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

巧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

作者:朱丽萍

来源:《江苏科技报·E教中国》2020年第07期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我们认为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启发学生产生对知识的需求,使这种需求产生激励学生兴致盎然地投入学习的作用,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而让学生更加积极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

一、基于经验,启发学生产生知识需求

在数学教学中,大部分学生往往缺乏正确的学习认识,教师应积极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实现学生主导课堂的目的。

【教学片段1】

1.情境引入,产生需求

出示小猪佩奇和小羊苏茜争吵的视频。

佩奇:我的桌面有6本书的封面这么大。

苏茜:我的桌面有10个文具盒盖的面这么大。

佩奇:我的桌面比你的大。

苏茜:我的桌面比你的大。

羚羊老师:你们俩的桌面同样大,都是36平方分米。

引发思考:你们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了吗?

2.联系生活,揭示课题

提问:你还在哪里听说过像这样描述面积大小的?

师:你在哪里听说过这个面积单位的?(平方就是指平方米)

生:平方米。

师:还有其他的吗?

生:平方分米。

引发思考:为什么要有这么多的面积单位?

总结:测量大面积时要用大面积单位,测量小面积时要用小面积单位。

揭示课题:认识面积单位。

兴趣是人积极认识事物或关心活动的心理倾向,是人学习活动的动力机制。利用多媒体制作学生熟悉的两个动画人物争吵的情境导入新授课,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引发学生思考:“问题出在哪里?”学生发现是因为测量的標准不同,进而产生统一测量标准的需求,引出“面积单位”。基于学生已有的经验,交流对面积单位的了解,引发思考:“为什么有这么多的面积单位?”“关于面积单位,你想知道些什么?”从而揭示本节课的课题。

这样的情境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始终保持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使学生愿学、想学、乐学,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由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的,更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二、经验向导,激发学生探索形成过程

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要求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要由过去机械接受的学习方式转变为主动探究、合作式的学习方式。教学过程是师生双向活动的过程,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因此,教师的教学策略也要发生改变,由传统的重知识传授向现在的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转变,由重教学结果向重教学过程转变。很多情况下,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教师“满堂灌”,但学生并不知道自己究竟要学什么、怎么学,从而导致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受到限制,学习兴趣下降,最终无法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片段2】

提问:关于面积单位,你想要知道些什么?

生:到底有多大、是什么、有什么用……

追问:这些问题,你们能请教课本自己去解决吗?

师:打开课本第61、62页,去找一找、画一画。

请学生自学课本内容后汇报、交流。

师:找到了哪些面积单位?

生:平方米。

师:书上是怎么规定的?用字母怎样表示?(分别说)

板书: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

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

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思考:你有什么发现?

说明:书本上找到的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面积单位。

提问:那这些书本上没有的面积单位(平方毫米),你们能试着规定一下吗?

追问:你是怎么想到的?

师:他找到了规律。你们发现了吗?

对三个常用的面积单位,首先让学生通过自学课本,初步感知它的大小。“这些问题,你们能请教课本自己去解决吗?”教师让出学习的时间与空间,把这些面积单位到底有多大、是什么、有什么用等所有的传统教学中需要教者告知学生的知识全部抛给学生去探究、去发现、去认知。事实证明,让学生引发的思考更自然、更生动,而这,正是符合当下普遍需求的生本课堂。

【教学片段3】

师:同学们通过自学课本知道了这些面积单位是怎么规定的,老师悄悄地告诉大家,咱们的学具盒里就藏着一个面积单位呢,你能把它找到吗?

生:我找到了一个小正方形。

师:你们找到的这个面积单位,它有多大?

生:1平方厘米。

师:根据什么来判断的?

师:可以怎样验证?

(1)认一认

a.在学具盒里找出1平方厘米大的正方形,估一估它的边长是多少。

b.量一量并说一说: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

(2)记一记

a.摸一摸、涂一涂:感受1平方厘米有多大。

师:现在请同学们摸一摸,摸好了吗?

师:你能够在学具盒里再找出一个1平方厘米大的方格去涂一涂吗?

b.记一记:在脑海里想象出一个1平方厘米大的正方形,并记住它有多大。

师:现在你们对1平方厘米有什么感觉?

师:让我们闭上眼睛把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记在脑海里。记好了吗?

c.找一找:找出生活中大约是1平方厘米物体的面,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

师:那咱们来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面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

d.拼一拼:让学生知道,要想知道一个图形的面积有多少平方厘米,就要看它有多少个1平方厘米。

师:看来这个1平方厘米很重要,那我们利用这个1平方厘米大的正方形来拼一拼。

师:请看要求。(试试有没有不同的方法)

师: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这个长方形呢?

