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组织名词解释

信息组织名词解释
信息组织名词解释

信息组织名词解释

1.信息超载:指系统或个人所接受的信息超过其自身的处理能力或信息未能有效利用的状况。

2.“指数增长规律”:美国科学家普赖斯对科技文献增长规律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著名的“指数增长规律”,

即科学文献增长与时间成指数函数关系。

3.“梅特卡夫定律”:梅特卡夫针对网络资源的增长特点,指出,随着上网人数的增长,网上资源将呈几

何级数增长。

4.机械检索:利用探针或检索器件,对代表检索标识的穿孔卡片进行选取的一种检索方式。

5.光电检索:即把检索标识变成黑白点矩阵或条形码,存储在缩微介质上,利用光电效应,通过检索机

进行查找的一种检索方式。

6.计算机检索:把检索标识转换成二进制编码,存储在磁性或激光载体上,由计算机根据程序进行查找

和输出。

7.信息描述:广义的信息描述包括信息标引,狭义的信息描述是指对信息的外部特征的描述,即不包括

对信息内容的揭示性标引。信息描述是信息组织的重要环节和前提。

8.信息标引:信息标引即对信息内容进行分析并充分而有效地予以揭示。从学科揭示信息内容就是分类

标引,从主题特征揭示信息内容就是主题标引。

9.检索语言:般称为情报检索语言(Information Retrival Language,IRL),随着信息检索范围的扩大

以及信息概念的更加普及,也有称之为信息检索语言;其他的概念名称还有标引语言、索引语言、信息表示语言、信息组织语言或知识组织语言等。张琪玉教授系统建立了情报检索语言及其相关概念的体系,并使其规范化,统一了概念名称。他对情报检索语言的定义是:“根据情报检索的需要而创制的,专门用于各种手工的和计算机化的文献情报存贮检索系统,能够唯一地表达各种概括文献情报内容的概念(主题概念),能够显示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便于进行系统排列,便于将标引用语和检索用语进行相符性比较的人工语言”。

10.计算语言学:是在语言学、数学、计算机科学、自动化技术和认知科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一门

通过建立形式化的数学模型,来分析、处理自然语言,并在计算机上用程序来实现分析和处理的过程,从而达到以机器模拟人的部分乃至全部语言能力的目的的学科。计算语言学应用于许多领域,例如:机器翻译、文本分类、信息检索、信息提取、语音合成、语音识别和人机接口等。

11.句法结构:按某一语言的句法规则把自由形式的词放在一起的结果称为句法结构。句法结构有

关系意义和外部形式。关系意义就是句法结构的语法意义,分为显性意义和隐性意义。检索语言句法既研究句法结构的显性意义,更注重对句法结构隐性意义的研究。例如句法手段的运用,即引用次序和控制符号,就是在对句法结构隐性意义分析的基础上确定的。

12.引用次序:引用次序(Citation Order),或称组配次序(Combination Order),和语言学中的词序这

一术语相对应。引用次序是检索语言重要句法手段之一。引用次序主要有四类,即“显著性引用次序”、

“范畴职能引用次序”、“概念关系引用次序”和“上下文从属引用次序”。

13.显著性引用次序:简称显著性次序(Significance Order),是按各成分的重要性排列的次序,或者说是

按具体性递减的顺序排列。

14.范畴职能引用次序:是用范畴这种思维形式认识主题,把一切主题都看作一系列的范畴组成,并根据

范畴职能的具体性递减原则构成范畴职能引用次序。阮冈纳赞就提出本体、物质、动力、空间、时间五个范畴。

15.概念关系引用次序:是对一个复合主题进行概念分析,然后根据概念间的各种关系确定其引用次序。

概念之间的关系一般都用符号表示,即用预先设计代表一定关系的符号来连接概念,概念关系引用次序比较抽象。

16.上下文从属引用次序:这是一种更接近自然语言的检索语言,这些语言相比于叙词语言最大的特点就

是尽可能地保留了自然语句的特征,而其中最有意义的特征就是保留了部分自然语言句法手段(虚词)和自然语序。如关键词语言(尤指KWIC和KWOC)、词串式语言(如ASI和PRECIS等)。

17.手工信息检索系统:是指以人工查找和提供信息的系统。其特点是人直接参与检索过程。所使用的信

息检索工具包括书本式目录、文摘、索引以及各种卡片检索系统等。手工检索系统具有操作简单,费用低廉、查准率高等优点,但耗时较多,效率较低。

18.联机信息检索系统:是指信息用户利用终端设备,通过国际通信网络与世界上的信息检索系统,进行

直接的人机对话,从检索系统的数据库中查找出用户所需信息的全过程。一个联机信息检索系统,通常由检索服务机构、国际通信网络和终端组成。联机信息检索系统的信息资源丰富且经过严格的加工、处理和组织,质量较高。在信息组织方面多数采用了规范化的检索语言,标引质量较高。

19.光盘信息检索系统:光盘信息检索系统是单机信息检索系统的一种,它解决了单机检索系统数据存储

量少的缺点,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计算机信息检索系统。光盘信息检索系统的数据库基本与联机信息检索系统相似,绝大多数就是联机信息检索系统的数据库的不同表现形式。

20.网络信息检索系统:网络信息检索系统一般由计算机服务器、通信网络、通信协议、网络信息检索服

务器、用户终端等构成。网络信息检索系统有以下主要特点:可供检索的信息资源空前丰富;超文本检索;界面友好;良好的反馈能力和快速响应能力。

21.检索效率:对信息检索效果满意程度的表示。主要指查全率和查准率。广义的检索效率包括查全率、

查准率、检索速度、检索方便性、检索成本效益比(全、准、快、便、省)。

22.查全率:查全率(Recall ratio,R)是衡量某一信息检索系统从特定文献信息集合中检出相关文献信

息成功的一项指标。查全率(R)=被检出相关的文献信息量 /相关文献信息总量。

23.

24.查准率:查准率(Pertinency ratio,p)是衡量某一信息检索系统的信号噪声比的一种指标。查准率

(P)=被检出相关的文献信息量/被检出文献信息总量。

25.培根的知识分类体系:培根从人类的心理特征出发,将知识分为三类:历史(记忆知识)、诗歌(想象

知识)、哲学(理性知识),并在其下分出细纲。

26.“倒转培根分类法”:1870年美国哲学家和教育学家哈利斯(W.T.Harris)根据美国公共图书馆和高等学

校课程的设置情况首次利用倒转培根知识体系来编制图书分类法,称之为“倒转培根分类法”(Inverted Baconian Scheme)。培根原来的分类是“历史——诗歌——哲学”,倒转后即为“哲学——诗歌——历史”。哈利斯根据培根的知识大纲将其分类编排为:科学、哲学、宗教、社会科学、政治学、自然科学、应用科学、美术、诗、小说、其他文学著作、地理与游记、历史、传记、附录、杂录,然后再细分为100个小类。这部分类法从根本上突破了神学分类法的体系,它的出现为培根知识分类在图书分类法中的应用开辟了道路。哈利斯分类法奠定了《杜威十进分类法》(DDC)体系基础。

27.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概念的含义及适用的范围就是一个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明确概念实际上就是明确

其内涵与外延。概念的外延和内涵之间是互相依存而又互相制约的。在一个概念中,当它的内涵扩大(加深)时,则它的外延就缩小;当它的内涵缩小(变浅)时,则它的外延就扩大。

28.概念的限定:概念的限定是指通过增加概念的内涵以缩小概念的外延,即由属概念过渡到种概念的逻

辑方法。对一概念进行限定,从语言上说一般是增加限制词,如定语、状语等,增加的限制词应是恰当的,不能与原概念矛盾或重复。

29.概念的概括:概念的概括是与概念的限定相反的一种逻辑方法,它是通过减少概念的内涵从而扩大其

外延,由外延较小的种概念过渡到属概念。概括的方法可以使我们的认识上升到一定高度,加深对事物本质的了解。

30.概念的划分:概念的划分就是以事物的某种属性为分类标准,将一个属概念的外延划分成若干个种概

念的方法。事物有各种各样的属性,根据不同的属性就可做不同的划分。概念的划分的基本规则是:划分得到的子项的外延之和应当等于母项的外延;划分得到的子项的外延必须相互排斥;每次划分应当使用同一标准进行;划分必须是按层次逐级进行。

31.概念的分析与综合方法:概念的逻辑方法是编制信息分类法的基本方法。考察各个知识领域的要素及

其属性,从众多的知识领域依据它们共同的属性概括出分类法的基本大类,这就是分析与综合的方法。

对每一个类目通过选取适当的分类标准进行逐级地划分,一层层展开就构成一个等级并列关系分明、概念内涵外延清晰的类目体系,这个过程始终是概念逻辑方法的运用。在这个严密的类目体系中,各种知识、各个学科、各种事物都依据其内在的联系排列并固定位置。

32.信息分类法:信息分类法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按其处理的对象,可以分为文献分类法、学科分类法、

网络信息分类法、事物分类法等不同的类型。

33.文献分类:信息整序的一种方法,是按照文献的内容特征对众多的文献进行划分,并分门别类地系统

组织。文献分类工作包括编类(编制文献分类表)及归类(即分类标引)两部分。

34.文献分类法:文献分类法是信息分类法中最重要的类型,因为文献是人类知识最完整、最系统的记录,

对它的整序要求也最高。文献分类是各种分类法中最复杂、最庞大的,包括图书分类法、档案分类法、专利分类法、标准分类法、资料分类法、公文分类法等。

35.学科、专业和科研项目分类法:学科分类法的对象是“学科”,其作用主要是用于国家宏观科技管理、

科技统计等。学科分类法能很好地体现现有学科的知识联系,但不能处理大量的非学科信息,一般也不适用于文献的整序。

(1)专业(课程)分类法的对象是高等学校的专业,其主要作用是用于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建设、学位管理、招生等方面。专业(课程)分类法与学科分类法很相近,因为学科与专

业是紧密联系的,但专业(课程)分类法更实用化,也比学科分类更概括。根据专业设置的

需要常将相关的学科加以归并。由于学校专业具有很高的稳定性,很多研究机构的设置也与

专业有关,因此它对信息分类法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科研项目分类法主要作用在于科研的管理、申报、统计等,一般与学校的专业分类有一定的对应关系,但其稳定性不如专业分类法,经常要突出一个时期的重点研究方向。

36.网络信息分类法:网络信息分类法是处理信息面最广的分类法,不仅包括一般的文献信息,还包括商

品信息、贸易信息、金融信息、组织机构信息、新闻,以及软件、游戏、多媒体信息、各类动态信息等。网络信息分类法一般多以搜索引擎“分类导航”的形式出现,并且“分类法—检索系统和界面—信息数据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37.事物分类法:事物分类法是以实体的事物为主要分类对象,而不是抽象的知识,根据事物之间的异同

按一定的分类标准聚类和划分,依据事物关系的亲疏远近排列而成的分类法。

38.等级体系分类法:也称枚举分类法、等级分类法、体系分类、展开式分类法、层次分类法等。列举式

分类法有两个基本特点:首先是有一个严密的类目等级结构;其次是代表信息与知识概念的类目以详尽列举的方式直接展现。

39.组配式分类法:也称分面分类法、组面分类法、分析—综合式分类法,是根据概念的分析与综合的原

理,将概括文献、信息、事物的主题概念组成“知识大纲—分面—亚面—类目”的结构,按一定的规则、通过各个分面内类目之间的组合来表达文献主题的一种分类法。

40.分面引用次序:就是由类目合成新主题时的组配次序,不同的知识领域的主题构成形式不同,组配次

序也不尽相同,将组面的引用次序加以固定就是分面公式或组配公式。

41.体系-组配式分类法:这是一种在等级体系分类法的基础上,引入分面分析和组配技术所形成的分类

法结构模式。以等级体系分类为基础,是确保分类知识系统性的前提,也是满足文献工作诸多环节所需要的。引入分面分析和组配技术是为了提高体系分类对新主题、复杂主题的描述能力和灵活的检索能力,因此这种分类法兼有体系分类法和组配式分类法的长处。

42.分类法的宏观结构:是指分类法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其联系,各个组成部分一般是一个独立的模块,具

有特定的功能。分类法的宏观结构一般包括编制说明、基本类目表、分类法主表、分类法辅助分类体系、分类法附表、分类法索引、分类法使用手册及附录等。

43.基本类目表:也称分类法简表,是由分类法的一级大类(基本大类)进一步区分出来的二、三级类目

所组成(部分知识领域可能包括四级类目),是分类法的类目体系框架,分类法基本知识结构与划分规则等通过基本类目表清晰地展现出来,通过基本类目表可以迅速了解分类法的概貌、把握分类法的编制与知识结构脉络、把握各个知识领域的联系。

