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采访的新闻心理学论文(2)

关于采访的新闻心理学论文(2)

关于采访的新闻心理学论文篇二

《新闻采访中的心理调控研析》

摘要:在对受访者的采访过程中,记者与受访者要进行思想感情的交流、相互进行观察、对受访者的心理世界进行挖掘。记者作为采访中主动的一方,需要控制好自身的心理,同时要对受访者的心理活动进行挖掘和探索。在对受访者的心理进行探索之前,需要记者首先采取手段去在心理上接近受访者,其中需要因素、强迫因素、能力因素、相似因素、对等因素和仪表因素等的应用是关键环节。对新闻采访过程中的心理调控进行研究,有助于记者学会调控自身以及受访者的心理,是提高采访质量的重要基础。

关键词:新闻采访;采访者心理;心理调控;记者心理

新闻采访活动需要记者具有广泛的社会交往,深入生活去接近人、熟悉人、了解受访者的内心世界;深入社会去了解社会、研究社会现象和问题,具有很强的社会活动的性质。在新闻采访活动中,记者不能仅仅去收集受访者的各种资料,而是要去采取措施走进并了解受访者,通过双方面的观察、思想的交流对受访者的心理活动进行充分的发掘。有外国学者曾总结说,新闻采访活动的基础是取得受访者的信任,用质朴、自觉的方式去获得消息的科学。在采访的过程中,记者与受访者相互反应对方的心理活动,记者用真诚去获得信任,获得受访者的真诚合作。因此,如何进行心理沟通去接近对方、取得对方信任,成为了记者提升采访质量的基本功。

1 新闻采访活动中的心理吸引定律

心理活动对人际交往中的行为具有很大的影响,只有相互之间能够相互吸引才能进行流畅的沟通。新闻采访就是一种特殊的人际交往,要求记者了解采访的特殊性,熟练的运用心理的吸引定律来获得受访者的信任。所谓的心理吸引定律分为很多种,如:对等吸引定律、不畅吸引定律、强迫吸引定律、一致吸引定律、诱发吸引定律等。这就需要记者在对受访者进行采访时注意一下几点。

1.1 相似因素

相似因素属于吸引定律中的一致吸引定律,指交往的双方在某一些方面具有相似性。如果能够在交往过程中有意识的利用这一点,就能够相互进行吸引,双方容易产生信任和亲密感。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应当有意识的利用这一因素,通过发掘与受访者之间的相似之处,拉近双方的距离获得受访者的好感,最终获得受访者的配合。

1.2 对等因素

人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倾向于喜欢对自己有好感的、信任自己、情感上能够保持一致的人,在社会心理学中,这种交往过程中出现的心理活动归为对等吸引定律。在采访活动中这一规律的应用,就是要求记者有意识的对受访者表示一种好感,与其进行情感交流,并及时恰当的对受访者的内心倾诉做出回应。充分利用对等吸引定律获得受访者的信任,是对受访者内心世界进行挖掘的重要手段。

1.3 能力因素

人的内心具有一种倾向,容易受到多才多艺、博闻强识或者在某一方面具有很强能力的人的吸引、甚至是崇拜之情。社会心理学认为,对人的整体印象会影响对部分的、具体的方面的评价,称之为晕轮效应。针对这一因素,记者应当注重个人能力的培养,或者是通过言谈举止提升自己的能力形象,用能力的吸引力获得受访者对采访的配合。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一种相互选择,受访者对记者的选择格外的重要,决定了受访者配合采访的积极性。因此,记者应当充分运用上述因素,获得受访者的信任和配合,以其达到最佳的采访状态。

2 记者心理的自我调控

在采访活动之,记者掌握主动是采访活动的主体,同时也会面临各种不同的受访者和受访者情绪的变化。因此,记者要对自身的心理活动具有一定的调控能力,提升对不同采访环境、对象的适应能力。

2.1 心理调整能力

记者在进行采访活动时,会面对不同的受访者和环境,对记者的心理调节能力要求较高。比如,在对具有晕轮效应的受访者进行采访时,记者在交流过程中就容易受到对方的吸引,受到对方的魅力吸引

不能再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完成采访。新闻采访的受访者为名人的可能性很大,记者就容易出现上述的情况影响了正常的采访活动进行,因此记者自身的心理活动调节十分重要。

