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avedro】——Authentic Guide For TOEFL-iBT Listening Section

【Saavedro】——Authentic Guide For TOEFL-iBT Listening Section
【Saavedro】——Authentic Guide For TOEFL-iBT Listening Section

Authentic Guide For TOEFL-iBT

——Authentic

【Saavedro】——

Listening Section

(Version 2.50)

序言

听力在TOEFL-iBT中毋庸置疑的占据了举足轻重的位置。“得听力者,得天下”这句话在IBT 的备考中可谓经久不衰。正如这句话所说,可见听力对于IBT全盘备考来说,其地位之显赫,其主导性之彰显,都是我们不能忽视的。ETS改革后的新托福对于听力的要求更加高,这也说明了听力作为语言四大实用技能之一的绝对重要性。事实上,听力和阅读这两项技能属于语言的输入和理解能力,这是和口语与写作的最大不同点。而后两者属于语言的输出和表达能力。ETS本着从北美校园学术学习生活的角度实际出发,于是在IBT考试中将听说读写四项基本语言技能安排和罗列的错落有致。阅读和听力作为语言最重要的输入和理解的两项技能就很自然的贯穿于整个考试中。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在口语和写作中也有阅读和听力分别或综合与之有机的结合。从此可见,阅读和听力是两项最基本,最核心的英语技能,也是一个国际学生在北美校园学术学习生活中赖以生存的两项基本技能。ETS也在IBT全程考试中进行了强有力的证明并予以体现。然而,托福IBT考试对阅读和听力这两个输入并理解性的部分的考察也合理的体现出了层次感。虽然在口语和写作部分也有阅读和听力的参与,然而这里的阅读与听力的出现与考试中Reading Section和listening Section这两个部分在

IBT全程考试所考察的重点和能力方面都是有巨大不同的。其具体的不同点,我在后文中会详细介绍,并予以分析论证。

对于大部分中国考生来说,英语听力能力却普遍偏弱。尽管我们顺利地通过了国内的四,六级,专四,专八,等等类型的英语考试,然而IBT的听力考试却独树一帜并与其他英语考试的对比中呈现出了其特有的特征。因为IBT听力部分的内容是集北美校园生活和学术课堂学习环境于一体的综合性的考试,因此就注定了除了校园生活的对话外,还着重的引入了学术课堂演讲和讨论的新元素。ETS在力争做到将IBT考试打造成为一个建立在为每一位即将赴美深造的国际学生和真实的北美校园文化,学术氛围之间,兼容性,平滑性,科学性,可塑性最好的桥梁。因此为了更加真实的反映出北美的这种教育文化的特性,新托福考试的改革便是ETS赋予这个考试最高的价值所在。而ETS在设计新托福的同时,他们也指出希望新托福考试能具有这样的实际意义:力争确保每一位通过考试的人能够很快的适应北美校园和英语学术生活,为他们今后的实际学术生活中打下良好的语言交流基础,并将尽可能的帮助每一位赴美申请者到达北美后的语言文化“适应期”缩短。既然新托福考试被赋予了这样艰巨的使命,因此它的实效性就更强了,目的性也就更明显了。当然,这样改革在我们每一个考生的眼里看来就是:托福考试变难了,变的BT了,ETS开始疯狂的折磨人了……同时这也告诉了我们,新托福考试的备考需要做认真的准备,尤其是其中的重头戏---听力。首先我们必须要明确一个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问题:TOEFL-iBT到底需要每一位考生达到什么样的听力水平,具有怎么样的英语听力技能?其实只要这个问题解决了,那么后面我们所展开的一切问题都可以轻松的找到答案。因为你会发现只有这个问题才是核心所在,而其他的问题都是基于此问题不同程度上的扩展。

现状分析

现在的IBT阅读部分考试的难度正在逐渐增加,主要体现在ETS对考生的听力理解能力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很多考生考完IBT后都会回来说听力部分难度正在逐渐很大,市面上已经没有任何一套教材的难度可以与真题匹敌了。就连曾经被誉为IBT之“绝对克星”的巴朗到今天无论在阅读还是听力上都只能被指认为是不堪一击的弱者。DELTA则似乎已经失去了它的历史意义,而即将退出历史舞台。很多人为了追求IBT的高分,已经开始使用诸如《高分120系列》这类被誉为“IBT变态之首”的备考材料以图来比拟真题进行实战演练。为什么仅仅在区区不到4年左右的时间中,IBT考试的难度却发生看似这么大的变化呢?其实认真说来,IBT是个标准化考试,他的难度变化是一定要在一个范围内进行波动的。我们之所以有这样的想法,其实不是因为IBT考试真的就在不断升级其难度,而是你对ETS在听说读写四部分对一个Test Taker的要求标准并不明确。你只是以你参加过的一些国内考试或一些你熟悉的考试为衡量标准对IBT进行了类比。而实际上,ETS在IBT上对你的语言到底提出了什么具体的要求,你根本就不知道。因为你不知道,所以你备考实际上就是偏离正确目

标的。这样的结果也只能是事倍功半。具体针对到听力上来说反映出了如下三个最基本,也是最频繁被提出的问题。第一:听力录音基本听不懂,做题只能依靠刚刚所听到的只字片语加蒙选项的方法对付着做题。第二:听力录音基本都能听得懂,但是后面的题目因选项迷惑程度的加大而确总做不对。第三:听力做题情况很不稳定,遇到自己某些领域熟悉的背景时,该类段子往往回答较好,反之遇到陌生领域的听力段子时,因为过多的生词和陌生概念叙述往往连文章都听不进去,题目做的更是一塌糊涂。出现这种问题的本质原因是什么呢?答案很简单:是因为你的听力基本功还没有过关而已。但是可惜很多IBT备考的考生并没有真正的面对和正视这个根本问题的存在,他们因为各种原因的总是想方设法的回避这个问题,也总是试图尽力回避这个本质性的问题,然后再试图依靠一些备考中管用的“旁门左道”来达到所谓的高分。在这里我不能不说这种想法和做法是十分愚蠢的。而现在的情况是,几乎80%以上的IBT考生几乎都拥有这样的想法甚至正在这样做,最终他们的IBT听力成绩却也永远是“杯具”。备考资料上,从Delta,Longman开始到Barron,Kaplan,高分120听力,最后再到TPO系列,很多考生仍然发现即使他们每天拿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在不停地做题,不停地挖掘更好更优秀的听力资源和题目出来做,做完的听力题目也会反复分析和总结,可谓是下足了听力做题练习的功夫,可是最终在IBT考试中听力仍然还是他们心中永远的痛---杯具就是悲剧!!!说到这里,我想你也许会问,这是为什么?为什么这样的努力仍然不行,难道IBT这个考试不遵循这个我们从小就耳熟能详的常理吗---付出和收获成正比例?答案当然不是。付出和收获当然成正比,这点毫无疑问。但是我想你应该还听说过一句老话: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首先你要确定,你真的是在IBT备考的正确路上付出了你大量的努力吗?如果不是的话,你当然在IBT分数上不能有所收获了。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再次回到了本文前言末尾处所提出的问题上---ETS到底需要我们具备什么样的能力?是要求我们达到在听不懂,或者模模糊糊理解的背景下拥有高超的做题,蒙题的水平,还是切切实实的听力理解之本质能力?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我想也只有《The Official Guide to the New TOEFL-iBT》(ETS新托福官方指南-OG)这本书给出了最正确,也是最权威的解答。下面我们来看下ETS新托福官方指南中对于听力部分所需要达到的能力之阐述:

1.understand main ideas and important details,whether they are stated or implied.

2.distinguish more important ideas from less important ones;

3.understand how information is being used(for example,to provide evidence for a claim or

describe a step in a complex process);

4.recognize how pieces of information are connected(for example,in a cause-and-effect

relationship).

