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温室气体监测研究现状

主要温室气体监测研究现状
主要温室气体监测研究现状

主要温室气体监测研究现状

吕桅桅

武汉区域气候中心 武汉 430074

【摘 要】本文总结了国内外主要温室气体本底浓度监测以及排放监测现状,并比较了不同监测网络或手段的优点及不足,为开展主要温室气体监测提供科学参考。

【关键词】温室气体;监测;本底浓度

1.引言

温室气体(Greenhouse Gases, GHG)是指大气中能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成分。《京都议定书》规定限排的6种主要温室气体为CO 2、CH 4、N 2O、HFCs、PFCs和SF 6,其时空分布及其变化在地气系统的辐射收支和能量平衡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温室气体监测是研究温室气体浓度变化趋势以及源和汇的构成、性质和强度等的基础,也是大气环境科学的重要课题[1],因此开展温室气体监测工作,对温室气体分布评估和应对气候变化有重要意义。

2.地面监测

地面温室气体监测可分为本底浓度监测和排放监测。国内外建立的CO 2、CH 4本底监测网台站大多在高山、岛屿和海岸,在城市地区开展高时间分辨率的监测研究相对较少。而城市作为人类活动的中心,其温室气体浓度数据对于掌握温室气体变化规律,源、汇以及对城市污染模式、气体排放模式的建立和应用都意义匪浅。

2.1温室气体本底浓度监测上世纪70年代,世界气象组织(WMO)、世界卫生组织(WHO)和联合国环境计划署等联合建立了“大气本底污染监测网”(简称BAPMON),对温室气体、反应性气体等大气本底进行长期的全球性的监测,目前共建成200多个台站,其中基准站近二十个,莫纳罗瓦站(Mauna Loa)、巴罗站(Barrow)、南极站(South pole)等已积累了几

十年的实测资料[2-4]

,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结果。但是,BAPMON的基准站主要集中在大洋海岛上,大陆性基准站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

影响到BAPMON资料的广泛应用[4]

1989年WMO组建全球大气观测网(GAW),如今是全球最大、功能最全的国际性大气成分监测网络,目前已有60个国家近400多个本底监测站(其中全球基准站24个)加入GAW网络,开展包括大气中温室气体的200多种要素的长期监测。美国、欧洲和加拿大等国家分别建立了IMPROVE、EMAP 、CAPMoN观测网络,关注诸如温室气体等大气成分的变化。迄今为止,国际社会引用的全球温室气体浓度资料主要来自全球大气观测网(GAW)。但GAW的这些站点地理分布很不均匀,发达国家站点较多,亚洲内陆地区站点较为稀缺。

我国在大气成分本底观测方面的起步稍晚,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气象局在北京上甸子、浙江临安和黑龙江龙凤山建立区域大气本底站;1994年建立本底基准观象台(瓦里关基准站),开展的长期多种观测项目,包括利用气相色谱一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法(GC—FID 法)在线观测大气CO 2和CH 4[5-8],其浓度资料已进入全球同化数据库,应用于WMO温室气体公报和IPCC评估报告。近年来,我国进一步加强温室气体在线监测分析能力建设,包括在我国7个本底站(包括云南、新疆、湖北)初步建成网络化采样系统,每周一次进行台站

Flask瓶采样、实验室非色散红外吸收法CO 2浓度分析。

此外,环保部门和一些科研机构也开展了温室气体观测研究,这将弥补区域观测资料的不足。

2.2温室气体排放监测

国外对温室气体排放监测起步较早,很多地方已经形成了监测网络。2009年12月,芬兰对全国所有省份和大中城市实施网上监测温室气体排放,监测主要涵盖用电、取暖和道路交通所排放的温室气体,并将数据以动态变化图形的方式在网上公布。2010年2月美国加

州政府采购Picarro公司制造的温室气体检测装置,精确监测该州范

围内温室气体的排放,采集到的数据用于核实能源消费的数值。

国内对于城市污染大气中温室气体的长期变化规律的监测研究相对较少。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大气化学实验室自行研制了一套温室气体自动监测系统,以HP5890气相色谱仪为分析仪器,对北京地

区CH 4和CO 2浓度日变化将近一年的连续监测[9]。

阚瑞峰[10]等利用可调谐半导体激光吸收光谱(TDLAS)对甲烷进行监测,获取了2005年秋季北京城区环境空气中的1min的时间分辨率连续1个月的甲烷气体监测数据。徐亮等[11]自行设计了一套基于长光程开放光路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LP_FTIR)分析技术的监测系统,于2005年夏季对北京丰台地区进行了监测,获得了连续的CO 2和CH 4数据。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从1985年开始,通过瓶采样和带有氢火焰离子检测器(FID)的气相色谱仪(GC)对北京大气甲烷做每周1次的长期定点监测,并陆续增加了对二氧化碳(1992年)和氧化亚氮(1993年)的监测。

国内已对农田、草原、森林等多种生态系统中土壤—植被温室气体排放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且主要采用静态箱法采样[12]。卢兰[13]利用静态箱法采集土壤排放的CH 4气体,然后在实验室内利用改装的气相色谱仪(GC3800,VARIAN)进行分析,对三峡库区几种土地利用方式土壤CH 4排放通量的原位观测,比较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CH 4通量的大小,揭示CH 4排放通量的季节变化规律。胡玉琼[14]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研究了内蒙古草原温室气体CO 2、CH 4、N 2O与大气交换的日变化规律。

3.高空监测

遥感法红外光谱区是大气痕量气体的“指纹区”,富含痕量气体丰富的诊断性光谱特征,对于痕量气体的识别、反演非常有利。因此使用星载红外传感器反演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具有无可比拟的优点。

早在1978年,Nimbus7卫星上就开始搭载TOMS传感器监测臭氧总量的变化。1979年开始NOAA系列卫星连续监测臭氧廓线。1995年4月欧洲空间局ESA发射的ERS-2卫星上,装载了全球臭氧监测仪(GOME),监测臭氧以及在对流层和平流层臭氧化学中具有重要影响的痕量气体的全球分布。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和加拿大空间局(CSA)于1999年12月发射的TERRA 卫星上搭载了对流层污染测量仪(MOPITT),用于反演大气中CO 2和CH 4的廓线。2002年3月欧洲空间局(ESA)发射的ENVI1上装载了多台大气化学成分测量仪器,研究CH 4、N 2O、CFCs等的成分变化及其对辐射收支和大气状态参数[15]。

虽然这些探测环境的卫星也监测二氧化碳,但精度和广度都不够。因此,又发展了在轨二氧化碳观测仪器来测量全球CO 2的分布。2009年1月23日,日本成功发射世界首颗温室气体观测卫星“呼吸”号(GOSAT),目标是观测全球二氧化碳和沼气等温室气体分布,该卫星上监测通道多达1.85万个,监测精度提高到1~4ppm,以捕捉温室气体的空间变化。2009年2月24日,美国发射了首颗轨道碳观测卫星,但在发射升空过程中因运载火箭出现故障坠毁,日本“呼吸”号也成了目前唯一的“嗅碳”卫星。

4.总结

与高空监测相比,利用地面监测站监测温室气体,具有数据可信度高、获取容易、能够瞬时获取等优点,但这种方法存在明显的不足:耗时耗力,难以进行宏观上的统筹规划。由于温室气体排入空气后,将受到排放方式、扩散模式、气象因素、地形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其时空分布是复杂多变的。为了全面了解其宏观上的特点必须采取加密站点的方式,而站点的加密必将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获取

(>>下转第130页)

的只是特定点上的数据,难以扩展到面,不能准确反应区域大气中温室气体的环境状况。虽然理论上可以依靠监测点的结果,通过数据同化方法扩展到面,但这种扩展方式的可靠性本身也是一个有待研究的问题。难以得到痕量气体的垂直分布信息:通过地基观测方法得到大气痕量气体垂直分布,其高度有限。

地面和高空监测温室气体各有优缺点,两种监测应互为补充,才能由准确掌握不同区域温室气体浓度变化规律及排放状况,分析评估各区域之间的输送和相互影响,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科技支撑。

参考文献

[1]R a i c h J W ,P o t t e r C S .G l o b a l B i o g e o c h e m i s t r y Cycle,1995,(9):23.

