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河南农业发展的成效经验与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农业发展的成效经验与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农业发展的成效经验与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农业发展的成效、经验与思考

发布时间:2011-8-21信息来源:中国乡村发现网

作者:吴海峰、陈明星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在不断加快工业化、城镇化的同时,始终把粮食和农业生产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以粮带畜、种养相促,以农兴工、以工促农,实现了从缺粮大省到国人大粮仓大厨房的历史转变,形成了农工互动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粮食安全日益凸显的背景下,回顾和总结河南农业30年的发展历程和基本经验,对于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促进中原科学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历史嬗变:农业发展实现大跨越

回顾河南从曾经的缺粮大省转变为如今的国人大粮仓大厨房的历史发展,30年间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一)吃粮问题不再难(1978~1983年)

河南,这一承载着中华文明发祥地厚重文化的中原大地,自南宋以后的漫长岁月里越来越落后,甚至俨然成为贫穷的代名词。1949年河南解放,在土地改革、合作化运动的推动下,人民生活得到初步改善。但随着“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推行,严重压抑了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结果,从上世纪50年代后期到改革开放前,河南的粮食产量一直低迷,保证不了本省人民的吃饭需要,粮食和农业始终是河南最大的问题。1978年,全省粮食产量也只有420亿斤,人均占有量594斤,仍为粮食净调入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赋予了农民生产自主权,打破了平均主义、大锅饭,保障了农民的劳动成果,激发了农民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大大解放了生产力。加之同期大幅度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中原化肥厂的顺利投产增加了化肥投入,农业科技不断进步,杂交玉米、杂交水稻、小麦新品种的大面积推广,尤其是1982年起中央连续五个一号文件的强力推动,河南农业发展实现了飞跃。1978~1983年,河南粮食总产量由420亿斤增长到581亿斤,创历史最高水平,年均递增6.7%;人均占有量从598斤提高到767斤,年均递增5.1%。到1983年,尽管当时主食中粗粮占的比重还比较大,但河南的确解决了本省的吃饭问题,粮食除养活自己外,粮食开始输出省外,甚至普遍出现了“卖粮难”。

(二)多种经营全面发展(1984~1992年)

随着粮食大丰收,出现了“卖粮难”及收购粮食“打白条”现象,为此,1985年,根据国家统一部署,河南对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进行了改革,对大部分农产品主要实行市场调节,对主要农产品实行国家合同定购和市场流通的“双轨制”,并对部分农产品收购价格进行了调整。由此进一步扩大了农民的经营自主权,农业生产与市场需求的联系更加紧密,推动了农业结构调整,促进了农民多种经营,也为农村加工业发展提供了条件。各地在稳定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基础上,不断扩大以棉花、花生为主的经济作物种植,积极发展林果生产。根据农副产品和秸秆资源比较丰富的条件,河南确定了稳定猪禽生产、大力发展草食畜禽的指导方针,促使畜禽结构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化。畜、禽、渔等产业的发展增加了对粮食的需求,刺激了粮食稳定增产,促进了以

粮带畜、种养互动,促进了种植业内部乃至农业各部门的良性循环。1991~1992年,国家两次提高粮食销售价格,实现了购销同价,结束了近40年粮食统销的历史。为了促进粮食市场化,1990年郑州粮食批发市场成立,三年后郑州商品交易所成立,正式推出期货交易。“郑州价格”的产生,结束了中国没有粮油批发价格的历史,逐渐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粮食市场的“晴雨表”。

(三)向农产品精深加工进军(1993~2002年)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解决了对市场经济的认识问题,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加上1994年、1996年两次大幅度提高粮食价格,促进河南粮食产量又创新高,先后迈上700亿斤、800

亿斤两个台阶,1999年粮食产量创纪录达到851亿斤。但由于农产品原字号多,加工链条短、附加值低,以及随之而来的新一轮“卖粮难”、财政补贴库存压力增大,加上畜禽、油料、蔬菜等农产品也相对过剩、销售不畅,农业效益持续下滑。针对这种状况,河南果断作出了化农业资源优势为商品竞争优势、加快向农产品精深加工进军的重大抉择。河南省委提出“工业、农业两篇文章一起做”,制定了围绕“农”字上工业,上了工业促农业、大力发展食品工业等一系列重大部署,并连续三个五年计划把食品工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培育。此后,河南省委进一步明确“用发展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2001年,河南又提出把建成全国重要的优质小麦生产和加工基地及全国重要的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列为全省国民经济发展的八大举措之首。河南积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推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使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呈现出互动互促的良好态势。

(四)打造国人大粮仓大厨房(2003~2008年)

2003年以来,中央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以工哺农、以城带乡”和“多予、少取、放活”等一系列方针政策,连续下发了五个一号文件,有力推动了河南粮食大幅度增产,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2005年,河南在中部地区率先取消了农业税。农民不仅被免除了粮食生产上的税收和各种提留负担,而且得到了财政多方面的补贴。同年,启动的新农村建设,加大了农村发展的全面支持。这些极大地激发了农民和涉农企业等各方面的积极性,为提高粮食增产和农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2006年5月,河南省委进一步明确提出,河南不仅要做国人的“大粮仓”,而且要做国人的“大厨房”,省八次党代会把“农业先进、工业发达”纳入中原崛起总目标和建设新河南的总蓝图,从而在发展理念、目标要素等层面确立了农业至高至重的位置和工农业并举的指导原则,保证河南继续走不以牺牲农业为代价的工业化路子,继续保持农工互动协调发展。

2007年,河南生产总值突破1.5亿元。全省工业增加值和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分别跃居全国第五、第四位,工业总体实力跻身全国第一方阵,河南新兴工业大省的地位得到确立。河南的粮食总产,连续两年突破1000亿斤大关,连续11年稳居全国第一位。如今,河南用占全国6%的耕地生产了全国10%以上的粮食,每年向省外输出300亿斤左右的商品原粮及粮食制成品,河南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同期,肉、蛋、奶产量也分别达到818万吨、440万吨和215万吨,分别居全国第2位、第3位和第7位。另一方面,河南食品工业连续8年实现25%以上的增长速度,2007年,全省规模以上食品企业2232家,粮食、肉类加工能力分别达到3450万吨、578万吨,均居全国第一位,成为全国畜牧养殖大省和食品工业大省。河南生产的面粉、挂面、速冻食品、方便面、味精等市场占有率均为“全国冠军”,食品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创造的利税双双跃居全国第二,其中利润占到了全国10%以上。在全国市场上,每10箱方便面,有3箱是

河南造;每10根火腿肠中,有5根出自河南双汇;每10个汤圆,有6个出自郑州三全;每10个饺子,有5个是郑州思念。河南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肉类生产加工基地、全国最大的速冻食品加工基地、全国最大的方便面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饼干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调味品生产加工基地。河南作为国家大粮仓大厨房的地位和形象,越来越清晰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二、基本经验:创新农业大省现代化模式

改革开放30年来,河南在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同时,实现了耕地面积不减少、粮食产量不降低、农业地位不削弱,创新了农业大省现代化模式,其内涵和经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坚持立足农业本位、注重粮食增产与实现工农互动相结合,是农业大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