提问:形状不同,怎么面积都是6平方厘米的?

生:有6个1平方厘米。

小结:是的,只要数一数有几个1平方厘米就是几平方厘米。

(3)理一理

师:看来同学们对1平方厘米已经有点感觉了,回顾刚刚的学习过程,谁来说说刚刚我们是怎么认识1平方厘米的?

生:我们先量一量,量出了它的边长,再通过摸一摸、涂一涂感受了它的大小,还找到了生活中一些物体面的面积,最后我们还利用这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按要求去拼一拼……

认识1平方厘米时,引导学生通过量、摸、涂、找等多种活动体验,建立1平方厘米实际大小的表象。

教学活动的设计要循序渐进,有坡度。随着这个“渐进的活动阶梯”,学生的思维也在不断发展,通过动脑思考,动手找、摸、涂、拼,逐步建立1平方厘米的表象。在教师教学生、学生教学生、学生独立动手操作等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操作过程中,感受1平方厘米有多大,它有什么用,等等。

三、尊重差异,引发学生体验知识运用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面向全体学生,让所有学生的个性、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因此,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更大程度的发展。学生由于知识水平、思维方式等的不同,其经验积累也会有差异;同一个阶段、同样的条件,不同的学生经验积累的层次也不尽相同。

【教学片段4】

1.小组讨论研究方法,建立1平方米的表象

(1)选一选

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认识1平方米。

师:刚刚我们用1平方厘米数出来了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那你能继续用这个面积单位数出教室这面墙的面积吗?

师:觉得怎么样?

师:你觉得哪一个面积单位合适?(指着黑板上的定义)

师:你认为哪一个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米?说说你的理由。

师:请一个同学上来量一量,验证一下。

(2)组织讨论

师:想要自己去研究1平方米吗?你打算怎样去研究,小组内讨论讨论。

a.围一围:用4把米尺尝试着围一个1平方米大的正方形。

b.站一站:看看1平方米大的正方形面上能站几个学生。

c.数一数:1平方米大的正方形可以铺几张小学生数学报。

(3)小组合作

感受1平方米的大小。

(4)找一找

师:找一找,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面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米?

2.经验和体验交互:自主探究,建立1平方分米的表象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通过自己研究认识了1平方米这个面积单位。现在我们认识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和平方米。

师:你还想认识其他的面积单位吗?

师:下面我们就来认识介于平方厘米和平方米之间的面积单位——平方分米。

师:小组合作,根据要求认识1平方分米。

(1)根据已有经验和学习要求,合作学习。

a.选一选:在信封里选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纸片。

b.量一量:量出它的边长并写一写,看看你选得对不对。

c.记一记:用你喜欢的方法记住1平方分米。

(2)汇报交流,总结归纳。

师:研究好了吗?把你挑出的正方形纸片举起来。

师:你们是怎么记住的?能比画一下它的大小吗?一起来比画比画。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认识了这三个常用的面积单位,谁来说说你对这三个面积单位的感受。

师:小猪佩奇和小羊苏茜也对这三个面积单位有了深刻的了解,羚羊老师给大家出了两道题,你们敢接受挑战吗?

a.连一连:让学生感受计量物体面需要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

b.辨一辨:让学生体验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区别。

c.填一填:让学生巩固面积单位的使用。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世界——完全特殊的、独一无二的世界。课堂教学就是要使學生在知识探索的过程中各展风采,各尽所长,互相合作,互相弥补,共同进步。

在教学过程中,认识1平方厘米时,基于学生认识1平方厘米的学习经验,教师组织学生讨论研究方法,小组合作,感受1平方厘米的大小。而认识1平方分米时,教师则是完全放手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从而建立1平方分米实际大小的表象。如果说1平方厘米的教学是教师“扶着走”的话,那么1平方米、1平方分米的教学则是教师“跟着走”,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去尝试、去总结,学生收获的绝非仅仅是静态的几个“知识点”,更是认知的建构与完善,是对未知领域探求的意识和热情。