2.2 意志因素

意志因素对记者的心理稳定性和调节能力十分重要,对完成采访的既定目标的影响尤为明显。比如,在对名人或者政要进行采访时,一旦因为失误或者缺乏经验而导致紧张,就需要坚强的意志力去调整心理活动,保证顺利的完成采访。相反,有些记者在名人、政要面前可能紧张、望而生畏,但是对普通人进行采访时却可能出现颐指气使、耀武扬威的情况。这就对记者的意志品德提出了要求,只有具有高尚、坚韧的意志品德,才能在面对紧张、困难时有足够的韧性去调节自己;在对普通人群进行采访时,才能保持谦逊、真诚的风格。记者应当用优良的意志品质进行采访,在采访中增强意志品质,培养自身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3 对受访者的心理分析

受访者的具体环境、心理因素不尽相同,只有对影响受访者心理活动的因素进行分析,才能够了解受访者的心理规律,保证采访活动中能够获得受访者的信任。

3.1 社会群体的心理因素

人都归属于特定的社会阶层,生活在不用的环境,人的性格和心理活动受到生活的环境和阶层的影响。人的社会地位、社会条件、文化素质、生活水准、宗教信仰、生活情趣等都影响着人对事物的看法,不同的社会群体的在接受采访时,心理活动也相应的有所不同。记者应当对受访者的具体生活阶层、环境等因素进行充分了解,才能在对受访者面对采访时的行为有清晰的判断。

3.2 个体特性

每个人不仅仅是因为生活的环境、归属的社会阶层而不同,即使生活的环境等都基本相似,也会出现不同的个性特征。不同个性特征的人在面对采访时,做出的反应和积极性也有所不同。只有对受访者的个性、能力具有充分的把我,才能在采访过程中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3.3 记者对受访者的影响

记者是采访活动中的主体,记者的言谈举止、提问方式和水平、对受访者的态度等都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受访者的心理。从这一角度来看,记者应当营造出一种轻松、真诚、友好的气氛,利用能力因素、相似因素等充分的拉近受访者的距离,获得受访者的信任与配合。在面对受访者时应当找寻双方之间的相似之处,构建双方心理交流的桥梁;无论在采访何种社会阶层的群体时,都能保持一种平易近人、不卑不亢、以诚相待的态度,保持清醒的头脑以便采访活动的顺利进行;全身心投入、真诚待人,尽快将彼此之间由陌生变熟悉,进行双方心理上的感应,获得受访者的信任,充分挖掘受访者的内心世界。

参考文献

[1]赵凯,丁法章,黄芝晓主编.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科学(新闻学卷)》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编.

[2]沙莲香.社会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3]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新闻心理学在采访中的应用

新闻心理学在采访中的应用 【绪论】 新闻心理学是科学中的一个新兴课题,目前已被国内外新闻界越来越多的人士所关注和研究。记者在采访中应具备什么样的心理素质,记者在采访中怎样调控自己的心理状态,才能达到最佳、采访效果,这涉及到心理学在新闻采访中的应用问题,而这一问题,属新闻心理学范畴。新闻心理学是新闻学和心理学交叉的边缘科学,国外一般称之为传播心理学。它是研究新闻传播者和采访对象以及新闻受众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其根本任务在于将其理论研究成果应用于新闻活动中去,从而提高新闻活动的效率和新闻宣传的效果。【关键词】新闻采访采访采访者心理调控 【作者】李静 心理学作为研究人们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对于一切社会实践都是必要的。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活动是人的心理活动产生的基础,也就是说,人的心理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又服务于实践,指导着实践并受实践的检验,任何人的任何实践,都是在心理活动的调节、指导下完成的。 从心理学角度看,新闻采访活动可以分为“采”和“访”两部分。“采”,侧重于研究记者在采访活动中对新闻事实(包括人和物)的认知过程及其规律,主要表现在记者对客观事物的观念、思考和收集(包括拍摄、录像)上:“访”,侧重于探讨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的人

际互动及其规律。采访活动是新闻活动全过程的第一阶段:是有新闻价值的客观事实通过记者的感官和意识加工转化为记者的主观认识的过程。整个新闻采访活动贯穿了记者与采访对象的心理活动,采访的成败很大程度上与心理因素有关。我们有必要通过研究采访心理找出一些一般规律,在新闻采访时做好心理调控,以取得采访的成功。 采访是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的人际交往活动,是双方知识、观念、认知、愿望的交流,这种交流是互动的,两者的心理状态往往相互影响,这就要求记者在采访的时候调整自身的心态,同时注意并引导对方的心理,下面笔者着重谈谈采访应注意的六个问题。 一、采访准备与“心理定势” 采访的准备工作包括对线索的分析,对采访对象的了解,查找资料准备材料,以及设定采访计划与步骤等。在这个过程当中基本是记者认知的心理过程,接受信息,对各种信息进行思考、加工,明确采访的目标和重点,把握采访对象的特点。这个过程是“暂时的、情境的准备状态”,通过短暂的心理想象拉近与采访对象的心理距离,同时也形成一定的心理定势,以便在接下来的采访中有良好的心理状态。 定势这个概念由德国心理学家缪勒和舒曼提出,并由前苏联心理学家乌滋纳捷发展成为理论,定义是“由一定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准备状态,决定同类后继心理活动的趋势。”心理定势在记者采访准备过程中产生是必须也是必然的。心理定势可以调整记者与采访对象的心理距离,有利于提高采访的效率和成功率。

