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政治《哲学常识》第二课2.2.2、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高二政治《哲学常识》第二课2.2.2、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高二政治《哲学常识》第二课2.2.2、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高二政治《哲学常识》第二课

2.2.2、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重点〗发展的实质。

〖难点〗判断新旧事物的客观标准。

〖素质要求〗

知识方面:

识记:发展、新事物、旧事物的含义。

理解:理解发展的实质,懂得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处于变化之中,掌握判断新旧事物的标准。

运用:根据新旧事物的判断标准,分析一两个改革开放中的新事物,如邓小平理论、科技创新等。

能力方面:

⑴通过运用分析论证的方法,学习和理解世界是变化发展的观点,培养和训练学生分析论证问题的能力。

⑵在学习比较运动、变化、发展三个概念中,学会横比、纵比、同比、异比,提高比较分析能力。

觉悟方面:

结合电子计算机发展过程的事例学习,在思想上树立现代科技意

识,提高对科技作用的认识,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发展观。

【重点解决办法】

1、发展的实质。

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关键是对发展实质的理解。只有正确理解这个问题,才有助于划清发展与变化、运动之间的界限,确立科学的发展观。因此,对这个问题的把握成为本课的重点。

要理解发展的实质,就要与运动、变化相比较。发展是一种运动,但不能说运动就是发展。发展是一种变化,也不能说变化就是发展。发展是带有前进性和上升性的运动和变化,是表明事物趋向性的变化。这种变化就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这才是发展。运动、变化比发展广泛,发展比运动、变化深刻。

【难点解决办法】

1、判断新旧事物的客观标准。

实际生活中有各种不同的判断新旧事物的标准,有些具有一定的迷惑性、欺骗性学生难以把握。这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判断新旧事物的客观标准为: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有没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而不能以事物出现时间的先后,以事物一时的力量的强弱发展速度的快慢,是否成熟和完善,或从事物的名称、旗号等表面形式上去判断新旧事物。因为,一般来讲,新事物可能是后出现,但不能说凡是后出现的东西都是新事物;从事物发展的最终

情况来看,新事物要比旧事物力量更强大,发展速度更快,更加完善和成熟,但新事物在开始时是弱小和不完善的,而旧事物反而显示出强大的特点;新事物的名称固然是新的,但旧事物有时也打着新的名称和旗号来欺世盗名,而其本质仍是旧事物。总之,不能从表面形式上去识别新旧事物。

另外,新事物与旧事物是相比较而存在的,并且会随着具体的时间、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任何事物都有一个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事物处于产生、发展的阶段,可能是新事物;、到了灭亡阶段,就成了旧事物。因此,绝不能以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新事物与旧事物。运用发展的观点,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随着对外交流的进行和出国人员的增多,带回的各方面信息也大幅度增加,学生生活在社会中,身受这种社会环境的影响,便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难度增加。

运用发展的观点,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理解:

(1)要把两种社会制度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弄清两种社会制度的来龙去脉。资本主义从诞生至今,己有四五百年历史,我国的社会主义只有50年的历史,历史起点不同,这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经济文化上存在较大差距的原因。

(2)要弄清两种社会制度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资本主义正处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即将走完它的最后历程;我国社会主义正处于初级阶段,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

前途,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趋势,从经济发展速度上看,比资本主义

国家快。一些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因素,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我们确立了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和制定了党的基本路线,传统的计

划经济体制正在逐步转变为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开放为我们打开了良好的国际环境,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齐心协力,一定能建成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3)要有创新精神,促进社会主义社会的成长壮大,用创新精神

看待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就要拥护和支持改革事业。我国社会主义制

度作为新事物,只有在改革的进程中,才能逐步走向健全,走向完善,走向成熟。我国的改革事业是一项复杂的、巨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新

情况不断出现,新问题层出不穷。我们要积极拥护改革、关心改革、宣传改革、支持改革,积极投身到改革的伟大事业中去,而决不能思

想僵化、墨守成规,不能因为改革中还存在某些不足,就采取讽刺、挖苦、嘲笑的态度,更不能因为前迸中暂时的困难而动摇。

引入新课

古希腊的哲学家说过,“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请同学

们议论并说明这一句话反映了什么道理?(提问的目的在于引出新课。) 这句话说明这样一个道理: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

变化发展之中。

二、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板书)

1.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板书)

(学生阅读教材上有关计算机的发展历史,并学习教材上分别举例分析、论证的方法来加深对这个观点的认识。最后教师归纳。) 我们知道整个世界是由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三大领域构成的,所以我们就从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说明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l)自然界是变化发展的。(板书)

(2)人类社会也是变化发展的。(板书)

(3)人的认识是一个由不知到知,由浅到深的发展过程。(板书)

总之,无论是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都是变化发展的,一成不变的事物是没有的。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的过程。

提问:什么是发展?运动、变化、发展有没有区别?事物的变化、发展是不是一个事物简单的重复、反复循环、原地打圈?(引起学生思维,起质疑作用。)

2.发展就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板书)

发展固然是运动和变化,但不能把任何运动变化都看成是发展。因为事物的运动变化有多种多样的,有前进的、有后退的、有向上的、也有向下的;有由旧到新的、也有由新到旧的、还有简单的重复等等。发展不是同一事物的简单的重复和反复循环,也不是倒退下降的变化,而是事物具有前进上升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这种变化的结果,都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3. 把握发展概念要着重注意两点(板书)

1. 要正确理解发展的实质。(板书)

