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中考复习九年级人教版化学第七单元知识点汇总

课题1

燃烧和灭火

【要点梳理】

要点一、燃烧的条件

1.燃烧: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叫做燃烧。

2.燃烧条件的探究:

(1)如下图所示,观察并分析热水中白磷、铜片上的白磷和红磷产生的不同现象。

思考1:为什么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

可燃物燃烧需要一定温度,即达到着火点(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叫着火点)。白磷的着火点为40℃,而红磷的着火点为240℃,热水的温度大于40℃,而达不到240℃,因此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

思考2:为什么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铜片上的白磷和空气(氧气)接触,而热水中的白磷不跟空气(氧气)接触,因此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思考3:为什么本来在热水中不燃烧的白磷在通入空气(或氧气)后却燃烧起来?

在热水中温度虽然达到白磷的着火点,但没有氧气,白磷不能燃烧;当通入空气(或氧气)后,白磷跟氧气接触就燃烧起来。

(2)完成下表中的三个小实验。

实验操作现象解释

实验1 分别将蘸有酒精、水的小棉花球

放到酒精灯上加热片刻

蘸酒精的棉花立即烧起来,

而蘸水的小棉花球不会燃烧

酒精具有可燃性,而水不具有

可燃性

实验2 用透明的玻璃杯罩住燃烧的小

蜡烛,观察小蜡烛燃烧情况

蜡烛火焰逐渐变暗,最后熄

烧杯中氧气含量不断变小,最

后氧气被完全消耗

实验3 将一根小木条和一小块煤置于

同一酒精灯上加热

小木条很容易烧起来,而小

煤球很难燃烧起来

使小木条发生燃烧需要的温度

较低,而使小煤块燃烧需要的

温度比较高

①物质具有可燃性;

②可燃物与空气或氧气接触;

③可燃物达到它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即它的着火点)。这三个条件缺少任何一项都不能燃烧。【要点诠释】

1.着火点是可燃物固有的性质,不随外界条件的改变而改变。不同物质的着火点不同,每种物质具有对应的着火点。应该注意:一种物质的着火点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如对于固体物质,颗粒越小、表面积越大,着火点就越低,如炭粉的着火点比炭块的更低。

2.空气或氧气在燃烧过程中起助燃剂的作用(支持燃烧),而不具有可燃性,但空气或氧气并不是唯一的助燃剂。

3.有些物质虽然不能在空气中燃烧,但可以在氧气中剧烈的燃烧,如:铁丝在空气中只能达到红热状态,在纯氧中可以剧烈的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热,生成黑色固体。

要点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1.灭火的原理: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因此,要使燃烧不会发生或不再燃烧(即灭火),只要破坏三个条件中的任意一个就能达到目的。

(1)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

(2)使可燃物隔绝氧气(或助燃性的物质);

(3)使可燃物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2.根据灭火的原理,灭火过程中可以采用的方法有:

(1) 隔离可燃物。如森林火灾,设置隔离带,使森林中的树木与燃烧区隔离(原理①);

(2)可燃物隔绝空气或氧气。如厨房油锅着火,盖上锅盖可以灭火(原理②);

(3)用水使燃烧物冷却降温。如房屋火灾时,喷射大量的水灭火(原理③);

(4)向火灾现场洒干冰(原理②③)。

3.灭火器的灭火原理以及使用范围:

(1)基本原理:利用CO2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的性质。灭火时,灭火器喷射出的CO2覆盖在燃着的可燃物表面,阻止可燃物与空气接触,从而实现灭火。

(2)几种灭火器及使用范围:

①泡沫灭火器:灭火时喷射出大量的CO2和泡沫黏附在可燃物上,达到隔绝空气的目的。此类灭火器主要用于扑灭木材、棉布等燃烧引起的火灾。

②干粉灭火器:用压缩CO2吹出干粉(主要含碳酸氢钠)来灭火。除扑灭一般可燃物外,还可扑灭油、气等燃烧引发的火灾。

③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钢瓶内装着的被压缩的液态二氧化碳喷射出来变为气态二氧化碳灭火。该灭火器主要用来扑灭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的火灾。(使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的时候,一定要握住灭火器的木柄,以免冻伤。)

【要点诠释】

1.灭火原理实际就是破坏燃烧的条件。不同的物质燃烧引起的火灾,其灭火的方法不尽相同,如家用电器着火、森林火灾、档案室火灾等与普通火灾灭火方法不同。

2.着火点是物质本身的固有属性,因此不能说用降低着火点的方法来灭火,而只能是降温到着火点以下。要点三、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1.易燃物和易爆物:

(1)易燃物:是指那些易燃的气体和液体,容易燃烧、自燃或遇火就能燃烧的固体以及一些可以引起其他物质燃烧的物质等。如硫、磷、酒精、液化石油气、面粉等。

易爆物:指的是受热或受到撞击时容易发生爆炸的物质。如黑火药、硝酸铵等。

(2)安全意识:在生产、运输、使用和贮存易燃易爆物时要注意采取一些防范措施。记忆口诀为:易燃爆物要注意,轻拿轻放防撞击;分开放置避暴晒,标志名称要看清;常通风并灭烟火,消防设施要保证;常检查来不轻心,消除隐患为第一。

(3)常见的几种安全标志:

2.爆炸:

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急速地燃烧,就会在短时间内聚集大量的热,使气体体积急速膨胀而引起爆炸。可燃性气体或粉尘跟氧气(或空气)混合,由于可燃物与氧气接触的表面积很大,遇到明火就有发生爆炸的危险。因此,加油站、面粉厂、煤矿矿井等处要严禁烟火。

爆炸极限:导致爆炸的空气中可燃性气体的体积分数范围。由于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达到爆炸极限时将发生爆炸,因此,可燃性气体性质实验之前,务必检验气体纯度(常用的方法是:收集一试管该气体,用拇指堵住试管口。将试管移近酒精灯火焰,放开拇指,观察气体燃烧情况。如果气体安静燃烧或仅听到很小的声音,说明该气体是纯净的;如果听到尖锐的爆鸣声,说明发生了爆炸,此气体不纯)。

3.燃烧与爆炸的关系:

【要点诠释】

1.应一分为二的看待爆炸。爆炸会给人类、社会带来灾难性的危害,如厂房、矿井爆炸;但人们也在利用爆炸来改造自然、造福人类,例如:矿物开采、建筑施工(如拆迁时的定向爆破等)要用到爆破技术。

2.爆炸不都是化学反应,有些爆炸是物理变化,如汽车轮胎爆炸。

【典型例题】

类型一、考查燃烧的条件

1.点燃的火柴棍燃烧端朝上时,其未燃尽便熄灭的主要原因是()

A.缺乏氧气

B.火柴棍的着火点升高了

C.缺乏可燃物

D.燃烧端下方的火柴棍温度不易达到着火点

【思路点拨】可燃物燃烧需要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与氧气接触,二是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答案】D

【解析】点燃的火柴竖直向上时,产生的热量主要随着热空气上升,火柴梗的温度上升很慢,不容易达到其着火点,所以火柴梗不易继续燃烧。

故选D。

【总结升华】火柴无论怎样放置,着火点不能改变,接触氧气的量不变,潮湿程度一样,所以火柴梗是否容易继续燃烧与这些因素无关。

举一反三:

【变式1】甲、乙、丙三支试管内分别注入同体积不同温度的水,分别放入相同质量的白磷,如下图所示:

⑴试管甲内白磷能否燃烧:______。原因是。

⑵试管乙内白磷能否燃烧:______。原因是。

⑶试管丙内白磷能否燃烧:______。原因是。

【答案】

⑴否白磷虽与空气接触但没有达到着火点,所以不能燃烧

⑵否白磷虽达到着火点但没有与空气(氧气)接触,所以不燃烧

⑶能白磷既达到着火点又与空气接触,满足燃烧条件,所以燃烧

【变式2】为了探究燃烧的条件,小军查阅资料得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

红磷的着火点为240℃。他设计了右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将分别盛有少量白磷和少量红磷的两支试管,放入到盛水的烧杯中,另将少量白磷直接投入到烧杯的水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如下:

①试管中的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②试管中的红磷不燃烧;③烧杯中的白磷不燃烧。

(1)白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2)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由现象①②得到的燃烧条件是。

