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期末考试自然辩证法复习提纲

1、★★请举例说明进行科学技术研究的创新时思维的收敛性与发

散性对立统一?(2019考的)

答:收敛思维特性是使思维始终集中于同一方向,使思维条理化、简明化、逻辑化、规律化,收敛思维特性又称“聚合思维”、“求同思维”或“集中思维”特性。收敛思维志在取得结果;发散思维特性是指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的途径去思考,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特性,与收敛思维特性相对。又称“放射思维”、“求异思维”或“扩散思维”特性。发散思维特性是创造性思维最重要的特点之一。

科学活动中,发散性思维无法离开收敛性思维独立存在,收敛性思维也无法脱离发散性思维自成一体,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是辩证统一的。“任何事物的发展和演化都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对立统一,收敛思维可以使我们抓住事物发展的必然性,而事物发展的偶然性把握则需要运用发散性思维。

在科学研究中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案之初,需要人们以直觉、灵感和想象等发散思维为基础,发挥思维的灵活性,运用求异思维、转移经验和联想等创新思维,摆脱束缚,打破陈见,开辟新的途径,使科学创造达到新的高度。在获得众多创新方案之后确定实施方案之时,则需要利用收敛性思维进行逻辑思维活动,需要运用抽象、归纳、演绎、分析和综合等方法把握事物本质规律和属性。

综上,发散是收敛的基础,收敛是发散的目的。不能光强调一种而忽视另一种。发散思维中想象和联想力自由驰骋,收敛思维使想象和联想回到现实。没有发散思维,就很难达到新颖、独特,而没有收敛思维,任何新颖独特的设想也难以具有现实性的品格。只收敛,不发散,难有创造。只重视其中一个,便可能走向形而上学思维。若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则具有辩证思维的特点。两者是对立的统一,具有互补性,不可偏废。需要在两者之间保持思维的张力,在收敛中注意发散,在发散中注意收敛。

2、★★★如何理解辩证思维渗透在科学研究的全部过程中?

答:科学技术研究,离不开辩证思维。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从抽象到具体、历史与逻辑的统一,这些辩证思维的形式体现和贯彻在科学家、工程师

的具体科学技术研究中。

分析与综合有机结合,形成分析与综合的辩证思维,并构成了认识事物部分与整体辩证关系的完整过程,是人们思考事物、对象的必要思维方法与阶段。在科学研究中,分析与综合是相互渗透和相互转化的。分析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深入对象内部进行认识和实践,而且是为了在思维中综合认识对象,为在实践中变革对象打下基础;综合也需要以分析为基础,没有分析的综合不是深刻的综合。分析是研究,综合是创造。

归纳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方法,归纳由于不是必然推理,单纯运用归纳就会遇到“归纳问题”。演绎是从一般到特殊的必然推理方法,但是单纯运用演绎,无法推进科学实践的新发现、新发明。把归纳与演绎结合起来,形成了归纳与演绎相互结合的辩证思维。归纳是演绎的基础,演绎则为归纳确定合理性和方向。归纳与演绎相互渗透、相互转化。

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就是把抽象的、内容贫乏的概念、理论赋予丰富的经验和实践内容的过程。在辩证思维中,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要实现认识的两次飞跃:第一次,是从感性的现实具体上升到思维抽象的过程,是一种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经验总结提升的过程;第二次,是从科学的思维抽象逐步使抽象的理论上升到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理性的思维具体的过程,是把抽象的概念和理论再返回科学实践,赋予理论具体内容的过程。

历史和逻辑的统一,不仅仅是历史方法和逻辑方法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它是构建科学技术理论体系和实践活动的规定性或原则。科学技术历史实践是逻辑思维形成和发展的基础,确定逻辑思维的任务和方向。科学技术历史实践的发展促进感性经验的增加使逻辑思维逐步深化和发展。在科学技术研究中,注意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可以使科学家与工程师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既可以从横向也可以从纵向把握科学技术研究的脉络和前景;既具有理性的、缜密的思维与科学修养,也具有宏观开阔的全局视野和战略思维。

自觉地认识和提升这些辩证思维的形式,对于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深人研究科学技术,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的意义。

3、★★★为什么对科学技术工作者进行伦理规范?(2019考的)

答:科学共同体的行为规范。科学共同体是从事智力劳动的职业群体,是在一定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下开展工作的,具有特殊的社会责任。英国皇家学会成立时,学会秘书长胡克在其起草的章程中明确指出,科学的目标有两层含义:其一,科学应致力于扩展确证无误的知识;其二,科学应为社会服务。由此,科学共同体的首要使命是扩展确证无误的知识,这决定了科学共同体应该要有相应的内部理想化的行为规范。进入20世纪下半叶以后,科学自身的发展特点以及社会运行机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科学从“纯科学”、“小科学”和“学院科学”嬗变为“应用科学”、“大科学”和“后学院科学”。这些都对科学共同体的行为规范产生了影响,导致他们可能会为了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而违反默顿“四原则”,产生一系列学术不端行为。鉴此,需要制定相应的科研诚信指南或行为规范,来指导和规范科学共同体的科学研究活动。

