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地质学—冰川及其地质作用

普通地质学—冰川及其地质作用
普通地质学—冰川及其地质作用

第十二章冰川及其地质作用

陆地上的水体分为液体和固体,所有河流、湖泊及地下水的总量仅占陆地淡水总量15%,

其余85%的水以固态的形式构成冰体。大约十分之一的地球陆地表面被冰川覆盖。这些陆

地上的冰体,在由于地面坡度和冰体厚差异所产生的侧压力的作用下,能产生缓慢地运动。陆地上终年缓慢流动着的冰体为冰川。

冰川:是在重力和压力的影响下由雪源地向外缓慢移动着的冰体。

第一节冰川的形成与运动

一、冰川的形成

1、雪线

雪线(均衡线):是年降雪量等于年消融量的分界线。

冰雪积累区:雪线以上,年降雪量大于年消融量,常年积雪;

冰雪消融区:雪线以下,年降雪量小于年消融量。

雪线高度在不同地区是不同的,它受到温度、降水量及地形的影响。

雪线高度的影响因素:

1、气温与H成正比:赤道区H最大;

2、降雪量与H成反比:H最大值的地带是南北纬200~300的干燥区;

3、地形:陡坡H比缓坡H大,向阳坡H比背阳坡H大。

H:雪线高度

2、冰川冰的形成

在两极或低纬度的高山地区,降水主要以雪的形式降落,长年累月就聚集而形成终年积雪

区的雪原。刚降落的雪称新雪,其形状多为六角形,充满空气,密度非常小,新雪通过圆

化后变成圆的、较致密的颗粒称粒雪。粒雪在上层雪的重压下发生缓慢的沉降压实和重结

晶作用,使其粒雪变成粒雪冰。粒雪冰进一步受压,排出气泡,就变成浅蓝色的冰川冰。

冰川冰在上部冰雪压力和本身的重力作用下而运动(冰川)。

二、冰川的运动

导致冰川运动的主要因素是冰川本身的重力和压力。取决于冰床坡度的流动,称重力流,

多见于山岳冰川;取决于冰面坡度的流动,称压力流,多见于大陆冰川。

冰川有两种运动方式:

(1)基底滑动:冰川借助冰与床底岩石界面上融水的滑润和浮托作用,沿冰床向前滑动。(2)塑性流动:由于冰川自身的压力而导致冰内晶粒发生蠕变,使冰晶向前错位,产生冰川的定向蠕动。

一般情况下,冰川的运动是这两种运动的代数和。

冰裂缝:由于冰川不同部位的运动速度不同,底部和两侧基岩因摩擦而运动慢;上部和中

间运动快,这种差异将导致冰川表面产生冰裂缝。冰裂隙产生的原因是不平衡流动。

第二节冰川的类型

冰川按形态、规模、所处地形划分:大陆冰川和山岳冰川。

一、大陆冰川(又叫冰盖)

全球冰川面积共1500多万平方公里,其中南极和格陵兰的冰体占1465平方公里。这种大

面积的分布在高纬度地区的冰川。全球冰川面积共1500多万平方公里,其中南极和格陵兰的冰体占1465平方公里。这种大面积的分布庄高纬度地区的冰川称大陆冰川(冰盖Ice Cap)。

二、山岳冰川

又称阿尔卑斯式冰川,零星分布在中、低纬度的高山和高原上气温在零度以下的地带。冰

川形态严格受山岳地形的限制。按其发育规模及形态可分为:

(1)冰斗冰川及悬冰川

冰斗:分布在雪线附近、呈围椅状的半圆形凹地。

冰斗冰川:主体位于冰斗之内,仅有一短小舌状体溢出的冰川。

悬冰川:冰斗内积雪量大于消融量,冰从冰斗挤出,呈小型冰舌悬挂于冰斗口外的陡坎上。

(2)山谷冰川:冰斗冰川进一步扩大,注入山谷,成为山谷冰川。山谷冰川分为单式和复式。单式是从粒雪盆中流出的一条冰川。复式是从两个以上粒雪盆中流出的冰川汇合体。(3)平顶冰川(高原冰川、冰帽):分布在高山地区的边缘山地,或高纬度地区的高原处。(4)山麓冰川:山谷冰川流出山口到达山麓地带的冰川。

第三节冰川的剥蚀作用与冰蚀地貌

一、冰川的剥蚀作用

指冰川在流动过程中,以自身的动力及挟带的沙石对冰床岩石的破坏作用。刨蚀作用是一

种机械作用,破坏力十分巨大,其方式有挖掘作用和磨蚀作用两种。

挖掘(拔蚀)作用:指冰川在运动过程中,将冰床基岩破碎并拔起带走的作用。

磨蚀(锉蚀)作用:指冰川以冻结在其中的岩石碎屑为工具进行刮削、磨蚀冰床的过程。

二、冰蚀地貌

1、冰斗

崩解的岩块被冰川搬走,洼地的周壁便逐渐后退、拓宽,底部相应被蚀深,积雪洼地便发

展成为冰斗。古冰斗的高度标志着古雪线的高度。

2、鳍脊与角峰

鳍脊:随着冰川作用的发展,冰斗扩大,斗壁后退,相邻冰斗靠拢,两冰斗之间的分水岭

变得愈来愈窄,形成像鱼鳍一样的山脊。

角峰:如果同一山头有三个以上冰斗同时进行溯源侵蚀,形成锥形的孤峰。

3、冰蚀谷:由山谷冰川剥蚀形成的谷地。谷地宽阔、平直,横剖面呈“U”形。由于冰川

的刨蚀作用,河谷中的山嘴被削掉,河谷变直并加深、加宽、谷壁变陡,谷底变平,横剖

面由原来的V形转变为U形。

悬谷:支谷冰川谷底高悬于主冰槽谷的坡上。

4、羊背石:冰凸起于冰床上的坚硬基岩遭受刨蚀后,变成低缓的椭圆形小丘。

羊背石平面形状为椭圆形,长轴方向与冰川运动方向平行,前后坡度不对称,迎冰面平缓,带有擦痕、刻槽及新月形的磨光面,是冰川磨蚀作用的结果;羊背石背面冰陡峻,由阶状

小陡坎及裂隙组成,是冰川拔蚀作用的结果。

第四节冰川的搬运作用与沉积作用

一、冰川的搬运作用

冰川将刨蚀的产物以及坠落冰面的岩块一并冻结在冰体中向前搬运。

冰川搬运特征:冰川搬运物都是碎屑物,在搬运过程中不会发生形态的改造。冻结在冰体

内的岩石碎块不能自由移动,彼此间很少摩擦与撞击。搬运能力很大,可将体积几百立方米,重几十吨到几万吨的石块搬走。一般将冰川搬运的、直径大于1m的岩块称为漂砾。

搬运物因在冰体中所处的部位不同而称谓不同:

1、表碛:分布在冰川表面者;

2、内碛:分布在冰体内部者;

3、底碛:分布在冰体底部者;

4、侧碛:分布在冰体两侧者;

5、中碛:两条冰川汇合,相邻两个侧碛就合而为一,夹于冰川中部。(看书中图P180)

二、冰川的沉积作用与冰碛物

引起冰川沉积的原因主要是冰川消退和融化。

冰碛物:冰川融化后堆积下来的冰川搬运物质。

山岳冰川从高处往雪线以下运动,大陆冰川从高纬度向低纬度运动,由于气温逐渐升高,

冰川冰逐渐消融,冰川内部的碎屑物就会在冰州的末端或边缘堆积起来。这些冰川的堆积

物称冰碛物。

冰碛层:松散的冰碛物堆积层。

冰碛岩:已固结的冰碛物。

冰碛物特点:

1、皆为碎屑物;

2、大小混杂,缺乏分选;

3、碎屑物无定向排列;

