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全的大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知识点

最全的大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知识点
最全的大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知识点

无机化学部分

第一章 物质存在的状态

一、气体

1、气体分子运动论的基本理论

①气体由分子组成,分子之间的距离>>分子直径; ②气体分子处于永恒无规则运动状态;

③气体分子之间相互作用可忽略,除相互碰撞时;

④气体分子相互碰撞或对器壁的碰撞都是弹性碰撞。碰撞时总动能保持不变,没有能量损失。

⑤分子的平均动能与热力学温度成正比。 2、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①假定前提:a 、分子不占体积;b 、分子间作用力忽略 ②表达式:pV=nRT ;R ≈8.314kPa ·L ·mol 1-·K 1-

③适用条件:温度较高、压力较低使得稀薄气体 ④具体应用:a 、已知三个量,可求第四个;

b 、测量气体的分子量:pV=M W RT (n=M

W

c 、已知气体的状态求其密度ρ:pV=M W RT →p=MV WRT →ρMV

RT

=p

3、混合气体的分压定律 ①混合气体的四个概念

a 、分压:相同温度下,某组分气体与混合气体具有相同体积时的压力;

b 、分体积:相同温度下,某组分气体与混合气体具有相同压力时的体积

c 、体积分数:φ=

2

1

v v d 、摩尔分数:xi=

n n i

②混合气体的分压定律

a 、定律:混合气体总压力等于组分气体压力之和;

某组分气体压力的大小和它在混合气体中体积分数或摩尔数成正比 b 、适用范围:理想气体及可以看作理想气体的实际气体

c 、应用:已知分压求总压或由总压和体积分数或摩尔分数求分压、 4、气体扩散定律

①定律:T 、p 相同时,各种不同气体的扩散速率与气体密度的平方根成反比:

2

1

u u =21p p =2

1

M M (p 表示密度)

②用途:a、测定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b、同位素分离

二、液体

1、液体

①蒸发气体与蒸发气压

A、饱和蒸汽压:与液相处于动态平衡的气体叫饱和气,其气压叫做饱和蒸汽压

简称饱和气;

B、特点:a、温度恒定时为定值;

b、气液共存时不受量的变化而变化;

c、物质不同,数值不同

②沸腾与沸点

A、沸腾:当温度升高到蒸汽压与外界压力相等时,液体就沸腾,液体沸腾

时的温度叫做沸点;

B、特点:a、沸点的大小与外界压力有关;外界压力等于101kPa时的沸点

为正常沸点;b、沸腾是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气化的现象

2、溶液

①溶液与蒸汽压

a、任何物质都存在饱和蒸汽压;

b、纯物质的饱和蒸汽压只与物质本身的性质和温度有关;

c、一定温度下饱和蒸汽压为常数;

d、溶液蒸汽压的下降:△p=p

纯液体-p

溶液

=K·m

②溶液的沸点升高和凝固点的下降

a、定量描述:沸点升高△T

b =K

b

·m

凝固点下降△T

f =K

f

·m

仅适用于非电解质溶液

b、注意:①T

b 、T

f

的下降只与溶剂的性质有关

②K

b 、K

f

的物理意义:1kg溶剂中加入1mol难挥发的非电解

质溶质时,沸点的升高或凝固点下降的度数

c、应用计算:i、已知稀溶液的浓度,求△T

b 、△T

f

ii、已知溶液的△T

b 、△T

f

求溶液的浓度、溶质的分子量

d、实际应用:i、制冷剂:电解质如NaCl、CaCl

2

ii、实验室常用冰盐浴:NaCl+H

2

O→22°C

CaCl

2+H

2

O→-55°C

iii、防冻剂:非电解质溶液如乙二醇、甘油等③渗透压

a 、渗透现象及解释:

渗透现象的原因:半透膜两侧溶液浓度不同; 渗透压:为了阻止渗透作用所需给溶液的额外压力 b 、定量描述:Vant'Hoff 公式:

∏V=nRT ∏=V

nRT

即∏=cRT

∏为溶液的渗透压,c 为溶液的浓度,R 为气体常量,T 为温度。当浓度c 较小时,可近似为c ≈m

④非电解质稀溶液的依数性

a 、难挥发非电解质稀溶液的蒸汽压下降、凝固点下降、沸点上升和渗透压变化都与溶液中所含的种类和性质无关,只与溶液的浓度有关,总称溶液的依数性,也叫非电解质稀溶液的通性。

b 、注意:上述非电解质稀溶液的有关计算公式用于电介质稀溶液时要乘以

相应电解质中溶液中的质点数;但浓溶液不能用上述公式计算。

三、胶体

1、胶体的组成:分散相+分散介质+稳定剂

2、胶体的性质:

①光学性质:丁达尔效应————胶团对光的散射现象; ②动力性质:布朗运动—————胶团粒子的不规则运动; ③电学性质:电泳现象—————胶粒在电场下的不规则运动 3、溶胶的稳定性

①动力学稳定性:胶团运动

②聚集稳定性:胶粒的带电性使同种电荷有排斥作用;

③热力学稳定性:胶体粒子因很大的比表面积而能聚集成大颗粒 4、胶体的聚沉———关键:稳定性的去除 ①加电解质,如明矾使水净化(吸附电荷); ②与相反电性的溶胶混合; ③加热

第二章 化学动力学初步

一、化学反应速率

①表达:化学反应速率可用反应物或生成物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率来表示。 ②数学表达式:对于反应A →B :v A =

t c A ?-或t

c

v B B ?= 注:以反应物浓度减少和生成物浓度增大和生成物浓度增大表示是符号不同;用

不同物质浓度来表示反应速率不同。 2、反应进度

①定义:对于化学计量方程式,若定义d B B dn v ?=-1

ξ,称ξ为反应进度。ξ表示

物质变化量除以相应的计量系数。

②表达式:B

B B

B

n n n ννξ0

-=

?=

,B ν表示化学计量系数。

ξ指按化学计量③表式意义:表示一个反应进行的程度;其纲量为摩尔;mol

=

1

方程式进行一个单位的反应

④注意:反应进度ξ的表示与计量方程式的写法有关。

3、速率方程和速率常数

①速率方程:把反应物浓度和反应速率联系起来的数学表达式。

对于反应:aA+Bb→gG+hH

反应速率v=k·c m(A)·c n(B),即为速率方程式,式中的常数k

即为反应速率常数。

②反应速率常数:

a、物理意义:k只取决于反应的本性(E

,活化能)和温度;

a

b、注意事项:k是温度的函数,与浓度的大小无关;

k的单位即量纲,随速率方程变化而变化;

k一般由实验测得,只有基元反应可以直接写出。

③速率方程的实验测定

作图法:由浓度—时间动力学曲线可得到斜率k及速率常数;

初速法:可得到个反应的反应级数

4、基元反应和非基元反应

①基元反应:反应物分子在有效碰撞过程中经过一次化学变化就能转化为产物的

反应;

注意:由一个基元反应构成的化学反应又称简单反应;

只有基元反应才能根据质量作用定律直接写出速率方程

②非基元反应:反应分子需经过几步反应才能转化为反应产物的反应。

注意:非基元反应的速率方程不能根据反应式写出速率方程,必须根据实验测定的结果有反应历程推出,并验证;

复杂的非基元反应→分成若干个基元反应→最慢一步发宁作为苏

空反应步骤

5、反应级数

①定义:速率方程中各反应物浓度的指数;

m?则反应物A的反应级数为m,反应物B的反应级

②说明:如v=k·c)

A n

c

(B

(

)

数为n;总反应级数为m+n

③注意:a、反应级数表示了反应物浓度对反应速率影响的大小关系;反应级数

只能由实验测定;

b、反应级数可以是整数、分数、零或负数;

c、零级反应的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无关

④反应级数的确定

基本方法

a、测定反应物浓度c随时间t的变化;

b、作c-t图像,求个时刻的速度v;

c、分析v与浓度c的变化关系,确定m、n

二、化学反应速率理论 1、碰撞理论 ①主要内容:反应物分子间的相互碰撞是反应进行的必要条件,反应物分子碰撞

频率越高,反应速率越快,但并非每次碰撞都能引起反应发生,能发生化学反应的碰撞为有效碰撞

②有效碰撞发生的条件:

a 、相互碰撞的分子应有适合的碰撞取向;

b 、相互碰撞的分子必须具有足够的能量。把能够发生有效碰撞的分子称为活化分子

③根据碰撞理论,增大化学反应速率的方法:

a 、增大单位时间内分子碰撞的总数————增大浓度;

b 、增大碰撞总数中有效碰撞的百分数———升高温度

④活化能:碰撞理论认为,活化能是活化分子的平均能量与反应物分子的平均能

量之差

2、过渡态理论 ①主要内容:化学反应并不是通过简单碰撞就能完成的,而是在反应物到生成物

的过程中 经过一个高能的过渡态,处于过渡态的分子叫做活化络合物。活化络合物是一种是一种高能量的不稳定的反应物原子组合体,它能较快的分解为新的能量较低的生成物。 ②活化能E a :过渡态理论认为,活化能是反应物分子能量与处于过渡态的活化络合物分子的平均能量之差

3、活化能:决定反应速率的内在因素

①活化能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可认为是常数;

②活化能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很大;E a 越小,反应速率越大; ③催化剂可以改变反应的活化能,故可以降低化学反应速率 三、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1、浓度:由速率方程v=k ·c )()(B c A n m 知,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有一定的影响 压强对化学反应速率与的影响是通过浓度来实现的。

2、温度

①范特霍夫规则:对于一般的化学反应,温度每升高10K ,反应速率增加2-4倍 ②阿伦尼乌斯公式: a 、表达式:RT

E a Ae

k -=,其中,A 为特征常数,既指前因子;E a 为经验常数即活

化能,k 为反应速率常数,R 为摩尔气体常数8.3141-??K mol J ,e 为自然对数底,该公式的对数形式为RT

E A k a

303.2lg lg -

=

b 、应用:(1)求某一温度下某反应的k :

