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新闻采访中的人际互动心理探析

民生新闻采访中的人际互动心理探析

民生新闻采访是一种通过采访报道社会生活、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新闻形式。在这个

过程中,人际互动心理起着重要作用,不仅影响着采访对象的表现、反应和回答,也影响

着采访者的态度、引导和处理方式。本文将对民生新闻采访中的人际互动心理进行探析。

采访对象的心理因素在人际互动中起着关键作用。采访对象的性格、情绪状态以及与

采访主题的关联都会影响他们的回答和表现。在面对采访时,一些人可能会感到紧张、害

怕或焦虑,导致回答不够自然和准确。此时,采访者需要通过亲切和温暖的态度来缓解采

访对象的紧张情绪,建立起良好的沟通和信任关系。

采访者的态度和引导方式对采访对象也有直接影响。采访者的态度包括公正、中立、

关心和尊重等,这些态度会直接影响采访对象的回应和表现。如果采访者能够展示出真诚

和关心,采访对象更容易配合并分享实质性的信息。采访者的引导方式也十分重要,采访

者应该具备一定的技巧,通过合适的提问引导采访对象分享更多内容,同时也要尊重采访

对象的权益,不要进行无关或侵犯隐私的问题。

文化和社会背景也会影响人际互动心理。不同地域和不同社会群体的人在心理和行为

上有着不同的偏好和习惯。采访者应该了解采访对象所处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不能基于自

身的经验和观点对待采访对象,而是要以尊重和包容的态度与之沟通和交流。在采访过程中,采访者还可以根据对方的文化和社会背景来调整自己的引导和沟通方式,以获得更好

的采访效果。

采访者和采访对象在人际互动中的目标也需要相互匹配。采访者的目标是获取真实的

信息和报道新闻真相,而采访对象的目标可能是展示自己或宣传某种观点。在双方目标不

完全一致的情况下,采访者需要灵活运用自身的技巧和策略,以满足采访对象的需求,同

时保持采访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民生新闻采访中的人际互动心理是一门复杂而重要的学科。了解采访对象的心理因素,展示尊重和关心的态度,理解文化和社会背景以及灵活应对双方目标的不一致,都是采访

者在实践中需要考虑和运用的技巧和方法。只有通过良好的人际互动,采访者才能获得真

实可信的信息,为社会提供有价值的新闻报道。

人际关系的心理学分析

人际关系的心理学分析 人际关系是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现象之一。在现代社会,人们在各种关系中相互作用,如家庭、工作、教育、文化、娱乐等,无论在个人和集体层面上,都离不开人际关系。因此,了解人际关系的心理学分析对于我们掌握社会交往中的各种技能和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一、人际关系的心理学分析的定义 人际关系的心理学分析是研究人际关系的心理过程和机制的一种学科。它包括了所有涉及到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方面,比如人际交往、人际关系、人际沟通和人际互动等,以及与人际交往相关的心理过程、心理机制和心理影响等。 人际关系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人际交往的过程和机制,从发展心理学、心理社会理论、社会认知理论、人际关系学等方面入手,探讨人际关系的各种问题。 二、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影响和作用

1. 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满足人类的心理需求,通过与他人交往,获得社会支持和认同感。人们在人际交往中获得的满足感与快乐程度对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 2. 帮助解决矛盾和纠纷 人际关系心理学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和解决人际关系中发生的各种矛盾和纠纷。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可能会遇到家庭、工作、人际交往等方面的问题,当遇到矛盾和纠纷时,了解人际关系心理学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解决问题。 3. 促进职业发展 在日常工作中,人际关系也是非常重要的。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为我们的职业发展提供重要的支持和资助。因此,了解人际关系的心理学分析对于我们的职业发展非常重要。 4. 帮助提高个人魅力和社交技巧

当我们了解人际关系的心理学分析之后,我们也可以更好地了 解和掌握人际交往中的技巧和方法。例如,如何提高个人的魅力,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得更加自信、友好和得体。 三、一些重要的人际关系心理学分析 1. 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是人们对于他人行为和情感的认知的能力。在社交和 交往中,通过分析新知识和思想、情绪和行为,建立对他人的认 同和相互理解。社会认知不仅是多方面的,而且涉及意识的各个 层面:事实、情感、期望、意图等。 2. 人际互动 人际互动是指在一个特定的社会场合下,两个或多个人之间的 相互作用。这些相互作用是复杂的,其结果可以是积极或消极的,因此,人际互动需要较高的社交技巧、信任和沟通能力。