[2]熊效攮,王庚辰.资源生态环境网络研究动态,大气本底主要温室气体浓度的监测. 1992年第3期.

[3]王明星,曾庆存.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大气科学,1986,第10卷,第二期,212~219.

[4]张晓春,赵玉成,温玉璞,汤洁.青藏高原洁净地区大气二氧化碳本底浓度的测量及结果分析.

[5]温玉璞,徐晓斌,邵志清等.用非色散红外气体分析仪进行大气CO2本底浓度的测量.应用气象学报.1993,4(4):476~480.

[6]邵志清,温玉璞等.大气C02本底浓度的现场观测系统(一).中国大气本底监测系统.

[7]周凌晞,周秀骥,张晓眷等.瓦里关温室气体本底研究的主要进展.气象学报,2007,65(3):458~468.

[8] Zhou L X,worthy D E J,Lang P M et a1.Ten years of atmospheric methane observations at a high elevation site in Western China.Atmospheric Environment,2004,38:7041~7054.

[9]李晶,王跃思,刘强.北京市两种主要温室气体浓度的日变化.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6, 11(1).

[10]阚瑞峰,刘文清,张玉钧.高灵敏激光吸收光谱仪监测北京城区甲烷浓度变化.大气与环境光学学报, 2007,2(3).

[11]徐亮,刘建国,高闽光等.FTIR监测北京地区C02和CH4及其变化分析.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 0 07,27(5): 889~891.

[12]陈泮勤,黄耀,于贵瑞.地球系统碳循环[M ].科学出版社,2004.

[13]卢兰.三峡库区几种土地利用方式土壤CH4通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华中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14]胡玉琼,王跃思.内蒙古草原温室气体排放日变化规律及其矫正方法研究.第九届全国大气环境与污染学术交流会议论文集,2001.

[15]王淑荣,李福田.全球二氧化碳分布监测仪发展现状与建议.全国国土资源与环境遥感应用技术研讨会,2009.

参考文献

[1]李晓华,马吉明,李贵宝,詹卫华.湿地水环境存在问题及其保护措施研究[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09,7(4):50-53.

[2]宫辉力,赵文吉等.我国湿地研究的现状及发展[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3,24(3):84-95.

[3]林业部保护司.中国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论文集[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

靳淑琴,生于1963年,女,汉族,工程师;研究方向:环境监测与评价。

吕桅桅(1980.10一),女,湖北宜昌人,工程师,主要从事气候变化研究。

库,聚集着大量的珍惜、濒危动植物资源,是人类休闲娱乐、科学考察和科普教育的重要基地。

因此,对重要湿地要采取划定自然保护区来进行严格保护,要建成湿地文化中心或湿地教育中心,通过开展湿地文化旅游,宣传湿地文化和湿地知识,使人们在旅游中认识湿地、了解湿地,增强保护湿地的自觉性,达到以保护促开发,以开发促保护的目的。

4.4加大恢复重建,增加湿地面积积极开展湿地恢复重建工作,加大争取国家湿地保护资金力度,集中财力、物力对已破坏的湿地采取植树种草、退耕还湿、退田还湖等措施进行恢复重建,增加湿地面积,维护生态平衡。

4.5合理开发利用湿地,保护与利用双赢对一些低产鱼池进行退渔还湖,因地制宜引种经济价值高的物种如莲、菱白、荸荞、芦竹、慈菇等水生蔬菜。对一些湖泊不要年年清底,以免破坏生物链。对一些适合人们休憩的湖泊,在不破坏生物资源和自然环境的情况下,可开辟旅游休闲区,但是必须要保护自然环境,防止洪水淹没,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此外,在水利风景区建设中加强湿地水环境的保护,树立以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开展水利风景区建设,加强水利风景区建设,加强水利风景区自然资源的管理,湿地开发利用程度应限制在敏感生态环境可承受的范围内,并统筹兼顾和协调开发水利风景资源。

4.6合理配置和调度水资源,保证湿地生态用水宁夏水资源严重短缺,很多湖泊湿地靠降水补给,几处湖泊型湿地均靠引黄水源维持,一旦补给不济,湿地周边群众的生产、生活及生态环境都将受到严重威胁。因此,保持必要的生态环境用水十分必要,要满足这一用水要求,首先要考虑引黄水源问题,因此在湿地保护、生态建设过程中,应制定湿地生产与生态用水保障体制,建设调水、补水长效机制,确保湿地不干涸。#

4.7实施点源和面源污染治理,保护湿地水质做好水质监测工作,对上游河道及湿地周边进行治理。禁止向湿地弃置垃圾。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工艺,并按国家有关规定,对那些严重污染环境的单位,坚决实行关、停、并、转。

4.8防止水土流失,减少湖泊型湿地泥沙淤积从湿地的绿化美化做起,大力营造生态保护林和水源涵养林,

实行退耕还林、

还草。可采取排浑蓄清的运行方式,在湖内低水位时定期监测引水口附近湖底高程的变化及泥沙淤积位置的变化情况,并进行淤积变化分析,及时采取排沙措施,减少湖泊型湿地的淤积。

5.总结

基于以上对宁夏吴忠市湿地现状以及存在问题的调查分析,应当有针对性的加大对湿地保护与建设力度,增加湿地面积,治理水土流失;结合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及新农村建设,加快污染治理和城乡生活污水治理;加快沿黄河工业污染治理,以减少对湿地的污染。参考文献

[1]贺家李等.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M ].北京:水电出版社,1984.

[2]王钧英等.新编保护继电器校验[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1998.

当母线上某条线路的CT变比与其他的不一致时,需要补偿。对于微机母差保护采用平衡系数来补偿,要求差流不大于60mA;电磁型母差保护采用磁平衡补偿的差动继电器,用变流器或平衡线圈来补偿,规定差压不大于150mV;中阻抗母线差动继电器用变流器来补偿,要求差压接近于0。若不能满足要求,可能原因有:(1) 平衡系数、

平衡线圈匝数算错或变流器变比不对;(2) 从3.1~3.4所列举的情况,都可能导致差流或差压不满足要求。

4.结束语

带负荷测试对母线差动保护的安全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有足够的重视。带负荷测试前,要深入了解母线差动保护原理、实现方式和定值意义,熟悉现场接线;带负荷测试中,要按照带负荷测试内容,认真、仔细、全面收集数据;带负荷测试后,要对照上述5条分析方法,逐一检查、逐一判断。只要切实做到了这三点,母线差动保护就万无一失了。(>>上接第128页)

(>>上接第131页)

