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科标检测

植物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

可溶性糖包括葡萄糖、果糖、蔗糖,是植物品质的重要构成性状之一,尤其是以果实为目的产品的果树作物,可溶性糖与酸的含量及其配比是影响果实风味品质的重要因素。对于鲜食品种,一般来讲,高糖中酸,风味浓,品质优;低糖中酸,风味淡,品质差。因此,可溶性糖的定量研究对果树的品质育种具有重要意义。

青岛科标检测研究院可以提供各种植物样品检测服务,中心是通过权威认证的第三方机构,检测后会出具权威检测报告的。

一、试材及用具

1.试材新鲜或冷冻的植物材料

2.仪器及试剂高速组织捣碎机、电热恒温水浴锅、1000W调温电炉以及200mL、250mL 容量瓶、250mL锥形瓶及50mL碱式滴定管等玻璃仪器;试剂主要包括费林试剂及亚甲基蓝溶液等。

二、原理

本实验的主要原理:在加热条件下,用还原糖溶液滴定一定量的费林试剂时,将费林试剂中的二价铜还原为一价铜,以亚甲基蓝为指示剂,稍过量的还原糖立即使蓝色的氧化型亚甲基蓝还原为无色的还原型亚甲基蓝。通过实验,学习并掌握用费林试剂滴定法测定可溶性糖的原理和方法。

三、方法步骤

(一)试剂配制

1.费林试剂甲:称取硫酸铜(CuSO4 •5H2 O,分析纯)34.6g溶于水中,稀释至500mL,过滤,贮于棕色瓶内。

2.费林试剂乙:称取氢氧化钠50g和酒石酸钾钠(KNaC4 O6 H4 •4H2 O,分析纯)138g 溶于水中,稀释至500mL,用石棉垫漏斗抽滤。

3.转化糖标准溶液:称取9.5g蔗糖(分析纯)用水溶解后转入1000mL容量瓶中,加入6mol/L HCl(分析纯)10mL,加水至100mL。在20~25℃下放置三天或在25℃保温24h,然后用水定容(此为酸化的1%转化糖液,可保存3~4个月)。测定时,取1%转化糖液25.00mL 放入250mL容量瓶中,加入甲基红指示剂一滴,用1mol/L NaOH溶液中和后用水定容,即为1mg/mL转化糖标准溶液。

4.亚甲基蓝溶液:称取0.5g亚甲基蓝(分析纯)溶于10mL水中。

5.乙酸锌溶液:称取21.9g乙酸锌[Zn(OAC)2 •2H2 O,分析纯]溶于水中,加冰乙酸3mL 稀释至100mL。

6.亚铁氰化钾溶液:称取10.6g亚铁氰化钾[K4 Fe(CN)6 •3H2 O,分析纯]溶于水,稀释至100mL。

(二)样品提取液制备

取待测样品适量,洗净,用不锈钢刀将可食部分切成适当小块充分混匀后,按四分法取样。称取100g鲜样加入等重量的水,放入组织捣碎机中捣成1:1匀浆,有些材料匀浆比例可适

当调整,多汁果蔬类可直接捣浆。称取匀浆25.0g或50.0g(相当于样品12.5g或25.0g)放入150mL烧杯中,含有机酸较多的材料加0.5~2.0g粉状CaCO3调至中性(广泛试纸检试)。用水将样液全部转入250mL容量瓶中,并调整体积约为200mL。置80±2℃水浴保温30 min,期间摇动数次,取出加入乙酸锌溶液及亚铁氰化钾溶液各2~5mL,冷却至室温后,用水定容,过滤备用。

取已经制备的待测液100mL于200mL容量瓶中,加6 mol/L HCl 10mL。在80±2℃水浴加热10min,放入冷水槽中冷却后,加甲基红指示剂二滴用6 mol/L及1mol/L NaOH溶液中和,用水定容。

(三)可溶性总糖测定

1.费林试剂的标定:取费林试剂甲、乙各5.00mL或在测定前先等体积混合后取10.00mL 混合液于250mL锥形瓶中,放入玻璃珠4~5粒,先加入比预测(预测见2)仅少0.5mL的1mg/mL转化糖标准液。将此混合液置1000W电炉上加热,使其在2min左右沸腾,准确煮沸2 min,此时不离开电炉,立即加入0.5%亚甲基蓝指示剂2~3滴,并继续以每4~5 S的滴速滴加标准糖液,直至二价铜离子完全被还原生成砖红色氧化亚铜沉淀,溶液蓝色褪尽为终点。用准确滴定标准糖液的毫升数V1 ,乘以标准糖液浓度[mg/mL],即得10mL费林试剂所相当的糖的毫克数。

2.预测:取费林试剂甲、乙各5.00mL或10.00mL混合液于250mL锥形瓶中,由滴定管加入待测糖液约15mL,在电炉上加热至沸腾,约沸腾15 S后迅速滴加待测糖液,至呈现极轻微的蓝色为止,此时加入0.5%亚甲基蓝指示剂2~3滴,继续滴加待测糖液,直至溶液蓝色褪尽为止,记下待测糖液的用量V2 (毫升数)。

3.准确测定:取费林试剂甲、乙各5.00mL或10.00mL混合液加入锥形瓶中,由滴定管加入比预测仅少0.5mL的待测糖液,并补加V1 -V2 毫升水(标准费林试剂所消耗的标准糖液毫升数V1 减去预测消耗的待测糖液毫升数V2 ,即为应补加水的毫升数),使其与标定费林试剂时的反应体积一致。以下按费林试剂标定同样操作,继续滴至终点。前后沸腾时间须在3 min分钟左右。待测糖液消耗量应控制在15~50mL范围内,不能大于标定费林试剂所用标准糖液体积V1 ,否则应增减称样量重新制备待测液。同法平行操作3次,取平均值。

(四)结果计算

可溶性总糖(%,以转化糖计)=(G/V)×(A/W)×(250/1000)×100

式中:W——样品称重(g)

G——10mL费林试剂相当的转化糖(mg)

V——准确滴定时所用待测液的体积(mL)

A——稀释倍数

250——定容体积(mL)

1000——由毫克换算为克

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

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 实验九植物组织中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 2005级生物科学(1)班赵银锁(40508010) 一(实验目的 学习可溶性糖测定的蒽酮比色法 二(实验原理 植物在个体发育的各个时期,代谢活动也发生相应的变化,碳水化合物的代谢也不例外其含量也随之发生变化。了解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在生理上和实践上都有重要的意义。本实验采用蒽酮比色法测定可溶性糖的含量。糖在硫酸的作用下生成糠醛,糠醛再与蒽酮作用,形成一种绿色的络合物.在低浓度时,625nm的OD值与糖含量成正相关。该实验方法简便,但没有专一性,对于绝大部分的碳水化合物都能与蒽酮反应,产生颜色。三(实验用品 721型分光光度计分析天平研钵恒温水浴锅烧杯刻度试管大试管活性炭移液管漏斗酒精(80%) 葡萄糖标准溶液:称取已在80?烘箱中烘至恒重葡萄糖100mg,配制成500mL溶液,即得每 mL含糖为200μg的标准溶液。 蒽酮试剂:称取1g经过纯化的蒽酮,溶解于1000mL稀硫酸中即得。稀硫酸溶液由760mL 浓硫酸(比重1.84)稀释成1000mL而成。 四(实验步骤 1.可溶性糖的提取 称取0.5g的新鲜植物叶片,于研钵中加80%酒精4ml,仔细研磨成匀浆,倒入离心管内,置于80?水浴中不断搅拌30min,离心10分钟(5000转/min),收集上

