瓯越文化地内涵和特征

瓯越文化地内涵和特征
瓯越文化地内涵和特征

瓯越文化的内涵和特征

智仁和诚的瓯越文化的内涵和特征

温州不仅区域经济格局自成一体,而且地域文化也独具特色。本文从海洋文化、山水文化、移民文化、商业文化、宗教文化、学术文化等方面论述了瓯越文化的内涵和特点,认为瓯越文化内涵丰富,具有明显的多元性、开放性、创新性等特点。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温州出现了巨变,各项经济指标都以惊人的速度增长,并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温州模式”。温

州人像是在玩魔术一样变出了许多令国人惊讶、羡慕、嫉妒的东西,并一再成为国内舆论关注的热点和改革开放的晴雨表,以致“温州”、“温州人”成了著名的品牌,“温州模式”也成了一种独特的旅游资源。作为一座中等城市,一座长期远离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边缘城市,温州何以一再产生惊人之举?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推动温州经济

发展背后的动因,不少人认为,文化是温州经济发展的内驱力。

温州不仅区域经济格局自成一体,而且地域文化也独具特色,对我国经济文化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当前,学术界对温州经济现象研究已相当深入,论著汗牛充栋,但对温州文

化现象研究则相当薄弱。因而深入开展对温州文化的研究,建立起比较系统、完整、科学的温州文化的理论,既是历史的回声,又是现实的召唤。文化是个极其宽泛的概念,地域文化的内容十分丰富,本文试从山水文化、海洋文化、移民文化、宗教文化、商业文化、学术文化等方面来论述温州文化的内涵。

一、山水文化

山水文化是一种以自然山水为特质载体或对象而产生的各

种文化形态与文化现象的总和。山水在为人们源源不断地提供着物质资源的同时,也在不断开启人们的思维和智慧,洗涤人们的心灵。置身于秀丽的山水风光之中,“我们的胸襟

象一朵朵花似的展开,接受宇宙和人生的全影”。人们在利

用山水、享受山水资源的同时,也不断地创造着、丰富着山水文化,山水文化是人们长期山水审美实践的产物。

温州是座山水典型城市,山水尽东南之美。温州有雁荡山(含北雁荡山、中雁荡山、南雁荡山)和楠溪江两个国家重点风

景名胜区,有仙岩、百丈漈、瑶溪、泽雅、寨寮溪、洞头、滨海——玉苍山等七处省级风景名胜区和十四处市县级风

景旅游区,有“中国城市四大孤屿”之一的江心屿,有南麂、乌岩岭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麂还是联合国生物保护圈。景区面积辽阔,占全市国土总面积的22.23%;景区种类众多,有奇山秀水、滨海岛屿、高山湖泊和原始森林等;景区景点

秀美,大龙湫、合掌峰、楠浮标滩林等景观世人称绝。旅游资源中还包括了众多与自然景观相映成趣的人文景观,有瑞安玉海楼、苍南蒲壮所二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44处省级、420多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弹丸之地的老城区就有江心屿、华盖山、海坛山、松台山、郭公山、积谷山、景山、翠微山、巽山、杨府山、大球山、九山湖、龟湖、温瑞塘河、勤奋河等,一座城市的中心能有如此众多的小山和河流是十分难得的。

温州秀美的山水吸引了众多的文人骚客,积淀了丰富的山水文化。温州是我国山水诗的发祥地。南朝大诗人谢灵运是我国山水诗鼻祖,他任永嘉(今温州)太守时,留下20余首咏赏温州山水的诗篇。“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乱流趋正绝,孤屿媚中川。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等是吟咏温州的千古名句。之后,温州山水又遗有孟浩然、司空图、崔道融、韩愈、沈括、王十朋、朱熹、陆游、陈亮、叶适、姜夔、文天祥、徐霞客、袁枚、朱尊彝、康有为、孙诒让等人的足迹和诗文。仅江心屿就有历代诗篇300多首,连无缘寻访温州的李白、杜甫也写下了选美江心屿的诗句。李白诗曰“康乐上官去,永嘉游石门。江亭有孤屿,千载迹犹存。”杜甫诗曰:“孤屿亭何处?天涯水气中。故人官就此,绝境与谁同?隐吏适梅福,看山忆谢公。扁舟吾己就,把钓待秋风。”江心屿可谓名副其实的“诗之岛”,文化品位极其高雅。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秀美的山水养育一代又一代充满灵气的温州人,也容易产生超越现实,富于灵性的佛道气象。

二、海洋文化

海洋文化亦即海洋文明,是一种依赖海洋进行商品生产所形成的文化形态和文化现象,相对于大陆文化或大陆文明而言。以工商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的海洋文化与以农牧业为主要生

产方式的大陆文化有着极大的区别:大陆文化以家为本位,海洋文化以个人为本位;大陆文化重视调整人与人的关系,海洋文化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大陆文化重舍生取义,海洋文化重死里求生;大陆文化重稳定,海洋文化重进取;大陆文化社会科学理念论发达,海洋文化自然科学理论发达等。但是并非所有沿海地区都能形成海洋文化,如果没有强烈的不同文化类型国家的商品交换的需求和可能的话。中国有一万多公里的海岸线和3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域,然而古代中国大部分沿海地区由于征服自然能力的薄弱以及中央集权

专制长时期的闭关锁国和海禁政策,并没有孕育出海洋文化的充分条件,如齐鲁地区,虽地处滨海,其文化却是大陆文化的典范。

但是温州与少数一些沿海城市却具备了海洋文化的一些条件,如海上运输贸易,对外开放等。

温州海上运输历史悠久,《山海经》里就有关于温州的记载,谓“瓯居海中”,说明先秦时代温州对外交通必须取道海上,

给人以居住海中的印象。三国时,为江南三大造船基地之一;北宋时,为全国11个造船中心之一,造船数占全国之首,

可见温州海运之发达。

更难得的是,温州历史上有三次正式对外开放。第一次对外开放为宋元时期。北宋灭亡,宋室南渡偏安江南后,商品贸易和对外交往便大都依赖海上,海上丝绸之路兴起,明州(庆元)、泉州、温州是当时最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由于海外

商贸的繁荣,南宋高宗绍兴元年(1131年)在温州设立市舶务,用以管理海外贸易,并建待贤驿、待远驿来招待来温州的外国人。南宋宗庆元年(1195年)罢市舶务,温州对外贸易陷于停顿。元朝建立后,为发展海外经济文化交流,至元廿四年(1277年)在全国设立了七处市舶司,温州为其中之一,对外贸易、文化交流兴盛起来。值得一提的是,温州人周达观于1296年奉命随使赴真腊(今柬埔寨)招抚,回国后,著有《真腊风土记》,这是十三世纪柬埔寨吴哥文化极盛时期的唯一

记载,受到世界各国学者的普遍重视。该书中提到柬埔寨人民喜爱的温州漆盘,从中可以窥见温州当时对外交往的状况。明初郑和下西洋后,明清两朝政府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温州人民受尽倭寇和海盗骚扰之苦,经济陷入停顿之中,文化趋向沉寂。

第二次对外开放为晚清时期。1876年,英国以马嘉理事件为借口,胁迫腐败无能的清政府签订《中英烟台条约》,终于

将他们觊觎已久的温州变成了通商口岸。从此,棉布、棉纱、金属、煤油、火柴、西药、肥皂、鸦片等洋货,基督教、天主教、西医等洋文化以及美孚火油公司、项瑞炼乳公司等洋公司源源不断地进入温州,而温州的茶叶、瓯柑、瓯绸、明矾等地方产品也大量输出。温州不仅经济格局在变化(如资本主义经济因素在迅速增长),而且思想观念也在变化(如出现了维新思潮)。

第三次对外开放为二十世纪末。1984年,国务院批准温州为沿海四个开放城市之一,温州走在了对外开放的前列,至今已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多元化、的开放格局。温州人从中获得了巨大的收益。

纵观温州历史,对外开放则生机盎然;闭关锁国则死气沉沉。对外开放,不论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客观上都带来了对外贸易的迅猛发展,科学文化的广泛传播和思维方式的更新转变。温州人具有开放的心态,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敢于冒险的性格与频繁的海外交流是分不开的。

三、移民文化

传统文化对移民尤其是海外移民是十分排斥的,它强调“安土重迁,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恃所愿也”,强调“父母在、不远游”。只有生存困难或富于冒险精神的人才会有勇气和决心移民。

