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陶渊明的田园诗(参考模板)

论陶渊明的田园诗(参考模板)
论陶渊明的田园诗(参考模板)

试论陶渊明的田园诗

[摘要]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这一古典诗歌题材。他的创作,与其所处时代、家事背景,以及个人的生活思想密不可分。陶渊明在其独特的以自然为核心的思想引导下,运用质朴的诗歌语言,描绘躬耕自资的劳苦与欣悦,冲淡自然的表现田园生活的淳真与美好,既抒发个人的志趣(《归园田居》),有寄托社会的理想(《桃花源记并诗》)。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成就,突出表现在意象的塑造和意境的高远,对后世诗人产生巨大影响。

[关键词]陶渊明田园诗新自然说意象意境

目录

前言 (3)

一、陶渊明的生平思想介绍 (4)

(一)、穷途多厄 (4)

(二)、内道外儒的思想 (5)

二、陶渊明的诗情与诗境 (7)

(一)平心静气 (7)

(二)有我之境 (7)

三、田园诗的形式与技巧 (9)

(一)融合性结构 (9)

(二)描写技巧传神会意 (9)

(三)描写景色清新自然 (10)

(四)语言清水芙蓉 (11)

结束语 (14)

致谢 (15)

参考文献 (16)

前言

陶渊明出身于官宦家庭,陶渊明出生时,他的家庭己衰落,加上他12岁丧父,以至一生下来就过着贫穷的生活,日常生活中也雇不起仆人,生计也成了问题,不仅如此,陶渊明在仕途上不得志,生活中也很不顺心,陶几次徘徊于仕隐之间。“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的陶渊明,为了谋得生存的物质,不得不放下他高贵的自尊,先后出为州祭酒、镇军参军,以后又担任过建威参军、彭泽令。义熙元年八月辞去彭泽令后,他一直隐居农村,因而他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农村与农民为伍。逐渐接近社会底层,这使他对农村有更多的了解,对农民有更多的同情。贫困的生活又迫使他不得不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并且也改变了他对劳动的看法。隐居农村,陶渊明交往的大多是他的邻曲,而非达官贵人。长时间的潜移默化,陶渊明的思想和行为,也就少了一些士大夫的文雅与风流,从而多了一份田园的质朴与清新。志不得伸,又促使他接受了道家回归自然、向往自由的思想,把田园当作理想王国,把自我融入田园。田园成了他的生活氛围和审美对象。

陶渊明的人生经历和生活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的思想。他受家庭传统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儒家的入世思想。陶渊明的家世衰微和人生多厄,再加上志性自然的个人气质,促使他亲近道家思想,表现出内道外儒、先儒后道的人格类型。陶渊明内道外儒的人格类型,促使他最后平心静心地接受了田园和田园生活,并且带有几分淡泊与悠然地把它作为自己的生活氛围。不仅如此,他还把田园风光作为官场和社会的对立物而热情讴歌。他把自我融入田园中,田园成了诗歌的终极本体。陶渊明在自我的对象化中完成了对田园的描绘,他的灵魂与田园密不可分,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人生经历和情感结构,深深地影响了他诗歌的形式表现。陶渊明把自己融于田园中,把他的理想情感都投注在描写之中,因而所有的田园和田园生活都带上了作者浓重的主观情感,二者水乳交融,不可分离,从而抒情说理与记叙描写浑然一体,其诗歌结构是融合浑成的。

本文试图从陶的人生经历和生存状况,揭示陶渊明田园诗平淡自然而又浑融一体的特色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一、陶渊明的生平思想介绍

(一)、穷途多厄

陶渊明,字元亮。有人认为名潜,字渊明1。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其曾祖陶侃曾官至大司马,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曾任武昌太守,父亲陶逸也做过太守一类的官2。陶渊明的享年历来众说不一,今人逯钦立先生多方考证,认为六十三岁的说法是可靠的,本人认同逯说3。陶氏一族因陶侃军功显著而跻身官宦之家,但并不是门阀世族。温峤甚至骂侃为溪狗,而且到陶渊明时,家庭已经衰落,加上他12岁丧父4以至“少而贫苦,居无仆妾,井臼弗任,藜菽不给”5,贫困与陶渊明一同降临到这个世界上。东晋孝武帝十六年辛卯,诗人二十岁时,结发妻子去世,生活刚刚开始,就给了他一个沉重打击。陶渊明生性喜爱自然,在自况的《五柳先生传》中说道:“闲静少言,不慕荣利”,“性嗜酒,而家贫不能恒得”。正由于这种性格,“初辞州府三命”,又正因为这种境况,我们的诗人不得不放下他高贵的自尊,为养家糊口,趋俗同流,因而于东晋孝武帝十八年癸巳,出为州祭酒6,但又因“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可现实与理想的矛盾时时逼迫着诗人,对于一个“郗谷冬陈,瓶无储粟”的破落家庭,失去了生存的依靠,也就失去了生存的权利。尽管陶渊明并非出自豪奢之家,但诗人又缺少一种普通劳动人民的生存手段和技能,因而他不得不一次又一次扭曲自己踏上仕途。晋安帝隆安二年,出仕为镇军参军7,晋安帝五年,陶渊明从军幕乞假归家,本年冬,丧母。晋元兴三年起服为建威参军,任此职前,曾来往于江陵、柴桑两地。晋义熙元年八月补为彭泽令,但又“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曰“解印绶去职”8,从此以后,屡征不就,如“义熙未,征著作郎不就”,他那渴望自然的怀抱终于得以实现,少壮时所有的雄心壮志到此时都快平息了。诗人把全幅的生命与热情都倾注在浔阳江畔的那片热土上,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永远不可能彻底解决,正当诗人把农村田园作为自己的理想归宿时,一连串的打击又不期而至。《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写道:

天道幽且远,鬼神茫昧然。结发念善事,俯仰六九年。弱冠逢世阻,始室丧其偏。炎火屡焚如,螟心蜮恣中田。风雨纵横至,收敛不盈廛。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及晨愿乌迁。在己何怨天,离忧凄目前。吁嗟身后名,如我若浮烟。慷慨独悲歌,钟期信为贤。

诗人的晚景困窘,由此可见一斑。与诗人仕途上的挫折相联系,陶渊明的家庭情况每况愈下,他自称“自余为人,逢运之贫,箪瓢屡罄,郗谷冬陈”,他从最初拥有“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归园田居》其一)的富裕农民到“夏日长抱饥,冬寒无被眠”的贫困农民,以致最后沦落为一个“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乞食》)的乞丐。在这一常人难以理解的人生历程中,陶渊明深切地体验了在社会底层的农民阶级的艰辛,并且以他那自传式的诗篇反映了自己的真实感受。据古直先生《陶靖节年谱》,晋元兴二年,28

岁时,诗人开始自耕,有《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为证,其后的《移居二首》又道出了自身躬耕的情况。

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怀此颇有年,今日从此役。弊庐何足广,取足蔽床席。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

此时陶渊明已把田园看成理想的归宿,纵情享受农村那种朴素闲适的生活。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农村生活和劳动锻炼,“渊明的思想感受,也受到了一定的陶钅容和洗炼”9四十六岁所作的《庚戌岁九月中获早稻》曰:

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但愿常如此,躬耕非所叹。

此时劳动成了诗人生活的一部分,诗人也成了田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诗人最后十年,因各种天灾人祸的打击,贫病交加,死时,“家贫无役,家苦荼毒”(《宋书》本传)。由以上约略考察,我们不难发现以下几点:一、陶渊明大部分时间都在农村隐居,出仕的时间很短,所得的官职也不高。二、陶渊明始终与穷困为伍,生活上并不充裕。三、他去过的地方除家乡柴桑外,不曾远游,因而柴桑农村是他主要的生活氛围。四、他长期接触相处的是他附近的农民,与达官贵人、法师道士的交往很少,交情也不很深。

(二)、内道外儒的思想

当陶渊明平心气和接受了朴素的田园和田园生活作为自己的生活氛围时,所有的人世仕进,荣利功名都已沉入心底,道家的那种崇尚自然、回归自我的精神成为他的心境和心态。尽管陶渊明的大多数田园诗都可以作为黑暗官场和现实社会的对立物,但我们无法否认,陶诗里宁静闲适的田园生活首先是作者闲适心得的体现。因此,要考察陶渊明成为田园诗人的代表,不能不注意其内道外儒的人格类型和思想背景对其诗作的影响。