作图法:lgk 对

T 1

作图可得一直线关系;斜率:R

E a 303.2 ;截距lg 斜率大的活化能E a 大,反应速率随温度的升高增加较快

二点法:不同温度下反应速率常数k 的计算 (2)由lgk-T

1

的图像得出的结论:

i 、同一反应,低温低和高温时变化同样的温度,低温时反应速率变

化大;即一个反映在低温时速率随温度变化比高温区更显著 ii 、不同反应,变化相同的温度时,E a 大的反应k 变化大。升高温

度有利于a E 大的反应

3、催化剂及基本特征

a 、催化剂和催化作用:正催化剂;负催化剂(阻化剂)

b 、催化剂的特征:i 、催化剂只改变反应速率,不改变反应方向;

ii 、催化剂同等程度地改变正逆反应的活化能,同时提高正

逆化学反应速率;

iii 、催化剂具有一定的选择性;

iv 、催化剂在反应前后不发生变化,但在反应过程中会变化

第三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一、热力学定律及基本定律 1、基本概念 ①环境与体系 a 、体系

i 、定义:人为划出的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部分空间。 ii 、分类:敞开体系(与外界可进行物质能量交换) 封闭体系(只有能量交换)

孤立体系(物质、能量均不与外界交换) b 、环境:出体系以外的其他部分,与体系存在能量交换 ②功和热: a 、热(Q ):i 、系统与环境由于温差而传递的能量

Q ﹥0,体系从环境中吸热;Q ﹤0,体系从环境中放热; 物体之间可通过功、热、辐射三种形式交换能量 ii 、热容、比热容、摩尔热容

b 、功:i 、热力学中除热外,其它各种被传递的能量统称为功 气体膨胀做功:W=-p ΔV

环境对体系做功,W ﹥0;体系对环境做功,W ﹤0 ③状态及状态函数

a 、 状态:体系的某种存在状况。它由一系列的物理量决定,如气体的p 、V 、T 等,一旦体系处于一定的状态,体系的所有其它性质都有确定值

b 、 状态函数:在特定状态下,某一性质具有唯一值,则称该状态为状态函数。

c 、 结论:状态一定值一定,殊途同归变化同,周而复始变化零。 ④过程与途径

a 、过程:体系变化状态变化的经过

b 、途径:变成一个过程所经历的具体步骤

c 、注意:体系状态函数的变化只取决于体系始终变化的过程,而与变化的路径无关

⑤广度性质与强度性质

a 、广度性质:及容量性质,与体系中物质的量成正比的量,具有加和性

b 、强度性质:数值上不随体系中物质总量的变化而变化的物理量,不具加和性 ⑥热力学标准态:

当系统中各种气态物质的气压均为标准压力θp ,固态和液态物质表面承受的压力等于压力θp ,溶液中各物质的浓度均为11-?L mol 时,我们就说物质处于热力学标准态。

注:热力学标准态并未对温度有限制,热和温度都有热力学标准态。 2、热力学定律: ①热力学第一定律

a 、实质: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

b 、数学表达式:W Q U +=?

c 、注意:i 、Q 与W 的符号;ii 、功和热不是状态函数,但两者之和是状态函数

②热力学第二定律:揭示了宏观过程的方向与限度

熵增加原理:孤立体系有自发向混乱度增加的方向变化的趋势 ③热力学第三定律:任何纯物质的完整晶体在T=0K 时的熵值为零 二、化学热力学四个重要的状态函数 1、热力学能(内能)

①符号U ,是系统内各种形式能量的总和 ②内能的变化△U

a 、对于孤立体系,环境改变,内能不变;对于非体系,0U U U t -=?

b 、标准摩尔反应热力学能变化(反应内能变化):符号△θ

m r U ,表示反应是在热力学标准态下进行的,其值的大小与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一一对应。 2、焓 ①焓

a 、定义:H ≡U=pV

b 、焓变:V U H H H p +?=-=?终态始态

c 、符号规定:放热反应,△H ﹤0;吸热反应,△H ﹤0

d 、单位:kJ ·mol 1-

e 、表式意义:化学反应在等温等压下发生,不做其它功时,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等于系统状态函数的变化量

f 、注意:△H 表示每摩尔反应即mol 1=ξ时,而不是每摩尔反应物 ②热化学方程式

a 、表式意义:表示化学反应与其热效应关系的化学方程式

b 、标准写法(以下列为例):

)(2)(2222g O H O g H =+ 1)(6.483-?-=?mol kJ H T m r θ

c 、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注意事项 i 、需注明反应条件;

ii 、需注明各物质的存在状态; iii 、正确表达反应的热效应 d 、标准反应焓θ

m r H ?

定义:当反应物和生成物都处于标准态时的反应焓变,用θ

m r H ?来表示 非标准态(压力不为θp )时,则表示为m r H ?

单位:1-?mol kJ ,标准状态下,反应进度为mol 1=ξ时的焓变 3、熵

①混乱度和熵

混乱度:即无序度,其大小与体系中存在的微观粒子数目有关 熵:体系混乱度的热力学度量

表示符号:S ;单位:1-?K J ;熵是状态函数,具有广度性质 ②绝对熵:任何温度下的熵值,及温度为T 时,)(0T S S S S T θ=-=? 注:绝对熵为相对值

③反应熵:发生1mol 时熵变化的简称,

化学反应的上增大还是减小,有时很容易判断:

θ

)

(T m r H ?

焓的变化

反应

反应物和生成物

都处于标准态

反应进度mol 1=ξ

反应温度

凡气体分子增多的反应,一定是熵增反应;反之是熵减小反应;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目不变的反应难以熵增还是熵减 ④标准熵

a 、定义:在标准状态下,1mol 纯净物质的绝对熵叫标准熵

b 、符号:)(T S m θ

;单位:11--??K mol J ;注:应指定温度T c 、熵的可比性

i 、在相同条件下,气S ﹥液S ﹥固S ;

ii 、结构相似,相对分子量不同的物质,m S 随相对分子量的增加而增大 iii 、相对分子量接近,分子结构越复杂的,m S 也越大 ⑤标准摩尔反应熵变

a 、热力学标准态下,反应终始态物质的熵值之差

b 、标准摩尔反应熵变(标准反应熵):)([B S S m B m r θ

θν∑=?

c 、意义:i 、正值(熵增加)倾向自发过程; ii 、负值倾向非自发过程 4、自由能

①吉布斯自由能

a 、定义:封闭系统在等温等压条件下向环境可能做的最大有用功对应的状态函数,符号为G ?;

b 、计算公式:S T H G ?-?=?

在等温条件下可以理解为,焓变(△H )=自由能变化(△G )+热力学温度(T )×熵变(△S ) c 、意义:当△G ﹤0时,'max W ﹥0,表明自由能被用来做最大有用功,是自发过

程;

当△G ﹥0时,'max W ﹤0,表明过程非自发进行,必需由环境对体系做功

②自由能G ——反应自发性的判据

定温定压下,任何自发变化总是反应吉布斯自由能函数减少 ?G ﹤0,自发过程,正向反应自发;

?G ﹥,非自发过程,其逆反应为自发过程 ③标准摩尔生成自由能θ

m f G ?

定义:在热力学标准态下你,稳定单质的生成自由能为零。由稳定单质生

成1mol 纯物质时反应的自由能变化为该物质的标准摩尔生成自由能。 符号:θ

m f G ? 单位:1-?mol kJ 标准状态下,稳定单质的θ

m f G ?=0

④有关θG ?的计算

方法一:S T H G ?-?=?

已知标态下的θ

m r H ?,θ

m r S ?,求θG r ?

当温度变化不大时,可近似认为是常数,为298K 时的值

方法二:由θm f G ?求θG r ? θ

θθννm f j m f j m r G G G ?∑-?∑=?产物)((生

成物)

方法三:根据盖斯定律求θ

m r G ? 方法四:对θ

m r G ?的修正公式 J R T G T G m r m r ln )()(-?=?θ

i

i p

p c c J i i νθνθπ)()(

??= 三、化学热力学的应用

1、盖斯定律 ①内容:如果一个反应可以分几步进行,则总反应的焓变等于各分步反应焓变之

和,前提是保持反应条件(温度、压力)不变。

②应用:用于进行太慢或反应速率不易控制而无法直接测得反应热的化学反应。 ③应用条件:a 、某化学反应是在等压(或等容)的条件下进行的,在分步完成

时各分步反应也要在等压(等容)条件下进行

b 、要消去某一物质时,不仅要求物质的种类相同,其物质的聚集状态

也要相同。

第四章 化学反应的热平衡

一、化学平衡

1、化学平衡的建立:在一定的条件下,可逆化学反应的正负反应速率相等时的

状态。 2、化学平衡的特点: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②在平衡状态下,0=?G r ;③化学平衡的组成与到达平衡的途径无关。

3、注意:化学平衡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动态平衡;

从热力学(宏观)上讲,在一定条件下达到平衡状态时,系统的吉布斯

自由能达到最低时的状态,0=?G r ,在宏观上表现为静止;

从动力学(微观)上分析,处于平衡的反应不过是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时

的状态,是整个反应保持平衡,实际上正逆反应仍在进行

二、化学平衡常数 1、标准平衡常数

①定义:在一定的温度下,可逆反应达到平衡时,以产物计量系数为幂的平衡浓

度的乘积与以反映计量系数为幂的平衡浓度的乘积的比值为常数,即化

学反应的标准平衡常数,用符号θK 表示。

②表达式:对于反应dD cC bB aA +=+, d c b

a c D c C c B c A K }][{}][{}][{}][{θθθθθ??=,量纲为1

③平衡常数的意义:化学平衡常数是反应进行程度的标志。θK 值越大,反应进

行程度越大,反应进行得越彻底。

④影响因素:θK 的大小与反应物自身的性质和反应的温度有关,而与体系中各组分的浓度、分压无关

⑤书写标准平衡表达式的注意事项

a 、式中各组分浓度或分压为反应平衡时的浓度或分压;

b 、反应中有固体和纯液体物质时,其浓度视为常数,不写在表达式中;对于非水溶液,当水作为溶质时,其浓度应视为常数,写在表达式中;

c 、θK 的表达式与方程式的书写有关;

d 、多重平衡原则:总反应的θK 等于各相加分反应的θK 之积;正逆反应

的标准平衡常数互为倒数

e 、平衡常数的大小与温度有关,除298K 温度外,在其它状态下,书写

时标明温度 ⑥有关计算:已知反应的a K 求平衡转化率

2、实验平衡常数

①定义:实验得到的平衡常数叫做实验平衡常数或经验平衡常数。 ②分类:浓度平衡常数;分压平衡常数

③表达式:浓度平衡常数表达式 i v

i a c K ∑= 压强平衡常数表达式 i v i p p K ∑=

二者关系:v c p RT K K ∑?=)(

④与标准平衡常数的比较

a 、标准煤平衡常数的量纲统一为1;

b 、实验平衡常数有

c p K K 、之分,且量纲不统一,特殊情况下才为1; 3、反应熵J (分压熵P Q 或浓度熵c Q ) ①表达式:对于反应dD cC bB aA +=+

浓度商b a c c c

B c c A c c

D c c C c Q })({})({})({})({

θθθ

θθ=

压强商b a d

c p p

B p p A p p

D p p C p Q })({})({})({})({

θθθθ=

②与平衡常数的比较

J ﹥K 时,m r G ?﹥0,反应逆向进行; J=K 时,m r G ?=0,反应达到平衡; J ﹤K 时,m r G ?﹤0,反应正向进行

三、化学平衡的移动

1、平衡移动:从旧的平衡状态转移到新的平衡状态的过程

2、勒沙特列原理:一旦改变维持化学平衡的条件,平衡就会向着减弱这个改变

的方向移动。

注意:①该原理不能实际判定某一系统是否达到平衡,只是预言了平衡打破后,体系的新的平衡移动的方向;