练习设计分为三个层次:出示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物体表面的面积,让学生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和生活经验,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连一连,巩固面积单位在生活中的运用。“辨一辨”中让学生用手比画出1分米和1平方分米,区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最后,通过帮助佩奇将日记补充完整,不仅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还让他们感受到正确使用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康德说过:“人是一个有限的理性存在,但有无限的可能性。”处于发展过程中的学生更有无限的可能性,他们的一切都有待重新发现。教师的职责就在于观察学生,发现学生发展的种种可能性,帮助他们找到发展的最大可能和最好可能。“让学引思”的宗旨就是面向每一位学生,通过“让学引思、引学激思”,追寻适合每位学生的“让”和“引”,从而让每位学生的“学”和“思”真正地发生并得到发展。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情境创设策略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情境创设策略 情境创设是一种教学策略,通过设计真实或虚拟的情境,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情境创设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并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一、真实情境创设 1. 模拟真实生活场景:可以选择一些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相关的场景,如购物、餐厅点餐、制作海报等,在课堂上进行模拟,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运用信息技术知识解决问题。 2. 制作产品或解决现实问题:可以给学生一个任务,如制作一份电子课件、设计一个网页、寻找解决某个实际问题的方法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信息技术知识。 3. 利用校内资源:利用学校内部的资源,如图书馆、实验室、电脑房等,组织学生进行调查研究、数据收集和分析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1. 使用虚拟实验: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可以使用模拟软件或在线虚拟实验平台,让学生进行虚拟实验,如模拟电路实验、计算机网络配置实验等,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实践和探索。 2. 利用模拟软件进行模拟操作:如利用Word模拟软件让学生进行文档编辑、Excel 模拟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等,通过模拟操作,加深学生对软件功能和操作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3. 利用网络资源: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信息查询、数据收集和分享交流等活动,如通过搜索引擎查找相关资料、利用平台进行在线协作等,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跨学科情境创设 1. 结合语文:可以将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相结合,进行课文的电子化编辑和排版、作文、诗歌创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和语文素养。 2. 结合数学:可以将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相结合,进行统计、数据分析和图表制作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和运用数学知识。

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

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 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已成为全体教师的共识,是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发展方向。在语文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主研究,符合他们求知、求参与的心理需要,符合儿童好玩,好表现的心理特点,符合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和探索创造精神、促进学生主动性发展的需要。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用科学的研究方法,使教学达到完美、和谐的统一。 根据少年儿童乐于接受形象化教育的特点,恰当地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通过鲜明的画面构图、逼真的形象、丰富的色彩、美妙的音响效果,再现具体感人的情境,有利于调动学生研究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从而激发他们产生共鸣,接受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利用信息技术参与语文课教学,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利手段。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创设对话情境,借助信息技术创设关联的对话情境,使学生由情入境,情境交融,在情境出现

时,教师伴以语言描绘,这对学生的认知活动起着一定的导向性作用。教师可借助声音、视频等多媒体形式,让学生在情境中与文本内容、教师进行对话,提高他们感知的效应。例如,在组织学生研究《静夜思》时,教师会先让学生欣赏《静夜思》课件中的朗诵,充分利用多媒体元素,创设一个引人入胜的情境,激发学生的研究动机。然后让学生自主诵读,既可以根据多媒体提供的材料进行自主研究,也可以通过《静夜思》课件欣赏、诵读。此课件具有良好的互动性,学生可选择配图、配乐朗诵欣赏或对照古诗内容配乐朗诵。最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诵读比赛,让学生自由发挥。如此一来,研究效果自然能得到大幅提高。 教师还可以创设故事情境,通过信息技术呈现生动的故事情境,激发学生的研究欲望。例如,在研究《小兔子乖乖》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形式呈现小兔子的形象,再现小兔子的成长历程,让学生产生共鸣,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提高学生的研究效果。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策略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策略 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是一种有意识地营造情境、创造学习氛围的教 学策略。它通过精心设计的情境和场景,引导学生去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学习的效 果和趣味性。以下是几种情境创设策略的介绍: 1. 角色扮演策略 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我们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将学习的内容与实际生活情境相 结合。比如,可以设定一个虚拟的办公场景,在这个场景里,学生会扮演公司的员工,学 习如何使用办公软件、电子邮件等工具。这样,学生们将在真实的情境下体验办公室工作 流程,增强他们对信息技术应用的理解和熟练度。 2. 任务驱动策略 任务驱动策略是通过提出任务来打破传统信息技术课的枯燥乏味,让学生在解决问题 的过程中学习知识。这样的任务可以是找到一位历史名人的照片,制作一本菜谱,或者是 设计一个行业广告海报等。在任务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搜索、组织、分析信息、进行创意 设计等,从而深化知识的记忆和应用。 3. 游戏化策略 游戏化策略是将游戏元素与信息技术课程相结合,增加课程的趣味性和互动性。比如,通过设计类似于“猜图谁是我”、拼图等游戏活动来增强学生对于数码图像的认知。也可 以借助信息技术领域的知名游戏,如“Minecraft”或“Scratch”,让学生利用游戏工具 实现创意、探索信息技术。 4. 个性化学习策略 个性化学习策略是基于学生个体差异的教育方法。通过了解学生的兴趣、特长和需求,为他们设计针对性的学习内容和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学习效果及满意度。这个 方法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可以实现因材施教,比如对于一些有音乐、延展性较强的学生,可 以用音乐软件学习音频处理,也可以让他们通过网络流行歌曲的剪辑来实践音频处理的技能。 总之,情境创设策略是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非常实用的一种方法。在应用时,需 要根据不同的情境,选择合适的策略,创造出具有实际意义的学习场景,使学生能够深入 了解和实践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