物联网智能环境监测系统

《传感器与物联网技 术》 综合报告 题目:智能环境与物联网技术 专业: 学号: 姓名: 提交日期:二О一六年六月 摘要

环境与所有人的日常生活都息息相关,而物联网技术也随着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以及智能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开始被应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来。本文主要针对物联网技术应用到环境监测中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智能环境利用各种传感器技术,移动计算,信息融合等技术对空气环境,海洋环境,河,湖水质,生态环境,城市环境质量进行全面有效地监控,通过构建全国各地环境质量的检测实现对全国范围内的环境进行实时在线监控和综合分析,建立全国性的污染源信息综合管理系统,为采取环境治理措施和污染预警提供更客观,有效的依据。 关键字:智能环境物联网技术传感器

目录 1引言 (4) 1.1 物联网简介 (4) 1.2智能环境研究的目的和背景 (4) 2需求分析 (4) 2.1智能环境功能需求分析 (5) 2.2各子系统需求分析 (5) 2.2.1大气污染监测子系统需求分析 (5) 2.2.2海洋污染监测子需求分析 (5) 2.2.3水质监测子系统需求分析 (5) 2.2.4生态环境检测子系统需求分析 (5) 2.2.5城市环境检测子系统需求分析 (5) 2.3其他非功能需求分析 (6) 2.3.1可靠性需求 (6) 2.3.2开放性需求 (6) 2.3.3可扩展性需求 (6) 2.3.4安全性需求 (6) 2.3.5应用环境需求 (6) 3详细设计 (6) 3.1各环境监测子系统解决方案 (6) 3.2智能环境监测系统结构图 (5) 3.2.1各子系统环境监测拓扑结构图 (6) 4结论 (12) 参考文献 (13)

温室气体及监测用标准

温室气体及监测用标准 国家标准物质研究中心章恭菲 温室气体主要指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2O)、臭氧(O3)和氟氯烃类(CFC s)。随着地球人口不断增加、工业迅速发展以及环境遭到人为破坏等原因,使大气中温室气体急剧增加。以最主要的温室气体CO2为例:其含量由工业革命前的280×10-6(体积分数)上升到2000年的367×10-6,增加了31%。温室气体的排放-吸收过程、温室效应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这方面的研究工作正在进行之中。然而,温室气体的增加可以通过日地辐射传输过程直接引起气候变化,成为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这一观点已普遍为世界舆论所公认。近10年来全球平均气温升幅之大,已创110年间的最高纪录。全球气温升高会给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破坏,导致全球性气候异常,引发更频繁的自然灾害,大规模的疾病流行,加速土地沙漠化,使农田变成荒原;气温的升高还可能引起冰山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为人类的长远利益着想,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就更应引起全世界的关注。 为了判断和评价人类活动对全球气候环境的影响,世界气象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计划署等国际性组织于20世纪70年代发起组织了大气本底污染监测网。1988年在联合国系统内成立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在科学预测、影响评价和对策措施三个方面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工作。1992年150多个国家签署了《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标志着在世界范围内开始了对温室气体排放控制的进程。我国也是《公约》缔约国之一。1997年《公约》缔约方又在日本京都就发达国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成《京都议定书》。这个文件是第一个通过控制自身行为以减少对气候变化影响的国际性文件。 中国作为一个国土和人口大国又正处在经济高速发展期,随着经济的发展对能源

全球温室气体治理中的国家博弈和中国选择

全球温室气体治理中的国家博弈和中国选择 1、选题背景和意义 1.1选题背景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有一半的人口正在或者差不多进入到工业化社会,密集的资源要求对传统的资源环境体系产生了严峻的冲击,最直截了当和明显的后果即资源短缺危机和冲突,进一步阻碍整个地球气候环境和生态系统。全球范畴内的生态问题和环境恶化使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国际机构和组织认识到开展和加强国际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目前,全球环境问题在全球化议程种的地位也日渐凸显。由于生态环境是与人类紧密相关的,人类是生态系统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在人类社会的各个进展时期,人类活动都会对生态环境产生阻碍。专门是近半个世纪以来,由于人口的迅猛增长和科学技术的飞速进展,人类既有空前强大的建设和制造能力,也有庞大的破坏和毁灭力量,而诸多生态灾难也证实生态环境的恶化对人类的生存和进展是灾难性的,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幸免,因为生态环境系统是全球性的,它不以政治地缘为界,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和“蝴蝶效应”特点,表现出空间上的连续性和互动性。任何一个单独的国家都不能依靠自身力量解决,只有落实到国际合作才能共同缓解和解决环境问题。 在国际环保问题上,大国具有表率作用,不管是在制度方面或是技术保证方面,然而在环境爱护的责任、资金和技术的共享、环境与进展的关系问题上,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和进展中大国存在许多实质上的分歧亟待解决,美国和欧洲各国领先承担责任事关国际环境行动的成败。曾经在防止臭氧层空泛的国际合作方面,各大国的合作取得了显著地成就。然而在气候变暖方面,美国和欧洲不同的态度使成效甚微。美国的温室气体排放远远超过其他国家,一直不愿削减排放量,而欧洲最早开始着手温室气体排放的烟研究,在技术和制度方面都专门成熟,在推动环境爱护方面表现积极。大国在各自利益上的不同分歧难以将限排履约推向一个实质性的高度。长远看,各国都期望爱护环境,免受气候变化带来的灾难;近期看,各国都不愿减排限排限制本国经济的进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期望从别国的行动中受益,因

乳品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乳品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研究 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中国乳品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近几年,中国乳品行业可谓经历了非同寻常的时期,在保持较快发展的同时,也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行业之一。那么,中国乳品行业现状到底如何有何发展趋势仍然存在哪些问题、机会和挑战下面笔者浅谈自己所见、所闻和所想。 第一部分:乳品行业的发展现状 纵观中国乳品行业,可以用“振奋”、“欣慰”和“深思”三个词汇来描述其现状,即:日趋庞大的市场规模令人振奋,日趋成熟的竞争态势令人欣慰,但是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令人深思。 一、行业规模及增长速度 中国乳品行业,从1998年开始进入了高速增长阶段,直到2008年以前都均保持两位数的增长。尤其,在2005年到2007年可谓黄金发展时期,行业产量增长速度平均达到16%左右,2007年总产量突破了1700万吨(如图1)。 2005-2009年中国乳品行业产量变化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然而,2008年爆发的三聚氰胺事件对乳品行业带来了致命的打击,尤其在当年的9月到11月,不少乳品企业的生产近乎陷入休克状态,整个行业的总产量也因此而出现了负增长,2008年全年总产量得益于上半年的发展,勉强与2007年持平。 不过,由于国家对乳品行业的整顿措施得当以及龙头企业对安全生产意识的强化,2009年和2010成为中国乳品行业的复苏期,尤其,2010年1-7月乳品产量达到万吨,同比增长%,其中:液体乳万吨,同比增长%;干乳制品万吨,同比增长%。