工业化无疑是传统农业大省迈向现代社会的必由之路,也是河南实现富民强省、追赶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根本途径。但是,民以食为天,国以粮为安。尤其在工业化和城镇化不断加快、农业地位容易被削弱的情况下,强化这种意识十分必要。河南作为人口大省,农业基础条件较好,不仅要解决本省众多人口的吃饭问题,还要承担国家粮食安全的责任。如果说在改革开放初期,某些东部沿海省份以牺牲农业而发展工业尚有其一定的历史性,那么,在工业化不断深化、国家产业布局已相对稳定之后,作为重要的农业大省和人口大省,就不能再复制沿海的工业化模式。河南必须找准定位、创新发展,在不放弃农业优势特别是粮食优势的基础上加快工业化,走出有河南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农业大省的工业化需要立足农业,围绕“农”字做足工业文章,将工业化看作是从农业中产生、发展和壮大的过程,看作是农业、工业与服务业协调发展的过程,不能片面地将发展工业甚至重点发展部分工业作为工业化。而且,只有依据省情选择主导产业,立足丰富的农业资源进行深加工,使农业“长入”工业,大力培育和发展涉农工业,才能在推动产业升级中不断增强工业反哺农业的能力,实现农业的突破和更大发展。多年来,河南将食品工业作为六大优势产业之首重点来抓,积极促进农业产业化,推广龙头带基地、公司连农户、产加销一条龙模式,建立企业与农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提高农产品加工能力,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挖掘农产品增值潜力,走出了一条工农业互动协调发展的路子,并以“农业安天下”有力地支持了全国的工业化进程。

(二)坚持调动农民积极性与激发粮食大县活力相结合,是推动粮食增产、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关键

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20世纪80年代我国农业的较快发展,正是因为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连续5个中央一号文件以及市场导向的改革等,较好地解决了农民的生产决策和物质利益问题,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务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在世纪之交的那些年,由于农民税费负担过重,生产成本过高,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使2000年前后粮食产量一度出现下跌势头。几年来,连续几个中央一号文件的支农惠农政策得到了的很好贯彻,2004年后实行“两减免、三补贴”政策,2005年取消农业税,并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全面落实支农惠农政策,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新农村,让农民更多地分享产业化中农产品加工、流通环节的收益,使农民越来越多地享有改革发展的成果,大大提高

了农民务农的积极性,使粮食产量和农业发展连年上新台阶。这两年河南粮食总产量连超千亿斤,从深层次上看正是由于“政策好”,改变了农民对种粮的态度。庄稼长在田野里,更长在农民的心上,这就是历史的结论。

粮食生产的稳定增长,离不开激发粮食主产县的活力。以前,产粮大县面临着一种尴尬的局面——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但从粮食上获得的收益却很低。为此,近些年来,河南在壮大县域经济过程中,加大了对产粮大县的补助和奖励力度,加大了对农业县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全省还确定24个产粮大县进行重点扶持,打造粮食生产核心区;对全省40多个畜牧大县,设立畜牧业发展专项资金予以扶持。河南还创新农业农村经济制度,在稳定家庭承包的基础上,合理流转农业用地,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积极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扶持力度,积极打造龙头企业和优势品牌。这些都有力地促进了当地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事实表明,农业强省与工业强省并不矛盾,巩固农业尤其是粮食生产与因地制宜发展县域经济并不矛盾。近年来,河南县域经济的大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用足用好用活支农惠农政策,既能为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发展做出大的贡献,又能有力地促进中原崛起。

(三)坚持严格保护耕地与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相结合,是粮食稳定增产和工农业协调发展的保障

耕地是农业发展的最重要条件。只有保护耕地才能从根本上保障粮食和食品安全。而工业化的空间结果表现为企业增多和工业规模扩大,以及工业化带动的城镇化用地需求增加,扩大土地占用是不可避免的,这就产生了工农业发展的内在矛盾和冲突。因此,寻求工业扩张、城镇扩大与农田保护之间的合理平衡点,是粮食稳定增产、工农业协调发展面临的一大难题。为破解这一难题,河南实行了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持科学用地、集约用地,推进布局集中、产业集聚,尽可能减少项目建设的耕地占用。从新增建设用地中“抠”地、从存量建设用地中“盘”地、从严管严查中“挖”地、从多层厂房中“节”地。通过集约利用土地、清理盘活闲置土地、整治空心村和砖瓦窑场等多种途径挖潜土地资源,连续9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1999年以来,全省建设占用耕地168.67万亩,通过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179.1万亩,占补相抵净增耕地10.43万亩,使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3亿亩以上,为粮食和农业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在粮食播种面积稳定的情况下,粮食增产和农业发展越来越依赖科技进步。多年来,河南积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大农业科技推广,把“主攻单产、提质提效”作为粮食稳定增产和农业发展的重点,不断提升粮食和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近年来,河南加快粮食品种繁育,选育出了郑麦9023、豫麦34、郑单985、浚单20等一大批全国知名的新品种,其中郑麦9023已成为国产食用小麦首次出口品种和郑州商品交易所优质强筋小麦期货交易的首选品种,河南有小麦、玉米的两个优良品种培育分别获得两个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另一方面,河南还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重点推广了农作物优良品种、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还田与地力培肥、精量半精量播种、节水灌溉、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先进实用技术。目前,全省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测土配方施肥面积占全省耕地面积的50%以上。农业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的日臻完善,为河南粮食和农业的持续增产起到了保驾护航作用。

(四)坚持面向大市场、搞活大流通、建设大交通、发展大农业,是提高农业现代化程度的努力方向

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推动相关服务产业的集聚融合,是农业大发展的重要路径。市场需求,是农业和食品加工业发展的导向,也是其下游流通业发展的导向。食品工业和农产品深加工,是农业、工业和商业的联结点,也是农业生产价值的再延续,是实现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重要环节,在产业链上与其他环节一起构成完整的产业体系。由于农产品和食品的物理特性,其生产组织、产品销售,要求流通和交通相配套,才能降低农产品和食品的生产、销售和运输成本,并以规模化的生产占有大的市场份额,进而拓展农业发展空间、提高农业现代化程度。显然,农业和食品工业,要面向大市场获得大发展,必须以顺畅的大流通为条件。而大流通的发展,又以发达的交通为载体。反过来,发达的交通又催生流通的大发展,促进农业和食品工业的不断壮大。

河南建立的全国第一个粮食批发市场和商品期货交易所,通过10多年的不断发展,发挥的影响越来越大,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大市场。河南推进粮食企业改革,完善粮食市场体系,放开粮食购销市场,拓宽了粮食产销渠道,促进了粮食流通。河南利用地处中原的地理优势,加快交通事业发展,使公路总里程、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农村公路里程均跃居全国第一,顺畅了生产要素在城乡间和区域间的流动,为农业和食品工业的迅速崛起提供了经济大动脉。郑州生产的水饺、汤圆、混沌,一天之内就可以摆上北京、上海、武汉的超市货架。同时,大市场引导农业区域分工和农业产业化高度化,河南以优质农产品和畜产品核心生产区为依托,通过产业集聚形成产业带,形成了专业化、规模化、特色化的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实现了工农业协调发展。