5.understand many different ways that speakers use language for purposes other than to give

information(for example,to emphasize a point,express agreement or disagreement,or convey intentions indirectly);and

6.synthesize information,even when it is not presented in sequence,and make correct

inferences on the basis of that information.

这6条是IBT听力获得高分的考生必备的部分基本技能,也是帮助他们听力部分制胜的6大法宝能力。从这里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ETS要求每一位Test Taker所要具备和掌握的是这种听力理解的技能,而不是做题和蒙题以及这些所谓的简简单单的应试能力。但是与其相反的

是,我们中国考生绝大多数都简简单单的把TOEFL-iBT看作是一场考试,一场对决。考生们可以不惜一切代价的去想方设法以传统应试性备考方法和态度作风去试图攻克IBT。可以最终经历过后,他们却发现,对于IBT而言,以“应试”为指导核心的备考进程和方略不但没有任何本质性的效果,反倒多多少少的产生了些许副作用,甚至与他们的初衷大相径庭。这就是我想要在本听力学习备考指南中强调的第一点:我们中国考生要清楚的明确IBT听力备考阶段的本质是什么。当你明确了本质和核心性内容,正确并契合自身的听力备考方法也就能随之诞生了。

个人推荐的主要备考资料

1.【Saavedro】——Authentic Guide For TOEFL-iBT Listening Section(Version

2.50)

2.《Merriam Webster Collegiate Dictionary》(Version

3.0)软件版

3.旧托福听力真题(1989-2005)所有的Part C音频和Script听力文字稿

4.一本带有美音发音音频文件的新托福场景学科分类的词汇书籍

现在(截止到2010年5月初),市面上出现的可供你备考TOEFL-iBT听力全真题资源(全部由ETS官方提供)一共有19套题。这19套题分别是:TPO(TOEFL Practice Online)01-15Volumes 以及ETS官方出版的四套真题(第三版OG中的两套听力真题;ETS官方网站放出下载的TOEFL-iBT Sample软件中的半套听力真题;来自一位西安新东方老师Toeflsimple提供的半套听力真题<题目出处不详,但经证实确实是ETS原创的真题>;2007年由腾讯网和ETS共同举办的新托福知识竞赛活动中所放出的一套真题)。因此任何一位明智的IBT考生,应该首先集中精力和时间在这19套全真题上,其他的任何非新托福真题资料的价值都远远没有这19套题珍贵。所以在没有能做到融会贯通这19套题之前,花时间和精力在其他IBT备考资料上都是极其不明智的。

第一章:TOEFL-iBT听力训练法分析与总结

听力部分在整个IBT考试中所占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点相信大家在刚接触到TOEFL-iBT考试的时候就应该知道了。下面我主要谈谈如何在相对短期的时间内尽快并有效的提升你的听力能力以达到并应对IBT考试的要求。在开始前,我们需要首先解决几个急切的问题。我相信把这些问题彻底弄清楚对于我们考生往后训练中提升听力是很重要,更是很迫切的。

1.为什么我TOEFL-iBT听力段子听不懂,听力题目做不对?

谈到这个问题,我们就要分析下为什么会出现听力听不懂的这种现象。很多同学在描述自己听力不好的同时,往往只是简单的付之一句:不行啊!!!我听力听不懂,不理解!!!但是你有没有好好想过,其实听力听不懂是有很多原因的。因为众多原因交织在一起集于你一身,所以反映出来的结果自然就是:听力听不懂。你应该首先尝试找出这些所有可能存在的原因,而不是总是抱怨自己听力听不懂。

我们知道听力和阅读都是语言输入性并理解的能力。他们之所以不同就在于:阅读是用眼睛来通过形象的文字来获取信息;而听力则是通过耳朵捕捉声音信号来获取信息。当你抱怨自己听力不好的同时,你应该想想自己耳朵在捕捉英语的声音信号时有没有什么缺陷存在?为什么自己用眼睛在做英语阅读的时候却感觉很成功,而同样的语言到了耳朵这里却出现了这样的,那样的问题呢?原因就在于当你在听听力音频的时候,这时有各式各样的声音(声讯号)分别陆续进入你的耳朵中,这些声讯号本身是声音语言学中最小的单位个体,但是你在接受这些声音信号的时候,你会发现自己并不是对所有的声信号都有正确并能迅速的反应。声讯号代表的是具有意义的,这些声音组合到一起就是一句话,句子组成到一起就是一篇演讲文章。

由于你对于这些单个声讯号很多是没有正确和迅速反映的,这样就会导致你在听一句话的时候遗漏文字所携带和表达的信息。一句话中会遗漏一部分信息,那么一片演讲中,你就会遗漏相当一部分的信息。而你遗漏信息量的多少和大小就直接真实的反映出来了你英语听力的能力。信息量遗漏大的人听力能力自然就弱些,而信息量遗漏小的人听力能力自然就要强些。大家对于语言理解的能力都是完全正常的,但是对于不同的人来说,能否成功,迅速,准确的捕捉住英语声音信号的能力是不尽相同的,这也就导致了不同程度的信息量遗漏。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有效信息量摄入的不足或匮乏,所以导致了没有足够的信息量可供你来理解并分析加工。具体体现在英语听力上,就是听力理解能力弱的直接体现。这样你也就不可能把文章听

懂,题目做好。所以听力分数也就一直上不去。

(本段所涉及的思想体系论证由新东方新托福马骏老师原创提出并给予充分论证)2.TOEFL-iBT听力备考的正确核心思想和备考目标是什么?

首先经过上面的讨论和论证我们可以清楚的明白了导致听力能力差的一些直接原因。那么只要我们能设法弥补这些不足,自己的听力的能力就自然会提升了。本着这个角度来考虑问题,我们很自然的想到了一句古训:“知不足,改之,而后又进”。

听懂文章并做题的过程主要依赖于你对信息摄取和信息缺失量的多少有直接关系。

所以在全程的听力备考中,就要以尽最大努力减少自身听力中信息缺失的程度和量度。信息缺失量的少了,自身对信息摄取能力就会提升。这样可供你理解的信息也就比以前多很多了,自然你的理解力也就上去了,因此对于听力提升的认知论和听力训练法来说,是这样一个裙带的逻辑关系。但是很多同学在平时备考听力的过程中却不是以这样的方法来指导自己备考的,大多数人选择的是大量的做听力练习题目以求臻至有朝一日那个所谓的:“听个半懂,或者听不懂的情况下,我一样能把题目做正确”的虚无境界。这些人要么听信某些歪理邪说,要么就是过分的相信“考试快餐式速成论”。在他们眼里,托福考试永远是某种特别但却有大众化的考试,只要通过反复做题而养成题感或精熟解题套路,那么托福考试高分是可以在短期内期待而得的。殊不知,新托福考试所考察的本质却和这些人的想法大相径庭。新托福考试注重的是:在学术英语和校园英语的大环境下,考生听说读写四项基本语言交流交际能力的掌握和使用能力。在此可见,新托福考试考察的是实际使用语言交际之能力,而并非所谓的由题海战术背景下衍生出来的应试能力和高超的题感,精熟的解题考试套路。由于在这样错误备考方针的引导下,越来越多的IBT考生纷纷败阵。前不久,网络上出现了一篇题为:《中国考生的托福考分为何逐年下降》的文章,该文章很快的就引起了IBT教育培训界的热议。这篇文章所要说明的正是现实中存在的这个“怪”现象。