由现象①③得到的燃烧条件是。

(3)请举一例说明燃烧必须有可燃物参加。

【答案】

(1)4P+5O2点燃 2P2O5

(2)温度达到着火点与空气(或氧气)接触

(3)关闭燃气灶阀门,火焰熄灭(或打火机没燃料后打不着火;或木柴燃烧而石块不燃烧)

类型二、考查灭火原理和方法

2.2010年5月12日,一列载有500t燃油的火车途经宝成铁路109隧道时起火。消防官兵迅速将隧道两端封死,并不停地向隧道内注水。由于方法得当,终于成功灭火。请分析他们的灭火方法依据的原理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隔绝氧气(或空气)使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

【解析】灭火的方法有以下三种:

(1)清除可燃物或者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

(2)隔绝氧气(或空气);

(3)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消防官兵迅速将隧道两端封死,是为了隔绝氧气;不停地向隧道内注水是利用水蒸发吸收热量,降低环境温度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总结升华】解题关键是了解灭火的原理及方法。

3.2011年12月17日晚,我市淮海西路一棉花店突发大火,消防人员用高压水枪喷水灭火,水在灭火中的主要作用是()

A.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B.防止燃烧产物污染空气

C.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D.水分解出不助燃的物质

【答案】C

【解析】用水灭火一般是利用水蒸发吸收热量,降低环境温度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总结升华】本题易错选A,主要是不能正确理解着火点的概念,习惯上认为是用水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而使火熄灭的。

举一反三:

【变式】下列场所挂的图标与“消防安全”不相符的是()

【答案】C

【解析】A是当心火灾,B是禁止烟火,D是安全出口标志,这些都与“消防安全”有关。C为可回收标志,

与“消防安全”无关。

类型三、考查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4.交通部门规定,旅客乘坐车船时,严禁随身携带易燃易爆物品。因为在人员密集的车船上,这些物品一旦着火或爆炸,极易造成巨大危害。以下物品:①蔗糖;②酒精;③烟花鞭炮;④汽油、煤油,其中不准随身携带的是()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答案】C

【解析】酒精、烟花、鞭炮、汽油、煤油都是易燃物或易爆物,因此不准随身携带。

【总结升华】易燃物指的是那些易燃气体和液体、容易燃烧、自燃或遇火可以燃烧的固体,以及可以引起其他物质燃烧的一些物质。易爆物指的是那些受热或者受到撞击时容易发生爆炸的物质。旅客乘坐车船时携带这些物品有发生爆炸的危险,因此严禁携带。

举一反三:

【变式1】储存烟花爆竹的仓库应贴上的标志是()

A B C D

【答案】A

【变式2】关于易燃和易爆物品的生产、使用、运输、贮存方法不正确的是()

A.存放时要露天放置,紧密堆积

B.搬运取用时要轻拿轻放,不能摔、砸和撞击

C.运输时,避开人口稠密区

D.生产厂房、仓库等建筑物与周围建筑物之间要留有足够的防火距离

【答案】A

课题2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知识点精讲精练

知识点一、化石燃料

化石燃料主要指煤、石油、天然气,它们在地壳中的储藏量是有限的,都是不可再生资源。燃料燃烧不充分,不但产生的热量少,而且还会产生大量等物质,污染空气,燃烧时充入足够多的空气或者增大燃料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可以提高燃料的利用率。化石燃料燃烧时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未来最理想的能源是氢能源,其他新能源还还有乙醇、太阳能、核能、风能、地热能和潮汐能等。

1.煤和石油的比较

(1)煤和石油都是复杂的混合物。煤是古代植物遗体埋在地下经过长期复杂的变化而形成的复杂化合物,主要含有碳元素,还含有少量氢元素和少量的氮、硫、氧等元素,以煤作燃料主要是利用煤与氧气反应所释放的热量。

(2)石油是古代海洋生物的遗骸埋在地下经长期复杂而形成的一种粘稠状的液体,它是由沸点不同的化合物组成的复杂混合物。石油主要含有碳、氢两种元素,同时还含有少量的硫、氧、氮等元素,石油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小,没有固定的熔点和沸点。

(3)为了使煤得到综合利用,将煤隔绝空气加强热,可以得到焦炭、煤焦油、焦炉煤气等多

种产品,这就是煤的干馏。其中,焦炭可以用于冶金工业(如炼钢、炼铁等);煤焦油可以用作化工原料;焦炉煤气的主要成分是及其他气体,可以用作燃料。煤的干馏是一种化学变化。

(4)利用石油里各组分的沸点不同,把石油加热蒸发而分开,可以提炼出很多石油产品,这就是石油的分馏。石油蒸馏后可以得到液化石油气,各种溶剂、汽油、煤油、柴油、石蜡、沥青等。

石油的分馏是一种物理变化。

2.煤气和液化石油气的区别

煤气作为生活燃气,主要成分是一氧化碳,氢气等,而液化石油气的主要成分是丙烷、丁烷、丙烯和丁烯等。

3.天然气

天然气的形成与石油相同,在有石油的地方一般都有天然气,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极难溶于水。我国“西气东输”工程所输送的能源物质就是天然气。

(1)天然气是混合物,甲烷是纯净物,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

(2)甲烷在空气中可以燃烧,化学方程式为,反应时产生蓝色火焰,在火焰上方倒扣一只烧杯,烧杯内部出现水雾,并生成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天然气是一种易燃易爆气体,所有点燃前一定要先检验其浓度。

(3)科学家发现海底埋藏着大量的“可燃冰”,即甲烷水化物。

4.化石燃料燃烧对环境的污染

煤和石油及其加工的产品燃烧时产生的各种废气(等)、废渣(未燃烧的炭粒、尘粒)及余热会对空气造成污染。

知识点二、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1.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化学反应在生成新物质的同时,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变化。化学反应根据能量变化的不同分为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人类需要的大部分能量是由化学变化产生的。例如生活燃料的使用,或利用化学能转变成电能、机械能等。

2.提高燃料的利用率

(1)燃烧时要有足够多的空气;

(2)燃料与空气要有足够大的接触面。

知识点三、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

1.煤的燃烧

煤燃烧会排放出等污染物,这些气体溶于雨水,会形成酸雨,严重损害人体健康,影响作物生长,

毁坏建筑物,破坏生态平衡。如果煤不完全燃烧,还会产生有毒的一氧化碳,污染空气。因此,应当尽量减少使用原煤作燃料。

2.汽车用燃料的燃烧

目前汽车主要使用汽油、柴油。会产生的污染物有、碳氢化合物,碳的氧化物,含铅化合物,烟尘等。减少汽车尾气对空气的污染,可采取以下措施:

(1)改进空气发动机结构,使燃烧更充分

(2)使用催化净化装置,使有害气体转化为无害气体(或物质)

(3)使用无铅汽油,禁止含铅物质排放

(4)使用清洁燃料,例如压缩天然气或者液化石油气

(5)在汽油中添加适量的酒精制成乙醇汽油等

另外,在管理上加大监测尾气的力度,禁止尾气没有达到环保标准的汽车上路。

知识点四、使用和开发新的燃料及能源

1.乙醇

燃烧原理:25222C H OH 3O 2CO 3H O +===+点燃

常用作酒精灯、火锅、内燃机的燃料。它是一种可再生能源,在汽油中加入适量乙醇作为汽车燃料,可减少汽车尾气污染。

2.氢气

燃烧原理:2222H O 2H O +===点燃

氢气在空气中燃烧只生成水,放出大量的热,对环境没有任何污染,是最清洁的燃料。氢气在不久的将来是最主要的能源。获得氢气的主要途径是在一定条件下分解水。

3.其他新能源

目前人们正在利用和开发新能源,如太阳能、核能、风能、地热能和潮汐能等。这些能源的利用,不仅可以部分解决化石能源面临耗尽的危机,还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知识精练

一、选择题

1、科学家发现火星大气层中含有一种称为硫化羰的物质,化学式为COS。已知硫化羰与二氧化碳的结构相似,但能在氧气中完全燃烧。下列有关硫化羰的说法错误的是()