陶渊明尽管“少有高趣”“志性自然”,但也并非没有匡时济世之心。“少时壮且历,抚剑独行游”(《拟古》第八),“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蹇翮思远翥”(《杂诗》其五),由此不难发现他也有自己的怀抱,很希望建功立业。“少年好人事,游好在六经”(《饮洒》十六),可见他接受了传统儒家教育。陶渊明出身并非世家大族,但陶侃以军功封长沙郡公后,陶氏一门在东晋也算名门。陶氏家风一向严谨,自曾祖陶侃开始就尚道义,重名节,陶渊明本人对于家族传统也很重视,由此推论,他年少时受过儒家思想的影响较大。但在出仕过一个较短的时期以后,现实终于使他感到了“违己交病”,于是潜伏在心中已久的爱丘山本性逐一显露、丰富以至最后成为他精神的主导,道家思想终于主宰了他的整个世界。

陶渊明性刚才拙,自小就养成了一种热爱自然的理想,形成了一种比较鲜明的性格。这里的自然不仅仅指大自然,更主要的是指一种自由自在,顺人本性的精神状态,他在一些作品中屡次提到: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其一)

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性趣自然,非矫历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归去来兮辞序》)又闻听妓,丝不如竹,竹不如肉。答曰“:渐近自然”。(《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余尝学仕,缠绵人世事,流浪无成,惧负素志。(《祭从弟敬远文》)一形似有制,素襟不可易。园田日梦想,安得久离析。(《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钱溪》)宁固穷以济意,不委曲而累己;既轩冕之非荣,岂缊袍之为耻。诚谬会以取绌,且欣然而归止;拥孤襟以毕岁,谢良价于朝市。(《感士不遇赋》)

这些诗文中一再提到“自然”“素志”,与道家主张的自然人生相吻合。从人生观来说,自然是陶渊明一生热烈追求、执着坚持的人生理想和志趣,也是他长期在道家思想影响下形成的思想性格。尽管道家的思想意识成为陶渊明的思想主导,从而引导他把大部分的精力倾注于自然,然而儒家的影响一直不曾间断,只是有时强烈,有时微弱罢了。例如《读山海经》第一首: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观我酌春洒,摘我园中蔬。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

这首诗可以说是悠然自得了,在这里很难说诗人心中还存在多少不平,但是接下来的几首中,“刑天舞干威,猛志固常在”(《读山海经》第十)等诗句表达了自己的雄心壮志并未衰歇。官场黑暗和现实腐败迫使陶渊明从官场退隐,心底里的道家精神又诱使他回归自然,可出身寒门而又终身较贫困的陶渊明没有充足的物质和条件去优游山水,与他息息相关的自然环境,只有他实实在在生活的农村和田园。因而,田园和农村生活顺理成章地成了他创作的题材和主要审美对象,不仅如此,道家思想也影响了作者的观察角度和语言艺术,道家追求虚空、静穆、平淡,因而陶诗的田园诗大都冲淡平和,少雕饰艳丽。

二、陶渊明的诗情与诗境

(一)平心静气

陶渊明的思想主要表现为内道外儒,先儒后道,前文已述及他的思想以道家为主。尽管许多人都认为陶渊明也有金刚怒目的一面9,但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基本事实,他的志性自然一直在思想中占主导地位。陶渊明的多次由仕而隐,以至最后长期隐居农村,外部环境施加给他的压力远远要小于他自身对田园的渴求。陶渊明的归隐田园大都是他的人生理想的必然反映,是主动追求。陶渊明的每次归隐都是自身理想与丑恶现实的矛盾冲突,而并不是明显的外在压力。虽然陶渊明和当时的名僧慧远有过交往,但他并未接受佛家思想,他的思想中也缺乏佛家的种种生死轮回,善恶相报观念10。

正因为陶渊明自小热爱自然又始终抱着道家清静无为的思想,因此归隐时期,他能平心静气的接受田园和田园生活作为自己的生存环境。因而在他的田园诗中所表现的不仅仅是对田园的热爱,而是赋予田园新的生命和审美价值。这样,在他的诗中没有屈原的抑郁孤愤,曹植的慷慨任气,阮籍的块垒不平,陶渊明始终用一种平静的口吻,娓娓叙出他田园生活中的所见所想所感,请看看他的《归园田居》第一首。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诗的前四句叙述自己不幸落入罗网,接下来二句用比兴手法说明自己内心的痛苦,中间八句极力叙写田园生活的环境,由近及远,又收束到身边,末二句直接说出返归自然的愉快心情。结合全诗,不难看出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官场的厌恶。陶诗的闲适之情得自于他对生活的真切体验。

(二)有我之境

穷途多厄、一生困顿的陶渊明最后平心静气地接受了田园和田园生活作为自己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氛围,将对黑暗社会和腐败官场的满腔怨恨化为对田园和田园生活的热情讴歌。在他内心中,所有的功名利禄都比不上维持志性自然的本性重要。他成功的归隐,是他对现实生活的

选择,是和他的思想意愿本身不可分离的,回归田园也即找回了失去的自我。田园和田园生活成为他生命中的有机部分,而他本身也已融入前者之中,因而田园与自我往往会合二为一。

人生的思索,人世的体验,生活的体悟都融入田园之中,平淡朴素的田园中不曾出现诗人孤独的身影,但他的精神气质,他的理想信念又时时显现在读者眼前,他的大多数田园诗都是以作者深切的人生体验作为背景的,田园与自我达到了高度的统一,物我同一,而又性格鲜明。田园不仅仅是作为他的审美对象,而且是它的诗歌的终极本体,陶渊明在自我的对象化中完成了对田园的描绘。我们不妨看看他的代表作之一的《归园田居》其一11,《饮酒》第五中写道的:

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犬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归园田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饮酒》)

在这个宁静的田园世界里,一切都那么自然和谐,人与外物彼此静观妙合无垠,那悠然自得,宁静淡远的情趣与气质弥漫着整个诗篇,在这个艺术境界里,他的灵魂与他的田园密不可分,达到混元,最后天人合一的境界。

陶渊明自称“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而且长期的仕途不如意,促使诗人把田园作为自己生命的理想归宿,他笔下的田园不再是一种纯客观的存在物,而染上了作者浓厚的主观色彩,从这个意义上说,田园既是作者的理想国,也是与现实的一种对立存在。只要读《庚戌岁九月中获早稻》这首诗我们就会感受到,作者心情坦然充实并略带庆幸。我们在作者叙述的背后可以暗暗感到有个对立物在隐隐地起作用,那就是这田园以外的冷酷的现实世界,作者虽然不说,但那个世界是存在着的。那个在作者看来污浊可怕的世界,反衬出这里的温馨与宁静。他自然清楚他所生活的农村大环境也是凋弊的,但农村的凋弊不成为这田园颂歌的障碍,陶渊明回避了田园胜境以外的现实世界,一再地描画出一幅幅明丽温暖的如画风光。他超越了外部世界以及自身物质上、精神上的困苦,塑造着一个单纯美好的农村和一个优游浸渍于其中的主人公形象,可是这一切,仅仅寓含于一种平淡的叙述中,个中深味须读者仔细思量。

三、田园诗的形式与技巧

(一)融合性结构

陶渊明把自己融于田园之中,他的喜怒哀乐与田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笔下的田园既是他的生存环境,更是他的理想王国,他所描写的田园也不是一种纯客观的存在,而是经过了作者感情的过滤和选择。前文已论及陶诗的无我之境,这种无我之境实质是在有我之境下存在的,只是这种有我之境的界限太广阔也太长久,因而使我们忘记了他们的存在。陶诗的田园都是诗人情感所圈定的,只是这种圈定在诗人动笔之前,正因为这种无我之境,诗人把他的理想、情感都投注在描写之中,而所有的田园和田园生活都带上了作者浓重的主观情感,二者水乳交融,不可分离。陶诗的抒情说理采取了一种含蓄的方式。就如同两个高明的建筑师,用同样的原料来建构房屋,一个把水泥和沙子制成砖块,然后逐层垒上去,一看外表就知道建筑的高度层级;一个把水泥沙子浇铸在一起,一看外表只知道是由这两种原料组成,却没有明显的界限,只有一个浑融的整体。我们不妨看看具体的例子:

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凯风因时来,回飙开我襟。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园蔬有余滋,旧谷犹储今。营己良有极,过足非所欲。舂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弱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此事真复乐,聊用忘华簪。遥遥望白云,怀古一何深。(陶渊明《和郭主薄》二首其一)

此诗中所写的景物是“现实与理想的统一,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有限与无限的统一,一句话,是虚与实在诗歌创作上的辩证统一”"12。

尽管房前屋后的树木,田野园中的蔬菜在他之前和之后都存在着,但只有在诗人笔下才带有特定的闲适冲淡的性格。整个诗篇笼罩着作者怡然自得的优雅情调,但从文字结构上,我们仍然可把他们分为三个不同的部分1-4句写景,5-14句抒情,最后一句说理,只是每一句又都有抒情、说理,并且这种抒情说理渗透在每一字句中,全篇的抒情格调是一脉贯通的。