但是我们其实要想一想,之所以出现了这种现象并非偶然。中国学生从小到大上学受教育就是本着“考试第一”原则而学习的。从小学升入初中需要考试,初中考入重点高中需要参加中考,之后由高中考入名牌大学需要参加高考。进入大学后,很多同学选择继续深造需要考研究生考试等等。在学校每个期中期末时,各个学科大考小考接连不断。中国学生从小到大就是一次次的经历这样的,那样的考试而走到今天的。因为只有在大考小考的考试中获得胜利,那才是强者,也才有资格继续深造享受高等教育。能走到出国留学这条路上并坚持奋斗的人大多数都是出身于强者牛人,佼佼者或者也至少是同类人中的中等偏上的强者,对于这个群体的人来说,应试已经是他们再熟悉再精通不二的“游戏”了。但正因为如此,很多IBT考生人犯了一个致命性的错误,那就是:“认为新托福是可以通过回避大幅度提升自己的实

际能力,只要精通应试技巧就可以高分通过”。有着这样的想法也绝对不是偶然,这是因为我们从小到大所被告知要不惜一切代价提高考试分数。“考试至上”的理论十余年来始终贯穿于我们上学的每一天中。为了考试考出高分,各式各样的考试破解,速成法鱼贯而出。简单地说,我们从上小学到大学毕业好像时时刻刻都在为如何应付考试从而取得理想高分而奋斗和努力,更貌似上学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门门考试考高分,升学就业易扎根”。在国内升学就业巨大竞争压力的今天,大家都在为各门考试能考出高分而奋斗不息。基于此,各种应试速成法也就随即而出。随着应试模式的深入发展,大家都开始意识到其实很多考试考的是:一个人相对短期吃苦和耐高压的能力,而并非是相对长时间所学知识或技能实际运用的能力。在这样的背景下,各类培训班接连而起,学校的老师为了追求效率化与尊重客观事实的存在,平时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开始宣传各式各样的应试速成论等等。经过了这样的教育模式数年后,我们绝大多数中国考生对于应试思维已经早已根深蒂固。今天应对国外的考试如:TOEFL-iBT也一样是故伎重演般的辛劳的本着应试第一位的思想而备考。但是过一段时间后,他们惊奇的发现诸如:大搞特搞题海战术,背考题,猜机经,疯狂上培训班等等以图投机速成的方法在面对今天的IBT考试来说,几乎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作用。于是,是时候踏踏实实坐下来想想为什么投机速成的应试法对于IBT的备考来说是无效的?在这里不得不说的是,国内的很多考试所衍生出的备考方法其实对于IBT这块的备考是有相当程度的误导性的。这样考试备考法让学生永远认为考试就是:投机速成提升应试能力是第一位,能力提升永远是第二位。正是有着这样的错误思想之蒙蔽,所以一代一代的IBT考生总要付出极大的代价(反复考试,投入大量的时间学习备考)才能征服IBT这个考试,在这里尤其是听力这个部分。

因此对于IBT考试来说,我们应该摒弃这些旧应试规则的束缚和禁锢,踏踏实实的以提升自身英语运用能力为第一位,具体到听力上来说就是努力提高听力能力为第一位。相信这样的备考才是对于IBT有效的备考学习,真实听力能力的提升才是理想高分最好的体现。

3.那么用什么方法或者备考思想可以做到最大限度并最高效率的弥补听力训练中信息缺失呢?

首先要明确一点的就是:欲弥补信息遗漏(听力中,我们称之为:听力盲点),首先就要先成功的探测出这些盲点的存在。因为只有知道了我们自身听力的盲点,我们才能想方设法弥补和修正它。简单地说就是你必须要先知道自己到底哪里听不出来反映不出来,到底什么地方是自己听不懂的,又为什么听不懂?解决探测实时查找自己听力盲点的最好方法有两个:

第一个方法叫做:听写(又名听抄)

第二个方法叫做:听读(又名盲读)

听写(又名听抄),听写就是听一句话,然后把你听到的这句话写下来。然后和原文进行比对,纠正错误。这个方法可以帮你检测你到底在什么地方出现了信息缺失。找到信息缺失后你就可以通过大量反复的跟读填补上你的这些信息缺失。而以后再次听到类似的地方,这个缺失就不会再次出现。可供你理解的信息比以前又多了一分。每天要认真听写2小时,查出20个-30个左右的信息缺失点,然后全部填补上。2-3个月后,由于填补的信息缺失点积累了很大的量,所以当你再听听力段子的时候,平均每篇文章单位字数内可供你理解的信息比起以前来多出了很多,因此你的理解力就会上升,理解力上升了,做题做对的几率就比以前高出很多。所以导致的结果就是听力提高了,分数也提升了。听写是查找听力盲点和漏洞最有效最权威的基础方法,处于基础阶段。

听读(又名盲读),听读顾名思义就是边听边读。当你播放一篇听力音频时,自己稍微比听力原声整体延后0.5-1.0秒左右进行完整的,同速的复制式诵读。在听读中,眼睛使不能看听力原文文稿,耳朵听到什么词或者短语,然后立即完整同速的大声诵读出来。自己诵读不出来或者诵读模糊的地方就是听力的盲点和漏洞所在。听读是查找听力盲点和漏洞最有效最权威的高级方法,处于高级阶段。

在使用听写和听读做完听力盲点的检测后,这时候就要开始弥补这些漏洞和盲点了。在这里要说个问题,很多同学抱怨听写对于听力提高没有实质性的作用,或者说自己练习听写也相当长一段时间了,却没有发现自己有任何明显的提升或提高。对于这部分考生来说,首先要确保你的听写方法正确。如果你的听写方法是正确的,练习了一段时间后提升还不是很大的话,那就完全属于接下来我们要讨论的一个话题范畴了。听写在整个听力基础能力训练的过程中就相当于医学上的诊断环节。假如说你是一个病人,现在浑身难受疼痛,但是就是不知道到底是除了什么毛病,得了什么病症。于是你就要上医院看病,医生首先要你检查身体各个器官组织的常规指数,然后要求你做一个相对全面的诊断以确定你到底患有的是什么病症。在这个过程中就相当于听写在整个听力基础能力提升训练中所扮演的作用。听写和医学诊断是一样的,都是为了彻底检查“病症—听力盲点”到底在出在哪里,并要精确的确定是什么?如果你不能确定病症也就谈不上能想办法治好病恢复健康。但是很多考生在听力备考中也仅仅就做到了诊断这个步骤,病症(听力盲点)的确查出来了,但是却没有下药或去设法治疗疾病,于是过了一段时间后,他发现自己还是没有健康(听力能力提升),所以抱怨诊断(听写)不能治愈疾病恢复健康。这是当然的了,你只是诊断出疾病所在,并没有治疗疾病,你怎么可能健康呢?这是很明显的常识道理,所以接下来的章节中我们就要说说如何治愈疾病,也就是基于听写练习后,如何有效的弥补听力盲点,进而达到提升听力能力的作用。

4.那些考听力考高分的牛人和听力考低分的菜鸟主要区别在哪里呢?