A.硫化羰是由分子构成的

B.硫化羰可作为理想燃料

C.硫化羰不能用作灭火剂

D.硫化羰完全燃烧会生成CO2和SO2两种氧化物

2、如图是我国可再生资源法倡导的碳资源的转化与循环利用示意图下列做法与该图体现的理念不符的是

A.将秸秆加工转化为酒精燃料

B.二氧化碳作为原料生产尿素

C.过度开采煤、石油作为燃料

D.将石油精炼,制备合成材料

3、天然气、石油气燃烧的反应是:、现有一套以天然气为燃料的灶具,要改用液化石油气作燃料,应采用的措施是

A.减少空气的进入量,增大液化气的进入量

B.增大两者的进入量

C.增大空气进入量或减少液化气的进入量

D.减少两者的进入量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石油是一种混合物

B.可燃冰是可再生能源

C.煤燃烧时只生成二氧化碳

D.“西气东输”的“气”是指氢气

5、下列关于能源、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A.常用来炼铁的矿石有赤铁矿、磁铁矿

B.石油炼制可得到汽油、柴油、煤焦油等

C.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储水库,海水中含有的化学元素有100多种

D.人们正在利用和开发的其他能源有水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可燃冰等

6、关于能源和资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化石燃料是可再生能源B.干电池可将化学能转变成电能

C.作为自然资源的空气是混合物D.可以利用海洋资源制备金属镁

7、目前,许多烧烤店都改用机制炭作燃料,引燃机制炭可以使用固体酒精,盖灭机制炭可以使用炭灰,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酒精的燃烧会升高机制炭的着火点

B.炭灰可以隔绝空气而使机制炭熄灭

C.酒精的燃烧是为了升高温度

D.机制炭做成空心可以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8、城市空气污染相对农村严重,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大量的机动车辆排放尾气就是原因之一。为了

解决这一问题,某同学提出以下方案来减小城市空气污染,其中不可行的是()

A.禁止机动车辆进入城区B.在机动车辆的排气出口处安装尾气净化装置

C.推广使用清洁无污染的机动车燃料D.推广使用太阳能汽车

9、下列不属于新能源的是()

A.氢能B.太阳能C.生物质能D.石油

10、“绿色化学”有助于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下列做法不符合“绿色化学”理念的是()

A.因地制宜,大力发展风力发电

B.废旧电池集中回收,并填埋处理

C.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提倡绿色出行

D.使用可降解塑料,减少“白色污染”

二、填空题

11、可燃冰外观像冰,主要含有甲烷水合物(由甲烷分子和水分子组成),还含有少量二氧化碳等物质。

(1)可燃冰属于________ (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2)化学家在较低的温度和压力下,用甲烷等为原料制成了金刚石薄膜,该变化属于________ (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

(3)甲烷(CH4)可用作燃料,其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目前,人类使用的燃枓大多来自化石燃料。

(1)化石燃料中,比较清洁的是,煤油是加工的产品。

(2)煤主要含有元素。使用脱硫煤能减少的排放,减轻酸雨的危害,但仍会产生较多的二氧化碳.不能减缓日益加剧的。

13、我国南海海域首次实现“可燃冰”试采成功。“可燃冰”为甲烷的水合物,其化学式为CH4•8H2O,主要是由甲烷与水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类冰状物质,可燃烧。

(1)目前使用的主要化石燃料有、石油和天然气等。

(2)甲烷属于(填“有机物”或“无机物”)

(3)可燃冰中元素质量比C:H:O为。

(4)可燃冰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5)与化石燃料相比较,开采可燃冰的积极意义有(写一条)。

14、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化学与我们的息息相关.

①煤是一种常用的化石燃料,家庭用煤经过了从“煤球”到“蜂窝煤”的变化,以前人们把煤粉加工成略大于乒乓球的球体,后来人们把煤粉加工成圆柱体,并在圆柱体内打上一些孔如图请你分析这种变化的优点是:______;

②为了全民的健康,卫生部推广使用强化加铁酱油这里的“铁”指的是______填“单质”“元素”或“原子”

③熟石灰是松散的粉末,将它调成石灰浆抹墙,一段时间后,墙面变得洁白而坚固且会“出汗”请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

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1.加深对燃烧条件的认识,进一步了解灭火的原理。

2.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

【实验用品】

烧杯、镊子、坩埚钳、酒精灯、三脚架、薄铜片、酒精、棉花、乒乓球、滤纸、蜡烛。

【实验内容】

1.用棉花分别蘸取酒精和水,放到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观察到蘸有酒精的棉花燃着了,蘸有水的棉花没有燃烧,通过此实验可以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有可燃物。

2.(1)取一小块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分别用坩埚钳夹住,放在酒精灯的火焰上加热。

①实验现象: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都能燃烧。

②实验结论: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都是可燃物。

(2)从乒乓球和滤纸上各剪下一小片(同样大小),分开放在一块薄铜片的两侧,加热铜片的中部,如图所示。

①实验现象:一段时间后,乒乓球碎片先燃烧起来,然后滤纸碎片也燃烧起来。

②实验结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需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3.利用蜡烛和烧杯(或选择其他用品),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需要有氧气(或空气)。写出你的实验设计方案:取两支蜡烛放在桌面上并点燃,用一只烧杯罩住其中一支蜡烛,观察现象(合理即可)。

【问题与交流】

1.上述实验步骤1中,如果在酒精灯上加热时间较长,会发生什么现象?为什么?

蘸有水的棉花也燃烧起来;因为棉花上的水被蒸干后,温度达到棉花的着火点,并与氧气接触,引起燃烧。

2.如果将实验步骤2(2)中的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换成木屑和煤粉,会发生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

木屑先燃烧而煤粉后燃烧,说明煤粉的着火点比木屑高。

3.可燃物燃烧的剧烈程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温度、氧气的浓度、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等。

实验突破

1.如图所示的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中,能得出燃烧需要的条件是(D)

A.可燃物

B.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C.可燃物和氧气

D.氧气(或空气)

2.如图是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有关该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C)

A.对比实验中a、c处的现象可说明燃烧需要氧气参与

B.对比实验中a、b处的现象可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C.a处白磷燃着后很快熄灭,原因是管内产生了二氧化碳气体

D.管口小气球的使用体现了实验的“绿色化”

3.我国有在元宵节燃放孔明灯(如图)祈福的风俗,孔明灯燃气的火焰温度可达300 ℃,但纸质(着火点约170 ℃)灯罩却未被点燃的原因是(D)

A.灯罩的材料不是可燃物

B.灯罩没有与氧气充分接触

C.风将热量吹散后纸质灯罩的着火点降低了

D.风将热量吹散使纸质灯罩处温度低于纸的着火点

4.如图是有关探究燃烧条件实验的改进装置(部分夹持仪器省略)。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A.此实验不能说明滤纸和乒乓球是可燃物

B.装置中气球的作用是平衡气压和防止生成的气体污染空气

C.此实验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D.如果可燃物没有完全燃烧,说明玻璃管中氧气量不足

5.如图是某实验小组同学设计的探究可燃物燃烧条件的实验装置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锥形瓶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2H2O+O2↑,MnO2在反应中的作用是催化剂。

(2)向锥形瓶中加入一定量的过氧化氢溶液后,水中的白磷突然燃烧起来,原因是温度达到了着火点,且与氧气接触。

(3)薄铜片上的白磷能够燃烧,红磷不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必须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6.如图所示装置从左到右依次为小真、小善、小美三位同学探究物质燃烧条件的实验装置(已知当人体吸入或接触五氧化二磷粉末时,其能与黏膜表层、眼、皮肤中的水反应,对局部有强烈的腐蚀、刺激作用,严重者可引起中毒性肺炎、肺水肿。五氧化二磷和冷水反应生成有毒的偏磷酸,和热水反应生成无毒的正磷酸)。根据图中实验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防止空气污染,应选择小美同学的实验装置,不选择其他实验装置的理由是小真、小善设计的实验装置不够密闭,白烟会逸散出来。

(2)铜片上的白磷能燃烧,而浸在热水中的白磷却不能燃烧,说明了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或空气)。

(3)

铜片上的红磷不能燃烧的原因是温度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

(4)小美进行的实验中,较大烧杯里的现象为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较大烧杯内液面上升。

7.某实验活动中,老师给同学们表演了一个魔术:大烧杯中放有一只燃着的蜡烛和一团包有过氧化钠(Na2O2)的棉球,将一瓶二氧化碳倒入烧杯中,蜡烛慢慢熄灭,然后棉球突然剧烈燃烧起来了。这出乎意料的现象引起了同学们极大的兴趣,请你参与同学们的讨论和探究。

(1)蜡烛熄灭的原因是与氧气隔绝。

【提出问题】棉球为什么会燃烧呢?