清液于10ml的刻度试管中,其残渣加2ml80%酒精重复提1次,合并上清液。在上清液中加0.5g活性炭,80?水浴脱色30min,定容至10ml,过滤后取滤液(稀释10倍或20倍后)测定。 2.显色及比色 吸取上述糖提取液1mL,放入一干洁的试管中,加蒽酮试剂5mL混合之,于沸水浴中煮沸10分钟,取出冷却,然后于分光光度计上进行测定,波长为625nm,测得吸光度。从标准曲线上查得滤液中得糖含量(或经直线回归公式计算),然后再行计算样品中含糖百分数。 3.绘制标准曲线 1 取标准葡萄糖溶液将其稀释成一系列不同浓度的溶液,浓度分别为每mL含糖0、5、 10、20、40、60、80μg。按上述方法分别测得其吸光度,然后绘制A625,糖浓度曲线,或 进行直线回归求得直线方程。 试剂(ml) 管号 1 2 3 4 5 6 葡萄糖标准液 0 0.05 0.1 0.2 0.3 0.4 80%酒精 1.0 0.95 0.9 0.8 0.7 0.6 蒽酮-硫酸试剂 5 5 5 5 5 5 葡萄糖浓度(ul/ml) 0 10 20 40 60 80 4.计算样品中含糖量, 设V为植物样品稀释后的体积(m L);C为提取液的含糖量(μg/ m L);W为植物组织鲜重 (g)。 则得计算式如:可溶性糖含量,,( C×V)/(W×106) ×100%

植物可溶性糖测定

植物可溶性糖(soluble sugar)测定:蒽酮比色法 糖在硫酸的作用下生成糠醛,糠醛再与蒽酮作用,形成一种绿色的络合物。在低浓度时,625nm的OD值与糖含量成正相关。该实验方法简便,但没有专一性,对于绝大部分的碳水化合物都能与蒽酮反应,产生颜色。 实验用品 721型分光光度计,分析天平,研钵,恒温水浴锅,烧杯,刻度试管,大试管,移液管,漏斗,玻璃棒,试管架,吸耳球,滤纸 试剂:活性炭,酒精(80%) 葡萄糖标准溶液:称取已在80℃烘箱中烘至恒重葡萄糖100mg,配制成500mL溶液,即得每mL含糖为200μg的标准溶液。 蒽酮试剂:称取1g经过纯化的蒽酮,溶解于1000mL稀硫酸中即得。稀硫酸溶液由760mL 浓硫酸(比重1.84)稀释成1000mL而成。 实验步骤 1.可溶性糖的提取:称取0.5g的新鲜植物叶片,于研钵中加80%酒精4ml,仔细研磨成匀浆,倒入离心管内,置于80℃水浴中不断搅拌30min,离心10分钟(5000转/min),收集上清液于10ml的刻度试管中,其残渣加2ml80%酒精重复提1次,合并上清液。在上清液中加0.5g活性炭,80℃水浴脱色30min,定容至10ml,过滤后取滤液(稀释10倍或20倍后)测定。 2.显色及比色:吸取上述糖提取液1mL,放入一干洁的试管中,加蒽酮试剂5mL混合之,于沸水浴中煮沸10分钟,取出冷却,然后于分光光度计上进行测定,波长为625nm,测得吸光度。从标准曲线上查得滤液中得糖含量(或经直线回归公式计算),然后再行计算样品中含糖百分数。 3.绘制标准曲线:取标准葡萄糖溶液将其稀释成一系列不同浓度的溶液,浓度分别为每mL含糖0、30、60、90、120、150、180μg。按上述方法分别测得其吸光度,然后绘制A625-糖浓度曲线,或进行直线回归求得直线方程。 试剂(ml) 管号 1 2 3 4 5 6 7 葡萄糖标准液 0 0.15 0.3 0.45 0.6 0.75 0.9 80%酒精 1.0 0.85 0.7 0.55 0.4 0.25 0.1 蒽酮-硫酸试剂 5 5 5 5 5 5 5 葡萄糖浓度(ul/ml) 0 30 60 90 120 150 180 样品中含糖量%:设V为植物样品稀释后的体积(m L);C为提取液的含糖量(μg/ m L);W为植物组织鲜重(g) 可溶性糖含量%=( C×V)/(W×106) ×100% 可溶性糖(SS) 含量的测定: 根据赵世杰[20 ] 的方法。准确称取一定量新鲜叶片置于预冷的研钵内,加入5 mL 10 %三氯乙酸(TCA) ,于冰浴中研磨匀浆以4000 r/ min 离心10 min。吸取上清液2 mL(对照加2 mL 蒸馏水) ,加入2 mL 0.6 % TBA (用10 % TCA 配置) ,混匀物于沸水浴上反应15 min ,迅速冷却后再离心。取上清液于450 nm 波长处测定光密度。可溶性糖的浓度(mmol/ L) = 11.7D450 ,然后进一步换算成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单位为μmol/ g ,FW。

可溶性糖测量方法

实验 12 植物组织中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 在作物的碳素营养中,作为营养物质主要是指可溶性糖和淀粉。它们在营养中的作用主要有:合成纤维素组成细胞壁;转化并组成其他有机物如核苷酸、核酸等;分解产物是其他许多有机物合成的原料,如糖在呼吸过程中形成的有机酸,可作为 NH 3 的受体而转化为氨基酸;糖类作为呼吸基质,为作物的各种合成过程和各种生命活动提供了所需的能量。由于碳水化合物具有这些重要的作用,所以是营养中最基本的物质,也是需要量最多的一类。 Ⅰ蒽酮法测定可溶性糖 一、原理 糖在浓硫酸作用下,可经脱水反应生成糠醛或羟甲基糠醛,生成的糠醛或羟甲基糠醛可与蒽酮反应生成蓝绿色糠醛衍生物,在一定范围内,颜色的深浅与糖的含量成正比,故可用于糖的定量测定。 该法的特点是几乎可以测定所有的碳水化合物,不但可以测定戊糖与己糖含量,而且可以测所有寡糖类和多糖类,其中包括淀粉、纤维素等(因为反应液中的浓硫酸可以把多糖水解成单糖而发生反应),所以用蒽酮法测出的碳水化合物含量,实际上是溶液中全部可溶性碳水化合物总量。在没有必要细致划分各种碳水化合物的情况下,用蒽酮法可以一次测出总量,省去许多麻烦,因此,有特殊的应用价值。但在测定水溶性碳水化合物时,则应注意切勿将样品的未溶解残渣加入反应液中,不然会因为细胞壁中的纤维素、半纤维素等与蒽酮试剂发生反应而增加了测定误差。此外,不同的糖类与蒽酮试剂的显色深度不同,果糖显色最深,葡萄糖次之,半乳糖、甘露糖较浅,五碳糖显色更浅,故测定糖的混合物时,常因不同糖类的比例不同造成误差,但测定单一糖类时,则可避免此种误差。 糖类与蒽酮反应生成的有色物质在可见光区的吸收峰为 620 nm ,故在此波长下进行比色。二、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设备 (一)实验材料 任何植物鲜样或干样。