首先请同学比较运动、变化、发展三个哲学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学生认真阅读教材后就会比较清楚了。)三个概念的联系或者说三个概念的共同点是:都表明事物不是绝对静止的,不是凝固的和僵化的。三个概念的区别是:运动作为物质存在的方式,是一般的变化;变化则侧重于运动中所发生的状态乃至性质的改变,但是,运动和变化又都没有表达、规定事物运动、变化的总的趋势,也没有直接表达和规定事物的总体性质;而发展这种运动和变化,是那些上升的、向前的、进步的变化,发展的实质就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既然发展的实质就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所以必须掌握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准。

(2)要明确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板书)

请同学们分析以下的这些事物的变化,鉴别是不是发展?(如:邓小平理论;中国农村劳动力以空前规模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从单一的粮食生产向经济作物生产及多种经营转移;学校教育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在西方和日本等发达国家邪教势力猖獗;原北京市市长陈希同成为阶下囚;农业生产中培育优良品种等。) (在此基础上引出新事物的概念)

第一,所谓新事物,是指符合客观规律,是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则是指那些同客观规律背道而驰、正在日趋灭亡的东西。(学生举例。)

第二,判别新旧事物的标准是看其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有没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

第三,判别新旧事物时,容易出现的错误标准有哪些?为什么?

试举例说明。(目的是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思考,通过举例更好地掌握判别新旧事物的标准。)

(教师归纳。)

一是有人常常简单地以事物出现的时间的先后来判断一个事物是否是新事物。当然,事物的发展,都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旧事物被新事物所取代,新事物都是后来出现的,但不等于说,凡是后来出现的东西都是新事物。新出现的事物如果不符合客观规律,没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就不是新事物。比如:"毛孩"的返祖现象,就是违反了生物进化的规律,因此不是新事物。又如: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曾经出现过的"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就是违反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所以也不是新事物。再如: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曾出现的主张"全盘西化"的所谓新观点,还有前苏联的戈尔巴乔夫提出的所谓"新思维"等,都由于其本质内容已经失去了必然性,所以也不是什么新事物。

二是有人喜欢以一时力量的强弱、发展速度的快慢、是否成熟和完善,来判断新旧事物,这也是不科学的。因为,任何新事物的成长都是一个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不完善到完善的发展过程。因此,在新事物成长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只要是符合客观发展规律,最终会发展强大、成熟和完善。比如目前在我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就出现了许多新事物、新理论,如:经济特区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形成;国有企业经营方式的多样化;股份制等;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金融市场、

人才市场、再就业市场等的建立。由于符合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由于它能推动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以尽管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已经显示了其蓬蓬勃勃的生命力,推动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1997年第8期的"新知青,到农村去","创一个惊天动地的农业奇迹"。以加深学生对改革开放新事物的认识,并自觉地为新事物的成长做贡献。)

三是有人仅从事物的名称、旗号等表面形式上判断新旧事物,这样就容易被表面现象甚至是假象所迷惑。比如“计算机算命”就是打着科学的旗号搞封建迷信;又如一些假冒伪劣的商品,用美观的包装骗人等都是如此。

小结:

通过两节课的学习,我们对唯物辩证法的发展的观点有了一定的认识,即;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发展就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因此我们还要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下面我们讨论:“士别三日,即当刮目相看”这句话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说明了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世界上没有僵死的、一成不变的事物,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永恒变化发展的世界。同学们,大家要继续思考,既然整个世界就是这样的一种客观现存在,我们只有如实地反映、正确对待这种处于运动、变化、发

展的事物,才能做出正确决策。这就是下一节课我们要讨论的关于用发展观点看问题的道理。课后练习

举出几个目前我国社会中新事物和旧事物的例子,分析说明它们为什么是新事物或者是旧事物。

本课时结构图表如下:

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练习题及答案

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练习题及答案 1.(07山东卷24)“几十年的经验使我深刻体会到,学点哲学的确可以使人做事情少犯错误,做研究少走弯路。”下列观点与“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李振声的上述感悟相一致的是 A.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基础 B.哲学是人类对某一具体领域规律的概括 C.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D.哲学具有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功能 2.(09江苏卷2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它第一次实现了 ①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②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③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④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中国的改革不求一步到位,但求持续渐进、分轻重缓急,最后通过逐步积累而完成。实践证明这是一条务实有效的成功之路。以上材料说明: ①人们办事情要重视量的积累②人们办事情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③人们办事情要分清主流和支流④经过实践检验的认识都是正确的认识 A.①② B.①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4.早就有人做比喻,说人的事业、爱情等都是0,健康是1,没有了1,全是0,有了健康,则是1000000……才能丰盛无限。由此可见 A.人的事业、爱情不重要 B.整体制约着部分 C.主要矛盾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D.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 5.(09福建卷36)2009年4月,甲型HINI流感开始在一些国家和地区扩散。我国借助国际力量组织攻关,在短时间内成功研制出甲型HINI流感的快速诊断方法。这表明 A.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B.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就能解开自然之谜 C.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利用和改选规律 D.在对自然现象的认识中,意识起着促进作用 6.(09全国卷Ⅰ28)“面对金融危机这一全球性挑战,世界各国需要加强政策协调、密切合作、共同应对。在此关键时刻,坚定信心比什么都重要。”这一论述表时,信心作为对前景的良好预期 ①能够改变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②可以推动经济主体对经济活动的积极参与 ③能够摆脱物质条件制约,促进经济复苏④可以促进经济形势向好的方向转化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7.(09全国卷Ⅰ31)1978年安徽小岗村18家农户决定分田到户,揭开了中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序幕。在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中,小岗村不断探索致富之路。2006年1月,该村决定重新走上合作经济的道路,规划了“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红色旅游、着力办