(二)描写技巧传神会意

陶渊明始终把自己作为田园的一个有机部分,对田园及田园生活的描绘,不仅要表达田园的自然美,更着重于表达诗人怡人自得的心情。陶渊明与田园亲密无间的关系,作者不曾出于旁观的地位,而是兴到意随,对景物只作寥寥几笔的勾划,而情景却跃然纸上。陶诗的景物描写情韵悠长,如前文所引《归园田居》描写了方宅、草屋、榆柳、桃李、鸡鸣、狗吠等景物,

但作者并没有作细致的描绘,我们只知道有这么一些景物,至于这些景物的颜色、形状、位置,我们无法知道,也用不着推测,作者已用情感把他们串联在一起。通过这些景物,我们看到的是一幅平淡自然而又生机勃勃的农村田园,诗人那种心旷神怡的神形仿佛突现在我们的面前。又如他的《丙辰岁八月中于下氵巽田舍获》:

贫居依稼禾啬,戮力东林隈。不言春作苦,常恐负所怀。司田眷有秋,寄身与我谐。饥得欢初饱,束带侯鸣鸡。杨越平湖,随清壑转迥。郁郁荒山里,猿声闲且哀。悲风爱静夜,林鸟喜晨开。日余作此来,三四星火颓。姿年逝亦老,其事未云乖。遥谢荷翁,聊得从君栖。

此诗首先议论,接着写景,最后抒情,景物描写不是客观的静态的,是着力于从动中捕捉大自然的气象神韵。陶渊明田园诗的景物表现,与其说是描绘,不如说是叙述。

正象苏东坡所言的那样“写其胸中之妙耳”13。《移居》14二首叙述诗人在田园中和朋友饮酒谈诗的快乐,上首集中在对素心人的渴慕,“弊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以居处的简陋换取与志同道合者为邻。简言之,陶诗重在传达一种情感,如上举的《饮酒》“结庐在人境”诗,开头说自己虽生活在现实社会中,却没有人世间那种为荣华富贵而奔走的烦恼,这就举重若轻地提出了精神与形迹这一重大的人生问题,那诗人为什么能身居人境而没有车马的喧闹声呢?关键就在于“心远”,只有心远离世俗,才能做到与自然朝夕相对,亲密无间。“采菊东篱下”以下六句写诗人采菊东篱,悠然自得,又逢山气宜人,飞鸟投林的黄昏,大自然的一切都显得平和纯净,不禁使人神清气爽,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在这里,诗人冲淡平和的心情与宁静的大自然浑然一体,物我难分,达到了人生与自然的高度统一。诗中蕴含着的这种耐人寻味的宇宙人生的真意,正是诗人采菊之时,由看见南山和飞鸟体悟出来,而南山和飞鸟形象,也寄托着作者的人生感悟,因此它给人以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感发作用。

(三)描写景色清新自然

陶诗的清空之景首先表现在所写景物的空阔辽远。陶诗所写景物大都采用远距离、大范围的角度。陶诗所写景物重在描述其整体形象,而不注重细节特征,因而给人的感觉不是近在眼前,而是悠然在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悠然”既能理解为采菊者的悠然自得心情,又何尝不能看作一种空旷的距离。如果采菊者与南山近在咫尺,南山又怎么能悠然而见呢?正因为有了这段距离,二者才能遥遥相对,读者才添了一份想象的空间。又如,“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虽没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宏伟壮阔,但也在纵横交错的构图中添入了一种细腻的情致和悠远的情调,让人在一片清空之境中体会出一种浓郁的生气和活力。陶诗的景物大都置于一种辽远的空间背景下,如

“寒竹被荒蹊,地为罕人远”(《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饮酒》其五),而不对景物作具体描绘。又正因为对景物不作具体描绘,空旷之景又更显得清爽自然,给人一种深长的距离感。

陶渊明的清新自然之景还表现在优美的田园风光。陶渊明把理想寄于田园,把田园理想化,描绘出一幅幅优美的田园景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凯风因时来,回飚开我襟”,“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可以说,无论是时节季侯的推移,阴晴明晦的变化,还是草木虫鱼的生长,邻里亲人之间的迎来送往,都是一幅幅美丽的图画,都足以爽心悦目,流连忘返。陶渊明笔下的田园风光更具有生活气息,显得更为亲切可爱。你看那前庭的兰色,满蓄的芬芳在等待清风的来临,而清风却也翩然而至,(《饮酒》十七)。僮仆们围上来,小孩子侍侯在门旁。拿起酒杯自斟自酌,闲看庭院中轻轻摇摆的枝条(《归去来兮辞》)。你看那“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处处流荡着春天的气息。

(四)语言清水芙蓉

陶渊明则可称为魏晋简洁文风的终结者。陶诗的平淡风格在内容上主要表现为日常生活的创作题材,一种接近人民大众的普通情感,一份人生价值的真切体验,在语言上则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陶诗大量采用俚语、俗语和口语入诗。陶诗语言纯以自然本色取胜,它的美是朴素美。在陶诗里,我们很难找到华丽的词藻,绚烂的色彩和僻字生词。打开陶诗,扑面而来的是一股清新的田野之风。陶诗所选择的词语大都是一些朴实常见的词语,如“草屋八九间”,“草盛豆苗稀”“清晨闻叩门”,“风雨纵横至”这些在别人看来平平淡淡的词语,一经诗人笔触,就给人新鲜的感觉,读来令人感到亲切自然。组诗《归园田居》是陶诗这种朴素风格的代表作。描写自然风光,陶诗的铺排很少,渲染物色的形容词也较少。如“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杨楫越平湖,氵凡随清壑迥”,“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除了精选的名词动词外,几乎看不见什么形容词,即使有形容词也大都是一些浅色素淡的。又如“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这种平谈的语言除了朴素亲切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能更广泛地把日常生活写进诗里,并使之充满诗意。从上面所引诗句中,我们就清楚地看到了他把前人很少用的桑麻鸡狗等平常事物引入诗里,写出很深的意境,很厚的诗味。陶诗的平淡是由这种至淳至厚转成的至淡,是美的极高境界。如《归园田居》其五

恨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山涧清且浅,可以濯我足。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不过是极平常的一条山涧,一只鸡,一束照明用的荆薪,出自陶渊明的笔下,便具有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农村生活的简朴,淳厚邻里之间的亲密无间,以及诗人生活的恬淡闲适,全都呈现在纸上,给人以美的享受。但陶诗的这种语言并非未经选择和锤炼,只是不露痕迹罢了。

陶诗语言选择中的另一突出特色是大量运用叠字叠词。我们不妨先看看下面的诗句。

蔼蔼堂前林,中夏贮青阴。(《和郭主簿》其一)

眇眇孤舟远,绵绵思归迁。(《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归国田居》其一)

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杂诗》其二)

荣荣窗下兰,密密堂前柳。(《拟古》其一)

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拟古》其三)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拟古》其七)

我们可以发现,陶诗中的叠词大都为形容词的重叠。这种叠词的运用既能增加语言的韵律感,又能表达较复杂细腻的思想情感。“蔼蔼”既写出了堂前树繁密茂盛的样子,又暗示了作者怡然自赏、独得其乐的心情。“遥遥”、“荡荡”既写了所见景物的空旷辽远,又衬托出作者那种人生多艰、知音难觅的无限惆怅和愁绪。

二、与陶渊明质朴的语言选择相联系,他田园诗中的句式自由灵活而不失工整。陶诗中的许多句子就如日常谈话,信手拈来而又独具风味,很少雕琢痕迹。如“种豆南山下”、“今日天气佳”、“昔欲居南村”、“一去三十年”、“桑麻日已长”全部明白如话,好象绘画中的白描,另有一种赏心悦目的韵味。陶诗也用对偶,也有铺排,但由于诗歌中贯注着一脉流动的情感,流注着一股自然的气息,因而对偶不但不生硬,而且与全诗气脉相通,如行云流水一般婉转自如。以上所举叠词的例子,许多就是自然工巧的偶句。再如:

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和郭主簿》)

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归园田居》)

哀蝉无留响,丛雁鸣云霄。(《己酉岁九月九日》)

悲风爱静夜,林鸟喜晨开。(《丙辰岁八月中于下氵巽田舍获》)

这些对偶句对仗工整,但又不露雕琢痕迹,读来令人兴味盎然,因为他们都是作者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真切体验的表达。诗中所有的景物和意象都是作者自我的对象化。此外,陶诗中还有许多似对非对的句子,句式活泼自由,语气圆转流畅,宛如一气呵成,如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写诗人之所为与所见,诗人在满手把菊自得自赏之际,举首而南山入目,于一俯一仰间见其高洁的情致和闲适的心情。其他如“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该句写春风吹过平坦的原野,长势良好的幼苗充满生机的情态,良苗似乎同人一样有感情,你看它在春风吹拂中自由自在地生长,与诗人热爱自由的心情多么吻合。