植物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科标检测

植物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 可溶性糖包括葡萄糖、果糖、蔗糖,是植物品质的重要构成性状之一,尤其是以果实为目的产品的果树作物,可溶性糖与酸的含量及其配比是影响果实风味品质的重要因素。对于鲜食品种,一般来讲,高糖中酸,风味浓,品质优;低糖中酸,风味淡,品质差。因此,可溶性糖的定量研究对果树的品质育种具有重要意义。 青岛科标检测研究院可以提供各种植物样品检测服务,中心是通过权威认证的第三方机构,检测后会出具权威检测报告的。 一、试材及用具 1.试材新鲜或冷冻的植物材料 2.仪器及试剂高速组织捣碎机、电热恒温水浴锅、1000W调温电炉以及200mL、250mL 容量瓶、250mL锥形瓶及50mL碱式滴定管等玻璃仪器;试剂主要包括费林试剂及亚甲基蓝溶液等。 二、原理 本实验的主要原理:在加热条件下,用还原糖溶液滴定一定量的费林试剂时,将费林试剂中的二价铜还原为一价铜,以亚甲基蓝为指示剂,稍过量的还原糖立即使蓝色的氧化型亚甲基蓝还原为无色的还原型亚甲基蓝。通过实验,学习并掌握用费林试剂滴定法测定可溶性糖的原理和方法。 三、方法步骤 (一)试剂配制 1.费林试剂甲:称取硫酸铜(CuSO4 •5H2 O,分析纯)34.6g溶于水中,稀释至500mL,过滤,贮于棕色瓶内。 2.费林试剂乙:称取氢氧化钠50g和酒石酸钾钠(KNaC4 O6 H4 •4H2 O,分析纯)138g 溶于水中,稀释至500mL,用石棉垫漏斗抽滤。 3.转化糖标准溶液:称取9.5g蔗糖(分析纯)用水溶解后转入1000mL容量瓶中,加入6mol/L HCl(分析纯)10mL,加水至100mL。在20~25℃下放置三天或在25℃保温24h,然后用水定容(此为酸化的1%转化糖液,可保存3~4个月)。测定时,取1%转化糖液25.00mL 放入250mL容量瓶中,加入甲基红指示剂一滴,用1mol/L NaOH溶液中和后用水定容,即为1mg/mL转化糖标准溶液。 4.亚甲基蓝溶液:称取0.5g亚甲基蓝(分析纯)溶于10mL水中。 5.乙酸锌溶液:称取21.9g乙酸锌[Zn(OAC)2 •2H2 O,分析纯]溶于水中,加冰乙酸3mL 稀释至100mL。 6.亚铁氰化钾溶液:称取10.6g亚铁氰化钾[K4 Fe(CN)6 •3H2 O,分析纯]溶于水,稀释至100mL。 (二)样品提取液制备 取待测样品适量,洗净,用不锈钢刀将可食部分切成适当小块充分混匀后,按四分法取样。称取100g鲜样加入等重量的水,放入组织捣碎机中捣成1:1匀浆,有些材料匀浆比例可适

植物体内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

植物体内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蒽酮法) 糖类物质是构成植物体的重要组成成分之一,也是新陈代谢的主要原料和贮存物质。不同载培条件,不同成熟度都可以影响水果、蔬菜中糖类的含量。因此对水果、蔬菜中可溶性糖的测定,可以了解和鉴定水果、 蔬菜品质的高低。 一、目的: 糖类物质是构成植物体的重要组成成分之一,也是新陈代谢的主要原料和贮存物质。不同载培条件,不同成熟度都可以影响水果、蔬菜中糖类的含量。因此对水果、蔬菜中可溶性糖的测定,可以了解和鉴定水果、蔬菜品质的高低。 二、原理 糖类遇浓硫酸脱水生成糖醛或其衍生物,反应如下: 糠醛或羟甲基糠醛进一步与蒽酮试剂缩合产生蓝绿色物质,其在可见光区620nm波长处有最大吸收,且其光吸收值在一定范围内与糖的含量成正比关系。 此法可用于单糖、寡糖和多糖的含量测定,并具有灵敏度高,简便快捷,适用于微量样品的测定等优点。 三、实验材料、仪器及试剂 1.材料:植物组织叶片 2.仪器:分光光度计恒温水箱20ml具塞刻度试管(3支)漏斗100ml 容量瓶刻度试管试管架剪刀研钵

3.试剂: (1)200μg/ml标准葡萄糖:AR级葡萄糖100mg,蒸馏水溶解,定容至500ml。 (2)蒽酮试剂:1g蒽酮,用乙酸乙酯溶解,定容至50ml,棕色瓶避光处贮藏; (3)浓硫酸 四、实验方法 1.葡萄糖标准曲线的制作 取6支20ml具寒试管,编号,按下表数据配制一系列不同浓度的标准葡萄糖溶液。 在每管中均加入0.5ml蒽酮试剂,再缓慢地加入5ml浓H2SO4,摇匀后,打开试管塞,置沸水浴中煮沸10分钟,取出冷却至室温,在620nm波长下比色,测各管溶液的光密度值(O D),以标准葡萄糖含量为横坐标,光密度值为纵坐标,作出标准曲线。 2.样品中可溶性糖的提取 称取1克叶片,剪碎,置于研钵中,加入少量蒸馏水,研磨成匀浆,然后转入20ml刻度试管中,用10ml蒸馏水分次洗涤研钵,洗液一并转入刻度试管中。置沸水浴中加盖煮沸10分钟,冷却后过滤,滤液收集于100ml容量瓶中,用蒸馏水定容至刻度,摇匀备用。3.糖含量测定 用移液管吸收1ml提取液于20ml具塞刻度试管中,加1ml水和0.5ml蒽酮试剂。再缓慢加入5ml浓H2SO4(注意:浓硫酸遇水会产生大量的热!),盖上试管塞后,轻轻摇匀,再置沸水浴中10分钟(比色空白用2ml蒸馏水与0.5ml蒽酮试剂混合,并一同于沸水浴保温10分钟)。冷却至室温后,在波长620nm下比色,记录光密度值。查标准曲线上得知对应的葡萄糖含量(μg)。