②平衡移动的结果是建立了新的平衡体系; ③利用勒沙特列原理不能进行定量计算

第五章 酸碱平衡

一、酸碱理论介绍

①酸碱的概念:凡是在水溶液中电离产生的阳离子全部是+H 的物质叫做酸;凡

是电离产生的阴离子全部是-OH 的物质叫做碱;在水溶液中电离产生的阳离子除+H 外尚有其它离子或电离产生的阴离子除-OH 外尚有其它离子的物质的物质叫做盐。

②中和反应的实质:O H OH H 2=+-+

③局限性:a 、该理论的立论基础是水溶液中电解质的电离,不能脱离水溶液的

范畴,非水体系不适用;

b 、只适用于含+H 、-OH 的物质,无法解释3NH 、32CO Na 呈碱性的

事实;

2、布伦斯惕——劳伦酸碱质子理论

①酸碱的概念:凡是能给出+H 的物质都是酸;凡是能接受+H 的物质都是碱

②共轭酸碱对:质子酸碱不是孤立的,它们通过质子相互联系,质子酸释放质子转化为它的共轭碱,质子碱得到质子转化为它的共轭酸。这种关系称为酸碱共轭关系,其酸碱称为共轭酸碱对。 ③酸碱反应

实质:质子转移的过程;

中和反应的实质:质子的传递;

电离作用的实质:水与分子酸碱之间的质子传递; 阿伦尼乌斯酸碱理论中盐类水解的实质:水与离子酸碱之间的质子传递

④注意:a 、在质子酸碱理论中,酸和碱可以是分子,可以是离子;

b 、同一物质有时可以做酸,有时可以做碱;

c 、质子理论中没有盐的概念,也无水解反应;

d 、单独一对共轭酸碱对本身是不能发生酸碱反应的

3、路易斯酸碱理论 二、水的电离和pH 标度 1、水的离子自递

①水即是质子酸又是质子碱,水分子之间可以进行质子传递: -++=+OH O H O H o H 322 简写为-++?OH H O H 2,即为水的电离

②水的离子积

纯水的电离平衡常数称为质子自递常数,简称为水的离子积。 298K 时,纯水的1410-=w K ,1710][][---+==mol OH H 水的质子自递是吸热反应,故W K 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2、水溶液的pH 值

①溶液的pH 值 θc

H c pH ]

[lg +-=

方便起见,当+H 的浓度小于11-?L mol 时,用pH 表示溶液的酸度;当溶液的浓度大于11-?L mol 时,用+H 的浓度,表示溶液的酸度。

pOH 也可以表示溶液的酸碱度,θ

c OH c pOH )

(lg --=

W pK pOH pH =+ 298K 时,14=+pOH pH 另外,水溶液的酸碱性取决于+H 与-OH 的浓度的相对大小

[+H ]﹥[-OH ]时,溶液呈酸性;[+H ]﹤[-OH ]时,溶液呈碱性;[+H ]=[-OH ]时,溶液呈中性

②酸碱测定计 ③生物学意义 ④酸碱指示剂

假设In 表示石蕊,HIn (红)?蓝)(-++In H 当c(HIn)﹥﹥c(In -)时,溶液呈红色,是酸性; 当c(HIn)﹤﹤c(In -)时,溶液呈蓝色,是碱性

甲基橙变色范围:---红---3.1---橙---4.4---黄--- 酚酞变色范围:---无色---8.0---粉红---9.8---红--- 三、水溶液中的酸碱电离平衡 1、电离度与稀释定律: ①电离度(α):已电离的弱电解质分子数和溶液中弱电解质分子初始分子数的百分比:%100%1000

0?-=?=

c c c eq 初始浓度已电离的浓度

α

②稀释定律:在一定温度下,(θ

a K 为定值),某弱电解质的电离度随溶液浓度的减小而增加

2、酸碱的强弱 ①电离平衡常数

对于任意酸,达到电离平衡时,-

+

+?A H HA ]

[]

][[HA A H K a

-+=

θ

θa K 为弱酸电离平衡常数,用来衡量酸的强弱,θ

a K 值越大,酸性越强 θa K ﹥1时,为强酸;θ

a K ﹤1时为弱酸

多元弱酸对应多级电离平衡常数

同理,对于弱碱来讲,θ

b K 越大,碱性越强

注意:酸碱的电离平衡常数表征了酸碱给出质子或接受质子的能力 ②共轭酸碱θ

a K 与θ

b K 的联系:θa K θ

b K =W K

③区分效应与拉平效应

a 、区分效应:溶剂使酸的强度得以显出差别的效应称为区分效应,该溶剂被称为区分溶剂。

b 、拉平效应:溶剂将酸的强度拉平的效应称为拉平效应,该溶剂称为拉平溶剂。 ④、酸碱强度大小与:a 、酸碱本身:b 、溶剂有关 3、同离子效应和盐效应 ①同离子效应:在弱电解质电离平衡体系中,加入和弱电解质含有相同离子的强电解质会使弱电解质的电离度减小的现象。

②盐效应:向弱电解质溶液中加入强电解质会使弱电解质电离度增大的现象。

③注意:同离子效应一定会产生盐效应,盐效应不一定会产生同离子效应 4、相关计算

①一元弱酸或弱碱的电离平衡; ②多元弱酸或弱碱的电离平衡 5、盐类水解

①盐类水解与水溶液的相互作用: 强酸强碱盐——无水解作用;

强酸弱碱盐、弱酸强碱盐、弱酸弱碱盐——有水解作用 ②水解反应

a 、定义:指盐的组分离子与水电离出来的+H 或-OH 结合生成电解质的过程

b 、实质:中和反应的逆反应 ③类型

A 、强酸弱碱盐电离的实质——弱酸的电离 以Cl NH 4为例:-+

+?Cl NH Cl NH 44

-++?OH H O H 2 θ1K O H NH OH NH 234??+-+ θ

2K 总:HCl O H NH O H Cl NH +??+2324 θ

h K

)()

(3321NH K NH K K K K K a b W

h θ

θ

θ

θ

θθ==

=

溶液水解后产生+H ,因此溶液呈酸性,溶液pH 可按一元弱酸处理 B 、弱酸强碱盐电离实质——弱碱的电离 以NaAc 为例:-++=Ac Na NaAc

-++?OH H O H 2 θ1K HAc H Ac =++- θ

2K

总:NaOH HAc O H NaAc +?+2 θ

h K

)()

(21HAc K HAc K K K K K b a W

h θ

θ

θ

θ

θ==

=

溶液中水解后产生-OH ,因此溶液呈碱性,溶液pH 可按一元弱碱处理 C 、弱酸弱碱盐电离的实质——两性物质电离 以Ac NH 4为例 -+

+=Ac NH Ac NH 44

-++?OH H O H 2 θ1K O H NH OH NH 234??+-+

θ

2K

HAc H Ac ?++- θ

3K

总:HAc O H NH O H Ac NH +?+2324 θ

h K

θ

θ

θ

θθb

a W h K K K K K K K =

=321

水解后产生+H 和-OH ,溶液的酸碱性由θ

a K 、θ

b K 的相对大小决定 ④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

a 、盐的浓度:同一温度下,盐的浓度越小,水解程度越大;

b 、温度:水解反应为吸热反应,温度升高,水解程度增大;

c 、溶液的酸碱性及同离子效应。 ⑤注意 :有些盐类,如32S Al 、S NH 24)(可以完全水解

四、缓冲溶液

1、缓冲溶液的定义、组成、原理

①缓冲溶液的定义:缓冲溶液是外加酸碱pH 变化很小的溶液

②缓冲溶液的组成:弱酸及其盐组成的溶液,弱碱及其共轭酸组成的溶液,多元弱酸弱碱的共轭酸碱对组成的溶液。

③缓冲溶液的原理:同离子效应,电离平衡的移动 2、缓冲容量和缓冲范围

①缓冲容量:缓冲能力大小的衡量,指单位体积缓冲溶液的pH 值改变极小值所需的酸或碱的物质的量。

②有效缓冲范围:缓冲溶液具有稳定溶液pH 值的能力,但这种能力是有限的,即有效缓冲范围。

如果外加酸碱过多,超过缓冲范围,缓冲溶液会失去缓冲能力。 3、影响缓冲溶液的因素

①缓冲溶液的pH 主要由a pK 或14-a pK 决定

②缓冲对的浓度:缓冲容量与体系共轭缓冲对的总浓度有关。总浓度越大,缓冲容量越大。

③缓冲对的浓度之比:当c (酸)/c (碱)=1时,缓冲容量最大。

④有效缓冲范围:缓冲对浓度之比在10-1/10范围内,有较好的缓冲能力。 即最有效的缓冲范围一般在1±=a pK pH 或1±=b pK pOH 4、缓冲溶液的选择与配制 ①选择:

a 、所选择的溶液除了参与+H 、-OH 的有关反应外,不能与反应系统中的其他物质发生副反应 ;

b 、所选的弱酸的θ

a K 或弱碱的θ

b K 尽可能的接近缓冲溶液的pH ;

c 、一般要求缓冲溶液的组分浓度为0.051-?L mol --0.51-?L mol ,缓冲溶液有足够的缓冲能力;

d 、缓冲溶液廉价易得,避免污染。 ②配制

a 、根据要求选择缓冲对;

b 、计算缓冲物质的浓度之比,使所配溶液的pH 为所需值:

共轭碱)

酸)

((lg

c c pK pH a -= (共轭酸)碱)c c pK pOH b (lg -=

c 、根据计算结果配制缓冲溶液,并使酸碱浓度均在0.11-?L mol --11-?L mol 之间;

d 、用酸度计或试纸测定所配溶液的pH 5、缓冲现象的应用 ①自然界与生物界

②用标准缓冲溶液标定其他物质的酸度 ③许多反应要求反应在一定范围内进行

第六章 沉淀溶解平衡

一、沉淀溶解平衡常数——溶度积

1、沉淀溶解平衡:一定温度下,难溶电解质变成水合离子的(即溶解)的速率与溶液中水合离子回到晶体表面(即沉淀)的速率相等时的状态叫做沉淀溶解平衡。

2、溶度积

①定义:一定温度下,难溶电解质的饱和溶液中各离子浓度的系数方次的乘积,记为sp K 。

②表达式:对于反应)()()(aq nB aq mA S B A m n n m -++?,

n m m n sp

c

B c c A c K ])([])([θ

θ++= ③注意:a 、溶度积sp K 是难溶电解质饱和溶液的特性常数; b 、sp K 属于化学平衡常数,其大小只与难溶电解质的自身性

质和温度有关,与溶液中离子的浓度无关。

c 、适用范围:难溶强电解质及难容弱电解质

3、溶度积sp K 与溶解度S

①相同点:都可以反应难溶电解质的溶解能力的大小;

②不同点:a 、溶解度sp K 是平衡常数的一种,表示一定温度下难溶电

解质的饱和溶液中离子浓度之间的关系;

b 、溶解度S 是浓度的一种表达形式,表示一定温度下1L

难溶电解质中溶质的量;

③注意:比较不同电解质溶解度时,若电解质属于相同类型,则可直

接比较,sp K 大的,S 也大;比较不同类型的电解质溶液时应先利用sp K 求出溶解度S ,然后比较大小 二、沉淀的生成与溶解

1、离子积:①定义:某难溶电解质溶液中,其离子浓度系数方次之

积,用J (B Q )表示。

②注意:J 与sp K 表达式相同,但概念不同,其关系如同

反应商与标准平衡常数之间的关系。 2、溶度积规则

①依据:)/ln(sp m r K J RT G =?

推论:RT J G G m r m r ?+?=?ln θ RT K G sp m r ?-=?θθln

)ln (ln θ

sp m r K J RT G -=?∴ )/ln('θ

sp m r K J RT G =?∴

②对沉淀溶解与生成的的判断

J ﹤sp K ,m r G ?﹤0,不饱和溶液,无沉淀生成,有沉淀溶解质饱和;

J ﹥sp K ,m r G ?﹥0,过饱和溶液,有沉淀生成,至达到饱和;

J=sp K ,m r G =0,饱和溶液,处于沉淀溶解平衡状态。 3、同离子效应和盐效应

①同离子效应:向难溶电解质中加入含有相同离子的强电解质难溶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向生成沉淀的方向移动,使其溶解度减小。这种现象称为同离子效应。

②盐效应:在难溶电解质中加入易溶强电解质而使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度增大的作用。

③注意事项:a 、当加入可溶性的含相同离子的电解质时,会产生一定的盐效应。但所加的可溶性盐浓度较小时,同离子效应占主导因素;当浓度较大时,盐效应对沉淀溶解平衡的影响大于同离子效应; b 、有同离子效应必然会产生盐效应,而盐效应不一定会产生同离子效应

4、分步沉淀与沉淀的转化

①分步沉淀:溶液中同时含有几种离子,由于它们的溶解度不同,形成沉淀所需离子的浓度不同,加入同一种电解质,溶解度小的先从溶液中沉淀出来。

②离子沉淀的先后顺序取决于:

a 、 沉淀物的sp K :同类型的难溶电解质,当被沉淀的离子的浓度相

同时,sp K 越小的越先被沉淀出来;

b 、 被沉淀离子的浓度:不同类型难溶电解质或者被沉淀离子的浓

度不同时,则不能比较sp K ,要具体计算,根据溶解度才能判断 ③沉淀的转化:在含有沉淀的的溶液中加入适当的沉淀剂,与溶液中

的某一离子结合成为更难溶的电解质,从而从一种沉淀转化成为了另一种沉淀。

同一类型难溶电解质在同一温度下

K值越大越容易转化

sp

三、沉淀反应的应用

1、除杂

①通过控制pH值除去某些金属离子;

②利用金属硫化物沉淀反应除去+2

Cu、+2

Cd等;

Pd、+2

③工业上除食盐中可溶性杂质+2

Ca、+2

Mg、-24

SO

2、离子鉴定

3、离子分析

4、分析化学

①重要分析法

②滴定分

大学部分无机化学方程式

稀有气体 O2 + PtF6 === O2+PtF6- 是深红色固体 Xe + PtF6 === Xe+PtF6- 是橙黄色固体,首次合成第一个稀有气体的化合物 Xe(g) + F2(g) === XeF2(g) (Xe过量) Xe(g) + 2F2(g) === XeF4(g) (Xe:F2=1:5) Xe(g ) + 3F2(g) === XeF6(g) (Xe:F2=1:20) XeF2 + 2OH- === XeF6(g) + 1/2O2 + 2F- + H2O XeF2在碱性溶液中迅速水解 1 XeF2水解:.2XeF 2 + 2H2O === 2Xe + o2 + 4HF 2 XeF2水解:. 3 XeF2 + 6H2O ===XeO3 + 2Xe + 3/2O2 + 12HF 2=1+3 3. XeF6水解:XeF6 + 3H2O===XeO3 + 6HF NaBrO3 + XeF2 + H2O===NaBrO4 + 2HF + Xe XeF2首次做氧化剂成功 XeF4 + 2Hg===Xe + 2HgF2 XeF4 + Pt===Xe + PtF4 2XeF6 + 3SiO2===2XeO3 + 3SiF4 不能用玻璃和石英器皿装XeF6 XeF2 + H2===Xe + 2HF XeF2(s) + SbF5(L)=== [XeF ]+ [SbF6 ]- ﹙S﹚ XeO3 + OH-===HXeO4- 在水中XeO3主要以分子形式存在,在碱性溶液中主要以HXeO4- 存在 2HXeO4- + 2OH-===XeO64- + Xe + O2 + 2H2O HXeO4- 会缓慢的发生歧化 XeF2 + 2HCl===Xe + Cl2 + 2HF XeF2 + 2KI===Xe + I2 + 2KF 卤素 3Cl2 + 2Fe===2FeCl3 I2 + H2S===S + 2HI I2 + H2SO3 + H2O===H2SO4 + 2HI Fe2+不与I2反应 X2 + H2O===2H+ + X- + 1/2O2 F2的水解 X2 + H2O===H+ + X- + HXO Cl2,Br2,I2的水解 2F2 + H2O===2HF + 1/2O2 F2与水发生猛烈反应放出O2 2HI + 1/2O2===I2 + H2O 将O2通入碘化氢溶液有I2析出 Cl2 + 2OH-===Cl- + ClO- + H2O 室温下 3Cl2 + 5OH-===6Cl- + ClO- + H2O 70摄氏度 Br2 + 2OH-===Br- + Bro3- + H2O 0摄氏度 3Br2 + 6OH-===5Br- + Bro3- + 3H2O 20摄氏度 3I2 + 6OH-===5I- + IO3- + 3H2O 0摄氏度定性反应 X2 + 2OH-===X- + OX- + H2O 3OX-===2X- + XO3- Cl2 + H2O===HClO + HCl Cl2的歧化反应 (少)IO3- + 3HSO3-===I- + 3SO42- + 3H+ (过)IO3- + 5I- + 6H+===3I2 + 3H2O 2NaBr + 3H2SO4 (浓)===Br2 + 2NaHSO4 + SO2 + 2H2O

高中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点归纳(全)讲解

高中《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点 一、重要的物理性质 1.有机物的溶解性 (1)难溶于水的有:各类烃、卤代烃、硝基化合物、酯、绝大多数高聚物、高级的(指分子中碳原子数目较多的,下同)醇、醛、羧酸等。 (2)易溶于水的有:低级的[一般指N(C)≤4]醇、(醚)、醛、(酮)、羧酸及盐、氨基酸及盐、单糖、二糖。(它们都能与水形成氢键)。 二、重要的反应 1.能使溴水(Br2/H2O)褪色的物质 (1)有机物①通过加成反应使之褪色:含有、—C≡C—的不饱和化合物 ②通过取代反应使之褪色:酚类注意:苯酚溶液遇浓溴水时,除褪色现象之外还产生白色沉淀。 ③通过氧化反应使之褪色:含有—CHO(醛基)的有机物(有水参加反应) 注意:纯净的只含有—CHO(醛基)的有机物不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④通过萃取使之褪色:液态烷烃、环烷烃、苯及其同系物、饱和卤代烃、饱和酯 (2)无机物①通过与碱发生歧化反应3Br2 + 6OH- == 5Br- + BrO3- + 3H2O或Br2 + 2OH- == Br- + BrO- + H2O ②与还原性物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如H2S、S2-、SO2、SO32-、I-、Fe2+ 2.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KMnO4/H+褪色的物质 1)有机物:含有、—C≡C—、—OH(较慢)、—CHO的物质苯环相连的侧链碳上有氢原子的苯的同系物(但苯不反应) 2)无机物:与还原性物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如H2S、S2-、SO2、SO32-、Br-、I-、Fe2+ 3.与钠的相关物质的反应 与Na反应的有机物:含有—OH、—COOH的有机物 与NaOH反应的有机物:常温下,易与—COOH的有机物反应加热时,能与卤代烃、酯反应(取代反应) 与Na2CO3反应的有机物:含有—COOH的有机物反应生成羧酸钠,并放出CO2气体; 与NaHCO3反应的有机物:含有—COOH的有机物反应生成羧酸钠并放出等物质的量的CO2气体。 4.既能与强酸,又能与强碱反应的物质 (1)氨基酸,如甘氨酸等 H2NCH2COOH + HCl → HOOCCH2NH3Cl H2NCH2COOH + NaOH → H2NCH2COONa + H2O (2)蛋白质分子中的肽链的链端或支链上仍有呈酸性的—COOH和呈碱性的—NH2,故蛋白质仍能与碱和酸反应。5.银镜反应的有机物 (1)发生银镜反应的有机物:含有—CHO的物质:醛、甲酸、甲酸盐、甲酸酯、还原性糖(葡萄糖、麦芽糖等)(2)银氨溶液[Ag(NH3)2OH](多伦试剂)的配制: 向一定量2%的AgNO3溶液中逐滴加入2%的稀氨水至刚刚产生的沉淀恰好完全溶解消失。 (3)反应条件:碱性、水浴加热 .......酸性条件下,则有Ag(NH3)2+ + OH- + 3H+ == Ag+ + 2NH4+ + H2O而被破坏。(4)实验现象:①反应液由澄清变成灰黑色浑浊;②试管内壁有银白色金属析出 (5)有关反应方程式:AgNO3 + NH3·H2O == AgOH↓ + NH4NO3AgOH + 2NH3·H2O == Ag(NH3)2OH + 2H2O 银镜反应的一般通式:RCHO + 2Ag(NH3)2OH 2 A g↓+ RCOONH4 + 3NH3 + H2O