4、无成层现象;

5、大部分碎屑棱角鲜明;

6、有的岩块表面具有磨光面和(或)冰川擦痕。具有擦痕的冰碛砾石,称为条痕石。如岩块表面既有磨光面又有冰川擦痕,则是冰川沉积的极佳证据。

7、冰碛物中的石英砂粒形态不规则,棱角尖锐;其表面具有碟形洼坑,坑内有贝壳状断口及平行阶坎。

8、含有适应寒冷气候的生物化石。

6、7、8具有排他性意义,对于正确识别冰碛物有重要意义。

三、冰碛地貌

1、冰碛丘陵:冰川在退却过程中,由于冰体融化,原来的表碛、内碛和中碛都沉落在底碛之上,它们合称为基碛。由基碛所形成的波状起伏的丘陵,称为冰碛丘陵。

2、侧碛堤:位于山谷冰川两侧,由侧碛构成的顺谷地延伸的条状岗地。

3、终碛堤:冰川前端由冰碛物构成的弧形高地。

4、鼓丘:分布在终碛堤内缘,由冰碛物组成的一系列平行的长条状高地。其长轴与冰流方向一致,迎流坡缓,顺流坡陡,高度由几米到几十米,长几百米。

第五节冰水沉积物及其地貌

冰水:冰雪融化形成的水体。

冰水沉积物:由冰水搬运和堆积的沉积物(主要源于冰碛物)。

冰水沉积物主要形成以下地貌类型:

一、冰水扇

指终碛前缘呈扇形分布的冰水沉积。因地形平坦开阔,冰水分散成没有固定河床的细小股流,碎屑物质沉积下来。如有一系列冰水扇扩展相连,则形成冰水冲积平原。

二、纹泥(季候泥)

指冰水注入湖泊而形成的纹层状沉积。由淡色的细砂、粉砂层与深色的细粉砂、黏土层交互而成,层理细薄。纹泥就像树木的年轮一样,记载着沉积物形成的年龄。

三、蛇形丘

指狭长而曲折的垄岗,两坡对称且较陡,蜿蜒如蛇形。由砾石和粗砂构成,并具有一定的分选性和不规则的交错层理。蛇形丘主要分布在大陆冰川地区。

第六节冰川作用及其原因

一、冰川作用

1、全球冰期

冰川作用:气候寒冷时期,冰川大规模发生,冰雪覆盖面积迅速扩大。对应的时期称为冰期。气候温暖时期,冰川消融,面积大大缩小,称为间冰期。全球规模的冰期主要有新元古代的成冰纪、晚古生代和第四纪。

二、冰川作用的影响

冰川的大规模进退,可以引起一系列地质作用:

1、地壳均衡调整

2、海平面变化

3、水系和水文条件改变

4、生物变迁

三、冰川作用的原因

1、天文说;

2、大气成分变化说;

3、洋流变化说;

4、板块运动说

第16章 海洋的地质作用

第十七章海洋的地质作用 第一节海洋概况 海洋占整个地球面积的70.8%,地球上的水约有97%存在于海洋中,在地质历史中,沧海桑田、海陆变迁,占陆地表面75%的沉积岩中绝大部分是海洋沉积形成的,因此海洋的地质作用是极为重要的。 海洋是陆地上最大的沉积盆地,蕴藏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海洋中几乎含有所有的化学元素)含量达亿吨,是陆地含量的900倍。因此对海洋地质作用的研究是极其重要的,无论对地壳形成的了解及现实资源的利用都有深刻的意义。 一.海与洋 海和洋构成了海洋。一般来说,近陆为海、远陆为洋,水体相通,均为海水。但两者位置、范围、深度、时代、地壳性质、水体性质存在差异有着根本性区别: 1.洋盆是相对稳定盆地 全球四大洋中生代已出现,一直接受沉积。海盆形成时间短,不论是陆缘海还是陆间海,主要形成于第三纪,第四纪完善,位置、范围、规模变化剧烈。 2.洋底地壳为洋壳 海底地壳除少量为洋壳(日本海及我国南海部分)外,多数为陆壳或过渡性质地壳。 3.大洋海水深,面积广阔,形态不受大陆影响;海域水浅(一般在3000m 以内),范围局限,形态受陆地轮廓直接影响 4.两者水体含盐度、海水温度及运动特征等还有一定差异。 二.海水的化学成分 1.海水的基本化学特征 (1)海水中含有大量的矿物质和有机质,其中以可溶性盐类为主; (2)海水中含有众多微量元素; (3)海水中含有气体; 2.海水的基本化学组成 (1)最主要的元素:氯、钠、镁、钙、硫、钾等; (2)最主要的盐类:氯化钠、碳酸钙、硫酸镁等; (3)盐度:一千克海水中溶解的全部盐类物质。世界各大洋的一般盐度为33-38‰,平均为35 ‰,盐分的多少随地区的气候不同而变化; (4)pH值:海水的pH值在7.6~8.4之间。 (5)海水中的气体:主要有氧、二氧化碳和硫化氢。 三.海水的主要物理性质 1.海水的温度 主要来自太阳辐射,是海洋热能的一种表现形式。海洋表层的温度较高,且随纬度增加而降低。海水温度差是大洋环流的主要驱动力。海水表层温度:赤道附近为25-28℃,两极地区为0℃左右。海水温度随深度增强而降低,到300米以下变化极小,一般为-1~5℃。

第九章冰川的地质作用

第九章冰川的地质作用 目的要求 在一定条件下,冰川对地表的岩石具有强烈的破坏作用,因而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外动力地质作用。要求学生了解冰川的形成与流动特征,掌握冰川的类型和运动的特点;掌握冰蚀作用的特点和产物特征;了解冰川的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特点,以及沉积物的特征;了解冰川作用与板块运动的相互关系。 课时:4学时 授课内容 一、冰川的形成、类型和流动 二、冰蚀作用 三、冰川的搬运作用 四、冰川的沉积作用 重点 冰川的溶蚀作用的特点与产物,冰川的沉积作用与产物是本节的重点。 难点 冰川作用的地质学意义学生难以理解。可借助一些典型的实例,并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讲解。 教学方法 利用多媒体等以讲授为主,结合部分实地照片进行说明。 讲授重点内容提要 一、冰川的形成、类型和流动 (一)冰川的形成 冰川主要分布在两极(高纬度地区)和高海拔的地区,经长年降雪积聚起来形成冰川。我国冰川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的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为高海拔区的山岳冰川。 (二)冰川的类型 1、大陆冰川:分布在两极的巨大冰盖,占总量的99%。 2、山岳冰川:分布在中--低纬度、高海拔地区的冰川,占总量的1%。 (三)冰川的流动 冰川呈塑性的固体流流动,其速度缓慢。 冰川的前进与后退,在同一位置,随着温度降低,供冰量大于消融量时,则前缘前进,为冰川的前进。随着温度升高,供冰量小于消融量时,则前缘绝后退,为冰川的后退。 冰期:为寒冷时期(冰进时期)。 间冰期:为温暖时期(冰退时期)。