三、光荣使命:努力铸造农业发展新辉煌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全球能源危机的加深,对粮食等农产品的需求量将继续增加,而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粮食等农产品的质量也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尤其短期内在国际市场粮食高价的局面难以改变的背景下,通过国际市场平衡国内供给的风险和成本将越来越大。与此同时,市场取向改革的深入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将加剧省际工业化的竞争,而河南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加速的重要时期。显然,新时期赋予河南新的使命:既要继续自觉承担起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促进粮食增产和农业发展,又要抓住战略机遇期,乘改革发展之势而上,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合二为一,就是必须在发展中既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又加快工业化进程,以农促工,以工哺农,努力铸造农业新辉煌,保持工农业协调发展。

(一)正视农业发展的新挑战和新机遇

要在加快工业化进程中不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必须正视农业发展的新问题、新挑战。例如,农业基础依然薄弱,农业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增强,粮食增产和农产品供给扩大的难度越来越大;农业比较效益持续下降。农资价格的不断上涨,大大抵消了粮价上涨和国家惠农支农政策的效应;农村劳动力、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外流加剧,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问题突出,制约着粮食增产和农业持续发展;等等。同时,更应看到农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一是国家越来越高度重视农业发展,中央提出粮食安全的警钟要始终长鸣,巩固农业基础的弦要始终绷紧;二是国家支农惠农政策力度在不断加大,中央财政对“三农”的支出连年增加,不断出台扶持农业和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今后还将继续加大对粮食生产和农业的扶持;三是国际粮食市场供应趋紧、价格大幅攀升,也为扶持粮食生产提供了契机;四是目前河南农业增加值与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之比仅为1:0.7,要达到发达国家1:3的水平,还有相当大的潜力,这就为农产品

加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二)做大做强国人大粮仓大厨房的思考

河南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做大做强国人大粮仓大厨房、实现农业发展新跨越,必须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谋划粮食和农业的更高层次的突破、寻求食品加工业更大规模的发展。

一要积极建设粮食生产核心区。我省最近提出建设国家粮食战略工程河南核心区,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肯定。建设核心区的战略目标,首先是要增加粮食产量,确保到2020年河南粮食生产能力再增加300亿斤,同时,更要在今后发展中坚定不移地走不削弱农业为代价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要以此为契机,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突出抓好中低产田改造,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积极发展高效农业,开拓农产品市场,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把农业做大做强。

二要加大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依托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加工,延伸农业产业链条,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要加强对优势食品工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关键技术研发、引进和推广的扶持,加强对农产品加工业创业的扶持,加强对农产品加工综合利用的扶持。加大农产品加工企业开展综合利用、建设加工专用原料基地税收优惠政策。加大政策性银行对农产品加工业的支持,增加中长期贷款,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范围。完善技术创新服务、质量标准服务、信息服务、人才培训服务、指导行业协会服务等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有效利用农业资源的产业园区建设,促进食品工业集群发展,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

三要加大食品安全扶持力度。积极建设规模化、优质化、标准化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健全与标准化生产相配套的动植物防疫检疫、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按照优质、高效、安全、生态的要求,以优质专用、无公害及绿色食品为目标,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产地环境标准、生产技术规范,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质量标准体系。建立农产品质检制度和生产记录等可追溯制度,完善质检手段,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积极开展基地农产品原产地、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注册。大力发展绿色经济、集约经济、生物质经济和循环经济,探索农业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有效途径。

四要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力度。从制度上,真正将中央把“三农”工作提高到党和政府全部工作“重中之重”的地位的要求落到实处,决不因农业形势稍有好转就忽视农业和粮食生产。要创新“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机制,完善工农互动协调发展的综合评价体系,把支农惠农制度化、法制化。围绕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切实推进农业和农村改革,激发农业和农村发展活力。要把地方政府的管理职能转到主要为“三农”搞好服务和优化发展环境上,努力建设法治政府、服务政府、责任政府和效能政府,更好地支持和促进农业和食品工业大发展、快发展。

作者单位:河南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河南省为什么只是一农业大省

河南省为什么只是一个农业大省? 地理环境:河南省地处中部平原,有黄河淮河流经,气候为季风性气候,自然环境优越;历史环境:河南省作为古代中国的繁华地带,有着悠久的古代文明即农业文明,河南省的发展深受其影响;人口结构上:目前河南省拥有常住人口近一亿,农业人口占总人口65%左右。 从公共经济学上讲,河南省只能是一个农业大省,必须发展农业,因此必须贫穷(相对于工商业)。公共经济是国家国民的经济,也就是大家共同的经济。“国家”的经济就要有“国家”来管理,行使“国家”管理职能从而使资源得到最大优化配置。国家是一个有机整体,而整体又有各个部分。那我们国家来说,我们国家是一个整体,其他省份就是部分。一个整体必须是统一有机的的才能叫做整体,而要统一就必须要协调,因此在中国经济发展上,各个省就要必须进行协调服从整体。 假设:各省进行自相协调阶段(无国家中央干预)。各省从自省历史地理环境综合考虑自省利益,河南省决定在粮食够自省供给的基础上发展工商业,不产多余农产品,可能出现结果:a有些省份粮食不足,由市场进行调节b有些省份应急能力低下,易出现极大社会问题c在自由市场支配下经济发展速度缓慢,难以达到现如今速度。 但是我国为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的优越性就在于国家能够集中力量发展社会主义事业。国家进行对各省协调。国家从大局整体出发根据各省历史地理环境决定河南省必须发展农业。利:a凸显社会主义优势,为其他省市大规模发展工商业提供基础(如上海,北京,广东等)时间和实践已经证明。b 提高国家整体应急防御能力,利于国家统一稳定c 各省之间整体协调力度高,迅速实现各省间的资源优化配置 d 国家能够有效的控制经济发展方向,在一定时期内经济能保持高速增长。 但是这些利的前提是河南省必须发展农业,发展农业是河南省的一项使命!

