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参中丹参酮_A受热降解规律研究_赵新杰

丹参中丹参酮_A受热降解规律研究_赵新杰
丹参中丹参酮_A受热降解规律研究_赵新杰

丹参酮的提取及应用进展

丹参酮的提取及应用进展 摘要:丹参是一种中国传统草药, 丹参酮IIA是丹参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是发挥药理活性的基础。该文章就近5年来有关丹参酮的提取、含量测定和生物活性的研究成果和药理研究现状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进行综述,为全面开发利用丹参提供参考。 关键词: 丹参酮IIA;提取及测定;临床应用;药理作用 Abstract:Salvia is a traditional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Tan IIA is one of the main active ingredient in Salvia, is to play a fundamental pharmacological activity. This article summarize about the extract of Tan、content determination、the research results of biological activities and pharmacological status quo for clinical application related to the nearest five year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Salvia. Keywords: Tan; extract measurement; clinical application; pharmacologic action 丹参为唇形科植物丹参Salvia miltiorrh iza Bge。的干燥根及根茎,主产于河北、安徽、江苏、四川等地。其化学成分分为脂溶性和水溶性两部分,前者以丹参酮型的二萜类化合物为主,主要有丹参酮I、丹参酮IIA ( tan IIA )、丹参酮IIB、隐丹参酮、羟基丹参酮、丹参羟甲酯、二氢丹参酮I,以及异丹参酮I、异丹参酮II、异隐丹参酮、二氢异丹参酮I;后者主要为酚酸类化合物, 包括丹参素 (丹参酸甲 ), 原儿茶醛, 丹参酸乙、丹参酸丙、丹酚酸A、丹酚酸C和迷迭香酸等[ 1 ]。其中丹参酮IIA是脂溶性成分的代表, 集中分布在丹参根的皮部, 木质部的分布甚微或没有, 通过韧皮部纵向运输, 不能横向运输到木质部中去[ 2,]。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对丹参酮IIA的研究现状及药理作用以及临床应用作一综述,为丹参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1、丹参酮 IIA 的提取 参酮IIA 的充分浸出提取是含量准确测定的前提,因此提取方法的研究对于丹参酮IIA的含量测定非常重要, 但是有关提取方法的系统研究报道尚不多见。现将主要的提取方法概括如下。 1.1 醇提法: 由于丹参酮IIA不溶于水,多用乙醇提取,包括乙醇渗滤法和回流法。①渗滤法: 黄琳

丹参酮IIA的研究进展

丹参酮IIA的研究进展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作者:李玉萍,顾兵,刘建涛,熊向源,周春丽,吴光杰【摘要】丹参是一种中国传统草药,丹参酮IIA是丹参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是发挥药理活性的基础。该文章就近5年来国内外有关丹参酮IIA的提取、含量测定和生物活性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为全面开发利用丹参提供参考。 【关键词】丹参酮IIA; 提取; 测定; 药理作用 丹参为唇形科植物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ge.的干燥根及根茎,主产于河北、安徽、江苏、四川等地。其化学成分分为脂溶性和水溶性两部分,前者以丹参酮型的二萜类化合物为主,主要有丹参酮I、丹参酮IIA(tanshinone IIA )、丹参酮IIB、隐丹参酮、羟基丹参酮、丹参羟甲酯、二氢丹参酮I,以及异丹参酮I、异丹参酮II、异隐丹参酮、二氢异丹参酮I;后者主要为酚酸类化合物,包括丹参素(丹参酸甲),原儿茶醛,丹参酸乙、丹参酸丙、丹酚酸A、丹酚酸C和迷迭香酸等[1]。其中丹参酮IIA是脂溶性成分的代表,集中分布在丹参根的皮部,木质部的分布甚微或没有,通过韧皮部纵向运输,不能横向运输到木质部中去[2,3]。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对丹参酮IIA