需要提出的是,在三聚氰胺事件中受重创的奶粉,今年1-7月份也得到了明显的复苏,尤其,6、7月份的产量明显高于去年同期,平均增长速度达到15%左右(如图2)。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此外,经过多年的发展,酸奶也已经成长为中国乳业的主导品类。截止2009年底,酸奶市场总规模接近100亿元,2010年1-7月年平均增长率达到27%,在这非同寻常的时期给中国乳业的发展带来了光芒和希望。 需要指出的是,很多行业的总产量由于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而出现了徘徊或下滑现象,而乳品行业至少从以上数据统计上看,受此影响的程度不太明显,即便在最严重的2009年,也仍然保持了6%左右的增长,对整个行业的复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市场集中度及品牌发展 在近10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国乳品行业经历了价格战、危机事件、行业洗牌等多重而复杂的历史时期,目前已经形成了相对有序的竞争格局,市场集中度不断提升,品牌发展也相对稳定。 按照企业性质来分类,竞争格局可以分为基地型、城市型以及综合性竞争格局。其中:基地型企业多生产常温奶,以伊利、蒙牛为代表;城市型企业多生产保质期较短的巴氏奶,以上海光明为代表;而综合性企业产品线覆盖比较广,却单位销售量都不算太大,成为核心竞争优势有待确定的类型,在此不做一一点名。 相比之下,由于基地型企业存在规模和原料成本优势,在未来发展中占据较大的优势。尤其,从今年上半年的数据来看,伊利和蒙牛的上半年销售额均突破140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均保持20%左右的增长速度,成为典型的行业领跑者。

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中国发电企业

附件1 中国发电企业 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 (试行)

编制说明 一、编制的目的和意义 根据“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建立完善温室气体统计核算制度,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和《“十二五”控制温室气排放工作方案》(国发[2011] 41号)提出的“加快构建国家、地方、企业三级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工作体系,实行重点企业直接报送温室气体排放和能源消费数据制度”的要求,为保证实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编制了《中国发电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试行)》,以帮助企业科学核算和规范报告自身的温室气体排放,制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控制计划,积极参与碳排放交易,强化企业社会责任。同时也为主管部门建立并实施重点企业温室气体报告制度奠定基础,为掌握重点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情况,制定相关政策提供支撑。 二、编制过程 本指南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委托北京中创碳投科技有限公司专家编制。编制组借鉴了国内外有关企业温室气体核算报告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参考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印发的《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试行)》,经过实地调研、深入研究和案例试算,编制完成了《中国发电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和报告

指南(试行)》。本指南在方法上力求科学性、完整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编制过程中得到了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北京能源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专家的大力支持。 三、主要内容 《中国发电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和报告指南(试行)》包括正文的七个部分以及附录,分别明确了本指南的适用范围、相关引用文件和参考文献、所用术语、核算边界、核算方法、质量保证和文件存档要求以及报告内容和格式。核算的温室气体为二氧化碳(不核算其它温室气体排放),排放源包括化石燃料燃烧排放、脱硫过程排放以及净购入使用电力排放。适用范围为从事电力生产的具有法人资格的生产企业和视同法人的独立核算单位。 四、需要说明的问题 燃煤发电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是本指南的重点和难点。由于我国普遍存在煤种掺烧的问题,针对燃煤的排放因子很难给出缺省值。因此,为准确评估企业由于煤炭燃烧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本指南要求企业实际测量入炉煤的元素碳含量,为避免给企业带来较大的负担,本指南提出企业每天采集缩分样品,每月的最后一天将该月每天获得的缩分样品混合,测量月入炉煤的元素碳含量。对于燃煤机组的碳氧化率给出两种选择,使用实测值或者缺省值。此外,脱硫过程产生的排放只占燃煤发电企业排放总

SensaphoneIMS-4000机房环境监控系统解决方案-广州置信机电教案资料

Sensaphone IMS-4000机房环境监控系统解决方案 广州置信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2008年1月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计算机系统及通信设备数量与日俱增,规模越来越大,中心机房、计算机系统和通讯网络已成为各大单位业务管理的核心部分。为保证其安全正常运行,与之配套的机房动力系统、环境系统、消防系统、保安系统必须时时刻刻稳定协调工作。如果机房动力及环境设备出现故障,轻则影响电脑系统的运行,重则造成计算机和通信设备报废,使系统陷入瘫痪,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对中心机房的动力及环境系统进行实时集中的监控极其必要。 随着计算机及网络设备的普及化,计算机及网络系统对企业的重要性愈来愈高,其配套的环境设备也日益增多。因此,机房的管理及监控是现代计算机及网络通信机房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IMS-4000是专为现代计算机及网络通信机房而设计的远程环境及网络监控报警系统。IMS-4000 除可监视机房内的环境参数外,更可监控网络上的IP设备。它可通过多种不同的通信方式发送报警信息。而且IMS-4000 已结合了网页服务器及电邮服务器的功能,用户可方便地在互联网或通过电子邮件得到机房的信息。 IMS-4000实现了机房集中分布式监控和智能化专家管理,在电信、金融、海关、税务、电力、公安、交通等许多行业的机房中得到良好的应用,其系统设计先进、运行稳定、操作方便获得用户一致好评。 1. 系统介绍 SensaphoneIMS-4000 远程环境与网络监控报警系统将改变计算机、网络机房的监控方式,包括环境条件和网络设备,系统将会随时告知机房状态,例如:温度、湿度、电压、漏水、服务器、UPS故障等。IMS 将及时地通知任何的被发现的问题,方式有:电话、传真机、传呼机、E-Mail等。主要功能: 1台IMS主机可扩展31个IMS副机。 每主机有8个传感器输入,以检测环境条件。 10 M网络端口与网络设备连接。 本地的配置RS-232 串联端口。 不间断的后备电池组。 噪音探测的麦克风。 允许机架、挂壁或桌面安装。 ConsoleView 软件设计,处理IMS系统。 1.1. 环境监控 IMS-4000可监控机房的各项环境参数,包括温度、湿度、烟雾报警、声音、漏水、门禁、红外线感应、电源及其它设备,如空调、UPS的报警等。IMS-4000更细微到检测机柜内、服务器、散热器或特定设备的温度,比监控空调设备或房间温度更准确。 1.2. IP网络设备监控与服务

