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自然地理学

综合自然地理学
综合自然地理学

综合自然地理学

1自然地理环境:从系统论角度看,这个综合体与外界保a.在《禹贡》中将全国划分为九州必须进行全面描述持不断的物质、能量交换,内部具有有序结构和稳定功能。 b.隐含着综合自然地理学中的地域分异思想 ?注重因果关系的研究,区域地理不限于单纯描述地理事2自然地理环境特点:1地球上两种能源(太阳能和地球?《周礼》——世界上最早关于土地类型划分的著作物现象,还要寻找其发生规律内能)互相作用,特别是太阳能辐射集中分布,同时起着?《管子?地员篇》 7俄国道库恰耶夫重要的作用的场所。2地球表层同时存在着物质“三相”a.它是一部最早最完全的划分土地类型的代表著作之一。 ?提出了自然综合体的概念, 创立了自然地带学说和三相圈层的交界面。3地球表层具有本身自我发展的形

b.“三等质”思想,成为有关土地评价的代表著作。 ?自然地带研究具有明显的生产性成物 4各圈层相互渗透,进行着物质交换,能量交换和循5洪堡(亚历山大?洪堡)(德) ?把无机界、有机界的关系分析得较为透彻环。5是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场所自然地理系统是人类赖 a.创立了自然地理学 8地球系统演化的四个阶段:天文阶段、地文阶段、生文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是人类活动及其影响最为集中的空 b.注重因果关系分析,创立了比较地理学,发现了一系阶段、人文时代间。列自然地理规律 9地球系统演化过程的四个特征 3自然地理学学科划分:部分自然地理学(地貌学、气候

c.创造性地运用了对比法和地理相关法,坚持自然界1方向性低级?高级,简单?复杂无机环境?生物环学、水文学、土壤地理学、地植物学、动物地理学等)与是统一的思想境?人类环境综合自然地理学。 6李希霍芬 2非线性地球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它的演变过程在我国综合自然地理学思想萌芽较早,主要表现在几部4?地理学必须限于研究地球表层具有自组织、突变、混沌等一切非线性动力学的特征。著作 ?把世界当作一个整体研究,然后考察地球表

面细小的片3节律性时间循环现象\周期性节律\旋回性节律在我国综自的萌芽较早,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部著作段 4稳定性地球系统过程的自我调节能力、抗干扰能力。 ?《禹贡》(《尚书》中之一篇)公元前五世纪左右 ?地球表面的任何一个区域是自然要素的集合体,对它们10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结构生带状更替的规律。引起垂直带分异的主要原因是地势区划单位的等级系统有两个观点,分别是双列系统和单列1、分层结构(1)圈层空间分布上呈现分层结构(2)各圈层高度的变化。引起的热量和水分差异则是垂直带分异的直系统,这是由地域分异的成因造成的. 内部呈现的分层结构接原因。1(垂直带受水平地带性影响,基带类型决定了任何一级区域单位都是同时在地带性和非地带性两种分2、渗透结构垂直带谱的性质。2(垂直带自山麓到山顶的变化与纬度异因素的影响下形成的,一部分区域单位的分化主要取决3、地域结构/水平结构地带性自低纬到高的变化规律类似。

3(垂直带的自然带于地带性因素,另一部分取决于非地带性因素。所以,地11什么是时间结构(季节性节律), 数量在不同纬度地带不同。4(同一类型垂直带出现的高表自然界存在着两类区域单位,区划也存在着两种等级系任何一个事物同时具有时间、空间的特性,时间结构也就度在不同的纬度不同。5(垂直带谱的特征取决于山地本统,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单位等级系统称为双列系统。是地理事物发展演化的时间序列结构,用于揭示地理事物身的性质另一种则主张地带性和非地带性是同时作用于地的动态特征,深刻理解地理事物随时间演化的规律。 4地方性地域分异规律地貌部位引起的分异;小气候引起表自然界,其等级系统应有一个系列——单列系统。地节律性——自然地理过程(及其现象)随时间重复出现的的分异;岩性、土质和排水条件所引起的分异带性和非地带性的区域单位只反映一种分异因素,所以是变化规律称为自然地理环境的节律性,简称节律性或节奏一、地貌部位引起的分异 ? 地貌部位引起的分异是引不完全的综合性单位,这样地表自然界还存在着反映这两性、韵律性。1)周期性节律定义自然地理过程按严格的起

地方性分异的基本因素。这主要是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种分异因素的完全综合性单位,即同时在地带性因素和非时间间隔重复的变化规律。它发生在地球自转和公转及地用:a. 地貌部位不同,产生不同的日照、通风条件,从地带性因素作用下的地域单位——单列系统。表光、热、水的周期性变化基础上。周期性节律主要发生

而改变了气温和湿度的分配状况,出现局地小气候差异; 19综合自然区划的等级

系统有四种,分别是: 在一定地区的昼夜更替日周期和季节更替年周期基础上。 b. 地表排水条件和地下水埋藏条件有较大差异,加剧或? 地带性单位和非地带性单位分别排列,最终在区划下自然地理现象和过程随时间的演化而表现出来的周期性

延缓地表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造成地面局部的差异;限单位(自然小区)得到

统一的双列系统; 的规律,称之为地理节律。把由自然地理过程的循环和振c. 地

貌部位不同进一步引起了地表组成物质与能量的再? 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分异从高级单位开始就得到统一的荡引起的随时间推移而有规律演替的现象,称之为节律分异,从而影响着土壤变种和植被群丛的变化。二、小气单列系统; 性,或周期性。候引起的分异小气候是反映贴地面的光、热、风、水分? 地带性单位和非地带性

单位交叉排列的单列系统; 自然地理系统的节律类型:一是由天文因素所引起的节

等方面的综合状况。小气候的形成主要起因于下垫面的差? 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单位交替叠置,使带段性和省性单律1)由太阳黑子活动引起的节律异,其中主要是地

貌部位的差别。不同的地貌部位对小气位相间排列的叠置单列系统。 11年轮回的

周期2)地球受其他天体影响引起的节律3)候的影响表现在气温、降水、日照、通

风条件的差异方面。四者的相同之处在于它们的目的都是为使区划等级单位潮汐变化的节律;二是由地球本身因素所引起的节律,1.三、岩性、土质(地表组成物质)

和排水条件所引起的分系统如何更充分的反映地表地域分异的复杂性和多级性。昼夜节律2.季节节律3.自然地理系统的时间节律还有一异有些地段的地貌部位、小气候虽然相同,但由于岩性、但作为为农业服务为主要目的的综合自然区划,双列

系统些特殊的现象,那就是随月为周期的节律变化,如潮汐的土质和排水条件(或其中某一方面)等有差别,也会形成在应用时带来很大的不方便,而单列系统则具有优越性,周日变化,海洋中很多生物觅食的时间安排就同潮汐的节不同的地方性分异。交叉单列系统和叠置单列系统从理论上讲比较严密,但级律一致等。;三是由生物特性所引起的节律。生物中的生水平地带性垂直地带性的相互关系1、相似性a.变化系列序过多,在实际应用时显得有些琐碎。而统一单列系统不命活动受

生物特性作用所形成的节律制约。这种节律是生相似b.递变原因相似2、差异性a.自然带的规模差异很大仅揭示了地域分异规律在不同区域内对立统一的表现形物生命活动的内在节律,是自然地理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b.水热对比关系产生的原因