高考必修化学有机化学知识点归纳

高考有机化学知识点归纳 一、有机物的结构与性质 1、官能团的定义:决定有机化合物主要化学性质的原子、原子团或化学键。 2、常见的各类有机物的官能团,结构特点及主要化学性质 (1)烷烃 A) 官能团:无 ;通式:C n H 2n +2;代表物:CH 4 B) 结构特点:键角为109°28′,空间正四面体分子。烷烃分子中的每个C 原子的四个价键也都如此。 C) 化学性质:①取代反应(与卤素单质、在光照条件下) , ,……。 ②燃烧 (2)烯烃: A) 官能团: ;通式:C n H 2n (n ≥2);代表物:H 2C=CH 2 B) 结构特点:键角为120°。双键碳原子与其所连接的四个原子共平面。 C) 化学性质: ①加成反应(与X 2、H 2、HX 、H 2O 等) ②加聚反应(与自身、其他烯烃) ③燃烧 (3)苯及苯的同系物: A) 通式:C n H 2n —6(n ≥6);代表物: B)结构特点:苯分子中键角为120°,平面正六边形结构,6个C 原子和6个H 原子共平面。 C)化学性质: ①取代反应(与液溴、HNO 3、H 2SO 4等) ②加成反应(与H 2、Cl 2等) (5)醇类: A) 官能团:—OH (醇羟基); 代表物: CH 3CH 2OH 、HOCH 2CH 2OH B) 结构特点:羟基取代链烃分子(或脂环烃分子、苯环侧链上)的氢原子而得到的产物。结构与相应的烃类似。 C) 化学性质: ①羟基氢原子被活泼金属置换的反应 CH 4 + Cl 2CH 3Cl + HCl 光 CH 3Cl + Cl 2 CH 2Cl 2 + HCl 光 CH 4 + 2O 2 CO 2 + 2H 2O 点燃 C=C CH 2=CH 2 + HX CH 3CH 2X 催化剂 CH 2=CH 2 + 3O 2 2CO 2 + 2H 2O 点燃 n CH 2=CH 2 CH 2—CH 2 n 催化剂 2CH 3CH 2OH + 2Na 2CH 3CH 2ONa + H 2↑ HOCH 2CH 2OH + 2Na NaOCH 2CH 2ONa + H 2↑ CH 2=CH 2 + H 2O CH 3CH 2OH 催化剂 加热、加压 CH 2=CH 2 + Br 2BrCH 2CH 2Br CCl 4 原子:—X 原子团(基):—OH 、—CHO (醛基)、—COOH (羧基)、C 6H 5— 等 化学键: 、 —C ≡C — C=C 官能团 + Br 2 + HBr ↑ —Br Fe 或FeBr 3 + HNO 3 + H 2O —NO 2 浓H 2SO 4 60℃ + 3H 2 Ni △ + 3Cl 2 紫外线 Cl Cl Cl

有机化学知识点全面总结

高中(人教版)《有机化学基础》必记知识点 目录 一、必记重要的物理性质 二、必记重要的反应 三、必记各类烃的代表物的结构、特性 四、必记烃的衍生物的重要类别和各类衍生物的重要化学性质 五、必记有机物的鉴别 六、必记混合物的分离或提纯(除杂) 七、必记有机物的结构 八、必记重要的有机反应及类型 九、必记重要的有机反应及类型 十、必记一些典型有机反应的比较 十一、必记常见反应的反应条件 十二、必记几个难记的化学式 十三、必记烃的来源--石油的加工 十四、必记有机物的衍生转化——转化网络图一(写方程) 十五、煤的加工 十六、必记有机实验问题 十七、必记高分子化合物知识 16必记《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点

一、必记重要的物理性质 难溶于水的有:各类烃、卤代烃、硝基化合物、酯、绝大多数高聚物、高级的(指分子中碳原子数目较多的,下同)醇、醛、羧酸等。 苯酚在冷水中溶解度小(浑浊),热水中溶解度大(澄清);某些淀粉、蛋白质溶于水形成胶体溶液。 1、含碳不是有机物的为: CO、CO2、 CO32-、HCO3-、H2CO3、CN-、HCN、SCN-、HSCN、SiC、C单质、金属碳化物等。2.有机物的密度 (1)小于水的密度,且与水(溶液)分层的有:各类烃、一氯代烃、酯(包括油脂) (2)大于水的密度,且与水(溶液)分层的有:多氯代烃、溴代烃(溴苯等)、碘代烃、硝基苯 3.有机物的状态[常温常压(1个大气压、20℃左右)] 常见气态: ①烃类:一般N(C)≤4的各类烃注意:新戊烷[C(CH3)4]亦为气态 ②衍生物类:一氯甲烷、氟里昂(CCl2F2)、氯乙烯、甲醛、氯乙烷、一溴甲烷、四氟乙烯、甲醚、甲乙醚、环氧乙烷。 4.有机物的颜色 ☆绝大多数有机物为无色气体或无色液体或无色晶体,少数有特殊颜色,常见的如下所示: ☆三硝基甲苯(俗称梯恩梯TNT)为淡黄色晶体; ☆部分被空气中氧气所氧化变质的苯酚为粉红色; ☆2,4,6—三溴苯酚为白色、难溶于水的固体(但易溶于苯等有机溶剂); ☆苯酚溶液与Fe3+(aq)作用形成紫色[H3Fe(OC6H5)6]溶液; ☆淀粉溶液(胶)遇碘(I2)变蓝色溶液; ☆含有苯环的蛋白质溶胶遇浓硝酸会有白色沉淀产生,加热或较长时间后,沉淀变黄色。 5.有机物的气味 许多有机物具有特殊的气味,但在中学阶段只需要了解下列有机物的气味: ☆甲烷:无味;乙烯:稍有甜味(植物生长的调节剂) ☆液态烯烃:汽油的气味;乙炔:无味 ☆苯及其同系物:特殊气味,有一定的毒性,尽量少吸入。 ☆C4以下的一元醇:有酒味的流动液体;乙醇:特殊香味 ☆乙二醇、丙三醇(甘油):甜味(无色黏稠液体) ☆苯酚:特殊气味;乙醛:刺激性气味;乙酸:强烈刺激性气味(酸味) ☆低级酯:芳香气味;丙酮:令人愉快的气味 6、研究有机物的方法 质谱法确定相对分子量;红外光谱确定化学键和官能团;核磁共振氢谱确定H的种类及其个数比。 二、必记重要的反应 1.能使溴水(Br2/H2O)褪色的物质

大学无机化学方程式整理

第一章氢及稀有气体 1.氢气的制备 实验室:Zn+2HCl=ZnCl2+H2↑ 军事上:CaH2 +2H2O → Ca(OH)2 + 2H2↑ 2.稀有气体化合物 ①第一个稀有气体化合物:Xe + PtF6 → Xe+[ PtF6] (无色)(红色)(橙黄色) ②氙的氟化物水解: 2XeF2+2H2O →2Xe↑+4HF+ O2↑ 6XeF4 + 12H2O == 2XeO3 + 4Xe↑+3O2↑ +24HF XeF6+3H2O →XeO3+6HF ③氙的氟化物为强氧化剂: XeF2 + H2─→ Xe + 2HF XeF2 + H2O2─→ Xe + 2HF + O2↑ 第二章碱金属与碱土金属元素 一、碱金属与碱土金属(铍、镁除外)元素溶于液氨, 生成溶剂合电子和阳离子成具有导电性的深蓝色溶液。 碱金属M(S) + (x+y)NH3 M+(NH3)x + e-(NH3)y

碱土金属M(S) + (x+2y)NH3 M2+(NH3)x + 2e-(NH3)y 二、氢化物 氢化物共分为离子型、共价型、过渡型 离子型氢化物是极强的还原剂:TiCl4+4NaH Ti+ 4NaCl+2H2↑ LiH能在乙醚中同B3+Al3+Ga3+等的无水氯化物结 合成复合氢化物,如氢化铝锂的生成。 4LiH + AlCl3乙醚Li[AlH4] + 3LiCl 氢化铝锂遇水发生猛烈反应Li[AlH4]+4H2O=LiOH↓+Al(OH)3↓+4H2↑ 三、氧化物 1、正常氧化物 碱金属中的锂和所有碱土金属在空气中燃烧时,分 别生成正常氧化物Li2O和MO。其他碱金属正常的氧 化物是用金属与他们的过氧化物或硝酸盐相作用制 得。 Na2O2+2Na=2Na2O 2KNO3+10K=6K20+N2↑

北京大学医学继续教育学院 无机化学 答案P02A作业4-2

1、用H3PO4(pKa1= 2.16,pKa2= 7.21,pKa3= 12.32)和NaOH所配成的pH = 7.35的缓冲溶液中,抗碱成分是()(4 分)A.H3PO4 B.H2PO4- C.HPO42- D.PO43- 我的答案:B 得分:4分 2、对于一个化学反应,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4 分)

A.越负,反应速率越大 B.越负,反应速率越大 C.活化能越大,反应速率越大 D.活化能越小,反应速率越大 我的答案:D 得分:4分 3、蛋白质发生盐析的主要原因是()(4 分)A.电解质离子强烈的水化作用使大分子去水化 B.蛋白质所带的电荷发生了变化