【猜想与假设】猜想①:可能是二氧化碳和过氧化钠反应生成了氧气;

猜想②:可能是蜡烛燃烧引燃了棉球;

(2)猜想③:可能是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放出热量,引燃了棉球。

【实验探究】(3)设计如下实验进行探究:

验证内容实验操作实验现象结论

猜想①向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撒入足量的过氧化钠粉末,充分振荡,将

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

木条复燃

猜想①

成立

猜想②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点燃蜡烛,放置足够长的时间(比魔术所用时

间更长)

无明显

现象

猜想②

不成立

猜想③向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撒入适量过氧化钠,并用手触摸瓶壁瓶壁发热猜想③成立

【反思与交流】(4)二氧化碳和过氧化钠反应生成氧气和碳酸钠,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Na2O2+2CO22Na2CO3+O2。

(5)通常CO2可作灭火剂,但由过氧化钠引起的火灾不能(填“能”或“不能”)用CO2灭火。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单元知识点、考点梳理(含答案)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 课题1燃烧和灭火 第1课时燃烧的条件及灭火的原理 一、燃烧 通常情况下,燃烧是指________与________发生的一种________、放热的剧烈的________反应。 二、燃烧的条件(同时具备) 1.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意:着火点是可燃物的固有属性,一般是固定不变的,不随外界条件的改变而改变。三、灭火的原理(满足其一)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几种常见的灭火器 1.干粉灭火器:用于扑灭一般火灾,油、气等引起的火灾。 2.二氧化碳灭火器:用于扑灭图书、档案、精密仪器等物的失火。 3.水基型灭火器:用于扑灭木材、棉布等引起的火灾。

第2课时 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一、爆炸 1.物理爆炸:气体膨胀、压强增大造成,没有产生新物质,是物理变化。如________、锅炉爆炸、轮胎爆炸等。 2.化学爆炸:一般指可燃物在______________急剧地____________,迅速产生大量的热,使气体体积迅速膨胀而发生爆炸。如火药爆炸、粉尘爆炸、可燃性气体爆炸等。 3.爆炸极限:可燃性气体等在空气中达到一定的含量时,遇到火源就会发生爆炸。这个能发生爆炸的含量范围,叫做爆炸极限。 4.化学爆炸的条件:(1)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 二、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图标 三、燃烧、爆炸、缓慢氧化与自燃的关系 反应条件 反应程度 反应现象 共同点 燃烧 可燃物与氧气接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较剧烈 发光、发热 1.都是氧化反应; 2.都会放出热量 爆炸(化 学爆炸) 急速燃烧;有限空间;达到爆炸极限 非常剧烈 发光、发热、爆炸 缓慢氧化 跟氧气接触;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 缓慢 不发光,但发热 自燃 跟氧气接触;缓慢氧化产 物的热量来不及散失,达 到着火点 先缓慢 后剧烈 先不发光,但发热, 后发光、发热

九年级化学第七单元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化学第七单元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化学第七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三节常见的金属材料 一、观察P41页实验,讨论钢铁锈蚀的因素 1.钢铁的锈蚀是铁与空气中的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等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结果。 2. 钢铁的锈蚀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变量有什么规律?为什么这样设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影响锈蚀的因素还有:钢铁的 ________ ,环境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___ 5. 铁锈的主要成分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化学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铁锈的结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仅不能阻止钢铁制品与水和空气接触,还会吸附水分和保留空气,从而进一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此,应及时除锈。 6. 为了防止以下铁制品生锈,请填到其适合的保护措施上1 剪刀2汽车3机器齿轮4门把手5锯条6铁柜7机器轴承8铁质脸盆

在表面刷油漆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 表面涂机油的是: ___________在表面烧制搪瓷的 是: ___________ 在表面镀一层其他金属的是: ___________在其表面氧化成致密氧化膜的是:_________ 7. 铁是不可再生资源,随着人类的不断开发利用,正在逐年减少,因此我们应该:1.保护资源,提高 8.对金属进行 ___________,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加强垃圾分类处理、回收并循环利用 9. 减缓钢铁锈蚀的原理是 1)使钢铁隔离 ___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而使其没有生锈的条件。 2).改变金属的组织结构,比如:制成合金 10. 将下列五个选项分别填在对应横线上:1缓慢氧化2疏松多孔3受空气和水的共同作用4使铁与空气隔绝5没有水分存在,不易生锈 A钢铁锈蚀的条件: _________________B钢铁锈蚀的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 C铁锈的结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使铁锈保持干燥是为了: ___________________ E铁器表面喷漆是为了:_____________ 11. 废旧金属的循环利用,有利于保护 ______________ ,有利于 _____________ 的循环利用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七单元知识点概括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七单元知识点概括 燃料及其应用 第一节 燃烧和灭火 一、燃烧 ? 定义:通常的燃烧是指可燃物跟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 探究燃烧的条件(本实验要在通风橱或抽风设备下进行): 【实验操作】a. 如右图(1),在500mL 的烧杯中注入400mL 热水,并放入用硬纸圈圈住的一小块白磷。在烧杯上盖一片薄铜片,铜片上一端放一小堆干燥的红磷,另一端放一小块已用滤纸吸去表面上水的白磷,观察现象。 b. 如右图(2),用导管对准上述烧杯中的白磷,通入少量氧气(或空气),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a. 铜片上的白磷燃烧,铜片上的红磷和水中的白磷没有燃烧。b. 白磷在水下燃烧。 【实验分析】如右图(1)。 ①与②对比,说明:物质是否发生燃烧与可燃物燃烧所需要的温度有关。 ①与③对比,说明:物质是否发生燃烧与是否与氧气(空气)接触有关。 ③与图(2)对比,再次说明:燃烧必须有氧气(空气)。 【实验结论】燃烧的条件: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 ? 通风橱是一种不完善的尾气处理装置,若改进上述实验,可将红磷和白磷装入密闭的容器内(还要套一个气球),这样便于进行尾气处理。 ? 燃烧的条件:① 可燃物;② 与氧气(或空气)接触;③ 温度达到着火点。 【注意事项】① 着火点不是固定不变的。对固体燃料来说,着火点的高低跟表面积的大小、颗粒可惜的粗细、导热系数的大小等都有关系。 ② 并非所有的燃烧都需要氧气,如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 ③ 只有三个条件全部满足,燃烧才能发生。 ? 自燃:由缓慢氧化引起的自发燃烧。 二、灭火 ? 灭火的原理: ① 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 ② 隔绝氧气(空气); ③ 降低可燃物的温度,使其降低到着火点以下。 【注意事项】 ① 着火点是可燃物着火燃烧时所需的最低温度,是物质的一种性质,不随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② 在燃烧的三个条件中,只需破坏一个条件就可以使燃烧停止。 ? 灭火器 ◆ 泡沫灭火器的反应原理:Na 2CO 3+2HCl=2NaCl+H 2O+CO 2↑ ◆ 干粉灭火器的反应原理:2NaHCO 3 Na 2CO 3+H 2O+CO 2↑ ◆ 二氧化碳灭火器内盛装的是液态二氧化碳,使用时不会留下任何痕迹。 三、爆炸 ? 定义: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急剧地燃烧,就会在短时间内聚积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迅速 氧气 (2) (1)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七单元-知识点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七单元-知识点化学是一门关于物质变化和组成的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支 重要学科。在九年级上册的化学课程中,我们学习了化学的第七 单元,该单元主要介绍了一些重要的化学知识点。在本文中,我 将逐一解释这些知识点,让大家更好地理解化学的基础知识。 第一个知识点是化学方程式的写法。化学方程式是化学反应发 生时所写的化学式,并用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化学符号和系数 的组合来表示。方程式的左边表示反应物,右边表示生成物。例如,当氢气和氧气发生反应生成水时,可以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2H₂ + O₂ → 2H₂O。在这个例子中,2H₂表示两个氢气分子, O₂表示一个氧气分子,2H₂O表示两个水分子。方程式中的系数 代表着物质的摩尔比例,所以在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水的化学方 程式中,氢气和水的摩尔比例是1:2。 第二个知识点是化学反应中的各种能量变化。化学反应发生时,会伴随着能量的变化,主要包括热能的吸收和释放以及化学键的 形成和断裂。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反应过程中的温度变化来判断化 学反应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当反应过程中温度升高,说明 该反应是吸热反应;而当温度下降,说明该反应是放热反应。此

