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寓言故事阅读指导教案(可打印修改)

古代寓言故事阅读指导教案(可打印修改)
古代寓言故事阅读指导教案(可打印修改)

《古代寓言二则》教案集锦

《郑人买履》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七个生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讲寓言故事。 4、动的寓言故事告诉人们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课文中寓言所蕴含的道理,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2、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课时安排: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预习探究: 1、课前两分钟:成语故事《此地无银三百两》。 2、导入新课:同学们谁自己买过鞋?能说一说你如何买的吗?(先挑选,再选号码,接着试穿,最后付钱。) 这么看来买鞋子对我们小学生来说也很简单,但在古代却有一个大人却不如我们聪明,因为买鞋闹了一个大笑话。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这个故事? 3、今天我们就要再来学习一篇文言文——寓言小故事《郑人卖履》。(板书课题,指导学生书写“履”字。) 合作交流: 一、理解课文,读准课文,整体感知。 1、课文同学们课下已经预习过了,同学们再来读一读,把字音读准,把握不准的标出来。 2、学生自由读 注意那些你把握不准的字的读音。听他读的和你读的有何不同? 指名读正音(吾wú 宁nìng 度duó 度dù) 再指名读 教师提示指出:有个字出现了3次,两个读音。你知道是什么吗?(度duó——量长短;度dù——尺码)为什么?(若不知道就留在理解时解决) 出现了两个通假字,你知道是什么吗?(“坐”同“座”;“反”同“返回”。)齐读课文 品读体验: 二、再读课文,读懂理解 1、看来同学们已经能够正确、流利地把课文读下来了,下面让我们仔细地读课文。同学们先想一想有什么好的办法,能读懂了这个文言文的小故事?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 1)结合注释; 2)反复朗读; 3)联系全文; 2、下面同学们就先自己运用这些方法学习学习,难理解的地方标出来,然后小组交流解决。 (1)学生自学 (2)小组交流 3、把你们小组有争议的地方提出来,咱们全班共同研究一下。 要求:一位同学站起来发言时其他同学要仔细地听,如果你有看法想法,可以立刻站起来给以补充、甚至谈出你的不同的见解。 哪个小组在理解的时候解决了这个问题? 随着学生的回答出示句子,重点研究。 出现的问题: (1)何不试之以足?(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鞋呢?) (2)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郑国有一个人想去卖一双鞋,先自己量了脚的尺码,放在座位上。等到他走到集市上时,忘记拿量好的尺码。) (3)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suì)不得履。(他拿起鞋子,才说:“我忘记拿量好的尺码来了。”于是,赶紧跑回家去拿尺码。等到他赶回来时,集市已散了,鞋子也就没买成。) (4)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他说:“我宁可相信自己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4、哪个小组愿意来讲讲这个故事,其他小组仔细得听,看他们和你理解得一不一样? (1)不一样。谈出来 (2)一样。再请同学讲一讲。 5、读书明理 (1)最终这个郑国人也没有买到鞋,为什么没有买到?谁能说说文中那个买鞋者给你一个什么样的印象? (《郑人买履》中的买履者是一个十分死板,固执的又愚蠢的人,文章在交代了故事的起因之后,勾画了买履者相信量好的尺寸,不相信自己脚的愚态,讽刺了死搬教条者徒劳无益的结局。告诫我们做事不能过分拘泥于形式,要注重实际。) (2)说出寓言故事的寓意,并谈了它的现实意义。 寓意:讽刺那些做事不注意从实际出发,教条主义的人。 现实意义:我们在处理实际问题时,不能盲目照搬照抄现成的东西,而要注意一切从实际出发,懂得灵活运用和变通,以免出现不应该的失误。

《古代寓言二则》导学案及答案

五古代寓言二则 (第一课时) 一、目标导学 1.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郑人买履》的大意,掌握一些重要的词句。(重点) 2.理解《郑人买履》蕴含的道理。(难点) 二、自主预学 1.帮你了解“寓言”。 “寓”:寄托,“言”:讲道理,寓言是一种具有深厚群众基础和悠久历史的文学样式,它通常是通过短小精悍而又富于风趣的动物故事或人物故事,采用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寄寓一种思想、哲理或经验教训。优秀的寓言故事往往在给人美的享受的同时,也给人以深刻的思想教育,增长人们的智慧和才干。 2.一读《郑人买履》,完成下列各题。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买履.者()自度.其足()持度.() 宁.信度()遂.不得履() (2)文学常识积累 《郑人买履》选自《》,作者韩非,________时期哲学家, ________家的主要代表人物。 3.二读《郑人买履》,解释下列重点字词。 有欲买履.者()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何不试之以.足?()及.反() 市罢.()遂.不得履() 宁.信度()无.自信也() 4.三读课文《郑人买履》,口译句子,了解课文大意,在课本中注明你的疑问,并摘要如下: 三、互动探究 (一)交流讨论“自主预学”部分的知识。 (二)在预习的基础上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声音响亮;读准停顿,不读破句;有自己的情感投入。 示例:郑人/有欲/买履者 (三)再读课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理解重点字词。 1.通假字。 而置之其坐通义: 反归取之通义: 2.一词多义。 度:先自度.其足()吾忘持度.() 之:而置之.其坐()至之.市() 何不试之.以足() 而: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古代寓言二则郑人买履刻舟求剑教案