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为丹参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1 丹参酮IIA的理化性质 丹参酮IIA又称丹参醌II, 丹参醌IIA,为一种樱红色针状结晶,mp 209~210℃;不溶或微溶于水,易溶于二甲基亚砜 (25 mg/ml)、乙醇 (5 mg/ml) 、丙酮、乙醚和苯等有机溶剂;丹参酮IIA乙醇溶液和水溶液随温度升高稳定性下降,其标准品稳定易得[4];丹参酮IIA 含有醌型结构,电子行为活跃,易被氧化还原,可参与机体的多种生化反应而有多种生物活性。其结构式见图1。图1 丹参酮IIA化学结构 2 丹参酮IIA的提取 丹参酮IIA的充分浸出提取是含量准确测定的前提,因此提取方法的研究对于丹参酮IIA的含量测定非常重要,但是有关提取方法的系统研究报道尚不多见。现将主要的提取方法概括如下。 2.1 醇提法由于丹参酮IIA不溶于水,多用乙醇提取,包括乙醇渗滤法和回流法。①渗滤法:黄琳等[5]采用正交实验考察了4因素(乙醇浓度、浸泡时间、提取时间和温度)对丹参酮IIA提取率的影响,提取温度、浸泡时间、提取时间、醇浓度(70%~90%)和乙醇用量对提取率均有影响。使用高浓度(90%)的醇溶剂、加温(80~87℃)、浸泡时间延长(6 h)可相应缩短提取时间(2 h),可获得丹参酮IIA 4.451 0 mg/g。但因丹参脂溶性成分对热不稳定,醇提后处理工序(贮放、回收乙醇、浓缩、干燥)是丹参酮IIA热降解损失的主要工序,因此加热时间范围内应控制在2~4 h[6]。②回流法:于纯淼等[7]采用

丹参酮ⅡA

丹参酮ⅡA对血小板活化钙信号的影响及机制的研究 袁彬1,吴鸿2 (1.河南中医学院2011级硕士研究生,郑州 450008;2.河南中医学院细胞成像实验室,郑 州 450002) 摘要目的:总结丹参酮ⅡA对血小板活化钙信号的影响及机制。方法:通过调研和检索文献概述丹参酮ⅡA对血小板活化钙信号的影响及机制。结果:丹参酮ⅡA是活血化瘀类中药丹参的脂溶性成分之一,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如改善微循环、清除氧自由基、抗血小板聚集等。丹参酮ⅡA的以上生物学活性与抑制血小板活化有关;血小板活化在血栓形成的过程中起着重要重用。而其活化的标志是血小板胞质内钙离子浓度升高。钙离子与细胞传导信号密切相关,可以作为配体直接与受体结合启动信号转导,也可以作为第二信使偶联信号转导参与调节大多数的细胞活动,包括血小板活化。血小板胞质内钙离子浓度升高取决于细胞外血小板膜外基质中的钙内流和血小板细胞内钙池的钙释放。结论:丹参酮ⅡA 通过影响钙离子通道的开闭而阻止血小板胞质内钙离子浓度的升高,从而发挥抗血小板活化的作用。 关键词丹参酮ⅡA;血小板活化;钙信号 心、脑血管疾病包括缺血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 、脑卒中和(或) 周围血管病,是导致人类死亡的主要病因[1]。血小板活化在动脉粥样硬化、止血、血栓形成、炎症、伤口愈合、免疫力、肿瘤转移的过程中发挥着要作用[2]。丹参酮ⅡA(Tanshinone ⅡA,Tan ⅡA)是活血化瘀类中药丹参的脂溶性成分之一,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具有改善微循环[3]、清除氧自由基[4]、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5]、抗血栓形成[6]等作用,其作用与防止血小板内钙离子超载[7]或通过减少巨核细胞数量而减少血小板生成有关[8]等作用。血小板的活化主要标志是血小板胞质内钙离子浓度(intracellular calcium concentration, [Ca2+]i)升高[9],有报道称[10]TanⅡA可能是作用于钙离子通道而发挥作用。 1 钙信号在血小板活化过程中的作用 G蛋白耦联受体所介导的细胞信号通路有钙离子(calcium ion,Ca2+)的参与[11, 12]。Ca2+可以作为配体直接与血小板磷脂膜上的G蛋白偶联受体