中国农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中国农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曹贵东 (山西福瑞沃农大生物技术工程有限公司,山西太原030012) 摘要:作为世界农业大国,中国农业有其特殊性与复杂性。在农业发展的进程中,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也突显出我国农业发展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中国农业也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新的世纪里,中国农业将逐步由传统农业向市场化、科技化和生态化农业转变,从而实现中国农业的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中国农业、发展现状、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1009(2011)12-0002-02 中国是一个农业历史悠久的国家,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以不足世界 10%的耕地生产出占世界近25%的粮食,养活了占世界22%以上的人口。中国农业的发展,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但在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也不难看出中国农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牺牲资源和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自然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下降,农业生产效益低下等问题。因此,21世纪中国农业将要经历一场新的科学技术、发展模式及经营方式的深刻变革,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点和新的趋势。 一、中国农业发展的成就 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基础地位,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国家兴旺发达的根本问题。20世纪末,我国农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强有力推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农业形势一直保持旺盛势头[1]。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自1999年,中国粮食生产能力已稳定在5亿吨以上,成为世界最大产粮国,畜产品和水产品产量每年都以超过10%的速度增长。目前,中国人均粮食、棉花、油料蔬菜、肉类、禽蛋、水产品产量,已达到或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非农产业发展迅速。1978年以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开创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现代化道路。目前,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3、财政收入的1/4、创汇的1/3、工业增加值的1/2、农村社会增加值的2/3、农民收入的1/3来自乡镇企业。 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1978-200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4元提高到2476元,贫困人口由2.5亿下降到3400万。与此同时,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也取得明显进步。农村建立了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和村务、财务公开制度,村委会选举已形成比较系统的规范,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正在逐步普及。全国农村从总体上进入了由温饱向小康迈进的阶段。 农业国际合作与交往发展迅速。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引进了大量农作物和畜禽良种、种苗以及大批农业科技成果来发展我国的农业。同时,中国农业科技的国际交往也发展迅速,中国已与80多个国家有了农业交往,与40多个国家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同时中国还同13个国际农业研究中心有密切的关系,并积极开展了双边合作[2]。 二、中国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所取得的重大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但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建设现代农业、全面加快农村小康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而艰巨的任务。当前我国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仍处于农业发 展的初级阶段,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 农业基础还较为薄弱。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集约化农业存在很多的问题。单位耕地面积的农业投入大,农业集约化水平低;单位面积农用地的机械化水平低;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农业科研的投资少,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非常大。目前中国农业集约化手段主要表现在使用大量化肥和农药以及单一的作物品种,其对水体、土壤、大气和生物多样性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仍然较多。近年频发的三聚氰胺、膨胀剂西瓜事件等,把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一次次推上了风头浪尖,引发人们的广泛热议和关注。此外,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也比较薄弱。我国绝大多数主要农产品的国内价格已赶上或超过国际价格,丧失了在国际上的价格竞争优势。 农民文化素质偏低。农民中具有大学程度的只占0.1%,中学程度的占30%,小学程度占40%,还有30%为文盲或半文盲,农业院校在校生8.7万人,占在校大学生总数的6.2%,远不能适应现代化农业。中国农业在发展中表现出的劳动人口素质不高,成本相对较低,已成为威胁经济增长的十分重要的因素[3]。 三、中国农业发展趋势 (一)农业发展市场化 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农业与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核心与实质则是实现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市场化。这是当代中国农业发展的大趋势。农业发展的市场化,其一是要依据市场的需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及其产量。合理调整农业、林业、牧业和渔业在农业发展中所占的比重,改变由于产业结构不合理所造成的农产品总量短缺,部分产品不足,部分过剩,而优质产品不足的现状。大力发展饲料种植与加工,扩大水产养殖面积,种植质量好、营养丰富的农产品,淘汰质量差、营养低、有污染的农产品。其二,市场化还体现在农业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农村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中,实施农工商一体化,产销一条龙的农业产业化,对农村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可提高生产效率,改变分散经营相对低的经济效益,减少盲目性,增加对市场的预见而获得更大经济利益。因此,继续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开展农业与农村制度创新,全面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从而加快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市场化进程,是推动农业生产力与农业市场经济发展的目标与任务[4]。 (二)农业发展科技化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随着现代高新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广泛应用,掀起了农业科技化的新浪潮。这是世界农业发展的大潮流。中国要在耕地逐渐减少、人口逐渐增加的情况下生产出充足的农产品,科技进步成为解决人口与土地矛盾的关键。我国科技水平还不高,科技进步潜力很大,利 2

农业产业化发展思路

农业产业化发展思路 为了全面了解掌握我镇绿色产业发展现状,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我以这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活动为契机,通过深入一线走访农户、召开座谈会、发放征求意见表的办法,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并结合我镇农业农村工作实际,对我镇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谈一些个人浮浅的看法,供今后在产业发展中参考。 一、我镇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镇坚持把发展壮大绿产产业作为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切入点和突破口来抓,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创新机制,加大投入,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发展战略初步形成。我们立足镇情实际,遵循市场规律,发挥区域优势,利用土地资源,反复进行论证和优势比较,制定了绿色产业富民战略,按照“择优开发,重点突破”的原则,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快绿色产业建设步伐,形成了以棚栽、林果、草畜三大特色产业为主导的产业开发格局,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 二是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我镇把产业基地建设作为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工程来抓。先后制定了三大主导产业开发的扶持激励政策,加大投入力度,促进产业上规模、增效益。截止2007年底,全镇棚栽业面积累计达到1180棚,年产鲜菜3500吨,大棚菜棚均收入稳定在 8100元以上,最高棚收入达到2.8万元。全镇苹果面积达到1万亩,人工种草保存面积达到1.5 万亩,累计发展各类舍饲养殖户100多户,建成养殖小区6个。棚栽、林果、草畜三大特色主导产业提供的收入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0%以上。

三是服务网络日趋完善。镇上设立了农综站、畜牧站,每个村委会确定2—3名有文化、懂技术的农民担任村级产业开发技术员,从产业发展前期、中期、后期全方位开展指导服务。同时,采取送出去、请进来以及传、帮、带等方法,加强产业开发技术人员的培养。 四是市场体系不断健全。根据产业化经营的要求,不断健全市场体系,积极开拓市场,初步形成了以销带产、以产促销的市场化运作新路子。开通了电子农务、农信通,建成4个农业信息服务站,为产业发展提供便捷、快速的信息服务。 二、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镇绿色产业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有了一定的规模,取得了一定效益,但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仍存在许多问题。 一是规模效益不明显。长期以来受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经营的传统模式影响,我镇的产业规模小而且分散,形不成种养大户,客观上制约了产业化发展。村与村之间产业化基地建设不平衡,部分村尚未建立具有本村特色的产业基地,规模效益始终得不到显现。棚栽业和林果业主要集中在川道村,涉油村由于受观念、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发展困难,而且规模小。 二是经济效益不突出。我们的干部群众大部分还是按照“就农业抓农业、就种植业抓种植业”的传统模式来抓产业,在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上,积极性不高,接受能力弱,导致产业质量和效益低。从纵向发展看,我镇产业的经济效益有了一定提升,但从横向比较看,与先进乡镇的相差仍然较大,还有很大的差距。 三是缺乏龙头企业带动。我镇绿色产业过去只注重于产业本身的生产和销售,而不重视产业的加工和配套产业的发展,全镇没有一家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