浅谈采访心理学研究的现实意义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e419062562.html, 浅谈采访心理学研究的现实意义 作者:刘翀 来源:《今传媒》2011年第05期 摘要:随着我国新闻事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各个媒体要想拥有广大的受众群体,采访心理学的地位也就日益突显出来。本文从探求采访心理学在记者、受访者和受众不同层面的现实意义出发,以找到它在采访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采访;记者;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G2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1)05-0137-02 目前,我们已经步入了信息时代,这一时代的显著特点就是信息成为了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信息的主要缔造者之一——新闻工作者,也就理所应当的成为了信息时代的主力军。而随着信息在当今社会的地位日趋重要,新闻工作者的工作无形中也增加了难度。写一篇新闻稿不难,难的是如何写出一篇好的、能够吸引更多受众的新闻稿。一篇好稿件的出炉不仅需要记者扎实的新闻功底、职业素养,还需要将采访心理学恰如其分的运用到采访活动当中。 一、采访心理学研究的现实意义 采访要讲究技巧与策略,在某种意义上说采访的过程就是一场心理战,是记者同被采访者以及受众之间的心理战。正确的将采访心理学的应用贯穿于记者的整个采访活动中,可以使采访获得出其不意的效果。 采访心理学理论的研究与应用可以使采访活动更顺利更圆满。采访前充分的准备与采访中采访心理学理论技巧的巧妙结合可以更快更容易的与被采访者建立良好的关系,营造出轻松自然的谈话氛围,进而使整个采访活动更加顺利更加圆满。 采访心理学理论的研究与应用可以获得更多的新闻素材。在采访过程中运用采访心理学理论揣摩被采访者的心理特质以及谈话时的心态,讲究谈话技巧正确引导被采访者,激发其谈话的兴趣从而获得更深层更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 采访心理学理论的研究与应用可以获得更多的受众。在新闻的采写过程中结合采访心理学的理论迎合受众的心理,使采写的稿件达到培养受众正面、健康的心态,安抚公众的不稳定情绪等的良好效果,就能获得更多的受众。

浅谈新闻采访中心理因素的有效控制

浅谈新闻采访中心理因素的有效控制 作者:杨龙 来源:《科学与财富》2018年第12期 摘要: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人民群众获取新闻的及时性、全面性以及真实性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民群众对新闻质量的要求。新闻采访是新闻的基础,采访工作的顺利进行直接影响着新闻的整体质量。 关键词:新闻采访中心;心理因素;有效控制 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新闻业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发现新闻信息并进行采访是进行新闻报道的前提和基础。而采访工作的完成度直接影响着新闻的整体质量。新闻采访过程中的任务关系主要包括记者和受访者,双方的心理素质直接决定着两者之间的通畅沟通。基于此,文章介绍了新闻采访的特点,通过分析新闻采访中记者心理波动的原因,总结了新闻采访中心理因素的有效控制措施。 1新闻采访的心理特点 新闻采访的心理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新闻采访是记者与受访者之间的双向互动,其必须在互相信任的人际关系下完成。同时,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可以围绕发生的新闻事件进行提问,受访者应围绕新闻回答记者提出的问题,实现双方的思想交流;第二,在采访过程中,双方的心理活动和情绪波动应该以新闻事件为前提。并且,新闻与心理是紧密相连的,通过对新闻认识的变化,造成心理波动;第三,在新闻采访过程中,记者不仅要与受访者进行交流,还要与周围群众进行沟通,全面了解新闻事件,为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提供保障。 2新闻采访中记者心理波动的原因 2.1记者的性格 记者应该性格开朗,乐于与人聊天,这样才能够获取更多的信息。而人往往来自不同的生活环境,只有性格开朗,才能够交到更多的朋友,进而帮助记者建立一张关系网,快速地找到新闻线索。因此,记者的性格直接影响着记者的采访情绪,比如,在某次新闻发布会上,一位记者因为抢机位而与别的记者发生冲突,这对于某些性格外向的记者,可能会与对方商量,而对于某些性格内向的记者,可能因为没有抢占到有利位置而一个人独自生闷气,这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新闻报道的质量,甚至会导致记者在新闻发布会上空手而归。 2.2记者的心境 一个人在某种情况下产生较久的情绪色彩,就被称之为心境。因此,新闻记者在采访过程中的心境直接影响着新闻的采访质量。同时,记者的工作充满突击性,必须要有时效,这就需