科学共同体的研究伦理。从研究伦理的视角看,科学共同体在科学研究中,要对研究中的个人、动物以及研究可能影响到的公众负责,遵循“公众利益优先原则”。这就要求科学共同体的科研活动符合社会伦理和动物伦理的基本要求,人体试验应该尊重人类的尊严和伦理,动物实验应该遵循动物实验伦理,科学研究应该增进人类福祉。

从人类、社会、自然三者和谐发展的角度来看,技术共同体的主体是工程师。工程师既是工程活动的设计者,也是工程方案的提供者、阐释者和工程活动的执行者、监督者,还是工程决策的参谋,在工程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社会的影响巨大。正因如此,工程师在工程技术活动中,应该遵循一定的职业伦理和社会伦理准则,应该承担对社会、专业、雇主和同事的责任,应该对工程的环境影响负有特别的责任,规范自己的行为,为人类福祉和环境保护服务。

新兴科学技术的伦理冲击。随着一些新兴科学技术,如生命科学技术、材料科学技术、信息科学技术、能源科学技术等的发展和应用,引发了一系列的伦理难题,如克隆人的伦理问题、基因治疗和基因增强的伦理问题、网络伦理问题、核伦理问题等,需要我们运用伦理学的基本原则,结合科学技术发展应用的现状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制定并实施切实可行的伦理规范,以更好地实现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

4、★★★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特性?

答: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主要观点。

(1)自然界的本原是一种物质或某几种物质或某抽象的东西;

(2)自然界处于永恒的产生和消灭中,处于不断的流动中,处于无休止的运动和变化中;

(3)生物是进化的,并在其中进化出了人。

特性:

(1) 整体性和直观性。自然哲学家们把自然界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直觉的观察,没有在细节方面进行严格科学的研究。

(2) 思辨性和臆测性。自然哲学家们通过思辨研究万物本源等问题,通过猜测和幻想填补因不能具体细致地说明自然界而出现的知识空白。

(3) 自发性和不彻底性。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缺乏有机的结合”,“有的朴索辩证法比较突出,朴素唯物主义较弱;也有时情况相反“。对自然界的描述和解释“只限定于一定范围,而且也是很不完备、很不物底的”。在认识人类社会时,还夹杂着神秘主义因素。

5.如何理解辩证思维渗透在科学研究的全部过程中?

1)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现代科学研究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相统的时代特征,是辩证思维与科学研究的相互依赖性更加密切

2)一方面,辩证思维方法是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方法论前提,首先,辩证思维的基本精神渗透在现代科学研究之中,广泛作用于现代科学研究,以致离开辩证思维放方法,科学研究就寸步难行,其次辩"思维方法不仅是实现经验识向利学棚人杜化的必要工具,而且.已成为沟通跨学科研究的必要桥梁,再次,辩证思维方法为科学创新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动力,推动科研工作者以变动和发展的眼光去解决科学认识活动中的新问题,不断开拓创新。

另一方面,现代科学研究方法及其成果丰富和深化了辩证思维方法,从各个方面充实了辩证思维中的世界图景,现代科学思维以其特有的方式证实和丰富了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思维的观点,并进步促使辩证思维方法具体化,精确化。当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使哲学思维和科学思维的相互综合日益重要,我们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下,把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有机统一起来,要更加自觉运用辩证思维方法指导科学研究。

6.为什么要对科学技术工作者进行伦理规划?

一、从社会角度来看,生存在社会当中的每个人都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和伦理责任,科技工作者作为社会的-部分,也必须承担。并且科技工作者能比-般人更早、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某一科技活动可能带给人类的危险,他们的能力决定了他们首先应该承担"预见”的伦理责任。其二、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科技的发展在给人类带来福祉的同时,由于对自然界无止境的开发等等,也带来了日益复杂的难题,科技工作者应该更宏观的考虑所做工作带来的利弊。

三、今天的人对未来的人有着无可推卸的责任,有义务为当代人的需求与未来人的生存空间之间把握个正确的尺度。科技工作者应该谨慎选择有利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课题进行研究。

7.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特征?