44.分类法主表:也称分类法的详表,是由各级类目组成的一览表,分类法编制的理论、技术、规则等都

贯穿在其中,是文献、信息分类标引的依据。主表按其功能又可以分为术语(类名)系统、标记系统、注释与参照系统。

45.辅助分类体系:是分类法的次要分类体系,提供从主要分类体系聚类标准以外的检索途径,主要用于

网络信息分类系统,也可以用于电子分类法。

46.分类法附表:也称分类法的辅助表、通用复分表,是一组组配有编号的标准子目表,单独编列在分类

法主表之后,用于对主表中列举的类目进行细分。辅助表按适用的范围和内容可分为总论复分表、时间复分表、空间复分表、民族复分表、体裁复分表、人物复分表、材料复分表等。分类法附表的设置与主表类目细分方法密切相关并紧密配合。

47.分类法索引:是分类法从字顺途径按类目名称、事物主题查找类目的工具。按索引的编制方法主要有

直接索引和相关索引两种。直接索引是将分类法类目和注释中有检索意义的语词按其名称字顺排列、并注明相应的分类号而编成的索引,直接索引编制简单但功能较差;相关索引是根据标题法的原理,将类目及其注释中有检索意义的语词改成标题形式,按字顺排列而成的索引,能将分类法分散在各类的相关知识加以集中。

48.分类法使用手册:分类法使用手册详细阐述分类法的编制理论与技术,各类文献、信息分类规则与方

法,是指导用户学习和正确使用该分类法的权威性工具。

49.复分表:也称为附表、辅助表,是文献分类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将主表中按相同标准划分某些类

所产生的一系列相同子目抽出来,并配以特定号码,单独编制成的,供主表有关类目作进一步复分用的类目表。

50.专类复分表:是供分类表中某大类或某大类中的部分类目作进一步区分用的复分表。是根据各类图书

资料分类的需要而编制的,相对于通用复分表而言,专类复分表的使用范围比较狭窄,它只供某大类或某大类中的有关类目复分用,其他类不能依此表复分。

51.分类法的微观结构:分类法的微观结构,是指分类法的类目结构。

52.类目:类目(包括复分表的子目)是一个个表达文献、信息内容的概念,每个类目都代表具有某种共

同属性的文献、信息集合。类目是构造分类法的最基本要素,是构成分类检索语言的细胞,分类法的整体功能是通过类目及其联系实现的。一个类目是由类号、类名、类级、注释和参照组成的,其中类号、类名、类级是必须的。

53.类级:是指类目的级别,代表该类目在分类体系中的等级(划分的层次)、显示类目间的等级关系。

54.类目注释和参照:是对类目含义及内容范围、分类方法、复分方法、特殊书次号编制方法、该类与其

他类目的关系等进行的说明。

55.文献保证原则:是编制文献分类法的基本原则。即编列类目时要切合文献出版和收藏的实际情况,也

就是要有足够的文献作为保障。这条原则由英国学者休姆(E.W.Hulme)1911年在《分类法原则》一文中提出的。

56.文献分类标准:对一批文献进行划分时所依据的某种属性或特征,也称作分类特征。应选择具有科学

认识意义的、相对稳定的内容特征作为分类标准。一般文献分类均以文献内容的学科属性作为主要分类标准;必要时以有检索意义的文献外表特征,诸如类型、载体、时代、地域等作为辅助分标准。

57.引用次序:即分类标准使用次序,是等级体系分类法类目划分时使用分类标准的先后次序。一个类在

连续划分过程中,需要分别使用该类事物的若干属性作为分类标准。这些分类标准的使用次序,决定着文献、信息聚合成类的次序和按某种属性集中的程度,决定着分类法局部的类目体系结构。

58.类目“横向展开”与“纵向深入”:在类目划分时,总是伴随着横向展开与纵向深入这两个方面。横向

展开是以某类事物的共性问题为分类标准,按事物某方面的属性聚类,划分的结果是形成一组组关于某类事物各个方面的类目;纵向深入是以事物的个性差异为分类标准,沿着“属→种”的方向进行个性化区分,划分的结果是形成一组组关于某事物细分种类的类目。

59.多重列类法:分类法在编列类目时,同时采用几个分类标准,分别建立几组平行的子目的方法,是分

面技术在等级分类法中的应用。

60.双表列类法:是体系分类法的一种编列类目的方法。为了增强对专业图书馆或情报机构需要的适应能

力,综合性分类法的某些大类,有时可以同时列出两个(有时还可以多个)体系不同的类目,供用户选择。

61.仿分:是统一类目和简化类表的方法之一。即在一些类目下不列出具体的下位类的名称,而仅仅指明

仿效、按照另一类进行细分。仿分可以避免在分类表中重复出现相同或相似的复分细目,节省篇幅,增强类目的助记性。仿分分为三类,一是仿临近类目分;二是仿总论性类目分;三是仿全部类目分。

62.交替类目:为了处理具有多重等级关系的概念而在分类表中专设的一种类目。有些学科主题概念具有

多重属分关系,即同时隶属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科或主题。为了使它们多向成类,一般同时在分类表的有关位置设置类目上。可视需要选择其中之一作为正式使用类目,其他非正式使用的类目就叫做交替类目。

63.参见类目:表示类目与类目之间有着相关关系的参照叫做类目参照。分类表除了采用隶属、并列等方

式以外,往往还采用设立参照的方式来表示相关类目之间的联系。被参见的类目,叫做参见类目。

64.类目的等级关系:类目的等级关系是一种纵向的隶属关系,反映类目之间的亲缘关系,包括从属关系

和并列关系,主要使用等级结构来显示,层累制分类标记的数位基本能反映类目的级位,在分类表中还同时使用不同的字号、字体和排列的缩格来表示。

65.类目的相关关系:类目的相关关系是一种横向联系的关系,指类目间虽不存在等级关系,但内容上相

互关联,如理论与其应用、设备与相关的制造工艺等。等级体系分类法主要通过类目的参见注释和类目的内容范围注释,揭示类目间的关联性并把它们连接起来,从而实现非等级关系类目的语义控制。

66.类目的同一关系:类目的同一关系即类目的交替关系,使用交替类目来显示,它既能揭示非一个类系

内的从属关系,也能通过跨类的指引起到揭示相关关系的作用,因为使用类目与交替类目所在的类目一定存在某种联系。

67.类目注释:注释是类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正确了解类目的含义和使用分类法有着重要的指引作用,

类目注释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类目内容注释;(2)类目关系注释;(3)分类方法注释;(4)类目沿革注释。

68.分类号组配:将两个简单的(表示单一主题概念或主题因素)类号组合成为一个复合的类号,以表达

一个分类表中未列出的复杂概念,这种标引方法就叫做分类号组配或组配编号法。

69.标记符号:又称分类号或分类标记,系类目的代号。它起着固定类目在分类表中的位置,表示类目次

序的作用,有时还可从标记上识别类目之间的关系,有助于进行排架、流通、标引、检索等多项工作。

70.标记制度:分类法的标记制度也称编号制度、配号制度,是编制分类标记的根本方法,决定着分类标

记系统的类型和性能。最常使用的是层累标记制、顺序标记制、混合标记制和分面标记制,不同的标记制度产生不同的标记符号类型。

71.单纯号码:凡只采用一种有固定次序的符号编制成的标记符号就称为单纯号码。单纯号码中又有单纯

数字号码与单纯字母号码两种类型。

72.混合号码: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有固定次序的符号系统编制的分类标记称为混合制号码。这种号码是

汲取了单纯数字和单纯字母号码的优点,既易识读又有较大的容量。混合制号码一般使用阿拉伯数字和拉丁字母组合,并且通常使用字母标记一级类目或一、二级类目,用数字标记其他各级类目。

73.层累标记制:又称等级标记制、展开标记制、树型标记制。是一种类号位数与类目等级相适应、层次

分明的标记制度,它属于结构型标记制的类型。一般用一位符号标记一级类,用两位符号标记二级类,如此层层累加,表示类目的层层划分。

74.

75.顺序标记制:是一种不按照类目的级别,只按照类目排列的先后次序分配号码的方法。它只反映类目

排列的先后次序,不显示类表的结构特点,从类号上无法判断类目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因而又称作非结构型标记制。顺序制分数字顺序制和字母顺序制两种。

76.小数标记制:又称作十进制或小数制,是将全部数字标记视为小数的标记制度。它采用0至9十个数

字。小数标记制以小数值的升值次序排列类目的先后,具有较强的容纳性,可以随着类目的深入细分无限地扩充和延伸,而且一般无需发动原有的分类号。

77.分面标记制:也称分段标记制,是用若干节段符号的组合来表达主题概念的标记制,它能显示类目的

组配结构。分面标记制采用特定的符号或组配方式表示复杂主题各个主题因素所属的分面,使号码不仅揭示类目的次序和等级,也能显示类目的分面结构,其特点是灵活的组配性能可以充分揭示文献主题。

78.起讫标记制:又称扩充编号法,是用一个号码或一个起讫号码表示一类,用起讫范围内的若干个号码

(包括起讫号码)标记某个起讫类号所在类目的下位类。起讫标记制有一定的容纳性和表达性,号码比较简短和便于扩充。

79.回归标记制:也称回溯标记制,是一种适用于分面组配式分类的标记制。其配号的方法是直接将位置

在前的组面类号加在位置在后的组面类号上。

80.借号法:所谓的借号,是指同位类展开时比常规列类多出一、二个类目(包括不占用为了今后扩充需

要预留的号码),而其前面的同位类展开后子目较少,剩余了若干号码(除去为了今后扩充需要预留的号码和进行复分预留的号码),这时就借用前面类目的下位类号为该类目配号,这种情况号码的长度已经与类级不相对应。选择借号的类目一般是重要性较低的类目。

81.八分法:又称“扩九法”,是为了适应类列不断扩充而采用的一种编号方法。也可表述为:是用阿拉伯

数字“9”作为空位号来扩展同位类的号码的一种编号方法。其编号方式:用数字1-8表示8个同位类;当同位类超过8个时,从第9到第16个类目分别用91、92、93……98来表示;当同位类超过16个时,从第17个至第24个类目分别用991、992、993……998来表示,以此类推。

82.双位制:也称百分法,是用于同位类数量相当多时的一种扩号技术。基本的编号方法是:1-9本身不

使用,每个号码直接扩充为双位号,为同位类配号,这样在同一个类列中号码的位数与类目的等级是相对应的。

83.空号法:在分类标记系统设计和实际配号中,为了给类目扩充或修订留有余地,或为了编号的逻辑性、

或为了编号的对应性等目的,预留一定数量的空号,以便将来增补新类。

84.《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中图法》是我国建国后编制出版的一部具有代表性的大型列举式等级体系综

合性分类法,是我国应用最广泛的分类法。主要供大型综合性图书馆及情报机构类分文献、编制分类检索工具、组织文献分类排架使用,同时也可供其他不同规模和类型的图书情报单位根据自己的需要调整使用。

85.《中图法》基本序列:《中图法》以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哲学作为人类知识领域的基本构成建立基本

序列。并将作为社会主义分类法编制指导思想的“马列宁主义”(具有特藏性质)和结合文献特殊性设置的“综合性图书”作为部类,形成五个部类的基本序列。

86.《中图法》宏观结构与微观结构:《中图法》的宏观结构包括:编制说明,基本大类表,基本类目表,

主表,附表,字顺索引,使用手册等,这些部分共同构成《中图法》的整体。

87.类目:是构造分类法的最基本要素,每个类目代表具有某种共同属性的文献集合。《中图法》的类目结

构由类号、类名、类级、注释和参照组成。

88.《中图法》通用复分表:《中图法》共有八个通用复分表,即“总论复分表”、“世界地区表”、“中国地

区表”、“国际时代表”、“中国时代表”、“中国民族表”、“世界种族与民族表”、“通用时间、地点表”。

通用复分表只对主表类目起复分作用,不能单独使用。

89.《中图法》专类复分表:第四版《中图法》的主表共编列专类复分表67个,此外,在“总论复分表”

和“中国地区表”中还各编列一个专类复分表。专类复分表的标记符号采用阿拉伯数字,自然科学各类的专类复分号前一律冠“0”,专类复分表的两侧用竖线标记,以示醒目。

90.《中图法》索引:索引是《中图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从类目名称(主题概念)查找分类号的工具。

它是将《中图法》全部类目名称及注释包含的主题概念按其名称的字顺排列起来,并分别指明其相应的分类号。它为标引人员和检索用户提供一条按照字顺查找、利用分类表和分类目录的途径。《中图法》

索引开始编于第二版,是主题标目式的相关索引,第三版未编制索引,第四版是题内关键词轮排索引。

91.电子分类法:电子分类法,是指分类法的类目以及类目之间的关系以特定的数据格式记录在数据库上,

通过软件程序实现分类表的显示、浏览、类号及语词检索、统计等功能,在计算机上进行使用的分类法。实现电子分类法的设计功能,分类法的数据格式是关键。

92.主题检索:主题检索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所指,在国外多采用其广义所指,我国则多取其狭义。广义的

