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的艺术特色

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的艺术特色
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的艺术特色

 

 

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的艺术特色

夏名采

山东青州市博物馆研究员 山东 262500

内容提要:青州在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是今山东地区佛教文化的中心。青州龙兴寺的佛教造像,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逐步走向完美和接近现实,有着极强的地方个性。

关键词:青州 龙兴寺 佛教造像

龙兴寺窖藏佛教造像出土之后,在全国及全世界学术界引起了强烈反响,甚至有的学者称这一发现为中国本世纪佛教美术考古最重要的发现。

这批佛教造像出土以后,在国内有关专家的指导下,我们进行了认真而细致地整理。经过二年多的努力,有一部分造像已恢复了当年的英姿。现在,这批造像终于和大家见面了。从这些造像中,我们可以看出她们那种与众不不同的特有风格,这就是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的艺术特色。在某种意义上我们也可以说,这是山东地区以青州为中心的佛教造像的艺术特色。这些艺术特色在各个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手法,体现了青州为中心的佛教造像艺术逐渐演变、逐渐完美、逐渐接近现实生活的发展过程。

一 北魏晚期造像的艺术特色

目前展出的北魏晚期造像数量不多,且以背屏式造像为主,单体圆雕造像较少,这也正是龙兴寺出土的这批造像的一个特点。但从这批造像中,我们也能清晰的看出她那与众不同的艺术特色。

永安二年(529年)韩小华造像,是一件有准确记年、准确造像人的造像,在造像左侧有四行题记:

永安二年二月四日清信女韩小华

敬造弥勒佛一躯为亡夫乐丑儿与

亡息 兴 奴等后己身并息阿虎愿

使过度恶世后生生尊贵世世侍佛

这件弥勒造像螺形高髻,面相清瘦,眉目清秀,面部微笑,其面肌、五官生动而自然,褒衣博带袈裟和长裙下摆略向外侈。二胁侍前额梳留三圆形发饰,面相与弥勒相同,披帛从双肩垂下至腿部后上卷至肘间,再飘然下垂。综观此件造像,给人以“秀骨清风”的感觉。而这件造像的三尊均立于覆莲基座之上,又与以后的造像有着明显的区别。

与韩小华造像相近的另一件背屏式造像,则更可代表青州地区北魏晚期造像的艺术特色了。这件背屏式造像顶部已残,但三尊像保存极为完整。其本尊的螺形高髻极为

?

7

9

?

突出,面部雕刻得细致,笑容十分甜蜜,她的头略向前倾,似正要与你交谈,其神态与韩小华造弥勒像比较则更为生动。造像的二胁侍头梳高髻,高髻仅用宝缯束住,显得简洁而明快,面部表情与本尊一样生动,而又显活泼,其披帛、长裙安排合体。与韩小华造像不同的是,此件造像本尊立于莲蕊之上,二胁侍的基座则为一完整的莲蕊,而此莲蕊有一莲茎与本尊的莲蕊相接,且造像底部平直,这又与较晚的造像不同。同时,这件背屏式造像的飞天部分为浅线阴刻,从现在保存的两尊飞天分析,此件造像的飞天为供养飞天。

另外二尊此时的背屏式造像,在此基础上又有所发展。其一的三尊立像,本尊高髻,波状发饰,脸形长方,双目细长,嘴角内敛上翘呈微笑状。着双领下垂式褒衣博带袈裟,袈裟右襟甩搭左臂,上刻宽双阴线水波状衣纹。衣裙下摆外侈,手施无畏与愿印。跣足立于台座上。有用双重莲瓣、彩绘同心圆和线刻忍冬花环组成的头光和线刻忍冬花、彩绘重环和荷叶、荷花组成的背光。二胁侍头戴高冠,黑发顺肩而下并有圆形饰件和帛带束住,披帛、长裙穿着贴体,手执莲蕾、净瓶。该背屏式造像下方主尊腿部两侧,有二龙头伸出。二龙头口衔荷花、荷叶、荷蕾形成二胁侍的基座。造像顶部残留有五身供养飞天。

而另一件佛三尊立像与上件基本相同,只是胁侍开始出现璎珞。但在其下部,本尊腿的两侧,有二条浮雕龙。这二条飞龙,头较大,四足及龙尾较小,且与整件背屏式造像比较也显得极小。二龙口衔荷花、荷叶、荷蕾形成二胁侍的基座,托住二胁侍。此件作品背面有阴线刻和彩绘的一幅画面。画面的上部正中为坐于仰莲束腰须弥座上的倚坐式样的佛像,左右立二胁侍,须弥座侧有一手执莲花的供养僧人。画面下部为线刻的礼佛图。该图左侧为头梳高髻,着交领肥袖上衣,下穿长裙的女子,其身后跟一头梳双髻的侍者,侍者手中捧物;右侧共三人,其中二人为头戴笼冠的男子,另一人为头梳双髻,手捧物品的侍者。

从以上三件作品可知,二胁侍的基座由仅为一仰莲,发展到龙头托莲,再到龙身全现,但龙较小。这一过程,也正是青州地区此种背屏式造像二胁侍基座发展演变的过程。

如前所述,北魏晚期单体圆雕造像较少,其中还有部分为背屏式造像改造的单体圆雕像。

带圆形头光的立佛像螺髻很高,面相较丰满,弯眉,凤眼半睁,高鼻、薄唇,小嘴,其面部含甜蜜的微笑,耳肥大,但耳垂较短,细长颈,内穿斜衽僧祗支,外着褒衣博带袈裟,袈裟一角甩向左臂,长裙和袈裟下摆外侈,左手施无畏印,右手残,跣足立于莲蕊上。这件造像后背平直,身侧和后背形成直角形。分析原因为它本应为一背屏式造像的本尊,但由于某种原因,二胁侍被破坏而本尊完整,就将其改造而成为单体圆雕造像。

带圆形头光和背光的菩萨像,改造后仍留下许多背屏式造像的特征。这件头戴折巾式冠,冠前有圭形饰件,前额梳留5个圆形发饰,卷曲的长发从耳后分左右两股垂至壁侧,在肩部并用圆形发卡束住长发;其面部清瘦,长眉弯月状眼,高鼻略勾,嘴角下凹呈微笑状的菩萨,面部的肌肉表现极为生动而准确,它身材亭亭玉立,披帛、长裙穿着合体,跣足立于仰莲基座上。其形象生动活泼,而又有些稚气。有趣的是,菩萨的莲座下有残莲茎饰件,左侧下部裙折边有龙尾饰件。从这些残件分析,此件圆雕菩萨造像原为一背屏式造像的右胁侍,是有意改雕加工而成为一单体圆雕菩萨像。

以上二件单体圆雕造像均为改雕而成,但青州地区在北魏时有大型圆雕造像的传统,现存于青岛市博物馆,原为临淄龙泉寺

?

89?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 2000年第1期

的二尊大型圆雕佛像就是例证。此次,龙兴寺窖藏也出土了这例作品。此次参展的北魏圆雕菩萨立像就是例证。这件高187厘米的菩萨立像,面相圆润,眉目清秀,在清秀中又透出俊美,她那亭亭玉立的身材,再配以华丽的饰件,其装饰之精美,雕塑之精致,真有呼之欲出的感觉。

综观北魏时期龙兴寺佛教造像,给我们留下了这样的印象:造像面部表现极为细腻,特别是造像的神态刻画得极为生动。但我们又可看出,这些造像的面部或多或少的都有一些稚气和纯真。造像中佛像的僧祗支、袈裟、长裙均显厚重,垂线较多;而菩萨像的服饰仅有披帛和长裙,则显得简洁明快,菩萨的饰件也较少,有的仅有项圈,后期才出现璎珞。这些特点,我们可以这样说,南方北魏时期流行的秀骨清风的特点,在青州地区明显的反映出来,这应该是有别于北方地区的青州风格吧。

二 东魏时期青州风格的正式形成

东魏时期,青州地区造像风格在继承北魏传统的基础上,更加显露出自己的特色。可以说,这一时期是青州地区造像风格的形成时期。

东魏早期,造像仍保留有诸多北魏时期造像的因素。天平三年(536年)智明造像比永安二年(529年)韩小华造像仅仅晚七年。这二件造像的风格有某些相似,但有诸多因素又显露出自己的特征:面相开始变圆,但都带有稚气,前胸开始向前凸起,双肩开始变平,衣纹和衣折逐渐变少等等,这些特征,正孕育出青州地区东魏时期的风格,也在某种程度上说明,旧的传统和新的风格在这一时期有一个相对的重叠阶段。与智明造像同为一年的邢长振造像,则更好的表现出了新的风格。这件三尊造像,其本尊与左胁侍头已残,但右胁侍保存完整。造像本尊胸部开始隆起,袈裟衣纹简单,下摆基本不向外侈;左胁侍的衣纹刻画极为精细,特别是长裙中间一片的折纹多至九折,可以说是层层重叠,使其生动而自然;右胁侍头戴冠,面相清秀露出稚气,披帛、长裙刻制精细,衣纹繁缛,璎珞、项圈安排合体,刻制细腻,此件造像的飞天雕刻极精,那柔软变形的肢体,面带甜蜜笑容的脸庞,飞飘的彩带组成了一种幻想而又现实的极乐世界。更为精彩的是,二胁侍的基座则是由两条倒悬的飞龙,从嘴内吐出水柱,而水柱又托起莲花、荷叶、莲茎、莲蕊等一组真实而富于变化的艺术形象,这样的基座,比以往常见的仰莲、覆莲基座更显生动活泼,而这种基座除青州地区外,别的地区又极为少见。