不同c.光照条件不同d.自然式,同时在生产实际中也便于应用。的产物,它的出现表明自然地理系统产生了新的组成物要素的特征不完全相同 20自然地带是自然带的进一步划分,是最基本的地带性高质,是具有特殊性质的节律。这种节律又分为不同的层次。15各种尺度地域分异规律相互关系:地域分异规律之间的级区划单位。生物特性所引起的节律,实际上是生物感受外界环境条件关系 1、等级关系。由于作用范围不同,把地域分异规律21自然区划的方法与其原则之间的关系: 变化的过程中不断调节自身的生理运动所表现出来的自分为不同等级,有人分为三种尺度:大尺度(行星尺度)、1发生统一性原则——古地理法(历史检验法)2相对一动调节环境制约能力的一种功能。中尺度(区域尺度)、小尺度(局地尺度);北大把它分为致性原则——顺序划分和合并法 3区域共扼原则—自然地理系统节律的特点:层次性、耦合性、变异性、五种:全球、大陆大洋、区域性、中尺度、小尺度。自然—类型制图法4综合性原则——部门区划选置法(图幅叠地域性。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具有内在联系整体性、结构功能整合法)和地理相关分析法(网格分析法)5主导因素原则12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各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体性、非平衡有序系统整体性的特点。但整体性是由各级——主导标志法的交换2

要素间互相作用产生新功能3自然地理环境具有之间的等级从属和制约所决定的,大的分异规律是小的分22中国自然区划方案统一的演化过程4要素改变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异规律的背景和基础,小的分异规律是大的分异规律的进黄秉维

等级系统,共7级: 地球表层系统的基本特征自然区(0,不列级),3个; 13一步分化,小的分异规律受大的分异规律的制约和影响 1. 地球上两种能源(太阳能和

地球内能)相互作用,特别? 相互制约性。 ? 相互独立性2成因关系地域分异规热量带和亚地带(0,不列级), 6个热量带和 1个高寒是太阳能辐射集中分布,同时起着重要的作用的场所。律,从根本上来看导因于2种分异因素:外部:太阳辐射区; 2. 地球表层同时存在着物质“三相”和三相圈层的交界能—地表产生沿纬度的差异分布—纬度地带性分异因素;自然地区和亚地区(第一级单位),18个; 面

内部:地球内能—构造运动、岩浆、海陆地势起伏—非纬自然地带和亚地带(第二级单位),28个; 3.地球表层具有本身自我发展的形成物度地带性分异因素。地带

性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形成地带自然省(第三级单位),90个; 4.各圈层相互渗

透,进行着物质交换,能量交换和循环性分异规律和非地带性分异规律。自然州(第四级单位),未划出; 5.是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场所补充:三维地带性与高原地带性问题自然县(第五级单位)。 14各种尺度地域分异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1(三维

地带性,:一种是太阳辐射能的作用。太阳辐射能地域分异的尺度可分为五种等级: 在地球表面不同纬度分布不均所引起的热量差异,我们将1优点全球性分异>大陆、大洋分异>区域性分异>中尺度分异>小这种因素称为纬向变化因素。二是地球内能的作用。地? 在区划等级系统中,第一次反映出地带性区划单位,尺度分异

球内能的作用产生了海陆分布、地势起伏、构造运动等,成为我国综合自然区划的典范; 1大陆和大洋的地域分异规律大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大洋它是造成干湿度分

带性和垂直带性的直接原因。干湿度分? 区划方案有一套完整的综合区划的理论和方法作指的地域分异规律带性主要是通过距离海洋的远近所表现出来的水分差异

导,每一级区划单位都有明确的概念、划分原则、指标,,大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干湿度地带性;巨来实现的,我们将这种因素称为经向变化因素或距海度。从科学上看,十分严谨。创造性的运用了交叉排列的方法,大构造体系造成的分异而垂直带性则是通过热量在高度中的分布差异所引起的有独到之处,对以后的区划方案影响很大; 纬度地带性概念: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自然综合自然地理现象和过程的差异,我们称之为高度变化因素。 ?(初稿)的完成全面评价了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为合体大致按纬线方向延伸,按纬度方向有规律更替,而产生2高原地带性主要表现在:(1)高原地带具有与同纬度低理利用和拟定改造自然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所以实践性的南北分化现象。植被——是大陆纬度地带性最鲜明的标海拔地带完全不同的热量背景。水平自然带的热量状况取强,为农业服务的目的性明确; 志,。需说明:大陆纬度地带性只在低纬和高纬表现的最决于其所处的地理纬度,而高原地带的热量特征即受高原?(初稿)第一次划分了三大自然区,1954年东、西两半明显,可形成横跨整个大陆,大致与纬线平行的条带状综的纬度位置影响,又受高原的海拔高度制约。(2)山地垂壁基础上划分出来的三大区,符合我国自然分异的基本规合自然地域单位直带谱是水平带谱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异,而高原水平带谱律,这是该区划的突出贡献的一点; 干湿度地带性;由于海陆分布而引起气候干湿程度不同,却是山地垂直带谱在巨大高程上的水平变异。(3)高原的? 在区划的理论上有突出的特点: 使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和整个自然综合体从沿海到自然地带从边缘向内部辐合,具有明显的多项辐合特征。 ?明确提出中国综合区划的主要任务:为农、林、牧、副、内陆沿经线方向延伸,按经度方向发生有规律的更替,这16大陆水平地带性分异规律?产生的主要原因:水热对比水利等事业的规划与先进经验的推广提供依据,重点是为称为经度地带性。它与经度无关。主导分异因素:主要是关系,不同的地区水热对比关系有差别。利用土地和水利事业服务; 海陆分异因素,还与距海远近、大陆的大小、形状有关。a.有些地

方热量分异占优势——纬度地带性质 ?广义理解的地带性分异规律——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干湿地带性在中纬度表现得最明显,而在高低纬度却不明b.有些地方水

分差异占优势——经度地带性质带性规律; 显,甚至没有。 c.有些地方介于两者过渡——斜交 (东北、华北) ?在高级区划单位中,主要反映地带性分异规律,首先是2区域性地域分异规律大地构造;省性分异;带段性分异所以,水平地带性分布图示分类为纬向、经向和斜交。水平地带性,其次是垂直地带性,如带和亚带、地区或亚一、大地构造——地貌单元引起的景观分异在大陆范围地区、地带和亚地带是水平地带性规律,自然省是垂直带的构造带分异基础上,又发生大地貌单元的分异。二、省?水平地带性的分布图式分三类: 性反映,低级区划以反映非地带性分异规律为主; 性分异省性是指地带性条件下的非地带性。。三、带段性?某些大平原或低山丘陵区,无论是大陆内部和边缘的大?采用不同区域相同级别的统一原则,如地区、地带、省分异带段性是指非地带性区域单位内的地带性分异。具平原,纬度地带性表现明显。是生物气候原则,是气候与土壤、生物、植被、农业的相有不同的规模。省性和带段性是地带性和非地带性互为条?干湿度分异占优势的地方,水平地带延伸方向严重偏方关性;州、县是地质地貌原则; 件、互为因果共同作用的产物。当纬度地带性为条件时产向。 ?在高级区划单位中,交替使用主导标志法,如热量带是生的非地带分异表现为省性 ,当非地带性为条件时产生?当海陆分界线与纬线斜交,而热量分异和干湿度分异同以温度为主要划分指标,自然地区以水分为主要划分指的地带性分异则是带段性。时起作用时,水平地带延伸方向与纬线斜交。标,自然地带是以温度及相应土壤、植被为主要划分指标,3中尺度地域分异规律中地貌引起的区域分异;地方气候17垂直带性垂直带性是由于地势的高度变化而引起气使带、区单位相间排列; 不同引起的地域分异;垂直带性温、降水的变化,使各自然地理要素及自然综合体沿垂直?区划单位的命名。一、中地貌引起的区域分异在单一地貌单元如盆地、高方向发生带状更替的