古代寓言二则 教学设想: “亲近文学”,不仅是现代的,更要感受古代文学的魅力,寓言寓言是一种具有深厚群众基础和悠久历史的文学样式,它通常是通过短小精悍而又富于风趣的动物故事或人物故事,采用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寄寓一种思想、哲理或经验教训,优秀的寓言故事往往在给人美的享受的同时发挥其深刻的思想教育作用,增长人们的智慧和才干。《郑人买履》这篇寓言讽刺世上很多人不顾实际情况,只相信教条的做法。《刻舟求剑》讽刺那些办事拘泥固执,不知变通的人。这两则寓言故事篇幅都很短,但情节完整、叙事生动、语言明白如话,有很强的艺术魅力。两篇文言学生并不陌生。在教学时,重点应在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学习方法的指导上,另外,作为初中文言教学的起始课,进度不宜太快。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初步了解寓言这种文学形式,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2.了解相关的文学文化常识,学习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 过程与方法: 1.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2.掌握文言文学习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古代文学的魅力.激发学习了解古代文化的兴趣。 2.了解课文中寓言所蕴含的道理,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教学重点: 1.掌握文言文学习的一般方法。 2.了解课文中寓言所蕴含的道理,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教学难点: 感受古代文学的魅力.激发学习了解古代文化的兴趣。 教学方法: 在熟读的基础上,由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合作学习,读懂课文大意,学习文中常用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创设情境,共同探讨寓言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学习《郑人买履》,理解意思,体会深刻的寓意。 一、检查预习 1.查阅课外资料,掌握文学常识 提示:①准备以前学过的一两则寓言并能口述出来 ②查找作者及寓言出处的相关资料

童话和寓言阅读(教案)修改

第三课童话和寓言阅读 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童话和寓言; 2、通过实践阅读掌握童话和寓言阅读的一般方法。 3、让学生体会作品中的真善美,悟出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1、学会概括童话和寓言故事的内容。 2、深入领会童话的现实意义和寓言的寓意。 教学难点:深入领会童话的现实意义和寓言的寓意。 教学方法:问答法、点拨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投影,课件 课时安排:5课时 教学步骤和安排: 第一课时 开课语: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欢迎你们再次走进七彩阅读——紫色篇的课堂。希望和大家和大家一起度过这快乐的阅读时光。 一、课前热身操 1.你知道这些人物是哪些故事的主人公吗? 皮皮鲁贝克白雪公主拇指姑娘阿里巴巴匹诺曹 丑小鸭卖火柴的小女孩农夫和蛇南郭先生灰姑娘 请把下面的故事和上面的主人公配对: 《安徒生童话》(拇指姑娘、丑小鸭、卖火柴的小女孩) 《伊索寓言》(农夫和蛇) 《滥竽充数》(南郭先生) 《一千零一夜》(阿里巴巴) 《格林童话》(白雪公主、灰姑娘) 《郑渊洁童话集》(皮皮鲁贝克) 《木偶奇遇记》(匹诺曹) 2.选择一个角色,设计一个头饰,并表演其经典动作或者台词。 3.评出最佳表演奖,颁发奖品。 同学们的表演非常精彩!一个有代表性的动作,一句经典的台词,就会让我们想到童话或者寓言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今天的这次课,老师就带领大家去学习童话和寓言的阅读与鉴赏技巧。(板书标题:童话寓言阅读) 二、指点迷津 师:童话寓言故事非常吸引人,很多同学从小时候就看,到现在读过的童话故事已经不少了,那么什么是童话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1、什么是童话?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体裁,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生活,编写适合于儿童欣赏的故事,增进儿童性格的成长。童话的主旨是教人勇敢、热情、善良、乐观、慈爱,反对卑鄙、怯懦、邪恶、虚伪。

《古代寓言二则》教学设计-教学教案-初一语文教案

《古代寓言二则》教学设计-教学教案-初一语文教案 古代寓言二则 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寓言这种文学形式 2、了解课文中寓言所蕴含的道理,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3、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4、学习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 教学重点 1、了解课文中寓言所蕴含的道理,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2、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3、学习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 教学设想;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设计:在熟读的基础上,由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合作学习,读懂课文大意,学习文中常用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创设情境,共同探讨寓言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我国寓言故事很多,请同学选择一两个讲给同学们听听。(课前搜集我国古代的寓言故事,如:掩耳盗铃、拔苗助长等) 2、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在短小的故事里寓寄较深的道理,以进行劝喻或讽刺;常用比喻、象征、夸张、拟人等手法。 3、文言文的特点:语言简洁、凝练 二、作家、作品 1、韩非:战国后期哲学家,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出身韩国贵族。曾与李斯一起受学于荀子。因见韩国日益削弱,上书韩王,力主修明法制,富国强兵,韩王不听,退而著书十万余言。书传至秦国,秦王大为赏识,于是发兵攻韩,迫使韩国送韩非入秦,入秦后,因李斯等人陷害,韩非被拘入狱,后被李斯毒死于狱中。 2、《郑人买履》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韩非子》是战国韩国贵族韩非所著,是法家的重要著作,也是先秦理论散文集大成者的著作。 三、疏通字词字义 1、字音、字形 lǚ 履suì 遂nìng 宁度:duó量长短dù 量好的尺码 2、通假字 坐,同“座”,座位。 反,同“返”,返回。 3、重要语句 (1)郑人有欲买履者,“定语后置”句,现在顺序应为:有欲买履(的)郑人。

中考专项训练文学作品童话和寓言

中考专项训练文学作品童话和寓言(知识点+针对训练) 一、知识指要: 1.童话是一种比较适合儿童阅读的文学题材,它按照儿童的心理特点和需要,通过丰富的幻想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鲜明的形象,用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和浅显易懂的语言文字反映现实生活,抑恶扬善,起到教育人的目的。 2.童话的特点: (1)富于幻想。幻想是童话最为主要的特征,童话的任务是虚构,环境是假设的,情节是离奇的,这一切都来源于作者丰富的想象。 (2)故事奇妙,情节曲折,全文妙趣横生,引人入胜。 (3)多采用拟人、夸张、对比等表现手法,使作品更生动形象,使读者感到真实、亲切、有趣。 (4)语言浅显简洁,叙述生动活泼,读起来流畅易懂。 3.童话分类 从表现方法来看,童话大致分为超人体童话、拟人体童话和常人体童话三种。但这三者并非截然分开的,有时互有联系。也就是说,在一篇童话中,可能既有常人体表现方法,也有拟人体表现方法。以此类推,其它也是如此。 从表现题材上看,童话(大概念的“童话”)又分为科学童话(又称“知识童话”)和文学童话(又称“品德童话”)两类。而平时所说的“童话”则默认为“文学童话”。 4.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用假托的故事或拟人手法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寓言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蕴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 5.寓言特点: (1)寓言的篇幅一般比较短小,语言精辟简练,结构简单却极富表现力。 (2)鲜明的讽刺性和教育性。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主题思想大多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 (3)故事情节的虚构性。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 (4)常用手法为:比喻,夸张,象征,拟人等手法[1] (5)“寓”是“寄托”的意思,即把作者的思想寄寓在一个故事里,让人从中领悟到一定的道理。 二、考查方向:

《古代寓言二则》导学案及答案

五古代寓言二则 林州市阜民中学七年级导学案程晓峰 (第一课时) 一、目标导学 1.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郑人买履》的大意,掌握一些重要的词句。(重点) 2.理解《郑人买履》蕴含的道理。(难点) 二、自主预学 1.帮你了解“寓言”。 “寓”:寄托,“言”:讲道理,寓言是一种具有深厚群众基础和悠久历史的文学样式,它通常是通过短小精悍而又富于风趣的动物故事或人物故事,采用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寄寓一种思想、哲理或经验教训。优秀的寓言故事往往在给人美的享受的同时,也给人以深刻的思想教育,增长人们的智慧和才干。 2.一读《郑人买履》,完成下列各题。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买履.者()自度.其足()持度.() 宁.信度()遂.不得履() (2)文学常识积累 《郑人买履》选自《》,作者韩非,________时期哲学家, ________家的主要代表人物。 3.二读《郑人买履》,解释下列重点字词。 有欲买履.者()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何不试之以.足?()及.反() 市罢.()遂.不得履() 宁.信度()无.自信也()4.三读课文《郑人买履》,口译句子,了解课文大意,在课本中注明你的疑问,并摘要如下: 三、互动探究 (一)交流讨论“自主预学”部分的知识。 (二)在预习的基础上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声音响亮;读准停顿,不读破句;有自己的情感投入。 示例:郑人/有欲/买履者 (三)再读课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理解重点字词。 1.通假字。 而置之其坐通义: 反归取之通义: 2.一词多义。 度:先自度.其足()吾忘持度.()之:而置之.其坐()至之.市()何不试之.以足() 而: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四)三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疏通全文。 1.翻译下列特殊句式: (1)郑人有欲买履者。(提示:定语后置) (2)何不试之以足?(提示:状语后置) (3)无自信也。(提示:宾语前置) 2.口头翻译全文,将自己认为难翻译的句子的译文写在下列横线上。 (五)理清文章结构层次,概括各部分主要内容。 第一层: 第一层: (六)深入研读课文。 1.《郑人买履》中的买鞋者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寓言是怎样刻画这一形象的? 第 1 页共6 页

初一语文上古代寓言二则教案带原文可修改.doc

初一语文上古代寓言二则教案带原文 初一语文上古代寓言二则都是以短小有趣的故事,讽刺了生活中某些?a href='//' target='_blank'>奶瓶尚Φ南窒螅?沂玖艘恍┥羁痰牡览怼9糯?⒀远?虻慕贪敢?趺茨獠藕媚兀恳韵率切”辔?蠹艺?硗萍龉赜诠糯?⒀远?蚪贪敢约霸?模?M?源蠹矣兴?镏??/p> 古代寓言二则教案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寓言这种文学形式。 2.学习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 3.把握两则寓言的主要内容。 【学习重难点】 1.学习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重点 2.把握两则寓言的主要内容。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变革。可是,却总有一些时代的落伍者跟不上社会潮流,造成自己处于受窘的地位。落伍者们的可悲在于:他们往往自我感觉不错,却就是跟不上趟。古代的那个买履的“郑人”、另一个刻舟求剑的“楚人”就是这类人的典型代表。正所谓“旁观者清”,品读了《郑人买履》和《刻舟求剑》之后,你也许能领悟些如何在瞬息万变的大千世界里生存的道理。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课文《古代寓言二则》。 二、自主预习 1.资料助读 1《郑人买履》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作者韩非子。韩非子约前280—前233即韩非,我国战国末期思想家、哲学家,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韩非继承和发展了荀子的法家思想,吸取了他之前的法家学说,成为法家的集大成者。他的著作后人称作《韩非子》,现存55篇。 2《刻舟求剑》选自《吕氏春秋?察今》,《吕氏春秋》亦称《吕览》,是战国末秦相吕不韦组织编写的论文集。

2.写作背景 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当时那些有思想有见识的文人,为了宣传自己的理论,阐释自己的观点,或者为了更好地劝谏当朝统治者,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常常通过在自己的文章中借用民间口头创作的小故事或者编写一些小故事的方式来叙事说理。这些故事短小精悍、有很强的讽喻性,同时又生动形象,人们喜闻乐见,后来就发展成为文学创作中的一种体裁——寓言。在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中,有不少寓言保存下来。如在《孟子》《庄子》《韩非子》以及《吕氏春秋》《战国策》等书中,就运用了不少当时流行的寓言故事。这些寓言突出了哲理性和对事理的说服力。其中有不少作品,在后世被传为警句、格言。本文所选的两则寓言,便是在当时这种大背景下产生的,是为阐明自己的见解或政治主张而作的。 3.朗读课文,掌握字音。 买履lǚ自度duó涉江shè 遽jù 坠于水zhuì 契其舟qì 吾忘持度dù 遂不得履suì 宁信度nìng 三、合作探究