高二政治文化生活第四课练习题.doc

高二政治文化生活第四课练习题 1. 在古代中国,人们把理想社会称为“大同”社会。追求“大同”曾是一些思想家毕生 奋斗的目标。孙中山“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就带有明显的“大同”痕迹。从“大同” 到“天下为公”属于传统文化中( ) A. 传统习俗的继承 B.传统建筑的继承 C.传统思想的继承 D.传统 文艺的继承 2.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文化由来已久。但封建社会却片面强调“愚孝” ,成为束缚人们 思想和行为的枷锁。由此看来,应该 ( ) A. 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B.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C.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D.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3. 台湾知名人士李敖在清华大学发表的 50分钟演讲获得听众 20多次的掌声。有同学提 问表达了对当时的台湾当局实行的“文化台独”和“去中国化”的忧虑。李敖说,日本殖 民统治者实行了 50年的日本化教育,结果台湾一光复这种教育就摧古拉朽地不见了。 “文 化台独”和“去中国化”也一样,这种“硬塞进去的文化是不会生根的。 ”这说明() ① 日本的文化是腐朽、落后的 ② 搞“文化台独”是不得人心的 ③ 台湾人民对中华文化有着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④ 台湾文化与中华文化密不可分 A ?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4. 《易经》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故而叫重阳。 九九重阳, 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每逢重阳 佳节,很多单位组织敬老活动。这表明 ( ① 透过传统节日可以领略民族文化的韵味 ③庆祝民族节日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方式 5. 于丹在中国民航大学演讲时,从食品安全问题所反映出来的社会诚信危机追溯到儒家 六个方面,映射到现实生活的点点滴滴。这说明( ②传统美德生生不息、历久弥新 ④继承传统习俗有助于培育文明风尚 A.①②③ ?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人无信不立"的深刻价值和时代意义, 从古代思想精髓的“忠、恕、宽、信、敏、惠"

高二政治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2)

2019学年高二政治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48分) 1.2017年12月18日,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发布了“2017年度十大网络用语”。本次发布的十大网络用语依次为:“打call”“尬聊”“你的良心不会痛吗?”“惊不惊喜,意不意外”“皮皮虾,我们走”“扎心了,老铁”“还有这种操作?”“怼”“你有freestyle吗?”“油腻”。这些网络用语多为社会热点新闻、新知识、新观点的浓缩或概括。这表明()A.文化是一种物质力量B.文化的发展与社会实践同步 C.文化具有鲜明的阶级性D.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并享用文化2.2017年11月11日,国际诗酒文化大会暨中国酒城泸州老窖文化艺术周拉开帷幕,大会吸引众多国内外诗人、酒商代理参与,将中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优秀传统相结合,促进了诗歌的推广和酒文化的发展,彰显了酒类产业的文化价值。这体现了() ①中国诗歌文化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化②文化交流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③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④诗歌文化的推广决定了精神生活质量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3.我国将进入汽车社会。“行人第一,脚踏车第二,汽车最后”是发达国家普遍遵循的道路规则,值得我们借鉴。汽车社会需要健康的汽车文化,这是因为() A.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B.文化决定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C.汽车文化能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养D.健康的文化是个人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4.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在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的一次讲演中提出:“衡量我们国家强大不强大,不是有几颗核弹,不是GDP,不是最高大楼在不在中国、最大的广场在不在中国,而是最完美、最吸引人的文化是不是在中国”。上述材料说明( )

高中必修二政治生活第四课练习题

第四课我国政府受人民监督习题案【教学目标】 1、熟记依法行政的意义和要求,对权力进行监督的措施和意义 2、能正确区分各类行政监督主体,指出依法行政与依法行政的区 别和联系。 【重点】政府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方面进行总结归纳; 【难点】如何打造服务型政府。 【自主学习】 【任务一】阅读教材P49,思考以下问题:(1)政府权威的含义(2)政府权威的决定因素(3)区别政府有无权威的标志 (4)如何构建权威政府 【任务二】40分钟完成以下选择题和主观题的训练 【选择题部分】 1.转变政府职能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议题之一,也是十八届三中全会的重要内容。其目标是由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由人治政府向法治政府转变,由封闭政府向透明政府转变,由管制政府向服务政府转变。为实现这些目标,当前必须克服政府“越位”“缺位”和“错位”的现象,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给政府“定位”。这要求 ( ) ①政府的事情由市场来决定,建设高效率政府 ②简政放权,政府管得 越少越好 ③坚持依法行政,建设服务型政府 ④强化行政问责,建设责任政府 A.③④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2.政府依法行政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下列选项符合依法行政要求的是( ) ①人民法院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审理企业破产清算案件②发改委对 企业合谋操纵产品价格的垄断行为做出处罚③人大常委会制定企业安全生产流程与劳动保护规章制度④环保部督促地方政府取缔被国家列入淘汰范围的高污染生产能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行政不作为和行政乱作为的共同点是( ) A.不依法办事,没有对人民负责B.行政效率低下,管理方法落后 C.滥用权力,以权谋私D.没有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 4.要防止行政不作为与行政乱作为,要求政府及其工作人员( ) ①严格依法行使其权力 ②坚决惩处失职、渎职 ③维护每个公民

