5.3课程内容选择原则 根据建筑行业专家对本专业岗位群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分析,以及以改革传统教学模式为要求,来选择课程内容。 5.4课程项目设计(或学习情景设计等) 通过方法和任务推动真实的学习过程,学习者作为行动者成为课堂的中心,在专业、方法及社会能力上,以行动导向式教学培养学生全面的人格。 6.课程目标 6. 1知识目标 通过课堂教学与实训项目,使学生掌握钢筋混凝土、砌体结构、钢结构和钢筋混凝土单层厂房构件的计算原理和方法,掌握混合结构、框剪结构的设计的计算方法及施工图的绘制,培养学生计算、绘图技能,并训练学生运用结构设计规范、结构设计手册、标准图集等设计资料的能力。 6. 2能力目标 1.能够对荷载进行分类,并对永久荷载标准值,活荷载标准值、活荷载组合值进行计算, 能够在结构极限状态设计中正确取值; 2.能够对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受压构件、受拉构件进行承载力计算,能够对钢筋混凝 土构件进行挠度计算和裂缝宽度计算; 3.能够进行现浇钢筋混凝土单向板肋形楼盖设计; 4.能够进行单层工业厂房荷载和排架内力的简单计算; 5.能够进行砌体结构刚性方案房屋计算; 6.能够进行钢结构中轴心受力构件、受弯构件、偏心; 7.能够对常见的结构施工图进行识读。 6. 3素质目标 1.具有较好的学习新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2.具有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力和制定工作计划的能力; 3.具有综合运用知识与技术从事程度较复杂的技术工作的能力;

课程标准-工程构造1

工程造价专业“工程构造”课程标准 二○一○年四月

一、课程定位 1. 课程性质 工程构造是建筑工程类专业非常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课程以工程识图与工程制图知识为基础,全面系统的认识建筑物的整体构造、各部分的细部构造、建筑施工图的识读。课程以系统知识为主,结课课堂实训等操作环节以达到培养学生岗位能力的目标。 2. 课程定位 在“工程造价专业”的培养目标中,本课程主要培养预算员岗位能力要求中的专业识图能力,课程学习后学生能够熟练识读各专业工程图纸中的建筑施工图部分,掌握一定的建筑规范识读与应用能力。 本课程序前置和后续课程如下图。 3. 课程任务 本课程的主要是为后续专业课程打基础,学生能够准确的识读建筑平立剖面施工图及各节点详图,能够准确认识建筑构造及其细部节点构造的图纸及实物,对建筑工程各构件使用材料能够详细的识别并合理应用,能够绘制基本的建筑平立剖面施工图,同时具备团队合作能力。 4.课程目标 一般建筑工程主要分为民用与工业两大类,本课程主要掌握民用建筑的宏观构成及细部组成,工业建筑的宏观构造识读,使学生具备识图、实操、合作等多方面综合知识。具体分为以下三类: 1.专业能力 (1)了解建筑物的分类。 (2)了解建筑平立剖的基本设计原理与常用设计形式、设计尺寸。

(3)能够识读不同建筑物的各组成部分及其类别。 (4)能够识读建筑物各构件的详细构造。 (5)能够掌握建筑抗震、防火、耐久等要求的构造方法。 2.方法能力 (1)具备认识及判断建筑物类型的能力。 (2)具备识读、绘制建筑平、立、剖、详图的能力。 (3)认识各建筑物组成部分,并能够绘制构造节点施工图。 (4)认识各种建筑材料在各不同建筑构件中的应用,并能够熟练的选择并应用建筑材料。 (5)能够进行简单的建筑平面设计及楼梯平面设计。 3.社会能力 (1)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2)具有良好的资源收集、处理能力。 (3)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