二年级下册寓言二则教案

小学集体学案(备课)用表 编写时间:201 年月日 教学课题 12 寓言两则——揠苗助长 学案编写者教学用课时 1 学案使用者第周星期用 教学目课(章节) 教学 目标 1. 会认“焦、筋”等5个生字,会写“筋、疲”两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能在读中悟出故事的寓意:做事不 可急于求成;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有侥幸心理。 3.能把故事讲给别人听。 教学重点与难点能在读中悟出故事的寓意:做事不可急于求成;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有侥幸心理。 教学准备与手段课件 板书设计 集体备课时间年级科第周星期 集体备课共性意见(一)识字写字 识字指导。学习本课生字,要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法主动独立识字。学生自学后可让他们互相交流好的识字方法。教师表扬有个性有创意的识字方法。 (二)朗读感悟 1.要继续练习默读课文,在默读中感知课文内容,并感悟一些词句的意思。两则寓言的教学都可以先让学生默读,然后引导学生按顺序说说课文大意,以检查默读的效果。 2.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悟词句和寓意。 第一自然段要把那个人巴望禾苗长高的焦急心情读出来。在读中可通过换词比较法感悟“巴望”一词,表现那个人非常盼望,非常急切的心情。对“焦急、转来转去、自言自语”等词语,可联系“巴望”一词,在一边读一边做动作中感悟。 (三)积累运用 1.建议在感悟的基础上,积累寓言、揠苗助长、巴望、焦急、自言自语、筋疲力尽、喘气、一大截、白费等词语。 第 1 页共8 页

2.课后“读读想想”的练习,是让学生感悟句子表达的具体性与准确性。 3.让学生说说在学习上和生活中是否见到过类似“揠苗助长”这样的事。 (四)实践活动 1.课前课后,学生可以阅读一些中国古代寓言,如,《自相矛盾》《郑人买履》《南郭吹竽》。可以召开一次寓言故事会。 2.课后把这则寓言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 学生活 动 使用者再创 及反思记录 一、查字典引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理解“揠苗助长”的意思 一、查字典引入新课 1板书:寓言两则。 2.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课文。(出示课题:揠苗助长) 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理解“揠苗助长”的意思 1.“揠苗助长”是什么意思呢?请大家打开课本,认真 读一读这个故事。要求: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读完后 想一想“揠苗助长”的意思。(学生自由读课文) 2.默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到了表示“揠苗”意思的词语 和句子,用笔准确地画出来。(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 3.出示句子:“一天,他终于想出了办法,就急忙跑到田 里,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弄得筋疲力尽。”这句话具 体告诉了我们“揠苗”的意思。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4.指导将这段课文读通顺。(出示词语卡片:筋疲力尽) 这个词语挺难读的,“筋”、“尽”都是前鼻音。要把它读准。 5.“揠苗”的意思知道了。那么,谁能连起来说说“揠 苗助长”的意思呢?(出示词语卡片:揠苗助长。“揠苗助 长”的意思就是: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帮助它长高。) (随机板书或把卡片贴在黑板上)指导朗读课文的其他 几个自然段。 三、指导朗读段落和词语 (1)朗读第一自然段:这段课文中有好多词语,谁能 读?(出示词语卡片:巴望、焦急、自言自语) (2)朗读第三自然段:这一自然段中也有两个词语, 谁能当小老师领读?(出示词语卡片:喘气、一大截。) 初读课 文,理解“揠 苗助长”的 意思 “揠苗 助长”是什 么意思呢? 请大家打开 课本,认真 读一读这个 故事。要求: 把字音读 准,把课文 读通;读完 后想一想 “揠苗助 长”的意思。 (学生自由 读课文) 默读课 第 2 页共8 页

童话寓言阅读童话特点

童话: 是文学体裁中的一种,主要面向儿童,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作品,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夸张、象征的手段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 其语言通俗生动,故事情节往往离奇曲折,引人入胜。 寓言: 是以假托的故事或拟人的手法说明某个道理或进行劝喻、讽刺的文学作品。 特点: 篇幅大多简短; 主人公可为人,也可为拟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 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是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 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诸子百家著作中都有不少寓言故事流传下来。外国寓言作品,著名的有古希腊的《伊索寓言》和俄国的《克雷洛夫寓言》。 童话特点: 1.童话故事是儿童文学的重要体裁。是一种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多采用夸张、拟人、象征等表现手法去编织奇异的情节。 2.幻想是童话的基本特征,也是童话反映生活的特殊艺术手段。 3.童话主要描绘虚拟的事物和境界,出现于其中的“人物”,是并非

真有的假想形象,所讲述的故事,也是不可能发生的。 但是童话中的种种幻想,都植根于现实,是生活的一种折光。 4.童话创作一般运用夸张和拟人化手法,并遵循一定的事理逻辑去开展离奇的情节,造成浓烈的幻想氛围以及超越时空制约,亦虚亦实,似幻犹真的境界。 5.它常常采用象征手法塑造幻想形象以影射、概括现实中的人事关系。 童话故事最大的特征是用丰富的想象力,赋予动物、植物等物体人的感情。 同时童话故事总是把恶和善极端化,通俗地说,就是坏人非常坏,好人非常好。好人很善良,坏人很恶毒。 比如《白雪公主》里,七个小矮人很善良,而皇后很恶毒;《灰姑娘》里,后母很恶毒,灰姑娘很善良。 6.童话里往往还包含了神奇的魔法、无尽的财富、凶恶的怪兽等元素,使故事能够引人入胜,打动孩子的好奇心,丰富孩子的想象力。 一般来说,童话故事主要是写给孩子的,不过,有童心的成年人同样能够在童话故事中找到快乐,让心灵纯净。 寓言的特点: 1.鲜明的教育性 2.强烈的讽刺性 3.故事情节的虚构性