从东魏中期开始,青州地区佛教造像的风格已经完全确立。此次参展的几件较大型的背屏式造像,完全可以证明这一点。

此次出土通高达305厘米的造像,其托盘厚度仅有4厘米,从这个数字对比我们即可以看出,此时石刻艺术的技术已经达到极高的程度。这件三尊造像,除右胁侍的上半身以外,保存基本完整:本尊的肉髻明显变矮,但还是比较突出,面相开始变圆,弯眉、凤眼继续保持北魏晚期的风格,只是眼开始变小,小嘴上翘呈微笑状,肥硕的双耳比较写实,但面部的稚气依然保留;褒衣博带袈裟下身已经凸出,衣纹简单而精练,下摆略向外侈,依次露出长裙、袈裟等四层衣边。左胁侍冠残,面相丰满,眉目清秀,颈佩项圈,披帛自然绕身,璎珞在胸部和腹部组成蝴蝶状饰件,长裙多折下垂;右胁侍璎珞仅在胸部露出,为连于圆形饰件上的部分,其余的璎珞均压于披帛之下;两胁侍的披帛从双肩部垂下后,分两股下伸,至腹部穿于圆璧后再下垂至腿间,然后上卷至双肘间,再飘然下垂。此件造像的双龙雕刻极精:二龙张开大嘴,龙身极为粗壮,四足伸屈有力,每足三爪,龙尾较细长,弯曲向上,龙身、龙足上有鳞。从二龙嘴中吐出粗壮的水柱,水柱

?

9

9

?

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的艺术特色

顶托莲茎、荷叶、莲花、莲蕊组成极为精美细致的基座,二胁侍即跣足立于二基座之上。造像的顶部为火焰纹、飞天、佛塔。此件的飞天残留八身,其中二身舞蹈、二身伎乐、四身托塔。他们高挽发髻,面孔清秀。二身舞蹈飞天着交领上衣,长袖轻舒,其余均袒上身,颈佩圆形或桃形贴金项圈。下着绿彩贴体长裙,露出双脚,他们的披帛、裙摆上扬,腰身屈折极大。四身托塔飞天中,二身与伎乐和舞蹈飞天相同,另二身位于塔侧,他们身躯倒立,昂头,双手托塔,造型极为生动。四身飞天所托之塔,为单层侧面塔,塔顶为覆钵状,上有三刹顶,塔两侧用荷叶等装饰。

东魏造像风格,从另一件参展作品中亦很充分体现。此件高12015厘米的背屏式造像顶部已残缺,三身像保存极为完整,彩绘保存也极好。此造像的主尊肉髻如馒头状凸起,圆珠形发结上施宝蓝色,面相较清瘦,深目高鼻,嘴角上翘呈微笑状。其面部、胸部贴金,内着红边绿彩僧祗支,胸前系带,下穿长裙,外着双领下垂式袈裟,袈裟右襟覆搭左肩和左臂后垂下。袈裟上阴刻阶梯形衣纹。手施无畏与愿印,双手贴金。跣足立于莲台之上。主尊的头光由三重莲瓣、齿轮、彩绘同心圆和忍冬花环组成,身光由彩绘连珠、莲瓣、重环、荷花与荷叶组成。二胁侍面相较清瘦,深目高鼻,嘴角上翘呈微笑状,头戴花冠,缯带下垂至耳,黑发在额前梳留成五个花瓣状,从耳后顺肩而下成二层,在肩部用红彩帛带和二贴金圆形物系住。颈佩贴金项圈。上着绿彩僧祗支,下着百折长裙。绿色披帛自双肩垂下,在腹部相关后下垂至膝间再上卷绕肘或用手提住后下垂至脚。由贴金穗状物,用胜、珊瑚组成的璎珞自双肩垂下,在腹部结于一圆璧后下垂,至膝后再向后折。头光由双重莲瓣和彩绘花环组成。在造像下部主尊两侧浮雕贴金彩绘的双龙,龙侧身,张嘴较大,足粗壮,每足三爪,身躯亦较粗壮,龙尾细长,弯曲向上。龙嘴中吐出水柱,水柱托起荷花、荷叶、荷蕾,将二胁侍托起。背屏上部有部分贴金彩绘的阴线刻火焰纹和线刻供养飞天一身。此件造像,三尊的面部略显稚气,但比以前的造像又有所庄重。

另外,此时有些造像已经非常注重身材的曲线。有一尊小型三尊像就很突出。该造像顶部残缺,三尊保存完整。主尊面相清瘦,眼角细长,嘴角上翘呈微笑状。长颈溜肩,内着僧祗支,胸前结带,外穿双领下垂式红色袈裟,袈裟饰单线阴刻水波衣纹。下着长裙,衣裙与袈裟下摆略外侈。二尊胁侍的形象特别生动。左胁侍面相清瘦,忍冬花高冠,宝缯垂至肩部,黑发在额前梳留成五个圆形装饰后,从耳后顺肩而下成二层,在肩部由圆形发卡和帛带束住,帛带束好发后顺势而下垂至腰间。袒上身,颈佩轮状项圈,下坠精美的花饰。披帛从双肩垂下,在腹前相交后下垂至膝下,再向上反卷至肘,绕肘后下垂至脚,由贴金穗状饰件、胜、珊瑚组成的璎珞衬托于披帛之上。胁侍下着红色长裙,腰系带,双臂佩臂钏,右手执莲花,左手提桃形饰件。右胁侍面相清瘦,头戴花蔓高冠,冠带垂至肩部,黑发在额前中分。袒上身,颈佩环形项圈。下着贴体长裙,裙带在腰部系一花结。披帛自身后绕双肩沿体侧下垂至莲座下。左手执莲花,右手持净瓶。这二个胁侍,裙带有出水芙蓉的纹饰,腰部前凸,具有曲线美。那种秀骨清像和曹衣出水的风格,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综合以上的因素,我们对青州龙兴寺出土的东魏时期的造像有这样的认识:造像主要为背屏式,单体圆雕极为少见;造像胁侍的基座均为二龙吐水柱衬托由荷叶、荷花、荷蕾组成的极为精美的基座,这一风格在外地造像中十分少见;造像三尊的面部由稚气较重到逐步成熟,身材从直立向曲线过渡,更好地表现出秀骨清像的特色,胁侍的璎珞固定为穗状物、胜、珊瑚相联,在腰部联于圆

?

001?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 2000年第1期

璧之上;造像顶部多为单层佛塔,并由伎乐飞天、舞蹈飞天、托塔飞天组成的一个特殊群体,这一群体中有弦竹声声,舞姿翩跹,这是一种佛教中西方极乐世界的具体体现,佛塔则是修炼成正果后最后的归宿,这也是佛教所称的最好的正果。

三 北齐时期青州风格的主要特征

北齐,这个仅仅存在27年的短命王朝,在历史的长河中,特别是在南北朝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起着极为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青州,此时为今山东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在北齐时期有着特别重要的地位。建德四年(575年),北周武帝开始伐齐。之后的二年,北周先后占据晋州、北齐的国都邺城。太上皇高纬率领小皇帝高恒经济州逃往青州。周军占领济州后直扑青州。高纬和高恒父子仓皇出逃,在青州南被北周俘获。时为北齐幼主高恒承光元年(577年),北齐灭亡。高纬父子从邺城逃往青州,他们的这一行动证明,青州(即今山东)在当时处于一个比较特殊的地位之中,即为北齐政权的后方基地。因此,此时的青州相对的比较安定。佛教也就利用这样一个难得的时机进行发展。纵观龙兴寺佛教造像窖藏中出土的这一批石质造像,有百分之六十以上为北齐的作品,仅从数量上分析,就可看出龙兴寺在北齐时的发展。另外,龙兴寺在北齐以前没有寺名,在北齐时称南阳寺,这也是该寺第一个寺名。