关于人际交往的采访问题

本次访谈主要针对五个方面:1、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方式;2、大学生对人际交往的重视程度; 3、大学生主要的人际交往场所; 4、大学生是否有一个健康的人际交往关系; 5、当人际交往出现问题时,大学生处理问题的方式。具体问题及访谈结果总结分析如下: 1、使用聊天工具以后,和以前相比,你觉得你在现实生活中与朋友交流情况? 大多认为交流次数变多了,交流方便了很多,并且有些当着面说不出来的话,可以通过聊天工具进行交流。极少数人认为没有影响。 2、结交到新朋友后,你会主动去维持关系吗?主要通过哪些方式? 大多数人会,主要通过QQ,电话,微信、短信。5%的人偶尔,主要通过见面交流。33%的人不会,顺其自然,看是否有共同话题。10%的人会根据朋友对他的帮助来去看是否值得去维持,比如是就见过一两次的,或是朋友的朋友,以后见不到的人就没有必要去维持,如果是觉得和自己价值观差不多,或是能给自己带来帮助的,会主动是维持,一般通过电话和QQ联系。 3、你会很在意别人对你的印象吗? 大部分人会,认为一个好的印象会让别人对你有一个好的认知。极少数人不在乎、认为没有必要。10%的人非常在意,希望朋友能指出自己的不足,然后改正自己的不足。10%的人认为在意程度一般。5%的人表面看着不在意,其实内心会很在意的,如果听到别人对自己不好的评价自己会想到底我是不是他说的这样。 4、当你和你的好朋友因一点小矛盾而闹得很不愉快,你又不想失去这个朋友,你会? 大部分人会审视自己,如果自己错了就向他/她说明道歉,若自己没错,就将自己内心真实想法告诉他/她。30%的人刚开始的时候可能会不太想和她说话,但冷静后会主动找她说清楚。10%的人会跟另一个好朋友讲,让她来替我们调解。10%的人会主动和其聊天,找机会把事情说清楚通过沟通化解矛盾。因为很多矛盾都是缺乏沟通引起的误会,说开了就没事了。5、你认为寝室环境(室友关系氛围等)是我们在校学习不可缺失的吗? 基本上都赞同,他们认为一进大学最先认识的人就是寝室的人,是她们陪你逛街,吃饭,上课……,很多事情都是有她们在一起才能做,所以需要。而且寝室也是呆的比较久的地方,毕竟要在一起相处4年,好的寝室环境对生理,心理有很大的帮助,寝室还是我们人际交往的起点,实践基地。

新闻采访是一门人际交往的学问

新闻采访是一门人际交往的学问 著名的新闻工作者柴静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艺术没有技巧,艺术是人情的往来。”如果说新闻采访也是一门艺术的话,那么所谓的“人情往来”,也就是人际交往,则是艺术本身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虽然也有人斥责柴静在新闻节目中过多地摄入感情因素,违背了新闻节目客观公正的采访风格,既不专业,也不合理。但事实证明,柴静的感性采访方式的确达到了很好的效果,每一个眼神、每一次抚摸,都让被采访者甘愿敞开心扉,讲述心中隐藏的故事。可以说,柴静的这种独特的交流技巧为她的采访提供了有力的帮助,人际交往的技巧被她巧妙地运用到了新闻采访的过程中。 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新闻采访就是一门人际交往的学问。我们常说“新闻是七分采三分写”,采访对于整个新闻报道的作用不言而喻。然而,由于采访活动属于一种社会活动,因此它不是靠行政手段进行工作,而是主要依靠人际交往,靠独立活动和朋友式的平等交谈获取所需信息。这就决定了一次成功的采访不是记者一个人唱“独角戏”,而是采访者与被采访者双方高度默契配合的结果。所以说,采访成败的关键在于记者能否与采访对象进行和谐的人际交往,产生良性互动。只有人际交往和谐进行,才会使交谈双方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提高采访效率,达到采访目的。那么如何在新闻采访中建立和谐的人际交往关系呢? 西方社会学家在讲述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时曾提出一个“印象管理”的理论。即在人际交往中,有意识地控制别人形成自己所需要的形象。行为者选择适当的言辞、得体的表情和动作,可使知觉者对自己产生某种特定的看法。这一理论一直被西方政界的头面人物所尊崇。撒切尔夫人70年代在英国政坛初露头角时,声音又细又尖,毫不动人。后经“形象专家”指点,她开始以雄浑有力的音色在国会“舌战群儒”,最终成为有“铁娘子”之称的女首相。再说美国总统竞选,候选人无论是从形象设计、衣着搭配还是发型设计、面容整饰都做足了文章,为的就是给选民留下精神焕发、可以信赖的强烈印象。而记者采访,需要出入各种场合,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做好自己的“印象管理”同样至关重要。虽然有“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俗语在先,但王婆卖瓜式的推销未必就不好。作为记者,有意识地向对方展示美好的自我,吸引对方的注意,可以将采访气氛调节得更融洽。 凡是都讲先声夺人,新闻采访也不例外,塑造良好的第一印象是交流成功的关键。美国学者伦纳德·曾宁博士在他所著的《接触:头四分钟》一书中指出,交接新认识的人时,头四分钟至关重要。为了给对方一个好的第一印象,他认为交接新朋友时,起码要高度集中精神四分钟,而不应一面与对方交谈,一面东张西望,或另有所思,或不断匆匆改变话题,致使对方不悦。所以,有经验的记者十分重视自己在采访对象面前的第一次亮相;从仪表服饰、态度表情到第一句话,都做精心的设计和妥贴的安排,以求赢得对方的好感。著名记者萧乾对此颇有体会,他说:“做记者要适当注意仪表,要衣着整齐。我这个人一向邋遢,记者生活强迫我克服了这个毛病。在旧社会做记者,不管家里多穷、出门也要西服笔挺,否则人家看不起你。新社会当然不存在这种事了。但假如你搞得很脏,在被采访者面前又是抠鼻子,又是掏耳朵,就会使人感到不愉快,不乐于同你谈话。” 的确,在第一印象的塑造中,仪表装扮很重要,但就整个采访而言,记者的言谈才是采访活动中沟通双方的桥梁。拥有优雅的谈吐,即使形象不佳,也会给对方留下完美的第一印象。调查显示,在交往过程中,一个人说的话只是他表达的东西的7%,其它38%通过讲话的态度表达,另外55%通过面部表情和身体动作表现出来。所以,在新闻采访中,记者要注意以下三点:第一、语调要平缓、切忌急促。平缓是自信的表现,同时也便于自己整理思路,观察对方。第二、要礼貌周全,切忌大大咧咧。尤其是对于初次接触的对象、最好要庄重、客气些。第三、语句要简洁,内容要文雅,而切忌罗嗦粗俗。在交往过程中,一个人说的话只是他表达的东西的7%,其它38%通过讲话的态度表达,另外55%通过面部表情和身体动作表现出来。所以,在采访活动中,记者应有意识、慎重地利用动作语言,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情感,从而更好地实现双方的沟通,增强自己的魅力。