二、冰蚀作用〔冰川的刨蚀作用(exaration)〕 (一)、刨蚀作用的方式 1、挖掘作用(sapping) 冰川将冰床底部及两侧基岩破碎,并将破碎物质掘起带走。其原因一方面是冰川的压力,如冰层厚100m时,其压力达90t/m3,可以使岩石压碎;另一方面是渗入到岩石裂隙之中的冰融水冻结膨胀,促使岩石崩裂。崩裂的岩块被冻结在冰川底部或边侧随冰体移动。 2、磨蚀作用(abrasion) 冻结在冰川底部或边部的岩块在运动中,象锉刀一样不断研磨和刮削着谷底及两侧的基岩,其本身也同时被磨损。 (二)、冰蚀地貌 1、冰斗(cirque) 雪线附近的围椅状的半圆形洼地是冰斗冰川的源地。因为雪线附近冰冻风化作用极为盛行,普通的积雪洼地易被冻裂崩解。崩解的岩块随着冰川运动而搬走,洼地的周壁后退而拓宽,底部蚀深,积雪洼地便发展成为冰斗。 2、鳍脊与角峰 冰川作用之初,高地上冰斗规模较小,相邻冰斗的间距较大。随着冰川作用发展,冰斗扩大,斗壁后退,相邻冰斗靠拢,在平行发展的两冰斗之间的分水岭变得愈来愈窄,形成象鱼鳍一样的山脊,称为鳍脊(kuife-edge crest)。如果同一山头有三个以上冰斗同时进行溯源侵蚀,可形成锥形的孤峰,称为角峰(horn peak)。 3、冰蚀谷(glacial valley) 它是由山谷冰川剥蚀而形成的谷地。谷地宽阔、平直。其横剖面呈“U”形。 4、羊背石(sarsen stone) 突起于冰床上的坚硬基岩受刨蚀后变为一系列低缓的椭圆形小丘,其长轴方向与冰川流动方向一致,且迎流坡较平缓,并有许多镲痕或磨光面,背流坡为陡坎。羊背石可以指示运动的方向。 三、冰川的搬运作用 冰川的搬运颇具特色:①它具固体搬运即载移搬运能力;②冻结在冰体内的岩石碎块不能自由移动,彼此间很少摩擦与撞击,只是岩块与岩壁间有摩擦;③冰川具有较大的压力,往往形成“丁”字擦痕。 冰川将刨蚀的产物以及堕落冰面的风化物一并冻结于冰体之中,像传送带一样将它带到冰川的前端,为冰川的搬运作用。冰川的搬运物都是碎屑物,在冰川中呈固着状态。除因冰体不同部分运动速度有所差异,某些粗大碎屑物相互之间可以局部发生摩擦,以及位于冰川底部和边部的碎屑物可以和冰床基岩发生摩擦以外,绝大多数搬运物在冰体内不能自由转动和位移,不能相互作用,因而在搬运过程中难以受到改造。这是冰川搬运和流水搬运的重要区别。 其次,由于冰川是固体介质,尽管其流速很慢,但其搬运能力很强,它可以将直径达数十米的巨大石块搬运很长的距离。大陆冰川以冰山的形式伸入高纬度地带的海洋中,将大量粗大的碎屑物带入海洋中沉积,能造成异常的海底沉积物分布。这是冰川搬运和流水搬运的又一重要区别。 四、冰川的沉积作用

2014地质地貌学复习思考题

《地质学与地貌学》总复习与思考题 绪论部分 1、学习和掌握地质学理论、知识和技术,能做什么? 2、地质学与地貌学、农业地质学、土壤学之间有什么关系? 3、地质学与资源环境和城乡规划之间有什么关系? 4、地质学与环境保护之间有什么关系? 5、地质学与区域经济建设和发展间有什么关系? 6、地质学在农业生产和建设中能起什么作用? 7、从地质角度论述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 8、讨论地貌研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和意义? 9、地形与地貌的区别? 10、地质学的思维方法或方法论是什么? 矿物和岩石(第一、二章) 1、基本概念:矿物、空间格子构造、六面体、晶胞和晶胞参数、胶体矿物、岩石、岩浆、熔岩、岩浆作用、鲍文反应系列、侵入作用、喷出作用、同化作用、混染作用、结晶分异作用、变质作用、正变质、副变质、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围岩、侵入岩、深成岩、浅成岩,岩浆岩的色率、酸度和碱度、假晶。 2、研究岩石与矿物,对我们人类有什么意义?对你的专业研究有什么意义? 3、矿物中的水有几种形式,在晶体化学式中如何表示? 4、按晶胞参数的晶体分类? 5、在冰糖、金刚石、沥青、煤、水晶、玻璃、方解石、水、冰、空气等中哪些是晶体?哪些是非晶体?哪些是矿物,哪些不是矿物? 6、矿物的颜色、条痕色、透明度和光泽度之间有什么样关系? 7、举例说明矿物假象、共生与伴生现象。 8、在野外,你将如何鉴别矿物? 9、如何理解矿物的种类? 10、如何理解晶体和矿物形态? 11、矿物化学式的表示方法及规则? 12、矿物的分类与命名原则 13、如何理解同质多象和类质同像?

14、如何区分三大岩类? 15、岩浆岩分类及常见岩浆岩鉴别? 16、岩浆岩的化学成与矿物成分特征? 17、岩浆岩的结构、构造? 18、火山作用同人类的关系? 19、岩浆岩的产状? 20、岩石圈被证实是岩浆的巨大的源,为什么?什么力使岩浆向地表上升? 21、岩浆与熔岩有何区别? 22、为什么侵入岩比火山岩的结晶程度高? 23、哪些岩浆岩含有石英? 24、沉积岩的形成过程? 25、沉积岩的物质组成和矿物成分? 26、如何鉴别沉积岩? 27、沉积岩的色素及其研究意义? 28、沉积岩的分类? 29、变质作用的因素?变质作用的类型? 30、变质岩的矿物成分? 31、比较三大岩的矿物成分? 32、变质岩的类型及常见变质岩? 33、岩石和矿物对农业发展的意义?如何鉴别粘土矿物?矿肥种类? 34、土和土壤的区别? 35、如何理解土壤的概念? 36、土的物质组成? 37、岩石转化与循环?有哪些影响因素? 38、我国三大岩的分布情况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39、结晶岩是指什么? 40、沉积岩的形成过程 第三章地质年代与地史 1、基本概念:地质年代、相对地质年代、绝对地质年代、地层、岩层、化石、标准化石、活化石、生物群落、前寒武纪、下前寒武纪、结晶基底

普通地质学-第12章 冰川的地质作用

第12章冰川的地质作用 一、名词解释 冰川冰川冰粒雪雪线成冰作用冰川的积累区冰川的消融区海洋型冰川大陆型冰川冰舌冰山大陆冰川(冰盖)山岳冰川冰斗冰川山谷冰川悬冰川山麓冰川单式冰川复式冰川冰前冰蘑菇冰芽冰塔挖掘(拔蚀)作用磨蚀作用冰溜面冰川擦痕冰蚀谷冰斗刃脊角峰石盆地羊背石漂砾冰运物冰碛物(侧碛、中碛、终碛、底碛)终碛堤侧碛堤鼓丘蛇丘冰前扇地纹泥古冰川冰期间冰期冰进冰退冰蚀湖 二、是非题 1.两极和高纬度地区气温很低,常常终年积雪形成冰川;而赤道和低纬度地区气温高,根本不可能形成冰川。() 2.雪线位置最高的地区在赤道。() 3.漂浮在海洋中的冰川是由海水长期冻结而成的。() 4.雪线以上地区都能形成冰川。() 5.高纬度地区雪线高度比低纬度地区高。() 6.雪线通过所有的活动冰川。() 7.冰斗的位置可以作为识别雪线位置的依据之一。() 8.一般来说,山的东坡与北坡比山的西坡和南坡雪线位置低。() 9.冰川流速小,所以其剥蚀和搬运能力都很小。() 10.冰川冰与沉积岩类同,也具有明显的层理。() 11.冰川的进或退主要取决于冰川的流速。() 12.某地冰溜面上钉字型擦痕的尖端指向南东,由此可判断古冰川流向为北西。() 13.冰碛物沉积的主要原因是冰川流动速度减小的结果。() 14.世界上哪里气候最冷,哪里就有冰川形成。() 15.海平面不仅是河流的最终侵蚀基准面,也是冰川的最终侵蚀基准面。() 16.冰川冰中也具有明显的层理。() 17.冰床基岩突起处迎冰溜面挖掘作用强烈,背冰溜面磨蚀作用强烈。() 18.羊背石是冰蚀作用的产物,鼓丘是冰川沉积作用的产物。() 19.凡具有擦痕的砾石,都是冰川砾石。() 20.南极洲冰盖和格陵兰冰盖部分位于海平面之下。() 21.大部分冰川作用所塑造的冰蚀谷在横剖面上呈“U”字型。() 22.串珠状分布的冰蚀盆地(冰蚀湖)、羊背石、漂砾链等冰川遗迹,均可作为判断古冰川流