C.由于电解质的加入,使大分子溶液处于等电点 D.蛋白质上基团的解离情况发生了变化我的答案:A 得分:4分 4、已知某蛋白的pI = 5.6,欲使该蛋白移向正极,则电泳液的pH应()(4 分)A.<5.6 B.=5.6 C.>5.6 D.无法确定

我的答案:C 得分:4分 5、聚沉As2S3负溶胶,下列电解质中聚沉能力最强的是()(4 分) A.Ca(NO3)2 B.K2SO4 C.Na3PO4 D.AlCl3 我的答案:D 得分:4分

6、溶胶在一定时间内能稳定存在而不聚沉,主要原因是()(4 分) A.溶胶的分散相粒子很小 B.溶胶的分散相粒子很大,扩散速度慢C.溶胶的胶粒呈均匀分布,是均相系统D.胶粒带电,相互排斥;胶粒带有水化膜保护,阻止彼此碰撞时聚结沉淀 我的答案:D 得分:4分 7、溶胶的丁铎尔(Tyndall)现象的本质是胶粒对光的()(4 分) A.透射作用

高中化学有机化学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有机化学知识点总结 1.需水浴加热的反应有: (1)、银镜反应(2)、乙酸乙酯的水解(3)苯的硝化(4)糖的水解 (5)、酚醛树脂的制取(6)固体溶解度的测定 凡是在不高于100℃的条件下反应,均可用水浴加热,其优点:温度变化平稳,不会大起大落,有利于反应的进行。 2.需用温度计的实验有: (1)、实验室制乙烯(170℃)(2)、蒸馏(3)、固体溶解度的测定 (4)、乙酸乙酯的水解(70-80℃)(5)、中和热的测定 (6)制硝基苯(50-60℃) 〔说明〕:(1)凡需要准确控制温度者均需用温度计。(2)注意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 3.能与Na反应的有机物有:醇、酚、羧酸等——凡含羟基的化合物。 4.能发生银镜反应的物质有:醛、甲酸、甲酸盐、甲酸酯、葡萄糖、麦芽糖——凡含醛基的物质。 5.能使高锰酸钾酸性溶液褪色的物质有:(1)含有碳碳双键、碳碳叁键的烃和烃的衍生物、苯的同系物 (2)含有羟基的化合物如醇和酚类物质(3)含有醛基的化合物 (4)具有还原性的无机物(如SO2、FeSO4、KI、HCl、H2O2等) 6.能使溴水褪色的物质有: (1)含有碳碳双键和碳碳叁键的烃和烃的衍生物(加成)(2)苯酚等酚类物质(取代)(3)含醛基物质(氧化)(4)碱性物质(如NaOH、Na2CO3)(氧化还原――歧化反应)(5)较强的无机还原剂(如SO2、KI、FeSO4等)(氧化) (6)有机溶剂(如苯和苯的同系物、四氯甲烷、汽油、已烷等,属于萃取,使水层褪色而有机层呈橙红色。) 7.密度比水大的液体有机物有:溴乙烷、溴苯、硝基苯、四氯化碳等。 8、密度比水小的液体有机物有:烃、大多数酯、一氯烷烃。 9.能发生水解反应的物质有 卤代烃、酯(油脂)、二糖、多糖、蛋白质(肽)、盐。 10.不溶于水的有机物有:烃、卤代烃、酯、淀粉、纤维素 11.常温下为气体的有机物有:分子中含有碳原子数小于或等于4的烃(新戊烷例外)、一氯甲烷、甲醛。

最新大学无机化学试题及答案85295

无机化学试题 一、选择题 1. 对于H2O2和N2H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都是二元弱酸(B) 都是二元弱碱 (C) 都具有氧化性和还原性(D) 都可与氧气作用 2. 下列含氧酸中属于三元酸的是…………………………………………………() (A) H3BO3(B) H3PO2(C) H3PO3(D) H3AsO4 3. 下列各对含氧酸盐热稳定性的大小顺序,正确的是……………………………() (A) BaCO3 > K2CO3(B) CaCO3 < CdCO3 (C) BeCO3 > MgCO3(D) Na2SO3 > NaHSO3 4. 铝在空气中燃烧时,生成…………………………………………………………() (A) 单一化合物Al2O3(B) Al2O3和Al2N3 (C) 单一化合物Al2N3(D) Al2O3和AlN 5. 下列含氧酸根中,属于环状结构的是…………………………………………() (A) (B) (C) (D) 6. 下列化合物与水反应放出HCl 的是……………………………………………() (A) CCl4(B) NCl3(C) POCl3(D) Cl2O7 7. InCl2为逆磁性化合物,其中In的化合价为……………………………………() (A) +1 (B) +2 (C) +3 (D) +1和+3 8. 鉴别Sn4+和Sn2+离子,应加的试剂为……………………………………………() (A) 盐酸(B) 硝酸(C) 硫酸钠(D) 硫化钠(过量) 9. 下列各组化合物中,都有颜色的一组化合物是………………………………() (A) SiCl4,SnCl4,PbO (B) CCl4,NO2,HgI2 (C) SiC,B2H6,N2O4 (D) PbO2,PbI2,SnS 10. 将过量SiF4通入NaOH溶液中,主要产物是……………………………………() (A) H4SiO4,NaF (B) Na2SiO3,NaF (C) Na2SiO3,Na2SiF6(D) SiO2,HF 11. 将NCl3通入碱性溶液,其水解产物是…………………………………………() (A) NH3和ClO-(B) NH3和Cl- (C)和Cl-(D)和Cl- 12. PCl3和水反应的产物是…………………………………………………………() (A) POCl3和HCl (B) H3PO3和HCl

高中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点归纳小结

高中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点归纳小结 一、重要的物理性质 1.有机物的溶解性 (1)难溶于水的有:各类烃、卤代烃、硝基化合物、酯、绝大多数高聚物、高级的(指分子中碳原子数目较多的,下同)醇、醛、羧酸等。 (2)易溶于水的有:低级的[一般指N(C)≤4]醇、(醚)、醛、(酮)、羧酸及盐、氨基酸及盐、单糖、二糖。(它们都能与水形成氢键)。 二、重要的反应 1.能使溴水(Br2/H2O)褪色的物质 (1)有机物①通过加成反应使之褪色:含有、—C≡C—的不饱和化合物 ②通过取代反应使之褪色:酚类注意:苯酚溶液遇浓溴水时,除褪色现象之外还产生白色沉淀。 ③通过氧化反应使之褪色:含有—CHO(醛基)的有机物(有水参加反应)注意:纯净的只含有—CHO (醛基)的有机物不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④通过萃取使之褪色:液态烷烃、环烷烃、苯及其同系物、饱和卤代烃、饱和酯 (2)无机物①通过与碱发生歧化反应3Br2 + 6OH- == 5Br- + BrO3- + 3H2O或Br2 + 2OH- == Br- + BrO- + H2O ②与还原性物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如H2S、S2-、SO2、SO32-、I-、Fe2+ 2.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KMnO4/H+褪色的物质 1)有机物:含有、—C≡C—、—OH(较慢)、—CHO的物质苯环相连的侧链碳上有氢原子的苯的同系物(但苯不反应) 2)无机物:与还原性物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如H2S、S2-、SO2、SO32-、Br-、I-、Fe2+ 3.与Na反应的有机物:含有—OH、—COOH的有机物 与NaOH反应的有机物:常温下,易与含有酚羟基 ...、—COOH的有机物反应 加热时,能与卤代烃、酯反应(取代反应) 与Na2CO3反应的有机物:含有酚.羟基的有机物反应生成酚钠和NaHCO3; 含有—COOH的有机物反应生成羧酸钠,并放出CO2气体; 含有—SO3H的有机物反应生成磺酸钠并放出CO2气体。 与NaHCO3反应的有机物:含有—COOH、—SO3H的有机物反应生成羧酸钠、磺酸钠并放出等物质的量的CO2气体。4.既能与强酸,又能与强碱反应的物质 (1)2Al + 6H+ == 2 Al3+ + 3H2↑2Al + 2OH- + 2H2O == 2 AlO2- + 3H2↑ (2)Al2O3 + 6H+ == 2 Al3+ + 3H2O Al2O3 + 2OH-== 2 AlO2- + H2O (3)Al(OH)3 + 3H+ == Al3+ + 3H2O Al(OH)3 + OH-== AlO2- + 2H2O (4)弱酸的酸式盐,如NaHCO3、NaHS等等 NaHCO3 + HCl == NaCl + CO2↑ + H2O NaHCO3 + NaOH == Na2CO3 + H2O NaHS + HCl == NaCl + H2S↑NaHS + NaOH == Na2S + H2O (5)弱酸弱碱盐,如CH3COONH4、(NH4)2S等等 2CH3COONH4 + H2SO4 == (NH4)2SO4 + 2CH3COOH CH3COONH4 + NaOH == CH3COONa + NH3↑+ H2O (NH4)2S + H2SO4 == (NH4)2SO4 + H2S↑ (NH4)2S +2NaOH == Na2S + 2NH3↑+ 2H2O (6)氨基酸,如甘氨酸等 H2NCH2COOH + HCl → HOOCCH2NH3Cl H2NCH2COOH + NaOH → H2NCH2COONa + H2O

有机化学知识点总结归纳(全)

催化剂 加热、加压 有机化学知识点归纳 一、有机物的结构与性质 1、官能团的定义:决定有机化合物主要化学性质的原子、原子团或化学键。 2、常见的各类有机物的官能团,结构特点及主要化学性质 (1)烷烃 A) 官能团:无 ;通式:C n H 2n +2;代表物:CH 4 B) 结构特点:键角为109°28′,空间正四面体分子。烷烃分子中的每个C 原子的四个价键也都如此。 C) 物理性质:1.常温下,它们的状态由气态、液态到固态,且无论是气体还是液体,均为无色。 一般地,C1~C4气态,C5~C16液态,C17以上固态。 2.它们的熔沸点由低到高。 3.烷烃的密度由小到大,但都小于1g/cm^3,即都小于水的密度。 4.烷烃都不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 D) 化学性质: ①取代反应(与卤素单质、在光照条件下) , ,……。 ②燃烧 ③热裂解 C 16H 34 C 8H 18 + C 8H 16 ④烃类燃烧通式: O H 2 CO O )4(H C 222y x y x t x +++????→?点燃 ⑤烃的含氧衍生物燃烧通式: O H 2 CO O )24(O H C 222y x z y x z y x +-+ +????→?点燃 E) 实验室制法:甲烷:3423CH COONa NaOH CH Na CO +→↑+ 注:1.醋酸钠:碱石灰=1:3 2.固固加热 3.无水(不能用NaAc 晶体) 4.CaO :吸水、稀释NaOH 、不是催化剂 (2)烯烃: A) 官能团: ;通式:C n H 2n (n ≥2);代表物:H 2C=CH 2 CH 4 + Cl 2CH 3Cl + HCl 光 CH 3Cl + Cl 2CH 2Cl 2 + HCl 光 CH 4 + 2O 2 CO 2 + 2H 2O 点燃 CH 4 C + 2H 2 高温 隔绝空气 C=C 原子:—X 原子团(基):—OH 、—CHO (醛基)、—COOH (羧基)、C 6H 5— 等 化学键: 、 —C ≡C — C=C 官能团 CaO △