新闻学习——记者的采访心理危机和应对

记者的采访心理危机和应对 胡展奋 有鉴于新闻记者“高风险”、“重经验”的行业特性越来越被人们所认同,记者的心理素质问题也越来越被人们重视。 近年来,国内学界对新闻心理学的研究已取得较大的成效。然而,综观整个采访心理的研究体系,我们可以发现,以往的研究成果较多地集中在对采访对象心理的探索上,而对记者自身采访过程中的“心理危机”重视不够。 事实上,新闻采访既然是一个互动的过程,那么就必然存在一个记者在采访中不断调节自己心理,以求获得最佳采访效果的问题。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掌握记者在新闻采访中的心理活动特点,提升他们的心理素质,化解记者采访中发生的心理危机,对于提高采访效率无疑具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采访情绪 现代心理学认为,情绪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① 情绪是分类的,法国哲学家笛卡儿认为人有惊奇、爱悦、憎恶、欲望、欢乐和悲哀六种原始情绪,其他情绪都是它们的组合和分支。我国心理学家林传鼎则将人的情绪因素列出了安静、忧愁、喜悦、哀怜、愤

急、烦闷、恭敬、抚爱、贪欲、嫉妒、惭愧、惊骇、悲痛、憎恶、愤怒、羞耻、恐惧和傲慢等18类。② 一般来说,最典型的情绪状态有心境、激情和应激。因此本文也将采访情绪相应地分为采访心境、采访激情和现场应激三个部分。 1.采访心境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心境是一种使人的一切其他体验和活动都感染上情绪色彩的、比较持久的情绪状态,特点是弥散性,也就是情绪扩散到行为,所以记者的心境好、坏、顺、逆,将直接影响采访效绩。③ 当记者受肯定情绪主导时,他的心境就昂扬而喜悦,其待人接物便充满热情,工作效率自然也高;当记者受否定情绪主导时,他的心境就忧愁而沮丧,或者躁动不安,待人接物乖张谬悖,采访效率明显低落。比如,浙江某都市报有一位记者擅长写“调查报道”,但是有一个阶段突然发现其报道质量明显下降,材料单薄、结构破碎,提问时辞不达意,应对时恍惚滞涩,与其常态相比,判若两人。报社和她深谈才发现她的新闻作品在网上被人恶意贬损为“低俗”,有妒贤嫉能者甚至在网上对她组织围攻,导致她的自尊心、自信心严重受挫,以至于后来一介入采访就发生心理障碍:“我的写法有品位问题吗?” 这样的心境,必须经过一个很长阶段的调整才能恢复常态。 南方某周刊记者亦擅长调查报道,曾经很成功地报道了发生在某小学的烟花爆竹爆炸事件,因其踏实的调查态度,领导大加赞赏。然而却有人对他组织舆论攻击,在网上到处发帖,丑化他的特长是“点死尸”,

关于采访的新闻心理学论文(2)

关于采访的新闻心理学论文(2) 关于采访的新闻心理学论文篇二 《新闻采访中的心理调控研析》 摘要:在对受访者的采访过程中,记者与受访者要进行思想感情的交流、相互进行观察、对受访者的心理世界进行挖掘。记者作为采访中主动的一方,需要控制好自身的心理,同时要对受访者的心理活动进行挖掘和探索。在对受访者的心理进行探索之前,需要记者首先采取手段去在心理上接近受访者,其中需要因素、强迫因素、能力因素、相似因素、对等因素和仪表因素等的应用是关键环节。对新闻采访过程中的心理调控进行研究,有助于记者学会调控自身以及受访者的心理,是提高采访质量的重要基础。 关键词:新闻采访;采访者心理;心理调控;记者心理 新闻采访活动需要记者具有广泛的社会交往,深入生活去接近人、熟悉人、了解受访者的内心世界;深入社会去了解社会、研究社会现象和问题,具有很强的社会活动的性质。在新闻采访活动中,记者不能仅仅去收集受访者的各种资料,而是要去采取措施走进并了解受访者,通过双方面的观察、思想的交流对受访者的心理活动进行充分的发掘。有外国学者曾总结说,新闻采访活动的基础是取得受访者的信任,用质朴、自觉的方式去获得消息的科学。在采访的过程中,记者与受访者相互反应对方的心理活动,记者用真诚去获得信任,获得受访者的真诚合作。因此,如何进行心理沟通去接近对方、取得对方信任,成为了记者提升采访质量的基本功。 1 新闻采访活动中的心理吸引定律 心理活动对人际交往中的行为具有很大的影响,只有相互之间能够相互吸引才能进行流畅的沟通。新闻采访就是一种特殊的人际交往,要求记者了解采访的特殊性,熟练的运用心理的吸引定律来获得受访者的信任。所谓的心理吸引定律分为很多种,如:对等吸引定律、不畅吸引定律、强迫吸引定律、一致吸引定律、诱发吸引定律等。这就需要记者在对受访者进行采访时注意一下几点。