第一部分前言 初中学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学校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给予正确引导和有效帮助。 为适应初中学生的成长需要,思想品德课程融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相关内容,旨在促进初中学生道德品质、健康心理、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课程性质 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本课程的特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思想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分阶段分层次对初中学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人文性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体现青少年文化特点,关怀学生精神成长需要,用初中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实践性从学生实际出发并将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综合性有机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多方面的学习内容;与初中学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知识的学习、能力的提高与思想方法、思维方式的掌握融为一体。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是课程的核心 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自我意识和独立性逐步增强。在初中阶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品德,树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基础性的作用。思想品德课程的任务是引领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公共生活、珍爱生命、感悟人生,逐步形成基本的是非、善恶和美丑观念,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 (二)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 思想品德是人在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初中学生生活范围逐渐扩展,需要处理的各种关系日益增多。思想品德课程正是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与他们一起体会成长的美好、面对成长中的问题,为初中学生正确认识成长中的自己,处理好与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提供必要的帮助。 (三)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课程的基本原则 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积极实践,国家和社会的要求只有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实践才能为学生真正接受。思想品德课程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鼓励学生在实践中进行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

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的区别

《新课标》问答录 Q 1: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中小学教学大纲改为了课程标准。那么,为什么要将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课程标准与现行的教学大纲有哪些区别? 细心的人也许早就发现,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沿用了几十年的教学大纲悄然隐退了,取而代之的是国家课程标准。国家课程标准无论从目标、要求还是结构、体例上都是全新的,蕴含着素质教育的理念,体现着鲜明的时代气息,是一部内容十分丰富的全新意义上的“教学大纲”。 1.课程标准着眼于未来国民素质 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学生接受一定教育阶段之后的结果所做的具体描述,是国家教育质量在特定教育阶段应达到的具体指标,它具有法定的性质。因此,它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为此,课程标准的研制,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原有的教学大纲已不足以完整地体现课程的变化。必须寻求一种新的完整体现课程改革理念的表现形式。 新一轮课程改革中,人们在重新思考,在国家的课程标

准中,究竟应当规定些什么?经过反复酝酿讨论,众多专家、学者、一线教师一致认为,面对21世纪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经济的全球化,为培养在新时期具有良好素质和竞争力的新一代,在国家的课程标准中应当首先规定国家对未来国民各方面素质的基本要求,而不是过多地规定通过怎样的教学过程达到这一要求。为此,对未来国民素质的目标要求和各学科应达到的标准,应当成为各学科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 正是基于上述考虑,课程标准规定了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了各门课程的性质、各学科应达到的标准以及内容框架。学科的性质与地位、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各学段安排构成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另外,对教材编写、教学要求、教学建议、教学评价等也都做出相应的规定和要求。不再包括教学重点、难点、时间分配等具体内容。这是课程标准与直接指导教学工作的教学大纲的本质区别。 课程标准与现行教学大纲的区别,首先表现在前言部分,课程标准对每一学科课程的性质、价值与功能做了定性描述,阐述了本课程领域改革的基本理念,并对课程标准设计的思路做了详细的说明,便于教材编写者和教师整体把握课程。

一般将来时的构成

一般将来时的构成: 人称肯定句否定句 一I/We will/ am/is/are going to + do. I/We will not will/ am/is/are not going to + do 二You will / am/is/are going to + do You will / am/is/are not going to + do 三He/She/It/They will / am/is/are going to + do He/She/They will / am/is/are not going to + do will= am/is/are going to 一般将来时由助动词(will,shall)+动词原形构成,shall主要用于以第一人称(I,We)为主语的疑问句中. 1.概念:表示将要发生的动作或存在的状态及打算、计划或准备做某事。 2.时间状语:tomorrow, next day(week, month, year…),soon, in a few minutes, by…,the day after tomorrow, etc. 3.基本结构:am/is/are/going to + do;will/shall + do. 4.否定形式:will + not am/is/are not going to 动词用原形 5.一般疑问句:be放于句首;will/shall提到句首。 6.例句:They are going to have a competition with us in studies. It is going to rain. 1. There __________ a meeting tomorrow afternoon. A. will be going to B. will going to be C. is going to be D. will go to be 2. Charlie ________ here next month. A. isn’t working B. doesn’t working C. isn’t going to working D. won’t work 3. He ________ very busy this week, he ________ free next week. A. will be; is B. is; is C. will be; will be D. is; will be 4. There ________ a dolphin show in the zoo tomorrow evening. A. was B. is going to have C. will have D. i s going to be 5. –________ you ________ free tomorrow? –No. I ________ free the day after tomorrow. A. Are; going to; will B. Are; going to be; will C. Are; going to; will be D. Are; going to be; will be 6. Mother ________ me a nice present on my next birthday. A. will gives B. will give C. gives D. give 7. – Shall I buy a cup of tea for you? –________. (不,不要。) A. No, you won’t. B. No, you aren’t. C. No, please don’t. D. No, please. 8. – Where is the morning paper? – I ________ if for you at once. A. get B. am getting C. to get D. w ill get 9. ________ a concert next Saturday? A. There will be B. Will there be C. There can be D. There are 10. If they come, we ________ a meeting. A. have B. will have C. had D. would have