规律。引起垂直带分异的主要原因自然地区:采用温度带,水分条件,如寒温带湿润地区。原、平原内部往往存在明显的地貌差异,。即大的地貌内是地势高度的变化。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气温逐渐降低,自然地带:温度,植被,土壤,如温带干草原黑垆土地带。部,中地貌差异是区域性地域分异的主导因素,中地貌分降水也呈现出一定的变化,相应地使气候、土壤、植被及自然省:地理名称,地貌名称,如东北部山地。异不如大地貌分异明显,但稍加分析可以看出。二、地方自然综合体发生相应的变化。 2.不足: 气候不同引起的地域分异地方气候——中气候,介于大18地理地带周期律:随着水热对比关系的变化,自然地带 ? 等级单位过多,应用不方便,琐碎; 气候和小气候之间,中等范围的,在自然和人类活动下形依次更替的现象. ? 命名,名称过长,不易记忆和应用,如在高级单位成的特殊下垫面的气候。水平范围:几十公里到几百公里,人们就是按照自然地理区域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行区域中没有地理位置,使某些区域名称带有类型性质,如暖温分异因素:特殊下垫面——热量、水分差异——盛行风。划分的,并按区域等级的从属关系,得出一定的区域等级带(东、西两个)雨林季雨林砖红壤地带,在热带湿润地举例:海岸气候、湖泊气候、城市气候、地方风三、垂系统,这种方法叫自然区划。区东部亚地区和热带湿润地区西部亚地区; 直带性垂直带性是由于地势的高度变化而引起气温、降根据自然条件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自上而下的划分、自下而 ? 区划单位的具体界线分歧大,争执极多。水的变化,使各自然地理要素及自然综合体沿垂直方向发上的合并的等级就是区划的等级系统。。 1. 罗开富主编的《中国自然地理区划》

等级系统:区域—基本区—副区区域——一级区划,把全国分为东、西半壁; 基本区——二级区划,在东半壁从北到南按温度逐渐增加在土壤、植被上的反映分为四个基本区:东北区、华北区、华中区、华南区。垂直分异突出的康滇划为一个基本区。副区——在西半壁,由地势以及产生的温度差异,可分为蒙新和青藏

两个基本区。副区,按地形差异划为22个副区。 1. 优点:第一次把辽东半岛、辽河平原和辽西山地丘陵划入华北区,打破了以往传统的山海关以外是东北区的旧观念,使东北区的内部相似性更加增大,温暖和湿润的区划符合区内的相似性原则。缺陷:继承了以往的中国自然区划以非地带性单位为2. 主,地带性分异规律体现的不多的缺陷。在区划方案中未用自然综合体概念、综合指标。 23土地分类在一定的区域内将各个个体土地单位,按质上的共同性或相似性,作不同程度的概括与归并,获得分类级别高低不同的各种土地分类单位土地类型结构的概念简称24土地结构,是指在某一个区域内,各种土地类型在质和量上的对比关系,以及它们组合而成的一定格局或图式。 25土地类型演替的概念指土地类型发生发展的动态过程。 26土地分级与土地分类的关系 ?土地分级是对土地个体单位的划分与合并,土地分类是在同一级土地单位内,同一级土地个体的类型分异 ?土地分级属于地域划分研究,土地分类属于类型研究 ?土地分级是土地分类的基础,土地分类是土地分级的进一步深化 ?土地分级是纵向研究,土地分类是横向研究。土地潜力评价:通过对土地自然要素(土壤、气候、地27形等)相互作用表现出来的综合特征的评价,揭示土地生物生产力的高低和土地的潜在生产能力。 28对比分析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与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评价系统。两种分类系统的比较 FAO是单宜的,而我国的1:100万土地资源图有单宜、双宜、三宜。在利用方向明确的地区,考虑主要的适宜方面——单宜;在利用方向不明确的地区,考虑多宜。是两个评价系统的主要区别。对两个评价系统简评 (1)FAO 纲要单宜;我国区划—类型多宜 (2)共同点:依据相同—土地的适宜性和限制性。两个评价系统都是对适宜性类别、适宜性程度、限制性类别、限制性程度四个方面的反映。在高等级的评价系统,表示适宜性类别; 在中等级的评价系统,表示适宜性程度; 在低等级的评价系统,则进一步反映限制性类别与限制性程度中量的差别。不同:FAO纲中—适宜纲S—单宜中国—土地适宜类—多宜适宜范围: FAO:

适宜小区域范围(县级),有针对性的土地评价单元,单一用途,如:种植某种作物、果树等; 中国:适用于大区域范围评价(全国、省级),能较好的反映评价区的土地资源总的状况,多种用途。

《综合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综合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综合自然地理(Synthesize physical Geography) 课程编码: 12014006 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 课程性质:专业课适用范围:04地理科学 学时数: 54 其中实践学时 学分数: 3 先修课:气象气候学、地质学、水文学、地貌学、 植物地理学、土壤地理学、动物地理学、 地球概论等 考核方式:考查制定单位:聊城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 制定日期:2010年执笔人:陈永金 一、教学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综合自然地理学>>是高校地理系的专业选修课, 旨在使学生从系统的角度认识地球表层的性质、自然地理现象和过程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以及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地表环境的形成、发育、演化过程等.同时进行相应的技能训练,为建立科学的自然观、资源观、发展观和人地关系观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发展和演变规律及其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并应用于生产实践.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程的教学方法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结合较大量的实例,锻炼综合技能。 (四)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后续课程主要有:区域自然地理学等 (五)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综合自然地理学》作者:伍光和等高教出版社 2001年11月出版 教学参考书: 《综合自然地理学》作者:刘南威等科学出版社 《综合自然地理》作者:景贵和高等教育出版社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 绪论 一、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从系统理论看地理学分科 三、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及其基本特征 四、自然地理学的分科 五、自然地理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六、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实践意义 第一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重点、难点)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认识的发展

现代自然地理学考试答案

1 夏季我国东南沿海的洋流方向是()。?A、 从北向南 ? ?B、 从南向北 ? ?C、 台湾海峡以北由南向北,台湾海峡以南由北向南? ?D、 台湾海峡以南由南向北,台湾海峡以北由北向南 ? 我的答案:B 2 有机物质的元素组成主要是()。 ?A、 氢、氧、钙 ? ?B、 钙、氧、碳 ? ?C、 氢、钙、碳 ? ?D、 氢、氧、碳 ? 我的答案:D 3

戴维斯的理论不足之处不包括()。 ?A、 忽略了抬升过程中的侵蚀作用 ? ?B、 忽略了均衡的调整 ? ?C、 忽略了地震等自然剧烈外力影响的作用 ? ?D、 忽略了地面再次抬升的可能性 ? 我的答案:C 4 关于湿润地区气候对地貌的影响,说法错误的是()。?A、 化学风化比较强 ? ?B、 容易形成浑圆的山坡 ? ?C、 容易形成岭谷相间的地貌 ? ?D、 泥流阶地比较常见 ? 我的答案:B 5

