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之风教学设计

君子之风教学设计
君子之风教学设计

《〈论语〉选读·君子之风》教学设计

萧山六中语文组丁美

教学目标:

一、理解孔子积极倡导并身体力行的君子自我修养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并能结合实际提出自己的看法。

二、正确理解孔子的义利观,初步了解儒家价值学说的发展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三、理解并积累与文章相关的成语及介词宾语前置句的句式特点。

四、背诵、、、、、、章。

教学重点与难点:

理解孔子积极倡导的君子自我修养的主要内容和要求。

课时建议:

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西方人讲“绅士风度”,要求男性在公众交往中注意自己的仪容举止,风姿幽雅,能给人留下彬彬有礼和富有教养的印象。我们中国古人提倡的是“君子之风”。有人说:“绅士风度是外国有钱人在讲究;而君子之风却是人人适用,无论是穷是达。‘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看来“君子之风”比“绅士风度”要好得多,它适用范围更广。那么,一个人具有什么样的品行修养,才算有“君子之风”?它对我们有哪些要求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六课——《君子之风》。(板书:君子之风)

(从“绅士风度”引出“君子之风”,简单比较,激起学生了解其内容和要求的兴趣。)

二、范读课文,用幻灯片提醒学生应该注意的字音。

孙(xùn)以出之恶(è)衣恶食一箪(dān)食曲肱(gōng)叶(shè)公

女(rǔ)奚(xī)不曰知(zhì)者乐(yào)水夫(fū)子之说(shuō)

三、自读课文,学生对照注释和译文初步理解课文。

四、教师对字词方面的问题随时解答。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公开讨论;有思想内容方面的问题,保留疑问,下一节课集中讨论。

实际教学中,除了字音外,学生可能会提出以下几个字词方面的问题:

1、“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和“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于”是什么意思?【明确】:都是介词,放在动词的后面,引出动作的对象,在这里可以不翻译出来。

2、“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中“也与哉”是什么意思?

【明确】:都是语气词,放在句末,三个连用起强调作用。“与”相当于“欤”。

3、“未足与议也”的“足”是什么意思?

【明确】:值得。参考译文中有。跟“不足为怪”的足是一样的意思。

4、“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中“而”是转折关系还是并列关系?

【明确】:放在同类的形容词之间,是表并列关系的连词。‘

5、“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义、礼、孙、信是状语吗?(这一问,老师也可以欲设:这一句子有什么特点?然后让学生自己分析归纳。)

【活动】:这个问题刚好涉及本文的一个特殊句式——介词宾语前置句,所以拿来公开讨论。

(掌握文中的特殊句式)

【附录】课堂实录片段

刚才同学提出了一个很好的问题,他问“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这句话中“义、礼、孙、信”是状语吗?这里有一种很特殊的语言现象,这是个很独特的句式。大家看看是什么句式?

生1:不知道。

生2:排比句。

师:是排比句。这是从修辞角度看的。不过,请大家从文言句式看看是什么句子。这种句式我们学过的。

生2:倒装句。

师:对,是倒装句。什么倒装?

生3:“义以为质”就是“以义为质”。

生4:是宾语前置。

师:对。介词“以”的宾语提前了。我们已经学过疑问句中的介词宾语前置句,如:“不然,籍何以至此?”“何以伐为?”刚才这个也是介词宾语前置句,请大家找找看,文章还有没有相同的句式?

生1:“乐以忘忧。”(许多学生反对)

生2:这句是“快乐起来忘记了忧愁”的意思。不是介词宾语前置。

师:说得对。这里的“以”是连词,相当于“而”,不是介词。

生3:“仁以为己任。”——就是“以仁为己任”。(很多学生同意)

师:完全正确。所以“义、礼、孙、信”是状语的一部分。准确地说是介词“以”字的宾语,跟“以”合在一起作状语,修饰后面的动词。

五、老师提醒学生关注文中“游、喻、鄙、奚、乐、文”的含义,以及“孙、耻、饭、枕、知”在文中的用法和意义。

六、归纳君子个人修养的内容和要求。

【问题】:作为君子,应该具有高尚的情怀和乐观的精神。从文中节选的章节看,你们认为君子个人修养的内容和要求有哪些呢?

【活动】:学生概括,教师择要板书。

【明确】:内容:道(义)德仁艺。

要求:义以为质行为有礼态度谦逊讲求诚信

能杀身成仁

要见利思义

不耻恶衣恶食

不患得患失

安贫乐道

视不义而得的富贵如浮云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不忧不惑不惧

乐山乐水动静适宜乐生长寿

心胸广大意志坚毅

文质兼美

温和严肃威而不猛庄重安详

(照应开头的问题,在理解的基础上概括君子之风的内容和要求。)

七、质疑探究。

1、检查背诵,提醒不熟练的同学重背或重默。

2、质疑解疑。

上一节课我们对“君子之风”的内容有了一些粗浅的了解,有许多同学自读、背诵的时候,产生了很多疑问,甚至有很多不同的观点看法。现在我们就畅所欲言,共同来探讨课文,请大家把问题都勇敢地亮出来吧。

(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文本的热情,培养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

八、课堂总结。

九、作业:背诵相关章节。

教学目标

一.理解孔子倡导的君子自我修养的主要内容和要求。

二.理解并积累文中常用的文言词语以及成语。

三.背诵重点章句。(基本要求:1.背诵15.9、4.16、6.11、7.16、7.19、6.23、8.7章。2.掌握“游、喻、鄙、奚、乐、文”在文中的含义,“孙、耻、饭、枕、知”在文中的用法和意义。3.理解并积累成语:杀身成仁、患得患失、无所不至、箪食陋巷、发愤忘食、任重道远、死而后已。4.理解“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仁以为己任”的句式特点。5.理解孔子积极倡导并身体力行的君子自我修养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教学重点

一.孔子关于义与利的关系以及在现在社会中的把握。

二.要求背诵的章句,加强诵读。

教学难点

文言句式的把握

教学建议

诵读为主,落实字词句含义。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题导入

千百年来,人们往往乐以君子自居,但君子到底有怎样的行为准则呢?在我们当今的社会里,你认为怎样的行为准则可称君子?(学生发言,谈自己看法,约三分钟。)下面让我们走进课文,看一下古人对君子的言行举止是如何要求的?以及君子是如何处理“义”和“利”的关系的?

二.诵读:a

论语是语录体的文章,也就是把当时的对话记录下来,既是对话就有一个特定的场景和语境,下面每个同学任选一句反复诵读品味,谈一下你认为孔子是在怎样的情景下或针对什么情况说出这一句话的?(学生自读章句,揣摩情景,谈自己看法。要求讲述尽量流畅,指名二三个学生回答,约十分钟。)b

下面我们来读刚才大家还没读到的语段。(约两分钟)(指出学生读错的字,易读错的字有:智者乐山 zhì yào 孙以出之 xùn

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kuò。)

三.逐章把握孔子的义利关系及君子的准则。

(一).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大家可否看出这一句中属于词类活用的字(志:名作动,追求。)大家还要注意据:执守。依:依据。游:广泛涉猎。文学常识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我们可以看到古人是从理想,道德,人格,技艺四方面来要求君子的。我认为有健全的人格和坚持正道是非常重要的,有人曾说在1959年庐山会议批判彭德怀时,如果有人站出来反对,可能以后的文革就发动不起来。(一分钟)

(二)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这章句中两个句子都是特殊句式,应是什么句式呢?(宾语前置句和判断句。所谓宾语,就是动词所涉及的对象。在现代文中宾语一般处于谓语之后用来回答是“谁”或是“什么”的;而在古代汉语中,却往往出现宾语放置在动词谓语之前的情况,这种现象就叫宾语前置。其常见的类型有以下几种:1、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例如:《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否)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师说》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苏轼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沛公安在?《鸿门宴》〈史记〉

夫晋,何厌之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3、介词宾语提前: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

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例如:《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

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史记〉

余是以记之。《石钟山记》苏轼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陈情表》李密

奚以知其然也?《逍遥游》〈庄子〉

4、特殊结构:用"之"、"是"将宾语提前。

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过?)