《数据结构》课程标准.doc

《数据结构》课程标准 适用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大数据技术 学时:72 前导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 一、课程性质 《数据结构》是大数据应用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程。本课程面向Android软件工程师的岗位需求,主要讲述集合、线性表、堆栈和队列、树和二叉树、查找和排序等基本数据结构和算法。本课程着重基本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为利用c语言进一步处理数据奠定基础。 二、课程理念 数据结构是计算机存储、组织数据的方式。数据结构是指相互之间存在一种或多种特定关系的数据元素的集合。精心选择的数据结构可以带来更高的运行或存储效率,数据结构往往同高兴的检索算法和索引技术有关。 1、课程地位理念 在许多类型的程序设计中,数据结构的选择是一个基本的设计考虑因素。许多大型的构造经验表明,系统实现的困难程度和系统构造的质量都严重的依赖于是否选择了最优的数据结构。许多时候,确定了数据结构后,算法就容易得到了。有些时候事情也会反过来,我们根据特定算法来选择数据结构与之适应。不论哪种情况,选择合适的数据结构都是非常重要的。选择了数据结构,算法随之确定,是数据而不是算法是系统构造的关键因素。 2、课程学情理念 本课程开设在嵌入式系统工程专科第一学期,学生在学习本课程前已具备计算机基础、C语言基础等知识,本课程力图让学生学会在C语言环境下,运用面向对象的思想编写规范的代码,实现经典的数据结构和算法。熟悉常用的数据结构和算法,使学生初步具备一个优秀的软件开发人员所应有的基本能力。 3、课程内容理念 根据本课程的教学目标,确定了课程内容体系结构的五个组成部分:集合结构、线性

表、堆栈和队列、树和二叉树、查找和排序。内容主要包括:绪论、线性表、有序线性表、堆栈、队列、树、二叉树、二叉树的遍历、顺序查找、折半查找、插入排序、选择排序等。 4、课程要求理念 《数据结构》是一门偏重理论的课程,有很强的理论性。在多年的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中,《数据结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七化”教学方法,即教学资源立体化、教师精讲主导化、学生学习团队化、教学过程流水化、程序项目核心化、知识技能点索引化、和C 语言结合化。 5、课程考核理念 如何客观反映出学生对数据结构的理解、掌握、综合应用的实际情况,传统的闭卷考试有不完善的地方,应该对考核内容和形式进行适当的调整,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相结合,形成全方位、更加公正客观的评价体系。考核方法采用“N+2”成绩评定方式,采用“课堂考勤+课堂实训练习+期末考试”的方式。 三、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为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的形成服务;为今后学习大数据处理技术奠定坚实的基础;为IT企业输送高质量的从业者。 (二)分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数据结构课程的体系结构,掌握数据结构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 (2)掌握线性表结构,能够运用C语言实现线性表结构; (3)掌握堆栈和队列以及树和二叉树结构。 (4)掌握查找和排序算法,并且结合项目达到在项目中运用的能力; 2、能力目标 (1)使学生初步具备一个优秀的软件开发人员所应有的基本能力:会编写基本的算法、会利用数据结构解决基础编程语言不能直接表达的数据; (2)为学生利用C进一步研究与学习大数据处理技术奠定基础。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规范意识:让学生学会编写规范代码,熟悉常用程序设计技巧。 (2)团队精神: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协调工作和组织管理的能力。 (3)探究精神:关注学科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注重培养学生的对新技术的探究精神。