冰川的地质作用

第十二章冰川的地质作用 §1.概念 一、冰川——陆地上终年缓慢移动的巨大冰体。 现代地表陆地面积约有1/10被冰川覆盖,主要分布在两极及中低纬的高山地区。 全球冰川若融化,可成为24000000km3的淡水,占全球总淡水资源的)85%,如注入海洋可使海面上升65米。 因此,研究现代冰川,利用冰雪融化可直接为人类提供水源,古冰川的研究则可子解古气候及古地理的变化情况。 二、冰川的形成 积雪冰川冰冰川 1.终年积雪区——年降雪量>年融化量的地区,地面雪终年不化,并逐年积累,形成终年积雪区。 主要分布在两极及中、低纬的高山地区,这里气温<0°C,大量的降雪则终年积雪,气温是随着高度增加而降低的,这里山坡上某个高度年降雪=年消融理,这个高度月雪线。 2.雪线——终年积雪区的下界。 终年积雪 雪线 影响雪线高度的因素 (1)气温:成比,一般赤道两极高度降低。 非洲赤道附近雪线海拔5700——6000米北冰洋0米 (2)降水量:雪线最高的地方不在赤道,而在纬度20°-25°地带。 (3)地形:陡-雪线高;缓—雪线低 东南坡(阳面)高 西北坡(阴面)低 3、冰川冰的形成 三、冰川的类型 按冰川发生的形态规模及所处的地球条件分:

1.大陆冰川(冰盖、冰盾——分布在两极) 特点: 1°面积大,可达几百万km2280万km2 最厚3200m 2°冰层厚,中部上千米,中原四周薄,呈盾形。南极125/cm2>3000m 3°运动不受地形影响,由于压力使中心向四周缓慢运动。 2.山岳冰川——高山地区各咱形态的冰川。 特点: 1°规模小 2°冰层薄 3°形成和运动主要受地形影响和限制。 冰斗冰川——积雪盆地象转椅,只有一个缺口,其余都是陡峭的后壁,后壁冰冻风化强烈。壁崩塌,造成雪崩,冰斗扩大积雪增加,形成冰斗冰川。 山谷冰川——顺山谷流动的狭隘长冰体,是山岳冰川的主要形式。常常在冰斗冰川的缺口处连接至山谷,使冰斗冰川成为山谷冰川的补给来源。 发育成熟者分:补给区,流动区、冰舌、冰前,山谷冰川也可向河流一样由几个支冰汇集为主冰川。 悬冰川——山坡洼地,小沟槽中的冰体 四、冰川的运动特点---------固体流 1.运动原因: (1)重力:山岳冰川在重力作用下,由高向低流动。 (2)压力:大陆冰川,中部原压力大,向四周压力小方向流动。 运动速度缓慢:通常肉眼难以观察冰川的运动,现冰川通过打桩来观察桩位的变化。 1959-1960 珠峰北坡V=M-129m/y 南极的大陆冰川V=25M/y 冰体从南极大陆的中部运移到海岸需10万年。 2.冰裂隙:由于冰体与冰库之间的磨擦阻力,使得各冰层的地运动速度有差异,两侧速度慢,中部速度快。由冰川是固体流,在表面产生许多冰裂隙,气温暖时,具冰裂隙的冰体发生差异融化,裂隙处融化快,形成冰塔、冰牙、冰磨等奇特现象,随气温进步转暖则消失。

海洋的地质作用

第十章海洋的地质作用 目的要求 海洋是地表最大的水体,对地球的演变、生命的形成和人类活动都有极其深刻的意义。大陆在各种自然力的作用下,遭受风化剥蚀,其破坏产物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海洋中沉积,这些沉积物中保存着人类用来认识地球演变历史的丰富记录和赖以生存的矿产资源。要求学生了解海水的运动方式特点和海洋的化学与生物形特征,了解海洋的剥蚀与搬作用特点, 重点掌握滨海、浅海、半深海及深海的沉积作用,以及它们的产物特征。 课时:6 学时 授课内容 一、海水的动力 二、海岸带与浅海带地质作用 三、半深海和深海带地质作用 重点海洋的搬运作用与沉积作用的特点与产物。 难点半深海和深海带地质作用学生难以理解。可借助一些典型的实例,并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讲解。 教学方法 利用多媒体等以讲授为主,结合部分实地照片进行说明讲授重点内容提要 一、海水的动力 1、海水的动力方式 (1) 海浪海水有规律的波状运动。其大小与风力、风的持续时间、海面的开阔程度有关。 (2) 潮汐受日、月引力作用而引起的海水周期性涨落的现象。 (3) 洋流海洋沿固定方向流动的水体。它与信风、地形、气候、海水的盐度和温度等因素有关。 2、海水的化学性质 海水中有多种(79 种) 元素的存在,受气候、地形、等因素的影响,造成各地海水化学成份的重在差异。 (1) 盐度:海水中溶解的矿物质的总量。海水中平均盐度为35%。,一般在33%。—37%o之间变化。高于此范围的称为咸化海,而低于此范围的称为淡化海。 (2) pH值:海水中的pH值在7.5 —8.4之间。pH值的大小控制着许多矿物的形成。 (3) Eh 值:与海洋的深度和不同的地区有所不同。一般在深度100—200 米,由于生物呼吸有机氧化物消耗,使其含量降到最低值。Eh值对铁、锰矿物的形 成和存在形式影响特别显著。铁在还原条件下形成低价铁矿物,在氧化条件下形成高价铁矿物。

地质学试题

第一章绪论 1.地质学研究的内容主要在那几个方面? 2.地质学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地球 1.类地行星和类木行星各包括那几个行星,其特点如何? 2.何谓磁偏角及磁倾角? 3.大气圈自下而上可分为那几个次级圈层? 4.地球内部划分哪三大圈层?其划分界面叫什么? 5.上地壳(大陆地壳)和下地壳(大洋地壳)的区别? 6.陆地地形有哪些?海底地形有哪些? 第三章地壳的物质组成 1.何谓克拉克值?组成地壳的主要元素有哪些? 2.矿物的概念?主要根据矿物的哪些特征对其进行肉眼鉴定? 3.岩石的概念?按照岩石形成的原因,一般将岩石分为哪三个大类? 4.何谓岩石的结构和构造?岩浆岩、沉积岩及变质岩各有哪些结构和构造?第四章生命起源及地质年代学 1.确定相对地质年代的方法有哪些? 2.地质年代单位和年代地层单位的级别由大至小有哪些? 3.熟记各纪(系)的名称、代号和时序。 第五章构造运动

1.构造运动的概念? 2.按方向可将构造运动分为哪两种类型及作用特征?3.岩层走向、倾向、倾角的概念? 4.褶皱的基本类型及特征? 5.何谓褶皱的核、翼、轴面、枢纽? 6.按轴面翼产状可将褶皱分为哪些类型? 7.节理和断层的概念? 8.断层的主要类型及其特征? 9.地堑和地垒的概念? 10.地层接触关系的类型及特征? 11.按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可将板块边界分为哪些类型?第六章地震作用 1.震源、震中、震源深度及震中距? 2.震级和烈度? 3.等震线? 4.世界地震主要分布在那4 条地震带? 第七章岩浆作用 1.岩浆的概念? 2.根据岩浆中SiO2含量可将其分为哪些类型? 3.火山喷出物有哪些类型?