惟命是听(成语)

惟利是图(成语)

惟马首是瞻《冯婉贞》

惟兄嫂是依《祭十二郎文》韩愈

惟你是问。)

判断句:文言文判断句最显着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

第一、“......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如:

“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陈胜是阳城人。

第二、“......,......也。”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如:

“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第三、“......者,......。”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如: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第五、“......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如: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齐策》)──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

第六、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

“刘备天下枭雄。”(司马光《赤壁之战》)

第七、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耳”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例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苏洵《六国论》)

“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功。”(《廉颇蔺相如列传》)

“翩翩两骑来是谁?”(《卖炭翁》)

第八、用动词“为”“是”表判断。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如: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司马光《赤壁之战》)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是,代词,这样。)(苏轼《石钟山记》)

大家在这个语段中还要注意一个通假字:孙通逊。君子以义为根本,义就是:义

(会意。从我,从羊。“我”是兵器,又表仪仗;“羊”表祭牲。本义:正义;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利的意思是:利”字早在甲骨文、金文等中就有,是会意字,以刀割禾,意为收获。中国古代经济以农业为主,禾为重要收获物。收获为利,引伸出获利、利益、有利、顺利等,依顾颉刚《古史辩》说。)(约十五分钟)

(三).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由公子光对专诸的故事展开,故事过长,可说可不说,看课堂时间定公子光对专诸倾心交纳,重礼厚赠,可谓恩深情重,专诸是该做一个为知已死的名士,还是做一个卖主求荣的小人?当然,你也许可以说他应该什么也不做,可是那同样对不起公子光的厚恩,我们必须承认,人命是有价值的,撇开公子光的恩情不论,对专诸而言,早死几十年,换来他在历史记录中的永生,也未必划不

来。从另一个更高层次的角度来说,专诸杀王僚的结果,公子光登位,差一点灭掉楚国,大大的威风了一回,是有利于吴国人民的,专诸的死就更伟大了,尽管他未必能意识到这一点。

象专诸这样“舍身取义”的行为,是传统道德提倡的,但是盲目的服从君主服从父亲一样为传统道德所反对。据说舜的父亲要杀他,他并没有等着被父亲杀死,而是跑掉了,封建卫道士们并没有指责舜的行为是“不孝”,相反,大力宣扬“小杖受,大杖走”的正确观念,就是说你爹要揍你就让他揍,要宰你可不能让他宰,可见,传统的道德观念并没有错,有些人在实践中错误的理解运用了它,造成错误的后果,那可怨不了别人,更赖不到伟大的封建道德观念上。比如说,春秋时期的卫公子急子和寿,这两个白痴的父亲要宰急子,两个人估计读书从来不用功,只求一知半解,舜的正确行为他们不学,反而争着挨宰,他们的死当然不值得。我们再来看看和他们同时代的齐公子姜小白和晋公子姬重耳,他们在国难面前选择出奔,后来都做出一番大事业,特别是重耳,一样是父亲要宰他,如果他乖乖的挨宰,对自身对国家都没有好处,也是不符合传统道德的。

孟子说过“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权也。”这话是说男的女的不能随便勾肩搭背,拉拉小手都不行,但是紧急时刻可以紧急处理,比如嫂嫂掉到河里去了你得赶紧把她捞起来,怎么抱怎么拽人工呼吸都可以。至少,在这个问题上,封建道德一样是讲人情的,并非吃人的礼教。但是我们看到古人想问题不用脑的大有人在,比如那个掉到河里去不要男人救的女人,比如那个要穿好衣服再跑出来结果被火烧死的女人,要照我说,她们是笨死的,可不是被封建观念害死的。你就记住了“男女授受不亲”,不记得“嫂溺援之以手”,反封建的斗士们以此发难,未免太断章取义了。

封建道德在现代社会中,也是必不可少的。“忠,孝,仁,爱,礼,义,廉,信。”正是因为这些东西的缺失,才导致我们的社会整体沦落。

国家观念的淡薄,集体荣誉感的淡薄,是社会整体的不忠。

老无所养养而不敬,是社会整体的不孝。

对弱势群体不伸援手,是社会整体的不仁。

离婚率的高企问题少年的多多,是社会整体的不爱。

宁愿过马路不走人行天桥垃圾随手乱扔,是社会整体的不礼。

假货的充斥泛滥,是社会整体的不义。

官员贪污医院学校乱收费等等,是社会整体的不廉。

三角债问题的积重难返,是社会整体的不信。

解决今天社会的种种弊端,要求我们每一个人要向传统回归,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到传统封建道德的精华,我们现在面临的大部分社会问题都将得到完美的解决。

你还等什么?从现在开始,做一个真正的中国人,做一个传统的中国人,做一个“舍身取义,杀身成仁”的中国人,做一个遵循孔孟之道的中国人,做一个有头脑而又遵循孔孟之道的中国人,绝对不要做一个断章取义的人。(约十分钟)

(四)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本章句和上章句要求背诵,可让学生回忆背诵)大家要注意“喻”意思:懂得,知晓;明白。大家参与社会竞争应是义利结合。

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可以看到古人的思想对我们是何其的有用,我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作业:常规训练。

第二课时

四.回顾背诵: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五)今天我们看孔子的利义观,学生齐读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下满先让大家猜个谜语,“病愈”打一成语(患得患失)。

从这个章句中大家可以看出孔子认为那类人最可能行不义之事呢?(患得患失之人。)即文中所讲的“鄙”,庸俗浅薄的人。在这个章句中大家还要注意“患”和“苟”的意思,患:担心,忧虑,在文言文中大家学到的患的义项还有以下几种,灾祸,害病,苟:如果。

下面大家从现实生活出发说说患得患失有什么不好的地方。(患得患失的人什么都做得出来。为了得到自己的一己利益,或者为了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益,打击同事,排挤异己,不择手段,无所不用其极。

其实,患得患失的人自己也很痛苦,很无聊,活得并不自在,并不轻松。那可真是“熙熙攘攘为名利,时时刻刻忙算计”,结果还多半会“算来算去算自己”。对这种人来说,人生就正如哲学家叔本华所指出,是在痛苦与无聊,欲望与失望之间摇晃的钟摆,永远没有真正满足,真正幸福的一天。

麻烦的是,进入所谓现代社会以后,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加剧,患得患失的人们越来越多,而从容不迫,悠哉悠哉,保持平静心态的却似乎是越来越少了。

典故:可说可不说(从前有一位神射手,名叫后羿。他练就了一身百步穿杨的好本领,立射、跪射、骑射样样精通,而且箭箭都射中靶心,几乎从来没有失过手。人们争相传颂他高超的射技,对他非常敬佩。夏王也从左右的嘴里听说了这位神射手的本领,也目睹过后羿的表演,十分欣赏他的功夫。有一天,夏王想把后羿召入宫中来,单独给他一个人演习一番,好尽情领略他那炉火纯青的射技。于是,夏王命人把后羿找来,带他到御花园里找了个开阔地带,叫人拿来了一块一尺见方,靶心直径大约一寸的兽皮箭靶,用手指着说:“今天请先生来,是想请你展示一下您精湛的本领,这个箭靶就是你的目标。为了使这次表演不至于因为没有竞争而沉闷乏味,我来给你定个赏罚规则:如果射中了的话,我就赏赐给你黄金万两;如果射不中,那就要削减你一千户的封地。现在请先生开始吧。”后羿听了夏王的话,一言不发,面色变得凝重起来。他慢慢走到离箭靶一百步的地方,脚步显得相当沉重。然后,后羿取出一支箭搭上弓弦,摆好姿势拉开弓开始瞄准。想到自己这一箭出去可能发生的结果,一向镇定的后羿呼吸变得急促起来,拉弓的手也微微发抖,瞄了几次都没有把箭射出去。后羿终于下定决心松开了弦,箭应声而出,“啪”地一下钉在离靶心足有几寸远的地方。后羿脸色一下子白了,他再次弯弓搭箭,精神却更加不集中了,射出的箭也偏得更加离谱。后羿收拾弓箭,勉强陪笑向夏王告辞,悻悻地离开了王宫。夏王在失望的同时掩饰不住心头的疑惑,就问手下道:“这个神箭手后羿平时射起箭来百发百中,为什么今天跟他定下了赏罚规则,他就大失水准了呢?”手下解释说:“后羿平日射箭,不过是一般练习,在一颗平常心之下,水平自然可以正常发挥。可是今天他射出的成绩直接关系到他的切身利益,叫他怎能静下心来充分施展技术呢?看来一个人只有真正把赏罚置之度外,才能成为当之无愧的神箭手啊!”患得患失、过分计较自己的利益将会成为我们获得成功的大碍。我们应当从后羿身上吸取教训,面临任何情况时都应尽量保持平常心。)

(六)只有胸襟广阔道德高尚的才能做到不患得患失,下文孔子就提到一个他认为有道德的人,那么这个人是怎么做的呢?我们先齐读: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大家参看文中参考译文,认为哪一句是特殊句式?(贤哉,回也主谓倒装。并指出重点字词,陋:狭窄,堪:忍受。)

同学可以看到颜回过着如此清贫的生活却很快乐,那么他是以什么为快乐呢?(学生谈自己看法,我的看法:颜回有大志向,以胸怀天下为快乐。他除了好学得到夫子的赏识,他还有许多优