外,化学键的形成和断裂也涉及到能量的变化,当化学键形成时,会释放能量;相反,当化学键断裂时,会吸收能量。 第三个知识点是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定律。这个定律是化学 反应的基本原则之一,指出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总和等 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不会增加也不会减少。这个定律可以通过实验得到验证,将反应物放入封闭容器中 进行反应,最后得到的反应物的质量与初始质量相等。 第四个知识点是化学当量的概念。化学当量是指在化学反应中 相互反应的物质的摩尔比例。化学当量的计算方法是根据化学方 程式中物质的系数来确定的。不同物质之间的化学当量可以通过 化学方程式的摩尔比例来确定,这个比例可以用来计算反应物和 生成物之间的物质的质量关系。 第五个知识点是溶液的浓度计算。溶液的浓度是指溶质在溶剂 中的相对量。在化学反应中,溶液的浓度是一个关键参数,可以 通过计算来确定。常用的描述溶液浓度的单位有质量百分比、摩 尔浓度和体积百分比等。在计算溶液的浓度时,需要根据实际情 况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并且要注意不同单位之间的换算。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总结: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课时四燃料及其利用 一、燃烧 燃烧——可燃物与氧气发生额度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氧化反应。 自燃——与氧气接触,缓慢氧化产生的热量不易散失,温度逐渐达到着火点而引起燃烧的现象。 爆炸——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急剧地燃烧,就会在短时间内聚积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爆炸。 着火点——可燃物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是物质本身的固有属性,可燃物颗粒越细、表面积越大、导热系数越小,着火点越低。 1.探究燃烧的条件 【实验过程】(1)在500mL烧杯中注入300mL热水,并放入用硬纸圈住的一小块白磷,在烧杯上盖一片薄铜片,铜片上一端放白磷,另一端放 红磷,观察现象; (2)用导管对准上述烧杯中的白磷,通入少量氧气,观察现象。【实验装置】 【实验现象】(1)铜片上的白磷燃烧,并产生大量白烟; (2)铜片上的红磷未燃烧; (3)水中红磷未燃烧; (4)通入氧气后,水中的白磷燃烧, 发出黄光,产生大量白烟。 【实验思考】(1)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2)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3)通入氧气后,水中的白磷燃烧说明什么? 【实验结论】燃烧的条件(1)要有可燃物; (2)要有氧气或空气; (3)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2.提高燃料的利用率 (1)燃烧时要有足够多的空气; (2)燃料与空气要有足够大的接触面。

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1.灭火方法——灭火就是破坏燃烧的条件 (1)隔离法:如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迅速盖上锅盖; 液化气罐着火了——迅速盖上湿棉被; (2)降低温度:如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时,用水扑灭; (3)清除可燃物:如扑灭森林火灾——将大火蔓延线路前的一片树木砍掉。 2.灭火原理 几种常用的灭火器 注意:泡沫灭火器的原理:Na2CO3 + 2HCl = 2NaCl + H2O + CO2↑ 3.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1)易燃物:易燃烧以及一些可以引起其他物质燃烧的物质。 常见的易燃物:硫、磷、酒精、液化石油气、氢气、沼气、石油产品、柴草、秸秆、面粉、棉絮等。 易爆物:受热或受撞击时容易发生爆炸的物质。 常见的易爆物有氯化钾、硝酸铵等。

2021中考复习九年级人教版化学第七单元知识点汇总

课题1 燃烧和灭火 【要点梳理】 要点一、燃烧的条件 1.燃烧: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叫做燃烧。 2.燃烧条件的探究: (1)如下图所示,观察并分析热水中白磷、铜片上的白磷和红磷产生的不同现象。 思考1:为什么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 可燃物燃烧需要一定温度,即达到着火点(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叫着火点)。白磷的着火点为40℃,而红磷的着火点为240℃,热水的温度大于40℃,而达不到240℃,因此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 思考2:为什么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铜片上的白磷和空气(氧气)接触,而热水中的白磷不跟空气(氧气)接触,因此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思考3:为什么本来在热水中不燃烧的白磷在通入空气(或氧气)后却燃烧起来? 在热水中温度虽然达到白磷的着火点,但没有氧气,白磷不能燃烧;当通入空气(或氧气)后,白磷跟氧气接触就燃烧起来。 (2)完成下表中的三个小实验。 实验操作现象解释 实验1 分别将蘸有酒精、水的小棉花球 放到酒精灯上加热片刻 蘸酒精的棉花立即烧起来, 而蘸水的小棉花球不会燃烧 酒精具有可燃性,而水不具有 可燃性 实验2 用透明的玻璃杯罩住燃烧的小 蜡烛,观察小蜡烛燃烧情况 蜡烛火焰逐渐变暗,最后熄 灭 烧杯中氧气含量不断变小,最 后氧气被完全消耗 实验3 将一根小木条和一小块煤置于 同一酒精灯上加热 小木条很容易烧起来,而小 煤球很难燃烧起来 使小木条发生燃烧需要的温度 较低,而使小煤块燃烧需要的 温度比较高 ①物质具有可燃性; ②可燃物与空气或氧气接触; ③可燃物达到它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即它的着火点)。这三个条件缺少任何一项都不能燃烧。【要点诠释】 1.着火点是可燃物固有的性质,不随外界条件的改变而改变。不同物质的着火点不同,每种物质具有对应的着火点。应该注意:一种物质的着火点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如对于固体物质,颗粒越小、表面积越大,着火点就越低,如炭粉的着火点比炭块的更低。 2.空气或氧气在燃烧过程中起助燃剂的作用(支持燃烧),而不具有可燃性,但空气或氧气并不是唯一的助燃剂。 3.有些物质虽然不能在空气中燃烧,但可以在氧气中剧烈的燃烧,如:铁丝在空气中只能达到红热状态,在纯氧中可以剧烈的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热,生成黑色固体。

九年级上册化学七单元知识点归纳

九年级上册化学七单元知识点归纳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变化的学科,是自然科学 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在九年级上册中,我们学习了化学的七 个单元,涵盖了物质的结构与性质、物质的组成与分类、化学反 应中能量的转化等多个方面的内容。下面对这些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希望对大家复习复习有所帮助。 1. 物质的结构与性质 物质的结构与性质是化学的基础,它关注物质的微观结构和宏 观性质之间的关系。我们学习了原子和分子的概念,了解了元素 周期表的组成和元素的分类。在了解了原子的结构和元素的周期 性规律后,我们进一步学习了化合物的命名和化学式的表示方法。了解了化学键的概念,理解了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的特点, 以及它们在化合物中的应用。 2. 物质的组成与分类 物质的组成与分类是我们了解不同物质之间联系的重要途径。 我们学习了化学式的组成,深入了解了离子和离子之间的比例关系。了解了化合物的摩尔质量及其计算方法,通过计算摩尔质量 和反应方程式,可以确定化学方程式中的物质的质量关系。此外,

我们还学习了化学元素的周期性和元素周期表,了解了元素的周 期性规律和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3.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转化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转化对于我们了解反应的过程和特性非常重要。我们学习了化学方程式中的能量变化,包括放热反应和吸热 反应。了解了反应热的概念和计算方法,通过计算反应热的数值,可以判断反应的放热性或吸热性。此外,我们还学习了燃烧反应 和氧化还原反应,了解了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4. 酸碱与溶液 酸碱与溶液是我们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化学现象和物质。我们学 习了酸碱的定义和性质,了解了酸碱溶液的变色现象和pH值的测定。此外,我们还学习了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概念,了解了溶解 度的影响因素和溶解度曲线的绘制方法。通过了解酸碱反应和溶 液的相关知识,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解释酸碱中和和溶液浓度 的计算。 5. 氧气与氢气