湖北省水库大坝安全监测现状及对策

第28卷第8期帅移海等:湖北省水库大坝安全监测现状及对策 ·71 · 有简易雨量筒,开展了坝前雨量观测。漳河水库(大1型)布设了位移观测点414处,坝体、坝基及绕坝孔隙水压力监测95处,渗流量监测6处,上下游水位监测4处,降雨量监测2处,大气压力监测2处,并通过系统开发,形成了数据采集及传输、数据库及管理、大坝安全实时评价、实时调度决策支持、系统信息管理等五大系统,为水库安全管理和风险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漳河水库大坝安全监测系统通信结构框图如图1所示。 2水库大坝监测存在的问题 (1)监测设施。湖北省小型水库除少部分配有坝前水位尺、坝后量水堰及坝址雨量筒外,大多数小型水库无任何大坝安全监测设施。多数中型水库安全监测仍采用人工观测,尚未建成自动化监测系统,难以确保在恶劣条件下数据采集的及时可靠。已建成的监测设施中,有的设施精度低、可靠性差,如个别水库在大坝渗流观测的选型上,使用仅有一道机械密封、用于临时性工程监测的弦式传感器,埋设1a后便陆续损坏;有的监测系统布置不合理,缺少某些必要的监测项目;有的甚至因施工期间或移交前期管理混乱,对设施的保护不够,造成人为的意外破坏或损坏。少数大型水库除监测仪器存在上述问题外,在自动化监测系统建成后,因规划不周、仪器稳定性差及防雷系统布设不合理等原因,建成后不足设计使用年限即导致数据自动采集系统瘫痪,无法正常开展监测。此外,各管理单位使用的自动化监测软件的兼容性不强、监测软件版本较多、操作使用方式不一、管理维护成本高、统筹难度大,加之软件系统更新换代速度快,建成后的大坝安全监测系统也难以与市场同步升级。 (2)技术力量。大坝安全监测设计、监理、施 工及运行管理等行业技术力量不足。目前,湖北省大坝安全监测的设计与施工大多以信息化专业较强的公司为主,水工和水文知识较为缺乏,有的项目设计中出现布设不当,如坝前位移观测点布设低于正常蓄水位;有的对仪器量程的选择不合理,导致采集数据精度不够等。有的施工单位无建设大坝安全监测系统的实际经验,埋设队伍不够专业,不能正确的安装埋设各类设备,造成埋设高程不准、埋设中关键性指标漏记等。而建设监理单位工作人员多以水利工程专业为主,缺乏计算机系统集成、电子工程等专业的监理经验,在实施监理过程中采用水利工程监理方式开展大坝安全监测建设的监理。在运行管理方面,大中型水库虽基本均成立了专管机构,落实了编制和经费,大多水库亦配备了大坝安全监测管理人员,但由于水库大多地处偏远、大坝安全监测条件艰苦、待遇低、要求高,人才流失严重。且大中型水库从事专职观测人员中,多数未受专业系统培训,年龄结构日趋老化,监测技术人才缺乏突出。湖北省小型水库多为乡镇管理,大多无专管机构或未落实专管人员,大坝安全监测主要以防汛保安为主,仍处于初级阶段。 (3)资料分析。有的水库仅有观测资料,无分析资料;有的仅停留于日常资料月报表的整编及年度观测结果的初步分析,评价深度亦仅停留于短期定性分析,缺乏系统性与综合性,观测资料分析结果不能完整、客观地反映大坝安全状况;有的因监测资料自身不系统、不完整,加之监测结果精度不够,观测资料无法分析水库工程运行状态的优劣。另外,由于水库大坝各具异性,虽大坝安全监测资料分析的理论、方法和大坝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等新技术发展较快,但大多未达到实时监控的程度,也未能得出令人信服的安全监测指标。 图1 漳河水库大坝安全监测系统通信结构框图 Fig.1 StructurediagramofdamsafetymonitoringsystemofZhangheReservoi r

20162017年度碳排放监测计划审核和排放报告核查参考指南2017.12更新

附件5 排放监测计划审核和排放报告核查参考指南 一、适用范围 本指南用于指导第三方核查机构(以下简称“核查机构”)对企业(或者其他经济组织)提交的排放监测计划(以下简称“监测计划”)进行审核以及对2016、2017年度温室气体排放报告及补充数据表实施核查工作。 二、审核和核查工作原则 核查机构在准备、实施和报告监测计划审核和排放报告核查工作时,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客观独立 核查机构应保持独立于委托方和企业(或者其他经济组织),避免偏见及利益冲突,在整个审核和核查活动中保持客观。 (二)诚实守信 核查机构应具有高度的责任感,确保审核和核查工作的完整性和保密性。 (三)公平公正 核查机构应真实、准确地反映审核和核查活动中的发现和结论,还应如实报告审核和核查活动中所遇到的重大障碍,以及未解决的 1

2 分歧意见。 (四)专业严谨 核查机构应具备核查必需的专业技能,能够根据任务的重要性和委托方的具体要求,利用其职业素养进行严谨判断。 三、监测计划的审核指南 (一)审核程序 核查机构应按照规定的程序对企业(或者其他经济组织)的监测计划的符合性和可行性进行审核,主要步骤包括签订协议、审核准备、文件审核、现场访问、审核报告编制、内部技术复核、审核报告交付及记录保存等8个步骤(见图1)。核查机构可以根据审核工作的实际情况对审核程序进行适当的调整,但调整的理由应在审核报告中予以详细说明。 准备阶段实施阶段 报告阶段图1监测计划审核工作流程图 2.审核准备 1.签订协议3.文件审核 4.现场访问 7.审核报告交付6.内部技术复核5.审核报告编制8.记录保存

1.签订协议 核查机构应与委托方签订审核协议。 审核协议签订之前,核查机构应根据其行业核查能力、核查员经验、时间与人力资源安排、企业(或者其他经济组织)所属行业、规模及排放设施的复杂程度等,评估工作实施的可行性及与委托方或企业(或者其他经济组织)可能存在的利益冲突等。 核查机构在完成上述流程后确定是否与委托方签订审核协议。审核协议内容可包括审核范围、应用标准和方法、审核流程、预计完成时间、双方责任和义务、保密条款、审核费用、协议的解除、赔偿、仲裁等相关内容。 2.审核准备 核查机构应在与委托方签订审核协议后选择具备能力的审核组。审核组的组成应根据核查员的专业领域、技术能力与经验、单位性质、规模及排放设施的数量等确定,审核组至少由2名成员组成,其中1名为组长,至少1名为专业核查员。对监测计划修改1的审核,审核组可由1名成员组成,但该名成员应满足上述对审核组能力的要求。 组长应充分考虑企业(或者其他经济组织)所属行业领域、工艺流程、设施数量、规模与场所、排放特点、审核组成员的专业背景和实践经验等方面的因素,制定审核计划并确定审核组成员的任 1监测计划的修改是指根据需要对已经通过核查机构审核的监测计划进行的修改。对监测计划修改的审核是一个独立的过程,也应按本指南规定的审核程序和审核要求。 3

LGR温室气体分析仪

温室气体分析仪 Greenhouse Gas Analyzer (CH4, CO2, H2O) LGR的温室气体分析仪(GGA)是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同时测量甲烷、二氧化碳和水汽浓度的仪器,具有无与伦比的优越性能。GGA操作简单,耗电低,坚固耐用,是野外研究和空气质量监测的理想工具。快速测量的特性使其成为涡动相关协方差通量测量和土壤通量研究的最佳选择。 GGA报告并存储所有测量的吸收光谱,使其能对水汽稀释效应和吸收谱线增宽效应进行准确的校正,因此可以直接报告CH4和CO2的干摩尔分数,而无需在测量前进行气体干燥或测量后进行数据后处理。此外,LGR新的“扩展量程”选项能够准确测量10%以上水平的CH4浓度(无需稀释),并确保精度和灵敏度与典型环境水平下的测量保持一致——这是LGR独一无二的性能。只有LGR的分析仪能够做到在CH4浓度超过环境水平20倍时,仍然提供可靠有保证的测量。LGR最新的“EP型”分析仪结合了专利的内部控温技术,为客户提供稳定到极致的测量,在欧洲、亚洲、美国的一流实验室和通量网络的应用中表现出卓越的精密度、最高的准确度和最小化的漂移。 LGR专利的第4代光腔增强吸收光谱技术,与老式传统的光腔衰荡光谱(CRDS)技术相比,具备操作简单,易于制造,坚固耐用等优点,以更低成本提供更高的性能。 LGR分析仪采用了内置计算机以提供数据的连续存储和测量等功能,Linux操作系统可以确保无病毒影响的风险。数据也可以通过数字信号(RS 232)、模拟信号或以太网实时发送给其他数据采集器。用户还可以通过网络在任意地点对LGR分析仪进行远程控制,实时共享数据并进行远程故障诊断,从而提高了仪器故障处理的效率。 特点: 1. 最高的准确度,不确定性<0.03%(EP型) 2. 三种气体(CH4, CO2, H2O)同时测量 3. 测量光谱实时可见 4. 直接报告CH4、CO2的干摩尔分数 5. 涡动相关协方差通量测量和土壤通量研究 的理想工具 6. 最宽的测量范围 7. 通过扩展量程选项,可以测量高达10%的甲烷浓度