主题检索是指用与内容有关的属性查找未知的文献或信息资源,以解答特定的问题或满足特定的信息需求。因此,广义的主题检索既包括用叙词、标题词、单元词进行的检索,用题名、文摘、正文中的词(关键词)进行的检索,还包括用分类号、被引文献进行的检索。狭义的主题检索是指用叙词、标题词、单元词、关键词等表达信息需求而进行的检索。我们所说的主题检索是指这种狭义的主题检索。

93.主题法:一般是指直接以表示文献主题的语词作标识,提供字顺检索途径,并主要采用参照系统揭示

词间关系的标引和检索文献的方法。它是分类法之外,另一种从内容角度标引和检索文献的主要方法。

从检索语言的角度来说,主题法也就是主题检索语言,或称主题语言,它是用自然语言语词或受控的自然语言语词直接表达主题概念,按语词字顺排列主题概念,主要用参照系统显示概念之间关系的检索语言。按照表达主题概念的语词标识的构成原理和特征的不同,主题法一般分为标题法、单元词法、叙词法、关键词法。

94.标题法:标题法是用规范化的自然语言语词作标题,直接表达文献主题概念,按照标题字顺排列,并

用参照系统显示标题之间关系的一种主题法。

95.单元词法:单元词法,又称元词法,它是以取自自然语言,经过规范化处理的单元词作标识,通过单

元词的字面组配来表达主题概念的一种主题法。

96.叙词法:叙词法,在我国又称主题词法,它是以规范化的自然语言语词为叙词,作为文献主题的标识,

通过叙词的概念组配表达主题概念的一种主题法。

97.关键词法:关键词法,是直接以文献中能够表达主题概念的关键词作标识的一种准主题法。或者说,

关键词法是由计算机或人工从文献中抽取关键词作标识,并按字顺排列,提供主题检索途径的方法。

98.概念组配:概念组配要求以表达基本概念的语词为标识,用于概念组配的语词既可以是单词,也可以

是词组。概念组配本质上是在概念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概念综合,是符合概念逻辑的组配。概念组配所表达的概念与参加组配的各方所表达的概念在逻辑上是有联系的,往往表现为下位概念(种概念、部分概念、方面概念)与上位概念(属概念、整体概念、事物概念)的关系。

99.字面组配:字面组配只要求参与组配的词与组配构成的词在字面形式上的一致,强调参与组配语词的

单元性,因此要求采用最小的词汇单位-单词,而不用词组。字面组配是利用构词法进行词的分拆和组合,它符合构词规律,但是,不一定符合概念逻辑。

100.交叉组配:是指使用两个或多个具有交叉关系的叙词进行组配。由于参加组配的叙词所表达的概念具有交叉关系,组配所表达的概念正是交叉的那个部分。因此,交叉组配所产生的概念肯定是各个参与组配概念的种概念。

101.方面组配:也称为限定组配,是指将表示某一事物的叙词与表示事物方面(部分、属性、状态、过程、条件、关系等方面)的叙词进行组配。参与方面组配的叙词不是同性质的词,它们所表达的概念,在外延上并不相交。但是,它们所代表的文献内容或文献集合却有交叉部分。方面组配产生的新概念是一个下位概念,但是,它只是其中一个参与组配概念的种概念,与参加组配的另一概念的关系则是部分与整体关系,或方面与事物的关系,或过程与主体的关系等之中的一种。

102.特称组配:是指用一个表示事物类称的属概念叙词与表达“种差”(待表达种概念比参与组配的那个属概念多出某种特征)的叙词进行组配。一般来说,表示事物的叙词与用来区分事物、并表示事物的形状、形式、度量、材料等属性的叙词之间的组配属于特称组配。

103.词类控制:可以作为叙词的主要是表示文献主题中涉及的事物及事物特征的各学科领域名词术语,包括简单名词(单纯词和合成词)和名词性词组。有的叙词表还收入少量的形容词。此外,根据标引需要,可以使用数量词(如表示年代)作叙词,但不在叙词表中列举。

104.词形控制:叙词法的词形控制主要是指对同义不同形的词优选其中的一种形式作叙词(正式叙词),以避免信息分散而降低检全率,有利于字顺排列。

105.词组控制:叙词法中,选择一定的词组作叙词可以提高标引的一致性,保证较高的检准率。但是,词组过多或先组程度过高的词组,一方面会增加叙词数量,使词表体积庞大;另一方面,会减少检索途径和多向成族的机会,从而降低检全率。因此,在叙词法中,必须对词组(叙词先组度)进行适当控制。

106.词义控制:叙词法的词义控制,主要是对多义词(同一词形表示的多个词义有相关性)、同形异义词(同一词形表示的多个词义之间不相关)和词义含糊而导致理解不一的词,进行处理,使叙词的词义具有单一性和明确性。叙词词义控制主要采用两种措施:一是加限定词或限义符号;二是用注释。

107.叙词法参照系统:参照系统是叙词法显示词间关系的主要方法,它用规定的参照符号,将词间的语义等同关系、等级关系和相关关系予以显示,将依字顺排列而分割的词间联系揭示出来。

108.等同关系:等同关系,是指叙词与非正式叙词之间的关系,亦即在词形控制过程中被选作叙词的词与落选且保留在叙词表中作入口词的词之间的关系,又称用代关系或同一关系。汉语叙词表的词间等同关系用字母“Y”和“D”表示。

109.等级关系:等级关系,是指上位叙词和下位叙词之间的关系,亦称属分关系。汉语叙词表中,叙词之间的等级关系参照符号有三种:“S”、“F”和“Z”。

110.相关关系:具有相关关系的叙词所表达的概念有着一定的联系,在叙词之间建立这种联系,不仅方便标引人员在相关叙词的比较中选准标引用词;更重要的是方便检索者从相关叙词中选准和选全表达检索课题的叙词,从而提高检索效率。相关关系的显示是双向的,在汉语叙词表中用“C”表示相关关系。

111.叙词表的宏观结构:是指叙词表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其联系,各个组成部分一般是一个独立的模块,具有特定的功能。以汉表为例,叙词表的宏观结构一般由以下十大部分组成:字顺系统部分(字顺表、专有叙词表、轮排索引、字顺索引、入口词表、双语种对照索引);逻辑系统部分(范畴索引、词族索

引、叙词关系图、分类表)。

112.字顺表:字顺表,是将众多叙词款目和非正式叙词款目按字顺排列的词汇表。在传统叙词表中,字顺表含有叙词或非正式叙词的最完整信息,是标引和检索的主要依据,是叙词表的主体。因此,一般称为叙词表的主表。

113.专有叙词表:是将专有名称叙词或非正式叙词款目按字顺排列,单独集中展示的词汇表。它是字顺表的组成部分,微观结构与字顺表没有差别。单独设立专有叙词表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压缩字顺表的篇幅,方便从字顺表查词;二是便于用户迅速查到所需的专有叙词,不必去词量较多的主表中查找。

114.轮排索引:又称轮排表,是将叙词按其词素的字顺轮流排列到检索入口,使含有相同词素的词集中在一起的索引。轮排索引利用字面成族原理揭示叙词之间的联系,可以发挥两个功能:一是提供查找词组叙词(包括非正式叙词)的多个字顺入口;二是将含有相同词素的词集中一处,增加发现叙词间的联系和区别的机会,便于用户在比较中选择叙词。

115.双语种对照索引:是将全部或大多数叙词和非正式叙词与其外语译名相对应,按外语译名字顺排列的索引。我国的叙词表多编制英汉对照索引。

116.字顺索引:是将叙词(或包括非正式叙词)按字顺排列,而不包含叙词款目中的其他项目(非叙词含“用”参照)的一种索引。它是对字顺表的简化,一般是在叙词表的词汇量较大时,为提高查词速度而编制。

117.入口词表:是将非正式叙词按字顺排列,并指出其对应叙词的索引。

118.范畴索引:又称分类索引、范畴表,是按叙词表全部叙词和非正式叙词所属学科或范畴编制的词汇分类索引。一般首先设立若干大类(范畴),大类之下再分出若干二级或三级小类,在小类之下,才将所属的叙词和非正式叙词按字顺排列。

119.词族索引:也称等级索引、族系表,是将字顺表中具有等级关系的叙词按属分等级构成词族,并按各词族的族首词字顺排列词汇索引。

120.叙词款目:在字顺表中,对一个叙词及其相关项目的著录就构成一条叙词款目,一般都由款目词项、标注项和参照项组成,其中参照项可以包括Y、D、S、F、C、Z等多项参照项。

121.非正式叙词款目:对一个非正式叙词及其相关项目的著录就构成一条非正式叙词款目,一般都由款目词项、标注项和参照项组成,其中参照项中只有“用”参照项。

122.目标性原则:词汇收集应紧扣词表的使用目标,即围绕目标而收词汇。

123.文献保证原则:收集词汇时的文献保证原则,是指应以语词在表达文献主题概念时的出现频率为重要依据。根据将要标引的文献数量及其发展趋势而收词,是文献保证原则的必然要求。

124.用户保证原则:是要求将用户表达检索课题的用词及其倾向作为收词的最重要依据。

125.组配优先原则:叙词主要是用来组配表达文献主题的,因此,收词时不能无控制地收集词组。凡是可以用基本名词术语组配表达的词组,应尽量不收词组。因为词组太多,不利于发挥叙词组配的优异性能。

126.分类主题一体化:分类法系统和主题法系统作为信息组织的两种重要工具,在它们各自的修改和完善过程中,为充分吸收对方的优势来弥补自身功能的不足,分类法的编制原则和方法被逐渐渗透到主题法,以提高主题法的族性检索功能;同时主题法的编制原则和方法也被逐渐渗透到分类法,以提高分类法的特性检索功能。要真正实现分类主题一体化,就必须从二者在结构上的差异性和相通性入手,实现二者结构上的求同存异及有机结合,从而也实现二者功能上的互补。

127.自然语言与受控语言混合系统:指同时在一个检索系统中采用规范化的控制术语和自由词对同一篇文献进行标引和检索。这种混合系统通常同时包括受控词、自由词、篇名词、文摘词等多种类型,可以同时使用不同类型的语词组合进行检索操作。

128.主动式兼容:指在词表的编表阶段采取兼容化措施,可使两种或多种检索语言间具有较大程度的兼容性。

129.被动式兼容:是指在现有的两种或多种检索语言的条件下采取兼容化措施,不及在编表阶段采取兼容化措施的兼容程度高,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这种兼容称为被动式兼容。

130.中介词典:中介词典是一种转换方法或交换语言,而不是一种专供特定情报中心标引和检索的词表。

英国柯茨把中介词典定义为:一种能把任何一个情报系统中标引文献时给出的标引词或分类号转换成任何其他情报系统中的概念等价词的软件。

131.叙词词库:叙词词库是将多数叙词表的词汇汇集存于计算机。从严格意义上说,它是叙词表库。叙词词库兼具前述四种模式的主要特点,即:词汇转换功能;宏观词表与微观词表兼容;生成集成词表。

132.《分面叙词表》:1969年英国的艾奇逊和戈默索尔(A.Gomersall)等首次将《英国电气分面分类法》成功地改编为一部《分面叙词表:工程及相关学科的叙词表和分面分类法》。该部《分面叙词表》包含有分类表和叙词表两大部分,每个叙词(即类目)同时出现在两大部分之中,两部分之间用分类号相联系,真正做到了分类法和主题法的一体化。在这部词表中,叙词表实际上成了分类表的字顺索引,分类表则成了叙词表的范畴索引和词族索引。由于这种词表具有多种功能,可以同时用于手检和机检,可以同时用于分类标引和主题标引,因而受到图书馆界的极大重视和好评。许多著名专家和学者专门撰文予以称赞,指出《分面叙词表》的功绩在于“首次建立了一个真正实现了分类法和主题法两者合一的系统”,是对标引理论和实践的一大贡献,“将有可能成为标引和检索所用受控词表的楷模”。

133.分面叙词表:是以世界上编制的第一部分类主题一体化词表——艾奇逊(J.Aitchison)等的《分面叙词表》命名的类型,是最典型、影响最大的分类主题一体化检索语言。

134.这种类型的一体化词表的基本结构包括分类表和叙词表两大部分,有些还编有轮排索引、化学式索引或专有叙词索引等。由于对这两部分的词汇实施了统一的词形、词义和词间关系控制,使两者能够一一对应,等值兼容。加之用一个详细的分类表代替了范畴索引和词族索引后,使叙词之间的等级关系、相关关系和等同关系得到完整、详尽、集中的显示,用户因而可以迅速、全面地浏览某一学科或专业的主题,选择合适的叙词。因此,这种类型的一体化词表的整体功能大于传统叙词表中各个部分(如字顺表、范畴索引、词族索引、轮排索引等)功能的总和。

135.分类表-叙词表索引:这种对照索引是分类检索语言和主题检索语言兼容、互换的工具,通常用作情报检索查词选类的辅助工具,便于分类标引数据和主题标引数据之间的转换。如果在这种对照索引的分类号(以及类名)和叙词下加上原有的注释项和参照项,就可以同时用于分类标引和主题标引。从这种意义上说,分类表—叙词表对照索引也可视为一种特定类型的分类主题一体化词表。

136.综合词表:它是将特定主题领域的若干分类表和叙词表汇编而成的。往往是以一部分类表或叙词表为主,列出与某一分类号或叙词对应的其他分类法或叙词表中的分类号或叙词。这种

137.词表可用来进行书目数据库之间的转换,或用于在联合分类和标引活动中实现分类系统和叙

138.