植物组织可溶性糖的测定

植物组织中可溶性糖与淀粉的测定 植物体内的碳素营养状况以及农产品的品质性状,常以可溶性糖和淀粉的含量作为重要指标,本实验学习几种定量测定可溶性糖和淀粉的方法。 一、苯酚法测定可溶性糖 【原理】 植物体内的可溶性糖主要是指能溶于水及乙醇的单糖和寡聚糖。苯酚法测定可溶性糖的原理是:糖在浓硫酸作用下,脱水生成的糠醛或羟甲基糠醛能与苯酚缩合成一种橙红色化合物,在10~100Mg范围内其颜色深浅与糖的含量成正比,且在485nM波长下有最大吸收峰,故可用比色法在此波长下测定。苯酚法可用于甲基化的糖、戊糖和多聚糖的测定,方法简单,灵敏度高,实验时基本不受蛋白质存在的影响,并且产生的颜色稳定时间在160Min以上。 【仪器与用具】 分光光度计;电炉;铝锅;20Ml刻度试管;刻度吸管5Ml 1支,1Ml 2支;记号笔;吸水纸适量。 【试剂】 90%苯酚溶液:称取90g苯酚(AR),加蒸馏水10Ml溶解,在室温下可保存数月; 9%苯酚溶液:取3Ml 90%苯酚溶液,加蒸馏水至30Ml,现配现用; 浓硫酸(比重1.84); 1%蔗糖标准液:将分析纯蔗糖在80℃下烘至恒重,精确称取1.000g。加少量水溶解,移入100Ml容量瓶中,加入0.5Ml浓硫酸,用蒸馏水定容至刻度; 100μg/L蔗糖标准液:精确吸取1%蔗糖标准液1Ml加入100Ml容量瓶中,加水定容。 【方法】 1.标准曲线的制作取20Ml刻度试管11支,从0~10分别编号,按表1-1加入溶液和水,然后按顺序向试管内加入1Ml 9%苯酚溶液,摇匀,再从管液正面以5~20s时间加入5Ml浓硫酸,摇匀。比色液总体积为8Ml,在恒温下放置30Min,显色。然后以空白为对照,在485nM波长下比色测定,以糖含量为横坐标,光密度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求出标准直线方程。 表1-1各试管加入溶液和水的量 试管 1 2 3 4 5 6 100ug/L蔗糖液(ml)0 0.2 0.4 0.6 0.8 1.0 水(ml) 2.0 1.8 1.6 1.4 1.2 1.0 苯酚(ml) 1.0 1.0 1.0 1.0 1.0 1.0 浓硫酸(ml) 5.0 5.0 5.0 5.0 5.0 5.0 蔗糖量(μg)0 20 40 60 80 100 2.可溶性糖的提取取新鲜植物叶片,擦净表面污物,剪碎混匀,称取0.10~0.30g,共3份,分别放入3支刻度试管中,加入5~10Ml蒸馏水,塑料薄膜封口,于沸水中提取30Min(提取2次),提取液过滤入25Ml容量瓶中,反复冲洗试管及残渣,定容至刻度。 3.测定吸取0.5Ml样品液于试管中(重复2次),加蒸馏水1.5Ml,同制作标准曲线的步骤,按顺序分别加入苯酚、浓硫酸溶液,显色并测定光密度。由标准线性方程求出糖的量,按式(1-1)计算测试样品中糖含量。 可溶性糖含量(%)=(C×V/A)/(W×106) ×100 (1-1) 式中C:标准方程求得糖量(μg);A:吸取样品液体积(Ml); V:提取液量(Ml);n:稀释倍数;W:组织重量(g)。

植物体内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

植物体内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蒽酮法 一、实验目的 1.了解蒽酮法测定可溶性糖含量的原理 2.掌握分光光度计的使用 二、实验背景 糖类物质是构成植物体的重要组成成分之一也是新陈代谢的主要原料和贮存物质。不同载培条件不同成熟度都可以影响水果、蔬菜中糖类的含量。因此对水果、蔬菜中可溶性糖的测定可以了解和鉴定水果、蔬菜品质的高低。 三、实验原理 总糖是指样品中的还原单糖及在本法测定条件下能水解成还原单糖的蔗糖、麦芽糖和可部分水解为葡萄糖的淀粉。蒽酮比色法是测定样品中总糖量的一个灵敏、快速、简便的方法。 其原理是糖类在较高温度下被硫酸作用脱水生成糠醛或糖醛衍生物后与蒽酮(C14HoO)缩合成蓝色化合物。溶液含博量在每mL 150 pg以内,与蔥酮反应生成的颜色深浅与糖量成正比。蒽酮不仅能与单糖也能与双糖、糊精、淀粉等直接起作用,样品不必经过水解。 四、材料、仪器及试剂 1.材料:苹果 2.仪器:分光光度计恒温水箱试管漏斗容量瓶试管架研钵刀片 3.试剂:蒽酮试剂(称取100 mg蒽酮溶于100 mL 98%硫酸溶液(A.R)中) 葡萄糖标准溶液(100 μg)/mL(精确称取100 mg干燥葡萄糖,用蒸馏水定容至1000 mL)。 样品溶液(可自选待测物制成样品溶液。eg:称取0.1g苹果剪碎置于研钵中加入少量蒸馏水研磨成匀浆然后转入20ml刻度试管中用10ml蒸馏水分次洗涤研钵洗液一并转入刻度试管中。置沸水浴中加盖煮沸10分钟 冷却后过滤滤液收集于100ml容量瓶中用蒸馏水定容至刻度摇匀备用。) 四、实验方法

1.葡萄糖标准曲线的制作:取七支干燥洁净的试管编号后,按下表操作。 编号1234567 00.100.200.300.400.600.80 葡萄糖标准液 (100ug/ml) H2O 1.00.900.800.700.600.400.20蒽酮试剂10101010101010 每管加人葡萄糖标准液和水后立即混匀,迅速置于冰浴中,传各管都加人蒽酮试剂后,同时置于沸水浴中,准确加热7分钟,立即取出置冰浴中迅速冷却。待各管溶液达室温后用1 cm厚度的比色皿,以第1管为空白,迅速测其余各管光吸收值。然后以第2管一7管溶液含糖量ug数数为横坐标,吸光度 (A620nm)为纵坐标,画出含糖量与A值的相关标准曲线。 测定样品的含糖量,取4支试管按下表操作。 编号1234样品溶液0 1.0 1.0 1.0 H2O 1.0000蒽酮试剂10101010 其他操作与制作标准曲线相同。 五.结果计算 将2管~4管测出的A620nm平均值,根据A620m平均值从标准曲线上查出相应的含糖ug数,再换算成100g样品中总糖的含量。 六、注意事项 1、加浓H2SO4时应缓慢加入,以免产生大量热量而爆沸,灼伤皮肤,如出现上述情况应迅速用自来水冲洗。