浅谈对发展农村经济的思考

摘要 本文阐述了发展农村经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发展农村经济的建议,以期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较大比重,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问题是关系到我国全局的重大问题,因此党和国家历来都将其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当前,发展我国农牧业的途径就是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实现新农村建设的根本落脚点就在发展农村经济,缩小城乡差别,改变城乡二无经济结构,让广大群众共同享受改革的成果。我国的三农问题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被摆到很高的位置,农村工作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没有农村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就没有全国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发展农村经济,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是当务之急。 1、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1财政政策无法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农民,帮助农民生产而出台的一系列财政政策,比如免征农业税、国家给予相关补贴等等。在农业保险还刚刚起步的浙江,农民的收入还是没有得到实质性的保障。 1.2农业生产率低下,产品附加值较低 我国的农业产品附加值不高,基本都是以初级产品形式出现。加入WTO后,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容易受到一系列贸易壁垒限制。虽然说近几年来,国家一次次提高农产品价格以保障农民的利益,但是在加入到国际竞争中后,产品的价格需要由国际市场来调节。外国低成本高附加值的农业产品,将对我国农产品构成很大威胁,农民的收益将面临极大挑战。 1.3农村发展缺乏必要的金融支持 农村想发展,但是没有钱。笔者在新仓没有看见建设银行,这说明国有商业银行正逐步向中心城市收缩,而这种收缩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贷款。国有银行贷款审批制度过于集中,制约了基层行贷款发放的灵活性和时效性,也不适应县域经济重要组成部分中小企业信贷需要急、期限短、频率高、数额小、风险大的特点。政府的财政政策向农村倾斜力度不够,而向村里集资建设又会加重农民负担,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1.4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 农民收入这几年保持增长,其主要是靠非农业收入来维持的。而非农业收入,除了一部分是在地方企业务工外,大部分都是农民进入大中型城市大工所得。然而近年来,由于城市工作岗位趋于

论河南农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论河南农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文章摘要: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粮食安全问题不仅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而且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我国是世界上粮食生产大国,河南省又是农业大省,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河南农业的发展关系着我国社会的稳定。近年来河南农业的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就河南的农业的现状来看,依然有很多的不足和问题... 关键词:河南农业发展不足 20世纪70年代末,以家庭联产承包制为核心的农村改革极大地解放了农业生产力,给农业和农村经济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过20年的发展,我国农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近年来我省的农业发展迅速,在很多方面都有长足的进步。 我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实现了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村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农村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民收入在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的情况下,年均实际增长3.8%,农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从温饱向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农业和农村经济克服了自然灾害较重、农民增收后劲不足等困难,取得了新的进展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生产稳步增长,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优质专用农产品比重明显上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提高。初步建立起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积极开展了无公害农产品安全认证工作。农民收入继续实现恢复性增长,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亮点。我省的农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当前农业发展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现状一:目前,河南大多数地区仍是传统的、精耕细作的小农经营模式,随着市场经济不断深入发展,这种底效性的经营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市场经济的特点是价格受价值规律的影响,而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如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它的农业是规模化、机械化生产,在市场竞争中它更具有价格优势,使得省内的农产品受到外围市场的严重冲击 现状二:目前,河南的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由于农民种粮成本投入大,而且直接受天气的影响,风险特别高,所以农民种粮积极性一直不高,虽然政府实施了许多惠农政策,但也阻碍不了人口流动的大潮,特别是在一些经济落后的山区,几乎所有的年轻人都外出务工,只有及少部分人在家看守着一亩三分地,就算在家种着几分地,但很多人还是把种粮作为副业,能自给就行了,大量耕地从此荒废。另一方面,随着现代化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入,城镇化日益明显,道路水泥化也占用了大量的耕地面积。同时,我省耕地土壤基础地力不断下降。由于农区广泛存在的不合理耕作、过度种植、农用化学品的大量投入和沟渠设施老化已经导致农田土壤普遍性的耕层变薄,养分非均衡化严重,土壤板结,土壤生物性状退化,土壤酸化、潜育化、盐渍化增加,防旱排涝能力差,耕地土壤基础地力不断下降。在这些耕地中污染土壤占了将近20%,近年来高化肥、农药用量的蔬菜、花卉、水果作物播种面积的高速增长、畜禽养殖业的发展在为广大农民带来实惠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容回避的环境污染,并且在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这种现象会一直持续。 现状三:目前,河南农业生产技术落后,科技投入也很有限,导致农产品的产量不稳定,经营者既承担价格风险,同时还承担着自然的风险,也就是说经营者是靠天吃饭的,农产品的产量直接受天气、气候的影响。在风调雨顺的好年份中,经营者都获丰收,产品价格自然也上不去,在遇到自然灾害时,产量上不来,收益与就上不来,甚至会出现倒挂的可能。 现状四:目前大多数农业生产者往往只顾大量盲目的生产,并且产品单一,也不参与生产完成后的销售问题,造成产销脱节。因而不能时刻把握市场信息,适当地调整营销策略;特色农产品基地逐渐壮大,但基地效益不明显。近几年来,我省特色农产品板块基地尽管基地面积上看数量较大,但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板块。同时,由于缺乏相应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部分板块基地建设起点低,

河南省气候与农业概况

河南气候与农业概述 赵方聪222011326032005 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农村区域发展一班 摘要:充足的光、热、水资源和肥沃的土地,为河南农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河南凭借气候优势和地理优势成为农业大省和主要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但高频率,范围广,危害重的气候灾害气象也对农业经济带来了直接而又严重的影响,分析研究农业与气候的关系以及对气候灾害的不利影响的治理措施对于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参考了相关气候资源的研究,从河南地区的光照,太阳辐射,降雨量,蒸发量,湿润程度方面介绍河南气候特征并分析与气候形成有关的因素,描述了河南在此气候特征下形成的农业生产状况与气候的关系以及气候带来的不利影响,提出了应对气候灾害的主要预防治理措施。 关键词:气候特征农业特征灾害防治 The summary relation between climate and agriculture in Henan Zhao Fang cong 222011326032005 Southwe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the College of Agronomy and Biotechnology Rural Regional Development Abstract: Adequate light, heat, water and fertile land lay a good found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in Henan. Henan becomes a major agricultural province and the main high-quality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base with the climatic and geographic advantages. However, high frequency, wide range and heavy damage of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bring about a direct and serious impact on the agricultural economy. Analyz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griculture and climate as well as measures to prevent the adverse effects of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has an important significance o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This thesis referring to the study of climate resources not only introduces climatic characteristics in Henan in the respect of solar radiation, precipitation, evaporation and moisture level but also analyses factors related to formation of the climate. Additionally, it describes characteristic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negative influence of climat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are also put forward. Key words: climatic characteristics agricultural features disaster prevention 1.河南省地理位置 河南,简称"豫",因大部分地区位于黄河以南而得名,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发源地。河南位于我国中部偏东、黄河中下游,处在东经110°21'~116°39',北纬31°23′~36°22′之间,东接安徽、山东,北界河北、山西,西连陕西,南临湖北,呈望北向南、承东启西之势。东西长约580公里,南北长约550公里。全省土地面积16.7万平方公里(居全国第17位,占全国总面积的1.74%)。河南省地处我国地势第二阶梯向第三阶梯的过渡带,西部山地绵延起伏,海拔高千米以上,东部为平原,海拔在百米之下。北、西、南三面太行山脉、伏牛山脉、桐柏山脉、大别山脉沿省界呈半环形分布;中、东部为华北平原南部;西南部为南阳盆地,跨越黄河、淮河、海河、长江四大水系,山水相连。 2.河南气候特征

中国农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精)