点。《论语·公冶长》中记载,在孔子问到季路和颜回的志向时,季路的回答是:“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即:和朋友同乘马车,共穿皮衣,即使破烂了也无所遗憾。)颜回则说:“愿无伐善,无施劳。”(即:不夸耀自己的功劳,不把劳苦之事加与他人)对比这两个人的回答,其实不难看出季路之言偏于个人成就的获取,而颜回则心怀人世,境界之高远可见一斑。另外,在《论语·雍也》中,夫子还夸奖颜回:“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把怒气转移到无关的人身上,不重犯同样的错误。如此看来,无论人品,还是学品,颜回可堪表率。新儒家管这个想法叫,“有情无累”,特征是情感和自我分离,最高境界是一面镜子,“好物来时,便见是好;恶物来时,便见是恶;镜何尝有好恶也。”然而这样一个好男儿,“不幸短命死矣(前521~前481年)”。难怪夫子也是伤怀追忆,“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七)和颜回同样快乐的是孔子,孔子以坚守道义而快乐,诵读,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这个章句中有三个成语,大家要了解(曲肱而枕:形容人生活恬淡,无忧无虑。乐在其中。富贵浮云。)还有大家要注意的重点字词:饭:吃,作动词。水:冷水,对汤而言。枕:以······为枕。

(八)很多女的都很害怕自己容颜衰老,但是孔子告诉我们一个避免衰老的秘方,如果想知道的话我们就进入到下面一个章句: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在讲这个章句之前我先给各位一个翻译的句子,大家看译的对不对,“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叶公向子路询问孔子是怎样的一个人,子路回答的不对。(正确翻译:叶公向子路询问孔子是怎样的一个人,子路不回答。)所以大家要注意“不对”在这里是“不回答”。然后我们再看刚才的问题,怎样才能不衰老呢?(保持快乐)学生齐读,顺讲“女”通汝,奚:为何,以及成语,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老之将至。(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康有为曾对这句话作这样的解释:康有为《论语注》:“忘食,则不知贫贱;忘忧,则不知苦戚;忘老,则不知死生;非至人安能至此”。其句意谓:发奋用功连吃饭也不记得(学有所获),便高兴得忘了忧虑,连入老境也未觉察。此实乃夫子自道,自勉之辞。《礼记·表记》:“子曰:‘《诗》之好仁如此。乡道而行,中道而废,忘身之老也,不知年数之不足也。俯焉,日有孳孳,毙而后已’”。其一生好学不倦,倡导积极有为,对所创立学说的实现孜孜以求,“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礼记·中庸》),是以展示了孔子自强不息,终老不疲与明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从这里我们看到一个孜孜不倦的君子形象,孔子曾说“君子道者三”下面我们看君子之道有那三方面,诵读: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解说古今异议词,无能,没有能力。)《论语》还有一句话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解说:语出《论语·述而》。《说文》:“坦,安也。”荡荡,广远之称。戚戚,时时忧虑之称。君子通晓事理,故待人接物处世犹如在平坦大道上行走,安然而舒泰。小人心思常为物役,患得又患失,故常有戚戚之心。皇侃疏引江熙曰:“君子坦而夷任,荡然无私。小人驰兢于荣利,耿介于得失,故长为悉府也。”程子曰:“君子循理,故常舒泰;小人役于物,故多忧戚。”(见《论语集注》)《荀子·子道》篇言君子有终身之乐,无一日之忧,小人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与此义同。

下面我们再来看孔子所认为的智者和仁者,但是为什么就是智者喜欢水,仁者喜欢山?大家自读: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1);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说说应怎样理解这句话。(参考解说:这几句话,一般的人说,“知者乐水”的意思是说聪明的人喜欢水,因为水性流动。“仁者乐山”是说仁慈的人喜欢山。如果这样解释,问题大了。套用庄子的口吻来说,“知者乐水”,那么鳗鱼、泥鳅、黄鱼、乌龟都喜欢水,它是聪明的吗?

“仁者乐山”,那么猴子、老虎、狮子都是仁慈的吗?这种解释是不对的。正确的解释是“知

者乐,水。”知者的快乐,就像水一样,悠然安详,永远是活泼泼的。

“仁者乐,山。”仁者之乐,像山一样,崇高、伟大、宁静。《论语别裁》)这是作为君子的品德修养,那么古人对知识分子是如何要求的呢?大家先谈谈你认为知识分子有哪些责任?(学生发言)知识分子就是古人所讲的“士”(

我国上古文化,两三千年前的士,有点类似现在的兵役制度,这是上古的政治制度,也是社会制度:每十个青年中,推选一人出来为公家服务的,就是士。所以士是十字下面加一横。被选为士的人,要受政治教育,学习法令规章。士出来做官,执行任务做公务员,就叫出仕。所以古代的士,并不是普普通通一个读书的青年就可以叫士。士的教育都是政府主办,一个士要想知道法律政治,须向官方学习。平民教育是由孔子开始的,不过当时没有这个名称。曾子这里所讲的士,已经不是上古时代的士,而是读书人知识分子的通称。)士要做到的就是“弘”和“毅”(广大,扩大,心胸开阔和坚毅),大家能不能说说原因?

明确:因为他们要对国家社会承担责任。那么任重体现在哪里呢?(任以为己任。宾语前置句)道远体现在(死而后已)。

不亦······乎,固定结构,意思是不是······吗。

孔子曾说“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我们先要弄清楚“文”和“质”分别是什么意思,我们一起读: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你们认为文和质哪个重要?(学生谈看法,主要通过这个问题看学生对此章句了解多少。)总结看法:孔子认为文、质两者都很重要,缺一不可。汉代董仲舒观点:《春秋繁露》:“质文两备,然后其礼成;文质偏行,不得有我尔之名。俱不能备而偏行之,宁有质而无文。”棘子成说:“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基本上和董仲舒的判断类似,当也和孔子的意思接近。不同之处在于,棘子成太轻视“文”。董仲舒只是说,在无奈的条件下,只好放弃文,选择质。而棘子成干脆直接取消了文的价值。这是孔子和董仲舒都不能同意的。子贡也不同意,而且很不同意。于是给他做了辩论,子贡的观点是文、质一样重要,甚至两者是合而为一的。

讨论完这个问题之后我们看一下本段的特殊句式:“何以文为?”宾语前置,“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主谓倒装。

接下来我们看孔子的形象是怎样的?“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孔子温和而又严厉,威严而不凶猛,庄重而又安祥。

结合文章学生讨论怎样才是君子。教师总结。

作业:常规训练。

论语里仁篇教学设计

《论语.里仁篇》教案 教学目标: 一、引导学生学习《论语》,积累其中的经典语句,激发学生对国学的热爱之情。 二、在教师的指导下,达到用经典文化有效指导生活的目的。 三、汲取“君子”精华思想,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 教学重点与难点: 结合实际理解孔子积极倡导的君子自我修养的要求。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动机: 西方人讲“绅士风度”,要求男性在公众交往中注意自己的仪容举止,风姿幽雅,能给人留下彬彬有礼和富有教养的印象。我们中国古人提倡的是“ 君子之风”。君子之风无论是穷是达,人人适用。那么,一个人具有什么样的品行修养,才算 有“君子”?它对我们有哪些要求呢?下面我们继续学习——《论语里仁篇》。(板书:君子) (从“绅士风度”引出“ 君子之风”,简单比较,激起学生了解其内容和要求的兴趣。) 二、检查预习,组内讨论。 每个组选择最感兴趣的一章研讨。 1、组内先正音,然后然后检查朗读。组内齐读课文,人人过关。 2、组内对照注释和译文初步解释句子含义,并谈谈自己的认识。

3、针对预习中提出的问题,组内讨论解答。 三、小组汇报,合作探究 各小组主动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其他小组交流补充。 1、每个小组先范读,正音,再带领大家齐读。 2、解释本章的含义。 师结合板书(仁德、道义、见利思义、见贤思齐、讷言敏行) 3、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理解。 4、其他同学交流补充或发表不同看法。 四、教师精讲,点拨提升 (一)总结君子的特点。 其一,君子要重义避利,追求道义。孔子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里仁》)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于比。 其二,君子要重视自我修养、仁德。孔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里仁》)在孔子看来,作为君子就必须重视仁德修养,不论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离开仁德。 其三,君子必须言行一致,讷言敏行,即所谓:“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为政》)

浙江人美版美术七年级上册《梅兰竹菊“四君子”》教案1

《梅兰竹菊“四君子”》教案 【教学目标】 1、在良好的文化情境中学习中国画,培养审美能力和对中国画的鉴赏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对中国传统花鸟画题材的学习,初步了解花鸟画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传统。学习中国传统四君子的画法并尝试运用笔墨表现梅兰竹菊。 3、使学生了解中国花鸟画的优秀传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通过对中国画的用笔用墨方法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画的笔墨技法与造型的关系,以及笔墨情趣在中国画中的审美作用。同时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 【重点、难点】 重点:在良好的文化情境中学习美术,欣赏历代花鸟画作品,了解中国画的审美、艺术特色,了解梅兰竹菊等的画法及其文化内涵;体验笔墨情趣,学习竹子、梅花的画法。 难点:掌握一定的中国画笔墨技法,体验笔墨情趣。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收集的有关竹子的诗词、毛笔(大白云和狼毫各一支)、生宣纸(或高丽纸)、毛毡或报纸(做垫纸用)、调色盘、国画颜料。 教师准备:课件、范画。 教学过程 1、了解竹子的特点。 出示有关竹子的录像或图片,介绍竹子的生长特点、生长习性及竹子的造型特点。 2、引导欣赏有关竹子的绘画和诗词。 (1)展示、欣赏美术史上优秀的画竹的作品,请学生谈谈感受并介绍有关竹子的诗词。(2)教师介绍郑板桥与竹子的逸闻趣事以及诗、画作品,指出竹子的象征意义。 (3)出示有关画竹的课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4)了解中国古代画竹是有一定象征意义的,学习竹子虚心有节的品质。