大学有机化学知识点总结(推荐文档)

有机化学复习总结 一.有机化合物的命名 1. 能够用系统命名法命名各种类型化合物: 包括烷烃,烯烃,炔烃,烯炔,脂环烃(单环脂环烃和多环置换脂环烃中的螺环烃和桥环烃),芳烃,醇,酚,醚,醛,酮,羧酸,羧酸衍生物(酰卤,酸酐,酯,酰胺),多官能团化合物(官能团优先顺序:-COOH >-SO3H >-COOR >-COX >-CN >-CHO >>C =O >-OH(醇)>-OH(酚)>-SH >-NH2>-OR >C =C >-C ≡C ->(-R >-X >-NO2),并能够判断出Z/E 构型和R/S 构型。 2. 根据化合物的系统命名,写出相应的结构式或立体结构式(伞形式,锯架式,纽曼投影式,Fischer 投影式)。 立体结构的表示方法: 1 )伞形式: COOH OH H 3 2)锯架式:CH 3 OH H H OH C 2H 5 3) 纽曼投影式: H H 4)菲舍尔投影式:COOH CH 3 OH H 5)构象(conformation) (1) 乙烷构象:最稳定构象是交叉式,最不稳定构象是重叠式。 (2) 正丁烷构象:最稳定构象是对位交叉式,最不稳定构象是全重叠式。 (3) 环己烷构象:最稳定构象是椅式构象。一取代环己烷最稳定构象是e 取代的椅 式构象。多取代环己烷最稳定构象是e 取代最多或大基团处于e 键上的椅式构象。 立体结构的标记方法 1. Z/E 标记法:在表示烯烃的构型时,如果在次序规则中两个优先的基团在同一侧,为Z 构型, 在相反侧,为E 构型。 CH 3 C H C 2H 5CH 3C C H 2H 5Cl (Z)-3-氯-2-戊烯 (E)-3-氯-2-戊烯 2、 顺/反标记法:在标记烯烃和脂环烃的构型时,如果两个相同的基团在同一侧,则为顺式; 在相反侧,则为反式。

高中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点归纳(全)

一、重要的物理性质 1.有机物的溶解性 (1)难溶于水的有:各类烃、卤代烃、硝基化合物、酯、绝大多数高聚物、高级的(指分子中碳原子数目较多的,下同)醇、醛、羧酸等。 (2)易溶于水的有:低级的[一般指N(C )≤4]醇、(醚)、醛、(酮)、羧酸及盐、氨基酸及盐、单糖、二糖。(它们都能与水形成氢键)。 二、重要的反应 1.能使溴水(Br 2/H 2O )褪色的物质 (1)有机物① 通过加成反应使之褪色:含有、—C ≡C —的不饱和化合物 ② 通过取代反应使之褪色:酚类 注意:苯酚溶液遇浓溴水时,除褪色现象之外还产生白色沉淀。③ 通过氧化反应使之褪色:含有—CHO (醛基)的有机物(有水参加反应)注意:纯净的只含有—CHO (醛基)的有机物不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④ 通过萃取使之褪色:液态烷烃、环烷烃、苯及其同系物、饱和卤代烃、饱和酯 (2)无机物① 通过与碱发生歧化反应 3Br 2 + 6OH - == 5Br - + BrO 3- + 3H 2O 或Br 2 + 2OH - == Br - + BrO - + H 2O ② 与还原性物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如H 2S 、S 2-、SO 2、SO 32-、I -、Fe 2+ 2.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KMnO4/H+褪色的物质 1)有机物:含有、—C≡C —、—OH (较慢)、—CHO 的物质 苯环相连的侧链碳上有氢原子的苯的同系物(但苯不反应) 2)无机物:与还原性物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如H 2S 、S 2-、SO 2、SO 32-、Br -、I -、Fe 2+ 3.与Na 反应的有机物:含有—OH 、—COOH 的有机物 与NaOH 反应的有机物:常温下,易与—COOH 的有机物反应加热时,能与卤代烃、酯反应(取代反应) 与Na 2CO 3反应的有机物:含有—COOH 的有机物反应生成羧酸钠,并放出CO 2气体; 与NaHCO 3反应的有机物:含有—COOH 的有机物反应生成羧酸钠并放出等物质的量的CO 2气体。 4.既能与强酸,又能与强碱反应的物质 (1)氨基酸,如甘氨酸等 H 2NCH 2COOH + HCl → HOOCCH 2NH 3Cl H 2NCH 2COOH + NaOH → H 2NCH 2COONa + H 2O (2)蛋白质分子中的肽链的链端或支链上仍有呈酸性的—COOH 和呈碱性的—NH 2,故蛋白质仍能与碱和酸反应。 5.银镜反应的有机物 (1)发生银镜反应的有机物:含有—CHO 的物质:醛、甲酸、甲酸盐、甲酸酯、还原性糖(葡萄糖、麦芽糖等) (2)银氨溶液[Ag(NH 3)2OH](多伦试剂)的配制: 向一定量2%的AgNO 3溶液中逐滴加入2%的稀氨水至刚刚产生的沉淀恰好完全溶解消失。 (3)反应条件:碱性、水浴加热....... 酸性条件下,则有Ag(NH 3)2+ + OH - + 3H + == Ag + + 2NH 4+ + H 2O 而被破坏。 (4)实验现象:①反应液由澄清变成灰黑色浑浊;②试管内壁有银白色金属析出 (5)有关反应方程式:AgNO 3 + NH 3·H 2O == AgOH↓ + NH 4NO 3 AgOH + 2NH 3·H 2O == Ag(NH 3)2OH + 2H 2O 银镜反应的一般通式: RCHO + 2Ag(NH 3)2OH 2 A g ↓+ RCOONH 4 + 3NH 3 + H 2O 【记忆诀窍】: 1—水(盐)、2—银、3—氨 甲醛(相当于两个醛基):HCHO + 4Ag(NH 3)2OH 4Ag↓+ (NH 4)2CO 3 + 6NH 3 + 2H 2O 乙二醛: OHC-CHO + 4Ag(NH 3)2OH 4Ag↓+ (NH 4)2C 2O 4 + 6NH 3 + 2H 2O 甲酸: HCOOH + 2 Ag(NH 3)2OH 2 A g ↓+ (NH 4)2CO 3 + 2NH 3 + H 2O 葡萄糖:(过量)CH 2OH(CHOH)4CHO +2Ag(NH 3)2OH 2A g ↓+CH 2OH(CHOH)4COONH 4+3NH 3 + H 2O (6)定量关系:—CHO ~2Ag(NH)2OH ~2 Ag HCHO ~4Ag(NH)2OH ~4 Ag 6.与新制Cu(OH)2悬浊液(斐林试剂)的反应 (1)有机物:羧酸(中和)、甲酸(先中和,但NaOH 仍过量,后氧化)、醛、还原性糖(葡萄糖、麦芽糖)、甘油等多羟基化合物。 (2)斐林试剂的配制:向一定量10%的NaOH 溶液中,滴加几滴2%的CuSO 4溶液,得到蓝色絮状悬浊液(即斐林试剂)。 (3)反应条件:碱过量、加热煮沸........ (4)实验现象: ① 若有机物只有官能团醛基(—CHO ),则滴入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中,常温时无变化,加热煮沸后有(砖)红色沉淀生成; ② 若有机物为多羟基醛(如葡萄糖),则滴入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中,常温时溶解变成绛蓝色溶液,加热煮沸后有(砖)红色沉淀生成; (5)有关反应方程式:2NaOH + CuSO 4 == Cu(OH)2↓+ Na 2SO 4 RCHO + 2Cu(OH)2RCOOH + Cu 2O↓+ 2H 2O HCHO + 4Cu(OH)2CO 2 + 2Cu 2O↓+ 5H 2O OHC-CHO + 4Cu(OH)2HOOC-COOH + 2Cu 2O↓+ 4H 2O HCOOH + 2Cu(OH)2 CO 2 + Cu 2O↓+ 3H 2O CH 2OH(CHOH)4CHO + 2Cu(OH)2CH 2OH(CHOH)4COOH + Cu 2O↓+ 2H 2O (6)定量关系:—COOH ~? Cu(OH)2~? Cu 2+ (酸使不溶性的碱溶解) —CHO ~2Cu(OH)2~Cu 2O HCHO ~4Cu(OH)2~2Cu 2O 7.能发生水解反应的有机物是:卤代烃、酯、糖类(单糖除外)、肽类(包括蛋白质)。 HX + NaOH == NaX + H 2O (H)RCOOH + NaOH == (H)RCOONa + H 2O