三、陶诗也用典,用典自然贴切。如《读山海经》其一“欢然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化用《诗经风·七月》“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但与后句“摘我园中蔬”语意连贯,语气一致,如同口语,用典而不觉为典。这一方面得力于他对典故的透彻了解,另一方面也显示出他语言的高度技巧。陶用典不是引用,不是借用,而是化用,把典故融入诗中,难分你我,正如叶梦得云:“诗本触物寓兴,吟咏情性,但能抒写胸中所欲言,无有不佳,而世但役于组织雕镂,故语言虽工而淡然无味。陶渊明直是倾倒所有,借书于手,初不自知为语言文字也,此其不可及”。。

浅谈陶渊明田园诗艺术特色

目录 内容摘要 2 关键词 2 前言 3 一、陶渊明的人生及思想 3 二、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 4 结束语11 注释、参考文献12

【内容摘要】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诗人,他的诗歌以田园生活为题材,开创了田园诗歌新的艺术境界。本文详细论述了陶渊明田园诗反映的生活内容、主要风格及其影响因素,陶渊明诗歌的高超技巧和独特风格是被广为传诵的重要原因,陶渊明诗的特色是朴实、自然,不加雕饰,极尽语言之美,包含了作者高度的匠心。陶渊明的田园诗歌虽然平淡,却不浅薄,且还富有悠远的意境。他开创的田园诗,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关键词】 陶渊明田园诗质朴冲淡意境之美理趣

浅谈陶渊明田园诗艺术特色 【前言】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山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以田园生活为题材,开创了一种新的审美领域,使田园诗歌在唐宋以后成为诗歌的重要内容。陶诗沿袭魏晋诗歌的古朴风格而进入更纯熟的境地,他成功地将自然提升为一种美的至境,他创造了中国诗歌意境中一种意韵极为醇厚而又朴实无华的冲淡美,这一切的取得与其丰富的人生体验分不开的,如果没有田园生活的体验也写不出这些广为传诵的田园诗,从而使陶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奠定了永垂不朽的地位。 一、陶渊明的人生及思想 陶渊明是东晋末年的伟大诗人,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世号靖节先生。他的祖、父辈曾做过大官,但到他这一代,由于门阀士族制度的专制,出身庶族寒门的陶渊明家族遭到排挤,家道中落。少年时代由于家庭和儒经的影响,陶渊明对统治阶级还抱有幻想。青年时代的陶渊明面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还有着“大济苍生”的雄心壮志。然而美好的愿望总是难以实现,尽管到了二十九岁,陶渊明出仕做官,但那都是些有名无实的小官。陶渊明深深地知道要实现“大济苍生”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实在难于登天,况且身在仕途,面对达官显贵还要降志辱身,不愿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因此而心力憔悴。理想的破灭,仕途的尔虞我诈令他最后狠下决心,在四十一岁那年决计弃官归隐。本着此生虽不能让理想变为现实,但也决不同流合污的思想。在以后的日子里陶渊明过着“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朴实而又有情趣的乡村田园生活,也正因为有这样的生活,也就有了他纯洁、幽美的田园诗作。他的田园诗,描绘了乡村田园景物及其在农村生活、劳动的情景,有着丰富的现实生活内容,字里行间充满着对当时污浊社会的憎恶和对纯洁田园生活的热爱,从中表现出他高深圣洁的思想情操。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首先开创了以田园生活为描写对象,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新的境界的,是东晋伟大诗人陶渊明。

论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

论文题目: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

论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 摘要: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诗人,他的诗歌以田园生活为题材,开创了田园诗歌新的艺术境界,他以纯朴自然的语言、高远拔俗的意境,为中国诗坛开辟了新天地,并直接影响到唐代田园诗派。陶诗恬淡自然,醇厚隽永;将情、景、理融为一体;语言自然本色、精炼传神;笔法清新自然且细腻。他的诗作沿袭魏晋诗歌的古朴诗风而进入更纯更熟的境地,他成功地将自然提升为一种美的至境,创造了中国诗歌意境中新的、美的类型。 关键词:陶渊明;田园诗;艺术特色 陶渊明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最杰出的诗人,是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伟大诗人之一。他自幼受儒家正统思想的熏陶,抱有“大济苍生”的壮志,曾几度出仕。但他同时也受老庄思想和当时盛行的隐逸风气的影响,具有爱慕自然,企羡隐逸的思想。腐败、黑暗、污浊的社会现实,不仅使他济世的抱负根本无法实现,还得降志辱身,小心谨慎地周旋于风浪险恶的官场,这种生活使他倍感矛盾和痛苦。他在四十一岁任彭泽令时,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已然结束了十余年任隐不定的生活,辞官归隐,坚决走上了躬耕自给、洁身守志的归田的道路,归田以后,诗人通过对无限美好的田园风光的描绘、自然淳真的田园生活的歌颂、自己躬耕同农民友好交往的欢悦心情的倾吐,反映了广

大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愿望。在当时玄言诗笼罩试探的情况下,他一反玄言诗的脱离实际和枯燥无味,别开生面,为我国创作了第一流的诗歌。他的诗以崭新的内容,纯朴自然的风格,为我国古典诗歌开拓了一个新的领域---田园诗,从而成为田园诗派的创始人。陶渊明的诗歌现存一百二十多首,多写于归田之后,故田园诗占了很大的比例。他的田园诗风格恬淡自然,淳朴隽永;情、景、理融为一体;语言自然本色、精炼传神;笔法清新自然且细腻。这些特色充分体现了他的独特的审美情趣、艺术追求和美学观点以及物我一体、心与道冥的人生境界。奠定了后世田园诗的艺术风格特色,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从内容到形式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现就从以下四个方面,论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 一、恬淡自然,醇厚隽永 清人东方树曾说:“读陶公诗,专取其真事、真景、真理,真不烦绳削而自合。”○1四个“真”字,可见他的田园诗真实感之强,自然气之盛。从整体来看,他所作田园诗的题材和内容多来自归隐后的田园生活。 陶渊明的诗的内容均为自己亲身见闻和感受,诗中的生活场景又为人们常见。他的诗正是选择了带有典型意义的景物和事物,用人们熟知的形象,艺术的再现了自己的生活和理想,让人一读就懂,倍感亲切。同时他又能与读者相见,不虚夸,不掩饰。自己的生活苦难、思想矛盾,都能坦率地和盘托出不避丑拙,毫无矫揉做作之态,诗中处处有诗人在,有真情在,读其诗,如见其人、如见其心,确实是“情

浅析陶渊明田园诗风格

浅析陶渊明田园诗风格 内容摘要:陶渊明作为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诗人,他开创了田园诗歌新的艺术境界。本文简要论述了陶渊明田园诗平淡自然的艺术风格。陶渊明的田园诗恬淡自然,不加雕饰,极尽语言之美,简练丰富,不相重复,包含了作者高度的匠心。陶渊明的田园诗歌虽然平淡,却不浅薄,且还富有悠远的意境。陶渊明的田园诗随意点染,清新自然,而有无尽的神韵。诗歌内容丰富、充实,意蕴深厚,多侧面、多角度地反映了田园隐居生活的各个方面。他开创的田园诗,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关键词:恬淡自然;意境悠远;朴实无华 陶渊明(365-427),出生于东晋末年,字元亮,或云名潜,字渊明,谥号靖节先生,桪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极为深远的著名诗人和散文家,特别是他的田园诗为中国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巧妙地将情、景、理三者结合起来描述农村风光和田园生活,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描写细腻,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是多方面的,在他的笔下,田园、劳动第一次具有真正的审美意义。他开创的诗歌传统,被后代许多诗人继承和发扬。如唐代的王维、孟浩然、储光羲、韦应物、柳宗元等人,都是他的这一传统的继承者。 现从艺术特点、意境特点、语言特点、笔法特点四方面浅析陶渊

明田园诗风格。 (一)艺术的特点:恬淡自然、醇厚隽永。 纵而观之,其田园诗的题材和内容多采自归隐后的生活,他将劳动视为自然的生活方式,认为自躬自耕式的生活虽苦且累,然而却是最贴近田园的纯自然性质的生活。其诗所描写的对象,亦是习见常闻的事物,如村舍、鸡犬、桑麻、豆苗、耕种、风雨等,都是直写其物其事,而不讲究词藻上的华美,粗略几笔即勾勒出景物的神韵,形似更神似。此种白描功底,于平淡中透出丰富联想,于联想中生出诗的“淡永”意境。可谓“极平常之景,各生趣味”、“无一修饰之语,而其间无穷妙味。”如“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归园田居》其一),未及“人”字却有“人”在诗中之实感,读来颇有闲趣;“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和郭主簿》其一),一个“贮”字,情景交融,平生绮丽;“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拟古》其三),读来但觉春意四溢、草木满堂,自然中显神奇。 (二)意境的特点:开创了诗歌的意境美,诗韵味极醇厚而又朴实无华的冲淡美。 陶诗常常取发“自然”和平常人的生活,却通过诗人的组合,又呈现了新的意境,给人以美感。“日入室内暗,荆薪代明烛,”(《归田园居》其五)不过是极平常的一束照明的荆条,但是诗人写出来就增强了亲邻之间欢聚谈笑的生活气氛。这一气氛的形成,也正是诗人甘愿归隐躬耕,坚守精神家园的结果。“敝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移居二首》其一)就具体地写出他安贫守俭的生活,看似平淡,但平淡

