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参小知识



据说中国人服用人参(panax ginseng)已有4000年的历史,但是在先秦文献和西汉史书中并无关于人参的记载。人参的最早记载见于两汉期间大量出现的用神学附会儒家教义的纬书这类荒诞不经的迷信著作中,如“摇光星散而为人参,人君废山读之利则摇光不明、人参不生”(《春秋纬》),这显然是由于人参像人形而引起神秘的联想,被当成神草。稍后,中国第一部药物学著作《神农本草经》首次将人参当成药物收入。在书中,人参被列为“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的上品“君”药之一,其药理则是“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颇类似于现在的“保健品”广告,但并没有具体说明如何服用人参。东汉末年张仲景著《伤寒论》记载了113个药方,其中有21个用到人参。这是首次对人参药用的记载。 此后的 1000年间,人参虽也充当药用,但其地位基本上相当于一种供送礼、进贡的土特产,和现在的“保健品”作用差不多。例如,苏轼有一封向友人讨土特产的信称:“只多寄好干枣人参为望!如无的便亦不须差人,岂可以口腹万里劳人栽?”人参的地位,也不过和干枣一样属于解馋的食品。直到晚明,人参才突然获得了“百草之王”、“众药之首”的至高无上的地位。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首次对人参做了详细论述,认为人参几乎就是一种包治百病的神药,“能治男女一切虚症”。人参由此身价百倍,在中原地带很快就被挖得绝种,只在东北的深山老林中还可找到,以致现在人们一提起人参,就以为是东北长白山特产,不知道在古代,山西上党的人参才被视为佳品。

根据人参的生长过程 商品人参分为野山参、移山参、园参三大类。野山参:在自然生态环境下,生长于林下20年以上的人参为野山参。移山参:经过移植的幼小野山参苗、园参苗,园参收获后遗留下并经过多年自然生长的人参等为移山参。(俗称池底子、山参扒货、老栽子上山、小栽子上山、园扒等等)。园参:人工栽培的人参。如果按产地可分为中国人参、高丽参以及西洋参。其中,中国人参和高丽参的制作工艺大致相同,如果把人参洗净、晒干就制成了“生晒参”,如果将人参蒸熟后晾干或烘干就称为“红参”,如果将人参刺成蜂窝状后用糖水浸泡,晾干后就称为“糖参”或“白参”。这三种参的用途各不相同。 目前人参市场中,高丽参占据了“半壁江山”。上述三种人参的化学成分都是相似的,包括三十余种人参皂甙,还有多糖、挥发油等多种成分。高丽参很

受欢迎主要是因为,生产厂家很早就注意栽培、生产过程中的质量管理,和国际标准接轨,因此产品中各种成分的含量相对比较稳定,疗效也较好。目前国内也已注意采用GAP标准组织栽培及生产,采用上述标准的产品,质量已有很大提高。 红参为温补之药,气味浓厚,微苦而甘,性温,功能偏于温养,主要用于脾肾虚寒、真阳衰微的证候;生晒参、白参为清补之品,性味甘平,微苦稍寒,补气且能养阴,主要用于气阴两虚的证候,其中野山参的作用犹为见长。尤其在抢救休克病人时,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对心律失常、脑血管病、高血脂有一定的治疗作用,由于人参可以提高免疫力,因此对癌症患者也是适用的。 尽管如此,并不是说谁都适合吃人参,小儿、青年人或者身体健康的人士都不必用人参进补。人参中含有促进性早熟的成分,所以儿童尤须慎服。此外糖尿病 人最好不要选用红参和糖参。久病体虚的人士需要进补人参时,首选“生晒参”。如果病人服用后出现口干舌燥、鼻子出血等症状时,中医称为“不受补”,可以选择药性偏凉的西洋参。肿瘤病人可以选择“红参”,如果出现“不受补”的状况,也可改用西洋参。 人参可以直接煎服,或者嚼服,煎服每天3—10克,直接嚼服每天1—3克。用量过大,会出现“急性中毒”,表现为瘙痒、头痛、眩晕、出血以及发烧,甚至引起不文明用语。如果每天煎服人参超过30克,连续两个月,会引起“滥用人参综合征”,表现为失眠、烦躁、血压升高以及性欲减退等,停药后可自行缓解。 为减少不良反应,服用人参应该采用“顿挫疗法”,也就是说,服用5天后休息两天。每个疗程最好不要超过两个月,两个月后须休息一周。此外,服药同时不要饮茶或吃萝卜,这会影响人参的药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