首先大家都是人,也都是备考新托福的考生。有些人听力分数之所以高,就是因为他题做对的数量远比那些听力分数低的人大得多。题目做对得多分数也自然就会高,这一点无可争议。那么为什么这些人能做对题目数量比一般人要多,甚至很多?这是问题的症结和关键所在。道理上面已经说过了,就是这些人同一篇文章或者段子中他听到的信息缺失的量比一般人少,或者少得多。可供理解的信息量多了,理解力上去了,文章就能听懂,文章听懂了题目就能做对。题目做对了,分数也就会很高。因此简单地说:听力分数高的人,信息缺失量少;听力分数低的人,信息缺失量大。我们用信息缺失量来评价一个人在托福考试中听力能力的高低是一个合理的测评标准。当然,对于我们任何没有在国外学习生活过2-3年以上经历的每一位新托福考生来说,我们大家都是存在信息缺失的,但是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信息缺失的量不同。有人则少很多,有人则会多很多。而我们在备考IBT期间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尽最大努力弥补这个信息缺失的量。不管你之前英文听力基础怎么样,对于TOEFL听力考试部分来说,信息缺失量少的人就能拿到相对的高分,而信息缺失量大的人就必然会得到不理想的低分。

第二章:TOEFL-iBT听力备考建议

备考材料的选取:

1.TPO01-14套题+ETS官方四套全真题(【Saavedro】——Authentic Guide For

TOEFL-iBT Listening Section(Version2.0)中已包含)

2.旧托福Part C(1989-2005年)全套真题音频和听力原文文稿

A类:基础型:

如果你的听力基础不好的话(等同或者尚不能达到大学英语四级听力水平),那么要先从老托福Part C(1989-2005年)为始进行每天至少3篇Part C文章的听写训练。听写建

议在电脑上用word软件来进行,听写后对照原文把听错,听漏的地方都用红色标注出来(最好注明出错原因)。然后每听写完一篇Part C的文章就要对照原文文稿修正自己的听写稿,之后要做的事是反复跟读。跟读是你用眼睛看着修正好的听写稿耳朵听着听力录音然后并与其同步速率的大声朗读出来。跟读的过程就相当于治疗疾病的过程。请记住:这个环节是你听力能力快速提升的关键,所以必须要足够重视。听读的时候要做到眼,耳,口三者同时运作,三者同时对正在听到和看到的信息同步加工处理。跟读要连续进行,一篇老托福Part C的文章要做到一次性连续跟读20遍。这里要注意的是,在跟读20遍的过程中不能停下来,必须要一气呵成。如果你认真的跟读的话,那么完成一篇文章20跟读将近要花费至少40分种的时间。坚持每天做3篇文章的听写和每天20遍共计60遍跟读的工作。跟读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在反复跟读的过程中,你将能通过反复模仿ETS美音播音员的原声更正自己的发音。在这个反复跟读的过程中,你会慢慢的熟悉听力文章,你的听力理解把握力也会从词汇上升到句子再最后上升到段落和整篇全文。这个训练要至少持续坚持2个月的时间。我知道这个训练和所需要坚持的时间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的确是极其痛苦的,但是我希望你能明白的一点是:如果你想在尽可能的短期内大幅度提升自己的听力实力,这套方法将会是当之无愧的首选方法,尽管做起来真的很痛苦。

也许有考生要问了,为什么一定要跟读这么多遍(20遍),3遍,5遍难道不行吗,浪费时间啊?对于这个问题我想我们可以类比看看:一本厚厚的托福或者GRE词汇书,现在你要在2个月左右的时间里背熟练,你要怎么做?你只有本着“一次大量,多次反复”的原则做一个名副其实的苦行僧认真背诵。对于听力其实道理是一样的,你只有通过这样反复并重复的跟读才能帮你做到把你的听力盲点和漏洞补上。不够遍数的跟读是没有效果的,就好像背单词不到重复的变数的话你仍然记不住单词书上的单词。所以当你每听写完一篇文章后都要做这样反复重复(20遍)的跟读训练,只有这样的高强度,高频度的重复性跟读训练才能一劳永逸的把你所检测出来的听力漏洞和盲点完全弥补上。经过2个月左右的苦练,你的听力内功将会大幅度明显提升。这时候你发现对于任何一种场景的和学科的听力段子,你都可以比较轻松的做到一遍听懂80%左右的内容,之后做题也不再是模模糊糊的蒙题,而是切切实实的做题。

B类:提高型:

如果你的听力实力还算不错的话(已达到大学英语六级或同等水平),那么你需要做的就是尽量短期内突破和适应托福听力。对于这部分考生来说,大家的听力辨音和听力识别的能力还是比较强的。但是由于碰到了新托福这样的听力,无论是从学科背景涉及到的陌生词汇,陌生概念还是到长达5-7分钟的听力学术演讲和比普通听力语速快数倍的说话风格等等都成为了大家面对IBT听力中最直接感受到的威胁。所以

你要做的就是要在短期内适应这种高强度,大容量,长时间的托福听力所带来的各种压力和不适感。因此对于这部分考生来说,你们应该把重点放到适应IBT听力这种模式上来,同时兼顾自身的实力提升。下面说说做法:

每天以一套TPO真题(2conversation+4lecture)为高强度双倍练习量进行跟读和听读的交替训练,每篇要保证5遍跟读+5遍听读且两者要交替进行。在这个训练模式中,大家可以省去听写这个步骤,只以听读为查漏和听力盲点侦测的工具方法即可。这样下来平均一个段子(以lecture计算)要耗费1小时左右。一套题下来要使用将近5个小时左右。当你完成了TPO14套题+ETS四套真题共计18天的训练后,你需要重新从TPO01开始再次重复训练一遍。整个训练周期耗时36天时间。但是经历了这36天疯狂般魔鬼特训之磨练后,你的整体听力素质将会更上一层楼。你会发现TPO里面任何一篇文章你几乎能熟练到快能完整复述甚至背下来的地步,而当你达到这个境界的时候,IBT听力满分也就离你不远了。

(注明:这个训练过程最好在集中性的时间内完成,比如说寒暑假期间选择高强度备考突破IBT为佳。当然如果平时备考没有这么多时间的话,你可以考虑每天半套TPO真题(1conversation+2lecture)的量进行这个练习也是不错的,这样的话你只需要每天拿出2个半小时练习听力即可。36天下来后你可以完成TPO 系列中的9套真题了,你的听力实力也会暴涨很高一块,虽不及第一种方法有如成仙入道般的仙风道骨,但却也能达到潇洒之来去自如的境界哦)

第三章:TOEFL-iBT听力常考考点总结

IBT听力常考和必考考点的总结,对于以下总结的考点,大家平时在练习听力记笔记的时候就要有意识的提醒自己遇到类似地方要着重记好笔记,因为这些都是很重要的考点,直接关联后面题目能否做对。

IBT听力常考考点总结

1.总述主旨,主题处必考,以识别文中开头处或每段中不停重复的关键词或者高频词为文章主题核心内容所在。这是主题题必考的考点。

2.支持主题或者主论点,分主论点的重要细节和举例等。这是细节题的主要考察原则。

3.听力文中出现的新术语或者陌生概念,必须要关注其后的解释部分。解释说明新生

事物是ETS常在听力中设置的考查重点。细节题的主要考察原则之一,但很多时候这个概念会贯穿整个文章从而涉及文章主旨,故而不能不重视其所扮演的特殊角色。

4.观察关注演讲或者对话展开的顺序与结论结构的组织方式。这是结构题的考点,有

时候功能理解题和作者意图题也会涉及此类考点。

5.多熟悉类似“功能说话题”的英文逻辑思维特征,因为这是功能说话题的考点。需要

特别注意的是,这种题型是听力中唯一可以在第一遍听原文录音放音的时候不需做笔记的考点。

另外在听力中也有很多考点设置和在阅读中类似,比如:解释说明处,因果叙述处,人名原则,强转折处,提出建议处(此项对应阅读中的针对缺陷提出改进方法,其中以作者最后赞同的方法为收尾结束)。在IBT听力中,如果对于重要信息,尤其是主题处开始时笔记记录的不全面,不用太担心,因为越是重点的地方,在听力材料中被以各种方式所重复的次数也就越多,所以重复也是IBT听力一大特色。因此建议大家应该本着先主干后枝叶的原则记笔记。笔记先以搭建文章框架和主题为主,然后再逐步分类归纳填入各部分重要信息为辅。简单地说就是,由大到小,由全面到零散,由主要到次要。如果你能把握这个记笔记的原则,那么你对文章的理解和把握能力一定很好,而且更重要的是,文中的考点你的笔记也基本不会遗漏什么。有了这样的笔记,听力题目做对正确率就会大大提升了。

If you rely on yourself and trust your

don’’t own talents,your own interest,don worry,your path will make sense in the end.