高二政治必修四期末测试卷及答案

高二政治必修四期末测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1.现实生活中,哲学往往被一些人忽视,“哲学不能带来钱”成了他们的思维定势。一位著名哲学家揶揄地说:“当年马克思撰写《哲学的贫困》,如今则出现了‘贫困的哲学’。”但事实证明一个轻视理论思维的民族是不会有光明的未来的。这是因为( ) A.哲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其任务就是揭示具体事物发展的规律 B.哲学只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C.哲学是对人们实践活动的概括和总结 D.哲学能够为人们的实践活动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2.某人得了重病,大家劝他去医院检查,可是他说:“这都是命啊,是由天注定的,我何必与天命作对呢。”结果,这个人的病情进一步加重。由此可见 ( ) ①世界观决定方法论②自发的世界观不利于更好地生活③生活需要科学世界观的指导④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A.①②B.①④ C.①③D.②④ 3.我国的许多典故中包含着深邃的哲学道理,下列成语中正确反映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的是() A、掩耳盗铃 B、望梅止渴 C、画饼充饥 D、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4.英国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说:“我注意过,即使是那些声称‘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而且我们无力改变’的人,在过马路之前都会左右看。”可见 ( ) ①声称者的“言”体现了其客观唯心主义的世界观②声称者的“行”带有自发唯物主义的倾向③声称者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是脱节的④唯心主义在理论上是没有意义的,在实践上是行不通的A.③B.①② C.①②③D.①②④ 5.“混沌初开,乾坤始奠。气之轻清上浮者为天,气之重浊下凝者为地。”与“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此理。”所蕴含的哲理 ( ) A.两者共同揭示了自然界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B.前者是主观唯心主义,后者是客观唯心主义 C.前者揭示辩证发展观,后者揭示辩证联系观 D.前者是朴素唯物主义,后者是主观唯心主义 6、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有着其自然科学基础,19世纪最具代表性的三大自然科学的发现是 ( ) ①细胞学说②生物进化论③能量守恒定律④地质学说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7.李强在学习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之后,做适应性练习时,遇到一道题,感觉有点难度,要求选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哲学的联系的选项。你能否帮助他选出下列四个选项中的正确选项 ( ) A.哲学的研究对象是世界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是马克思的学说 B.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C.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哲学发展史上的巅峰 D.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历史上优秀哲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德国古典哲学是其直接理论来源 8、甲、乙两位同学就物质概念进行了辩论。甲说:“物质是永恒的,不生不灭的。”乙说:“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对甲、乙两位同学的说法,在你看来评价正确的应是() A、前者正确,后者错误 B、前者错误,后者正确 C、两者各自片面地强调了一个方面,都是不正确的 D、两者都是正确的,前者是就物质的概念而讲的,后者是就具体物质而言的 9.最近,“土豪”“高大上”“点赞”等流行语爆红,其背后无一不是对当下社会某种现象的理性思考。

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1)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注意:此处不能改成科学。只能是学问) 一.含义: (2)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或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3)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与总结。(注意:具体科学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之间关系不能等同) 二.产生:(1)产生于人们实践活动中;(1)源于人们对世界的追问和对实践的反思 三.哲学的功能: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注意:哲学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只有正确的哲学才能让人们正确的认识与改造世界) (1)哲学与世界观:①区别:a 、含义不同: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及根本观点 b 、世界观人从都有,哲学并非人人都有;c 、世界观是不自觉的、不系统的,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 四.哲学、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 ②:联系:哲学是对世界观进行系统化、理论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世界观和哲学一样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2)世界观与方法论:一般来说,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注意:在解题时时要注意世界观与方法论对应正确) 五.哲学同具体科学关系:1.区别:具体科学揭示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强调具体); 哲学则对具体科学进行新的概括和总结,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强调抽象、一般)。 2.联系:(1)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2)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六.哲学基本问题:1.是什么:(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具体包括:(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以此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问题。(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以此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2.为什么:(1)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2)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问题。它贯彻哲学始终。 1.唯物主义:(1)基本观点: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2)三种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七.哲学两大派别:2.唯心主义:(1)基本观点:意识是本原;先有意识后有物质;意识决定物质。 (2)两种基本形态: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等夸大为万物的本原,认为人的主观精神,决定客观事物乃至整个世界) 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鬼神、理念等看作世界的主宰与本原,它决定着客观事物的存在和发展)。 哲 学

高二思想政治(文化生活)第一课教案

高二思想政治(文化生活)第一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文化的概念 ◇理解: (1)文化的内涵 (2)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对经济、政治有重大影响,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分析 (1)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2)经济和政治决定文化,文化是一定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3)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文化是生产力 (4)文化对政治文明建设的推动作用及对公民政治素质和权利意识的作用 (5)文化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2、能力目标 (1)通过全面、准确理解文化的内涵,培养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分析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培养辩证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增强培养文化素养的意识和自觉性,参与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 (2)感受文化的力量,体会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要战略任务的重要性,懂得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1.文化内涵的理解 2.文化对人的素质形成的作用