试论陶渊明的田园诗

试论陶渊明的田园诗 刘珍 内容摘要:本文系统论述了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内容、艺术风格及其对诗歌发展史的重大贡献。陶渊明诗歌的高超技巧和独特风格是被广为传诵的重要原因,我们常说陶诗的特色是朴素、自然。这些朴素的诗句,看起来作者似乎全不费力,然而却包含了高度的匠心,诗人用含蓄的比喻,鲜明的对比,自然流露,不假雕饰,将自己对官场黑暗的极端厌恶和对美好田园生活的向往表达得淋漓尽致。陶渊明的田园诗歌虽然平淡,却不浅薄,且还富有悠远的意境。他巧妙地将情、景、理三者结合起来描述农村风光和田园生活,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描写细腻,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陶渊明田园诗风格平淡自然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名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有《陶渊明集》。他的曾祖陶侃是东晋初名将,祖父陶茂官至太守,父亲亦曾出仕。陶氏为东晋元勋之后,地位虽不如南下名族高贵,也是浔阳的大族,只是陶渊明这一支,因他年幼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便日渐败落。他从二十九岁时开始出仕,任江州祭酒,不久即归隐,后陆续做过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等地位不高的官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在四十一岁那年,彻底脱离了官场,开始了他一往不回的田园生活。 出身于世代官宦的家庭,又是元勋之后的陶渊明,本着也曾期望在仕途中有所进取,在政治上有所作为。《杂诗》说:“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可见出他的胸怀。但同时,东晋士族文人普遍企羡隐逸,追求精神自由的风气,在他身上也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归园田居》所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之类,就反映了他思想的另一方面,他是抱着两种彼此矛盾的愿望走上人生道路的。最后“爱丘山”的素愿就压倒了“逸四海”的猛志。在他任镇军参军时所作的《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诗中就说道:“目倦川涂异,心念山泽居。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真想初在襟,谁谓行迹拘。聊且凭化迁,终归班生庐。”“他时时怀念的,仍是山泽居和班生庐,他深深向往的,还是飞鸟游鱼般的自由自在。”任建威参军时所作《乙已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诗又说:“园田日梦相,安得久离析?”可见早已是身在仕途,心在园田。从彭泽令解职时所作《归去来辞》,更把做官说成“深愧平生志”。所以说,他的归隐,实际是自己的理想与当时的现实无活调和的结果。 第一、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内容。 陶渊明大多数篇章是描写如画的农村风光,反映质朴的村居生活,而且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因此被后人称为“田园诗”。 他的田园诗又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描写恬美静谧的自然风光,抒发诗人闲适自得的心情 他的这类诗歌写出了大自然的美,表达了诗人脱离樊笼的自由心境。《归园田居》组诗的第一首久享盛名:“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嗳嗳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论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完整版

论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论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摘要]:陶渊明是东晋末年着名的田园大诗人,他的田园诗开创了文人诗歌创作的新领域----田园诗。他开创了田园诗歌新的艺术境界,成功地将自然提升为一种美的意境,无不透露着一种韵味极为醇厚而又朴实无华的冲淡美,因而,我们不应仅在其文字和形式的表现上徘徊,而应真正深入到他田园诗的时代感和人民性的精髓之中去认识,探索其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关键词]:陶渊明田园诗思想内容艺术特色?意境 陶渊明生活的魏晋时代是一个天姿烂漫的时代。那个时代的文人钟情于自然,而陶渊明更是对自然的追求和对自然观的理解又走在了时代的前列。他的个性品格、诗歌题材、诗中之理、艺术之美全都表现在对自然的追求,达到了一种物我一体人生境界,开创了质朴无华,极尽纯净的语言之美。 一、陶渊明田园诗的内容之美 陶渊明田园诗的内容是情、景、事、理的大浑融。他描写景物并不追求物象的形似,也不追求情节的曲折,而是通过人人可见之物,表达高天世人的情怀,写出深刻的理。他的田园诗写的是平淡的田园风光和日常的农村生活,反映的是归隐后恬淡的心境与情趣。陶诗最重要的还属于发乎事,源于景,缘于情,而以理为统摄。在南山下张开翅膀的新苗,伴随他锄草归来的月亮,依依升起的炊烟……床上的清琴,壶中的浊酒,以及在他笔下常常出现的青松、秋菊、孤云、飞鸟都已不是寻常的事物,它们既是客观的又是体现了诗人主观感情与个性的既是抽象与生动。 陶渊明的田园诗,多方面的描写农村自然景象和农村生活之美,从内容上来看大体可分为三个方面: (一)表现农村恬美宁静和悠然自得的心情

解读陶渊明的田园诗正文复习过程

解读陶渊明的田园诗 正文

解读陶渊明的田园诗 ——归隐、闲适、飘逸的情怀 【摘要】陶渊明是东晋时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身居田园的他,饱览了大自然淳朴自然的美丽风光,也感悟到了农村山水田园的清新与恬静。他在自然中发现了纯净的美,在村居生活中找到了质朴的人际关系,在田园劳动中得到了自我价值的实现。因此,在陶渊明的山水田园诗中表现了作者归依自然、顺应自然的人生理想。这类诗以自己的农村隐居生活体验为基础,直接描写农村清新自然的田园风光、农村的日常生活以及处于这种生活中的闲适的心境,同时,体现了作者淳朴的思想和深邃的人生意趣。当然,归田后,他仍然关心时事,在诗作中流露出对时政的不满和壮志难酬的愤怒。他的归隐,是对统治者所抱的幻想完全破灭之后所选的一条洁身自好的生活道路,这些思想均在其诗作中有体现。陶诗大部分取材于田园生活,来源于陶渊明对田园生活的深切感受,有的接近于口语,有的近似歌谣:有的直抒胸臆,直接表明了作者热爱躬耕生活之情,语言平淡而自然,朴实而又毫不缺少色彩,给人一种清新、淳美的感觉、诗情画意的感受。可以说,陶诗在中国诗歌史上有崇高的地位,这首先是由于其高妙的田园诗,他的田园诗对中国诗歌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假若没有这些田园诗,中国诗歌将大为逊色。 【关键词】陶渊明、田园诗、自然、闲适、友爱、情趣、理想

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体验并描写农耕生活的第一位田园诗人,他的田园诗是经过长期农村生活体验的结晶,充分体现了诗人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也表现了诗人对黑暗官场的极端憎恨和彻底决裂;从而抒发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他的田园诗描写了田园风光、歌唱农民、赞美劳动与农民建立深挚的友情。他亲身参加农耕劳作、自力更生、咏叹自己的劳作经历和感受。另外,陶渊明作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在田园诗中表现了他全身心的归隐山林的隐逸情怀。 一走进田园,亲近百姓,感受生活 陶渊明出生于没落的官僚家庭,得不到当时社会的重视,少时虽颇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但社会动乱不安,有志难酬。先后做到了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终于在四十一岁坚决弃官回乡,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而且,他亲自参加了劳动,接近了农民,对农村生活体验颇深,所以这类作品显得内容真实,感情深厚,形象明朗,表现了朴素的自然美和诗人不愿与黑暗现实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最为人们所传诵。 (一)描写田园自然风光,抒发闲适自得的心情 陶渊明的田园诗,大多数写出了大自然的美,表达自己脱离樊笼的自由心境,粗看像是在写景状物,内里却饱含着诗人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与眷恋之情。如:《归园田居》其五中写道: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素淡自然情真意远浅析陶渊明田园诗艺术风格