第13章 冰川的地质作用

第十四章冰川的地质作用 冰川是指发生在陆地上,由大气固态降水演变而成的,通常处于运动状态的天然冰体。它随气候变化而变化,但不是在短期内形成或消亡。雪线触及地面是发生冰川的必要条件。因此,冰川是极地气候和高山冰雪气候的产物。 冰是水的一种形式。从地球演化过程来看,冰是地球物质分异最后的产物。作为最轻的矿物之一,密度只有0.917g/cm3,比水的密度小。这一特点使它总是处在地球的表面,在水体中则总是浮在水面。如果冰不具有这一物理性质,那么,在低温条件下水体将一冻到底,对水生生物造成严重灾难。冰具有不稳定性,在目前地表温度状况下,自然界的冰很容易发生相变。冰在地球上的分布非常广泛,上至8~17km高的大气对流层上部,下至1500m深的地壳中都可以发现它的踪迹。广义冰川学把冰的分布范围称为冰圈。冰川是冰圈的主体。 在冰川分布地区,冰川改变地表形态,形成独特的冰蚀地形,同时又把破坏下来的岩屑搬运至它处堆积。所以,冰川是促使高纬地区和中、低纬地区地壳变化、发展的主要外动力。由古代冰川地质作用形成的堆积物和地貌,是地质工作者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冰川是水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冰川的扩张与缩小,影响到海面的升降。如果现代冰川全部融化,海面将因此上升50m;即使仅是南极冰川全部融化,也足以使世界海面升高20m。显然,海陆分布、大气环流、世界气候以及生物分布都将随着海面的升降而变化。可见,冰川对地壳的地质作用和地表自然地理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 第一节冰川的形成与类型 一.冰川的形成 1.雪线和雪原 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和纬度的增加而降低,到达一定高度的高山地区和一定纬度的高纬地区,气温经常在0℃以下,水份的降落和保存多处于固体状态。降雪不能在一年之内全部融化或升华掉,便长年累月的积聚起来,形成终年积雪区,叫做雪原。 终年积雪区的下部界线称为雪线。在雪线附近,年降雪量大约等于年消融量;雪线以上,降雪量大于消融量,形成冰雪的积聚。雪线高度与气温、降雪量、地形等因素有关,所以各地雪线高度不同,总的规律是自赤道向两极迅速降低。 雪线高度在赤道非洲地区为5700~6000m,中纬度的阿尔卑斯山降低至2400~3200m,再到高纬度的挪威更降低至1540m,而到北冰洋,雪线已接近海面。 局部地区的雪线高度与降雪量和地形有关。气候干燥使雪线位置升高。20~30°地区的雪线普遍比赤道地区高。地形影响当地太阳辐射强度和气候。喜马拉雅山雪线南坡高度为4400~4600m,北坡为5800~5900m。 2.冰川冰 成冰作用是指积雪转化为粒雪,再经过变质作用形成冰川冰的过程。 雪是一种晶体,而任何晶体都具有使其内部包含的自由能趋向最小,以保持晶体稳定的性质,这就是最小自由能原则。晶体的自由能包括内应力和表面能两部分。表面能的大小与晶体表面积成正比。圆球体是表面积最大的几何形体之一。在外界环境条件稳定时,雪晶力图向球形体转变。这一过程称为自动圆化或粒雪化。雪的圆化是通过固相的重结晶作用、气相的升华、凝华作用和液相的再冻结作用三种方式来实现的。结果是消灭晶角、晶棱,填平凹处,增长平面,合并晶体,形态变圆,雪花变为雪粒。 粒雪化过程可以分为冷型和暖型两类。前者没有融化和再冻结现象,过程缓慢,雪粒直径通常不超过1mm;暖型粒雪化过程进行得较快,雪粒直径比较大。

普通地质学

《普通地质学》 博士研究生考试大纲(2016年) 一、课程内容简介 《普通地质学》是地质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课程内容涉及地球科学的研究对象、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等,包括地质学的学科分类和基本原理,地球的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的构成和基本特征,地球的历史和地质记录,外动力地质作用(风化、河流、地下水、风、冰川、海洋和湖泊)、内动力地质作用(构造运动、板块理论、岩浆、变质)的过程和产物,以及地球的资源、环境及地质灾害等。课程体系由四个模块组成:(1)地球的基本特征、圈层系统、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2)地球的物质组成、物质循环和构造运动;(3)外动力地质作用的过程和产物;(4)地球的资源、环境、灾害与人类可持续发展等。其中,地球的圈层系统基本特征和动力地质作用是本课程的重点内容。 二、考试范围和基本要点 绪论 地质学、地球科学和地球系统科学的概念;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思维方法和地质时空观(地球+将今论古+以古示今);地球的动力系统(外/动力系统,内/动力系统); 第一章地球系统及其圈层构造 地球系统(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固体地圈):各圈层的基本概念、大气环流(季风、中国季风特征),大气圈组成、运动、分层、大气降温率; 地球表面形态(陆地、海洋地形单元、大地水准面概念); 地球的物理性质及内部圈层构造:地球主要物理性质(密度、压力、温度、重力、磁性、弹塑性;地内变化趋势和地球物理异常)。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特征和圈层构造(波 速随深度变化总体特征;、M和G面、上/下地壳、软流层、岩石圈、地幔转换带、内 /外核);圈层特征(上/下地壳+地幔硅镁层、岩石圈、软流圈、过渡带、、、)。 第二章地球的物质组成 元素(元素和丰度,克拉克值) 矿物(基本概念、分类,矿物的肉眼识别技能和常见矿物的识别特征) 岩石:三大岩石类型及主要特征(岩浆作用和岩浆岩-概念、火山作用、侵入作用、岩浆岩。变质作用和变质岩-概念、因素、类型、代表性岩石名称。沉积作用、成岩作用和沉积岩。 三大岩石之间的物质循环。 第三章地质年代 地质年代确定依据(地层叠覆率,生物演化率,地质体之间切割率)。地质年代表。 相对地质年代(地质年代单位,年代地层单位、岩石地层单位)。 绝对地质年代(同位素测年原理,同位素地质年代概念)。 第四章岩石圈板块构造 板块构造理论的建立(大陆漂移,海底扩张,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板块边界类型(分离型,汇聚型,转换型),板块与岩浆、变质、沉积作用和成矿作用关系。 板块驱动机制:地幔柱、热点、部分熔融。 第五章构造运动及地质构造 构造运动(概念、类型、岩层产状要素和类型、地形地质图、地质界线、V字型法则、变形变位;地层接触关系)

《冰川的地质作用》教案

《冰川的地质作用》教案

冰川的地质作用 观看冰川录像,边看边观察思考下列问题: 1.什么是冰川?冰川是怎样形成的? 2.冰川有哪些基本类型及特征? 3.冰川的运动? 4.冰川的剥蚀作用及冰蚀地貌? 5.冰川的搬运作用及特点? 6.冰川的堆积作用及冰碛地貌? 第一节冰川概述 冰川——在高山和高纬度地区,长期存在的由雪源向外缓慢移动的冰体。 一、冰川的形成 (一)雪线——常年积雪区的下界 雪线以上年降雪量大于年消融量,形成终年积雪区,为冰川的积累区;(附图)