移民,不论是迁出的,还是迁入的,相对于迁出地和迁入地

来说,一般都是总体素质比较高的人群。移民的流动,给本土人注入了新的血液,使社会结构逐渐从血缘宗族关系中疏离出来,使传统观念及习俗淡化。移民远离故土,出于经济利益、精神生活和社会存在的原因,非团结不足以图生存,非互助不足以言发展,故其凝聚力十分强。移民在生活中最大的难题,不是经济问题,而是文化问题,有着一种强烈的漂泊异国他乡的孤独,一种无根的感觉。成功的移民,除了在语言适应能力外,还必须尽快在心理上部分或完全接受移居地的文化生活习惯,自觉地援用当地的行为准则来调整自己的生活目标,善于融合各种不同类型的文化,故移民特别适应多元性的文化社会。

温州是一座移民型城市。温州依山傍海,气候宜人,物产丰富,少有战乱,吸引了众多的外地人来此繁衍生息。同时,也有相当多的本地人迫于生活或追求更好发展而外出经商、定居。

新石器时代,温州就有原始瓯人居住活动,但属“偏远下洲”,被中原人称为“南方蛮夷”。春秋后期,越国强盛,越人南下东瓯,原始瓯人与越少杂居,构成了瓯越先民,共创了具有区域特色的“瓯越文化”。

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后,晋室南渡,北方移民与温州土著人杂居同化,出现土生土长的瓯越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融合。东晋至南朝中出任永嘉太守有王羲之、孙绰、谢灵运、颜延

之、裴松之、丘迟等人的后裔都成了温州移民。

五代时期,福建发生王羲之乱,人口四散,大量流入温州。如永嘉县苍坡村的李氏、芙蓉村的陈氏、溪口村的戴氏等祖先都是这时从福建迁入。

北宋末年“靖康之乱”后,宋室南渡,中原汉族大南迁,温州人口激增,北宋崇宁年间(1102—1106年),温州人口119640户,人口262710人;到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年),上升为170035户,人口增至910657人,出现了温州历史上经济文化最辉煌的时期。

元末,方国珍、陈友谅、朱元璋逐鹿中原,战祸频繁,道路梗阻,不少外籍在温官宦及行旅者不得返回故里,遂留温州定居。

明初,政府创设卫所制。温州设有温州卫、磐石卫、金乡卫等,大批外籍官军来温州戌卫,其中不少成为移民。今之苍南县金乡镇有多种方言便是移民众多的证明。关于温州历史上移民情况,胡珠生先生在《温州历代迁入人口姓氏考述》一文中有深入考证和详细论述。

二十世纪末,温州又上演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移民潮。据《温州日报》2001年4月11日报道,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中,全市总人口为775.8万人(包括外来人口,不包括外出人口)。全市外出市区、县(市)以外人口为113.31万人,其中外出省外人口为69.60万人。全市外来人口为133.97万人,其

中省外流入人口100.72万人。温州还有40多万人分散在全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经商、定居,是我国著名的侨乡。

温州人外出主要是以经商为主,外地人流入主要以务工为主。劳动力的大进大出是当今温州经济格局的一大显著特点。四、商业文化

自古中国是以农为本,农业文明有其悠久的历史和中心的地位,但对滨海城市——温州来说,手工业和商业长期占有重要地位,温州是一座商贸型城市。

南朝永嘉太守丘迟在选美温州“控山带海,利兼水陆,实东南之沃壤,一都之巨会”时,同时也指出当地居民不务农业,好闲游性情,“曝背拘牛,屡空于田亩”,“耕灌不修,桑榆

靡树”,“遨游廛里,酣卒岁”。《隋书·地理志》称永嘉一带妇女“暴面市廛竟分铢以给其夫”。宋《方舆胜览》指出温

州“地不宜桑而织纫工,不宜漆而器用备”。温州丝织品、

漆器驰名天下,其实本地并不产丝、漆,其材料皆从远地贩运而来,可见人们富贵并非靠务农。北宋熙宁十年,永嘉税场的商税高达二万五千多贯,为全国各县平均商税的七倍多,可见商业之繁荣。南宋时商品贸易和对外交通依赖海上,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更刺激了沿海商品经济的发展。时人称温州“其华纤靡,其人多贾”。对此,北宋时温州知府

杨蟠有深切感受,他称赞温州“一片繁华海上头,从来唤作小杭州。”

永嘉学派反对以义抑利,主张以利和义;反对厚本抑末,主张以国家之力扶持工商业;反对空谈义理心性,提倡事功等思想,正是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反映,是温州百姓心态的集中表达,同时也深刻地影响历代温州人的思想观念。明朝中后期,温州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人们在物质上追求奢华生活,思想上崇尚金钱追求个性。明朝万历年间永嘉人姜准撰有《歧海琐谈》,比较充分地反映了温州商业的发达和温州人对金钱的热烈追逐。“无论市井庸流,负贩贱品,惟家业温裕,力足以经营之者,苟发一念,无不获遂”;他们“身衣骑毂,冠凌云康晋之中”;“近年富儿入银得买序班署丞,兵马录事诸京秩”。

近代以来,特别是开埠以后,温州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经商者蔚然成风,感染了众多知识分子,如“东瓯三先生”陈虬、宋恕、陈黻宸就积极主张“开商埠”、“搜伏利”、“依商之力”等,经学大师孙诒让还身体力行,晚年兼任瑞安县商会总理。

如今的温州人更是商场上的高手,哪里有市场,哪里就有温州人;哪里没有市场,哪里就有温州人去开拓。从改革开放初期的十万供销大军,到今天的百万经商大军,温州人形成了当代中国最大的商帮,温州人的足迹遍布全世界,象空气一样无所不在,被称为中国的犹太人。

长期的工商业活动,使温州人形成独特的商业文化和群体性

格:如勤劳务实,灵活善变,善于钻空子,自主意识强,不善合作,急功近利,追求高消费,重视人际关系,缺乏大气,敢于冒险,善于创新等。

五、宗教文化

宗教是用非现实的力量、非现实的手段解决现实问题的体现,是人的内心世界对外部世界恐怖、忧虑的反映,是解决现实生活无法克服的难题的企盼,是人的精神家园和心灵避难所。面对着波涛汹涌的大海,面对着变幻莫测的商机,面对着无力解决的重大问题,无能为力的温州人自然祈求于神灵保佑,因此,温州的宗教相当发达。

新石器时代,温州一带流行悬棺葬,石棚墓。悬棺葬,在悬崖峭壁上安置棺材;石棚墓,墓穴上盖石小者3-4吨,大者10-15吨。在生产力极其落后的时代里,能实施如此巨大的

工程,必须具备巨大的动力,那只能是坚定的信仰所驱使。东汉时,温州流行道教。道教有三十六洞天,市区华盖山容成洞名列第十八;道教有七十二福地,永嘉大箬岩石室名列第十二。道教史上重要人物——南朝陶弘景就曾隐居此地。陶弘景满腹经纶,却拒绝皇帝邀请,决意弃官隐居。在《诏问山中可所有》的诗中,表现非凡的气度和风韵。诗云:“山中无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说,不堪持赠君”。大箬

岩石室后改称陶公洞,今为旅游胜景。

唐朝时,温州佛教名闻天下。永嘉人玄觉参谒神宗六祖惠能

一宿得道,即返温州宣扬禅宗顿悟法门。著有《证道歌》,歌中有“一性圆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等句对后世影响深远。今市区松台山为玄觉大师纪念地。

五代时,吴越国大兴佛教,有佛国之称。温州先后兴建普觉瑜加寺、密印寺等六十多座佛寺。

南宋时,江南禅寺极为兴盛,政府曾对江南禅款规定等级,国家经营的有五山十刹。当时江心屿的江心寺是十刹之一,雁荡山的能仁寺属五山之一。温州的寺院常引得外国僧人来游历、学习。如,南宋著名诗人、“永嘉四灵”之一徐照在《题江心寺》诗首句便是:“两寺今为一,僧多外国人”。至今江心寺、能仁寺仍香火旺盛。

宋元时,温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城市,文化交流频繁,不仅对佛教禅宗东传,而且对西方宗教如摩尼教、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起过重要作用。以基督教为例,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命途多舛,曾几番流行,又几番沉寂。流行时,温州首当其冲,如元朝;沉寂时,温州并未禁绝,如明清;一俟时机成熟,又马上大规模流行。温州民间素有鬼神迷信的传统。司马迁《史记》说:“东瓯王敬鬼”。《隋书·地理志》说温州:“其谷信鬼神,好淫祀”。唐陆龟蒙《瓯越野庙碑记》说:“瓯越间好事鬼,山椒水滨多淫祀”。