Ralph Waldo Emerson Self-Reliance

文言文中“文”与“言”的关系

关于文言文教学的浅略思考 语文组钱东梅文言文作为经典文学作品具有永恒的价值,尤其是我们选编入教材当中的一些名著名篇。它们跨越了古今,穿越了时空,对我们有着很重要的文学价值和意思,能够引起不同时代的读者的共鸣。而这种共鸣并非是无缘由的产生的。只有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才会产生。绝大多数的文言文本因时空的限制,古今语言的发展变化,学生在理解它们的意义和语境上产生了一定的难度,中国古代的经典文言作品,一是很多词语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义色彩的变化等等,导致学生很难读懂;二是因为时空的间隔,对于文本的理解需要一些知识背景,年代背景作为铺垫。而正是这些基础知识的缺乏,导致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是遇到很多困难。有些学生甚至对文言文产生了厌恶心理,觉得一学习文言文就昏昏欲睡。因此,要让学生对学习文言文感兴趣,并有信心去学好文言文,就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很好的处理好“言”的问题,只有弄懂了文章讲的是什么意思才会有学习的动力。而要让学生觉得学习文言文有意义,必然要让他从中学到一些知识,这就需要对文言文“文”的掌握。因此,教好文言文,让学生学好文言文就需要处理好“文”与“言”的关系。 在语文文言文教学中,一直存在着如何正确处理好“文”与“言”的关系这一难题。在教学过程当中,我们也想将文言文讲的生动形象,讲出风采。但是,无形当中,学生学习知识还要为了应付考试,尤其是对高中生来说极为重要的高考。所以在高考这一指挥棒下,我们老师在文言文教学的过程中有意无意的将重点偏向了“言”。而且偏向较为严重。对于一些课文,学生学完之后,老师抽出的重点也仅仅是一些文言重点实词和虚词的掌握。而对于文言文的“文”方面却很少涉及。所谓“文言文”,显而易见,既有“文”又有“言”,所谓“文”是指字词句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文化底蕴等人文因素;所谓“言”是指字词句本身的意义或作用。二者都很重要,不可偏其一。离开“言”,古今汉语意义的差异导致文章无法理解;离开“文”,只剩下字词的意义,又会扼杀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将课堂变得枯燥无味。所以“文言兼顾”是非常必要的。 我觉得在文言文教学当中,既要重视“文”,又要重视“言”,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精心的设计教案和上课思路将两者很好的融合在一起,做到“文言融合”。那么如何将文言融合了?我觉得应该在“言”的基础上深入对“文”的理解;在对“文”的掌握中巩固“言”的意义或作用。就拿《陈情表》这篇文章来举例,这篇文言文情感充沛,感情真挚,情感丰富。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掌握“闵”、“茕茕”、“吊”、“除”、“薄”、“矜”、“以”、“于”等实词虚词的意思,还应该引导学生深切的感受作者至真至诚的忠孝之情,血浓于水的亲情。从文章情感切入,提出疑问,李密是如何打动晋武帝让他暂且辞官侍奉祖母的?一下子抓住学生,从情感上激发学生学习文章的兴趣。那么接下来学生学习文言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大大提高了。在弄懂“言”的基础上,通过提问如“李密非得辞官侍奉祖母的原因有哪些?”来深入理解李密至真至诚的忠孝之情。找出相关重要语句,重点解释说明,这又巩固了“言”的知识。这样“文言融合”既掌握了“言”的知识,又把握了“文”的内容,有助于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效果。 学生学习文言文,除了掌握“文”和“言”之外,最好是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平时的语言运用或者写作当中。但如何运用这就需要我们对文本有着更深入的了解,因此学习文言文时,对于文言作品的时代背景和写作背景也是有必要了解,甚至是把握的。如学习《师说》,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大意,还要让学生了解到作者当时的写作背景。唐代仍在沿袭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韩愈写《师说》的社会背景,可以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的一段话里看出。柳宗元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

言外之意

浅谈言外之意 语言,在我们的生活中,像饮食起居一样不可或缺,是人类是最复杂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现象丰富复杂。语言的意义在理论上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属于语义学研究的范围,研究的是语言符号以经济符号的组合与现实世界,人类经验的关系;有了这一层次的知识技能,但是在言语交际中我们往往会发现很多时候仅靠字面意思我们往往不能充分理解对方传达的意思。所以另一层次是语用义的层次,涉及语言形式与语境。语境包含物理语境,话语语境以及说话者和受话者的背景知识。进入语言交际的句子不再是孤立的语言单位,它是话语中的一个片段,反映与语境,特别是说话者相关的人类特定经验的信息。 言外之意,顾名思义就是说话或写文章没有明说而使人能体会出来的意思。在上面的三个语境中,说话者和受话者之间的背景知识是言外之意的基础言外之意是语言发展而来一种特殊的积极运用语言进行表达的一种交际方式,主要是根据日常生活常识推理,而根据推理可以得出的信息就不必在会话中出现,内容丰富,生动有趣。 言外之意这一个成语出自欧阳修《六一诗话》:“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宋·叶梦得《石林诗话》:“七言难于气象雄浑,句中有力而纡余,不失言外之意。”可见古人很早就懂得说含有言外之意的句子。中国不论绘画诗歌,都讲究一个“意境”,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这是文人气质水平的体现。在古诗里不胜枚举,如在《古诗十九首》里一首思妇诗“冉冉孤生竹,结根泰山阿。与君为新婚,菟丝附女萝。”菟丝是女萝都是柔弱的蔓生植物,以上四句是主人公说自己本无兄弟姐妹,犹如孤生之竹,未出嫁时依靠父母,犹如孤竹托根于泰山。出嫁之后,也不得依靠,好像以柔弱的菟丝依附着柔弱的女萝,暗指关系不牢靠。另一方面,古诗中的用典也是一种言外之意。如杜牧的《泊秦准》中“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诗中的《后庭花》歌曲名,是引用的一个典故,南朝陈后主所作的《玉树后庭花》,被后人称为为“亡国之音”。诗人所处的晚唐时期正值国运衰微之际,而这些统治者不以国事为重,反而聚集于酒楼之中欣赏靡靡之音,怎能不使诗人产生历史可能重演的隐忧?所以,诗人这里是借陈后主因荒淫享乐终致亡国的历史讽刺晚唐那些醉生梦死的统治者不从中汲取教训。用典严谨,以典入诗别有意趣表达了诗人的愿望或情感,而增加词句之形象、含蓄与典雅,增加意境的内涵与深度力透纸背,掷地有声! 语言和文化密切相关。由于语言的产生可发展,人类文化才得以传承和发展,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真实写照。不同的语言反映了不同民族特定的文化风貌,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语言又是一种社会现象,是社会交际需要和实践的产物。中国的和文化由来已久,我们讲求言语交际艺术,不直接表达。社会文化所决定的得体原则在日常会话中起作用。如在小辈和长辈,陌生人之间,在我们的社会中不宜直接提要求,发命令,所以常用言外之意的委婉方式表达自己的要求。我们总认为把话说得太直接不好,要委婉含蓄。但这种方式有的时候又把话说得不痛不痒,达不到说话者希望达到的效果。这已经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有时你也说不上为什么要这样说。 在人们说话的时候的分别实施了三种行为,分别是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言内行为便是说出话语的行为,言外行为是说话人的话语要达到的目的