植物生理指标检测方法

植物组织中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 在作为营养物质主要是指可溶性糖和淀粉。它们在营养中的作用主要有:合成纤维素组成细胞壁;转化并组成其他有机物如核苷酸、核酸等;分解产物是其他许多有机物合成的原料,如糖在呼吸过程中形成的有机酸,可作为NH 3 的受体而转化为氨基酸;糖类作为呼吸基质,为作物的各种合成过程和各种生命活动提供了所需的能量。由于碳水化合物具有这些重要的作用,所以是营养中最基本的物质,也是需要量最多的一类。 Ⅰ蒽酮法测定可溶性糖 一、原理 糖在浓硫酸作用下,可经脱水反应生成糠醛或羟甲基糠醛,生成的糠醛或羟甲基糠醛可与蒽酮反应生成蓝绿色糠醛衍生物,在一定范围内,颜色的深浅与糖的含量成正比,故可用于糖的定量测定。 该法的特点是几乎可以测定所有的碳水化合物,不但可以测定戊糖与己糖含量,而且可以测所有寡糖类和多糖类,其中包括淀粉、纤维素等(因为反应液中的浓硫酸可以把多糖水解成单糖而发生反应),所以用蒽酮法测出的碳水化合物含量,实际上是溶液中全部可溶性碳水化合物总量。在没有必要细致划分各种碳水化合物的情况下,用蒽酮法可以一次测出总量,省去许多麻烦,因此,有特殊的应用价值。但在测定水溶性碳水化合物时,则应注意切勿将样品的未溶解残渣加入反应液中,不然会因为细胞壁中的纤维素、半纤维素等与蒽酮试剂发生反应而增加了测定误差。此外,不同的糖类与蒽酮试剂的显色深度不同,果糖显色最深,葡萄糖次之,半乳糖、甘露糖较浅,五碳糖显色更浅,故测定糖的混合物时,常因不同糖类的比例不同造成误差,但测定单一糖类时,则可避免此种误差。 糖类与蒽酮反应生成的有色物质在可见光区的吸收峰为620 nm ,故在此波长下进行比色。 二、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设备 (一)实验材料 任何植物鲜样或干样。 (二)试剂 1. 80 %乙醇。 2. 葡萄糖标准溶液(100 μg/mL ):准确称取100 mg 分析纯无水葡萄糖,溶于蒸馏水并定容至100 mL ,使用时再稀释10 倍(100 μg/mL )。 3 .蒽酮试剂:称取1.0 g 蒽酮,溶于80% 浓硫酸(将98% 浓硫酸稀释,把浓硫酸缓缓加入到蒸馏水中)1000 mL 中,冷却至室温,贮于具塞棕色瓶内,冰箱保存,可使用2 ~3 周。 (三)仪器设备 分光光度计,分析天平,离心管,离心机,恒温水浴,试管,三角瓶,移液管( 5 、1 、0.5 mL ),剪刀,瓷盘,玻棒,水浴锅,电炉,漏斗,滤纸。 三、实验步骤 1. 样品中可溶性糖的提取称取剪碎混匀的新鲜样品0.5 ~1.0 g (或干样粉末5 ~100 mg ),放入大试管中,加入15 mL 蒸馏水,在沸水浴中煮沸20 min ,取出冷却,过滤入100 mL 容量瓶中,用蒸馏水冲洗残渣数次,定容至刻度。 2. 标准曲线制作取6 支大试管,从0 ~5 分别编号,按表24-1 加入各试剂。 表24-1 蒽酮法测可溶性糖制作标准曲线的试剂量 将各管快速摇动混匀后,在沸水浴中煮10 min ,取出冷却,在620 nm 波长下,用空白调零测定光密度,以光密度为纵坐标,含葡萄糖量(μg )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 3 .样品测定取待测样品提取液1.0 mL 加蒽酮试剂5 mL ,同以上操作显色测定光密度。重复3 次。 四、结果计算

植物组织中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蒽酮法、分光光度法)

Ⅳ、植物组织中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蒽酮法) 二、原理 糖类(包括单糖、双糖、寡糖)在浓硫酸存在下,脱水生成糠醛或羟甲基糠醛,然后蒽酮与糠醛或羟甲基糠醛经脱水缩合,生成蓝绿色的糠醛衍生物,颜色深浅与糖浓度成正相关。 显色反应与反应温度、加热时间、反应系统中水和硫酸比例有关。本实验通过控制反应系统中水和硫酸比例,利用硫酸与水发生水合作用释放的热能,使反应系统自行升温而达到显色效果免去外加热步骤。 蒽酮法具有很高灵敏度,适用于糖的微量测定,且试剂简单,操作简便,因而得到普遍应用。 三、材料、仪器设备及试剂 1.材料:烘干材料粉末(过筛100目)或剪碎混匀鲜样品。 2.仪器设备: 分光光度计;电子分析天平;水浴锅;50ml容量瓶;试管;漏斗;剪刀;移液管;洗耳球等。 3.试剂及配制: 蒽酮乙酸乙酯试剂:称取蒽酮2 g溶于100ml乙酸乙酯中,棕色瓶保存。加热溶解。每次用前检查,有结晶则微热溶解后使用。 100μg·ml-1蔗糖标准母液:准确称取蔗糖1 g于烧杯加少量水溶解后,洗入100ml容量瓶中定容至刻度。再取1ml稀释定容100ml,即100μg/ml 蔗糖标准液。 四、实验步骤 1.蔗糖标准曲线制作 1.1取6支试管,编号,按下表配制每管含量为0~100μg蔗糖标准液。 加入表中试剂后,按顺序加入0.5ml蒽酮乙酸乙酯溶液,沿壁缓慢加入5ml浓硫酸,并立即摇动使混合均匀,立即沸水浴,每管准确保温1min,冷却后倒入比色杯,以0号管作空白对照,在630nm波长处,以多点校准总量法,制作标准曲线。 2.样品提取 称取干样品粉末100mg或剪碎混匀的鲜样品1g,放入试管中,加入蒸馏水10ml,置于沸水浴中提取30min,冷却后过滤入50ml容量瓶中,再次加水10ml,沸水浴30min,一并滤入容量瓶中,待冷至室温,定容至刻度,即为样品待测液。残渣如需继续测定淀粉,则过滤前离心,防止残渣流失。 3.糖含量测定 吸取待测液0.5ml,加入试管中,再加蒸馏水1.5 ml。以下步骤同标准曲线。 五、结果计算 提取液糖含量(μg) ————————————×提取液总量(ml) 1000×待测液用量(ml) 可溶性糖含量(﹪)= —————————————————————×100 组织干重(mg)或鲜重(g)×1000