龙兴寺出土北齐时期的佛教造像,有自己比较独特的风格。此时,三身造像的数量急速减少,单体圆雕造像成为主体。正如前文中介绍的那样,北魏晚期和东魏时期,龙兴寺的造像为背屏式三身造像,并有高达3米的大型背屏式造像,而单身造像的数量极为少见,并且有的还为三身造像改造而成。而在北齐,三身造像仅有几件,而这几件,则充分反映出这一时期背屏式造像的特点,也可以看出这种背屏式造像一个从北魏,经东魏,发展到北齐的全部过程。现以一件造像为例加以说明:此件造像顶部残缺,但三尊像保存完整。造像的主尊肉髻微凸,面相圆润,眼微闭,高鼻,小口,大耳,重颌。上着圆领袈裟,下着长裙,腹部向前凸起,右手下伸提起袈裟的衣角,袈裟上无衣纹的线条。头光为双重莲瓣和重环纹组成,身光为缠枝花草和重环纹组成。其袈裟由绿色长条绘成竖三横五的方格,方格内施红彩。造像的两个胁侍形象生动,各不相同。左胁侍头戴高冠,冠带垂至肩部二圆形发卡上,面相丰满,眼细长,高鼻,小口,黑发顺肩而下成二层反卷,肩上饰贴金发卡并系帛带,该帛带下垂至腰下部。颈佩轮形项圈。上身斜着僧祗支,下穿贴体长裙,正中的裙带结一蝴蝶结。胁侍的披帛从肩部下垂至肘间,两股下垂的披帛托住精细的璎珞,璎珞由玉米穗状饰件组成,用胜连接,两股璎珞在腹部连于圆形璧上后,垂至膝部再上卷,绕臂而过后沿体侧下垂。胁侍跣足立于双莲蓬的基座上;右胁侍面相圆润,发形精美,头戴化佛花冠,冠带顺臂下垂,黑发顺肩而下,眼睛眯成一条细缝,高鼻,小口上翘呈微笑状,颈有横线,佩轮状项圈。袒上身,臂佩臂钏。璎珞自双肩垂下后,在胸前交叉饰于一圆形物后再下垂至腰侧。披帛自背后绕双臂,再沿体侧下垂。胁侍下穿贴体而有出水芙蓉垂线的长裙,腰间裹以精美的袜肚,下腹部向外凸出,使身材出现曲线,跣足立于莲座上。造像的下侧,有二条雕刻极精的飞龙,它们身粗健壮,四肢有力,头压于身躯,从嘴中吐出水柱,托住荷叶、荷花、莲茎等饰物而成为左右胁侍的基座。

这件造像,无论是面相,还是身躯,都已出现一种新的风格;在袈裟的雕刻技法上,在胁侍的曲线上和袜肚的雕刻上,都是青州地区北齐造像风格成熟以后的作品特征。因此,这件造像充分反映出青州北齐时期造像

?

1

1

?

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的艺术特色

的特色。

北齐时期,青州的单体圆雕造像的数量急剧增加,而成为此时造像的一个特点。这一批单体圆雕造像,又以佛像为主,约占全部圆雕造像的三分之二左右。

这些圆雕造像,它们的身材一反北魏、东魏那种躯身平直的习惯,而使其身材逐渐变得丰满。到了晚期,它们的重点部位,如乳房、下腹部、臀部等都比较突出。这一演变,使造像的曲线逐渐变得优美。在北齐早期,这些单体圆雕像处理方式还比较简单,身体的前半部分比较平,但各个部位还能比较准确的表现出来。而其造像的背部,处理就十分简单,有些甚至为一个平面;随着时间的变化,这些造像开始变得比较丰满,无论你从任何角度观察,都是一件比较符合实际的人体的再现,这种再现并完全符合人体解剖学的实际情况。这一变化,说明那些雕刻的工匠们能认真观察人体,准确把握人体,这样才能塑造出高于人体的带有极高艺术性的这些造像。

这些造像,佛像题材的作品都极为简练,而菩萨题材的作品则极为繁缛。佛像,是这次出土的主要题材的造像,它们几乎千篇一律:外披袈裟,上着内衣,下穿长裙。而袈裟又仅有泥条状折纹、浅线刻折纹和无任何折纹三种。在刻好之后,又用红、绿、蓝、赭等几色对袈裟进行彩绘,有些身上无任何折纹的造像,则完全靠彩绘来进行处理。与此相反,数量较少的菩萨像却雕刻极繁:它们此时都头戴各式高冠,冠两侧有冠带;它们额前的发饰有中间不分、中分、梳出3或5个半圆等几种变化,而脑后的长发则分成两半,从左右垂至上臂间;它们颈佩各式项圈。肩披精美的帔帛,帔帛在身前翻飘,有些帔帛还托着玉米穗状饰件组成,用玉胜、珊瑚、圆珠相连接的由精细的璎珞,这一串串璎珞在下腹部又连于璧上;它们长裙多变,有的正中有宽博的裙带,有的腰间又裹以袜肚,有的还在裙上佩挂成串的佩饰;它们有的手戴臂钏或手钏,有的手托荷蕾,有的手握帔帛。这些变化多端的服饰和饰件,真使人有那种有钱人家中贵人的形象。佛像之中,有一种十分特殊的造像,它们身穿紧身长衫,紧贴身休,使其造型的线条极为优美动人,有的甚至双臂也为紧袖包裹。这种造像,以前极为罕见。总之,青州地区北齐的佛像服饰极为简练,而菩萨服饰则十分繁缛,这种对比鲜明的特色十分少见。

更为珍贵的是,此次龙兴寺窖藏佛教造像中出土了一批北齐时期的卢舍那法界人中像,特别是彩绘的卢舍那法界人中像,由于整理工作者极为认真,使其画面保留,使我们能一睹它们的风采,更是难能可贵的。这一批卢舍那法界人中像,有浅浮雕和彩绘两种。浅浮雕的参展作品,为在袒右肩的袈裟正面分成十余个田字方格,在每格内和边框上刻出人物、山水、殿宇、花鸟等,其分布为上部是以说法图为中心的天庭图案,中间为人间现实生活的图案,下部为牛头人身、下油锅、恶鬼倒地等地狱题材的图案,是标准的六道图。这些图案均用浅浮雕的效果表现,只是刻出一大体的范围,应该是在浮雕之上再进行彩绘,惜彩绘已脱落,故今天我们只能看到大体的轮廓。此件石刻式卢舍那法界人中像,与美国弗利尔博物馆收藏的那尊卢舍那法界人中像有相似之处,但也有自己独特的做法。另外,此次参展的二尊彩绘卢舍那法界人中像,才是青州龙兴寺出土的此类造像的代表。这些彩绘卢舍那法界人中像,身上的袈裟无任何衣纹的线条,完全用肢体的造形来表现其身材。从现存的画面我们可以看出,该造像的袈裟每个局部均有彩绘,彩绘颜色有朱红、石绿、孔雀蓝、赭石、黑、白、黄金等。从部分画面我们可以看出,绘画技法极为高超,所留画面生动活泼,现以其中一件右肩部三个人物为例:该画面有三个黑色弯曲头发和胡须的人物,他们深目勾鼻,身

?

201?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 2000年第1期

穿长袍,脚蹬黑色高筒皮靴,这是当时标准的波斯人的形象。这三位仅仅5厘米高的人物,当时没有留下姓名的艺术家用极精的线条,简单的颜色,将三个波斯人活灵活现的勾画出来,并一直保留到一千四百年以后的今天,使我们有幸能领略他们的风采。至于画面的内容,为标准的六道图,是准确的卢舍那法界人中像。这些造像,应该称其为是此次出土的一批佛教艺术的极品。

龙兴寺出土的这批造像,以北朝造像为主,隋唐及北宋的造像数量极少,且风格与全国各地均无什么异样,因此不再介绍。

龙兴寺出土的这批佛教造像,为我们研究佛教艺术提供了一批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

首先,这批造像有一个极强的地方个性。过去,在山东的博兴、广饶、诸城、寿光、临朐等地先后出土了一批北朝的石造像和金铜造像。这批造像的出土,使我们看到了一种非常特殊的风格。但这些地方的特征表现得不如青州龙兴寺这批佛教造像这样明显,这样集中。青州龙兴寺的这批佛像出土以后,使我们看到这一特色的一个发展演变过程,这也是它们在吸收外面因素的同时,利用地方石刻的一些传统因素,加以发展、变化,而形成一种特殊地方特色的中心区域。这是龙兴寺出土这批佛教造像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地方。

其次,这批佛教造像颜色和贴金的保存,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特征。以往的佛教艺术品,基本上都没有彩绘和贴金保留,有些石窟和璧画,也为后期重新彩绘的颜色,而南北朝时期的彩绘和贴金技术到底怎样,谁也说不清楚。龙兴寺这批原汁原味的南北朝时期的彩绘,使我们可以一睹当时彩绘的风采。而绘制的北齐时期的卢舍那法界人中像,则更是为这批造像锦上添花。

值得一提的是,青州自西汉开始,即为今山东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的中心。直到明朝初年,这个中心才向西移至历城。龙兴寺的兴衰也正是在青州作为今山东中心的这一时期。南北朝时期,这一中心就更加重要,因为在十六国时期,南燕国的皇帝慕容德就在青州的广固城建都,广固城就是山东一个唯一的帝都。作为佛教,它必须依附于政治。所以,青州也应该是当时佛教文化的中心。

?

3

1

?