如今温州的宗教、迷信仍很盛行,基督新教徒(耶稣教徒)约

50万,天主教徒近10万,信佛道的人难计其数,寺院、道观、教堂比比皆是。与此相关的,温州人还大兴祠堂、大修祖坟,104国道线上那满山遍野的白色的椅子坟,让前来参观的外地人大为惊奇和不解。

温州宗教文化有着中国传统宗教文化的基本特征,如实用性强,信教目的是为解决现实生活中发财致富、传宗接代、消灾避害等问题;兼容性强,往往儒道释同时并存;泛神论,往往见佛就拜,见菩萨就烧香,所信之神五花八门等。但温州也有自己的特色。如,宗教信仰的功利性特别强烈,财神崇拜极为典型。

六、学术文化

不少人以为温州只是工商业发达,而缺乏文化品味,甚至认为温州乃文化沙漠地带。孰不知,温州乃是一座文化底蕴很深,文化积淀丰厚的城市,文风兴盛,名家辈出。

唐代诗人赵暇诗曰“东晋江山称永嘉”,这不仅是对温州山水胜景的赞誉,也是对温州人文昌盛的写照。自东晋至南朝,历任永嘉太守多为著名文化,不少名垂中国文化史乃至世界文化史,如玄言诗创始人孙绰,书圣王羲之,山水诗鼻祖谢灵运,史学家裴松之、檀道鸾,诗人颜延之、丘迟等,他们在温州任职期满,或作诗、或为文,佳作迭出,声迹流播,为瓯越大地增添了不少文化气息。清《永嘉郡志》言:“永嘉自东晋置郡以来,为之守者若王羲之治尚慈惠,谢灵运招

士讲书,由是人知向学,民风一变”他们不仅为温州而且对我国文化发展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宋朝时,温州文风鼎盛,中进士的就有1416人,可谓“温州多士,为东南最”。据孙诒让《温州经籍志》著录的两宋时期温州学者就有二百四十多人,著作六百多部。南宋时温州产生了以薛季宜、陈傅良、叶适为代表的在中国学术史占有一席之地的“永嘉学派”,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永嘉四灵”(徐照、徐玑、翁卷、赵师秀),以高则诚为代表的在中国戏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南戏”,被誉为“东南小邹鲁”。小小的温州能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产生出如此优秀的文化,想来仍令我们激动和骄傲不已。

十九世纪末,温州得风气之先,在戒缠足,兴女学、改变礼俗等走在全国前列,出现了强劲的社会改革思潮,其代表人物有陈虬、宋恕、陈黻宸、孙衣言、孙锵鸣、孙诒让、黄绍箕、黄庆澄等人。今天我们读宋恕的《卑议》、《高议》等著作,仍能强烈感受到不同凡响的改革思想。尤其是孙诒让,在墨学、经学、甲骨文等多种学术领域取得巨大成就,被章太炎称为“三百年绝等双”,被郭沫若誉为“启后承先一巨儒”。

直至现代,温州仍人文荟萃,涌现出文学家郑振铎,词学宗师存承焘,曲学宗师王季思,考古学家夏鼐,杂文学家赵超构,史学家周予同,数学家姜立夫、李锐夫、苏步青,文史

学家苏渊雷,书法家方介堪,哲学家南怀瑾等海内外知名学者。

此外,温州的书画、摄影、戏曲、歌舞乃至竞技体育,在国内也有相当的影响力。以书画为例,温州史上产生了黄公望、姜立纲、项维仁等大师级的书画家和具有独特风格的“永嘉画派”。奚立镇先生主编的《温州历代美术家》,就收录了古今温州美术家1000多人,可见温州书画艺术之盛。

晚清时期瑞安人孙衣言在南雁荡山会文书院的对联颇能反

映温州学术文化的特点,对联曰:“伊洛微言持敬始,永嘉前辈读书多。”

综上所述,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长期的历史积淀,温州文化内涵十分丰富,风格鲜明独特,举其要而言,有以下几个特点:

其一,多元性。在数千年中华文明史中,温州绝大部分时间远离社会中心而作为边缘存在,中心控制力弱,因而荟萃了多种文化,呈现出明显的多元性。如内陆文化和海洋文化,农耕文化和工商文化,本土文化和移民文化同时并存,还有山水文化、宗教文化、学术文化等,正是由多种各具特色的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促进才构筑起色彩斑斓的地域文化。

其二,开放性。作为沿海城市、移民城市和工商业城市,必须与外部世界有广泛的联系,也必然受到各种外来文化的影响。温州特别善于吸收各种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相结合,

为我所用。各种外来文化比较容易在温州找到它的立足之处,温州各类宗教的发达即是证明。

其三,创新性。多元文化的碰撞、冲突与交融,极易生长出新的文化。温州在多种文化交融下特别善于创新,拥有许多个中国第一。温州正是以强大的创新能力和长期的文化积淀,为世瞩目。

其四,鲜明的群体性格。温州人具有独特的群体性格,极易为外地人所辨识:如,勤劳务实,灵活多变,敢于冒险,善于模仿,善于创新等,而这正是了解温州经济格局之所以形成的钥匙。

谈温州商人的特点及经商特性

谈温州商人的特点及经商特性 本文首先总结了有关温州商人特性的相关研究,随后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温州商人的经商特性,以期能够给有关方面带来启发。 关键词:温州商人商业特性温州模式 温州商人特点相关研究综述 温州商人作为温州模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其鲜明的特点。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学者们在总结温州模式的同时,对温州商人的特点也开始了研究,进行回顾。 随着“温州模式”在20世纪90年代影响的迅速扩大和有关“温州模式”研究的深化,许多学者开始进一步认识到,温州经济的崛起,除了经济学分析所揭示的种种因素之外,事实上还与温州人具有区域特征的人文精神有着很大的关联。20世纪80年代中期,张仁寿等学者就己经论述到历史传统的影响在“温州模式”产生过程中的作用。他们指出,温州世世代代相传的工商业传统,使温州人具有经营工商业的独特优势。同时,温州还有提倡“功利”、“重商”的区域文化传统。深深地受“瓯越文化”熏陶的温州人,“重义轻利”、“崇本抑末”等因袭包袱较轻,形成了较强的讲究功利、经济进取、善于学习、敢于冒险、务实进取、敢于竞争的思想观念,注重发展工商业,具有吃苦耐劳、勤奋苦干的精神。这种文化传统,与发展商品经济所需要的观念和精神相吻合,成为推动温州农村商品经济蓬勃发展的重要的精神力量(张仁寿,1990)。 上述这些观念就是企业家精神所在,有人称为之温州人精神(史晋川,2002),即温州商人精神。周晓虹(1996)、项飙(1998)、王春光(1999)等专门研究了流动在外的温州人群体,尤其是北京的“浙江村”现象;王春光(1999)还研究了巴黎的温州人在当地社会的融入方式,李明欢(1999)则专门研究了温州人在欧洲的移民情况。王晓毅(1996)则通过对温州苍南钱库镇项东村的调查,比较研究了广东和温州两地乡村工业化发展对家族制度的影响。马津龙(1999)对家族制问题及其对民营企业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朱康对(1997)、廖意如(1997)、洪振宁(1998)、蔡克骄(1999)、李庆朋(1999)、陈中权(1999)、朱长丰(2000)等则对传统区域文化对温州人文精神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 应云进(2002)提出了温州商人已由原先的无奈闯荡天下转变为现在的乐于争闯天下的看法,并将它视为温州人精神的重要内涵加以阐述,对它的基本涵义、基本特征、精神动力和根本原因进行了探讨,从中揭示温州人争闯天下的内在机理。