3.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4.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 三、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四、课时 3课时 五、教学过程 序: 1.文科学习的基本要求 (1)上课听的同时必须要参与活动,文科的学习在理解,只有参与才能体会,特别是文化生活的学习,尤其如此。我期末在评价各位的成绩时会加入课堂参与分(10分)。 (2)多积累一些社会关注与我们生活相联系的新闻,特别是对所有公民都有启发意义或是教育意义的现象,请准备一本本子记录,并留有适当的空间作分析记录,要求一个星期记录2个事例。 (3)知识的记忆是基本条件。政治课的学习必须注意平时加强对课本知识的记忆,这是学习和运用的基础。 (4)练习是必须的,基本要求是同步完成《学习与评价》,并自己准备一本同步的框题练习册,保证足够的练习量。 2.《文化生活》教材的体系结构 《文化生活》的教材分为四个单元:“文化与生活”、“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发展先进文化”,分别对应了课程标准的四个主题,按照“是什么:文化的概念”、“为什么:文化的发展”、“怎么看:民族精神”、“怎么办:文化建设”的逻辑顺序来展开。四个单元环环相扣,层层推进,构成了《文化生活》教材的有机整体。 一、情境导入 学生活动:视频播放“福娃”动画片。你知道“福娃”的设计反映了什么样的文化特色? 鱼(贝贝)、熊猫(晶晶)、奥运圣火(欢欢)、藏羚羊(迎迎)、京燕(妮妮)以拟人化的形象出现,被昵称为“五福娃”。五个“福娃”中,头顶波涛文样的鱼娃“贝贝”是繁荣与收获的象征,“因为水在中国传统中象征着积聚”,传递的祝福是盛世繁荣;熊猫“晶晶”来自广袤的森林,象征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火娃“欢欢”象征着奥林匹克圣火,洋溢着北京2008对世界的热情;藏羚羊“迎迎”是中国青藏高原特有的保护动物,它身手

高二政治第四课练习题

高二政治第四课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一事实说明 A.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B.内因决定事物变化发展的性质和方向C.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D.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2.“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这句话蕴涵的哲理是 A.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 B.内因只有通过外因才能起作用 C.外因能加速或延缓事物的变化发展 D.在事物发展变化中,内外因同时存在,缺一不可 3.“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有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吴。” 蒲松龄的这副落第联所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A.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B.内因和外因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 C.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 D.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 4.“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这句诗强调的是 A.内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B.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C.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D.在事物发展中,内外因的作用是不同的5.法国细菌学家巴斯德说:“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科学家的这个告诫强调的是A.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B.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 C.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D.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6.俗话说:“名师出高徒”。这句话 A.看到了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不同作用 B.肯定了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C.否定了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 D.夸大了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7.“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丈夫。”孟轲的这个观点认为A.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B.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 C.外因在事物发展中不起作用D.在事物发展变化中,内因和外因缺一不可8.苏轼在《范增论》中讲到刘邦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关系时说:“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这段话蕴涵的主要哲理是 A.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B.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C.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D.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9.事物发展的原因在于 A.内因B.外因C.矛盾D.主要矛盾 10.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量变 ①是事物处于相对静止的状态 ②包括数量增减和各构成成分的排列结构的变化 ③是事物内部矛盾双方主次地位没有易位、统一体尚未破裂的状态 ④原因在于事物外部矛盾的作用

2019-2020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政治. 含答案

高二思想政治(文) 2019-2020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政治. 含答案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 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 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框。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和草稿纸上无效。 4.考试结束,只上交答题卡。 5.本试卷共6页。如遇缺页、漏页、字迹不清等,考生须及时报告监考老师。 第I卷单项选择题 本卷共22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6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从古到今,各种哲学流派繁多,但无论哪种哲学,都是 ①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②时代精神的精华 ③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④具体科学的基础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2.现实生活中,哲学往往被一些人忽视,觉得哲学没有实际效用。哲学对于人生的影响一直都是极其深刻、巨大、久远的,它给人生以心灵上的陶冶、动力上的激励、发展上的指导、境界上的提高。事实证明一个轻视理论思维的民族是不会有光明的未来的。这是因为 A.哲学是对客观存在正确的反映 B.没有哲学理论的民族无法生存 C.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反思 D.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3.唯物主义在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三种基本形态。按出现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人为自然界立法②原子是世界的本原 ③天地之变,阴阳之化④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A.③→①→④ B.①→②→④ C.③→②→④ D.①→③→④ 4. 中国古代哲学所探讨的“形与神”、“心与物”、“理与气”谁依赖于谁、谁在先的问题,实 际上就是 A.思维和存在何为本原的问题 B.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D.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5.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祝福别人“万事如意”,在担心一件事情不能成功时又常常安慰自己“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从哲学上看,“万事如意”与“成事在天”的区别在于A.前者是积极的观点,后者是消极的观点 B.心想不一定事成,天命却是不可违抗的 C.前者属于主观唯心主义,后者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D.前者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后者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6.达尔文的进化论不仅是生物学上的革命,还带来了哲学上的革命。它沉重打击了上帝创造物种的神创论,摧毁了各种唯心的目的论和物种论,并为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提供了科学依据。上述事实说明

高二政治文化生活第一课体味文化教案

第一课时体味文化 话题导入:我们常说中学生要做四有新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其中之一就是“有文化”。那么我们是不是有文化的人? 究竟什么是“文化”?这就是我们本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我们将从“文化”的内涵(什么是文化)与文化的力量(文化的作用)两个方面去探究。 情景导入: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由于文化设施的不断完善和电视等大众传媒的普及,人们都有机会欣赏到越来越多的各种艺术表演。下面请同学们欣赏一组镜头。(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插图画面) (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入文化“万花筒”,体味文化的内涵和魅力) 板书课题:第一课文化与社会 第一课时体味文化 板书:一、文化“万花筒” 回顾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从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到现代神会的“信息高速公路”,文化现象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例如:图一:古代仕女图,非洲狮面人。图二:巡逻兵飞行表演,雅尔音乐会,法国印象图画展,芭蕾舞团 问题探究 1.从空间上看,这几幅图片有何不同? 2.从时间上看,这几幅图片有何不同?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自学,对比分析这几幅图片的特点并作初步思考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 学生分析:从空间上看,有中国的和外国的、从时间上看,有古代的和现代的 教师提问:再来环顾我们的生活,同学们亲身参与过什么的文化生活? 学生回答: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文艺演出、演讲比赛、蓝球比赛、上课、自习、作业、上网、交友、聊天……