利用信息技术 创设教学情境

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 〔关键词〕信息技术;情境;学习兴趣;思维能力;情感共鸣;语言文字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出于教学目的的需要,依据一定的教学内容,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大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激起学生与文本情感上的共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一、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能营造轻松、自由的氛围,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气氛中,对学习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教材内容,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针对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可以将所要学习的知识转化成形式多样、新颖有趣的游戏,寓教于乐,让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学。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每一位教师探索的永恒主题。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创设新颖、巧妙的情境,积极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努力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为学生主动性学习提供多种多样的启发性空间,引导学生实践、思考、探索、交流。 二、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解于问。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要给学生创设思维空间,创设问题情境。所谓思维空间和问题情境,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精心设计,提出与教学内容有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把学生引入与问题有关的思维情境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因此,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课件时,要精心设计和选择能力培养的迁移点,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对学生进行多维度的思维训练,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三、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能激起学生与文本情感上的共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将文本中的问题、故事等情境变得直观,学生如身临其境,充分感受课文所描述的意境,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从而激起学生与文本情感上的共鸣。对小学生来说,情感在认识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刺激和激发作用,丰富的情感刺激对其智力发展和能力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更能够给学生以直接的教育。如,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可以通过“小壁虎向谁借尾巴和借到尾巴没有”这两个问题制作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察小壁虎断尾巴的过程,然后边看大屏幕边听课文配乐录音,激发学生与文本之间产生情感共鸣。这样,学生在受到情感陶冶的同时,懂得了小鱼、老牛、燕子为什么不借给小壁虎尾巴的原因,从而明确了不同动物的尾巴有不同的作用以及小壁虎的尾巴具有易断性和再生性的特点。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策略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策 略 摘要: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展开情境创设,有利于将抽象的课程内容进行直观转化,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教师应重视在实践中落实好优化导入环节、围绕情境内 容科学设置问题、设计游戏活动提升学生兴趣、组织实践活动推动学生应用等一系列策略, 从而切实增强教学实效性,不断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情境创设 1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优化导入环节,活跃课堂氛围 导入环节是课程的起始环节,在这一环节,教师要注意应用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从而 帮助学生快速集中注意力,为后续的教学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小学生普遍喜欢动画、歌曲、视频等内容丰富、形式有趣的多媒体内容,因此在课程导入环节,教师要注意展开多媒体情 境创设,达到丰富课程内容、活跃课堂氛围和增强信息技术课堂趣味性的目的,在情境中结 合不同类型多媒体素材的特点,相应地展开知识点讲解,以此将情境与授课环节串联起来, 充分发挥情境创设的作用。 2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围绕情境内容,科学设置问题 情境具有将学生还原为课堂主体、推动学生结合自身真实的生活经历和已有知识展开思 考和探究的重要作用。要想充分发挥情境的这一作用,教师就必须注意围绕目标授课内容和 教学情境,科学地设置思考问题,并在情境中采取科学的方式呈现问题,从而有效地促进学 生展开思考。例如,在进行“网络地图”这一节的教学时,教师可以首先通过引入生活化的 内容展开相应的情境创设:“地图是同学们在生活中都十分熟悉的一种工具,应用地图,我 们可以快速找到路线并识别方位。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地图’的普及和应 用程度逐渐提高,相较于普通的地图,网络地图具有明显的优势,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学习 关于网络地图的知识和应用技巧。”完成导入之后,教师再应用计算机和多媒体向学生展示 本市的网络地图,并随机给出两个地点,应用网络地图提供的“路线”功能,在网络地图上 展示两个地点之间的路线,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相较于实体地图而言,网络地图具有哪 些独特的优势?从A地到B地有多条不同的路线,如何应用网络地图确定最优路线?”之后,教师为其留出一定的思考空间,推动学生在情境中结合自身使用地图的经验展开相应的思考,