庐山旅游资源开发

庐山旅游经济开发摘要:深度开发庐山文化资源旅游、修学资源旅游、建筑博览旅游和地理水文资源旅游,彰显文化品味,盘活传统工艺;做大山水文章,奏响司机之歌,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绿色经济。 一.庐山基本概况 (一)位置与范围 庐山位于江西省九江市,紧临鄱阳湖和长江,“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庐山海拔1474米,山体面积280平方米,山体面积280平方公里,以雄、奇、险、秀闻名。1982年国务院批准庐山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96年冬联合国批准庐山为“世界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二)自然条件 庐山是一座崛起于平地的巍巍峨峨的孤立形山系。它经过漫长复杂的地质运动:早在震旦纪就在浅海底开始沉积,经过“吕梁运动”慢慢升高露出水面受到锉磨,后下沉淹没汪洋海水继得洗礼,直至白垩纪时发生“燕山运动”,掀起“褶皱”波涛重新露出水面,断块续升,定型山的骨架,又经长期积雪覆盖,到四世纪末地球变暖,再经更强烈的冰川剥蚀,因而造就了崔嵬孤突,峥嵘潇洒,雄俊诡异,刻切剧烈。 庐山地形走向,东西伸张,南北收缩,像片枇杷树叶。东临高垄,西接赛阳,南濒黄龙山麓,北靠莲花。由于庐山所处在亚热带地方,土质潮湿肥沃,气候湿润,有利各种植物发

育。因此,在这广袤的300平方公里土地中,生长植物3000多种。概括说来,山上山下植物分布有亚热带竹林,有热带常绿阔叶林,有温带落叶阔叶林,有寒带针叶林,以及一般灌木林、混交林,同时夹杂野花野草。形成竹木茂盛,花草芬芳,郁郁葱葱,好个植物荟萃之所以成为胜地,也与植被的功绩分不开。如此茂林修竹,不愧为幽雅翠境。 庐山气候温适,夏天凉爽,冬天也不太冷,这是庐山又一优越条件。节令特色:春迟、夏短、秋早、冬长。庐山气温适度。一至于四季,庐山顶端因处高空地带,加上江环湖绕,湿润气流在前进中受到山地阻挡,易于兴云作雨。所以,庐山雨量丰沛,全年平均降雨量1917毫米,年平均有雨日达168天。庐山云雾较多,全年平均有雾日达192天。更奇异的是庐山云雾常年此出彼没和变化莫测,给庐山增添了妙景。庐山水源,主要来自大气降水。在雨量丰沛条件下,有多达90多座峰岭的庐山,因地壳运动和冰川剥蚀的巧琢,有的峰岭夹峙峡谷自然形成陡壁深壑,峭崖渊涧,构成众多的瀑床,加上水源四季不断,形成数量众多景观壮美的瀑布,此为庐山一奇。可谓“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三)历史沿革 公元前126年司马迁在他的《史记·河渠书》中首载“庐山”,并记录秦始皇、汉武帝南巡时“浮江而下”、“过彭蠡,祀其名山川”以来,庐山在国家政治文化生活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唐玄宗建太平宫于庐山,并御书“九天使者之殿”匾。南唐中主李璟在庐山隐居读书,登基后舍宅为寺取名开先。南唐后李煜又建圆通寺。宋太祖赐白鹿洞书院国子监印本《九经》,敕书院为“白鹿国学”。又赐额开先寺“开先华藏”。明太祖朱元璋封庐山为“庐岳”,“爵以尊号,禄以秩祀”。明太祖、成祖、宣宗又三次分别为天池寺敕额。清太祖赐开先寺御书《般若心经》等。 庐山历代发生的重大的的文化演变、政治事件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古代至近代,庐山曾经有三个时期体现了中国历史的走向。著名学者胡适1928年指出:庐山有三处古迹代表三大趋势:慧远的东林,代表中国“佛教化”与佛教“中国化”的大趋势;白鹿洞,代表中国近世七百年的宋学大趋势;牯岭,代表西方文化侵入中国的大趋势。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33年夏,周恩来两度上庐山与蒋介石谈判,提出了著名的《中共中央国共合作宣言》,促成了国共合作抗日,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主战场之一的中国战场。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有关抗日战争的重要讲话。1959、1961、1970年,中共中央在庐山举行了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有着重要影响的三次会议。 庐山和中国历史,特别是现代历史紧密相连。它与中国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思想、信仰、事件和人物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为世界瞩目。 二.庐山旅游业发展基本情况 (一)发展成就 旅游经济健康快速发展,总体运行良好 1.国内国际人气向旺 2.商品市场销售旺盛 3.固定资产投资略有回落 4.预算内财政收入稳步增长,支出增加 5.金融形势继续保持平稳

瓯越文化的内涵和特征

瓯越文化的内涵和特征 智仁和诚的瓯越文化的内涵和特征 温州不仅区域经济格局自成一体,而且地域文化也独具特色。本文从海洋文化、山水文化、移民文化、商业文化、宗教文化、学术文化等方面论述了瓯越文化的内涵和特点,认为瓯越文化内涵丰富,具有明显的多元性、开放性、创新性等特点。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温州出现了巨变,各项经济指标都以惊人的速度增长,并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温州模式”。温州 人像是在玩魔术一样变出了许多令国人惊讶、羡慕、嫉妒的东西,并一再成为国内舆论关注的热点和改革开放的晴雨表,以致“温州”、“温州人”成了著名的品牌,“温州模式”也成了一种独特的旅游资源。作为一座中等城市,一座长期远离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边缘城市,温州何以一再产生惊人之举?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推动温州经济发展背后 的动因,不少人认为,文化是温州经济发展的内驱力。 温州不仅区域经济格局自成一体,而且地域文化也独具特色,对我国经济文化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当前,学术界对温州经济现象研究已相当深入,论著汗牛充栋,但对温州文化现象研究则相当薄弱。因而深入开展对温州文化的研究,

建立起比较系统、完整、科学的温州文化的理论,既是历史的回声,又是现实的召唤。文化是个极其宽泛的概念,地域文化的内容十分丰富,本文试从山水文化、海洋文化、移民文化、宗教文化、商业文化、学术文化等方面来论述温州文化的内涵。 一、山水文化 山水文化是一种以自然山水为特质载体或对象而产生的各 种文化形态与文化现象的总和。山水在为人们源源不断地提供着物质资源的同时,也在不断开启人们的思维和智慧,洗涤人们的心灵。置身于秀丽的山水风光之中,“我们的胸襟象一朵朵花似的展开,接受宇宙和人生的全影”。人们在利用山水、享受山水资源的同时,也不断地创造着、丰富着山水文化,山水文化是人们长期山水审美实践的产物。 温州是座山水典型城市,山水尽东南之美。温州有雁荡山(含北雁荡山、中雁荡山、南雁荡山)和楠溪江两个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有仙岩、百丈漈、瑶溪、泽雅、寨寮溪、洞头、滨海——玉苍山等七处省级风景名胜区和十四处市县级风景 旅游区,有“中国城市四大孤屿”之一的江心屿,有南麂、乌岩岭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麂还是联合国生物保护圈。景区面积辽阔,占全市国土总面积的22.23%;景区种类众多,有奇山秀水、滨海岛屿、高山湖泊和原始森林等;景区景点秀美,大龙湫、合掌峰、楠浮标滩林等景观世人称绝。

庐山文化

庐山文化

文化价值 庐山不仅风景秀丽,而且文化内涵深厚,更集教育名山、文化名山、宗教名山、政治名山于一身。从司马迁“南登庐山”,到陶渊明、李白、白居易、苏轼、王安石、黄庭坚、陆游、朱熹、康有为、胡适、郭沫若等文坛巨匠或陈运和等诗文名家1500余位登临庐山,留下4000余首诗词歌赋的文化名山的确立;陈运和的诗作《庐山》称“三叠泉直泻青史,五老峰耸立古诗,仙人洞深藏抱负,龙首崖腾飞情思,含鄱口难吐感触,芦林湖汇聚现实,花径走过历代名士,天池阅尽苍茫人世,白鹿体壮养于书院,东林绿荫尽染佛寺”、“可见蒋介石残留足迹,敬仰毛泽东居住旧址,匡庐奇秀甲天下,世纪巨著出自此”。 庐山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山,名胜古迹遍布。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名人志士在此留下了浩如烟海的丹青墨迹和脍炙人口的篇章.毛泽东写的“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的吕洞宾修仙而居的仙人洞,均是诗景交融、名扬四海的绝境。唐寅《庐山图》中的观音桥,周敦颐写出《爱莲说》的爱莲池。歌咏庐山的诗词

歌赋有4000余首。东晋诗人谢灵运的《登庐山绝顶望诸峤》、南朝诗人鲍照的《望石门》等,是中国最早的山水诗之一,庐山并成为中国山水诗的策源地之一。诗人陶渊明一生以庐山为背景进行创作,他所开创的田园诗风,影响了他以后的整个中国诗坛。唐代诗人李白,五次游历庐山,为庐山留下《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等14首诗歌,他的《望庐山瀑布》同庐山瀑布千古长流,在中国华大地及海外华人社会中家喻户晓,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极品。宋代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流传广泛,影响深远,“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成为充满辩证哲理的名句。 自然景观 《登庐山》[原](古体) 攀千仞削壁,临万丈深渊。 过崎岖盘道,登巍峨峰巅。 天高地险,流水潺潺瀑飞悬; 穿云破雾,清风拂拂衣衫翩! 惊心动魄,喷雪鸣雷双耳愦; 恸地憾天,波翻浪涌乾坤旋! 断桥飞度,风声鹤唳肝胆裂; 逶迤而上,缥缈一身似神仙!

