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4功能性多糖和功能性油脂

9.1.4功能性多糖和功能性油脂
9.1.4功能性多糖和功能性油脂

9.1微生物功能性制品

9.1.4 微生物功能性多糖和微生物功能性油脂

9.1.4.1微生物功能性多糖

微生物多糖是细菌、真菌和蓝藻等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对微生物有保护作用

的生物高聚物,根据在细胞内不同的存在形式,通常被分为3类:构成微生物细胞成分

的胞内多糖;粘附在细胞表面上的胞壁多糖;分泌到培养基的胞外多糖,包括微荚膜、

荚膜、粘液团和菌胶团。

微生物多糖除了对微生物自身具有生物学意义外,重要的是它具有安全无毒、理化

性质独特、用途广泛、易与菌体分离,可通过深层发酵实现工业化生产等优良特性。与

植物多糖相比较,微生物多糖的生产周期短,不受季节、地域、病虫害的影响,具有较

强的市场竞争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1、细菌多糖

微生物发酵合成的食品胶最具代表性的有黄原胶和葡聚糖,他们属于细菌多糖。微

生物胞外多糖的生产在上个世纪50年代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主要是利用甘蓝黑腐病黄单

胞菌合成多糖—黄原胶。

(1)黄原胶

黄原胶(Xanthan gum) ,又称汉生胶,是野油菜黄单胞杆菌(Xanthomonas campestris)以碳水化合物为主要原料,经发酵生产的一种用途广泛的微生物胞外多糖。1952年由美国农业部依利诺斯州皮奥里尔北部研究所分离到甘蓝黑腐病黄单胞菌,并使甘蓝提取物转化为水溶性的酸性胞外杂多糖而得到。由于该多糖具有很高的黏度、流动触变性和稳定的理化性质,且无毒,是目前国际上集增稠、悬浮、乳化、稳定于一体,性能最优越的生物胶,广泛应用于食品工业、医药工业、石油开采、纺织工业、农业、陶瓷、印染、香料、化妆品及消防等领域。

1)黄原胶的生产

①选用菌种

黄原胶发酵所用的菌种一般为野油菜黄单胞菌(亦名甘蓝黑腐病黄单胞菌),菜豆黄单胞菌( X.phaseoli) 、锦葵黄单胞菌( X. malvacearum) 和胡萝卜黄单胞菌( X. carotae)亦可作为发酵菌种。

②发酵方式

补料分批发酵较为理想,可避免分批培养过程中底物随时间减少以及连续培养过程中出现底物抑制现象。

③培养基

C 源常用C源有葡萄糖、玉米浆或葡萄糖浆、蔗糖、谷粒水解物、淀粉等。C源起始浓度一般为2%—5%。在对Xanthomonas campestris J-12的研究中,分别采用蔗糖、葡萄糖和淀粉作为C源进行发酵,测定各组发酵液粘度,提取黄原胶并称重,计算黄原胶产率,结果表明J-12利用淀粉能力优于蔗糖和葡萄糖。而且许多研究结果表明,提高碳氮比,可以提高碳源的转化率。

N 源常用氮源有豆饼粉,棉籽粉,花生饼粉、鱼粉、小麦浆、谷粉、干酒糟可溶物、硝酸盐或铵盐等。无机氮源和有机氮源结合使用,对黄原胶的合成更为有利。

无机盐一般以CaCO3作为无机盐。也可在培养基中加入钠和钾离子,有助于黄原胶生物合成的能量和前体物质—葡萄糖转入胞内,黄原胶生物合成的前体物质转出胞外。可提高黄原胶产率。

为促进菌体生长,还需提供含维生素的玉米浆和酵母膏;谷氨酸、柠檬酸等可促进黄原胶的生物合成。

下面提供一种培养基配方,仅供参考:淀粉2 % ,蔗糖2%,蛋白陈0.3%,豆饼粉0.2%,CaCO30.3%,柠檬酸0.1%。

④溶解氧

野生黄单胞菌是好氧菌,发酵过程必须不断通氧。

发酵中后期,发酵液粘度增大,代谢产生的CO2 无法及时逸出而在液面处生成泡沫层,不利溶氧。若泡沫溢出发酵罐,还会导致染菌。对黄单孢菌这类易污染的菌体,我们可以选择菜籽油、豆油做消泡剂,消泡过程菜籽油、豆油可参与菌体代谢并最终被分解。

⑤pH值

酸性黄原胶大量产生,使发酵液pH下降至5.0以下,导致黄原胶产量急剧下降,故需加入磷酸盐缓冲液或用KOH控制发酵液pH维持在7.2左右,有利于生产菌株将全部糖源分解殆尽。

⑥其它

接种量与发酵产物间也存在一定的关系,接种量过低会延长菌体生长期,增加耗能、影响设备利用率、增加染菌机会;加大接种量可缩短菌体生产期,但会出现短时间内底物消耗太快的现象,从而影响产胶能力。

2)生产工艺

国外采用的发酵工艺:菌种→摇瓶→种子罐→发酵罐→发酵液→后处理→烘干→粉碎→成品包装。

采用搅拌式反应器,为减少能耗,目前逐步改为气升式发酵罐。后处理采用物理脱水与化学沉淀相结合办法。

国内生产黄原胶常用的工艺流程与国外相同,但发酵罐为标准型通用反应器。

发酵工艺为:菌种活化→摇瓶→种子罐→发酵罐→黄原胶发酵液→稀释发酵液→滤液(超滤浓缩)→浓缩液(加适量乙醇沉淀)→凝胶状黄原胶(加适量乙醇洗涤)→凝胶状黄原胶(烘干,粉碎,过80目筛)→黄原胶成品。

后处理采用的是乙醇沉淀法,酒精消耗量很大。其生产工艺流程也可改进如下:

菌种活化→摇瓶→种子罐→发酵罐→发酵液→热压式真空脱水→喷雾干燥→成品包装。采用本工艺后,可省去后处理乙醇沉淀的大量消耗,节约成本。

(2)葡聚糖

右旋糖苷又称葡聚糖,葡聚糖的水溶液粘度不高,但葡聚糖及其衍生物可制成指定的分子大小和形状,可作为血浆的代用品,临床还用于防止血栓的形成,用作创伤敷料;可用作Sephadex用名的商业过滤凝胶;在食品上用作饮料和糕点的稳定剂、保湿剂、增

稠剂和增量剂;其磷硫酸酯具有阻止脂类代谢异常引起的高血脂、动脉硬化的作用。在工业上用于生产葡聚糖的微生物为明串珠菌属的肠膜菌(L mesenteroides)以及右旋

糖苷明串珠菌。

工业所用培养基组成如下,仅供参考:

蔗糖10%,磷酸氢二钾0.5%,酵母膏0.25%和硫酸镁0.02%。

发酵产葡聚糖的流程如下(仅供参考):

菌种活化→种子罐发酵→发酵罐发酵→收集发酵液→95%乙醇沉淀(乙醇与发酵液比例为2:1)→静止过夜→过滤收集沉淀→烘干(低于40℃),24h→粗品

(3)其他细菌多糖

1)结冷胶

结冷胶(GellanGum)是美国Kelco公司20世纪80年代继黄原胶之后开发的最有市场潜力的食品微生物多糖之一。美国FDA和欧洲等国家都批准了结冷胶在食品中的应用。中国1996年也批准了结冷胶作为食品添加剂在食品中的应用。结冷胶是由假单胞杆菌伊乐藻属(Pseudomonas eloden)(少动鞘氨醇单胞茵)在中性条件下,以葡萄糖为碳源,硝酸铵为氮源及一些无机盐所织成的培养基中,经有氧发酵而产生的细胞外多糖胶质,是一种新型的全透明的凝胶剂。结冷胶作为微生物代谢胶,生产周期短,不受气候和地理环境条件的限制,可以在人工控制条件下利用各种废渣、废液进行生产,再加上其安全无毒,理化性质独特,有用量低、透明度高、耐酸、耐高温、耐酶等优良特性,在食品工业、制药工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2)可德胶:可德胶最早由日本Harada教授在1966年发现,是由粪产碱杆菌(Alcaligenes faecalis)发酵产生的一种微生物多糖。由于其热凝特性,而命名为cardlan。可德胶是继黄原胶、结冷胶之后又一种新型的微生物发酵生产的多糖。1996年被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委员会推荐应用于食品中。