世界各国温室效应现状

据2009年12月21日中国节能产业网讯,根据英国风险评估公司Maplecroft公布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数据显示,世界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排行榜如下: 中国每年向大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碳超过60亿吨,位居世界各国之首。中国政府在温室气体减排方面面临前所未有的国际压力。 排名第二的美国每年排放的温室气体达到59亿吨。此外美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每年19.58吨,仅次于中国位居全球第二。 俄罗斯自1999年至2005年大规模扩大工业化生产,因此其每年二氧化碳排放量激增至17亿吨,排名第三。俄总统梅德韦杰夫日前承诺,到2020年俄罗斯温室气体排放量将在1990年基础上减少20%到25%。 作为全球第四大温室气体排放国,印度每年二氧化碳排放量为12.9亿吨,其人均排放量仅有1.2吨。鉴于印度的发展水平,任何降低碳排放量的举措都会导致贫困加剧。 因经济危机导致工业能源需求量下降,日本2009年二氧化碳排放量降至12.47亿吨,仍排名全球第五。这一数据与2008年相比下降了3%。 德国年二氧化碳排放量为8.6亿吨,位居全球第六。德国长期以来注重风力和太阳能等新能源发展,早在1990年就制定了绿色能源扶持计划。但因为工业化水平高,温室气体排放量仍排在世界前列。 排名第七的加拿大每年温室气体排放量为6.1亿吨。加拿大政府承诺到2020年在2006年基础上实现温室气体减排20%,相当于在1990年基础上减排2%。 英国温室气体年排放量为5.86亿吨,全球排名第八。英国政府于2008颁布实施《气候变化法案》,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为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立法的国家,并成立了相应的能源和气候变化部。 韩国温室气体年排放量为5.14亿吨,全球排名第九。韩国承诺在2020年前将温室气体年排放量在2005年的基础上减少4%,相当于在1990年基础上减少30%。 伊朗温室气体年排放量为4.71亿吨,排在全球第十位。 另外,根据联合国“跨政府气候变迁专门委员会”(IPCC)最新报告指出,全球二氧化碳浓度已由工业革命前的280ppmv,增加至现今的380ppmv;而台湾的二氧化碳总排放量,以土地面积平均来说是世界第一,每人平均年排放量超过12吨,是全球平均值的三倍。 如果将一个国家所有发电厂一年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全部加起来,再平摊到该国每个公民头上,澳大利亚每年人均排放近11吨二氧化碳,居全球第一位;美国紧随其后,为9吨;而同是发达国家的英国状况则好得多,只有3.5吨,居第9位。 此前人们一直指责发展中国家使用煤发电,污染了空气,但是该报告指出,中国人均每年仅排放2吨二氧化碳,而印度则只有500公斤。 国务院新闻办发表的《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白皮书称,从一九五0年到二00二年,

大坝安全监测的作用及发展

大坝安全监测的作用及发展 摘要:本文对大坝为主的水工建筑物安全监测的内容作了简单的概括,着重分析了其对于水工建筑的作用及意义,并对安全监测技术的发展作出了分析和展望。 关键词:大坝监测;数据观测;技术展望 大坝安全监测是人们了解大坝运行状态和安全状况的有效手段和方法。它的目的主要是了解大坝安全状况及其发展态势 , 是一个包括由获取各种环境、水文、结构、安全信息到经过识别、计算、判断等步骤 , 最终给出一个大坝安全程度的全过程。此过程包括 : 通过各种信息的获取、整理和分析 , 给出大坝安全评价 , 控制大坝安全运行 ; 校核计算参数的准确性和计算方法的实用性 ; 反馈施工方法的正确性 , 改进施工方法和施工控制指标 ; 为科学研究提供现场资料 , 检验各种理论、校正各种模型和参数 , 协助找出实测规律和辅助成因分析等。 1 大坝的监测内容 1.1 检查观测 检查监测是利用人员本身通过观察、手摸或者利用一些简单的工具对建筑物进行简单的观测。使用仪器观测虽然可以得到更为准确的信息,但一个建筑物的仪器安设点数是有限的,太多的仪器设备不

利于经济方面的考虑,另外水工建筑物裂缝、渗水等缺陷部位也不一定反生在仪器设备的观测点上,所以人员的检查观测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有利于及时的弥补仪器的不足,及时的发现异常情况的发生。检查观察主要检测建筑物有无裂缝,在坝脚、迎水坡部位有无塌陷、流土和沼泽化的现象,在伸缩缝部位是否有渗漏,混凝土表面有没有松软、侵蚀的危害,有泄水作用的部位检查有无磨损、剥落金属部位的焊缝、铆钉等是否生锈变形。 1 . 2 仪器的量测 仪器量测既是在相应的建筑部位预设仪器设备,通过规律性的采 集数据,来判定建筑物的工作状态。 (1)变形观测 变形观测是原型观测中较为重要的一部分,要对土工、混凝土、土坝等建筑物观测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地基的固结沉降情况、伸缩缝的变形等。 (2)渗透观测 对于土坝类的渗透观测,浸润线的位置变化情况可以通过孔隙水 压力仪来确定,根据结构形式、工程等级以及施工方法和地质情况等定出观测断面,观测断面要能够反应出主要的渗流情况和问题可能发生的地点,根据断面的大小确定测量点数。其他还包括渗流量的观测、绕坝渗流观测、坝基渗压观测、土坝孔隙水压力观测以及渗水透明度观测。对混凝土建筑物的渗透观测还要包括坝基场压力观测和混凝土内部渗透渗透压观测。

中国奶业发展现状和展望

中国奶业发展现状和展望China dairy industry development status and prospects 李胜利Li Shengli 2017.11.19 北京Beijing

主要内容Contents 一、中国奶业是政府高度关注的行业 1、China's dairy industry is highly concerned by the government 二、中国乳业在进步,中国奶业自信在建立 2、China's dairy industry is progressing, and China's dairy industry is establishing self confident 三、中国奶业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Problems when China dairy industry in the developing 四、中国奶业面临着巨大的机遇 4、China's dairy industry is facing huge opportunities

一、中国奶业是政府高度关注的行业 1、China's dairy industry is highly concerned by the government

五部委联合印发《全国奶业发展规划2016-2020》 Five ministries jointly issued the "National Dairy Development Plan 2016-2020" ?健康中国、强壮民族不可或缺的产业 indispensable industry for healthy China and a strong nation ?食品安全的代表性产业 Food safety representative industry ?农业现代化的标志产业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symbol industry ?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战略产业 strategic industries through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1st,2nd, and 3rd industries 奶业战略定位 Strategic positioning of dairy