浅析心理学在新闻采写中的运用

浅析心理学在新闻采写中的运用 浅析心理学 ■苏波 ' 【摘要】在新闻采写活动中记者占据着主导地位,记者情绪的变化直接关 系到新闻活动的开展,所以新闻采写要做到不偏不倚,记者要有一种良好的心态,要增强移情和应变能力,把握好采访表情,发挥主动精神,让新闻报道做到公正性与倾向性的统一. 【关键词】情绪移情首因效应 目前,我国新闻界,对新闻心理学的 研究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就.然而新闻心 理学较多关注对采访对象的心理素质的 研究,而对记者自身在新闻采写中的心理 特征的研究涉及较少.记者在采访过程 中,会遇到一些冷场,尴尬的局面,如何利 用自己的智慧,调整自己的采访情绪,表 情去应变?g2者在新闻采写过程中,如何 让采访变得简单,顺利?记者的移情应急 能力的提高对新闻工作会产生怎样的影 响?我们将在新闻界前辈的新闻活动中汲 取养分,通过研究,一一理清. 一 , 心理素质在新闻采写中的重要性 新闻工作者要有适应各种生活环境 和密切联系群众的本领,能够在任何艰苦 条件下与被采访者打交道.记者要有敲开

采访对象心灵的本领,让他们觉得可亲可信,有话要告诉你.这与一个人的气质,性格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新闻写作的时候,把握好记者自身的心理,这样有利于记者采写的新闻不掺杂着个人的好恶,确保新闻报道做到不偏不倚,更好地发挥媒体作为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的作用. 二,新闻采写中,记者心理波动的产 生及原因 记者在新闻采写活动中,往往会遇到 突发事件,如果缺乏临场应变能力,会给新闻的顺利采写带来障碍. 1,在一些突发事件中,记者不能驾驭 自身的心理 突发事件发生时,记者的采访是在紧 迫的心理下进行,有些记者为了追求视觉的冲击力,摄制一些血淋淋的画面,这给新闻事件的当事人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伤害,缺乏人文关怀.而在新闻写作时,一味地渲染,煽情,会造成同样的负作用. 2,记者的情绪影响新闻采写的顺利 实现 所谓情绪,从心理学来看,是人对客 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体验.情绪来源于客观实际,是对人的认知活动的一种折射.在同一新闻事件中,记者受过去的经验制约以及不同的认识和愿望系统影响,也会对其作出不同的反应,从而产生不同的情

新闻采访中的心理学原理

新闻采访中的心理学原理 新闻采访是传媒行业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它能够让人们及时了 解各种新闻事件和社会现象。然而,要成为一名出色的新闻采访人员,并不仅仅需要掌握基础的采访技巧,还需要了解和运用心理学原理。 本文将从几个心理学原理的角度来探讨新闻采访过程中的一些重要要素。 一、社会认同理论 社会认同理论指出,人们在与他人互动的时候,会有一种强烈的意 愿去获得他人的认同和接纳。对于新闻采访人员来说,这一理论非常 重要,因为他们的目标是获得被采访对象的真实信息。在采访过程中,采访人员需要通过赞同、积极回应和尊重等方式来建立与被采访对象 的联系,使其产生一种被理解和接纳的感觉。只有这样,被采访对象 才会更愿意与采访人员进行真实、深入的交流。 二、心理接触理论 心理接触理论认为,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接触,可以减少人们对陌 生人的偏见和负面态度。在新闻采访中,采访人员常常需要与各种各 样的被采访对象进行接触,包括一些具有争议性的人物。在这种情况下,采访人员可以利用心理接触理论,通过与被采访对象建立有效的 沟通和联系,减少双方之间的隔阂和误解。同时,采访人员还可以通 过引导被采访对象讲述自己的故事和经历,从而让观众更加容易理解 和接纳被采访对象的观点。