《寓言二则》教案_教案教学设计

《寓言二则》教案 第一课时《矛与盾》 教学目的要求: 学会本课生字词. 理解文言文词义句义,能讲述文言故事. 有感情朗读,能背诵此文. 4,懂得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自相矛盾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文言文要以教学生学会方法,理解意思,熟读成诵,明白道理为重点,这些也都是难点. 教学过程: 结合单元主题,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本单元的主题是"冲突"谁能说说看冲突是什么意思,联系实际简单说一说产生冲突的原因是什么.看来要解决冲突就要找到解决矛盾的方法,这样我们的社会生活就会和谐美好.板题"矛与盾" 知道矛和盾是什么吗谁能来介绍介绍 矛和盾是古代打仗用的兵器,矛用来进攻,盾用来防守. (课件出示矛和盾)这两种古代兵器是怎么成为制造冲突的罪魁祸首了呢 2,就让咱们跟随古代思想家韩非子一起到两千多年前的集市去瞧一瞧吧.看,街上好热闹啊!赶集的人来来往往可真多!街边的

一块空地上拥着一群人,他们在干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古代寓言《矛与盾》去看个究竟吧! 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1,检查预习,指名读书,提示:注意根据课文内容适当的停顿. 2,古时候,诵读诗文是一种很风雅的事,一卷在手,书声朗朗.文言文的朗读特别要注意节奏和韵味.听我读,好吗(配乐范读) 师:怎么样文言文读起来也蛮有味道的吧!一回生,两回熟,大家再 试着读一读,还可以读给你的同位听.特别注意该停顿的地方要停顿. 师:谁还想读来,想读的一起读吧.相信你们会比刚才读得更好.文 言文拗口,要反复用心读,不读错字.给学生充分的读书空间,自由读,个别读.(教师范读,听读,齐读,读的方式多,读的面广,学生读书欲望才能得到满足,初步感悟到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精当讲解,反复朗读,明白寓意. 1,文言文不仅要把字音读正确,更重要的是要读懂.这是朗读文言文的前提.常言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咱们先静下心来,默读课文,运用你们以前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一句一句仔细读.师: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学文言文的诀窍.不过,学文言文的难点,也在于读.在这里,老师给大家一个友情小提示,古文中单音词比较多,所以遇到不懂的词,查一下字典一定会解决,还可以把你查到的解释和译文对照一下. 2,自主学习课文.想想每句话的意思.还可以想象当时的情景.

小学三年级童话寓言阅读

童话寓言阅读 【优美语段】 1、春天随着落花走了,夏天披着一身的绿叶儿在暖风里蹦跳着走来了。 2、初夏的阳光从密密层层的枝叶间透射下来,地上印满铜钱大小的粼粼光斑。 3、青草、芦苇和红的、白的、紫的野花,被高悬在天空的一轮火热的太阳蒸晒着,空气里充满了甜醉的气息。 4、盛夏,天热得连蜻蜓都只敢贴着树荫处飞,好像怕阳光伤了自己的翅膀。 5、空中没有一片云,没有一点风,头顶上一轮烈日,所有的树木都没精打采地、懒洋洋地站在那里。 【课前热身】 找朋友(仿写句子) (1)在【优美语段】中选一句进行仿写。 扩写句子 (1)同学们在踢球。(至少两处) (2)风筝越飞越高。(至少两处) (3)墙边开着小花。(至少两处)

【知识点精讲】 一、童话的阅读方法 童话特点: (1)采用拟人的手法,把物当作人来写。 (2)采用夸张的手法,想象大胆有趣。 (3)童话里的事物都有象征意义。 (4)童话里包含一定的道理。 正确理解童话内容,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思想感情和生活真谛。 二、寓言的阅读方法 (1)把握寓言中的“故事”。 寓言从结构上看大多分为故事和教训两部分。 (2)领会寓言的寓意。 要通过对故事的分析,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把握寓言的含义。 (3)掌握艺术手法,体会寓言的生活哲理。 常使用拟人、夸张、讽刺等表现手法 【课本再现】 小马过河 马棚里住着一匹老马和一匹小马。 有一天,老马对小马说:?你已经长大了,能帮妈妈做点事吗??小马连蹦带跳地说:?怎么不能?我很愿意帮您做事。?老马高兴地说:?那好啊,你把这半口袋麦子驮到磨坊去吧。? 小马驮起口袋,飞快地往磨坊跑去。跑着跑着,一条小河挡住了去路,河水哗哗地流着。小马为难了,心想:我能不能过去呢?如果妈妈在身边,问问她该怎么办,那多好啊!可是离家很远了。小马向四周望望,看见一头老牛在河边吃草,小马?嗒嗒嗒?跑过去,问道:?牛伯伯,请您告诉我,这条河,我能趟过去吗??老牛说:?水很浅,刚没小腿,能趟过去。?小马听了老牛的话,立刻跑到河边,准备过去。突然,从树上跳下一只松鼠,拦住他大叫:?小马!别过河,别过河,你会淹死的!?小马吃惊地问:?水很深吗??松鼠认真地说:?深的很哩!昨天,我的一个伙伴就是掉在这条河里淹死的!?小马连忙收住脚步,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他叹了口气说:?唉!还是回家问问

七年级语文:古代寓言二则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 语文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语文教案 / 初中语文 / 七年级语文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古代寓言二则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交流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满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七年级语文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古代寓言二则 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寓言这种文学形式 2、了解课文中寓言所蕴含的道理,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3、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4、学习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 教学重点 1、了解课文中寓言所蕴含的道理,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2、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3、学习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 教学方法;讲读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初备统复备 一、导入: 1、我国寓言故事很多,请同学选择一两个讲给同学们听听。(课前搜集我国古代的寓言故事,如:掩耳盗铃、拔苗助长等) 2、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在短小的故事里寓寄较深的道理,以进行劝喻或讽刺;常用比喻、象征、夸张、拟人等手法。 3、文言文的特点:语言简洁、凝练 二、作家、作品 1、韩非:战国后期哲学家,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出身韩国贵族。曾与李斯一起受学于荀子。因见韩国日益削弱,上书韩王,力主修明法制,富国强兵,韩王不听,退而著书十万余言。书传至秦国,秦王大为赏识,于是发兵攻韩,迫使韩国送韩非入秦,入秦后,因李斯等人陷害,韩非被拘入狱,后被李斯毒死于狱中。 2、《郑人买履》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韩非子》是战国韩国贵族韩非所著,是法家的重要著作,也是先秦理论散文集大成者的著作。三、疏通字词字义 1、字音、字形