新闻采访中心理因素控制的分析与应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da19208519.html, 新闻采访中心理因素控制的分析与应用 作者:郑嫦 来源:《新教育时代》2014年第11期 摘要:新闻采访是新闻的起点,而采访工作顺利与否将直接对整个新闻造成影响。而在 采访工作当中,记者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准确的把握被采访者的心理,进而顺利的开展采访工作 引言 心理因素控制是新闻心理学的组成部分,在采访工作当中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在一次采访工作当中,无论是记者本身还是被采访者都是该次采访工作的关键之处,为了达到预期效果,这就要求记者能够调整自身状态,并且准确的把握被采访者的心理因素。 一、记者自身的心理因素控制 1.心态平和 在采访当中记者要注意保持心态平和,站在对采访者对等的地位进行采访。在采访当中记者的情绪将在很大程度之上影响被采访者,因此记者应当尽量调整自己的面部表情和心理,对被采访者进行循序渐进的引导。使其能够主动进入采访状态,避免冷场。采访的对象层次总是不同,但是无论面对怎样的对象,记者都应当充满自信,态度谦逊。灵活的进行采访,选择最为恰当的方式配合采访。[1] 2.加强观察、推理和联想能力 作为记者,拥有较强的观察、推理和联想能力是职业必备的能力,与此同时还需要不断的提升这方面的能力。这就要求记者在进行采访之时,要细心观察,注意其中细节,通过科学的推理和合理的联想,从新颖的角度看待每件事,将一些看似无关的事件相互联系,并从中获取更为有价值的新闻。比如《周恩来总理逝世,北京沉浸在悲痛之中》,比昂尼克在新闻当中的描述细致,这说明在此之前他已经进行了详细的调查,细致观察,并且充分发挥了自身的联想和推理能力。[2] 3.思维敏捷,察言观色 为了采访工作的顺利进行,并且发挥采访的最佳效果,这就要求记者应当思维敏捷,并且懂得察言观色。只有一直将采访保持在一个较为和谐融洽的氛围之内,采访工作才能够顺利开展,记者也才能够得到自己想要的内容。否则,一旦出现僵持,甚至完全抗拒的状况,将严重影响采访质量,还极其可能使得双方就此不欢而散。这就要求记者要细致的观察,准确的把握