教师提问:我们湛江特有的红土文化,有哪些特色的文化活动? 学生回答:端午节赛龙舟。雷州歌和雷剧;北部地区的木偶戏、白戏、安铺八音、吴川“元宵三绝”(即飘色、泥塑、花桥)、东海的人龙舞。以寇准、李纲、苏东坡、汤显祖等为代表的著名古代政治家、文学家留下中原文化色彩的踪迹。雷州西湖名胜古迹众多,著名的有:十贤祠、浚元书院、寇公祠和苏公亭等。 红土文化:雷州半岛人民在这块红土地上劳动、生活,即创造了雷州半岛的物质文明,又创造了具有特色的精神文明一“红土文化”。 教师总结:通过这么多的例子,我们可以体味到生活中处处充满着文化。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生齐声说)文化现象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板书:1.文化现象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师:通过分析对比,同学们还能从这些例子中发现什么问题吗? 学生讨论并回答:文化艺术有多种多样的呈现方式,文化生活各具特色。不同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无不呈现出各自特有的色彩。(此点如学生不能顺利回答,教师要适当引导、启发) 板书:2.文化生活形式多样、各具特色 练习:下列活动属于文化现象的有(bcef ) A个人、农民从事生产活动b参加学校运动会c参加演讲会d购买蔬菜水果 e参加文学社、书画协会、时装表演队f浏览网站,领略各地风土人情g 某国议员竞选 解析:社会活动包括经济活动、政治活动和文化活动,把握这一点再分类. (过渡)师:我们刚才谈论了不少关于文化生活方面的话题,那么,到底什

高中政治必修四期末测试题

时间:100分钟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1.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求真是新闻工作者永恒的价值追求。但真相往往不是漂在水上的浮萍,也不是清澈溪流中触手可及的卵石。深一点,才能真一点。“从地里长出来的”记者陈中华坚持用脚跑新闻,向我们诠释一个并不深奥的道理:“真一点”是价值观,“深一点”是方法论;“真一点”是新闻追求,“深一点”是现实路径。这一道理的哲学依据是【】①学好哲学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础②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 ③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新闻的发源地④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2.爱因斯坦曾经说:“哲学要是不同科学接触,就会变成一个空架子;科学要是没有哲学,就是原始的混乱的东西。”这表明【】 A.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具体科学以哲学为指导 B.哲学是研究整个世界的,具体科学研究某一特殊领域,二者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C.没有哲学观点的具体科学和没有具体科学材料的哲学都不是科学 D.具体科学以哲学为基础,哲学也以具体科学为基础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有一句名言:“世界是包括一切的整体,它不是由任何神或任何人创造的,它的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按规律燃烧着,按规律熄灭着的永恒的活火。”阅读材料,回答3~4题。 3.赫拉克利特的观点属于【】 A.机械唯物主义 B.朴素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 D.唯心主义 4.赫拉克利特的这一思想被列宁称为“对辩证唯物主义原则的绝妙说明”,这是因为赫拉克利特【】 A.把唯物主义根本观点与朴素辩证法结合在一起 B.把唯物论和认识论科学地统一起来 C.是现代唯物主义的创始人 D.对世界的看法既唯物又辩证,因而是科学的 5.电影《画皮》的主题曲《画心》中唱到:“看不穿是你失落的魂魄,猜不透是你瞳孔的颜色,爱如生命般莫测,你的心到底被什么蛊惑。”从哲学上看,歌词体现的观点【】A.属于不可知论 B.否认了意识是世界的本原 C.肯定了物质决定意识 D.认为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6.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反对把自己的哲学视为“纯粹思辨的观念”和“书斋里的学问”,强调“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从而实现了哲学的变革,这表明【】 ①是否研究时代的迫切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旧哲学的本质区别 ②关注与无产阶级利益相关的现实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要求 ③哲学社会功能的缺失是以往旧哲学区别于马克思哲学的显著标志 ④为无产阶级提供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工具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使命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7.列宁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其本意是指【】

高二政治哲学第一课

高二政治导学案必修四第一单元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两课时) 编制:贾寒霜审核:王伟艳时间:2009 11 23--2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1)哲学的含义;(2)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含义;(3)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4)哲学与方法论的关系。 理解:(1)哲学就在我们身边;(2)哲学的本义和任务;(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分析:(1)联系身边的生活分析其中的哲学思想;(2)列举人们具体的世界观并分析哲学的含义;(3)用史实分析哲学与具体科学的相互关系;(4)分析马克思、恩格斯、黑格尔等哲学家的哲学思想。 2、能力目标 (1)通过对身边的哲学的分析,培养通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2)通过对哲学思想的历史渊源的分析,培养跨学科的综合能力; (3)通过对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具体知识三对关系的分析,培养辩证思维的能力; (4)通过对身边生活事例、哲理故事、哲学家观点的体悟,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哲学的产生、哲学与生活的关系的分析,增强我们对哲学的体悟和思想认同; (2)通过对哲学概念、世界观概念的分析,激发自觉树立科学世界观、自觉增强哲学修养的热情; (3)通过对哲学与具体知识的学习,增强我们以哲学为指导,学好具体知识的自觉性。 二、重点、难点 1、哲学与爱智之学; 2、哲学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产生于人们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3、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 三、整体感知 通过本课学习,同学们将从生活中的哲学思想人手,体验哲学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进而了解哲学概念,为开始全书的学习做好思想准备。 四、方法点津 (1)运用比较法,理解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2)运用辩证的方法,全面地理解哲学与具体知识的关系; (3)利用网络平台,搜集、整理哲理故事; (4)理论联系实际,用科学的世界观自觉地指导学生的学习。 五、知识点整合 (一)生活处处有哲学 1、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1)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2)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2、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1)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是“文化的活的灵魂” (2)哲学的任务:寻找光明,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前行的明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例1】“人们远在知道什么是辩证法以前,就已经辩证地思考了。”这说明( D ) A.辩证法是本来就客观存在的 B.哲学就是辩证法