素淡自然__情真意远----浅析陶渊明田园诗艺术风格 素淡自然情真意远 ———浅论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风格 和平县阳明中学赖伟煌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世号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出身官僚家庭,只是至陶渊明时,家道中落,少年时代便是生活在贫困中。“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五柳先生传》)。陶渊明29岁时出任江州祭酒,不久辞官归隐。后来任镇军参军,在任时间也很短。最后一次出仕是做彭泽县令,已入不惑之年,时值41岁。不过为官仅81天即辞官归田。从此隐居躬耕,过着“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的田园生活。其间,他创作了大量的田园诗,歌颂劳动,向往自由,赞美纯朴恬静的田园牧歌式生活。他的田园诗平淡自然,朴实率真,洗净铝华,形成了素淡自然,情真意远的艺术风格。成为我国古代享有盛名的田园诗人,被誉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在此,就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风格作一浅析。 一、陶渊明田园诗艺术风格的表现 陶渊明田园诗“素淡自然,情真意远”的艺术风格,可用“淡”与“真”二字概括。清淡的诗句,自然融入真率的情感,不经意创造出淡远的意境。可谓其诗虽淡,却淡中有味。正如苏轼所评:“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与苏辙书》)。其风格具体表现如下: (一)以平常景物寻常事入诗 读陶诗的第一感觉,就是平淡亲切。这与陶渊明以平常景物寻常事入诗大有联系。 陶渊明厌恶官场,向往躬耕田园的隐居生活。在纯朴的田园生活中,忘却官场与尘世的烦恼,领略乡村美景,感受田园风光。春秋四季、日月雨露风霜、田园川泽村落、山郭柴门荆扉、桃李杂草桑竹、鸡犬桑蚕飞鸟……此等平常景物,陶渊明信手拈来,自然入诗,却意趣横生。所谓“俯拾即是,不取诸邻”,更显清淡自然。如《归园田居》第一首: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诗中的“丘山”、“旧林”、“故渊”、“田园”、“榆柳”、“桃李”乃自然之景;“羁鸟”、“池鱼”、“方宅”、“草屋”、“堂前”、“户庭”、“虚室”则是平常之物;至于“鸡鸣”、“狗吠”更是寻常所闻。正因为如此,被一般人所熟视无睹的农村自然景物,在陶渊明的眼中却格外动人,入诗则

论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一)

论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一) 摘要:在中国文学史上,陶渊明第一个以田园景色和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了大量的诗歌创作,他的田园诗创立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一个新流派——田园诗派,被历代诗人推崇备至。如果仅从他的田园诗的字面上看,诗人之超然物外和物我两忘的超凡脱俗,真有着神仙般的无限风韵。然而事实却远非如此,陶渊明的田园诗虽取材田园,貌似田园,其实际意义早已超出田园领域之外。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不至于仅仅在其文字和形式的表现上徘徊,而是真正深入到陶渊明田园诗的时代感和人民性的精髓之中去认识,探索它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关键词:陶渊明田园诗思想内容艺术特色 在中国文学史上,陶渊明第一个以田园景色和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了大量的诗歌创作。他的田园诗创立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一个新流派,被历代诗人推崇备至。陶渊明的田园诗其实只是取材田园,貌似田园,其实际意义早已超出田园领域之外,延伸到广阔的社会和政治背景之中去了,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能真正深入到陶渊明田园诗的时代感和人民性的精髓之中去认识,探索它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1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内容 他在一个玄学盛行,唯美主义支配整个文坛的时代里,以崭新的思想内容的诗作卓立于诗坛,表现出巨大的革新精神。 1.1高远的理想与志趣 1.2劳动生活内容的反映 1.3田园贫困状况的描写 1.4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自身的社会思想 2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 自然,日常生活的诗化,不仅是陶渊明的人生旨趣,也是其田园诗的总体艺术特色。 2.1情、景、事、理的浑融 2.2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 谈田园诗离不开陶渊明,谈陶渊明自然会想起他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千古名句。在中国文学史上,陶渊明第一个以田园景色和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了大量的诗歌创作。他的田园诗创立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一个新流派,被历代诗人推崇备至。如果仅从他的田园诗的字面上看,诗人之超然物外和物我两忘的超凡脱俗,真有着神仙般的无限风韵。然而事实却远非如此,这是因为陶渊明所处的时代,是我国古代最黑暗、最腐败的时期:政权更迭频繁,高门钜族生活糜烂,老百姓食不果腹,衣难遮体,统治阶级和底层民众之间等级森严,差别甚大。在这种情况下,陶渊明出仕做了几年小官之后,终因不愿与腐败的官僚们周旋而宁可还乡归隐。当时的诗坛上也充斥着谈玄悟禅、模山范水之作,在形式上刻意追求绮语浮词、铺锦列锈,而陶渊明却能以崭新的内容和形式的诗作卓立于诗坛,表现出巨大的革新精神,最终达到了同时代人所无法企及的高度。俗话说愤怒出诗人,这说明只有真正有所触动有所感受者才会言之有物,正因如此,陶渊明的田园诗虽取材田园,貌似田园,但其实际意义早已超出田园领域之外,延伸到广阔的社会和政治背景之中去了,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不至于仅仅在其文字和形式的表现上徘徊,而是真正深入到陶渊明田园诗的时代感和人民性的精髓之中去认识,探索它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1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内容 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开宗立派的重要诗人。他所处的时代,正是形式主义风气盛行之时,诗坛上充斥着谈玄悟禅、模山范水之作,形式上刻意追求绮语浮词、铺锦列锈。但陶渊明却有着一般文人所未曾有过的田园农耕生活经历,和劳动人民有许多接触,可以说,是生活给他以厚爱,使得他在一个玄学盛行,唯美主义支配整个文坛的时代里,却能以崭新的思想内容的诗作卓立于诗坛,表现出巨大的革新精神。

浅谈陶渊明田园诗的审美价值取向

浅谈陶渊明田园诗的审美价值取向 江夏二中任志英 内容摘要:陶渊明田园诗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本文对陶渊明田园诗所蕴含的美学内涵以及造成这一内涵原因的分析,旨在说明陶渊明田园诗何以成为古典田园诗的典范。陶渊明田园诗艺术魅力的本质究竟体现在哪里,为何能对后来的田园诗创作产生深远影响? 关键词:陶渊明、田园诗、审美价值取向 陶渊明的田园诗是具有丰富内涵。他的田园诗表面看来虽然写的多是平淡的田园风光和日常的农家生活,以及他归隐后恬淡的心境与情趣,但正是在这样平淡的描写中蕴含着深切而鲜明的审美价值取向:即对生活美和自然美的热爱,而且这两种美是相辅相成水乳交融的;生活之美和自然之美和谐统一亦即田园之美,也只有这种宁静质朴的田园美才能表达其美好的人格和崇高的理想。 在陶渊明眼里,乡村生活本身就是一首优美的田园诗,反之亦然:一首优美的田园诗就是一种宁静质朴的乡村生活。诗歌就是田园,就是生活,都是真、善、美的体现。因而文学也就是人学,诗品即人品。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境界体现了他的人生境界:对真、善、美的热爱和无限向往,充分体现了他那光明峻伟的胸襟,刚正不阿的人格、直率的生活态度、热爱劳动和田园生活的情操,以及执著探索人生真谛,不断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这正是陶渊明田园诗艺术魅力的本质所在。 (一)陶渊明的田园诗抒发了生活中的真善美 陶渊明田园诗的独特意义即在于:他从自己“躬耕自资”的生活实践出发,采用了前代诗人从未采用的题材,从田园生活这独特的

角度抒写了他对社会生活的种种感受。从那白描般的画面中,从那质朴、平淡的生活场景中,不仅可以看到一个不同流俗、情操高洁的诗人自我形象,而且透过诗人的喜怒哀乐,还可以窥视到当时社会现实的某些侧面。陶渊明归隐早期的田园诗在反映现实的时候,是以诗人现实的田园生活为基本素材,如《归园田层》第一首: 少无适欲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在诗人的笔下,乡村生活是那么恬美、宁静:桃李榆柳的环绕中座落着几间茅舍,远处的村庄依稀可见,轻烟袅袅;从幽深的小巷中偶尔传来几声鸡鸣狗吠……这里的一切入喧嚣终日,尔虞我诈的官场是多么不同。难怪诗人象“池中鱼”、“笼中鸟”一样庆幸着自己“复得返自然”。这种生活虽然寂寞、清贫,但经历了“怀役不遑寐,中宵尚孤征”、俯仰由人的仕宦生涯之后,诗人深深地被其中悠悠自得的情趣所陶醉。 类似的赞美在陶渊明的田园诗中很多。在这些诗篇中,都洋溢着一种和平、宁静的气氛。陶渊明扫复地歌咏田园风光的纯洁和田园生活的淳朴:“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归园田居》第五)“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移居》第二)。陶渊明是一个精神生活非常丰富的人,实际生活的痛切体验和老庄崇尚自然思想的深刻影响,使其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活理想:主张返璞归真,鄙视功名利禄,视官场、仕途为“尘网”、“樊笼”;反对欺诈和虚伪,