新闻心理学

1.图式:指的是表征特定概念,事物或事件的认知结构,它影响对相关信息的加工过程。最早由康德提出。 在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图式是一个有组织,可重复的行为模式或心理结构,是一种认知结构的单元,一个人的全部图式组成一个人的认知结构。 2.移情:指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彼此的感情相互作用,通常指设身处地的感受和理解对方的心境。 3.斯诺法:一种改善人际关系的方法,即记者要尽力打破双方由于生疏带来的拘束,缩短心理上的距离, 使双方交流具有共振的可能性。它的核心是找到使采访对象感兴趣的相似点或接近点,使记者和采访对象从“生”到“熟”,在特定的环境下选择合适的话题,目的是为了营造活泼生动的氛围的一种采访艺术。 4.新闻敏感:是指新闻工作者发现和判断有价值的新闻的能力,是一种职业敏感。 5.晕轮效应:指人们在认知一个人时,由于对这个人的某些品质或特征有清晰的知觉,印象深刻突出,从 而掩饰了对这个人其他品质或特征的印象,又称月晕效应、光环效应、光圈效应。 6.受众心理:是指新闻信息和由之引发的其他刺激直接或间接的在新闻受众头脑中的主观反映。 7.逆反心理:又称逆向心理,指受传者在心理上对某一事物产生的抵触情绪。 8.编排心理:是指从事新闻编辑工作的人的心理,主要包括编辑人格(胆识)、编辑的性格特征、认知方 式以及编辑和受众之间的心理互动。 9.写作心理:是指新闻工作者在对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进行内化(认知、理解)和外化(物化为新闻作 品)的过程中产生的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 10.新闻采访心理:是指在新闻采访活动中,记者和采访对象的心理活动的特点及其规律。 11.采访对象的心理:包括采访者对记者采访意图的认知、理解的程度,所抱的积极或消极的态度,以及 表达新闻事实的能力。 12.人格健康:个体在自身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保持良好的认识水平、平稳的情绪情感、恰当的行为方 式、正常的社交和职业功能。人格健康是人格结构、社会环境、自我气质及内心和谐的统一。 13.人格障碍:即病态人格或变态人格,是指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人而使得患病者形成特有的行为模式, 不能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如自恋型人格,妄想型人格,戏剧化型人格,边缘型人格。 14.人格缺陷:是介于健康人格和病态人格之间的一种亚健康状态。自卑,害羞,怯懦,抑郁,焦躁,虚 荣。

新闻采访中的几种心理效应

新闻采访中的几种心理效应 新闻采访过程是一个充满心理互动与感应的过程,采访中的提问与回答,既是记者也是对象的言语交流,也是记者与采访对象心理接触、情感交流、取得信任、自由交谈、获得信息的过程。 新闻采访中,有些容易出现的心理效应,如“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自己人效应”与“异己人效应”;“登门坎效应”;“蝴蝶效应”;“超限效应”;“安慰剂效应”等几种心理效应。 一、“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这种效应即为首因效应,是社会知觉的一种主观倾向。 首因效应又叫“最初效应”,即日常生活中人们常说的“第一印象”。 近因效应则与首因效应相反,是指交往中最后一次见面给人留下的印象。这个印象在对方的脑海中也会存留很长时间。 近因效应也是社会知觉中的一种主观倾向。一般来说,首因效应更多出现在和陌生人的交往上,而近因效应则更多出现在熟悉者之间。 二、“自己人效应”与“异己人效应” 所谓“自己人”,大体上是指那些与自己存在着某些共同之处的人。 这种共同之处,可以是血缘、姻缘、地缘、业缘等关系,可以是志向、兴趣、爱好、利益,也可以是彼此共处于同一团体或同一组织中。 新闻采访中的“自己人效应”,是指采访对象对记者某种意义上的认同,把记者当朋友看待,能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达到心心相印、息息相通的境界。 反之,则采访对象不把记者当朋友,怀有警惕、戒备、怀疑的心态,则是“异己人效应”。“酒逢知己千杯少”与“话不投机半句多”是这两者最通俗化的诠释。 记者与采访对象首次见面,应该努力寻找共同语言、共同感兴趣的事物、共同的情感和观点等,使双方心理上“共鸣”,产生好感和亲近感。 一般来说,人际交往中有几条重要的规律,比如接近吸引律和情感吸引律,前者指时空接近和兴趣态度相似,后者则指情感上的默契、交融和共鸣。 三、登门坎效应 在你请求别人时,如果一开始就提出较高的要求,很容易遭到拒绝;而如果你先提出较低的要求,别人同意后再增加要求的分量,则更容易达到目标。 这就像登门坎,只要对方乐意稍稍打开一个门缝,就有可能迈进大门,登堂入室了。心理学上形象地把它称之为“登门坎效应”。 通常情况下,一下子向别人提出一个较大的要求,人们一般很难接受,而如果逐步提出要求,不断缩小差距,人们就比较容易接受。人们都有保持自己形象一致的愿望,都希望给别人留下前后一致的好印象,不希望别人把自己看作“喜怒无常”的人。 因而,在接受了别人的第一个小要求之后,再面对第二个要求时,就比较难以拒绝了,如果这种要求给自己造成损失并不大的话,人们往往会有一种“反正都已经帮了,再帮一次又何妨”的心理。 在新闻采访中,记者与采访对象交谈,也应该灵活运用“登门坎效应”。 提问时由易到难,首先从采访对象最熟悉或最近发生的事情谈起,然后再触类旁通,不断深入,从而了解事实的真相。 记者如果求知心切,操之过急,则可能“欲速则不达”。谈话一开始,就提最尖锐的问题,往往容易引起对方的紧张或警戒,从而使访问的大门早早关闭。 美国的著名记者说过:“采访的策略是以简单的问题开头。我往往在开始时随便扯扯,