土壤的组成中,矿物质占()左右。 ?A、 7% ? ?B、 11% ? ?C、 23% ? ?D、 38% ? 我的答案:D 6 地貌与地质环境评估的途径一般不考虑()。 ?A、 海拔高度 ? ?B、 地面起伏 ? ?C、 地貌部位 ? ?D、 板块区域 ? 我的答案:D 7 根据自然地理学的定义,自然地理学采用()的观点和方法()。

系统的、综合的、区域联系的 ? ?B、 系统的、微观的、区域联系的 ? ?C、 微观的、综合的、区域联系的 ? ?D、 系统的、综合的、微观的 ? 我的答案:A 8 下列地区中,硒元素缺乏较为严重的地区是()。?A、 台湾 ? ?B、 东北 ? 我的答案:B 9 地表环境对人类的影响没有体现于()方面。 ?A、 人类的诞生 ? ?B、 人种的形成 ? ?C、 人群的文化

综合自然地理学(蔡运龙,伍光合主编)期末考试复习题

综合自然地理学(蔡运龙,伍光合主编)期末考试复习题 综合自然地理研究对象(1)地理研究对象 地理研究对象——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2)自然地理研究对象 自然地理的研究对象——自然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 (三)综合自然地理研究对象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差异性、结构性和功能性,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相互依存性和相互制约性,自然地理环境的区域分异规律,建立划分各级自然地理综合体的等级体系,以及对其动态、发展历史、未来变化的预测,以及人类与整体自然环境的关系的研究。三、综合自然地理的任务 ?研究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本质联系和作用 ?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动态,阐明他的整体变化和发展规律,并预测他的继承趋势?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分异,规划不同层次的自然综合体?确定自然综合体的特征及其开发利用方向? ?协调环境、资源、人口与发展的关系,探索自然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综合自然地理的形成和发展(1)综合自然地理的基础(1)积累古代地理知识 从古代到18世纪的重大地理发现,地理学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即收集和积累资料的阶段。这一阶段是古代地理时期,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社会过程。 原始社会——所有的地理现象和过程都被误认为是神圣的行为,并被

神秘的色彩所覆盖。这一时期被称为地理思想的朦胧阶段。 奴隶社会——地理得到了显著发展,地理应运而生。地理学家中最杰出的三位代表:厄拉多塞、斯特拉波和托勒密。 厄拉多塞(古希腊)——地理之父的代表:“地理”讨论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将地球表面分成五个区域,将世界分为欧洲、亚洲和利比亚三个主要区域,并绘制了世界时间地图——代表斯特拉波(古罗马):“地理”解释了尼罗河泛滥的原因,这是由于埃塞俄比亚高原夏季雨量充沛 托勒密(古罗马) 地理分为地理和地理。地理学把地球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它反映了最基本的东西,使我们能够看到整个地球的全貌。大地测量学详细地描述了各个国家,并且只向我们提供了一张图片。他绘制了当时世界上最详细、影响最深远的轮廓地图——“托勒密” 封建社会——地理停滞不前,通过旅行、宗教和战争扩大了它的地理视野。马可·波罗游记2。地理发现 “三大事件”——东南航线的开通、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西南航线的开通——极大地刺激了地理学的发展,为综合自然地理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3.古代地理的特点。1.地理处于收集和积累数据的时期。2.古代地理学实际上是一门包罗万象的科学。3.古代地理学的特点是纯粹描述地理现象。4.古代地理学有两个基本流派,即“杂学派”和“普遍学派”( 2)综合自然地理学的萌芽 1.地理学“博杂派”转折时期自然地理学的诞生——人文地理学

王建《现代自然地理学》考试试卷及答案(共5套)

《现代自然地理学》考试试卷一 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计20分) 1、回归线 2、分水岭 3、石环 4、山谷风 5、副热带 6、食物网 7、气旋、反气旋 8、土壤腐殖质层 9、冻融作用10、气压梯度力 二、简答题(每题5分,共计40分) 1、试述自然地理学与地质学、生物学、水文学、大气科学等学科之间的关系。 2、简述世界地震带的分布规律及其成因。 3、试述行星风带的成因机制。 4、试述地球表面干湿度的空间变化规律,并说明其成因。 5、画图并简述生态系统中物质的循环路径。 6、简要说明碳在地球表层环境中的循环。 7、简述土壤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成因。 8、简述影响土壤发育的主要因素及其对土壤发育的影响 三、分析题(每题8分,共计24分) 1、试分析地球的大小、形状、运动及日地距离对地球表层环境的影响 2、假如太平洋消失,亚洲的环境将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3、假如没有青藏高原,中国的环境格局将会是个什么样子 四、计算题(每题8分,共计16分) 1、全球的海洋年蒸发量为420立方千米,年降水量为380立方千米;全球大陆年蒸发量为70立方千米,年降水量为110立方千米。如果不考虑土壤湿度的变化,试计算全球年入海径流量,并写出陆地水量平衡、海洋水量平衡和全球水量平衡方程式。 2、在某一灌丛草原生态系统中,只有兔子和狼两种动物,构成了灌丛草地——兔子——狼这样一个生物链。假设这一灌丛草原的净初级生产量为每年210000千克,每只狼每年至少要吃350千克肉,并且狼只以兔子为食。按照林德曼百分之十定律,这一灌丛草原系统最多能养活多少只狼

卷1套答案要点 一、名词解释 1回归线:一年中地球表面太阳直射的南北界线。 2分水岭:两个流域之间由地面最高点连接组成的山岭高地。 3、石环:由于融冻作用形成的由石块或者砾石组成的环状地貌。 4、山谷风:由于山坡与谷地受热与冷却的速度不同,而产生的白天吹向山坡,夜晚吹向谷地的风。 5、副热带:位于热带两测由下沉气流控制的气候干燥的地带。 6、食物网:由生物组成的生物之间食与被食的关系网 7、气旋、反气旋:围绕着低压或者高压中心所形成的旋转着的气流系统叫做气旋或反气旋。 8、土壤腐殖质层:位于土壤剖面的枯枝落叶层之下,由枯枝落叶腐烂转化而成的富含有机质的土壤层次。 9、冻融作用:在冰缘或者冻土地区,由于温度波动于零度上下,地表物质中的水不断发生液态与固态的转换,由此引发其体积的膨胀与收缩,从而引起地表物质的变形与变位的过程。 10、气压梯度力:有气压差引致的,垂直于大气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的力。 二、简答题 1、自然地理学是这些学科交叉而形成的学科 2、环太平洋带、大洋中脊带与地中海—喜马拉雅带,都位于板块边缘,是板块活动的结果 3、由于太阳辐射分布在地表的差异,导致了热量带的产生;由于高低纬之间热量的差异,引致了大气环流;由于受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气流在副热带地区下沉形成副热带高压带,由副热带高压带与极地高压带流出的空气在副极地辐合上升,形成副极地低压带。在这些气压带的控制下,近地表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由于受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则分别形成了极地东风带、中纬西风带和东北、东南信风带。 4、由于受地面气压带的控制,赤道低压带与副极地低压带,气流辐合上升,降水多而气候湿润;副热带高压带与极地高压带气流下沉,降水少而气候干燥。