139.《中国分类主题词表》:《中国分类主题词表》是在《中图法》编委会的主持下,从1987年开始由全国40个图书情报单位共同参加编制,1994年出版的一部大型文献标引工具书。它是在《中图法》第三版(包括《资料法》第三版)和《汉语主题词表》(以下简称《汉表》)的基础上,为实现分类主题一体化标引,为机助标引、自动标引提供条件,降低标引难度,提高检索效率和标引工作效率,编制而成的分类检索语言和主题检索语言兼容互换的工具。

140.《中国分类主题词表》分类号-主题词对应表:“分类号-主题词对应表”部分,是《中国分类主题词表》从分类到主题、从类号到叙词的对照索引体系,包含了《中图法》、《资料法》所有类目和对应的叙词款目、对应的注释。该卷分左右两栏编排,左栏是《中图法》的类表,右栏是相对应的主题词和主题词串构成的先组式标题。其主要功能是文献分类标引和通过分类的途径查找主题词,进而进行主题标引。

141.《中国分类主题词表》主题词-分类号对应表:“主题词-分类号对应表”部分,是《中国分类主题词表》从主题词到分类号,从标题到分类号的对照索引体系。它按主题词款目和主题词串标题的字顺排列,其后列出对应的分类号。主题词款目结构与《汉表》大体相同,但在族首词下进行全显示。其主要功能是文献主题标引和通过主题查找相关的分类号,作分类标引的辅助手段。

142.信息主题:信息主题或文献主题, 我国的国家标准《文献叙词标引规则》(GB/T 3860-1995),将主题定义为:文献所具体论述与研究的对象和问题。

(1)国际标准《文献工作─文献审读、主题分析与选定标引词的方法》(ISO 5963-1985(E) )定义文献主题为:表达文献中心论题的一个概念或若干个概念的组合。

143.信息主题结构:信息主题结构是指构成信息主题概念的各个基本概念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构成主题概念的基本概念因素称为主题因素,少数信息主题只有一个主题因素,大多数信息主题有多个主题因素。

144.单因素主题:又称单元主题,是只有一个主题因素,表现为简单概念的主题。

145.多因素主题:它是由多个主题因素组成,结构较为复杂的主题。

146.复合主题:复合主题,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主题因素结合构成的主题,它的一个主题因素是事物因素,其他的一个或多个主题因素是事物的特称因素、部分因素、方面因素。

147.联结主题:联结主题,是反映研究对象之间某种联系的主题,其中一个对象为事物因素,另外的对象为关联因素。对象之间常见的联系有比较、影响、作用、因果、应用关系等。

148.专业主题:是指与检索系统的学科专业范围相一致的主题。在专业检索系统中,对专业主题的标引应该力求全面专指。

149.相关主题:是指与检索系统的学科专业范围不一致,但有一定联系的主题。在专业检索系统中,一方面要注意对相关主题的选取,另一方面又不要与专业主题那样标引得全面专指。

150.整体主题:是概括某一文献全部内容或基本内容的主题。每一文献只能有一个整体主题,但也可能没有整体主题。

151.局部主题:是概括某一文献部分内容的主题。每一文献可以有多个局部主题,但是,是否标引或标引多少局部主题要根据局部主题的价值和检索系统的性质而定。

152.主要主题:主要主题是概括作者在文献中重点论述内容的主题,也可以称为中心主题。每一文献至少有一个主要主题,但可能不只一个主要主题。一般来说,主要主题是标引的重点,但是,根据检索系统的专业性质也可能不需要标引主要主题。

153.次要主题:次要主题是概括作者在文献中有所论述,但不是重点内容的主题。必要时需要标引次要主题。

154.显性主题:是文献明显论述的主题,即根据文献内容的字面表述能够直接概括出的主题。它一般不易被标引者遗漏。

155.隐性主题:是指文献中没有表述,却隐含在字面形式中的主题。标引隐性主题的难度较大,需要标引人员有较深厚的学科知识。

156.信息标引:又称文献标引,是根据文献的特征,赋予文献检索标识的过程。信息标引所根据的文献特征以内容特征为主,外部(形式)特征为辅。信息标引过程包括两个主要环节:一是主题分析,即在了解和确定文献的内容特征及某些外部特征的基础上,提炼出主题概念;二是转换标识,即用专门的检索语言(标引语言)中的标识表达主题概念,构成检索标识。

157.分类标引:又称文献分类或信息分类,是依据特定的分类语言,赋予文献分类标识的过程。

158.主题标引:是依据特定的主题语言,赋予文献主题标识的过程。由于主题标引所依据的主题语言可以是标题语言、叙词语言、关键词语言等,因此主题标引赋予文献的主题标识可能是标题、叙词或叙词标目、关键词等。

159.整体标引:是一种概括揭示文献内容的标引方式,它只针对文献整体内容提取主题予以标引。这种标引方式往往用一个主题概括文献的整体内容或主要内容,但是,当无法将整体内容或主要内容概括为一个主题时,也可以标引出一个以上的主题。

160.全面标引:是一种充分揭示文献内容的标引方式,它深入揭示文献中的各部分内容,全面提取局部主题予以标引。这种标引方式要求对文献内容进行分解,详细标引文献中有检索和参考价值的各部分内容。

161.对口标引:是一种只揭示文献中符合专业检索系统需要的部分内容的标引方式,既只提取个别局部主题予以标引,亦称重点标引。对口标引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筛选性,主要适用于专业单位或检索系统对部分内容与本专业相关的文献进行标引。

162.综合标引:是一种以整套(部)丛书、多卷书、论文集、会议录等为单位,概括揭示其内容的标引方式,是一种特殊的整体标引。综合标引除了揭示内容特征外,一般还应标引出表示文献类型的主题因素。

163.分散标引:是一种以丛书、多卷书、论文集、会议录等文献中的每一种、一册、一篇文献为单位,揭示其内容的标引方式。

164.分析标引:是一种在整体标引或综合标引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揭示文献的部分内容,提取个别或若干局部主题的标引方式,亦称补充标引。

165.互见标引:是从不同角度多次揭示同一文献内容的标引方式,即对已经从一个角度或学科标引了的文献内容,再从其他角度或学科出发予以标引。这也是一种补充标引,其目的是从不同角度或学科提示同一文献内容。

166.深标引:这是赋予文献较多标识,详细揭示文献内容的标引方式。全面标引必然是一种深标引。深标引主要适用于计算机检索系统和学术论文的标引。

167.浅标引:这是赋予文献较少标识,粗略揭示文献内容的标引方式。整体标引必然是一种浅标引。浅标引主要适用于手工检索系统和图书的标引。

168.专指标引:是指所选用的一个标识表达的概念与被标引主题概念完全或基本相符的标引方式,亦称相符性标引。

169.组配标引:是指选用两个或多个标识共同表达一个主题概念的标引方式。

170.上位标引:是指所选用标识表达的概念是被标引主题概念的上位概念的标引方式。

171.依附标引:是指所选用标识表达的概念与被标引主题概念相近或相关的标引方式。亦称靠类标引或靠词标引。

172.暂定标引:是指所用标识在类表或词表中没有收录,但建议增加的标引方式。亦称增类标引或增词标引。

173.先组标引:是指标引时要将组配表达主题概念的若干标识组合起来的标引方式。先组标引主要用于手工检索系统。

174.后组标引:是指标引时并不将组配表达主题概念的多个标识组合起来的标引方式。后组标引多用于计算机检索系统。

175.受控标引:是一种采用受控语言(检索语言)中的标识表达主题概念的标引方式。

176.自由标引:是一种采用自然语言语词作标识表达主题概念的标引方式,又称非控标引。它是主题标引的一种特殊形式。

177.人工标引:是一种完全由标引人员亲自思考和操作而完成的标引方式,亦称手工标引。

178.自动标引:是一种基本由计算机及其自动化、智能化系统完成判断和操作的标引方式,又称机器标引。

它又分为自动抽词标引和自动赋词标引,前者为自由标引,后者为受控标引。

179.联合标引:是各机构开展合作,各自只对一部分文献进行标引,相互共享标引成果的标引方式,亦称合作标引。在网络环境中,以联机标引为主的联合标引将会有更大的发展。

180.在版标引:是在文献出版或发表前就完成标引,并将标引成果记录在文献之中的标引方式。

181.标引查重:-主要是指查复本,即查看待标引文献(图书)是不是本单位收藏并标引过的文献复本。

如属复本或内容变化不多的不同版本,可以使用原先的检索标识;如系新的,则进行标引。查重的目的是避免重复标引,防止同一文献的标引不一致。查重的方法是在公务目录或机读目录中进行查对,以确定待标文献是否为已标引文献的复本或不同版本。

182.主题分析:无论是分类标引还是主题标引,人工进行的主题分析可以细分为四个紧密联系甚至多次循环的环节,即:了解文献内容及其表现形式;选择标引所针对的各个内容单元;概括单元内容,形成自然语言表述的主题概念;分析主题概念的结构、类型、学科属性。

(1)自动标引的主题分析则表现为从文献中抽取表达主题概念的自然语词的方法运用,如词频统计分析,语词位置加权等。

183.分类法使用本:分类法的使用本,是指具体单位根据自己的文献情况和用户需要,在允许的范围内,对通用分类法作些适当的调整、补充、说明后,确定下来作为分类标引最后依据的本子。

184.图书改编:如果作为分类标引依据的分类法经过修订出了新的版本,甚至有的单位想放弃原来使用的分类法,新采用一种分类法,就需要用新的分类法版本或新的分类法对已经分类标引过的图书重新进行分类标引,这就是图书改编问题。

185.书次号:对同类书中特定图书的个别化编号,就是同类书的区分号,简称为书次号

186.主题概念分解转换:主题概念的分解转换是要先将一个复杂主题概念分解成若干个简单概念或概念因素,然后选用与各简单概念或概念因素对应的叙词,按照一定的规则组配起来表达这个复杂的主题概念。主题概念分解转换的关键是概念的分解,主题概念分解正是采用叙词进行主题标引(简称叙词标引)的难点,掌握主题概念分解的方法有助于提高叙词标引的效率和质量。

187.交叉关系概念分解法:是指将复杂概念分解成两个或两个以上外延部分相交的属概念(作为概念因素

的简单概念)的方法。

188.事物与方面关系概念分解法:是指将复杂概念分解成表达事物和方面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简单概念。

189.事物与“种差”关系概念分解法:是指将一个复杂概念分解成表示事物的属概念和表示该属概念与被分解的种概念之间相差属性的简单概念。

190.概念概括分解法:是逐渐减少复杂概念内涵、不断扩大复杂概念外延,根据词表收词情况进行概念分解的方法。

191.概念限定分解法:是从被分解的复杂概念中找出最上位的属概念,然后从这个概念入手,利用词表中的等级关系显示,逐一找出能表达被分解概念中最专指因素的叙词,进行概念分解。

192.自然语言:“自然语言”,是人类在社会生活中发展起来的用来互相交际的声音符号系统。从信息检索角度来理解,自然语言是指文献作者所使用的书面用语,在信息检索中包括关键词、自由词和出现在文献题名、摘要、正文或参考文献中的具有一定实质意义的词语。

193.自然语言处理:自然语言处理是自然语言得以应用所要解决的首要的核心问题。自然语言处理是人工智能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研究计算机对输入的自然语言文本的分析、理解和生成,旨在建立人与计算机之间友好的交流通道,实现更高层次的信息交互。自然语言处理(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简称NLP)是实现自然语言理解的核心基础,是语言信息处理的一个重要分支。一般认为,自然语言处理主要有以下4个应用领域:机器翻译、信息检索、人机接口、篇章理解。因此,这4个方面的技术构成了其研究内容的应用技术部分。

194.汉语自动分词:汉语自动分词是任何中文自然语言处理系统都难以回避的第一道基本“工序”,其作用怎么估计都不会过分。具体来说,自动分词是机器翻译、信息标引、智能检索、自然语言处理等必不可少的基础,也是制约中文信息处理飞跃的“瓶颈”之一。

195.交集型歧义:如果AB和BC都是词典中的词,那么如果待切分字串中包含“ABC”这个子串,就必然会造成两种可能的切分:“AB/C/”和“A/BC/”。这种类型的歧义就是交集型歧义。比如“网球场”就可能造成交集型歧义(网球/场/:网/球场/)。