(1)整体性和直观性。自然哲学家们把自然界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直觉的考察,没有在细节方面进行科学的研究。(2) 思辨性和臆测性。自然哲学家们通过思辨研究万物本源等问题,通过猜测填补因直觉考察而出现的知识空白。(3)自发性和不彻底性。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缺乏有机的结合”,“有的朴素辩证法比较突出,朴素唯物主义较弱;也有时情况相反”,②对自然界的描述和解释“只限定于一定范围,而且也是很不完备,很不彻底的”,③在认识人类社会时,还夹杂着神秘主义因素。

8.★★★毛泽东科学技术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科学技术创新观

(1)科学技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科技创新功能论毛泽东认为科学技术及其创新是立国兴国的先决条件之,他特别重视科学技术创新的生产力功能和军事功能。

(2)自力更生与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科技创新途径论自力更生是毛泽东科技创新思想的根本立足点。

(3)以尖端国防科技为重点,走赶超型的科学技术发展道路

毛泽东的科技创新思想强调以尖端国防科技为重点,实行跨越式发展。

二.科学技术人才观

(1)重视科技人才的作用

毛泽东号召全党向科学进军,努力改变我国在经济上和科学文化上的落后状况,迅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为实现这个伟大目标,“决定一切的是要有干部,要有数量足够的、优秀的科学技术专家”

(2) 注重科技人才培养和教育

毛泽东在有关科技人才的培养和教育方面,-是加强党对知识分子的领导,二是强调科技人才要又红又专,三是提倡科研人员与工农结合。

(3)科技人才的使用和管理

无论是在漫长的革命时期,还是在火热的社会主义建设阶段,毛泽东都十分重视对科技人才的使用和管理,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更好地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服务。

三、科学技术发展观

(1)“百家争鸣”的科学发展方针

毛泽东将“百家争鸣”作为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强调了科技发展的规律,提出我党领导中国科学发展的指导方针。

(2)向科学进军

毛泽东提出社会主义建设要依靠科学技术,号召向科学进军,目标是世界科学技术前沿,努力接近与赶上世界科学发展的先进水平。

(3)开展群众性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

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的思想在毛泽东科学技术思想中占重要地位。

(4)技术革命与社会革命相结合

毛泽东看到了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关系,提出技术革命与社会革命相结合的思想。

9.如何看待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答: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既促进了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又对人类赖

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造成冲击和破坏,它具有两重性。(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现代物质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和最主要的推动力量。如今,高科技及其产业不仅可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而且高科技领域的每一个突破都会带动一大批新产业的建立,深刻地改变着传统产业的技术。(2)科学技术进步改变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工业革命、电力革命在历史上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科学技术的进步影响人的生活方式,导致了整个社会人际关系发生着深刻的改变。(3)科技革命与自然环境的冲击和破坏,随着人类开发利用自然界的能力不断增强、规模不断扩大,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日益膨胀,对自然的索取更加变本加厉,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破坏、海洋污染等等现象接踵而来。被人类破坏的环境又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条件产生不利的影响和严重后果。现在,我们必须对科技发展的模式进行深刻的反省。

★★★10.结合自己的专业谈一谈如何成为一名负责人的科技工作者?

答: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科学技术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包括我所学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以一名工科的研究生的身份来说,我认为作为一名负责任的科技工作者应当具备以下特质:

①严谨求实的态度:无论在科研阶段还是实际生产中对于要解决的问题或是新技术的开发都应持有严谨的态度,不能敷衍了事。

②承担伦理责任:技术伦理是围绕技术所产生的伦理关系中的道德现象和道德关系,是人们在技术所发生的伦理关系中所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应该遵守的道德规则和应该尽到的道德职责,他是对技术正面价值的维护或扩展和对负面价值的制约或控制。

③承担社会责任:科学与科学的发展离不开公众的理解与参与,科学与科学的进步离不开社会的需求和支持。哲学家培根说,知识的力量不仅取决于其本身的价值大小,更取决于它是否被传播以及传播的深度和广度。

④过硬的理论及应用经验:这是科技工作者的硬件要求,只有拥有过硬的理论支撑和应用经验才能在未来的科研或工作中完成被赋予的任务。

11.如何做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答:(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筹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2)国家要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的基础上实施科学的宏观调控,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引导全社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创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

(3)企业要履行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4)公民要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树立绿色消费观,自觉践行生态文明的要求。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不能是一时的,必须是持久的和相对稳定的。绿水青山要长效地转化为金山银山,目前需要走治标与治本相结合的路子,让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在不断协调中并进。通过改革激发资金投入和技术支撑的活力,还要靠法治建设,营造法治环境。只有制度规范了,环境宽松了,才有利于资本和人才的聚集。

12.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答:1.积极向上的信心。要想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首先要保证自己有一颗积极向上的信心,可以接受生活和工作中的挑战和压力,保持向上的精神和态度,才会有信心让自己去创新。