中国农业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摘要:作为世界农业大国,中国农业有其特殊性与复杂性。在农业发展的进程中,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也突显出我国农业发展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中国农业也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新的世纪里,中国农业将逐步由传统农业向市场化、科技化和生态化农业转变,从而实现中国农业的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中国农业、高原夏菜、发展现状、发展趋势 中国是一个农业历史悠久的国家,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以不足世界10%的耕地生产出占世界近25%的粮食,养活了占世界22%以上的人口。中国农业的发展,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但在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也不难看出中国农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牺牲资源和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自然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下降,农业生产效益低下等问题。因此,21世纪中国农业将要经历一场新的科学技术、发展模式及经营方式的深刻变革,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点和新的趋势。 一、中国农业发展的成就 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基础地位,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国家兴旺发达的根本问题。20世纪末,我国农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强有力推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农业形势一直保持旺盛势头[1]。 (1)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自1999年,中国粮食生产能力已稳定在5亿吨以上,成为世界最大产粮国,畜产品和水产品产量每年都以超过10%的速度增长。目前,中国人均粮食、棉花、油料蔬菜、肉类、禽蛋、水产品产量,已达到或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2)非农产业发展迅速。1978年以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开创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现代化道路。目前,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3、财政收入的1/4、创汇的1/3、工业增加值的1/2、农村社会增加值的2/3、农民收入的1/3来自乡镇企业。

现代农业发展典型经验

现代农业发展典型经验 临沭县镇地处沭河岸畔,总面积73.8平方公里,辖16个行政村居,北临327国道,东依225省道。沭河、分沂入沭河纵贯全境,造成了全镇呈典型的沭河冲积 平原地型地貌,土壤肥沃,水源充足。蔬菜和林果是农业主导产业,共种植各类果菜2万亩,有蔬菜加工企业20余家,曾获山东省脱水蔬菜特色产业镇称号,素有 脱水蔬菜之乡的美誉。近年来,镇农业紧紧围绕上规模、创品牌、强产业的总体思路,以建设优质农产品基地、发展现代品牌农业为主线,以科技为引领和支撑,建设了一批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生产了一批优质农产品,培育了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推动了该镇由农业大镇向农业强镇、农业名镇转变,现代农业的发展驶进了快车道。目前,全镇已流转土地15000亩,占耕地总面积的30%,成立农村专业合作组织45个,发展各类优质农产品地30个,获批市级农 业标准化生产基地5000亩。基地农产品通过国家绿色食品认证22个、有机食品 转化认证3个,注册品牌商标15个。一是发挥科技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将农户 与市场连接起来。独立经营的小农户进入市场,面临交易费用高、市场风险大、产品销售难、市场信息不灵等问题,迫切需要有能代表农民利益可与市场对接的专业合作组织,专业性技术协会就作为这种中介组织应运而生。我镇以协会+基地+合 作社+农户的运作方式,以专业化、规模化生产为基础,为农民引进新品种、推广 新技术、提供新信息。绿云有机葡萄、鑫果葡萄、前醋葡萄等种植专业合作社在为农民提供种苗、技术培训、田间管理和市场销售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产品销售上做到了五个统一(统一品牌、统一质量、统一包装、统一价格、统一销售),科协立足资源,调整结构,依托科普,惠农兴村,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去年,鑫果葡萄基地的武状元牌大棚葡萄平均价格达到了15元/公斤,亩收入可达30000元,露天葡萄亩均收入超过了1元;绿云葡萄基地的琼浆果 牌金手指葡萄卖到了100元/公斤的好价钱。我镇葡萄种植面积由初期的1500亩 发展到现在的6500多亩,在原来十年发展的基础了翻了两翻。二是发挥科技协会 的技术支撑作用,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我镇科技协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镇村远程教育站点为依托,加大科普投入,注重发挥科技引领作用,技术指导服务到 16个行政村和现代农业示范区各个园区、基地,示范带动镇内10个村居3000农户,发展葡萄、蒙山红桃、西瓜、有机蔬菜等近2万亩。葡萄和蔬菜品种不断更新,质量不断提升,品牌已经叫响。我们根据生产季节和田间管理要求,及时举办各类技术讲座和田头观摩示范活动,定期举办科普培训班,印发宣传资料,不断推动新品种新技术的普及推广和农民科技素质的提高。同时,我们与山农大、市农科院进行了产学研合作,定期邀请有关专家、教授现场进行科普指导,联合攻关,解决果菜生产难题。在科协的指导帮助下,长生园专门聘请了4名高级研发人员对 有机蔬菜的生产管理进行技术指导,负责管理的农户从蔬菜的栽种、培育、采摘、运输到售后都严格按有机规程操作。目前,新蔬泥香、奥格丽客牌迷你小黄瓜、各种彩椒、南瓜、冬瓜等已协议直供北京沃尔玛大型连锁超市。我镇现已有25种农 产品通过了国家绿色食品、有机转化认证,15种农产品注册了商标品牌。5月鑫 果和绿云基地的葡萄被评为临沂市首届沂蒙优质农产品知名品牌,2月我镇获得了 临沂市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先进乡镇荣誉称号。三是发挥科技协会对农业产业化经

现代农业发展经验交流材料

现代农业发展经验交流材料 是传统农业大镇。在推进精准扶贫进程中,我们积极探索现代农业发展路径,着力引进市场主体、培育主导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主要做法是: 一、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精准扶贫效益 做强传统产业。支持明庙村发展壮大炒米产业,实施整村推进。三源糯谷种植专业合作社为农户提供种子供应、田间管理、订单收购全程服务,保障原材料品质;明庙炒米协会与农户签订了炒制标准,杜绝添加食品增白剂膨化剂;陆谷香食品有限公司注册“味”商标,实行统一包装、统一销售。目前全村从事炒米生产的农户达到XX户,户平收入XX万元左右。 做大特色产业。鹅业在陆岭、子文村建成年出笼10万只的肉鹅养殖基地,直接经济收益XX万元;、、村扩大传统荸荠、慈菇种植规模,连片面积达到8000亩,每亩增收20xx元以上;天鑫米业在高当村实施整村富硒稻种植20xx亩;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在子文村建成富硒稻虾共用基地1000亩;玉米种植专业合作社在片区建成精品有机藕基地2800亩;超越苗木、垦农苗木等7个苗木专业合作社利用荒山、荒坡优势,建成苗木基地2100亩。 二、扩大产业规模,夯实精准扶贫基础 扩大土地流转规模。我们以土地确权登记颁证为契机,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3400亩,玉米

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3200亩,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3100亩,垦农苗木等7个苗木合作社流转土地2100亩。全镇土地流转比例达到XX%。 扩大农业装备规模。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购置大型农机具400多台套,无人机2架,全程社会化服务能力达到3.5万亩;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建成钢构大棚XX个52亩;鹅业建成年屠宰肉鹅100万只的加工车间1.8万平米;玉米种植专业合作社建成800万斤标准仓储1个,投资XX万元的藕粉加工厂已完成征地选址工作。 三、彰显产业效能,创新精准扶贫模式 一是土地流转模式。主要为片区低产田升级改造地块流转,土地价格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入前的XX元/亩提升到350—XX元/亩,群众每年直接获利XX万元。 二是带田入社模式。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吸纳郭大、骆驼、高当、子文等村贫困户XX户,保底收益每亩1XX元以上,并为贫困户提供在合作社就业岗位,增加打工收入。 三是土地托管模式。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托管无劳动能力贫困户8户XX人,以亩平产量按市场价格与农户直接进行结算,解决贫困户无力种田的难题。 四是提供设施模式。立体养殖专业合作社为2户贫困户提供钢构大棚5个,户平增收2万元;鹅业为子文村及周边XX户贫困户免费建设小型肉鹅养殖基地,户平增收XX.X万元,解决了贫困户资金不足的难题。