(完整版)高二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练习题.doc

高二政治必修四《哲学与生活》第一单元练习题 1.亚里士多德说:“古往今来人们开始哲理探索,都应起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一个有所迷惑与 惊异的人,每每惭愧自己的愚昧无知,他们探索哲理的目的就是为了脱出愚蠢。”这句话 意在说明 ①哲学的智慧是从人们的主观情绪中产生的 ②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③人们创 造哲学最终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好奇心④哲学的任务在于 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A. 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被称为美国人之父的富兰克林,年轻时曾去拜访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辈。那时他年轻气盛,挺胸抬头迈着大步,一进门,他的头就狠狠地撞在门框上。出来迎接他的前辈笑笑说, “很痛吧!可是,这将是你今天访问我的最大收获。一个人要想平安无事地活在世上,就必 须时刻记住:该低头时就低头。”回答 2~ 3 题。 2.富兰克林撞上门框,获得了哲学启迪,这一事例说明的道理是 A.人们在实践活动中都能形成哲学智慧 B.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C.认识世界、办好事情,都需要哲学智慧 D.哲学是一门使人聪明、给人智慧的学问 3.富兰克林的经历告诉我们,低姿态是一种哲学智慧,可以更好地发展自己,成就自己。这启 示我们 A.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B.任何哲学都给人以智慧,使人更聪明 C. 不懂哲学的人,就无法生存和工作 D.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4.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应追求“头等智慧” ,赫拉克利特说:“智慧只在于一件事,就是认识那 善于驾驭一切的思想。”这段话包含的哲学道理有 ①哲学源于人类的实践活动②哲学具有指导人们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功能 ③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 ④哲学是高高地悬浮于空中的思想楼阁 A. 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5.神话故事常常反映人类童年时期对自然界、人与自然关系等方面的思考。下列古代神话中, 反映了我国先民对世界本原问题的思考的是 A. 精卫填海 B.夸父追日 C.盘古开天 D.愚公移山 6.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应追求“头等智慧”。在汉语中哲就是智慧,哲学是爱智之学。下列 对哲学的认识,正确的是 ①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② 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③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又指导具体科学研究 ④一个人要有世界观和方法论,就必须学习哲学 A. 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7.知廉明耻,是做人最基本的道德规范。“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这句古语蕴 含的哲理是 A. 联系是普遍的和无条件的 B.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C. 先知后行重在知 D.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8.哲学总揽一切,综括一般,“仰观宇宙之无穷,俯究万类之运动,观古今之须臾,抚四海于一 瞬”。这说明 A.哲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B.哲学是把整个世界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二《政治生活》期末测试试题及答案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二《政治生活》期末测试试题 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题(下列各题中只有一个正确的或最符合题意的选项。每小题2分,共50分) 1.2014年我国有多名省部级高官落马,10名以上省部级高官被判刑。材料体现国家的( ) A.统治属性B.阶级属性 C.主权属性 D.社会属性2.目前广东登记在册的各类社会团体共有28 500多个,并且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广东社会团体众多的现象表明( ) A.我国公民享有集会自由 B.公民积极履行政治性义务 C.公民积极参与基层民主管理 D.我国公民享有结社自由 3.“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作为当代中学生,参与政治生活应做到() ①明确政治生活的作用②学习政治知识 ③既关心国家大事,更要维护好个人利益④在实践中提高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 A. 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4.在2012年进行的新一届区县、乡镇人大代表选举中,各地选举委员会组织代表候选人与选民见面,由代表候选人介绍本人情况,回答选民的问题。候选人从“纸上”走到选民面前,接受选民的“面试”,这一变化( ) ①尊重了选民的知情权,扩大了选民的选举权利②可以帮助选民充分了解候选人,做出符合心意的选择③扩大了直接选举的范围,彰显了民主政治的进步④可以帮助候选人收集社情民意,更好地履行代表职责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5.制定和实施村规民约是村民自治的有效途径。我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村规民约的内容不得与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的政策相抵触,不得有侵犯村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合法财产权利的内容。下列内容能够纳入村规民约的是() A. 村民发生纠纷必须服从村委会裁定 B. 牲畜毁坏他人作物被打死不赔偿 C. 外出务工者必须按时返乡参加选举 D. 村委会定期张榜公布村内重要事项 6.微博(微博客MicroBlog的简称)是一个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从全国“两会”到强制拆迁,从社会热点事件到众多“草根明星”出炉,微博成为民众参与政治的一个利器。公民利用微博参与政治 ( ) ①保障了公民的基本民主权利②促进了政府决

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

高二政治

【主要哲理汇总】: ☆(辩证)唯物论: 1、物质决定意识,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意识能指导人能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意识。 3、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尊重规律,但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4、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唯物)辩证法: 5、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6、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办事情树立全局观念,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同时搞好局部,用整体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7、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系统具有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优化的趋向,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意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8、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要求我们既要坚信前途光明,充满信心;又要做好走曲