雪线以下年降雪量小于年消融量,只有季节性积雪,称为消融区。 雪线高度各地不一,主要受下列因素影响: ①气温:雪线高度与气温成正比; ②降雪量:雪线高度与降雪量成反比; ③地形:雪线高度与坡度成正比。 (二)成冰过程 太阳辐射 压力、温度 压力(重力) 新鲜雪花 粒雪 冰体 冰川 重结晶 反复融、冻 流动 二、冰川的运动 不停地运动是冰川的重要特征,但其运动的速度却非常缓慢,多 数观测点的年流速只有数米到数十米。肉眼往往难以觉察冰川的运动。冰川运动的速度是通过固定在冰川上的桩位的变化加以测定的。 三、冰川的基本类型 按冰川的规模大小,外部形态特征分为,大陆冰川和山岳冰川:

第二节冰川的剥蚀作用与冰蚀地貌 一、冰川的剥蚀作用 冰川剥蚀作用——冰川在运动过程中对地面岩石的破坏作用。包括挖掘作用和磨蚀作用。 1.挖掘作用冰川将冰床底部及两侧基岩破碎,并将破碎物掘起带走。 2.磨蚀作用冻结在冰川底部或边部的岩块在运动中,象锉刀一样不断研磨和刮削着谷底及两侧的基岩,其本身也同时被磨损。 二、冰蚀地貌(附照片) ①冰斗、刃脊和角峰(根据冰斗形成于雪线附近的特点,所以古冰斗的高度就标志着古雪线的大致高度。喜马拉雅山区有一些古冰斗,它们的位置高踞于现代雪线之上,这显然是山体在近期仍处于强烈上升的证据。) ②冰川槽谷(“U”型谷)、冰蚀洼地、羊背石(可以指示冰川运动的方向)、悬谷。 第三节冰川的搬运与沉积作用 一、冰川的搬运作用 ——将剥蚀的产物及坠落冰面的风化物一起冻结于冰体中,像传

冰川地质作用

冰川地质作用 冰川活动对地表岩石和地形的破坏和建造作用的总称。包括冰蚀作用、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冰川地质作用在极地、高纬度和高山寒冷地区占显著地位。 冰蚀作用冰川活动破坏组成冰床的岩石和地形的作用,又称刨蚀作用。冰蚀包括掘蚀和磨蚀两种作用方式,而几乎没有溶蚀作用。冰床附近的冰体因受挤压,融点降低融化成水,渗入下伏冰床的裂隙或孔隙中,水体因压力降低而冻结。随冰体和融水的反复融化和冻结,它们的体积反复收缩和膨胀,致使组成冰床的基岩或土体发生崩解。崩解的碎屑(包括原来的碎屑)又会被再冻结,并入冰川中,并随冰川迁移。以后新鲜冰床继续重复遭受上述作用,不断加深拓宽,这种作用称为掘蚀。发育于降水量充沛的海洋性气候下的温冰川(海洋性冰川)和发育于降水量小的大陆性气候下的冷冰川(大陆性冰川),掘蚀作用的强度有明显差异。前者的温度以接近融点为特点,其底部融水充沛,掘蚀作用特别强烈;后者的温度以低于融点为特点,其底部融水贫乏,掘蚀作用极弱。此外,冰川在运动途中,因自身产生的强大挤压力,所挟带的岩屑对冰床进行研磨,使基岩床面和岩屑都遭受磨损,这种作用称为磨蚀。因温冰川的掘蚀作用比冷冰川强烈,其底部挟带的岩屑较多,此外,它可沿冰床滑动,所以温冰川的磨蚀作用比冷冰川强烈。冰蚀作用可以塑造出一系列特殊地貌。在山岳冰川地区最常见的冰蚀地貌有:横剖面呈U型的冰川谷,状如围椅的冰斗,金字塔形的角峰,山脊薄如刀刃的刃脊(图1冰蚀作用下形成的冰斗、刃脊、角峰和冰川谷),光滑平整并具有多组刻痕的冰溜面,以及状似伏于地面的羊背的羊背石等。(见彩图冰川作用形成的角峰-珠穆朗玛峰、U形谷──新疆乌鲁木齐河上游U字形并列的冰川悬谷、冰蘑菇(西藏北部大陆性冰川表面消融区)、具有冰核的冻胀丘(青藏高原可可西里)、冰桥──冰川消融形态之一(西藏北部)、巨型羊背石,也称鲸鱼背(加拿大曼尼托巴省西北部弗林弗伦附近)、冰川漂砾(四川甘孜海子山)) 冰川搬运作用冰川在运动过程中把它携带的碎屑物转移到他处。冰川搬运的物质称为冰运物。冰川除含有大量由冰蚀作用产生的各种粒级的碎屑物外,还接收了来自两侧谷坡由冰冻风化和斜坡重力作用产生的碎屑物。温冰川中碎屑物的含量大大超过冷冰川。即使是冷冰川,碎屑物含量也可达60%。这些碎屑物主要分布在冰川的底部及其两侧,其内部和表层也有碎屑物分布(图2冰运物在冰川内部的分布)。 冰川搬运能力很大,可将粒径10~20米以上的巨大岩块搬走。粒径大于1米的岩块称为冰川漂砾(见彩图冰川漂砾(四川甘孜海子山))。冰川的搬运作用包括载运和推运两种方式。冰川运动时,冰川内部和表面的碎屑物都会随冰川迁移,犹如传送带传送物体,这种搬运方式叫载运。载运是冰川搬运作用的主要方式。冰川载运物的移动路线是由冰川冰质点的运动轨迹决定的。由于冰床是不平整的斜面,冰川冰质点的运动轨迹随冰床形态的变化而变化。在冰床凸出部位,冰体受引张应力,上覆冰层对下伏冰层沿两者间倾斜界面向下滑动;而在床面凹陷部位,冰层受挤压应力,上覆冰层对下伏冰层沿两者间倾斜界面朝上逆冲。因此位于冰川底部的碎屑物也可以上升到冰面上。此外,冰川冰质点的运动轨迹在平面上可以作侧向散射,散射角一般为2°~10°,最大达20°~60°。推运是冰川前端以巨大的推力将冰川前端地面上岩屑向前推进,这种搬运方式只发生在冰川前端位置前进的条件下。由于冰川是固态物质,冰运物相对位置在搬运途中很少变化,因此冰川搬运作用不具按大小、比重的分选现象。 冰川沉积作用包括融坠、推进和停积等 3种方式。融坠是指由于冰川表层或边缘部分消融,从其中散落的碎屑物就地进行堆积的一种沉积方式。当冰川前端位置向前推移时,它会象推土机那样把铲刮的物质堆积起来,这种沉积方式称为推进。此外,若冰川在运动途中遇到障碍物,受挤压,融点降低而融化,散布其中的碎屑物就地堆积,这种沉积方式称为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8年《地质学综合》考研大纲_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考研网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8年《地质学综合》考研大纲 一、考试范围 普通高校基础地质学课程基本教学内容,涉及到普通地质学,构造地质学,沉积岩石学等3门课程。原则上要求考生曾系统学习(或自学)过上述主要课程,但是考试内容则根据我校地质类学科特点有所偏重。试题总分150分,其中:普通地质学(30分),构造地质学(60分),沉积岩石学(60分)。各科考试大纲包括以下详细内容: 1.普通地质学 (1)地质作用概论 外力地质作用:风化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成岩作用等 内力地质作用:地震、岩浆作用、构造运动等 (2)海洋地质作用基本特征 了解和掌握海岸带的改造与建造的地质作用全过程,重点是海岸带的海蚀作用和海积作用的地质过程、及海蚀地貌和海积地貌的类型和特点。 海蚀作用的概念及海蚀地貌特征,基岩海岸与砂质海岸的海蚀作用特点 海岸沉积作用与海积地貌基本类型及特点 海岸带的演化特征,了解海岸带由改造向建造转化的地质作用全过程。重点是三角洲的变化,及在地质历史中造成海岸带演化的主要因素。 (3)流水(河流与洪水)地质作用基本特征 理解河流这一在陆地上、在固定的流槽里常年流动水体的地质作用全过程。特别是要认识到河流是以机械侵蚀作用为主的、是塑造陆地表面的主要地质营力。重点是理解河流侵蚀作用和沉积作用的过程、及改造与建造所形成的地貌类型和特点。 河流的地质作用及河流地貌特征,包括:河流的侵蚀方式(冲蚀作用、磨蚀作用、溶蚀作用)、常见的河流侵蚀现象及特点、河流的机械搬运方式及搬运能力、河流的机械沉积作用及主要的沉积地貌类型及特点等等。 (4)地震及地球的内部构造 主要理解和掌握地震及相关的基础知识;并了解地震波在推断地球内部具有圈层结构及地球内部的物质组成、物理状态等方面所作的贡献。重点掌握基本概念及地壳结构的特点。 地震的基本概念:震源、震中、震级、烈度 地球的内部构造:莫霍面(M)、古登堡面(G)、岩石圈、软流圈(低速层)等,地壳、地幔、地核的基本特点。 重力均衡原理:山区与平原地壳厚度的差异,大陆与大洋地壳结构的异同点等 (5)岩石圈板块构造 了解板块构造的发展过程;掌握板块构造理论的基本概念、要点及板块构造体系,重点是板块构造理论的基本要点。 板块构造理论的基本要点:大陆裂谷、大洋中脊、转换断层、贝尼奥夫带、主动大陆边缘、被动大陆边缘、海底磁异常条带、海底平顶山等概念及其形成过程。 岩石圈板块构造:板块的三种边界类型,板块运动的三种端元方式,板块的运动模式–威尔逊旋回。 2.构造地质学 以曾佐勋主编《构造地质学》为主要参考书,考试内容包括基本名词、概念解释,构造平面、剖面图件阅读、分析及描述,构造作用及构造变形综合论述等三方面,涵盖参考书的以下部分章节:第二章地质体的基本产状 地质体的基本产状(产状要素及其表述方法);水平岩层基本特征;倾斜岩层基本特征;地层接触关