浅析河南农业发展现状及未来预测

浅析河南农业发展现状及未来预测 摘要 河南作为全国第一农业大省,第一人口大省,通过实现农业又好又快的发展,能够更好的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助于更还的解决三农问题。当前虽然河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有了较大发展,但还存在着农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少、农民素质不高、农户与企业之间利益分配机制不健全、缺乏有力的资金支持等问题,为了促进河南省农业产业化发展须从以下方面入手: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增强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企业与农民之间要建立起真正公平、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培养新型农民,造就发展农业产业化的人才队伍;构建多元化的农业投资体系,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资金投入。本文根据河南农业的实际情况,探讨河南农业发展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分析了其原因,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有效的措施,同时展望河南农业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农业发展现状措施前景 发展现代农业,是当今世界农业的发展趋势,是提高我国农业竞争力的必由之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是确保农民持续增收的基本途径。河南现代农业的发展,必须要认清农业发展的现状,科学界定现代农业的功能,合理规划现代农业的发展战略,才能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当前,我省农业发展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跨越的新阶段,站到了粮食‘十连丰’、农民收入‘十连增’新的历史起点上,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日益增多。因此为了更好的解决好,发展好我省农业,促进农村和农民问题的根本改善,为我省经济的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必须对农业的发展现状有一个比较清醒的认识。 一、我省农业发展的现状 (一)、农业自然资源利用率低 河南是一个农业大省,其明显的特征是:农业资源相对不足,人多地少,耕

中国未来农业发展趋势

论文题目:中国未来的农业发展趋势——多 样化的农业模式

中国未来农业发展趋势——多样化的农业模式 摘要:现代化农业给人们带来了便利与高效,但它遗留下的污染、食品安全等问题也让人们不断反思现代化农业的弊端。“绿色”“健康”“有机”等词迅速在人们的生活中传播开来并被人们熟知。可以预见在未来中国农业发展趋势是要健康的、安全的、环保的农业。中国地大物博地形各异,单一的农业模式显然无法满足未来农业的发展,于是多样化的农业模式是中国未来农业的发展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多样化农业模式未来农业 在未来,世界人口不断增加,环境压力加大,土地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不断减少。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来讲需要承担更多的压力以保证社会持续发展与稳定。未来的农业模式一定是多样化的,就像生态系统一样。农业模式的多样化有利于农业发展的稳定性和提供足够的食物以及在各种农业模式中取长补短,加快发展。 1当代农业 当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社会生产力也必须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从而让人们追求更高的精神需求。所以在传统农业对现代化发展中不能满足其强大的后勤保障时,人们便开始使用以大量的化肥、农药、薄膜、灌溉、机械、设施为基础的工业化生产方式,以保证粮食的供应。石油农业便应运而生。高投入、高效益、高产出的同时,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食品安全问题的提出,生活环境的日趋恶化,生态系统的破坏等高污染的弊端也开始凸显出来。现代化农业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在健康、安全和环保这方面的要求。于

是生态农业模式和循环农业模式的理念被大家所接受并大量应用于实践生产中。而且取得良好的效果,是当代农业发展的先锋,让更多的人知道和运用到生活生产里。 2多样化的未来农业模式 2.1精准农业 未来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给农业发展带来巨大的优势,精准农业就是这样高科技的产物。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新潮流,是由信息技术支持的根据空间变异,定位、定时、定量地实施一整套现代化农事操作技术与管理的系统,其基本涵义是根据作物生长的土壤性状,调节对作物的投入,即一方面查清田块内部的土壤性状与生产力空间变异,另一方面确定农作物的生产目标,进行定位的“系统诊断、优化配方、技术组装、科学管理”,调动土壤生产力,以最少的或最节省的投入达到同等收入或更高的收入,并改善环境,高效地利用各类农业资源,取得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精准农业由十个系统组成,即全球定位系统、农田信息采集系统、农田遥感监测系统、农田地理信息系统、农业专家系统、智能化农机具系统、环境监测系统、系统集成、网络化管理系统和培训系统。[1] 精准农业无疑在技术上有着独特的优势,有着其他农业模式无法比拟的优越条件。但是显然它的优点也变成了缺点。技术的高要求以及前期的高投入就令许多人望而却步。所以,精准农业一般在平原地区或者大规模机械化地区比较实用,它将覆盖中国所有的粮食主要产区。在面临人多地少的情况下,精准农业是未来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

最新五年来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成绩与经验

五年来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成绩与经验 第1篇第2篇第3篇第4篇第5篇更多顶部 目录 第一篇:五年来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成绩与经验第二篇:五年来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成绩与经验第三篇:就业五年来取得的成绩第四篇:县有机农业产业化发展经验交流材料第五篇:县有机农业产业化发展经验交流材料更多相关范文 正文第一篇:五年来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成绩与经验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化经营,胡锦涛总书记最近在河南江西湖北考察时强调指出“坚持为农民服务的方向,以科技为先导,以深加工为龙头,以市场需求为坐标,不断拓展产业链,农业产业化就一定有更加广阔的前景”。回良玉副总理在吉林考察时也明确要求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五年来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成绩与经验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我国亿万农民的伟大创造,是农村经营体制的重大创新。进入新阶段尤其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发展,截至止2020年底,全国产业化经营组织已发展到11.4万个,固定资产总额8099亿元,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达14261亿元,分别比2020年增长70.9、91.7和141.7。农业产业化经营从局部探索转入全面推进,形成了规模扩大、领域延伸的新格局,显现了竞争力增强、带动力提高的新态势,探索了用

现代工业理念、先进科技成果建设现代农业的新途径,构建了政府扶持、龙头带动、农民参与、中介组织服务的多方推进的新机制。可以讲,通过各级各部门共同努力,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有力促进了优势产业集聚 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也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攻方向。龙头企业根据市场需要进行产品加工,按照加工要求建设标准化、优质化、规模化基地,带动了农业结构调整。2020年,在各类产业化经营组织中,种植业5.2万个,带动种植面积近7亿亩;畜牧业3.3万个,牲畜养殖量6.7亿多头,禽类养殖量近70亿只;水产业8397个,养殖水面5000多万亩。农业产业化与区域发展相结合,进一步促进了优势产业集聚:沿海地区形成了优势水产品、园艺产品产业带,中部地区形成了粮棉油等优质专用农产品产业带,西部地区形成了特色农产品产业带,龙头企业对优势产业带的形成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带动作用。农业产业化与优势产业发展相结合,培育壮大了主导产业。特别是畜牧业,发展最快、产业化经营程度最高,已成为我国农业的支柱产业。2020年,畜牧业总产值突破1万亿元大关,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3.6。农业产业化经营不仅壮大了第一产业,而且带动了二、三产业的发展。 (二)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