196.多义组合型歧义:如果AB和A、B都是词典中的词,那么如果待切分字串中包含“AB”这个子串,就必然会造成两种可能的切分:“AB/”和“A/ B/ ”。这种类型的歧义就是组合型歧义。比如“个人”

就可能造成组合型歧义((我)个人/ :(三)个/人/)。

197.未登录词:未登录词即未包括在分词词表中但必须切分出来的词,包括各类专名(人名、地名、企业字号、商标号等)和某些术语、缩略词、新词等等。未登录词的识别对于各种汉语处理系统不仅有直接的实用意义,而且起到基础性的作用。

198.词典分词法:又叫做机械分词方法,它是按照一定的策略将待分析的汉字串与一个“充分大的”机器词典中的词条进行配,若在词典中找到某个字符串,则匹配成功(识别出一个词)。

199.基于理解的分词方法:其基本思想就是在分词的同时进行句法、语义分析,利用句法信息和语义信息

来处理歧义现象。它通常包括三个部分:分词子系统、句法语义子系统、总控部分。在总控部分的协调下,分词子系统可以获得有关词、句子等的句法和语义信息来对分词歧义进行判断,即它模拟了人对句子的理解过程。

(1)这种分词方法需要使用大量的语言知识和信息。由于汉语语言知识的笼统、复杂性,难以将各种语言信息组织成机器可直接读取的形式,因此目前基于理解的分词系统还处在试验阶段。

200.基于统计的分词方法:对语料中相邻共现的各个字的组合的频度进行统计,计算它们的同现信息。同现信息体现了汉字之间结合关系的紧密程度。当紧密程度高于某一个阈值时,便可认为此字组可能构成了一个词。

201.这种方法只需对语料中的字组频度进行统计,不需要切分词典,因而又叫做无词典分词法或统计取词方法。

202.自然语言标引:是指采用原文中的信息作为标引源,从中选取能够有效表征信息内容的特征词的过程。

自然语言标引分为:人工标引方式(包括自由标引和自由词补充标引)和计算机自动标引。

203.计算机自动标引:是指利用计算机从各种文献中自动提取相关标识引导的过程。“狭义”的自动标引包括主题标引的自动抽词标引和自动赋词标引两种方式。“广义”的自动标引还指在主题自动标引基础上的自动赋分类号标引。

204.自由标引:即人工关键词标引。是指将那些出现在文献的标题(篇名、章节名)以及摘要、正文中,对表征文献主题内容具有实质意义的语词,亦即将对揭示和描述文献主题内容来说是重要的、带关键性的(可以作为检索入口的)那些语词抽取,抽取时不加规范或只做少量规范化处理。自由标引主要适用于报纸文献、期刊文献的大型篇名数据库等的标引。

205.西文自动标引:就西文而言,利用计算机抽取西文关键词,需要完成的是从文本(标题、文摘或全文)中剔除虚词(又称非用词或停用词),获取关键词,最后分析关键词,确定标引词。

206.自动抽词标引:是指直接从原文中抽取词或者短语作为标引词来描述文献的主题内容。这是最早出现的一种自动标引方式,主要指从文献中自动抽取出能表征文献主题的关键性语词作为标引词,所以自动抽词标引也常常称为关键词标引。汉语信息的自动抽词也即汉语自动分词的过程。

207.自动赋词标引:自动赋词标引是在自动抽词的基础上,引入预先编制的词表来规范自动抽取的词,利用计算机的自动换词功能,将关键词转换成规范词,赋予文献主题概念,然后建立倒排索引文档。

208.自动标赋分类号标引:自动赋分类号必须以自动抽词为基础。在自动抽词的基础上,根据自然语言词与分类号的对应表和自动分类规则,利用计算机的自动换词功能,将关键词转换成分类号,建立倒排索引文档。按其实质来说,也是自然语言与受控语言的结合,一般将它归入自动分类的范畴。

209.单汉字索引:是对每个单字的出现位置进行索引,并依据单字的位置信息进行检索的文本检索方法。

单汉字索引库的主要部分是每个字的位置信息

210.自然语言检索系统:就是指对文献作者或文摘提要的编写者原来使用的语言进行一定的序化组织、处理并提供自然语言检索接口供用户查询使用的检索系统。自然语言检索系统的两个关键性技术:文本信息的自动标引和索引技术和自然语言检索技术。

211.自然语言检索:自然语言检索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来理解:从检索语言来讲,自然语言检索就是在为文献检索标识时,使用文献作者、文摘编写者原来所用的语词或标引人员自拟的语词,而不是取自受控词表中的语词;从技术上讲,就是将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应用于信息检索系统的信息组织、标引与输出;从用户方面讲,就是用自然语言作为提问输人的检索方式。

212.关键词检索:是指用户提交的检索词是用户认为对表达其检索需求至关重要的关键性语词。关键词检索可用在经自然语言标引组织的自然语言检索系统中,同时关键词检索也是基于全文索引的全文检索系统最主要的检索输入形式。

213.全文检索:所谓全文检索(Full-Text Retrieval),是指以全部文本信息作为检索对象的一种信息检索技术。全文检索的核心技术就是维护一个高效的索引(主要是倒排文档)。

214.位置检索:位置检索是全文检索系统中特有的检索技术,最能体现全文检索系统的优势。

215.字表法:以单个汉字为基本索引单元的索引方法,即单汉字索引。字表法是以单字为基础进行检索的方法,其缺点是生成的索引库庞大,检索速度低,误检率高;其优点是适应性强,应用范围广,索引的生成简单,比较适用于内容复杂、新词汇和特殊词汇多的文档的检索。

216.词表法:以词或词组为索引单元的也称为词表法。词表法是以能表达一定意义的词为基本检索单位,并根据词的出现位置进行索引和检索的文本检索方法。词表法索引的建立较字表法复杂,漏检率较高,且不能进行单字和任意字符串的检索;其优点是对于大规模应用,索引库规模小,检索的处理速度快,同义、反义等概念检索的实现较为简单,因而比较适用于特定领域中或内容相对固定的文档的全文检索。

217.N-Gram法:N-Gram法,即采用n元语法的切分统计方法来自动发现相关概念,对提取出来的词建立索引。N-gram法无需任何词典支持;对输入文本所需的先验知识少;无需进行分词处理。但是,N-gram 法在抽取信息时,会产生非常大的数据冗余,占用很大的内存空间,相比基于词典分词获取文本特征的方法,其实现效率比较低,要花费较长的时间来处理文本,查准率比较差。

218.词索引+Bi-Gram法:词索引+BI-Gram实际上是一种字词混合的索引方式。基于词典分词与N-gram信息相结合的特征获取方法,结合两种文本特征提取技术的优点以达到优化系统性能的目的。首先采用基于词典的分词技术将汉语中的常用词切分出来,在此基础上,对于那些没有出现在词典中的未登录词采用基于N-gram的技术进行提取,这样做,既可以大大减少N-gram信息提取所需处理的信息量,又可以弥补词典因为语言的领域相关性和时间相关性所带来的词汇不足的问题,保证达到相对较好的分词标引效果。

219.简单提问式输入检索:指系统在“用户-检索接口”层面上支持用户以简单自然语言提问的方式输入检索式。

220.后控制模式:即“标引不控制+检索控制”模式。这种模式是在标引(输入)阶段使用自然语言,不对标引进行严格控制,而在检索(输出)阶段才对检索词进行控制的自然语言检索优化技术。

221.后控词表:后控制词表是利用受控语言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编制的自然语言检索用词表,它主要是对自然语言中大量存在的等同关系、等级关系和大部分相关关系进行控制和揭示,具有自学习功能,可根

据检索的需要将新概念和新术语及时地加入词表中,因此,后控词表是一个动态词表。

(1)后控词表的性质类似于入口词表,它是一种转换工具,一种扩检工具,一种罗列自然语言检索标识供选择的工具。

(2)用户在检索时通过浏览词表选用检索词,或者由系统自动执行调整(扩缩减)检索式,这样既减轻了用户负担,又提高了系统的易用性和检索效率。

(3)后控词表兼有自然语言与人工语言的性质和优点,因此,后控制词表是“自然语言检索和人工受控语言结合的最佳范例”。

222.网络信息:广义而言,网络信息是指在网络中蕴藏着的各种形式的信息的集合。它包括信息内容本身、记录信息的载体、信息的表达形式、信息组织的结构,信息传播的手段等要素。狭义而言,指包含特定内容的网上信息。从网络信息物理存放位置分,有本地资源、导航资源和泛在资源。

223.本地信息资源:本地信息资源是指存放在本地服务器或计算机上的信息资源。

224.导航信息资源:导航信息资源是通过目录的形式完成非本地资源的信息代理工作,主要有以标题的形式组织代理信息资源的 P2P导航资源,以站点到站点、通过超链接的方式代理的S2S导航资源。

225.泛在信息资源:泛在信息资源是那些没有做过任何信息代理的非本地信息资源,包括大型网站的搜索引擎,以及其他广泛存在的网络信息资源。

226.网络信息分类法:网络信息分类法是处理信息面最广的分类法,不仅包括一般的文献信息,还包括商品信息、贸易信息、金融信息、组织机构信息、新闻,以及软件、游戏、多媒体信息、各类动态信息等。网络信息分类法一般多以搜索引擎“分类导航”的形式出现,并且“分类法—检索系统和界面—信息数据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227.传统分类组织范式:就是以文献的学科主题内容为主要分类标准,同时结合其他的标准辅助使用,如文献类型、人物、时间、空间等。

228.自动分类:自动分类分为自动归类和自动聚类。

(1)自动归类分析被分类对象的特征,使之与各种类别中对象所具有的共同特征进行比较,然后将对象划归为特征最接近的一类并赋予相应的分类号。

(2)自动聚类是从待分类对象中提出特征,然后将提出的全部特征进行比较,再据一定的原则将具有相同或相近特征的对象定义为一类,并设法使各类中包含的对象大致相等。

229.MeSH《医学标题表》:《医学标题表》(Medical Subject Heading, MeSH)是由NLM于1960年编制出版了。MeSH表由字顺表、树形结构表、副主题词表三个部分组成。字顺表是将MeSH表所收主题词、入口词全部按字顺关系排列,并通过词下的树状结构号码、注释及参照揭示表中词与词之间的关系,帮助用户选词。树状结构表是一种分类体系,它将字顺表中的主题词,按照每个词的词义范畴及学科属性,分门别类地归入15个大类,逐级划分,分类深度最多达9级。副主题词表共有82个副主题词,对同一主题词下不同研究方面的文献进行限定,每个副主题词根据其特定的含义和使用范围与不同的主题词组配使用。

230.UMLS 《统一医学语言系统》:UMLS是NLM主持研究开发的生物医学检索语言系统。系统包括四个部分:超级叙词表(Metathesaurus)、语义网络(Semantic Network)、情报源图谱(Information Sources Map)

组织工作专用名词解释汇总

组织工作专用名词解释 一、干部工作 1.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四项监督制度《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追究办法(试行)》(2010年3月7日中央办公厅发);《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有关事项报告办法(试行)》(2010年3月9日中央组织部发);《地方党委常委会向全委会报告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并接受民主评议办法(试行)》(2010年3月9日中央组织部发);《市县党委书记履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职责离任检查办法(试行)》(2010年3月9日中央组织部发) 2.干部队伍“四化”方针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方针,这是新时期干部工作的根本指导方针。 3.干部队选拔任用“一报告两评议”党委(党组)向参加测评的对象报告本年度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情况,由参加测评的对象对党委(党组)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和新选拔任用干部进行民主评议。 4.干部考核评价“一个意见、三个办法”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建立促进科学发展的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的意见》以及中央组织部《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办法(试行)》、《党政工作部门领导班子

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办法(试行)》、《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办法(试行)》。 二、人才工作 1.六支人才队伍党政人才队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高技能人才队伍、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社会工作人才队伍。 2.“四送一训”送资料、送科技、送新项目、送科技成果,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 3.“双师型”师资既能开展科研推广的“农艺师”、“畜牧师”,又能贴近实际培训农村劳动力的“教师”。 三、基层党建工作 1.“五项基本建设”基本队伍建设,基本阵地建设,基本制度建设,基本活动建设,基本保障建设。 2.基层组织建设“三项行动”抓基础强堡垒、抓后进破难题、抓亮点树品牌。 3.“四项培训工程”基层党组织书记、新党员、大学生村官党员、党员创业就业技能培训。 4.“双育计划”:基层党员增强党性、提高能力。 4.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五大任务:一是建强骨干队伍,增强农村党组织带动力;二是推广“民情流水线”,增强街道社区党组织服务功能;三是切实加强薄弱领域党建工作,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四是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工作规程,提升党