3、了解中国画中表现竹子的方法。 4、分组讨论竹子的画法。 学生分组讨论画竹子(竹干、竹叶)的过程。 5、尝试画竹。 鼓励学生运用中国画材料尝试画竹。 6、展示评价。 学生互评作品。

小学国学研习课《诗经·卫风·木瓜》教案

小学国学研习课《诗经·卫风·木瓜》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正确流利地诵读《木瓜》,了解诗歌大意; 2.学生通过对比感知,共学归纳吟诵规则,并依照规则学会吟诵《木瓜》; 3.能简单赏读《木瓜》,懂得人与人之间“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情谊; 4.能体会诗歌传达的礼仪,感受君子之风。 5.能依据吟诵体验创编诗歌和动作。 教学重点:1、2、3 教学难点:2、5 教学准备:课件、音频资料、视频资料;教具; 教学过程: 课前:暖场渲染(4) 1.师向学生问好,你能用一句话跟老师打个招呼吗?(根据学生问好方式给予评价,2人)生活中你会用什么样的方式跟不同的人问好?(同学互动演示,1人)你观察过你的父辈的饮酒礼仪吗?(生表演,1) 2.(过渡)华夏文明,千年悠久。从“人之初,性本善”到“谢谢”,从“你好”到“礼之用,和为贵”,如今的我们,更是站在历史洗涤沉淀过的新时代,有着属于我们风格的礼仪,现在老师要带领同学们穿越回古代,领略一下古人的礼仪风范。(播放视频《礼仪之邦》)提示:夫妇之礼、笄礼、拜师之礼、趋步、万福、迎宾之礼、揖礼、礼乐、射礼、饮酒之礼:拜祭啐卒主宾酬酢(动作示范) 3.师:泱泱中华,礼仪之邦,让我们稍作静息,细细回味。 一、导入解题(3) 1.古人云:诗礼相生,今天,我们就走进诗歌,体验古人吟诵诗歌的韵味。(板书课题,生齐读) 2.关于题目,你了解多少?(生谈)追问:你是从哪里知道的?(点评,伺机补充诗经资料,浏览,不作赘述) 二、读诗会意(16) 1.自由读一读诗歌,把你不认识的字提出来,问一问。(生自由读) 2.谁能展示给大家听一听。(指名读,评价,若生有不会,范读正音) 3.把你不理解的字词指出来。(生提到琼琚、琼瑶、琼玖,相机指导学习“斜玉旁”)让我们来看看带有斜玉旁的字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光泽、贵重、漂亮……)玉养五德,温柔敦厚,可见佩玉者皆君子啊! 4.谁能试着译一译。(生译)老师也找到了一段简练易懂的译文,让我们男女对读一遍(诗歌、译文对读,男女交换) 5.诗歌主要讲了什么?(抽生汇报:两个人互相赠送) 6.追问:赠送的是什么?(出示两组词)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区别两组词价值不同)你有什么想说?(生自由交流:这个人赚了,两组物品价值不同……) 7.追问:想象一下,他们是在什么样的情景中投与报的?(生想象交流:在一个人困难的时候另一个人伸出援助之手,当他渡过难关后加倍回报)你理解的,是陌生人之间的雪中送炭,除了陌生人,还有可能是哪些人?(生交流朋友之间)是啊,有人说,这是陌生人间的萍水相助,有人说,这是朋友间的患难之交,也有人说,这是恋人间的爱慕之意,还有人说,这是亲人间的寸草春晖。

君子之风的教案(应)

君子之风 一、导入新课。 “君子”一词,在孔子以前,只指国王以下、大夫以上的官员,常与小人对举。如《左传》:“君子劳心,小人劳力。”——政治地位 孔子:“君子”是指品德高尚的人。——道德水平 一个人具有什么样的道德修养,才算有“君子之风”它对我们有哪些要求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六课——《君子之风》。(板书:君子之风)看看孔子告诉我们有哪些法则可以让我们向君子靠近。 二、整体感知 1、读第1章和第2章 政治和道德素养:道、德、仁、义、礼、孙、信 、 知识文化水平:六艺 2、自由诵读课文第3—9章。思考:其中哪些品质不是君子应该具有的 (具有这些特点的是小人) (板书)小人:求生害仁喻于利耻恶衣恶食患得患失 三、解读 1、杀身成仁。(生命仁义) 1)齐读第3章。学生谈自己的理解。 2)教师总结:我们认真、深入地去理解孔子所说的这段话,主要谈了他的生死观是以“仁”为最高原则的。生命对每个人来讲都是十分宝贵的,但还有比生命更可宝贵的,那就是“仁”。 【 孟子也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这段文字,是对孔子“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思想的最好阐发。后代许多民族英雄、仁人志士,像汉代的苏武,宋代的岳飞、文天祥,明代的于谦,清末的谭嗣同,在国家与民族的危急时刻能够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是离不开传统儒家思想的潜移默化。 3)(提问)同学们能想到哪些名人名句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 文天祥临刑时衣带诏上写着:“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宋史·文天祥传》 2、见利思义。(利义)(第4、8章) ` 1)【读解】学生谈自己的理解。 2)小人重利的事例联系现实比比皆是,你能想到什么 ——奶粉事件、黑煤窑、废水污染、乱砍乱伐…… 君子重义的事例: ——有人重利,只顾眼前利益乱砍乱伐,也有人重义,为子孙后代植树造林,改善生存环境,这个人就是张学厚。引入柳林七旬翁:耗千万资产造百亩良田。(76岁,一千余万元积蓄,在吕梁山开发出百亩良田,“高山出平畴”,他说“为后代造福”。)

《梅兰竹菊“四君子”》教学设计

《梅兰竹菊“四君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竹子的生长结构与造型特点,领会传统文化中托物言志的思想内涵。 2、学习写意画墨竹,了解笔墨技法与造型关系,尝试用写意技法画竹子。 3、通过学习写意画墨竹,感受写意墨竹形式美感与蕴含的“君子”品格,体会优秀的传统文化,提升自己的“君子”品味。 学情分析 竹常被文人高士用来表现清高拔俗的情趣;正直的气节、虚心的品质和纯洁的思想感情。因此墨竹成了书、画、道(哲学)的综合体,成了人格、人品的直接写照,寓意兴寄愈益丰厚,成为中国画史千载不衰的画种。初一学生对于竹子的这种精神是有所理解的,结合课内外知识对描写竹子的诗词歌赋也能说出几句来。但是大部分同学没有用过毛笔,讲解怎么用笔用墨是个关键,毕竟美术课没有作业呈现无疑于耍流氓。还有国画材料,乡镇学生也很难购置全面,建议统一购置或学校发放。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写意画墨竹,尝试用写意技法画墨竹。 教学难点:写意墨竹的笔墨技法与造型关系。 课前准备: 教师:教学演示的工具、教学课件、梅兰竹菊图片。 学生:中国画的工具。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情境导入 同学们都看见教室里四周挂的墨竹了,有没有一种置身竹林中的感觉啊?今天我们就在这“墨竹林”中感受清风竹影,学习写意画墨竹。(板书课题:清风竹影) 活动2【讲授】讲授新课 (一)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1、竹之品格。 竹,非草非木,实在是天地间一大造化。古往今来,青青翠竹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争相诵咏,有关竹子的诗词歌赋和画更是数以万计。

学生探究一:你知道文人墨客为什么喜欢竹子吗? 学生讨论回答:虚心、有节、坚韧、挺拔…… 教师归纳:竹子虚心、有节、坚韧、挺拔、不畏霜雪的自然属性,特别适合文人雅士的审美情趣,文人将自身情感融入竹子,将竹子作为君子的象征。(板书:一、品格) 文人画家们以竹为君子,描写竹子,实为描写自己,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2、画竹名家。 历代文人画士之中,爱竹的人很多,竹诗竹画也多得不可胜数。 学生探究二:你们知道有哪些画竹子的画家吗? 学生讨论回答:…… 画竹无论是数量之多,还是格调之高,都莫过与一个人。 他早年家贫,努力好学,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 他曾任山东范县、潍县县令,为官清正,关心人民疾苦。 他擅长画兰竹,他题与竹画的诗数以百计,丰富多彩,把自己的人生态度融进了对竹子的生态描绘之中。他是扬州八怪之一。 他就是清代的郑燮,号板桥。 下面我们来欣赏下郑板桥的墨竹。 ①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学生齐读,并说诗句的思想感情。 教师归纳:竹子牢牢地咬定青山,把根深深地扎在破裂的岩石中。经受了千万种磨难打击,它还是那样坚韧挺拔;不管是哪个方向的风,都不能把它吹倒,不能让它屈服。塑造了一个百折不挠,顶天立地的强者的光辉形象。 ②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nángtuó)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 找出诗中表现郑板桥所画竹子形象特征的关键词。(清瘦) 学生说诗句的思想感情。 教师归纳:托物言志,借写所画竹子清瘦劲节的形象特征表明自己清正坚韧的节操。表现了一个廉洁爱民,不畏权势的清官形象。 他认为画竹有三个阶段。一是“眼中有竹”,二是“胸有存竹”,三是“胸无存竹”。