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绪和学习兴趣

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绪和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引导学生对数学具有良好的兴趣和动机,在数学学习中获得快乐和享受,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创设情境就是教师从教学的需要出发,依据教学目标创设形象生动、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激发和吸引学生主动学习,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情境的创设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它能将有时难以表达甚至根本不能用语言完整而准确地表达的图形、图象的运动信息以及一些抽象的理论、复杂的空间结构,通过文字、图形、三维动画、视频图像、声音等各种教学信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创设生动直观的情境,给学生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学习环境和认知方式。 比如,在认识“角”一课时,可以以“大雁南飞图”入手来创设情境,引入课题。从大雁不断变换的队形中,放大大雁的“人”字形轮廊线,引入本节课要认识的新朋友“角”,为学生认识“角”提供了生动的可感知的原生态材料。教学实践证明,用图文并貌、生动形象的信息技术,创设现实情境,比单调的教学手段,更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因此,在课堂的导入环节,精心创设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让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主动获取知识。小学生的学习动力往往被学习兴趣所左右,而数学本身是枯燥无味的,很多学生怕上数学课就是因为数学课太单调。信息技术具有特殊的声、光、色、形,通过图像的翻滚、闪烁、定格、色彩变化及声响效果等,使学生多种感官同时受到刺激,让枯燥的数学生动起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创设充满美感和智慧的学习氛围,可使学生对客观情境获得具体的感受,激起相应的情绪,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使他们潜在的能力得到充分发展。例如:教学《认识左右》时,一开始就展示一段动画: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走到一交叉路口,不知如何走。这时,唐僧叫孙悟空与猪八戒去问路,孙悟空上前问路,行人告诉他向“右”走;而猪八戒回走问路,行人告诉他向“左”走。两人回来时,孙悟空向唐僧说“右”走,猪八戒向唐僧说“左”走,两人为“应走哪一边才对?”展开激烈的争论。这时,教师问学生:他们俩谁说的对呢?同学们能用什么知识帮助他们解决这个问题呢?就这样,整个课堂顿时活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学生有意注意。可见,利用信息技术教学,不仅

通过巧设情境来打造精彩信息技术课堂

通过巧设情境来打造精彩信息技术课堂 一、设计情境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情境来让课堂更加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比如,在教学素描时,可以将画笔比作一位“魔法笔”,启发学生探索其中所隐藏的秘密; 在教学Word时,可以将Word软件比作一位“文字大师”,教导学生掌握如何运用Word软件进行文字排版。 二、运用情境 在课堂中,教师不仅要巧设情境,还要深入运用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具体来说,教师可以立足于学生的学习需求,结合现实生活情境,设计各种经典案例或者问题情境, 比如通过讲述企业在动态分析中运用Excel软件,帮助学生理解Excel表格中的公式;又 比如,在教学PowerPoint时,可以从学生的课堂演讲需求出发,设置一个情境,鼓励学生自主探究PowerPoint中选择合适的背景音乐、是否加入动画效果等问题,从而增强学生对PowerPoint的操作技能和全面能力。 三、情境创新 在情境创新方面,教师可以对已有情境进行创新,并融入其他学科知识、跨学科工作 等因素,以达到提高学科综合素养的效果。比如,在小学生电子琴课上,教师可以通过教Xmind思维导图帮助学生高效学习,同时通过创新情境来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意愿。 四、情境展示 在情境的展示上,教师不仅要注意情境的适用性和实际效果,还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 生的学习水平,有效地展示情境。具体来说,教师可以通过PPT呈现情境的图片、运用绘 图工具对情境进行图形展示等方式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把握情境,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和积极性。 总之,巧设情境是一种针对学生发展需求的信息技术教学方式,它能够调动学生的积 极性,使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取得更多更好的学习收获,因此值得广泛应用。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创设教学情境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 邹小红余江县第一小学 【内容提要】教学的艺术,在于教师对学生的激励和唤醒。在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创设教学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本文将分四部分对这个论点进行阐述,并通过实例具体阐述运用信息技术创设的教学情境对学生的学习所起到的积极推动作用。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情境激发兴趣 近几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现代信息技术涌进校园、步入课堂,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从现代教学论的观点看,数学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学生设计学习的情境,提供全面清晰的有关信息,引导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中,自己开动脑筋进行学习,掌握数学知识。如何把这些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运用于课堂教学,下面就结合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教学谈几点初浅体会,与同行交流。 一、创设生活性的数学情境,增强学生情感体验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有数学。把数学情境生活化,让学生亲自体验情境中的数学,这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够增强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充分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例如:教学“9加几”时,教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了富有儿童情趣且贴近儿童生活的教学情境:激昂的运动员进行曲响起,学校的运动会已经开始了。同学们正在进行激烈的比赛。咦,服务小组的同学们正在干什么呢?噢!原来他们正在准备给运动员分发饮料。那么一共有多少盒饮料呢?小朋友们是各有各的想法,各有各的妙招。学生甲是这样数的:2、4、6、8、10、11、13,一共是13盒。学生乙马上举手说:我的方法和他不一样。原来他是一盒一盒数的,也数出有13盒。而学生丙呢,更是得意地认为他的办法最好:他是先数出盒子里有9盒饮料,再从盒子外面拿1盒进来凑成 10盒,加上外面剩下的3盒,一共也是13盒。……在这充满情感与智慧的数学课堂里,学生获得了多方的满足与发展。教师随时随地尊重并引导孩子抒发他们内心的感悟,更是给课堂增添了许多意外的惊喜和乐趣。多媒体计算机继续演示:操场上有的同学在比赛跑步,有的同学在比赛踢毽子,有的同学在比赛跳绳,还有的同学在比赛跳远。教师问:踢毽子的和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学生通过观察数出踢毽子的有9人,跳绳的有3人,合起来一共有12人。然后教师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你能提一个9加几的问题吗?学生根据观察从不同角度对9加几的实际意义作出了解释。有的学生说:踢毽子的和跳远的一共有多少人?有的学生则提出:踢毽子的和跑步的一共有多少人?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由于融入了数学的含义,不仅加深了学生对9加几的理解,而且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就在我们生活中间,同时培养了学生学数学、用数学意识。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现象,成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当数学教学脱去僵硬的外衣,联系生活,显露生机,洋溢情趣,充满智慧,数学学习必将成为每一个孩子乐在其中的美差。 二、创设图像情境,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增强学生求知欲望