理解言外之意

理解言外之意 1、有记者问现代新加坡之父李光耀:“1997年之后香港将遭遇什么?”李光耀答道:“1998。”李光耀话语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2、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写到晋国司马炎灭了吴国,俘虏了吴王孙皓,在接见孙皓时,司马炎说:“朕设此座久矣。” 3、自习课时,同学们都在安静地看书,李明和王玲因某一问题高声谈论起来。坐在一旁的张华笑着说:“你们俩谈论得真热烈呀!”张华的言外之意是: 4、50年代初,周总理接受美国的记者采访,随手将一支美国派克钢笔放在桌上。 记者:总理阁下,你们堂堂的中国人,为什么还要用我们美国生产的钢笔呢? 总理:提起这支笔啊,那可就话长了。这不是一支普通的笔,而是一个朝鲜朋友在朝鲜战场上得到的战利品,是作为礼物送给我的。我觉得有意义,就收下了贵国的这支笔。 (1)美国记者: (2)周总理: 5、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某单位正在召开总结大会,牛厂长表彰了厂里的科技人员。他说:“我厂的科技人员研制的新的照明系统,能节约电费将近65%以上。这项成果将为我厂带来很大的经济效益。”牛厂长讲完后,大会主持接着说:“下面欢送领导下台,请受表彰的科技人员上台。”牛厂长听了,很不自在。(1)牛厂长的话里有一个病句,请用横线在原文中标出。 (2)牛厂长听了会议主持人的话,为什么“很不自在。” 6、请根据下面情境,按要求回答 班里的“小书法家”小丽正在书写一幅参赛的书法作品。大功即将告成。毛手毛脚的小映突然凑上来碰到了她的手,一幅艺术作品立刻惨不忍睹。小丽气恼地瞪了小映一眼。小映赶忙道歉,见小丽还在气头上,又莞尔一笑,说:“微笑是人类最好看的表情。” (1)小映这句话的意思是:

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讲后练参考答案

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讲后练参考答案 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讲后练1(“其”) 一、1第三人称的领属关系“他的”“他们的”“它的”;2—3第三人称代词“他们”“它”;4第一人称代词“我”;5指示代词“那”“那些”;6指示代词“其中的”;7表选择“是……还是”8表示推测、估计语气“恐怕、大概”;9—10表示祈使语气“应当”;11-12表示反问语气“难道、哪里”;13表示商量语气;14表示假设“假如”;19句中无实意,凑足音节;20多么 二、B(①他的②其中的③那④那⑤其中的⑥他,他们⑦我,自己⑧他,他们) ⑨大概 三、 断句:人言,蔺相如徒以其口舌之功垂于竹帛,以吾观之,则非徒口舌耳。相如观秦王无意偿赵城,则却立睨柱,秦王恐其破璧,遂许之斋戒,因得以完璧归赵,其仅口舌哉?若与庸人议之,其必曰:“吾其与之。”焉敢如此? (1)代词,可译为他的;(2)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可译为他;(3)副词,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难道;(4)副词,表示商量语气,可译为还是;(5)指示代词,可译为那;(6)副词,表示推测语气,可译为大概;(7)副词,表示祈使语气,可译为一定;(8)代词,可译为其中;(9)连词,表示选择关系,可译为是……还是;(10)连词,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11)助词,补足音节,可译为不译;(12)代词,可译为我,自己。 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讲后练2(“之”) 一、1—2动词“到……去”;3—7第三人称代词“他”“它”“他们”“它们”;8—9指示代词“这”;10—12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中间“的”;13用在中心语和补语中间;14—15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6用在时间副词后,补足音节;17—19定语后置的标志;20—21宾语提前的标志。 二、BF(A这B助词,提前宾语C往,到……去D助词,得E取独F助词,提前宾语) 三、 断句:一僧欲之南海,询于唐僧,唐僧不之应。久之,此僧以箪食瓢饮之助至南海,夸之于唐僧:“此何难之有?”唐僧曰:“汝之百折不挠,实可钦佩。然汝之言亦过矣,君将骄而笑之乎?” 1、动词,可译为到、往

跨文化交际行为的言后意义

跨文化交际行为的言后意义 摘要: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后,翻译研究开始突破传统美学和语言学的框架,从社会学、文化学的视角上讨论问题,一方面给翻译现象逐渐地钉上了“交际”理论的印记,另一方面对翻译“活动”引入了一个“跨文化”的“语境”;翻译研究者的注意力也逐渐地从语言形式的转换转向了文化内涵的转换,从而使传统的翻译“活动”变成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行为”(inter-cultural action of communication)。之后,人们的共识便是:离开了语言,文化便无以存附;离开了文化,语言就没有“意义”。本文要讨论的问题是:如果离开了对两种语言和文化“差异”的反映,翻译还有没有太多的实际意义? 关键词:言内意义言外意义言后意义跨文化 Perlocutionary Meaning With the Background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bstract: Through the processing of language using, there exists two meanings commonly, locutionary meaning and illocutionary meaning. With the study of translation criteria, perlocutionary meaning is a more important ele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essage receiver. In this paper, two aspects are stated. Firstly, how to deal with the message-expressing through i 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econdly, perlocutionary meaning makes translator’s work is effectual or not. Only if perlocutionary meaning exists, the translator’s work is meaningful, and message is expressed successfully. Keywords: locutionary meaning, illocutionary meaning, perlocutionary mean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一言后意义的提出 1.1 言后意义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起,翻译研究便被引入了一个“跨文化和跨科学”的立体语境中,翻译的

言外之意专项练习

言外之意专项练习 1、李大华正在阳台上浇花,楼下的刘阿姨说:“小李,你真爱美啊,我刚晾的被单也锦上添花了。” A、你听出刘阿姨的言外之意是: B、如果你是李大华,应该这样回答刘阿姨: 答案:刘阿姨考虑邻里感情,用婉言暗示李大华浇花把自己晾晒的被子弄脏弄湿了。 2、著名电影演员李雪健因扮演焦裕禄而荣获“百花奖”最佳男主角奖。在颁奖仪式上,他说了这么一句话:“所有的苦和累都让焦裕禄受了,所有的荣誉都让—个傻小子得了。” 李雪健这句话的意思是: 答案:焦裕禄的事迹太感人,我获奖只是沾了扮演角色的光。 3、张明匆匆走进教室,习惯地用卫生纸把自己的座位擦干净,随手将纸扔在地上,同学王晓敏看见后说:“你很讲究个人卫生哩!”张明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说:“__________ 。”随手将纸团拾起来,扔进了教室外面的垃圾箱。 A、王晓敏的话言外之意是: B、张明该怎样说才得体? 答案:A、张明不讲究公共卫生,只顾自己。B、示例:幸亏你提醒,谢谢;我会注意的。 4、邻居说:“你家的小强真刻苦,每天夜里都十二点多了,我们还听见他在弹琴哩!”其言外之意是: 答案:小强半夜弹琴影响我们休息了。 5、一位作曲家带着自己创作的曲子向一位著名的音乐大师讨教。在听演奏的过程中,这位大师不断地脱帽。演奏完毕,作曲家连忙问道:“大师,是不是屋里太热?”大师说:“不热。我有碰到熟人就脱帽的习惯。在阁下的曲子中我碰到那么多的熟人,不得不连连脱帽。”这位大师的答话的意思是: 答案:作品重在个人的创造,不能照抄照搬别人的。 6、有两个朋友碰到了一起。第一个人说:"如果你对体操感兴趣的话,学校里有个不错的体操队。"第二人的回答:"我爬楼梯还得停下来喘几口气呢!" 他们两人的言外之意是: 答案:第一个人的言外之意是:"你想参加体操队吗?" 第二个人的言外之意是:不想参加,我身体不好。 7、有一回,马克&S226;吐温向邻居借阅一本书,邻居说:“可以,可以。但我定了一条规则:从我的图书室借去的图书必须当场阅读。”一星期后,这位邻居向马克&S226;吐温借割草机,马克&S226;吐温笑着说:“当然可以,毫无问题。不过我定了一条规则:从我家借去的割草机只能在我的草地上使用。” 马克&S226;吐温的言外之意: 答案:马克&S226;吐温的言外之意:讽刺邻居太小气,应大方地借给别人书读。