人文社会科学形考册答案

作业 1 一、名词解释: 1、人文科学------通常被说成是“人文学”,指关于人的本身的学说或者理论体系,是对人的存在、本质、价值和发展等问题以及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进行探索的学问。 2、社会科学------是以人类的经济活动、政治活动、精神文化活动等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旨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 3、人文社会科学------就是以人的社会存在为研究对象,以揭示人的本质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目的的科学。 二、填空题: 1、人类社会自然界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 2、人人类; 3、自然科学; 4 孕育奠基生成发展拓展反思; 5、研究对象研究主体; 6、阶级社会; 7、社会管理社会决策咨询 8、物质精神精神文明; 9、物质载体各种制度、风俗; 10、周密调查科学分析; 11、情感激发定量研究技术分析 12、复杂性模糊性定量分析 13、非逻辑性综合性有意识的活动;

14、简单随机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和多级抽样 15、观察法无结构访谈法集体访谈法, 三、选择题:1、C 2、A 3、C 4、B 5、D 6、D 7、B 8、A 9、D 10、B。 四、简答题: 1、答: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共同点是:(1)都是人类对客观存在的认识过程;(2)都是一种理论知识体系;(3)都是创造性的社会活动;(4)都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实践性力量。 2、答: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比具有的特征有:(1)具有某种阶级倾向性;(2)具有一定的民族性;(3)具有时代性。 3、人文社会科学社会功能的实现,需要下列特殊的条件:(1)人文社会科学家要把自己的研究活动自学地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2)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在应用于社会实际时,要具有较为充分的自主性,尽量减少来自于政治、经济、文化的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或干预;(3)要尽量提高人文社会科学的预见性,减少人们对它的怀疑。 五、论述题: 1、参考观点: (1)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三种“一般方法”是指:理性批判与情感激发的统一、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统一、直觉领悟与技术分析的统一。(2)理性批判与情感激发的统一观,合理体现了认识论的发展成果,不仅在研究行为上反映了人类哲学理论的新水平,而且在操作上成功实现了从认识论到方法论的过渡。人要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既要依赖科学认识,发展自己调控自然的现实力量,又要依赖文学艺术等认识形式,调节人的精神世界,丰富人的活动,借助于情感激发使人得到全面发展。(3)定性研究与定量

党建工作常用名词解释

党建工作常用名词解释 1、中央四个长效机制文件:《关于加强党员经常性教育的意见》、《关于做好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建立健全地方党委、部门党组(党委)抓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的意见》(见中办发(2006)21号)。 2、四进社区: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进社区、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进社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进社区和党员承诺制进社区。 3、四民社区:创安民社区,治安明显好转,让群众放心;创便民社区,服务功能完善,让群众省心;创乐民社区,文化生活丰富,让群众开心;创康民社区,人居环境优美,让群众舒心。 4、“三关”工程:关心外出民工、关爱留守儿童、关怀空巢老人。 5、“四访四问”:专访老党员问安、家访困难党员问贫、信访流动党员问需、回访违纪党员问变。 6、流动党员管理“五服务”、“五做到”:“五服务”:对流入党员提供接转组织关系、指导协调就业、提供业务培训、维护合法权益、帮助解决突出困难。“五做到”:对流出党员做到提供业务培训、接转组织关系、每年走访家庭1-2次、每年联系党员1-2次,建立流动党员台帐。 7、“五好”党支部:领导班子好、党员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工作业绩好、群众反映好。 8、“四型”机关: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效率型。 9、“两新”组织: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 10、企业党建“四五六”:“四好”领导班子,“五好”党支部,“六先”党员队伍。 “四好”领导班子:政治素质好、经营业绩好、团结协作好、作风形象好。 “五好”党支部:支部班子好、党员队伍好、制度建设好、工作业绩好、群众反映好。“六先”党员队伍:思想政治领先、业务技能领先、工作业绩领先、遵纪守法领先、创新意识领先、践行宗旨领先。 11、三创三强:上下联创、城乡共创、示范带创;强基础、强机制、强素质。 12、三有一落实:即在职在岗党员和基层党组织要做到人人有一本读书笔记,人人有一本民情日记,党组织有一本难点热点问题梳理台帐;落实解决好群众反映的问题。 13、三亮两评:“三亮”即:亮党员身份、亮党员工作职责、亮党员服务承诺;“两评”即:组织评议、群众评议。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习题及答案

精心整理 精心整理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试题及答案 2005年04月11日 ? 小学教育专业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A) 试题 一、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计10分) 1.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在20世纪上半叶以分化发展为主导倾向,在20世纪下半叶逐步走向 2 3 4态度和“ 5 6 7早期人 8 9。赫尔巴特于1806年出版了《普通教育学》,较多的教育史学者将此作为独立的教育学体系初步形成的标志。 10·教育法学是法学与教育学合作产生的交叉学科。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计15分) 1.人文科学、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计15分)

精心整理 精心整理 人文科学通常被说成是“人文学”,是指关于人的本身的学说或者理论体系,是对人的存在、本质、价值和发展问题以及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进行研究的学问。 2.全球问题 全球问题指的是与整个世界全体人类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譬如人口增长、资源危机,环境污染、裁减军备等等问题,它们是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热点。 3.实证主义思潮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产生的同时,一些哲学家强调哲学应当以实证自然科学为基础,以描述经验事实为限,以取得实际效用为目标,要求排除抽象的思辨,追求实证知识的可靠性、确切性。由此开创了与非理性主义相对应的实证主义思潮。 4.只“ 51 A C 2 A C 3 A .15世纪 B .16世纪 C .一18世纪 D .19世纪 4.“计算机+插花艺术”是对哪一个国家企业管理艺术的概括( D ) A .美国 B .韩国

。 C.泰国 D.日本 5.在以下各种一般研究方法中,人文社会科学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较为偏重哪一种( B ) A.定量研究 B。定性研究 C.直觉领悟 D。情感激发 6.就现代科学发展状况看,“科学无国界”这一说法比较适用于( B ) A.人文社会科学领域 B.自然科学技术领域 C.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技术两大领域 D.新兴科学技术领域 7.系统论的创始人是( C ) A.维纳 B。申农 C.贝塔朗菲 D。普利高津 8.下列哪一组学科被认为是最为典型的综合学科?( B ) A.哲学、文艺学、历史学 B。现代管理学、人口科学、科学学 C.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 D。法学、教育学、新闻传播学 9.据有关资料分析,1978年以来当代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最为突出的学科是( A ) A.经济学 B,管理学 C.历史学 D。政治学 10.支配了20世纪世界哲学发展基本走向的理论先导是( A ) A.19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西方非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两大思潮. B.19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西方非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实用主义和非理性主义两大思潮 精选资料,欢迎下载

最新十次电大专科《人文社会科学基础(A)》期末考试名词解释题题库

最新十次电大专科《人文社会科学基础(A)》期末考试名词解释题题库 (2015年1月至2019年7月试题) 说明:试卷号:2072 课程代码:01245 适用专业及学历层次:小学教育;学前教育;专科 考试:形考(纸考、比例30%);终考(纸考、比例70%) 2019年7月试题及答案 二、名词解释 11.人文科学:通常被说成是“人文学”,是指关于人的本身的学说或者理论体系,是对人的存在、本质、价值和发展问题以及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进行研究的学问。12.直觉:是指认识主体在尚不清晰的事实材料中察觉真理的能力,灵感顿悟是这种认识能力的重要表现。 13.接受美学:是从接受主体(欣赏者)的反应和接受方面去研究文艺,把欣赏者的理解看作作品的构成因素的一种文艺学——美学思潮。 14.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各种经济活动和各种相应的经济关系,揭示其运行、发展规律的科学。 2019年1月试题及答案 二、名词解释 11.定性研究:就是对于事物的质的方面的分析和研究。质是特定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部所固有的规定性,它由事物的内部与外部的各种矛盾所决定。 12.哲学:马克思主义总结哲学发展的历史,认为哲学就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其基本问题就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13.教育学:是以人类教育活动为对象,以揭示教育发展一般规律为目标的学科。 14.人文主义:是这样一种思想态度,它认为人和人的价值具有首要的意义。通常认为这种思想态度是文艺复兴运动的主题。从哲学方面讲,人文主义以人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它扬弃偏狭的哲学系统、宗教教条和抽象推理,重视人的价值。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曾经长期处于对立状态,在当代则出现了融合的趋势。 2018年7月试题及答案 二、名词解释 11.人文社会科学:就是以人的社会存在为研究对象,以揭示人的本质和人类社会规律为目的的科学。它是互相交叉联结的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总称,是与广义的自然科学相关联又相对应的一大科学部类。 12.系统科学:是指处于哲学方法和各学科特殊方法之间的、中间层面的科学思想方法,它 1

中央电大专科《人文社会科学基础(A)》近5年期末考试名词解释题题库

中央电大专科《人文社会科学基础(A)》近5年期末考试名词解释题题库 说明:试卷号:2072 课程代码:01245 适用专业及学历层次:小学教育;学前教育;专科 考试:形考(纸考、比例30%);终考(纸考、比例70%) 2018年1月试题及答案 二、名词解释 11.人文社会科学:就是以人的社会存在为研究对象,以揭示人的本质和人类社会规律为目的的科学。它是互相交叉联结的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总称,是与广义的自然科学相关联又相对应的一大科学部类。 12.时代主题:全球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态势的聚焦点,是全球发展格局的集中体现。 13.人文主义:是这样一种思想态度,它认为人和人的价值具有首要的意义。通常认为这种思想态度是文艺复兴运动的主题。从哲学方面讲,人文主义以人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它扬弃偏狭的哲学系统、宗教教条和抽象推理,重视人的价值。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曾经长期处于对立状态,在当代则出现了融合的趋势。 14.接受美学:是从接受主体(欣赏者)的反应和接受方面去研究文艺,把欣赏者的理解看作作品的构成因素的一种文艺学——美学思潮。 2017年7月试题及答案 二、名词解释 11.人文社会科学:就是以人的社会存在为研究对象,以揭示人的本质和人类社会规律为目的的科学。它是互相交叉联结的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总称,是与广义的自然科学相关联又相对应的一大科学部类。 12.全球问题:指的是与整个世界全体人类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譬如人口增长、资源危机、环境污染、裁减军备等等问题,它们是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热点。 13.语言与言语:语言是语言符号相互关联的系统,言语则是实际话语。前者是社会的、主要的,后者是个人的、从属的。 14.人文主义:是这样一种思想态度,它认为人和人的价值具有首要的意义。通常认为这种思想态度是文艺复兴运动的主题。从哲学方面讲,人文主义以人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它扬弃偏狭的哲学系统、宗教教条和抽象推理,重视人的价值。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曾经长期处于对立状态,在当代则出现了融合的趋势。 2017年1月试题及答案 1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复习题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复习 题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复习题 一、填空题 1. 人文社会科学的时代性主要表现在:______研究对象______的时代性、研究主体的时代性、人文社会科学里理论的时代背景因素。 2.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主要包括:______理性批判与情感激发__________的辩证统一、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辩证统一、直觉领悟与技术分析的辩证统一。 3. 在抽样类型中,_______系统抽样___________方法就是从名单上每隔一定的数抽样。 4. 20世纪以来,世界格局发生了三次重大变化,时代主体随之三度转换,其中______和平与发展________是世界格局第三次变化前后的时代主题。 5.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产生的同时,在现代西方哲学中的两大哲学思潮是:科学主义(或实证主义)思潮和_______人本主义(或者非理性主义)__________思潮。 6. 美国“_____新史学派________”的创始人鲁滨逊认为历史运动是由经济的、地理的、心理的等多种因素决定的,历史学的内容应当无所不包,历史决不仅仅是“政治史”。 7. 如果说索绪尔开创现代语言学是区分“言语”和“语言”开始的,那么,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对现代语言学的强烈震动则始于他对“___语言行为___________”和“_____语言能力__________”的划分。

8. 《_______资本论______》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主要着作,侧重点是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 9. 英国哲学家_____培根_______于1623年发表了《论科学的价值》一文,在对科学的分类中,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了出来。10.________教育哲学________是教育与哲学的交叉学科。 11.按照历史的维度,人文社会科学的形成和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孕育阶段,二是______生成____ 阶段,三是拓展阶段。 12.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在20世纪上半叶以分化发展为主导倾向,在20世纪下半叶逐步走向_______ 整体联动(或综合发展)________。 13.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产生的同时,在现代西方哲学中产生了两大哲学思潮,它们是:________科学主义(或实证主义)_____________思潮和人本主义(或非理性主义)思潮。 14.19世纪中叶,德国历史学家_____兰克_____受实证主义哲学思想影响,倡导以纯“客观主义”态度和“科学方法”研究历史,被尊为“近代史之父”。 15.20世纪,由索绪尔开创的________结构主义_______语言学揭开了现代语言学的序幕。 16.在当代西方心理学文献中所称的_____ 认知心理学_________,一般特指以信息加工的观点和概念说明人的认知过程的科学。