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

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 21世纪,人类面临从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的急剧转变,知识传播 的速度和容量都在以几何数字递增。以多媒体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使得知识不再以单一的文本形式来传递,而是融入了声音、图片、影像等多种媒体的超文本格式来体现,它不仅改变着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且改变着人类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引发了一 场世界范围的跨世纪教育改革和学习革命。 在目前教育资源多元化的今天,课堂教学仍是学校教育的中心环节和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它决定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永远的重点。课堂教学的完成是通过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而完成的,要完成一堂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就必须保证恰当地处理好课堂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因此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面对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教学的挑战,置身于新课改背景之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不得不常思考:今天究竟应怎样教,怎样学?明天又应该怎样教,怎样学?况且语文学科本身具有包罗万象的特点,而农村初中学生由于思想和心理还不成熟,加之周边环境信息相对闭塞,缺少丰富的人生体验,所以课堂上,有时即使老师使出浑身解数,讲得口干舌燥,学生也未必会领悟到文字背后的内涵。 而以个人电脑、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信息技术因其可使学科教学图文并茂、声像同举、知情并重,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能变枯

燥为生动;变抽象为形象,所以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加大课堂信息容量以及提高教育训练水平,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认识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学习潜力的开发,为学生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课业环境和时空条件。它的出现为语文教学方式与教学模式的变革提供了新的物质基础,焕发了语文教与学的生机和活力,也给我们语文老师增强了教改的信心和勇气。在此,结合本人在教学中的一些尝试与探索,本文试就如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过程谈点粗略的认识与看法。 创设情境,是指在教学时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提供一种具体的生活与学习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的感受,使学生乐学、学好所采取的一种教学手段。创设情境有多种方法,其中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景具有独特的优势。 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优化课堂导入,关注学生的注意状态和参与状态,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能否抓好上课 的开头,即上课伊始就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握学生注意的心向,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这对一堂课的成功至关重要。注意的心向,是一种学习者倾全力于学习的内部状态。学生是否集中和维持这种心向并贯穿于整个语文课的学习和训练过程之中,直接影响着语文学习的效果。因为保持良好注意状态的学生,总能认真专注、自始至终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课堂导入,是贯穿课堂教学始终的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其他部分最自然、恰当、精彩的开端。它犹如文章的“凤头”,虽