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的艺术特色

山东省潍坊青州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奶类产量3年数据专题报告2019版

山东省潍坊青州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奶类产量3年数据专题报告2019版

引言 本报告借助数据对潍坊青州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奶类产量进行深度剖析,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奶类产量等方面进行阐述,以全面、客观的角度展示潍坊青州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奶类产量真实现状及发展脉络,为需求者制定战略、为投资者投资提供参考和借鉴。 潍坊青州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奶类产量专题报告的数据来源于权威部门 如中国国家统计局等,数据以事实为基准,公正,客观、严谨。潍坊青州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奶类产量数据专题报告知识产权为发布方即我公司天 津旷维所有,其他方引用我方报告均需注明出处。 潍坊青州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奶类产量数据专题报告旨在全面梳理潍坊 青州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奶类产量的真实现状、发展脉络及趋势,相信能够为从业者、投资者和研究者提供有意义的启发和借鉴。

目录 第一节潍坊青州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奶类产量现状 (1) 第二节潍坊青州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指标分析 (3) 一、潍坊青州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现状统计 (3) 二、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现状统计 (3) 三、潍坊青州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统计 (3) 四、潍坊青州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16-2018)统计分析 (4) 五、潍坊青州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17-2018)变动分析 (4) 六、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16-2018)统计分析 (5) 七、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17-2018)变动分析 (5) 八、潍坊青州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6 第三节潍坊青州市奶类产量指标分析 (7) 一、潍坊青州市奶类产量现状统计 (7) 二、全省奶类产量现状统计分析 (7) 三、潍坊青州市奶类产量占全省奶类产量比重统计分析 (7) 四、潍坊青州市奶类产量(2016-2018)统计分析 (8) 五、潍坊青州市奶类产量(2017-2018)变动分析 (8) 六、全省奶类产量(2016-2018)统计分析 (9)

论青州模式佛教造像的阿玛拉瓦蒂渊源

赵玲(浙江大学 人文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8) [ 摘 要 ]本文通过对北朝“青州模式”造像与南印度阿玛拉瓦蒂造像系统渊源关系的讨论,指出印度阿玛拉瓦蒂造像是中国早期佛教艺术渊源的主题之一,这为进一步追寻中印早期佛教艺术的海上传播系统提供了新的实物依据。[ 关键词 ]青州模式;佛教造像;阿玛拉瓦蒂;渊源 [ 中图分类号 ] J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675(2014)02-0063-06 论“青州模式”佛教造像的阿玛拉瓦蒂渊源 ① 收稿日期:2014-01-25 作者简介:赵玲(1981-),女,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博士后。研究方向:佛教美术。 ①基金项目:第53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南印度阿玛拉瓦蒂佛教造像研究”(资助编号:2013M531444)。②参见罗世平,《青州北齐造像及其样式问题》,《美术研究》2000年第3期,第47-52页。李森也采用此说:李森,《龙兴寺历史与窑藏佛教像研究》,山东大学博士论文,2005。 自1983年山东博兴出土百余件青铜造像后,山东造像一度引起了学界的关注。稍后,在山东诸城、青州、莱州、临朐等地陆续地发现了大批佛教造像。尤其是1996年,山东青州龙兴寺遗址一处大型佛教造像窑藏坑出土了大规模的佛教石造像,激起了学界的高度重视和热烈讨论。这批造像不仅风格鲜明,题材丰富,技艺成熟,贴金彩绘完好,更为重要的是,造像历经北魏、东魏、北齐、隋、唐和北宋数朝,跨越五百余年,数量多达400余件(包括石雕、铁雕和泥塑)。大量山东佛像的发现充分显示了从北朝开始,这里曾是我国东部佛教艺术的中心。由于这里地处古青州城,我们将这里发现的造像统称为“青州造像”,将这种独具一格的佛教造像模式称为“青州模式”。 一、前言 青州造像自发现以来,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几大窑藏地址分别发布了发掘简报,温玉成、夏名采等学者在此基础上陆续发表了考察报告和发掘纪实。这些材料为研究青州造像提供了最为重要的第一手资料。随后的研究,逐步涵盖了历史、考古、宗教、艺术等多个学科领域,已经取得了颇为丰富的研究成果。 然而,以往的研究在“青州模式”佛像渊源这一关键问题上,较多着力于本土和印度笈多渊源的讨论上。1993年,刘凤君先生系统地研究了山东北朝造像艺术;1998年,他开创性地提出了“青州风格”的提法。之后,学界开始关注“青州风格”渊源的探究,开始追寻该造像系统和技艺的渊源。1998年,杨泓先生指出,龙兴寺造像是北朝和南朝双重影响下,结合地方特色的产物。2000年,金维诺先生在《南梁 与北齐造像的成就与影响》一文中,提出青州造像受到南朝和南海诸国造像样式的综合影响而成。这一说法具有前瞻性,尤其是南海诸国的外来影响之说,得 到了罗世平②、 丁明夷等人的支持。并且,罗世平认为,这种外来影响的源点是印度笈多样式,这同时为佛像样式传入的大致年代提供了依据。稍后,费泳发表专文指出,青州模式造像源自南朝,且晋魏隋时期造像风格的整体演变大体是由北方“凉州模式”与“青州模式”共同构建的论断。台湾学者李玉珉也在2004年专文讨论了山东北朝造像与南朝造像之间的关系问题。这些见解,都认识到青州模式的形成和发展因素的多元性,尤其是关于“青州模式”是受笈多样式直接移植的开创性见解,是中印佛教艺术源流关系的大发现。 综合以往的研究,对青州模式造像渊源的研究多集中于对南北朝渊源的讨论,外来影响的探讨则略显单薄。青州造像兴起于佛教艺术大发展的南北朝时期,尽管造像风格不乏本土风貌,但更多体现了它的独立和独特性,这是受到外来因素直接影响的结果。而作为南北朝时期影响我国的古印度“笈多样式”与青州造像关系不大,笈多样式是在公元四至七世纪,经西域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与青州造像的年代序列并不符合。而且,笈多造像的传播经西域和中原地区,西域的笈多风格最为浓郁,越往东则越淡薄。地处东部沿海的青州地区,虽仍有笈多风格的形迹,但已并不占主导。 二、“青州模式”的佛教造像 北朝时期,青州地区兴起佛教造像活动,造像具

浅谈中国古代雕塑的艺术特点

浅谈中国古代雕塑的艺术特点 【摘要】:西方雕塑发源于古代希腊,古希腊人重视人体,将神塑造成完美的有血有肉的人。中国古代社会的制度、文化、哲学与宗教,都不同于古代希腊。中国远古时期重礼教,尊鬼神,艺术重心倾向于工艺美术,在礼器、祭器上发挥艺术天才,并形成传统,影响深远。从陶器、青铜器、玉器及漆器等工艺品发展出以装饰功能为主的实用性雕塑,曾占有主流地位。 【关键词】:古希腊雕塑、中国古代雕塑、装饰性、绘画性、意象性、语言精练、古代哲学精神、 中国古代雕塑题材主要是陵墓雕塑、宗教雕塑和劳动生活及民俗雕塑。艺术门类有圆雕、浮雕、纪念性雕塑、案头雕塑、建筑及器物装饰雕塑等,雕刻材料也丰富多彩,除了青铜、石、砖、泥、陶等材料外,还有玉雕、牙雕、木雕、竹雕等。 中国原始雕塑主要以人和各种动物形象的陶塑为主,形象大多随意性很强,形象粗简、稚拙。商周时期的雕塑作品以青铜器铸造为主,青铜器上的纹案,主要有动物纹、几何纹。商代青铜礼器造型奇特,充满威严而神秘,崇高而怪异的美感。西周以后,其风格趋于写实而富于理性。至春秋战国时期则变得繁丽、华美。秦汉雕塑的粗浑、雄大,这个时期的雕塑空前繁盛,最具典型意义的是秦始皇陵兵马俑雕塑群。魏晋的雕塑健朗和潇洒。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雕塑的鼎盛期,雕塑呈现丰富、端丽的风格,其成就首先表现在石窟雕塑上,如龙门石窟奉先寺石刻造像。世俗题材的增多和写实风格的发展是宋、辽、金时期雕塑艺术的主要特点,山西晋祠、山东长清灵岩寺、江苏直保圣寺彩塑,都生动传神地表现了世人情态,有很强的写实性。辽代大同下华严寺的菩萨造像体态优美,神情含蓄,衣饰华美,大有唐塑遗风。此外小型泥塑,在写实方面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中国古代雕塑是中国古代艺术精华,中国古代雕塑在题材内容、形式风格、雕塑技法,以及所使用的材质上都具有鲜明浓郁的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中国古代雕塑的装饰性相当突出。 装饰性是中国古代雕塑孕育于工艺美术所带来的胎记,无论是人物还是动物,也无论是明器艺术、宗教造像还是建筑装饰雕刻,都普遍反映着传统悠久的装饰趣味。最显著的例子是欣赏教材中云岗北魏露天坐佛,南朝的辟邪和唐代的石狮。佛像的对称式坐姿和图案化的袈裟衣纹处理,使之显出浓厚的装饰性。和写实的西方宗教神像相比,中国佛像因装饰性的虚拟成分,更带有一种非人间性的神秘,但又包含一种亲切,因为装饰性既不同于生活真实,却又是中国人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司空见惯的艺术真实,所以有此效果。同时,装饰性对于增强佛像