2020年《君子之风》教案

《君子之风》教案 《君子之风》教案教学目标 1. 理解孔子倡导的君子自我修养的主要内容和要求 2. 理解并积累文中常用的文言词语以及成语 3.正确理解孔子的义利观,了解儒家价值学说的发展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课时安排 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君子最初的含义是君之子,男性贵族,君在甲骨文是国君手握权杖发号施令的样子,子是男性的尊称。君子的风范(形象)应该是怎样的?说说与君子有关的成语: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动口不动手。君子之交淡如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不镜于水,而镜于人。镜于水,见面之容,镜于人,则知吉与凶。二、字词归纳 1. 通假字礼以行之,孙以出之孙通逊女奚不曰女通汝知者不惑知通智 2. 词类活用饭疏食,饮水饭:名词 作动词不义而富且贵义: 名词作动词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乐:意动用法耻恶衣恶食者耻: 意动用法 3. 文言句式君子喻于义,小人 喻于利状语后置句何以文为?宾语前置句贤哉,回也!主谓倒装未足与(之)议也省略句鄙夫可与(之)事君也与哉?省略句 4. 一词多义道志于道,据于德(正道)夫子之道也(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会天大雨,道不通(路)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以君子义以为质(介词,把)有杀身以成仁(连词,来)乐以忘忧(连词,相当与“而”)何以文为(介词,用)三、课文解读(一)君子一词在《论语》中总共出现了一百多次,

是孔子的培养目标。在孔子眼中什么样的人能称为君子呢?什么是君子的风范呢?找出并朗读相关的句子。 1、六艺兼修(7.6) 孔子孔子培养学生,就是以仁、德为纲领,以六艺为基本,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博采众长。 2、仁以为己任(15.9) “杀身成仁”被近现代以来某些人加以解释和利用后,似乎已经成了贬义词。其实,我们认真、深入地去理解孔子所说的这段话,主要谈了他的生死观是以“仁”为最高原则的。生命对每个人来讲都是十分宝贵的,但还有比生命更可宝贵的,那就是“仁”。“杀身成仁”,就是要人们在生死关头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仁”。自古以来,它激励着多少仁人志士为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而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首首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3、见利思义,重义轻利(4.16)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是孔子学说中对后世影响较大的一句话,被人们传说。这就明确提出了义利问题。孔子认为,利要服从义,要重义轻利,他的义指服从等级秩序的道德,一味追求个人利益,就会犯上作乱,破坏等级秩序。所以,把追求个人利益的人视为小人。经过后代儒家的发展,这种思想就变成义与利尖锐对立、非此即彼的义利观。(讨论课文解读三)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先生说:“富若可以求,就是执鞭贱职,吾亦愿为。如不可求,还是从吾所好吧!”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的价值观,完全是功利主义的。他们崇尚竞争、崇尚实力,否定道德和文化教育的价值。这种主张可以一时达到富国强兵之效,它把人们追求势利而引发的竞争和冲突合法化、绝对化,毒害了人们的思想,破

《君子国》教案

《君子国》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快速阅读,梳理课文内容,能概括出君子国市场交易的三个场景。 2.品味课文语句,理解“君子之风”的含义,解读课文的深层意蕴。 3.通过合作交流,分析、借鉴典型人物的塑造方法。 教学重点 1.通过快速阅读,梳理课文内容,能概括出君子国市场交易的三个场景。 2.品味课文语句,理解“君子之风”的含义,解读课文的深层意蕴。 教学难点 1.品味章回体小说,明白晓畅、传神、简练的语言特点,掌握文章中人物塑造的基本方法。 2.学习课文,感受课文中所蕴含的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教学方法 1.课前介绍相关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用圈点批注的阅读方法,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联系自身和社会现实,从文中有所借鉴。 3.结合故事情节,分析典型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塑造方法,进而把握小说的主题。 4.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语进行探究,把握君子的内涵。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同学们应该都看过《西游记》,《西游记》中有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女儿国。无独有偶,李汝珍的《镜花缘》中也有女儿国,不仅有女儿国还有君子国,他们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李汝珍的《君子国》。 二、预习与交流 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1)朗读课文,给加粗字注音。吝教()辏集()恁般()裨益()偏枯()连翘()锱铢()谬领()戥子()酌量()瞻仰()敝货() (2)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 谬领:错误地接受。辏集:聚集。瞻仰:恭敬地看(多用于与逝者有关的事物)。偏枯:中医指半身不遂的病。文中指偏于一方,不平衡。一毫不懂:一点也不明白。锱铢较量:指很少的钱或很小的事,却计较不放。 2.作者简介。李汝珍(1763-1830),字松石,号松石道人,直隶大兴(今北京大兴)人,清代小说家。自小多才多艺,曾写了一本音韵方面的书,《音鉴》。可是他一直不得志,最后花了十几年的时间,才写成这本《镜花缘》。李汝珍博学多才,不仅精通文学、音韵等,鄙薄时文,还精于围棋。乾隆六十年(1795 年),曾于板浦举行公弈,

《图说“梅兰竹菊”》教案

《图说“梅兰竹菊”》教案 课题:第十九课图说“梅兰竹菊” 教学要求: 1、使学生根据对“梅兰竹菊”的认识和喜好自由选择内容,灵活运用图文编排的知识表现主题,创作出具有个性的作品; 2、进一步掌握图文混排的方法,体会图、画、诗、文等多种形式相结合表达主题的作用; 3、使学生受到道德的熏陶,学习四君子高风亮节的高贵品质,在思想上得到升华。 教学重点: 使学生根据对“梅兰竹菊”的认识和喜好自由选择内容,灵活运用图文编排的知识表现主题,创作出具有个性的作品; 教学过程: 一、出示图片,导入: 师:梅兰竹菊被称为“花中四君子”,也是中国古诗文书画的常见主题,梅兰竹菊千百年来以其清雅淡泊的品质,一直为世人所钟爱,成为一种人格品性的文化象征,今天我们就一起制作非常漂亮的作品。 二、设计:从网上搜集“梅、兰、竹、菊”的诗画图文,用照片展示它们的形象,以国画和诗词体现它们代表的品质。 1、我来做:在“我的文档”中新建文件夹,命名为“梅兰竹菊”,在这个文件夹下建分类文件夹。 教材中给出了梅兰竹菊的文件夹结构图,学生按照教材的指导,建文件夹分别整理搜集到的图文信息。学生在这一活动环节,能够进一步熟悉文件夹的树形结构,层第关系,也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做事有规划、有条理的好习惯。 2、找一找:上网搜索“梅、兰、竹、菊”的图片和诗文,下载并保存到分

类的文件夹。 三、制作作品 1、制作画框: 文本框可以使文字以竖排的方式在版面上出现可以使版面更加活跃,此外利用文本框还可以将文档中的段落、图形、表格等很方便地显示在页面的任意指定位置上,可以在编辑区随意拖动,可以把文字放在任意位置而不影响其他内容的编排,在排版种具有灵活方便的作用。 在Word默认方式下输入的文字是从左向右横排的,而具有古典韵味的唐诗、宋词一般都是自右向左竖排的,因此在编辑唐诗、宋词时,我们就需要使用文本框。单击绘图工具栏上的插入横排文字框,文件中光标变成十字型,在合适的位置拖动鼠标,文本框的外框出现,继续拖动至合适的大小,松开鼠标,文本框出现;在文本框内单击,插入光标出现,可以输入所需的内容;对于文本框中的内容我们设置它的字体,字号,段落格式,甚至还可以在其中插入图片。这里我也可以先将文字输入给Word,设置好格式,复制后到文本框中粘贴。同图片一样,文本框也可以改变大小,位置,线形和颜色,填充效果等。这里我们显然要将文本框的线形设为无。 2.文章排版 在安排照片、国画和诗词在文档中的位置时,教师指导学生也可以使用大量的文本框,来保证自由的格式,一般先用文本框将整个版面分成不同的版块,然后在各自的文本框中工作。 四、交流:和同学们相互欣赏作品,说一说你是怎样编排文字和图片的。 五、关于知识链接 本课的知识链接是“网页快照”。教师指导学生了解这部分内容,在以后上网搜索资料时,能够更好地使用搜索引擎,更方便地查找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料。