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趣导入新课

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趣导入新课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因为信息技术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等功能于一体,不受时空限制,直观、形象、生动,有较强的感染力,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能力具有其他媒体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人的兴趣可以转化为动机,成为激励人们进行某种活动的推动力。达尔文曾在他的自传中介绍:就他在学校时期的性格来说,其中对他后来发生影响的,就是有强烈的兴趣,沉溺于他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深喜了解任何复杂的问题和事物。可见,兴趣是活动的重要动力之一,也是活动成功的重要条件。如果学生对某学科产生浓厚兴趣后,也会满怀乐趣地、克服各种困难去钻研,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状态。基于多媒体和兴趣的动力功能,由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利用多媒体唤起并组织学生的兴趣,以便激励他们更好地去参加数学学习。 一、巧用不随意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小学生在学习过程的心理状态多种多样,但是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仍具有共性,越是低年级不随意注意越占主导。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借助他们的不随意注意的特点逐步引导他们向随意注意发展。随意注意和不随意注意总是交替进行,并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创设诱发学习动机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中利用不随意注意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是我们导入新课的常用手段。例如教学《图形的组合面积》,教师播放很多不规则的组合图案,并配上音乐和解说,伴随音乐声和解说,学生会根据情境认真观察组合图形,深深的吸引住了他们的注意力。教师一返常态的这种举动会引起学生的注意,学生会想:“老师播放这么多的精美的组合图案干吗?怎样才能制作这些美丽的图案呢?”学生一连串的发问,促使他们由好奇心逐渐转化成强烈的求知欲。一切水到渠成,老师因势引导,想不想制作这些美丽的图案呢?学生当然会答应愿意了。教师组织教学:“为了更好制作美丽图案,也不浪费,我们要先算它们的面积的大小你们谁能算出这些图案的面积呢?”学生由上课时的不随意注意转到了随意注意,开始思考问题,议论,当同学们众说纷纭时。教师导入新课《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学生就由不随意注意转向了随意注意,作好参与学习的准备。 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变为活动状态,形成学习的积极性。运用不随意注意激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成了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奠基石。求知欲和好奇心被激发出来,那么他们就会自动地去学习和发现问题,引起他们的疑惑、惊讶,能产生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产生学习的愿望。 二、巧抓已知概念与新知概念的之间的联结点,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数学教材中,已知概念与未知概念之间有着各种不同的逻辑联系,学生的学习会陷入似懂非懂的学习氛围中,心中会充满疑惑,又觉得本知识似曾相识,但总解决不了这个问题。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善于抓住已知与新知在认识过程中的联结点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信心,它将成为学生参与学习的一种内驱力。 已知是学生熟悉的内容,但新知是学生似曾相识的内容,运用这矛盾心理,促使学生不由自主的转化到学习新知的内容。例如教学《循环小数》,播放一组学生解决两道除法计算题“21.7÷5=和1.1÷3=”的动画。动画显示学生快速的解决第一道计算题,可是解决第二道计算题总时除不尽,学生感到困惑。老师以情境问学生:“他们是怎么啦,这么简单的计算题都还没有完成?”学生会发现第二道题老也除不尽,有的学生甚至会问:“老师,是不是把题目

信息技术在创设小学语文情境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5)

信息技术在创设小学语文情境教学中的应用分析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它对教育工作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应用信息技术来创设情境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旨在通过分析信息技术在创设小学语文情境教学中的应用,探讨其优点和不足,并提出一些改进的建议,以便更好地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 一、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情境教学中的应用 情境教学强调教学应贴近生活实际,以生活情境为依托,通过情境创设,以真实情境形象化、实物形象化等多种形式,再现教学内容,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信息技术在创设小学语文情境教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图像多媒体教学 图像多媒体教学是指将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运用到教学中来,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记忆,提升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例如,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可以让学生通过观看美术作品、书画、摄影等形式的图片,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审美素养。 2、网络资源教学 网络资源教学是指将网络资源(包括互联网内容、电子书、电子课程、网络课程资源等)应用到教学中来,以丰富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的学习领域。例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利用网络上的故事、诗歌、歌曲、历史文章等相关文章,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 3、交互式教学 交互式教学是指教师利用电子媒介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通过音频、视频、文字等形式,进行互动式教学。例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利用网络电话、视频、即时通讯等形式与学生进行互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语言表达和参与交流。 二、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情境教学中的优点 1、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能够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趣味性和生动性,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资源进行情境创设,可以让学生

信息技术课堂的情境的创设

情境的创设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环节。本文就如何设计信息技术教学情境提出两种方法。 1、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设障立疑,将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教师创设情境的重要原则是激起兴趣,即通过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对知识、对科学的兴趣和联想。问题情境是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途径。英语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英语思维的能力,和探求知识的欲望。教师则要抓住时机,依据问题情境所提供的各种线索,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对情境内容进行分析、比较、综合。比如“如何选购计算机”这一课,很多学生可能都有买计算机的经历,但是如何买到合适自己的电脑呢?电脑里究竟有些什么配置呢?这些都是学生感兴趣的,而且很想知道的问题。这样就引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设问题情境,提供学习资源,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可以为进一步的讨论和协作学习提供依据,让学生创作实践,培养创新能力。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多种多样,它可以在其它创设情境的途径中交叉使用。可以通过故事,图象,音像,活动等多种途径设置问题。 2、创设协作情境 在教学设计中创设协作情境,可以利用网上多种交流工具如BBS、可视化语音聊天室、电子邮件、Net meeting、OICQ以及Internet Phone等工具,通过竞争、协作、伙伴和角色扮演等方式进行学习,针对某一个问题展开讨论交流,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一般情况下,在教学设计中创设协作学习情境包括以下几个步骤:对信息资源的整合;对学习任务和目标的确定;小组学习;小组学习成果的交流;教师总结与评价。