3)韦兰胶:是产碱杆菌(Alczligenes sp.)的代谢多糖,结构与结冷胶相似。

2、真菌多糖

真菌多糖是从真菌子实体、菌丝体、发酵液中分离出的,可以控制细胞分裂分化,

调节细胞生长衰老的一类活性多糖。真菌多糖主要有香菇多糖、灵芝多糖、云芝多糖、银耳多糖、冬虫夏草多糖等。食药性真菌多糖具有抗肿瘤、免疫调节、抗突变、抗病毒、降血脂、降血糖、抗辐射、抗溃疡和抗衰老等功能。

(1)真菌多糖的加工

真菌多糖的加工方法有两种,一种是从栽培真菌子实体提取,另一种是发酵法短时间生产大量的真菌菌丝体。

从真菌子实体中提取多糖,人工栽培真菌子实体,生产周期长达半年以上,而且价格也比较高。真菌子实体粉碎后,加入5~20倍体积的水、稀酸或稀碱(0.2~lmol/L),在50~80℃温度下进行浸提,为了加速浸提速度,也可添加纤维素酶或半纤维素酶。

真菌液体深层发酵工艺来生产真菌多糖,易于连续化工业生产,规模大,生产周期短,产量高,降低了价格。但发酵法生产多糖一次性投资大,设备多,工艺流程长,而且部分菌丝体缺乏子实体的芳香风味。

液体深层发酵提取多糖工艺:菌种活化→种子罐发酵→发酵罐发酵→发酵液预处理→提纯→烘干→成品。真菌多糖纯化可通过对粗制多糖进行分级提纯处理,包括使用溶剂的分级提取、凝胶色谱或离子交换色谱的分级提纯等。

(2)典型的真菌多糖加工工艺简介

1)香菇多糖提取法工艺流程

鲜香菇→捣碎→浸渍→过滤→浓缩→乙醇沉淀→乙醇、乙醚洗涤→干燥→成品。

2)香菇多糖深层发酵法

工艺流程:菌种→斜面培养→一级种子培养→二级种子培养→深层发酵→发酵液。

3)香菇多糖深层发酵法发酵液中多糖的提取

香菇发酵液由菌丝体和上清液两部分组成,胞内多糖含于菌丝体,胞外多糖含于上清液。因此多糖提取要分上清液和菌丝体两部分来完成。

①上清液胞外多糖的提取

工艺流程:发酵液→离心→发酵上清液→浓缩→透析→浓缩→离心→上清液→乙醇沉淀→沉淀物→丙酮、乙醚洗涤→干燥→胞外粗多糖;

②菌丝体胞内多糖的提取

工艺流程:发酵液→离心→菌丝体→干燥→菌丝体干粉→抽提→浓缩→离心→上清液→透析→浓缩→离心→上清液→沉淀物→丙酮、乙醚洗涤→P2O5干燥→胞内粗多糖。

(3)其他多糖—茁霉多糖

茁霉多糖(Pullulan)是由出芽短梗霉分泌的胞外多糖,该糖无色无味、无毒,对人体无任何副作用,气密性好,具有优良的水溶性、成膜性、氧气不渗透性、成纤性、可塑性、粘结性和自然降解性等许多独特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可被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化妆品、烟草和农业等领域,是一种具有极大经济价值和开发潜力的多功能新型生物材料。

茁霉多糖发酵及提取工艺流程(仅供参考):

斜面菌种→活化培养→扩大培养→摇瓶发酵→发酵液(测糖)→稀释→脱色→抽滤

→乙醇沉淀→离心→洗涤→干燥称量

9.1.4.2 微生物功能性油脂

目前,用于生产食用油脂的原料主要来自于动植物,随着世界人口的膨胀,地球上耕地的面积有限,动植物的养殖和种植业日益饱和,满足人类对食用油脂的需求将成为一个日益突出的矛盾。经过研究人员长期的探索和研究表明微生物发酵法生产油脂是一个很好的的获得油脂的新途径。微生物油脂(microbial oils)又称单细胞油脂(single cell oil,SCO),是由酵母、霉菌、细菌和藻类等微生物在一定条件下利用碳水化合物、碳氢化合物和普通油脂为碳源,在菌体内产生的大量油脂。这种油脂它含有亚油酸、亚麻酸、花生四烯酸等多种多不饱和脂肪酸和微量元素。

微生物中存在的油脂是微生物生命活动的代谢产物之一,其存在形式也和动植物一样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体质脂形式,即作为细胞的结构组成部分存在于细胞质中,含量恒定,如微生物细胞膜上的磷脂;另一种是贮存形式,油脂在微生物细胞内以脂肪粒的形式存在于细胞质中。某些微生物如酵母、霉菌、微藻、细菌的细胞内积累大量油脂,这些油脂与一般植物油脂具有类似的脂肪酸结构。

1、微生物油脂的生产工艺

菌种筛选→原料选择→灭菌→菌体培养→收集菌体→预处理→油脂提取→精炼→成品油脂

2、微生物油脂生产要点

1)菌种的筛选

用于工业化生产油脂的菌株必须具备以下条件:①油脂积蓄量大,含油量应达50%左右,油脂生成率高,转化率不低于15%;②能适应工业化深层培养,装置简单;③生长速度快,杂菌污染困难;④生产的油脂风味良好、食用安全无毒、易消化吸收。

常用生产油脂的微生物有酵母、霉菌、细菌和藻类等。常见的产油酵母:浅白色隐球酵母、弯隐球酵母、产油油脂酵母、胶粘红酵母等。常见的产油霉菌:土霉菌、紫瘫麦角菌、高梁褶孢黑粉菌、高山被孢霉等。常见的产油海藻:硅藻和螺旋藻等。

2)菌体的培养

微生物培养可采用液体培养法、固体培养法和深层培养法。

①碳源和氮源对菌体产油脂的影响

培养基中碳源充足而其它营养成分缺乏时,微生物菌株会将过量的碳水化合物转化为脂类。目前常用的碳源是葡萄糖,因为葡萄糖的价格相对于其它碳源更便宜,有利于降低成本,并且以葡萄糖为碳源可获得更高的菌体生物量。氮源的主要是促进菌体细胞的生长,高C/N有利于菌体生长,低C/N有利于油脂的积累,此外氮源的种类也会影响油脂的积累。

②培养时间对菌体产油脂的影响

培养时间不足,菌体总数少而影响油脂产量;培养时间过长,细胞变形、自溶,合

成的油脂进入培养基中难以收集,同样影响油脂产量。

③发酵温度对菌体产油脂的影响

通常情况下,饱和脂肪酸的熔点比不饱和脂肪酸高,长链脂肪酸的熔点比短链脂肪酸高。因此当菌株从高温环境转移到低温环境时,细胞膜中不饱和脂肪酸及短链脂肪酸含量增加,如棕榈油酸或油酸等含量的增加;当温度升高时,平均链长就增长,有利于细胞膜的正常流动和增强其通透性。

④发酵pH值对菌体产油脂的影响

不同种类的微生物,产油的最适pH值不同。在培养过程中,应根据所用微生物不断调整pH值,使微生物处于其最适pH值范围内,可有效地提高微生物的产油量。

⑤通气量对菌体产油脂的影响

油脂是由基质的糖类还原而成,因此利用微生物发酵生产油脂时,必须提供大量氧气,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物合成过程也需要大量氧气。供氧不足时,甘油三酯的合成会强烈受阻,并引起磷脂和游离脂肪酸大量积累;在通气条件下,游离脂肪酸会部分转化成含有2个或3个双键的脂肪酸,从而使不饱和脂肪酸增加。