异维A酸胶囊联合丹参酮治疗中重度痤疮的临床疗效观察

皮肤病与性病 2018年10月第40卷第5期 J Dermatology and Venereology ,Oct 2018,V ol. 40,No ,5 696·临床研究· 异维A 酸胶囊联合丹参酮治疗中重度痤疮的临床疗效观察赵卫华 (惠州市皮肤病防治研究所皮肤性病科,广东 惠州 516001) 【摘要】 目的 观察异维A 酸胶囊(泰尔丝)联合丹参酮治疗中重度痤疮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5年3月~2017年6月我 院76例中重度痤疮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各38例。对照组予以异维A 酸胶囊,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丹参酮,治疗3个疗程。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炎性丘疹、粉刺、脓疱等症状改善情况、不良反应。结果 实验组治疗有效率为94.74%(36/38),高于对照组71.05%(27/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实验组粉刺、脓疱、炎性丘疹分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3.15%∶26.31%)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异维A 酸胶囊联合丹参酮治疗中重度痤疮患者可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且安全性较高。【关键词】 中重度痤疮;异维A 酸胶囊;丹参酮 中图分类号:R751.05;R758.73+ 3 文献标志码:B doi :10.3969/j.issn.1002-1310.2018.05040 【收稿日期】2018-04-25 中重度痤疮以青少年居多,进入青春期后机体内雄激素水平快速上升,促使皮脂生成,加以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可阻塞导管,导致皮脂排出障碍,从而形 成粉刺[1] 。若未及时处理, 可趋化炎症细胞,加重炎症反应,影响患者正常生活与工作。异维A 酸胶囊作为临床常用药物,可有效抑制皮脂腺活性、减轻炎症反应,但由于痤疮致病因素复杂,病程较长,单一治疗疗效欠佳。丹参酮提取于中药丹参,具有消炎、抗菌、促使伤口愈合等作用,长期使用无明显副作用,适用于治疗宫颈糜烂、痤疮、扁桃体炎、麻风等疾病[2] 。本研究联合丹参酮与异维A 酸胶囊治疗, 观察其在中重度痤疮中应用效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5年3月~2017年6月我 院76例中重度痤疮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各38例。对照组男21例,女17例,年龄(16~32)岁,平均年龄(24.11±4.18)岁,病程(1~8)年,平均病程(4.52±1.33)年,受教育程度:10例初中及以下,15例高中,13例大专及以上;实验组男23例,女15例,年龄(17~33)岁,平均年龄(23.67±4.33)岁,病程(1~10)年,平均病程(5.17±1.86)年,受教育程度:12例初中及以下,14例高中,12例大专及以上。对比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可比性良好。本研究征得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 1.2 方法 对照组予以异维A 酸胶囊(上海信谊延安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30210),10mg/次,3次/d ,口服;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 障,对中枢镇静作用较轻。地氯雷他定为新型H 1受 体拮抗剂,其有较高选择性、长效性和高效性。依匹 斯汀也同样属于新型H 1受体拮抗剂, 对变态反应具有较强的抵抗作用。采用口服方式给药,可提高吸收速度还可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直接减少风团的出现。另外地氯雷他定和依匹斯汀均有较好的安全性,用药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较少,同时减少患者心脏毒性。 本次研究对照组患者采用依匹斯汀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地氯雷他定治疗,两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率均无显著性差异。说明依匹斯汀与地氯雷他定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相当,依匹斯汀和氯雷他定均不经过肝脏P450酶系统代谢,安全性均好, 这与相关研究结果[7] 基本相符合。 临床医生在开具处方时不但应遵循有效、安全的原则,还应遵循治疗经济的原则。成本效果分析是药物经济学评价治疗药物成本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其结果受到临床医生和患者所认可。从药物经济学角度分析,应用地氯雷他定的观察组患者成本效率比更低,提示地氯雷他定与依匹斯汀比较在取得相同治疗效果上费用更低,因此应用地氯雷他定的观察组患者 能节约治疗成本,能合理利用医疗资源,是更好的治 疗方案。本研究样本量有限,可能对研究结果造成偏差,将进一步增大样本量进行研究,以为临床提供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林光越.地氯雷他定与依匹斯汀治疗慢性荨麻疹的成本-效果分 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13):149-150. [2] 薛姣,赵兴虎.地氯雷他定与依匹斯汀对慢性荨麻疹的治疗成本 效果[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2018,6(1):173-174. [3] 胡伟,马慧群,闫小宁,等.左西替利嗪联合地氯雷他定治疗儿童 慢性荨麻疹多中心临床观察[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5,29(5): 481-482. [4] 戴安琪.温针灸治疗血虚风燥型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研究[D].广 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4. [5] 刘佳,农祥.凝血机制参与慢性荨麻疹发病的研究进展[J].国际皮 肤性病学杂志,2016,42(1):33-36. [6] 林中方,何斌,熊超.枸地氯雷他定片联合匹多莫德分散片治 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及对T 细胞亚群的影响[J].实用医学杂志,2014,30(15):2490-2491. [7] 叶艳芬.地氯雷他定与依匹斯汀对慢性荨麻疹的治疗成本及效果 比较[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7,33(4):42-43.