古诗鉴赏之山水田园诗鉴赏专题

初三古诗鉴赏之田园诗鉴赏 一、明确概念 1.所谓的山水诗,是以山水花草虫鱼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所谓田园诗是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大多以农村的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樵夫等的劳动为题材。 2.代表诗人: A.第一个以田园生活入诗的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第一个山水诗人是南朝的谢灵运。 B.唐朝时,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以王维、孟浩然等为代表人物。 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 二、常见意象与意境: 体味诗歌的意境:要能把握诗中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什么样的生活画面;画面组合所表现的情境氛围;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情感。 1.①炊烟、桑麻、桑榆、桃李、麦苗、豆苗、菊花、鸡、犬、禽雀、眠蚕…… ②意境特点:恬淡宁谧、清新优美、宁静和谐、明丽绚烂、富有生活气息。 ③表现对闲适恬淡的山水田园生活的热爱及悠闲自在、轻松愉悦的心情。 2. ①野径、古木、荆扉、柴门、空林、空山、鸾鹤、孤云、禅房、古寺、暮钟、五柳、接舆、伯夷、叔齐、林叟、幽人、樵夫、寺僧、道人…… ②意境特点:远离尘俗,清幽静谧、淡雅清幽、豁达、淡泊闲适、清冷荒僻。 ③表达希望归隐山林、超然世外、宁静淡泊或自甘寂寞的情怀。 3.①菊花。 菊花一直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写了很多咏菊诗,将菊花素雅、淡泊的形象与自己不同流俗的志趣十分自然地联系在一起,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中“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等诗句,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 2.竹 亭亭玉立,挺拔多姿,以其“遭霜雪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的品格,赢得古今诗人的喜爱和称颂。苏轼的《於潜僧绿筠轩》有咏竹名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使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将竹视为名士风度的最高标识。郑板桥一生咏竹画竹,留下了很多咏竹佳句,如:“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赞美了立于岩石之中的翠竹坚定顽强、不屈不挠的风骨和不畏逆境、蒸蒸日上的禀性。3.五柳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载:宅边有五柳树,因以号为焉。后来“五柳”就成了隐者的代称。如王维的《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负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4.东篱 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来多用“东篱”表现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娴雅的情致。如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5.三径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句子,后来“三径”就用来指代隐士居住的地方。如白居易的《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 三、表达的思想情感 主要情感: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厌恶官场憎恶黑暗渴望归隐闲适淡泊悠然自得 1.表达对大自然的喜爱。(描绘山川美景,表达对壮丽山河的热爱。) 李白《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表达对官场仕途的厌倦,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愤怒。(厌弃官场,归隐田园,表达对黑暗现实的不满,抒发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或怀才不遇的苦闷。) ①陶渊明《归园田居》 ②王维《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写出了清新、幽静、恬淡、优美的山中秋季的黄昏美景。 全诗动静结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月照松林是静态,清泉流溢是动态。前四句写秋山晚景之幽静,五六句写浣女渔舟之喧哗。诗之四联分别写感觉、视觉、听觉、感受,因象得趣,因景生情。 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 虽然春光已逝,但秋景更佳,愿意留下来。王孙指诗人自己,其喜归自然,厌恶宦海之情溢于言表。 ①常出现的景物有:野径、古木、荆扉、柴门、空林、空山、鸾鹤(仙灵之鸟,超凡脱俗)、孤云(孤高傲世)、禅房、古寺、暮钟 ②常出现的人物有:五柳、接舆、伯夷、叔齐、寺僧、道人、林叟、樵夫、幽人 ③这些景物和人物的共性特点:远离尘俗,清幽静谧、清冷荒僻(这与官场的明争暗斗形成对比,这些景物组合在一起,为诗人营造出一片清幽静僻,远离尘俗的天地,与诗人超然世外、宁静淡泊或自甘寂寞的情怀是和谐统一的) 3.表达对归隐生活、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的喜爱、向往。(向往自由、宁静的田园生活,抒发闲适淡泊、悠然自得的心情。) ①《过故人庄》(孟浩然) 4.对生活、人生哲理的感悟,禅意的寄托 ①《题西林壁》(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后两句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心中所想)。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

陶渊明的田园诗及其对当代的影响

陶渊明的田园诗及其对当代的影响 引言 上 高中时,我们就在课本中学习了许多陶渊明的诗歌作品。从最初的《桃花源记》, 到后来的《饮酒》,再到最后的《归去来兮辞》和《归园田居》,一路学来,他的诗中所展现的田园风光让人沉醉,他的诗中所包含的恬淡的情怀让人钦佩。他的诗中所刻画的人物让人印象深刻。不只是我们中学生能够体会他诗歌的美,事实上,千百年来,陶渊明和他的诗作一起闪耀在中华文明的璀璨星河中,其产生的影响,即使是在今天——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人们的欲望不断膨胀的今天——依然十分巨大。 渊明其人 陶渊明(365 – 427)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字元亮。又名潜。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出生于没落的仕宦家庭。曾祖陶侃,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封长沙郡公。祖父作过太守,父亲早死。他的青少年时代,生活贫困,但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博览群书。29岁起,出仕,起家为江州祭酒,后赋闲;继而为荆州刺史桓玄属吏,后因母丧辞职归家,在家乡浔阳开始躬耕。后入刘裕幕下任镇军参军,继而转任江州刺史刘敬宣的参军,再任彭泽令80余日,辞官回家。42岁起,归田躬耕,直至贫病交加而下世。 他的文学创作丰硕,今存诗歌125首,文12篇,影响巨大,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的今存诗作包括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前者一般,后者包括咏怀诗和田园诗两类。咏怀诗内容丰富:有中年游宦在外的行旅诗,表达宦海奔波者对家园的想念,透露出时代的污浊与动荡;有晚年归田后的抒情言志诗,如《杂诗》、《饮酒》、《咏贫士》、《拟古》、《读山海经》、《挽歌诗》等,或者表达了诗人坚持躬耕道路,傲视豪门世族,拒绝统治者的征召,淡然忘世的态度,或者表达诗人身在乡村关注政治,感慨人生而―猛志常在‖的心情。 他的现存文包括辞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其中的《感士不遇赋》虽是自悲有志莫骋、怀才不遇,却也表达了寒门庶族文士备受压抑的愤激声。《归去来兮辞》更是他同封建官场诀绝的宣言,是至今被传诵的不朽之作。散文《五柳先生传》和《桃花源记》都有很大的影响。陶渊明的诗文,艺术成就自唐代以来,备受推崇,在唐代山水田园诗人中有着十分重大的影响。他的诗文,在他死后100多年,才由萧统搜集编定,称《陶渊明集》,今已不存。 闪耀的诗篇 《归园田居》组诗的第一首是我们在高中课本中学过的诗歌,也是陶渊明久享盛名的作品,在诗歌中,诗人抒发了对宦海沉浮的厌倦和挂印还乡的欣喜之情。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这诗大约作于从彭泽令解职归田的次年,抒发回到田园生活的愉悦心情。中间写景的一节,―方宅‖以下四句,以简淡的笔墨,勾画出自己居所的朴素美好;―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视线转向远处,使整个画面显出悠邈、虚淡、静穆、平和的韵味。作者正是以此作为污浊喧嚣的官场——所谓―樊笼‖——的对立面,表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和人生观念。结末

山水田园诗赏析

山水田园诗赏析 一、明确概念 1.所谓的山水诗,是以山水花草虫鱼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所谓田园诗是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大多以农村的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樵夫等的劳动为题材。 2.代表诗人: A.第一个以田园生活入诗的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第一个山水诗人是南朝的谢灵运。 B.唐朝时,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以王维、孟浩然等为代表人物。 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 二、常见意象与意境: 体味诗歌的意境:要能把握诗中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什么样的生活画面;画面组合所表现的情境氛围;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情感。 1.①炊烟、桑麻、桑榆、桃李、麦苗、豆苗、菊花、鸡、犬、禽雀、眠蚕…… ②意境特点:恬淡宁谧、清新优美、宁静和谐、明丽绚烂、富有生活气息。 ③表现对闲适恬淡的山水田园生活的热爱及悠闲自在、轻松愉悦的心情。 2. ①野径、古木、荆扉、柴门、空林、空山、鸾鹤、孤云、禅房、古寺、暮钟、五柳、接舆、伯夷、叔齐、林叟、幽人、樵夫、寺僧、道人…… ②意境特点:远离尘俗,清幽静谧、淡雅清幽、豁达、淡泊闲适、清冷荒僻。 ③表达希望归隐山林、超然世外、宁静淡泊或自甘寂寞的情怀。 3.①菊花。 菊花一直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写了很多咏菊诗,将菊花素雅、淡泊的形象与自己不同流俗的志趣十分自然地联系在一起,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中“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等诗句,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 2. 竹。 亭亭玉立,挺拔多姿,以其“遭霜雪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的品格,赢得古今诗人的喜爱和称颂。苏轼的《於潜僧绿筠轩》有咏竹名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使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将竹视为名士风度的最高标识。郑板桥一生咏竹画竹,留下了很多咏竹佳句,如:“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赞美了立于岩石之中的翠竹坚定顽强、不屈不挠的风骨和不畏逆境、蒸蒸日上的禀性。 3. 五柳。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载:宅边有五柳树,因以号为焉。后来“五柳”就成了隐者的代称。如王维的《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负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4. 东篱。 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来多用“东篱”表现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娴雅的情致。如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5. 三径。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句子,后来“三径”就用来指代隐士居住的地方。如白居易的《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