学会分析言外之意答案

言外教案 学习目标: 通过老师和同学们在堂上的共同活动,互动交流,希望能找到分析“言外之意”考题的思路,掌握此类题型的解题方法,提高答题效果。 重点以及难点:重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掌握分析题目的方法,让学生在快乐中得到快乐。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请同学们欣赏一下下面这个故事:一位著名的政治活动家进行竞选活动,他在参观精神病院时,有事儿想从医院打个电话出去,但没有打成。他暴跳如雷,冲着女接线员叫嚷起来:“姑娘,你知道我是谁?”“不知道。”接线员答道,“但我知道,你是从哪儿打来的?”接线员的言外之意:你是一位精神病人。这种话中有话的语言就是我们常说的言外之意,言外之意是口语交际的一个重点,也是我们在日常生活领域和在特定场合下经常用到的一种说话方式,更是衡量一个人在说话时的应变能力、个人的修养(或涵养)以及人格魅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近几年来,各地中考特别青睐这种题型。下面我们这一节课就来一起探讨一下,我们在考试中如何做好这些题目。 二、方法探究: 例 1 某上级主管对下属职员说:“看看你干的好事!”这位上级主管的言外之意是:“”你把事情搞得糟透了! 请你说说言外之意,你是如何看出来的? 从说话人语气语调分析,用祈使句,有斥责语气。所以我们可以根据语气不同,来判断。方法一:把握语气,领会感情 例2 某国王请阿凡提评论自己的诗,阿凡提规劝他不要再写诗了,因而被关进驴圈。后来国王又召见阿凡提看其新作,阿凡提转身就走,国王问他到哪里去,阿凡提答道:“到驴圈去,陛下!”阿凡提的言外之意是“好诗”仍不好! 请你说说言外之意,你是如何看出来的? 国王为什么要把阿凡提被关进驴圈,那是因为阿凡提说国王诗不好所以被关进驴圈由因及果。阿凡提进驴圈:结果是进了驴圈,为什么呢,还是因为国王的诗不好。由果析因方法二:查因推果,巧会意图 例3 《陈涉世家》中陈涉说:“苟富贵,无相忘。”后遭到庸者讥笑,陈涉叹息说:“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 请你说说言外之意,你是如何看出来的?你们怎能明白我的远大志向呢? 燕雀(喻体)------------ 你们,指庸者(本体) 鸿鹄(喻体)------------ 我,指陈涉自己(本体) 方法三:就是借用比喻 例4 李小华正在阳台上浇花,楼下的刘阿姨说:“小李,你真爱美啊,我晒的被子也锦上添花了。”你听出刘阿姨的言外之意是:你把我的被子弄脏弄湿了。 考虑到场合、对象,说话人(刘阿姨)采用了婉言来传达信息,暗示对方 方法四:联系语境,巧识婉言暗示 小结方法:(板书) 方法一:把握语气,领会感情 方法二:查因推果,巧会意图 方法三:思考喻体,巧悟本体

言意关系

言意关系 1.载体和本体 言意关系中的首先一个问题,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语言性质问题,即是说,语言究竟属意识的载体(手段、工具)还是本体(本原、本身)。在这个问题上,中国人的传统比较一贯,而西方古代与现代的观念则颇有歧异。中国的传统,无论是孔子主张辞达?或庄子倡扬筌蹄之说?,都只是将语言视作表达意思的手段,能达意便是尽了语言的职责,其自身并无独立的价值可言,故达意后尽可弃置不论。西方古代亦是将语言看成思维的载体,如柏拉图便说过名称是教育和区分性质的工具、名称表现事物à,亚里士多德亦指认口语是心灵的经验的符号á,这类说法同中国的达意说并无二致。但经过2世纪哲学思潮的语言学转向之后,现代西方学界愈来愈强调语言的本体作用,宣称并非语言承载思想,倒反是语言决定思想,是语言赋予思维以分解与组合的功能,从而规定着人对世界的领会方式。所谓词语破碎处,无物可存在,说的便是这个道理。载体抑或本体,构成言意关系讨论中的一大纠葛,长期未能解决。 2.言尽意言不尽意 同语言性质问题相关,在语言功能的把握上,便出现了语言能否充分地体现与表达意识的问题,中国传统称之为言尽意和言不尽意之说,亦即通常所谓的言意之辩。这一争议构成魏晋玄学的一大主题,而其发端乃在先秦。大体而言,老庄一派的道家(影响及于后来的玄学主流派以至佛教禅宗等)常持言不尽意说,而儒、墨、名、法诸家则多属言尽意派,双方在当时虽未展开激烈交锋,实已为后世的大辩论埋下了种因。不过细细推考下来,两种观点亦并非势同水火,绝不相容,因为它们之间实际上存在着某种共识,即认为语言在表达日常生活经验(包括科学认知)方面,或可达到言尽意的程度,而在表现人的形上思考(如哲性生命体悟和诗性生命体验)方面,却往往会陷入言不尽意的困境。老、庄、玄、禅看重的是形上之思,所以要强调言不尽意;儒、墨、名、法诸家则更为注重日常生活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运作,于是多偏向言尽意说。尽意与不尽意,关键在于所指之意的不同,故两说实分别代表着言意关系的两个侧面,相反而又相成。 与中国传统的言意之辩约略相当,西方亦存在有关语言表达功能的讨论。总体看来,古代西方人倾向于从积极方面来肯定语言的功能,即使看到言意之间会出现辞不达意之类不协调的现象,总认为是可以设法避免与克服的,传统的语言学、修辞学、逻辑学以及雄辩术等讲求,就是为了消除这类矛盾。相比之下,现代西方人则反过来突出语言的消极面,强调语言对思维的限制作用,认定语言的界限即思维的界限乃至人的世界的界限,故有语言是思想的牢笼之说盛行。但不管其前后的反差有多大,有一点始终不变,便是牢牢地立足于语言与思维的内在同一性(无论是积极的达意还是消极的设限,均表明语言与思维本属一体),而不像我们的言不尽意说那样着眼于揭示二者之间的实质性差距,这当然也是缘于他们偏重从理性思维的角度来看待语言功能所致。至于在谈论语言功能时由积极肯定转向消极设限,无非显示了其出发点由意识本位转成了语言本位,而其言意关系的一致性原则则仍是一以贯之的。 3.完善超越