☆(唯物)辩证法: 9、坚持量变与质变的统一。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其中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要求我们积极做好量的积累,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 10、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抓重点、抓中心、抓关键,同时又不忽视次要矛盾的解决;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但又不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 11、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高二政治必修四期中测试卷及答案2016

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政治《哲学生活》试题(卷)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 1.现实生活中,哲学往往被一些人忽视,“哲学不能带来钱”成了他们的思维定势。一位著名哲学家揶揄地说:“当年马克思撰写《哲学的贫困》,如今则出现了‘贫困的哲学’。”但事实证明一个轻视理论思维的民族是不会有光明的未来的。这是因为( ) A.哲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其任务就是揭示具体事物发展的规律 B.哲学只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C.哲学是对人们实践活动的概括和总结 D.哲学能够为人们的实践活动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2.某人得了重病,大家劝他去医院检查,可是他说:“这都是命啊,是由天注定的,我何必与天命作对呢。”结果,这个人的病情进一步加重。由此可见 ( ) ①世界观决定方法论②自发的世界观不利于更好地生活 ③生活需要科学世界观的指导④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A.①②B.①④C.①③D.②④ 3.我国的许多典故中包含着深邃的哲学道理,下列成语中正确反映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的是 A、掩耳盗铃 B、望梅止渴 C、画饼充饥 D、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4.英国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说:“我注意过,即使是那些声称‘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而且我们无力改变’的人,在过马路之前都会左右看。”可见 ( ) ①声称者的“言”体现了其客观唯心主义的世界观 ②声称者的“行”带有自发唯物主义的倾向③声称者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是脱节的 ④唯心主义在理论上是没有意义的,在实践上是行不通的 A.③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④ 5.“混沌初开,乾坤始奠。气之轻清上浮者为天,气之重浊下凝者为地。”与“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此理。”所蕴含的哲理 ( ) A.两者共同揭示了自然界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B.前者是主观唯心主义,后者是客观唯心主义 C.前者揭示辩证发展观,后者揭示辩证联系观 D.前者是朴素唯物主义,后者是主观唯心主义 6、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有着其自然科学基础,19世纪最具代表性的三大自然科学的发现是 ( ) ①细胞学说②生物进化论③能量守恒定律④地质学说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7.强在学习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之后,做适应性练习时,遇到一道题,感觉有点难度,要求选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哲学的联系的选项。你能否帮助他选出下列四个选项中的正确选项A.哲学的研究对象是世界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是马克思的学说 B.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C.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哲学发展史上的巅峰 D.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历史上优秀哲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德国古典哲学是其直接理论来源8、甲、乙两位同学就物质概念进行了辩论。甲说:“物质是永恒的,不生不灭的。”乙说:“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对甲、乙两位同学的说法,在你看来评价正确的应是() A、前者正确,后者错误 B、前者错误,后者正确 C、两者各自片面地强调了一个方面,都是不正确的 D、两者都是正确的,前者是就物质的概念而讲的,后者是就具体物质而言的 9.最近,“土豪”“高大上”“点赞”等流行语爆红,其背后无一不是对当下社会某种现象的理性思考。这说明( ) ①物质和意识不可分离②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③认识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④认识随着客观实际的变化而变化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10、下列现象中,属于规律的一组是() ①月亮绕地球转②新代③大雁冬天南飞春天北来④生物体的自然选择,适者生存⑤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变化⑥商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⑦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⑧苹果落地⑨市场商品的价格时涨时落⑩水往低处流 A、①②⑨ B、③④⑧ C、⑦⑧⑩ D、②④⑥⑦ 11.在电脑的控制下,机器能够“自动”调节,娴熟地烹制菜肴。因此,有人说电脑也是有意识的。这种观点否认了( ) ①意识不仅仅是人脑特有的机能②意识是人脑的特有的机能 ③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④意识是生物特有的能力 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 12、中医有“久怒伤肝,久悲伤肺,久惊伤胆,常恐伤肾,常忧伤心。”的说法。这说明() A、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 B、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 C、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D、人类的意识具有能动性 13.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明之,行也。”这段话的哲学寓意是( ) ①间接经验是十分必要的②事事亲身实践是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 ③实践是认识的基础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A.①③④ 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 14.某市民,几年前迷上了收藏结婚证书。他淘得100多不同时期的结婚证,最早的是清朝1876年的,最近的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每结婚证,都很不一样,留有深深的时代烙印。但结婚证的颜色始终没有太大变化,都是以红色为基调,有紫红、大红、玫瑰红等色。上述材料反映了()

高中思想政治生活与哲学知识点

高中思想政治生活与哲学知识点 辩证唯物论 1.世界观: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方法论:a.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 b.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我们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 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2.世界观: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可以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可以阻碍 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3.世界观: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都是客观的 方法论: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 4.世界观:物质决定意识 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认识论 认识论(认识与实践) 实践的特征: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实践与认识:1.实践决定认识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意识可以对实践起积极的指导作用,错误的意识可以对实践 起消极的阻碍作用 认识论(真理与认识) 1.真理的三个基本属性:客观的、有条件的、具体的 2.认识的三个特点: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联系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世界观:联系的普遍性 方法论:人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要坚持联系的观点,反对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2.世界观:联系的客观性 方法论:a.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的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 b.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 建立新的联系。 3. 世界观:联系的多样性 方法论: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要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4.世界观:联系的条件性 方法论:并非任何两事物都具有联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