课程标准的作用与意义

针对现阶段极少数教师不学习《课程标准》而从事教育 教学工作这一现象的看法 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学生接受一定教育阶段之后的结果所作的具体描述,是国家教育质量在特定阶段应达到的具体指标。它具有法定的性质,是教育管理、教材编写、教师教学生学习的直接依据,评估与考试的依据,必须按照课程标准教学改革。 但是现在一些老师却不学习他,最多是看了一遍,甚至有些老师看都没看过,从不知道《课程标准》是什么,我周围的个别老师就是这样,不知道有它的存在,还在用他们以前的《大纲》教学,我想,这对于教育改革来说绝对可以算的上是一件悲哀的事情。 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是: 1.基础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 2.教学重心从知识本位向促进学生发展转变。3.教学目标从关注认知向关注学生整体素质转变。 4.由指导教师工作向指导教师进行课程实施与开发转变。 5.由统一、刚性的管理向灵活、弹性的管理转变。 从上面可以看到,现在教育已经发生了改变,大众教育、重视学生发展、关注学生整体素质……这些改革要怎样贯彻,当然只有靠老师,但是我们的老师们却连自己都不知道,还在一味的灌输知识点,抓学习成绩,使得学生们一个个变成了一事无成的书呆子。特别是乡村教师、老教师们,由于没有人规定去学,即使有也只是形式,所以,教学还是维持原状,课程标准提出已经多年,但学生的教育却从没得到改变。 当然,课程标准还有很多内容,涉及许多教育应改革的地方。我只想说,出现这种现象到底是谁的责任?管理者还是教师本人?答案不言而喻。我是一名毕业不是很久的老师,大学时专门学过课程标准,当时觉得很是欣慰,觉得现在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好幸福,赶上了好时机。但当我真正踏上工作岗位后却又很伤心,因为我发现一切都几乎维持原状,所谓的改革只不过是一页纸而已,没有人去实施。记得当时大学时老师说:“这个标准要真正实施起来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时,我很怀疑,现在我相信了。确实,现在还有相当一部分学校没有按此教学,还有相当一部分老师还不知此为何物! 所以,让我们期待课程标准真正走进每间教室的那一天吧!

一般将来时结构及练习

一般将来时结构及专项练习 现在看将要发生的动作或存在的状态. 标志性词语: tomorrow,soon,next year / week / month, in a few days, in the future, this afternoon, the day after tomorrow, one hour later, tomorrow morning 基本结构:(will/shall +do) 肯定式:主语+will/shall+动词原形+…… 否定式:主语+will/shall+ not+动词原形+…… 一般疑问式:Will/Shall+主语+动词原形+…… 肯定回答:Yes, 主语+will/shall 否定回答: No, 主语+won’t/shan’t 特殊疑问句:特殊疑问词+will/shall+主语+动词原形+…… 其他表将来时结构: I. be going to+动词原形(表打算,预测) 表示现在的意图,即打算在最近或不久的将来做某事eg:We are going to ask him 表示现在已有迹象表明即将収生某事eg: Look, it is going to rain II. 现在进行时(come, go, arrive, leave, start, move) 表示按计划或安排要发生的事eg: We’re having a party next week

课堂练习 1. There _______ a meeting tomorrow afternoon. A. will be going to B. will going to be going to be D. will go to be 2. Mike _________here next month. A. isn’t work B. doesn’t working C. isn’t going to working D. won’t work 3. He _____very busy this week, he ______free next week. A. is, will B. will, is , will be ,is 4. Mother ___ me a nice present on my next birthday. A. gives B. are going to give C. give D. will give 5. He _______ her a beautiful hat on her next birthday. A. gives B. will giving going to give D. gave 6. He ___ in three days. A. came back B. will come back going to coming back D. will coming back 7. The day after tomorrow, we ____ a football match. A. will watch going to watch C. watches D. will watching 8. They ____ an English party next Sunday. A. are going to have going to have C. will having D. having 9. ____ you _____ free next Monday A. Are, be B. Will, be C. Do, be D. Will, are 10. I _____ for Tibet next Wednesday. leaving B. will leaving C. leaves going to leaving