从方言节目看温州地域文化特征

从方言节目看温州地域文化特征 【摘要】文章以温州家喻户晓的《百晓讲新闻》栏目为案例,试析温州方言节目与地域文化的关系。从方言节目兴起这一现象,不仅使温州方言走进了媒体,而且无论是节目的外在形式还是节目的内在要素,方方面面都映射着温州浓厚的地域文化特征。 【关键词】方言节目节目内外形式温州地域文化特征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在中国的娱乐类电视节目中或多或少有了方言的参与。比较典型的就是泉州电视台第四频道一一闽南语频道的开办,它是首个经国家广电总局正式批准开办的方言频道,是住“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构建中发挥独特作用的重要载体。 而温州《百晓讲新闻》也已于2004年6月1日在温视经济科教频道推出,最初是由两位老温州人金城濠、金方翔合力打造一档温州含金量最高的品牌栏目,节目时长从原先的10分钟延长到今年的30多分钟,很有观众缘的。这档栏目以贴近百姓生活的社会新闻为主,以趣味性和实用性的原则制作与百姓有关的“民生新闻”。主持人用更真实、更生活、更幽默的温州话,讲述温州人身边大大小小的事情,并对新闻事件做个人化的评点。这种个性化的方言新闻播报方式被温州各个县市仿效,创造了温州电视节目新亮点。 一、方言节目兴起的合理性及积极意义 (一)是防止方言弱化和保护语言资源的积极措施。 在普通话语权下,大众对推广普通话的误解使富有独特魅力的汉语方言在一代人身上出现断层,方言的弱化甲已是不争的事实。2007年1月,中国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司长杨光指出了方言和普通话是共存的,这深刻体现出国家相关部门对语言政策的积极调整态度。 《百晓》可以较好地聚集本土受众,提升本土受众对本土方言、本地媒体的自豪感,体现了温州方言的整合力。通过温州《百晓》这档方言节目,人们可以住更大的区域内了解到温州的地域文化特征,可以给温州人一种归属感,产生一种温州文化认同。 (二)适应分众化趋势,尊重受众应享有的文化权利。 在“信息膨胀”的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往往会根据自身的个性、需要选择信息,因此受众需求的多元分化正在充分形成。方言新闻对于年龄较大、文化层次较低、不熟悉普通话的人以及热衷于学习方言的人来说是种很好的信息传递工具。温州边缘地带的一些年长者听普通话很吃力,没有能力接受普通话节目;温州地区的一些老一辈少数民族存在着不懂汉语的语言障碍;“新温

庐山文化旅游策划书

项目名称:庐山旅游——文化开发项目

目录 第一部分项目分析1.项目概况 2.现状分析 3.市场分析 4.中国旅游行业状况分析 5.SWOT分析 第二部分项目策划 1.项目名称 2.项目理念 3.项目主办方 4.项目定位 5.主题口号 6.项目目标 7.项目规划设计 第三部分项目实施 1.实施进度 2.广告宣传方案

第一部分项目分析 一、项目概况 九江是历史文化文化名城,庐山是千古文化名山。千百年来,秀美的自然山川,优越的地理位置,孕育并催生了灿烂的庐山文化。1996年庐山作为“世界文化景观”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的高度评价:庐山的历史遗迹,以其独特的方式融入在具有突出价值的自然美之中,形成了具有极高美学价值的,与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紧密联系的文化景观。 早在三国两晋时期,周瑜在宫亭湖驻军,慧远在东林建寺,陶渊明在柴桑归隐,庐山文化迎来了她第一个文化创造的高峰。而从三国到近现代,有无数的文化巨匠、政治贤达、民族精英在这里留下了丰富的文化踪迹。现代学者胡适1928年游历庐山,曾对庐山文化的内涵以及对中国文化进程产生的影响作了高度概括:“庐山有三处史迹代表三大趋势:(一)慧远的东林,代表中国‘佛教化’与佛教‘中国化’的大趋势。(二)白鹿洞,代表中国近代七百年的宋学大趋势。(三)牯岭,代表西方文化侵入中国的大趋势。” 当然,这三大趋势远远不是庐山文化的全部。以宗教而论,庐山是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五教同山;以教育论,与白鹿洞书院同样影响深远的,还有理学宗师周敦颐创办的濂溪书院;以山水田园诗而论,有以谢灵运为开端、陶渊明为宗师,积累一千多年的山水田园文学宝库;以政治文化而论,中国近现代诸多重大政治历史事件与领袖人物,都与庐山有着深切的关联;以军事文化而论,一代名将周瑜、岳飞都曾经在这里督师鏖战,朱元璋鄱湖大战的传奇至今都广为流传。此外还有江西诗派的开创者黄庭坚,中国近现代文化守成主义的代表“陈门四杰”等等,这一个个彪炳青史的人物,这一桩桩影响深远的政治历史事件,在中国文化研究的历史和现实版图中,毫无疑问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分量。而在中国众多的名山大川和文化名胜中,庐山文化始终以其特有的,那份清新隽永和恢弘旷达的神韵与气象,令历代文人学士所向往。 二、现状分析 (1)自然环境分析 庐山,是江西首屈一指的名山,位于东经115°52′~116°8′,北纬29°

温州人文特点

温州人文特点 1.价值观: “以利和义” 永嘉学派代表人物叶适晚年则认为仁、义,必须表现在功利上,否则仁、义就会成为没有实际内容的空谈,仁、义本身也无法存在。并在永嘉学派的影响下,催生了以“商 文化”为代表的瓯越文化,具体表现为:重事功、图实惠、敢冒险、闯天下。 2.历史观: 继往开来: 虽然温州人敢为天下先,敢于创新,但是同时也有传统和保守的一面。时至今天,温州人的饮食文化仍很保守,与温州开放城市的形象很不协调。温州人的口味以清淡为主,可是十分单一,世代一贯制。不论谁家的酒席还是家宴,多少年下来都是全蹄全鸡全鸭的“老三篇”。改革开放后,天津的狗不理、广东的粤菜、客家的潮州菜、等先后进入温州,可是都在不久之后便撤出了温州市场,即便四川火锅红火些,可是在锅里沉浮滚动的还是传统的温州菜———敲打得薄薄的敲鱼和不成规则的粒粒鱼丸。这也反映了温州人比较封闭的心理特征。 落叶归根: 近年来,数以万计的温州人走南闯北,把市场建在了五湖四海,创造了“温州人经济”,但他们的根仍植在家乡,温州是他们永远的归宿之地,生活的大后方。很多温州人在常居海外的同时仍会选在在家乡置业,且温州人如果在海外过世,其子女多会将骨灰带回家乡安葬。他们的这种文化形态与当年的晋商、徽商是相似的。 3.性格特征: 敢为天下先 “天高皇帝远,民少相公多,一日三遍打,不反待如何”。这是历史上家喻户晓的民谣,流传了千百年,是温州先人创作的名声最大的歌谣之一,题目为《台温处树旗谣》。这是当地百姓面对腐败的政权和残酷压迫发出的战斗号角,也是敢作敢为的区域人文个性的体现。因此,在温州人身上一直就流淌着“天不怕地不怕,天掉下来箬笠大”的敢为的热血,是千年传承的文化基因。因此,小富即安不是温州人的个性,当他们手中有了钱,是不会将钱存入