⑥无机盐对菌体产油脂的影响

对真菌而言,适当增加无机盐和微量元素的添加量可提高油脂合成速度和产油量。但添加量不宜太大,否则会严重阻碍真菌对油脂的合成。

3)菌体的预处理

微生物油脂大多存在于由较坚韧的细胞壁所包裹的菌体细胞内,部分与蛋白质或糖类结合以脂蛋白、脂多糖的形式存在,较难分离出来,所以须对菌体细胞进行预处理。方法主要有掺砂共磨法、与盐酸共煮法、菌种自析法、蛋白质溶剂变性法、反复冻融法、超声波破碎法等方法。其中,掺砂共磨法较接近传统植物油脂的前处理工艺,常用于工业化生产微生物油脂。反复冻融、超声波破碎等方法适用于实验室小型操作。

4)油脂的提取

用于油脂浸提的溶剂要求有足够的极性使其与细胞膜、脂蛋白等连接键被破坏,使全部油脂物质溶解。溶剂主要有乙醚、异丙醚、氯仿、乙醚-乙醇、石油醚、氯仿-甲醇等。油脂提取方法有酸热法、索氏提取法、超临界CO2萃取法、有机溶剂法。

5)微生物油脂的精炼

主要包括水化脱胶、碱炼、脱色、脱臭等工序。精炼后油脂的分析指标包括气味和滋味、色泽、水分、密度、透明度、酸价、碘价、过氧化值、脂肪酸组成、甘三酯组成等。

(4)微生物油脂的分析

常用的油脂定性分析法主要是采用苏丹黑染色测吸光度绘制标准曲线法和索氏提取重量差法求油脂得率。

参考文献

1.郑建仙.功能性食品(第一卷).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 .

2.李八方. 功能食品与保健食品. 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7.

3.邓舜扬. 保健食品生产实用技术.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4.尤新. 功能性发酵制品.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5.聂凌鸿,周如金,宁正祥.黄原胶的特性、发展现状、生产及其应用.中国食品添加

剂,2003,13:82-85.

6.刁虎欣,潘卫东,于宪潮. 食品与发酵工业, 1993 , 19 (3) : 25-28 .

7.李兴存,张忠智,王洪君等.黄原胶的性能与应用.日用化学工业,2002,32(5):

47-50.

8.宋绍富,崔吉,罗一菁等.微生物多糖研究进展.油田化学,2004,21(1):91-95.

9.莫晓燕,吉丽娜,詹谷宇.黄原胶发酵培养基优化研究.工业微生物,2003,33(2):

15-18.

10.常春. 野油菜黄单胞菌的诱变育种及发酵培养基的确定.郑州大学学报,2003,

24(1).

11.许喜林,司徒海峰,陈维钧. 除细胞法产生黄原胶.食品科学,1998,25 (1) : 11

12.欧杰. 甘蓝黑腐病黄单胞菌胞膜离子通道透性对黄原胶生物合成的影响.食品科学,

2003, 24(1): 43-48.

13.郭利,张茶,陈茂岭等.黄原胶在印染上的应用.印染助剂,2003,20(5):24-28.

14.张陈,童群义. 发酵产葡聚糖条件的确定.安徽农业科学.2008,36(6):2194-2196.

15.邵伟,刘世玲,唐明.茁霉多糖发酵及提取工艺条件研究.生物技术.2004,14(5):

69-70.

16.颜治,陈晶.微生物油脂及其开发利用研究进展.粮食与油脂,2003,7:13-15.

17.薛飞燕,张栩,谭天伟.微生物油脂的研究进展及展望.生物加工过程,2005,

3(1):23-27.

18.余华.微生物油脂开发利用的研究.粮油食品,2001(3):44-45.

19.蒲海燕,贺稚非,刘春芬等.微生物功能性油脂研究概况.粮食与油脂,

2003(11):12-14.

20.吴苏喜.微生物油脂的开发应用前景.湖南食品,1998(5):10-11.

21.王萍.微生物油脂生产和应用.粮食与油脂,1999(3):49-51.

22.薛照辉,吴谋成.微生物油脂进展.山西食品工业,2002(2):10-11.

23.易绍金,郑义平.产油微生物的研究及其应用.中外能源,2006,11(2):90-94.

功能性食品教学大纲

《功能性食品》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英文):Functional Food 课程代码: 课程类别:(专业课) 学时:48 学分:3 考核方式:考试 适用对象:食品营养与检测专科专业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食品专业方向学生的一门专业课。功能性食品被誉为“21 世纪的食品”,它是当今食品科学与工程研究领域的前沿学科,涉及到化学、生化、医学、药学、食品工程等众多学科。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和了解功能性食品的概念和发展,将前面所学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知识综合运用,利用我国食品资源、结合我国国情来研究和开发出保障人类健康的功能性食品,成为功能性食品研究、开发、管理、生产等方面的专业人才。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1、系统地学习和理解与功能性食品科学相关的基础知识; 2、了解或掌握各类功能性因子或成分的生理功能; 3、了解各类功能性食品资源的特点; 4、了解或掌握各类功能性食品的作用机制; 5、理解和掌握功能性食品的设计原则; 6、了解我国各类功能性食品的评价方法; 7、为学生从事有关功能性食品的生产、科学研究和产品创新打下基础。 三、与其它课程的关系 功能性食品学,是食品科学与预防医学相关内容相互融合而成的一门综合科学,涉及功能性食品生物化学、营养学、生物学、工程学和管理学等内容,是食品科学与工程及相关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 四、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 (一)目的与要求 了解功能性食品的研究、应用及市场状况。 (二)教学内容: 1.掌握功能性食品的概念或定义; 2.了解功能性食品的演替过程; 3.了解功能性食品基本特征及分类; 4.了解我国功能性食品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第二章功能因子

第三章 活性多糖

第三章活性多糖 本章要点 1.膳食纤维的定义与分类 2.膳食纤维的化学组成与物化性质 3.膳食纤维的生理功能 4.膳食纤维的副作用 5.膳食纤维的加工、应用及推荐摄入量 6.真菌多糖的物理性质与功效的关系 7.真菌多糖的生理功能 多糖是由糖甙键连接起来的醛糖或酮糖组成的天然大分子。多糖是所有生命有机体的重要组成成分并与维持生命所必需的多种功能有关,大量存在于藻类、真菌、高等陆生植物中。具有生物学功能的多糖又被称为“生物应答效应物”(biological response modifier,BRM)或活性多糖(active polysaccharides)。很多多糖都具有抗肿瘤、免疫、抗补体、降血脂、降血糖、通便等活性。 第一节膳食纤维 一、膳食纤维的定义与分类 (一)膳食纤维的定义 1. 膳食纤维的定义 膳食纤维(Dietary fiber)这一名词是在1972年,Trowell等人在测定食品中各种营养成分时给出了膳食纤维的定义,即食物中不被消化吸收的植物成分。1976年TroweII博士又将膳食纤维的定义扩展为“不被人体消化吸收的多糖类碳水合物和木质素”。主要是指那些不被人体消化吸收的多糖类碳水化合物与木质素,以及植物体内含量较少的成分如糖蛋