管理学原理 第七章 组织工作概述

管理学原理 第七章组织工作概述 名词解释: 1、组织工作:就是设计和维持一种有助于有效的集体活动的组织结构的活动过程。 2、组织结构:是组织中划分、组合和协调人们的活动和任务的一种正式的框架,表现为组织各部分的排列顺序、空间位置、聚集状态、联系方式和相互关系。 3、目标统一原理:是指组织中每个部门或者个人的贡献越是有利于实现组织目标,组织结构就越是合理有效。 4、分工协作原理:是指组织结构越能反应为实现组织目标所必要的各项任务和工作分工,以及相互间的协调,组织结构就越是精干、高效。 5、管理宽度原理:是指组织中管理者监督管辖其直接下属的人数越是适当,就越是能够保证组织的有效运行。 6、责权一致原理:是指在组织结构设计中,职位的职权和职责越是对等一致,组织结构越是有效。 7、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原理:是指对组织结构中职权的集权与分权的关系,处理得越是适中,就越是有利于组织的有效运行。 8、稳定性与适应性相结合的原理:是指越是能在组织结构的稳定性与适应性之间取得平衡,就越能保证组织的正常运行。 简答题和论述题: 1、简述组织工作的特点?P153 答:①组织工作是一个过程。②组织工作是动态的。 ③组织工作要充分考虑非正式组织的影响 2、简述影响组织结构选择的因素?P154-157 答:①技术②外界环境③组织的规模④组织的生命周期⑤组织的战略 3、简述各种组织所对应的技术分类?P154

答:①单件或小批生产技术②大批量或几种生产技术③连续流程性生产技术 4、简述分工协作原理?P158 答:①是指组织结构越能反应为实现组织目标所必要的各项任务和工作分工,以及相互间的协调,组织结构就越是精干、高效。 ②分工协调原理规定了组织结构中管理层次的分工、部门的分工、职权的分工。 5、简述组织工作的基本原理?P157-159 答:①目标统一原理②分工协作原理③管理宽度管理④责权一致原理 ⑤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原理⑥稳定性与适应性相结合的原理 6、简述组织工作的内容?P152-153 答:①职位或岗位设计②组织结构的纵向划分③组织结构的横向划分 ④职权配置⑤纵横两方面对组织结构进行协调和整合⑥组织变革 7、试论述组织工作的内容?P152-153 答:①职位或岗位设计,组织工作必须明确实现目标所必需的各种活动并对之加以分内。 ②组织结构纵向的划分,要考虑决定管理宽度,引起组织结构分级的因素。 ③组织结构的横向划分,考虑决定各种类型部门划分的因素,对活动进行组合的分类和组合方式的不同,就形成了各种的组织结构类型。 ④职权配置,必须将监督各单位或部门所必需的职权授予各个单位的管理者,把组织的职权分散到组织结构的各部门。 ⑤从纵横两个方面对组织结构进行协调和整合,通过对各部分、各层次和各种要素的协调与整合,使组织形成为一个精干高效的有机整体。 ⑥组织变革,组织结构的设计部是一成不变的组织结构也要进行适当的调整。 8、试述组织的战略?P157 答:①组织的战略可以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即组织的整体战略、事业层战略和职能层战略。各个层次的战略均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组织结构的构成与特征。 ②一个组织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的总体战略,这种不同的战略选择便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相应的最有效的结构类型。 ③事业层次的战略即影响着组织中相应的事业领域的结构,也影响着组织的总体结构。成本领先战略注重效率和控制,因此这类组织的集权程度较高。采用集中战略的企业一般会按照其所集中的因素来组织其活动。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复习题1及参考答案

成人专科《人文社会科学基础(A)》 一、名词解释 二、1.人文科学------通常被说成是“人文学”,指关于人的本身的学说或者理 论体系,是对人的存在、本质、价值和发展等问题以及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进行探索的学问。 2. 人文社会科学------就是以人的社会存在为研究对象,以揭示人的本质和人类 社会发展规律为目的的科学。 3. 定性研究------就是对于事物的质的方面的分析和研究。 P74 4. 经济自由主义-------是西方经济学发展两大经济思潮之一,它的发端于17 世纪到19世纪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古典经济学认为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的是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要增加一个国家的财富,最好的经济政策就是给私人经济活动以完全的自由,充分的自由竞争是发挥社会每个成员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条件。 5. 时代主题------是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态势的聚集点是全球发展 格局的集中体现。 6. 终身教育------终身教育始于20世纪60年代瑞典的“回归教育”试验,理念代表 人物是法国教育家保尔·朗格朗。它所回答的基本问题是:教育如何适应迅速变化的社会,如何适应人的终身发展需求。主要内容包括:全程教育、全域教育、全民教育和全面教育。 三、填空题 1. 20世纪上半叶,现代心理学几乎在同一个时期,主要从四个方向上,向产生于19世纪的心理学冯特学派进行挑战。这四个方向是:强调心理学主要建立在可以客观观察和测量的对象上面的行为主义,突出心理现象整体的综合的研究的格式塔心理学,在精神病理学研究基础上形成的精神分析理论,和前苏联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背景和巴浦洛夫在生理基础上开展的心理学研究。 2、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心理学在认识理论领域、人格理论

劳动组织名词解释

劳动组织 名词解释 1 劳动组织:劳动组织是为了实现预定目标,按照人与事匹配、事与岗一致、岗与岗协调的原则,将分散的人力聚合成一个整体的活动。 2 劳动分工:劳动分工是在科学分解生产过程的基础上所实现的劳动专业化。 3 劳动协作:劳动协作是指对有联系的劳动活动所进行的统筹安排,是劳动者在一定生产条件下的协同劳动。 4 作业组:所谓作业组是在劳动分工的基础上,把完成各项工作任务而相互协作的人员组织起来的劳动集体。 5 管理跨度:管理跨度(又称为管理幅度)是指一名上级领导人所能直接、有效地领导的下级人数。 6 管理层次:管理层次是指企业生产行政指挥系统的等级层次。 7劳动定额:劳动定额是劳动者在一定的生产技术条件和合理组织劳动的基础上,完成某项工作预先规定的活劳动消耗量的标准。 8 劳动定额水平:劳动定额水平是指国家或企业对职工完成某项工作所规定的应消耗劳动量的高低。 9 工时:工时也称人时,是计算工人劳动时间的计量单位,一个工人劳动一个小时称一个工时。工时消耗是指个人在一个工作班内全部工作的消耗,包括生产及各项活动的时间消耗。 10 定额时间:定额时间是指为完成某项工作必须消耗的工时。

11 非定额时间:非定额时间是指工人在工作班内从事劳动以外的其他工作所消耗的时间或停止工作的时间。 12 技术测定法:技术测定法是指在对生产技术组织条件进行研究和改进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观测和技术测算来确定劳动定额的一种方法。 13 比较类推法:以现有同类产品、零件、工序的定额为依据,经过分析比较推算出另一种产品、零件、工序定额的方法。 14 定员:定员是指根据企业已定的产品方向和生产规模,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的技术组织条件下,规定企业各类人员的数量界限和质量标准。 15 定员标准:定员标准是指在一定生产技术组织条件下,对不同企业的同类型岗位人员制定的统一用人数量标准。 16 工作时间:工作时间亦称制度工作时间,使之劳动者在工作场所从事生产劳动或工作的时间,以小时为计量单位。工作时间一般由法律和制度规定。 17 工作班制:工作班制是指在工作日内组织不同班次进行生产的劳动协作制度。 问答题 1 根据劳动组织的范围,可以将劳动组织分为哪两个层次? 答:根据劳动组织的范围不同,可将劳动组织分为社会劳动组织和单位劳动组织两个层次。 2 有人说,劳动组织是共同劳动的需要。请对此观点进行评论。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试题及答案17468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试题及答案 2005年04月11日 ? 小学教育专业人文社会科学基础(A) 试题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计15分) 1.人文科学 2.全球问题 3.实证主义思潮 4.经济自由主义 5.语言学 五、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计30分) 1.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背景是什么? 2.20世纪世界文艺学的突破性进展表现在哪些地方? 3.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人类学的主要变革有哪些? 4.现代西方主流经济思潮是什么? 5.终身教育论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计15分) 1.人文科学通常被说成是“人文学”,是指关于人的本身的学说或者理论体系,是对人的存在、本质、价值和发展问题以及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进行研究的学问。 2.全球问题指的是与整个世界全体人类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譬如人口增长、资源危机,环境污染、裁减军备等等问题,它们是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热点。 3.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产生的同时,一些哲学家强调哲学应当以实证自然科学为基础,以描述经验事实为限,以取得实际效用为目标,要求排除抽象的

思辨,追求实证知识的可靠性、确切性。由此开创了与非理性主义相对应的实证主义思潮。 4.经济自由主义是与国家干预主义并列的现代西方经济学中的两大经济思潮之一。它发端于17世纪中叶到19世纪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认为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的是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要增加一个国家的财富,最好的经济政策就是给私人经济活动以完全的自由。 5.语言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语言的内部结构、功能和发展,揭示语言本质及其存在和发展规律的学科。 五、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计30分) 1.答案要点 一是不断深化的时代主题;(2分) 二是飞速发展的自然科学技术;(2分) 三是日益尖锐的当代全球问题。(2分) 2.答案要点 (1)对创作主体艺术思维及心理的深入开掘(2分);(2)对文艺作品形式的重新认识(2分);(3)对文艺接受问题的注重(1分);(4)对文艺与社会一文化系统关系的进一点思考(1分)。 3.答案要点 一是从古代走向现代(2分);二是从“异文化”研究到“本文化”研究(2分);三是从半封闭研究到开放性研究(1分);四是马克思主义对西方人类学影响增大(1分)。 4.答案要点 尽管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各种流派纷繁复杂,但基本上属于两大经济思潮: 一是经济自由主义。它发端于17世纪中n1·到19世纪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认为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的是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要增加一个国家的财富,最好的经济政策就是给私人经济活动以完全的自由。(3分)

组织工作是什么

自我总结 组织工作是什么,有哪些成绩和不足,加强和改进组织工作有哪些举措和办法?党的组织工作是按照党的建设的总要求,以领导班子建设、干部队伍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全部实践活动,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简单的来说,组织工作主要是指为了更好地建设党所组织起来的各种实践活动。 成绩:大家都十分认真负责地做好党内的各种工作。 不足:个人来说,积极性还不够,有些组织活动不够严谨。 举措和办法:提高大家的主动性,积极参与到党的建设中去,把党的事当成自己的事认真,耐心地去做好,在组织活动前先做好准备工作,以免造成时间和人力的浪费。 什么是组织工作满意度民意调查,民意调查的意义、内容是什么? 组织工作满意度民意调查是指干部群众对组织工作,组织干部形象,干部选拔任用工作,防止和纠正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工作的满意程度,以及对组织工作的具体意见,建议。简单来说就是指同学们对我们党组织所组织的各种工作及我们党员,预备党员工作的满意程度及建议。 意义:开展组织工作满意度民意调查,就是要让同学们对我们党组织工作充分发表意见,提出真实看法,主动接受同学们的监督,就是要公开透明。增进同学们对组织工作的了解和理解。 内容:党组织可以经常找身边的同学谈心,了解他们的境况,心情,关心他们的生活,学习。还可以展开问卷调查,更加全面地了解大家对党组织的看法和建议。 批评与自我批评: 成为预备党员已经有一段时间了,虽然意识上已经了解自己不应该和以前一样了,但是行为上还是没有做的很好。对党的很多知识和党组织内的很多纪律还不是十分了解,积极性比之以前有所提高,但是还远远不够,在学习和生活上还是不够努力与自信。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会去认真改正自己的错误,经常做自我批评,提高自己的积极性,去学习更多党的知识和纪律,积极参与到党的活动和生活中去,在学习上更加努力进取,生活上积极向上,做一个乐观的人。

国开(中央电大)专科《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十年期末考试名词解释题库(排序版)