九年级七单元化学知识点

九年级七单元化学知识点 化学作为一门重要的科学学科,在九年级的学习中占据着重要 地位。第七单元是九年级化学的关键单元之一,其中包括了许多 重要的知识点。本文将对九年级七单元化学的几个重要知识点进 行介绍和论述。 一、物质的燃烧 物质的燃烧是化学中的基本现象之一。它指的是物质与氧气反 应产生火焰、光热以及释放出能量的过程。燃烧需要有燃料、氧 气和适当的着火温度。同时,燃烧过程还伴随着氧化反应的发生,物质中的元素与氧气结合形成氧化物。 二、物质的酸碱性 物质的酸碱性是描述物质性质的重要特征之一。在九年级的学 习中,我们学习了酸和碱的性质以及酸碱中和反应。酸呈酸性, 可以使酸性指示剂变红;碱呈碱性,可以使酸性指示剂变蓝。酸 和碱发生中和反应时会产生盐和水。

三、元素周期表 元素周期表是化学中非常重要的工具,用来分类、组织和展示各种元素的性质。在周期表中,元素按照原子序数的大小排列,并按照一定规律划分为不同的周期和族。我们能够通过周期表了解到元素的基本信息,如原子序数、原子量、化学符号以及其它性质等。 四、化学方程式 化学方程式是化学反应过程的描述工具。它由反应物、产物以及反应条件组成。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符号、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的平衡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化学方程式,推断反应物与产物之间的化学变化和摩尔比例关系。 五、物质的溶解性 物质的溶解性是指某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中能否完全溶解的性质。在九年级的学习中,我们了解到溶解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溶

质与溶剂之间发生的一种物质混合过程。溶解性与溶质的种类、 温度和溶剂的性质有关。 六、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是一类重要的化学反应,涉及物质电荷的转移过程。氧化反应是指物质失去电子,而还原反应是指物质得到电子。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可以观察到电荷转移的现象,同时还可以判 断化合物的氧化数以及进行电子的平衡。 七、化学摩尔 化学摩尔是描述化学反应中物质数量的单位。摩尔的概念起源 于物质的微观结构和粒子数目之间的关系。通过摩尔的概念,可 以方便地计算反应物和产物之间的摩尔比例。在九年级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摩尔与物质质量和物质量之间的转化关系。 八、有机化学基础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单元知识及考点:7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含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单元知识及考点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 【内容概述】 本单元包括两个课题。课题1通过实验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及灭火的原理和方法。课题2介绍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知道使用生活燃料都是利用燃烧产生的能量、化石燃料的综合利用与开发及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本单元是中考命题的热点,分析探究常以情景题出现,尤其是新科技中使用的燃料和能源,更是中考的热点。 【学习目标】 重点: 1. 物质燃烧的条件。 2.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3. 化石燃料的形成过程及其不可再生性。 4. 化石燃料的特点及用途。 5.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6. 化石燃料的利用及其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 7. 使用和开发新能源。 难点: 1. 物质燃烧的条件。 2.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3. 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 4. 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 【命题分析】 1. 本节考查内容主要为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主要形式为实验探究题,也有选择题和填空题;燃烧条件的探究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往往与灭火的原理、反应的现象与本质的联系综合出题,但在中考题中主要以填空题的形式出现。灭火的原理一般以选择题形式出现。中考中将会出现利用燃烧条件、灭火的原理、安全常识、自救方法来设计灭火方案,或分析、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题目,这样既考查了知识,又联系生活实际,符合当今的教学理念及思想。

2. 反应的放吸热问题主要记清课本中碳和二氧化碳的反应为吸热反应,燃烧反应及中和反应为放热反应,化石燃料中天然气为清洁能源。煤、石油、天然气都属于不可再生能源。在反应的吸放热方面经常与物质溶于水时的吸放热相联系,同时结合化石燃料的燃烧造成的环境问题与新能与新能源知识,以填空题的形式进行考查。 3.熟记目前使用的新能源为氢气、乙醇等,正在推广或使用的新能源: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核能、潮汐能,主要考查氢能的优缺点、及制备,在此基础上与环境污染相联系,举例正在推广或使用的新能源的种类。 【中考解读】 中考常考考点难度常考题型 1. 燃烧的条件及探究实验★★★选择题、实验探究题 2.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选择题、填空题 3. 化石燃料★★选择题 4. 能源与环境★★★选择题 5.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选择题、填空题。 6. 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选择题、填空题 【考点详览】 考点一燃烧的条件 1. (2020•长春)火的利用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观察图: 选择序号回答(1)~(3):①与氧气接触②温度达到着火点③有可燃物 (1)图一所示实验现象,说明燃烧应具备的条件是; (2)图二烧杯中蜡烛渐渐熄灭,说明燃烧应具备的条件是; (3)图三铜片上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应具备的条件是; (4)图三实验中所用药品的保存方法正确的是(选填图四中的字母编号)。 【答案】(1)③ (2)① (3)② (4)AB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知识点总结(含答案解析)(1)

一、选择题 1.用白色瓷片接近酒精灯外焰时,瓷片没有明显变化;接近焰心时,在瓷片上出现黑色粉末状固体,这是酒精没有完全燃烧时生成的炭黑.用水壶烧开水,开始时会发现:与火焰接触的壶底出现水珠和黑色的炭黑,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燃料本身也可能含有水分子 B.加热时应把物体放在内焰上加热 C.加大空气的流量可以减少炭黑的生成 D.适当提高水壶的高度可以减少炭黑的生成B 解析:B A.燃料本身也可能吸收了空气中的水分而含有水分子,正确; B.酒精灯外焰与氧气接触充分,燃烧充分温度高,加热时应把物体放在外焰上加热,选项错误; C.氧气浓度越大,燃料燃烧越充分,故加大空气的流量可以减少炭黑的生成,正确;D.提高水壶的高度可以使燃烧更充分,所以减少炭黑的生成,正确。 故选:B。 2.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燃烧的条件,有关该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A.铜片上的白磷和红磷都能燃烧 B.向水中白磷通氧气,白磷会燃烧 C.热水的作用只是提供热量 D.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即可燃烧B 解析:B A、铜片上的红磷因未达到着火点,开始不燃烧。错误。 B、向水中白磷通氧气,白磷与氧气接触且温度达到着火点,白磷会燃烧。正确。 C、热水的作用有提供热量和隔绝空气。错误。 D、可燃物温度到着火点且与空气接触才可燃烧。错误。 故选B。 3.推理是学习化学的一种方法,以下推理正确的是 A.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所以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化合物 B.钠可以在氯气中燃烧,所以燃烧不一定都需要氧气 C.在原子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所以所有的微粒中质子数一定等于核外电子数D.化学变化常伴随发光放热现象,则有发光放热现象的一定是化学变化B 解析:B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知识点总结(含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1.下列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探究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 B.验证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 C.探究分子不断运动 D.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A 解析:A A、对比试验必须控制变量,变量唯一性,该实验中,过氧化氢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相同,不能探究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此选项符合题意; B、该实验在密闭容器中进行,能验证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能达到实验目的,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C、两只烧杯中的试剂没有接触,但烧杯b中的酚酞试液变红,说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能探究分子不断运动,能达到实验目的,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D、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所选物质必须只消耗氧气,不生成气体,用红磷能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含量,能达到实验目的,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逻辑推理是学习化学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 A.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则反应前后质量不变的都是催化剂 B.化学反应通常伴随着能量变化,则人类利用的能量都是由化学反应提供的