白、角质、蜡等。 1979年第93届美国职业分折化学家学会(AOAC)年会上Prosky和Harland提出,希望能统一膳食纤维的定义和分类方法,同时为了营养改良及食品标签而定量膳食纤维的目的,他也着手从事于符合膳食纤维定义的分析方法的统一工作。并听取了世界范围内100多位科学家的意见。1981年在加拿大渥太华进行的春季工作会议上,按照Trowell等在l976年提出的定义,就膳食纤维定量方法达成共识。其中Asp、Furda和Schweizer等提出的测定方法被认为是较好的研究方法,在Prosky的倡导下,这些研究者(包括Devries和Harland)建立了一种适合国际间合作研究的简单方法,约有29个国家的43个实验室成功地完成这项研究。这种方法被AOAC首次采纳作为测定总膳食纤维的方法(AOAC985.29食品中总膳食纤维的酶—重量法)。基于同样成功的实验室间的合作研究,同年美国谷物化学家学会(AACC)也采纳了该方法(AACC32-05)。 1999年7月26日IFT(the Institute of Food Techno1ogists)年会在芝加哥就膳食纤维的定义举行了专门的论坛;1999年11月2日在84th AACC年会上举行专门会议对膳食纤维的定义进行了讨论。 膳食纤维定义为“凡是不能被人体内源酶消化吸收的可食用植物细胞、多糖、木质素以及相关物质的总和”。这一定义包括了食品中的大量组成成分如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胶质、改性纤维素、粘质、寡糖、果胶以及少量组成成分如蜡质、角质、软木质。AOAC985.29/AACC32-05,AOAC991.43/AACC32-07法被作为—种事实上的定义方法。 膳食纤维的测定方法可分为两大类即重量法和化学法。 重量法较简单,主要测定总膳食纤维、可溶性膳食纤维和不可溶性膳食纤维。重量法中目前应用较多的是酶法。一般分别用AACC32-07、AACC32-06方法测定总膳食纤维、可溶性膳食纤维和不可溶性膳食纤维。 化学法则可定量地测定其中每一种中性糖和总的酸性糖(糖醛酸),还可单独测定木质素。但化学法受仪器设备制约,因而不适用于常规的膳食纤维分析。 总之,目前膳食纤维的定义与测定方法之间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包含所有膳食纤维组成成分的测定方法有待于进一步建立。 2.膳食纤维与粗纤维的区别 不同于常用的粗纤维(Crude fiber)的概念,传统意义上的粗纤维是指植物经特定浓度的酸、碱、醇或醚等溶剂作用后的剩余残渣。强烈的溶剂处理导致几乎100%水溶性纤维、50%~60%半纤维素和10%~30%纤维素被溶解损失掉。因此,对于同一种产品,其粗纤维含量与总膳食纤维含量往往有很大的差异,两者之间没有一定的换算关系。 虽然膳食纤维在人体口腔、胃、小肠内不被消化吸收,但人体大肠内的某些微生物仍能降解它的部分组成成分。从这个意义上说,膳食纤维的净能量并不严格等于零。而且,膳食纤维被大肠内微生物降解后的某些成分被认为是其生理功能的一个起因。 (二)膳食纤维的分类 膳食纤维有许多种分类方法,根据溶解特性的不同,可将其分为不溶性膳食纤维和水溶性膳食纤维两大类。不溶性膳食纤维是指不被人体消化道酶消化且不溶于热水的那部分膳食纤维,是构成细胞壁的主要成分,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原果胶和动物性的甲壳素和壳聚糖,其中木质素不属于多糖类,是使细胞壁保持一定韧性的芳香族碳氢化

活性多糖的构效关系

综述评论 活性多糖的构效关系 Ξ N IE L H 聂凌鸿,宁正祥(华南理工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广东广州510640) 摘 要: 近年来,具有生物活性的多糖逐渐被发现,有的已用于临床使用。活性多糖的生物活性与其结构密 切相关。本文对活性多糖的结构层次、结构研究、生物活性及其构效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 活性多糖;结构;生物活性;构效关系 中图分类号:Q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3-2417(2003)04-0089-06 RELA TIONSHIP B ETWEEN STRUCTU RE AND ACTIV IT Y OF ACTIV E POL YSACCHARID ES N IE Ling 2hong ,N IN G Zheng 2xiang (College of Food and B iotechnology ,South Chi na U 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 hou 510640,Chi na ) Abstract :Polysaccharides with biological activities have recently been found ,and some of them have been put to clinical application.Biological activities of polysaccharide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ir structures.In this article , structure of polysaccharides ,identification methods of the structure ,biological activity ,and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ir structure and activity are reviewed. K ey w ords :active polysaccharides ;biological activity ;structure 2activity relationship 多糖是一类天然的大分子物质,几乎存在于所有的有机体中,包括动物、植物(主要是高等植物)、微生物(细菌和真菌)及海藻。活性多糖是指存在于生物体中,能促进或增强机体健康,具有控制细胞分化,调节细胞生长衰老的一类非特异性广谱免疫调节剂,是一类重要的生命物质材料,广泛参与细胞识别、细胞生长、分化、代谢、胚胎发育、细胞癌变、病毒感染、免疫应答等各项生命活动,是现代医学和食品功能化学共同关注的焦点。 多糖的化学结构是其生物活性的基础。多糖的构效关系是指多糖一级结构和高级结构与其生物活性的关系,是当前糖化学和糖生物学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1]。多糖构效关系的研究可为活性多糖的目的性筛选提供必要的理论指导。本文旨在对活性多糖的结构、生物活性及其构效关系的研究作一概述。 Ξ收稿日期:2003-01-15  作者简介:聂凌鸿(1969-),男,江西武宁人,讲师,博士生,从事食品化学与食品工程技术方面研究。 E 2mail :haitaonie @https://www.360docs.net/doc/da8340597.html, 第23卷第4期 2003年12月林 产 化 学 与 工 业Chemistry and Industry of Forest Products Vol.23No.4 Dec.2003

微生物多糖的研究进展

微生物多糖的研究进展 生命科学技术学院08级2班杜长蔓 摘要: 就微生物多糖的种类,生物合成、提取与纯化、实现了工业化的微生物多糖及其应用进行了综述, 展望了微生物多糖开发利用的前景。微生物多糖主要指大部分细菌、少量的真菌和藻类产生的多糖。微生物多糖由于具有安全性高、副作用小、理化特性独特等优点而使其在食品和非食品工业备受关注,尤其在医药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微生物多糖在细胞内主要有三种存在形式: ①黏附在细胞表面上,即胞壁多糖; ②分泌到培养基中,即胞外多糖; ③构成微生物细胞的成分,即胞内多糖。而其中的胞外多糖具有产生量大、易于与菌体分离、可通过深层发酵实现工业化生产。一般微生物多糖的生产主要是利用淀粉为碳源,经过微生物的发酵进行生产,也有通过利用微生物产生的酶作用制成的。能够产生微生物胞外多糖的微生物种类较多,但是真正有应用价值并已进行或接近工业化生产的仅十几种。近几年,随着对微生物多糖研究的深入,世界上微生物多糖的产量和年增长量在10 %以上,而一些新兴多糖年增长量在30 %以上。到目前为止,已大量投产的微生物胞外多糖有黄原胶(Xant han gum) 、结冷胶( Gellan gum) 、小核菌葡聚糖(Scleeroglucan) 、短梗霉多糖( Pullulan) 、热凝多糖(Curdlan) 等。微生物多糖和植物多糖相比较具有以下优势:①生产周期短,不受季节、地域、病虫害等条件的限制; ②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③应用广泛,例如已作为胶凝剂、成膜剂、保鲜剂、乳化剂等广泛应用于食品、制药、石油、化工等多个领域。据估计,目前全世界微生物多糖年加工业产值可达80 亿左右。 关键词: 微生物多糖; 生物合成; 提取与纯化;开发应用 0引言 多糖是一种天然的大分子化合物,来源于动物、植物及微生物,在海藻、真菌及高等植物中尤为丰富。它是由醛糖和(或)酮糖通过糖苷键连接成的聚合物,作为有机体必不可少的成分,同维持生命体机能密切相关,具有多种多样的生物学功能。 根据多糖在微生物细胞内的位置,可分为胞内多糖、胞壁多糖和胞外多糖。人们对多糖的初始研究可追溯到1936 年Shear对多糖抗肿瘤活性的发现, 但微生物多糖倍受关注是从20 世纪50 年代开始的. 20 世纪50 年代, J eanes等人筛选、获得了许多黄原胶(Xan than gum ) 的产生菌. 1964 年, 原田等人从土壤中分离到产凝结多糖(Cu rdlan, 又称热凝多糖) 的细菌, 后发现农杆菌(A grobacterium sp. ) 也可以产生该多糖. 1978 年,美国人生产制造了产生于少动鞘脂类单胞菌(S p hing om onas p aucim obilis, 旧称伊乐藻假单胞菌) 的结冷胶(Gellan gum , 又称胶联多糖). 随后, 小核菌葡聚糖(Scleeroglucan)、短梗霉多糖(Pu llu lan, 又称普蓝)、透明质酸( Hyalu ron ic acid)、壳聚糖(Ch i2tasan) 等微生物多糖又相继被人们发现.近年来又兴起一些新型微生物多糖如海藻糖、透明质酸、壳聚糖等的研究。微生物多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已作为乳化剂、增稠剂、稳定剂、胶凝剂、悬浮剂、润滑剂、食品添药品等应用于石油、化工、食品、医疗、制药保健等多个领域[1 ]. 为了不断开发微生物多糖的潜能, 仍然需要筛选、分离新的多糖产生菌, 了解多糖的生物合成, 研究它们的结构、理化学特性,进一步拓展它们的应用领域. 1微生物多糖的生物合成 多糖有的合成于微生物的整个生长过程, 有的合成于对数生长后期, 而有的则合成于静止期. 它们种类繁多, 可分为同型多糖和异型多糖, 都是由相同或不同的单糖或者和其它基团在特