《古代寓言二则》第二课时教案

五古代寓言二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疏通《刻舟求剑》的大意,掌握一些重要的实词及虚词。 2.理解《刻舟求剑》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一些重要的实词及虚词; 2、体会寓言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提示学生重要词的读音: 涉.江者坠.于水遽契 ..其舟不亦惑.乎 2.提问文学常识,了解作者相关情况: 3.提问导学案实词的理解,教师提示重点实词: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入水求.之 舟止.求剑若.此求剑若.此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①注意字词读音;②语句停顿;③注意感情变化。 示例: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找生朗读,并评价纠正; 三、疏通文意: 1.再读课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理解重点字词。 一词多义。 是:是.吾剑之所从坠你不要把他说得一无是.处韩非是.《韩非子》的作者之: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是吾剑之.所从坠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何不试之.以足 其:遽契其.舟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者:楚人有涉江者.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而:舟已行矣,而.剑不行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自:其剑自.舟中坠于水先自.度其足

2.三读课文: ①理解课文大意; ②翻译下列特殊句式: (1)是吾剑之所从坠。(提示:判断句) (2)不亦惑乎?(提示:固定句式) 3.学生整体翻译全文,将自己认为难翻译的句子提出来,小组讨论解决: 四、互动探究: 1.理清文章结构层次,概括各部分主要内容。 第一层:叙述楚人丢失剑和找剑的过程。 第一层:议论,讥笑楚人找剑的方法是糊涂的。 2.深入研读课文。 ①.文中一个副词“遽”,两个动词“契”、“求”表现了楚人什么样的心理? 相信自己的办法绝不会错的心理;“遽”:反映速度之快,生怕错过时机;“契”:认真的态度。“求”:毫不怀疑自己的方法,认定能找到剑,增强了文章戏剧效果。 ②.那个楚国人能找到他的剑吗?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不能,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③.试想:如果你是《刻舟求剑》中那个落剑之人,你会采取什么方法找剑呢? (1)立即停船,找船上识水性的人潜入江中,下去找剑。 (2)在水中竖一竹竿,等船靠岸,找一水性好的人,回到插竹竿的地方下水找剑。 (3)立即停船,选择一较重的重物,用一根长绳把其系在一端,再找一漂浮物系在绳子的另一端,然后把重物从落剑处投入水中。等到船靠岸后再找人来到该水域,根据漂浮物的位置及绳子的方向下水寻剑。 ④总结。 这两则寓言讽刺的都是那种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的蠢人人。 五、课堂练习: 见导学案 六、布置作业: 1、完善导学案,补充课堂记录; 2、完成同步练习5-13题; 3、背诵这两则寓言。

寓言和童话的阅读方法

寓言和童话类文章的阅读方法 一、学习寓言类文章的阅读方法。 1、什么是寓言? 寓言,就是通过具体形象的小故事,让人明白其中的道理。篇幅虽短小,却蕴涵着深刻的道理。 2、把握把握寓言中的“故事”。 寓言故事所描绘的对象非常广泛,不仅有花草树木、飞禽走兽、日月星辰,还有我们人类。我们在弄懂这些对象的同时,还要知道它叙述了一件什么事,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怎样。这样也就基本把握了故事的内容。就拿《画蛇添足》来说吧,故事的起因是“每个人在地上画一条蛇,谁画得快,就把这壶酒给他”,故事的经过是有个人把蛇画好后,见别人没画好,就给蛇画起脚来;故事的结果是画蛇添足的人虽然先画完,却没喝到酒。 3、领悟寓言故事的寓意。 从结构上看,大多数寓言分为故事和教训两部分,教训就是寓言故事的寓意。因此,我们在阅读寓言时,要联系生活实际去深入体会它的教育意义。课文《买椟还珠》就是比喻那些只图表面,不识内里,缺乏鉴别能力以致取舍不当的行为。《滥竽充数》中的南郭先生,转换成那些没有真才实学,凭做假、蒙混度日的人;把“滥竽充数”比喻为缺乏才干而混充行家,或是比喻拿次要的东西混在好的里面。 二、学习童话类文章的阅读方法。 1、什么是童话? 童话是按照儿童的心理特点和需要,通过丰富的幻想、想像和夸张来塑造鲜明的形象,用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和浅显易懂的语言文字反映社会生活。扬善抑恶,起到教育人的目的。 2、弄清故事的几大要素。 童话故事和记事类文章一样,它也有几大要素,我们在阅读童话故事时,必须弄清它们叙述的是一件什么事,事情是怎样发生的,又是怎么发展的,结果怎样,故事中有哪些“人物”,主要人物是谁,他们各自扮演什么角色。弄清了这些要素,这个故事我们也基本上读懂了。 3、重视童话的现实意义。 ①童话里的人物、情节虽然是虚构的,但绝不是胡思乱想、随意编造的,而是以社会现实为基础的。例如,社会上有冻死孩子的事情,才出现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那样的童话。善与恶、苦与甜、笑与哭等情景在童话里的出现无一不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所以我们在阅读