庐山景观鉴赏

班级:20092712 姓名:郑明霞学号:2009276105 庐山景观鉴赏 在中国众多的名山中,庐山的地理位置可谓得天独厚,她耸峙在九江市区南面。气吞壮阔的扬子江,影落浩渺的鄱阳湖,控大江与大湖交汇之处,东下直达宁、沪,西上可通汉、渝。庐山的自然风光以绚丽多姿著称,危峰秀峦,奇云诡雾,悬崖飞瀑,幽谷流泉,山光水色交相辉映,盛夏如春凉爽宜人。庐山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人们。 庐山雄奇秀拔,云雾缭绕,山中多飞泉瀑布和奇洞怪石,名胜古迹遍布,夏天气候凉爽宜人,是我国著名的旅游风景区和避暑疗养胜地,于1996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古人云“匡庐奇秀甲天下”,苏轼所写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形象描绘了庐山的景色,成为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名篇。庐山风光以“奇、秀、险、雄”闻名于世,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的美誉,现主要有12个景区、37个景点、230个景物景观。庐山早有“神仙之庐”的传说,水气缭绕的万顷江湖,使庐山夏日清凉,雨水充沛,云雾弥漫。庐山的年平均雾日多达191天,弥漫的云气为庐山平添了许多迷人秀色和神秘色彩。 庐山是一座集风景、文化、宗教、教育、政治为一体的千古名山。这里是中国山水诗的摇篮,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慕名登临庐山,为其留下4000余首诗词歌赋。晋代高僧慧远(公元334~416年)在山中建立东林寺,开创了佛教中的“净土宗”,使庐山成为中国封建时代重要的宗教胜地。遗存至今的白鹿洞书院,是中国古代教育和理学的中心学府。庐山上还荟萃了各种风格迥异的建筑杰作,包括罗马式与哥特式的教堂、融合东西方艺术形式的拜占庭式建筑,以及日本式建筑和伊斯兰教清真寺等,堪称庐山风景名胜区的精华部分。庐山不但拥有“秀甲天下”的自然风光,更有着丰厚灿烂的文化内涵。 一、庐山风景名胜区的概况 (一)庐山的自然环境 1.地理位置 庐山位于东经115°52′~116°8′,北纬29°26′~29°41′。雄踞于江西省北部,紧靠九江市区南端的沙河县中心花园附近。由长江、庐山、鄱阳湖相夹地带,才会形成襟江带湖、江环湖绕,山光水色、岚影波茫之景象。 2.地形构造 庐山是一座崛起于平地的巍巍峨峨的孤立形山系。它经过漫长复杂的地质运动:早在震

瓯越文化的内涵和特征

瓯越文化的涵和特征 智仁和诚的瓯越文化的涵和特征 不仅区域经济格局自成一体,而且地域文化也独具特色。本文从海洋文化、山水文化、移民文化、商业文化、文化、学术文化等方面论述了瓯越文化的涵和特点,认为瓯越文化涵丰富,具有明显的多元性、开放性、创新性等特点。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出现了巨变,各项经济指标都以惊人的速度增长,并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模式”。人像是在玩魔术一样变出了许多令国人惊讶、羡慕、嫉妒的东西,并一再成为国舆论关注的热点和改革开放的晴雨表,以致“”、“人”成了著名的品牌,“模式”也成了一种独特的旅游资源。作为一座中等城市,一座长期远离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边缘城市,何以一再产生惊人之举?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推动经济发展背后的动因,不少人认为,文化是经济发展的驱力。 不仅区域经济格局自成一体,而且地域文化也独具特色,对我国经济文化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当前,学术界对经济现象研究已相当深入,论著汗牛充栋,但对文化现象研究则相当薄弱。因而深入开展对文化的研究,建立起比较系统、完整、科学的文化的理论,既是历史的回声,又是现实的召

唤。文化是个极其宽泛的概念,地域文化的容十分丰富,本文试从山水文化、海洋文化、移民文化、文化、商业文化、学术文化等方面来论述文化的涵。 一、山水文化 山水文化是一种以自然山水为特质载体或对象而产生的各 种文化形态与文化现象的总和。山水在为人们源源不断地提供着物质资源的同时,也在不断开启人们的思维和智慧,洗涤人们的心灵。置身于秀丽的山水风光之中,“我们的胸襟象一朵朵花似的展开,接受宇宙和人生的全影”。人们在利用山水、享受山水资源的同时,也不断地创造着、丰富着山水文化,山水文化是人们长期山水审美实践的产物。 是座山水典型城市,山水尽东南之美。有雁荡山(含北雁荡山、中雁荡山、南雁荡山)和楠溪江两个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有仙岩、百丈漈、瑶溪、泽雅、寨寮溪、洞头、滨海——玉苍山等七处省级风景名胜区和十四处市县级风景旅游区,有“中国城市四大孤屿”之一的江心屿,有南麂、乌岩岭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麂还是联合国生物保护圈。景区面积辽阔,占全市国土总面积的22.23%;景区种类众多,有奇山秀水、滨海岛屿、高山湖泊和原始森林等;景区景点秀美,大龙湫、合掌峰、楠浮标滩林等景观世人称绝。旅游资源中还包括了众多与自然景观相映成趣的人文景观,有瑞安玉海楼、苍南蒲壮所二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44处省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及其特点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及其特点 摘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瑰宝,也是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推动力。因此,应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中学生作为国家建设的未来栋梁,其传统文化素质如何,影响着未来我国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方向。作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阵地之一的中学,只有先廓清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以及其具有的发展创新性、融合性、凝聚性、民族性和世界性、两面性等特点,才能更好地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特点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强大和团结的源泉,是国人心灵的活水,也是国家建设和发展的推动力。中华传统文化历经艰辛,经过数千年的演绎与扬弃,已深深地融入全体华人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之中,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特别是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影响社会历史发展,支配人们思想行为和日常生活的强大力量。因此,作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阵地的中学,要想更好地实现传统文化教育,首先应廓清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和特点。 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个概念,不仅是指“文化”,而是强调“文化”与“传统”的结合。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指人区别于动物,人类社会区别于自然界的本质特征,是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生活方式,是人类生活的总和,包括精神生活、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等极其广泛的方面。狭义的“文化”,则是排除了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成果的部分,即只包括精神创造及其成果,是意识、观念、心态和习俗的总和。一般而言,我们通常使用和研究的文化,主要指狭义的文化。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在生息繁衍中形成和创造的文化,涵盖古今。所以,这里我们又要突出中国文化的传统性。“传统”是指世代传承的具有自身特点的社会历史因素,是历史延传下来的思想文化、制度规范、风俗习惯、宗教艺术乃至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的总和,具有时间上的历史性、延续性以及空间上的拓展性和权威性的特点。将“传统”与“文化”有机结合起来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生息繁衍过程中形成的,影响着民族发展进程的一切物质和精神,从纵向分析主要指我国传统社会的文化,到清朝晚期之前的文化。横向来看主要指中国传统社会中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和价值系统,除儒家、道家、法家和佛教学说外,还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的各个门类,如艺术、法律、哲学、道德等以及历史、地理、文物、书法、服饰、陵墓、医学、天文、农学等古籍文书。总之,中国传统文化可概括为“以中华民族为创作主体,于清晚期以前,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特点和稳定结构的、世代传承并影响整个社会历史的宏大的古典文化体系”。传统文化中有精华有糟粕,我们应正确分析其精华和糟粕,在现实的基础上批判地继承,用科学的方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去旧赋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丰富多样,居中心地位的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一种以扬善抑恶、以真善美相统一,以文化教化为目的的伦理政治型文化。“如果把西方的文化视为‘智性文化’,那么中国文化则可以称为‘德性文化’”。它是一种德智统一、以德摄政的文化,是带有一种民族的、独特的、重伦理价值取向的特色。中国传统伦理政治思想,不仅决定了中国古代人的文化人格,而且决定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特征。除了伦理政治型文化这一总的特征之外,中国传统文化还具有以下特点: 1.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发展创新性正如毛泽东所说:"中国是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中国已有了将近四千年的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中华文明是唯一延续时间最长、未曾中断的文化系统。它不像埃及、巴比伦、印度等文化那样无以后