功能性食品教学大纲

功能性食品》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英文):Functional Food 课程代码: 课程类别:(专业 课) 学时:48 学分:3 考核方式:考试 适用对象:食品营养与检测专科专业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食品专业方向学生的一门专业课。功能性食品被誉为“21 世纪的食 品” ,它是当今食品科学与工程研究领域的前沿学科,涉及到化学、生化、医学、药学、食品工程等众多学科。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和了解功能性食品的概念和发展,将前面所学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知识综合运用,利用我国食品资源、结合我国国情来研究和开发出保障人类健康的功能性食品,成为功能性食品研究、开发、管理、生产等方面的专业人才。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1、系统地学习和理解与功能性食品科学相关的基础知识; 2、了解或掌握各类功能性因子或成分的生理功能; 3、了解各类功能性食品资源的特点; 4、了解或掌握各类功能性食品的作用机制; 5、理解和掌握功能性食品的设计原则; 6、了解我国各类功能性食品的评价方法;

7、为学生从事有关功能性食品的生产、科学研究和产品创新打下基础。 三、与其它课程的关系功能性食品学,是食品科学与预防医学相关内容相互融合而成的一门综合科学,涉及功能性食品生物化学、营养学、生物学、工程学和管理学等内容,是食品科学与工程及相关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 四、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 (一)目的与要求了解功能性食品的研究、应用及市场状况。 (二)教学内容: 1.掌握功能性食品的概念或定义; 2.了解功能性食品的演替过程; 3.了解功能性食品基本特征及分类; 4.了解我国功能性食品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第二章功能因子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功能因子的概念(在功能性食品中起生理作用的成分。又叫生理活性成 分或有效成分); 2.了解功能因子的种类; 3.理解功能因子产生功能作用的原因及功能因子的构效关系。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功能性碳水化合物

第八章功能性油脂

第八章功能性油脂 本章要点 1.多不饱和脂肪酸的结构、分类、生理功能及来源 2.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分析 3.多不饱和脂肪酸的保护与安全性 4.磷脂的分类、结构及理化性质 5.磷脂的生理功能 6.脂肪替代物的产生及分类 第一节多不饱和脂肪酸 一、多不饱和脂肪酸的结构与分类 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 PUFA)是指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双键且碳链长为18~22个碳原子的直链脂肪酸,是研究和开发功能性脂肪酸的主体和核心,主要包括亚油酸(LA)、γ-亚麻酸(GLA)、花生四烯酸(AA)、二十碳五烯酸(EPA)、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等。其中,亚油酸及亚麻酸被公认为人体必需的脂肪酸(EA),在人体内可进一步衍化成具有不同功能作用的高度不饱和脂肪酸,如AA、EPA、DHA等。 脂肪酸种类繁多,专业术语较复杂,目前有三种命名体系并存,包括IUPAC标准命名法、速记命名或“omega”(ω)序列命名法以及俗称三种。比如根据系统命名法,EPA应为5,8,11,14,17-二十碳全顺五烯酸;ω序列命名法为C20∶5ω-3(EPA),C表示碳原子,20表示碳数,5表示双键数,ω-3表示双键的位置。由于ω序列命名法以及俗称相对简便而且目前在国内外专业文献中广泛使用,因此,本章将使用ω序列命名法以及俗称。 多不饱和脂肪酸因其结构特点及在人体内代谢的相互转化方式不同,主要可分成ω-3、ω-6两个系列。在多不饱和脂肪酸分子中,距羧基最远端的双键是在倒数第3个碳原子上的称为ω-3或n-3多不饱和脂肪酸,如,在第6个碳原子上的,则称为ω-6(n-6)多不饱和脂肪酸。 ω-3和ω-6两个系列的主要种类及化学结构如下: ω-3 系列:包括十八碳三烯酸(俗称α-亚麻酸)(ALA);二十碳五烯酸(EPA);二十二碳六烯酸(DHA)。 ω-6系列:包括十八碳二烯酸(俗称亚油酸)(LA);十八碳三烯酸(俗称γ-亚麻酸)

活性多糖构效关系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TS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篇号:1007-2764(2004)01-0037-0104 活性多糖构效关系研究进展 孙 群 阚健全 赵国华 陈宗道 (西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学院 重庆北碚 400716) 摘 要:活性多糖具备抗肿瘤、抗病毒等多种多样的生物功能,而活性多糖的功能与结构关系密切。关于活性多糖的构效关系研究已成为生命科学的最前沿领域之一。本文详细论述了对活性多糖一级结构、高级结构与其生物学活性关系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活性多糖;构效关系;一级结构;高级结构 糖类是自然界最多的有机化合物,多糖是重要的生物高分子物质,但在较长时期内未受到重视,所以多糖的研究比蛋白质核酸晚,现在已知自然界组成多糖的单糖已超过百种。近几十年来,人们不断发现糖类物质具有多种多样的生物功能,如促进免疫、抗肿瘤、抗突变、降血脂、抗病毒等。所以常把多糖称为“生物应答效应物”(biological response modifer, BRM)或活性多糖。而它的化学结构则是其生物活性的基础,为此,构效关系成为当前糖化学和生物学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就活性多糖构效关系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论述。 1 活性多糖一级结构与其生物活性的关系 1.1 活性多糖组成和糖苷键类型 主链糖单元的组成决定了多糖的种类,不同种类的多糖,其生物学活性存在较大差异。根据主链糖单元的组成可将多糖分为两类:同多糖和杂多糖。同多糖是指主链的重复单元相同的多糖;杂多糖则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单糖连接而成的多糖。从菌体中获得的活性多糖一般是由葡萄糖构成的(香菇多糖、裂褶多糖、灰树花多糖等)。葡聚糖是自然界许多动植物和微生物多糖的基本结构单元,据推测,它可能是生物产生宿主防御机制的基本诱发基因[1]。 从高等植物中获得的具有激活补体作用的多糖一般为酸性杂多糖,酸性部分主要为半乳糖醛酸和葡萄糖醛酸。Kiyohara H研究甘草根中的果胶多糖发现一些中性低聚糖也具抗补体和促进有丝分裂活性。Hirano M[2]等对多糖活性决定簇研究中认为分支区与补体作用、促进有丝分裂和调节巨噬细胞Fc受体兴奋有关。例如柴胡、当归和甘草的果胶多糖PG-2含有收稿日期:2003-10-16 作者简介:孙群(1979-),女,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食品化学与营养学带 (KDO)糖链。这与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壁中的鼠李半乳糖醛酸聚糖相似,因为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的表面发现有数个脂多糖(LPS)受体分子,其中一个LPS受体有一种对LPS上KDO起决定作用的潜在特殊属性。现已知在人体的单核细胞产生IL-1时,LPS中LDO基团起重要的信号作用。因此,含有KDO 氨基酸残基的特异性果胶可能被细胞表面上的LPS受体所识别,从而启动了一些相应的生物活性。 硫酸化均多糖比硫酸化杂多糖更具活性,如岩藻依聚糖和葡聚糖等均多糖的磺酸化酯比肝素等杂多糖磺酸酯有更强的抗HIV-Ⅲ,抗人类T淋巴细胞病毒Ⅲ的活性[3]。关于多糖的类型与活性的一般规律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多糖主链上糖苷键的类型也是决定多糖活性的重要因素。具有抗肿瘤活性的多糖是由β(1→3)键连接的β-D-葡聚糖往往具有较明显的抗肿瘤活性,若骨架结构主要由(1→6)键或其他键连接,则抗肿瘤活性就很低。香菇多糖、猪苓多糖、裂褶多糖和核盘菌多糖都属于含有β(1→3)键连接的D-葡萄糖残基为骨架葡聚糖,因此对小鼠移植性肉瘤S180有较强的抑制力,表现出较强的抗肿瘤活性。除了葡聚糖外,其他多糖的活性也受到糖苷键类型的影响,如具有抗肿瘤活性的甘露多糖为(1,6)键型;活性半乳多糖则以(1,3)键型连接。 1.2 官能团与其生物活性的关系 1.2.1 羧甲基化 多糖羧基化后对活性有很大影响,如淀粉无活性,但其羧甲基产物羧甲基淀粉(CMS)和羧甲基直链淀粉(CMA)均具有免疫调节作用[4]。CMS和CMA对小鼠S-180的生长有抑制作用,抑制率均为50%,且使小鼠的胸腺增重,胸腺细胞数增多,还能促进大鼠移植膀胱宿主的免疫应答反应,这主要是依赖T细胞 104