我国古代佛教造像中观音菩萨造像造型特征的交融性

我国古代佛教造像中观音菩萨造像造型特征的交融性 发布时间:2009年06月08日 来源:不详作者:不详 2059 人关注打印转发投稿 我国古代佛教造像中观音菩萨造像造型特征的交融性 近日又迷入旧版《情僧录》而不能自拔,感叹生死离合人生虚幻,却也竟悟明一句戏中对联:“假做真时真亦假,无为有时有还无。”佛本根源一切皆苦,万法皆空,处处不体现在各朝各代的文学、艺术创作中,影响人们审美意识,甚至成为一种导向作用。佛法、佛像、佛经、寺庙等这一系列庞大复杂的多元分子成为推动历史前进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强大力量,但是,即便如此,无论它们有多虚幻与缥缈,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最直观的印象便是各色各式的佛像造型,五彩斑斓的佛窟壁画,那些或严肃或恼怒或慈爱的佛像造型才是最先吸引我们眼球的因素。 我们打小儿就从老一辈人那里听到“大慈大悲观音娘娘”、“观音菩萨”,只当是活神仙一般供着,直至后来了解了它的由来也就不觉得稀奇,但总还挂念那些正襟危坐在庙宇殿堂之上,门庭槛栏里供奉的,脖颈衣领中系挂的种种不同样式的“观因娘娘”,怎么会有那么多化身,那么多样式,有时甚至连性别都不同。不同模样的背后又是怎样的故事,我们就不得知晓了。 在印度古老的典籍记载中,传说观世音菩萨最初的形象是古印度的双马童神,是一对孪生兄弟,他们身体强壮,思维敏捷,最大的喜好是吃蜂蜜,所以身体皮肤也是蜜黄色,救苦救难,医治百病,降妖伏怪,普度众生。与我们现在老百姓所供奉的观音娘娘几乎有相同的佛法与灵通,但是无论形象与外貌都差别甚大。在这次写生考察时,我们走访了多个博物馆及较著名的佛像石窟,得以详尽资料,具体实证。 我们知道,佛教大约从公元1世纪后半页传入中国。传说汉明帝梦见金佛遣使求取经像,但是按当时印度本土尚无佛像制作,可能是后人杜撰所致,但毕竟说明佛像是从印度传来,无可厚非。公元247年,僧人康僧会从交趾来到吴都,“设像行道”,带来“西国佛画”,此画被吴国画家曹不兴作为仪范临摹,此后,天下盛传曹不兴之名,可见“西国佛画”影响之大。公元309年,僧人法显从长安出发,西行求法,游历多地,且均系犍陀罗艺术和笈多艺术的中心,法显持经像乘船泛海东还,于是,笈多时代的天竺佛像传入东土。后又有多位高僧、使者赴印度求取或图取佛像,賷以归唐。犍陀罗与笈多艺术的影响正是通过这些中介的作用东渐中国的。 随着佛经佛法的普及与流行,观世因菩萨的形象才慢慢在百姓心间变得清晰,我们要顺藤摸瓜找出观世音菩萨形象的源头,需先扩大范围寻求。 图1 北魏菩萨石像局部 图1 北魏菩萨石像局部

佛造像时代特征的比较研究(中西比较作业)

佛造像时代特征的比较研究 [摘要]在佛教诞生约三四百年后,中华祖先经西域将佛引进中土,经过与中国 传统文化两千多年的相互融合,已经深深融入中国人的思想意识、宗教信仰、生 活习惯、日常言语之中,在传播的过程中也深深烙上了中华民族的印记,佛像造 型的形象和意义等也越来越中国化。中国历史悠久,雕刻艺术也随之千姿百态。 现在我们只取比较有代表性的魏晋南北朝到隋唐这一阶段的佛造像进行一下比 较。 [关键词] 佛造像,魏晋南北朝,秀骨清像,唐代,雍容厚重 在佛教诞生约三四百年后,中华祖先经西域将佛引进中土,至今已经有两千年的历史。中国的佛教文化,经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已经深深融入中国人的思想意识、宗教信仰、生活习惯、日常言语之中。佛教教义中因果、因缘、追寻极乐世界的思想,同传统的儒、道思想一样,共同成为中国人的信仰。与此同时,佛教在中华大地两千年的传播,也深深烙上了中华民族的印记,佛像造型的形象和意义等也越来越中国化。中国历史悠久,雕刻艺术也随之千姿百态。现在我们只取比较有代表性的魏晋南北朝到隋唐这一阶段的佛造像进行一下比较。 从魏晋南北朝到唐的佛造像经历了大致这样一个变化过程,早期的佛像一般表现为面无表情,有比较鲜明的印度人特征,长耳垂和隆起的头盖骨,隋朝是中西融合的时期,佛造像同时也出现了中西的融合,入唐以后则明显摆脱了天竺人的特征。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连年,人民流离失所,精神上对佛教有很大的依托,因此北魏是中国佛教的极盛时期,佛教造像风行。随着佛教的传入,各种经文也陆续被翻译出来,佛教的发源地印度等也有高僧来到中国,带来了很多经文画卷,有的直接就是画画的高手。因此,傅抱石先生称这个时代?可以说是完全的佛教美术时代?,同时佛的造像在魏晋南北朝最初的时期具有极其明显的印度人的特征。 北魏前期佛像面相方圆,但略瘦,额头较宽,大眼横长。身着通肩式或袒右肩式大衣,衣纹深刻线条隆起。佛像或坐或立于四足台座上,背光多呈莲瓣形。同时期的菩萨像特征则脸型方中带圆,头挽高髻并戴冠,眼大,鼻高,唇薄,面相端庄慈祥,身体匀称。上身袒露下身穿裙,肩披帔帛,锦带下垂交叉重叠,样式较为烦琐。神情安详,姿态自然。造型颇为完美,毫无做作之感。 北魏后期雕像特征出现少许变化,在敦煌莫高窟的佛画像中,?‘秀骨清像’风格流行,人物多面相清瘦?○1,脸型呈汉人特征,额头高宽,眉清目秀,神情潇洒。大衣虽然还有通肩式和袒右肩式,但更流行的是南朝文人士大夫的?褒衣博带?○2, 衣下摆褶皱重叠,线条流畅细腻。身材比例协调,体态修长清瘦,给人飘逸洒脱之感。石雕像日益增多。菩萨像则出现了面庞丰润,容貌秀丽,头戴宝冠,宝冠多为发髻冠或花瓣式冠,束冠的宝缯自然下垂,不像前期往两侧飘舞。身长腰细,上身半裸,下身着裙,配饰增多,大裙宽肥飘逸;帔帛一般搭在双臂上,再由两肩下垂交叉于双腿之间,然后上卷至肘部,再向外飘,这是当时妇女的流行装束,直接影响到了佛教造像。 到北齐时期,佛像雕像特征在形式上还有一个最大特色,就是注重大背光的装饰之美。北齐流行的大型碑刻佛像形式,到了北周时期更为兴盛,不仅形制更大,而且雕凿工艺愈益精到,虽然形体较小,但整个人像气度雍容,表情慈祥,表现了明澈、智慧的神态。这一切,在繁丽背光的衬托下,显得更加完美,更加引人注目。

中国古代佛教造像艺术表现手法溯源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中国古代佛教造像艺术表现手法溯源 作者:肖媛, Xiao Yuan 作者单位:赤峰学院,美术系,内蒙古,赤峰,02400 刊名: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ZHAOWUDA MONGOLIAN TEACHERS COLLEGE 年,卷(期):2011,32(1) 参考文献(6条) 1.温玉成公元1至3世纪中国的仙佛模式 1999(01) 2.米根孝中国佛教造像艺术的特色 2001 3.胡同庆;胡朝阳佛教石窟造像的视觉心理艺术效果[期刊论文]-敦煌研究 2005(03) 4.范瑞华中国佛教美术渊源 1996 5.阎文儒中国石窟艺术总论 2003 6.李翎佛教造像量度与仪轨 1995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何志国.He Zhiguo印度佛像初传中国的阶段性与各阶段的传承性[期刊论文]-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4) 2.侯亚红关注新疆克孜尔石窟[期刊论文]-大众文艺2011(3) 3.徐玲犍陀罗佛教美术综述[期刊论文]-黑龙江史志2009(18) 4.彭景荣.PENG Jing-rong论我国的佛教美术及其传播[期刊论文]-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6,8(4) 5.马学仁犍陀罗艺术与佛像的产生[期刊论文]-西北民族研究2001(4) 6.陈晓露.Chen Xiaolu从八面体佛塔看犍陀罗艺术之东传[期刊论文]-西域研究2006(4) 7.王蕴锦晚期犍陀罗佛教艺术研究[学位论文]2010 8.耿剑.Geng Jian克孜尔佛传遗迹与犍陀罗关系探讨[期刊论文]-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8(5) 9.何志国.HE Zhiguo佛教偶像起源及其在贵霜朝的交流[期刊论文]-敦煌研究2010(1) 10.朱军论贵霜艺术中神像的设计风格[期刊论文]-美与时代(下半月)2005(4) 本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db4406115.html,/Periodical_zwdmzszxb201101074.aspx

山东省潍坊市青州市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数学试题 (1)