三、认知失调理论 认知失调理论认为,当人们的行为与其信念和价值观不一致时,会感到心理上的不适和矛盾。在新闻采访过程中,采访人员可能会遭遇一些难以接受或与自己立场相悖的观点。这时,他们可以利用认知失调理论,通过询问深入的问题和提供相关的事实证据,引导受访者对自己的观点产生怀疑或变化。同时,采访人员也需要学会如何处理自己内心的认知失调,保持客观中立的立场,不让个人情感影响对新闻事件的报道。 四、亲和力理论 亲和力理论认为,人们会更愿意与那些自己喜欢和认同的人合作和交流。在新闻采访中,采访人员需要建立与被采访对象之间的良好关系,以获取更多的信息和见解。为了增加被采访对象的好感和信任,采访人员可以积极展示自己的善意和友善,用面带微笑、肢体语言和声音的抑扬顿挫等方式与被采访对象进行互动。此外,提问的方式也很重要,采访人员应该避免使用充满攻击性和偏见的问题,以免破坏与被采访对象之间的亲和力。 五、权威性和可信度理论 权威性和可信度对于新闻传媒行业来说非常重要。在新闻采访中,采访人员需要通过自身的专业知识和严谨态度来树立自己的权威性和可信度。只有这样,被采访对象和观众才会更愿意接受和信任采访人员所传递的信息和观点。此外,采访人员还需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

【新闻心理学在采访中的实际意义】心理学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

【新闻心理学在采访中的实际意义】心理学在实际生 活中的意义 新闻采访作为新闻活动全过程第一阶段,是记者通过交流沟通获取受访者提供的具有新闻价值的客观事实,并进行翻译加工保存的一个过程。在实际采访中,记者与采访对象的心理活动通常会贯穿整个新闻采访活动,也影响着采访的成败。所以研究采访心理找出内在规律并根据情况适时调整是一名优秀的记者应具备的素质之一。 一、保持合理的“心理定势” “定势”概念由德国心理学家缪勒和舒曼提出,定义为“由一定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准备状态,决定同类后继心理活动的趋势”。通常,记者在采访前都要做一些准备工作,比如对线索的分析,对受访者的背景了解等等,由此形成采访计划、采访提纲等,不管是网上查阅还是短暂的冥想,这即是行动上的准备,同时也是心理准备的过程,即通过心理想象拉近与采访对象的心理距离,从而形成一定的“心理定势”,以便在接下来的采访中良好的心理状态,获得较好的采访效率和成功率,因此心理定势可以称之为记者采访前的“预习”部分。但现实中采访活动是瞬息万变的,时刻都会有新的信息加入,而“先入为主”的心理定势时常会让记者的采访程序化、进而循规蹈矩,难有突破。在现实中,有的记者包括作者本人在拿到一个选题后,时常受到心理定势的影响,根据自己的主观想象认定新闻事件的走向,自觉不自觉的放弃对其他细节的追问,造成采访的主观倾向,甚至报道失实。可见,心理定势是一并双刃剑,运用得好采访工作事半功倍,用得不好则会给采访带来负面效应。因此,我们应该合理运用“心理定势”,既要作充分的准备,也要避免惯性思维,循规蹈矩,同时在采访中保持新闻敏感,及时补充和修正有关信息,不让“心理定势”之外的信息漏过,从而保证采访的全面性与真实性。

新闻观众心理学新闻报道对观众心理的影响

新闻观众心理学新闻报道对观众心理的影响【新闻观众心理学:新闻报道对观众心理的影响】 一、引言 新闻作为一种重要的信息传播方式,对观众的心理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新闻报道的内容、形式、语言等方面都会对观众产生影响,进而影响观众的情绪、态度和行为。因此,了解新闻观众心理学及其对观众的影响,对于新闻从业人员和广大观众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新闻报道的情感引导 1. 情感引导的定义与作用 新闻报道中的情感引导是指通过报道内容中的语言、细节、视觉呈现等手段,有意识地引导观众产生特定的情感反应。情感引导是新闻报道中常用的手法之一,可以用来增强观众的情绪参与感,激发共鸣并推动舆论发酵。 2. 情感引导的实例分析 以报道一起慈善活动为例,通过运用温情感人的文字描写、关爱弱势群体的图片等手法,可以引导观众对慈善活动产生同情、善良、乐观等积极情感。而如果报道强调慈善机构的不当行为,通过夸大事实、负面描绘等手法,可能引导观众产生愤怒、不信任等负面情感。 三、新闻报道的态度塑造 1. 态度塑造的定义与作用