如何指导小学生进行童话和寓言的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d89337942.html, 如何指导小学生进行童话和寓言的阅读 作者:唐文 来源:《教育界·上旬》2017年第03期 【摘要】小学语文教材中选有一定数量的童话和寓言,非常适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如何高效地指导学生进行童话和寓言的阅读呢?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话题。文章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和解决。 【关键词】小学生;童话;寓言;阅读;指导 小学语文教材中选有一定数量的童话和寓言,非常适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如何高效地指导学生进行童话和寓言的阅读呢?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话题。笔者在长期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认为主要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学生的指导。 一、指导小学生了解童话和寓言的有关基本知识,能区分什么是童话,什么是寓言 童话是按儿童的心理特点和需要,借助丰富的想象、幻想、夸张来塑造形象,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文字反映社会生活,扬善抑恶,起到教育、歌颂或讽刺的作用。 寓言,就是“寓义于言”,在特定的故事里面寄寓某种道理或教训。一般而言,寓言有两个部分:故事部分和道理部分。 童话和寓言,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很大的区别。童话是一种富有幻想色彩的故事,它以儿童认识、理解的人或事物为描写对象,运用丰富的想象、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寓言是一个充满机智、幽默、滑稽、胆识和想象力的世界,它对自然界的动物、植物赋予人类丰富的思想情感和基本的善恶观,蕴涵着深刻的哲理。寓言故事往往角色少,故事情节简单却富于变化,篇幅大多比较短小。童话和寓言相比,不同的是在故事情节上更富于幻想,人物活动更曲折离奇,更引人入胜,篇幅更长。 二、指导小学生把握童话和寓言中的故事情节 童话和寓言中的故事一般都能引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弄清楚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弄清楚故事中有哪些人物(有时候是拟人化的动物或植物等),主要“人物”是谁等。故事情节是很重要的,记住故事情节本身比记住一个大而空洞的道理更有价值。对于低年级小学生来说,能够让故事给学生留下鲜明的印象就是很大的成功。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充分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多管齐下,突破重难点。 (一)教师要特别重视朗读的作用

古代寓言二则知识点归纳

《古代寓言二则》月考知识点归纳 【郑人买履】 1、文学常识:《郑人买履》选自《韩非子》,作者韩非,是战国末期哲学家,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韩非子》是法家的重要著作。《郑人买履》这个故事刻画了固执、迂腐,不知变通的郑人形象,告诉我们要尊重客观现实,不要迷信教条的道理。 2、理解文意: ⑴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欲:想要履:鞋者:…的人度:量长短其:自己的,指郑人的而:连词,表承接,然后。之:指量好的尺码其:自己的,指郑人的坐:同“座”,座位 译文:郑国有个想买鞋子的人,先自己量好自己的脚,把量好的尺寸放在自己的座位上。 ⑵至之市,而忘操之。至:到之:到……去而:连词,表转折,却。操:拿,携带。之:指量好的尺寸 译:到了到集市去的时候,却忘了拿量好的尺码。 ⑶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乃:就曰:说持:拿 译:已经拿到鞋子,(才发现忘了带尺寸)就(对卖鞋子的人)说:“我忘了带量好的尺码了。” ⑷反归取之。反:同“返”,返回归:回家取:拿之:代指尺码 译:就返回家拿量好的尺码。 ⑸及反,市罢,遂不得履。反:同“返”,返回罢:结束,散了遂:最终 译:等到(他)返回时,集市已经散了,最终没有买到鞋。 ⑹人曰:“何不试之以足?”何:为什么之:代指鞋以:用试之以足(以足试之)(倒装句,状语后置,翻译时要调整语序) 译:有人问:“为什么不用你的脚试一试鞋的大小呢?” ⑺曰:“宁信度,无自信也。”宁:宁可无:不无自信(无信自)(倒装句,宾语前置,翻译时要调整语序) 译:(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3、简答:你认为这个故事中最精彩之处是什么?为什么? 答:这个小故事最为精彩之处在于末尾的人物对话,既解开了他人“何不试之以足”的疑惑,又把郑人固执迂腐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刻舟求剑】 1、文学常识:文章选自《吕氏春秋·察今》,《吕氏春秋》是战国末秦相吕不韦组织编写的论文集。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不懂得随着情势的变化而变化自己的观念和方法,就不会获得预期的结果。 2、理解文意: ⑴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涉:渡者:……的人其:他的,指楚人的自:从坠:掉于:到 译:有个楚国人渡江,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了 ⑵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遽:立即,匆忙契:雕刻其:那,那个是:这儿之:助词,不译所从坠:剑坠落的地方 译:急忙在船边上刻下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⑶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止:停止其:他所契者:刻记号的地方之:剑 译:船停了,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找剑。 ⑷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矣:了而:连词,表转折,却若:像此:这样不亦……乎:不也……吗 译:船已经前进了,但是剑(落在江底)不会随船前进。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3、两则寓言在内容上有何共同点?两则寓言讽刺的都是那种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的蠢人。 4、最能反映楚人之愚蠢的句子是: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5、全文议论性的句子是: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6、起揭示全文主旨,画龙点晴作用的句子是: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人教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寓言二则》教案

《寓言二则》教学设计 课文内容分析: 《寓言二则》是第五单元的第一课,包括了《亡羊补牢》《揠苗助长》两个中国古代寓言故事。这两则寓言都是家喻户晓的作品,故事情节简单有趣,通俗易懂,分别勾勒出两个人物形象:一个是遇到了问题,没有接受劝告,及时补救,最后通过反思,想办法解决了问题;另一个没有遵循禾苗的生长规律,急于求成,结果事与愿违。两则寓言中反映的现象随处可见,非常具有现实意义。 两则寓言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的细致描写,将人物生动地刻画出来。其中,《亡羊补牢》主要是借助人物的语言、动作,从而体会养羊人两次丢羊后所展现的心理变化。第一次丢羊后,街坊劝告他修补羊圈,他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这里借助一个带有反问语气的句子,表现出养羊人的不以为然。第二次丢羊后,无需别人劝告,他已经“后悔”,并“赶紧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显然,养羊人直接用心理活动和动作表现出他的心理变化。 《揠苗助长》则着重于人物心理的描写。开篇第一句“他巴望自己的禾苗长得快些,天天到田边去看。”一个“巴望”把种田人的急切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从而让学生更能理解他为什么有“天天到田边去看”“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这样的举动,以及后来他不辞辛苦地“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理解了种田人“巴望禾苗长高一点”的