山东省潍坊市青州市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数学 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在Rt △ABC 中,∠C =90°,sinA=45 ,则cosB 的值等于( ) A .35 B .45 C .34 D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经过三点可以做一个圆 B .平分弦的直径垂直于这条弦 C .等弧所对的圆心角相等 D .三角形的外心到三边的距离相等 3.关于x 的方程2340x mx +-=有一个根是2,则另一个根等于( ) A .-4 B .23- C .43 D .43- 4.如图,在O 中,弦AB=12,半径OC AB ⊥与点P ,且P 为的OC 中点,则AC 的 长是( ) A . B .6 C .8 D .5.将抛物线y=x 2﹣4x ﹣4向左平移3个单位,再向上平移5个单位,得到抛物线的函数表达式为( ) A .y=(x+1)2﹣13 B .y=(x ﹣5)2﹣3 C .y=(x ﹣5)2﹣13 D .y=(x+1)2﹣3 6.已知关于x 的二次方程2(12)210k x x ---=有两个实数根,则k 的取值范围是( ) A .1k ≤ B .1k ≤且12k ≠ C .0k ≥ D .0k ≥且12k ≠ 7.在一个不透明的袋子中装有除颜色外其余均相同的m 个小球,其中8个黑球,从袋中随机摸出一球,记下其颜色,这称为一次摸球实验,之后把它放回袋中,搅匀后,再继续摸出一球,记下其颜色,以下是利用计算机模拟的摸球试验次数与摸出黑球次数的

北朝青州地区佛教造像艺术本土化探析

第34卷第1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1月 Vol.34 No.1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Jan. 2012 ────────── 收稿日期:2011-10-05 作者简介:刘鹏(1981-),男,山东枣庄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佛教考古。 -73- 北朝青州地区佛教造像艺术本土化探析 刘 鹏 (兰州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甘肃 兰州 730020) 摘要:印度佛教雕塑艺术在传入中国的过程中,并没有完全因袭印度佛教雕塑的内容、题材和形式,而是在中国传统雕塑的基础上,吸收了印度艺术的新鲜血液,融合为中国式的佛教雕塑艺术。 关键词:北朝;佛造像;青州;民族化 中图分类号: J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9115(2012)01-0073-03 The Art Localization of Buddhism Status in Qingzhou during the Northern Dynasty LIU Peng (History and Culture College of Lanzhou University, Lanzhou 730020, China ) Abstract: In the course of its introduction to China, the Arts of Indian Buddhist sculpture didn’t follow the subject matter, the contents and form of Indian Buddhist sculpture. Instead, it based on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sculpture, drew the fresh blood from the Indian sculpture, mixed together and formed the arts of the Buddhist sculp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 the Northern Dynasties; buddhism status; Qingzhou; nationalization 山东①古称齐鲁,地处南北、海陆及漕运交通的枢纽,自古便是东方重镇,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很发达,佛教的的传播与发展也十分兴盛。东汉时期的佛教徒楚王英(?~71)、笮融(?~195)的活动范围即在现在鲁南、苏北一带。任继愈先生曾指出:“东汉佛教流行于东海”,即汉代佛教多发现在苏北、鲁南地区。山东是我国佛教发展较早的一个地区。 早在20世纪初期,就有中西方学者对山东的石窟、佛教造像等进行过调查、研究工作,如日本学者关野贞、常盘大定,中国的学者荆三林、阎文儒等。不过他们的论述多侧重于石窟、摩崖造像的调查研究,对山东造像内容及风格特征等有独到的见解,但并未对山东佛教造像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归纳。本文拟对北朝时期青州地区造像风格演变及本土化过程进行阐述。 一、青州地区典型佛教造像遗存 南北朝时期的佛教,虽然南方承袭魏晋遗风,偏重 玄谈义理,即所谓“江东佛法,弘重义门”;北朝则侧重于实践,偏重于宗教仪式,“以造塔像崇福田者为多”,但利用佛像来传播佛教思想,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统治阶级不惜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修建寺院,开凿石窟,蔚然成风,因此,佛教也叫像教。 北朝时期,统治者大多信奉和提倡佛教。《魏书·释老志》记载,北魏正光后,“僧尼大众二百万矣,其寺三万余”。南北朝时期佛教在山东地区迅速发展,刻经造像活动大大增加。在山东境内遗留下大量的佛教遗存,目前为止,山东17地市,除日照、莱芜、威海之外,均有发现,其中以济南、青州、博兴等地分布最多。 1. 龙华寺遗址 位于博兴县城东北10公里处,面积约56万平方米。始建年代不详,根据出土文物研究,至少北魏孝文帝时期已经建寺,北周武帝灭佛时被毁,隋仁寿三年(603)重建,隋末又废弃。1976年、1983年分别出土一批北朝

历代观音造像研究【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汉语言文学 历代观音造像研究 一、引言 中土佛教也叫像教,其信仰是与对神像的崇拜分不开的。否交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深奥抽象的教义总是与或画或雕的具体形象相互辉映,并且伴随着不同朝代的特殊的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不断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在不同时代的观音形象中,既有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深刻印记,又集中了中国民间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要求。 二、主题 参考的文献资料主要是在学校图书馆的综合书库、期刊室、中国期刊网上搜集的,主要是关于观音造像的一些文章和书本。在此,根据参考的内容,我将我所参考的资料进行了分析和分类,如下: 关于国外观音造像的的一些概念和观点,主要是参考的是美国加里福尼亚州立大学艺术系硕士研究生Mary Virginia Thorell于1975年完成了她的硕士学位论文《印度教对波罗和斯那王朝时期观音雕像的影响》[181]。该文首先对观音信仰的起源、发展特别是印度佛教后期的密教观音信仰情况做了追述,重点对古代印度波罗王朝(大约公元750-1197)和斯那王朝(大约公元1095-1202)[182] 时期的观音造像进行研究,揭示了印度教对这一时期这一地区观音造像的影响。毕业于美国夏威夷大学东方艺术史专业的Tove E. Nevile女士所著的《十一面观音:它的起源和造像》[183]对密教观音信仰中非常著名的十一面观音信仰做了深入的研究,书中收集了采自印度、柬埔寨、尼泊尔和中国西藏、中国汉族地区、朝鲜、日本等地的十一面观音造像共67种,对这种特殊形式的观音信仰的起源、造像演变进行了系统的梳理,时间上从古到今,地域上则涉及到南亚、东南亚、东亚等许多佛教流行的国家和地区。Chutiwongs的《东南亚大陆地区的观音造像》[184]对东南亚大陆地区的观音造像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全书分六章,分别是印度与东南亚的文化关系、佛教故乡的观世音、缅甸的观世音、泰国中部地区的观世音、古代柬埔寨的观世音、占婆[185]地区的观世音。该书共600多个页码,资料翔实,内容丰富,附图200多幅,极具资料价值。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院博士研究生Chang, Cornelius Patrick 的博士论文《水月观音画

中国佛教考古

网上找到的 中国佛教考古获重大发现 邺城遗址出土数千佛像 2013年05月19日 15:18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孙自法 0人参与0条评论 3月19日下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邺城考古队队长朱岩石博士向媒体介绍邺城遗址北吴庄佛教造像埋藏坑考古发掘情况。中新社记者 孙自法 摄 中新社北京3月19日电 (记者 孙自法)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19日下午在北京宣布,2012龙年春节期间,该所与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联合组成的邺城考古队,在河北省临漳县邺城遗址东部北吴庄抢救发掘了一处佛教造像埋藏坑遗迹,共出土编号佛教造像2895件(块),未编号造像碎片有78个自封袋达数千件。 此次发掘出土佛教造像数量众多,根据发掘过程中的粗略统计,有题记的超过百件,绝大多数是汉白玉造像,少数为青石造像。根据造像特征、题记年代等初步判断,这批佛教造像时代主要是东魏北齐时期,另有个别北魏时期青石造像,亦见到个别唐代风格造像。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员、邺城考古队队长朱岩石博士说,邺城遗址北吴庄佛教造像的考古发现与发掘,是目前所知新中国成立以来出土遗物数量最多的佛教造像埋藏坑,也是中国佛教考古最重要的收获之一,其出土佛教造像具有重大的学术、艺术和历史价值: 分享到: 更多

一是埋藏坑位于邺南城外郭城区内,其地层堆积、打破关系明确,造像时代特征显著,为今后研究东魏北齐邺城的都城制度、外郭城范围、东郭城区时代沿革,以及中国古代历史上灭佛运动和佛像痤埋制度等都提供了重要线索。 二是编号佛教造像数量达2800多件(块),其位置清晰准确,层位关系均有科学记录。 三是出土佛教造像工艺精湛、造型精美、类型多样、题材丰富。多数为背屏式造像,另有部分单体圆雕的佛和菩萨像;题材包括释迦像、阿弥陀像、弥勒像、释迦多宝像、思惟太子像、观音像、双菩萨像等;多数造像保存有较好的彩绘和贴金痕迹。这些都充分显示北朝晚期邺城作为北方地区佛学中心和文化艺术中心的历史地位。 四是这批佛教造像时代跨越北魏、东魏、北齐和唐代,北魏晚期、东魏、北齐、唐代各时期纪年明确,时代前后衔接,为研究北朝晚期至隋唐时期邺城地区佛教造像的类型和题材提供了可靠的标本。 朱岩石表示,北吴庄佛教造像埋藏坑的田野发掘工作虽已初步完成,但是该区域的考古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展开,特别是埋藏坑与具体遗迹或古代寺院遗址是否有关系、该遗迹对东魏北齐邺南城外郭城的探寻能够提供怎样的线索等,均需要下一步探讨。目前,邺城考古队最紧迫的工作是如何科学、全面地保护和整理这批珍贵文物。 据悉,由于出土佛教造像表面的色彩保护、金箔装饰加固、碎块拼接缀合等工作非常艰巨,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正在针对这批文物的特性,制订详细保护方案。(完)