2017-2018学年语文选修《论语》选读 君子之风 教案2(1)

《君子之风》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孔子积极倡导并身体力行的君子自我修养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2.正确理解孔子的义利观。 3.理解并积累文中常用的文言词语以及成语。 4.背诵重点章节。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常设计与安排: 1.释题 何为君子? 链接《论语》读本,《君子——人格圆满的理想人物》中第一段:君子就阶级的身份而言为“贵族”;李零《丧家狗》附录:君子为道德君子。 学生说说对“风”的理解 风范、风度、作风 君子之风谈的是君子的自我修养。 2.课文内容 (1)君子应有怎样的内在修养 A.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一个称为君子的人是全面均衡发展的人。 就高中生而言,你有什么启发? 做人与读书 B.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句式:介词宾语前置 义礼逊信,是君子德性中所需要的成分。 链接《论语》读本,P73,二(李零《丧家狗》);P74,南怀勤《论语别裁》, C.喻于义 理解孔子的义利观 链接:《儒家的价值观》第三段。理想的价值观应该是义利的统一观。 D.杀生成仁 仁道是君子最重要的德性 E.不耻恶衣恶食 耻,以……为耻(意动用法) 为什么说“这样的人不值得跟他讨论”?君子既以德行为重,所以要轻视世间的物质生活;君子考虑道的问题,不考虑食的问题。 F.不患得患失 鄙,庸俗浅薄的人;患得患失,无所不至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G.仁、知、勇 延伸,仁者、知者;课本上的参考翻译,我倒赞同南怀瑾的。 (2)君子修养应该注意什么 A.箪食陋巷 回的生活条件如何?贫穷。 他如何对待?不忧,不改乐。 乐在什么?内在的道德修养。

孔子如何评价回的?有道德。 孔子为什么会如此高度评价孔子呢?是因为他在回的身上找到了他的影子。与孔子的哪一点很像? B.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 饭,名作动;枕,意动用法。 乐亦在其中矣,也是乐内在的道德修养。 于我如浮云,你读出什么? 孔子对坚持道义的信念非常坚定。 浮云有怎样的比喻义:一是喻福贵短暂,二是喻与富贵无关,三是喻富贵无足轻重。C.忘食、忘忧、忘老 把孔子对接受安贫乐道生活态度的自我欣赏表现得非常的传神 有感情地朗读,塑造了一个安贫乐道,可敬又可爱的夫子形象。 三食三乐 君子考虑道的问题,不考虑食的问题。 君子应该注意内在道德的修养而轻视外在物质的享受。 (3)君子要有怎样的外在风度 A.文犹质也,质犹文也。 B.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4)如何去达到这样的自我修养? 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 追求君子之风任重道远。 3.朗读课文,进一步理解体验。 4.背诵规定的章节。 5.布置作业。

浙美七上 8梅兰竹菊“四君子” 教案设计

《梅兰竹菊“四君子”——傲雪梅花》教学设计 授课年级:七年级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内容,分三课完成。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梅、兰、竹、菊有着很高的地位,被称为花中“四君子”。它们象征着高洁、虚心、坚韧等品格,历来为人们所喜爱。无数文人墨客更是争相诵咏,留下大量诗词歌赋。王安石的“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赞颂梅花不畏严寒、不畏孤独与寂寞,不屈服于恶劣环境的高尚品质;苏东坡的“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充分表达了中国人的爱竹情趣和爱竹心态;诗人屈原以“秋兰兮青青,绿叶兮紫茎,满堂惜美人”这样的诗句来咏兰,赞美其幽芳高洁的情操。 第三课时的教材选取岭南派代表画家关山月和其他名家的梅花作品,通过咏梅诗句和梅花写意技法的学习,让学生进一步熟悉中国画的工具材料,体验中国画笔墨技法与造型的关系,以及笔墨情趣在中国画中的审美作用,从中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艺术的思想情感。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梅花的生长习性与造型特点,领会传统文化中托物言志的思想内涵。 2.学习梅花的写意画法,了解中国画笔墨技法与造型的关系,提高鉴赏能力。 3.根据对咏梅诗句的理解,临摹或创作一幅梅花。要求浓淡得体, 层次分明,疏密有序。 (二)过程与方法 创设情境,在识梅、赏梅、诵梅、画梅的过程中了解中国画笔墨技法与造型的关系。(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良好的文化情境中学习中国画,使学生了解中国花鸟画的优秀传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审美能力和对中国画的鉴赏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良好的文化情境中学习美术,欣赏历代梅花优秀作品,了解中国画的审美、艺术特色,了解梅花画法及其文化内涵;体验笔墨情趣,学习梅花的画法。 难点:掌握一定的中国画笔墨技法,体验笔墨情趣。 四、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收集的有关梅花的诗词、毛笔(大白云和狼毫各一支)、生宣纸(或高丽纸)、毛毡或报纸(做垫纸用)、调色盘、国画颜料。 教师准备:课件、范画。 五、教学过程 (一)听音识梅、导入新课 1.课件播放古筝曲《梅花三弄》,让学生在音乐中走进梅花,感受梅花带来的美。 (新课标提出“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导课中先声引人,创设良好的文化情境,才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参与意识。) 2.师生简要交流,揭示课题。师板书:傲雪梅花 (二)了解梅花特点,诵读佳句,情感升华 1.教师简单介绍梅花蕴含寓意,提升学生对梅花精神认识。 2.课件出示梅花小档案,学生通过小档案了解梅花生活习性和特点。 3.师生间交流对梅花的情感,鼓励和肯定学生对梅花的不同角度的欣赏。 4.学生回忆学习过的关于梅花的诗句,教师引导好学生感悟从古至今人们对梅花的赞美。最后以伟大领袖毛泽东《卜算子咏梅》的共赏共读达到情感升华。 (对于学生,他们的生活经验不丰富,见识有限,对现实生活中的事物认识不完整,在表象的认知到情感的感悟方面还需要教师逐层做好引领。) (三)赏析探究,初探历代名家画梅技巧 1.课件展示历代经典的梅花作品,教师做简要讲解。 (从品诗到感受名家画作,进一步落实教学重点,突破难点。) 2.从宋代马麟到元代王冕、近代关山月的梅花画作欣赏让学生了解中国画的特点——“笔墨传情,托物言志”,体会梅花高雅、淡泊的品格。

《梅兰竹菊》四君子代表什么

《梅兰竹菊》四君子代表什么 我们中华民族的品质是什么,其实可以用四种植物代表我们品格,那就是梅兰竹菊四君子,四君子并非浪得虚名,确实各有它的特色,千百年来以其清雅淡泊的品质为人们所喜爱,成为一种人格品性的象征,梅花高洁傲岸、迎冬而开、美艳绝俗;兰花幽雅空灵、幽芳高洁;竹子虚心有节,节节高升;菊花冷眼清贞、清丽淡雅、不趋炎势,其傲霜斗雪的气节和清雅淡泊的品质为世人所喜爱,基于这种内在的品德之喻,“四君子”之称,也确实恰如其分了。今天,和风香堂特别推出“梅兰竹菊”代表作供香友们欣赏!首先,我们来说梅花。我们都知道梅花较耐寒,花开特别早,在早春即可怒放,它与松、竹一起被称为“岁寒三友”,雕刻家雕梅花,主要是因为它不畏严寒、经霜傲雪的独特个性。和风香堂分享新品【文莱沉水梅花挂件】。文莱---位于加里曼丹岛的北方,国土面积相当小,沉香产量极低。文莱沉香的基本香韵:甘醇凉甜,奶韵钻鼻,沁心纯透,韵味多端。创作灵感来源于宋代诗人王安石的“梅花”,寓意不断进取和不甘落后的精神,结油均匀饱满,细腻浮雕精湛。梅花雕刻活灵活现,重4.5克,长6.2cm宽2.1cm厚0.9cm 但是,要雕好梅花,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雕梅师还必须有雕梅者的品格,有人称之为“梅气骨”,一种高尚的情操和洁身

自好的品格,正所谓:“雕梅须有梅气骨,人与梅花一样请。”其次,兰花,它寄托一种幽芳高洁的情操。如楚国诗人屈原就以“秋兰兮清清,绿叶兮紫茎,满堂兮美人”这样的诗句来咏兰。下面我们来欣赏这款【菩萨沉沉香-兰花挂件】。菩萨沉位于洞里萨湖边:沉香油脂均匀, 菩萨沉没有沉水件, 只有香气深浅之分, 花香清甜好闻, 上好的菩萨沉香油脂甚多,味道清淡,稍微有点细甜,但是越遇热味道越醇厚,迷人多变,行业内大家称之为小奇楠。雕功精湛,君子兰生动逼真,充满诗意。配绳采用随形与朱砂的巧妙搭配,简单中带点俏皮,绝对的焦点。重7.41克,长5.8cm宽2.2cm厚1cm 这款宝贝极其稀少,这是很多专业香道沉香收藏和爱好者,都必有的一款菩萨沉香,这是收藏极致的象征,可见菩萨沉香在收藏界和业界的地位。然后竹子,郑板桥曾写:“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兰竹图》以半幅面作一巨大的倾斜峭壁,有拔地顶天、横空出世之势。峭壁上有数丛幽兰和几株箭竹,同根并蒂,相参而生,在碧空迎风摇曳。《兰竹图》的布局十分严谨,画面石、兰、竹三者组织安排得完美和谐。以石为龙脉,把一丛丛分散的兰竹有机地统贯一气,显得既严整而又富于变化。三者不分主次,浑然天成。重46.47克,长14.3CM宽5.4cm。从竹子千姿百态的自