植物组织中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

植物组织中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 (蒽酮法) 一、目的 学会植物组织中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方法,了解不同的植物组织可溶性糖含量的高低。 二、材料用具及仪器药品 1.材料:水果或蔬菜 2.仪器用具:分光光度计、天平、恒温水浴锅、研钵、三角烧瓶、烧杯、容量瓶、试管、移液管、漏斗 3.药品:乙醚、草酸钠、饱和醋酸铅 标准葡萄糖母液:在电子天平上称取100mg分析纯无水葡萄糖,溶于蒸馏水中,定容至500ml,则得每ml含糖量为200ug的标准溶液。 蒽酮试剂:称取1g蒽酮结晶粉末,溶解于1000ml稀硫酸溶液中即得。[稀硫酸溶液由760ml浓硫酸(比重1.84)稀释成1000ml而成] 三、原理 植物在个体发育的各个时期代谢活动都发生相应的变化,碳水化合物的代谢也不例外,其含量也随之发生变化,本实验介绍的是蒽酮比色法,糖在硫酸存在下生成糠醛,糠醛再和蒽酮作用形成蓝绿色的缩合物,其颜色的深浅代表着糖含量的高低。 H 2SO 4 糖糠醛 脱水 糠醛+蒽酮蓝绿色的缩合物 四、方法步骤 1.标准曲线的制作。 取标准糖溶液将其稀释成一系列不同浓度的溶液各10毫升,浓度分别为每毫升含糖0、25、50、75、100、120、150、200微克。将试

管编号,依次将每管中加入1毫升上述葡萄糖标准溶液及5毫升的蒽酮试剂,震荡使之完全混合,在沸水浴中煮沸10分钟,取出冷却,然后在分光光度计波长620纳米下比色,测定各溶液的光密度,以光密度为纵坐标,糖溶液浓度为横坐标,在坐标纸上绘出标准曲线。 2.测定样品的可溶性糖含量 称取重量5g 的新鲜植物叶子,于研钵中仔细研磨,研磨时加乙醚少许,倒入烧杯中,用热水(70o C )洗涤研钵,洗涤液并入烧杯中,再加入蒸馏水约30~40ml 。将烧杯放在水浴锅上加热,保持温度70~80o C 半小时,冷却后一滴一滴地加入饱和中性醋酸铅以除去混合液中的蛋白质,直至不再形成白色沉淀为止,然后将此混合物连同残渣一并洗水100ml 容量瓶中,加水至刻度,充分摇荡,用漏斗过滤到三角烧瓶中,瓶中事先放有少量(约0.2——0.4g )的草酸钠粉末,以除去滤液中过量的醋酸铅,使生成草酸铅沉淀,再行过滤,所得透明滤液即为可溶性糖提取液。 取1ml 这种糖提取液,加入5ml 蒽酮试剂,混匀后立即置于沸水中,煮沸10分钟,取出冷却后比色。 五、计算 根据光密度值从标准曲线上查出相应的糖含量,按下列公式计算出样品的含糖量: 可溶性糖含量% = 6 10??W V C ×100% A 为植物样品稀释后的体积(ml ) C 为提取液的含糖量(μg/ml ) W 为植物组织鲜重量(g )

植物组织中可溶性糖与淀粉的测定

植物组织中可溶性糖与淀粉的测定 一、蒽酮法测定可溶性糖 仪器与用具 分光光度计;电炉;铝锅;20ml刻度试管;刻度吸管5ml 1支,1ml 2支;记号笔;吸水纸适量; 试剂 1.蒽酮乙酸乙酯试剂:取分析纯蒽酮1g,溶于50ml乙酸乙酯中,贮于棕色瓶中,在黑暗中可保存数星期,如有结晶析出,可微热溶解; 2.浓硫酸比重; 方法 1.标准曲线的制作 取20ml刻度试管11支,从0~10分别编号,按表24-1加入溶液和水; 表1 各试管加溶液和水的量 然后按顺序向试管内加入1ml 9%苯酚溶液,摇匀,再从管液正面快速加入5ml浓硫酸,摇匀;比色液总体积为8ml,在恒温下放置30min,显色;然后以空白为参比,在485nm波长下比色测定,以糖含量为横坐标,光密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求出标准直线方程; 按表1加入标准的蔗糖溶液,然后按顺序向试管中加入蒽酮乙酸乙酯试剂和5ml浓硫酸,

充分振荡,立即将试管放入沸水浴中,逐管均准确保温1min,取出后自然冷却至室温,以空白作参比,在630nm 波长下测其光密度,以光密度为纵坐标,以糖含量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并求出标准线性方程; 2.可溶性糖的提取 取新鲜植物叶片,擦净表面污物,剪碎混匀,称取~0.30g,共3份,或干材料;分别放入3支刻度试管中,加入5~10ml 蒸馏水,塑料薄膜封口,于沸水中提取30min 提取2次,提取液过滤入25ml 容量瓶中,反复冲洗试管及残渣,定容至刻度; 3.显色测定 吸取样品提取液于20ml 刻度试管中重复2次,加蒸馏水,以下步骤与标准曲线测定相同,测定样品的光密度; 4.计算可溶性糖的含量 可溶性糖含量mg/g=310⨯⨯⨯ W n a V C 式中 C -标准方程求得糖量μg ; a -吸取样品液体积ml ; V -提取液量ml ; n -稀释倍数; W -组织重量g; 四、淀粉含量的测定 仪器与用具 电子天平;容量瓶:100ml×4,50ml×2;漏斗;小试管若干支;电炉;刻度吸管×1,×3,5ml×4;分光光度计;记号笔;