2020年山东省潍坊市青州市中考模拟化学试题

2020年山东省潍坊市青州市中考模拟化学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1.某气体可能由初中化学中常见的一种或多种气体组成,经测定其中只含有碳、氧两种元素,质量比为1:2,则关于该气体的正确说法是( ) A .一定是纯净物 B .一定是CO 和CO 2的混合物 C .该气体最多的可能组成的2种 D .该气体最多的可能组成有3种 2.现取2.3g 某有机物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生成4.4g 二氧化碳和2.7g 水。对该物质的组成有下列推断:①一定含碳氢元素 ②一定不含氧元素 ③可能含氧元素 ④一定含氧元素 ⑤分子中C 、H 的原子个数比为2∶5 ⑥分子中C 、H 、O 的元素质量比为12∶3∶8。其中正确的是( ) A .①③⑤ B .①④⑥ C .①②⑤ D .①④⑤ 3.某同学在做加热氯酸钾抽取氧气的实验中,错把高锰酸钾当成二氧化锰加入氯酸钾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高锰酸钾是氯酸钾分解的催化剂 B .反应速率加快,生成氧气的量增加 C .反应速率加快,生成氧气的量不变 D .很难反应,几乎收集不到氧气 4.取10.0g 碳酸钙高温加热,一段时间后停止加热,剩余固体中钙元素质量分数为50.0%.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生成2.0g CO 2气体 B .剩余固体的质量为5.0g C .生成了5.6g CaO D .剩余CaCO 3的质量为8.0g 5.工业上,高温煅烧石灰石可制取生石灰(32CaCO CaO+CO 高温)。现有100g CaCO 3样品,高温锻烧一段时间后,剩余固体的质量为67g 。下列推断不符合客观事实的是 A .反应后固体质量减少的原因是逸出了二氧化碳气体 B .生成物中CaO 的质量是42g

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的艺术特色

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的艺术特色 夏名采 山东青州市博物馆研究员 山东 262500 内容提要:青州在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是今山东地区佛教文化的中心。青州龙兴寺的佛教造像,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逐步走向完美和接近现实,有着极强的地方个性。 关键词:青州 龙兴寺 佛教造像 龙兴寺窖藏佛教造像出土之后,在全国及全世界学术界引起了强烈反响,甚至有的学者称这一发现为中国本世纪佛教美术考古最重要的发现。 这批佛教造像出土以后,在国内有关专家的指导下,我们进行了认真而细致地整理。经过二年多的努力,有一部分造像已恢复了当年的英姿。现在,这批造像终于和大家见面了。从这些造像中,我们可以看出她们那种与众不不同的特有风格,这就是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的艺术特色。在某种意义上我们也可以说,这是山东地区以青州为中心的佛教造像的艺术特色。这些艺术特色在各个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手法,体现了青州为中心的佛教造像艺术逐渐演变、逐渐完美、逐渐接近现实生活的发展过程。 一 北魏晚期造像的艺术特色 目前展出的北魏晚期造像数量不多,且以背屏式造像为主,单体圆雕造像较少,这也正是龙兴寺出土的这批造像的一个特点。但从这批造像中,我们也能清晰的看出她那与众不同的艺术特色。 永安二年(529年)韩小华造像,是一件有准确记年、准确造像人的造像,在造像左侧有四行题记: 永安二年二月四日清信女韩小华 敬造弥勒佛一躯为亡夫乐丑儿与 亡息 兴 奴等后己身并息阿虎愿 使过度恶世后生生尊贵世世侍佛 这件弥勒造像螺形高髻,面相清瘦,眉目清秀,面部微笑,其面肌、五官生动而自然,褒衣博带袈裟和长裙下摆略向外侈。二胁侍前额梳留三圆形发饰,面相与弥勒相同,披帛从双肩垂下至腿部后上卷至肘间,再飘然下垂。综观此件造像,给人以“秀骨清风”的感觉。而这件造像的三尊均立于覆莲基座之上,又与以后的造像有着明显的区别。 与韩小华造像相近的另一件背屏式造像,则更可代表青州地区北魏晚期造像的艺术特色了。这件背屏式造像顶部已残,但三尊像保存极为完整。其本尊的螺形高髻极为 ? 7 9 ?

青州市纳税过千万名单

序号企业名称法人代表实交税金(万元) 1 山东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青州卷烟厂史春晓 277353.36 2 山东青州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褚玉国20458.32 3 中化弘润石油化工有限公司董华友14955.06 4 青州市供电公司辛克升 7288.66 5 青州中联水泥有限公司杜纪俊6950.66 6 山东华邦建设集团赵本明6941.45 7 山东中文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段文博 5288.42 8 山东山工机械有限公司白博恩 4423.92 9 青州市坦博尔服饰有限公司王勇萍 4321.51 10 潍坊中晨集团张文军4128.56 11 青州市新亚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陈欣良 3493.58 12 山东潍坊烟草有限公司青州分公司李法亮 3281.53 13 山东琛亿建设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宋关根 2802.3 14 山东泰丰城建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孙明胜 2801.39 15 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青州市支行李少波2446.94 16 山东青州市恒昌置业有限公司吴志铿2272.63 17 山东尧王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宗立成2264.41 18 颐中(潍坊)实业有限公司邢春明 2092.27 19 山东青州云门酒业(集团)有限公司汲英民 1914.34 20 山东天保工贸有限公司张传法 1791.94 21 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青州支行肖剑锋 1692.23 22 青州恒发化工有限公司王庆军1459.38 23 山东亚泰机械有限公司刘万彦 1316.39 24 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青州支行刘宝新 1291.57 25 青州市力王电力科技有限公司唐苑雯 1272.89 26 青州金青云新材料有限公司赵光剑 1222.05 27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山东潍坊青州石油分公司石国柱 1179.23 28 青州宇信钙业股份有限公司姚忠修 1166.17 29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山东有限公司青州分公司贾炳忠 1163.38 30 山东威特变压器厂徐九君1161.99 31 青州市天泰德隆铸造有限公司吕心旺 1140.17 32 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青州支行黄杰1109.41 33 青州市博奥炭黑有限责任公司王变生 1109.02 34 山东青能动力股份有限公司郭伟1096.82 35 青州天安化工有限公司蒋伯超1082.73 36 山东东方置业有限公司青州分公司郭慧敏 1045.36 37 山起重型机械股份公司徐新民 1007.65

青州物质文化遗产

青州物质文化遗产——仰天山 一、仰天山概况 青州市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县市,从古到今有不少的历史遗迹和文化建筑遗产在此建造,其中仰天山就是非常有名的一座山。仰天山位于山东青州城西南46公里处,青州市王坟镇与庙子镇交界处,主峰海拔834米,最高峰摩云崮海拔848米,,面积2.1平方公里。因罗汉洞(千佛洞)有天窗,“一窍仰穿,天光下射”而得名。正是因为它独有的景色和历史文化价值2000年2月22日,经国家林业局正式批准仰天山为国家森林公园。 仰天山的自然风光优美,其中由翠谷、峭壁、秀水、寺院、碑林、幽洞、九龙盘以及灿若锦缎的漫山红叶所构成的“仰天风光”,构成一幅美妙无比的山水画,吸引着古往今来的游客。一年四季,这里有赏不尽的风光,看不完的景致,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初春,草木吐绿,生机勃勃;酷夏,绿树成荫,泉水清洌;金秋,满山红叶,果实累累;严冬,层峦叠嶂,银装素裹。 仰天山地貌特殊,有神秘莫测的溶洞、高俊奇险的山崖和千奇百怪的洞穴;仰天山的美丽和神奇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千百年来留下了大量人文古迹。使这座山在具有优美风景的同时又增添了不少人文色彩。让我们从它的自认景色说起。 二、仰天山历史文化遗迹 1、罗汉洞 俗称千佛洞,古名白云洞、又名太祖洞。洞阔数米,深60多米,

高30米。洞内南壁上有佛龛四排,过去供奉着北宋“应真造像四十八种”。洞顶南侧有一天然石隙,仰可见天,仰天山即因此而得名。每逢八月中秋午夜,银盘似的月亮透过石隙将光亮洒满洞中,形成著名的临朐八景(古代这里属临朐县)之一“仰天高挂秋月圆”。此地不仅景色优美而且具有丰厚的人文底蕴仰天山孕育了佛教文化,这可以从它的千佛洞中看出来。史。洞顶有一个天然石隙,仰头可以见天,每年中秋节可以从石隙看到月亮,但由于受地球与月球运行轨迹影响,只能在甲子年看到全月。届时耀眼的月亮塞满洞口,高峻的洞壁上一片银白,景色十分壮观,古人有“仰天高挂秋月圆”的诗句称赞这一美景。因为这景色只能60年见到一次,显得尤其珍贵。 2、观音洞 俗称“隔山照”。过去洞内石壁上有一面“古镜子”,平明如镜,光可照人。每逢月明之夜,寺院及其周围的山峦树木全部映在镜中,煞是好看。《仰天山记事》载:“不知何年,诗人题刻其上,遂不能照全。”只可惜由于千百年来游人手杂,早已镜毁景灭,如今人们已无缘观赏这一奇妙的景致了。据说钟羽正曾在此设铁索,供人攀援,今亦不存。 3、仙人洞 在观音洞南,虬松倒挂,悬在峭壁中间,翠柏掩门,人莫能攀。相传古代有悬空的木质栈道与观音洞相通,寺内的一位有名望的长老圆寂前入洞坐化,走一步拆一步,从此路绝。如今,峭壁上空留一行排列整齐的座窝儿,似乎为上述传说的佐证。