《园林工程》课程标准

《园林工程》课程标准 (课程编号:XXXX) 学时:64 学分:4 适用专业:园林技术、环境艺术设计等专业 一、课程简介 园林工程是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当中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专业核心课程,它既有理论支撑,又具有很强的实际操作性和职业性。它是集工程原理及有关的构造方法、工程设计、施工方法、艺术审美修养和园林植物栽植与养护技术为一体的交叉课程。是城市园林建设、城市市政工程建设、房地产、新农村环境建设中必不可少的一门实用技术。因此学好园林工程对于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的就业与职业发展都能够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本课程的前置课程:《园林植物》、《园林制图》、《园林美术》、《园林计算机辅助设计》。后续课程:《园林工程预结算与招投标》、《工程建设法规》、《园林工程综合实训》。 二、典型工作任务描述 在园林工程施工管理工位上,园林工程施工管理员在规定工时内,以经济的方式按照专业要求,能熟练运用掌握园林工程的原理,施工技术及施工管理方法,能合理地分析和解决林园林工程施工过程中实际问题,能正确评价园林工程建设的质量优劣。 园林工程施工管理员以小组合作或独立工作的形式,使用通用工具、园林工程专用工具、设备和技术资料等,按照技术规范对工程进行施工管理。记录已完成的工作,自觉保持安全作业,遵守“5S”的工作要求。 三、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 园林工程施工技术课是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当中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专业核心课程,它既有理论支撑,又具有很强的实际操作性和职业性。它是集工程原理及有关的构造方法、工程设计、施工方法、艺术审美修养和园林植物栽植与养护技术为一体的交叉课程。是城市园林建设、城市市政工程建设、房地产、新农村环境建设中必不可少的一门实用技术。因此学好园林工程施工技术对于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学生

课程标准的基本结构与内容模板

课程标准的基本结构与内容 课程标准编写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编写说明”部分,包括以下内容: 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课程的性质即指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公共选修课程等。任务指说明课程的基本类型、基本属性和为实现培养目标所承担的任务。 2.教学的基本要求:学生学完课程后,在知识、技能和能力上分别应达到的程度。教学要求可根据课程的性质使用相应的定性词汇,对教学内容作不同层次的要求。例如:有关定义、定理、性质、特征等慨念的内容可按“知道、了解、理解”三个层次要求;有关计算、解法、公式、法则等方法的内容,可按“学习、掌握、熟练掌握”三个层次要求;实验(实践环节)可按“观察、学会、掌握、应用”等几个层次要求。 3. 主要教学方法与媒体要求:说明本课程教学所采取的主要教学方法及在教学过程中所需要的基本实验仪器、设备、教学辅助设施等。 4.实践环节:提出本课程所学需要的实践环节,如实验、上机、课程设计、课程实习等,确定其名称、主要内容与要求和学时分配。 5.学时数分配:说明学时数(用表格形式表示),分章列出讲授、实验、讨论和习题时数等。 6. 本门课程与其他课程关系:简要说明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及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应具备的基础知识。 7.推荐教材及参考书。 8.课程考试与评估:简要说明本课程的考核形式及评估方法。如:考核形式:应用性独立作业、课堂回答和解决问题、闭卷考试几种形式相结合。评估方法:注重多元评价,知识与能力并重;总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并重;学校职能部门评价、教师自评、互评与学生评价相结合,发挥评价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激励性功能。 9.一些说明:可对本课程相关问题,如教学内容的详略和增删处理上等作一些补充说明。 第二部分为“教学内容纲要”部分。这一部分是对课程内容的具体说明,具体的教学内容要按章节顺序编写。 每一章要说明以下3项内容:1.该章的基本要求与基本知识点。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3.教学重点和难点。 每一节要详细说明本节的具体教学内容和学时要求。内容详略以能表达清楚知识、技能的范围和深度为限,充分反映课程的知识和技能要求,体现出课程的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