植物中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

在作物的碳素营养中,作为营养物质主要是指可溶性糖和淀粉。它们在营养中的作用主要有:合成纤维素组成细胞壁;转化并组成其他有机物如核苷酸、核酸等;分解产物是其他许多有机物合成的原料,如糖在呼吸过程中形成的有机酸,可作为 NH 3 的受体而转化为氨基酸;糖类作为呼吸基质,为作物的各种合成过程和各种生命活动提供了所需的能量。由于碳水化合物具有这些重要的作用,所以是营养中最基本的物质,也是需要量最多的一类。 Ⅰ 蒽酮法测定可溶性糖 一、原理 糖在浓硫酸作用下,可经脱水反应生成糠醛或羟甲基糠醛,生成的糠醛或羟甲基糠醛可与蒽酮反应生成蓝绿色糠醛衍生物,在一定范围内,颜色的深浅与糖的含量成正比,故可用于糖的定量测定。 该法的特点是几乎可以测定所有的碳水化合物,不但可以测定戊糖与己糖含量,而且可以测所有寡糖类和多糖类,其中包括淀粉、纤维素等(因为反应液中的浓硫酸可以把多糖水解成单糖而发生反应),所以用蒽酮法测出的碳水化合物含量,实际上是溶液中全部可溶性碳水化合物总量。在没有必要细致划分各种碳水化合物的情况下,用蒽酮法可以一次测出总量,省去许多麻烦,因此,有特殊的应用价值。但在测定水溶性碳水化合物时,则应注意切勿将样品的未溶解残渣加入反应液中,不然会因为细胞壁中的纤维素、半纤维素等与蒽酮试剂发生反应而增加了测定误差。此外,不同的糖类与蒽酮试剂的显色深度不同,果糖显色最深,葡萄糖次之,半乳糖、甘露糖较浅,五碳糖显色更浅,故测定糖的混合物时,常因不同糖类的比例不同造成误差,但测定单一糖类时,则可避免此种误差。 糖类与蒽酮反应生成的有色物质在可见光区的吸收峰为 620 nm ,故在此波长下进行比色。 二、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设备 (一)实验材料 任何植物鲜样或干样。 (二)试剂 1. 80 %乙醇。 2. 葡萄糖标准溶液( 100 μg/mL ):准确称取 100 mg 分析纯无水葡萄糖,溶于蒸馏水并定容至 100 mL ,使用时再稀释 10 倍(100 μg/mL )。 3 .蒽酮试剂:称取 g 蒽酮,溶于 80% 浓硫酸(将 98% 浓硫酸稀释,把浓硫酸缓缓加入到蒸馏水中) 1000 mL 中,冷却至室温,贮于具塞棕色瓶内,冰箱保存,可使用 2 ~ 3 周。 (三)仪器设备 分光光度计,分析天平,离心管,离心机,恒温水浴,试管,三角瓶,移液管( 5 、 1 、mL ),剪刀,瓷盘,玻棒,水浴锅,电炉,漏斗,滤纸。 三、实验步骤 1. 样品中可溶性糖的提取称取剪碎混匀的新鲜样品~ g (或干样粉末 5 ~ 100 mg ),放入大试管中,加入 15 mL 蒸馏水,在沸水浴中煮沸 20 min ,取出冷却,过滤入100 mL 容量瓶中,用蒸馏水冲洗残渣数次,定容至刻度。 2. 标准曲线制作取 6 支大试管,从 0 ~ 5 分别编号,按表 24-1 加入各试剂。 表 24-1 蒽酮法测可溶性糖制作标准曲线的试剂量

植物组织中可溶性糖含量测定

实验报告 课程:植物生理学实验题目:植物组织中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一.【实验原理】 植物的代谢活动随着植物的发育过程而不断发生着变化,碳水化合物的代谢也不例外,其含量也随之发生变化,在种子萌发过程中,在光合作用受到影响时和受到外界环境的胁迫等情况下植物可溶性糖含量都会发生变化。了解植物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在生理上与实践上都有重要意义。 蒽酮比色法是常用的测定可溶性五碳糖和六碳糖的方法,糖在硫酸的作用下脱水生成糠醛,糠醛再与蒽酮作用形成一种绿色的络合物,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颜色的深浅与糖含量成正比,可以用比色法测定。该法简便,但没有专一性,绝大部分的碳水化合物都能与蒽酮反应产生颜色。 二.【实验步骤】 1、标准曲线的绘制

2、可溶性糖的提取

3、提取液的显色及比色 三.【实验结果】 实验中测得的数据如下所示: 若以1号管调零,处理后数据如下: 作出标准曲线如下:

将y=0.261,0.269,0.247分别代入上述函数公式,得到: x=45.000,46.379,42.586; 即三样品溶液中糖浓度分别为:45.000μg/mL,46.379μg/mL,42.586μg/mL。样品中可溶性糖含量(m g·g-1)= A × c/(W × 103) 式中, A——植物样品稀释后的体积(mL); C——提取液的含糖量(μg/mL); W——植物组织鲜重(g)。 四.【讨论】 1、误差分析 实验中的误差来源主要有: (1)植物材料称取的误差; (2)植物样品在转移过程中的损失;

(3)最后过滤得到的提取液中尚有未除尽的醋酸铅; (4)移液管未润洗等等。 2、注意事项 (1)样品提取液的显色应与标准曲线的绘制同步; (2)比色时以蒸馏水调零; (3)醋酸铅一定要除尽; (4)在样品转移过程中,尽量减少材料的损失; (5)进行第二次过滤时要更换滤纸,并将漏斗洗净。 3、植物组织中糖的测定方法还有很多种,举例说明它们的原理和优缺点。 (1)苯酚-硫酸法 原理:糖在浓硫酸作用下,脱水生成的糠醛或羟甲基糠醛能与苯酚缩合成一种橙红色化合物,在10~100mg范围内其颜色深浅与糖的含量成正比,且在485nm 波长下有最大吸收峰,故可用比色法在此波长下测定。 苯酚法可用于甲基化的糖、戊糖和多聚糖的测定,方法简单,灵敏度高,实验时基本不受蛋白质存在的影响,并且产生的颜色稳定160min以上。 (2)蒽酮-硫酸法 多糖在浓硫酸水合产生的高温下迅速水解,产生单糖,单糖在强酸条件下与苯酚反应生成橙色衍生物。在波长490nm左右处和一定浓度范围内,该衍生物的吸收值与单糖浓度呈线性关系,从而可用比色法测定其含量。 要求所用的单糖对照品尽量采用与其多糖组成一致或为含量较高的单糖,这样测得的值才较准确。 (3)3,5-二硝基水杨酸比色法(DNS法) 在碱性条件下显色,较准确测定还原糖与总糖的含量从而求出多糖的含量,可消除还原性杂质的干扰。 (4)分光光度计测糖浓度 先用标准糖试剂用蒸馏水配成已知的标准溶液,分别在分光光度计上测定其在一定波长处的光密度。以光密度为横坐标,浓度为纵坐标,作标准曲线。然后

植物组织中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实验报告

植物组织中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实验报告 10科四谭晓东20102501024 一、实验目的 掌握蒽酮比色法测定可溶性糖含量的提取和方法原理;掌握分光光度计中标准曲线制作 的使用程序。 二、实验原理 植物组织中的糖(包括还原糖和非还原糖)可以与浓硫酸反应生成糠醛,糠醛和蒽酮反应可以生成蓝绿色络合物,在625nm处有最大光吸收值。 三、实验材料 大白菜叶片与叶柄 四、实验步骤 1. 可溶性糖的提取 大白菜叶柄和叶片各0.5g鲜重,研磨+10ml 80%乙醇 80 度 水 浴 30mi n 过滤后定容至25ml 2.标准葡萄糖液的配制(200ug/ml) 葡萄糖浓度 020*********(ug/ml) 标准匍萄糖液吸 00.10.20.30.40.5取量(ml) 蒸馏水(ml)10.90.80.70.60.5 蒽酮(ml)5 混匀,沸水浴10min,冷却后在625nm下比色 3.样品液显色和比色 0.1ml提取液+0.9ml蒸馏水 冷却后对照标准曲线比色