考试试卷1及答案现代自然地理学

课程导航 离开 刷新 关于本课程 第一章:自然地理学与人类环境 第二章:地球与地球表层系统 第三章:地球表层环境与地球表层系统 第四章:岩石圈与地球表层结构和轮廓 第五章:大气圈与气候分异规律 第六章:水圈与水平衡 第七章:生物圈与生态系统 第八章:大气圈与岩石圈的相互作用 第九章:水圈与岩石圈的相互作用 第十章:水圈与大气圈相互作用 第十一章: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的相互作用 第十二章:生物圈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 的相互作用 第十三章: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 相互作用与地球表层系统 第十四章:地表环境评估与区划 第十五章:地表环境预测 第十六章:地表环境的规划与管理 第十七章:地表环境的优化调控 第一节:日常生活中的自然地理学问题 第二节: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对象、内容、目的与意义 第三节:自然地理学的性质 第四节:自然地理学与地球表层系统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第二节:地外系统对地表环境的影响 第三节:地内系统对地表系统的影响 第一节:地球表层系统的组成 第二节:地球表层环境(系统)的结构 第三节:地球表层系统的功能 第四节:人类与地球表层环境 第一节:岩石圈的组成 第二节:岩石圈的结构 第三节:岩石圈的运动 第四节:固体地球表面的结构与轮廓 第五节:构造地貌

第六节:岩石圈与人类 第一节: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 第二节:大气运动 第三节:物质输移 第四节:能量传输 第五节:气候分异规律 第六节:大气与人类 第一节:水圈的组成 第二节:水圈的结构 第三节:水圈的演化 第四节:水的运动 第五节:水分平衡 第六节:水圈与人类 第一节:生物圈的组成 第二节:生物圈的结构 第三节:生物圈的形成与演化 第四节:生态系统 第五节:人与生物圈 第一节:岩石风化与气候 第二节:岩石圈变动与气候 第三节:地貌与气候 第四节:沙尘暴与黄土沉积 第一节:岩石与水 第二节:岩石圈的结构与流域性质和水系发育 第三节:水的分布、负荷均衡与岩石圈的形变 第四节:构造-侵蚀-地貌循环 第五节:流水作用与流水地貌 第六节:海岸线与海岸带 第七节:海啸、泥石流、崩岸、滑坡-水、岩相互作用的实例第八节:河口地貌 第一节:水汽与天气 第二节:水与气候 第三节:大气环流与水的循环 第四节:海气相互作用 第一节:气候-海面-冰川-均衡 第二节:气候-水的分布-地球自转速度-构造运动或形变第三节:构造运动-大气环流-水份循环 第四节: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相互作用与冰川、冰缘地貌第五节: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相互作用与黄土地貌

现代自然地理学期末考试答案

? 《现代自然地理学》期末考试 新
一、 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1
地球上淡水的总量占所有水资源的()。
1.0 分
? A、
9.931%
? B、
4.458%
? C、
2.762%
? D、
1.336%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2
地壳最后的地区是哪儿?
1.0 分

? A、
平原
? B、
盆地
? C、
高原
? D、
海洋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3
地球表层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来自于地球的什么系统?
1.0 分
? A、
地热系统
? B、

地表系统
? C、
生物系统
? D、
生态系统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4
以下不是冰缘地貌的是:
1.0 分
? A、
石河
? B、
冰丘
? C、
冰山
? D、

石海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5
大气上升运动的主要方式不包括()
1.0 分
? A、
热力对流
? B、
动力抬升
? C、
大气波动
? D、
蒸发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6
海陆分布的变化会通过以下哪种变化影响全球与区域气候?
1.0 分

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题(一)

综合自然地理学练习题(一)one 一、填空题 1、自然地理环境是指天然环境和( 人为环境)两者的总和。 2、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有①(地域分异规律);②土地科学;③自然区划理论 3、三分法将地理学分为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和((社会文化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等三个学科。 4、纬度地带性因素和(非纬度地带性因素)是地域分异的两大因素。 5、大陆的地带性单位有4个等级,即热量带、(自然地带)、自然亚地带和(自然次带)。 6、牛文元认为自然地带学说的发展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即①纯经验阶段,②(半理论阶段),③纯理论阶段。 7、(地表自然界地域分异规律的学说)是自然区划的理论基础。 8、目前通用的非地带性区划单位等级系统是:(大区-地区-亚地区-州)。 9、土地分级的理论基础是(地域分异规律)。 10、土地结构包括土地要素组成结构、土地演替结构、(土地空间组合结构)和土地单位内部结构。 11、通常用顺序法和(两列指标网格法)等两种方法表示地块分类系统。 12、地块可区分为三种类型:①原生地块,②(衍生地块)③人为地块 13、中国的土地单位系列是(地块-地段-地方)三级土地单位系列。 14、地理环境可以分为两部分即天然环境和( 人为环境)。 15、自然地理学分为部门自然地理学和(综合自然地理学)。 16、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有①地域分异规律;②土地科学;③(自然区划理论)

17、布迪科的辐射干燥指数(A)计算公式为(A=R/(L*r))。 18、由自然地理过程的循环和振荡引起的随时间的推移而有规律演替的现象称为(节律性) 19、纬度地带性分异的特点是(沿纬线延伸),(随纬度变化)。 20、山地具有足够的海拔和(相对高度),是发生垂直带分异的两个前提。 21、《中国综合自然区划》采用单列系统,即自然大区、热量带与亚带、自然地区与亚地区、(自然地带)、(自然省)、自然州和自然县。 22、自然区划一般采用的地带性等级系统是(带-地带-亚地带-次亚地带)。 23、土地分级的理论基础是(地域分异规律)。 24、地块的形态结构主要有三种①均匀分布,②镶嵌分布,③(斑点状分布)。 25、地块的制图一般需要用大于(1:10 000 )的特大比例尺,而且只在小范围内进行。 26、西方学者认为土地系统可以区分为三种:①简单土地系统,②(复杂土地系统), ③(复合土地系统) 37、自然区划一般采用的非地带性等级系统是(大区-地区-亚地区-州)。 28、大陆的地带性单位有4个等级,即热量带、(自然地带)、自然亚地带和(自然次带)。 29、土地结构包括土地要素组成结构、土地演替结构、(土地空间组合结构)和土地单位内部结构。 30、通常用顺序法和(两列指标网格法)等两种方法表示地块分类系统。 31、中国的土地单位系列是(地块-地段-地方)三级土地单位系列。 32、牛文元认为自然地带学说的发展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即①纯经验阶段, ②(半理论阶段),③( 纯理论阶段)。 33、地块的制图一般需要用大于(1:10 000 )的特大比例尺,而且只在小范围内进

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重点 (1)

综合自然地理学 绪论 地理学的核心内容:人地关系 1、综合自然地理学: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进行综合、系统研究的学科。 着重探讨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间的物质能量关系,阐明自然地理环境的发展演变过程、地域分异和类型特征。 2、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分异性、结构和功能。包括: (1)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 (2)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3)制定等级系统划分各级自然综合体并研究其动态、发展史、预测其未来变化; (4)人类与整个自然环境的关系等。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1、地域分异规律、2、土地科学、3、自然区划理论 3、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随:地貌、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自然地理学具有如下基本特征:(1)相对独立性——部门自然地理学;(2)整体性——综合自然地理学;(3)区域性——区域自然地理学 4、现代地理学作为一个科学体系,可以从四个方面划分学科: (1)三分法:地理学分为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社会文化地理学即狭义人文地理学 (2)三层次:即部门地理学、一级综合和二级综合地理三个组织水平; (3)三重性:理论、应用理论、区域实践研究等三个程序; (4)三时段:古地理学、历史地理学、时间地理学(指现代过程的地理研究) * 人地关系学派:——强调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地关系。拉采尔的环境决定论;白兰士的可能论;戴维斯的人地和谐论。 区域学派(赫特纳):把自然要素和人结合起来的区域地理,看作是地理学的主体,但是区域学派过分强调地理学和历史学的差别,忽视地理现象与时间的联系,从地理学中取消了发生学 * 景观学派(赫伯特、帕萨格):认为:地表可以按发生上的相对一致和形态结构上的同一性来划分成一个个地理区域和地段,这就是景观。地理学主要研究地表个别区域或地段的特征,包括从小地段的识别到自