急切心情,自然就能理解他拔完禾苗后,虽然“累坏了”,但感觉“力气没白费”的成就感。 课文给《亡羊补牢》配有一幅插图,图画中一群羊被关由石块和木条搭建的羊圈中,羊圈上的木条断裂了2根。从插图中,可以引导学生直观认识“羊圈”,了解这就是这则故事的起因。 学情分析: 学生们在以往的学习里,已经接触了不少寓言,如二上第五单元安排了《坐井观天》《刻舟求剑》,第八单元安排了《狐假虎威》,还有不少学生通过课外阅读也读过寓言故事,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加上课文选编的两则寓言内容浅显,学生们在阅读理解过程中不会有太大难度。课堂上,教师应先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故事情节,引导梳理课文内容;再抓住重点词句,揣摩分析人物心理变化,加深对人物形象的认识;然后针对故事情节,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从故事走向生活,说说类似的事例。课后,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寓言的系列阅读,感受寓言这种文体“小故事,大道理”的趣味。 教学目标: 1.认识“寓、则”等15个生字,会写“亡、牢”等8个字,会写“亡羊补牢、劝告”等4个词语。 2.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亡羊补牢”“揠苗助长”两个成语的意思。

小学语文三年级阅读讲义五童话寓言阅读含答案含解析

三年级阅读训练 专题五 童话、寓言阅读 阅读方法指南 童话阅读 童话是孩子们最喜爱的一种文学样式。它源于古代的神话和传说,具有奇妙的幻想, 曲折的情节,优美的语言,有趣的内容。童话一般分为拟人化童话、超人化童话、知识童 话(科学童话)等。阅读童话时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理解童话中的幻想内容。童话的魅力来自于它的幻想和夸张。这既是童话的艺术 手法,也是区别于其他文学形式的地方。正因为如此,所以童话里的人物是虚构的,环境 是假设的,情节、事件也不是生活中所实有的。但幻想不是胡思乱想,夸张不是不合逻辑 的随意编造,它们都不能离开社会现实而独立存在。我们在理解时,应该把它作为客观生 活的反映。 二、把握童话中的比拟特征。比拟,包括拟人和拟物,就是通常说的人格化手法。童 话作品常常把非人的有机物、无机物以及抽象的思想、概念比拟成人,赋予人的思想感情、行为动作和说话做事的能力。这样,猫狗虎豹,花草树木,一沙一石,一旦进入童话领域,就“活”起来了,就成为具有喜怒哀乐、七情六欲的生灵。因此,我们在阅读童话时,千 万不能孤立地、静止地看待非人的有机物、无机物,而要把它们看做活生生的人。 三、重视童话的现实意义。不论是童话的幻想、比拟、夸张,还是它的思想内容,都 源于现实生活,折射现实生活。例如,社会上有冻死孩子的事情,才出现安徒生的《卖火 柴的小女孩》那样的童话;世界上有些虚伪的、自欺欺人的人,才出现像《皇帝的新装》 那样的作品;还有善与恶、苦与甜、笑与哭等情景在童话里的出现,无一不是对社会现实 的反映。因此,我们随作者进入了一个个美妙神奇的童话世界,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上天

入地、嬉笑怒骂的时候,决不能小视它的现实意义。 寓言阅读 寓言故事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是含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它的故事情节简短,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得以体现。中国古代有名的寓言故事有《揠苗助长》《自相矛盾》《郑人买履》《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画蛇添足》等;国外的寓言故事《农夫与蛇》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寓言的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动物,也可以是植物等。阅读寓言时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把握寓言中的“故事”。寓言从结构上看,大多分为故事和教训两部分。所以,首先要把寓言当作故事去读,弄清楚寓言叙述的是一件什么事,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怎样,故事中有哪些人物(有时是采用拟人手法写的植物、动物等),主要人物是谁,他们(它们)各自扮演了什么角色。比如《揠苗助长》,故事的起因是“一个人一心盼着自己的禾苗快快长高”;经过是“他走下田去,把地里的禾苗拔高了一些”;结果是“他儿子跑到地里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二、领会寓言的寓意。阅读寓言仅仅停留在故事上是远远不够的,最重要的是通过对故事的分析,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把握寓言的含义。如《揠苗助长》告诉我们的就是,光有良好愿望而没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必然会把事情办坏。 三、掌握艺术手法,体会寓言的生活哲理。除了理解寓言的寓意,还要根据寓言联系生活实际去深入体会它的教育意义。寓言篇幅短小,语言简洁,结构单一,一般采用一事理的写法,所以它的层次很清楚。它经常使用拟人、夸张、讽刺等表现手法,像《狼和小羊》《狐狸和乌鸦》,虽然写的是动物,但是它批评、讽刺的都是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人或事。再如读了《滥竽充数》这篇寓言后,我们应当想想: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滥竽充数这样的人和事呢?我们应该怎样去识别和揭露他们,不让那些投机者们浑水摸鱼去危害社会呢? 典型例题讲解 阅读下面的童话故事,完成练习。 王子的生日礼物 从前,有个叫“砰砰城”的国家,那里是世界上最吵闹的地方。所有的居民总在大叫大嚷,警察吹着异常刺耳的哨子,连城里的鸭子也有世界上最大的嗓门。“砰砰城”里最吵闹的是喧闹王子,他________还不满八岁,________制造噪声的本领全国第一。王子的生日快到了,国王问他想得到什么生日礼物。“我想听世界上最响的声音。”喧闹王子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