瓯越文化

瓯越文化 《话说温州》 播音时间:十二周周一 编辑:郑德镇播音员:郑德镇、徐浩博音乐:像风一样、渡、别、骆驼、刚好遇见你、天空之城 朱自清先生在文章中写道“吃饭时,时间从碗边流走;喝水时,时间从随水流走;睡觉时,时间又从脚边流走。这摸不着,抓不住的时间呵,它无声地来又匆匆地远走”。懂得珍惜,人生便是一种永恒。欢迎大家收听本期的话说温州,本期的主题是《瓯越文化》。 温州不仅区域经济格局自成一体,而且地域文化也独具特色。本文从海洋文化、山水文化、移民文化、商业文化、宗教文化、学术文化等方面论述了瓯越文化的内涵和特点,认为瓯越文化内涵丰富,具有明显的多元性、开放性、创新性等特点。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温州出现了巨变,各项经济指标都以惊人的速度增长,并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温州模式”。温州人像是在玩魔术一样变出了许多令国人惊讶、羡慕、嫉

妒的东西,并一再成为国内舆论关注的热点和改革开放的晴雨表,以致“温州”、“温州人”成了著名的品牌,“温州模式”也成了一种独特的旅游资源。作为一座中等城市,一座长期远离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边缘城市,温州何以一再产生惊人之举?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推动温州经济发展背后的动因,不少人认为,文化是温州经济发展的内驱力。 山水文化是一种以自然山水为特质载体或对象而产生的各种文化形态与文化现象的总和。山水在为人们源源不断地提供着物质资源的同时,也在不断开启人们的思维和智慧,洗涤人们的心灵。置身于秀丽的山水风光之中,“我们的胸襟象一朵朵花似的展开,接受宇宙和人生的全影”。人们在利用山水、享受山水资源的同时,也不断地创造着、丰富着山水文化,山水文化是人们长期山水审美实践的产物。 虽然并非所有沿海地区都能形成海洋文化,如果没有强烈的不同文化类型国家的商品交换的需求和可能的话。中国有一万多公里的海岸线和3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域,然而古代中国大部分沿海地区由于征服自然能力的薄弱以及中央集权专制长时期的闭关锁国和海禁政策,并没有孕育出海洋文化的充分条件,如齐鲁地区,虽地处滨海,其文化却是大陆文化的典范。 但是温州与少数一些沿海城市却具备了海洋文化的一

寺庙施工方案

一、编制依据 温州护国寺修建工程依照ISO9000:2000版标准和公司相关程序,依照工程所及的相关施工验收规范,依照国家建设工程和古建筑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依据建设单位的图纸以及国家、地方对施工现场管理的有关规定编制本施组,作为贯彻指导施工管理全过程的指南。 主要依据文件、文献: 1、温州护国寺修建工程的施工图纸 2、《建筑工地施工现场供用电安全规范》 3、《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 4、《建筑安装工程质量检验评定统一标准》 5、《建筑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6、《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程》 7、《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 8、《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 9、《砌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10、《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 11、《古建筑修建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12、《建筑地面规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13、《古建筑营造法原》 14、《古建筑施工规范及验收规范》 15、《中国园林建筑施工技术》 二、工程目标和承诺 1、工程质量目标:确保优良,争创瓯江杯。 2、工程进度:确保在153个日历天内完成本工程的施工任务,按时交付业主投入使用。 3、工程安全:在整个施工过程中杜绝重大伤亡事故。 4、文明施工:创建一流的施工现场,争创温州市安全文明标化施工工地。 5、施工现场到位率:项目经理现场到位率80%,其它管理人员现场到位率90%。

第二章工程范围和工程特点 一、工程范围 本标段面积施工图范围内的土建、安装及配套工程。范围为先中轴线建筑大雄宝殿,天王殿,后其它建筑施工。 二、工程概况 (一)各方情况简介 建设单位:温州市护国寺修建工程办公室 设计单位:浙江古今园林建筑研究院 (二)建筑工程一览表 石阙门:整体石制。 牌坊:四柱三间冲天式样,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七如来:花岗石七宝塔。中有浮雕,须弥底座。 山门:通面阔15.0米,进深 2.7 米,三间五楼牌楼式建筑,设铺作。 钟鼓楼:位于天王殿前,中轴线之东、西两侧。平面呈方形,二层重檐歇山顶。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大雄宝殿:面阔七间31.5,进深五间22.5。其柱网由内外二周组成,形成了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的内外槽形式。内槽后部置佛坛,檐柱上设栌斗承七铺作。屋顶采用重檐四阿顶(即庑殿顶),上覆青色陶瓦。 藏经楼:位于玉佛殿后,二层建筑歇山重檐顶出平座,七间五进,底层围廊,檐柱上设六铺作重拱。藏经楼两侧各以廊与厢房相连接。 玉佛殿:五间四进,通面阔16.4米,通进深12.0 米。单檐庑殿顶。 药师殿:通面阔11.7米,通进深8.4米,屋顶悬山式样。 法堂:五间三进,通面阔17.4米,通进深10.8米。单檐歇山顶建筑。 厢房:二层双坡顶,前檐廊轩。 方丈院:三合院组合,主体为歇山顶建筑,建筑二层。另设廊轩,中为庭院,庭院内凿池堆山。 塔:五层楼阁式塔,平面为方形,内设楼梯可拾级而上。 此次先修建大雄宝殿和天王殿。 三、工程特点说明: 温州护国寺坐落于温州市区西南的景山公园丛林环抱的山坞中,寺址地貌完整,西倚山林,朝向东南,地势平坦,东面最低高程44.0米,西面最高高程为57.9米。是东低西高的缓坡地,形成步步增高之势,可谓传统的天下名山寺占多的风水宝地. 护国寺始建于唐贞观至五代后梁乾化年间,迄今千余年,素有外有护国、太平,内有嘉福、天宁的美称,是浙南一大名刹,也是我市最大的佛教丛林,还是浙南最早佛学院(原称山家讲舍)的旧址。寺内文物古迹众多,历代高僧、大德辈出:宋朝有处严大师出家护国,三十年代有能明、万定和尚住持护国,其弟子象贤与授玉均系名僧,而护国禅寺四字还是弘一大师的手迹。为进一步落实党的宗教政策,丰富瓯越文化内涵,保护文化古迹,弘扬中国悠久的佛教文化传统,提高温州城市文化品位,护国寺的重扩建便提上了日程。 (一)、自然特征: 温州地区系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特色各异:春季细雨霏霏,五、六月份为梅雨季节,七、八、九月份为夏季高温季节,九、十月份有台风、暴雨,到次年三月,冬季施工期一般为80天。地区全年最高气温可达39度,最低气温可达-5度,年降雨量1500mm。本工程施工时间为2003年6月至2004年10月,施工要经历雨季和夏季。

中国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中国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中国文化的内涵与特征(1)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蔚为大观。数千年来,它伴随着中国人的发展与进步逐渐成形,同时也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中国人的立身处世、言行举止,似乎无一不体现着中国文化;我们老祖宗留下的每一件什物,几乎也都浸润着浓郁的中华文化。但是一旦旁人问起来,要你用三言两语准确地概括一下中华文化的内涵与特征,恐怕多数人都会瞠目结舌,不知从何说起。毕竟,中华文化支脉太庞杂、流变太频繁,要想真的说出个所以然来,实在是不容易办到。不要说外国人不解,就连中国人自己,怕是也会觉得茫然。前面那几位中国人在老外面前所遇到的尴尬,其实也是不难理解的。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正因为中华文化太丰富、太精深,所以我们觉得实在很难理出一个头绪。而相对浅易的美国文化,就容易理解多了。但是我们还是可以从中国人的一些日常行为中,提炼出中国文化的精髓。比如说,中庸、和谐、天人合一、经权之道等等,就是很典型的中国文化特征。总体来看,中国文化有如下几点鲜明特征,值得我们注意: 中庸,是圣人孔子所极力推崇的“至德”,孔子心目中的

理想道德叫做中庸。中庸之道,实在是中华民族累积凝成的民族智慧。中庸的精义,似乎不出《论语》的一句话,那就是“过犹不及”。就是说,万事都不要过分;如果做得过头了,那还不如不做。然而时下许多人所理解的中庸,却成了做事无原则、无标准、和稀泥、不偏不倚、模棱两可、首鼠两端的代名词,似乎奉行中庸之道的人都是庸庸碌碌、明哲保身的好好先生。这实在是对中庸真义的误解。为人如果做到了“中庸”,那才是真正的大智慧呢。 要身体力行“中庸之道”,最要紧的是要有一个“度”的把握。任何事情都有一个限度,如果超越了限度就不好了,哪怕是好事也会因此而变成坏事。事情做得过了头还不如做不到,这就是“过犹不及”。我们不妨拿大家耳熟能详的一些形容词 来举例:“怯懦”是“不及”,“张狂”是“过”,而“勇敢”则是“中庸”;“吝啬”是“不及”,“奢侈”是“过”,而“慷慨”则是“中庸”;“自卑” 是“不及”,“自负”是过,而“自信”则是“中庸”。试问,这样的 中庸,又有什么不好呢? 中庸的现实意义,用现代语言来说,即是“合理化”。朱 熹解释中庸说:“凡其所行,无一事之不得其中,即无一事之不合理。”管理的中庸之道,正是今日大家所重视的“管理合 理化”,要使个人的自由在与组织一致目标之间得到一个平衡,重视团体不必轻忽个人,注重现实同时并不抛弃理想。 至于一项措施合理不合理,还要看时空能否配合,所以