国开(中央电大)专科《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十年期末考试名词解释题库(排序版) (电大期末纸质考试必备资料) 说明:试卷号码:2072; 课程代码:01255; 适用专业及层次: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专科; 课程考核:形考(30%、纸考)、终考(70%、纸考); 其他:资料整理于2019年10月1日,收集了2007年7月2019年1月中央电大期末考试的全部试题及答案。 2019年1月试题及答案 11.定性研究:就是对于事物的质的方面的分析和研究。质是特定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部所固有的规定性,它由事物的内部与外部的各种矛盾所决定。 12.哲学:马克思主义总结哲学发展的历史,认为哲学就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其基本问题就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13.教育学:是以人类教育活动为对象,以揭示教育发展一般规律为目标的学科。 14.人文主义:是这样一种思想态度,它认为人和人的价值具有首要的意义。通常认为这种思想态度是文艺复兴运动的主题。从哲学方面讲,人文主义以人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它扬弃偏狭的哲学系统、宗教教条和抽象推理,重视人的价值。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曾经长期处于对立状态,在当代则出现了融合的趋势。 2018年7月试题及答案 11.人文社会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就是以人的社会存在为研究对象,以揭示人的本质和人类社会规律为目的的科学。它是互相交叉联结的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总称,是与广义的自然科学相关联又相对应的一大科学部类。 12.系统科学:系统科学是指处于哲学方法和各学科特殊方法之间的、中间层面的科学思想方法,它以系统论为中心,同时包括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等。比如一般系统论强调整体性原则、相互联系原则、有序性原则、动态性原则,并强调开放性等,不仅对自然科学,而且对人文社会科学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13.实证主义思潮: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产生的同时,一些哲学家强调哲学应当以实证自然科学为基础,以描述经验事实为限,以取得实际效用为目标,要求排除抽象的思辨,追求实证知识的可靠性、确切性。由此开创了与非理性主义相对应的实证主义思潮。 14.经济自由主义:经济自由主义是与国家干预主义并列的现代西方经济学中的两大经济思潮之一。它发端于17世纪中叶到19世纪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认为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的是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要增加一个国家的财富,最好的经济政策就是给私人经济活动以完全的自由。 2018年1月试题及答案 11.人文社会科学:就是以人的社会存在为研究对象,以揭示人的本质和人类社会规律为目的的科学。它是互相交叉联结的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总称,是与广义的自然科学相关联又相对应的一大科学部类。 12.时代主题:全球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态势的聚焦点,是全球发展格局的集中体现。 13.人文主义:是这样一种思想态度,它认为人和人的价值具有首要的意义。通常认为这种思想态度是文艺复兴运动的主题。从哲学方面讲,人文主义以人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它扬弃偏狭的哲学系统、宗教教条和抽象推理,重视人的价值。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曾经长期处于对立状态,在当代则出现了融合的趋势。 14.接受美学:是从接受主体(欣赏者)的反应和接受方面去研究文艺,把欣赏者的理解看作作品的构成因素的一种文艺学—美学思潮。 2017年6月试题及答案 11.人文社会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就是以人的社会存在为研究对象,以揭示人的本质和人类社会规律为目的的科学。它是互相交叉联结的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总称,是与广义的自然科学相关联又相对应的一大科学部类。 1

管理学组织工作概述考试卷模拟考试题.docx

《组织工作概述》 考试时间:120分钟 考试总分:100分 遵守考场纪律,维护知识尊严,杜绝违纪行为,确保考试结果公正。 1、将组织的输入变为输出的转化过程是指()( ) A.技术 B.外界环境 C.规模 D.组织的生命周期 2、较早对技术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是()( ) A.泰罗 B.甘特 C.伍德沃德 D.孔茨 3、组织的生命周期的第二个阶段的特征是()( ) A.萌芽发展 B.稳定 C.全面扩张和成长 D.衰落 4、组织中每个部门或个人的贡献是有利于实现组织目标,组织结构就越是合理有效,是指()( ) A.分工协作原理 B.目标统一原理 C.管理宽度原理 D.责权一致原理 5、企业采用防守型战略的组织结构,表现为()( ) 姓名: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 --------------------密----------------------------------封 ----------------------------------------------线---------------------- ---

A.职权相对分散 B.高耸型 C.管理比较宽 D.特别重效率 6、从组织工作角度看,下面哪种情况会造成组织工作的窒息?()() A.高弹性的集权 B.中等弹性的集权 C.低弹性集权 D.无弹性集权 7、从组织工作角度看,()是社会大生产保持统一性与协调性的内在需求() A.分工协作 B.责权一致 C.集权管理 D.目标统一 8、对组织结构中的集权和分权的关系处理得越是适中,就越是有利于组织的有效运行。这是()() A.计划工作的原理 B.组织工作的原理 C.领导的原理 D.控制工作的原理 9、从组织工作内容来看,组织工作包括了()() A.职位设计 B.职权设计 C.横向设计 D.纵向设计 E.组织结构的协调 10、各种类型的组织所采用的技术一般分为()() A.单件或小批生产技术 B.IT技术 C.大批量或集中生产技术 D.连续流程性生产技术 E.机电一体技术 11、组织的生命周期包括()() A.诞生 B.青年阶段 C.壮年阶段 D.成熟阶段 E.启蒙阶段

电大人文社会科学基础期末复习题及答案(考试用)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人文科学:人文科学通常被说成是“人文学”,是指关于人的本身的学说或者理论体系,是对人的存在、本质、价值和发展问题以及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进行研究的学问。 2.社会科学:社会科学是以人类的经济活动、政治活动、精神文化活动等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旨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 3.人文社会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就是以人的社会存在为研究对象,以揭示人的本质和人类社会规律为目的的科学。它是互相交叉联结的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总称,是与广义的自然科学相关联又相对应的一大科学部类。 4.全球问题:全球问题指的是与整个世界全体人类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譬如人口增长、资源危机、环境污染、裁减军备等等问题,它们是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热点。 5.接受美学:接受美学是从接受主体(欣赏者)的反应和接受方面去研究文艺,把欣赏者的理解看作作品的构成因素的一种文艺学--美学思潮。 6.社会学:社会学是对社会进行具有某种综合性质的研究,力求运用科学方法揭示出自己所研究的对象的特殊规律性的一门学科。现代社会学越来越集中地探究社会生活中受到普遍关注的现象和问题,社会学研究往往成为各种社会思潮的焦点。 7.经济自由主义:经济自由主义是与国家干预主义并列的现代西方经济学中的两大经济思潮之一。它发端于17世纪中叶到19世纪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认为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的是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要增加一个国家的财富,最好的经济政策就是给私人经济活动以完全的自由。 8.语言与言语:索绪尔提出区分语言和言语:语言是语言符号相互关联的系统,言语则是实际话语。前者是社会的、主要的,后者是个人的、从属的。 9.语言学:语言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语言的内部结构、功能和发展,揭示语言本质及其存在和发展规律的学科。 10.终身教育论:终身教育论所要回答的基本问题是:教育如何适应迅速变化的社会,如何适应人的终身发展需求。它的内容主要包括全程教育、全域教育、全民教育、全面教育等。 11. 实证主义思潮:在马克恶主义哲学体系产生的同时,一些哲学家强

组织工作名词解释

组织工作名词解释

组织工作名词解释

组织工作名词解释 一、“一定三有”(定职责目标和收入有保障、干好有希望、退后有所养) (一)“定责权立规范”,加强对村干部规范化管理 针对一些村班子缺乏凝聚力、影响力和战斗力的问题,多方组织力量开展调查,多次召开会议进行研究。认为除了一些历史和客观原因外,对村级组织一向权责不规范,导致村干部人数不稳、素质不齐、权责不明、保障不力,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首先,卡定职数。1000人以下的村,干部职数一般为3人;1000―3000人的村,干部职数一般为5人;3000人以上的村不得突破7人。其次,重在选优。通过党内选、群众评、组织定等程序,对原有干部进行好中选优,做到宁缺勿滥,决不超编。第三,提倡“一人兼”。大力推行党组织书记与村委会主任“一人兼”,安排原任村书记依法参加村委会主任选举,安排当选为村主任的党员为新一届村书记候选人。对安排参选而未参选,或在选举中落选的党员,原则上不再推荐为新一届村党组织成员人选。二是因需定员:打破村人治村模式。以“一好双强”的素质要求为标准,打破村人治村的传统模式,不拘

一格、不拘一地选人才,一大批年富力强的优秀人才走上村干部岗位。三是明岗定责:加大激励考评力度。为了调动积极性,激发创造性,对村干部实行严格的明岗定责、严格的目标管理和严格的考评制度。首先,推行“双述双评”制度。即:村书记、村主任每年年终向乡镇党委和党员、村民代表进行双向述职,接受乡镇党委的考评和群众代表的测评。其次,把“双评”结果与干部的使用直接挂钩。第三,实行年度岗位目标责任制,由乡镇党委根据各村实际,具体确定村书记、村主任年度工作目标任务,年初建台帐,年中搞检查,年底搞考核,考核结果与干部的收入、待遇挂钩。 (二)全面推行结构补贴制,实现“收入有保障” 村党组织,是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村干部,是党推动农村改革发展的基干力量。村干部的经济收入和生活待遇问题,直接关系到干部的积极性、班子的凝聚力和岗位的吸引力。为此,市委极大关注和支持,多次研究、反复强调,尽管张家口处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可用财力十分有限,但是,“再穷不能不顾农村干部,再紧不能紧了农村工作”,只有村干部队伍稳定了,农村工作

人力资源答案(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重点)

三.名词解释 1.人力资源:人力资源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能够推动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具有智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能力的人们的总称。 4.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是指以国家行政组织和相关的国有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为主要分析对象,研究管理机关以社会公正和工作效率为目的、依据法律规定对其所属的人力资源进行规划、录用、任用、使用、工资、保障等管理活动的过程的总和。 9.公共部门人力资本指的是公共部门工作人员为了实现公共服务的目标,后天获得的具有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知识、技术、能力和健康等因素之整和。 11.公共部门人力资源规划指的是公共部门根据一定时期组织发展战略需要,在对外部环境和本部门人力资源需求状况进行分析预测的基础上,为确保组织对人力资源数量、质量和结构上的需求,制定本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行动方针的过程。 15.公共部门人力资源流动是指根据工作需要或个人意愿,按照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变换公职人员工作岗位,从而产生、变更或消灭职务关系或工作关系的一种人事管理活动与过程。 18.挂职锻炼是指机关培养锻炼公务员的需要,有计划地选派公务员在一定时间内到上级、下级或者其他地区的机关,以及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担任一定的职务,经受锻炼,丰富经验,增长才干的人事交流活动。 20.公共部门的工作分析指的是通过收集和分析公共组织中某职务或工作的目的、职责、隶属关系、工作环境以及任职资格条件等相关信息,对该职务或工作的性质以及完成该工作所需的知识、技能、经验等资格条件做出明确的规定的过程。 26.文件筐作业又称公文处理,它是一种效度高、而又能为多数参加者所接受的一种面试方法。其操作方法是提供一定数量的备忘录、信函、报告等文字性资料,让应试者阅读完这些资料后,决定处理意见。 27.管理游戏亦称商业游戏,是评价中心常用的方法之一,以游戏或共同完成某种任务的方式,考察小组内每个被试者的管理技巧、合作能力、团队精神等方面的素质。 28角色扮演即让候选人成对地扮演各种角色并讨论各种相关的问题,主要是用以测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的情景模拟活动。在这种活动中,评价者设置了一系列尖锐的人际矛盾和人际冲突,要求候选人扮演某一角色并进入角色情景,去处理各种问题和矛盾。评价者通过对候选人在不同人员角色的情景中表现出来的行为进行观察和记录,测评其素质潜能。 29公共部门人力资源获取是指以科学的测评手段和方法为工具,通过招募、甄选、录用和评估等程序,从组织内外获取合适的人员填补职位空缺,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36.委任制是指由有任免权的机关按照公务员管理权限直接委派工作人员担任一定职务的任用方式。 37. 降职是指由原来的职务调整到另一个职责更轻的职务,是由高的职务向低的职务的调整。它意味着公务员所处地位的降低、职权和责任范围的缩小、待遇的减少。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A试题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期末考试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A) 试题 2009年1月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计20分) 1.人文社会科学 2.时代主题 3.人文主义 4.终身教育论 二、单项选择题(在下列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选出并将题号填入括弧之中。每小题1分,共计20分) 1.各种人文学科研究的最后目标都是人,只是它们研究人的角度、领域和层次不同。其中研究“学习活动中的人”的学科是( ) A. 哲学 B. 心理学 C.教育学D.社会学 2.下列学科中没有明显阶级倾向的是( ) A. 政治学、历史学B.法学、新闻传播学 C. 伦理学、人类学D.语言学、考古学 3.人文社会科学在思想建设中发挥作用,主要是依靠何种力量?( ) A. 理论B.实践 C. 社会环境D.人的素质 4.“计算机十插花艺术”是对哪一个国家企业管理艺术的概括( ) A.美国B.韩国 C. 泰国D.日本 5.在以下各种一般研究方法中,人文社会科学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较为偏重哪一种? ( ) A. 定量研究B.定性研究 C. 直觉领悟D.情感激发 6.教材所介绍的调查方法中,哪一种具体方法是与政治选举的预测一起发展起来的? ( ) A. 完全参与观察B.半参与观察 C. 非参与观察D.抽样调查 7.就现代科学发展状况看,“科学无国界”这一说法比较适用于( ) A. 人文社会科学领域 B.自然科学技术领域 C. 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技术两大领域 D.新兴科学技术领域 8.系统论的创始人是( ) A. 维纳B.申农 C.贝塔朗菲D.普利高津 9.20世纪西方科学主义哲学思潮的主流是( ) A.科学哲学 B. 哲学解释学 C.分析哲学D.结构主义哲学 10.“一切真正的历史都是当代史”这一观点的首倡者是( ) A. 科林伍德B.克罗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