探索丹参酮IIA磺酸钠工艺

探索丹参酮IIA磺酸钠工艺报告 一.背景,目的,意义 综合1002037~~1003068共32个批号的各项统计数据(见附表),收率起伏太大。结合磺化中间体的净重量(重量*潮品含量)以及成品的收率分析:对比批号为1003055,056,057三批,在中间体净含量相同的情况下,成品收率相差近10个百分点;059比055在中间体的净含量多0.3kg,但收率反而低了近8个百分点。 丹参酮IIA磺酸钠注射剂是常用的心血管治疗用药,同时也可以作为改善俯脏细胞微循环的辅助药,而且该药是我公司的主要产品,无论是针对产品质量保证,还是市场需求量,我们都有责任做好丹参酮IIA磺酸钠原料药。目前我公司原料药丹参酮IIA磺酸钠的含量经紫外测量可以达到96%(折干),但在HPLC上还达不到96%。而提高丹参酮IIA磺酸钠的纯度和提高丹参酮IIA磺酸钠收率,不仅可以提高企业利润,保证产品质量上安全性和稳定性,还可以增强产品的竞争力。通过分析生产状况和探索性实验,整理出科学真实的实验数据,以便为生产提供有说服力、有价值的参数。 二.丹参酮IIA磺酸钠工艺分析 1、磺化体系 由于丹参酮IIA中的呋喃结构上供电子基团使得磺化较易进行,因而也容易水解。如果磺化后的废酸浓度过高,则在一定温度下,主要发生水解反应。(考察磺化剂的用量) 原料中含有的其他成分,在磺化阶段由于温度和时间的关系

会引起多磺化、氧化和缩聚物的生成等副反应,同时应该注意温度还可以影响磺酸基进入的位置以及异构磺酸的生成比例。(因此考察磺化阶段的反应温度和时间) 有文献显示磺化反应温度控制在15~19度为好,而磺化反应锅内存在取代、水解等多平衡反应,与温度和各种溶剂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因此此体系考察反应温度,冰醋酸的量,乙酸酐的量,混酸的量,混酸的滴加速度对磺化反应的影响,建立一个5因素3水平(L12)正交实验。 2、水化和成盐体系 资料:将磺化液加水适当稀释,某些芳磺酸在50%~80%的硫酸中因溶解度小而析出。现行工艺中,水、二氯甲烷和石油醚三相溶剂稀释磺化液。水化温度,时间,三相溶剂的量,成盐温度将作为考察点,这个需要做初步实验。 3、PH值 丹参酮IIA磺酸钠在PH<4.0时易发生水解,或许这个因素可很好的解释1002037~~1003068共32个批号的各项统计数据出现的异常情况,因为现行中间体的检测中没有中间体酸度的项目,所以大致情况也是猜测。可能是磺化,水化,成盐过程中的PH无法控制好,才导致中间体PH<4或>4,在回流阶段,加热的甲醇极性增大,使得丹参酮IIA磺酸钠出现不同程度的水解,这样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收率高低起伏了。 4、精制体系

HPLC测定参归胶囊中丹参酮ⅡA的含量

HPLC测定参归胶囊中丹参酮ⅡA的含量 目的建立参归胶囊中丹参酮ⅡA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为Kromasil C18柱(4.6 mm×150 mm,5 ?m),以甲醇-水(78∶22)为流动相,流速0.8 mL/min,柱温35 ℃,检测波长为268 nm。结果丹参酮ⅡA在0.069~0.414 ?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8)。平均回收率为98.99%,RSD=0.81%(n=6)。结论本方法操作简便,结果可靠,重复性好,可用于参归胶囊的质量控制。 标签:高效液相色谱法;参归胶囊;丹参酮ⅡA 参归胶囊是由丹参、当归、黄柏、青风藤、车前子、牛膝、杜仲等组成的中药制剂,具有清热除湿、活血补肾的功效,用于治疗痛风、痛风性关节炎等疾病。为更好地控制该制剂的质量,我们按新药要求对该制剂的质量标准进行了规范化研究[1]。本试验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胶囊中的丹参酮ⅡA进行了含量测定,为该制剂的进一步开发研究奠定基础。 1 仪器与试药 美国Waters高效液相色谱仪,waters2487检测器,Millennium32色谱工作站数据处理系统;Kromasil C18柱(5 ?m,4.6 mm×150 mm);BP211D型电子天平(德国Sartorius公司);电热恒温水浴锅(江苏南通县通海电器厂)。 2 方法与结果 2.1 色谱条件 2.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2.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本品内容物约3 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甲醇50 mL,称定重量,加热回流1 h,放冷,再称定重量,用甲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取续滤液,过微孔滤膜(0.45 ?m),即得。 2.4 空白试验 为进一步考察试验设计及含量测定方法的可行性和专属性,取不含丹参药材的阴性样品制备阴性对照液,在上述色谱条件下测定,结果表明阴性对照液的色谱图在丹参酮ⅡA相应的保留时间附近无干扰峰,溶剂峰亦无干扰(见图1),表明本法可行,专属性良好。 2.5 线性关系的考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