五、实验结果 1.葡萄糖标准曲线 标准方程:y=184.6x-1.973 R=0.9940 2. 根据标准曲线测到,叶片的吸光度是0.249,葡萄糖浓度为4 3.96ug/ml,含糖量为 13.82% ;叶柄的吸光度为0.276,葡萄糖浓度为49.01ug/ml,含糖量为15.41% 六、分析与讨论 植物体内的可溶性糖和淀粉均是光合作用产物。可溶性糖以蔗糖为主,是植物糖类运输 的主要形式,其次是葡萄糖、果糖、麦芽糖、戊糖和糖苷等。 可溶性糖在硫酸作用下生成糖醛或羟甲基糠醛化合物,糖醛或羟甲基糠醛可与蒽酮作用形成蓝绿色络合物(糖醛衍生物),在一定波长范围内,其颜色的深浅与糖含量有定量关系,在625 nm波长下的吸光值与可溶性糖含量成正比。由于蒽酮与可溶性糖反应的呈色强度随时间变化,故必须在反应后立即在同一时间内比色。该实验方法简便,灵敏度高,可溶性糖 含量在30卩g左右就能进行测定,所以可作为测定微量可溶性糖之用。 该法的特点是几乎可以测定所有的碳水化合物,不但可以测定戊糖与己糖含量,而且可 以测所有寡糖类和多糖类,其中包括淀粉、纤维素等(因为反应液中的浓硫酸可以把多糖水解成单糖而发生反应),所以用蒽酮法测出的碳水化合物含量,实际上是溶液中全部可溶性碳 水化合物总量.在没有必要细致划分各种碳水化合物的情况下,用蒽酮法可以一次测出总量,省去许多麻烦,因此,有特殊的应用价值•但在测定水溶性碳水化合物时,则应注意切勿将样 品的未溶解残渣加入反应液中,不然会因为细胞壁中的纤维素、半纤维素等与蒽酮试剂发生反应而增加了测定误差.此外,不同的糖类与蒽酮试剂的显色深度不同,果糖显色最深,葡萄糖次之,半乳糖、甘露糖较浅,五碳糖显色更浅,故测定糖的混合物时,常因不同糖类的比例不同造成误差,但测定单一糖类时,则可避免此种误差。

(整理)可溶性糖测定.

引言 可溶性糖包括葡萄糖、果糖、蔗糖等单糖和双糖,是植物品质的重要构成性状之一,尤其是以果实为目的产品的植物,可溶性糖与酸的含量及其配比是影响果实风味品质的重要因素。对于鲜食品种,一般来讲,高糖中酸,风味浓,品质优;低糖中酸,风味淡,品质差。因此,可溶性糖的定量研究对植物的品质育种、储藏、加工特性等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可溶性糖广泛存在于植物的根、茎块和种子中,是人体热量的最最主要来源,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本文重点介绍蒽酮比色法、铜还原碘量法、费林试剂法、原子吸收法、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法,及连续流动法这几种实验如何定量测定可溶性糖含量。

1 蒽酮比色法 1.1原理 糖在硫酸作用下生成糠醛,糠醛再与蒽酮作用形成绿色络合物,颜色的深浅与糖含量有关。在625nm波长下的OD值与糖含量成正比。由于蒽酮试剂与糖反应的呈色强度随时间变化,故必须在反应后立即在同一时间内比色。 1.2仪器与材料 1.2.1实验仪器 分光光度计,电炉,铝锅,电子天平,20ml刻度试管,刻度吸管5ml1支、1ml2支,漏斗。 1.2.2实验试剂 (1)蒽酮乙酸乙酯试剂:取分析纯蒽酮1g,溶于50ml乙酸乙酯中,贮于棕色瓶中,在黑暗中可保存数星期,如有结晶析出,可微热溶解。 (2)浓硫酸(比重1.84)。 1.2.3实验材料 植物叶片。 1.3实验方法 1.3.1标准曲线的制作 取20ml刻度试管11支,从0〜10分别编号,按表24-1加入溶液和水。 然后按顺序向试管内加入1ml9%苯酚溶液,摇匀,再从管液正面快速加入5ml浓硫酸,摇匀。比色液总体积为8ml,在恒温下放置30min,显色。然后以空白为参比,在485nm 波长下比色测定,以糖含量为横坐标,光密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求出标准直线方程。按表1加入标准的蔗糖溶液,然后按顺序向试管中加入0.5ml蒽酮乙酸乙酯试剂和5ml浓硫酸,充分振荡,立即将试管放入沸水浴中,逐管均准确保温1min,取出后自然冷却至室温,以空白作参比,在630nm波长下测其光密度,以光密度为纵坐标,以糖含量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并求出标准线性方程。 1.3.2可溶性糖的提取 取新鲜植物叶片,擦净表面污物,剪碎混匀,称取0.10〜0.30g,共3份,或干材料。

植物体内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测定

2.2 植物体内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测定 2.2.1材料 新鲜的白菜、芹菜、菠菜叶片(剪碎后各取0.5—1.0g) 2.2.2试剂 标准蛋白质溶液:用牛血清白蛋白配成含蛋白质100μg/的标准蛋白溶液; 90%乙醇;85%磷酸(W/V);考马斯亮蓝G-250溶液 2.2.3仪器设备 分光光度计;量筒;研钵;烧杯;量瓶;移液管;具塞刻度试管;分析天平;恒温水浴; 2.2.4测定方法 0~100μg/ml标准曲线的制作:取六支试管,分别按下表数据配制0~100μg/ml血清白蛋白液1ml。准确吸取所配各管溶液0.1ml,分别放入10ml具塞试管中,加入5ml考马斯亮蓝G—250试剂,盖塞,反转混合数次,放置2min后,在595nm下比色,绘制标准曲线。 设置两个重复),加入5Ml考马斯亮蓝G-250溶液,充分混合,放置2min后在595nm下比色,记录吸光值,并通过标准曲线查得蛋白质含量。 结果计算:样品蛋白质含量(mg/g鲜重)=(C*V/a)/W 式中C-查标准曲线所得每管蛋白质含量(mg); V-提取液总体积(ml); a-测定所取提取液体积(ml); W-取样量(g)。 3 结果分析 3.1 植物体内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 3.1.1可溶性糖标准曲线

吸光值样品名称 芹菜白菜菠菜A1 0.358 0.347 0.333 A2 0.361 0.352 0.327 A3 0.367 0.351 0.327 平均值0.362 0.350 0.329 糖量为80.930μg;白菜样品溶液的含糖量为78.139μg;菠菜样品溶液的含糖量为73.256μg。 3.1.3可溶性糖含量计算 样品含糖量=样品含量(ug)*稀释倍数*100/{样品重(g)*106}g/100g鲜重 样品质量/g 吸光值查表所得含 糖量/μg 稀释倍数可溶性糖含量 /μg 芹菜 1.00 0.362 80.830 100 0.8083 白菜 1.00 0.350 78.139 100 0.7813 菠菜 1.00 0.329 73.256 100 0.7325 由表可知:芹菜中可溶性糖含量最高,白菜中含量居中,菠菜中可溶性糖含量最低。 3.2 植物体内可溶性蛋白含量测定 3.2.1 可溶性蛋白标准曲线 表1 各试管中标准蛋白质的吸光值 管号0 1 2 3 4 5 蛋白质含量 (ug) 0 吸光度0 0.286 0.578 0.852 0.921 1.25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