协作情境与外部世界具有很高类似性,容易实现知识向现实世界的迁移,有利于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合作精神的培养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信息化环境中创设协作学习情境,实现了时间和空间上的连续,同时,交互变得更加容易控制,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转变,他们要掌握的不仅仅是教学内容的逻辑序列和目标的合理安排,更多的是学生的协作情况、学习过程的规划设计。

利用信息技术 创造真实学习情境

C2 创造真实学习情境 内容: 利用信息技术创造真实学习情境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情境教学要求创设的情境就是要使学生感到轻松愉快、心平气和、耳目一新,促进学生心理活动的展开和深入进行。课堂教学的实践中,也使人深深感到:欢快活泼的课堂气氛是取得优良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学生情感高涨和欢欣鼓舞之时往往是知识内化和深化之时。 运用情境教学首先需用着眼发展的观点,全面地提出教学任务,而后优选教学方案,根据教学任务、班级特点及教师本人素质,选择创设情境的途径。 日常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创设情境: 实物演示,即以实物为中心激起学生的无限联想;图画再现,即可以通过网络下载,也可通过学生提供,还可通过平时照的图片或相片再现课文情境;音乐渲染,即通过媒体或教师弹奏、演唱以及学生演奏、演唱来把听者带到特有的意境中去。生活展现、表演体会、语言描述等也是我们常用的创设情境方法。 从这些途径可以让我们深深体会到多媒体的运用无疑方便了我们创设情境,大大提高了我们的课堂效果。 就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我们不妨尝试一些多媒体教学方法来创设情境教学: 1、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直观情境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具有文本、图形动画等多种媒体集成的特点,创设直观情境,把教学内容变为更为具体的、可感知的东西。体现教学的直观性原则,进而提高教学效率。 2、利用信息技术创设问题情境 提问是传统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然而,日常的课堂提问只能照顾到个别学生,不利于全体学生的主动参与,而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作用及网络交流工具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现实也表明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很多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巧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x0001

巧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 ——以小学数学《认识面积单位》为例 徳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有学者们认为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会去启发学生产生对知识的需求,使这种对知识的需求产生激励学生兴致盎然地投入学习的作用,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而让学生更加积极地投入到课堂学习过程中去。 一、基于经验,启发学生产生知识需求。 在数学教学中,大部分学生往往缺乏正确的学习认识,教师应积极引导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实现主导课堂。 【教学片段1】 (-)情境引入,产生需求 出示小猪佩奇和小羊苏西争吵的视频。佩奇:有学 者的桌面有6本书的封而这么大。 苏四:有学者的桌而有10个文具盒盖的而这么大。佩奇: 有学者的桌而比你的大。 苏西:有学者的桌而比你的大。 羚羊老师:你们俩的桌而同样大,都是36平方分米。引发思考: 你们知道问题岀在哪里了吗? (二)联系生活,揭示课题 提问:你还在哪里听说过像这么描述而枳大小的? 师:你在哪里听说过这个而积单位的?(平方就是指平方米)师:还有其 他的吗?生:平方分米。 引发思考:为什么要有这么多的而积单位? 总结:测量大面积要用大而积单位,测量小而积要用小面积单位。揭示课题: 认识而积单位…… 兴趣是人积极认识事物或关心活动的心理倾向,是人学习活动的动力机制。利用多媒体制作学生熟悉的两个动画人物的争吵情境导入新授课,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引发学生思考“问题出在哪里?”学生发现测量的标准不同,进而产生统一测虽标准的需求,引岀"面积单位”。基于学生已有的经验,交流对而积单位的了解,引发思考:"为什么有这么多的而积单位?” “对于面积单位,你想知道些什么?”从而揭示本节课的课题。这样的情境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始终保持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使学生愿学、乐学,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由学生自己提出,更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二、经验向导,激发学生探索形成过程。 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要求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要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学习方式转变为主动的探究、合作式学习方式。教学过程是师生双向活动的过程,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因此,教师的教学策略也要发生改变,由传统的重知识传授向现在的重学生发展而转变,由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而转变,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