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周围血管病之丹毒病(丹毒)中医临床路径

初探周围血管病之丹毒病(丹毒)中医临床路径
初探周围血管病之丹毒病(丹毒)中医临床路径

初探周围血管病之丹毒病(丹毒)中医临床路径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丹毒病和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丹毒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2-94)及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外科学》(李曰庆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 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黄家驷外科学》(吴孟超、吴在德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丹毒病(丹毒)诊疗方案”。

丹毒病(丹毒)临床常见证候:

(1)风热毒蕴证

(2)湿热毒蕴证

(3)毒热入营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丹毒病(丹毒)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丹毒病(丹毒)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丹毒病和丹毒的患者。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门诊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或者其他疾病的治疗并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住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检查、血糖

(3)心电图、胸部X线片、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可选用下肢血管彩超等。

(八)治疗方法

1.内治法: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一)风热毒蕴发于头面部,皮肤掀红灼热,肿胀疼痛,甚至发生水疱,眼胞肿胀难睁;伴恶寒发热,头痛;舌红,苔薄黄,脉浮数。辨证分析:风热毒邪犯上,与血分热邪蕴结,郁阻肌肤,故见头面部皮肤掀红灼热,甚则发生水疱;经络阻塞,气血不畅,故皮肤肿胀疼痛,甚则眼胞肿胀难睁,或伴头痛;风热毒邪与正气相争,故见恶寒发热;舌红、苔薄黄、脉滑数为邪热尚在表之象。治法:疏风清热解毒。方药:普济消毒饮加减。大便于结者,加生大黄、芒硝以泻下通腑。

(二)湿热毒蕴发于下肢,局部红赤肿胀、灼热疼痛,或见水疱、紫斑,甚至结毒化脓或皮肤坏死;可伴轻度发热,胃纳不香;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反复发作,可形成象皮腿。辨证分析:湿热下注,复感外邪,湿热毒邪淤结于下肢,郁阻肌肤,经络阻塞,故局部红赤肿胀、灼热疼痛,或见水疱、紫斑;热毒炽盛,腐化肌肉,故甚者可至结毒化脓、肌肤坏死;湿邪中阻,故见胃纳不香;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为湿热蕴结之象。湿性粘滞,与热胶结,故易反复发作。治法:清热利湿解毒。方药:五神汤合萆藓渗湿汤加减。肿胀甚窄或形成象皮腿者,加苡米、防己、赤小豆、丝瓜络、鸡血藤以利湿通络。

(三)毒热入营证:重证者范围较大,可见神昏谵语,躁动不安,恶心呕吐等诸逆证。治法:清热解毒、镇痉开窍。方药:紫雪散。并针对风热、湿热辩证口服普济消毒饮或五神汤合萆藓渗湿汤。

2 .外治法外用金黄膏外敷,1日换一次。7天为1疗程。外用药物过敏者禁用。皮肤坏死者,若有积脓,可在坏死部位切一二个小口,以引流排脓,掺九一丹。

3.可辩证选用中成药口服

4.其他疗法:砭镰法:用七星针或三棱针叩刺患部皮肤,放血泄毒。针灸疗法:主穴:地机、血海、三阴交、丰隆、太冲、阿是穴、四缝。亦可配合拔火罐,以减少丹毒的复发,此仅适用于下肢丹毒。

(九)出院标准红肿热痛基本消失,患者无发热。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若出现辅助检查异常,需要明确异常原因,可能导致医疗费用增加。

2.既往合并其他系统疾病,治疗期间疾病发作或加重,需要治疗,可导致医疗费用增加,或退出本路径。

3.治疗过程中发生了病情变化,或出现严重并发症,退出本路径。

4.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退出本路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