佛教雕塑造像赏析

佛教雕塑造像赏析 北齐时期 博文中展示的是北齐时期的“佛教雕塑造像”。北齐时期以双身像大量流行最具特点,除了前期出现的双佛坐像以外,双佛立像、双菩萨立像、双思惟菩萨半跏像都是这一时期新出现的品种。这时期单纯背屏式佛像几乎不见,以透雕缠龙菩提树作为背屏却非常流行。佛像一般头形较圆,肉髻低平,甚至有些肉髻下缘界限都不十分明显,与头浑然成为一体。肌体的表现越来越受到重视,但一般多注意体量和曲线,并不强调肌肉的力量感。前期单一的袈裟披裹样式被打破,主要有圆垂领式、袒右式等,这两种袈裟均雕刻双重边,表示佛像身穿两层衣。还有一种袈裟特地将上衣斜披,直接露出覆右肩顺胸垂下的中衣。单体菩萨立像仍保留背屏样式,大致以天保末期为界,前期与东魏后期造像极为相近,只是面庞较为丰满,衣纹更加贴体,线条流畅,动感性更强。帔帛两端搭在双臂折回的样式,也逐渐被直接绕双臂垂下的样式所取代。后期装束变得更加简洁,刻意突显菩萨身躯的线条,头戴宝冠叶瓣较散,宝缯呈波浪状绕冠叶上下内外穿梭,两侧冠叶雕圆环,宝缯从内穿出直接垂下,过去宝缯扎结扇形的样式逐渐减少不见。帔帛挎肩一端经过腹前,穿过对面肘部垂下;另一端下垂绕膝上搭在前者帔帛

下垂、再绕膝上折穿过对面肘部垂下是这一时期新出现的样式。另外早期曾一度消失的帔帛挎肩垂至膝部上折缠臂下垂的样式也重新流行起来。帔帛上面的褶纹逐渐简化甚至变得完全光素的一小窄条,部分造像用绘画的方法代替雕刻来处理菩萨身体上的纹饰,显得过于简单和粗糙。 北齐佛石像 (上海博物馆藏) 北齐释迦佛石像(上海博物馆藏) 北齐力士石像(上海博物馆藏) 北齐石佛像 (上海博物馆藏) 北齐佛像石碑 (上海博物馆藏)(第六集)" alt="参观山西省博物院(第六集)" src="https://www.360docs.net/doc/db4406115.html,/DownloadImg/2018/01/1908/ 122298100_6_20180119081910667" width="517" height="690"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0px; border: 0px; list-style: none; text-align: center; display: block;"> 北齐观音菩萨五尊像 (山西博物院藏) (第六集)" alt="参观山西省博物院(第六集)" src="https://www.360docs.net/doc/db4406115.html,/DownloadImg/2018/01/1908/ 122298100_7_2018011908191110" width="517" height="690"

中国佛教造像艺术的特色

中国佛教造像艺术的特色 中国的佛教造像是以印度为本原的,在公元前3世纪的印度孔雀王朝时代,阿育王以“达摩”治国为由,大力弘扬佛法,数建石柱,广立佛塔,开创了印度最早的佛教造像艺术。它由次大陆传入我国中原以后,在2000多年发展和演变中逐步形成它在中国的特色,并把佛教造像艺术推向顶峰。 佛教造像艺术的产生 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首的佛教,产生于公元前5世纪的天竺国(古印度),盛传于亚洲各国,距今已有约2500年的历史。由于佛教历史悠久,传播范围极其广泛,因而,佛教造像,石窟寺处处可见,特别是在中国,虽然历经几千年,饱经风蚀战火,但仍能完整地欣赏到佛教造像的艺术盛况和遗迹。 在公元前2世纪的古印度,佛教造像仍然是塔、寺庙和窟殿,佛的形象尚未出现。公元前1世纪期间,佛教分裂为大乘和小乘两个派别,大乘教认为三世十方有无数佛,进而把佛神化,佛的形象才开始出现。此时佛教传播逐渐广泛,南传入斯里兰卡和东南亚诸国,渐次形成具有小乘教特色的石窟艺术;传入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一带,形成具有中亚特色的石窟艺术;传入我国塔里木盆地北缘,形成龟兹石窟艺术。接着向东推进,并向南北展开,逐渐形成具有中华民族艺术特色的佛教造像艺术。 佛教造像艺术的特色 中国除了有闻名世界的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外,遍布全国的还有已成规模的石窟和摩崖造像250多处。仅四川境内大大小小的窟龛造像佛就有百处之多,分布在50多个县境内。 早期的中国佛教造像,是以古代“丝绸之路”为传播途径的,以新疆为起点,由西向东,由北向南发展,在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北魏和盛唐是两个高潮,形成了中国佛教造像先后400多年的鼎盛时期。 在中国,佛教造像的风格是由古印度的塔庙式发展为窟龛式、佛坛式的。在传承过程中,工匠们把古印度的佛教造像艺术与中华民族特点相结合,产生了博大精深的中国佛教造像艺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先后形成了龟兹、凉州、平城、中原、北齐5种不同的造像风格,并为隋唐现实主义的佛教造像风格奠定了基础。隋代的佛像造像,主要分布于甘肃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石窟和山西太原天龙山、山东青州云门山石窟等,具有雄健劲拔、清新

2014年山东省潍坊市青州市教师招聘考试真题试卷

2014年山东省潍坊市青州市教师招聘考试真题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40,分数:80.00) 1.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是( ) A.冯特 B.桑代克√ C.苛勒 D.华生 解析: 2.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这些特征出现在( ) A.少年期 B.青年初期√ C.青年晚期 D.成年期 解析:解析:青年初期又称学龄晚期,相当于高中时期,这一时期的青年,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3.单独呈现条件刺激就能引起的反应叫( ) A.中性反应 B.条件反应√ C.无条件反应 D.操作反应 解析: 4.与学习的社会意义和个人的前途相关的学习动机是( ) A.近景的直接性动机 B.内部动机 C.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D.外部动机 解析:解析:远景的间接性学习动机是指由于了解活动的社会意义、活动结果的社会价值而引起的对某种活动的动机,这种学习动机既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和理想色彩,又与个人的志向、世界观相联系,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持久性,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起作用。 5.两种学习间发生相互干扰、阻碍的迁移称为( ) A.正迁移 B.负迁移√ C.横向迁移 D.纵向迁移 解析:解析:负迁移也叫“抑制性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阻碍作用。 6.由于反映深度的不同,知识可分为感性知识与( ) A.记忆知识 B.直观知识 C.理性知识√ D.应用知识 解析:解析:由于反映活动的深度不同,知识可分为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 7.心智技能的对象具有( ) A.外显性 B.客观性 C.展开性 D.观念性√

解析:解析:与操作活动不同,心智活动的对象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是知识和信息。即心智活动的对象具有观念性。 8.人的学习主要是通过( )进行的。 A.视觉√ B.听觉 C.嗅觉 D.触觉 解析:解析:有心理学家证明,人的学习83%通过视觉,11%通过听觉,3.5%通过嗅觉,1.5%通过触觉,1%通过味觉。 9.依据经验或直觉选择解法的方式是( ) A.推理式 B.启发式√ C.算法式 D.演绎式 解析:解析:启发法(启发式)指依据经验或直觉选择解法,即基于一定的经验,根据现有问题状态与目标状态之间的内在联系,采用较少搜索而找到解决问题途径的一种策略。 10.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 ) A.道德认知√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解析:解析:道德认知是指对于行为规范及其意义的认识,是人的认识过程在道德上的表现。道德认知是个体道德的基础,是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产生的依据,对道德行为具有定向的意义。是行为的调节机制。品德的核心是道德认知。 11.焦虑是由紧张、不安、焦急、忧虑、恐惧交织而成的一种( ) A.情绪状态√ B.意志状态 C.记忆状态 D.思维状态 解析:解析:题干描述的是焦虑的概念。 12.教师的领导风格对课堂管理( ) A.有直接影响√ B.有间接影响 C.没有影响 D.有一定影响 解析:解析:教师的领导风格对课堂管理有直接的影响。参与式领导注意创造课堂自由气氛,鼓励自由发表意见,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而监督式领导则待人冷淡,只注重集体讨论的进程,经常监督学生的行为有无越轨。 13.通常在一门课程或教学活动结束后进行,是对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进行测定的评价。这是( ) A.形成性评价 B.总结性评价√ C.正式评价 D.非正式评价 解析:解析:题干的描述体现了总结性评价的内涵。 14.皮格马利翁效应体现了教师的( )对学生的影响。 A.知识 B.能力 C.期望√ D.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