《综合自然地理学》作业答案

《综合自然地理学》作业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的最重要的特点是:(B) A. 整体性 B. 综合性 C. 相关性 D. 区域性 2、综合自然区划方法中体现发生统一性原则的是:(A ) A. 古地理法 B. 顺序划分法 C. 主导标志法 D. 合并法 3、贯彻区域共轭性原则的区划方法是:(B ) A. 部门区划叠置法 B. 类型制图法 C. 地理相关分析法 D. 主导标志法 4、下面四种动物:①兔子;②鱼;③恐龙;④章鱼。按照动物进化过程,顺序正确的是:(B) A. ①②③④ B. ④②③① C. ②①③④ D. ①③②④ 5、原始大气中没有:(D) A. H2O B. CO2 C. N2 D. O3 6、下列著作哪一部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区划著作:(D) A. 《汉书?地理志》 B. 《管子?地员篇》 C. 《梦溪笔谈》 D. 《禹贡》 二、多项选择题 7、自然地理系统的动力因素是:(BC ) A. 地貌 B. 气候 C. 水文 D. 生物 8、地球内能释放的主要形式有:(ABCD) A. 火山 B. 地震 C. 热水活动 D. 构造运动 9、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ABCD) A. 景观圈 B. 自然综合体 C. 自然地理环境 D. 地球表层 10、综合自然区划方法中体现相对一致性的是:(BD) A. 古地理法 B. 顺序划分法 C. 地理相关分析法 D. 合并法 11、贯彻综合性原则的区划方法是:(AC) A. 部门区划叠置法 B. 类型制图法 C. 地理相关分析法 D. 主导标志法 12、下列分异规律属区域规模尺度的分异是:(AB) A. 带段性 B. 省性 C. 干湿度地带性 D. 热力分带性 13、自然地理系统的动力因素是:(BC) A. 地貌 B. 气候 C. 水文 D. 生物 14、根据风化发育阶段学说,土壤形成过程经历了四个阶段:①物理风化阶段;②富钙阶段;③富硅铝阶段;④富铝阶段。下列顺序正确的是:(A)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②④ C. ①②④③ D. ①④③② 15、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基本特点是:(ABCD) A. 综合性 B. 整体性 C. 地域性 D. 相关性 16、下列著作哪一部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区划著作:(C) A. 《汉书地理志》 B. 《管子地员篇》 C. 《禹贡》 D. 《梦溪笔谈》 17、地球内能释放的主要形式有: A. 火山 B. 地震 C. 热水活动 D. 构造运动 18、人类与自然地理系统的相互作用关系分哪几种形式:(BC) A. 采集渔猎、农业社会 B. 依附自然、顺应自然 C. 征服自然、与自然共生 D. 工业化、人地协调

《综合自然地理学》作业及参考答案

《综合自然地理学》作业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自然地理学的创始人是。A.洪堡德 B.道库恰耶C.伊萨钦科 2.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A.地理环境B.自然地理环境整体 C.PRED系统 3.景观生态学的创始人是。A.贝尔B.索恰瓦C.帕萨格 4.冷湿的森林沼泽环境的标型元素是。A.Fe+B.Fe++ C.Ca++ 5.《21世纪议程》是在年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提出的。A.1972B.1987C.1992 6.坚持地理环境决定论的人是。A.孟德斯鸠B.道库恰耶夫C.白吕纳 7.从土地评价的类型来看,美国八等制基本上属于。A.潜力评价B.适宜性评价C.经济评价 8.按照道库恰耶夫的理解,是自然地理综合体的一面镜子。A.植被B.土壤C.气候 9.美国八等制的土地潜力级主要是根据划分的。A.土壤B.适宜性C.限制性 10.土地评价因素的选取原则主要是。A.因评价用途的不同而不同B.因地区的不同而不同C.A和B D.因评价者的理论水平差异而不同 11.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创始人是。A.道库恰耶夫B.洪堡德C.伊萨钦科 12.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A.地理环境B.自然地理环境C.PRED系统 13.景观学的创始人是。A.贝尔格B.索恰瓦C.帕萨格 14.干旱草原环境的标型元素是。A.Fe++ B.Fe+++ C.Ca++ 15.可持续发展的概念首次是在年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提出的。A.1972B.1987C.1992 16.或然论的创始人是。A.维达尔·白吕纳B.罗士培C.拉采 17.从土地评价的类型来看,FAO土地评价纲要基本上属于。A.潜力评价B.适宜性评价C.经济评价 18.按照狭义理解,属于地带性规律。A.纬度地带性B.垂直地带性C.水平地带性 19.FAO土地评价纲要的土地适宜级主要是根据划分的。A.适宜性类别B.适宜性程度C.限制性因素 20.地理系统(自然地理系统)是由首先提出的。A.贝尔格B.索恰C.帕萨格 21.湿热环境的标型元素是。A.Fe++ B.Fe+++和Al+++C.Ca++ 22.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最早是在中提出的。 A.《我们共有一个地球》 B.《我们共同的未来》C.《21世纪议程》 23.协调论的思想是由提出的。A.罗士培B.维达尔·白吕纳C.拉采尔 24.从土地评价的类型来看,《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的评价系统基本上属于。A.潜力评价 B.适宜性评价C.经济评价 25.按照广义理解,属于地带性规律。A.纬度地带性B.垂直地带性C.水平地带性D.A、B、C 26、山体越高,垂直带谱越。A.简单B.复杂C.不变 27.下列区划方案中属于交叉单列系统的是。 A.罗开富的区划方案 B.任美锷的区划方案C.黄秉维的区划方案 28.坚持地理环境决定论思想的学者是。A.拉采尔B.罗士培C.维达尔·白吕纳 29.从土地评价的类型来看,城镇土地基准地价评估的评价系统基本上属于。 A.潜力评价B.适宜性评价C.经济评价 30.下列区划方案中属于统一单列系统的是。A.黄秉维的区划方案B.席承藩的区划方案C.任美锷的区划方案 二.填空题 1.近代地理学早期萌发的综合自然地理学理论集中反映在的著作中,在他的著作中,