C.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 D.碱溶液成碱性,呈碱性的溶液一定是碱溶液C 解析:C A、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不变,但是反应前后质量不变的不一定是催化剂,还有可能是杂质,A错误。 B、化学反应通常伴随着能量变化,但是人类利用的能量不都是由化学反应提供的,如风能、潮汐能,B错误。 C、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C正确。 D、碱溶液成碱性,呈碱性的溶液不一定是碱溶液,可能使盐溶液,如碳酸钠溶液,D错误。 故选:C。 3.“天鹊”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大推力火箭发动机,它以甲烷(CH4)和液氧为推进剂。下列有关甲烷的说法错误的是 A.它具有可燃性 B.它由碳元素和氢元素组成 C.它的一个分子中含有两个氢分子 D.它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6C 解析:C A、甲烷具有可燃性,可作燃料,说法正确; B、根据甲烷的化学式可知,甲烷由碳元素和氢元素组成,说法正确; C、根据甲烷的化学式可知,一个甲烷分子含有4个氢原子,不含氢分子,说法错误; D、甲烷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1×4=16,说法正确; 故选C。 4.如图所示,水中的白磷能否燃烧与鼓入的气体和水温有关,表中能使白磷燃烧的是 选项气体X水温/℃ A氮气45 B氧气10 C空气80 D二氧化碳100 A.A B.B C.C D.D C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7单元知识点

第7单元燃烧及其利用 一、燃烧和灭火 1、燃烧的条件:(缺一不可) (1)可燃物(2)氧气(或空气)(3)温度达到着火点 2、灭火的原理:(只要消除燃烧条件的任意一个即可) (1)消除可燃物(2)隔绝氧气(或空气)(3)降温到着火点以下 3、影响燃烧现象的因素:可燃物的性质、氧气的浓度、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使燃料充分燃烧的两个条件:(1)要有足够多的空气 (2)燃料与空气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积。 4、爆炸: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急速燃烧,气体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爆炸。 一切可燃性气体、可燃性液体的蒸气、可燃性粉尘与空气(或氧气)的混 合物遇火种均有可能发生爆炸。 二、燃料和能量 1、三大化石燃料: 煤、石油、天然气(混合物、均为不可再生能源) 1)煤:“工业的粮食”(主要含碳元素); 煤燃烧排放的污染物:SO2、NO2(引起酸雨)、CO、烟尘等 2)石油:“工业的血液”(主要含碳、氢元素); 汽车尾气中污染物:CO、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氮的氧化物、含铅化合物和烟尘3)天然气是气体矿物燃料(主要成分甲烷),是较清洁的能源,是最简单的有机物。 2、两种绿色能源:沼气、乙醇 (1)沼气的主要成分:甲烷 甲烷的化学式: CH4 (最简单的有机物,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有机物)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难溶于水。 化学性质: 可燃性 CH4+2O点燃CO2+2H2O (发出蓝色火焰) (2)乙醇 (俗称:酒精, 化学式:C2H5OH) 化学性质: 可燃性 C2H5OH+ 3O点燃2CO2+3H2O 工业酒精中常含有有毒的甲醇CH3OH,故不能用工业酒精配制酒! 乙醇汽油:优点(1)节约石油资源(2)减少汽车尾气 (3)促进农业发展(4)乙醇可以再生 3、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放热反应:如所有的燃烧吸热反应: 4、新能源:氢能源、太阳能、核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 氢气是最理想的燃料:

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七章知识点总结

第七单元燃烧及其利用 课题1 燃烧和灭火 一、燃烧 1, 概念:可燃物及空气中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 放热的猛烈 的氧化反应。 2, 条件:(1)可燃物(2)氧气(或空气)(3)温度达到着火点(三者缺一不可,否则不能燃烧) 二,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1, 燃烧的条件确定着灭火的原理,只要破坏燃烧的任何一个条件,就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 2, 灭火的原理:(1)消退可燃物(2)隔绝氧气(或空气)(3)降温到着火点以下。 3, 泡沫灭火器:扑灭木材, 棉布等燃烧引起的失火。 干粉灭火器:扑灭一般的失火外,还可以扑灭电器, 油, 气等燃烧引起的失火。 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图书, 档案, 珍贵设备, 精密仪 器等处的失火 4, 泡沫灭火器的反应原理,利用碳酸钠及浓盐酸快速反应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来灭火 化学反应方程式:Na2CO3+2HCl=2NaCl+H2O+CO2↑ 课题2 燃料和热量 一, 化石燃料 ①包括煤, 石油, 自然气(都是混合物) ②是古代生物遗骸经一系列困难变化而形成的 ③属于不可再生能源 ④合理开采,综合利用,节约运用 1, 煤 ①称为“工业的粮食” ②组成:主要含碳元素,还含少量的氢, 氮, 氧, 硫等元素 ③将煤隔绝空气加热,发生化学变化,得到焦炭(冶炼金属), 煤焦油(化工原料), 煤气(主要含氢气, 一氧化碳, 甲烷),用作燃料;煤气泄漏,会使人中毒,有可能发生爆炸)

④煤燃烧会产生SO2, NO2等,会形成酸雨 2, 石油 ①称为“工业的血液” ②从油井开采出来的石油叫原油,它不是产品 ③组成:主要含碳, 氢元素 ④炼制原理:利用石油各成分的沸点不同,通过蒸馏使之分别(此分别过程是物理变化) ⑤石油各产品:汽油, 煤油, 柴油(作燃料);沥青(筑路);石蜡(作蜡烛)等 3, 自然气 (1), 有石油的地方一般有自然气,主要成分是甲烷CH4,最简单的有机物,相对分子质量最小有机物 A, 甲烷的物理性质:无色, 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难溶于水。 B, 甲烷的化学性质:可燃性CH4+2O2 CO2+ 2H2O (发出蓝色火焰) 留意:1点燃甲烷前要检验纯度 (2), 检验某可燃物是否含碳, 氢元素的方法:点燃,在可燃物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烧杯内壁出现水雾,说明生成了水,证明含有氢元素;把烧杯快速倒过来,马上注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生成了二氧化碳,证明含有碳元素。(假如某可燃物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只能证明肯定含碳, 氢元素,可能含氧元素) (3), 鉴别氢气, 一氧化碳, 甲烷:检验燃烧的产物(导出点燃,在火焰上方分别罩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看烧杯内壁是否出现水雾现象;把烧杯快速倒过来,马上注入澄清石灰水,看是否变浑浊 (4), 沼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把秸秆, 杂草, 人畜粪便等废弃物放在密闭的沼气池中发酵,就可产生甲烷。在农村,沼气可解决生活用燃料问题和改善环境卫生 (5), 可燃冰:埋藏于海底,可以燃烧,主要成分是甲烷水合物,储量是化石燃料总和的两倍将成为替代化石燃料的新能源,

初中化学第7单元知识点总结

初中化学第7单元知识点总结 初中化学第7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七单元燃烧及其利用 课题1燃烧和灭火 一、燃烧和灭火 燃烧: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氧化反应。着火点:物质燃烧的最低温度。1、燃烧的条件:(缺一不可) (1)可燃物(2)氧气(或空气)(3)温度达到着火点2、灭火的原理:(只要消除燃烧条件的任意一个即可) (1)消除可燃物(2)隔绝氧气(或空气)(3)降温到着火点以下3、影响燃烧现象的因素:可燃物的性质、氧气的浓度、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使燃料充分燃烧的两个条件:(1)要有足够多的空气 (2)燃料与空气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积。 二、几种常见的灭火器: ①泡沫灭火器:原理2HCl+Na2CO3==2NaCl+H2O+CO2↑ ②干粉灭火器:原理2NaHCO3加热生成2Na2CO3+H2O+CO2↑③液体二氧化碳灭火器三、安全常识: 1、爆炸: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急速燃烧,气体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爆炸。一切可燃性气体(或者可燃性液体的蒸气或者可燃性粉尘)与空气(或氧气)的混合物遇明火均有可能发生爆炸。 2、8种安全标识 课题2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 一、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1、放热反应:如所有的燃烧 2、吸热反应:如一般条件为“加热、高温”的反应二、化石燃料的利用 1、三大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混合物、均为不可再生能源)(1)煤:“工业的粮食”(主要含碳元素); (2)石油:“工业的血液”(主要含碳、氢元素);(3)天然气是气体矿