试析从言外之力的角度看幽默的英汉翻译

https://www.360docs.net/doc/dd10885714.html,/yingyu/110429/16333380-2.html论文摘要:幽默是一种普遍存在的人类现象,在社会生活各方面起着重要的交际润滑作用。然而,由于原语和译语的语言文化差异,幽默语常常被认为是不可译的。本文尝试从语用学中的言外之力的角度来探讨如何使幽默的英汉翻译达到语用等值,从而克服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障碍,使源语中的幽默语言的言外之力传入目的语中,使幽默的语用效果能够完整的阐释出来。本研究试图从一个新的视角来研究翻译活动,希望能够为翻译工作者提供一些建议以便更好的指导翻译实践。 论文关键词:幽默;言语行为理论;言外之力;翻译 一、引言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跨语言的交际活动,其目的是获得最大限度的等值。而语用翻译的最终目的是使原语的语用效果和交际功能在目的语中得到最大的重现。显然在翻译的过程中,翻译出原语的字面意思并不难,难的是能够最大限度的把原语的言外之力和隐含意义准确的转化到目的语中,使目的语的读者能够获得与原语读者相同的感受和语用效果。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不仅要能准确的译出原语的话语意义,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做到言外之力的等值,使原语的语用意义能够得到重现。 幽默是一种普遍存在的人类现象,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由于语言文化意识形态的差异,幽默常常被认为是翻译中的难点,甚至是不可译的。尽管如此,很多翻译学者还是在不断的研究,希望能够提出与各种类型幽默相对应的翻译策略。本文作者认为,既然幽默话语的最重要的是语用效果,那么我们就可以采取适当的翻译策略来使原语带给读者的幽默效果传递给译语读者,以达到语用等值.要达到幽默翻译的语用等值的话,译者就必须要准阐释原语的语用意义,并且能够采取恰当的措施把原语的言外之力也准确的表现出来。本文从语用翻译的角度来探讨幽默翻译,在翻译过程中力求使原幽默语的字面意义,说话人的意图,语用意义,隐含意义得到准确传达的同时也能够把原幽默语篇的言外之力也展现,以便在幽默翻译中达到最大限度的语用效果。 二、幽默的定义和分类 幽默包含了很多复杂的元素,关于幽默的研究也异常繁杂,因为涉及到生理学、人类学、语言学、心理学等等很多学科。这也是为什么幽默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一个可以让各个学科都认可的定义。关于幽默的定义有:“幽默是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幽默是指一些奇怪的、滑稽的或者有趣的动作、语言、文字或者表情所产生出来的种愉悦”“幽默是一种让人发笑的,激起乐趣的素材,或者是一种能够识别、演绎,或者表达引人发笑的活动的能力”。从以上的定义种可以看出来尽管对于幽默没有统一的定义,但是总的来说幽默是一种“好笑、有趣的行为或陈述,是任何让人觉得滑稽,能够引来笑声的事。”幽默的分类法繁多,依据幽默与语言的关系,幽默可以分为言语幽默(verbalhumor)与非言语幽默(non-verbalhumor)。而言语幽默的分类也是多样的,J.R.Schmitz从教学角度将幽默划分为普遍幽默(univorsalhum or)、文化幽默(culturalhmu or)和语言幽默(1inguistichmu or)。从翻译学和幽默研究来看,这种分类法也有其合理性。[6]言语幽默的可译度是一个连续统(continumu)或渐变体(cline),不存在所谓的一分法(dichotomy),即绝对的可译与绝对的不可译。该连续统显示,言语幽默均具备可译性,只是多大程度上可译彼此有差异。 三、英汉幽默的区别 1.语言方面的区别 首先,幽默常常是由声音产生的。英语和汉语属于不同的两个语系,构词和发音都有很大的区别,所以两种语言的由语音产生的幽默是很难互译的。其次,英语中的幽默常常涉及到文字游戏和一词多义英语是一种派生语言,很多单词都是通过曲折变化形成的。但是汉语是完全的分析语言,所有词都是组合在一起的。最后,句法模糊往往会被用于幽默之中,对

论言内行为在言外之力实现中的重要性_兼谈其对语言教学的启示

2011年3月第12卷第1期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Mar.2011 Vol.12No.1 论言内行为在言外之力实现中的重要性 ———兼谈其对语言教学的启示 邱桂林 (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205) 摘要:谈及言语行为,人们更多的是关注言外行为即施事行为,而言内行为在言外之力实现中的重要性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作了较深入的探讨,并由此论及了言内行为对语言教学的启示。 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言内行为;言外之力;语言形式;语言教学 言语行为理论是语用学的支柱理论之一,自奥斯汀(Aus-tin)提出该理论以来,大家的注意力几乎都放在了言外行为上,鲜有学者对言内行为在言外之力实现过程中的重要性进行探讨。鉴于此,本文试图在这个方面作出尝试。 一、言语行为理论要点及言内行为作用分析 (一)言语行为理论要点 奥斯汀在其经典之作《如何以言行事》(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中正式提出言语行为概念和理论,并认为语言本身就包含着行动的力量,即言语行为力量,简称语力。该理论主张说话就是做事(即言则行),并强调在特定场合,我们发出声音传递信息给他人不只是“说”本身的行为,同时也包含了“说”的行事的行为,二者结合在一起就构成了言语行为。因此,说话人只要说出了有意义、可被听话人理解的话(传达了一定的交际意图,完成了一定的功能),就可以说他实施了某个行为,这个行为叫做言语行为。言语行为的本质是交际者借助话语传达交际目的或意图,故言语行为理论要研究的是意向功能。 奥斯汀刚开始将话语分为述谓句(constative)和施事句(performative),但在其认识到述谓句也能以言行事后,他摒弃了述谓句和施事句的区分而将重心放在言外之力(illocu-tionary force),并抽象出三种行为,即言内行为(locution)、言外行为(illocution)(又叫施事行为)和言后行为(perlocution )。一般认为,言内行为的语力在于命题本身,说话者能够说出有意义和所指的句子,其主要作用在于陈述,即以言表意行为;言外行为是意图和语义的传递,即通过字面意义表达说话人的意图;言后行为指说话行为或施事行为在听者身上产生的某种效果。奥斯汀重点关注其中的施事行为,尤其是显施事句的施事行为。事实上,三种行为联系紧密,言内行为的目的是言外行为,言外行为的目的是言后行为。塞尔(Searle)在《言语行为:语言哲学论》中修正并发展了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他只保留了奥斯汀提出的施事行为和言后行为,并用命题行为(propositional act)取代了言内行为,认为任何语句都带有言外之力的特征。 Searle认为言语行为的实施必须遵行语言的规则,因此必然牵涉到语言的许多形式特征,但Searle认为,任何纯粹研究必须说明这些形式特征如何被用来实施了一定的言语行为,即形式在语境中的具体表现。实际上,奥斯汀和塞尔都倾向于分析实现某项言语行为的句子,并把重心放在句子里的动词上。奥斯汀更是提出了施为动词决定施为行为的观点。而Searle也认为,对句子意义的研究和对言语行为的研究不是两个各自独立的研究。同时,Searle认为,为完成一种言语行为所说出的一句话必须是有一定意义的。通过说一句话实施一种言语行为,也就是这句话的意义功能的实现,即一句话完成的言语行为就是这句话表达的意义。 奥斯汀和塞尔都强调惯例和习俗对言语行为的巨大约束作用,即言语行为须满足一定的约定性条件和规则(即适切条件),在他们提出的各种适切条件中,说者的语言能力(即说者具备了实施言语行为的条件)总是第一位的条件。不仅如此,Brown和Levinson(1978:84-88)指出,绝大多数言语行为对发话人或对受话人的“睑面”(face)造成威胁。因此要想以言行事得体,发话人必须正确判断他与受话人之间的社会距离,权力关系以及特定文化中各种行为的强加程度,以便采用相应的语言表达方式。Leech(1983:176)也指出,发话人有时故意采取某种表达形式,使话语的示言外之力模梭两可,即是说语言形式影响了言外之力。 Searle于1975年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概念,即通过施行一个言外行为间接地施行了另一个言外行为。间接言语行为又依据是否具有规约性语言形式可划分为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和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前者是有标的,有特定的话语的句法形式,而后者则无明显的句法标记。间接言语行为意图的体现和理解仍然是建立在字面意义上的,只不过直接言语行为的意图就是字面意义,而间接言语行为的意图是与字面意义紧密相关的其它意图,即是说,任何语言行为意图的实现都必须依靠字面意义。 (二)言内行为作用分析 综上所述,言内行为在整个言语行为中具有不可替代的 381 *收稿日期:2011-02-21 作者简介:邱桂林(1977-),男,湖南桂阳人,讲师,硕士研究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