地质地貌学教学大纲

《地质地貌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380304005 学时:32学分学分:2分 适用对象:资源环境科学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考核要求:考试 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左建主编,《地质地貌学》,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1年 宋春青,邱维理,张振春主编,《地质学基础》(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杨景春,李有利,《地貌学原理》(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四号黑体、下同) 《地质地貌学》是研究地壳的物质组成,地表形态发生、发展的一门自然科学。《地质地貌学》是资源环境科学等本科学生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是学生一门引入专业学习的课程。该课程重点地介绍了地球基本特性、地壳的物质组成、矿物岩石的形成及特征,地壳运动形成的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各种外力地质作用过程及相应的沉积物和地貌、地质与地貌学和农业生产、环境的关系。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系统全面地了解和掌握地质地貌学领域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结合专业特点在实践中加以应用,从而为学生对环境地质、环境保护等专业课和实际工作中利用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三大岩石的形成、演化过程和主要大地构造学说; 2.在野外能够识别主要的矿物、岩石; 3.系统地掌握地貌学的基本理论; 4.弄清各种地貌类型的成因、分布规律及演化趋势; 5.在野外能够识别主要的地貌类型,掌握利用地貌形态判断环境演变的基本原理。 6.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结合资源环境科学专业特点,在实践中加以应用,加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三、学时分配 章节课程内容学时 1 第一章地球的宇宙环境 2 2 第二章地壳的组成物质 2 3 第三章地质构造 6 4 第四章风化作用 1 5 第五章重力地貌 1 6 第六章地面流水的地质作用及其所形成的地貌 2 7 第七章地下水的地质作用及地貌特征 1 8 第八章风的地质作用及地貌特征 3 9 第九章冰川的地质作用及其地貌特征 1 10 第十章冻土地貌的形成及特征 1 11 第十一章湖沼、海洋的地质作用及其地貌特征 1 12 第十二章自然旅游地学资源 1 13 第十三章土壤的形成与特征 1 14 第十四章植被对环境的影响 1 15 第十五章环境地质问题 6 16 第十六章“数字地球”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应用示范 2 合计32 四、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本课程是学习后续各专业课必备的基础,为以后学习环境保护等专业课程打好一定的地学基础,同时也是加强学生专业素质的重要环节。因此,本课程的教学直接关系到学生专业基础知识是否扎实,能否具备全面、良好的专业素质。 在教学中,运用传统的“启发式、参与式、提问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的同时,结合课程特点,运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旅游式教学:通过积累长期教学经验,探索并实践了“旅游式”教学法。旅游是人类高层次的需要,也是当代大学生的需要。特殊的地质地貌构成了旅游资源。运用旅游式教学,学生在学习中“旅游”,在“旅游”中学习,实现“双赢”。 “四位一体”教学:由课堂授课、室内实验、野外实习及网络浏览“四位”构成教学体系,实现了室内外教学及网络教学的统一。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学生实现了自主学习。 认知教学:学生通过矿物、岩石、构造标本及野外地貌的直观认识,加深对基本知识的理解。

地球科学概论第十二章 冰川及其地质作用

第十二章冰川及其地质作用 1、冰川的形成与运动 雪线:终年积雪区的下界。山坡上某个高度的年降雪量与年消融量相等。 影响雪线高度的因素 气温:雪线高度与气温的高低成正比。由赤道向两极雪线高度降低。如非洲地区雪线海拔约为6000米,阿尔卑斯山地区3000米,而在北冰洋地区雪线高度降至海平面。 雪线高度的影响因素 降雪量:雪线最高的地方不在赤道,而在纬度20 -25°的地带。如喜马拉雅山北坡的雪线高度达6200米。原因是气候干燥,降雪量小。雪线高度与降雪量大小成反比。 地形:陡坡难以积雪,雪线位置高;缓坡易于积雪,雪线位置低。东南坡日照时间长,雪线位置高;西北坡雪线位置低。 冰川冰的形成-成冰作用 冰川的形成 当冰体厚度累积达一定时,在其自身重量的驱动下沿斜坡流动,形成冰川。 冰川的运动 流动方向:高处-低处; 中间-四周。 流动速度:冰川的厚度及冰床的坡度。 一般情况下,冰川运动速度十分缓慢。如南极大陆的冰川从中部运移到海岸大约需要10万年,运动速度为25 m/y。 引起冰川运动的因素是重力和压力。 2、冰川的类型 (1)大陆冰川 分布于地球两极,形成两大冰盖。具有以下特点: -面状分布,面积大; -厚度极大,达3000-4000米; -由中心向四周运动,不受地形影响。 (2)山岳冰川 分布于中、低纬度的高山地区。珠穆朗玛峰地区是巨大的山岳冰川作用中心。 a 冰斗冰川 冰斗圆形,三面陡壁,前面有一缺口。冰川从冰斗中流出,形成冰斗冰川 b 山谷冰川 冰斗冰川不断发育,冰体由开口处流出,形成冰河。山谷冰川由冰斗冰川进一步发育而成。 3、冰川的剥蚀作用与冰蚀地貌 冰川的剥蚀作用 挖掘作用由于冰体压力和成冰膨胀作用,使冰床底部及冰河两侧基岩破碎,并将破碎物掘起随冰川一起流动的过程。