理解人际互动的心理规律

理解人际互动的心理规律 人际互动一直以来都是社会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每个人都需要与他人进行接触、交流和沟通。然而,人际互动并不总是如我们所愿,有时会出现紧张、冲突或不和谐的局面。要改善和优化人际关系,我们需要理解人际互动的心理规律,以更好地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 1.情绪共鸣 人际互动涉及到情绪的交流。情绪共鸣是指一种情绪在一个人中出现后,容易在其他人中产生类似的情绪体验。这是由于人类对情绪的感知和理解具有共性。例如,当一个人表达出悲伤或愤怒时,周围的人也容易被这种情绪所影响,并出现类似的情绪反应。因此,要在人际互动中建立良好的情感连接,理解情绪共鸣的心理规律非常重要。 2.认知偏差 人际互动中常常存在着认知偏差。认知偏差是指我们对他人和外界情境的理解和解释上存在的主观倾向。这种偏差可能导致误解、偏见和冲突。举例来说,当我们从自己的角度理解他人行为时,往往会受到我们自身的经验、背景和情绪状态的影响,从而产生主观的判断。要避免认知偏差对人际互动产生负面影响,我们应该尽量客观观察和理解他人,意识到自己的主观倾向,并做到真诚倾听和理解对方的观点。 3.社会认同

人际互动中的社会认同是指个体对自己所属社会群体的接受程度。人们常常会寻求与他人的认同,希望被他人接受和认可。这种社会认同对个体的自我价值感和自尊心有着重大的影响。因此,要理解人际互动的心理规律,我们需要尊重他人的身份和个性,积极促进互相的认同和尊重。 4.身体语言 人际互动不仅仅是口头上的交流,身体语言也是重要的沟通方式。身体语言包括姿势、面部表情、眼神接触等非语言的信息传达方式。这些身体语言可以表达出一个人的情感状态和意图。例如,一个微笑可以传递出友好和善意,而一个拒绝的眼神则可能表示不满或反对。因此,在人际互动中,我们需要学会观察和理解他人的身体语言,以便更好地理解对方的意图和情感。 5.交互反馈 人际互动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双方之间的交互反馈非常重要。交互反馈是指通过沟通和行为所发出的信号,以回应对方的行为和言语。良好的交互反馈可以增进相互之间的理解和合作,而负面的反馈则可能导致冲突和分裂。因此,在人际互动中,我们需要意识到自己的交互反馈对对方的影响,并积极寻求双方的共识和解决方案。 总结起来,理解人际互动的心理规律对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至关重要。情绪共鸣、认知偏差、社会认同、身体语言和交互反馈都是影响人际互动的重要因素。通过理解这些规律,并在实际中加以应用,

新闻记者采访沟通存在的问题与应对策略

新闻记者采访沟通存在的问题与应对策 略 摘要:作为第一线搜集资讯的工作者,新闻工作者不仅关系到资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而且关系到资讯的品质。在网络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新闻访谈无论从量还是从质上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而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广播电视的采访存在一些问题。为此,文章从适应新形势和新时期发展的需要出发,对当前我国新闻界的新闻报道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讨论与剖析,并针对这些问题给出了一些对策。 关键词:新闻记者;采访沟通;问题;应对策略 引言 从传播学的视角来分析,记者的工作是一个很大的考验,它很可能会被多种原因所影响,进而产生不同的意见。新闻工作者应遵循客观、真实的方针,与被访者进行有效的沟通,以获得更多的信息。然而,就当前而言,采访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问题,其根源在于,准备不足,采访节奏错乱等,难以达到预期的采访结果。所以,新闻工作者要提高自己的访谈技巧,适时地变换自己的话语风格,灵活的进行提问,以使自己的访谈达到完美的效果。 一、新闻记者采访沟通存在的问题 (一)前期准备不充分 在新闻采访中,准备不充分是很普遍的,它会对新闻采访产生很大的负面作用,使得新闻报道无法真正、正确地展示出它的含义。报道的全面并不仅仅是采访的全方面,而是要对采访的人、事进行细致的调查,弄清楚整个事件的始末,再进行采访,确保采访的内容不至于跑题。若记者对事情的细节掌握不清晰,往