【免费下载】论 河 南 农 业 的 现 状 与 发 展 趋 势

论河南农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文章摘要: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粮食安全问题不仅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而且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我国是世界上粮食生产大国,河南省又是农业大省,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河南农业的发展关系着我国社会的稳定。近年来河南农业的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就河南的农业的现状来看,依然有很多的不足和问题... 关键词:河南农业发展不足 20世纪70年代末,以家庭联产承包制为核心的农村改革极大地解放了农 业生产力,给农业和农村经济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过20年的发展,我国农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近年来我省的农业发展迅速,在很多方面都有长足的进步。 我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实现了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村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农村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民收入在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的情况下,年均实际增长3.8%,农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从温饱向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农业和农村经济克服了自然灾害较重、农民增收后劲不足等困难,取得了新的进展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生产稳步增长,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优质专用农产品比重明显上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提高。初步建立起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积极开展了无公害农产品安全认证工作。农民收入继续实现恢复性增长,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亮点。我省的农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当前农业发展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现状一:目前,河南大多数地区仍是传统的、精耕细作的小农经营模式,随着市场经济不断深入发展,这种底效性的经营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市场经济的特点是价格受价值规律的影响,而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如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它的农业是规模化、机械化生产,在市场竞争中它更具有价格优势,使得省内的农产品受到外围市场的严重冲击

《河南省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

《河南省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 1.龙头企业带动模式 企业的结构、战略和竞争是指企业在一个地区的基础、组织、管理形态和国内市场竞争对手的状况。从生产组织结构、战略和竞争的角度来看,河南省规模大、制度健全的农业产业集群还不多,大部分地区的农业产业集群还都处在初级集群阶段,大多还是以农户为基本生产单位,通过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或中介组织与市场对接。龙头企业带动模式是指以龙头企业为主,围绕农产品生产和加工的各个环节形成“企业基地农户”的经营组织模式,实现企业与农户的双赢。 2.协会带动模式 需求条件是指市场对产业所提供产品或服务的需求状况,能够对农业产业集群形成拉动作用。河南省近年来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持续增长,农业经济发展良好,市场需求稳定。收入水平是需求能力的重要表现,收入水平的提高带动了需求的增长,一方面增加了需求量,另一方面需求多样化程度也更加明显。在此情况下一种新的农业产业集群模式“协会带动模式”应运而生。协会带动模式就是“协会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市场连着专业技术研究协会,协会连着公司,公司连着基地,基地连着农户,通过这种模式改变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分散经营而导致的农技推广困难状况。协会与农户构成利益共同体,通过利益驱动、科技带动、会员发动等使农民动起来,通过产业化带领农民进入市场。 3.集中加工区促进模式

机遇与政府是影响农业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的外部因素,在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过程中同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虽然近年来河南省高级生产要素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在农民技术状况、农业科研技术的发展以及政府对农业企业的投入方面还存在着明显不足,远远没有达到农业产业发展的需要。当前政府对农业发展的重视程度很高,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河南省政府都非常重视农业产业的发展,这也为河南省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而集中加工区促进模式———“集中加工区基地农户”的模式就是在机遇与政府这两个外部因素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4.区位优势发展模式 河南省初级生产要素条件优越。河南省位于中国中东部,属于温带季风气候,有利于秋粮生产;山地、平原和盆地等多种多样的土地类型为农、林、牧、渔等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了比较有利的条件;河南省“居天下之中”,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全国的交通动脉枢纽。由于各地的农业资源状况和发展水平不同,区位优势不同,因而呈现出各具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平原地区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及服务业,使农业产业与服务业结合起来,是一种新的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对于山区而言,合理采用山地科学和山地技术,维护山地生态环境和开发山地经济,实现种—养—农—林—畜—牧—渔—科—工—贸—城市规划建设一体化。 相关产业与支撑产业是指和产业集群内的主导产业密切相关、联系紧密的上、下游以及辅助产业。河南省初级农业产业集群的相关产

县有机农业产业化发展经验交流材料-最新范文

县有机农业产业化发展经验交流材料 ××县地处××西北边陲,辖17个乡镇(街道),地理概貌为“七山半水分半田,一分道路和庄园”,属典型的山区丘陵县。全县有近十个乡镇属山区、半山区,这些山区乡镇中不少地方因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仍有部分群众处于贫困、半贫困状态。然而,这些乡镇由于地处边远山区,受工业污染比较少,一年四季山清水秀、气候宜人,有着较好的生态环境优势。近年来,通过大量的论证调研,该县提出了“生态立县、有机富民”的发展理念,将山区乡镇的生态环境优势与发展现代有机农业结合起来,在保护了绿水青山的同时,又为山区群众脱贫致富找到了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子。通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全县有机农业生产乡镇由最初的1个发展到现在的9个,有机耕地面积达6.5万亩,有30多个产品通过德国欧格耳有机保证公司(bcs)和欧盟国际生态认证中心(ecocert)的有机认证,有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6家。有机农业项目区的农民人均每年可从中增收300多元,有机农业正逐渐成为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助推器。该县通过示范引导、科技创新以及龙头企业的拉动,在促进农民增收上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实现了由单一靠政府扶贫救助向依靠有机农业产业化脱贫致富的转变。一、依托示范引导,强化制度约束,推动传统耕作型农业向标准化农业转变有机农业是集农产品质量标准化体系、监测跟踪体系、检测检验体系为一体的标准化农业,在生产的各个环节都必须严格操作标准。但有机农业在发展的初期,特别是在土壤转换期内,由于不能使用化学肥料、农药以及转基因产品,在一定程度会造成减产,群众对发展

有机农业存在较强的抵触情绪。针对这一情况,该县没有搞强迫命令、强行推广,而是在加大宣传的同时,通过三个步骤,逐渐转变了群众的观念,实现了有机农业生产操作的标准化。第一步是典型示范引导。政府出资创建了有机农业科技示范园,功能集科研、示范、旅游为一体,为全县有机农业生产、发展起到了试验、示范作用。同时选择群众基础较好、积极性高的茭湖乡作为首个推广示范点,对全乡实行土壤转换,有机操作。经过几年的探索,找到了一条有机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路子,特别是通过与江西金佳谷物有限公司合作,以140元/百斤的价格收购有机水稻,让群众尝到了发展有机农业的甜头,产生了强大的宣传示范作用。在有机农业逐渐被群众了解、接受后,开始第二步工作——编制操作标准。该县先后向省质量监督局申报了有机水稻、有机木姜、有机毛豆的标准化操作规程,在通过省级验收以后,立即制作成通俗易懂的宣传小册,免费发放给有机农业项目乡镇的农民,让农民群众可以按照标准规范生产。在有机农业生产之初,虽然大部分群众都能按照标准要求操作,但也有少许群众图方便省事,违反操作规程,导致产品通不过有机认证,使大多数群众的利益受损。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开始标准化生产的第三步——强化监控,一方面成立了县、乡两级的监控队伍,实行全天候巡回监控,严堵化肥、农药供应源头,在发展有机农业的乡镇或村,严禁销售化肥、农药,做到统一供应有机肥、生物农药或自制有机肥,一旦发现农户施用化肥、农药,严肃处理,并当场记录在案;另一方面将有机农业乡镇的每十户农户组成协作小组,民主选举有机农业监督员,建立有机农业监控卡,监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