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 沂水春风 教案

《沂水春风》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居、如、方、作、撰、伤、与”在文中的含义。 2、了解古汉语中常见的文言词语、特殊文言句式。 3、通过人物的言谈举止,把握生动的人物形象。 4、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 5、结合今人引用本章节的不同文章和对本章节文化内涵的多元解读,感受孔子精神对现代人的积极作用。 【重点与难点】 1、分析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 2、孔子为何要“哂由”而“与点”?讨论结合孔子“礼乐治国”主张,深入了解其思想。 【课时安排】 三课时 【过程与步骤】 一、导入 诵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本,注意读准字音、读清句读,体会人物语言、神态。 1.字音:乘哂俟甫相铿莫冠沂雩 喟 2.句读:由也 / 为之赤也 / 为之小 二、把握全文线索 问:结合全文内容,填写下面空格,使它成为本文的线索。 孔子□志——弟子□志——孔子□志 明确:孔子问志——弟子述(撰、言)志——孔子评志 探究文本(一) 第一部分:孔子问志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一、字词、句式点拨: 1.字词解释:侍坐、居、如、或、以 2.句式(宾语前置句):毋吾以也。不吾知也。则何以哉?

【过度】孔子不愧万世宗师,用一句“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消除学生顾虑,创造一个轻松、亲切的教学环境。夫子“循循善诱人”,不直接提出言志的问题,而是从学生平时闲居所说的一句话“不吾知也”谈起。 二、探讨:“不吾知也”;“如或知尔”——怎样看待这里的“知”与“不知”? 1.资料: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论语·宪问》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 不患莫己知也,求为可知也。《论语·里仁》 2.以上几句话都说要严格要求自己,充实自己,不要怕别人不了解自己。而这些孔门弟子为何老说“不吾知也”?他们是否有违孔子教诲? 明确: ?这里的“知”不是简单的人与人之间的了解。了解只是一个前提,被当权者赏识、重用,才可以一展所长,而“赏识”本就是“知”的引申义之一,如知 遇、知己等。 ?联系孔子带弟子周游列国,处处碰壁,无法实现自己的治国理想;不难看出,弟子的闲谈牢骚也是孔子不得志的反映。 ?是一群苦闷者的形象,有怀才不遇的情绪。 3.由问题2进一步深化,既然处处碰壁,为何还要假设“如或知尔”,提出言志的“何以哉”? (结合前面学过的关于儒家“入世”的《论语》章节,第四课“知其不可而为之”) 明确:真正体现了儒家的“入世”精神(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一种担当精神,以天下为己任——“兼济天下”; 一种执着精神、坚韧精神——“知其不可而为之”。 第二部分:四子述志 一、诵读这一部分,概括原文,说说四子的“志”各是什么,孔子作何反应? 明确:子路:治理危难中的国家,“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冉有:治理小国,“可使足民”,礼乐则“俟君子”。 公西华:在“宗庙之事,如会同”时,“愿为小相”。 曾皙:“异乎三子者之撰”,“莫春者,春服既成……咏而归”。 夫子的反映——孔子哂(微笑)由而与(赞同)点。 【过度】从文中可以看出,对于四子的回答,夫子有明显态度反应的是对子路和曾皙两人;而且对这两人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那么,我们就来看看孔子何以有这样的反应,这也是我们学习本课的重点所在。先来看看子路。

梅兰竹菊,四君子

梅m éi 兰l án 竹zh ú菊j ú 有诗云:梅兰竹菊,四君子 (一)梅 雪舞长天彻地寒, 千山素裹看冬残。 梅枝一碧迎风绽, 俏若仙葩竞艳欢。 (二)兰 群山涧壑自生来, 撷取天灵紫气开。 质洁馨纯芳净雅, 清芬一世落尘埃。 (三)菊 九月东篱三径露,

黄葩蕴秀叶枝稠。 无心竟与春风识, 笑傲寒临叙暮秋。(四)竹直视苍天傲暑寒, 青枝绿叶簇高竿。 阳春破土身坚节, 到朽身残节不残。 梅兰竹菊 有诗云:梅兰竹菊,四君子 (一)梅 雪舞长天彻地寒,千山素裹看冬残。

梅枝一碧迎风绽,俏若仙葩竞艳欢。(二)兰 群山涧壑自生来,撷取天灵紫气开。质洁馨纯芳净雅,清芬一世落尘埃。(三)菊 九月东篱三径露,黄葩蕴秀叶枝稠。无心竟与春风识,笑傲寒临叙暮秋。(四)竹 直视苍天傲暑寒,青枝绿叶簇高竿。阳春破土身坚节,到朽身残节不残。 (一)梅

当雪花沁透着绿意,朔风漫卷大地,你却在白雪皑皑中傲立枝头,向世人宣布:春天到了。 你雪映的颜,白里透红,娇羞中含着冷艳;你傲立的枝,清雅俊逸,看似柔弱,却亭亭玉立,承载着浓浓的嫣。 你秀中藏傲,在严寒中开放,有的像雪,浑然一色,有的像少女的肤,冰清玉洁,滑如凝脂;有的像火,似夕阳映照的云;黄的似金,冁然生辉,有的绿如碧玉,晶莹剔透。 你沁脾的香,淡雅而悠远,别具神韵;你傲立雪中,起舞弄影,芳醉

雪原,任凭严寒侵蚀你的肌肤,你依然清丽高洁,傲视苍穹,你嘲笑牡丹的雍拥华贵,月季的娇艳浮华,玫瑰的姹紫嫣红,荷花的高贵典雅,你独树一帜,在季节交替中独占鳌头。 你在严寒中傲立枝头,悄然开放,点缀着素色世界,在姹紫嫣红中悄然凋谢,不与百花争艳;你俏而不争,嫣儿不妖,脱俗典雅,为世人尊崇。 吹拂你的并非和煦的春风,而是伴雪的寒风;滋润你的不是温润的春雨,而是彻骨的冰雪;亲吻你的并非春日暖阳,而是寒风侵袭的一缕余

君子之风教案

《君子之风》教案 项城一高史明才 教学目标: 1.理解孔子积极倡导并身体力行的君子自我修养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2.正确理解孔子的义利观。 3.理解并积累文中常用的文言词语以及成语。 4.背诵重点章节。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掌握“游”、“喻”、“鄙”、“乐”、“文”在文中的含义,掌握“孙”、“耻”、“饭”、“枕”、 “知”在文中的用法和意义。 2、正确理解孔子的义利观,初步了解儒家价值学说的发展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什么是君子什么是小人 儒家文化是以“人”为中心的伦理型文化。《论语》把人细分成圣人、贤人、惠人、善人、君子、士人、众人、野人、小人,又归并为圣人、君子、众人、小人四大类。“圣人”难做到,“小人”遭唾弃,“众人”虽是主体,而最受推崇的是“君子”。 《论语》中提到君子的地方有107次,提到小人的地方有23次,可以说,君子是《论语》一书的核心概念。学习本课就告诉我们答案。 二、阅读课文,结合注释,掌握重点词及一些句式 三、成语积累 志士仁人:原指仁爱而有节操,能为正义牺牲生命的人。现在泛指爱国而为革命事业出力的人。 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为了成全仁德,可以不顾自己的生命。后指为了维护正义事业而牺牲生命。 患得患失:未得时,担心不能得到;既得到时,又担心失去。形容一昧担心得失,斤斤计较个人的利害。 无所不至:至:到。没有达不到的地方。后也指没有什么事是做不出的(多指坏事)。乐在其中:喜欢做某事,并在其中获得乐趣。 乐以忘忧:快乐起来而忘记了忧愁。形容非常高兴。 饮水曲肱:喝冷水弯曲胳膊当枕头用。比喻清心寡欲,安贫乐道的生活。 发愤忘食:为抒发郁闷而决心努力,以至于忘了吃饭,形容十分勤奋。 任重道远:负担繁重,路途遥远。比喻肩负重大的任务又要经历长期艰苦的斗争。 死而后已:直到死才罢休。指把毕生的精力全部贡献出来。常与“鞠躬尽瘁”连用。 乐水乐山:原指有人喜爱水,有人喜爱山。后比喻各人所好不同,性情动静各异。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形容话一出口,就无法收回。