论文-浅析陶渊明的田园诗

目录 目录 (1) 摘要与关键词 (1) 《浅析陶渊明的田园诗》 (1) 一、陶渊明的生平与个性 (3) 二、陶渊明的田园诗与他的生活和思想 (4) 三、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分析 (8) 参考文献 (12)

[摘要]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这一古典诗歌题材。他的创作,与其所处时代、家事背景,以及个人的生活思想密不可分。陶渊明在其独特的以自然为核心的思想引导下,运用质朴的诗歌语言,描绘躬耕自资的劳苦与欣悦,冲淡自然的表现田园生活的淳真与美好,既抒发个人的志趣(《归园田居》),有寄托社会的理想(《桃花源记并诗》)。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成就,突出表现在意象的塑造和意境的高远,对后世诗人产生巨大影响。 [关键词] 陶渊明田园诗新自然说意象意境

浅析陶渊明的田园诗 一、陶渊明的生平与个性 陶渊明(公元365-427年),一名潜,字符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魏晋南北朝时代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他出生在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里,所处时代,是南渡的东晋王朝末期过渡到刘宋,形成南北朝的乱世分裂时代。随着统一的封建王朝的解体,专权乱政,军阀征战,生灵涂炭,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开始动摇,道家、玄学、佛教等各种思想逐步兴盛,影响到文学方面,“理过其辞,淡乎寡味”(钟嵘的《诗品》)的玄言诗赋大盛其时。 青少年时期,陶渊明过着“少而贫病,居无朴妾,井臼不任,藜菽不给,母老子幼,就养勤匮①”的生活,但他博读书典,志向宽广:“读书敦宿好”(《辛丑岁七日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游好在六经”(《饮酒二十首》),怀有“猛志逸四海”(《杂诗十二首》)的政治抱负,并且受到魏晋时期盛行的老庄思想、玄学清淡之风的影响,养成“闲静少言,不慕荣利。”“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五柳先生传》)的品格,凭借其“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五首》):“心念山泽居”(《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的自由个性,创作出了质朴自然,意境高远的田园诗,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的又一位伟大诗人。 陶渊明生于东晋兴宁3年(公元365年),他28岁以前的经历已经难以考证,只从《五柳先生传》的自述中推想其于贫苦生活中读书不辍。太元18年(393年),于29岁时初仕,“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②”其后“躬耕自资”闲居五六年。隆安3年(399年),35岁,任刺吏桓玄属吏,两年后就因母丧辞职归家。桓玄篡晋后,刘裕出兵讨伐,陶渊明曾任刘裕幕下镇军参军。义熙元年(405年),41岁,为江州刺史刘敬宣的建威参军,同年8月改任彭泽令,但于11月,为官80余天即弃职返里,并写下了著名的《归去来兮词》及《归园田居五首》。自此以后,直至终老,归隐田园。 陶渊明的田园诗在东晋末年产生,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紧密相关。魏晋时期,地主庄园经济进一步发展。永嘉之乱后,南逃的士族地主在东晋政权的庇护下,广置田园,掠夺土地,阶级矛盾日益激化。思想意识形态领域中,崇自然、 ①颜延元.《陶微士谏》.见《陶渊明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62.上册:1. ②沈约.《宋书隐逸传》.见《陶渊明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62.上册:3.

浅论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浅论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摘要: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以田园生活和田园景色为题材进行了大量的诗歌创作,他的诗沿袭魏晋诗歌的古朴作风而进入更纯熟的境地,成功地将“自然”提升为一种美的至境,将玄言诗注疏老庄所表达的玄理,将诗歌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创立了我国古典诗歌以田园题材创作的一个新流派——田园诗派,被历代诗人所推崇。若仅从他的田园诗的字面上看,诗人之超然物外和物我两忘的超凡脱俗,真有着神仙般的无限风韵。然而事实却相反,陶渊明的田园诗虽取材田园,貌似田园,其实际意义早已超出田园领域之外。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能真正深入到陶渊明田园诗的时代感和人民性的精髓之中去认识,探索它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关键词:田园诗思想内容艺术特色 作者陶渊明以他的田园诗为中国文学增添的一种新的题材,以自己的田园生活为内容,并真切地写出躬耕之甘苦,虽说田园诗会写到农村的风景,但其主体是写农村的生活、农夫和农耕。他的田园诗出现改变了中国诗歌的审美对象发生了由内向外的转变,从本质上影响了诗歌的题材。他的诗歌由于受到道家影响,使得中国诗歌出现了哲理化这一特点。 他生活在一个玄学盛行,唯美主义支配整个文坛的时代里。谈田园诗离不开陶渊明,谈陶渊明自然会想起他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千古名句。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的第一个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了大量的诗歌创作的诗人。倘若从他的田园诗的字面上看,诗人

之超然物外和物我两忘的超凡脱俗,真有着神仙般的无限风韵。然而事实却远非如此,这是因为陶渊明所处的时代,是我国古代最黑暗、最腐败的时期:政权更迭频繁,高门钜族生活糜烂,老百姓食不果腹,衣难遮体,统治阶级和底层民众之间等级森严,差别甚大。在这种情况下,陶渊明出仕做了几年小官之后,终因不愿与腐败的官僚们周旋而宁可还乡归隐。当时的诗坛上也充斥着谈玄悟禅、模山范水之作,在形式上刻意追求绮语浮词、铺锦列锈,而陶渊明却能以崭新的内容和形式的诗作卓立于诗坛,表现出巨大的革新精神,最终达到了同时代人所无法企及的高度。俗话说愤怒出诗人,这说明只有真正有所触动有所感受者才会言之有物,正因如此,陶渊明的田园诗虽取材田园,貌似田园,但其实际意义早已超出田园领域之外,延伸到广阔的社会和政治背景之中去了,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不至于仅仅在其文字和形式的表现上徘徊,而是真正深入到陶渊明田园诗的时代感和人民性的精髓之中去认识,本文就是从探索他的田园诗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着手。 一、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内容 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开宗立派的重要诗人。他所处的时代,正是形式主义风气盛行之时,诗坛上充斥着谈玄悟禅、模山范水之作,形式上刻意追求绮语浮词、铺锦列锈。但陶渊明却有着一般文人所未曾有过的田园农耕生活经历,和劳动人民有许多接触,可以说,是生活给他以厚爱,使得他在一个玄学盛行,唯美主义支配整个文坛的时代里,却能以崭新的思想内容的诗作卓立于诗坛,表现出巨大的革新

诗意的栖居者——论陶渊明的田园诗(参考模板)

如不慎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告知!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 河北大学工商学院本科生毕业 论文(对外汉语) 学 部 人文学部 学科门类 汉语言文学类 专 业 对外汉语 学 号 2009473071 姓 名 王虹霞 指导教师 田小军 2010年5月30日 河北大学工商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装 订 线 河北大学工商学院

诗意的栖居者 ——论陶渊明的田园诗 摘要 陶渊明、陶诗融洽的展现了一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和谐平衡关系,作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理想人格的代表,陶渊明的存在实现了真正意义的“诗意地栖居”。 陶渊明的诗意栖居表现为对躬耕田园生活的体验和表现为诗意化,追求任真自然和身心自 由境界; 与劳动创造、美酒、诗书相伴的美好人生; 与自然和谐共生、与亲友民胞物与的 仁爱情怀;都是他对美的诠释。这种境界追求、美好人生、仁爱情怀三位一体,分别从感 性的生活体验和理性的生命思考,建构起陶渊明诗意栖居的动人的美学精神景观。 关键词:陶渊明;田园诗;诗意的栖居 装 订 线

Poetic Dwelling Persons _____Taoism 's Pastoral Poetry ABSTRACT Taoism and his poems show us a kind of harmonious balance which is human with nature, society and human themselves. As a delegat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professional with high value of life,Tao’s existence appears a truly poetic dwelling which is the experience of rustic life, the freedom of mind and body, and the life of poetic. His definition of beauty is that live with work, good wine, nature and books , and love all nations. That is the beauty in his heart. He built a landscape from the perceptual life experience and rational thinking which are including the pursuit of excellence, beautiful life and love. Key words:taoism;pastoral poet;poetic dwellin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