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

1、简述地理学和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答:1)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理环境 2)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为地球表层系统及其要素 2、简述地理学的科学体系 答:三分法(地理学分科):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 三层次(综合层次):部门地理学、综合地理学、统一地理学 三重性(研究性质):理论地理学、应用地理学、区域地理学 三时段(时间性质):过去地理学、现代地理学、未来地理学 横断面(横断科学):地理哲学、方法论等横断科学(地图学、3R 、测量学等) 3、简述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在地理学科学体系中的地位。 答:1)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分异性、结构和功能,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制定等级系统,划分各级自然地理综合体并研究其动态、发展史,预测未来变化以及人类与整体自然环境的关系等。 2)合自然地理学在地理学科学体系中的地位: (1)属于自然地理学 (2)位于第二层次综合层次(第一综合层次) (3)包含理论、应用和区域三重属性 4、地球表层是指那个范围?有何特征? 答: 1)地球表层是指岩石圈底部到大气圈对流层顶的空间范围 2)特征:(1)内外能的叠加区 (2)三相物质共存并相互转换 (3)有表层体(新生体)的生产 (4)存在着复杂的内部分异,并进行着复杂的物质能量交换与循环 (5)人类生产与发展的场所 5、简述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基本内容和任务。 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地域分异规律 3)自然区划理论 4)土地科学 5)人类活动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6、简述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基本理论框架 7、简述综合自然地理学基本理论的形成 答: 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8、自然地环境的整体性的基本内涵是什么,整体性思想发展经历了哪三个阶段? 答: 1)自然地环境的整体性的基本内涵是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组成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的性质。 2)整体性思想发展经历的三个阶段为:自然综合体学说、地理系统学说、耗散结构理论 9、简述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组成 答:地质基础是构造岩石,其次是地貌、生物、土壤、大气和水 10、简述自然地理环境的能量来源和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流通过程 答: 1)自然地理环境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占%,地球内能占%,引力能占% 2) 应用层次研究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综 合 自 然 区 划 景 观 类 型 研 究

考试试卷4及答案_现代自然地理学

《现代自然地理学》考试试卷四 分析题(每题10分,共计100分) 1、中国在综合自然区划上划分为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寒区和东部季风区,试述这三大自然区的成因及其联系。 2、试述季风与海陆风的成因机理。 3、世界的火山分布有什么样的规律,为什么? 4、试述植被的地域分异规律,并说明其成因。 5、试述地表热量的输移方向与方式。 6、从圈层相互作用的角度论述,河流地貌、海岸地貌、风沙地貌、冰川地貌、黄土地貌和喀斯特地貌的成因。 7、假如一个地区的构造主压应力为南北向,那么请画出该区的应力椭球体,并说明这个地区的断裂构造体系(几组断裂的性质与方向)。 8、试述水圈与大气圈相互作用的途径。 9、试述太阳辐射能、地热能和地球自转动能对地表环境的作用与影响 10、假如黄赤夹角由目前的23o27' 变为0o,那么地表的环境将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现代自然地理学]试卷四答案 卷4套答案要点 1、中国在综合自然区划上划分为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寒区和东部季风区,试述这三大自然区的成因及其联系。 由于青藏高原的隆升,引致和加强了东亚季风,形成了水热同季的中国东部季风区;由于青藏高原的隆升,青藏地区变成海拔高度大、气候严寒的环境;由于青藏高原的隆升,中国西北地区盛行下沉气流,气候干燥,并且由于高原的阻挡作用,来自印度洋的水汽难以到达西北内陆地区,从而形成了西北干旱区。总之由于青藏高原的隆升,改变了区域大气环流的格局,中国的地带性规律受到干扰与破坏,而非地带性明显增强,由原来的以热带湿润带、副热带干燥带和温带湿润带为标志的纬向地带性分明的环境格局,变为东部季风区、青藏高寒区和西北干旱区为标志的三区分异的环境格局。(热力作用、动力作用) 2、世界的火山分布有什么样的规律,为什么? 世界火山有三个集中分布的地带:环太平洋火山带、阿尔卑斯-喜马拉雅火山带和大洋中脊火山带,他们都分布在板块边缘(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美洲板块的接触地带,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接触地带,以及洋底新生地带(也是扩张性板块接触边缘地带))。这是因为在板块边缘地区,构造活动强烈的缘故。 3、试述季风与海陆风的成因机制。

伍光和自然地理重点

绪论 一、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分科 (一)地理学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科学。 地理学的“三分法”——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 地理学的“三层次”——统一、综合、部门 地理学的“三重性”——理论地理学、应用地理学、区域地理学 (二)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天然环境和人为环境)的组成、结构、功能、动态及其地域分异规律。 (三)自然地理学的分科 综合自然地理学、部门自然地理学 二、自然地理学的任务 三、自然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四、本书的内容和结构 第一章地球 第一节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一、宇宙和天体 二、太阳和太阳系 9大行星、50个卫星、50万个小行星、少数彗星 三、地球在天体中的位置 第二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一、地球的形状及其地理意义 旋转椭球体黄赤交角太阳高度角自然现象的地带性分布 二、地球的大小及其地理意义 地球的巨大质量,使它能够保持一个具有一定质量和厚度的大气圈,拥有海洋和河湖,拥有生命……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自转的规律性 (二)地球公转的规律性 二、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首先,地球自转决定了昼夜更替,使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转(北半球右偏而南半球左偏),并使地球上同一时刻、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间,而且由于月球和太阳的引力差使地球体发生弹性形变——潮汐作用,地球的整体自转运动同它的局部运动(地壳运动、海水运动、大气运动等)密切相关。 同时,地球运动时,它的自转轴倾斜于其公转轨道面(黄赤交角),这影响着太阳辐射能在地面上的分布和变化,从而决定了地球上有四季的递变和五带的区分;其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周期,提供了两个时间的自然单位——日和年,认识和利用它们的周期性规律,人们创造了历法制度和计时制度。 第四节地理坐标 一、纬线与纬度 二、经线与经度

综合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

最新综合自然地理学 1、环境:那些围绕主体、占据一定空间、构成主体存在条件的诸种物质实体或社会因素,就是该主体事物的环境。 2、自然地理环境:由地球表层各种自然物质和能量所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的地理环境部分。 3、系统: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按一定规律组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4、元素的地球化学迁移:自然地理系统中的化学元素,由一种存在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存在形式,并伴随一定的空间位移的运动过程。 5、内在联系的整体性:指自然地理系统的各组成要素(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物、动物)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统一整体的特性。其中任一要素发生变化,必然引起其余要素发生相应的变化,某一部分发生变化,必然引起其相邻部分发生相应的变化。 6、系统的结构:就是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特殊网络关系。即是系统内部的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的流通渠道。也可以理解为系统的骨架。 7、系统的功能:是指物质、能量、信息在系统内传递转化的外部表现。 8、熵:一个描述系统无序性(即混乱度)的物理量。 9、耗散结构:一个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只有通过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在外界条件的变化达到一定阈值时,就可以从原有的混沌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间上、空间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这种在远离平衡情况下形成的有序结构,依靠不断地耗散外界的物质和能量来维持,故称为耗散结构。 10、平衡态:系统内部到处均匀一致、长时间不发生任何宏观过程的系统状态。 11、非平衡态:系统内部不是均匀一致,有宏观过程发生的系统状态叫非平衡态。 12、系统的状态:某一时刻系统内部各种性质的综合表现。 13、状态函数:当系统由一种状态变化到另一种状态是,系统的性质也要相应地发生改变。有些系统性质仅与系统的初始状态(简称始态或初态)和终了状态(简称终态)有关,而与系统具有的变化过程或路径无关。在热力学中,把具有这种特性的系统性质叫做状态函数。 14、可逆过程:当系统发生某个过程后,系统按照原来的路径恢复到原有系统所处的状态,而不在环境中留下任何永久性变化的过程。 15、不可逆过程:当系统发生某个过程后,系统不能按照原来的路径恢复到原有系统所处的状态,而在环境中留下永久性变化的过程。 16、反馈:是指信息反馈,就是将输出又回输到原系统中去。 17、辐射干燥指数:是一地的年辐射平衡(热量收入)与用热量单位表示的年降水量(即蒸发该地年降水量所需的热量)之比,可视为蒸发力与降水量之比。 18、地域分异: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所组成的自然综合体沿地表按一定方向有规律的发生分化所引起的差异。 19、地域分异规律:支配地域分异现象的客观规律称为地域分异规律。 20、纬度地带性规律:指自然地理要素或自然综合体的特征大致沿纬线方向(东西方向)延伸而按纬度方向(南北方向)有规律更替而产生的南北分化现象。 21、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经度省性规律):自然地理要素或自然综合体的特征大致沿着南北方向延伸,按沿海到内陆发生有规律的更替。 22、垂直地带性:指自然地理要素或自然综合体的特征大致沿等高线方向延伸而随山势高度(海拔高度)发生带状更替的规律。 23、地带段性:在一定的非地带性单位内的地带性分异 24、垂直地带谱:基带以上各垂直带的更替顺序及其组合型式称为垂直带谱,或垂直结构。 25、基带:在高大的山地地区,自山麓到山顶,可分出一系列垂直自然带,最下面的一个叫基带,即山地地形中山麓(就是山脚)所在地方的最下面的自然带类型 26、雪线:永久冰雪带的下界。