浅论庐山诗词文化

浅论庐山诗词文化 班级:7班学号:201001010745 姓名:苏晨 一简介庐山 庐山位于中国中部江西省九江市南,北濒长江,东接鄱阳湖。山体总面积3O2平方公里,南北长、东西窄。全山共90多座山峰,最高峰为大汉阳峰,海拔1473.4 。群峰间散布有许多壑谷、岩洞、瀑布、溪涧,地形地貌复杂多样。 庐山风光以“奇、秀、险、雄”闻名于世,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的美誉,现主要有12个景区、37个景点、230个景物景观。庐山早有“神仙之庐”的传说,水气缭绕的万顷江湖,使庐山夏日清凉,雨水充沛,云雾弥漫。庐山的年平均雾日多达191天,弥漫的云气为庐山平添了许多迷人秀色和神秘色彩。 庐山是一座集风景、文化、宗教、教育、政治为一体的千古名山。这里是中国山水诗的摇篮,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慕名登临庐山,为其留下4000余首诗词歌赋。晋代高僧慧远(公元334~416年)在山中建立东林寺,开创了佛教中的“净土宗”,使庐山成为中国封建时代重要的宗教胜地。遗存至今的白鹿洞书院,是中国古代教育和理学的中心学府。庐山上还荟萃了各种风格迥异的建筑杰作,包括罗马式与哥特式的教堂、融合东西方艺术形式的拜占庭式建筑,以及日本式建筑和伊斯兰教清真寺等,堪称庐山风景名胜区的精华部分。庐山不但拥有“秀甲天下”的自然风光,更有着丰厚灿烂的文化内涵。 二有关庐山的诗词 庐山风光秀丽,素有“春山如梦、夏山如滴、秋山如醉、冬山如玉”之美誉。

如此名山,酷爱如画山水的中国诗人们自然不会惜墨,他们为庐山留下了一首首壮美的诗篇。魏晋南北朝时的诗人慧远、陶渊明、谢灵运、鲍照、顾恺之、宗炳、王羲之等,都有有关庐山的山水诗。仅唐宋两代,到过庐山和隐居庐山的著名诗人就有180余人。明清时期到过庐山和隐居庐山的著名诗人则有330余人。描写庐山的诗文很多,唐开元名相﹑诗人张九龄有《湖口望庐山瀑布水》、《入庐山仰望瀑布水》等描写庐山瀑布的诗,而描写庐山瀑布最为有名的则是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望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真不愧为千古绝唱。苏东坡先后为庐山写了7首诗,最著名的是《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白居易游遍庐山各处胜境,发出了“匡庐奇秀甲天下”赞叹,是名家中留下的吟咏庐山的诗最多的人,约有17首。因此庐山被誉为“文化名山”,留有历史游览作品4000多首,更是一座诗山。康有为在谈及庐山时曾说:“自太白、东坡以还,名士如鲫,佳句如林”。 简析《望庐山瀑布》与《大林寺桃花》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赏析: 这首诗是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庐山风景的无限热爱。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香炉”是指庐山的香炉峰。此峰在庐山西北,形状尖圆,像座香炉。由于瀑布飞泻,水气蒸腾而上,在丽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顶天立地的香炉

庐山文化

庐山名字的由来 江西庐山,天下名山也。它一山飞峙于江湖之间,饱含云雾之气,缭绕蒸腾,诡特奇妙,故以“不识庐山真面目”,名扬海内外。 “匡庐奇秀甲天下山”——白居易语。自古以来,庐山就被人们传为“神仙之庐”。庐山的得名也因为这些传说而确定下来了,而其他诸如匡山、康山、辅山 敷山、以及敷浅原、天子都,天子鄣、南鄣山等名称却不大为人们所称道。为什么称之为“庐山”?有什么依据?千百年来宗教的面纱犹如这峭峰云雾,将庐山得名的“真面目”蔽匿于层层的“谜团”中,令人迷惑、费解。现在该是廓清迷雾,还庐山得名历史的真面目的时候了。 公元前126年,司马迁游历庐山,后来在《史记·河渠书》中写道:“余南登庐山,观禹疏九江”。这是第一次记下“庐山”这个名称,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庐山名称究意是怎样来的?这有种种传说,众说纷纭,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 一种传说,早在周朝时,有个名叫匡俗的人,在庐山学道求仙。周天子获悉了他的事迹,屡次请他出山相助,而匡俗却都潜入深山,逃避不去。后来,匡俗其人无影无踪了,传为成仙而去。人们便称匡俗所住的地方为“神仙之庐”,故名“庐山”。 另一种传说,也是周朝时,有位叫方辅的人,同老子李耳一道骑白驴入山炼丹,二人也都“得道成仙”,山上只留下一座空庐——“人去庐存”,因此称此山为“庐山”。 第三种传说,仍然是匡俗的故事,但时间、情节皆不同。时在汉初,匡俗的父亲东野王曾辅佐刘邦平定天下,不幸逝世朝廷为表彰东野王的功绩,便封其子匡俗于阳今鄱阳县一部分,号越庐君。越庐君匡俗酷爱道术,弃官入山学道求仙。这座越庐君学道求仙的山,被人们称为庐山。 上述三种传说,都与求仙有关。在古代,从秦始皇起,许多皇帝都相信方士之说,为使自己长生不老,常派人到各地求仙访药,故庐山这神秘的云雾,神秘的传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但这些传说虽然是文字所记载的,但均无确切的史实依据,很难使人相信。 匡俗、方辅一类传说,是道教与佛教争夺庐山的产物。东汉初年我国传入了佛教,东汉末年又正式建立了道教,两教都要依附名山。庐山从来就是一座名山,必然成为道教、佛教争夺的中心。道教为使庐山成为自己的洞天福地,竭力要把佛教从庐山排挤出去,所以编出种种传说,称这座山为“神仙之庐”为自己占据庐山提供历史根据。其实,这些传说见诸记载,全在汉魏以后,比司马迁的《史记》至少晚三四百年。而道教创始人张道陵,是东汉末年人,庐山有道教活动及种种传说,决不会早于东汉,更不可能早于西汉《史记》成书的年代。只是庐山在古代曾有过一个方士们甚为活跃的时期,这无疑助长了庐山有神灵的传说。 那么,庐山真正的得名原因如今有人解开了吗?目前这一历史之谜,已基本解开,但由于很复杂,有二种不同的观点。 有人认为庐山的名称,是因为山岳的形状而命名的。庐,庐舍也,庐山巍然屹立在辽阔的鄱阳湖平原上,恰如“中田有庐”《诗经·小雅·信南山》的形状。晋朝思想家孙放在他的《庐山赋》中说,“寻阳郡南有庐山,九江之镇也,临彭蠡之泽,持平敝之原”,也是这个意思。庐山名称的来历,应得之于它自身四围峻拔,中间平凹的形状。庐山又名匡庐,匡山,仍是因山的形状如箕筐而得名。纵观山东历城县,浙江龙泉县,四川江油县,均有匡山,也都是

高三政治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高三政治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作者:佚名教案来源:网络点击数:5305 有奖投稿 高三政治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文章 来源莲 山课件w ww.5 Y K j.Co M 考点1: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1)内涵: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部分。它既不是指广义的文化,也不是指狭义的文化。 (2)特点: ①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②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生活、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培养出来的。 ③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文化是通过物质活动或物质载体体现出来的。 考点2:文化的形式 由文化表现形式分: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化、艺术等;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考点3:文化的社会作用 (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文化的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能贫困,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3)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考点4: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1)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 ①经济、政治影响文化。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②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不同的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影响不同,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不同。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③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的独立性。文化并不是始终与经济发展亦步亦趋的。 (2)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文化产业、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②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考点5:文化与综合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