新闻报道中的态度塑造是指通过对事件、人物、问题的描述、评价和解读,有意识地塑造观众对相关事物的态度倾向。态度塑造是新闻报道常用的手法之一,可以影响观众对事件和人物的判断和看法。 2. 态度塑造的实例分析 假设某个新闻报道关于政治选举,如果报道偏向于积极评价某位候选人,通过对其政绩的强调、人物形象的正面描绘等手法,可能塑造观众对该候选人的支持态度。而如果报道偏向于批评某位候选人,通过对其失误和负面行为的强调、人物形象的负面描绘等手法,可能塑造观众对该候选人的反对态度。 四、新闻报道的行为影响 1. 行为影响的定义与作用 新闻报道不仅可以影响观众的情感和态度,还可以对观众的行为产生影响。通过报道中的呼吁、建议、警示等手段,可以促使观众采取特定的行动或改变原有的行为方式。 2. 行为影响的实例分析 某个新闻报道关于环境保护,通过透露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倡导低碳生活等手法,可以影响观众的行为,例如减少私家车使用、垃圾分类等。类似地,如果一则新闻报道关于旅游景点的安全问题,通过提供安全提示、警示风险等手法,可能促使观众选择更加安全的旅游方式。 五、结论

有关访谈法心理学论文

有关访谈法心理学论文 访谈法作为“定性”研究的方法之一,在心理学的研究及发展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随着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发展,访谈法不再是定性研究的专利,定量研究中也常常用到。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有关访谈法心理学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有关访谈法心理学论文篇一 《浅谈访谈法在心理学研究中的运用》 论文关键词:访谈法;心理学研究;计算机访谈;行为访谈 论文摘要:本文从心理学研究的两大基本的范式出发,论述了访谈法并不是定性研究的专利,它既可用于定性研究,也可以用于定量研究。然后,论述了访谈法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具体运用:为其它方法的运用寻求证据、用于心理咨询与治疗的计算机访谈和行为访谈。 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是心理学研究的两种基本的范式。定量研究一般指对事物可以量化的部分进行测量和分析,以检验研究者自己关于该事物的某些理论假设的研究方法;定性研究则是采用书面的、言语的和观察的方式,取得有关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的描述性资料,对这些资料作定性的分析。[1]定量研究收集数据资料的主要方法有实验法、调查法、测验法、结构观察法等;定性研究收集资料的主要方法有观察法、访谈法、档案和纪实文献分析法、视听材料分析法等。由于如上区分,人们往往认为定量的方法不能用于定性研究,定性的方法不能用于定量研究。实际上,随着心理学研究的发展,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可优势互补。定量研究的优势正是定性研究的不足,定性研究的长处却是定量研究的短处。[2]就方法而言,定量研究的方法可用于定性研究,定性研究的方法可用于定量研究。 访谈法作为“定性”研究的方法之一,在心理学的研究及发展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随着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发展,访谈法不再是定性研究的专利,定量研究中也常常用到。本文就访谈法(定性与定量)在心理学研究中的运用进行讨论。 一、访谈法及其特点

浅谈新闻心理学的相关论文

浅谈新闻心理学的相关论文 新闻心理学是关注人类心理活动与新闻传播关系的一个学科领域。它主要研究人们在接收和传播新闻时的心理反应和行为模式。随着新闻媒体的发展,新闻的传播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因此,研究新闻心理学的重要性也越来越突出。本文将从三个层面来讲述新闻心理学的相关论文:新闻信息的呈现,受众的心理反应,以及新闻事件的社会影响。 一、新闻信息呈现 新闻信息的呈现方式和视觉效果会直接影响读者的阅读体验。研究表明,不同字体和排版格式可以对阅读者的注意力、理解和记忆产生影响。一篇名为《网页排版对阅读理解的影响》的论文发现,易读性良好的网页排版能够提高阅读理解的效果。另外一篇名为《字体对新闻阅读的影响》的论文则发现,不同的字体能够影响阅读者的认知负荷和阅读速度。因此,新闻媒体应该尽量优化排版,提高阅读体验,并减少读者疲劳感。 二、受众的心理反应 人们在接收新闻时的心理反应也是新闻心理学关注的一大重点。一篇名为《新闻报道中的情感操控》的论文指出,新闻媒体可以通过选择特定词语、图片和音乐,来调节读者的情绪和态度。而当新闻报道涉及到道德问题时,读者的道德判断也会影响他们的态度和行为。一篇名为《新闻道德与媒体的社会责任》的论文则从伦理学角度探讨了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