大坝安全监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大坝安全监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发表时间:2019-07-16T09:24:32.633Z 来源:《工程管理前沿》2019年第08期作者:王杨 [导读] 针对大坝安全监测存在的问题,需要有关单位立足于多方面、全过程,制定解决方法、引进先进技术从而协调监测问题,保证大坝的安全、稳定运行。 黑龙江省松花江航运枢纽建设管理中心黑龙江省150026 【摘要】:大坝安全监测是工作人员掌握大坝运行状态、稳定性的主要途径。针对大坝安全监测存在的问题,需要有关单位立足于多方面、全过程,制定解决方法、引进先进技术从而协调监测问题,保证大坝的安全、稳定运行。 【关键词】:大坝安全监测;问题;对策 引言 大坝安全监测设施重在加强保护和管理,这样才能保证设施的完好率和资料的连续可靠性。要重视计算机在水工管理中的运用,使观测资料的计算、整理整编和分析实现微机管理,以提高工作效率。 1、大坝安全监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监侧设施陈旧 由于各个地方的地域性会有差异,所以每一个地方的大坝也就存在着不同的检侧规则以及具体方案。时代在不停的进步和发展,有些方案还是停留在很久以前,跟不上科技的日新月异。所以目前很多大坝的安全检侧存在很大的问题,有待于我们去解决。这些问题主要有:①监侧设施不够先进,无法使用;②没有考虑地域性差异监测项目不够完善。 1.2大坝监侧依靠人工 由于科技的普及需要时间,现在很多的水库大坝还是依靠人工来采集数据,但是人本身对于大自然就存在很多不可抗拒的因素,所以依靠人工是无法得到准确有效的数据。当然也有很多地区已经用上了机器化的监侧系统,不仅处理信息高效,而且速度也特更快,得到了很多地方的青睐。但是每一个地区的具体大坝情况都是不一样的同样的机器放在这个地区可以运行的很好,但是一旦转移了地区,机器就会出现各种各样我们预想不到的问题,如果经常的出现意外,就会影响我们的观测数据的准确性。 1.3监侧数据分析浮于表面 通过前面一系列的人工和机器进行监侧,我们会得到很多数据。整理分析数据主要是包括日、月以及年度综合分析。数据整理出来之后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对此进行深层次的挖掘,找出真正影响的因素是什么。目前的分析大多数都是浮于表面,而缺乏深度,使得即使拥有了观侧数据,却依然得不到真实的答案。 我们都知道,只有真实的监侧数据才能放映出真实的情况。如果监侧出的数据都不够真实,那么我们再努力的研究和分析都是无济于事的。大坝安全监侧是一个大工程,监侧数据的不真实所带来的后果是不堪想象的。不仅整个工程会收到影响,分析出来的数据会被很多部门使用,将导致大范围的影响。不过由于监侧数据的过程是复杂而又艰辛的,所以需要工作人员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专业的知识积累和丰富的实战经历。 1.4数据采集不够及时 (1)由于不精通监侧设备,采集数据时容易漏掉许多关键的数据。每个基地的监侧设备都不尽相同,只有具有长期实战经验的技术人员才能够胜任这些工作。(2)数据采集结束后,没有及时的进行专业分析。数据采集后,应该及时的进行分析,与历史数据对比,找出问题所在。(3)监侧设备运行出现间歇性故障时,没有及时的发现,会严重导致采集的数据过于片面。 2、大坝安全监测对策 2.1稳步推进大坝安全监侧系统自动化建设 科技的快速发展使得监侧系统自动化也成为了现在主流的监侧方式,单纯依靠人工会产生太多的误差。具体落实方案,应注意下面这些:①机器自动化的成本不低,不适合大面积的开展,应先选择几个地方,慢慢进行试验;②虽然机器监侧和人工监侧相比较有很多的优点,但是我们也不能一味的相信机器,机器也有出现故障的时候;③监侧系统自动化看起来简单,面对不同的地区也会产生难以实现的问题,在研究的过程中要充分的结合地域因素和不可抗力因素。 2.2加深大坝安全监测实施强度 大坝安全监测系统价值很高,一般会长时间放置于相同的地方,但是在一定时间段内监测的数据可能是非常稳定的,时间久了,这些稳定的数据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所以要在严肃的分析和探讨之后,并且要经过上级部门的批准,对我们监测数据的机器进行全方位的整修。有必要的项目就留下,没有使用价值的项目就丢弃,对于我们在后期的整体、分析监测数据中会减少很大一部分的压力和工作强度,而且这样经过改善后得到的数据也更加的具有代表性。 每一个进行监测监测机器一般是放置于露天环境中,很容易遭到人为的破坏,进而影响我们获取数据和进行后续的工作。首先要做好公共宣传工作,通过当地的政府和有关部门来加大宣传力度和公信力,并且对于破坏机器的行为进行一定的处罚。可以让当地的居民清楚的明白监测机器的责任重大,自己的行为也是影响巨大。可以通过设立相关宣传栏、走进居民家中进行实地访谈等措施来提高居民保护机器的意识。 的机器设备都是付出了很多的心血,价格一般也很高。不仅要学会如何正确使用相关仪器,还要知道如何进行保管,监测设备的如果出现质量问题会对我们获取数据产生很多阻碍,对于监测仪器要建立严苛的保护制度。首先应该创建适合机器本身工作的一个外部环境,找到可靠的人员进行保护,要不定时的对所监管的机器进行抽查、维护,出现问题可以及时的解决,使得监测设备一直保持正常,以备不时之需。 在平时的大坝监测工作中,会找专门的人来负责,相关负责人员不要产生太大的调动,对于数据记录以及整理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要保证监测数据可靠完整,在每一次的监测结束之后就开始记录,这样出现问题也可以及时的解决。 2.3强化监侧资料的分析 (1)在以前的监侧工程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人为因素的影响,使用了自动化系统之后,我们得到的监侧数据以及分析的结果都比以往

我国乳制品行业现状和发展分析

我国乳制品行业现状及发展分析 1、什么是乳制品 2、乳制品的现状 3、乳制品的问题 4、乳制品的对策 一、什么是乳制品? 乳制品行业调研是开展一切咨询业务的基石,通过对特定乳制品行业的长期跟踪监测,分析市场需求、供给、经营特性、获取能力、产业链和价值链等多方面的内容,整合乳制品行业、市场、企业、用户等多层面数据和信息资源,为客户提供深度的乳制品行业市场研究报告,以专业的研究方法帮助客户深入的了解乳制品行业,发现投资价值和投资机会,规避经营风险,提高管理和运营能力。乳制品行业研究是对一个行业整体情况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包括行业生命周期、行业的市场容量、行业成长空间和盈利空间、行业演变趋势、行业的成功关键因素、进入退出壁垒、上下游关系等。 二、乳制品行业的现状 (一)、乳制品行业市场调研报告内容 乳制品行业市场调研报告书主要研究乳制品行业市场经济特性(产能、产量、供需),投资分析(市场现状、市场结构、市场特点等以及区域市场分析)、竞争分析(行业集中度、竞争格局、竞争对手、竞争因素等)、工艺技术发展状况、进出口分析、渠道分析、产业链分析、替代品和互补品分析、行业的

主导驱动因素、政策环境、重点企业分析(经营特色、财务分析、竞争力分析)、商业投资风险分析、市场定位及机会分析、以及相关的策略和建议等。 (二)、调研方式和数据来源 观研天下有自己独立研发部门。部门成员分别擅长在中国宏观经济、食品、医药、机械、IT通讯、能源化工等领域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定期不定期采访各行业资深人士,并进行约稿。各行业公开信息:业内企业及上、下游企业的季报、年报和其它公开信息;各类中英文期刊数据库、图书馆、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文献资料;数据部分来自国家统计数据,海关总署,问卷调查数据,商务部采集数据等数据库。其中宏观经济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部分行业统计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及市场调研数据,企业数据主要来自于国统计局规模企业统计数据库及证券交易所等,价格数据主要来自于各类市场监测数据库。 三、乳制品行业发展中的问题 2008年9月初,三鹿奶粉被曝光含三聚氰胺。随后,越来越多国内乳企被牵涉其中。国家质检总局9月16日(央视)公布婴幼儿奶粉抽检结果:175个婴幼儿奶粉企业中66个已停产,其中109个生产婴幼儿奶粉,抽491批次;22个企业共68个批次检出三聚氰胺,这其中包括两家年销售额超百亿元的国内乳品巨头,以及一大批国产奶粉品牌。9月18日,蒙牛、伊利、光明等多个批次的液态奶也检出三聚氰胺。长期食用三聚氰胺含量高的奶粉的婴幼儿部分出现肾结石、肾积水等泌尿系统疾病。据卫生部通报,截至10月8日,全国因此次问题奶粉事件住院治疗的婴幼儿还有10666名。 (一).剖析起因 1、奶粉企业添加三聚氰胺为提高“检测”蛋白质含量