往会在访谈中将个人的主观情感带入访谈中,从而使得访谈的内容不够公正,不够真实,反而会加剧当事人的冲突,最终酿成惨剧。 (二)采访节奏错乱 现场访谈的重点在于把握现场的整体情况、把握采访的节奏、恰当的切入、发表意见、表述事件。然而,在现实访谈中,有些新闻工作者对问题的控制能力不强,提问比较空洞、复杂,表达不清楚,问题顺序不清,语速不够快。对访谈主题和个人言行不规范,会影响到报道的内容[1]。 (三)忽略受访者的情绪与情感的把握 电视新闻记者都是经过专门培训和有丰富工作经历的人。一方面,它可以让电视新闻工作者更熟练地进行采访,并且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采访。而从另一方面讲,以丰富的体验为导向的访谈活动,则会逐步形成单一、固定的提问方式。一些电视新闻工作者在提问时,过分重视被调查者的反应或提供的其它回馈,而忽视了被调查者的情感。这样一来,采访的质量就会受到影响,也会影响到后续的工作。 (四)采访技巧的应用缺乏灵活性 电视新闻记者的意识思维、工作方式等都将对其最终的采访结果产生重要的影响。当前,大多数新闻工作者还在沿用着传统的工作观念和工作方式,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的采访形式。同时,由于个人思维的局限,使电视新闻工作者无法有效地处理突发事件。如果被访谈对象情绪失控,心理发生较大的改变,会影响谈话和沟通。在这个时候,电视记者者仍一味地发问,如果不知道如何处理,就会招致回答者的强烈不满。所以,电视新闻记者在接受采访时,往往会遇到一些刻板的过程,不注意审时度势,从而对自己的事业发展产生负面的影响,对行业创新和健康发展都是不利的。 二、应对策略 (一)做好准备工作

新闻采访中的心理学原理

新闻采访中的心理学原理 新闻采访是传媒行业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它能够让人们及时了 解各种新闻事件和社会现象。然而,要成为一名出色的新闻采访人员,并不仅仅需要掌握基础的采访技巧,还需要了解和运用心理学原理。 本文将从几个心理学原理的角度来探讨新闻采访过程中的一些重要要素。 一、社会认同理论 社会认同理论指出,人们在与他人互动的时候,会有一种强烈的意 愿去获得他人的认同和接纳。对于新闻采访人员来说,这一理论非常 重要,因为他们的目标是获得被采访对象的真实信息。在采访过程中,采访人员需要通过赞同、积极回应和尊重等方式来建立与被采访对象 的联系,使其产生一种被理解和接纳的感觉。只有这样,被采访对象 才会更愿意与采访人员进行真实、深入的交流。 二、心理接触理论 心理接触理论认为,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接触,可以减少人们对陌 生人的偏见和负面态度。在新闻采访中,采访人员常常需要与各种各 样的被采访对象进行接触,包括一些具有争议性的人物。在这种情况下,采访人员可以利用心理接触理论,通过与被采访对象建立有效的 沟通和联系,减少双方之间的隔阂和误解。同时,采访人员还可以通 过引导被采访对象讲述自己的故事和经历,从而让观众更加容易理解 和接纳被采访对象的观点。

三、认知失调理论 认知失调理论认为,当人们的行为与其信念和价值观不一致时,会感到心理上的不适和矛盾。在新闻采访过程中,采访人员可能会遭遇一些难以接受或与自己立场相悖的观点。这时,他们可以利用认知失调理论,通过询问深入的问题和提供相关的事实证据,引导受访者对自己的观点产生怀疑或变化。同时,采访人员也需要学会如何处理自己内心的认知失调,保持客观中立的立场,不让个人情感影响对新闻事件的报道。 四、亲和力理论 亲和力理论认为,人们会更愿意与那些自己喜欢和认同的人合作和交流。在新闻采访中,采访人员需要建立与被采访对象之间的良好关系,以获取更多的信息和见解。为了增加被采访对象的好感和信任,采访人员可以积极展示自己的善意和友善,用面带微笑、肢体语言和声音的抑扬顿挫等方式与被采访对象进行互动。此外,提问的方式也很重要,采访人员应该避免使用充满攻击性和偏见的问题,以免破坏与被采访对象之间的亲和力。 五、权威性和可信度理论 权威性和可信度对于新闻传媒行业来说非常重要。在新闻采访中,采访人员需要通过自身的专业知识和严谨态度来树立自己的权威性和可信度。只有这样,被采访对象和观众才会更愿意接受和信任采访人员所传递的信息和观点。此外,采访人员还需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