物燃料:主要成分:甲烷 甲烷的化学式:CH4最简单的有机物,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有机物。煤和石油的综合利用略做了解。2、沼气、可燃冰 (1)沼气的主要成分:甲烷 甲烷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难溶于水。甲烷的可燃性:CH4+2O2点燃CO2+2H2O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第1页共2页燃烧现象:发出明亮的蓝色火焰,火焰上方罩的干冷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2)可燃冰:海底埋藏的甲烷的水合物,可能成为未来的新能源。三、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1、化石燃料的燃烧 (1)煤燃烧排放的污染物:SO2、NO2(引起酸雨)、CO、烟尘等 (2)汽车尾气中污染物:CO、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氮的氧化物、含铅化合物和烟尘。 四、使用和开发新能源 1、乙醇(俗称:酒精,化学式:C2H5OH) 化学性质:可燃性C2H5OH+3O2点燃2CO2+3H2O 工业酒精中常含有有毒的甲醇CH3OH,故不能用工业酒精配制酒!乙醇汽油:优点(1)节约石油资源(2)减少汽车尾气(3)促进农业发展(4)乙醇可以再生2、氢气:氢气是最理想的燃料,其燃烧的唯一产物是水。(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难溶于水。(2)化学性质: ①可燃性(用途:高能燃料;氢氧焰焊接,切割金属) 2H2+O2点燃2H2O点燃前,要验纯(方法?)现象:发出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有水珠产生②还原性(用途:冶炼金属) H2+CuOCu+H2O 现象:黑色粉末变红色,试管口有水珠生成 (3)氢气的实验室制法 原理:常用Zn+H2SO4=ZnSO4+H2↑(4)氢能源 ①优点:资源丰富,放热量多,无污染。

2021年九年级化学第七单元知识总结

九年级化学第七单元知识总结 九年级化学第七单元知识总结 1.燃烧通常是指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但燃烧不一定要有氧气。 2.燃烧需要的三个条件是①可燃物②氧气③温度达到可燃物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即着火点)。 3.灭火的方法①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 ②隔绝氧气(或空气);③温度降低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4.灭火器的适用范围①泡沫灭火器反应原理Na2CO3+2HCl=2NaCl+H2O+CO2↑, 适用扑灭木材、棉花失火;②干粉灭火器适用扑灭油、气等燃烧引起的失火;③二氧化碳灭火器适用扑灭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失火。5.可燃性气体或粉尘与空气(或氧气)混合,遇明火可能会发生爆炸。6.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天然气。它们都是不可再生资源,都属于混合物。 7.煤主要含有C元素,石油主要含有C、H元素,天然气又称瓦斯,主要成分甲烷,化学式CH4,俗称沼气。 8.甲烷燃烧产生蓝色火焰,反应方程式CH4+2O2点燃CO2+2H2O,罩在火焰上方干冷的烧杯壁有水珠出现,证明甲烷中含有H元素,把烧杯倒过来加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证明甲烷中含有C元素。 9.化学反应伴随有能量变化,而能量的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变化。常见放热反应有可燃物的燃烧、镁与盐酸的反应等,吸热反应有C+CO2高温2CO10.使燃料充分燃烧方法①燃烧时要有足够多的空气②燃料与空气要有足够大的接触面, 燃料充分燃烧的好处有①产生的热量更多②节约了资源,减少污染。11.酸雨由于煤燃烧产生的SO2、NO2形成的。 12.酸雨带来危害①森林受到破坏②建筑物受到腐蚀③农作物减产减少酸雨危害措施有①减少矿物燃料的燃烧②使用脱硫煤③使用清洁能源④开发新能源。13.汽车尾气中的污染物有CO、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氮的氧化物、含铅化合物和烟尘等, 减少汽车尾气污染措施有①改进发动机的燃烧方式②使用催化净化装置③使用无铅汽油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学期复习备考知识清单(人教版)(记忆版)

第七单元课题1 燃烧和灭火 1.燃烧:通常情况下,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2.如图实验: (1)铜片上的红磷不能(填“能”或“不能”)燃烧, 原因是温度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③处水中的白磷不能(填 “能”或“不能”)燃烧,原因是水中的白磷没有与氧气接触。 (2)比较③和③处的白磷能否燃烧情况,说明燃烧需要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3)烧杯中热水的作用是提供热量、使烧杯中的白磷与氧气隔绝。 (4)烧杯上铜片的主要作用是导热、载体。 (5)从环保的角度来说,此实验的缺点是产生的五氧化二磷会污染空气。 3.燃烧需要三个条件:③ 可燃物③ 与氧气(或空气)接触③ 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灭火只需满足下列条件之一:③ 清除可燃物③隔绝氧气(或空气)③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灭火的根本就是要破坏燃烧的条件。 4.图书、档案等着火,应该用二氧化碳灭火器进行灭火,原因是灭火时不会留下任何痕迹而使物体损坏。5.用化学知识解释下列生活中的现象。 (1)生煤炉火时,需先引燃纸和木材,因为纸和木材的着火点比煤低,容易点燃。 (2)室内起火,不能打开门窗,因为会增加空气的流通,增加氧气的浓度,反应剧烈,燃烧更旺。(3)用扇子扇煤炉火越扇越旺,因为虽然降低了温度,但没有降至着火点以下,反而增加了空气的流通,所以越扇越旺。而用扇子扇蜡烛火焰一扇就灭,因为虽然增加了空气的流通,但却降低了温度至着火点以下,所以一扇就灭。 (4)电器着火,应先切断电源,再灭火。 6.用燃烧和灭火的相关知识解释下列成语所包含的化学原理。 (1)煽风点火—— 为燃烧提供充足的氧气(空气)。 (2)火上浇油—— 增加可燃物。 (3)钻木取火—— 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4)釜底抽薪—— 清除可燃物。 (5)杯水车薪—— 水太少了,不能使温度降至可燃物着火点以下。 7.如右图,粉尘爆炸实验,蜡烛的作用:引燃面粉;加盖的作用:形成密闭体系; 鼓气的作用:增大面粉与空气的接触面积;爆炸的原因:面粉剧烈燃烧,放出大量

九年级化学第七章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化学第七章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化学第七章知识点总结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应用 第一节燃烧和灭火 一、燃烧①氧气②定义:通常的燃烧是指可燃物跟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白磷红磷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探究燃烧的条件(本实验要在通风橱或抽风设备下进行): 热水【实验操作】a.如右图(1),在500mL的烧杯中注入400mL 热水,并放入用硬纸圈圈住的一小块白磷。在烧杯上盖一片白磷③薄铜片,铜片上一端放一小堆干燥的红磷,另一端放一小块(1)(2)已用滤纸吸去表面上水的白磷,观察现象。b.如右图(2),用导管对准上述烧杯中的白磷,通入少量氧气(或空气),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a.铜片上的白磷燃烧,铜片上的红磷和水中的白磷没有燃烧。b.白磷在水下燃烧。 【实验分析】如右图(1)。 ①与②对比,说明:物质是否发生燃烧与可燃物燃烧所需要的温度有关。①与③对比,说明:物质是否发生燃烧与是否与氧气(空气)接触有关。③与图(2)对比,再次说明:燃烧必须有氧气(空气)。 【实验结论】燃烧的条件: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通风橱是一种不完善的尾气处理装置,若改进上述实验,可将红磷和白磷装入密闭

的容器内(还要套一个气球),这样便于进行尾气处理。 燃烧的条件:①可燃物;②与氧气(或空气)接触;③温度达到着火点。 【注意事项】①着火点不是固定不变的。对固体燃料来说,着火点的高低跟表面积的大小、颗粒可惜的粗细、导热系数的大小等都有关系。 ②并非所有的燃烧都需要氧气,如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③只有三个条件全部满足,燃烧才能发生。自燃:由缓慢氧化引起的自发燃烧。 二、灭火 灭火的原理: ①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②隔绝氧气(空气); ③降低可燃物的温度,使其降低到着火点以下。【注意事项】 ①着火点是可燃物着火燃烧时所需的最低温度,是物质的一种性质,不随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②在燃烧的三个条件中,只需破坏一个条件就可以使燃烧停止。灭火器 泡沫灭火器的反应原理:Na2CO3+2HCl=2NaCl+H2O+CO2↑ 干粉灭火器的反应原理:2NaHCO3 Na2CO3+H2O+CO2↑ 热水白磷 二氧化碳灭火器内盛装的是液态二氧化碳,使用时不会留下任何痕迹。 三、爆炸定义: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急剧地燃烧,就会在短时间内聚积大量的热,使气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