温室气体升高对全球气候及环境的影响

课堂编号 40 10展示设计一班牧羊的men 温室气体含量上升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是指全球气候平均值和离差值两者中的一个或两者同时随时间出现了统计意义上的显著变化。我们都清楚知道全球气候变化给人类及生态系统带来的灾难:极端天气、冰川消融、永久冻土层融化、珊瑚礁死亡、海平面上升、生态系统改变、旱涝灾害增加、致命热浪等等。现在,不再是科学家在预言着这些改变,人类已开始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下挣扎着求生存。但这一切只不过是气候变化的影响之序幕,我们正在经历危险的气候变化,升温的车轮越转越快。要阻止这场灾难,我们必须马上行动。目前国际社会所讨论的气候变化问题,主要是指温室气体增加产生的气候变暖问题。 地球的温度是由太阳辐射照到地球表面的速率和吸热后的地球将红外辐射线散发到空间的速率决定的。从长期来看,地球从太阳吸收的能量必须同地球及大气层向外散发的辐射能相平衡。大气中的水蒸气、二氧化碳和其他微量气体,如甲烷、臭氧、氟利昂等,可以使太阳的短波辐射几乎无衰减地通过,但却可以吸收地球的长波辐射。因此,这类气体有类似温室的效应,被称为“温室气体”。温室气体吸收长波辐射并再反射回地球,从而减少向外层空间的能量净排放,温室气体含量不断的升高使得大气层和地球表面将变得热起来,同样对全球气候环境造成严重的变化和影响。 随着科技的进步,工业的开展和各种各样的不合理人类活动,使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一直居高不下。而其中主要被排放的温室气体有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氢氟碳化物,全氟化碳,六氟化硫等等。虽然在2009年,各个国家的领导人曾聚首哥本哈根,共同商议解决全球升温的方法,并协议签订协议书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但迫于国家的发展和重工业的开展,温室气体的排放问题仍然未能得到妥善的解决方法。温室气体的排放持续增高,使地球已经受到温室效应的诸多影响,其中,温室气体浓度上升对全球气候的变化有着深刻的影响。 全球气温继续变暖 温室气体的浓度一直居高不下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这一事实对我们全球的影响将是人类无法想象的。温室气体浓度的升高,将直接导致地球气温上升。在1981~1990年之间,全球平均气温比100年前上升了0.48℃。导致 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CO2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大坝安全监测的作用及建议

大坝监测的作用及建议 【提要】从分析影响大坝安全的各种因素入手,在时空两个方面拓宽了大坝安全监测的概念,即大坝安全监测应在时空上将影响大坝安全的因素考虑在内。在此基础上,提出:(1)大坝安全监测要有明显的针对性;(2)重视对溃坝的分析;(3)大坝安全监测应和设计及大坝安全定检结合起来,以方便资料分析和相互校核;(4)加强对大坝安全监测(包括监测系统),特别是自动化系统的效益评估,要求大坝安全监测系统成为水库运行调度的依据,真正为提高水库效益服务;(5)通过网络技术,实现大坝安全监测的网络化,以方便经验交流,提高监测技术。 【关键词】大坝安全监测;时空;运行管理;网络 众所周知,大坝是一种特殊建筑物,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如下3个方面:①投资及效益的巨大和失事后造成灾难的严重性;②结构、边界条件及运行环境的复杂性;③设计、施工、运行维护的经验性、不确定性和涉及内容的广泛性。以上特殊性说明了要准确了解大坝工作性态,只能通过大坝安全监测来实现,同时也说明了大坝安全监测的重要性。事实上,大坝安全监测已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我国已先后颁布了差阻式仪器标准及监测仪器系列型谱、《水电站大坝安全检查实施细则》、《混凝大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水库大坝安全管理条例》、《土石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等,同时,国际大坝会议也多次讨论过大坝安全问题[1]。 大坝安全监测是人们了解大坝运行性态和安全状况的有效手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管理水平的提高及人们观念的转变,大坝安全监测的内涵也进一步加深。为此,笔者从分析影响大坝安全的因素入手,对大坝安全监测的若干问题进行探讨。 1影响大坝安全的因素 影响大坝安全的因素很多,据国际大坝会议“关于水坝和水库恶化”小组委员会记录的1100座大坝失事实例,从1950年至1975年大坝失事的概率和成因分析中得出大坝失事的频率和成因分别为:30%是由于设计洪水位偏低和泄洪设备失灵引起洪水漫顶而失事;27%是由于地质条件复杂,基础失稳和意外结构事故;20%是由于地下渗漏引起扬压力过高、渗流量增大、渗透坡降过大引起;11%是由于大坝老化、建筑材料变质(开裂、侵蚀和风化)以及施工质量等原因;12%是不同的特有原因所致。 通过上面的数值可以作如下分析:大坝失事的原因很多、涉及范围也很广,但大致可以分成3类。第一类是由设计、施工和自然因素引起,它没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而是一旦大坝建成就已确定了的,如设计洪水位偏低、混凝土标号过低、未考虑地震荷载等;第二类是在运行、管理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如冲刷、浸蚀、混凝土的老化、金属结构的锈蚀等;第三类是上述两种混合情况,即设计、施工中的不完善在运行中得不到改正,或者说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运行管理的不力使设计、施工中的隐患发展为破坏。就目前而言,大坝安全监测主要是针对后两种情况。下面将从设计、施工、运行维护3个阶段来讨论,着重强调目前大坝安全监测容易忽视的一些方面。 1.1设计阶段 众所周知,在设计阶段,坝址的确定决定了地形、地质、地震发生频率及水文条件等;枢纽的总体布置、坝型及结构、材料选择和分区、水文资料的收集及洪水演算、地质勘探等都将影响大坝的安全。1980年6月19日,乌江渡水库泄洪水雾引起开关站出现相间短路跳闸、引出线烧断、工地停电,类似情况1980年6月23日在黄龙滩、1986年9月3日在白山等也曾发生。以上事故的发生引起工地停电和泄洪闸门不能开启的严重后果,均是由于整体布置不合理,对泄洪水雾飘移危害认识不够所致。喀什一级大坝位于高地震烈度区,粘土斜墙坝的抗震性能差,而设计又将防渗膜放在斜墙下游侧,形成潜在的最薄弱滑裂面,因而在1985年大地震时,迎水面滑落库中,其原因是坝体结构设计不合理。综上所述,大坝的许多安全隐患是由设计阶段留下的,特别是水文计算及地质勘探和处理两个方面,如纪村坝基红层问题,前期勘探工作不够是重要原因之一[2]。 1.2施工阶段 施工阶段能否贯彻设计意图、确保施工质量,特别是有效解决施工中发现的新问题是确保大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