功能性多糖的构效关系

第21卷第2期2002年3月 无锡轻工大学学报Journal of Wuxi U niversity of Light Industry Vol.21 No.2 Mar. 2002  文章编号:1009-038X (2002)02-0209-04 收稿日期:2001-12-06; 修订日期:2002-01-05. 作者简介:诸葛健(1939-),男,浙江金华人,教授,博士生导师. 功能性多糖的构效关系 诸葛健, 赵振锋, 方慧英 (江南大学教育部工业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无锡214036) 摘 要:根据功能性的不同对多糖的构效关系进行了总结,概述了各类多糖构效关系的研究现状.对于免疫增强类多糖,多糖的主链组成、相对分子质量等对多糖的功效都产生影响,这些影响可能 是通过改变多糖的高级结构发挥作用;抗凝血多糖的表面的电荷密度等因素决定了其抗凝血活性,另外分子大小、硫化位差别等因素也都影响抗凝血活性的发挥;抗病毒多糖主要研究的是对HIV 的抗性,硫酸根对于抗HIV 病毒可能为必需,同时分子大小及所带基团等也对其活性产生影响. 关键词:多糖;构效关系;抗凝血;抗肿瘤;抗病毒中图分类号:Q 539文献标识码:A The R elationship bet w een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Polysaccharides ZHU GE Jian , ZHAO Zhen 2feng , FAN G hui 2ying (K ey Laboratory of Industrial Biotechnology ,Ministry of Education S outhern Y angtes University ,Wuxi 214036,China ) Abstract :In this article ,the relation ship between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polysaccharides is summa 2rized according to different activities.For the polysaccharides with immunity 2enhancement activity ,the activity is affected by the constitutes of backbone 2chain ,molecular size ,and other factors which cause comformational changes of the polysaccharides.But for the polysaccharides with anticoagulatory activity ,the charge density on the polysaccharide surface is very important ,and the activity is also af 2fected by molecular size and other factors.For the polysaccharides with anti 2HIV activity ,SO 42-seems to be necessary ,and molecular size and other factors also have effects on the activity.K ey w ords :polysaccharides ;structure and function ;anticoagulatory ;anti 2tumor ;antiviral activity 功能性多糖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至今功能性多糖已发现的生物功能有很多:抗肿瘤作用、消炎及抗放射作用、抗凝血作用等,但这些功能都并非独立.一方面,有些多糖具有多种不同的生物活性;另一方面多糖的多种生物活性中,许多作用机制可能是相同的,如抗肿瘤、抗辐射、抗衰老等活性都同多糖非特异的免疫增强有关. 功能以结构为基础.构效关系的研究为活性多 糖的目的性筛选、进行分子修饰提供理论指导.目前研究比较多的多糖有:免疫增强类多糖、抗凝血多糖、抗病毒多糖、疫苗用多糖等.同一种功能的多糖其作用机制可能存在一定的相似性,而多糖的作用机制同结构存在必然的联系,对其进行分类综述,有助于对其构效关系更好地认识.

灵芝多糖的研究进展_张卫国

中图分类号:R979.1 R730.53;文献标识号:A ;文章篇号:1007-2764(2003)03-0036-85  灵芝多糖的研究进展 张卫国1 刘欣2 陈永泉2  (1韶关大学英东生物工程学院 韶关 512005)(2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 广州510642) 摘 要: 灵芝多糖是灵芝中含有的一种高分子活性多糖,具有多种生理功能,国内外对此开展了广泛的研究。本文对其生理功能、结构特点、发酵生产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多糖;生理功能;结构;发酵    Research advance of G.japonicum polysaccharide Zhang Weiguo1, Liuxin 2, Chen Yongquan2 (1 Food Department , Shaoguan University, Shaoguan ,512005) (2 Food college, South-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42) Abtract: G.japonicum Polysaccharide is a high-molecule active material that has many functions. Its research has done widely at home and abroad. The paper reviews its function, structure and fermenting production.。 Key words: polysaccharide; function; structure; fermentation   1 灵芝及其医疗保健作用  灵芝是一种营养、保健价值极高的大型担子菌。目前已知灵芝属约有100多种,其中以赤芝和紫芝的药理价值最高,临床上主要也是使用这两种灵芝[1]。我国是灵芝真菌资源丰富的国家,它们多生长在浙江、江西、湖南、广西、云南、贵州、福建、海南等地区,紫芝是中国特有的灵芝种类[2]。灵芝含有有机锗、高分子多糖、灵芝酸及腺嘌呤核苷等生物活性成分。 灵芝与人类健康有极其密切的关系。关于灵芝的药效作用,历代本草学家都有所论述,早在2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列子、汤问》列御寇中云“朽壤之一,有菌之者”,并总结当时利于灵芝治病保健的经验:“煮百沸其味清芳,饮之明目,脑清、心静、肾坚,其宝物也”[3]。 最早的药学著作《专著神农本草经》把灵芝列为上品,谓其“久味苦平,主治胸中结,益心气,补中,增智慧,不忘,久服轻身不老”。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灵芝药性和功效作了详尽的记述:赤芝,苦平无毒,主治胸中结、益心收稿日期:2003-5-2 气、补中、增智慧、不忘;紫芝,甘温无毒,好颜色、治虚劳、治痔[4]。 现代医学药理研究和临床上都已证明:灵芝可增强机体对自由基的清除能力,故能减少自由基对机体的损伤,有延缓衰老之功效,还可以提高免疫力、抗炎症、降低血液中胆固醇含量、降血脂、降血糖等药效[6]。 2 活性多糖的研究概述 活性多糖是一种具有某些特殊生理功能的多糖类高分子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组织中。按照来源分类,活性多糖分为植物多糖、动物多糖、微生物多糖等,还可以进一步细分,如微生物多糖再分为细菌多糖和真菌多糖等。按照化学结构分类,多糖分为均多糖和杂多糖[7]。活性多糖作为药物始于1943年,六十年代后,活性多糖作为广谱免疫促进剂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8]。八十年代又发现活性多糖的糖链在分子生物学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能控制细胞分裂和分化,调节细胞的生长和衰老[9]。近年来,多糖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以及多糖复合物疫苗等研究在国际上受到了较多的关注。 85