梅兰竹菊各代表什么含义

梅兰竹菊四君子之名 梅兰竹菊:指梅花,兰花,竹,菊花。占尽春夏秋冬,中国文人以其为“四君子”,正表现了文人对时间秩序和生命意义的感悟。成为中国人感物喻志的象征,审美人格境界的神往。其特点是自强不息,清华其外,澹泊其中,不作媚世之态。 梅兰竹菊的品质:千百年来以其清雅淡泊的品质,一直为世人所钟爱,成为一种人格品性的文化象征,一种高风亮节美喻。 梅梅花高洁坚强。中国诗人们看到了自己的理想人格模式,常用“清逸”来写梅花的神韵,“清逸”不仅是古代隐士的品格,而且是士大夫的传统文化性格。梅花所表现的正是诗人共有的一种品质。梅花不仅有苍劲挺秀,疏影横斜,清雅宜人的神韵,而且还有“冰里育蕾、雪里怒放”的特点,它那“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的性格,显示了不畏严寒、独步早春的可贵精神,一种在严酷的环境条件下坚守信念的顽强精神。人们便把它作为刚强意志倍加赞赏。 兰兰花的清淡雅致。兰生长在深山幽谷无人之处,没有鲜艳招摇的颜色,以清婉素淡的香气长葆本性之美。人们便把兰花作为一种高尚的人格的象征。“色、香、姿三者兼备”的稀世之花,人们更将它比作完美人格的体现。如陈毅写有”幽兰在山谷,本自无人识。只有馨气重,求者遍山隅”的著名诗句。 竹竹的高风亮节。仅数片叶,坚劲挺拔,气势冲霄,很具竹节操坚贞高洁的象征。 竹之绝妙处,未曾出土先有节,其性最殊,遭霜雪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风来自成清籁,雨打更发幽韵,饶有“筛风梳月带雨斜”的特色。宋代大诗人苏东坡有“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名句,由此可见古人喜爱竹的程度之深。

菊菊花虚心清贞。冬梅斗霜冒雪,是一种烈士不屈不挠的人格,春兰空谷自适,是一种高士遗世独立的情怀,那么,秋菊才兼有烈士与高士的两种品格。晚秋时节,斜阳下,矮篱畔,一丛黄菊傲然开放,不畏严霜,不辞寂寞,无论出处进退,能够表达士人在困难来临时的勇敢精神和可贵的品质视为高洁的象征,备受人们的赞赏。 梅兰竹菊六言诗四首 兰:净化多少心灵?纯洁多少生命?淡淡一缕清香,送来一帘幽梦。梅:回首万里河山,人冷地冻天寒。白雪茫茫一片,红梅一枝独艳。竹:虚怀千秋功过,笑傲严冬霜雪。一生宁静淡泊,一世高风亮节。菊:试问天下群芳,谁敢笑我狂妄?不为春华盛开,却为秋实怒放。

梅兰竹菊四君子

梅兰竹菊四君子 梅兰竹菊指:梅花、兰花、竹、菊花。被人称为“四君子”。品质分别是:傲、幽、坚、淡。梅、兰、竹、菊成为中国人感物喻志的象征,也是咏物诗和文人画中最常见的题材,正是根源于对这种审美人格境界的神往,也是咏物诗文和艺人字画中常见的题材,号称花中四君子。四君子并非浪得虚名,它们各有特色: 梅:探波傲雪,剪雪裁冰,一身傲骨,是为高洁志士; 兰:空谷幽放,孤芳自赏,香雅怡情,是为世上贤达; 竹:筛风弄月,潇洒一生,清雅澹泊,是为谦谦君子; 菊:凌霜飘逸,特立独行,不趋炎势,是为世外隐士。 一、梅 咏物诗中,很少有以百首的篇幅来咏一种事物的,而对梅花完成"百咏"的诗人最多。梅花最令诗人倾倒的气质,是一种寂寞中的自足,一种"凌寒独自开"的孤傲。它不屑与凡桃俗在春光中争艳,而是在天寒地冻、万木不禁寒风时,独自傲然挺立,在大雪中开出繁花满树,幽幽冷香,随风袭人。 从梅花的这一品性中,中国诗人们看到了自己的理想人格模式,就是那样一种"冲寂自妍,不求识赏"的孤清,所以诗人常用"清逸"来写梅花的神韵,如宋代"梅妻鹤子"的林和靖那著名的诗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清逸"不仅是古代隐士的品格,而且是士大夫的传统文化性格。梅花所表现的正是诗人共有的一种品质,因而诗人倍加珍爱。 梅花以清癯见长,象征隐逸淡泊,坚贞自守。那"高标独秀"的气质,倜傥超拔的形象,使诗人带着无限企慕的心情,以一往情深的想象,盼望与梅花在一起深心相契的欢晤:"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梅花的冷香色,含蕴着道德精神与人格*守的价值,因而深为诗人所珍视。 二、兰

空谷生幽兰,兰最令人倾倒之处是"幽",因其生长在深山野谷,才能洗净那种绮丽香泽的姿态,以清婉素淡的香气长葆本性之美。这种不以无人而不芳的"幽",不只是属于林泉隐士的气质,更是一种文化通性,一种"人不知而不愠"的君子风格,一种不求仕途通达、不沽名钓誉、只追求胸中志向的坦荡胸襟,象征着疏远污浊政治、保全自己美好人格的品质。兰花从不取媚于人,也不愿移植于繁华都市,一旦离开清幽净土,则不免为尘垢玷污。因此,兰花只适宜于开在人迹罕至的幽深所在,只适宜于开在诗人们的理想境界中。 宋人思肖在南宋灭亡之后,隐居吴中(今),为表示自己不忘故国,坐卧都朝南方。常画"露根兰",笔墨纯净,枝叶萧疏,兰花的根茎园艺,不着泥土,隐喻大好河山为异族践踏,表现自己不愿生活在元朝的土地上,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气节。寥寥数笔,却笔笔血泪。倪瓒曾为其题诗:"只有所南心不改,泪泉和墨写《离骚》。"所以,诗人爱兰咏兰画兰,是透过兰花来展现自己的人格襟抱,在兰花孤芳自赏的贞洁幽美之中,认同自己的一份精神品性。 三、竹 竹在清风中簌簌的声音,在夜月下疏朗的影子,都让诗人深深感动,而竹于风霜凌厉中苍翠俨然的品格,更让诗人引为同道,因而中国文人的居室住宅多植有竹子。王子酞说:"何可一日无此君!"东坡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朴实直白的语言,显示出那悠久的文化精神已深入士人骨髓。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凉爽的闲庭中,翠竹依阶低吟,挺拔劲节,清翠欲滴,婆娑可爱,既有梅凌寒傲雪的铁骨,又有兰翠色长存的高洁,并以它那"劲节"、"虚空"、"萧疏"的个性,使诗人在其中充分玩味自己的君子之风。它的"劲节",代表不屈的节*;它的"虚空",代表谦逊的胸怀,它的"萧疏",代表诗人超群脱俗。 四、菊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教学设计4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词语,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3、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明确作者通过现身说法,以自己年轻时代的求学经历启发马生,以达到劝学的目的。 4、背诵课文。 二、能力目标 1、复述课文,掌握作者求学的主要经历,理清行文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2、理解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其独特的表达效果。 三、情感目标 学习作者克服困难、勤心求学的精神和意志,树立正确的苦乐观,珍惜现有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早日成才。 教学重点 1、翻译课文,背诵课文,理解本文作者执著的求学之志和殷殷劝勉之情。 2、把握寓理于事的写作方法和对比的表现手法,学习形象说理的技巧。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运用现代观念重新审视作品,理解文中作者的求学态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明朝文学家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教师板书课题及作者) 先看一下这个题目是什么意思?送东阳马生序。从题目得知这篇文章的体裁是什么?对是一篇序。序分为赠序和书序两部分。书序是书的序言,而赠序也就是赠言。那么是谁给谁的赠言呢?东阳是现在浙江省的一个地方。马生是姓马的一个后生。也就是宋濂给一个姓马的后生的赠言。“生”不是名字而是长辈对晚辈的一种亲切的称呼。那么宋濂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现在浙江义乌)人。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宋濂与刘基、高启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他以继承儒家封建道统为己任,为文主张“宗经”“师古”,取法唐宋,著作甚丰。朱元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刘基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四方学者称他为“太史公”。著有《宋学士文集》。 洪武十一年(1378),即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年,应诏入朝晋见明太祖朱元璋,正在太学读书的同乡晚辈马君则前来拜访。宋濂了解到马生是个“善学者”,便写下这篇序文,勉励他珍惜太学的条件,刻苦学习。 二、那么宋濂是怎样劝学的呢 现在请同学们自读课文。 1、检查课文自读情况。指名读了解学生读的情况。包括易读错的字和停顿不当的地方。师纠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