另外,新闻报道中的惊吓效应和暴力镜头也会影响受众的心理反应。一篇名为《对新闻暴力描绘的心理反应》的论文发现,新闻报道中的暴力描绘会让人感到极度恐惧和紧张,从而影响他们的生理和心理健康。 三、新闻事件的社会影响 新闻媒体的报道和解读对社会事件的影响也是新闻心理学的研究课题之一。一篇名为《媒体对警察暴力事件的解读影响》的论文发现,对于同样的警察暴力事件,不同的媒体报道和解读会让人们产生不同的态度。另外一篇名为《社交媒体对社会事件的影响》的论文指出,社交媒体作为新闻传播的新形式,对社会事件的舆论引导和信息传递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总之,新闻心理学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领域,涵盖了新闻信息呈现、受众的心理反应以及新闻事件的社会影响等多个方面。通过对新闻心理学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新闻传播的规律和效应,并且为新闻媒体提供更好的服务和支持。

新闻心理学课程论文

《新闻心理学》课程论文 浅议微博场域中的“乌合之众” 院系:新闻传播学院 班级:2014级新闻与传播专硕 学生: 学号: 指导老师:老师

浅议微博场域中的“乌合之众” 摘要 微博作为社会性媒体的代表,颠覆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使得生态发生了前所未有的转变。在微博这个场域中,网络群体就同一公共事件发表舆论,推动事件的进程,并形成网络时代的心理群体。本文试图以法国社会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对于群体心理的研究为出发点,着重分析研究微博互动对群体理性的影响。 关键词:微博互动群体心理群体理性 场域是一个社会学概念,是指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一个构型,人的每一个行动均被行动所发生的场域所影响,而场域并非单指物理环境而言,也包括他人的行为以及与此相连的许多因素。微博作为互联网一个交流空间,可以被视为“场域”。本文正是探讨微博场域下群体心理和群体理性。 法国社会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在其传世名作《乌合之众》中总结道:民众缺乏理性,依赖于信仰与权威的引导,用想象来判断,模仿他人行为,简而言之,民众是盲从的。在勒庞的集体行动理论中,群体是“乌合之众”,是非理性、容易受到暗示、容易被操控的。个人一旦进入群体,就将成为盲目、极端、冲动、失去理性的群氓。 在20世纪的“人民时代”中,无数次集体行动验证着勒庞的假设,比如二战时德国的纳粹主义。在今天的网络集群行为研究中,勒庞的“群氓时代”式依旧占主导地位,即强调网络集群行为的冲动性、盲目性、破坏性。基于web2.0技术的微博互动群体,其集体行动也将无法逃脱勒庞乌合之众的“预言”吗? 一、古斯塔夫·勒庞理论中的群体心理

最新-从心理学视角看新闻敏感 精品

从心理学视角看新闻敏感 [内容摘要]新闻敏感是记者素质的核心。 传统理论多从新闻学的角度研究新闻敏感;本文旨在从心理学视角对其进行探析。 通过比较学术界几种常见和尚存争议的观点,指出这几种观点的融合性特征;并且进一步阐述了新闻敏感产生过程中感知与思维,直觉与实践,人格与感知、思维之间的辩证关系,综合探讨了新闻敏感的心理发生机制,尤其是人格、动机等非智力因素对新闻敏感的制约,进而指出培养新闻敏感的途径及关键所在。 [关键词]新闻敏感;感知;思维;人格对于新闻从业者来说,新闻敏感至关重要,它是记者的基本素质之一,是其职业个性的集中体现。 是否具备良好的新闻敏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记者的职业命运。 高度的新闻敏感是一个记者在政治上业务上成熟的标志。 对于新闻敏感这一概念,以往学术界大都是从新闻学角度进行阐释,不同作者在表述上也很接近。 如新闻敏感是记者编辑发现和判断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的能力。 ⑴随着改革开放的演进,以及心理学理论、知识日益深入人心,有的学者开始从心理学视角来审视新闻敏感的内涵,发现其中有不少词汇属于心理学范畴。 以上述界定为例,其中像发现、判断、能力这几个关键词,均可归入心理学范畴。 这说明新闻敏感这一概念带有新闻学和心理学交叉学科的性质。 由于新闻敏感对于新闻从业者的极端重要性,由于以往在新闻界主要是从新闻学角度看新闻敏感,所以本文拟主要从心理学视域对新闻敏感作一分析,旨在丰富、补充新闻敏感的内涵,以使新闻从业者从理论上多角度地认识、把握这一概念,并在新闻实践中主动培养这种素质。 一、有关新闻敏感的几种界定分辨学术界对新闻敏感的几种界定,可以对比出从新闻学和心理学角度研究新闻敏感的差异,从而确定从心理学视角进一步阐释这一概念的必要性。 一侧重于新闻学角度的界定1新闻敏感,指新闻工作者发现、判断有价值新闻的能力,是一种职业敏感。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