北京中医药大学无机化学考试辅导试题及答案

北京中医药大学《无机化学》考试辅导试题及答案 用离子-电子法配平并完成下列反应 答:+ + 2I-= 2Fe2+ + I2 -+ 3SO32-+H2O = 2MnO2 + 3SO42-+ 2OH— + + Zn = Cu+ Zn2+ -+3S2-+14H+ =2Cr3++3S +7 H2O -+ 5SO32-+ 6H+= 2Mn2+ + 5SO42-+3 H2O — + SO32-+ 2OH—= 2MnO42—+ SO42-+ H2O 简答题 1. 一种钠盐A,在A的水溶液中加入稀盐酸产生刺激性气体B。A的水溶液在酸性中能使KMnO4溶液腿色,得到无色溶液C。若在A的水溶液中通入Cl2得溶液D,在D中加入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E,若在E中加入NH3水,震荡后得到无色溶液F。指出A、B、C、D、E、F各为何物。 答:A、Na2SO3B、SO2C、Mn2+ D、Cl- E、AgCl F、[Ag(NH)2]+ 2.根据配合物的价键理论,指出下列配离子中,中心离子和配体的配位情况(即画出中心离子杂化后价电子排布、指出杂化轨道类型及空间构型)。 (1)[FeF6]3-μ= . (2)[Fe(CN)6]3-μ= . 答:(1)Fe3+ 3d53d轨道有5个单电子sp3d2杂化八面体 (2)Fe3+ 3d53d轨道有1个单电子d2sp3杂化八面体 3.有四种试剂:Na2SO4、Na2SO3、Na2S2O3、Na2S,它们的标签已脱落,请设计只加一种试剂的简便方法鉴别它们,并写出有关配平的离子反应方程式。 答:加稀HCl (略) 4.根据配合物的价键理论,确定下列配离子是内轨型还是外轨型,说明理由。 (1) [Fe(H2O)6]3-(Fe3+3d 5)μ= . (2) [Mn(CN)6] 4-(Mn2+3d 5)μ= . 答:(1)μ= 则n=5 Fe3+ 3d53d轨道有5个单电子sp3d2杂化八面体 (2)μ= 则n=1 Fe3+ 3d53d轨道有1个单电子d2sp3杂化八面体 5.现有一种含结晶水的淡绿色晶体A,将其配成溶液,若加入BaCl2溶液,则产生不溶于酸的白色沉淀B,若加入NaOH溶液,则生成白色胶状沉淀C并很快变成红棕色沉淀D,再加入盐酸,此红棕色沉淀又溶解,滴入硫氰化钾溶液显深红色溶液E。指出A、B、C、D、E各为何物。 答:A、Na2SO3B、SO2C、Mn2+ D、Cl- E、AgCl F、[Ag(NH)2]+

大学无机化学方程式整合

大学无机化学方程式整合 大学无机化学方程式整合 大学无机化学重要方程式总结 1.2F2+2H2O==4HF+O2 2.2IO3―+5HSO3—==5SO42—+I2+3H++H2O 3.CaF2+H2SO4(浓)==CaSO4+2HF 4.NaCl+H2SO4(浓)==NaHSO4+HCl↑ 5.I2+10HNO3==2HIO3+10NO2↑+4H2O 6.2Cl2+2Ca(OH)2==Ca(ClO)2+CaCl2+2H2O 7.IO3―+5I―+6H+==3I2+3H2O 8.3Cl2+6NaOH(850C)==5NaCl+NaClO3+3H2O 9.2KMnO4+5H2O2+3H2SO4==2MnSO4+K2SO4+5O2↑+8H2O 10.2KMnO4+5H2S+3H2SO4==2MnSO4+K2SO4+5S↓+8H2O 11.Na2S2O3+I2==Na2S4O6+2NaI 12.(NH4)2Cr2O7(加热)==N2↑+Cr2O3+4H2O 13.2MnO4-+5NO2-+6H+===2Mn2++5NO3-+3H2O 14.Au+HNO3+4HCl==H[AuCl4]+NO↑+2H2O 15.3Pt+4HNO3+18HCl==3H2[PtCl6]+4NO↑+8H2O 16.2KNO3(加热)==2KNO2+O2 17.2Pb(NO3)2(加热)==2PbO+4NO2↑+O2↑ 2Cu(NO3)2(加热)===2CuO+4NO2↑+O2↑

18.2AgNO3(加热)==2Ag+2NO2↑+O2↑ 19.3Ag+4HNO3(稀)==3AgNO3+NO↑+2H2O 20.3PbS+8HNO3(稀)==3Pb(NO3)2+3S↓+2NO↑+4H2O 21.As2S3+6NaOH==Na3AsO3+Na3AsS3+3H2O 22.CaF2+3H2SO4(浓)+B2O3==3CaSO4+3H2O+2BF3 23.SiO2+4HF==SiF4↑+2H2O 24.H3BO3+3CH33)3+3H2O 25.Si+2NaOH+H2O==Na2SiO3+2H2↑ 26.CaSiO3+6HF==CaF2+SiF4+3H2O 27.2Na2O2+2CO2====2Na2CO3+O2 28.CaH2+2H2O==Ca(OH)2+2H2↑ 29.PbO2+2H2SO4===2PbSO4+O2↑+2H2O 30.PbO2+4HCl→PbCl2+Cl2↑+2H2O 31.2Cu+O2+H2O+CO2==Cu(OH)2·CuCO3 32.2Cu2++4I―==2CuI↓+I2 33.Cu2O+H2SO4→Cu+CuSO4 34.HgCl2+2NH3===Hg(NH2)Cl↓+NH4Cl 35.Hg2Cl2+2NH3→Hg↓+Hg(NH2)Cl↓+NH4Cl 36.Hg22++2OH-(S2—、I—)==Hg↓+HgO↓+H2O 37.Hg(NO3)2+4KI==2KNO3+K2[HgI4] 38.Hg2Cl2+H2S==Hg↓+HgS↓+2HCl 39.HgCl2+SnCl2(适量)====SnCl4+Hg2Cl2↓(白色) Hg2Cl2↓(白色)+SnCl2==2Hg↓+SnCl4

高中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点归纳(全)

高中《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点 一、重要的反应 1.能使溴水(Br2/H2O)褪色的物质 ①通过加成反应使之褪色:含有、—C≡C—的不饱和化合物 ②通过取代反应使之褪色:酚类注意:苯酚溶液遇浓溴水时,除褪色现象之外还产生白色沉淀。 ③ 通过氧化反应使之褪色:含有—CHO(醛基)的有机物(有水参加反应)注意:纯净 的只含有—CHO(醛基)的有机物不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④通过萃取使之褪色:液态烷烃、环烷烃、苯及其同系物、饱和卤代烃、饱和酯 2.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KMnO4/H+褪色的物质 1)有机物:含有、—C≡C—、—OH(较慢)、—CHO的物质苯环相连的侧链碳上有氢原子的苯的同系物(但苯不反应) 2)无机物:与还原性物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如H2S、S2-、SO2、SO32-、Br-、I-、Fe2+ 3.与Na反应的有机物:含有—OH、—COOH的有机物 与NaOH反应的有机物:常温下,易与—COOH的有机物反应加热时,能与卤代烃、酯反应(取代反应) 与Na2CO3反应的有机物:含有—COOH的有机物反应生成羧酸钠,并放出CO2气体; 与NaHCO3反应的有机物:含有—COOH的有机物反应生成羧酸钠并放出等物质的量的CO2气体。

4.既能与强酸,又能与强碱反应的物质 (1)氨基酸,如甘氨酸等 H2NCH2COOH + HCl → HOOCCH2NH3Cl H2NCH2COOH + NaOH → H2NCH2COONa + H2O (2)蛋白质分子中的肽链的链端或支链上仍有呈酸性的—COOH和呈碱性的—NH2,故蛋白质仍能与碱和酸反应。 5.银镜反应的有机物 (1)发生银镜反应的有机物:含有—CHO的物质:醛、甲酸、甲酸盐、甲酸酯、还原性糖(葡萄糖、麦芽糖等) (2)银氨溶液[Ag(NH3)2OH](多伦试剂)的配制: 向一定量2%的AgNO3溶液中逐滴加入2%的稀氨水至刚刚产生的沉淀恰好完全溶解消失。 (3)反应条件:碱性、水浴加热 .......酸性条件下,则有Ag(NH3)2++ OH-+ 3H+== Ag++ 2NH4+ + H2O而被破坏。 (4)实验现象:①反应液由澄清变成灰黑色浑浊;②试管壁有银白色金属析出 (5)有关反应方程式:AgNO3 + NH3·H2O == AgOH↓ + NH4NO3 AgOH + 2NH3·H2O == Ag(NH3)2OH + 2H2O 银镜反应的一般通式:RCHO + 2Ag(NH3)2OH 2 Ag↓+ RCOONH4 + 3NH3 + H2O 【记忆诀窍】:1—水(盐)、2—银、3—氨 甲醛(相当于两个醛基):HCHO + 4Ag(NH3)2OH4Ag↓+ (NH4)2CO3 + 6NH3 + 2H2O 乙二醛:O HC-CHO + 4Ag(NH3)2OH4Ag↓+ (NH4)2C2O4 + 6NH3 + 2H2O 甲酸:HCOOH + 2 Ag(NH3)2OH 2 Ag↓+ (NH4)2CO3 + 2NH3 + H2O

北京大学中级无机化学答案

无机化学习题参考答案(II) 第一章 1.4.解: (1)H 2O 2 2C (2)S 2O 32 3v C (3)N 2O (N N O 方式) v C ∞ (4)Hg 2Cl 2 h D ∞ (5)H 2C=C=CH 2 2d D (6)UOF 4 C 5v (7)BF 4 d T (8)SClF 5 4v C (9)反-Pt(NH 3)2Cl 2 2h D (10)PtCl 3(C 2H 4) 2v C 1.B(CH 3)3和BCl 3相比,哪一个的Lewis 酸性强,为什么? 一般来说,CH 3为推电子基团,Cl 为吸电子基团,因此的Lewis 酸性强。 (BCl 3易水解;B(CH 3)3不溶于水,在空气中易燃) 2.BH 3和BF 3都可和(CH 3)2NPF 2生成加合物,在一种加合物中,B 原子和N 相连,另一种则和P 相连,绘出两种结构式,并说明形成两种结构的原因。 P F F H 3C CH 3 N P F F H 3C CH 3 N B B H 3F 3 (该题可参考史启桢等翻译的"无机化学",作者Shriver 等,由高教社出版, 其中关于热力学酸度参数的部分,p.190-191; 或者该书的英文原版第5章的相关内容) 3. 无水AlCl 3可作为傅-克烷基化反应的催化剂, 而吸水后则失效, 原因何在? 配位饱和(6配位),失去Lewis 酸性 4. 吸水后失效 的AlCl 3有什么方法可以脱水? 因为Al 3+是典型的硬酸,与氧的亲合力很强,因此实验室不能在HCl ,NH 4Cl ,SOCl 2等气氛下加热脱水。(只能加强热生成 Al 2O 3后,用高温下用加C 和Cl 2用还原氯化法制备,这就不是脱水方法了)。 第二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