2.放低姿态,虚心学习。有时候不得不承认,很多人的确比你强,你要做到的就是想比你优秀的人学习,放低自己的姿态,想那些优秀的职场精英学习,这也是一种培养创新能力的途径。

3.大量阅读。尤其是可以启发人思维的书籍。学习的过程没有终点,想要具有创新能力,就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只有具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才会激发我们的思路,让我们具有更好的创新能力。

4.在生活中多观察。创新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对于大部分人而言,需要后天的一些行为习惯养成自己的创造、创新能力,所以一定要做一名生活的有心人,多去观察生活中的事情和人物,启发自己。

5保持好奇心,好奇心才能刺激创造力,有底蕴才能激发创新力。好奇心的的确确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好方法,不管是日常生活中还是工作职场中,保持好奇心,对自己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无害。

其他还有好多方面,比如学会联想,凡事都能够举一反三。多参加一些专业内的比赛,尤其是趣味比赛,会让我们在游戏中学习到很多,特别是启发我们思考的一些项目。能让我们的思维得到一些锻炼,从而提高创新能力。

13.结合自己的专业及具体事例论述科学工作者应该怎样遵守科学技术伦理规范

答:建筑与土木工程关系到生态伦理,关系到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问题,自人类出现就已经存在。人既依赖自然而生存,又是改变自然的力量,人与自然是依存、适应、冲突与和谐的关系。随着科技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人由自然的奴隶变成自然的主人,人与自然的关系也逐渐成了改造与被改造、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因此,构建适合时代发展的生态环境伦理体系是非常必要的。生态环境伦理学是人与自然道德生活的理论基础,它根据生态学揭示的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规律,对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进行深层次的哲学思考,从伦理道德的角度分析研究人与自然的整体关系,以尊重和保持生态环境为宗旨,以未来人类持续发展为着眼点,强调人的自觉和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存共融。

14.结合具体事例思维的收敛性和发散性在进行科学创造起的作用答:发散性思维,是整个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和核心。它追求思维的广阔性,大跨度地进行联想,其量和质直接决定集中性思维取得的结果和要达到的目的。收敛性思维,是人们在生活中最经常使用的一种思维。发散性思维即产生式思维,运用发散性思维产生观念、问题、行动、方法、规则、图画、概念、文字。思维发散过程需要张扬知识和想象力,而收敛性思维则是选择性的,在收敛时需要运用知识和逻辑。

15.如何促进技术发展

答:1.将国家目标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可持续发展科技工作要从国家目标出发,解决可持续发展中的重大技术问题。以政府投入为主体,加强宏观调控,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同时要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运用市场机制,围绕市场需求开发先进适用的技术,推动产业发展。 2.总体规划与分类指导相结合。根据我国不同地区的发展特点,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实行分类指导,各地积

极开展符合区域特点的可持续发展技术工作。 3. 关键技术突破与技术集成相结合。要围绕制约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实现技术跨越;在此基础上,加强高技术与适用技术的有效集成,提高解决问题的技术能力。4.自主创新与国际合作相结合。要大力提高可持续发展科技的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利用国际社会对可持续发展重视的有利时机,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加强国际科技合作。

16.如何促进科学发展

答:1.教育改革,多培养一些会思考的人才。2.政策引导,政策以及媒体的介入,多举办一些高质量的科创类活动或者竞赛,让人们关注科技发展,提高科技人才的社会地位和收入。3.财政投入。创造良好的平台和机会,给予科研项目财力的支持。利用好科学成果。将研发的高科技项目用于民生项目,让科技变成生产力,用科技创造财富,然后再用财富促进科技更新迭代,良性循环。

17.习近平新时代中特思想科学技术观有何时代意义

答:习近平总书记旗帜鲜明地继承了我们党高度重视科技事业的优良传统,并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客观实际,进一步丰富、发展和深化了对科技创新的理论认识,把创新放在核心和引领地位,强调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明确要求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学技术是世界性的、时代性的,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具有全球视野,强调要积极主动整合和利用好全球创新资源,从我国现实需求、发展需求出发,有选择、有重点地参加国际大科学装置和科研基地及其中心建设和利用。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科技创新与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的协同关系,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要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习近平总书记这些深刻论述,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进一步阐明了科技创新对于当代中国的极端重要性,阐明了新形势下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扎实推进科技创新的极端重要性。

18.如何更好地发挥人文文化对科学技术的引领作用

答:精神引领、制度规范、风气培养、打造品牌、环境文化建设。

个人创造力是科学探索的关键。听从老师的话和接受经典论著的教条是儒家教

育的基础。突破传统文化中的相对僵化和保守,重构有利于创新的文化氛围,再造中国创新文化的辉煌,对于中国科学技术的健康发展,对于中国经济社会的持续繁荣,对于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弘扬,都将具有极端重要的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