活性多糖构效关系研究进展_孙群

《广州食品工业科技》 Guangzhou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l.20 No.1(总79) 104 中图分类号:TS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篇号:1007-2764(2004)01-0037-0104 活性多糖构效关系研究进展 孙 群 阚健全 赵国华 陈宗道  (西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学院 重庆北碚 400716)  摘 要:活性多糖具备抗肿瘤、抗病毒等多种多样的生物功能,而活性多糖的功能与结构关系密切。关于活性多糖的构效关系研究已成为生命科学的最前沿领域之一。本文详细论述了对活性多糖一级结构、高级结构与其生物学活性关系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活性多糖;构效关系;一级结构;高级结构  糖类是自然界最多的有机化合物,多糖是重要的生物高分子物质,但在较长时期内未受到重视,所以多糖的研究比蛋白质核酸晚,现在已知自然界组成多糖的单糖已超过百种。近几十年来,人们不断发现糖类物质具有多种多样的生物功能,如促进免疫、抗肿瘤、抗突变、降血脂、抗病毒等。所以常把多糖称为“生物应答效应物”(biological response modifer, BRM )或活性多糖。而它的化学结构则是其生物活性的基础,为此,构效关系成为当前糖化学和生物学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就活性多糖构效关系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论述。 1 活性多糖一级结构与其生物活性的关系 1.1 活性多糖组成和糖苷键类型 主链糖单元的组成决定了多糖的种类,不同种类的多糖,其生物学活性存在较大差异。根据主链糖单元的组成可将多糖分为两类:同多糖和杂多糖。同多糖是指主链的重复单元相同的多糖;杂多糖则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单糖连接而成的多糖。从菌体中获得的活性多糖一般是由葡萄糖构成的(香菇多糖、裂褶多糖、灰树花多糖等)。葡聚糖是自然界许多动植物和微生物多糖的基本结构单元,据推测,它可能是生物产生宿主防御机制的基本诱发基因[1]。 从高等植物中获得的具有激活补体作用的多糖一般为酸性杂多糖,酸性部分主要为半乳糖醛酸和葡萄糖醛酸。Kiyohara H 研究甘草根中的果胶多糖发现一些中性低聚糖也具抗补体和促进有丝分裂活性。Hirano M [2]等对多糖活性决定簇研究中认为分支区与补体作用、促进有丝分裂和调节巨噬细胞Fc 受体兴奋有关。例如柴胡、当归和甘草的果胶多糖PG-2含有 收稿日期:2003-10-16  作者简介:孙群(1979-),女,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食品化学与营养学  带 (KDO)糖链。这与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壁中的鼠李半乳糖醛酸聚糖相似,因为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的表面发现有数个脂多糖(LPS)受体分子,其中一个LPS 受体有一种对LPS 上KDO 起决定作用的潜在特殊属性。现已知在人体的单核细胞产生IL-1时,LPS 中LDO 基团起重要的信号作用。因此,含有KDO 氨基酸残基的特异性果胶可能被细胞表面上的LPS 受体所识别,从而启动了一些相应的生物活性。 硫酸化均多糖比硫酸化杂多糖更具活性,如岩藻依聚糖和葡聚糖等均多糖的磺酸化酯比肝素等杂多糖磺酸酯有更强的抗HIV-Ⅲ,抗人类T 淋巴细胞病毒Ⅲ的活性[3]。关于多糖的类型与活性的一般规律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多糖主链上糖苷键的类型也是决定多糖活性的重要因素。具有抗肿瘤活性的多糖是由β(1→3)键连接的β-D-葡聚糖往往具有较明显的抗肿瘤活性,若骨架结构主要由(1→6)键或其他键连接,则抗肿瘤活性就很低。香菇多糖、猪苓多糖、裂褶多糖和核盘菌多糖都属于含有β(1→3)键连接的D-葡萄糖残基为骨架葡聚糖,因此对小鼠移植性肉瘤S180有较强的抑制力,表现出较强的抗肿瘤活性。除了葡聚糖外,其他多糖的活性也受到糖苷键类型的影响,如具有抗肿瘤活性的甘露多糖为(1,6)键型;活性半乳多糖则以(1,3)键型连接。 1.2 官能团与其生物活性的关系 1. 2.1 羧甲基化 多糖羧基化后对活性有很大影响,如淀粉无活性,但其羧甲基产物羧甲基淀粉(CMS )和羧甲基直链淀粉(CMA )均具有免疫调节作用[4]。CMS 和CMA 对小鼠S-180的生长有抑制作用,抑制率均为50%,且使小鼠的胸腺增重,胸腺细胞数增多,还能促进大鼠移植膀胱宿主的免疫应答反应,这主要是依赖T 细胞 DOI:10.13982/j.mfst.1673-9078.2004.01.037

多糖类功能性食品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

多糖类功能性食品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bioactive polysaccharide functional food

摘要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意饮食健康。但随着生活结构的改变和环境恶化因素的影响,导致人们的身体出现各种各样的慢性疾病,影响了人们身体健康,降低了人们生活质量,从而对于供能食品来调节机体有了确切的渴望。本文通过阐述功能性食品的概念,功能性食品现状,多糖的功能特性以及发展趋势等几个方面介绍了功能性食品。 关键词:多糖;功能性食品;前景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social progress and people living standard rise,people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healthy diet. But with the change of the structure,and the influence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lead to people's body appear all sorts of chronic disease,affected the people healthy body,the lower the quality of life,thus to supply food to regulate the body had a definite desire. This paper explains the concept of functional food and functional food current situation,features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polysaccharides are introduced in several aspects,such as functional food. Key words:Polysaccharide;Functional food;Outlook

第6章 降血脂功能性食品

?第六章降血脂地功能性食品 ?一、脂类地生理功能 血脂包括脂肪和类脂,类脂是磷脂、糖脂和固醇地总称. ①脂肪是主要地能量来源,是糖和蛋白质地二倍. ②磷脂、糖脂和胆固醇是细胞膜地成分. ③磷脂中地胆碱对脂肪有亲合力,促进脂肪由肝脏通过血液输送出去,防止脂肪肝. ④磷脂阻止胆固醇在血管内壁地沉积,预防心血管疾病. ⑤脑和神经都需有磷脂和糖脂. ⑥固醇是体内合成激素地必需物质. ⑦脂溶性维生素A、D、E、K与脂肪一起才能在肠道被吸收. ⑧皮下脂肪层有保温作用.“谈脂色变”是不对地,关键是控制血脂不要过高. ?复习类脂:是生物体内类似油脂地物质,在细胞地生命功能上起重要作用. 复习磷脂地生理功能: ①调整生物膜地形态和功能.生物膜受到自由基地损伤时磷脂可修复被损伤地生物膜. ②促进神经传导,提高大脑活力,增强智力.人脑地200亿个神经细胞依靠乙酰胆碱来传递信息.食物中地磷脂被机体消化吸收后释放出胆碱,随血液循环系统送至大脑,与醋酸结合生成乙酰胆碱. ③促进脂肪代谢,防止脂肪肝.磷脂中地胆碱对脂肪有亲合力,促进脂肪以磷脂形式由肝脏通过血液输送出去,防止脂肪在肝脏中地积聚. ④降低血清胆固醇、改善血液循环、预防心血管疾病.磷脂能阻止胆固醇在血管内壁地沉积并清除沉积物,预防心血管疾病. ?二、高脂血症地概念 ?血浆中地脂类(血脂):是指血浆中所含地脂类,包括甘油三酯(TG)、磷脂(PL)、胆固醇酯、胆固醇(CH)以及游离脂肪酸(FFA),胆固醇酯和游离胆固醇为总胆固醇(TC).除游离脂肪酸直接与血浆白蛋白结合运输外,其余地脂类均与载脂蛋白结合,形成水溶性地脂蛋白转运.(血液由血浆和悬浮其中地血细胞组成.) ?血浆脂蛋白:指人血浆中地脂-蛋白质复合物.血浆脂蛋白可以把脂类(三酰甘油、磷脂、胆固醇)从一个器官运输到另一个器官. ?补充:胆固醇 18世纪人们从胆石中发现,1816年化学家本歇尔将这种具脂类性质地物质命名为胆固醇,分两类: 高密度胆固醇:对心血管有保护作用,称之为“好胆固醇”. 低密度胆固醇:偏高时冠心病地危险性就会增加,称之“坏胆固醇”. 高胆固醇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如动脉硬化、冠心病和脑中风.但长期素食、偏食导致低胆固醇血症对身体造成极大地危害,因为胆固醇是合成肾上腺皮质激素、性激素、胆汁酸及维生素D等地重要原料,更是构成细胞膜地主要成分,保持细胞膜地稳定性,胆固醇水平过低细胞膜地稳定性减弱,弹性降低,脆性增加,当血压骤然升高时,血管易破裂出血,造成脑出血. 利用密度离心法可将脂蛋白分为以下四类: 乳糜微粒(CM):颗粒最大,约500nm,脂类含量高达98%,蛋白质含量少于2%,密度极低,运输甘油三酯和胆固醇酯从小肠到组织肌肉和脂肪组织. 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脂类占85%-90%,在肝脏中生成,运输到全身组织后被分解为三酰甘油、脱辅基蛋白和磷脂,最后转变为低密度脂蛋白. 低密度脂蛋白(LDL):把胆固醇运输到组织,经过一系列复杂地过程与受体结合并被细胞吞食.高密度脂蛋白(HDL):在肝脏中生成,负责清除细胞膜上过量地胆固醇.