综合自然地理学教学大纲(地理专业)

楚地理科学与旅游管理系(院、部) 地理科学专业综合自然地理学(理论)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022105104 课程中文名称:综合自然地理学 课程英文名称:Integrated Physical Geography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使用专业:地理科学 开课学期:第三学期 总学时:50学时(其中,理论学时:46,实验学时:4) 总学分:2.5学分 预修课程:地球概论、地质学基础、部门自然地理学 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地理科学专业的核心课程。课程系统讲授自然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应用研究和分析方法,主要内容包括: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自然地理环境的时间演化规律、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自然区划的理论与方法,土地分类与结构、土地评价与土地变化、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和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应用研究。 教材建议:伍光和,蔡运龙编著,综合自然地理学(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参考书: [1]刘南威、郭有立编著,综合自然地理学(第二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2]景贵和主编,综合自然地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3] 陈传康,伍光各,李昌文编,综合自然地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33。 [4] 赵松乔等编著,现代自然地理,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 [5] 刘南威主编,自然地理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6] 黄秉维,郑度,赵名茶等著,现代自然地理,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7] 王建主编,现代自然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8] 蒙吉军编著,综合自然地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二、课程性质、目的及总体教学要求 课程的基本特性:综合自然地理学是地理科学专业的主干基础理论课程。它是在各部门自然地理学基础上研究地球表层整体性特征及其结构、功能和演变规律的科学。特别着重研究地球表层各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机制、地球表层区域分异规律和地域分异规律。 课程的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较好地认识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地位、特点与任务,熟悉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发展过程与趋势,深入认识和掌握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与技能,从而为全面、科学地从事相关工作和开展相应的研究工作奠定较为坚实的理论与方法基础。“综合自然地理学”又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专业课程,要求理论与实践并重,故该课程除了课堂理论知识讲授外,还要求通过相关的专题讨论和实践教学等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实际工作能力。 课程的总体教学要求:学习本课程应着重掌握地球表层系统、耗散结构、时空尺度、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自然地理综合体、地域分异、土地、景观、土地分类、土地分等等基本概念;重点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域分异规律、时间演化规律、自然区划的理论与方法、土地分类和分级理论等基础理论;应掌握的基本技能有:土地类型划分和应用地域分异原理分析各大洲的地域分异规律。 三、章节教学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绪论综合自然地理学在地理科学中的地位(2学时)本章的内容、地位与作用分析,重点难点、总的教学要求与说明: 本章主要介绍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地位、任务与特点,它是对综合自然地理学的一个总体介绍或概述。本章的重点和难点是:重点在于阐明自然地理环境的概念和综合自然地理学与地理学三分支、三层次、三重性的关系。 教学基本要求: (1)理解并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系统)的概念、范围、组成、特征。 (2)了解本学科在地理科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3)了解本学科的形成及发展趋势。 各节内容的教学要求: 第一节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地位和特点(1学时)理解解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分科;理解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学科地位和特点;掌握自然地

2020超星尔雅慕课现代自然地理学期末考试答案四

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 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 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hjk lzxcvbnm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 m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 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 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hjklz xcvbnm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 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 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 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hjklzxcv bnm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 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 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hjk lzxcvbnm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 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 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hjk lzxcvbnm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 m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 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 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hjklz xcvbnm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 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 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 hjklzxcvbnmrtyuiopasdfghjklzxcvbnm 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 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 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hjklzxcv bnm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 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 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hjk lzxcvbnm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 m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 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 dfghjklzxcvbnmrtyuiopasdfghjklzxcvb 2020超星尔雅慕课现代自然地理学期末考试答案四

东北师范大学现代综合自然地理学综合测试题(附答案)

综合自然地理学综合测试题试卷一 一、名词解释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 平亢地 2. 水迁移元素 3. 自然区 4. 地球表层 5. 自然地理区划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自然地理系统的功能可分为如下四种:()、()、()和()。 2.地球表层的界限是上至(),下至()。 3.()圈是游离氧的主要“仓库”,而()是生产游离氧的主要“工厂”。 4.()反馈的作用是自我组织,()反馈的作用是自我调节。 三、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是自然地理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 A.大气 B.岩石地形复合体 C.水分 D.有机界 2.地球表层的能量基础是() A.太阳能 B.生物能 C.水能 D.风能 3.自然地理综合体的最小单位是() A.自然区 B.限区 C.相 D.地方 4.当一个系统对周围环境输出过多的能量和物质,从而使系统因满足不了最低需求而使系统受损,这种损伤功能类型称之为()A.进料过多 B.泄漏 C.进料不足 D.阻塞 5.地域分异的基本因素包括地带性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下列那种不是对地带性单位的划分?() A.自然带 B.自然亚地带 C.自然地区 D.自然地带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水在自然地理系统中有何作用? 2. 自然区的基本特征。 3.地球表层整体性的表现形式。 五、论述题(共30分) 黑土退化原因分析 试卷一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题 1. 平亢地:排水良好,既没有强烈的侵蚀,也没有明显的堆积,土壤颗粒粗细适中,地下水埋深较深,不影响土壤发育。该地段的地方气候可代表当地的大气候;有良好的养分平衡量条件。 2. 水迁移元素:以简单的或复杂的离子或分子状态,通过水圈进行迁移的元素。 3. 自然区:是在发生上相同又能表现自然地带特征的区域。在它的范围内可观察到地质构造、地形形态、地表水和地下水、地方气候、土壤类型、生物群落及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组成的综合体有规律地典型地重复出现。 4. 地球表层:是由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通过能量流、物质流、信息流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组成的有一定结构能完成一定功能的整体。 5. 自然地理区划:一方面要把具有历史发展的共同性和有规律的地域联系的自然地理单元自下而上地合并联结起来,另一方面要根据发展的共同性、自然结构的相似性和自然地理过程的统一性,将区域内部相似性最大、差异性最小,而与其外部相似性最小、差异性最大的地方自上而下地划分开来。 二、填空题 1. 自然地理系统的功能可分为如下四种:(供给功能)、(处置功能)、(抵制功能)和(保存功能)。 2. 自然地理系统的界限是上至(对流层顶),下至(沉积岩石圈)。 3. (大气)圈是游离氧的主要“仓库”,而(绿色植物)是生产游离氧的主要“工厂”。 4. (正)反馈的作用是自我组织,(负)反馈的作用是自我调节。 三、选择题 1.B 2.A 3.C 4.B 5. 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