民生新闻栏目策划

民生新闻栏目策划 民生新闻栏目策划 观众成为栏目的固定收视群体。 (3)贴进百姓、引起共鸣,了解老百姓在想什么,需要什么,渴望什么……引起老百姓共鸣。④风格: 节目的总体风格定位为清新、自然、流畅,节目将根据实际需要采取不同的形式,一个宗旨是要将节目做得精致,并且赋予其美感,使其成为广大观众喜爱看的节目。采取与电视机前的观众以手机短信互动式的沟通交流以及精美的视音频包装,这就是我们栏目的整体风格。 六、栏目包装: 片头、片尾和栏目宣传语片头: 由专业公司制作片尾: 由本期嘉宾宣布获奖手机号,摄象机逐渐拉远,全景,滚屏字幕。主持人和嘉宾的服饰: 沉稳端庄而不失特色。主持人的服装最好联系几家品牌服饰赞助,可以在节目最开始或结尾处打上厂家赞助。七、栏目核心卖点、吸引受众点: ①形式的个性化: 主持人在演播室内与嘉宾的交流,通过主持人善意而精辟的置疑,与嘉宾、观众达成默契交流,各取所需。同时通过各种电视手段的运用,如短片、图表等表现手法增强栏目的可视性,形成个性化风格。

②主持人采访风格的个性化: 访谈类节目主持人一定不同于新闻播音员和专题节目主持人。一个节目有没有个性,主持人往往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所以选择好适合的主持人至关重要,这也将会增加栏目的卖点。 ③话题的选择、设计: 这是节目的核心竞争力。选择好的话题,就要有深度又要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才能真正引起百姓的关注与思考。④短信互动吸引受众参与,扩大社会影响面。 八、主创人员组成: 人是栏目运作的主观能动资源,况且做栏目对电视从业人员的个人责任和团队总体素质有相当多的要求。本档栏目以8-10人为宜。监制、制片人、主持人、编辑(记者)、摄像、灯光及辅助人员 (1)监制: 栏目的总负责人 (2)制片人: 主要负责栏目选题的选择和整体策划; (3)编辑、记者、主持人(参与): 栏目的选题、内容、形式、嘉宾的选择、与台里联系等。直接在一线采访、主持栏目,是栏目的具体负责人。汇报栏目内容、选题、嘉宾等相关情况。编辑、记者负责串词的撰写,把握现在栏目节奏,起到桥梁作用。一个栏目的成功关键要有好的栏目内容,好的话题和谈话思路,这就需要编辑在策划时考虑全面。 (4)主持人: 主持风格应该是大气而不失于幽默,机智、严谨,具备现场鼓动性和场外观众的互动性。尽管谈话节目的成功因素远不止主持人的个

新闻专业最新论文选题汇总 (1)

一.最新新闻专业论文选题 第一部分(1~~105) 1 异地重大突发新闻的本地化报道 2 浅析报刊专栏评论的创新与发展 3 网络时代的新闻道德问题 4 突发性事件报道与社会舆论平稳 5 危机传播的界定及媒体角色定位 6 "媒介审判"现象研究 7 论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与法律冲突 8 探寻传统媒体的"众议"空间 9 论新闻自由与媒体的责任10 浅析我国电视民生新闻11 论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空间12 浅析故事化栏目的生命力13 试论电视新闻的现场报道14 “民生新闻”方言播报形式探析15 故事中的电视—由《新闻调查》看中国电视专题片的叙述方式16 浅谈社会新闻编辑的新思维17 从播音员到主持人再到新闻主播探讨三者的素质差异(大陆范围内)18 联系着的人——浅析新闻人物专访中的心理互动19 从车祸现场报道看新闻报道的人性化20 媒体公信力的流失_浅析不良广告对媒体公信力的影响21 浅谈民生新闻给传统新闻带来的机遇与挑战22 浅析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23 从法制节目看广播新闻的优劣势24 论“媒介审判”对型案审理的影响25 谈分众传播26 新闻的娱乐性和娱乐新闻27 新闻报道与受众权利保护28 浅析新闻真实与新闻道德29 论新闻记者的报道道德观30 浅论广播新闻发展、现状及走向31 试论新闻报道中的价值取向32 论新闻媒体如何提高提高重特大事件应对能力33 网络中的

新闻舆论监督34 试论受众期望与新闻宣传35 网络媒体对意识形态的影响36 浅谈出镜记者在新闻报道中的重要性37 公共频道的现状与发展38 电视民生新闻的优势39 浅析博客新闻的真实性40 恶炒“明星绯闻”研究41 从新闻伦理剖析时下传媒的“低俗之风”42 新闻报道的客观性与倾向性的平衡43 娱乐新闻和新闻的娱乐化44 新旧媒体大融合对传统电视业的影响45 媒介产业化发展的问题46 媒体竞争和共生研究47 电视法制类节目的生存空间及展望48 电视谈话类节目的现状及发展49 新闻失真的原因与防范50 现代新闻法律与职业道德的5152新闻节目形态的多样化研究52 我国都市类报纸娱乐化倾向问题研究53 寻找市场中的大奶酪——浅析网络时代的新兴势力手机媒体的发展态势54 论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的策划和运营55 揭发性新闻的线索来源保密研究56 电视新闻节目的故事化57 广告传播中品牌形象的塑造58 多元媒体的竞争与共生59 浅析新闻播报的现状与发展60 适者生存——市场化竞争下我国体育类报纸的现状与发展61 论科学、中立、正义的观点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62 传媒引导与受众心理分63 论新闻传者的现代意识64 新闻报道的国际化思路65 炒作新闻与假新闻的异同66 新闻报道中对未成年人的保护67 如何把握娱乐报道的舆论导向68 论危机事件中新闻媒体的传播策略69 为何报道黑幕更能吸引受众的眼球70 对有偿新闻的思考71