多糖活性研究

多糖活性的研究 摘要多糖是来自高等植物、动物细胞膜、微生物细胞壁中的天然大分子物质,是所有生命 有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与维持生命所需的多种生理功能有关. 对多糖的研究,最早是在20世纪40年代,但多糖作为广谱免疫促进剂而引起人们的极大重视则是在20世纪60年代多糖是指由10个以上单糖分子缩合而成的多聚物。最初被认为是无任何生理效应的纯粹的结构物质,然而随着进一步的研究,人们惊奇地发现多糖及其缀合物在免疫调节、抗肿瘤、抗炎、抗溃疡、降低胆固醇、降血压以及抗血栓等多方面具有良好的药理活性[1],其中免疫调节和抗肿瘤活性最引人注目。多糖在自然界分布很广,尤其是高等植物多糖和食用真菌多糖具有疾病治疗范围广和相对毒性较低的特点,在医学领域引起广泛的注意[2],近三十年来,发现多糖具有复杂的多方面的生物活性和功能。对于多糖的研究虽然较蛋白质、核酸、脂类的研究起步为晚,但已引起人们很大的兴趣。多糖己成为天然药物及保健品研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报道,目前全球至少有19个多糖正在分别作抗肿瘤、抗艾滋病及糖尿病治疗等的临床试验。2002年全球糖类药物及保健品的销售量已达到193亿美元。可以这样说,“沉睡至今的糖巨人正在苏醒中”。 目前各国一方面正在努力从中草药及海洋生物中寻找对肿瘤、艾滋病等疾病更有效的多糖,另一方面正在着重进行多糖构效关系和作用机理的研究。至今研究的较为深入的有高等真菌(主要是蘑菇类)产生的D一葡聚糖和某些植物产生的具抗补体作用的果胶类多糖以及海洋生物藻类中产生的硫酸酯多糖。 1.多糖的免疫调节作用 已证实不同的多糖具有不同的免疫促进作用。香菇多糖是理想的免疫促进剂,它作为T 细胞定位的佐剂和辅助T 细胞刺激参与机体免疫反应。银耳多糖能促进淋巴细胞的转化,增强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明显促进肝脏蛋白质核酸的合成以及促进骨髓造血功能,提高体液免疫力。黑木耳多糖可有效地提高小鼠巨噬细胞的吞噬指数和百分率。药理实验证明,茶多糖具有增强免疫功能,促进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吞噬功能的作用。其他多糖如大蒜、萝t- 等提取的多糖对T 淋巴细胞、B 淋巴细胞及巨噬细胞分别具有不同的增强作用,可增强机体细胞免疫功能[3]。 生物活性多糖还可用作疫苗佐剂,促进抗体的产生。屈洪岩等研究了玉米花粉多糖对鸡新城疫弱毒疫苗免疫应答的影响,发现玉米花粉多糖能显著促进HI抗体(新城疫血凝抑制抗体) 的产生,使抗体提前产生并维持较高滴度。Wagnerova等发现酵母多糖能促进豚鼠血清中抗SRBC抗体的产生。Benda等在猪上试验了啤酒酵母多糖的佐剂活性,发现其可以显著促进小牛血清白蛋白(BSA) 抗体的产生;同时酵母多糖也可促进绵羊血清中人白蛋白(HSA) 抗体水平[4] 。 2.抗炎、抗辐射作用 陈万生等报道知母总多糖具有显著的抗炎作用,能抑制二甲苯所致的大鼠耳廓肿胀、醋酸所致的大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升高,其机理是提高大鼠血浆中皮质酮浓度而降低ACTH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浓度和炎症组织中PGEZ浓度。多糖主要通过强化造血系统和活化吞噬细胞等作用提高机体对辐射的耐受性。 3.多糖的抑菌抗菌作用 多糖抗细菌作用的机制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药物对细菌及其毒性产物的直接抑杀和解毒作用,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通过调动机体免疫防御功能从而发挥抑菌、杀菌作用。杨声等同采用固体培养基体外抑菌法,研究了水溶性壳聚糖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变形杆菌、白色念珠菌、绿脓杆菌的抑菌作用,结果表明,水溶性壳聚糖对革兰氏阴性菌和革兰氏阳性菌都具有抑制作用,且对革兰氏阳性菌的抑制作用强于革兰氏阴性菌。在被试菌中抑制作用强弱顺序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白色念珠菌、变形杆菌。

多糖的研究进展

多糖的研究进展 摘要:对活性多糖的生物活性及化学结构与构效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分析,并对其发展前景作了介绍。 关键词:活性多糖;生物活性;构效关系 1多糖的生物活性 1.1活性多糖的抗肿瘤作用 在活性多糖的抗肿瘤研究中,人们发现不同生物材料中可以得到多种具有抗肿瘤活性多糖,如从香蕈中得到的香菇多糖(Lentinan)。Ikekawa 等人发现腔腹注射香菇水溶提取物在很大程度对小鼠皮下移植的内瘤S-180 的生长有强抑制作用。但其效果不是直接作用移植 性癌细胞,而是通过宿主调节而发行作用。接着人们又在灵芝、云芝、茯苓、银耳等真菌中得到对小白鼠硬肉瘤和艾氏癌肿有不同抑制作用的活性多糖。 1.2活性多糖的免疫功能 在一般情况下,多糖对机体特异性免疫与非特异免疫,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皆有影响。 免疫多糖作为生物效应调节剂,主要影响机体的网状内皮系统(RES)、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白细胞、NK细胞、补体系统以及RNA、DNA、蛋白质的合成,体内cAMP与cGMP的含量,结果是抗体的生成,淋巴因子及干扰素的诱生增强。现已证实不同的多糖具有不同的免疫促进作用。 1.3多糖的抗病毒活性及其作用机制 Goultet 等人(1960)首次指出,在蘑菇中存在抗病毒物质。Tsunoda 和Ishida(1969)发现从香菇的菌丝体和孢子中水溶液的提取物对病毒A/SW15 所引起的感冒有一定的疗效。Tochilura等人发现香菇多糖与3-叠氮-3-脱氧胸嘧啶(AZT)的联合使用对抑制HIV抗原表达比单独使用AZT更强。近年来,对于多糖衍生物的抗病毒活性的研究,主要集中硫酸脂多糖(Sulfacted polysaccharide)或称硫酸多糖,在研究中发现硫酸酯多糖在抗HIV病毒方面有着特殊的功能,香菇多糖硫酸盐当通过被HIV-III 感染的MT-4 细胞验证时表现出了对HIV 的活跃的抗性。从海洋海藻(Aghadhiella tenera)分离的硫酸半乳聚糖能在体外抑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