12,冰川及其地质作用

第十二章《冰川及其地质作用》 雪线:常年积雪区的下界。 大陆冰川:成面状展布,延展面积可达几百万平方公里以上。 山岳冰川:又称阿尔卑斯式冰山。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的高山地带。 冰川作用:气候寒冷时期,冰川大规模前进,冰雪覆盖的面积迅速扩大,称 为冰川作用。 冰期:冰川作用发生的时期。 间冰期:气候温暖时期,冰川面积大大缩小,称为间冰期。 何谓冰川?冰川发育主要受那些因素控制?冰川分哪几种类型?主要冰蚀 地貌有哪些? 冰川:在重力作用影响下由雪源向外缓慢移动着的巨大的冰体。 控制因素:雪线和地形。 类型有(1)大陆冰川(2)山岳冰川,山岳冰川又分为冰斗冰川、山谷冰川、 平顶冰川、山麓冰川。 冰蚀地貌有(1)冰斗(2)角峰与刃脊(3)冰蚀谷(4)羊背石。 比较河流与冰川在搬运作用方面异同? 流水搬运物质的方式有拖运、悬运和溶运三种。拖运又称牵引搬运,砂与砾石等较粗碎屑物质,以滚动、滑动和跳动方式沿河床底搬运。悬运即粘土、粉砂等较小颗粒,由于流水的紊流作用而呈悬浮状态进行搬运。溶运即易溶岩石及矿物成分溶解于河水,以离子状态进行搬运。 冰川搬运物都是碎屑物,在冰川中呈固着状态。 两者的区别:(1)冰川搬运中绝大多数搬运物在冰体内不能自由转动和位移,不能相互作用,因而在搬运过程中难以受到改造。这是冰川搬运和流水搬运 的重要区别之一。 (2)由于冰川是固体介质,尽管其流速很慢,但其搬运能力很强,它可以将直径达数十米的巨大石块搬运很长的距离。大陆冰川冰山的形式伸入纬度地带的海洋中,将大量粗大的碎屑物带入海洋中沉积,能造成异常的海底沉积物分布。 这是冰川搬运和流水搬运的又一重要区别。 比较河流沉积物与冰川沉积物的异同? 河流沉积物称冲积物:(1)分选性较好(2)磨圆度较好(3)成层性较清楚(4)韵律性明显(5)具有流水成因的沉积构造。 冰川沉积物称冰漬物:(1)皆由碎屑物组成(2)无分选性(3)碎屑物无定向排列(4)无成层现象(5)无磨圆度(6)有的角砾表面具有磨光面或冰擦痕(7)镜下石英裂面具有碟形洼坑(8)含有寒冷形的生物化石。

普通地质学—冰川及其地质作用

第十二章冰川及其地质作用 陆地上的水体分为液体和固体,所有河流、湖泊及地下水的总量仅占陆地淡水总量15%, 其余85%的水以固态的形式构成冰体。大约十分之一的地球陆地表面被冰川覆盖。这些陆 地上的冰体,在由于地面坡度和冰体厚差异所产生的侧压力的作用下,能产生缓慢地运动。陆地上终年缓慢流动着的冰体为冰川。 冰川:是在重力和压力的影响下由雪源地向外缓慢移动着的冰体。 第一节冰川的形成与运动 一、冰川的形成 1、雪线 雪线(均衡线):是年降雪量等于年消融量的分界线。 冰雪积累区:雪线以上,年降雪量大于年消融量,常年积雪; 冰雪消融区:雪线以下,年降雪量小于年消融量。 雪线高度在不同地区是不同的,它受到温度、降水量及地形的影响。 雪线高度的影响因素: 1、气温与H成正比:赤道区H最大; 2、降雪量与H成反比:H最大值的地带是南北纬200~300的干燥区; 3、地形:陡坡H比缓坡H大,向阳坡H比背阳坡H大。 H:雪线高度 2、冰川冰的形成 在两极或低纬度的高山地区,降水主要以雪的形式降落,长年累月就聚集而形成终年积雪 区的雪原。刚降落的雪称新雪,其形状多为六角形,充满空气,密度非常小,新雪通过圆 化后变成圆的、较致密的颗粒称粒雪。粒雪在上层雪的重压下发生缓慢的沉降压实和重结 晶作用,使其粒雪变成粒雪冰。粒雪冰进一步受压,排出气泡,就变成浅蓝色的冰川冰。 冰川冰在上部冰雪压力和本身的重力作用下而运动(冰川)。 二、冰川的运动 导致冰川运动的主要因素是冰川本身的重力和压力。取决于冰床坡度的流动,称重力流, 多见于山岳冰川;取决于冰面坡度的流动,称压力流,多见于大陆冰川。 冰川有两种运动方式: (1)基底滑动:冰川借助冰与床底岩石界面上融水的滑润和浮托作用,沿冰床向前滑动。(2)塑性流动:由于冰川自身的压力而导致冰内晶粒发生蠕变,使冰晶向前错位,产生冰川的定向蠕动。 一般情况下,冰川的运动是这两种运动的代数和。 冰裂缝:由于冰川不同部位的运动速度不同,底部和两侧基岩因摩擦而运动慢;上部和中 间运动快,这种差异将导致冰川表面产生冰裂缝。冰裂隙产生的原因是不平衡流动。 第二节冰川的类型 冰川按形态、规模、所处地形划分:大陆冰川和山岳冰川。 一、大陆冰川(又叫冰盖) 全球冰川面积共1500多万平方公里,其中南极和格陵兰的冰体占1465平方公里。这种大 面积的分布在高纬度地区的冰川。全球冰川面积共1500多万平方公里,其中南极和格陵兰的冰体占1465平方公里。这种大面积的分布庄高纬度地区的冰川称大陆冰川(冰盖Ice Cap)。 二、山岳冰川 又称阿尔卑斯式冰川,零星分布在中、低纬度的高山和高原上气温在零度以下的地带。冰 川形态严格受山岳地形的限制。按其发育规模及形态可分为: (1)冰斗冰川及悬冰川 冰斗:分布在雪线附近、呈围椅状的半圆形凹地。 冰斗冰川:主体位于冰斗之内,仅有一短小舌状体溢出的冰川。 悬冰川:冰斗内积雪量大于消融量,冰从冰斗挤出,呈小型冰舌悬挂于冰斗口外的陡坎上。

地质学思 考 与 习 题 集

《地质学基础》思考与习题集 绪论 重要术语 地质学、地质作用、内力地质作用、外力地质作用 复习思考题: 1. 地质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重点何在? 2. 地质学研究的内容有哪些主要方面? 3. 试述地质学研究的意义? 4. 你怎样理解地质学的特色? 5. 地质学研究的方法怎样? 第一章:地球的一般特征 重要术语 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大地热流、常温流、地热增温流、放射性热、增温率、增温级、地温梯度、地磁要素、纵波、横波、地壳、地幔、地核、软流圈、岩石圈、大洋地壳、大陆地壳、活动大陆边缘、稳定大陆边缘、科里奥利力、莫霍面、古登堡面 复习思考题 1. 外力作用的三大因素是什么?如何理解其作用和意义。 2. 纵波、横波、表面波的特点怎样? 3. 地球内部有哪几个主要层圈?其物质状态怎样? 4. 洋壳与陆壳的差别何在? 5. 解释:康拉德面、莫霍面、古登堡面。 6. 海底地貌分为哪些单元?各单元的特征怎样? 7. 大陆地形有哪些主要单元? 8. 主动性大陆边缘和被动性大陆边缘有何不同? 9. 由赤道至两极地磁三要素的变化规律是什么? 10. 说明地温梯度、地温级、地温率的区别? 11. 地表最高点、最低点如何? 第二章: 矿物 重要术语 放射性同位素、克拉克值、矿物、晶体、非晶体、晶面、同质多像、类质同像、矿物集合体、透明度、光泽、颜色、条痕、硬度、摩氏硬度计、解理、断口、硅氧四面体、硅酸盐矿物 复习思考题 1. 组成地壳的主要元素有哪些? 2. 解释:晶质矿物、非晶质矿物 3. 解释:稳定同位素、放射性同位素,举例。 4. 解释:类质同像、同质异像、举例。 5. 解释:显晶质、隐晶质。 6. 解释:解理与断口。 7. 什么叫矿物晶体及集合体?有哪些常见的矿物集合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