记者与新闻采访对象互动关系探析

记者与新闻采访对象互动关系探析 摘要:报社记者获取新闻报道信息的基本结构、采访深度和切入点影响了新闻报道,质 量和效果不是很好。总体而言,如何处理好记者与新闻采访对象互动关系,对提升新闻采访 质量及后期写稿有重要作用。尤其是进入融媒体时代后,报社记者新闻报道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就一定要在新的环境中更好的立足和扩大影响力,就要采写推出能直接打动社会各界受 众心灵的好故事。要积极进一步提高新闻报道和采访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能力,增强新闻报道 的感染力。本文内容从记者先问先听、听专长的角度分析提高新闻报道采访质量的最重要手段,力图提升新闻报道采访的深度,从而提高新闻报道的影响力。 关键词:报社记者;采访对象;互动关系 引言 新闻节目对信息内容的真实性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相关信息记者只有全方位了解新闻 内容,才能更好地接近新闻事实、还原新闻事实、讲好新闻故事。这应该要求记者是否具备 很强的现场采访和提问能力。特别是在融媒体时代,传统电视、报纸媒体要想凸显劣势,就 一定要借助保证社会热点话题的真实性、稳定性和可靠性来提升自身的社会公信力。以往工 作的理论与实践也表明,记者现场采访的提问能力对新闻报道的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如何提高记者的现场采访提问能力,是应当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随着时代的变迁,新媒体、融媒体时代的到来,传统新闻报道行业的记者,在进行现场采访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考虑 到新闻报道的时效性,播出时应突出鲜明的时代特征。根据这个已有的基础,再加上越来越 多的多媒体广播的异军突起,采访的具体内容以更多的形式呈现在社会各界受众面前。记者 提出的问题,应结合既定方案的基本原则,通过采用不一定要用到特殊技术的计算机语言。 1记者现场采访新闻报道提问的基本原则 1.1规划基本原则 记者现场采访提问应遵循四个基本原则。确定具体规划的基本原则,即在提问前,记者 要对于自己想了解的具体内容,如问谁、如何问等,做好具体规划。参考具体内容制定具体 的提问流程,预测提问时可能遇到的意外情况,制定B的具体方。 1.2倾听性原则

论民生新闻采访技巧的运用

论民生新闻采访技巧的运用 民生新闻是指关注人民群众生活的新闻,是新闻工作者日常采访报道的重要内容之一。如何采访并报道好民生新闻,是每个新闻工作者需要掌握的技巧之一。本文将从采访技巧 的角度出发,探讨在采访民生新闻时应该注意的事项,希望对广大新闻工作者有所帮助。 一、选择合适的采访对象 在采访民生新闻时,首先要选择合适的采访对象。民生新闻的特点是贴近人民群众的 生活,因此采访对象可能是普通市民、农民、工人等。选择合适的采访对象对于新闻报道 的质量至关重要。可以通过人际关系网、市民建议箱、社交媒体等渠道寻找合适的采访对象,确保采访对象有话可说、言之有物。 二、建立信任关系 在采访民生新闻时,需要与采访对象建立信任关系。很多时候,人们在面对陌生的采 访者时可能会有戒备心理,所以在采访之前需要先和采访对象进行交流,让他们感受到你 的诚意和真诚。要尊重采访对象的感受和隐私,不要在采访中问及一些不该问的问题,避 免伤害采访对象的感情。 三、用心倾听 在采访过程中,要用心倾听采访对象的讲述。民生新闻的特点是真实、贴近生活,因 此采访对象的讲述非常重要。要做到耐心倾听,不打断、不插话,让采访对象充分自由发挥,让他们把真实的故事讲给你听。通过用心倾听,才能够把握民生新闻的真实性和丰富性。 四、挖掘深层次问题 在采访民生新闻时,要善于挖掘深层次的问题。很多时候,采访对象会在表面上讲述 一些事情,但真正的问题往往隐藏在深层次。要通过深入交谈和反复追问,挖掘出民生新 闻背后的深层问题。这样才能够让新闻报道更有说服力和新闻价值。 五、客观报道 在采访民生新闻时,要做到客观报道。要尽量避免主观价值观念的干扰,要客观公正 地报道采访对象的讲述,不偏袒、不刻意渲染,做到客观中立。在报道时也要尊重事实, 不擅加解释或夸大事实,让读者能够根据报道获得真实的信息。 六、善用采访工具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